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英语文化论文

英语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6:24

英语文化论文

英语文化论文例1

二、英语文学翻译过程中正确处理文化差异的策略

1.认识作品的体裁,正确处理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英语文学的翻译与其文学体裁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文学体裁所具有的特点也是不相同的,针对不同体裁的独有特点,根据源语言与翻译目的语言特点之间的差异性特征,熟练的运用这些语言存在的特征,才能真正把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更加完美,体现出不同体裁作品的不同风格。但是,我们也要明确文学体裁的差异不等于其文化内涵与文化元素也存在着多大的差别,如针对科技内容英语文章的翻译,其蕴含的文化元素就相对较少,因此,对这一类文章的翻译,就很少考虑文化的差异,而针对小说、话剧的英语文学体裁文章的翻译,则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果不考虑其文化的元素而进行翻译,其作品翻译出来一定让人感到枯燥和乏味,而失去了作品独有的文化魅力。因此,在英语文学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其文体的差异,根据不同文体所具有的自身文化差异,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翻译方法来进行翻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翻译出好的文学作品。

英语文化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语言是人在劳动中创造的,习语是语言特征的集中反映,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习语通常包括成语、俗语、格言、歇后语、谚语、俚语、行话等。其表现形式音节优美,音律协调,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习语是语言的精华,它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语言是为人类各种活动服务的,而习语恰好生动地反映出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广义的习语包含比喻性词组、俚语、格言、俗语、谚语、典故等,是语言发展的结晶。英语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语言增色不少。

二、英语习语中隐含的历史背景

1、罗马帝国时期产生的习语。

公元前49年,罗马执政庞贝和元老院共谋进攻恺撒。当时恺撒的领地和意大利本部交界处有条小河Rubicon。恺撒不顾一切,悍然率领军队渡过此河与庞贝决战。在渡河时他说“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经掷下,表明义无反顾。过了河,他还烧毁了渡船,(bum the boats)逼得士兵毫无退路,只好勇往直前,打败了敌人。

就是这样一段历史故事,在英语中留下了几个常见的习语:cross the Rubicon(渡过鲁比肯河)喻意决定冒重大危险,采取断然行动;burn one's boats(烧掉自己的船)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经掷下)预示着事情已经决定,再也不能改变。

2、a baker's dozen:面包师的一打

典故:15世纪,英格兰出售面包是论“打”(一打十二个)的。那时面包师的名声很坏,面包常不够份量。因此,官方立下法规:凡出售不够份量面包的面包师要受重罚。手工造的面包很难每个重量一样都合标准,面包师为了避免受罚,每打面包再增加一个,故有a baker's dozen=13之说。又有人说,面包小贩以一打(12个)的价钱购进13个面包,其中一个作为赢利。

3、a bed of roses:安逸的生活;舒适的生活;玫瑰花坛

典故:玫瑰花是英格兰的国花。自古以来,玫瑰花被西方人看得特别高贵,它不仅被当作欢乐、安逸、荣誉、幸福的象征,而且被誉为尽善尽美的典型。相传古罗马人炫耀其生活的极度豪华舒适和无比欢乐安逸时,常把玫瑰花撒在床上。本语a bed of roses便来源于此。本语常用于否定句中,多含有贬义。

三、英语习语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四、与有关的习语

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语语言中。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现代英语中大量习语,源于宗教活动、仪式和《圣经》故事。《圣经》已然成为英美每一个家庭必备的读物。随着基督教义的传播,《圣经》中的许多句子和短语被人们广为传颂,久而久之就成了习语。

如:Drop in the bucket/ocean沧海一粟。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枣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五、结束语

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语音和语法规则,还应包括对这种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及社会风俗习惯等知识的获取。因此,如果不清楚习语的文化背景,或单从字面上进行解释、翻译,难免误入歧途。

我们学习习语绝不仅仅是为了掌握它的“认知意义或词典意义”,而要了解语言词汇特定的文化内涵,也只有做到对词汇文化内涵及文化差异的深刻理解,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习语。习语不仅有助于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它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美国家的民族习惯和民族心理,所以学习语言离不开社会,离不开与之相关的一切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英语文化论文例3

2课堂教学活动

在《点击职业英语》基础英语模块每一单元都通过图片讲述故事,给学生提供语言情景,让学生充分体验英语口语,体会中西文化差异。同时在课堂中设计多种形式的小组活动,如给学生模拟情景,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对话演练。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了解西方文化及中西文化差异。文化知识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和活动训练即巩固所学内容。根据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查找出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文化差异的真正原因,使学生学会遣词造句。例如,学生在模拟面试情景进行对话,在对话结束时其中一位扮演面试官的学生说‘“Youcangotowork..”(你可以去工作了。)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受自己母语影响,所说的英语都是中国式英语,不是地道的英语。而在西方国家给人以答复时所用的语言比较委婉,可以说Thankyouforyourinterestinginourcompany.Youwillbehearfromusverysoon(.感谢你对我们公司感兴趣,我们会尽快给你答复的。)/Well,I’llletyouhaveourdecisioninoneortwodays.Thankyouforcoming.Goodluck(!我们会在一两天之内给你答复,谢谢你来面试,祝你好运!)在用英语表达的过程中,委婉谦和的语言比较符合西方文化。

3观看影片

绝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都是在母语氛围中进行学习。理论上的学习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知识的真正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英文原版影片,图文并茂,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西文化差异并获取文化背景知识。在选择影片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文化信息量比较大的经典影片,如《燃情岁月》、《海上钢琴师》等,也可以选择一些由英美名著改编的影片,如《傲慢与偏见》、《情感与理智》等。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观看影片的过程是:搜集影片——与课本内容相结合,查找适合课堂播放片段——给学生播放——检查课堂效果——达到交流目的。

