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输机理论文

传输机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0:06

传输机理论文

传输机理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1017001

0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信息在用户之间的快速流通。伴随着我们当前网络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我们所需要的许多文件都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的。本文就对网络文件的传输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1TCP与UDP协议相关理论概述

1.1TCP相关理论概述

TCP是TCP/IP体系中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它提供全双工的和可靠交付的服务。所谓“面向连接”的含义就是在正式通信前必须要与对方建立起连接,否则通信就会无法进行。这种连接是实时的,只有双方都在时才能通信。

1.2UDP相关理论概述

UDP是面向非连接的用户数据包协议。“面向非连接”的含义是指在正式通信前不必与对方先建立连接,不管对方状态如何直接发送数据。UDP协议适用于可靠性要求不高的应用环境,或者根本不需要建立可开连接的情况。所以说,UDP协议能够快速的发送数据,降低系统连接时的消耗。

表面上看起来,UDP好像比TCP的速度更快,因为相比较UDP协议而言,TCP协议更加复杂一些,但是实际上并不完全是这样,特别是针对那些具有较强可靠性的应用,它们所需要的就是网络文件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往往就会选择TCP协议。

2网络文件传输机制中的多线程技术应用

2.1多线程技术的定义

所谓多线程技术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它允许在程序中并发执行多个指令流,每个指令流都称为一个线程,各个线程之间彼此互相独立。它和进程一样拥有独立的执行控制,由操作系统负责调度,二者的区别在于线程没有独立的存储空间,而是和所属进程中的其它线程共享一个存储空间,这使得线程间的通信远较进程简单。

2.2文件传输中多线程技术的引入

为了能够让文件在网络传输过程中能够更快速,我们有必要应用多线程技术。使用多线程传输文件时,发送端和接收端在读写文件时必须把文件共享属性设置为Cfile::shareDentNone。这是因为在发送端会有多个线程同时只读一个文件。

3影响网络文件传输速度的因素分析

要想实现网络文件传输的最优状态,就应当充分掌握影响网络文件传输速度的各项因素。笔者通过分析现有理论以及自身的亲身实践,认为能够给网络文件传输速度带来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3.1单词读取文件的大小

网络发送端每一次所读取的文件所包含的字节数以及网络接收端每一次写入文件所包含的字节数都会对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产生极大的影响。基于硬盘的读写性质,我们在进行读盘以及写盘的时候最好读入或者写入N个字节的数据(N为扇区的大小)。通过这种操作方式,能够加速文件被读入缓冲区以及写入磁盘的速度。

3.2套接字的个数

网络文件在传输过程中,通常状况下都是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在这种模式下,套接字的数量也就等于传输线程的数量。这样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套接字的个数越多是不是就意味着网络文件的传输速度就会随着而增长呢?实践证明,而这并不是成比例增长的。比如,当我们在开展“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的编程过程中,当套接字的个数(同线程的个数相等)到达一定规模时,如果再使套接字的数量持续上升,那么所表现出来的对于传输速度的提升就会越来越弱。在套接字的数量达到临界值以后,甚至还会降低传输速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通过综合分析系统性能以及传输性能,假如选择“一个线程单独获取一个套接字”的模式进行编程,那么套接字数量的选择应当同处理器的能力相适应,不能设置的太高。

4结束语

通过上述几个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将TCP应用于网络文件的传输具有更强的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在应用TCP开展网络文件传输过程中,为了更高效的促进网络文件的传输,还需要将多线程技术引入进来。本文在分析过程中涉及到了网络文件传输过程中的一些影响因素,希望能够对我国当前网络文件传输机制的不断完善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传输机理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TN011 文献标识码:A

但是文献[1]和文献[2]中的模型相对于人体的复杂结构显得过于简单,不能精确地刻画出电磁波在人体上的传输机制.为了解决上述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介质表面波导的人体通信理论模型(该文献已被期刊录用,尚未发表).该模型由皮肤、脂肪、肌肉、骨质和骨髓5层介质组成,和人体结构基本相同.分层介质表面波导人体通信模型在刻画电磁波信号在人体表面的传输机制的准确性方面优于文献[1]和文献[2]中的模型.但该模型求解过程本质上是一个20阶矩阵的特征值的求解问题,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计算资源.本文在作者提出的人体通信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简化模型层次,得到了一种简化的表面波导人体通信理论模型.该简化模型在保持较高精度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计算时间,可用于对电磁波在人体表面的传输机制进行快速估计.有限元数值模型将被用来得到人体表面的电磁场分布和验证简化表面波导人体通信理论模型的正确性.2人体通信数值模型

2.1数值模型的意义

在电磁场研究中,还需要用到电磁场的数值模型来得到电磁场幅值的分布和佐证理论模型正确性[1,7-8].数值模型只能得出电磁场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却无法探知电磁场传播的内在规律;同时孤立的理论模型则无法自证其得出结果的正确性.所以本文中同时使用这两种电磁场模型,如果二者出现的现象一致,则认为该理论模型能够反映电磁波传播的实际情况.

2.2人体手臂电磁场数值模型

人体手臂数值模型由圆柱组成,模型的尺寸、层次和介质参数与理论模型完全相同.为了使发射器产生的非稳定传输模式电磁波信号被有效衰减,模型长度需大于1/4波长,所以本文设置模型长度为1 m.模型被空气柱所包围,空气柱表面为辐射边界,以模拟电磁场向无限远空间辐射的情况.同时,空气柱边界与模型表面的距离大于1/2波长,以保证计算的精度和收敛.为了与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本文将对五层、四层、三层和二层人体手臂数值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层次模型在不同频率下的衰减常数情况.

3 结果与讨论

3.1 理论模型计算结果

3.2数值模型计算结果

人体通信数值模型可以计算出模型空间中每一点的电磁场幅值.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后得到所需的电磁场传输特性.由于本文需要考察的是信号在人体表面沿手臂方向上的传输特性,所以从模型中提取的是不同层次模型表面传播方向直线上的电磁场幅值.下面以五层模型150 MHz下的相对电场幅值作为示例,结果如图3所示.

图3中的相对电场幅值呈分段线性,这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中仅有0阶模式的电磁波有解的结论相符.在分段线性曲线的前一段中,电磁场幅值下降较快,这是因为在发射的电磁波信号中,仅有0阶模式的电磁波可以稳定传输,其他模式的电磁波均迅速衰减,导致了信号幅值整体的快速下降;在分段线性曲线的后一段中,电磁场幅值的下降开始变得缓慢,其原因是其他模式的电磁波均已衰减完毕,仅剩下0阶模式的电磁波在稳定传播.通过对曲线第二部分进行线性拟合即可得到电磁波稳定传输模式下的衰减常数,拟合情况如图3所示.

通过观察不同层次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可知,骨骼是否存在对人体通信信号传输的影响不大,但是不考虑肌肉层将使计算结果产生较大误差.由此可认为,电磁波信号并不仅仅在皮肤表面传播,同时也将在较为浅层的人体介质(脂肪、肌肉等)中传播,但较深层次的介质(骨质、骨髓等)对信号传播的影响不大.而在以往的人体通信模型和理论研究中,由于模型结构过于简单,在模型上仅能观察到电磁波信号在皮肤和空气的分界面上传播[1-2].因此相关研究者也就认为人体通信信号仅在人体表面传播.但这仅仅是从字面理解了表面波导的内涵.根据表面波导理论,电磁波将在介质分界面上传播[9],所以事实上人体中的皮肤和脂肪的分界面,以及脂肪和肌肉的分界面也可作为电磁波传播的途径.本文能得出比以往研究中更精确的人体通信传输机制的原因主要是采用了层数可调的分层介质表面波导人体通信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地刻画皮肤、脂肪、肌肉、骨质、骨髓等介质对人体通信信号传输的影响,并可以通过调整模型层数来分析不同介质层在通信中的作用.综上所述,简化人体通信理论模型,无论从计算精度上还是传输机制分析的准确性上都优于文献1]中模型.

4 结论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介质表面波导理论的简化人体通信理论模型,它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计算时间仅有原有五层人体通信理论模型的1/5左右,非常适合用于对人体通信的传输机制进行快速估计.同时,通过对比五~二层人体通信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得出了关于人体通信信号传输机制的一些详细信息,人体通信中的电磁波信号不仅在皮肤表面传播,而且也将在较为浅层的人体介质(例如脂肪、肌肉等)中传播,但较深处的骨骼并不会对信号传输产生影响.然而,由于人体通信理论模型基于无限长度的假设,这将会使计算的结果产生一定的误差,未来针对这一局限将做出改进.

参考文献

[1]WANG J Q, NISHIKAWA Y, SHIBATA T. Analysis of onbod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 based on an electromagnetic field approachJ].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 2009, 57(10):2464-2470.

摘要:原有人体通信理论模型存在着计算时间长、消耗资源多的问题.为了简化计算,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介质波导理论的简化人体通信理论模型.由于在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的衰减常数计算中均发现五层、四层和三层模型的结果一致,而二层模型的结果与其他模型相差较大.这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证明了三层模型在计算精度和效率方面取得了平衡,可作为简化人体通信理论模型使用.该简化模型在保持与原有五层模型相同计算精度水平的同时,计算时间为原模型的0.216倍,将计算效率提高了5倍,可用于对人体通信传输机制进行快速估计.

