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产运作论文

生产运作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7:29

生产运作论文

生产运作论文例1

民航运输业属于交通运输业,是重要的生产服务业部门,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时代中,传统的商业模式不断变化,重点产业不断在全球内转移,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爆炸式增多,航空运输业已经从一种客货运输方式演变成为覆盖全球重要地区、承载地区间商贸活动和产业协作的重要网络平台,在全球的产业体系和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大型国际枢纽机场作为民航运输网络的关键节点,是物流、信息流和商流快速集散的重要场所,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带动作用。机场周边的地区凭借便捷的交通条件和邮:邻机场的区位优势,已经成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升级较快的高科技产业和部分企业总部与研发机构的集聚地,形成了临空产业体系,对区域原有产业体系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甚至在部分地区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民航运输业作为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生产服务部门,通过其越来越广泛的产业关联联系,对整个产业体系有了越来越深入的影响,并且在全球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对区域产业体系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民航运输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纷纷加大对机场建设的投入,围绕机场打造临空经济区。国外的国际枢纽机场发展时间长、服务体系更为成熟,形成了大量经济社会效益较高且有重大影构的临空经济区。我国民航运输业起步晚、整体规模较小,在临空经济区的建设方面仍处在起步阶段,只有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地,依托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和较发达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临空产业体系。当前,我国产业体系整体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历史阶段,要求交通运输业等生产业在产业体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和区域产业体系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要成为区域产业体系进行对外物流交互的重要通道和商贸交流的重要纽带,区域产业体系要能促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航空运输业发展时间长,对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从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两个方面,总结出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机制规律以及发展趋势。Huddleston和Pangotral”研究发现,机场的航空运输网络是城市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能直接改善城市的经济活动,Bmeckner[2I进步发现,机场的航空客货运输服务体系是对城市经济影响程度及其效果的关键因素。Freidheim和Hanss(W^^欧洲、亚洲等地的知名枢纽型机场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大型民航枢纽机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素。Guilherme[4I从民航运输业和旅游业的关系入手,对新加坡和中东迪拜等旅游城市的民航运输业和旅游业进行了调研,发现民航运输业能和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其中民航运输业的高度发展是旅游业成为城市主导产业的基础。JohnD.Kasarda, Jonathan D.Green【5】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认为民航货物运输业对国际贸易影响很大,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ICeith研究了美国卡罗莱纳州多个机场,发现区域就业水平随着民航客货吞吐量的增加而增高,而且在民航运输业的影响下,区域产业结构逐渐调整,从原来以传统产业为主向转变为以高新产业为主。David和Ashish【7】认为机场周边地区是区域经济和民航运输业的优势集中地,将成为区域人流、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的重要集散地,正逐渐凝聚各种现代化社会经济活动,将形成全新的城市形态。

……..

2 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相关理论概述

2.1研究理论基础架构

本文对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涉及三个方面的基本理论,包括民航运输业相关概念及理论、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其中,民航运输业相关概念及理论和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理论是本文进行定量研究的理论基础,产业结构理论是本文进行最终系统分析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导。

……….

2.2民航运输业相关基本概念及理论

民用航空,是指使用各类航空器从事除了军事性质(包括国防、警察和海关等)以外的所有航空活动。民用航空按照业务性质,一般分为商业航空和通用航空两个类型。商业航空的航空活动,主要承担经营性的航空旅客和货邮运输业务,也称航空运输;通用航空,范围较广,是民用航空中除了商业航空的航空活动的总称,业务范围涉及农业服务、科研服务、体育运动、公务航空等各种领域。本文研究的民航运输,特指商业航空,主要研究经营性航空公司向市场提供航空旅客和货邮运输服务并以盈利为目的的航空生产活动。民航运输本质上仍是企业通过生产产品或服务来盈利的商业活动,同时作为交通运输方式的一种,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一起组成了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民航运输整体运力水平相对较低,但是在高效快速、远距离运输方面具有其它交通运输方面没有的优势,在整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存重要地位。本文研究的民航运输业,就是从事民航运输各类企业集聚形成的产业,业务范围以商业航空客货运输为主。民航运输业的产品,就是利用航空飞行器将旅客或者货邮从起点转移到终点的位移过程,同样具有交通运输产品区别事物产品的两大特点,

一是不可储存的特点,二是产品的产生与消费同时进行的特点。民航运输业产品的价值及其使用价值,是通过市场中顾客对航空运输服务的购买行为来实现的,在整个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附加在服务对象身上。民航运输业客运产品,直接满足了旅客在一定要求下完成空间位置改变的需求,被旅客直接消费;民航运输业货运产品,附加在货物的成本上。民航运输业的产品只有实现旅客、货物的位移需求,才能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单纯的空间位移不能产生产品,只是运输生产资源的虚耗。 ……..

3 民航运输业与区域经济因果关系研究..........19

3.1 研究思路和与基本理论..........19

3.2 指标选取和数据处理..........21

3.3 计算结果与分析..........23

3.4 本章小结..........33

4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35

4.1 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方法..........35

4.2 投入产出法的基本原理..........38

4.3 研究思路和模型构建..........43

4.4 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研究模型指标体系..........45

4.5 本章小结 ..........51

5 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实证分析..........53

5.1 数据来源和产业分类..........53

5.2 两地民航运输业对经济影响对比分析..........54

5.3 两地民航运输业对产业结构影响对比分析..........56

5.4 对比结论总结..........65

5.5 本章小结..........66

5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实证分析

5.1数据来源和产业分类

本文运用北京市2002年的130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的13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上海市2002年131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和2007年144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对北京市和上海市民航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影响进行对比研究。在这四个投入产出表中,北京市2002年和上海市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将航空运输业分成了航空旅客运输和航空货物运输两个产业部门,北京市2007年和上海市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将航空运输业当成一个部门。为了对比分析,本文对北京市和上海市2002年的两个表进行调整,将航空旅客运输和航空货物运输合成航空运输业一个产业部门。在进行民航运输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时,为了避免一百多个部门分类带来的繁琐和结构特征不清楚的情况,本文对四个投入产出表的产业部门进行合并,在整个产业结构所受影响的分析部分,侧重体现结构特征。在合并中,本文综合18个部门投入产出表和42个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分类方法,将北京和上海这四个表中的产业部门分成了 23类,其中第一产业合并成1类,第二产业合并成12类,第三产业合并成了 10类。在第二产业分类时,为了侧重体现民航运输业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影响及相对大小,将相关细化产业门类合并成了两类;在第三产业分类时,为了体现民航运输业对不同生产服务型产业部门影响的相对大小,将与民航运输业的生产活动高度相关的“运输仓储业”、“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和“金融保险业”单列。合并后的23个产业部门分类如表5-1所示。

………

总结

生产运作论文例2

二、从斗争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时,新兴资产阶级作为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新阶级,没能够产生和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论和完整的思想体系。从斗争形式上,文艺复兴是从收集、发掘和研究被湮没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借古典文化中有利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因素来作为同封建王权作战斗的思想武器。启蒙运动是根据人的“理性”来思索和判断世间事物的思潮,矛头直接封建特权、王权、神权。

三、从指导思想看:文艺复兴以“人性”为中心,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的世界观、历史观;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科学和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神秘主义,崇尚个性自由。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打破封建神学束缚,否定神的绝对权威强调发展人的“人性”、价值和力量的愿望。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矛头直指封建特权、王权、神权。启蒙思想家们宣扬天赋人权思想,人民论,强调人身自由,不分等级地位,有自由权利,包括人身、言论、宗教、信仰与自由,这就否定了等级特权。他们认为人权自由只能靠法律来保障,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有比法律更高的权力,提倡法制论,这就否定了王权的至高无上。启蒙运动对神权的批判比文艺复兴时期更彻底,他们提供了无神论的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神权。

生产运作论文例3

1运城盐池近代研究的特点

当代著名盐业史研究专家、运城学院已故教授柴继光先生(1931-2012)曾在《关于运城盐池的著述考略》一文中,将古今运城盐池的相关研究归为两种类型,即文艺类与论著类.前者的主体为从上古到清代文人所做的诗词文赋;后者则主要包括了宋、金、明、清的志书.关于从民国发端的近代研究论著,此文仅提到三种:1935年蔡国器所著《璐鹾纪要》、抗战期间曹焕文所著《西北盐池》以及1936年曾仰丰所著《中国盐政史》.其中,只有《西北盐池》从地质以及化学角度,对运城盐池的地理学成因以及硝板晒盐的化学原理进行了简单论述,其他两部都属于盐法、盐政等角度的探讨.为了详细探究民国时期有关运城盐池研究更精确的统计信息,本文参考《中国盐史论著目录索引(1911-1989)》与《中国盐业史学术研究一百年》两部针对中国盐业史论著目录专门统计的著作成果,对民国时期盐史论著进行详细分类①、校对和统计,结论发现:在1911-1949年期间,国内外共有正式出版及发行的盐史论著358部(国外著者41部,国内著者317部).其中,“综论”类101部,占比28.1%;“社会”类138部,占比38.4%;“经济”类98部,占比27.3%;“文化”类1部,占比0.3%;“科技”类21部,占比5.8%.而其中有关运城盐池的论著仅8部,仅占到所有盐史论著的2.3%;同时,其研究角度全部属于“社会”及“经济”类,并未有专门对盐池化工科技进行的研究.②新中国成立以后,针对运城盐池的专门研究在长时期内并不多见.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相关研究论著则呈现出急速增长态势.③由此可以看出,民国时期是运城盐池产盐技术由传统到近代化工的过渡期,当时的中国盐史研究集中于盐务、盐法、社会、经济等方面,缺乏从技术———尤其是化工科技角度的研究;而对运城盐池的科技研究,则更属罕见.日本学者吉田寅在《中国盐业史在日本的研究状况》[7]一文中写道:“中国盐业史在日本研究逐步兴盛始于1940年.其研究不外乎从法制的或社会经济的角度入手,有关盐业技术方面的研究则微乎其微.在区域性的研究中,其重要课题则是山西的盐池与沿海一带的盐场.”因此,彭泽益在1991年召开的“中国盐业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所致开幕词的相关总结,也就不难理解了:“旧式的盐史研究,大多从‘盐法’和‘盐政’的角度出发,着眼于财政税制和盐务的整顿及完善,来评说‘盐政’或‘盐法’的得失.这显然同适应历代统治者的需要有关,至少没有摆脱其影响.然而,对我们来说,这已经远远不够.即如盐业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进步和发明创造,乃至它们怎样出现……这许多重大的课题,不是谈论盐政就能解决和代替的.”[8]结合如上统计与论述,本文认为,民国时期之所以成为运城盐池研究由社会角度到科技角度的过渡时期,除去时代的诸外史因素,必也存在内史的原因,即投身运城盐池近代化工业研究的先驱学者,为后来的研究做出了先行性努力和奠基性贡献.