英语文化论文例4

二、加强英语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是一个学校无形的财富。加大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有利于创造纯正的学习环境,随着学习者对语言背后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和学习,英语学习的浓厚气氛,将使学习者进入到语言环境当中。快速的进入英语学习的环境,是语言学习者快速的掌握一种语言深入阶段的有效途径。丰富的课外英语学习和实践,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集趣味性、娱乐性、学习性于一体,如英语沙龙、英语辩论赛、英语故事会等活动,会使原本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活泼有趣。同时也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理性的学习观念。校园的文化建设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文化活动等主要的形式。

健康良性的英语文化建设,将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文化建设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有效途径。将为质朴、健康、文明的校园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一种语言区的文化,与该语言区背后的地理环境、历史、风俗、宗教、经济、政治制度等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世界的开放性、多元性不断的显著,加深对彼此文化的融合与理解显得更加重要。在英语文化的背后,主要是西方的传统文化,相对于东方文化的含蓄和内敛来说,西方人一般是比较开放的,性格也比较朗,更显得热情和奔放,注重享受大自然,这与他们的文化环境有一定关系。在英语文化的接触中,学习者很有可能在学习中,逐步的受西方崇尚自由等思想的影响,变得开放、主动、果断、敢为等好的因素影响,从而不断的改善和丰富自己的性格。长期的学习,必然使西方的生活理念与传统理念有一个融合,有利于学生开放性格和良好心态的培养。

英语文化论文例5

二、在高职英语教育中注入传统中国文化的措施

1.将教材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改革

不仅要将原有的方式和套路全部抛弃掉,还应该从核心思想到内容进行全方位的革新,将传统中国文化中经史子集的经典之作加入到高职英语教材的编制上,以我国古老文明为教材编写的背景,进行灵活多变的内容设计和编写,使其成为披着英语外衣的中国传统文化教材。

英语文化论文例6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全面了解文化差异,充分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英语视频、英语电影,呈现出生动形象的英语文化,实现渗透文化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深入理解英语文化的含义,明确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扩展学生文化知识面,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渗透文化教育,一味地传授英语知识,不注重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不了解,不清楚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文化知识。为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和改革教学理念,积极深入讲解文化知识,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热情,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西方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使学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感受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理解文化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渗透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多阅读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灵活运用英语知识,使学生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分析

1.运用多媒体渗透文化,开拓学生视野。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渗透文化教学,运用多媒体传授文化知识,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使学生对文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文化教学中,并深刻感悟西方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含义,加深西方文化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英语短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记忆,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知识以及教学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以英国影片《哈利波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部影片,这部电影阐述了英国的历史文化等,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能够带给学生启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代表了当时英国的发展情况,同时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体现了英语句式的特点以及文化,如“Whenweinthefaceofdarknessanddeath,wefearthatisunknown,inaddition,noother”,要求学生用英语总结出这句话的含义,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使学生记住西方文化,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英语教育效率。2.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高文化素养。当前,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并学会融会贯通所学过的文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灵活运用文化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英国全称“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几本著名的英国名著,组织学生针对英语学习进行阅读,使学生学到英国单词的具体含义,了解到英国由几个岛屿组成以及西方文化的特点,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述读后感,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印象,进而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对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3.引用英语中的文化知识,全面理解文化差异。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引用英语中的文化知识,渗透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全面理解文化差异,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及不同国家的发展趋势。英语教材中蕴含着很多西方文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化,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感悟到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通过积极渗透文化知识,深入落实文化教学,使学生学会对比和分析中西方的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而总结出在与西方人交朋友时,要注意避开一些错误的观点,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西方国家的社交礼仪,在习俗和饮食方面全面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同时轻松学习英语知识,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开展文化教学活动,更好地渗透文化教学。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英语文化内容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进而更好地渗透文化知识,推动文化教学顺利进行,精心设计新颖的文化活动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化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首先,组织学生对文化进行探究和总结,使学生对文化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学活动,使学生有自信心完成文化活动任务,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Alllifeisagameofluck.”时,要求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进行专题讲座或是英语演讲比赛,营造活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文化教学中,灵活应用所学的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之间相互辩论、相互补充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扎实牢记文化知识,符合英语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文化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并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之处,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以往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注重渗透文化教学,多开展一些文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全面掌握文化知识的内涵,使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青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

