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隔代教育论文

隔代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7:26

隔代教育论文

隔代教育论文例1

(一)概念界定

隔代教育的定义:韩云霞认为隔代教育就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看护和教育,一般是在三代家庭和隔代家庭中进行。[1]孙青霞认为隔代教育是在祖辈家长和孙辈之间进行的,是祖辈对孙辈的成长发生影响的过程,这一影响过程实际上也是祖辈与孙辈的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2]王国为认为隔代教育是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由祖辈抚养的方式。[3]黄珊认为隔代教育是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不论是完全有祖辈抚养,还是祖辈只承担白天或部分时间段的照顾,都是隔代教育的范畴。[4]综合以上定义,文章认为隔代教育是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一天的某个时段负责孙辈的生活以及在这段时间内祖孙的相互影响的一种教育方式,是家庭教育的一种形式。

(二)S社区隔代教育现状

(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此次调查对象之一为S小学低年级和中年级阶段的学生,随机选取2年级和4年级各一个班,男女比例基本协调。收集调查问卷82份,有效问卷80份。调查对象的家庭结构情况,有46户家庭是属于核心家庭,只和爸爸妈妈居住的两代共居,而有5户家庭是完全由祖父辈与孙辈隔代共居的家庭,也就是说,剩下的29户家庭是由小孩、父母、祖父母组成的三代共居家庭,这类家庭占调查总数的36.3%。此外调研还对S社区居住的老人进行随机调查,收集调查问卷共55份,有效问卷52份。有30.9%的调研对象在51-60岁之间,而有45.5%的调研对象在61-70岁之间,其余年龄阶段所占比例较小,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是这两个年龄阶段的老人正在经历隔代教育。

(2)培华社区隔代教育的主要问题:本部分不对隔代教育的利进行论述,旨在通过发现其弊端为下文研究树立问题意识。

一、祖辈虽然关心孩子学习,但在如何对待孩子的学习方面存在分歧。祖辈主要负责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大多数难以承担学业辅导的工作。这是由于祖辈生活年代的原因,他们很少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因此文化素养较低,对孩子的学习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相比父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体现了“消极性”的祖辈占多数,同时,很少有祖辈会和学校老师沟通,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同时,祖辈关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面的知识匮乏。要求孩子听话、顺从,以及用威胁的方法来教育孩子都是被现代教育科学所批判的,这一问题反映出近一半的祖辈都存在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究其原因:祖辈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形成于文革期间或之前,教育观念落后于时代,很多时候不能理解孙辈的想法与行为。

三、并且大部分祖辈不愿参加社区课堂,多数认为这是孩子父母的任务,责任感不强。

四、由于孩子长时间与爷爷奶奶在一起,对亲子关系有一定的影响。祖辈与父辈对幼儿的教育要求不一致,有时发生严重的冲突,造成两代关系紧张,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尤其是在关于孙辈教育上产生严重问题时,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溺爱,使得祖孙关系更为亲近,容易引发家庭矛盾,造成亲子隔阂。

五、祖辈溺爱幼儿易导致形成不良的个性,不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老人过于关爱幼儿,导致幼儿智能发展受阻,自理能力不能得到适当的发展,形成骄纵的性格也不利于孩子的培养。

三、社区支持理论下培华社区隔代教育的实践路径

该理论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社会支持就是个体从其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中获取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社区支持就是社会支持的一部分,社区对隔代教育支持的功能是学校教育所不能给予的,对家庭来说社区不仅是一个资源的提供者、关怀者(给社区中的隔代家庭给予关怀),而且还是信息的传递者。所以社区支持对家庭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6]

1.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的内容

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概念的核心在于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保障祖辈与孙辈受教育权利,培养社区幼儿的生存发展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本文认为,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要在政府政策中明确规定关于社区支持的相关权责义,建立和完善社区的管理组织机制,营造重视隔代教育的利益相关者和社区环境,增强社区里每个家庭接受社区支持的主体意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隔代教育的社区支持的工作真正实现。

2.培华社区隔代教育的实践路径

隔代教育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教师报《幼儿教育周刊》第31期提出了隔代教育时代来临,并发表了评论员文章――隔代教育“隔”住了什么?作为一名从事幼儿师范教育的教师,面对隔代教育时代的来临,需要积极地去应对隔代教育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加快,自我实现的意识增强,生存竞争的压力日益加剧,不管是城市的“白领”,还是农村的“来城务工群体”,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带养,这样的社会现实,促使祖辈们承担起更多对孙辈的教养职责,而隔代教育作为近年来经济搞速发展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正在对众多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1问题与现象之辩

暂时对隔代教育的优劣不予置评,而对隔代教育应以一种社会现象而非社会问题进行定性。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我国,甚至全世界隔代教育的出现都是不可避免,可以说隔代教育的出现是必然的。细究隔代教育出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以下几点:

(1)在城市,双职工家庭占了多数,许多父母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小孩;在农村,迫于生存压力,很多年轻的父母背井离乡来到城市务工,由于经济、入学、生活习惯等原因,将小孩交给留在家乡的父母亲教育,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留守儿童的数量迅速增加(达7千万),隔代教育问题也就显得十分凸显。

(2)长辈在教育晚辈时有天然的优势,这也就是出现隔代教育的客观原因。一方面,长辈对教育小孩有经验,这种经验是年轻父母所没有的。另一方面,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也使得他们在教育小孩时表现出更多的爱心和兴趣,与其请别人来带小孩,不如让自己的父母帮助自己。

现代社会“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也间接导致了隔代教育现象的出现。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四二一”型的倒金字塔式的家庭结构也成为普遍的现象,许多老人退休后跟随自己的儿女生活,也就顺其自然地帮着他们带起了小孩。隔代教育是必然出现的社会现象,我们不能将其当成一种社会问题一棍子打死,更不可能设法通过某种手段杜绝它的出现,给予高度关注。

2利弊之辩

隔代教育的利与弊,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特别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祖辈群体的存在现状,隔代教育对幼儿的成长上的影响是弊大于利的,所以我们必须优化隔代教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现代教育模式的基础框架下,避免隔代教育的不足,让教育和临代教育相互结合,取长补短,形成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模式。

(1) 隔代教育造成“隔代亲”是父母永远的“心头痛”。根据发展心理的研究成果,婴儿期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获得信任感,而这种亲密与信任的培养是在2岁之前培养起来的。如果父母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失位”或者“错位”,以后要建立起这种亲密感可能就十分困难。由长辈教育长大的小孩往往在回到父母的身边后,表现出生疏甚至是排斥等不良反应,这种隔阂是对小孩发展不利的。

(2) 家庭教育方式有民主型、放纵型与专制型几种,在民主型家庭中长大的小孩往往表现出最健康的心理特征。而通过隔代教育长大的小孩可能表现出娇惯、自卑、暴躁、不安全等不良性格特征。家养而不教,在这样的教养模式中,经常出现溺爱、放纵或是专制等教养方式。在小孩成长的关键期,如果他们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与教育,往往会出现许多不良性格,而这也是在以后的教育中很难纠正的。

(3) 观念的撞击是隔代教育不可避免的话题,传统与现代的争论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更为激烈。长辈的教育观念往往陈旧,甚至是有点不合时宜,在老旧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作为教育成果的孩子就有可能有些“先天不足”,如保守、不自信等都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两代人关于教育孩子的争论中,经常出现两败俱伤的情况,谁都不会妥协,教育就可能成为一场“拉锯战”。

但是隔代教育也并非一无是处,它的优势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显而易见的就是,长辈对小孩有天然的感情,这种情感的优势是教育的最重要的东西。细心、尽力与无私让小孩感受到的是深深的感情与浓浓的爱。在教育小孩方面,老人也能很好地利用自己的经验,一些素质较高、社会经历丰富的老人对孙辈的教育也非常成功。

3教育方式与理念之辩

近年来,中国的家庭教育出现很多严重问题,其中日益普遍的隔代教育问题更令人担忧,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积极地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教师要相互沟通协调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关系,让两者之间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形成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特别是教育方法,要反对祖辈家长对孩子的各种需求,他们通常采用简单的、直接的满足方式,忽视在引导孩子获得满足的过程中,让孩子探索学习和接受锻炼的机会,过分强调安全,不敢让幼儿冒险,不利于幼儿自信心和胆量的培养。

在教育理念上,一些祖辈家长视野狭窄,思维僵化,价值观教育观、比较保守,观念过时。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往往重情感,轻理智,比较注重身体和生活上的照顾,缺乏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健康发展的关注,故这不仅需要个体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努力创造良好条件环境,更需要我们更新教育理论,让隔代教育不隔儿童的身心发展,不要让隔代教育隔住儿童的未来。

4隔代教育对策

4.1 政府实行政策扶持,推行子女随家长就读

政府首先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让户籍与学籍脱钩,推行子女随家长工作地就近入学,实行同等待遇。

4.2政府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构建社区教育网络

政府加大投入,并实行教育资源分配均等化,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政府应根据地方学生的数目,建立相应数量的学校,并改善办学条件。

4.3加强教育管理,关注留守孩子真空

政府牵头,各所学校成立专门管理机构,对有隔代教育的学生进行统一管理,比如对学生祖辈进行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学习方法教育等,以减低隔代教育带来的影响。

总之,隔代教育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然产物,它有利但更有弊,其原因是两代人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何降低隔代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危害,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然后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东子.隔代教养难以替代父母之爱[N].健康报,2009-8-14(004).