2曹焕文运城盐池相关的研究与论著

曹焕文(字明甫,1900-1975)是民国及建国初期山西工业最重要的建设者和奠基人之一,也是最早关注运城盐池化学工业化、提出盐业整顿及化工产品开发计划,并投入巨大精力进行呼吁、研究与实施的学者.他于1919年起留学日本,1921年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东京工业大学前身)电气化学科.1926年回国后,先后担任了山西火药厂技师、工程师及厂长等职.出于对火药原料氯酸钾的生产需求,曹焕文将目光聚焦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被当作“弃物”的化工产品上.1932年1月10日,被称为“近代山西工业母体”的西北实业公司在太原筹备,下设筹备机构共5组,筹备委员12人.曹焕文作为委员之一出任化工组组长,后任工业处处长,“担负山西化学工业建设之责”.由此以后,他作为工业建设带头人、化工专家和实业家,开始了六、七年对解池的潜心研究.1932年8月,在亲赴运城盐池实地考察后,曹撰写并发表《整理运城盐池盐务私见》④一文提交当局,表达自己对盐池生产所遇症结的研究观点以及整顿盐务、建设工业的建议.在文中他重点强调了盐池副产硝板的利用愿望,认为过去“硝板堆积如山,废弃满地,利用无术,除去无方,不能不说是暴殄天物,也可说是人事未臧”,从而提出“以绵薄之力,宣传提倡,使社会人士、技术专家深切注意外,个人亦实行作技术之研究,企图以科学之力,化无用为有用,用人力以夺天工”的愿望.1934年7月,曹焕文再赴运城考察并作《整顿潞盐计划书》,其别强调应着力研究“化学工业用盐”、“堆积如山”的“副产芒硝”和“苦汁内钾素”等盐池内化工产品:……潞盐晒法虽古,然自古迄今,殊少改变,其制盐一切工作,多不适于今日科学进步之时代.……本省十年建设计划,逐渐实行,各化学工厂次第兴起,而碱及各种副产物为化学工业重要原料,非先期研究,恐不足相辅以成,且同蒲路明年即至运城,煤炭问题瞬将解决,时机已至,不可失也.[9]37此文极力呼吁社会关注运城盐池现状,早日开始化工业建设,改良盐务,开发盐池其他化工产品.此外,1935年1月曹焕文又著《化学工业进行步骤说明书》,分酸碱、电气化学、油脂等共10种工业类别、32项事业进行分别说明,其中涉及运城盐池为“酸碱工业类”中的3项(即“运城盐业”、“河东制碱”、“硫化碱制造厂”)以及“电气化学工业类”的1项(即“电解曹达及盐酸加里事业”),呼吁“改良盐法,改进(食盐)品质”,提出可在河东生产工业用碱的若干方式,以及运城盐池可供给硫化碱、苛性曹达与漂白粉等生产的主要原料,建议设立“河东盐业研究所”及“碱厂、硫化碱厂”,并身体力行,“自己在西北实业公司建设一小规模硫化碱炉,加以研究,成功后又于(西北)窑厂造一大炉,以期社会之需.”1932年11月至1935年1月,曹氏依据自己“对潞盐整顿、运城盐池改良”所实际参与的工作,陆续撰写和发表专门针对运城盐池的“建议、调查、整顿、宣传”性论著8种,并整理为合集《河东潞盐盐务丛集》.抗战爆发后,曹焕文随西北实业公司南迁,担任成都、西安公司工程师、重庆中华大学理学院教授、自贡市中央工业试验所盐碱实验场工程师兼副场长等职.利用抗战的几年时间,他辗转四川各盐场,凭借之前在运城盐池调查研究产盐技术的经验,静心专事研究井盐及盐副产品———尤其是战争期间急需之钾盐的提取和利用技术,取得特别的成果.①1940年他撰写并发表《西北盐池纵览》②一文,总结其考察过的包括运城盐池在内的西北诸盐池生产现状,提出改良呼吁;与此同时,作为教授,曹在传播盐池科技与文化方面一直不遗余力,曾多次进行公开讲演和授课,力图“启发”盐商与社会,繁荣盐化工业.1945年由“说文社”代为出版印行的《西北盐池》,在当时四川自流井及其他盐产区流传甚广,影响颇大.著作全文约9000字,共9个主要章节分述了西北盐池的价值、历史成因、分布情形等.除去以独特的“硝板晒盐”技术为特点的运城盐池外,文章还在遍布西北广袤区域的50多处盐池中,择取最它盐产区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3处(吉兰泰盐池、杭锦旗盐池和青海池)做了分析简述,该文也成为曹氏盐业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尽管曹焕文对池盐的研究视角扩大至与井盐的比较以及整个西北,但其核心和精华仍是运城盐池,其理论代表作,也非其数十年研究与建设经验的盐业化工及盐史代表作———《运城盐池之研究》莫属.该著作创作于1945年,自1947年1月1日起在《西北实业月刊》(下称《月刊》)以连载的形式分期发表,历经2年时间,分载5卷20期.1948年9月1日的《月刊》第5卷第2期是其连载的终结,虽然该期文后标明“未完”,说明全文并未刊登完毕,但由于战事及其他原因,《月刊》很快停止发刊③,这部运城盐池的重要研究著作也再未继续发表续文.④本文蒐集了《运城盐池之研究》发表于《月刊》的全部内容,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这部著作仅已出版文字,就已达14万余字;此外,文中另配有插图36幅,表格200例.全文分10编37节80项,研究论述了运城盐池地形、水源、地下矿脉等的形成及发展历史,运城盐池从上古至近代晒盐技术的变化演进,以世界代表性盐矿、盐湖以及四川自流井盐井与运城盐池进行比较分析;同时,用化学方法对盐池卤水成分进行了鉴定,科学分析其与气候的关系;由对畦晒咸水钩配“甜水”的原理探索,进行“卤水自然变化及降低浓度的研究”;系统研究了硝板的化学成分、成因、硝板晒盐法的化学作用以及其科学利用的工业计划.鉴于运城盐池著名的防水工程,著作从历史、地理等角度入手,对“疏水河渠”、“拒水堤堰”和“护池泄水滩”进行理论梳理与解释.可见,《运城盐池之研究》是一部完整的运城盐池科技研究专著.限于篇幅,此处仅择其对硝板相关的两点研究,即可管窥其对运城盐池现代科技研究的影响与贡献.首先,关于硝板化学成分的鉴定.运城晒盐,必须依赖硝板.晒盐时硝板上所发生的种种化学变化,是现代运城盐池化学研究的重点,而硝板化学成分的鉴定,又是最基础的重中之重.曹焕文曾在30年代即在运城盐池对硝板成分进行过实地考察与取样分析,并送至日本东京工业试验所进行鉴定.通过对多份硝板样品化学成分的比例进行对比与研究后,他第一次提出:运城盐池硝板的化学成分为“白钠镁矾”.这是运城盐池研究史上首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科学鉴定;鉴定结果至今仍是学界对硝板成分普遍接受的定论,例如:“解放后,经轻工业部盐源勘探队、山西省地质局214队、216队等单位先后在运城盐池进行不同程度的地质工作”,探得“沿盐湖分布”的17个硝板矿体中最大的3个矿体矿物“主要为白钠镁矾、芒硝、无水芒硝、钙芒硝及石盐”;柴继光也曾将曹焕文的“硝板成分分析表”及鉴定过程进行引用,并使用“山西省214地质队”1987年对白钠镁矾成分鉴定的“勘探报告”结果与之进行了对比,对曹焕文的硝板成分研究给予肯定.其次,关于硝板的化学作用.曹在《运城盐池之研究》第九编中总结提出了硝板的三个特别作用:“化学变化作用”、“吸热保温作用”以及“助长晶析作用”,并分别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探讨.通过对“化学变化作用”的研究,根源性地解释了苦盐除杂的全部化学变化;“吸热保温作用”则将硝板透热度与运城盐池晒盐“热传导、对流、辐射兼而用之”的复杂特点进行了深入论述;“助长晶析作用”是以晶体学理论对食盐结晶过程的几何性质、物理组成、化学结构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由于这三个作用在解释运城盐池硝板晒盐独特生产方式方面的重要意义,曹的理论研究深刻影响甚至决定了后来的相关研究.例如,柴继光对曹焕文硝板作用的研究数据以及结论,作了较大篇幅和较完整的引用;陈惟同、张正明等学者也在相关研究中借鉴或承认了曹的研究结论.