英语文化论文例7

2商务英语教学的现状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从培养符合社会和岗位需求的人才出发。高职教学有别于本科的教学,高职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高职办学的特色。一切学科都需要跟岗位需求相结合,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也是如此,开设了商务实训课程,努力使学生拥有实际操作技能,理论学习的同时加强实践。因此,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课程设计也是从这一目的出发,包括语言和商务知识的传授,同时进行商务环境模拟。这是商务英语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只有语言能力过关,商务知识专业的学生才能从事对外贸易活动。但是这两点虽然具备了从事商务活动的基本条件,但却不能保证能够顺利开展商务活动,这是因为各种交际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以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文化习俗,不触碰对方的禁忌是根本保证,这就需要了解贸易国的文化和习俗。目前高职英语教学普遍对文化的重视性不强。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学生没有这方面学习的需求,高职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而且对英语的学习还是停留在过四、六级的需求上。虽然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也会给学生渗透一些文化知识,但却会有学生因此而反映教师教学不专注课本,课外知识导入过多。二是整个学生培养方案中没有英美文化这样的课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大纲教学就不会进行过多的文化知识的导入,了解文化差异是顺利进行交际的必要条件,只有交流顺利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贸易谈判、商务往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定要从教师和人才培养方案这个根本来明确文化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商务文化的培养。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这类课程设置的意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商务宴请是贸易往来中非常常见的一种活动,有利于促进商务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适得其反。简单的一次宴请会涉及许多文化方面的内容。如座位安排礼仪、餐具的使用礼仪、上菜的顺序、搭配酒类的习惯、餐桌上取食的礼仪、餐桌上交谈的礼仪、用餐后或用餐中离席的礼仪,以及劝酒布菜的中西方区别,等等。此外如果宴请的对象是西方人,那么就要注意宴会时间的选择,一定要在工作时间中进行,因为西方传统注重家庭和个人私有时间,占用他的休息时间,即使是商务宴请这样的活动也会给对方造成不快,同时也要注意按时参加宴会不要迟到。而在中国和日本等一些国家,商务活动从业人员加班和应酬是工作常态,人们喜欢在酒桌上解决问题,开发客户,维护与客户的关系。因此了解这些差异,尽量避免给对方带来不快,是商务活动能够顺利展开的必要条件。

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了解了文化对于国际贸易顺利开展的重要性和原因之后就要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渗透和导入,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学习的兴趣。那怎么来实现这个目的呢?下面针对目前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来给出一些解决方法。首先,教师需要明确教学思想和教学目的。要从根本出发,虽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思想行为和教学倾向性会对学生的学习重心产生影响,因此想要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目标重视文化的渗透和导入。其教学活动是根据不同的商务环境、文化进行实用型商务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这一点,只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商务文化的重要性,在商务英语教学中,才会渗透商务文化,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目前有的教师本身就不重视文化在日常教学中的渗透,因此要督促教师从自身做起,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这样才能将文化知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对文化的作用有所了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其次,运用多种手段,采取周刊选读、分组讨论、网络查询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通过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对其他国家的礼仪、文化、习俗都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可以借助网络资源、有声资料,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到文化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交际能力。

通过社会调查、小组讨论、案例教学、分角色扮演,进行互动式的教学。教师还需要掌握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能,在进行课堂练习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尽量多地给学生交流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实现语言知识、商务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有机融合,培养既具有语言能力又具有跨文化商务沟通能力的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最后,要重视日常教学中跨文化知识的导入。因为英语、商务和文化三者之间关系紧密、相互联系,因此培养企业需求的实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就不能忽略对学生能力和文化的培养。所以我们需要培养既有扎实的语言能力,又有专业的商务词汇和表达,以及跨文化的知识多能型人才。我们对前两项都非常重视,也一直是教学的重点,而文化意识的培养就经常被忽略,而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交际和可持续性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我们无法要求老师在短短的三年学制中能教授学生所有的文化差异,这是根本做不到的,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意识到文化差异在交际中会引起的误会和失误,引导他们意识到文化对于交际的重要性,从而掌握学习方法和方向,具备继续学习的能力。非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据研究大概有70%左右的信息是通过非言语交际方式来传递的。因为非语言交际传递的信息不直接,只有相同文化基础的人才能意识到,因此它所传递的信息甚至比语言所传递的信息更有影响力,一个简单的手势或动作,如果触碰了对方的文化禁忌,就会引起误会,进而会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更不要说进行商务谈判与合作了。所以要重视不同文化中肢体语言所代表的不同意义,也就是不同文化下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在不同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在日常教学中,高职学制只有三年,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的跨文化信息的导入,但是可以让学生课后多花点时间去查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每节课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语言的运用能力,也掌握了文化知识,如此在达到学生学习英语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英语文化论文例8

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和内化论。中介论认为人所特有的高级认知功能在低级生物(如听觉、嗅觉)的基础上产生,以社会文化的产物——符号来中介个体和社会物质世界的关系。人是运用符号工具作为辅助手段来控制和重组低级生物心理过程(这种过程大部分属于自动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射),这种控制使人区别于其他物种,是自觉而有意的,以间接地调节与他人、与自身、与世界的关系。符号工具包括数字、计算系统、音乐、艺术成果、文学作品,尤其是语言。通过社会互动,语言符号才开始在行为中由外到内发挥心理工具的作用,也就是将自然的心理过程转化为高级认知功能。中介的一种形式是调节。调节分成物体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节。物体调节指个体直接受周围环境的控制和影响;他人调节指儿童的思维和行动依靠成人的语言;自我调节指儿童能够依靠自己的语言思维和行动。

在二语学习中,他人调节指学习者在老师、父母、同伴等的指导帮助下进行协作式交谈的学习;自我调节指学习者具备了自主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是从他人调节到自我调节的中介过程,依靠面对面的交流一起解决问题。内化指社会成员把交际活动中的符号产物转化成心理产物以中介自己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从社会关系或更具体说是社会相互作用逐渐向个人内心品质转化的过程,并使个人掌控自己的大脑。维果茨基指出,内化过程是从人际活动的心理间平台转化成个体的心理内平台的过程,内化是通过模仿机制形成的,内化的关键在于人具备模仿他人有意识活动的能力。但这种模仿并非机械重复,而是受制于社会文化调节,只有当学习者积极参与社会交流或者在自我话语中创造性地模仿他人的话语时,语言输入才起重要作用(Lantolf&Thorne,2007:201)。社会文化理论还有一些其他概念,比较重要的是最近发展区和搭架子。