[2] 傅晨.试论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养成的影响[J].科教纵横,2010(9).

[3] 黄珊,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4] 何梅.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的服务功能[J].内江科技,2007(3).

[5] 何突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4(6).

隔代教育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30-0016-03[ZW(N]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项目“文化资本视角下的隔代教育研究”(编号JY1257)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秀兰(1982―),女,广西贵港人,硕士,萍乡学院讲师。

随着我国社会高龄化趋势的形成,隔代教育现象愈来愈普遍,可以说,当前中国很多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然而,祖辈为孙辈付出了一切,隔代教育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有数据表明,老一辈人带孩子的成功率非常低,还不到30%。这就让人们疑惑:为什么隔代教育难以成功?隔代教育存在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从文化资本理论的角度来进行关注的还很少。本文试图借用文化资本理论,对隔代教育进行解释和剖析,以期解释隔代教育质量不如双亲教育质量的原因,并提出提高隔代教育质量的几点建议。

一、文化资本理论及其关键概念[HTSS]

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最先由法国著名学者布迪厄(PierreBourdieu)提出。布迪厄运用文化资本解释了学生由于社会出身不同而导致在学业成就上存在巨大差异。他认为家庭出身不仅仅通过单纯的经济收入来影响求学的孩子,文化资本的传承也是阶级再生产的重要一环。“在剔除了经济位置和社会出身的因素的影响后,那些来自更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的学生,不仅具有更高的学术成功率,而且在几乎所有领域中,都表现了与其他家庭出身的学生不同的文化消费和文化表现的类型。”[1]

(一)文化资本

在《资本的形式》中,布迪厄把资本分为三种形态: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以及文化资本。文化资本是指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够为未来带来收益的特定价值观体系,它以三种形式存在:一是内含文化资本,即以文化、教育、修养的形式存在于精神和身体的持久“性情”的形式;二是具体文化资本,即借助书籍、图片、工具等以文化商品存在的形式;三是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即以被制度认可的形式存在,如学业证书或专业执照。

(二)惯习

惯习是一套持久的性情倾向系统,它浓缩着个体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文化传统、集体的历史,寄寓着个人接受教育的社会化过程,不知不觉地形成人的社会实践。个体的惯习结构决定了他的思想方式、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

(三)场域

布迪厄认为,浑然一体的社会世界其实存在着“各自为政”的小世界――场域,每一个小世界就是一个场域,如经济的场域、政治上权力的场域、文学的场域等。每个场域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具有自身的逻辑、规则和常规。场域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空间,个体会想方设法利用各种策略来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以便自身拥有最大化的资本。

(四)三者的关系

个体通过占有不同位置而在场域中发挥作用,不同的社会位置使个体获得不同的资本,形成不同的惯习。场域从外部结构规定个体的行为,惯习从内部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也就是说,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了场域的支配原则并形成与场域契合的惯习,同时无意识地争夺社会的合法资源,实现资本的占有。

二、隔代教育中的文化资本分析[HTSS]

家庭是文化资本转移的最隐秘的场所,也是社会再生产最隐秘的策略。隔代教育与双亲教育的不同,很重要的一点体现在文化资本的数量、质量和类型上有巨大的差异。

(一)隔代教育中文化资本相对匮乏

1.隔代教育中的内含文化资本

每个人在家庭和学校教育别是在早期社会化过程中,把知识和经验内化成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构成了一个人欣赏与理解的框架,进而形成个体化文化资本。个体化文化资本可以通过个体的修养、品位或言谈举止具体表现出来。个体化文化资本的积累开始于儿童早期。这就要求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或专家、学者为培养儿童对于文化差别的敏感性而投入时间和精力。也就是个体化文化资本的形成,需要习得者身体力行的学习和长时间的投入。在家庭内部能够有效地传递的文化资本,既需要家庭小团体占有相当数量的文化资本,又需要能够用到文化资本上的可用时间(尤其以母亲的自由时间为表现形式),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文化资本的有效传递。

在隔代教育中,尽管老人拥有较多的闲暇时间,但是他们主要用在打牌、看电视、聊天上,花在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的时间较少,而在双亲教育中,父母特别是城市的父母会花大量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学习和游戏。相对于双亲教育来说,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特别是农村的老人,即使他们有心施教,也因为自身受教育水平有限而无法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早期教育。参与高雅文化活动和阅读活动也是具有文化资本的重要表现。调查发现,在隔代教育的家庭中祖辈很少带孩子去书店,听音乐会,看电影,参观博物馆、艺术展之类的高雅、陶冶情操的活动,也不关注孩子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此外,由于精力体力都有限,祖辈也很少带孩子外出参观、旅游,而在双亲教育中,父母则会在假期带孩子游览祖国大好山河,帮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2.隔代教育中的具体文化资本

具体文化资本是具有物质载体的文化资本,如绘画、雕刻作品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把文化耐用品、书籍等理解为客体化的文化资本。具体文化资本不仅与家庭的经济状况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文化能力有密切的关系。布迪厄认为,具体文化资本虽然可以像文化商品一样进行馈赠、继承,但是只有与嵌入状态的文化资本相结合才能被定义和获得彰显。换而言之,具体文化资本除了可以直接让子女继承并转化为经济资本以外,更重要的是为子女掌握具体化的文化资本提供条件。如果子女仅是简单地占有这些客体状态的文化资本,他只需通过简单的继承就可以看,但如果想显现它们(消费它们、使用它们),则其本人必须结合具体化的文化资本。即子女要使用这些资本,他本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文化能力。[2]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所拥有的具体文化资本远不如双亲教育中的父辈。我们的调查显示,在书籍、报纸、艺术品、学习机、电脑、健身器材等与文化素养提高相关的文化商品中,祖辈的占有量远远低于父辈的占有量。在文化活动的参与中,祖辈很少带孩子去参观艺术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等。可以说,隔代教育中的祖辈在文化商品和文化活动上的拥有和参与量远不如双亲教育,因此他们就无法为孩子提供获取文化能力所需的客观条件,也无法为孩子提供使文化能力内化所需要的潜移默化的家庭环境的熏陶。当孩子走进学校场域时,在能力、特长、见识和沟通交际等方面都无法和双亲教育的孩子并驾齐驱。

3.隔代教育中的制度文化资本

制度文化资本对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所具有的学术资格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间接起作用的。相比较而言,双亲教育中的父辈一代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祖辈一代。家长对家庭教育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与他们的文化程度有极大的相关,当他们的文化程度越高时,他们越容易自觉地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注重教育的科学方法。在教养方式上,双亲教育中的父辈会有意识地为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宽松的家庭环境,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教育期望,在教育过程中能及时地自我充电,并积极与教师、教育专家沟通;父辈往往比祖辈更注重早期教育,使孩子在接受学校教育的起点上就处于有利位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也可以在子女学习、为人处世等方面给予有效的指导。而所有这些,隔代教育中的祖辈则很难做到。在教育内容上,祖辈往往局限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孩子自信心、人际交往能力、处事能力、抗挫能力等的训练,容易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二)隔代教育在教育场域中处于不利地位

场域是通过自己的内在发展机制加以构建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自主性,如艺术场域、宗教场域、经济场域、教育场域等。每个场域都有自己的运作逻辑,不能互相替代。进入一个场域,就意味着要求行动者心照不宣地接受不同逻辑规则的约束,接受该场域的“游戏规则”。在教育这个场域内,老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消费类型及文化品位都与自身所处的环境有着结构与功能的同构性,打上了老年人的烙印,与现代社会的要求不符,致使隔代教育在教育场域中处于弱势地位。

(三)隔代教育中惯习的劣势难以克服

惯习来自早期的社会化经验,特别是在儿童时期,一旦形成便具有持久性,便非常抵制变化。对于生活在分层社会世界中的特定群体而言,惯习一方面为其行为设立了限制,从物质上、社会上、文化上决定了对于特定社会群体而言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什么是“我们的”、什么不是“我们的”,并把自己主动排除于与自己无缘的商品、人物以及生活方式之外。在隔代教育过程中,祖辈容易靠经验来带孩子,他们倾向于用几十年前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孩子,他们认为他们的做法没有任何问题。而现实是,他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多年以前,许多方面已跟不上时代了。

此外,影响孩子成功机会的教育期望来自惯习。在隔代教育中,祖辈对孙辈要么不期望,要么期望过高。祖辈对孩子的成功不抱期望,孩子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降低成功的可能性;祖辈期望过高,则容易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挫折感,更难成功。

