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金融职称论文

金融职称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6:23

金融职称论文

金融职称论文例1

3、要建立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就是明确经济师在任期内必须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工作目标或其他目标、任务、责任并与其政治、经济待遇和是否续聘挂钩。如果具有经济师职称的人员完不成或达不到任期目标责任,不仅相应降低或取消其有关待遇,而且予以解聘;反之,对贡献巨大或突出的人员应兑现相应待遇,并给予续聘或职务提升。实行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以《责任书》的形式确定经济师的责任及有关内容,有利于激发经济师人员干好本职工作和力争多出科研成果、多做突出贡献的积极性,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推动金融行业经营发展,彻底改变目前金融行业经济师人才缺乏以及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制度陈旧落后、不适应未来金融竞争需要的现状。

4、要建立经济师人才科研学术带头人制度。金融单位要真正打破经济师人员“一劳永逸”的弊端,就必须建立以经济师人才为主的科研或学术团体组织,如各类学会或课题小组等,把人才集中起来重点研究攻克实用的学术或理论课题,促进一些重大科研、学术项目的论证、引进、推广、利用,使经济师的意见、建设、成果成为金融行业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避免在决策、引进项目等方面出现盲目、浪费现象。同时,也要采用“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法,让现职经济师人才负责培养1个或1个以上经济管理人才,带动整个金融行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成长、壮大。

5、要提高经济师人才的待遇。经济师的待遇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在政治方面,应多给他们订阅些专业报刊、杂志,多让他们参加单位的重大业务会议,多给他们分配些重要工作任务或调查研究项目,多让他们外出参加一些相关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议等;在经济方面,应让他们享受与行长(经理)或副行长(副经理)相等甚至更高的工资、福利、奖金、补助等待遇,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使人才真正成为受人羡慕的人员。

6、要健全经济师人才再教育、再培训制度。健全经济师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给他们进行“充电”,让经济师人才学习、接受更加全面、新颖的学科或专业知识,使他们及时更新知识,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行业发展的需求,避免产生被淘汰的局面。目前,金融行业有部分经济师没有文凭,或者连经济文章就不会写,有的经济师还担任了相应的领导职务,可是连简短的讲话稿都不会写,事事依赖秘书参谋,这类人员有损于经济师这个极其神圣的“称呼”,可以想象他们的素质并不怎么高。这里不追究这些人是如何“攫取”经济师职称的,也不管他们是先有领导职务、后有职称或是先有职称后当上领导,只关心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了经济师这个职称,就要参加继续教育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经济师人才应平均两年接受一次较新颖、全面、系统、深刻的继续教育,每次学习教育累计时间应不少于60天(或脱产或半脱产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内容应包括相关专业知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继续教育应采用与科研单位、学术团体或大专、本科院校相结合的方式。继续教育结束后要在《经济师人员继续教育情况登记本(卡)》上记载相关内容,对教育期间成绩不合格的人员责令其再学。对拒不接受再教育的人员,或再教育成绩不合格的人员不再对其进行续聘,降低或解除其相应的各项待遇。

7、要把经济师职称评聘工作纳入政府人事部门的统一管理序列。将经济师职称评聘工作纳入政府统一管理序列,是为了规范金融行业的职称管理工作。目前,金融行业特别是某些地方的金融单位,总以“钱老大”自居,蔑视政府部门的管理,在职称评聘上想怎么就怎么,甚至欺骗主管的上级部门,致使职称评聘工作出现“暗箱操作”,极不科学、规范,在评聘中出现了假文凭、假证书等“怪现象”或关系风、说情风等不正之风,广大干部职工对此意见纷纷,严重影响了金融单位的工作。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就是要对金融单位职称评聘实施再监督,对金融单位职称评聘中的不正之风、不当做法予以整改、纠正,使评聘工作沿着正确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利用的方向发展。

金融职称论文例2

2、要建立科学的评聘、解聘制度。

一是要制定明确的经济师评聘或解聘条件,使经济师职称评聘资格、条件、标准在文凭、著作、成果、成绩、专业工龄、政治表现等方面得到全面体现,避免职称评聘上的随意性、盲目性、局限性;二是要对现有的经济师人才进行一次“过滤”,凡在条件、资格、年度工作任务完成、实绩考核、品行、业务知识技术、成绩贡献等方面较差或不合格的经济师人员,对其职称及相应待遇予以解除,杜绝聘任长期制或终身制,消除聘任中的不正之风,把聘任工作纳入规范、合法的管理系列;三是要对已具备经济师资格、条件的人员,特别是对在政府部门已考取经济师资格的人员,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评价,及时对其聘任,聘任期限一般应为3—5年,对任期内合格的,要续聘;对任期内不合格的或有重大工作失误的要及时解聘;四是要积极实行破格聘任制,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即使其资格、条件不够,也要予以及时聘任,鼓励其继续努力,为单位做出更多大贡献,避免埋没人才;五是要建立经济师定期考核制度,监督经济师正确履行职责。

3、要建立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

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就是明确经济师在任期内必须承担相应的科研任务、工作目标或其他目标、任务、责任并与其政治、经济待遇和是否续聘挂钩。如果具有经济师职称的人员完不成或达不到任期目标责任,不仅相应降低或取消其有关待遇,而且予以解聘;反之,对贡献巨大或突出的人员应兑现相应待遇,并给予续聘或职务提升。实行经济师任期目标责任制,以《责任书》的形式确定经济师的责任及有关内容,有利于激发经济师人员干好本职工作和力争多出科研成果、多做突出贡献的积极性,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推动金融行业经营发展,彻底改变目前金融行业经济师人才缺乏以及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管理制度陈旧落后、不适应未来金融竞争需要的现状。

4、要建立经济师人才科研学术带头人制度。

金融单位要真正打破经济师人员“一劳永逸”的弊端,就必须建立以经济师人才为主的科研或学术团体组织,如各类学会或课题小组等,把人才集中起来重点研究攻克实用的学术或理论课题,促进一些重大科研、学术项目的论证、引进、推广、利用,使经济师的意见、建设、成果成为金融行业战略决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避免在决策、引进项目等方面出现盲目、浪费现象。同时,也要采用“一带一”或“一带多”的方法,让现职经济师人才负责培养1个或1个以上经济管理人才,带动整个金融行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成长、壮大。

5、要提高经济师人才的待遇。

经济师的待遇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在政治方面,应多给他们订阅些专业报刊、杂志,多让他们参加单位的重大业务会议,多给他们分配些重要工作任务或调查研究项目,多让他们外出参加一些相关的学术交流(研讨)会议等;在经济方面,应让他们享受与行长(经理)或副行长(副经理)相等甚至更高的工资、福利、奖金、补助等待遇,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使人才真正成为受人羡慕的人员。

6、要健全经济师人才再教育、再培训制度。

健全经济师人才继续教育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给他们进行“充电”,让经济师人才学习、接受更加全面、新颖的学科或专业知识,使他们及时更新知识,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行业发展的需求,避免产生被淘汰的局面。目前,金融行业有部分经济师没有文凭,或者连经济文章就不会写,有的经济师还担任了相应的领导职务,可是连简短的讲话稿都不会写,事事依赖秘书参谋,这类人员有损于经济师这个极其神圣的“称呼”,可以想象他们的素质并不怎么高。这里不追究这些人是如何“攫取”经济师职称的,也不管他们是先有领导职务、后有职称或是先有职称后当上领导,只关心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了经济师这个职称,就要参加继续教育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经济师人才应平均两年接受一次较新颖、全面、系统、深刻的继续教育,每次学习教育累计时间应不少于60天(或脱产或半脱产参加继续教育),继续教育内容应包括相关专业知识、政治理论、法律法规等,继续教育应采用与科研单位、学术团体或大专、本科院校相结合的方式。继续教育结束后要在《经济师人员继续教育情况登记本(卡)》上记载相关内容,对教育期间成绩不合格的人员责令其再学。对拒不接受再教育的人员,或再教育成绩不合格的人员不再对其进行续聘,降低或解除其相应的各项待遇。