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新研究表明,最近发展区可以:(1)在专家与新手之间的互动中,能力通过社会互动转移给新手;(2)在新手与新手的互动之间,能力相当的同伴通过合作、讨论得以构建(Donato,1994)。最近发展区是由教育所创建生成的,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也由教学动态来决定,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最近发展区的向前发展就是学生学业的不断进步。维果茨基认为“教育学不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为方向。只有这样,教育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激起那些目前处于最近发展区的发展过程。继而他发现,就教育过程而言,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要关注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而搭架子指任何成人——儿童或专家——新手的协作的行为。儿童或新手还不能独立运用某些知识和技能,但可以通过谈话借助对方给予“搭架子”的帮助获得期望的结果。儿童或学习者通过专家或较成熟者进行协作式交谈,实现共同理解而最终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Wood等认为支架式帮助有以下六个特点:激化完成任务的兴趣;简化任务;维持任务目标的方向性;突出任务的关键特征,以及目前任务完成状态和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控制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挫折;提供示范。

社会文化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区别

在二语习得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有两大学派:认知派和社会文化派,二者的语言观、学习观、研究对象和哲学倾向都不同。一般来说,通过分析事物对立面,更能认识事物本身。这也是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方法。因此,这里谈谈社会文化理论与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区别。在语言观上,认知派认为语言是心理现象,由抽象规则组成,存在于个人大脑中;社会文化派则认为语言是社会现象,与文化混为一谈,无法分割,存在于人们的交际活动中。在学习观上,认知派认为学习发生在个体内部,学习者将输入有选择地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不断输出,逐步将陈述性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知识;社会文化派则认为学习是社会参与的结果,学习者运用语言参与社会交际活动,获得语言和文化知识,转而成为个人脑内活动的材料。在研究对象上,认知派主张二语习得研究的对象是第二语言的运用,而不是语言习得,语言的使用和语言习得是不可分割的,研究的焦点在于社会/互动因素及其对语言使用产生的影响。认知派认为学习的最终状态是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达到目的语水平或者出现僵化现象;社会文化派认为语言学习没有最终状态,学习者永远都处于学习状态之中。在哲学倾向上,认知派主张现代派观点,坚持人和社会环境互为独立实体的二元论观点,认为无论社会环境因素发生多大改变,二语习得终究是心理过程,语言学习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化不会引起习得方式大的变化;社会文化派主张后现代派的观点,认为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语言使用对二语习得起着根本性而不是辅的作用,人类心智机能的起源和发展都包含在社会和文化的互动之中。

社会文化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

英语文化论文例9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跨文化交际具有双向性,既要学习目的语文化知识,又要弘扬和传播母语文化。英语专业大学生肩负着在国际交流中弘扬中国文化的重任,但是由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的缺乏,致使文化误读在跨文化交际中频频发生,对交际双方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甚至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2000年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素养的教学要求是:“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因此,如何更好地在文化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和中国英语能力,减少并消除文化误读,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国文化全球化,是英语专业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文化误读

所谓文化误读就是人们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及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文化误读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民族文化群体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解读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的过程中,文化差异无时无刻不在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活动。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对解读异族文化既有正迁移作用,也有负迁移作用。当两种文化中的词语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都一致时,文化差异可能起到正迁移作用;当二者之间有差异时,文化差异可能起到负迁移作用。“人们与他种文化接触时,很难摆脱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往往只能按照自己所熟悉的一切来理解别人。人在理解他文化时,首先按照自己习惯的思维模式来对之加以选择、切割,然后是解读。这就产生了难以避免的文化之间的误读。”乐黛云(1995)因此,在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中,如果人们总是不自觉地按照本族文化去解读异族文化,文化误读就会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产生。

例如,学生往往将英文中的“RedTea”误读为中国的“红茶”,然而红茶的英文却是“BlackTea"这是因为红茶在加工过程中,茶叶的颜色越来越深,逐渐变成黑色。由于西方人相对注重茶叶的颜色,因此称之为“BlackTea";而中国人相对注重茶汤的颜色,因此称之为“红茶”。而英文中“RedTea”指的是"Rooibos",是一种生长在南非、完全不同于茶树的野生植物,而绝非真正的茶叶。

英语中Dutch意为荷兰人,但是学生很容易对"Dutchcourage'''',望文生义,将其误读为荷兰人的勇气,然而其正确的含义为酒后之勇,且带有贬义。这是因为英国和荷兰在十七至十八世纪曾因商业和海上霸权发生冲突而发生了“英荷之战”,当时英国人对荷兰人非常憎恨,他们在重创荷兰人之余,还在语言上对荷兰人加以攻击。因此,在许多场合都用Dutch一词表示厌恶、轻蔑之意。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读

跨文化交际含义广泛,商贸谈判属于直接的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则属于间接的跨文化交际。笔者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英语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文化知识和英语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加上学生自身英语水平的限制,学生往往不能用英语正确表述中国文化,甚至不能理解有关中国文化的“中国英语”,文化误读现象时常发生。以下是学生在学习《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出现的三种文化误读现象。

(一)母语文化误读

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国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与生俱来的知识,因此常常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也如此,英语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的大多是目的语文化,而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书籍、资料却非常少见、甚至为零。由于文化教学中的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输人不平衡,往往导致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文化认识缺乏,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来正确表述自己的母语文化,甚至造成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例如,由于缺乏对《易经》知识的了解,学生很容易对八卦和六十四卦中的“卦”产生文化误读,部分学生甚至质疑教材中的英文翻译八卦(eighttrigrams)和六十四卦(sixty-fourhexagrams)。实际上,《易经》里的八卦由三艾组成,六十四卦由六交组成,根据英文构词法,采用不同的英文前缀tri一和hexa-,由此将八卦译为(eighttrigrams),六十四卦(sixty-fourhexagrams)。显然,学生的误读和置疑都源于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缺失。

