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0:25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例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专业技能人才的准入门槛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必须按照经济发展的需求进行多元化的改革。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初等教育专业,是适应我国初等师范教育模式向职业技能教育模式转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这种新的教育模式,改变了人们将小学教师这一职业与其他技能类职业区分开来,过于强调它们的不同,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共性,重理论而轻实践的原则。它更趋向于把小学教师这一岗位看作与其他技术类工种等同的职业模式,在理论“适度够用”的原则下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作为高职院校初等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如何适应这一新的教育模式,坚持以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需求为理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走出一条符合小学语文教育规律的道路,是小学语文学科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课题。笔者认为,只有紧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更新教育观念,创新符合这一新的教育模式的教学方法才是解决这一课题的最好方法。

一、积极参加各类小学语文教师师资培训,更新教育观念。

我国语文教学历史悠久,从最早的讲经,到民国时期的“国语”,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教育资讯的迅猛发展,各类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思想层出不穷,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研究也更加活跃起来。随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专业化培养也成了教师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与时俱进,紧跟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时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经常“回炉”,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而师资培训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回炉”的平台。从国家到地方,从专家讲座到主题座谈,从现场教学到网络培训,可以说小学师资培训已经贯穿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

遗憾的是,作为高职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师却无法参与到这种只是针对小学教师的培训中来,无法从中受益。在教学中由于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总是追着影子跑,观念更新不及时。造成课程内容与教改动态严重脱节,也就是课程教学滞后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要求,难以反映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法发展的水平。老师拼命地教,学生拼命地学,到了工作岗位才发现知识陈旧,难以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现状,危害可见一斑。由此可见,要想紧扣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掌握教学法改革的最新动态,推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的发展,我们必须参与到这种师资培训中来。

对此,我们可以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搭建各种平台,鼓励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师积极参与到各类师资培训中来,积极参与小学语文课的课程改革。(1)将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教师纳入各个层面的小学师资培训计划;(2)聘请各类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方面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3)直接聘请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担任《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的教学任务;(4)走进小学教学第一线,让教法教师切身感受小学语文教学实际,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法的改革。采取以上的方式,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参与各类师资培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做到教学内容与教改动态同步,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

二、积极创建各种教学模式,使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内容和性质,最终指向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应用,它不能仅仅存在于课堂教学和纸上谈兵中。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中,我们必须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实际,打破书本至上、课堂至上、试卷至上等旧的教学和评价方法,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整合教学内容,变封闭为开放,将理论性与实践性、技能训练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等结合起来,创造出各种符合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

(一)适当整合章节内容,做到有的放矢。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材教法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编辑出版了大量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著作,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教材体系。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大部分教材过多注重理论的体系化、逻辑性、学术性,章节多、理论深,而实践环节却寥寥无几,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再加上《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课时安排本就捉襟见肘,这些都背离了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本着“适度够用”的原则,突出重点,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取舍,做到有的放矢。

(二)充分利用课外小组备课,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模拟教学。

由于教学法课时有限,课堂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理论教学,教师只能拿出很少的教学时间做一些简单的模拟教学实践,因此只有极少数学生能从中收益,大多数学生参与模拟教学实践根本得不到保证,学到的理论知识更无法应用到实践中。虽然师生一起备课、一起听课、一起评课,没讲课的学生也能从中得到启示,但那只是缺乏切身体验的“纸上谈兵”。因此,本着“做中学,学中做”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各个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集体备课、讲课、评课,教师及时检查,根据讲课情况,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课堂教学模拟实践。这样小组模拟教学与全班集体模拟教学评讲结合起来,既可以实现学生全员参与模拟教学实践活动,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实践的积极性,在训练中不断提高和强化自己的语文教学技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三)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