3运城盐池产盐技术演进研究

运城盐池古有大、小池之分,大池指地处古安邑段的盐池,小池即“女盐泽”.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其中有对小盐池“裂水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的记述.曹焕文在《运城盐池之研究》中对此也通过亲历山西清源县生产白盐的场景的描述,佐证了已然滥觞于北魏时期的小盐池的畦晒.而这种技术的出现,则可推断在春秋战国应已开始,至汉代就已“通行为平凡之事实矣”;对于大盐池,由《水经注》所载“紫色澄淳,浑而不流.水出石盐,自然印成,朝取夕复,终无减损”可见,其成盐机理尚处于典型的“天然结晶”阶段.究其原因,曹氏分析畦晒技术的实现,非极端严格之条件不可得:“多雨地带不相宜,渗水地质不相宜,必须风力适当干燥合宜,方可利用天日蒸晒.”,从而认为大池不得畦晒,是因缺乏水利以杜绝洪水侵害,没有可以规则利用的晒盐卤水.《河东盐政汇纂》(卷之一•鲜池)内“古惟集工捞采,收自然之力.李唐以后,有制畦浇晒法”的观点,是将解池畦晒技术与之前原始的“天然结晶、集工捞采”的生产方式进行了割裂.这显然是以“是否假借人智”来区分生产方式的简单的二元分类法,即:“垦畦浇晒”是人的发明,而“天然结晶”则全恃天工,没有人类技术的创生与介入.与之不同地,上述曹焕文的考证与结论最早提出技术发展的“循序渐进”观点,即二者之间并非绝对明晰地割裂,技术的产生是不可“跃等而进”的.“垦畦浇晒”是公认的运城盐池独特的晒盐技术,然其“独特”之处既非“垦畦”,亦非“浇晒”.

它是古人利用天日、南风以及硝板上卤水化学变化等逐渐总结形成的产盐技术经验的综合,其技术关键是化学除杂;初行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工畦晒,只是垦畦浇晒的“萌芽状态”.由于解池卤水中包含硫酸镁(MgSO4)与芒硝(Na2SO4)等产盐杂质,萌芽期的畦晒技术既未能认识杂质及硝板的化学本质,也不可能利用溶解度、饱和度等概念,以及利用硝板化学变化原理将杂质与食盐分离,从而导致所晒之盐仍然味苦而质差.硝板制盐以及“咸淡水搭配”技术的出现,正是古人为提高池盐纯度以改善盐质,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取得的技术突破.综上所论,“垦畦浇晒”可以分两个渐进形成的技术阶段来认识:以开垦畦地晒盐的初级技术(“初级畦晒”),以及以利用硝板和咸淡水搭配原理除杂晒盐的高级技术(“高级畦晒”),二者都是以畦地和太阳热能的利用为基础的天日晒盐技术.关于垦畦浇晒的兴盛时期,盐史研究一般论定其始于唐朝.但初级到高级技术的转变,关键在于晒盐时对卤水过滤除杂的实现,这必然发生在古代化学理论与实践大进步的时期.曹焕文因此将目光聚焦到我国古代炼丹术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拙文《曹焕文与中国火药史研究》论述了曹在20世纪20-30年代专门针对中国火药史进行的研究及成果,其别论述了他对中国火药起源的年代考证结论:炼丹术大兴的“魏晋之际是火药发明在技术上最可能的时期,南北朝则是这一技术‘公表于世’的时期”.因同为中国古代化学相关问题,在研究运城盐池晒盐技术演进时,曹将火药的发明与之发生了关联,并对苦盐除杂的化学应用进行了分析:著者研究中国火药之起源时,发现中国化学之开始,发端于医药,而化学之进步,则孕脱于中国之炼丹术.

盖炼丹术发端于汉代而盛于魏晋,……炼丹术系研究物质变化、药物性能,……而化学药品之性能亦逐渐认识清楚,……所以魏晋南北朝之后,到及隋代而火药杂戏出现于世,并非偶然.食盐本为化学制品,而其生出又与各种杂质相伴,如芒硝、硫苦等有不易分之关系,非将此种杂物之性能清楚及其分离结晶之精细操作,而后方能做成质佳之盐.……但是炼丹术发达之后,药物之学进步,化学亦随之大形发达,而制盐术为化学操作之主要者,当然可能随之而较前进步,而将上代之苦盐,用化学之方法可能改善为质美之物矣.通过如上对炼丹术兴盛导致古代化学大形发达的精妙论述,曹焕文深刻意识到:魏晋南北朝炼丹术之发达,为不论火药起源还是池盐生产技术的突破,都提供了极大的历史可能性.解池著名的防洪水渠———姚暹渠修筑于隋代,结合本文上述畦晒技术出现的前提———防洪水利,曹氏一度推测其目的即为了实施解池垦畦浇晒的盐业生产.只因隋代文献未出现相关记载,而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有对解池畦种时“天雨下池中,咸淡得均,……以日暴之,五六日则成盐”的记录①,证明畦晒在唐代应“通行已久”,人们对“畦晒之办法亦彻底明了,更对制盐方法之进步亦知其程度矣”,因而只能以唐考为畦晒兴盛之时期.总之,曹焕文对运城盐池晒盐的技术演进,持“发端于魏晋而成于唐代”的观点.畦晒的卤水自古取自“产盐之母”的黑河,但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黑河遭洪水淤塞后,畦晒的卤水来源受到了毁灭性断绝.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东场商人发明“滹沱”取卤的方法;光绪初年(1875年),盐井出现在运城盐池中.从滹沱或盐井中直接取出的卤水,同样需要灌入畦地中进行蒸发、过滤与结晶,池盐生产的工序较前变得更加精细,而垦畦浇晒技术,源于魏晋、成于唐而盛于宋,历经明清,一直蕴藏于经验科学的传统晒盐技术之中,直到民国时期曹焕文运用东西各方之学,从运城盐池产盐技术发展史中剥离出古代科学之精髓,更运用现代科学以揭开产盐技术之原理.

生产运作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30-03

一、引言

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的最基本活动,是从猿到人的自主性活动,同时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力量源泉。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利润是社会生产中永恒的主题。纵观美国、日本、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无不与其优秀的企业构成与发展紧密相关,而企业发展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生产运作管理的发展史[1]。生产运作管理在二战后经历了大产量时代、个性化定制时代、精益生产时代以及大规模定制时代,随着人们对生产运作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其内涵已从制造企业的管理拓展为社会三大产业共同的管理。当前生产运作管理不仅在学术研究上,而且在实际应用中都成为一个较为热门的领域。基于此,对这门课程的熟练掌握将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夯实的基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的性质本身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而通常的教师单一授课模式很难使学生对制造企业现场产生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2]。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具体的工程应用实践,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是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改革与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生产运作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的针对性与实践性不强。国内有关生产运作管理的教材,较具代表性的为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陈荣秋、马士华编著的教材。此书竭力通过案例、思考题、小组讨论题等形式,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生反映较好。然而,由于课程本身的实践性特点,且授课学生大多没有生产实习经验,缺乏针对性,因此学生难以把这些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既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又觉得难以做到学以致用[3]。此外,国内其他一些教材的内容过于偏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阐述,较少关注生产运作管理发展的新问题与新技术。

2.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实践环节薄弱。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的口授加PPT讲解为主,基本都是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被动地听。且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小组讨论、课题研究等直接让学生参与的方式展开困难,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也很难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课程实践环节,虽然也采用软件模拟仿真、沙盘演示、录像播放等方式,但由于实验内容本身只涉及到某一章或某一部分,且实验之间彼此独立,缺乏必要的衔接,不利于学生多方位了解问题的本质,这与企业实际经营运作状况区别明显。

3.学校与生产运作相关的实践实训基地较少。当前,很多学校既没有和当地优秀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也没有为学生提供实际生产运作管理流程实验室,使学生难以获得实际的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相关的知识与技能[4]。这一方面受制于学校经费的制约,难以购买大量生产业务流程仿真软件与设备;另一方面受制于学校所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脱节,使大多数企业对学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产生疑虑。

三、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改革具体措施

1.读、写、议教学模式的引入。读、写、议教学模式,通^在课堂上对现实生活中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使学生对课程的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其中“读”是指布置一个课题,推荐一些书籍,让大家课后进行阅读,掌握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写”是指大家以书面的形式写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实际验证;“议”则是指大家做成PPT形式,教师利用上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比如:可以布置学生对学校周围餐厅选址问题、学校食堂经营运作等问题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形成书面报告,并在课堂上组成临时讨论小组(3―5人),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每一小组选派一人做代表性发言,由大家对其进行讨论,最后通过总结与评价,对每一个小组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对比,评价其效果。通过读、写、议活动,学生能对目前现状找出多方面的不足和原因提出多种多样的解决策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利用仿真软件合理设置实验内容,注意各实验之间的衔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优化生产运作系统:(1)生产运作系统描述;(2)仿真目标设定;

(3)系统绩效指标设计;(4)生产流程和运作数据收集;(5)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6)仿真模型运行及瓶颈识别;(7)系统优化策略及其评价。具体实验教学体系列表如下。

3.递进式课程教学体系结构的建立。考虑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为便于学生学习与理解,采用分层递进式的模式,将其分为4个层次:(1)《生产运作管理》基本理论教学(以课堂传授为主);(2)生产经营过程模拟训练――以电脑装配生产过程为例;(3)业务流程软件仿真与应用(课程设计);(4)企业车间现场的短期实习、实训。对不同基础、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程度应不一样,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专业的特点,应有不同的着重点,结构如图1所示。

4.现代智慧企业信息化实训实践基地的搭建。以典型企业业务流程为对象,设置阶段性实训项目。在确定《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后,以典型企业业务流程为载体来设计企业经营活动。在经营过程中,以问题驱动为导向,以实训带动知识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相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图2―图4为所构建实训基地原理图。

四、结论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式的变化,要求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而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信息管理、物流工程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要加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实践实训环节,完善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而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轻松学会和掌握基本的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具有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孙宝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问题探讨[J].北方经贸,2010,12(6):145-146.