(二)目的语文化误读

通过多年的英语学习,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对目的语文化的一知半解或不甚了解,也往往会造成一定的文化误读。虽然学生对《史记》都有一定了解,但是却无法将“swansong”与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的“绝唱”联系起来,由此产生文化误读。众所周知,绝唱在此指诗文创作的最高造诣。但是由于学生缺乏对目的语文化预设的了解,学生不理解“swansong'''',的含义,而将其误读为天鹅的歌声。实际上,在目的语文化中,"swansong”并非指天鹅的歌声,而是源于源于希腊神话。在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Apollo)是太阳神、光明之神,由于他多才多艺,又是诗歌与音乐之神,后世奉他为文艺的保护神。而天鹅是阿波罗的神鸟,故常被用来比喻文艺。传说天鹅平素不唱歌,而在它死前,必引颈长鸣,高歌一曲,其歌声哀婉动听,感人肺腑。这是它一生中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一次唱歌。因此,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就用这个典故来比喻某诗人、作家临终前的一部杰作,或者是某个演员,歌唱家的最后一次表演。

(三)跨文化误读

英语文化论文例10

Abstract:Thepaperstudiesthetheoreticalbasisofthetranslationofculturebyexploringtherelationbetweenculture,languageandtranslation.Thetranslationofcultureisdiscussedinthebroadcontextofresearchonculture.Thisincludesananalysisofthesurfaceanddeepstructuresofcultureandlanguage,andtheexaminationoftheinternalcontactbetweencultureandtranslationaswellastheobjectivelawspertainingtotheirinteraction.Facsimileofculturereferstothebasiccriterionoftranslation,onewhichrequiresthatthemeaning,formandstyleofthesourcelanguagebepreciselyexpressedinthetranslationfromtheangleofculture.Inaddition,thepaperexplorestheextenttowhichafacsimileofculturecouldbeachievedintranslation.

Keywords:Translationofculture;facsimileofculture

文化翻译是指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各民族间的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究,探讨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1.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文化“传真”在此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译语要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方式及风格。换言之,就是把原语的“形”、“神”在译语中原计原味地体现出来。由此可见文化“传真”的研究是翻译中的关键部分。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比如《红楼梦》中有这么一句话“……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似的。”一般认为,嫡亲的孙儿、孙女的血缘上要亲过外孙、外孙女。王熙凤这句话无疑是指林黛玉气质不凡,就像贾母的孙女一样,借此来讨得贾母的欢心。如果将这句话译成“Shedoesn’ttakeafteryoursideofthefamily,Grannie.She’smorelikeaJia.”这样便有贬损贾母娘家之嫌。谙熟中国传统的杨戴伉俪将这句话译为“Shedoesn’ttakeafterherfather,son-in-lawofouroldAncestress,butlooksmorelikeaJia.”该译文使凤姐的言外之意表达得贴切到位,把中国这种封建家庭的传统意识忠实地传达给了读者。

有时即便对某成语典故的文化含义有所了解,但在翻译中不能根据语境灵活处理,也有可能达不到“传真”的效果。比如“adoginthemanger”常被直译为“狗占马槽”,但用在下面的两例中似乎就不合适了。

例一:Letmehavetheskates.Youdon’tknowhowtoskate.Don’tbeadoginthemanger.

译文:把冰鞋给我,你不会滑冰,不要狗占马槽。(此句中划线部分应该译成“不要占着茅坑不拉屎”为妥。)

例二:Thereyouarethedoginthemanger!Youwon’tlethimdiscussyouaffairs,andyouareannoyedwhenhetalksabouthisown.

译文:你狗占马槽!你不让他谈你的事,可他讲他自己的事你又恼了。(此句中划线部分应译为“你不干还不让别干!”才达意。)

英汉两民族的不同,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文化。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词汇意象和含义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故翻译时特别要引起注意。例如Hawkes把《红楼梦》中的“阿弥陀佛”竟然译成”Godblessmysoul”,把上帝拿来代替佛教的无量寿佛,这很可能让西方人以为中国人也信奉上帝。这样的译文大大地削减了中国文化内涵。又如“天诛地灭”这一成语运用“天”、“地”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但它只能适用于深受天道观影响的中国,故不能用反映基督教信仰的”God”取代。某些含异域感彩的词语的翻译也是一个难点。

由上可见,“文化翻译”的的确确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做翻译,而文化“传真”是做好文化翻译的关键。

2.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

文化“传真”不仅仅指忠实原语,而且是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寻求一种最佳的翻译方法。至于什么是它的“度”还没有固定的定规可循,所以如何准确地把握它的尺度还有待译者经过长期的磨砺和探索。笔者拟就双语转换的“度”这个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2.1探究词语的历史、社会背景意义及文化内涵,准确把握文化“传真”

文化翻译既要考虑历史、社会背景,又要注重那些有同有异,大同小异,同中有异的词语,译者要保持清晰的思维,既要注重文化深层的蕴含,又要了解语言表层含义的异同之处。2.1a摆脱性忌讳和性压抑的民族心理制约

不同民族的社会风尚,伦理道德的异同,有时也使原文难以予以忠实传译。比如在法国,男女间一旦可以亲吻嘴唇,那就几乎等于可以同床共枕了。所以为了照顾民族习惯,怕有伤使用译文语言国度的风化,法国人在翻译英国小说时,将英国式父女亲嘴改为法国式父女拥抱。显然这是有异于原意的改写,不能达到“传真”效果。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么一句话:Hemadeyouahighwaytomybed,ButI,amaid,diemaiden-widowed.