关键词:人体通信;分层介质;表面波导;衰减常数;传输机制

中图分类号:TN011 文献标识码:A

但是文献[1]和文献[2]中的模型相对于人体的复杂结构显得过于简单,不能精确地刻画出电磁波在人体上的传输机制.为了解决上述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介质表面波导的人体通信理论模型(该文献已被期刊录用,尚未发表).该模型由皮肤、脂肪、肌肉、骨质和骨髓5层介质组成,和人体结构基本相同.分层介质表面波导人体通信模型在刻画电磁波信号在人体表面的传输机制的准确性方面优于文献[1]和文献[2]中的模型.但该模型求解过程本质上是一个20阶矩阵的特征值的求解问题,在计算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计算资源.本文在作者提出的人体通信理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简化模型层次,得到了一种简化的表面波导人体通信理论模型.该简化模型在保持较高精度的前提下大大减少了计算时间,可用于对电磁波在人体表面的传输机制进行快速估计.有限元数值模型将被用来得到人体表面的电磁场分布和验证简化表面波导人体通信理论模型的正确性.2人体通信数值模型

2.1数值模型的意义

在电磁场研究中,还需要用到电磁场的数值模型来得到电磁场幅值的分布和佐证理论模型正确性[1,7-8].数值模型只能得出电磁场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却无法探知电磁场传播的内在规律;同时孤立的理论模型则无法自证其得出结果的正确性.所以本文中同时使用这两种电磁场模型,如果二者出现的现象一致,则认为该理论模型能够反映电磁波传播的实际情况.

2.2人体手臂电磁场数值模型

人体手臂数值模型由圆柱组成,模型的尺寸、层次和介质参数与理论模型完全相同.为了使发射器产生的非稳定传输模式电磁波信号被有效衰减,模型长度需大于1/4波长,所以本文设置模型长度为1 m.模型被空气柱所包围,空气柱表面为辐射边界,以模拟电磁场向无限远空间辐射的情况.同时,空气柱边界与模型表面的距离大于1/2波长,以保证计算的精度和收敛.为了与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本文将对五层、四层、三层和二层人体手臂数值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层次模型在不同频率下的衰减常数情况.

3 结果与讨论

3.1 理论模型计算结果

3.2数值模型计算结果

人体通信数值模型可以计算出模型空间中每一点的电磁场幅值.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后得到所需的电磁场传输特性.由于本文需要考察的是信号在人体表面沿手臂方向上的传输特性,所以从模型中提取的是不同层次模型表面传播方向直线上的电磁场幅值.下面以五层模型150 MHz下的相对电场幅值作为示例,结果如图3所示.

图3中的相对电场幅值呈分段线性,这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中仅有0阶模式的电磁波有解的结论相符.在分段线性曲线的前一段中,电磁场幅值下降较快,这是因为在发射的电磁波信号中,仅有0阶模式的电磁波可以稳定传输,其他模式的电磁波均迅速衰减,导致了信号幅值整体的快速下降;在分段线性曲线的后一段中,电磁场幅值的下降开始变得缓慢,其原因是其他模式的电磁波均已衰减完毕,仅剩下0阶模式的电磁波在稳定传播.通过对曲线第二部分进行线性拟合即可得到电磁波稳定传输模式下的衰减常数,拟合情况如图3所示.

通过观察不同层次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可知,骨骼是否存在对人体通信信号传输的影响不大,但是不考虑肌肉层将使计算结果产生较大误差.由此可认为,电磁波信号并不仅仅在皮肤表面传播,同时也将在较为浅层的人体介质(脂肪、肌肉等)中传播,但较深层次的介质(骨质、骨髓等)对信号传播的影响不大.而在以往的人体通信模型和理论研究中,由于模型结构过于简单,在模型上仅能观察到电磁波信号在皮肤和空气的分界面上传播[1-2].因此相关研究者也就认为人体通信信号仅在人体表面传播.但这仅仅是从字面理解了表面波导的内涵.根据表面波导理论,电磁波将在介质分界面上传播[9],所以事实上人体中的皮肤和脂肪的分界面,以及脂肪和肌肉的分界面也可作为电磁波传播的途径.本文能得出比以往研究中更精确的人体通信传输机制的原因主要是采用了层数可调的分层介质表面波导人体通信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地刻画皮肤、脂肪、肌肉、骨质、骨髓等介质对人体通信信号传输的影响,并可以通过调整模型层数来分析不同介质层在通信中的作用.综上所述,简化人体通信理论模型,无论从计算精度上还是传输机制分析的准确性上都优于文献1]中模型.

4 结论

传输机理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081(2016)11-3039-05

0 引言

流星余迹通信作为最低限度应急通信保障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通信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流星余迹信道突发性强、通信距离远、传输速率低,而且信道具有时变衰落特性[1],这使得数据传输变得不可靠。在对流星余迹通信系统进行仿真的过程中,如何采用合适的传输机制以保证通信链路中的可靠传输,同时最大化传输效率,减少传输时延,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自动请求重传(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机制是被广泛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的差错控制技术[2]。近年来,将前向纠错控制(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FEC)机制与ARQ结合起来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技术得到了广泛研究[3],并被应用于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流星余迹通信的可靠性和传输效率。研究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时延性能,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分析HARQ传输机制对时延性能的影响。

目前,国内外对流星余迹通信中HARQ机制的研究[4-5]不够充分,尤其是关于网络时延性能的研究很少。文献[6-7]分别对流星余迹通信中Ⅰ型HARQ和Ⅱ型HARQ的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并从吞吐量、重传率、重传次数、信道利用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但没有涉及两种机制下的网络时延性能。文献[8]研究了基本ARQ技术的时延性能,并进行了建模仿真,但研究结果未必适应HARQ机制的特点,而且没有在流星余迹通信的背景下进行研究,缺乏适用性。

本文结合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以及HARQ传输机制的特点,提出了流星余迹通信中HARQ机制的网络时延模型,立足于单条链路上的数据传输过程,利用排队论的相关理论,建立了基于Ⅰ型HARQ的传输时延估算模型,并引入Ⅱ型HARQ的改进机制,进而提出了基于Ⅱ型HARQ的传输时延估算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对两种HARQ的传输时延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1 流星余迹通信系统

1.1 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网络模型

一个最基本的流星余迹通信结构由一个主站和一个从站组成,流星余迹通信网络可由许多这样点到点的通信结构组成。主从站之间通信通常采用半双工工作方式,而主站之间通信采用全双工工作方式。根据国内外研究现状,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一般包括:单主站星型拓扑结构、多主站环型拓扑结构、树形拓扑结构和混合型拓扑结构[9]。

单主站星型拓扑结构是流星余迹通信系统最常见的网络结构,由一个中心节点和多个子节点构成,中心节点是整个网路的核心,子节点只能与中心节点通信。多主站环型拓扑结构中,主站以环形结构相联,各主站以星型结构与若干从站相联,主站节点通过点到点的链路首尾相联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子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必须先经过环形结构。树型拓扑结构是一种层次结构,通常由一个控制级联多个主站构成主干网,节点按层次联接,信息交换主要在上下节点之间进行,相邻节点或同层节点之间一般不进行数据交换。混合型拓扑结构则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拓扑结构同时使用。

综合考虑各种流星余迹网络拓扑、通信方式的优缺点,同时结合项目要求,本文所涉及的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网络模型设计如图1所示。

本网络结构模型由4个星型网络相互联接构成,每个星型网络由1个主站和4个从站组成,主站与从站可以直接通信,从站之间不能直接通信,必须通过主站实现与其他从站之间的通信。主站与从站之间的通信方式为无线通信,通信信道采用流星余迹信道,主站之间的通信方式为有线通信。各星型网通过主站之间的互联实现网间通信。

1.2 流星余迹通信网络的差错控制要求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流星余迹信道的典型特征。流星余迹信道依赖于流星的突发性而产生,具有明显的间断性和瞬时性[1]。以欠密类流星余迹为例,其发生过程时间极短,通常在几百毫秒到1秒之间; 且信道信道时变性强,变化规律呈指数衰减特征,如图2所示[10]。

考虑到流星余迹信道的这些特点,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提高系统传输效率,流星余迹通信中的差错控制协议应当适合突发、非对称的信道特征,且综合考虑纠错与重传的收益,同时还应适当引入变速率技术[1]。近年来,将FEC与ARQ结合起来的HARQ差错控制协议由于对流星余迹信道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被广泛应用于流星余迹通信系统中。

2 HARQ传输机制和时延模型

HARQ传输机制的基本思想是,将ARQ和FEC有效结合起来,即在传统ARQ系统中嵌入一个FEC子系统,就得到了HARQ传输系统。它采用的码同时具备纠错功能和检错功能,其中FEC子系统利用纠错码来纠正经常出现的错误,而ARQ系统只在检测出少数不可纠的错误时才请求重传,这样既减少了重传次数,也确保了信息的可靠传输。实际应用表明,HARQ系统的可靠性比FEC系统强,传输效率也比ARQ系统高[11]。HARQ的系统原理如图3。

2.1 Ⅰ型HARQ传输机制

流星突发通信中的Ⅰ型HARQ的基本原理如下:发送端在探测后,向接收端发送一个能纠错同时能检错的码字序列,接收端接收到码组后首先进行检错: 如果检测没有错误则向发送端反馈确认(ACKnowledgement,ACK)信号,码组传输成功;如果检测到一个或多个错误,接收端尝试确定错误位置并进行纠错,若错误在可纠正的范围内,则通过译码器自动纠正后将码组呈送上层,若无法纠错(即译码失败),则接收端向发送端反馈非确认(Negative ACKnowledgment,NACK)信号并将码组丢弃,发送端收到NACK后重新发送与第一次格式相同的码组,接收端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接收端正确接收码组为止。其工作原理如图4[12]。

2.2 Ⅱ型HARQ传输机制

Ⅱ型HARQ机制的基本原理如下:通常采用将信息部分和校验部分分开传送的方式,发送端先将携带信息部分的码组传送给接收端,接收端对接收到的码组进行检错: 如果检测没有错误则向发送端反馈ACK信号,码组传输成功;如果检测出错,则向发送端反馈NACK信号,发送端收到NACK信号后,将携带校验部分的码组传送给接收端,接收端将校验部分与之前收到的信息部分结合起来,并对新的码组进行检错纠错。如果码组没有错误或错误在可纠正范围内,则将正确码组呈送上层;如果码组出错难以纠正,则向发送端反馈NACK信号。发送端第二次收到NACK信号以后,每次重传逐渐增加校验信息,从而使接收端合成的码组纠错能力不断增强,接收端则重复上述操作,直到正确接收码组为止。其工作原理如图5。