生产运作论文例5

《生产运作管理》是现如今高校管理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内容涉及学科众多,对学生的前期知识积累要求较高,目前传统的教学中重理论讲解,对实践环节投入相对较少,大多停留在课堂简单案例分析的阶段,这就让学生对学习该课程变得更加困难,学习效果不理想。企业实习与企业调研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发挥学生为主体,借助企业调研构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新体系。

1.《生产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本次教学改革对象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银杏酒店管理学院2012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实践环节及最终考试形式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尝试,具体做法如下:

1.1教学内容设计上的改革《生产运营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类的综合性课程,涉及交叉学科众多,单纯的理论讲解让学生难以接受,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理论学习与实例分析,新加入学生的课外企业调查活动,提高学生本身的课堂及课外参与度,积极发挥以学生的主体性,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这样既为《生产运营管理》增加了鲜活的实践资料,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2《生产运营管理》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生产运营管理》主要是研究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这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相对抽象的,仅通过课本知识是难以很深入理解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学习兴趣并获得丰富的收获,在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中,不断进行创新,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及学校三方获益。为此本次教学改革,在传统方法相结合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以下教学方法:

第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虽然在高校已经非常普及,但是大多数教师仅是把它作为陈列课本世纪知识的一个工具,极大了缩小了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作用。在《生产运营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运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课本中没有涉及到但又是与本课程极大相关的知识,图表及影片,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学习的知识面。

第二,增加实际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课本知识的一个有效方法,大学课堂的理论讲解少不了案例的支持,但课本上的案例都比较的陈旧,数据比较过时,使得对不断变化的现实问题的支撑力降低,所以在这次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的增加新案例,对实际问题进行剖析,会更加增加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也更会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三,引入形象图表分析。生产运作管理作为一门综合叉学科,理论综合性较强,学生接受困难。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增加简单新颖的形象图表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的接受知识并灵活的运用。

第四,有效利用学院网络平台应用。纸质版的传统作业提交形式已经开始让不少大学生感到没有新意并且越来越不认真对待。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消学生的纸质版作业,改为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来有效连接学生――作业――老师,既让学生感觉到创新,又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把被动作业变成了主动作业,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作业兴趣。

第五,小组学习讨论。小组学习法已经普遍运用于各个高校的各种课堂中,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增加了更多的机会。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进行小组案例讨论,并在有限的准备时间后向全班同学展示各组最终讨论的结果并加以解释,这不但让学生参与其中,而且培养了相互沟通,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了学习在课堂中的兴趣。

2.《生产运营管理》教学实践改革

《生产运作管理》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传统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理论轻实务、重科学知识轻传授能力的问题,其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大多停留在实验室教学的阶段。企业实习基地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如何依托高校企业实习基地,构建《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

《生产运作管理》实践教学新模式与传统的实验室教学具有很大的不同,它将充分依托企业实习基地,根据企业实习基地的条件和生产实际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主要包括课程认识实习、课程设计实习、企业考察实践等三个方面内容。

2.1课程认识实习

本课程认识实习是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基地参观企业生产车间、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物流、库存管理等,使学生对实习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和设施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对本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认识实习一般安排在课程理论教学的前期,时间大约为半天或一天,主要学生参观企业实习基地为主。

2.2课程设计实习

在课程理论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自行组织进入当地的一些比较熟悉的企业进行生产运作流程的考察,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并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方法,对企业在生产与运作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完成本课程的设计。课程的设计实习的时间可以定为两周,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去了解企业和企业的文化,为本课程学习提供一定的实际案例支撑,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去。

2.3企业考察实践

本课程的企业考察实践是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机会,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由专业老师带队组织学生进入社会实际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生产实践。企业的实践时间安排定为半个月。在去企业之前,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在企业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课本资料进行一定程度的讨论,明确在实际实践中要完成的目标与任务,让学生有目的的进入企业实践。企业生产实践可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论

通过此次课程的教学环节及实践环节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加深了对课程本身的理解和对实践项目的掌握;同时减化了课程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的主动积极。

参考文献

[1]陈荣秋.《生产运作管理》(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生产运作论文例6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膨胀,学生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用人单位的首选条件。为了提升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必须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管理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因此从实践性思维过程出发,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管理技能以及设计开发能力,建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管理模式是汽车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 1.生产汽车运营课程的特点

 《汽车运营管理》也叫“生产运作管理”,是管理科学的重要分支,是工商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会计专业、汽车运营管理专业、人力资源专业、物流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生产运作战略的制定,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管理等,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通过系统学习,最终让学生了解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实务,较全面地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生产系统的设计与分析工具,对生产与运作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设计或改善方案,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2.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汽车运营管理”这门专业基础课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普遍认为枯燥、抽象、难学,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学习“汽车运营”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教学目标的实现大打折扣。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际教学同企业实际操作的结合存在很多脱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2.1 教育教学角度

 一方面目前的汽车运营管理基本上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 这种授课方式仍是灌输式的,往往互动性差,学生只能机械的去接受,不能及时进行信息沟通。 即使增加了案例教学,也常常是就事论事的,就企业某一方面成功或失败的事例进行分析,仍然无法系统的给学生以感性认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情境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许多高校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没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本身缺乏实际运作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很难把生产汽车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计划控制、生产管理模式等与企业的实际运作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探讨, 师生交流和互动性比较差,因而很难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 2.2 学生学角度

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对管理问题独立思考不足。加之教材内容又多是理论介绍,既抽象又乏味,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现实的企业生产汽车运营体系结合起来,随之对学习失去兴趣;再者汽车运营管理课程教材的各章节之间内容孤立,并且质量管理、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章节与相关课程有重复。而汽车运营管理又是这些课程的后续课程,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之一。

 2.3 课程设计角度

 汽车运营管理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实践环节是教学环节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生产汽车运营管理课程设计侧重于理论和方法,对于实践环节设计比较缺乏。偏重理论的教学使得学生使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运用实践操作,没有实习场所印证其所学的理论,从而不能将其运用于企业的实际,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毕业后对企业汽车运营的内容、过程依然模糊不清, 没有掌握企业真正需求的技能,导致学生走向社会时,面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难以学以致用,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

 3.面向实践的汽车运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 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开拓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对于这门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无法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能力。针对汽车运营管理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分别从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设计、教师培养三个层面进行探索。

 3.1 运用多种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效果

 一是教材的选取要分层次,要有针对性。汽车运营管理课程的教材在种类、编排体例及课本内容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教师应以学生的“接受”程度为衡量标准,选择真正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层次和特点的教材。

 3.2 教学内容提炼和选择

 汽车运营管理课程是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通常包括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如何融入各个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能力解构,也就是说如何与前续课程和后续课程衔接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专业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专业和层次在授课内容上有所调整和侧重,比如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项目管理课程,在生产汽车运营管理课程相应章节讲解中就要适当简略;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供应链管理这一章节略讲或不讲。

 4.采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师素质

 缺乏从事企业管理实践经验是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案例教学或案例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高《汽车运营管理》实践效果的关键是要有一支既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懂实践的教师队伍。高校要达到实践教学目的,师资的培养模式极为重要,要加强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就要组织培训,使教师的自我学习与教学改革进程保持同步。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学术研究能力,积极开展和加强深层次的汽车运营管理理论研究,使理论研究领先于实践,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生产运作的实践能力,如组织教师深入到企业实践中进行专业对岗的挂职锻炼。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要让每位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去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丰富实践经验的同时,运用自己丰富的理论知识给企业解决一些具体的生产汽车运营问题。或者组织到企业进行调研,每年至少要有两个月时间到企业做调查,或鼓励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等途径,从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汽车运营管理”课程是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其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理论轻实践。为社会培养合格、急需的人才是高等教育办学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其最终发展目标。本文提出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设计、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改进,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生产运作论文例7

一、 文献综述

“航运”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使用船舶、排筏或其他浮运工具,在江、河、湖、海、水库等航道上运送货物和旅客的运输方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运输方式,“航运”涉及到一个主体,即“船舶、排筏或其他浮运工具”,和一个客体,即“货物和旅客”。国际航运产业的实际运作也必然与此二者密不可分,而这种双重性以及繁杂的产业涉及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目前的研究对国际航运产业的认识莫衷一是。就阐述的视角而言,现有研究大致可以归为四大类:

视角之一:从提供运输服务的主体和客体的角度进行阐述。王杰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国际航运业划分为上游高端服务业、中游船舶服务业和下游货运服务业(王杰,2007),遗憾的是这一定义虽然借鉴了供应链中关于生产环节分类的思想,但其划分结果却无法体现航运业生产组织过程。 黄有方在指出航运业应包括航运服务业、航运业和航运物流业(黄有方,2009),这一界定不仅涵盖了前者的思想,同时也弥补了上述的不足,但遗憾的是其对国际航运产业的生产组织过程的刻画亦略显单薄。

视角之二:从价值链的角度进行阐述。陈继红等嫁接了波特教授“价值链”的思想,并将航运业划分为核心层(航运主业)、辅助层(航运辅助业)和支持层(航运衍生服务业)(陈继红等,2008)。这一划分视角的价值在于其初步体现了航运产业各环节之间结构关系,但问题在于波特教授的“价值链”理论同时还体现了价值创造过程,而在这一定义中我们很难清楚地体会到这一点。

视角之三:从服务对象的角度进行阐述。计小青等将国际航运产业分为以船舶及相关设备的制造和修理为主的上游修造船业;以船公司、船务和货运为主的中游航运业和以港口和相关物流为主的下游港口业及临港产业(计小青,2011)。受到研究主题的影响,在这一定义中,计小青首次将修造船等制造业纳入了航运产业考量的范畴,但这一定义还是忽略了一些知识密集型的行业(如航运保险,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等)在产业链中的地位。

视角之四:其他。马硕教授从航运中心演化的视角将国际航运业分为航运基础服务业、生产型航运服务业和知识型航运服务业(马硕,2011);真虹和茅伯科认为航运业包括港口业、船舶运输业、航运服务业以及航运信息、教育与研究等四个部分。

从以上文献回顾中,我们发现现有的研究基本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1) 对国际航运产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刻画不足;(2) 大多数界定对国际航运行业各细分环节之间的结构关系把握不足。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尝试从产业链视角对航运产业进行再讨论,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把握国际航运产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与行业内各价值活动的结构关系。