受到我国几千年礼教文化干扰的前辈翻译家朱生豪把此句译为:他借你(软梯)做牵引相思的桥梁,可是我却要做一个独守空闺的怨女而死去。此句中的“死”被悄悄地译为得体得多的“相思”,因而产生了经不起推敲的语病。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一个尚未出嫁的闺女怎能直截了当地说出要她的心上人“上我的床”呢?情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的90年代的翻译家方平,冲破了性忌讳和性压抑的民族心理束缚,把此句改译为:他本要借你做捷径,登上我的床,可怜我这处女,活守寡,到死是处女。方译显然更贴近原文的本意。

2.1b切勿被表层含义所迷惑

例如“骨鲠在喉”是有话要说,非先吐之而后快,而“haveaboneinone’sthroat”则正好相反,是把骨头卡了喉咙作为不愿说话的借口。又如中国成语“知子莫如父”与美国的成语“Itisawisefatherthatknowshischild”似乎形式与意义上都很相近,其实涵义相反。汉语强调父亲最了解孩子:英语却用“Itis(awisefather)that…”这种句型来反衬即使父亲也不一定了解孩子。再看下面的谚语:Thenearerthebone,thesweeterthemeat.有人把它译成“越是贴骨的肉越香”,那就只会使人想到作为食品的肉类。这仅是对字面表层含义的理解,它真正的喻义是“slimpeoplearemoreattractivethanfatpeople.”请看下面的例句:

Alittleskinny…formytaste,butlikemyol’dadyusedtosay;thecloserthebone,thesweeterthemeat.

译文:就我的眼光来看……瘦了点,不过我老爹常说:愈不长肉愈俊俏。

有些带有宗教色彩的成语也值得注意。例如:Lick/Kissthedust(《弥加书》第七章第17节)不能冒失地译成“五体投地”或“顶礼膜拜”。该成语深层喻义是“卑躬屈膝,忍受侮辱”,其贬责之意与汉语中的“胯下之辱”略有相同之处。

以上译语例子都是注意了词语表层字面的含义,而忽略了受其文化特性制约的深层意味。

2.1c把握原文中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事物的本质特征

形神兼备的比喻在描绘人或物外观的同时,也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的精神实质。它寓神似于形似之中,使形似的比喻更具有实感。例如:He(Prebel)lookedattheclock.Thebigsecondbandwassweepingdownlikeaguillotine.(PatFrank)此例中,秒针与铡刀在外在相似点在于其下落迅速,内在相似点在于两物——时间和铡刀——同样无情,正在逝去,而他(Preble)应下决心的时刻却在一秒一秒地逼近。又如:Beautyisbutflower,whichwrinkleswilldevour。外观上,“beauty”和“flower”两者都很美,但最终都会被吞噬,本质上两者具有mortality(必死性)这一特点。

2.1d找准直译、意译、注释三者的“契合点”,体现原语的文化风貌

例如:ThereisamixtureofthetigerandtheapeinthecharacterofaFrenchman.

a.法国人的性格混合有老虎和猿的成分。

b.法国人的性格既残暴又狡猾。

c.虎恶狐狡,兼而有之,这就是法国人的性格。

以上的译文C是直译和意译融为一体的最佳体现。

又如:Itseemedstrangethatthevariouseditorsshouldpermitsuchredundantfloggingofdeaddonkey,unlessperhapstheyhadasuspicionthatafterallthedonkeymightnotbequitedead,andwishedtomakesure.

译文:奇怪的是,还有编辑竟允许一再鞭打死驴——重复已成定论的东西,除非他们也许怀疑驴子可能没有完全断气,想证实一下。(此句中带点的部分意译,其它部分直译。直译保持了原有的表达方式,意译体现其内在含义。)

在美国中篇小说《街头女朗玛吉》中,有一句母亲说女儿的话:An‘afterallherbringin’–upwhatItol‘heran’talkedwidher.Shegoesthed’bad,likeaducktehwater.这里Likeaducktowater是个很贴切的比喻,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于是孙致礼先生把全句译为“我生她养她,叮咛来嘱咐去,她还是去做那伤风败俗的事儿,跟鸭子下水一样有瘾头。”这样的形象直译,即保持了异域文化色彩,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还有些英语成语引喻了《圣经》中的人物。如果采取直译加注的话,就能把原文的喻义如实地展示出来。例如:asoldasMethuselah,asrichasaJew,aswiseasSolomon。玛士撒拉(Methuselah)是《圣经》中以诺之子,据说享年969年;古代犹太人多因高利贷盘剥蓄财,犹太人(Jew)就成了富人的代名词;所罗门王(Solomon)是《圣经》中记载的古代以色列王,以智慧著称。

直译有时能保持原文的生动形象,补充或丰富汉语词汇,使译文新鲜有力,该译法在政治用语上尤为多见,如:Lameduck——跛鸭(即将卸任而未重新当选的官员);Darkhorse——黑马(原来不为人知,意外取胜的候选人或选手);astick-and-carrotpolicy——大棒加胡萝卜政策,等等。这种直译法首先应该考虑在汉语能够接受的前提下进行。

2.1e留神带有异域感彩词语的翻译

不同的民族对一些具有文化义的动、植物词以及季节词的属性和特征的认识往往有异同之处

,故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并出现了许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隐喻现象,使英汉语中的某些词语产生了褒贬、好恶、悲欢等浓郁的感彩。

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某些动物的态度及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cat“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山羊”是个褒意词,而英国人却视“goat”为色鬼,的人。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第二幕第四景中Mercutio讥讽老乳母为娼妓时,用了hare一词:

Romeo:Whathasthoufound?