7、要把经济师职称评聘工作纳入政府人事部门的统一管理序列。

将经济师职称评聘工作纳入政府统一管理序列,是为了规范金融行业的职称管理工作。目前,金融行业特别是某些地方的金融单位,总以“钱老大”自居,蔑视政府部门的管理,在职称评聘上想怎么就怎么,甚至欺骗主管的上级部门,致使职称评聘工作出现“暗箱操作”,极不科学、规范,在评聘中出现了假文凭、假证书等“怪现象”或关系风、说情风等不正之风,广大干部职工对此意见纷纷,严重影响了金融单位的工作。政府部门统一管理,就是要对金融单位职称评聘实施再监督,对金融单位职称评聘中的不正之风、不当做法予以整改、纠正,使评聘工作沿着正确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和合理利用的方向发展。

8、要建立经济师人才合理的流动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只重视行政领导的交流或异地任职,忽视了对经济师等中级以上技术人才的交流使用,事实上,经济师以上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也同样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行业更是如此。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建立适应人才流动和发挥作用的市场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内地各方面的发展滞后于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由于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制定了好办法、好措施,大批“过剩”的人才适时流向东部、南部沿海地区,其中有不少是经济师人才。有的经济师人才由于种种原因在原来的行业、单位,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但在交流后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这说明有的行业、单位管理工作比较落后,不适应人才生存。金融行业的经济师人才应在金融单位之间相互交流、流动,相互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有的金融单位规定基层单位不能聘任经济师或高级经济师的做法是不恰当的,而上级金融单位有的经济师或高级经济师不懂基层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也是不正常的。我们及时借鉴东西部人才流动的经验、做法,尽最大能力挽留并利用好人才优势,不能让一些中高级人才云集在上级金融单位闲之不用,也不能容忍一些金融单位过剩的中高级人才被白白浪费掉,要尽快建立并采取合理的人才流动办法、制度,促进中高级人才在金融行业形成上下、左右、条块之间的流动。

9、要把职称评聘与职务评聘区分开来,加强职称专业化管理。

金融职称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71;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9-0060-03

CFA是“注册金融分析师”(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的简称(也称“特许金融分析师”),它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的一种职业资格称号。1962年1月,“注册金融分析师学院”与“金融分析师联合会”一起成立了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AIMR)。2004年,AIMR更名为CFA Institute 。作为一个全球性非盈利机构,它是美国证券分析员、投资经理和其他参与投资决策专业人员的专门组织,其使命是建立并保持专业的精益求精以及诚信的最高标准,来促进全球投资行业的发展,其宗旨是提高投资决策人员的各方面专业水平。自1963年第一个注册金融分析师产生以来,CFA资格证书就成为全球从事投资行业人员职业典范的象征,国际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均视CFA资格为衡量专业投资人员职业水准和职业道德的最佳标准。本文通过对CFA考试的全面剖析,旨在为国内金融学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借鉴与参照。

一、从CFA的知识结构看我国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设计

CFA认证考试不是一种入门级基础性知识的考试,它的难度至少达到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层次,而且是全英文考试。CFA考试的“知识体系”包括的科目有:道德与专业标准、量化统计、经济、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债务投资分析、股权投资分析、衍生工具分析、其它投资分析、投资组合管理和投资表现衡量与原因分析。CFA三个等级考试的侧重点、程度各有不同。Level I 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内容基本以投资原理和投资工具为主,主要在于考察考生对投资评估及管理的工具和概念的理解;Level II①、Level III 则为案例分析和多项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各占50%,着重考核候选人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投资原理的分析、决策能力,其中,Level II 主要考察资产评估的能力,Level III 考察组合管理及资产分配的能力。

CFA的课程设置和认证内容深深植根于投资管理的实践,涉及丰富的金融投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每年都在修改考试标准和阅读书目,以反映投资领域最新的变化。其主要课程有: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定量分析、国际金融市场与投资工具、选择性投资、股权资本评估、固定收益投资分析、财务分析、公司理财、投资组合管理、金融衍生工具、职业道德与操守。

CFA广泛的学习课程使投资专业人员必须掌握从投资组合管理到资产估值及衍生证券和定量分析在内的专业知识。CFA考试各板块分析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CFA考试涉及面广,且有相当难度。

在课程结构上,按照国内学者的对微观与宏观金融的划分,CFA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其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近几年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教育已有微观化的趋势,除了学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之外,专业课的学习在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陆续开设了财务会计、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等课程。在研究生层次则开设了连续时间金融,金融随机过程,金融资产定价等课程和专题。国内金融学教育和研究开始走出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范畴,金融学越来越走向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CFA制度的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考核恰好为我国金融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参照,重视对微观金融活动的研究,重视对微观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金融人才,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如CFA考试的科目涉及到固定收益证券分析、权益证券分析、金融资产组合管理、财务管理等多门实务课程。

二、从CFA的职业道德准则看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道德教育

CFA从业者要求做到专业,诚信。投资人对资产经理和金融分析师的信任必须是无条件的,投资专业人士要想赢得这种信任,诚信就必须永远是不容质疑的品质。因此,要想赢得并保持使用CFA特许状的权利,严格遵守“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的道德守则与掌握CFA计划的知识同等重要。但是,与很多其它行业不同的是,在投资行业中,区分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的界限并不总是十分清楚。只有清楚地理解如何应用这些规则、法规和道德,投资专业人士才能安全地避免道德纠纷并正确地为他们的客户服务。在CFA特许状每年必须签署的“专业人员行为申明”中规定了很多责任(见表1),其中包括在投资决策过程的所有方面勤勉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在投资管理行业中,持有CFA特许状的个人名单中包括有一流投资事务所的首席执行官及合伙人、最主要的投资策略专家和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研究机构,没有其他任何标志享有CFA特许状同样的崇高威望。CFA称号拥有者和CFA的应考人员都要同意签署CFA特许状守则。该守则要求CFA在处理与客户、上司、雇员、同事和合作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时必须遵循良好的行为准则,必须仔细领会法律的文字和精神,必须与监管机构、交易所和行业团体充分合作;CFA应想客户所想,不得有违背客户利益的行为;CFA不得要求推荐其服务的他人支付费用或佣金,在借用其它分析师资料时也需十分谨慎,杜绝抄袭;CFA不可通过登广告来宣传其称号以吸引他人等。每年,CFA都要被重新审定是否遵守这一守则,同时,任何来自客户的、与伦理相关的投诉一旦被披露,被披露者就有可能失去CFA的称号。“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对违规者制裁很严,包括开除或取消CFA注册称号,由于美国证券业务业具有一套完整的淘汰机制,所以证券从业人员都非常珍惜这一称号。我国的金融学人才培养关于道德法律的教育,可以结合金融法、金融案例教学等课程设置或者诚信教育活动开展起来。总之,“比金钱更重要的是诚信”,应该是金融从业者的一条箴言,也是金融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三、从CFA的从业资格认证看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职业生涯教育

CFA INSTITUDE 规定;在生涯发展中,注册金融分析师主要参与证券市场分析、投资与风险管理、投资银行及财务分析等相关的分析决策过程。并在投资机构的各个领域中扮演主要领导的角色。适用金融分析的相关工作有:投资组合管理人、基金经理人、分析师、经济学者、财务计划、证券营业员、会计师、老师及投资银行业务,除了专业的金融机构外,有更多的注册金融财务分析师是投入到公司企业中去,特许证照的会员中有37%的人是提供服务给个人投资者,其余则是服务於企业客户。

在参加CFA 认证考试之前,考生必须已经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四年级),但可以不具备投资管理决策的工作经验。由于“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将三种水平的考试放在同一天进行考试,且要求必须在通过前一层次的考试后才能进入下一层次的考试,所以一名考生要通过这三门考试,最短的时间是整整三年。AIMR对CFA 认证考试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将考生的学习教育与工作经验相结合以达到互补效果,开扩考生的视野,加深知识的理解。参加CFA 认证考试主要是一个自学的过程,每一水平的考试一般要求有多达250小时的准备时间,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为了获得使用CFA名衔的权利,平均来说,候选人需要240个小时来准备这个考核。近年CFA考试通过率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CFA考试的三个级别的及格率由50%、50%、70%逐步变动到35%、35%、55%,证明随着级别的提高,考核有难度增大的趋势,门槛更高,认证更加严格。另外,通过CFA高级水平考试的及格者并不能马上得到CFA证书,除非他们已有三年以上金融分析师的任职经历,同时又是“金融分析师联合会”的成员。可见CFA既要有全面的金融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还都必须遵守“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公布的《职业行为伦理标准守则》。CFA的从业要求三年的被“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所认可的工作经验②。满足AIMR的会员资格要求(其中很大部分是职业行为和道德准则要求)并申请成为一名“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的成员。包括:在投资决策过程(如金融分析、投资管理、和证券分析等等)中收集、评估及应用金融、经济和统计数据;直接或间接主管他人进行上述活动;从事上述投资决策活动的教学培训工作等等。“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要求CFA认证的申请者必须花超过40%的时间用于以上工作,其中假期、兼职和实习期间的工作经验不予承认。工作经验的积累可以在参加CFA考试之前,其间或以后,但只有达到三年的相关工作经验积累后,才能获得CFA认证。在经历上述学习过程和达到AIMR的要求后,候选人可以获准使用CFA称号。在CFA项目开设以来的38年里(截止于2004年,全球只有约114,008名专业人士获得了CFA认证资格。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受教育与再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职业生涯发展,是培养院校、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是值得有志于献身与金融行业的人们共同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注释:

金融职称论文例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指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借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县域内的资金互助组织和民间借贷,将以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农村所有新型金融服务组织将在我国广大农村层出不穷、欣欣向荣。这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具有无法估量的重大现实意义。由此也提出了如何规范发展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的重大课题。

一、正确科学地认识评价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

近年来,理论界、实务界和决策层围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其中对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和民间借贷的概括称谓不一,直接涉及对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的认识评价和监督管理问题。这里,我们谨与两种较为流行的称谓进行商榷。

其一,称其为“新型金融服务机构”。我们认为称谓不确切的地方在于:目前,无论是正规文件,还是法律法规,都没有称其属于金融机构的范畴,它们还没有纳入金融监管部门监督管理的范围。至于在今后适当时候,将其纳入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范围,届时称其为“新型金融服务机构”也为时不晚。

其二,与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活动相比较,称其为“非正规金融”。金融前面冠以“非正规”三字,轻者使人产生模糊错觉;重者使人将其与“非法金融机构”、“非法金融业务活动”联系起来,将其列入清理整顿对象。显然,这种称谓是不确切的。

一是有碍党和国家农村金融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产品市场和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逐步放开信用服务市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国家给予适当政策支持。”《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探索发展新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从构建金融信用体系入手,加快建设统一、高效、规范的企业、个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体系。”

二是有碍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对“三农”的金融服务水平。

三是有碍广大社会公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创造性的发挥,解除“三农”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制约。

四是有碍金融监管部门依法行政、科学行政、适度行政,放松农村金融管制。

五是有碍对金融涵义的正确理解,造成概念上的混乱。

与上述两种称谓不同,我们将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和民间借贷,概括称谓为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特指其为:在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农村金融政策催生的、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金融组织。我们对其这样称谓,一是符合党和国家近年来相关文件精神,二是符合目前金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三是符合其特征、功能实际,四是符合有关部门对“金融”、“组织”概念的权威解释。

二、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市场准入的路径选择

应当说,对农户资金互助组织和民间借贷,社会公众并不陌生。小额贷款组织虽是“舶来品”,但是有关部门已在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金融的发展,以其他名称出现的金融服务组织还将诞生。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具有具体的融资功能,具有独特的金融管理印记。我们不仅要在政治上、理论上赋予其新鲜内容,而且要在管理实务上赋予其合理性、合法性,使其顺利地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一)市场导入

商品经济孕育了民间借贷这种原始的融资形式。市场经济提高了社会资金的运用水平和

效率,银行业占据了金融市场的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为不同经济成分进入金融市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和空间。自然人、企业法人、社团法人都是市场主体,在没有政策法规限制的前提下,它们都有支配运用所属资本的动力和权力。它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可以成为农村政策性金融的有益补充,可以与农村商业性金融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开展有效的市场竞争,更可以创新和拓展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允许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依靠市场去孕育、调节、引导,不仅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而且有利于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农村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和水平。

(二)政策导入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鼓励、培育、引导、规范”的方针、政策逐步深入,十分明确。但是,由于实践还不充分,具体的政策规定还没有出台,特别是对于农村小额贷款组织、农户资金互助组织的市场准入还没有具体的规定。金融监管、农业、民政、体改等职能部门应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依据中央的政策精神,以有利于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有利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利于农村实现全面小康为目标,力争在近期内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引导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进入市场。

首先,加强对国内民间借贷和国内外小额贷款组织、资金互助组织的调查研究,提出较为具体的初步的市场准入意见。

其次,选择不同市场主体和不同地区,围绕组织形式、资金筹措、资金定价、资金投向、资金利润、资金风险、内部控制、市场监管、环境建设等主要内容,认真组织试点,并根据试点实践经验,对初步的市场准入意见进行完善。

再次,国家有关部门将不同地区的市场准入意见进行归纳,逐步形成鼓励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进入市场的政策体系或指导意见,并在更大范围内组织实施。

(三)法规导入

这是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进入市场最有保障的途径。应同时进行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具有立法权的机关,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全面清理,该废止的废止,该修订的修订,扫除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进入市场的法律障碍。

另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立法机关,制定颁布相关的规定或条例,在一定区域内进行法制实践。

在此基础上,根据前瞻性需要,制定《农村金融服务法》,为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从目前的市场准入、业务经营活动,到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壮大、组织创新,及其市场退出、债务清偿等作出具体规范。

三、依托协会加强对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的监督管理

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下,让银监会、人民银行、民政、农业等职能部门去统一监督管理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都是不够恰当、不合时宜的。但是,放任其自生、自灭、盲目发展,也是不负责任、不够妥当的。我们认为,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健康、快速发展,保护投资人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金融体系稳定,当前,应在相关地区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协会的试点,今后应在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数量较多、相对集中、资金运用数额较大的地区,以县(市)、乡(镇)为单位,或跨县(市)、乡(镇)建立农村金融服务协会,各级政府或有关职能部门依托农村金融服务协会,对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履行监督、管理、协调、服务职能,以促进各地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依法办事、合规经营、稳健运行。

农村金融服务协会,可以由当地政府或有关职能部门引导建立或组织建立,也可以由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自行发起建立,其性质为社团法人,应实行会员制,应精干高效,应由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代表、农民群众代表、涉农企业代表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代表等人员组成,应重点开展五项工作:

一是向社会广泛持久宣传党和国家的农村金融方针政策和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向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广泛持久地宣传党和国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其认真贯彻执行。

二是加强对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业务开展情况的监测,督促其坚持安全性、流动性、

效益性的经营原则,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真正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三是真诚维护农村新型金融服务组织的正当权益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侵犯。

金融职称论文例5

2005新年伊始,央行内部就进行了一个重要岗位人事调整:谢平被正式免去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职务,出央行金融稳定局副局长张新接任。

作为首任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谢平在金融稳定局工作了14个月。去年9月,他出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谁将接替谢平出任央行金融稳定局局长,从那时起就成为悬念。

谢平的继任者张新少为舆论所知。2004年5月,张新和李波、张涛一起“空降”央行,分任金融稳定局副局长、条法司副司长、研兖局副局长。据称,这也是继行长助理易纲1997年加盟央行之后,6年来加盟央行的最新一批“海归”人士。

此前,张新在获得央行总行研究生部保险学硕士学位之后,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获金融学博士学位,后任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他曾在世界银行(华盛顿)工作3年,担任高级金融学家,为世界银行和IMF金融市场研究小组资深成员。

值得关注的是,张新在担任证监会上市公司监管部副主任期间,其工作内容和央行金融稳定局的部分工作内容相关。此间,他对并购重组研究颇有建树,并获业界和学界多位专家的公开认可。

周小川的“海归”战略

当张新和李波、张涛进入央行之时,央行有关人士透露.这几位“海归”分别具有海外名校经济、金融或法律博士学位,并且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最年轻的一位只有32岁。当时国内就有媒体称,这是继2003年10月份以来央行一批年轻的处级干部被提拔到副局级领导岗位上之后,央行行长周小川人才新政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周小川在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证监会“海归”战略的进一步延续。

央行有关人士透露,早在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央行已经感受到吸引国际一流人才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从海外引进人才。

1997年,时任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的易纲弃学从政,出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一职,成为第一位在央行担任要职的“海归”。此后,央行对于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加盟表现得相当积极。2001年上半年,曾有动议邀请世界著名华人经济学家、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刘遵义博士就任央行副行长一职。当时坊间传言,著名华人经济学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系教授钱颖一博士也接到高层类似的邀请。