3.2 引入改进机制的Ⅱ型HARQ传输时延估算模型

Ⅱ型HARQ机制相对于Ⅰ型HARQ机制主要有两方面的改进[16]:一是采用了自适应变速率思想,二是增加了冗余机制。因此,3.1节所描述的延时估算模型不能完全适用于Ⅱ型HARQ机制。针对于此,本文在3.1节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以下改进。

首先讨论自适应变速率方法对模型的影响。流星余迹通信中常用的自适应变速率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适应编码,根据信道特性自适应地改变纠错编码的速率,即通过改变前向纠错码的冗余度改变信息的传输速率,一般保持调制方式和码元速率不变;另一种是自适应调制,保持码元传输速率不变而改变调制方式,即通过改变码元中的比特数目来改变信息的传输速率。以上两种方法中,码元传输速率均保持不变,在模型中的表现为:分组一次正确传输时间tl和分组重传时间tn保持不变,这一点与3.1节模型相同。由此可知,若分组重传n次,则等效服务时延仍与3.1节模型中相同,可参考式(3)。

4 仿真与分析

为了验证流星余迹通信中HARQ的时延性能,本文在C++仿真环境下分别对不同分组正确传输概率和分组时间长度下的两种HARQ机制延时性能进行了仿真,并作了对比分析。

4.1 仿真场景设置

仿真场景设置为流星余迹通信网络中主站到从站通信过程,链路采用欠密类流星余迹信道,余迹持续时间1s,信道中的噪声类型采用高斯白噪声,Ⅰ型HARQ采用固定速率,Ⅱ型HARQ自适应方式采用三档变速率,调制方式分别采用BPSK、4QAM和16QAM,依据文献[1],上述仿真场景对应的主要实验参数设置如表1。

4.2 仿真结果分析

通过仿真分别得到了两种HARQ传输时延随分组传输正确率和分组时间长度的变化规律,如图6和图7所示。

图6比较了Ⅰ型HARQ和Ⅱ型HARQ在不同分组传输正确率下的传输时延。从图6中可以看出,随着分组传输正确率的提高,Ⅰ型HARQ和Ⅱ型HARQ的传输时延均呈现下降的趋势。Ⅱ型HARQ的整体时延均比相同条件下Ⅰ型HARQ的小,当分组传输正确率较小时,Ⅱ型HARQ的传输时延比Ⅰ型HARQ小得多,随着分组传输正确率的不断提高,两者差距才逐渐缩小。这是因为Ⅱ型HARQ的冗余机制能使传输码组的纠错能力不断增强,在链路条件不好的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的传输效率,说明在分组传输正确率较低的情况下,Ⅱ型HARQ的优势比Ⅰ型HARQ更突出。

图7通过改变分组时间长度,得到Ⅰ型HARQ和Ⅱ型HARQ传输时延的比较结果。两种传输机制的时延均与分组时间长度呈正相关。在分组时间长度较小时,Ⅱ型HARQ的强纠错能力不能得以体现,两者的分组传输时延相差不大。随着分组时间长度的增加,由于Ⅱ型HARQ能有效提高传输正确率,从而提高传输效率,其传输时延比Ⅰ型HARQ有了很大改善。

通过分析可知,在流星余迹通信中,Ⅱ型HARQ的传输时延性能比Ⅰ型HARQ有明显优势,Ⅱ型HARQ对流星余迹通信系统具有更好的适用性。

5 结语

本文以流星余迹通信为背景,针对HARQ传输机制下的网络时延性能,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结合流星余迹通信系统的特点,分析了HARQ传输机制的工作原理,并建立了网络时延的构成模型。

2)从排队论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流星余迹通信中Ⅰ型HARQ的传输时延估算模型。模型充分考虑了流星余迹通信的特殊性和HARQ传输机制的特点,对流星余迹通信理论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以Ⅰ型HARQ传输时延估算模型为基础,引入自适应传输与冗余机制的优化特征,改进建立了Ⅱ型HARQ的传输时延估算模型。

4)对两种HARQ的传输时延性能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了Ⅰ型HARQ和Ⅱ型HARQ的传输时延随不同参数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在流星余迹通信系统中,Ⅱ型HARQ的时延性能优于Ⅰ型HARQ。

下一步的工作将是把本文的结论应用于更复杂的流星余迹通信网络中,提出更有效的延时估算方法。

参考文献:

[1] 李赞,刘增基,沈健.流星余迹通信理论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4-28.(LI Z, LIU Z J, SHEN J.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Meteor Burst Communication[M].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Electronics Industry, 2011: 24-28.)

[2] 何先刚,夏万林,聂永萍,等.OFDM系统中的混合ARQ结构及性能仿真[J].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6(8):56-59.(HE X G, XIA W L, NIE Y P, et al. Hybrid ARQ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simulation for OFDM systems[J].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03, 26(8): 56-59.)

[3] 李旭虹,刘燕,王安义.LTE系统下行链路中HARQ技术的研究与仿真[J].工矿自动化,2012,38(1):62-65.(LI X H, LIU Y, WANG A Y. Research of HARQ technology in LTE system downlink and its simulation[J]. Industry and Mine Automation, 2012, 38(1): 62-65.)

[4] 马志强,王建刚,郑振华.流星突发通信中的混合ARQ技术研究[J].通信技术,2011,44(10):4-6.(MA Z Q, WANG J G, ZHENG Z H. Research on hybrid ARQ technology in meteor burst communication[J].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2011, 44(10): 4-6.)

[5] MICHAEL B P, STUART D S. Variable-rate hybrid ARQ for meteor-burst communicatio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1992, 40(1):60-73.

[6] 石会芳.流星余迹通信系统自适应链路传输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 43-63.(SHI H F.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y of adaptive link in meteor burst communication system[D]. Xian: Xidian University, 2013: 43-63.)

[7] 吴妍.流星突发通信中基于位图反馈的HARQⅡ型链路传输协议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33-50.(WU Y. Research on the HARQⅡ link transmission protocol based on bitmap feedback in meteor burst communication system[D]. Xian: Xidian University,2014: 33-50.)

[8] 黎锁平,刘存明,何志鹏.无线数据传输的GBN-ARQ和SR-ARQ系统时延性能研究[J].信号处理,2009,25(3):384-388.(LI S P, LIU C M, HE Z P. Research on the delay performance of GBN-ARQ and SR-ARQ systems in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J]. Signal Processing, 2009, 25(3):384-388.)

[9] 商英俊.流星余迹信道特征与组网技术仿真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5-8.(SHANG Y J. Simulation studies of meteor burst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and networking technology[D]. Xian: Xidian University, 2009: 5-8.)

[10] 张金平,韩娟娟,金力军.流星余迹通信信道建模与性能仿真[J].无线电通信技术,2002,28(5):41-44.(ZHANG J P, HAN J J, JIN L J.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simulation of meteor burst communication channel[J]. Radio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2002;28(5):41-44.)

[11] 李允利.流星余迹通信系统链路传输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33-48.(LI Y L. Research on link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n meteor burst communication[D]. Xian: Xidian University, 2009: 33-48.)

[12] 卢世军.时变信道中自适应多状态ARQ系统时延性能建模研究[D].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09: 27-29.(LU S J. Delay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adaptive multi-state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system model in time-varying channel[D]. Lanzhou: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9: 27-29.)

[13] 唐应辉,唐小我.排队论――基础与分析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37-142.(TANG Y H, TANG X W. Queuing Theory-Foundation and Analysis Technology[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137-142.)

传输机理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D63-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5-0017-04

一、政治沟通及其“两个维度”

中国的社会转型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从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压力。现代社会是工业化社会,而后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中国的社会管理必须兼顾二者。信息社会的社会管理理念不仅适用其自身,也同样适用于工业社会,它是对工业社会的社会管理理念的扬弃,是对社会环境变化的积极回应。

政治沟通是一种适用于信息社会的社会管理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由政治学家多伊奇创立。多伊奇认为,“任何政治系统都包含一些能够接受、存储、处理政务信息的机制,所谓沟通,就是政治系统对政务信息的接受、选择、存储、传送、分析和处理。”[1]信息时代社会管理活动的突出特点在于对各种信息的管理,尤其是对政务信息的管理。相对于私人信息而言,政务信息具有公共属性。在政府内部或社会公共领域流动的政务信息,很有可能影响决策者,进而成为影响全社会的公共政策或法律。只有及时准确地收集到相关领域的政务信息,政府和官员才能感知环境的变化,进而调整政策或修改法律,以适应环境,提高政治体系的生存能力。只有及时准确地向社会传递政务信息,才能使社会成员得知政策和法律的变化,使政府的决策真正起作用。

信息控制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政治沟通的目的正是为了实现有效的信息控制。“沟通”的字面含义是信息的双向流动,政治沟通则是政务信息的双向流动,它是实现信息控制的手段。多伊奇的代表作被中国学者翻译为《政府的神经》,这本书的全名其实是《政府的神经:政治沟通和控制的模式》,多伊奇在书中主要论述的是政治沟通的过程,没有强调信息控制。但是,不说“控制”不代表没有控制,信息控制是在政治沟通的过程中实现的,沟通的目的就是控制。在信息社会,任何政府都在谋求对信息的有效控制,信息失控将导致社会动荡,甚至导致现有政治体系的瓦解。

政治沟通有两个维度,一是政务信息的传输,另一个是政务信息的传播。国内学者在谈到政治沟通时,往往侧重于其中的一个方面。王浦劬教授认为,“政治沟通是政治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传递、交流政治信息的过程。”[1]这是从信息传播的层面上说的。俞可平教授认为,“政治沟通是政治系统获取、存储、处理信息的过程。”[2]这是从信息传输层面上说的。

传输和传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输意味着有通道、管道可循,经由一定的通道、管道,某物可以到达目的地,传输具有指向性,只在特定主体间进行。上级党政机关在要求下级党政机关执行某个命令时,通常将政策性文件发送到下级党政机关的手里,要求其照办,而不是仅仅向社会宣布文件的内容。而传播意味着不存在特定的通道、管道,只需要一个平台,传播针对不特定主体进行,具有发散性。具体到政务信息层面可以看出,政务信息的传输,不论是从上往下传输,还是从下往上传输,都需要特定的传输通道;而政务信息的传播则不需要传输通道,只需要一个对外开放的平台,然后把政务信息放在这个平台上即可。比如,互联网就是一个平台,政府只需要把政务信息到互联网上,人们就能看到。