三、思考与建议[HTSS]

通过文化资本理论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隔代教育效果不如双亲教育,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隔代教育中祖辈具有的文化资本量远不如双亲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文化资本量,隔代教育在教育场域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相对于父辈来说,祖辈特别是农村的老人是持文化资本较少的群体,他们无法给孙辈提供增长文化能力所需要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无力为孙辈的成长提供必要的智力和心理支持。而双亲教育中的孩子在进入学校教育体系之前便已通过早期社会化,凭借家庭内部的代际传递,获取了比隔代教育的孩子更多数量与类型的文化资本。因此,要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以下几点对策值得思考:

1.建立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

在中国大多数的家庭中,老人们承担了过多的责任,而孩子父母却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有隔代教育的家庭应该建立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父母重教,老人重养。在孩子的成长问题上,祖辈最多负责孩子生活方面的事情,教育方面尽量交给父母。年轻父母能够跟上社会发展步伐,适合于引导孩子心、性、智方面的健康成长;祖辈们生活经验更为丰富,时间更加宽裕,可以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具体到操作层面就是:白天孩子可以交由老人带,但是到了晚上父母一定要带养、陪伴自己的孩子,而节假日也应由父母带着孩子进行亲子活动。只有家庭成员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各扬其长,隔代教育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积极开办祖辈家长学校

既然祖辈是持文化资本较少的群体,我们就应该着重提升祖辈们的文化资本,其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办祖辈家长学校。政府应当组织当地教育机构和社会力量,根据地方特点建立真正属于老人的家长培训班或家长学校,让老人们通过听课学习和相互交流,逐步转变他们的观念,提高自身的素养,掌握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当然,要开办祖辈家长学校,在授课时间、授课方式上要根据老人的特点和欣赏偏好灵活进行;可以分别对幼儿、小学生、中学生的老人家长进行相应阶段的教育培训,向他们讲解不同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容易出现的状况及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育人,等等,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3.整合社区资源

社区是老年人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老年人最熟悉的社会环境。因此,应该充分挖掘、利用和整合社区各种教育资源为隔代教育服务。例如,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于2002年成立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该中心紧紧依靠社区群团组织,充分整合社区资源,针对社区内家长和学生对家教指导的渴望,以及经济困难家庭学生需要帮困助学的需求,统筹兼顾建立了一个社区、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服务基地。

4.大力开展隔代教育的宣传

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社区墙体宣传等,多方位、多渠道普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推广老人带孩子成功的经验,努力提高祖辈科学育孙的能力。学校、社区和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印刷和免费发放一些祖辈家长读物。比如,万莹著的《隔代教育书》就是较优秀的隔代教育著作,然而我们的老人们往往不会主动购买和阅读这样的书籍。那么社区或教育主管部门就可以选取其中的优质内容,在老人活动中心、公园甚至老年人室免费发放给老人看,让老人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另外,各类电视台也应该策划、制作一些与隔代教育相关的趣味节目。只有建立、完善隔代教育的指导网络,隔代教育的美好前景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隔代教育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121-02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由于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将他们的子女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接受“隔代教养”。随着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隔代教养即祖辈代替父辈的职能培养第三代的养育形式越来越普遍。在这些“隔代教养”幼儿中,差不多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等现象,他们表现为任性、自私、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他们的心理发展由于隔代教养的局限性而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

一、概念的界定

1、隔代教养

“有研究认为‘隔代教养’就是祖辈家长对孙辈的看护和教育,一般是在三代家庭和隔代家庭中进行。”“也有研究认为‘隔代教养’是在祖辈家长和孙辈之间进行的,是祖辈对孙辈的成长发生影响的过程,这一影响过程实际上也是祖辈与孙辈的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还有研究认为,隔代教养是父母不在的情况下由祖辈抚养的方式。综合以上研究得出结论:“隔代教养”应指祖辈与孙辈生活在一起,对孙辈承担一定的或主要的教育责任。

2、农村隔代教养

农村隔代教养是指,在农村家庭中夫妻由于一方或双方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将自己的子女留在家里,或是因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家但不照看孩子,由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照管,这些代长辈成为孩子的监护人,挑起教育孙辈的担子这种教育现象,我们称之为农村隔代教养。

二、隔代教养对幼儿发展负面影响

1、从祖辈自身的特点而言

(1)祖辈的文化素养低。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身为祖辈的年龄一般在60岁上下,有的已超过70岁,较小的也有50多岁,由于种种原因,祖辈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父辈,加上知识老化,他们的文化水平要低于父辈。即使对孙辈进行一些知识教育,也多是陈旧内容,缺乏科学性,甚至有封建迷信色彩,因此隔代教养下的知识与时代脱节,会贻误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2)祖辈的教育观念落后。祖辈更多地认为养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教育孩子则是学校的任务。在访谈中,调查者就“是否担心因孩子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会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你认为孩子是如何发展的?”之类的问题行了访谈。总的看来,大部分老人并不担心孩子父母双双长期外出打工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认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会自然的成长。(3)祖辈的教育方法简单。出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村隔代教养中祖辈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较多地使用机械传授法,家长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对教育方式的运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的施教者基本上是老人,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很多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加上读书看报量有限,他们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了解也较少,往往凭借个人的经验采用机械传授法对农村隔代子孙实施家庭教育。在调查者的观察中发现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由于祖辈们自身的精力、威信、思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在家庭教育上对孙辈往往过于放纵,溺爱,严格要求较少,使孙辈容易产生“自我中心”意识,以致造成孩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2、从祖辈与父辈间的代沟而言

家庭教育中的代沟不仅表现在家长与子女之间,也表现在祖辈与父辈两代人之间。祖辈与父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分歧是普遍现象,发生矛盾和冲突也不鲜见。经常能看到:对孩子你这样要求,我那样要求;对孩子同一种行为,你赞扬,我斥责;对孩子的某种要求,我满足,你限制。祖辈溺爱、纵容孩子,父母看不惯,从中干涉,会引起祖辈的不满,发生矛盾。对父母严厉管教孙辈,祖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忍不住进行袒护,加以阻拦,最后引起了冲突。面对完全相悖的教育要求,孩子只能是“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行为规范的形成迷失了方向。

3、从父辈与子女的关系方面而言

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年轻父母长期双双外出或是因为特殊原因不能照看孩子,将孩子留在老家让年长的父母抚养,形成隔代教养格局。一方面,在这类家庭中,老人们往往承担着家务劳动以及一定量的农业劳动,相对于同龄人而言,劳动时间更长。劳动时间的延长直接缩短了祖辈与孙辈的亲子互动时间,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在隔代教养家庭中,老人往往更溺爱孩子,在亲子互动中,他们往往过与顺从、妥协,导致亲子关系的不平等化,直接使老人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影响家庭教育顺利进行。

三、解决农村隔代教养问题的建议

学前期是人生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活动都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类的知觉和注意、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语言、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这个早期阶段发生的。因此,家庭早期的教养将对幼儿产生较大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已于1999年成为老年型国家,未来的10多年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出现某种程度的松动,但人口老龄化趋势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农村中老年人比例明显升高,间接地推动了隔代教养的发展。由此可见,要在农村中消除隔代教养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因而,目前的可行之计是怎么让隔代教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怎么让孩子在隔代教养家庭中健康成长。隔代教养相对来说对幼儿的教养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当家庭的功能无法运作以维持时,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要正确地解决隔代教养中的问题,这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起作用。

1、祖辈要注重提升自身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祖辈要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要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家长;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家长,首先自己要学习各种教养孩子的知识。”祖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应更有针对性,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祖辈应该更多地了解现在的孩子,特别是了解现在孩子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多跟孩子沟通,让教育多一些针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肯定。,

2、强化父辈对子女教育的责任感

从调查中发现,隔代教养中,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行为发展影响较大,但是如果父母有一方在家,祖辈处于协管教育状态,则对幼儿的影响在各方面都相对要小一些。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与影响的有效存在。如果不得不双双外出,则一定要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每周或十天半月抽出点时间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小住几日,加强亲子情感。

3、父辈与祖辈优势互补,建立家庭教育中的“统一战线”

一般而言,祖辈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养育经验丰富,而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则信息广,育儿理论知识多;祖辈喜好按经验行事,年轻人则较信奉书本知识,依葫芦画瓢;祖辈注重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年轻父母则急于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祖辈和父辈两代人各有所长,但其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有学者提出,当祖辈参与孩子教育时,由于家庭关系复杂化,家庭内部的“统一战线”问题会变得较为复杂。但是只有当家庭内部的“统一战线”建立起来时,两代人的优势才能更好的互补,隔代教养的质量才能提高。对此,研究者建议:(1)对于祖辈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意见,父辈应尊重和接受,对于一些不妥的做法,应侧面提醒,切不可横加指责、言词粗暴、断然全盘否定。同时,父辈可以给祖辈买些理论不深,且操作性强的儿童智力开发、儿童营养学等方面的书,指导、示范给祖辈看,更新、充实祖辈的育儿知识,同时鼓励祖辈参加附近学校举办的教育讲座或到隔代家长学校学习。(2)对于老人在育孙过程中的科学行为,尤其是祖辈没有意识到的科学教育行为,父辈如果发现,应给予表扬,这样一方面会极大促进祖辈学习科学教育孙辈的热情,另一方面,祖辈以后会注意自己教育孙辈的方法,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是否对孙辈发展有益。(3)隔代教养中,祖辈要时刻注意不要充当儿女教育孩子的绊脚石。如果儿女教育孩子正确,祖辈不要因为自己疼爱孙辈,而和儿女唱反调。革命年代的国共“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和平年代,建立父辈与祖辈之间的“统一战线”能使父辈与祖辈在隔代教养中协调一致,相互理解,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效提高隔代教养的质量。