在周小川看来,全面履行好央行职责,关键靠人才。周小川的提法是,要多渠道引进人才。不仅要从国内培养的各类人才中选拔,也要从优秀留学回国人员中选拔。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内和海外归国人才提供同等的发展机会。

在这样的思路下,金融战略委员会也在央行内部酝酿设立.旨在“进一步整合人民银行18个司(局)在经济金融决策方面的技术储备,充分吸收社会有关专家在经济金融改革方面的意见,同时为海内外杰出的专家学者到央行工作提供平台”。在这个大背景下,央行引进一些“海归”担任要职就变得顺理成章。

其实,1998年以来,周小川在其担任主要领导的三个机构――中国建设银行、中国证监会和央行都大力推行“海归”人才战略,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加盟。

在担任建行行长的两年多时间,周小川从海外聘请了五位经济学或管理学博士加盟建行,分别担任建行部门老总一级的要职。这五位“海归”加盟之后,积极推动建行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其中最有意义的是他们在1999年为建行设计了一套激励机制方案。此方案1999年被报送到国务院,等待相关部委会签。但2000年,周小川调任中国证监会主席,接任行长对这些“海归”并不看重,改革计划因此尘封。此后,这五位“海归”大多离开了建行。

2000年3月,周小川出任中国证监会主席,一大批“海归”聚集到证监会。他们在到证监会之前,或者在海外高校任教,或者在华尔街投资机构任职。除高西庆和史美伦担任副主席外,其他大多担任部门副主任或者规划委员会委员(副局级),包括张新、赵海英、杨秋梅、祁斌、周舂生、何佳、张宁等人。而上海证券交易所两位副总经理刘啸东和方星海也来自海外。

一位经济学家指出,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资本市场体系以及迈向具有国际化视野、能够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中央银行,最重要的是人,是了解国际惯例、具有全球视野的第一流经济和金融人才。

“海归”周小川

“中国的金融官员,大都显得形象模糊。因为他们所有的指令和动作,个人意志所占比例微乎其微。但周小川几乎是一个例外。他的学者气质和在出任岗位上的锐意图新,使他被称为中国水平最高的技术官员。”在谈到周小川时,有媒体作了这样的评价。

2002年,54岁的周小川接任戴相龙出任央行行长,并成为该行第一位博士行长。目前,他还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的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小川曾在美国进修。

周小川一直致力于宏观经济研究。1986年~1987年期间,他曾任国务院体改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兼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与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以及楼继伟、郭树清、李剑阁等兼备理论修养和实际部门工作经验的学者一起共事,成为当时十分活跃的青年改革学者。他的两篇论文分获1994和1997年度的”孙治方经济科学论文奖”――中国经济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

1991年,周小川进入金融界,任中国银行副行长。1995年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1996年任央行副行长,1998年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2000年出任中国证监会第四任主席,并在此位置上出台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改革措施。丰富的从业经历,让他在央行行长的职位上运筹帷幄时,更具大局观。

金融职称论文例6

这次培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水平,也让我更加开阔了视野,进一步提高了工作创新意识,为今后更好地发挥中级职称人员的作用、提高履职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就参加这次培训的谈点个人体会。

一、培训体现了人民银行总行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巨大支持与关怀,对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意义重大

这次培训是专门为人民银行具有中级职称人员举办的,这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基层央行的中级职称人员来说,机会非常难得,体现了人民银行总行领导关心中级职称人员的成长与发展、更好地促进中级职称人员做好央行工作、进一步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决心。在此,非常感谢总行领导以及郑州培训学院给我提供了这样一次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学习机会。

这次培训,郑州培训学院为我们中级职称培训班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参与这次讲座的不仅有人民银行总行派出的有关司局领导,还有从事多年金融教学工作的教授、专家、学者。同时也为我们搭建了与各省同仁座谈交流的机会。为了使我们这些初到河南的学员了解河南的风土人情,学院还为我们精心安排了中原文化考察活动,使我们初步领略了大自然赋予河南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勤劳勇敢的河南人民用他们勤奋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赞歌,这次考察使我浮想联翩,深感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二、培训内容多,对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完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指导作用<莲 山~课件 >

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学到了很多以前在书本上、工作中没有学到或碰到的金融业务知识,拓宽了知识面,从而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在实际工作中的努力方向,为切实提高履职能力奠定了基础。

郑州培训学院为我们安排的这些专题讲座,对我们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很大。本人通过聆听这些专家或教授的讲座,对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履行中央银行职能、强化金融宏观调控、提高金融服务、开展金融调查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个全新的了解,进一步拓展了工作思路,增长了见识。

三、培训使我感到了责任重大,树立了有效履行央行职责的信心

这次学习,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在中央银行转换职能后,我们所面临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有许多新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做,去探索或创新,因此,作为基层央行的一名具有中级职称干部,深感肩上的担子和责任重大。当前,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作为中级职称人员来说,就必须为自己充电,强化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力度,坚持真学、实学和博学,勤于思考,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同时,我们要立足岗位,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所学的金融知识和积累的工作经验,认真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面对复杂的局面,能够沉着应对,用所学过的金融专业知识去指导工作,推动工作的向前发展。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提高履职水平,为央行事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动力,谱写新的篇章。

金融职称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067-03

一、引言

传统金融中介理论认为,金融中介能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的最终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信息不对称,如直接交易,搜寻、交易及监督等成本过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广度与深度的扩展,金融交易技术的改进,交易成本显著降低。根据传统金融中介理论,金融中介的重要性应逐步降低。现实的情况却是金融中介不仅没有萎缩,其重要性反而进一步增强,个人和企业参与金融市场也越来越依赖金融中介。针对金融中介的新发展,理论界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金融中介理论,但是由于研究视角差异,不同理论的观点差异较大。

为了理清当代金融中介理论的发展脉络,本文按时间先后顺序,回顾近年来对于金融中介所进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进行简要评述。本文主要简述金融中介功能观、基于新功能的金融中介理论及转轨经济中金融中介理论等的主要内容。

二、金融中介的功能观:一种理论的综合

对于金融中介有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一种方法是视现存金融中介结构为既定,公共政策的目标就是帮助提高现有金融中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使他们更有效地提供各自独特的服务,这种观点被称为机构观;另一种方法则视金融中介的经济功能为给定,探索实现这些功能的最佳机构结构,这种观点被称为功能观(Merton,1995)。虽然此前已有学者不同程度地论述了金融中介的功能,但是系统论述金融中介的功能并把它上升到金融中介的功能层次的却是Merton等人的分析(胡庆康等,2003)。金融中介功能观大大拓展了金融中介理论的视野,把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金融中介功能观的核心内容可表述为,相对于金融机构,金融功能在地域和时间跨度上变化更小;机构的形式随功能而变化,机构之间的竞争会导致机构结构优化,进而使金融体系运行更有效率。功能观首要问题是金融体系需要形势那些经济功能,然后去寻求一种能最有效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机构, 而一种组织机构是否合理, 则取决于时机和当时的技术(Merton,1995)。

当然, 我们的焦点并不在于金融中介功能的具体内容, 而是金融机构的动态变化。Merton(1995)认为, 近年来, 金融体系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部分是新设计证券的大量涌现, 部分是交易技术的进步使得不同证券的大宗交易得以顺利完成, 部分是金融理论的重要进步。这些变化极大地降低了金融交易的成本, 导致金融市场交易量大幅增加, 替代了金融中介的某些职能。据此,Merton 认为,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在具体金融产品的提供上是有竞争的, 而技术进步与交易成本的持续下降则加剧了这种竞争。但是, Merton认为, 关于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 不仅要考虑到单个金融产品提供, 更要考虑到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之间的动态变化。基于这种思考, Merton 认为,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业务领域各有则重。金融市场倾向于交易标准化的金融产品,这类金融产品的定价能不被充分理解,能服务于大量的消费者;而金融中介则更适合于量小的新金融产品, 这些新产品通常是高度定做的, 只针对那些具有特殊金融需求的消费者, 信息也是完全不对称的。Merton进一步指出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处在一个先后具有内在联系的逻辑链条之上, 它们是履行不同金融产品“创造”与“打造”功能的制度安排, 而不是单纯竞争性、替代性以及此消彼长的关系。