二、政务信息传输

政务信息传输有两个方向:从下往上和从上往下。政务信息从下往上传输,经过的是信息输入通道;从上往下传输,经过的是信息输出通道。输入通道和输出通道不完全相同,总体而言,输入通道要比输出通道复杂一些。

(一)信息输入通道

1978年以前,中国的政务信息输入体制是典型的单通道输入模式,[3]只有党政信息通道发挥作用,通过上级党政机关的调研机制和下级党政机关的汇报机制,基层的政务信息层层向上传输,最终到达决策层。这种单通道输入模式容易出现“本地噪音”、“主观滤波”[4]等效应,引起信息失真,最终导致决策失误。到了80年代,中央开始重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党政信息通道以外的其他信息输入通道开始发挥作用,其他通道传输到决策层的政务信息能够对最终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单通道输入模式变成了选择型输入模式。所谓选择型输入模式,是指除了党政信息通道以外,存在其他信息输入通道,但是,其他通道的信息能否到达决策层,能否被决策层接收,是决策层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否接收其他通道的信息,接收哪一条通道的信息,由决策层的主观意志来选择决定。

选择型输入模式使得党政信息通道以外的政务信息有机会到达决策层,提高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程度,相比于单通道输入模式,是一种进步。然而,这种进步又是有限的,决策层对于其他通道的政务信息想要的时候就接收,不想要的时候可将其拒之门外,党政信息通道以外的其他通道处于一种缺乏制度保障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其他通道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决策质量。

2006年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一些地方对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进行了制度化尝试,建立了专家咨询、公众听证等制度,各条信息输入通道以制度化方式将信息传输到决策层,选择型输入模式开始向多通道输入模式转变。所谓多通道输入模式,是指多个信息输入通道通过制度的运行,将信息传输到决策层,决策层从理论上讲能够收到来自多个通道的信息。只要有决策事项的发生,就有多个通道向决策层传输信息,决策层的主观意志不影响信息的接收,只影响信息的选择和处理。也就是说,通过制度的保证,决策层一定会收到来自多个通道的信息,至于他们选择看哪一条信息,相信哪一条信息,采纳哪一条信息,由决策层来决定。保证各条通道的信息能够到达领导层,是多通道输入模式的优势所在。

多通道输入模式有助于决策层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决策。在多通道输入模式中,每条通道都有自己的特点,研究每条通道的特殊性,对于做好社会管理中的政治沟通,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阶段,中国有五条主要的信息输入通道:

1.党政信息通道。党政信息通道是中国传统的信息输入通道,也是最主要的信息输入通道。党政信息通道有很多“分支”,这些“分支”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信息传输职能。党委和政府的职能部门是最主要的信息传输机构,它们是党委和政府“眼睛”和“耳朵”。职能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范围,依靠内设的办公室或政策研究室收集特定领域的政务信息,然后传输给党委和政府,供其决策。政策研究室也进行政务信息的分析。党校系统(行政学院系统)除了承担党政干部的培训任务以外,还具有一定的信息职能。此外,党校还会在理论研究和政策领域承担一些课题,课题的成果也能作为政务信息传输给决策层。体系是党政信息通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制度客观上为政府活动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既构成包括各领域决策所需依据的信息来源之一,又对当前政策制定与执行效果提供信息反馈,其中统计正日益成为政府运作中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5]另外,各级政府设置的决策咨询机构在信息输入中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在中央层面,国务院参事室作为中央政府的智囊机构,“参政建言,反映民意,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6]在地方层面,省级政府纷纷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利用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力量辅助决策,推动决策质量不断提高。

2.新闻媒体信息通道。在大多数国家,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平台,平台上的信息,任何人都能看到,而不是仅仅通向政府,新闻媒体没有“通道”的属性。中国的情况相对特殊,一些重要的新闻媒体,主要是各级党报和新华社,肩负着信息传输职能,它们定期向决策层报送内参,“内参专供决策层参阅,其主要任务是向领导者提供社会各个领域出现的不宜公开传播的新动向、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为领导制定或完善方针政策提供有力的依据,为领导指导工作提供经验与教训,为领导发现问题提供情报和动态,为领导直接过问和解决问题架起桥梁,发挥参谋、耳目的作用。”[7]

3.思想库信息通道。薛澜教授认为,“思想库是一种相对稳定且独立运作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中国的思想库分为事业型思想库、企业型思想库、民办非企业型思想库、大学下属型思想库。”[8]从思想库与政府关系的角度来讲,思想库可以分为体制内思想库和体制外思想库。体制内思想库如社科院下属的研究所、国务院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体制外思想库如零点调查集团、天则经济研究所等。中国几乎所有的思想库都是在1978年以后出现的,是一条新兴的信息输入通道。“中国思想库具有政府的理性决策外脑、边缘利益代言人以及社会监督三大社会职能。”[9]其中,理性决策外脑的职能是思想库最重要的职能。思想库信息通道和党政信息通道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在政策分析领域的专业性,依靠专业团队和技术手段,它的信息分析能力要强于党政机关,可以为决策层提供切实可靠的政策选择。

4.学术系统信息通道。学术系统通道主要包括高等院校和学术性社团。学术系统收集信息的能力要弱于新闻媒体和思想库,更无法同党政机关相比,它的强项在于理论分析,和思想库类似,学术系统的强项也是信息分析,但是更侧重于理论层面,缺乏问题导向,它向决策层输入的信息大多是有理论支撑的政策建议。

5.社会组织信息通道。中国的市民社会发育尚不健全,社会组织在财力、人力、事权等方面受政府制约较多,官办色彩浓厚,具有“官民两重性”。但是也不可否认,社会组织信息通道已经成为连接国家和社会的重要的信息输入通道。信息职能最强的社会组织当属行业协会。在经历了多次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政府中的行业主管部门逐步被撤销,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权中的一部分被转给了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成为了连接企业和政府的桥梁。“行业协会不是政府部门,不行使政府职能,而是为政府参谋服务的,只是向政府反映意见,提供信息,行业协会也不是单个企业的喉舌,它所代表的是协会中所有会员的利益,为全体会员说话,为全体会员服务,保护全体会员的权益。”[10]行业协会向决策层输入的信息具有鲜明的利益表达性质,这条通道传输的信息和其他通道相比,自利性最强。如何既发挥该通道的信息传输作用,又避免其损害公共利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信息输出通道

政务信息的输出通道主要是党政信息通道。中国政务信息输出又叫做传达,指在科层体系中,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输出政策信息。信息输出主要依靠会议机制和文件机制来实现,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承载政策信息的文件,而后召开会议来统一思想,布置任务,明确分工,使政策信息得以转化为行动。

在传统的单位体制下,政务信息的输出沿着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单位的路径。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单位体制不再“一统天下”,越来越多的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工作,这给政务信息的输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传统的信息输出体制只能保证在体制内传递政务信息,不能保证向体制外传递。

体制外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传统的单位不同,它们和政府没有行政隶属关系,从法律上讲,它们不是政府的下级,决策层的政策信息不一定能传达到它们那里。因此,必须对党政信息通道加以完善,构建通向体制外的信息输出路径。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信息传输作用,政府的有关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信息,可以通过行业协会传达到每个企业成员。要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信息传输作用。行业协会虽然有一定的管理权,但毕竟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行业主管部门,它对企业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因此,通过体制外的党组织来输出政策信息就非常重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要坚持“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地方党委、工委要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在此基础上,可以由组织部门、统战部门、工商部门、工商联等单位分头实施。

三、政务信息传播

政务信息的传播需要平台,最主要的传播平台是新闻媒体,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形式。从理论上讲,拥有信息的人只要将信息到传播平台上,任何人都可以接收到该信息,政府和官员在传播平台上没有特权,他们和其他主体接收同样的信息,当然,也可能忽略某些信息。在传播平台上,决策层不是信息的最终目的地,他们接收到的信息,其他人还可以继续接收,在政务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信息具有公共性,排除了私人占有的可能。

1978年以前的政务信息传播体制可以概括为宣传体制,在这种体制下,传播和宣传是同义词。宣传体制的特点是,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的“喉舌”,具有完全的工具属性,党政机关垄断了信息传播权,新闻媒体自身缺乏自主性,新闻媒体向社会宣传的内容和政策的内容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宣传一是从“应然”层面论证政策的优越性,二是从“实然”层面说明政策的效果好。在传统的宣传体制下,新闻媒体上不可能出现和当前政策相左的言论,甚至缺少对当前政策较为客观的评论,新闻媒体的反馈作用很大程度上没有发挥出来。

90年代以来,情况慢慢地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国家对信息传播权的垄断,社会开始在一定程度上拥有了信息传播权。每个网民都是互联网传播平台上的主体,而不再仅仅是被动接收信息的客体,信息传播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如此广泛的分散于人民之间,人民民主有了更加鲜活具体的内容。不同利益群体的言论纷纷在互联网上出现,发生了不同价值观、不同利益取向、不同政策态度之间的激烈交锋,人民内部矛盾也第一次如此生动地呈现在国人面前;第二,传统媒体的企业化运作使其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传统媒体在改制以后,开始按照市场的逻辑运作,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读者的口味,这在客观上要求传统媒体摆脱“政策宣传模式”,转向对政策的客观评价和理性建议;第三,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公共领域初步显现。公共领域是介于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公民的私人生活之间的舆论空间。普通人除了上班工作和私人交往以外,有了一个议论政治、议论公共事务的空间,这使得人们更加关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情,关注整个社会的事情,关注公共利益,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私人利益的狭小空间。

在信息时代,信息传播权由一元垄断走向多元共享是大势所趋,任何人都扭转不了这个趋势。政府和官员必须学会在共享传播权的条件下实现良好的社会管理。为此,应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新时期的政务信息传播体制建设问题。