二、 基于产业链的国际航运产业分析

1. 选择“产业链”视角的理由。产业链是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的生产链条(郁义鸿,2005)。对特定产业链的完整描述至少应该涵盖以下两方面内容:(1)产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即从最初原材料投入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出的生产、价值创造过程(郁义鸿等,2006);(2)产业组织方式,即在价值创造过程中,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分工合作,及其结构关系(刘明宇等,2010;杨锐等,2011)。结合文献综述部分对现有研究不足的结论,我们认为从产业链出发对国际航运产业进行阐述可以很好的完善国际航运产业的相关理论。

2. 国际航运产业的价值创造过程。首先需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国际航运产业所创造的价值是什么”。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并非想象中那样容易,原因在于如果简单地将其创造的价值界定为“货物和(或)旅客在空间上的位移”,那么我们将把船舶制造及相关价值活动排除在国际航运产业讨论范畴之外,这显然是不合适的。鉴于此,在以下的讨论中,本文将把船舶制造及其相关的价值活动一并纳入讨论范畴,并将其与前者统称为广义上的国际航运产业价值创造活动。

价值创造过程之一:货物和(或)旅客在空间上的位移。

水上运输并不实质性地创造有形产品,而是通过按照合同约定完成相应货物和(或)旅客在空间上的位移以创造客户价值。因此,我们在郁义鸿教授关于产业链的定义上做了一些调整,提出所谓(狭义)国际航运产业链乃指货物和(或)旅客在空间上发生位移的过程中-从始发地承运货物(或旅客)到目的地交付(或卸离)-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运输链条。这一界定同时也明确了(狭义)国际航运产业链的边界。在此基础上,我们绘制了(狭义)国际航运产业链,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根据事先所订立的运输合约,托运人在发货地将标的货物送至承运人指定的货运站。此类货运站多由一些大型无船承运人运营,如我国的中远物流和中远货运所从事的就属于这块业务。作为整个国际货物运输的组织者,这些无船承运人所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是将原本相对零散、外形不规则的货物进行成组化、标准化处理,即将相近时间段内发往类似目的港,且属性不相冲突的货物装入标准集装箱(或托盘)。这一处理不但提高了货物在其后运输环节中作业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此举大大简化了实际承运人(即拥有船舶且实际运营航线的班轮公司,如中远集运,马士基航运等)的业务流程,使后者可以专注于海上运输本身的各个环节。无船承运人将成组化后的货物通过内陆承运人运送至指定的码头,待海船靠泊后由码头经营人统一组织装船出运,货物运至目的港后经由与发货地相反的过程最终交付给收货人。

价值创造过程之二:船舶制造及相关价值活动。

船舶制造充分体现了现代制造业模块化的发展趋势,这种模块化不仅体现在产业组织的模块化,同时也体现在船舶制造流程本身的模块化。作为产业链的最上游,船舶设计决定了船舶的技术规格和重大指标,是整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目前大部分高水平的船舶设计机构集中于欧洲与日韩,如挪威的乌斯坦集团(Ulstein Group),芬兰的瓦锡兰集团(W?rtsil? Group),日本的北田船舶设计公司(Kitada Shipping Design Company)和韩国的杰奥船舶建造与海洋科技有限公司(Geo Shipbuilding & Marine Technology Co. LTD )。产业中游环节包括船舶设备、备件制造以及船舶总装。与大多数运输设备制造类似,现代船舶的制造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厂商通常以模块化的方式将特定的生产环节外包给其他厂商,藉此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资源最优配置。这些外包的模块主要包括船舶动力设备(如德国MAN Diesel & Turbo 船用低速采油机,德国MAK中高速船用采油机等),船舶导航设备(如英国Decca雷达,德国Anschütz罗经等)和甲板机械(如芬兰Cargotec,挪威Aker Solutions等)等。核心厂商先后通过船体建造、船舶舾装和船舶涂装等三个大流程将各个子模块总装成型,并交由船公司使用。这一环节的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厂商的生产组织及一些核心造船技术,如精度控制技术,区域涂装技术等。全球领先的船舶制造企业包括韩国现代重工(Hyundai Heavy),韩国三星重工(Samsung Heavy),日本今治造船株式会社(Imabari Shipbuilding Co., Ltd)等。船公司负责船舶的营运,并综合考虑船况、市场以及钢材市场价格等诸多因素决定何时将船舶进行拆解。拆船业则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大,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拆船行业已经逐渐向孟加拉国、印度等亚洲发展中国家转移。综上所述,我们将船舶制造产业链描绘如图2。

3. 产业组织方式(产业各个价值环节之间的结构关系)。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分工的深化,产业内逐渐演化出一些航运服务业。按照嵌入产业链方式的不同,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将其分为关系性嵌入航运服务业和结构性嵌入航运服务业(Granovetter,1985)。关系性嵌入航运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同时受到外包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及其与产业链主要环节形成的关系网络的双重影响,如燃油供应、船舶备件、船员劳务、拖带、引航、理货和中介服务等均属于这一范畴;而结构性嵌入的航运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服务、法律与仲裁服务、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管理咨询、各类检验及公估等,他们的生产效率不仅受到特定企业专业化经济水平的影响,也受到其所嵌入中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刘明宇等,2010)。基于以上关于产业组织方式的认识,并结合业界专家的观点,我们将完整的国际航运产业链绘制如图3。

4. 结论。本文提出的由两个主要价值创造过程和两大类航运服务业相互嵌构而成的国际航运产业链,从价值创造过程和产业组织方式两个角度对航运业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同时我们的分析框架也兼容了大部分现有理论。除此之外,本文所提出的框架还将引发对国际航运中心相关问题的重新思考。

三、 新框架下的思考

思考之一:国际航运产业的演化过程。

传统理论框架下,国际航运作为一个夕阳产业,无论从其技术条件还是从其运输组织、盈利方式等方面来看均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因此,从产业层面来看其演化过程至少是极为缓慢的。但切换思考问题的视角,从影响力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布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航运产业链正处于不断的演化过程之中:国际航运业发展之初,受到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运能相对稀缺,这一事实直接导致了产业链各环节影响力的分布更偏重于船舶制造和船公司。而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1974年,促成国际航运产业各环节之间相对权利变化的要件有二:其一,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计算机技术普遍用于船体放样,船体船壳及管道加工,船体性能研究,船舶设计等方面所导致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其二,1973年及其后的三次石油危机增加了船东的营运成本。在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下,运能不再是限制国际航运产业发展的瓶颈,船舶制造和船公司的“影响力”也因此被大大削弱。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意识到“知识”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出现在各种经济活动中,而知识高度集聚的生产环节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也随之提升,这些环节主要集中于结构性嵌入航运服务业,如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法律仲裁等。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虽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航运产业链的物理结构变化并不大,但从影响力的分布与稀缺资源的配置角度而言,国际航运产业链正在经历一次深层次、革命性的演化过程。

思考之二:“国际航运中心”再定义。

自2009年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定位以来,相关领域的研究亦逐渐成为热点,但有趣的是至今学界未能就何为“国际航运中心”达成一致的看法。现有相关研究的结论大致可以归为三大类:其一,将“国际航运中心”界定为国际航运产业链上所有环节的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特定港口城市,如黄有方 (2009)等。这类观点的症结在于相关学者在追求定义本身全面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忽视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其产业结构必然呈现出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即由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芮明杰,2012)。而在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一条完整的国际航运产业链既包括仓储、修造船、港口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也包括金融服务,管理咨询、信息服务等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期待这些环节于同一时点在特定空间发生集聚,至少在目前看来是不现实的。产业全球化分工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区域只能根据其自身禀赋特点在产业链的特定环节构建竞争优势,茅伯科教授已经表达了类似的观点,遗憾的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其二,对“国际航运中心”的界定过于模糊,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泛化的现象,如茅伯科(2009)等。虽然作者试图用地区分工理论来弥补这一缺陷,并提出所谓“多中心”的概念,但笔者认为从全球范围来看,能够成为中心的城市有且只有一个,而所谓“多中心”至多是在国际航运中心变迁过程中的一种中间状态罢了;其三,以一种静态的视角看待国际航运中心,忽视了其历史演化的动态过程,如马硕(2011)等,这类观点应对着国际航运中心构建的模式、路径等命题的相关研究。

在上文所提出的新的分析框架下,借鉴前人的研究经验,我们建议将国际航运中心界定为“特定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国际航运产业链上具有影响力的价值创造环节的空间集聚”。较之已有的文献研究,该命题的优势在于:

(1)明确回答了何为“国际航运中心”。此处的“明确”二字,不仅是在文字上对“国际航运中心”进行了完整的表述,更关键的是在这样的界定下作为“国际航运中心”载体的城市被唯一地确定下来,避免了国际航运中心泛化的现象。从该定义出发,我们认为现阶段能称之为国际航运中心的有且仅有伦敦一城而已。

(2)动态、演化视角下的“国际航运中心”。我们对于国际航运中心的界定承认了其为历史演化的产物,这一过程中导致航运中心演化的一个重要外生因素就是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如此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18世纪的伦敦凭借着其领先的船舶制造业和发达的运输业成为了国际航运中心,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即使伦敦的实体运输行业所剩无几,但其在国际航运业中的地位仍岿然不动,而其他城市,如纽约、香港、新加坡,乃至上海均以伦敦作为榜样,纷纷学习、效仿。

参考文献:

1. 黄有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再认识.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09,(2):1-7.

2. 计小青,曹啸.航运金融市场的需求特征及其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启示.上海金融,2011,(5):12-15.

3. 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中国工业经济,2005,(11):35-42.

4. 蔡宇.关于产业链理论架构与核心问题的思考.统计与决策,2006,(9):114-116.

5. 刘明宇,芮明杰,姚凯.生产价值链嵌入与制造业升级的协同演进关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0,(8):66-75.

6. 杨锐,张洁,芮明杰.基于主体属性差异的生产网络形成及双重结构.中国工业经济,2011,(3):139-148.

7. 任声策,宋炳良.航运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机理―服务业融合的视角.上海经济研究,2009,(6):112-117.