Mercutio:Nohare,sir.

梁实秋先生把这段话译为:

罗:你发现了什么?

墨:倒不是野鸡,先生。

hare本为野兔,俗语是娼妓之意,相当于汉语中的“野鸡”。“野兔”变成了“野鸡”,恰好又与“野妓”谐音双关,真可谓译到好处。

汉语中某些植物词喻意也很深刻。“杨柳”可喻“风尘女子”、“轻浮、无情的女子”以及妓院等,如“”、“花街柳巷”、“寻花问柳”等。英语的willow却是悲伤命运的象征。柳树的形象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是和奥菲莉和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黛丝泰蒙娜在离开人世之前唱的正是柳树之歌。

中国文化往往将“悲、凉、伤、愁”与“秋”连在一起。秋风一起,凉意顿生,便有“逢秋悲寂寞”,生出许多“幽怨悲愁”的情愫,如:蒋士“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欧阳修的“夜静风竹敲秋韵,万叶千起皆是恨”等名句。而英语的autumn却正好相反,它不仅没有“愁滋味”,而且常与“宁静的秋日情调”联系在一起,如“秋语、秋蛩”等;“秋声”也常有欢乐之意。在翻译中对这些色彩词语得仔细斟酌,不留意便会出现“文化失真”现象。

2.2不要给“洋人”穿上“长袍马褂”,原汁原味地体现文化“传真”

鲁迅先生在谈翻译时特别强调要注意异国情调,也就是所谓的洋气。此处“洋气”是指保存原语所蕴含的异域文化特色,不要使英语说法带上特有的中国色彩。

2.2a字面翻译有时优于意译

例如:asgentleasalamb(像羊一样温和),asgayasalark(像云雀一样欢跃),asproudaspeacock(像孔雀一样骄傲),asuglyasatoad,(像癞蛤蟆一样丑陋),ashardasflint(像燧石一样坚硬),aslikeastwopeas(像两颗豆一样相像)。这样处理既传达了形象,又为译文增添了异国风情。

当然刻意追求“洋味”和“形象”有时也适得其反。

例如:Withdetermination,withluck,andwiththehelpfromlotsofgoodpeople,Iwasabletorisefromtheashes.

译文:凭着我的决心,我的运气,还有许多善良人们的帮助,我终于得以东山再起。(此译文中舍去了凤凰焚身的形象。倘若一味强调原文的“形象”和“洋味”,直译为“我终于人灰烬中获得新生。”那就使人不知所云了。)

2.2b避免把汉语鲜明的民族或地方色彩强加到译文中去

例如:英语成语(aregion)flowingwithmilkandhoney来自《圣经》,牛奶和蜂蜜是西方人熟悉的食品,这一成语如译成汉语的“鱼米之乡”,虽然意思相近,但未免有些不伦不类了。故还是译成“物产富饶之地”比较合适。又如:WhenGreekmeetGreek,thencomesthetugofwar.此谚语源自古希腊城市对马其顿国王腓及亚历山大的顽强抵抗,以后常用来说明两个勇士或两支勇敢的军队发生战斗时,打斗激烈的场面。有人把它译成“张飞遇张飞,杀得满天飞”。此句中张飞是我国的历史人物,在英国并无其人,故不宜在译文中出现。此句译为“两雄相遇,其斗必烈”更彼具“原味”些。

2.2c注意“洋味”中“土气”的处理

英译汉时不仅要保持译文中的“洋味”,而且还要特别注意“洋味”中的某些“土气”,即那些通过语法或语音变异所表现的不规范语或者俚语。这种表达法可以用来渲染人物的个性,体现人物的文化层次以及所处的社会地位等。比如:

“IkeptitfromherafterIheardonit,”saidMr.Peggotty,“goingonnighayear.Wewaslivingtheninasolitaryplace,butamongthebeautifullesttrees,…”

“起那时俺听了消息后,”辟果提说:“瞒着她快一年了。俺们那时呆的地方挺背,前后八方的树林子说不出的最漂亮,……”

原文辟果提先生的话错误百出,说明他所受的教育不多,不是上流阶层的人物。译文尽可能地把表层结构的这一特点做了如实传达。假如把译文中划线部分改为“我听到那消息后”,“我当时住在一个僻静的地方,周围有十分美丽的树……”这种译文虽然通顺,但有悖于原文,原有的“土气”已丧失,不利于再现辟果提说话的口吻与神态。又如《苔丝》中有这么一句话:

“Ono-Iwouldn’thaveitfortheworld!”declaredTess.“Andlettingeverybodyknowthereason-suchathingtobeashamedo’!”

“不能,俺豁着死了,也不能那么办!”苔丝骄傲地大声说。“这样的事情要是让别人知道了,还不得把人臊死吗?”