4、发挥幼儿园主阵地作用,延伸教育范围

幼儿园首先从日常教育入手,增设相关的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其次从孙辈入手,让孩子正确认识祖辈对自己的爱,是对自己的关心,孙辈应孝顺祖辈,以回报祖辈的一片苦心,同时应分清祖辈的疼爱中哪些是有利的,那些行为是溺爱。教育孙辈不提过分的要求,避免祖辈答应孙辈的过分要求而采取溺爱的方式。在目前不太可能改变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办各种形式的隔代家长学校,充分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让祖辈获取育儿知识,鼓励他们多听育儿广播、多看电视中的教育节目;介绍他们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如《幼儿教育》、《早期教育》以及报刊的《早教园地》等。

5、政府要重视农村隔代教养家庭教育,广泛开展文化活动

地方政府关心重视农村隔代教养不仅仅是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更要切实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如设立“村活动阅览室”,订一些报纸、杂志和教育书籍,派人专门管理,或轮流值班,让文化的氛围浓起来,让人们关心时事,关心家乡的变化,关心自身的知识,开展一些“好家长”“好孩子”“好家庭”的评选活动,制订评选规则,不一定给予金钱,但可以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教育经验开展各类比赛,如编织、书法、讲故事等活动。建立适合幼儿发展创新、竞争成材、健康文明的村文化和社区文化。还可以成立关心隔代教养幼儿工作委员会,成立隔代教养教育和心理问题科研小组,对这些家庭的幼儿的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教育上的补救。

6、国家加大调整政策力度,创办民工学校,加强亲子教育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对幼儿来讲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的空间模式。常年在外务工的父辈,若能让孩子随自己到务工之地就学,一方面能够加强亲职教育,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减少孩子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孩子接受城市的优质教育。但由于现行政策的限制,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除了交正常的费用之外,还要交各种名目的“借读费”、“赞助费”,高昂的费用使许多家长望而却步。

国家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这部分家长的愿望与利益,适时调整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使农民工子女有机会平等地享受当地的教育。

农村隔代教养,作为农村家庭中一种特有的客观存在的教养结构和形态,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原因,仍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我们必须立足现实,高度重视,多管齐下,兴利除弊,全社会共同关注,一定会为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幼儿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郑福明.建立家庭教育中的“统一战线”[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3.(1):51-53.

[2] 刘 燕.隔代教育如何扬长避短[J].中华家教,2005.(12).

[3] 李洪曾.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中国家庭教育,2005.(1):27-30.

[4] 刘玉春,邓美娇.对农村隔代教育的忧思[J].成人教育,2005.(218).

[5] 卢乐珍.怎样搞好隔代家庭教育[J].家庭教育,2001,(1).

[6] 李洪曾.隔代教育的利弊分析[J].山东教育,2002.(11):42-43.

[7] 张守智.隔代教育的负效应[J].育儿教子,2008.

[8] 黄 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2):63-65.

[9] 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3):16-17.

[10] 刘如坤,刘利才.陶行知幼教思想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启发与反思[J].现代农业.

[11] 谢永华.打工族子女的家庭教养缺陷及其学校教育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1999.(1):56-58.

[12] 孙清霞.隔代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N].丽水日报,2005.

[13] 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N].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8).

[14] 李晓平.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N].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15] 李径宇.养不教谁之过[N].新闻周刊,2004.

[16] 王国为.祖辈照料下一代的误区,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究会文集[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7] 宋 雨.为什么爷爷奶奶带不好孩子[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4.

[18] 肖光畔.问题父母[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19] 肖光畔.问题孩子[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隔代教育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1探究隔代家庭教育的背景和意义

每当上学和放学,校门口的人群中大多数是两鬓斑白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他们为该怎么背着书包,牵着孩子,准时地送孩子入校;放学时又匆匆地提前来接孩子回家。无论烈日当空的三伏,还是风雪交加的三九,老人们毫无怨言、乐滋滋地驮着孙子们的书包,拿着孩子们的衣物、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问及这些孩子们的父母,他们或因工作繁忙,或因事业发展需求,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并由祖辈对孙辈承担着抚养和教育责任,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隔代家庭教育。

在当下的中国,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各行各业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年轻夫妇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当他们初为人之父母时,既要要加倍充电投入工作,争取事业成功,又要不断提高家庭生活水平,尽管他们对独生子女期望值很高,也还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时间和精力的严重不足就成为抚养孩子的最大难题,这样不得不把孩子交给祖辈来带,这是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的主要原因。由于中国传统的家庭模式,隔代家庭教育在中国有着几千年来的悠久历史,中国人受宗族制发展的传统影响,以几代同堂为荣,提倡尊老爱幼,长者为尊,三代四代甚至五代同堂的大家庭并不罕见,长辈对晚辈的教育成为天经地义的事。在当今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一大批老年人退休在家,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计划生育又使得普遍进入独生子女家庭时代,对子女的教育不容忽视,隔代教育随即成为让父母相对放心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

笔者对我校学前班2013年在校的学生864名进行了调查,其中652名由祖辈承担抚养和教育,占总数75.5%;由父母承担抚养和教育的167名,占总数19.3%,还有5.2%的是由亲戚托管。有专家称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普遍存在隔代家庭教育的国家,隔代教育已成为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提出: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因此,探究隔代家庭学前教育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校隔代家庭教育的不良类型归纳

通过对学前班学生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隔代家庭教育的不良类型可归结为4种类型:

一是一味经验型。在谈及对孩子的教育时,基本上都认为无师自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辈的人经常称自己带过几代孩子,自己是过来人,还津津乐道地说“吃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认为自己在孩子教育方面富有“经验”,极不情愿接受现代教育思想。

二是过分监督型。学前班的孩子什么事都要在爷爷的提醒下才能做好,造成孩子依赖性和惰性,什么事都要督促孩子去做,使孩子产生对成人的不信任感。

三是怀柔温暖型。本班文倩是三代单传,是全家人的掌中宝,什么时候想吃什么,想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有求必应,过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遇事以孩子的主张为准则,甚至放弃教育原则,让孩子从来不会谦让,养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

四是过分关注型。大部分的孩子在不小心而摔倒在地,本可以自己爬起来,而外婆却呵护备至,马上扶起小宝贝问疼不疼,还用脚跺起地面说,是地不平才让宝贝摔跤,责任归于地面。孩子本来在正常环境下能锻炼自己的能力,却让隔代家长们放弃了对孙子的教育契机。

3隔代家庭教育的利弊透析

隔代家庭教育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其教育利弊已成为当今社会聚焦的热点,父母都爱说:奶奶只会宠坏孙子。笔者认为祖辈的隔代教育也是有自身的优势的。

一是祖辈家长的慈爱之心有利于学前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农村有句俗语:养儿容易望孙子难。从某种意义上说,祖辈对孙辈的慈爱是父辈们不可比拟的。老人会本能地对孙辈产生慈爱之心,容易与孩子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为教育孩子创造良好的感情基础。这种感情基础直接积极影响着隔代家长的教育效果。

二是祖辈家长的实践经验和社会阅历有利于营造孩子宽松的成长环境。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等,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孩子自由成长和个性发展。

三是祖辈家长勤劳奉献的精神品质有利于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但是,由于老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特点,祖辈的知识结构、生活方式、教育方法、价值观念等等与现代社会差异较大,隔代教育对孩子终身发展和良性成长难免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1)不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养成。老人们事事依着孩子,处处惯着孩子,依着孩子,使孩子们为家中小皇帝或小公主,甚至形成祖辈是佣人、父辈是主人、孙辈是先人的畸形家庭座次。使孩子变的极为任性、自私、胆小、娇气等不良个性,使得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都得不到良性发展。

(2)不利于幼儿独立能力的培养。由于孩子与隔代家长长期生活在一起,长期沉浸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耳濡目染地模仿老年人的言行,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不会自己处理事物,造成孩子交往上的依赖性,影响独立性的发展。特别是隔代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