Merton 把这种中介与市场之间的动态联系解释为金融创新螺旋,金融体系将朝着一个充分有效率的理想目标演进。随着金融创新螺旋的加速, 这些金融产品的新交易市场会迅速扩展,市场的完美性也逐步提高。为了从这些产品的头寸上套利, 生产者和金融中介都参与新市场上的交易,使交易量迅速增加及边际交易成本下降, 使中介能够完成更多新产品的定做, 依此螺旋演进, 朝着理论上边际成本为零的极限情形靠近,最终达到动态的完全市场。因此, Merton 断定, 家庭持有的任何一种资产组合和金融产品, 其提供者并不是单纯的中介或市场, 而是市场―中介―市场―中介这样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如果市场和中介相互无法建立有效联系, 则不能为家庭提供任何多样化和具有充分可分性的有效金融资产组合。因此, 在市场与中介之间存在一个特有的竞争范式, 一种金融产品往往在中介和市场间作周期性的摆动和循环, 直至达到某种稳定状态。 中介通过创造构成新市场的基础产品和加大已有产品的交易量来帮助市场成长, 而市场则通过降低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 帮助中介创造更具特色的新金融产品。

由此可见, Merton 对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分析综合了此前关于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分析, 对金融中介理论发展是真正建设性的,甚至革命性的。Eichberger & Harper (1997) 也认为金融制度发展实际上就是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之间持续的竞争, 金融制度演进的历史也就成为人们试图调和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竞争性关系的历史(张杰,2001)。

三、金融中介新功能:金融中介职能的扩展

(一)风险管理、参与成本和金融中介

虽然风险是金融中介产生的原因,风险管理一直是金融中介的核心业务,但是随着金融业务的拓展和衍生金融产品的出现,金融中介风险管理的职能大大强化,成为银行等金融中介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职能。针对金融中介业务的新变化,Allen&Santomero(1998,2001)认为,已有文献视野过于狭窄,过分强调了金融中介在减少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作用,需要用风险管理和参与成本等新功能来解释现代金融中介的存在。他们认为,在传统的以银行业为基础的经济中,金融市场的作用并不显著,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是风险跨期平滑。但是,近年来,金融市场的发展,使这种风险管理方法效力大减。为了生存,银行不得不开拓新业务,进入新市场,采用衍生产品和动态交易策略等新的技术管理风险,同时需要对其所面临的不同类型风险进行分类管理,以实现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由于市场形势变幻起伏,金融中介的客户特别是公司客户对风险管理服务产生了巨大的需求,需要金融中介提供相应的服务。这样,银行等中介逐渐在金融市场中扮演着进行资产交易和风险管理人的角色。

Allen&Santomero(1998)认为,对于理解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演变,参与成本是非常关键的。所谓参与成本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市场参与者花在参与风险管理和决策上的时间, 最近年来, 随着人们单位时间收入的提高, 他们自己花时间管理风险的机会成本大大增加了;二是指由于金融创新, 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越来越复杂, 使得非金融从业人员了解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了。尽管交易成本与信息成本已经大为下降, 但是投资者学习金融工具和风险管理技术的时间成本却大幅增加。为了降低成本,投资者的最佳选择仍然是持有有限的资产,并更多地通过金融中介进行风险管理。基于此,Allen&Santomero(1998)认为,基于参与成本的金融中介理论,不仅能为金融中介从事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提供,而且还能为一般公司参与风险管理的范围比金融中介少等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

(二)价值增加、客户导向与金融中介

Scholetens&Wensveen(2000) 基本同意Allen&Santomero(1998)关于金融中介理论的观点,但是认为他们分析并不全面。尽管市场不断向完美市场逼近, 信息价格不断下降, 但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仍然是中介起作用的重要因素。Scholetens&Wensveen(2000)认为,参与成本虽然有助于理解金融中介的新角色,但是并不能很好地解释金融业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巨大变化, 诸如共同基金的发展。在他们看来,理解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新变化的关键仍然是风险,风险仍是金融中介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不过,金融中介理论还必须突破现有的研究边界,应当放弃静态的完美市场范式, 采用更为动态的概念, 金融中介理论应当包括金融创新的动态过程和在此基础上的市场差异化。金融中介不仅是居于最终储蓄者和投资者之间充当人,以减轻市场不完美性,还是一个独立行事的市场主体,它能够创造金融产品, 并通过转换财务风险、期限、规模、地点和流动性而为客户提供价值增值。因此,价值增值是现代金融中介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价值增值理应成为金融中介理论的核心。当然,价值增值是通过降低参与成本和扩展金融服务来实现的。基于此,他们指出客户导向应是金融中介的基本战略,金融中介开展业务过程就是向客户出售金融服务并从中获得利润的过程,减少客户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则是金融中介提供金融服务的伴随效应。最后,他们进一步指出是分析金融中介的最佳风险政策和利润来源有助于理解现有的金融业务,现代金融中介理论应视共同基金业的发展为一种提供金融转换服务新型的金融中介的演进,而不应视为非中介化。

四、经济转轨与金融中介: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张杰(2001)认为,西方主流金融中介理论虽然已日趋成熟,但是不能对转轨经济中的金融中介的性质与演进做出合理解释,需要建立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在研究中,张杰(2001)引入“面子成本”的概念,他认为,面子成本是指当事人实施某种金融行为时的精神付出或损失,当事人会根据面子成本的大小来选择金融工具和金融行为。当事人的面子成本会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借方当事人为节约面子成本,会淡漠人情借贷,转向需要支付利息的金融中介借贷。而金融中介的出现是有条件的,需要一个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率先产生金融需求的当事人的效用要遭受损失。不过,不同当事人的效用损失是不对称的,借方当事人要在面子成本与等待成本之间作为选择,损失相对较大,贷方当事人则仅牵扯到手持财富的机会成本,损失相对较少。在经济发展与转轨初期,人们比较重视面子成本,不太在意机会成本和等待成本。身为改革主要推动者的国家是不能等待,作为借方当事人,它时刻在权衡面子成本与其总效用函数的关系。国家的面子成本更多地体现为声誉成本,与改革前相比,国家对声誉成本更为敏感。具体地说,征税相当于国家与广大纳税人之间“面对面”的头寸交易,这种交易的面子成本对改革中的国家来说有些过大。因此,国家须小心对待声誉成本,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建立外生性的国有金融中介。

张杰(2001)认为,外生性国有金融中介虽然对转轨经济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但是国有金融中介的引入,就必然带有借方垄断性即只考虑国有借方的需要,形成一种扭曲的交易逻辑。在这个逻辑中,私人贷方与私人借方间的联系会因国有金融中介的出现而中断并在将来也无法修复,国家实际上强制替代了私人借方。在这种强制的借方替代的条件下,国有金融中介只能依赖国家信用,把分散的私人贷方风险加总后进行打包,无法拆分。一方面,国有金融中介的风险逐渐积聚,另一方面,私人借方的信贷需求得不到满足,资源配置低效。这种借方替代虽然会导致微观低效,但是在经济转轨初期宏观有效的。因为国有金融中介能利用其所具有的储蓄动员功能和特殊的项目选择功能,按照国家意志配置资源,促进国有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由于无法进行风险拆分,从而使转轨中的经济承受着日益积累的风险压力,随着改革的推进,这种风险积累的压力将日益增加。国家为了控制整体风险和解决这一困境,措施之一便建立外生性金融市场。由于在这种市场上,参与交易的双方依然是私人贷方和国有借方,私人借方仍被排斥在交易过程之外。金融市场的出现实质上是国家试图用一种非市场合约替代另一种非市场合约。因此,国家通过金融市场来拆分原来在国有金融中介那里打包的风险的企图,不仅不能如愿,而且原来的风险会以新的形式扩散和积累。张杰(2001)认为,国家只有通过让国有金融中介与私人借方建立金融联系才能实现风险拆分。但是实现分先拆分最为根本途径是与私人企业借方建立金融联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相对规范的私人产权制度,否则,金融部门便无从确认可信任的潜在借款人。因此,国家对国有金融中介的风险拆分与私人产权制度重建的努力,是理解转轨经济中金融制度演进的关键。基于此,张杰(2001)指出确立私人产权保护制度最终会成为国家的一种自觉行动。

五、简要评述

当代金融中介理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原有金融中介理论弱点,开拓了金融中介理论研究的边界和视野。但是由于视角不同,不同理论的看法差异巨大,而且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Merton(1995)等提出金融中介功能观,明确了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动态关系, 把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是他们对转轨经济研究不够,提出一些不符合转轨经济实际的政策建议。Allen&Santomero(1998),Scholetens&Wensveen(2000)等用风险管理、参与成本和价值增值等微观职能来解释金融中介生存与发展,使金融中介理论获得新的发展,但是他们的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张杰(2001)以中国为背景首次深入地研究了转轨经济金融中介产生和发展,从理论上解释了转轨经济中的国有金融中介的出现、生存与发展,对转轨经济金融中介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是他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的诸多理论如面子成本理论的论证不够深入。因此,金融中介理论仍需要随着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发展而发展。

参考文献:

[1]Robert C. Merton,Summer, 1995,“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Financial Management ,Vol. 24, No. 2,

Silver Anniversary Commemoration, pp. 23-41.