母亲叫苔丝找一个跟她跳舞的男伴陪她上集去卖蜂窝。苔丝觉得这样不成体统,坚决不答应。原文中fortheworld表示强调,tobeashamedo是不规范的语言,张谷若先生的译文使用“豁着死了”和“把人臊死”等俚语,不仅同原句语体相贴,而且符合农村姑娘的语体口吻;同时也把苔丝淳朴、善良、羞涩的性格呈现在读者面前。

2.3恰当使用汉语中的习语和规范语,以最佳的方式展视文化“传真”

文化翻译实践的过程,可以说是对原语文字与文化内容进行深刻剖析,得其义,悟其神,然后用锤炼过的译语文字将其表达出来的过程。译语不仅要保持前面所说的“原味”,而且必要时还要具有“本土味”,即采用规范的汉语和被中国人接受的习惯表达方式,否则同样也达不到“传真”效果。

2.3a具有本土味的表达法

例如:Themanistheblacksheepoffamily.

如果把该谚语译成“那人是全家的黑羊”便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不知究意是何含义。该译文有两处错误:一是喻体在中国人心中的形象不明确;二是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没指出,若把划线部分更换成“害群之马”,喻意就一目了然了。

还有些成语要转换喻体才能被汉语接受,比如alionintheway(拦路虎),likeahennahotgirdle(像热锅上的蚂蚁),Theleopardcannotchangehisspots(狗改不了吃屎)等等。

语言的相互借鉴可丰富两种语言的表现力。汉语中已融入了许多由英语直译过来的“洋味”很浓的词语。从英文的角度来说,西方人也乐意收集一些他们没有的异域表达法。比如“像同一个笼子里的公鸡”直译成英文liketwococksinthesamecage是能被英美读者接受的,如再加上一句地道的英文you’llseetheflyingfeathers,中文的含意是“肯定会血战到鸡毛横飞”,那么就更加形象逼真了。又如“竭泽而鱼”是译成todrainthepondinordertogetallthefish,还是采用对应英文的成语tokillthegoosethatlaysthegoldeneggs为好,笔者认为前者更为贴切。虽然它表面上似乎丢失了一点“洋气”,但能体现该成语那具有浓郁汉语特色的“本土味”。

2.3b尽量使用规范的汉语,注意译语中的“神韵”

比如Studiesservefordelight,forornamentand,forability(培根的OfStudies一文的第一句话)译成“读书可以使人们从中获得愉快的感觉,可以增添光彩及增长才干”,其意思虽然同“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王佐良译)无大异,但与原文相比,神韵味道尽失,而且还破坏了原文表层结构的三项式排比特点。

汉语的四字结构把各种语言要素和表现手段凝为一体,结构严整,蕴涵丰富,如能在译文中恰当使用,将会收到难得的修辞效果。

英语文化论文例11

2.教材是学习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文化教学内容的直接和重要来源,更为重要的是,教材内容隐含着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是“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材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对母语文化认知和母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材所选文章多部分来自英美报刊书籍,而与中国本土文化有关的语料却少之又少,这种只注重西方国家语言与文化的引用和介绍,缺乏对母语文化的导入和传播的教材内容,使母语文化长期处于一种被压制的状态,缺乏中国性和民族性,而学生因长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对英美文化的认同超越了对母语文化的认同,由于反映母语文化的英语教材材数量不多,且不够系统准确,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学到有关母语文化的正确英语表达,从而产生文化误读,文化负迁移不可避免,长期积累就出现了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很多学生既欠缺中国文化知识,又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

3.测试是教学的指挥棒,指导着教学方向,对教学内容有反驳作用。目前,我国大学英语各级英语考试中,内容几乎都是考察英语语言和文化知识,虽然新版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内容增加了中译英翻译题,考察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但这显然还不够全面,母语文化还没有作为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在英语考试的其他几个方面,如听、说、读、写几项技能中充分体现,这必然会减弱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授中国文化的动力。

4.英语教师承担着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否能够有效地导入母语文化,教师的素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设计者和引导者,教师对母语文化的认知,弘扬母语文化的意识和自身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邓文英等(2005)、肖龙福等(2010)对中国高校英语教师的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但他们的中国文化知识掌握情况不够乐观,他们应用所学语言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传播和弘扬民族文化的能力也不令人满意,因此英语教师必须尽快加强自身的母语文化修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回归途径

1.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更要学生以此为媒介在跨文化的交际中,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自觉认知并担当起祖国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角色,向其他民族介绍中国文化,并与其他民族进行平等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因此,大学英语中国文化课程设置必须针对学生欠缺中国文化知识的现实,开设英文的或者双语的中国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比或者跨文化交际等相关课程,增加中国文化英语表达的输入,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敏感性。此外,还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设置用英语表达母语特色文化或者中西方文化对比方面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课外阅读、专题讲座、电视节目、影视资料等多种形式,加深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理解,或者组织学生表演英文版的中国故事,参加中国作品的英文翻译比赛,进行中西方文化的辩论或演讲等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培养他们对中西方文化的逻辑思辨能力。

2.目前使用的原版英语教材虽然能促使学生掌握纯正的外语和了解西方社会文化,但不利于母语文化的传播和学生应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能力的提高,因此,要编写适合我国国情,顺应学生跨文化交际需求的教材。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调整教材的内容,加入一些中国文化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内容。鉴于用英文介绍母语文化的参考书工具书和课外读物,尤其是音像资料极其缺乏且许多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名词,翻译不够准确规范,应先组织专家展开研讨论证,做出规范和标准统一的英语表达方式,然后聘请专家加强对现有教材的分析研究,结合目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际需求,参考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和诉求,编写出材料翔实、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针的规范的实用教材,并应尽可能的配备相应的音像、电子读物,以增加教材和读本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为大学英语中中国文化的导入提供参考依据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