开设小学语文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讲授了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基本规律,以及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种技能。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说:“理论知识是从业资格的基础,而专业实践本身是所有知识指向的终极目的。”①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必须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各种语文教学相关职业技能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教学法的教学目标。可是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那有限的时间去深入开展各种技能训练,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对教育的理解,只有在丰富的现实的实践生活中才能真正获得”②。笔者非常认同这一观点。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每学期教研组都会举办演讲、朗诵、辩论赛、学生讲说课、讲故事、粉笔字、板书设计等各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语言应变能力、站在讲台的胆量都有明显提高。在毕业生跟踪调查中,面对“您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教学内容,对您现在教学工作帮助最大的是什么?”这一问题,85.6%的毕业生都选择了“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

以上事例恰恰说明了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强化语文教学相关技能训练的重要性。笔者认为,针对语文相关专业技能的训练,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课外,变封闭为开放,将其与演讲、朗诵、讲故事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体味中国语言文字之美,在活动中训练教师口语,在活动中锻炼站在讲台的胆量,在活动中理解教学规律,同时在活动中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教学相关技能的培养。

(四)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教学评价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学评价也是对学生学习课程的最终评价。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往往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这两种方式。

终结性评价,其表现形式为利用一张试卷来考察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这种终结性评价注重结果,而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和个体学习的过程性,重理论评价而忽略了实践技能考核。也就是说,单纯采用这种评价方式,培养出来的小学语文教师理论可能很扎实,试卷分数可能很高,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语文教学技能却得不到有效的考核评价。这种考核方式,考虑到了学生学习的横向比较,而忽略了学习的纵向比较,不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情感和态度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从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角度看,这种评价方式比终结性评价方式更客观,但它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在教学评价中过多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而忽略了考核的统一性和公平性,考虑到了学习的纵向比较,而忽略了横向比较,也不能真实、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所以,《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评价方式,我们要兼顾学习的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的评价,不能简单地采用终结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笔者认为,根据小学语文教学法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课程性质,我们在教学评价时,只有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平时考核、考试考核、技能考核融为一体,充分体现考核的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才能对学生进行客观而真实的评价,从而促使学生学习的均衡发展。

1.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考查学生对小学语文教学法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变化。以100分为例,在教学评价时,平时成绩和试卷成绩可以确定为40分和60分。其中,40分为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时的态度、情感,以及完成各类作业、任务次数及质量的评分。60分则作为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分。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对学生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2.在评价方式上注重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语文教学技能考核相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现状,了解学习的优势与劣势,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

我深信:只要我们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课程教学中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际,与时俱进,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夯实学生在理论、语文教学技能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创新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教学改革定能在当代高职初等教育改革中生根、开花、结果。

注释:

①[美]李·S·舒尔曼.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捷,编译.比较教育研究,1999(3):36-40.

②宁虹.重新理解教育——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1(11):49-52.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例2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费巧莲.激情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5:72.

[2]李征娅.舞台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英语教师,2016,06:78-80.

[3]李莉.夸张手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09:272-274.

[4]李彦子.浅谈小学英语课堂变革[J].亚太教育,2016,01:40.

[5]何轶君.PBL模式对小学英语自我效能的影响[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01:110-111.

[6]王东芳.如何让“动”成为小学英语课堂的主旋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2:68.

[7]韩笑.绿色背景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探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244.

[8]宋丽敏.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英语未来课堂探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1:120-121.

[9]杨进.小学英语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策略研究[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01:20-23.

[10]刘妲治.小学英语开展对话教学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02:267-268.

[11]路亚涵.浅谈小学英语教育中的创造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6,01:228-229.

[12]完玛草.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16,04:179.

[13]王秀国.小学英语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6,02:166.

[14]王思佳.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1:101+112.

[15]刘思瑶.故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03:56-57.

[16]王凤英.浅谈小学英语两级分化的成因以及改进方法[J].才智,2016,04:193.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霍叶敏.小学英语课后作业的有效布置之我见[J].学周刊,2016,11:197-198.

[2]陈庆华,魏茂玲.小学英语教学中导学案的运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6,01:123-124+127.

[3]毛新.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法管窥[J].华夏教师,2016,02:65.

[4]汪慧.小学英语课堂提问艺术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3:106-107.

[5]高建霞.小学英语课堂创新教学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03.