我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陈鹤琴提倡:凡是孩子自已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能力和责任感,增强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祖辈习惯于包揽孩子生活上的一切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孩子还小不用做成人做的活儿,不用受不该受的累,当孩子有了最初的劳动欲望时,如扫地、剥豆、抹桌子等,他们怕累着孩子而加以阻止。当孩子乱扔玩具时,他们会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整理;当孩子蹒跚着上下楼梯时,他们担心孩子摔倒,会抱着孩子上下楼梯;当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又担心孩子弄得一塌糊涂、饭菜凉了、吃不饱等,就一口一口地喂。祖辈们的包办代替,无意之中打击了孩子的劳动热情,扼杀了幼儿的劳动意识,久而久之,孩子失去了劳动兴趣就不愿意动手了,扼制了孩子自信心的发展和独立能力的培养。

(3)不利于幼儿生理健康。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由于祖辈们对于孩子的包办代替,使得孩子的手脚得不到充分的运动,大脑丧失了独立思考的机会,动作发展缓慢,自理生活能力差。在实际生活中老人怕孩子有个闪失,往往不让孩子参与危险的活动,孩子参与活动的机会偏少;总是担心孩子冷着感冒,总是给孩子穿过多的衣服,也不爱开门窗通风,造成体质下降;由于老人摄食口味往往偏重,所以孩子的进食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诸多原因容易造成孩子的身体敏捷度不高,体质偏差等,存在着孩子生理发展上的缺憾。

(4)不利于幼儿情感归属。隔代家庭教育容易引起家庭内部教育现象的不一致,如父母在幼儿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总引导孩子如何与小朋友友好游戏,与同伴发生纠纷时,比较冷静,注意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而祖辈容易从自己孩子利益出发,保证孩子的“不吃亏”教育,很容易使孩子滋长骄横霸道的不良习性,长期与祖辈生活在一起易造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

(5)不利于幼儿社会化发展。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世界,离不开和别人的交往,特别是现代社会,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于自己的一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大多数隔代家长教育的孩子在一起交往问题就更严重,不会主动迁让和尊重,交往问题尤其是幼儿的同伴交往对幼儿一生发展极为重要。

由于隔代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的年代与孙辈们所处年代在时间上的跨度,所处时代经济基础、社会文化背景、生存压力悬殊,他们在对孩子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很多新兴时尚事物,隔代家长们很难接受,也很难适应电脑普及化。

(6)不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开发。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不应为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幼儿进行灌输和强化训练。与父辈相比,祖辈的思想相对保守,深受传统思想的束缚,观念相对滞后,接受新事物缓慢,加之交往范围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接受新生事物较慢,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4教师在隔代家庭学前教育中引导探究

面对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现状,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甚至是全社会都应该全面贯彻《指南》,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使当今孩子在现有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面对隔代家庭教育这一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前家长进行引导:

(1)引导父母敢于担负起孩子的教养责任,不可把教养权完全留守给祖辈老人。

祖辈的隔代教育不能取代父母的亲子教育,颠倒了主次关系。父母要主动加强亲情教育,经常带孩子出外远足、野餐、游泳、滑冰等,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加深与孩子的感情交流,使孩子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意见。

(2)引导家长要以身作则,协调统一,两代协力共同教育好孩子。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养成。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跟家庭教育环境密切相关。祖父两代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首先要注意善用角色,以身作则。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做到。因为好的习惯都是从大人身上学来的,比如东西不能乱放,从哪里拿的用完后还放到哪里,培养孩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千万不要用买东西来讨好孩子,物资享受要少一点,精神食粮给多一点。

(3)引导祖辈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协调各方力量,形成隔代家庭教育的合力。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有专家提醒:在隔代养育为主的中国,更新祖辈教育观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深入普及科学育儿观念已经成了全民的需要。优化和提升家庭成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提高自身修养以理性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迫在眉睫。祖辈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首先是努力学习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教师咨询有关问题。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祖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质量,要想让祖辈们更好地教育好下一代,使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就必须提高祖辈们的教养素质,尤其是要提高农村文化层次较低的祖辈们的教养素质。指导他们搞好学前家庭教育,转变祖辈的教养思想观念,改变陈旧的教育方法。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和推动,形成全社会重视隔代学前教育的良好舆论环境,加强隔代教育的正面宣传,满足祖辈家长的实际需求。积极探索适合祖辈家长进行隔代教育的指导模式,不断提高隔代家庭学前教育的质量。

隔代教育论文例6

一、隔代教育及其形式。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它是一种家庭教育。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养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该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在本文里,笔者主要分析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隔代教育可以分为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完全隔代教育,指父母亲长期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辈承担。这种形式以农村为主,因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好由祖辈来抚养;不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亲和孩子短暂分开,例如城市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暂时由老人来照料孩子,或者祖辈与父辈住在一起共同教养孩子,这时候,祖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不完全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诚然,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老人养育小孩的经验丰富,有助于缩小“代沟”的差距,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等。但笔者认为,隔代教育的弊病很多,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易导致过分溺爱儿童。

祖辈会比父辈更加溺爱孩子,他们不辞劳苦地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过分的要求,老人们千方百计会满足,这种过分的溺爱会引起很多问题。

1.生活方面:生活中所有的问题祖辈都已经帮忙安排好,孩子不需要考虑任何问题,等待享受即可,导致其生活常识少,自理能力差;对孩子物质需求的过分满足,营养的过分吸入,体质差,锻炼少,使孩子的身体素质较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身体素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是性格的影响。

2.能力方面:一方面,孩子受挫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由于孩子已经习惯于祖辈家长凡事都听从自己的意见,走出家门后,当面对他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怨天尤人,而不会去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溺爱导致儿童独立性差,儿童的所有事情由祖辈承包,自己无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一旦需要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他们就会变得束手无措。

3.性格方面:性格孤傲,以我为中心。由于在家庭中,儿童就是中心,祖辈围绕他转,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之后,容易导致情绪失落,甚至走上邪路;另外,溺爱导致自私,儿童习惯于被照顾,根本就没有关心照顾他人的概念,所以,虽然老人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全部,到头来很有可能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二)阻滞儿童智能的开发。

对于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而言,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小一些。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人来说,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为他们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导致对儿童的教育质量下降。

最为突出的是,儿童此时正是处于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比如生活常识还好解决,但当孩子问及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的时候(如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些问题),老人有可能由于知识面狭窄而回答不出来,而此时如果他们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粗暴地批评孩子不要问这么多问题,又或者自己编造一些答案来敷衍、误导孩子,很有可能就导致孩子的积极性降低,不再对知识有渴求欲,不再对世界有好奇心,不再对事物有创新的精神,不再想探究这个世界的秘密,这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阻滞了儿童智能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将来也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而一旦错过最佳教育期,孩子所呈现的很多问题就较难解决了。

(三)易养成儿童不良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这就说明了家长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道德习惯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儿童处于生命之初,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年龄,但这年龄段儿童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极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对其以后健康成长产生难以弥补的缺憾。而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喜忧参半。

很多祖辈家长们,尤其是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在这方面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是令人担忧。例如有些老人个人卫生做不好,有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很有可能被孩子记在心里,而孩子的模仿意识正是最强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把这些行为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了,这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是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儿童终生。

(四)易引起家庭教育冲突。

祖辈家长由于有着长期的工作经历、丰富的人生经验、大量的社会阅历,以及大量的教育子女的经验,确实有着教育孙辈的一定的优势,而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要高,思想观念更为现代化,在教育子女方面有更多的理论知识。

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上文所提到的不同,这就使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易导致家庭教育冲突,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大家各行其事、各自为政,不能有统一的教育方法,这样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

三、解决对策。

由于儿童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较好地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及行为,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隔代教养的作用,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祖辈这一方面。对此,笔者就祖辈应该如何进行隔代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地爱孩子。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其生活、性格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要明白放手等于爱的观念,让儿童学会独立,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比一味帮助儿童解决所有问题更有利于儿童适应社会;加强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常带其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而不是只让其做温室里的、不见阳光的花朵;适度地开展逆境教育,这也是矫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二)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祖辈们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世界观,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正确地引导儿童,并与儿童一起成长。

切记不可对好奇心很强的儿童所提出的问题横加指责、言词粗暴,而要细心、耐心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养育时遵循这种规律性,根据儿童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及时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以免错过最佳教育期。

(三)提高素质,做好表率。

因为孩子良好的品德和是非观念等,不是通过说教完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完成的。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祖辈家长应提高自身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注意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祖辈们的行为要自慎,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孩子,而且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这也是隔代教养中应该给予重视的一个方面。

(四)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性,这就不仅要求祖辈们之间要和谐交流,还要求祖辈多与孩子父辈讨论育儿心得,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另外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亲子感情,只有父辈与祖辈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欢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互补中给子女较为完善的教育。

(五)统一思想、标准。

儿童的祖辈应与父辈在对儿童在教养目标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趋同,在儿童不在场的情况下,提前作出统一的决策,做到不将分歧呈现在孩子的面前,不能一个要求儿童这样做,而另一个要求儿童用不同的方式去做,这样容易会出现儿童面对各个家长的要求不一样而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结果使得孩子的教养力量抵消,容易养成两面性格。

(六)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儿童交流祖辈应与儿童多沟通,倾听其内心的想法,关心其心理世界。祖辈家长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多、阅历广来限制孩子的发言权,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儿童作出决定或者选择,但也不能一味听从孩子的意愿,而应该多与儿童交流,把双方的观点同时表达出来,平等协商后作出适合儿童的最佳决策。当儿童犯了错误时,不能一味地批评或纵容,要向孩子说清楚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影响儿童的思维、智力的开发;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格的养成,也使儿童更接受祖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63-65.