[2]Franklin Allen, Anthony M. Santomero,1998,“The theory of nancial intermediation ”,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1 , 1461

±1485.

[3]Franklin Allen, Anthony M. Santomero,2001,“What do nancial intermediaries do?”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5, 271±294.

[4]Bert Scholtens , Dick van Wensveen,2000,“ A critique on the theory offinancialintermediation”,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4 ,1243±1251.

[5]Bert Scholtens and Dick van Wensveen,“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AN ESSAY ON WHAT IT DOES (NOT)

EXPLAIN ”, SUERF-The European Money and Finance Forum Vienna2003.

[6]张杰.金融中介理论发展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1,(6):75-84.

[7]张杰.转轨经济中的金融中介及其演进:一个新的解释框架[J].管理世界,2001,(5):90-100.

[8]胡庆康,刘宗华,魏海港.金融中介理论的演变和新进展[J].世界经济文汇,2003,(3):67-80.

The Critique on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JIANG Jun-xian

金融职称论文例8

[DOI] 10.13939/ki.zgsc.2015.03.043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金融消费者数量越来越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的合同关系中,常常会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金融消费者处于被动状态,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追求一己私欲而侵犯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何有效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金融机构的道德素养,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相关简介

在经济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属于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很多经济学者一直致力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研究,其中在这方面研究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主要包括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迈克尔・斯宾塞、乔治・阿克洛夫三位。所谓信息不对称,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主要是指无法观测、监督市场上一方的成本情况时,市场交易双方对各自掌握的信息并不对称。一旦出现信息不对称情况,往往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两种后果。道德风险形成主要和人们的行为方式有关,会影响到市场双方交易后的行为。而逆向选择这种情况形成主要是由于交易对象的素质、产品质量等方面信息存在不对称的地方,主要会影响交易前人们的行为。对于金融消费而言,往往是因为金融机构职业道德缺失,在金融消费者消费后做出一些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进而侵犯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因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一般是由于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而受到侵害。

2 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形成的原因及其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影响

金融机构在金融消费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在信息掌握方面相对于金融消费者而言更具优势。一般市场交易,都是金融消费者委托金融机构进行交易,金融消费者是委托方,而金融机构是方,两者是委托―的关系,这样的话,金融机构就可以全面、具体的掌握金融消费者的信息,但是消费者却很难掌握金融机构的信息,一旦金融机构的一己私欲战胜了职业道德,金融机构会很容易产生侵犯金融害消费者利益的不良动机。笔者认为,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形成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社会分工的差异决定了信息不对称

一般的金融消费者并不是专门从事金融类职业,之前也不是主修金融专业课程,对于金融行业并不是非常了解。为了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很多金融消费者在市场上寻找一家资信较好的金融机构委托管理自己的资产,在交易达成之前,金融消费者必须向金融结构提交自己的基本信息,但是金融结构在初始处理金融资产的方式,只有金融机构告知金融消费者,金融消费者并不能主动获取相关信息,因此也无法保证这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如果金融消费者并不熟悉金融行业的基本情况,可能会存在一些隐蔽性甚至较为明显的强制交易行为。比如,有的商业银行在金融消费者接受某些金融消费过程中,也会搭售银行卡;比如,金融消费者在办理个性住房贷款业务过程中,有的银行会要求消费者在专门指定的保险公司进行投保。这些行为都使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受到了侵犯。

2.2 由于金融消费者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导致信息不对称

金融行业的技术性、实践性、专业性较强,如果金融消费者想要了解、掌握金融机构的大体运作模式以及基本业务流程,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努力学习和金融相关的理论知识,了解金融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一般金融消费者都有自己的主营业务,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而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金融知识,因此大部分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行业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入,了解的内容和范围相当有限。很多金融机构也就是利用这一特点大做文章,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侵犯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比如,在保险合同中常常会有很多专业术语,在购买保险的过程中,金融消费者因为看不懂,只有听保险销售人员的讲解、介绍,而有的保险销售人员一般会非常详细的讲解该项保险的优点,甚至会将优点故意放大,但是在介绍理赔条款、核保条款时会一带而过,导致很多消费者对保险理赔的内容不太熟悉,在理赔时会遇到很多问题。

2.3 金融消费者搜寻成本太高会出现信息不对称

相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融消费者对于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技术不足,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差,对于市场的情况也缺乏判断力和洞察力。金融消费者要是想和金融机构一样获得相同的信息,就需要投入较高的搜寻成本,而金融消费者在金融服务中得到的效用或者金融产品产生的效益低于这些成本。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想法,大多数金融消费者都不愿意花费昂贵的成本获取信息,宁愿承担自身权益受到侵犯的风险。

2.4 金融机构刻意隐匿信息导致信息不对称

有的金融机构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常常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刻意向金融消费者隐瞒信息,或者是故意透露虚假的信息使金融消费者受到误导。因为金融消费者对金融知识了解较少,也不愿花费昂贵的成本搜寻信息,因此在交易过程中只能完全相信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作出的消费决策依靠的信息都是由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机构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利益,只会向消费者透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因此金融消费者的决策并不是反映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是反映金融机构的利益。比如,很多商业银行在2004年退出了一款新的金融理财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在销售中大力宣传这款产品具有较高收益的优点,并没有提及这款产品的风险。在金融市场上,收益和风险是并存的,收益越高,也就意味着风险越大。商业银行的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也有可能会使金融消费者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

由此可见,影响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所致,虽然,金融机构想要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很正常,但是应该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如果是以侵犯金融消费者权益为基础,是不被允许的,最终金融机构会被市场淘汰。比如花旗集团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花旗集团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一直以来,花旗集团都是坚持只要能够达成预期的销售目标,就算采用不合规的销售手段也可以。在这种经营管理理念下,日本金融厅在2004年9月17日强制性下令关闭了花旗集团在日本的私人银行业务。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如果金融机构一味的强调利益最大化,以不惜牺牲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为代价的话,最后只会逐渐失去客户群,慢慢走向灭亡。消费者是带给金融机构效益的主要来源,一旦丧失了客户资源,金融机构也无法继续生存、发展,因此只有维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尊重金融消费者,才可以获得长远发展。

其次,如果常常侵犯金融消费者的权益,金融消费者慢慢会丧失对金融机构的信任甚至可能会产生排斥心理,也会质疑我国金融监管机构,怀疑我国的金融制度,不利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近年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公众积极参与到金融市场交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就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旦金融消费者质疑我国金融管理制度,势必会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建设,甚至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应高度重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这就要求尽快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

3 维护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建议

3.1 惩戒、说教的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指建立科学的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约束惩罚机制,尽可能将道德风险消除。或者是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提高金融机构的职业道德素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3.1.1 应构建金融业自律组织,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银行协会的成立时间较长,但是在监管、管理机制、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并没有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应尽快建立一个自律组织,并且制定一系列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守则。其次,应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成立一个金融服务监管组织专门负责金融消费者权益侵犯问题。比如,我国可以借鉴英国的管理办法,英国金融服务建管署(FSA)主要负责监管所有的金融服务以及整个金融市场,同时英国金融服务建管署(FSA)也成立了金融巡视员服务公司(FOS)主要负责金融消费者对金融产品的投诉事件。为了提高投诉事件处理的效率,英国金融服务建管署(FSA)要求金融巡视员服务公司(FOS)应加强金融巡视员的培训工作,并且要求其承担向公众普及基本金融知识的任务。