(一)政府和官员要提高政治回应能力

美国学者斯塔林提出:“政府回应意味着政府对公众提出诉求要做出及时的反应,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政府回应强调及时与主动,政府应该是‘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出现在现场,定期主动的向公众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11]在信息传播权分散的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向政府提出自己的要求和看法,乃至引起普遍的社会关注,最终触发政治回应。在信息社会,政府和官员必须时刻准备着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事情做出回应,回应要坚持及时原则和主动原则。积极探索增强政治回应能力的信息传播机制,提高政治回应的效果。政府和官员一定要学会与扑面而来的海量信息打交道。

(二)政府和官员应转变宣传方式

中国传统的宣传方式是一种灌输式的信息传播,政府和官员说什么,老百姓就得听什么,不容置疑,不容反驳。这种宣传方式已经不适合信息传播权分散的现实了。对于政府和官员们的宣传,记者有可能质疑,老百姓有可能反驳,出现这种情况后,政府和官员往往陷入被动,导致其公信力下降,“正面宣传,负面解读”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转变宣传方式已经刻不容缓。政府和官员在做宣传的时候,要淡化命令色彩,尽量把道理讲清楚,不仅要宣传政策,更要宣传政策的机理,以此来换取社会的认可。要坚持群众路线,充分相信群众,不要把官方和群众对立起来,要相信“群众是讲道理的”,以协商对话的方式进行宣传,把政府和官员在决策时面临的复杂情况告诉群众,以平息群众的情绪。

(三)建立健全对新闻媒体的约束机制

新闻媒体不仅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而且具有强大的信息筛选功能。任何信息,只有在经过了新闻媒体的筛选以后,才能公开,被社会公众知晓。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媒体有一种设置议题的能力,主流的新闻媒体甚至有能力在某个政策领域引导整个社会的舆论。因此,应当建立健全对新闻媒体自身的约束机制,以防止其滥用信息传播权。政府对新闻媒体不能统得过死,但对新闻媒体的约束机制也不可缺少。新闻媒体发挥社会监督功能,应该着眼于“建设”,而不能着眼于“毁坏”,不能为了批判而批判,发表过于偏激的言论误导社会公众。新闻媒体要通过议程的设置,引导社会公众理性平和地看待各种社会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政府解决问题。

(四)建立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体系

信息传播权由集中走向分散,意味着社会公众真正拥有了宪法所保证的言论自由,这是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的多元化必然导致社会成员价值观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权的分散使得不同价值观都有了公开表达的机会,进而放大了这种多元化格局。不同价值观在互联网平台上相互对立,相互碰撞,有可能加剧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和谐,这给中国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要想避免分裂,就需要建立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它保证了虽然每个社会成员在具体问题上看法不一致,但是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核心价值体系是绝大多数社会成员价值观念的“交集”。有了这个“交集”,就不怕在具体问题上产生争论,因为争论的结果有利于互相理解,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8年西方媒体在奥运会前夕大肆抹黑中国,但是遭到了中国青年网民的集体反击,深受震撼,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力量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7.

[2]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7.

[3]朱光磊.当代中国政府过程[M]. 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167.

[4]俞可平.论当代中国政治沟通的基本特征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J].政治学研究,1988,(3).

[5]湛中乐.论我国制度的功能定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3).

[6]胡爱敏.国务院参事室: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政府高参[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

[7]加强内参工作,发挥内参作用[J].新闻导刊,2004,(2).

[8]薛澜.中国思想库:涵义、分类与研究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6,(3).

传输机理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Contemporary Impact and

Evolution of Inculcating Theory of Marxism

BAI Xiuyin

(Education Institute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Sichuan 611731)

Abstract Inculcating method has been used in brilliant achiev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in China, which is the basis of Marxist inculcation theory. But times change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eople thought of revolutionary changes in the path of knowledge, Marxist inculcation theory suffered a "useless", "rigid" and "outdated" ques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rxist Theory by the double impact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impact caused by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Evolution,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Theory in order to continue to ser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Marxism; incilcating theory; impact; evolution

1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遭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冲击

传统上人们理解的灌输就是自外而内、自上而下的单向信息沟通过程,这一理解源自于列宁对考茨基关于无产阶级不可能自发产生革命意识观点的肯定。然而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人们的阶级关系、政治生活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曾经神圣、崇高的理想信念不再需要自上而下的灌输就能自发产生,曾经神秘、遥远的上层领导的意愿和指示不再需要官方正式渠道就能自由获得,这些变化诱发了人们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于是人们对于曾经起到主要发挥积极作用的“灌输”信念同时产生动摇、怀疑,甚至是否定,思想上的认识偏差必然导致人们行为上易入误区而不自知。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重新认识和准确定位亟待进行。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和科技信息化浪潮的推进,我国正处在急剧变化的全球化世界大潮之中,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能否继续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主导作用,是否能够在错综复杂的各种社会思潮中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阵地,成为学术界和实践界广泛讨论和关注的问题。然而,目前没有学者能够从根源上论证清楚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之伪,中西方学者无不肯定灌输理论有其积极的方面,尤其是在改变对象思想意识的程序性、简易性得到了灌输者的高度青睐。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人们又总是竭尽其力地批判灌输的机械性、僵化性,甚至指责其对人性创造力的钳制和禁锢。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对灌输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

当前,学术界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过时”、“无用”、“僵化”等错误认识,也存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原创者、必要性、实质性、强制性等方面的争议,究其原因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科学性认识不够充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也理所应当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当根据时代变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基础上,赋予灌输理论新的内涵,使其与时俱进才能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性。结合时代变迁和人们社会需求的变化探讨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澄清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错误认识和理论争议,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关键步骤。

学者们围绕“灌输”问题进行的大量研究工作,使我们对于灌输理论在当前的境遇有了深刻的认识,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科学性的怀疑,还是对灌输方式适用性的动摇,都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素材;同时理论上的争议不断必然致使实践中的迷惘,学界关于灌输理论的争议也使我们更加深刻领悟到澄清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迫切性与必要性。

2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面临认同危机引发了自身嬗变

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是经典作家生活的时代所未能预期的,因此,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实现方式必然要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发生变革,才能适应当下形势的需要。这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主题变化,各种理论思潮交错影响人们的思维形态,如前文所述,这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产生重大影响,引发了其嬗变,既为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又使其在与各种思潮、理论的交锋中摈弃了与时展不相符合的落后主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科学性增强。表现在:灌输的历史前提由革命年代主要面向工人阶级灌输科学社会主义以唤醒其自为意识,转向和平年代主要面向全体社会大众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要性和优越性;灌输的主要内容除了保持经典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基本内容以外,还将当代社会文明中的积极成分纳入其中,其政治性、阶级性也由鲜明逐渐转为隐晦;灌输对象的自主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尊重,逐渐取消了对于灌输对象“盖帽子”、“上纲上线”批判的强制性做法;灌输手段的政治强制性有所弱化,而教育引导性得到加强,将灌输与教育挂钩,灌输的主体也由相关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扩展为全社会的教育机构。

第三,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更加注重对人性的关注。表现在:肯定人的需要是灌输的前提,人的发展是灌输的目的,人的不足是灌输的内容。灌输的对象是人,而人又是十分复杂的。因此,在实施灌输之前,必须注意灌输对象的层次性,必须了解、分析以下几个问题:受教育者是否需要、是否愿意接受灌输的内容;灌输的内容对受教育者是否有益;对于灌输的内容,受教育者是否有所了解而又无力获得。这就要求灌输主体能科学分析灌输对象的特点,把社会的要求和灌输对象的个人需要协调起来,不能只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然后再根据灌输对象的需求、年龄结构、文化层次、岗位职业、社会地位、思想觉悟以及接受能力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各有侧重,区别对待,增强理论灌输的针对性。

第四,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内涵更加丰富。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首先是作为一种原则而存在的,只有将它置于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的目标和过程中来考察,才能正确理解其内涵。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的政治和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标准,其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灌输,解决受教育者自身的思想矛盾。从个体的角度看,理论灌输的内容是解决受教育者“应有”与“现有”的矛盾。由于受教育者“应有”的思想、政治、道德知识与“现有”的知识水平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些知识又是受教育者不可能通过自身的实践在短期内获得,因此,灌输就是为了解决受教育者由“不知”到“知”的矛盾,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宏观的角度看,灌输的必要性还在于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必须主动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不能被动地去防御。

第五,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现实操作性增强。表现在:主张灌输对象在整个灌输环节中不再是任由灌输主体加工雕刻的原木,灌输对象的自我意识、潜能发挥被纳入为灌输之意义;认清灌输不仅是掌握先进理论和科学知识的一种途径或方式,而且将灌输提升至个体与人类文明交融互动的过程,灌输的双向互动性加强,而单向传递性弱化。

3 研究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嬗变和发展,才能使其继续发挥作用

人类文明的传递、基本价值观的弘扬客观上决定灌输的必要性;并且尽管在理论和实践上面临了巨大挑战和不少质疑,但是灌输方式在信息传递和思想教育领域的实际存在证明了灌输具有当代价值,只是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完善。理论的嬗变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必要过程,研究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嬗变和发展趋势,才能使其更好发挥作用。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正处于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尽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是西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对我国意识形态的侵蚀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变相强化,敌对势力对中国所谓“和平演变”的企图仍然没有改变,他们利用一切机会,无孔不入地充塞其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给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民。转型时期的中国,旧的规范被破除而新的规范尚未完全确立,这无疑给敌对势力和破坏分子的思想侵蚀留有空间。

时过境迁,随着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给传统意义上自外而内、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带来严峻的挑战。人们不再忙碌于求生存,而在于追求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于是对于精神世界的追寻便转向自发性和自为性,人们主动通过一切渠道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对于外界普遍灌输的、对于自我精神追求相关性不大的、不能满足自己当下需求的那些意识和文化弃而不理,甚至有意抵制。这种状态是一种短视行为,长此以往必将走向实用主义,丧失人生基本理想追求和社会责任感,整体上不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也会危害社会的健康风气。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灌输方法都具有实用性,灌输理论都具有时代意义,需要坚持。