生产运作论文例8

1.左联与卡普的成立与指导思想。普罗文学运动在中韩两国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现象,它恰好反映两国的时代课题,那就是重新建立民族尊严和争取国家独立。它作为社会运动的重要一环,与本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息息相关,是顺应时展的产物。

左联、卡普的成立与普罗文学的发展是在国际大背景下产生的,主要受到苏联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而且两个团体的许多作家有留日的经历,如中国的矛盾与韩国的金基镇。苏联十月革命后,无产阶级运动得到很大发展。从“无产阶级文化派”到“拉普”(全称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文学理论,辐射到欧美国家和一些亚非国家。其中日本的左翼文艺运动对中国左联与韩国卡普有直接影响,而全日本无产者艺术联盟(简称纳普)的成立对中国的普罗文学意义深远。

1927年和集团背叛革命,“4•12”迫使国共双方合作破裂,阶级矛盾顿时复杂起来。在残酷镇压的情形下,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在内部进行长达两年的“革命文学争论”后得出必须联合的结论。于是1930年3月2日,在中国共产党与鲁迅等作家的努力下,以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作家为主体成立了左联。1930年11月,在苏联哈尔柯夫召开的第二次国际革命家作家大会上,23个国家的100多名代表出席,会上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而中国的左联就是其中的重要支部。

1925年8月,朴英熙、金基镇、李浩、李逸、宋影、金永八、李想和等人发起成立卡普,并将早期的无产阶级作家文学组织帕斯魁拉和焰群社合并在卡普旗帜之下。1919年“3•1独立运动”之后,最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由一些在日朝的留学生带回本国的,而且他们把在日本成立的左翼文学组织也搬到韩国。从此社会主义思想在整个朝鲜迅速蔓延,直到1925年4月朝鲜共产党的诞生。此时李光洙、崔南善等民族主义作家强烈批判无产阶级文学路线,导致整个朝鲜文坛瞬间分裂,这种状况使得拥有无产阶级思想的作家们团结起来建立自己的同盟――卡普。卡普的成立更加激化了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亲日作家在文学路线上的斗争。

左联与卡普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1927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信奉社会主义的共产党员迅速增加,马克思主义思想也在中国广为普及。这种环境下,左联可以得到中国共产党的直接指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直接影响,所以左联一开始就表明自己的态度,明确地提出了行动纲领。那就是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及批评理论,相应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会”,要求左翼作家诚实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使自己成为一个始终坚决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者。左联作家们翻译、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原作,为创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韩国社会是完全被日本统治的殖民地社会,加之种种内外因的作用下,卡普起初没有提出明确的指导思想。但是从韩雪野在1926年发表的《无产阶级艺术的宣言》中我们可以看到无产阶级革命宣言和组织纲领。他在文章中写道:“阶级斗争是现代的特点,是未来新社会的助产员。无产阶级艺术是这个斗争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因此它必须是富有斗争因素和力量的艺术”。1927年卡普改组之后便提出了明确的新纲领。纲领中指出:“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在无产阶级文艺运动中的历史必然性,我们以无产阶级艺术运动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组成部分来彻底排斥封建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来对抗专制势力,力求提高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并促进他们的团结。”

2.对左联、卡普的共同题材分析。中国“左联”与韩国“卡普”都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时产生的文学团体,而且都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们以救国、振兴民族为己任,所以在创作题材方面有着很多共同点。他们都从社会大多数人的人性出发描述了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农民的悲惨生活和无产阶级运动与其组织者的伟大形象。

2.1 农民的悲惨生活。中韩两国的农民受着本国封建阶级和资本主义的压迫,同时也受到帝国主义的残酷掠夺,使其必将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将沦落为佃农,所以农民为了生存只能背井离乡。农民的悲惨生活引起了“左联”与“卡普”作家的广泛关注,并且在各自的文学领域中掀起了注目农民与农村的高潮。

中国方面:“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的矛盾对农民的悲惨命运极为关注,他的作品对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如《农村三部曲》是“左联”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小说。韩国作家李箕永的《土地》、赵明熙的《农村里的人们》、崔曙海的《红焰》等作品都反映了农民的悲惨生活。

20世纪3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金融资本的掠夺,中国的农副产品的价格跌落,导致农民的日常生活日益贫困。茅盾在“农村三部曲”其中的一部佳作《春蚕》中就揭示了辛辛苦苦劳作一年,到头来变成一场空的残酷现实。老通宝勤劳俭朴、忠厚老实,具有中国农民对生活十分执着的韧性和忍受精神。为了指望春蚕丰收,老通宝“今番更加虔诚,手也抖了”。尤其是在“收蚕”的日子临近的时候,茅盾更是运用了较为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老通宝一家人辛勤的工作场面。但是因为受到镇上的张财主的欺压、警察与强盗勾结、日本帝国主义与国内封建主义压迫,老通宝一家丧失土地,沦为佃农。

李箕永的小说《故乡》里首先描述了主人翁金喜俊周围的环境变化,如街道上有了电灯和电话,开始假设铁路和公路,也有了抗洪堤坝。这些都是日本人以发展朝鲜经济的借口,实则是掠夺朝鲜物资和劳动力的有力证据。铁路和公路是掠夺朝鲜物资的交通手段,而建立水利设施则是掠夺朝鲜的大米等粮食,建设工厂是为了榨取朝鲜的劳动力。正如蔡万植的小说《浊流》中把日本人建设的公路和铁路比作人的血管,通过这个血管朝鲜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往港口城市釜山,再运到日本大阪。在这样的环境下元得村的农民日益贫穷,十之八九沦为佃农。这些走头无路的农民只能变卖土地在日本人开设的工厂里做工,或者是卖掉全部家当到中国谋生。总之,以元德村为代表的朝鲜农村的经济在日本帝国主义掠夺下逐渐走向崩溃,因此朝鲜农民的生活也必然贫穷和凄惨。

2.2 无产阶级运动的团体性与组织者。中国和韩国的普罗运动都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随着两国共产党的建立也带动本国的无产阶级运动和文学创作。无产阶级运动从早期的个人行为发展成为团体运动,在这个过程中组织者功不可没。他们带领本国的农民和工人开始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从新找回了国家尊严。中国“左联”与韩国“卡普”作家们在自己的作品当中描述了这些无产阶级运动组织者的光辉形象。描述这些组织者形象作品有“左联”作家蒋光慈的《短裤党》、《咆哮了的土地》、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丁玲的《水》和叶紫的《丰收》等作品而“卡普”作品中姜敬爱的《人间问题》、赵明熙的《洛东江》、金南天的《棉花与大豆》都在各自的作品中突出地反映了这个主题。

《短裤党》是蒋光慈的代表作,作品中反映了上海工人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历程,整个作品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气氛。这部小说为最早正面表现党所领导的工人革命斗争并满腔热忱地塑造共产党和先进工人崇高形象的作品,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并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短裤党》借法国大革命时一群最穷的革命党人即“短裤党”之名,来描写“上海穷革命党人的生活”。党的领导者杨直夫(以瞿秋白为原型)虽然患有严重的肺病,没有能力参加到工人武装暴动的行列冲锋陷阵,但他的每一根神经都牵连着外边的斗争,最后拖着病体参加总结武装斗争失败的大会并提出了有益的见解,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鞠躬尽瘁、忘我战斗的革命情怀。纱厂中国共产党支部书记李金贵率领工人纠察队攻打警察署,准备夺取枪械,终因敌我力量悬殊而壮烈殉难,表现出坚定的革命性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小说中工人武装斗争热烈紧张,扣人心弦,充满了雄壮美。但由于组织不够周到,造成大批人员伤亡,反映出革命的残酷性和艰巨性。

赵明熙的短篇小说《洛东江》描写的朴成云是洛东江边一个渔民的后代,他从简易农业学校毕业后,在郡厅当农业助手。1919年“三•二一”独立运动爆发后,小说里的主人公放弃了农业助手的职业,投身到社会运动当中。运动失败后,被监禁一年半。出狱后,他和父亲一起随着逃荒的人流,远离故土,来到中国东北。经过革命斗争的锻炼,回到故乡后,重新组织社会运动团体,负责洛东江下游沿岸的活动,他在故乡办夜校,并与接受过新教育的劳士女士订婚。朴成云组织农民反对地主、日本人的压迫,在组织抢收芦苇的斗争中被捕,后因病重被释出狱,最终含恨而死,但他的未婚妻劳士在朴成云死后发誓坚决为革命奋斗到底。小说塑造了一个抗日群众运动的组织者、领导者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朴成云是殖民地百姓与命运曲折的社会运动家的结合体,也是以农民和工人为主要组织对象的革命形象,虽然他以悲剧命运结束一生,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光复祖国的决心,同时这部小说是韩国无产阶级小说从新倾向派小说跨越到真正普罗小说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3.结语。中韩普罗文学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发展成为各自现代文坛的主流,都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并努力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首先“左联”与“卡普”都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行动纲领,不断完善这一思想,寻求本国的未来发展方向。两个组织都通过国际物产阶级组织吸取了先进思想,而且与本国的无产阶级运动紧密结合,它们心系国家和社会。通过两国无产阶级作家的作品可以了解到他们同情本国农民的悲惨生活,赞扬普罗运动,肯定组织者的领导作用。其次“左联”与“卡普”成员在和反无产阶级、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斗争过程中逐渐成长并成熟起来,成为各自文坛的主力军。如“左联”与法西斯的“民族主义文学”、“新月派”、“自由人”、“第三种人”的争论;“卡普”与无政府主义者、折中派、海外文学的激烈斗争中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艺批评理论。

参考文献

1 黄景民.卡普与左联比较[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2)

2 金京勋.卡普与左联的作品世界比较[J].韩国语文教育. 2000(9)

3 辛熙教.1920~30年代卡普小说研究[C].全州又石大学,(11)

4 孔海珠.中国左翼文学的产生是一种国际现象[J].学术研究.2006(8)