3.1.2 加强金融立法,提高金融相关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在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中加入了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相关内容,但是规定的范围并不广泛,执行力度也不强。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经过修改后,第一条中只是简单地提及应保护存款人以及其他消费者的权益。而且将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商业银行利益保护并重,丝毫没有强调维护消费者利益,在商业银行和消费者发生利益冲突时,也没有明确说明具体的调整方法,也没有说明处理的机构、处理方式、处理程序。也没有具体说明应该如何确保整个程序处理的公正、公平。因此,我国应尽快出台一套更加完善、可操作性强的金融立法,树立“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的监管目标,使广大公众仍然对我国金融制度保持信心。

3.2 经济方法

所谓经济方法主要是利用各种激励机制,使金融机构改变自己的行为,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激励机制一般可分为隐性激励机制、显性激励机制两种。

(1)隐性激励机制。隐性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中国,金融机构应树立良好的企业文化,充分认识到消费者才是维持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以维护消费者权益为中心,不断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的服务质量,从而实现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的双赢。

(2)显性激励机制。主要是指评级机制。若金融机构信用等级较低,而且对客户的服务质量较差,金融消费自然不会信任,也不会购买其金融产品。金融监管机构可以定期公布各家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及其信用水平的评级情况,从而刺激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信用评级以及服务质量,这样有利于维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总之,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的主要原因,其中道德风险信息问题最为突出,我们应积极采取惩戒、说教、激励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将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现象彻底消除或减少,提高金融机构的职业道德素养,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亚.非对称信息激励经济理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1):52-58.

[2]卢锋.经济学原理 (中国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185.

[3]孙百昌,陈良猷.对虚假广告管制制度的博弈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3):82-85.

[4]庄弈琦.经济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0):186.

[5]洪珍玲.现代商业银行客户满意[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3.

金融职称论文例9

该同志于2011年7月分配到支行,一直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深入学习党的精神,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对金融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遵纪守法,作风正派。先后从事过金融统计、金融稳定、征信管理和货币信贷等方面的工作,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非常强,始终保持年轻饱满的精神状态,踏踏实实,不急躁,保证工作质量,入行以来,不仅为股长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是股里信息调研工作坚实的后盾,带动年轻职工踊跃参加各类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工作的积累和磨练,使该同志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得到上级行和领导的肯定。

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在上级行的考核中,该同志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专业技术职称等荣誉称号,编写的信息多次被总分行采用,2013年和2017年所撰写的调研文章先后被安徽金融、池州日报采用,多次在中青年论文比赛中获奖,她以良好的业务素质鼓舞着支行年轻人。

在政治思想上始终按一名先进党员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理论水平,与单位职工坦诚相见,关系融洽,该同志始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

在借调到金融办挂职期间,该同志讲政治、懂规矩、守纪律,对自己要求严格,积极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工作积极肯干、勤奋踏实,从政治表现、学识水平、业务素养等方面表现突出。

金融职称论文例10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建家体系。中支党委一贯十分重视建家工作,坚持做到“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会部门专门抓和相关部门配合抓,并始终把建家工作同业务工作一道纳入全行整体规划,做到同研究、同布置、同考核。特别在“三定”改革后,为使建家工作不受影响,在不增加内设机构和领导干部职数的前提下,专门配备了一名正科级干部负责工会工作,重新改选了工会委员会,成立了英语、写作、棋类、球类等11个兴趣小组,有力地推动了建家工作深入开展。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奠定建家基础。为给职工创造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环境优雅的娱乐活动场所,我们坚持“长远规划、因时而宜、分步实施、量力而行”的原则,先后建成了电教室、健身室、灯光球场、荣誉室等多功能娱乐场所,购置了健身器材和大量的图书资料,添置了电教设备,建起了职工教育远程可视化学习局域网等,指定了专人管理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保证了职工活动阵地的规范运作。

三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建家行为。为切实贯彻落实工会“维护、建设、参与、教育”四项职能,中支修改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为保证职工参政议政,落实民主管理,建立了《行务公开制度》、《大额采购制度》等;为提高职工素质,建立了《职工学习培训制度》、《学历教育管理制度》等;为加强职工业余活动管理,建立了《活动场所管理制度》和《娱乐活动器材使用管理制度》等,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了职工之家建设不断向规范迈进。

二、参政议政,民主决策,建设和谐之家

中支党委一贯重视民主政治建设,在推行民主管理制度过程中,注重职工群众在金融监管、金融服务、内部管理实际工作中参政议政作用的发挥。

一是规范民主管理工作程序。1998年全系统推行民主管理,实施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先后在鄯善县支行和托克逊县支行建立了职工大会制度,在中心支行机关建立了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确保辖属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各项职权得到落实,系统工会按照《工会法》、《中国工会章程》、《中国人民银行职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等有关规定,规范和建立了本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程序和工作机制。党委重视对职代会工作的指导,支持工会依法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凡党委有重大决策出台,各基层工会都积极围绕议题,通过职代会或职工大会等渠道引导职工从思想上、行动上与党委保持步调一致。在历年的职代会上,职工围绕金融管理、金融服务、内控制度建设等工作提出多项合理化建议,行党委通过召开中层干部会议、行长办公会议和党委会议,责成有关部门限期进行整改落实。保障了职工的发言权、知情权、参与权和审议权,广大职工通过参政议政,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

二是坚持行务公开。中心支行在做出重大决策前,行领导首先征求中层干部及职工群众的意见,把领导的意图和上级的精神传达给大家,根据一线职工从事具体工作的实际,让职工提出有价值的建议,通过民主集中,党委会议讨论做出决定。近年来,党委在贯彻西安分行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职工福利费用合理使用、公开选拔中层领导干部竞聘上岗、3%晋升工资、民主评议领导干部等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工会广泛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落实职工的审议权、评议权和监督权,加大透明度、公信力,确保职工各项权益、意见、建议的及时反馈,得到职工的赞同。

三是坚持政务公开。建立了“行长接待日”制度,为职工反映合理意见和要求提供平台。行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与职工群众交流思想,征求意见,鼓励职工参政议政,充分体现职工当家作主的民利。工会干部代表职工在参与本行年度金融工作计划制定及有关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中,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替职工说话办事,职工遇到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愿意找工会。工会干部能及时将职工的合理要求向领导反映,通过民主渠道得到解决。

三、维护权益,关爱职工,建设温暖之家

在职工之家建设中,中支认真贯彻落实执行《劳动法》、《工会法》,以突出工会的维护职能,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切身利益作为建家的基本着眼点。在创建温暖之家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群众最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为职工群众办实事,为好事,解决职工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职工之家”真正体现“家”的温暖。

一是坚持“五必访”。关心职工生活,开展谈心活动,了解职工思想状况,排解职工思想矛盾和纠纷。对职工家庭的婚丧喜庆、生病住院、子女升学、参军等工会干部陪同行领导及员工代表及时慰问探望,协助料理,得到职工的好评。并在每年的春节前后召开复转军人家属和老干部座谈会,从各方面体现党组织的关怀。

二是坚持“保健康”。每两年组织一次职工健康体检,坚持为女职工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建立了职工健康档案,对患有疾病的职工提供医疗保障。

三是坚持“服好务”。抓好后勤,搞好服务,加强食堂管理,改善单位职工食堂就餐条件,让职工吃上可口的饭菜,确保职工无后顾之忧,让职工处处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四是坚持“优环境”。在办公费用不太宽裕的条件下,积极改善职工工作环境,添置现代电子化办公设备;关心职工生活环境,改建“职工之家”文化娱乐场所、添置文体设备器材,花费数万元将职工“文化活动室”装饰一新,为职工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建设文明之家

一是强化职工政治素质。协助党政抓好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和引导,在稳定职工队伍、提高职工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工会结合金融工作实际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组织职工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提高职工队伍综合素质,开展了基础理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金融法律、法规、法纪教育。针对各时期社会及金融体制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聘请地区政法部门、大专院校、当地总工会讲师、教授、专家学者,举办了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职业道德、《工会法》知识等专题讲座及报告会。对增强职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积极作用。并结合学习的要求,组织职工开展和举办了各种类型的专业知识、业务技能培训、“三个代表”知识竞赛、“WTO”与金融知识辩论赛、“三个代表”实践者闪光足迹报告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巡回演讲;参观法治、反腐倡廉及经济犯罪大型图片展;观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讲座和优秀电影;开展扶贫济困,下乡村实地考察,捐资捐物帮扶“弱势群体”等活动。教育职工恪尽职守,爱岗敬业,努力为金融工作做出新贡献。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组织各种学习培训班23期,观看各类教育展览、电影、录像等46场次,举办各种讲座15期。并组织开展了各种助学、脱贫、扶弱活动,单位捐资助教20多万元,脱贫致富捐款10多万元,其中职工个人捐款近10万元。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有了较大提高,为辖区金融工作高效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2003年以来,在参加地方组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爱国卫生等评比中均获得**地区各级先进及模范单位称号,10多名干部职工受到地区党政部门的表彰奖励。