传输机理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T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142-02

行星齿轮机构广泛应用于车辆的自动变速器中,其速比计算是自动变速器设计的重要内容。以四档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为例,利用Romax软件建立虚拟样机模型,通过仿真分析,在验证模型参数及结构正确性的同时可以方便求得齿轮机构各档的输出转速与传动比,提高设计效率。

1 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简述

图1所示为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该行星齿轮机构由一个单行星轮式后行星排和一个双行星轮式前行星排组合而成。前行星排太阳轮可以被离合器C1带为主动;后行星排太阳轮可以被离合器C2带为主动,也可以被制动器B1制动;共用行星架可以被离合器C3带为主动,也可以被制动器B2制动。该机构取消了后齿圈,前、后行星排共用行星架,简化了行星齿轮机构。工作时每个档位为了得到确定的运动和速比,需要结合两个离合器或制动器来实现。结构紧凑、轴向尺寸小、转速较低。既可用于前桥驱动车辆,也可用于后桥驱动车辆。

注:1-后排太阳轮;2-后排行星轮;3-前排外行星轮;4-前排太阳轮;5-前排内行星轮;6-共用行星架;7-前排内齿圈 C1.前排太阳轮离合器 C2.后排太阳轮离合器 C3.共用行星架离合器 B1.后排太阳轮制动器 B2.共用行星架制动器

2 拉威娜行星齿轮机构换挡工作规律、传动比

2.1 换挡工作规律

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各档工作规律如表2所示。1档、2档为减速前进档,3档为直接档,4档为超速档。与三档拉维娜行星轮系机构相比,四档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多了共用行星架离合器C3,因此可以比三档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多一档,即4档(超速档)。在三档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中,3档(直接档)的实现是通过接合离合器C1、C2来实现的。

2.2 各档传动比计算

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各档传动比,可以参考单排单行星齿轮机构和单排双行星齿轮机构一般运动规律的特性方程式,结合各档输入输出部件的具体情况,采用解方程法计算[3][4]。限于篇幅,计算过程在此不赘述。机构各档工况传动比汇总如表2。表中α1为后行星排齿轮传动比系数,α2为前行星排齿轮传动比系数。对于本文讨论的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有α1= Z7/ Z1=72/48=1.5,α2= Z7/ Z4=72/24=3。于是各档理论计算传动比分别为:1档,3;2档,1.8;3档,1;四档,0.6;倒档,-1.5。

3 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建模及仿真分析

3.1 RomaxDesigne软件简介

RomaxDesigner是目前较完整的轴承、齿轮箱和机械传动系统仿真及产品设计与分析软件,目前已成为齿轮传动领域的行业标准。该软件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风力发电、工程机械、轴承设计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齿轮传动系统的设计。

3.2 齿轮机构建模

图2所示为利用Romax软件建立的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的虚拟样机模型,模型中建立了离合器/制动器、后行星排、前行星排、共用行星架以及相应的动力输入、动力输出等。

建模过程中,齿轮中心距及齿轮相关参数需输入准确,以免发生重合度过小,导致齿侧隙过大从而最终影响传动平稳性[2],同时重合度过小也会影响仿真分析的顺利进行。后续样机模型运行顺利完成说明所建立的模型是可行的。

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各档工况初始条件为:输入轴转速1 000r/min,各档载荷工况持续时间都设置为10h,这样设置不会影响各挡速比的最终分析结果。动力输出设置在共用行星架上。

在Romax软件中定义机构各档载荷工况,将其作为一个载荷谱,运行虚拟样机模型,分析完成界面如图3所示。限于篇幅,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仅列出一档和倒档运行工况的运行结果。

从运行完成界面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一档工况运行输出转速为333r/min,为正值,表示输出转速与输入转速是同向的;倒档工况运行后输出转速为-667r/min,负号表示输出转速转向与输入转速转向是相反的。

4 仿真结果分析

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各档工况在Romax软件中仿真运行后,得到的输出转速分别为:1档,333 r/min;2档,556r/min;3档,1 000r/min;4档,1667r/min;倒档,-667 r/min。把输入转速 1 000r/min代入2.2计算得到的理论计算传动比中,可以很容易验证输出转速理论计算值与仿真分析值是一致的,并且各档输出转速转向结果与实际情况是符合的。由于传动比是机构输入转速与输出转速的比值,因此也验证了机构传动比理论计算值与仿真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5 结论

利用Romax软件进行四档拉维娜行星齿轮机构的虚拟样机仿真分析,机构输出转速和传动比的仿真分析值,与理论计算输出转速和传动比是一致的。仿真分析中,各齿轮的运动情况一目了然,比理论分析更容易判断其工作状况,这为行星齿轮机构的分析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1]丰吉贺.自动变速器发展趋势及使用技巧[J].农业与技术,2009(3):148-150.

[2]郑文纬,吴克坚.机械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传输机理论文例7

前言:对于有线电视传输机房来说,其本身往往具备着线路多、接点多的特性,这就使得有线电视传输机房往往因此较为容易出现各类问题,而为了保证相关问题不会影响广播电视信号的安全播出,正是本文就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维护与管理展开具体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常见问题

在本文就有线电视传输机房展开的研究中,我们首先需要深入了解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常见问题,而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与自身工作实际,本文将这一问题概括为设备老化、调制器控制不当、配线系统处理不当等三方面。

1、设备老化。对于有线电视传输机房来说,设备老化是其最常见的问题形式,而这一问题就直接威胁着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电视信号安全播出。虽然我国当下有线电视传输机房大多都制定了相应的设备更换制度,但很多时候受工作人员不了解设备的情况影响,设备老化问题还是频频出现[1]。

2、调制器控制不当。对于有线电视传输机房来说,调制器的控制不当同样属于其存在的常见问题之一,这一问题很容易导致电视画面出现图像轮廓模糊、画面偏白等电视播出问题的出现,由此可见调制器控制不当问题的严重性。

3、配线系统处理不当。除上述两方面问题外,配线系统处理不当同样属于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常见问题,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相关设备配线不合格引发的设备寿命降低方面,这也威胁着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电视信号安全播出[2]。

二、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维护

在简单了解我国当下有线电视传输机房常见问题后,我们就需要深入了解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维护,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本文将这一维护概括为前端调制器的调制、机房电源和线路的维护两方面。

2.1前端调制器的调制

对于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前端调制器调制维护来说,相关工作人员需要通过专业设备保证电视画面的亮度、线条对比以及色彩饱和度在前端调制器调制下实现最好展现,比利时巴可调制器就属于前端调制器调制中应用较为频繁的专业设备。

2.2机房电源和线路的维护

除了前端调制器的调制外,机房电源和线路的维护同样属于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常见维护手段。在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电源维护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应用1:1隔离变压器、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稳压电源、相关后备电源保证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电源的稳定工作;而在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线路维护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较好保证有线电视传输机房所用线路的整体质量,并避免连接线的随意代替使用现象出现。此外,有线电视传输机房接地线的维护也需要引起我们重视,保证接地线在发挥自身功用的同时不影响有线电视传输机房设备稳定运行与信号传输,就是这一维护的关键,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尽可能降低接地线网接地电阻就属于较为有效的措施之一[3]。

三、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管理

在简单了解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维护后,我们还需要深入了解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管理,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本文将这一管理概括为设备定期检测和维护、完备的管理制度建立两方面。

3.1对设备定期检测和维护

对于设备定期检测和维护来说,有线电视传输机房本身需要具备完善、科学的设备检测制度,相关工作人员也需要严格遵守制度做好设备的年检、季检、月检等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出现问题或问题隐患的相关设备得到第一时间处理。

3.2建立完备的管理制度

对于完备的管理制度建立来说,这一制度主要包括值班管理制度c检查维修制度。在值班管理制度中,有线电视传输机房需要制定好人员表避免因闲人随意进出引发的设备问题,值班人员本身也需要具备一定专业素质;而在检查维修制度的的建立中,除了上述提到的相关内容外,工作人员还需要做好国家重大会议、春节等特殊日子前的有线电视传输机房检测工作,这样才能够保证有线电视传输机房更好服务于电视信号的传播。

结论:在本文就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维护与管理展开的研究中,笔者详细论述了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常见问题,并对有线电视传输机房的维护与管理具体策略进行了深入阐释,希望这一论述内容能够为我国电视节目高质量播出提供有力保证,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有线电视传输机房工作人员就必须予以自身工作高度重视。

参 考 文 献

传输机理论文例8

一、输入加工理论简述

上世纪90年代,VanPatten等通过对美国的西班牙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实践调查发现,当时的教学把重点放在输出环节上,效果并不理想。并反对在初学阶段进行大量机械性的输出训练,强调应着眼于习得的第一个环节,即从输入到吸收的环节,逐步建立了输入加工理论。该理论提出后,经过了不断地修正和补充,最终形成完整的二语习得过程模式。输入加工理论认为二语习得过程分为四个步骤:输入、吸收、发展的系统和输出,包含三个心理加工过程:输入加工、系统变化和输出加工。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首先接触输入,然后注意输入,再在形式与意义之间建立联系。为了在形式与意义之间建立连结,仅有注意是不够的,学习者还需要理解输入的形式所附有的意义,进行输入加工并整合。最后,融入发展的系统中的语言素材可能最终被学习者利用作为输出,这个过程叫做输出加工(VanPatten,2004)。