[2]李妍。隔代教养问题的社会工作视角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8(7): 121-122.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 2001(3): 16-17.

[4]刘虹。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甘肃教育, 2008(5): 11.

[5]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4(8): 137-139.

隔代教育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97-002

一、引言

当今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社会竞争日趋激烈,80后逐渐为人父母,年轻的他们却缺少时间和精力进行亲子教育,于是祖辈接手养育他们的孩子。据千龙网的一个调查:全国大中城市中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接近6成。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在上海有50~60%的孩子由祖辈教育,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总数的一半。[1]

隔代教育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模式之一,成为家庭教育中一种非常普通的教育现象,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一大特色,它的客观存在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可以说,隔代教育的状况、水平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品质,它深刻地改变着家庭教育的现状,冲击着学校教育,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人的成长,甚至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因此,现阶段我们有必要对这样的隔代教育进行研究。

二、我国家庭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教育人数在三代家庭所占比重大

2004年《新闻周刊》报道:中国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隔代教育在中国是普遍现象,它与亲子教育共同成为当今家庭教育的重要模式。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和祖辈家长对孙辈的隔代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两种主要的形态。据估计,全国有近五成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也就是说中国有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2]。

2.隔代教育比重大于亲子教育

当前,家庭中隔代教育的比例要大大超过亲子教育。据人民日报报载,目前小学以下的每10个孩子中就有五六个主要由隔代老人教育,在一些城市的日托幼儿园门口可以看到,每天早上和下午接送孩子的家长有许多是老年人。

3.祖辈自觉承担教育责任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1999年底已进入老年型人口国家,许多祖辈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起抚养或看护孙辈的责任。

三、隔代教育的存在问题及影响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0-3岁是人生教育的黄金时间,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重任时候,隔代教育能否承担起这个重任呢?[3]答案显然是不能够。总体来看,隔代教育的弊还是大于利:

1.抵消亲子教育效果

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法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存在差别,这样的差别直接影响着孩子个性的形成,隔代教育减少了亲子教育机会,不利于孩子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人到老年格外疼爱孩子,把更多的爱无原则地补偿到孙辈身上,不太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培养孩子爱劳动、坚持性、相互谦让、关心他人等优良个性品质的培养,这不利于孩子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的发展。

3.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

祖辈们由于交往范围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对新生事物和新观念接受较慢,对孩子的拆卸行为、尝试行为等一切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这恰恰扼杀了孩子探究事物特点和规律的好奇心。

四、造成隔代教育的原因

1.家庭伦理观念

家庭伦理观念奠定了隔代教育的历史渊源。长期的宗法制社会,形成了我国民众浓厚而独特的家庭伦理思想。“含饴弄孙”不仅是祖辈追求的理想境界,更是他们肩负的自觉责任。“一切为了孩子”,这曾经是众多父母的不二选择。

2.逐渐加快的工作生活节奏

在职场打拼的年轻父母面对逐渐加快的工作节奏,日趋剧烈的残酷竞争,这迫使年轻父母在“教育—职业—教育”间不断地循环往复。紧张的学习、繁杂的工作等诸多压力,客观上使一些年轻父母无暇他顾,在子女教育上求助祖辈,就成为他们现实无奈的选择。

3.新一代独生子女为人父母

我国长期计划生育政策的强制性实施,造成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如今他们已为人父母,被视为“抱大的一代”的他们,虽然与非独生子女在许多方面并无太大差异,但在养儿育女上更加不知所措,这时祖辈主动地负起隔代教育之责,也就是情理之中、不足为奇的事了。

五、消除隔代教育不良影响的建议

1.相互配合、各自定位

教育子女乃是父母自己应尽的责任,祖辈可以协助照料孩子的生活,但不能代替父母的作用。不要长时间地把孩子扔给老人而只顾忙自己的事,要多过问孩子的情况,多进行情感交流,还要经常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交替管教,以免造成亲子之间[4],孩子的父母应该主动担负起对子女抚养和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尊重祖辈家长、发挥隔代教育优势的同时,要协调好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对孩子实施合作教育,这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做父母的哪怕工作再忙,也要争取多跟孩子在一起,培养与孩子的感情,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一味地依赖老人来抚养和教育孩子,把老人当免费的保姆,既是对父母的不敬不孝,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2.组织社会力量办好家长学校

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组织祖辈和父辈家长进行学习,转变祖辈的教育思想观念,改变他们陈旧的教育方法,向他们介绍科学育儿知识,可以请一些年长有经验的老教授、老专家讲课,也可以请一些隔代教育好的祖辈家长介绍好经验,不断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对少数年老多病的特殊家庭,学校要安排老师与学生家庭结对子,采取一帮一的办法,搞好家庭教育。

3.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这就不仅要求祖辈们之间要和谐交流,还要求祖辈多与孩子父辈讨论育儿心得,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另外,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与父母多接触,疏通亲子感情,只有父辈与祖辈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欢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互补中给子女较为完善的教育。[5]

参考文献:

[1]吴旭辉.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其应对策略[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7)

隔代教育论文例8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生活节奏飞速运转时代,生活压力巨大,当孩子出生时怕影响工作,孩子基本都有自己的父母带;年轻父母不能把孩子推给老人,要让孩子同时处在隔代教育和亲子教育两个轨道上成长。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但是隔代教育,爱多还是害多?如何对待利弊?有专家呼吁:隔代教育不能替代亲子教育,既然隔代教育部可避免,怎么样保留隔代教育的长处,减少弊端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让孩子健康成长,这才是我们所关注的焦点。

我们来探讨一下,老人教育孩子的利弊和怎么预防隔代教育产生的害处:

隔代教育的优点:

1. 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将工作当中那种紧张的情绪带回家,造成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带给宝宝过多的心理压力,妨碍宝宝健康快乐地成长。但是,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宝宝,也更容易融入小宝宝们的游戏,跟宝宝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他们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

2.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对宝宝各阶段的发展特点也了解得更准确,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他们更清楚应该怎么样去做,并且不会像没有经验的父母那样,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慌了手脚,相反,他们显得更为淡定。祖辈们这种处事的方式会带给宝宝更多的安全感,同时也能给父母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对解决这些问题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给宝宝带来足够的安全感,他们的加入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祖辈们的加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宝宝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为宝宝提供了性别模仿的对象,也为宝宝学习与异性相处提供了锻炼的机会,无形中给予了宝宝正确完整的性别意识教育,对宝宝性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4.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它们对中国的持续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而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正在西方文化的融合与影响下逐渐消失,或者失去了原有的味道。老一辈会更多地保有这些传统的文化和美德,有他们参与教育孙辈,宝宝们不仅可以接受先进的文化的熏陶,也有机会更好地传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隔代教育的缺点:

1.教师感悟:问题学生祖辈“造”。学校里其他同事也有同感,“老人管教的孩子,在语言表达上比起直接由父母带的孩子要欠缺很多,他们也许有很多想法,但很难形成完整的语言。在生活方面,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对差。”如果是女孩由祖辈管教,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创造性和安全感。据教育学的一般规律,小学前三年至关重要。因为在这三年里,孩子们将会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他们的性格、兴趣会在这个时期基本稳定下来。

2.过分溺爱宝宝,阻碍宝宝自我成长。祖辈在年轻的时候,因为生活和工作条件的限制,对子女可能没有能够很好地照顾,他们很容易产生一种补偿心理,把对子女的爱以及对孙辈的爱全部集中到孙辈的身上,对宝宝疼爱有加,过分关注,以至于事事代劳,处处迁就宝宝,导致宝宝出现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问题。

3.引发家庭矛盾,导致亲子隔阂。宝宝出生的前几年,父母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毕竟,对宝宝来说,父母是他最重要的亲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边,他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阴影。

怎么样避免隔代教育的带来害处:

1、避免过分的溺爱和放纵,使幼儿过于“自我中心”,影响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老人在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时,较多地采取顺从、满足需要的方式和态度,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孩子有了错误也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孩子的不合理的欲望就会无原则的得到满足,即使父母想方设法来改变,有老人那张保护伞的作用,孩子有恃无恐,稍有不合心意就会大哭大闹,以达到非分的要求。

2、老人应避免包办替代和保护,阻碍了幼儿的独立能力的发展,导致了孩子动作发展缓慢,独立能力差,一遇到困难就失去信心,只会叫喊着等别人来帮忙,不会尝试、锻炼,只有哭闹和发脾气。

3、避免隔代教育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老人易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接受新生事物较慢,教育及养育观念相对滞后,多年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也不容易改变。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