金融职称论文例11

侯俊华

感言:

回眸人生,三十载匆匆而过,能在农村金融工作并有所奉献是我最大的收获和快乐。展望未来,没有太多奢望,但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没有辜负时代赋予的职责。

侯俊华积极参与金融系统女职工“学先进,比贡献,立足本职建新功”竞赛活动,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出色地完成了组织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她的工作得到了组织上的肯定和认可,多次被农业发展银行总行及省市分行和地方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知识型职工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

侯俊华担任农业发展银行山西省文水县客户服务组经理十年来,首先,严格执行国务院“三项政策”,及时足额供应粮食收购资金,累计投放贷款3亿元,支持企业敞开收购农民手中余粮2.9亿公斤,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卖粮难、收购打“白条”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的作用。其次,顺应农业发展银行职能调整的趋势,大力拓展商业性贷款业务,累计投放贷款9亿元,扶持大象禽业有限公司等一批部级及省市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粮食加工骨干企业、化肥储备企业扩大生产经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万余人,带动农户1万户,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最后,坚持发展与风险并重,创新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实现了业务的持续稳健发展,信贷资产质量不断提升,累计清收不良贷款600余万元,使得农业发展银行文水县客户服务组由一个亏损的单位变成了年盈利700万元的效益大行。

陈晓寅

感言: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本人工作的鼓励,更是对千千万万像我一样战斗在基层第一线女职工工作的肯定。我将以此为新的起点,在工商银行这样一个充满生机与和谐的大舞台上,努力作出更加出色的成绩,展示出我们基层女职工的靓丽风采!

陈晓寅现任中国工商银行江苏南通分行启动支行客户经理。自1992年进入工商银行以来,陈晓寅历任柜员、网点负责人、大堂经理等职,凭着踏实肯干、不畏艰难、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实际行动,在每个岗位上都作出了不凡的成绩。她曾先后获得省行“知识型员工先进个人”、“优质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多次被评为“个人先进工作者”;2007年她参加了工商银行大堂经理业务技术比赛,经过层层选拔,以总分第四的优异成绩荣获工商银行“十佳大堂经理”称号;2008年她荣获工商银行总行级“巾帼岗位标兵”称号。

2001年,陈晓寅担任网点负责人,在她的身体力行下,一个原本储蓄存款不断下降的老网点焕发出新的活力,同事们齐心协力,你追我赶,存款余额和经营效益连年上升。网点先后被评为“青年文明号”、“可信赖网点”、“旺季揽存明星网点”,她本人也被市分行评为“优秀网点负责人”。

在任客户经理期间,陈晓寅总结并坚持做到“四勤三好”:“四勤”即对客户引导时腿勤,相助时手勤,分析需求时脑勤,答疑时口勤;“三好”即眼好(善于观察识别客户)、耳好(随时注意倾听)、记性好(准确称呼常来办理业务客户的名字)。“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的服务精神和精湛的专业技能使她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和好评。

工作之余,陈晓寅始终坚持学习,担任客户经理短短一年多时间,她先后通过了总行客户经理、保险、个人贷款客户经理、基金销售等4项资格考试。

陈晓寅不仅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同时也热情地给予同事们关心、帮助和支持,影响和带动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促进团队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的和谐氛围。同事们评价说,陈晓寅不愧是一名优秀的“标兵”。

周红云

感言: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周红云是中国农业银行山东省分行营业部槐荫支行的一名普通员工,参加工作20年来她把青春和汗水奉献给了她的工作岗位、献给了农行事业,在不懈追求下,她先后获得了省农行系统点钞单指单张第一名、中国金融工会和中国农业银行联合举办的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职业技能竞赛暨中国农业银行女职工业务技能比赛点钞多指多张第一名等20多项荣誉。

回顾20年来周红云的成长历程,可用四个“心”来概括。

恒心。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她就养成了一个好习惯:下班回到家先练一小时业务。二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让她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细心。工作中她能把客户当朋友以诚相待,并细心观察客户的每一举动,不仅为他们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而且尽其所能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耐心。工作中她能以客户为中心,想客户之所想,急客户之所急,用细致入微的服务打动客户。

爱心。她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尽其所能帮助他们。同事的女儿得了重病,她毫不吝啬地捐钱捐物;社会有难,她积极奉献。

20年来,她用恒心战胜病痛苦练业务,用细心和耐心赢得了客户,实现了青春报岗、伴您成长的人生奋斗目标。

鲍军

感言:

2008年我们共同见证和亲身感受了北京奥运会无以伦比的辉煌和伟大的奥林匹克精神。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中国银行为能够结缘奥运深感荣幸。作为中国银行的一名员工,能够亲临奥运金融服务现场,为参加奥运会的各国运动员服务,是我一生的荣耀,它将成为我不断追求卓越、奋发进取的精神财富,获此殊荣,是全体中行人共同的荣誉和骄傲。

鲍军现任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商业区支行业务监督部主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任北京市运动员村支行行长。2008年分别获北京市总工会授予的“奥运立功标兵”,中国银行总行授予的“奥运金融服务优秀员工”,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授予的“奥运金融服务突出贡献奖”,北京银监局和北京市银行业协会共同授予的“北京银行业奥运金融服务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鲍军自1990年进入中国银行以来,工作中一直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各方面表现优秀,尤其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金融服务工作中表现突出。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召开期间,她作为中国银行北京市运动员村支行行长,带领网点全体员工,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精湛的业务技能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开展各项工作,为各国运动员、教练员、随队官员、奥组委运行团队、村内商户、志愿者等提供了优质的金融服务,出色地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金融服务工作,受到世界各国运动员、官员的好评,赢得了各级领导、新闻媒体和各界宾客的一致赞誉,在世界面前展示了中国银行业的风范,展现了中国银行业员工的风采!

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召开期间,鲍军带领网点员工,从早9点到晚11点,每天14个小时,每周7天不间断地工作。在为奥运会和残奥会服务的两个月时间里,运动员村支行共接待了约200个奥运代表团的28000余位客户和来自100多个残奥代表团的近12500位客户,总业务量高达8万笔;高峰时期,每日办理业务2700多笔,日现金收付200多万元,日接待量达到1700余人次。

寿洁

感言:

专业理财 用心服务 快乐工作 不断创新

寿洁现任中国建设银行浙江省杭州庆春支行个人金融部客户经理。进入建设银行13年来,寿洁历任储蓄所柜员、所长、个人客户经理等职,始终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近几年来,她先后荣获了2008年度建设银行总行“服务明星”、2007年度建设银行总行级“青年岗位能手”、2008年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十佳营销能手”、2007年度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青年岗位能手”“文明规范服务标兵”、2005年度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优秀个人客户经理”等诸多荣誉称号。

寿洁在担任个人客户经理的三年多时间里,克服照顾身患癌症的父亲等种种困难,利用休息时间自学了AFP(理财规划师)课程,成为浙江省第一批AFP,并获得了2006年度浙江省十大理财师称号。她同时还担任了杭州《每日商报》的特约撰稿人、阿里巴巴网站的特约理财评论嘉宾等。

寿洁在工作中结合建设银行网点转型的大方向,做好全面营销工作;2007年度个人营销寿险保费达到1400万元,创造利润40余万元,一直保持了全省个人营销第一名的好成绩;营销基金1500余万元;办理理财卡、信用卡共计200余张。2008年,她的营销业绩更上一层楼:保险销售额5000多万元;新增存款6000万元;销售理财产品1000多万元,为支行带来200万元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时新增了金融资产300万以上的高端客户15位,50万至100万客户近200位。“工作着,快乐着”,这是寿洁信奉的格言。她在基层金融战线的平凡岗位上投入并快乐地工作着,她将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建设银行的发展中去,伴随着建设银行这艘巨大的航船一起扬帆起航,为我国金融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陈胜

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