二、实践应用输入加工教学法

VanPatten和Cadierno(1993)以英国西班牙语学习者为受试,首次对比研究了输入加工教学法和传统语法教学在西班牙语宾格代名词学习中的效应。其输入加工教学的设计包括:研究者教授学习者如何正确理解OVS语序,然后学习者进行两类结构性输入练习。首先学习者进行指示性练习,即倾听或阅读含有目标结构的句子,然后根据听到或阅读到的内容选择正确的图片。然后学习者再进行情感性练习,根据输入内容选择“同意”或“不同意”、“符合我的情况”或“不符合我的情况”等。在练习中,学习者将阅读过的短文中的宾语代词用突出的方式呈现,并按要求回答这些突出呈现的内容所含的意义。最终,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输入加工教学法显著优于传统语法教学。继VanPatten和Cadierno之后,许多研究者针对不同国家的受试,对输入加工教学法和传统语法教学法进行了进一步对比。Cadierno(1995)对美国大学生学习西班牙语过去式进行研究后,也发现输入加工教学法优于传统语法教学。Potowski等(2009)则探讨了美国大学生对较为复杂的西班牙语虚拟语气的学习,研究结果也进一步证明输入加工教学法显著优于传统语法教学。不过,输入加工教学从学习者认知机制出发,在语言输入到语言吸收环节推动形式与意义连结的建立,从而促进中介语发展。VanPatten等人提出的实词优先原则等加工策略也有心理语言学依据(桂诗春,2000),所以输入加工教学法的优势不可否认。针对输出环节的传统教学促进的是显性知识的提高,只提高了学习的输出能力,未能促进他们对目标结构的理解。而输入加工教学不仅让学习者理解输入,提高学习者的理解能力,还能提高学习者的输出能力。输入加工教学法强调注意语言形式,是一种输入强化方式,能够促使学习者在正确理解输入意义的同时注意语言形式,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三、总结

VanPatten的输入加工理论对学习过程包括从输入到输出的完整构想,而且每个过程又包括一些重要的心理机制:

(1)输入加工,包括形式与意义之间的连结和句法理解;

(2)系统变化,包括吸纳和重构;

(3)输入加工,包括词汇通达和产出策略。

主要着眼在从输入到吸收的加工过程,更确切地说是形式与意义联结建立的初始阶段。该理论因为结合了习得过程和一些重要的心理加工机制,如吸纳与重构,不仅分析了习得的步骤与过程,也反映了一些重要的习得机制的作用,因此它对习得系统的阐述也更加全面,所反映的习得过程的动态变化及其原因也更清晰(戴炜栋,2010)。而且,在该理论的基础上,VanPatten等人提出了输入加工教学法,为二语教学开辟了先河。但是,该理论关于语言和语言加工的这些显性知识并不能保障学习者在语言使用中的流利运用,必须通过有意义的练习帮助学习者在加工输入的过程中建立、巩固并强化正确的形式与意义连结。

基于输入加工理论的输入加工教学法,通过对语言输入的有效处理能使学习者不仅注意到语言形式本身,也注意到自己的加工策略,通过意识增进改变可能阻碍高效输入加工的默认策略,因此该教学方法不失为促进学习者从语言输入得以吸收的积极尝试。不过,研究证明,在某些教学内容方面,输入加工教学法并不是完全超越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在目的语语法形式等内容学习中的效应仍需进一步验证。

参考文献:

[1]Cadierno.T.Formal instruction from a processing prospective: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panish past tense[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79):179-193.

[2]VanPatten.B.Processing instruction:An update[J].Language Learning.2002.(4):755-803.

传输机理论文例9

 

1 引言

力传感器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传感器,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环境、本身结构的变化,需要对其进行标定,以此保证测量的精度。近年来,随着虚拟仪器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开始基于该技术来开发自动化测量设备。博士论文,标定。虚拟仪器是基于计算机的仪器。计算机和仪器的密切结合是目前仪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1]。而在众多的虚拟仪器开发平台中,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的LabVIEW应用最为广泛。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LabVIEW的力传感器标定程序的设计。

2 标定的原理

所谓标定(或现场校准)[2]就是指用相对标准的量来确定测试系统电输出量与物理输入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的过程。标定是测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标定除了能够确定输入量和输出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之外,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测量系统中的系统误差。

传感器的校准采用静态的方法,即在静态标准条件下,采用一定标准等级(其精度等级为被较传感器的3~5倍)的校准设备,对传感器重复(不少于3次)进行全量程逐级加载和卸载测试,获得各次校准数据,以确定传感器的静态基本性能指标和精度的过程。为简化系统的设计,此处标准量采用砝码加载的方式获得。

3 系统组成

3.1硬件组成

系统的硬件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硬件组成

由图可以看出,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力传感器,数据采集卡、接线盒等。本系统中,力传感器采用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四个应变片采用全桥的工作方式。数据采集卡采用NI公司的PCI-6221,该采集卡的主要参数如下:它具有16个模拟输入端口,2个模拟输出端口,24个数字输入输出端口,采样速率最高可达到250kS/s。接线盒采用NI公司的SC-2345,此接线盒直接与数据采集卡相连,接线盒上有SCC信号调理模块插座。SCC模块是NI公司提供的信号调理模块,其上面包含信号调理电路,可以将传感器处采集的信号转换成适合数据采集卡读取的信号。本系统所用的SCC模块为SCC-SG04,此模块适用于连接采用全桥工作方式的电阻应变式压力传感器。

3.2软件组成

本系统软件基于LabVIEW 8.2来开发。LabVIEW是一种图形化的编程语言。博士论文,标定。博士论文,标定。与其他开发工具不同,用LabVIEW编程的过程不是写代码,而是画“流程图”。这样可以使用户从烦琐的程序设计中解放出来,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测量等物理问题本身。它主要针对各个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而设计,非计算机专业人员[1]。博士论文,标定。

因为所用的力传感器属于应变式电阻传感器,其电阻变化率与应变可以保持很好的线性关系,即输入与输出量之间呈线性关系,所以可以用一条直线对校准数据进行拟合。此直线就称为拟合直线,所求得的方程为拟合方程。图2所示为传感器标定程序的采样页面。

此程序采用LabVIEW的事件驱动编程技术进行编制的。事件[3]是对活动发生的异步通知。事件可以来自于用户界面、外部I/O或程序的其它部分。在LabVIEW中使用用户界面事件可使前面板用户操作与程序框图执行保持同步。事件允许用户每当执行某个特定操作时执行特定的事件处理分支。

图2 标定程序采样页面

图3 采样程序

直线拟合的方法[2]有很多种,比如最小二乘法、平均选点法、断点法等等。其中,最小二乘法精度比较高,此处利用它进行直线拟合。根据最小二乘法,假定是一组测量值,是相应的拟合值,mse为均方差,则拟合目标可以表达为,期望mse最小。

LabVIEW中的分析软件库提供了多种线性和非线性的曲线拟合算法,例如线性拟合、指数拟合、通用多项式拟合等等。本程序选择Linear Fit.Vi 来实现最小二乘法线性拟合。

标定子程序的工作流程如下:用户先通过多次采样,获得各个输入量对应的输出量,通过While循环的移位寄存器保存这些值。博士论文,标定。采样完成后,把这些值输入Linear Fit.Vi进行拟合,拟合的曲线在Graph控件中显示出来,同时该Vi自动求出方程y=ax+b中的斜率a和截距b,这样,输入输出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可以确定下来了,如图4所示。

图4 标定程序拟合前面板

4 小结

基于虚拟仪器的力传感器标定程序能够方便地对力传感器进行标定。博士论文,标定。该系统具有人机界面友好,灵活方便,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

参考文献:

【1】.候国屏;王珅;叶齐鑫.LabVIEW7.1编程与虚拟仪器设计[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张迎新等.非电量测量技术基础[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

传输机理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02-02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需求的急剧增加,光纤通信技术凭借其巨大的潜在带宽容量,成为支撑通信业务量增长的最重要的通信技术之一。目前光纤已成为信息宽带传输的主要媒质。光纤通信系统也必将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支柱。在我们这样一所具有通信系统行业背景的高校,光纤通信类课程无论是对自己在未来工作岗位上的实践或是今后的进一步深造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课程建设的目的

光传输技术是主要研究以光作为信息载体的信号在光波导(如光纤)中传输原理、传输特性、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征及其在局域网中基本应用的一门课程。它的许多理论广泛应用于与光通信有关的各个领域,是光通信技术的基础。

《光传输技术》课程是光纤通信类课程群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通过对《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对光纤传输和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和基本器件有比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相关专业课打下基础。光传输技术是每个从事光电信息产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知识,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起着很重要的铺垫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应使学生分别从了解、理解和掌握三个层次把握光传输技术中的有关研究方法、基本理论、概念和应用,并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光传输系统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光传输技术》课程主要介绍以光作为信息载体的信号在光波导(如光纤)中传输原理、传输特性、光发送机和光接收机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特征及其在局域网中基本应用的一门课程。它的许多理论广泛应用于与光通信有关的各个领域,是光通信技术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校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系统的构成,掌握光信号发射、光信号接收、光信号在光纤中传输原理与设计;掌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光纤传输系统的原理与设计;了解光纤局域网、相干光通信系统和全光光纤通信网的结构等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和今后从事与信息通信领域的工作和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思想方法基础。

在教材方面,我们选择了袁国良、李元元编写的《光纤通信简明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作为教材。这本教材的内容章节安排合理,知识点覆盖面广,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同时这本教材是在大学的普通物理学的基础上编写的,从光纤通信的物理学基础出发,着重阐明光通信系统的物理概念并对光纤通信系统各部分的基本理论都有较好的介绍,尽量避免过多的理论计算,以掌握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为主要目的。因此这本教材的内容对学生来讲不难理解,所讲授的内容比较容易掌握。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为适应新时期“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结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以及我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特点,充分吸收多种教学模式的优点,认真探索和实践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几年的教学中,围绕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死板局面,提出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式教学模式”。对于少部分不是非常重要的章节,先由教师提出一些带有线索性的思考题,再由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然后主动上讲台就某个思考题发表演讲,痛快地过把“教师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学生的能力和胆量,培养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学生讲解不足之处再由教师做纠正和补充。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快速地抓着问题的本质和核心,理清知识条理和脉络,找到自学的窍门。

教学过程中引入计算机的多媒体功能。比如为了增强光在光纤传输过程中教学中关于光场模式分布的直观性,采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法求解傍轴近似波动方程,计算模拟光场模式分布,可以直观地给出三维稳态分布图,融合计算机的灵活性、新颖性和光学现象的直观性及趣味性。通过演示实验,让同学们观察到各种光学现象,展现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刺激同学们的思考。