4、避免老人们的教育意识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当,容易使孩子错失形成友好交往和优良品质(如谦让、爱劳动)的良好机会。切忌少外出活动,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

既然隔代教育不可避免,那就正视隔代教育所产生的利弊,给与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给孩子美好的童年。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刘文

[2]《以积极情绪影响幼儿心理健康论文》王鸽

隔代教育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136-01

家庭教育作为孩子人生的最初课堂,生活的基本场所,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它对人的影响都是综合的,又是深刻久远的,家长的教育态度,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以及自身素质的高低等等,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行为习惯的养成,处事的态度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幼儿隔代教育的现状

幼儿隔代教育的现实状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隔代教育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祖辈的学历比较低;三是祖辈对孩子心理,生理特点认识相对认识比较少;四是祖辈对孩子溺爱严重;

二、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孩子在长期隔代教育下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1.过分的溺爱使孩子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个性缺陷的倾向明显。2.过分的保护扼制了孩子的能力发展。3.过分“安全保护”使孩子的创新品质受到限制,祖辈对孩子表现出的,诸如破坏行为,尝试等总是急于阻止,这使得孩子天生的创新品质难以得到拓展。4.过分的“包办代替”使孩子爱劳动等品质不易形成。

三、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意义和必要性

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隔代教育也有其无法替代的优势。家长应确立正确隔代教育引导方向,扬长避短,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从狭义角度来说就是能够做到“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自己不会的事学着做。”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的特征。”幼儿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健康的成长,身体才能健康的发展。并指出:“在尊重和满足幼儿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时,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自理、自立的尝试。”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的”教育原则。他十分重视小儿的习惯的培养,认为“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终身受其罪。”“他也认为对孩子来说,做事即是学习又是游戏。”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艾理克森在人格发展阶段的任务中,指出2―7岁的幼儿已有了自卑和自尊的相互发展,在这一年龄阶段,过分包办会导致幼儿人格发展的障碍,如退缩、孤僻等不良个性。大约在幼儿二、三岁时出现了第一反抗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的自主欲求也逐步提高。对周围的事情都想“我自己做”,对成人的帮助、指示、阻止总要用“不”“我自己来”来反抗。有研究表明,经历了反抗期的幼儿,成人以后自主性强,而那些未表现反抗期者,在成人以后有自主性和主动性缺乏的倾向。如两岁左右的孩子就会出现争着要自己穿衣,穿鞋袜,吃饭等,有了明显的独立做事的要求,然而他们大都会把衣服扣错或穿反等。此时,我们成人的反应尤为重要。如果嫌孩子做事反倒给自己添了麻烦而笑话孩子,不让他们动手,就扼杀了孩子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意识的萌芽,打击了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美好愿望。孩子因成人的否定而失去了独立做事的兴趣,并在多次否定后,养成了较强的依赖性和自卑感。显然这是错误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及时给孩子肯定:宝宝真能干,会自己穿衣服了,如果这样扣扣子就更好了。孩子既感到了成人的肯定,同时又捕捉到了成人提出的新的要求,那么他的能力又向前发展了一步。在孩子表现出自理的独立愿望时,及时地给予积极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并让孩子感到高兴,通过内在动机转变为自觉行动,获得发展与满足,增强自信。幼儿的内心形成“我能行”的自我意识,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以及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对今后的生活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帮助隔代家长充分认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引导家长转变育儿观念,珍惜孩子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意识,满足孩子的独立要求。因此,协调好隔代家庭教育,是帮助孩子从祖辈们精心编制的“保护伞”下自主独立走出来的最佳捷径,也是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四、对家长的建议

1、优化家庭教育.家长应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合理教育。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

2、加强社会化教育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判断能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通过幼儿园开展大量鲜活、行之有效的策略活动,努力协调好家庭隔代教育,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认真克服种种负面影响,使现有的家庭教育状况得以改进,使我们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组织培训学习活动,更新老人的育儿观念。有意识地提高祖父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大部分老人文化素质不高、接触科学的教育理论不多,要教育好下一代,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要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必须提高他们的素质,包扩增强老年人的家庭教育意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在力争帮助孙辈提高动手能力的内心驱动下,老人们主观上非常渴望学到有效的知识和方法助自己事半功倍。有意识将幼儿早期教育融入其日常生活之中。让祖辈们对孙辈的高期望、重知识、重智能转变为重视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及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最主要包括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强化“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育儿理念,针对幼儿能力发展的现状,实行“门坎效应”,在较为合适的标准要求下,使孩子有“跳起来,能摘到”的感觉。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愿意学着做事。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孩子,隔代教育具有不可避免性、它的存在必然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但任何问题都是辩证的,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只有扬长避短,才是教育好孩子的良方。

参考文献:

隔代教育论文例10

一、隔代教育及其形式。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它是一种家庭教育。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养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该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在本文里,笔者主要分析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隔代教育可以分为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完全隔代教育,指父母亲长期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辈承担。这种形式以农村为主,因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好由祖辈来抚养;不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亲和孩子短暂分开,例如城市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暂时由老人来照料孩子,或者祖辈与父辈住在一起共同教养孩子,这时候,祖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不完全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诚然,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老人养育小孩的经验丰富,有助于缩小“代沟”的差距,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等。但笔者认为,隔代教育的弊病很多,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易导致过分溺爱儿童。

祖辈会比父辈更加溺爱孩子,他们不辞劳苦地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过分的要求,老人们千方百计会满足,这种过分的溺爱会引起很多问题。

1.生活方面:生活中所有的问题祖辈都已经帮忙安排好,孩子不需要考虑任何问题,等待享受即可,导致其生活常识少,自理能力差;对孩子物质需求的过分满足,营养的过分吸入,体质差,锻炼少,使孩子的身体素质较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身体素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是性格的影响。

2.能力方面:一方面,孩子受挫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由于孩子已经习惯于祖辈家长凡事都听从自己的意见,走出家门后,当面对他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怨天尤人,而不会去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溺爱导致儿童独立性差,儿童的所有事情由祖辈承包,自己无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一旦需要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他们就会变得束手无措。

3.性格方面:性格孤傲,以我为中心。由于在家庭中,儿童就是中心,祖辈围绕他转,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之后,容易导致情绪失落,甚至走上邪路;另外,溺爱导致自私,儿童习惯于被照顾,根本就没有关心照顾他人的概念,所以,虽然老人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全部,到头来很有可能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二)阻滞儿童智能的开发。

对于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而言,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小一些。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人来说,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为他们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导致对儿童的教育质量下降。

最为突出的是,儿童此时正是处于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比如生活常识还好解决,但当孩子问及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的时候(如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些问题),老人有可能由于知识面狭窄而回答不出来,而此时如果他们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粗暴地批评孩子不要问这么多问题,又或者自己编造一些答案来敷衍、误导孩子,很有可能就导致孩子的积极性降低,不再对知识有渴求欲,不再对世界有好奇心,不再对事物有创新的精神,不再想探究这个世界的秘密,这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阻滞了儿童智能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将来也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而一旦错过最佳教育期,孩子所呈现的很多问题就较难解决了。

(三)易养成儿童不良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这就说明了家长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道德习惯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儿童处于生命之初,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年龄,但这年龄段儿童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极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对其以后健康成长产生难以弥补的缺憾。而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喜忧参半。

很多祖辈家长们,尤其是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在这方面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是令人担忧。例如有些老人个人卫生做不好,有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很有可能被孩子记在心里,而孩子的模仿意识正是最强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把这些行为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了,这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是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儿童终生。

(四)易引起家庭教育冲突。

祖辈家长由于有着长期的工作经历、丰富的人生经验、大量的社会阅历,以及大量的教育子女的经验,确实有着教育孙辈的一定的优势,而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要高,思想观念更为现代化,在教育子女方面有更多的理论知识。

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上文所提到的不同,这就使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易导致家庭教育冲突,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大家各行其事、各自为政,不能有统一的教育方法,这样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

三、解决对策。

由于儿童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较好地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及行为,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隔代教养的作用,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祖辈这一方面。对此,笔者就祖辈应该如何进行隔代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地爱孩子。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其生活、性格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要明白放手等于爱的观念,让儿童学会独立,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比一味帮助儿童解决所有问题更有利于儿童适应社会;加强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常带其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而不是只让其做温室里的、不见阳光的花朵;适度地开展逆境教育,这也是矫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二)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祖辈们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世界观,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正确地引导儿童,并与儿童一起成长。

切记不可对好奇心很强的儿童所提出的问题横加指责、言词粗暴,而要细心、耐心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养育时遵循这种规律性,根据儿童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及时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以免错过最佳教育期。

(三)提高素质,做好表率。

因为孩子良好的品德和是非观念等,不是通过说教完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完成的。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祖辈家长应提高自身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注意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祖辈们的行为要自慎,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孩子,而且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这也是隔代教养中应该给予重视的一个方面。

(四)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性,这就不仅要求祖辈们之间要和谐交流,还要求祖辈多与孩子父辈讨论育儿心得,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另外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亲子感情,只有父辈与祖辈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欢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互补中给子女较为完善的教育。

(五)统一思想、标准。

儿童的祖辈应与父辈在对儿童在教养目标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趋同,在儿童不在场的情况下,提前作出统一的决策,做到不将分歧呈现在孩子的面前,不能一个要求儿童这样做,而另一个要求儿童用不同的方式去做,这样容易会出现儿童面对各个家长的要求不一样而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结果使得孩子的教养力量抵消,容易养成两面性格。

(六)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儿童交流祖辈应与儿童多沟通,倾听其内心的想法,关心其心理世界。祖辈家长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多、阅历广来限制孩子的发言权,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儿童作出决定或者选择,但也不能一味听从孩子的意愿,而应该多与儿童交流,把双方的观点同时表达出来,平等协商后作出适合儿童的最佳决策。当儿童犯了错误时,不能一味地批评或纵容,要向孩子说清楚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影响儿童的思维、智力的开发;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格的养成,也使儿童更接受祖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63-65.