生产运作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11-0102-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为此,教育部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将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逐渐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以实现研究生教育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理念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均有差异,如何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色,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是一个重要问题。

三峡大学从2011年开始培养工业工程专业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生产与运作管理”是其中的一门学位必修课。该课程研究如何对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计划、实施和控制,以实现灵活、高效、准时、低耗地提供合格的产品或服务的目的。[1]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企业生产运作的系统认识,了解当前先进的生产与运作管理理念,掌握有效提高生产运作效率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后续的工作打下基础。在课程建设中,分析了现有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案例教学法,提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对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实施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生产与运作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与授课老师及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在现有教学中存在以下困难:

第一,生产运作管理涉及对生产系统整个过程的管理,包括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行维护、改善创新等阶段。其中,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包括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和设计、产能规划、设施选址、设施布置、工作系统设计等;生产系统的运行维护包括生产计划与控制、库存管理与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等;生产系统的改善创新包括采用各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促使整个生产系统的不断改进,如精益生产、约束理论、大规模定制、敏捷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等。课程内容庞大,知识点繁杂,在学时数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2]

第二,受教材编写特点所限,教材中各理论知识点往往自成章节,独立编写,每个章节后所附案例仅为所在章节的理论所服务。[3]而在实际的生产运作活动中,各环节是互相影响互相关联的,单一环节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整个生产系统效率的提高,因此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能灵活综合运用各种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面对的难点之一。

第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本科学习背景多样化,部分学生本科学的是工业工程专业。本课程中的部分基础理论在本科阶段学习过,部分学生本科不是工业工程专业的,缺乏该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目前我专业这两类学生的比例基本在1:1左右。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是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难点。

第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自学能力,因而普遍对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理论教学兴趣不大,对来自生产实践的真实案例有兴趣,对理论如何运用于实践更感兴趣。但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大多没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相比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专业硕士研究生和MBA学员,缺乏案例的背景知识,对案例的深入理解和讨论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始于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来逐渐推广到医学、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成为著名的“哈佛模式”的一大特色。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目的的要求,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恰当案例,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基本技能和技巧的一种教学模式。[4]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不同。在传统的讲授法中,案例处于配角的地位,其作用是为了解释印证相应的理论知识点,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理论知识点和案例之间的关系和结论是直接明确的,无论理论知识点还是案例都是由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处于主角的位置,所有的教学内容围绕案例展开,所有的理论知识点隐含在案例中,需要学生们通过分析思考讨论挖掘,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答案或解决方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是权威,教师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分析讨论,学生在主动的分析思考讨论过程中得到提高。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不断探索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更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断地去汲取知识和探索研究,培养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但是案例教学也有其局限性,不断出现新案例使得不存在结构化的稳定的教材,围绕案例进行的讨论比较耗时,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保障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都是其难点,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克服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效果。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意愿较强,班级人数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全面采用案例教学有助于解决现有教学中存在的前三个问题,对第四个问题可以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中予以重点关注。

三、“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案例教学实践

完整的案例教学过程一般包括案例的搜集制作、案例课前的准备、课中的组织和课后的总结评价四个步骤。

1.案例的搜集与制作

案例的质量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好的案例要符合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知识点),题材新颖真实,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背景材料充足,同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或固定的解决方法,适合展开讨论等。

使用的案例有三类来源:借鉴教材上的经典案例;教师根据自己的项目工作经验编写案例;鼓励学生参与搜集制作案例,例如可以将《工业工程与管理》、《工业工程》等学术期刊上偏应用型的论文改编成教学用案例,可以根据跟随导师做项目的实际经验编写案例。有一名学生利用暑假去江苏一家手机厂实习的机会,搜集资料,编写了“某手机厂生产效率分析及改善”的案例。这类案例往往背景材料充足,容易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理解,编写的学生有成就感,其他学生参与案例学习和讨论的兴趣更强。

2.案例课前的准备

在课程开始之前做好总的课程进度安排,对于本科非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须告知课外需要自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时间节点。在案例课之前一至两周将案例资料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按照要求做好预习,仔细阅读案例细节,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后面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想法或解决方案,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档,为课堂上的汇报讨论做好准备。

3.案例课中的组织

首先各小组分别阐述对案例的分析和提出的初步解决方案,然后在全班范围内对这些分析和方案进行讨论,甚至是辩论,在组织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遵循以下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果离开了理论支撑,尽管讨论很激烈,但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适时提出一系列具有逻辑结构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点进行分析。

(2)创新原则。鼓励学生从多个视角解读分析案例,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合理推理,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肯定各种见解的合理性。

(3)系统原则。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包括运筹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解决实际的生产管理问题,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4)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原则。重视运用各种工具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优化计算,运用用友ERP软件U8进行生产计划与控制,运用witness软件进行仿真与优化等。

例如在“某手机厂生产效率分析及改善”案例讨论中,有的同学提出在瓶颈工位增加机器和工人提高生产效率,有的提出对工作任务进行重新分配,在生产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减少工人降低成本,有的同学考虑到了流水线型式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有的建议采用双边装配线,有的建议采用U型单元组织生产。为了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利用witness软件构建了仿真模型,在仿真模型的运行中同学们观察到了瓶颈的漂移,仿真运行参数对与仿真结果的影响等,在讨论中掌握了各种效率改善方法的特点和适用的范围。

4.案例课后的总结与评价

案例讨论课结束后,为了巩固课堂讨论的成果,学生需要对之前形成的初步解决方案进行修订,提交一份正式的案例报告,每位学生在课内的汇报讨论表现以及书面报告的成绩计入课程成绩的一部分,以激励同学们积极参与。

对于教师,要及时运用质量管理理念PDCA总结反思案例教学法实施中的经验教训,总结案例本身是否有缺陷,教学过程是否完善,课堂组织是否松弛有度,内容把握是否得当等,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四、结束语

通过在两届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生产与运作管理”课程中采用全案例教学,取得了一些收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增强,课堂讨论气氛活跃,在案例的讨论和分析中,同学们能自觉运用各种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些本科非工业工程专业的同学结合自己的专业背景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和解决方案,实现了思维的碰撞。除此之外,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均得到了提高。在与同学们不断的沟通交流中,也促使教师不断思考创新,这充分体现了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马士华,崔南方,周水银,等.生产运作管理[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生产运作论文例10

一、相关概念

1.1产品语意学的概念

语意的原意是语言的意义,而语意学是一门专门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设计界将研究语言的构想运用在产品设计中,因而有了“产品语意学”这一术语的产生。

产品语意学正是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把符号学运用在产品设计中而形成整套的语意体系即产品语意学。其主要研究对象是视觉图形、图像和型态。而产品的外部形态实际上就是一系列视觉符号的传达,产品形态设计的实质也就是对各种造型符号进行编码,综合产品的形态、色彩、肌理等视觉要素,通过对使用者的刺激,激发其与自身以往的生活经验或行为体会相关联的某种联想,传达产品的实际功能,说明产品的特征,使产品易懂易用。通过设计语言和符号的作用,把设计造型语言的观念传达给用户并使之理解和接受,它具有“传情达意”的作用,体现了设计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成为沟通设计师与用户之间的桥梁,是传递信息的媒介。

1.2纳西象形文字

纳西象形文字是由我国西南滇、川、藏交界的丽江地区的纳西族人创造出来的传统象形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是通过纳西族的祭司“东巴”掌握和传播开来的,因此又被称为“东巴文”,其主要功能是用于书写宗教经书以及在宗教仪式上使用。

纳西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被称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的象形文字,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遗产。因其保留了人类早期文字产生演变的珍贵信息,所以具备了很高的研究价值。

二、纳西象形文字与产品

纳西象形文字它独有的行与意,传达出了原始之美、粗犷之美、怀旧之美、艺术之类、崇祖之美!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它是一种特殊的承载信息的符号,同时也是一种极具语言特征的图画,它通过自身的造型信息,使人们望文生义,往往凭借直观感受就能理解其符号所蕴涵的语意信息。由此在产品设计中运用纳西族象形文字,不仅能够准确传递产品信息,还能起到宣传、教育、传承的功效,使产品具有趣味性、情感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须将象形文字,依循其内涵,分析提炼,结合产品进行设计转化,力图使产品“形式表达情感”、“形式传达文化”。使产品形式传达出情感性意义,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对象形文字语意的提炼,使之与产品转化,能使古老的文字作为传统元素在新的时代下延续生命。

三、现状分析

3.1目前产品语意学研究现状分析:

产品语意学是研究人造物的外在表象在使用情境中的象征特性,并将此应用于设计中。产品语意学概念的提出重要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设计理论将人的因素都归于人机工程学的做法,拓宽了人机工程学的研究领域,从而不但使产品可以体现出人机性能,满足人机操作的实用性要求,并且可以将设计因素逐步深入到人的心理、精神等范畴。产品语意反映了心理的、社会的及文化的连贯性,使产品成为人与象征环境的连接者,产品语意构架起了一个象征环境,超越了一般自然社会的影响,产品语意融合了技术、材料、工艺,实现了一种系统的和谐美,合理的运用语意理论和各类设计符号,对所设计的产品充分的进行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可以从形态、材质、消费心理等等多方面对产品进行设计和语意理论的实践。优秀的工业设计在对产品语意的把握上经过系统、全面的分析,充分运用设计符号使得产品的功能与形式,功能与意义达到高度统一。

3.2目前对纳西象形文字进行语意提炼运用的研究现状分析:

目前从语言学研究角度来说。近一个世纪以来,纳西象形文字由于它具有的浓厚的图画意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兴趣,学者接踵而来。国内学者方国瑜、陶云速、杨仲鸿、李霖灿、和志武以及美、法、英、俄、意大利、联邦德国、日本、挪威等国的学者洛克、巴克、杰克逊、古拉特、安东尼·约克瑟、麦克汉、伊腾清司等等都有东巴文化论著和各种字典、词典出版问世。近年来,国内研究纳西象形文字的学者成批涌现,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不断改进、创新,但基本上都还是局限于语言学研究的范围之内。