同时,我们建立了课程学习网站,将《光传输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和实验指导、参考目录等内容放到课程学习网站上并做到及时更新,建立完善基于网络资源的远程学习环境,逐步完善支持服务规范,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支持服务。学生可以在任意地点下载教师的教案进行学习,并且就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版提出,寻求老师或者同学们的帮助。

传输机理论文例11

 

引言

随着市场上智能化楼宇的不断升温,门铃系统已作为智能化办公室和智能化住宅小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各商家和用户所接受。人们已开始习惯用门铃系统代替传统的铁钥匙去管理各通道门, 这使门铃系统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无线对话门铃可视系统,不仅更加安全可靠,方便人民,而且比普通门铃系统更加人性化,符合当下国家以人为本的政策,使百姓的生活更加和谐美好。

1 系统工作原理

本设计以单片机AT89C2051作为系统控制核心,配以呼叫检测模块、摘挂机检测模块、视频显示及控制模块、开锁和音频信号输入/控制模块、音频信号输入放大模块、音频信号输出前置放大模块以及按键。

该系统是一个在无线条件下,应用了单片机编程技术,双工对讲技术、摄像及视频显示技术而设计的一种无线可视对讲智能系统。该系统采用模数混合技术,即语音数字,视频模拟,是将来全数字无线可视对讲门铃系统的一个过渡。视频信号为无线模拟传输;音频信号及控制信号为无线数字传输,所以其工作原理也要分别从模拟和数字两路来阐述。

2系统结构

该系统有两部分组成:室内机部分和室外机部分。

室内机主要由室内机控制器、无线收发机、显示设备、通话设备门铃和报警、开锁等控制信号输入键组成。室内机控制器的作用与门口机控制器作用类似,无线收发机用于接收门口机传来的信号,发送音频信号和各种数字信号给门口机,显示设备用于显示门口视频,户主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控制按键。

门口机结构主要包括:门口机控制器、无线收发机、键盘、摄像头、喇叭、麦克、报警装置等几部分。无线收发机用于发射视频信号、音频信号和各种数字信号给室内机和监控中心,并接收室内机发送过来的音频信号和各种数字信号。该系统中视频信号为单向传输,在室内可以观察到门口的情况,在门口无法查看室内情况,所以门口机接收到的信号中没有视频信号;键盘用于输入房间号;摄像头用于捕捉门口视频信号;喇叭和麦克用于户主和访客进行语音交流;报警装置用于当户主遇到特殊情况时报警

3功能简介

3.1通话功能

在没有门铃信号时,可视电话门铃上的电话机和普通电话机一样使用。有门铃信号时,可通过对讲按钮选择和来访者对或和外线通话。

3.2监视功能

有门铃信号时,系统自动启动监视器电源和摄像信号电源,进人监控状态,并延时30秒钟后自动复位。若30秒钟内有其他操作,则取消30秒计时,延长监控时间,直至人工复位。科技论文,AT89C2051。无门铃信号时,可通过监控按钮,选择监控状态与非监控状态。

3.3记录功能

若家中无人,可提前设置录音或录像功能。设置录音功能后,当有来访者按门铃时,系统的语音片自动发出“主人不在,请简短留言”的声音若干次,并自动录音90秒钟。若设置录像功能,则对所监视信息自动定时录像。

3.4控锁功能

可利用控制面板上的门锁按钮控制家门电锁的开闭。

4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

4.1单片机的选用

AT89C2051是一带有2K字节闪速可编程可擦除只读存储体(EEPROM)的低电压,高性能8位CMOS微型计算机。它采用ATMEL的高密非易失存储技术制造并和工业标准MCS—51指令集和引脚结构兼容。通过在单块芯片上组合通用的CPL1和闪速存储器,ATMELAT89C2051是一强劲的微型计算机,它对许多嵌入式控制应用提供高度灵活和成本低的解决办法。

4.2双音多频收发器

本系统使用的双音多频(DTMF)收发器是集成度高、功耗低、功能强的集成芯片——MT8880。MT8880是一个带有呼叫处理滤波器的单片DTMF收发器。信号的接收部分采用DTMF信号接收单片机MT8870的工业制造标准:发送部分采用开关电容进行D/A转换,信号失真小、精度高、定时准确。

4.3模拟开关

开关在电路中起接通信号或断开信号的作用。最常见的可控开关是继电器,当给驱动继电器的驱动电路加高电平或低电平时,继电器就吸合或释放,其触点接通或断开电路。CMOS模拟开关是一种可控开关,它不象继电器那样可以用在大电流、高电压场合,只适于处理幅度不超过其工作电压、电流较小的模拟或数字信号。

本系统采用CD4066Z作模拟开关。一个控制端控制一组开关,利用控制端的数位信号来决定输入端信号能否到达输出端的元件。CD4066开关信号两端均可作输入端或输出端。科技论文,AT89C2051。科技论文,AT89C2051。可以利用CD4066对四路信号进行切换测量。本系统中,单片机控制CD4066来切换音频信号和数字信号,使其在不同时隙发射,减免数字信号和音频信号之间的相互冲突和干扰。

每个封装内部有4个独立的模拟开关,每个模拟开关有输入、输出、控制三个端子,其中输入端和输出端可互换。当控制端加高电平时,开关导通;当控制端加低电平时开关截止。模拟开关导通时,导通电阻为几十欧姆;模拟开关截止时,呈现很高的阻抗,可以看成为开路。模拟开关可传输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可传输的模拟信号的上限频率为40MHz。科技论文,AT89C2051。各开关间的串扰很小,典型值为-50dB。

4.4无线收发机

无线图像传输即视频实时传输主要有两个概念,一是移动中传输,即移动通信,二是宽带传输,即宽带通信,因此,研制能够在高速移动过程中将频带很宽的高清晰度视频进行稳定传输的无线图像传输系统,就要解决二个主要问题:一是由多径传播引起的回波干扰;二是频率资源的使用率和渐趋饱和的问题。在过去的无线图像传输,主要是以单向的模拟电视广播业务为主,一套电视节目采用一个单独的频点,单频网可以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但是在不同地点用相同频率同频发射播出电视节目时,它们之间会有相互干扰,另外,由于接收或发射的一方处于移动状态,无论是发射或接收都会遇到强烈的多径干扰即回波干扰,因此,对回波干扰的处理方式可能从根本上影响一个无线高清晰度视频实时传输系统的性能,而MOBILEVIDEO2000无线数字高清晰度视频实时传输系统中的COFDM传输技术正是可以有效地利用回波而不是消极地排除回波引起的问题。因此,在城市环境里,MV2000特别适合解决当今摩天大厦林立的现代都市环境。

本系统利用两对该模块可以实现室外机向室内机方向的视频信号的无线传输和音频信号传输,以及室内机向室外机音频信号的传输。该模块采用了先进的微波无线电传输技术,可以高保真的无线传输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

5系统信号处理

5.1门铃信号

由装于门口摄像头上的按钮开关提供,控制器接收到该信号后作以下处理:

(1) 若系统处于复位状态,则开启监视器电源和监视信号电源,使系统进人监控状态,同时启动定时器,开始计时,等待其他信号。若计时30秒后仍无其他信号,则关闭所开启的所有电源,使系统复位。

(2) 若系统处于收视或收听状态,则切断收视或收听信号电源,执行前面的处理。但30秒后复位时,仍恢复原来的收视或收听状态。科技论文,AT89C2051。

(3) 若系统处于和外线通话状态,则在进人与来访者对讲状态之前,为外线信号提供不掉线电源,使系统能在外线与来访者之间选择对话,并保持外线信号不断。科技论文,AT89C2051。

(4) 若系统有录音或录像设置(主人不在),则为语音片提供电源,使其发声。然后启动录音或录像电源,开始计时录音或录像。计时90秒后,恢复原来的设置状态。

5.2耳机信号

由电话机耳机状态提供,分以下两种情况处理:

(1) 挂机状态若有对讲信号,则进人录音设置状态,等待设置操作:若有监控信号,则在监控和非监控状态之间转换:并有使自动监控状态复位的功能。

(2) 摘机状态若有对讲信号,则在外线与来访者之间转换对讲目标:若有监控信号,则转换监控状态:若有门铃信号,且无录音、录像设置,则进人自动监控状态。

5.3对讲信号

由控制面板上的对讲按钮提供,控制器查询到该信号后作以下处理:

(1) 若系统处于复位状态,则进人录音设置状态,等待设置操作。

(2) 若系统处于非复位状态且挂机,该信号无效。

(3) 若系统处于摘机状态,则在外线与来访者之间转换对讲目标,但转换时须处理外线备用电源的开闭,保持外线信号不间断。

5.4监控信号

由控制面板上的监控按钮提供,控制器查询到该信号后作以下处理:

(1) 若系统处于监控状态,则停止监控,恢复到监控前的状态。

(2) 若系统处于非监控状态,则进人监控状态。

5.5转换信号

由控制面板上的转换按钮提供,控制器查询到该信号后作以下处理:

(1) 若系统处于复位状态,则进人录像设置,等待设置操作。

(2) 若系统处于监控状态,该信号无效。

(3) 若系统处于其他状态,除保持外线信号不间断外,还要使系统复位。

6软件程序设计

主要完成对各种信号的查询和处理,实现系统功能。另外增加了对按钮抖动的处理,和可能出现的误操作的判断,以及可能出现的故障处理。

单片机软件主要完成门铃呼叫信号、摘挂机、按键检测及相应控制信号的输出,完成来人呼叫后及主动监视30s定时等功能。

参考文献

[1]樊昌信.通信原理[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56-62

[2]高怀文.移动通信集成电路手册[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0:46-52

[3]王港元.电子技能基础[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21-24

[4]侯正信,杨喜.可视门铃实现[M].电子测量技术,2003:25-30

[5]陈粤初.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2001:66-73

[6](美)拉帕波特.无线通信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32-38

[7]AT89C2051单片机资料. From:http://www.mcuf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