[2]李妍。隔代教养问题的社会工作视角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8(7): 121-122.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 2001(3): 16-17.

[4]刘虹。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甘肃教育, 2008(5): 11.

[5]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4(8): 137-139.

隔代教育论文例11

但毕竟岁月不饶人,一天下来,累得一脸的疲惫相。即使如此,仍毫无怨言。因为从孙辈的身上,老人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延续,在与孙辈的交流中,感悟到了寄托情感新的所在。面对家族中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哪怕自己再累,也毫无一丝怨言。中国的大多数老人既善良,又真挚,套用一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来描写,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然而老人们带的毕竟不是自己生的小孩,老人与孙辈之间还有一代——孩子的父母。直接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他们虽然会因某种原因把抚养孩子的任务交给老人,但绝不会轻易把怎样抚养的权力交给老人。两代人经历不同,观点不一,方法各异,家庭中的这种教育,因“隔代”而矛盾,使不少老人往往会怀着一腔热血而来,憋着满肚怨气而走。

而社会的舆论,并不全站在老人一方,甚至对辛辛苦苦带着第三代的老人会大声疾呼:“隔代教育弊大于利!”为了说明观点,还列数了好几条理由:

一是容易形成溺爱。由于老人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造成他们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

二是许多老人仍用老观点要求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知识的难度。

三是老人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容易形成孩子与其父母的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

然而,不少老人不赞成以上说法:

情绪激动的老知识分子说:“弊大于利的理论,伤了我拳拳之爱心,毁了我谆谆之教诲,贬了我孜孜之努力,销了我融融之亲情。”

心情平稳的退休女干部说:“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形成了勤劳、朴素、勇敢、奋发的好传统,过去我们曾经用这些教育了子女,今天,我们还要用这些去教育我们的孙辈。”

直言快语的退休工人则说:“孙辈也是我们的血肉,他的血管里,也流着我们的血。他们父母忙,我们不管谁管?当今社会复杂啊,是是非非的东西太多,小孩子辨别不清,当然需要我们这些人来引导。”

这些关于隔代教育的利弊争论,到底是谁对谁错,你能说得清楚吗?

别无选择,只要第二代需要,祖辈都会参与隔代教育

照理说,真理越辩越明,关于隔代教育的利弊争论不会没有结论。尽管我也是年过六十的人,恕我直言,我认为隔代教育的弊肯定大于利。要不,上下5000年,为什么历来都是父母为主带小孩,很少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为主带小孩?

我信奉什么年龄有什么样活法的理念。

结婚生孩子,那是二三十岁的事,虽然当时辛苦,但今天回味起拉扯他们长大的日日夜夜,心中会充满喜悦和自豪。从孙辈的角度来看,父母与老人也许很难体验到他们缺乏母爱父爱的痛苦。我曾听到过这样一个发生在西安市一个初二年级女生身上的故事:那天她给远在澳大利亚的父母写信,信中说道:

……爸爸妈妈,我十岁那年,你们就去了澳大利亚。今年,我已经14岁了,你们没有回来看过我一次。偶尔打打电话,也只是问我考了多少分,你们就是不问我没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感受。奶奶对我很宠爱,但奶奶的爱能够代替父爱和母爱吗?前几天,我们学爷爷《回忆我的母亲》的课文,我在课堂上就哭了起来。那天晚上,我给你们打电话,刚说了第一句话,你们就说有客人来了,把我的电话挂断了。当时,我哭得很伤心,女儿的思念,你们不知道啊!

那天晚上,她写完了那封信,就吞下了大剂量的安眠药,离开了人间。儿时不能与父母在一起,不仅是孩子的不幸,其实也是父母的遗憾。

至于退休后,我想就应该过得潇洒和舒适,因为留给你仍然具有活力的时间,最多是六十岁到七十岁之间的十年,人过七十,衰老接踵而来,再要远行办大事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如果把这黄金十年,奉献给第三代,当然也有价值,但不得不承认,人生是有缺陷了。

尽管如此,今天要是有人问我,你会不会参与隔代教育?我会明确地回答说:“如果第二代需要,我会。因为我别无选择。第二代生存的压力、竞争的压力,都超过了我们的当年,他们实在没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对更多年轻的父母来说,是不可能辞去工作在家带孩子的,与其出钱请保姆带,不如借助祖辈的力量,请老人带。与保姆相比,我们当然有着感情的优势、责任的优势、知识的优势。再说,独身子女的家庭结构,四位老人面对一个孙辈,从隔代领养到隔代教育的流水线稍一整合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参与隔代教育,必须过好三大关

中国式的隔代教育就是这样,处在一种“越是存在着弊端,越是不容易去掉它”的状态。不仅如此,中国式的隔代教育还处于一种原生的状态,它自然而无秩序,发展而无科学,每对老人都各自为战,都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教育着21世纪的新一代。

既然现实社会不可能摆脱老人参与隔代教育的客观环境,那就不如多下点功夫研究祖辈如何参与隔代教育更有实际意义。“利与弊”讨论的重点,不在于要不要隔代教育,而在于怎样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依我看来,上了年纪的人千万不要倚老卖老。今天教育第三代,比起当年教育第二代要难得多。真的要出成果,必须要认真学习,过好三大关:

首先,过好正确定位第一关。

教育第二代时,我们是直接责任人,孩子的许多事我们可以说了算。教育第三代,祖辈不是直接责任人,孙辈的许多事不能由你说了算,得由孩子的父母说了算。你可以做许多具体的事,提无数条建议,但无论如何得尊重孩子父母的意见,争取孩子父母的理解,获得孩子父母的支持。孩子的父母就像是董事长、法人,你充其量是个总经理,只有办好事的责任,没有决定事的权力,不越位、不错位的角色意识,是参与隔代教育的前提。

这种定位意识决定了你在参与隔代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谨慎加入,适时退出。只有当孙辈的父母确实有这种需求,你也理解了他们的意图和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答应。一旦当孩子转由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后,尽量采取退出机制,由主角转为配角,让孙辈过起在父母指导下的学校生活。

一个明智的老人,应该懂得通过各种手段,维系和增加孙辈和他们父母之间的情感。这种情感是旁人代替不了的。少了它,对他们来说都会形成终身的遗憾。科学家说,母亲的伟大,不在于她怀孕十月,生下了孩子,母亲的伟大,更在于孩子出身后三年对他的哺育。我们对孙辈的隔代之亲,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去实现,千万不能为了宣泄自己的情感而影响第二代和第三代之间的情感。

其次,过好沟通交流第二关。

独生子女家庭,原本结构极其简单,但一到第二代结婚生了孩子,就变成了三个家庭三代人,聚焦点又集中在第三代一个人身上。多元一体,既是好事,又是麻烦事。你一旦参与隔代教育,必须注意与其他两个方面的沟通和交流。如你一个人带还好,现在往往是轮流带:三天你带,两天亲家带,两天父母带,各人一套教育方式,孩子无所适从,还能健康成长吗?倒是应了那句“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扛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老古话。沟通和交流是当今隔代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过程,过不了这一关,不但孩子教育不好,家庭也因各种矛盾安定不了。

最重要的,要过好再学习的第三关。

上了年纪的人,别以为以前带过孩子,有经验。从自己育儿到为第二代育儿,时隔近三十年,天变,地变,人更变。不仅以前那套育儿经生疏了,新的育儿经更是一窍不通。如不重新学习,很难想象能在隔代教育中有所作为。老人对孙辈的隔代教育往往集中在0到3岁,其实这一年龄段尤为重要,人的一生中,这三年变化最大,跨过的阶梯最多。否则怎么会有“三岁看大”这句话呢?根据不少老人的理念,三岁前,只要肚皮吃饱饿不着,衣服有穿冻不着,平平安安伤不着就可以了。如真这样,孩子会错过了多少体力、智力开发的机会?更何况智力开发也绝不等于仅仅是识汉字、背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