目前从设计的角度来说,纳西象形文字的运用领域比较少,在设计领域仅限于旅游产品中,类似于直接在挂件上刻纳西象形文字,背面刻有纳西象形文字的翻译;视觉传达设计中直接用纳西象形文字的形,主要是运用了理解的距离感,起到装饰的作用。而在产品设计领域的运用却很少,处于原始、粗放的开发运用状态,大都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的挖掘象形文字的能指和所指,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文化只有很好的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才能焕发灿烂的生命。纳西象形文字作为古老的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历史价值,将其运用于产品设计中,在以往的产品设计中也有尝试这样做的,但都只限于直接贴用象形文字,或者简单、粗放的开发运用,而没将其立体化、功能化、情感化。或者没有将其与我们的现代产品进行有创造的结合。

四、纳西象形文字运用于产品设计中

4.1纳西象形文字的特征

纳西象形文字,是用临摹图像的方法写成,以一字像一物或一事、或一意,但又与图画的惟肖惟妙求其美感的方式不同,它是用简单笔画描绘具象事物的轮廓来表达的、笔画表现非常简洁,但很多字又具有相似性,很容易混淆,所以在表现不同的文字时又需要有细微的分别;“既欲其简,又欲其别,造字的方法很质朴,其技巧令人深思”。它的造字构成法则有:轮廓提炼、形体夸张、情景描述、显著特征等。其具有朴素、稚拙、生动、自然的艺术特点。

4.2将纳西象形文字运用于产品设计中的优势

首先是其象形,其次是其古拙,第三是因为少见。由于象形文字是远古先民对生存自然环境和自身状况的一种描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最纯粹的、最质朴的和最直接的设计创作,美的规律也是最简单直接的运用,它的美自然是一种原始朴实的美。对于现代人来说,会产生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无比亲切。

4.3纳西象形文字的语意提炼方法

纳西象形文字具有的古朴、幼拙和图案般的形体特征奠定了其作为设计元素的重要基础,对于今天的设计界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设计素材。由于其具有动态性和结构搭配灵活,也展现出了它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运用的潜力,它所蕴含的朴素的自然美和动态美、情境美使其很快的被设计师所接受,并运用到现代设计的文化符号中,这也是人们对返璞归真和自然追求的表现。从文字的造型法则和特点来看,可以运用重组、变形、解构、拼凑、重点突出、加减法来提炼。

4.4将提炼语意结合具体产品进行设计转化

在以产品语意学这个全新的视角去诠释纳西象形文字的基础上,分析其图画文字的特征、内涵。将其提炼的语意运用在产品设计中,结合具体的产品,如茶杯、杯垫、果盘、餐具等进行设计转化。使其立体化、功能化、产品化、情感化。在产品语意学基础上的运用,使产品设计的思路更加丰富,产品设计的成果更加优化。提高了产品的认知与审美价值,激发了消费者的心理与情感共鸣,为产品形象构建及品牌宣传提供了有利契机;纳西象性文字作为最纯粹、最质朴的和最直接的传统文化,运用在产品设计中,也有助于提升产品设计的文化内涵,塑造整体品牌形象;用产品语意学来分析提炼文化,也有益于不断激励产品设计形式的创新,设计角度的创新,不断吸收新的技术,拓展更广泛的设计视野,提高产品设计的整体水平。

五、将纳西象形文字运用于产品设计中的意义

5.1有利于文化传承

纳西象形文字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一支,现在正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在丽江,会读和会写纳西象形文字的人越来越少,东巴的传承也令人担忧。对纳西象形文字形、语意进行分析、提炼、运用,希望能够对文化的传承及文字、文化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使得产品更具人性化、趣味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文化只有很好的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才能焕发灿烂的生命;有利于进一步发掘象形文字的内涵,突破用原文字直接做设计的界限。通过对其进行提炼,结合产品进行设计转化,从而让象形文字这种边缘文化发出应有的声音,在更大的程度上和更多的方式上利用这种边缘文化。对于传承古老优秀的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5.2有利于设计元素的多样化

纳西象形文字作为古老的记录人类历史的文字,将唤起人们孩提时代的记忆,唤起机械时代对农耕时代的怀念。在产品设计中运用其形、意,将丰富产品的内涵,使产品设计更生动、有趣。纳西象形文字是一种文字形态,同时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其中辉煌灿烂极具特色的部分。将其进行语意提炼运用于产品设计中,能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且使产品形式能够解释和表达其内部功能及使用状况,通过视觉和形式的暗示进行操作语意的传达,以此实现人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使产品更具人性化。

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设计开始从有形设计向无形的设计转变,从物的设计向非物的设计转变,从一个强调形式和功能的技术文化转向一个非物质的和多元再现的人文文化。这就要求我们的产品设计能够有更丰富的表情和意象。提炼纳西象形文字将其运用于产品设计中,不仅丰富了设计语言,且有利于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喻遂生.纳西东巴文研究从稿.成都:巴蜀出版社,2003

[2]杨福泉.纳西族文化史论稿[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3]耿丽涛.古老的东巴文在设计中重生[D]:[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6

[4]和志武.试论纳西象形文字的特点—兼论原始图画字、象形文字与表意文字的区别.东巴文化论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

[5]邓福星.造型艺术原理.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

[6]胡飞,杨瑞.设计符号与产品语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生产运作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239-02

《妇产科护理》在中职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门临床课程。在《妇产科护理》理论教学中,由于内容多,信息量大,基理枯燥泛味,内容抽象复杂,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给传统的教学模式赋予了新的内涵。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教学内容通过图形、照片、文字、视频、动画和声音加以体现,一改“粉笔+黑板+模型”的传统的模式,使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生动易懂,深受师生的欢迎,教学效果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现就多媒体技术在《妇产科护理》理论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合理应用多媒体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妇产科护理》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其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技术操作要求、基本技能步骤要真实系统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并能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仅靠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够的,必须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字、形、视、听相结合,图、文、形并茂地展现教学内容,把复杂的理论以文字、画面和动画进行展现,使护理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直观和生动,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加深对妇产科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记忆和思考,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有积极的意义。我认为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要力求做到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繁为简、由点及面。

(一)化虚为实,使教学内容由看不见、摸不着转为形象直观

《妇产科护理》对疾病的讲解基本都包括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内容多而杂,且不易理解。在“生理产科”章节“枕先露的分娩机转”讲授时,由于“分娩机转”这部分内容在人体内,看不见、摸不着,仅借助挂图、骨盆模型、婴儿模型示教,学生只能凭自己的想象力来理解,最终常是一知半解。运用多媒体课件后,能够直观地体现出胚胎、胎儿在母体宫腔内不同时期生长发育的形态,以及头位分娩时,胎儿是如何以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三个平面的分娩机制。动画录像,再配以文字和说明,有效解决了理论教学费时、费力的矛盾,同时学生印象深刻,容易理解接受。

(二)化静为动,使教学内容由静态转为动态

“计划生育手术过程”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将各项手术操作步骤从用物准备到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等以动态形式呈现在课堂上,学生能直观明了手术全过程,解决了老师表达难、学生理解难的问题。在“妊娠生理”章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把“受精”、“受精卵发育”、“输送与着床”等基本概念以动画的形式进行体现,并配上悦耳动听的音效,学生既新鲜又好奇,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很快理解掌握了基本的理论概念。

(三)化繁为简,使教学内容由抽象转为具体

《妇产科护理》理论教学中,对于许多疾病的病理生理、发病机制、护理措施等理论多数学生认为“繁、难、多、杂”,不好理解,传统模式教学效果差。因此运用多媒体手段,把深奥的理论通过清晰而逼真的图像、图形、动画,由浅人深,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呈现,教学效果好。在“宫颈癌”章节教学时,运用多媒体手段,清楚地展示诊断过程中宫颈刮片、宫颈活检等关键步骤,再结合临床处理方法步骤的讲解,学生很快对癌症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分期有了深刻的认识,还建立了临床思维能力。在讲授“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这一章节时,运用多媒体手段,结合人体解剖学的彩色图片和影像讲解,通过分析、讨论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认识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教学简单明了。

(四)由点及面,使教学内容能由各章节的讲解转化为系统的知识

《妇产科护理》的理论教学,由于章节内容多,理论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教师备课时工作量大,有时课堂教学时只能以妇产科护理中出现的常见病、多发病为授课重点,传统模式教学常常将基础知识一带而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内容杂而乱,跳跃性大,连续性差,不易理解。多媒体手段的应用,能节省课堂上教师板书、绘图、画表所占用的时间,增加了教学容量,使教学时间充足。基础知识及相关内容可以综合系统地进行讲解分析、归纳总结,如通过列表总结疾病的鉴别诊断,把大量的诊断内容通过表画的形式进行直观地讲解,增加完善教学的整体信息,使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效率高、效果好。

总之,用好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往往事半功倍,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提升教学效果之目的。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需把握的环节

(一)要注意师生互动

教学是“教”与“学”相互交流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口授、板书进行教学,学生的注意力尚能集中在教师的言行上,教师教学的引导力掌控力强。但在多媒体手段运用后,往往教师把部分注意力放在操控电脑上,而学生的注意力又在大屏幕上,师生交流被弱化,“教”与“学”的交互性不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掌控课堂,引导教学,防止教学变为人和机器之间毫无情趣的信息交流。

(二)要注意掌握教学节奏

在理论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手段,减少了板书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和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往往有的老师为了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教学,仅根据制作的课件内容进行报告式的讲解和诠释,画面内容切换快,使得学生听课、理解、笔记顾此失彼。因此,教学中要注意掌握教学的节奏,张弛有度,使教与学同步合拍。

(三)要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首先需要制作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多媒体课件制作的相关技能,还需搜集、整理有关与教学相关的资料和素材。目前个别教师仅仅单纯地把教材的文字内容照搬上电脑,将多媒体课件等同于电子讲稿,课件内容单一,形式呆板,不够生动形象。

(四)要注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