[6]赵玉鑫.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2016,08:108.

[7]季娟.小学英语课堂生命化教学的缺失与重构[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03:55-56.

[8]刘娜.情感因素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6,01:49-51.

[9]吕硕.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英语口语交际能力[J].学周刊,2016,30:182-183.

[10]沈青.小学英语形象联想教学法的实施[J].基础教育研究,2016,10:67.

[11]金文雅.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6,29:103.

[12]程方.网络环境下小学英语的模式构建[J].校园英语,2016,10:135.

[13]张春燕.新课改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J].校园英语,2016,10:202.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珊珊.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2:107.

[2]邱菲菲.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教学[J].学周刊,2016,17:154-155.

[3]易凤.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单词记忆方法[J].学周刊,2016,20:200-201.

[4]李文娜,梁付民.微信辅助小学英语教学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5:37-38.

[5]殷景芹.信息技术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05:47-48.

[6]顾诗月.也谈构建“生活化”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04:207-208.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例3

劳技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明伟.艺术评价快乐奇葩――劳技课堂作业的评价[J].学周刊.2013(28)

[2]陆招娣浅议劳技课中“学困生”的转化[J].2012(11)

[3]徐洪伟.创新是上好劳技课的关键[J]2012(12)

[4]黄小军.谈谈劳技课教学中的几个结合[J].2013(03)

[5]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1,3.

[6]郝杰.初中劳动技术课程实施中的若干策略.成才之路,2009,9.

劳技论文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11月

[2]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

[3]曾庆伟:《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与专家点评》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

[4]《教学规律与教学改革》王光宇编著1989年4月第1版第332—333页

[5]国家教委“七五”重点科研项目成果《劳动技术教育概论》丁沅主编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第205页

劳技论文参考文献:

[1]黄向雅。如何教好中学劳技课的几点思考[J]。华章,2012(16)。

[2]陈明。在劳技课中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管理[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2(01)。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例4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田宏.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德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07)

[2]张军元.浅议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3]刘德芸.提高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7(04)

[4]李俊.中小学德育的不足及对策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04)

[5]胡建华.关于研究生教育规模与质量的若干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3(08)

[6]陈伯良.构建小学德育实效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导刊.2012(01)

[7]黄静.小学网络德育初探[J].考试周刊.2011(81)

[8]张耀灿,朱志刚.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支持主体发展的社区"平台"建设[J].学术论坛.2011(08)

[9]程守梅,夏莹.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8)

[10]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09)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陈宗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3]胡荞丽.小学德育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5]宋维维.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马子茵.二战后德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启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

[7]徐睿.我国电视新闻传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8]胡馨元.单亲家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小学德育论文参考文献:

[1]黄路阳、郇红.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2~124.

[2]何齐宗.高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6.

[3]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13~15.

[4]刘久成.建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2004(1):88~90.

[5]李玉.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现状调查[J].继续教育研究,2009(9),:129~132.

[6]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刘兴杰.台湾小学教师素质培养及其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1997(4):6~9.

[8]刘瑞琼.高职高专英语教师教学素质提高与自我发展的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9):69.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例5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树民《汉字特殊功能与教学创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5.

[2]王云峰、马长燕《语文教学基础-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3]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4]刘丽霞.让小学生识字充满情趣[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小学专辑),2005(04).

[5]杨自敏.低段识字教学的方法和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5(12).

[6]童伟勤,秦小华.新教材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2):28-29.

[7]谢广田.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09).

[8]苏志霞.趣味识字教学举隅[J].教学与管理,2005(03):52-53.

[9]禄冬梅.字,人生殿堂的第一张入场券[J].甘肃教育,2006(01):34.

[10]郭根福新课程背景下的识字教学改革[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0(07)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于魁荣.写字学科的育人功能.学科教育理论研究[J].2002年第02期

[3]路克修等.现代小学识字写字教学[M].语文出版社.2002-04-01

[4]戴汝潜,赫家杰.识字教学改革一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5]张辉.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

[6]黄嘉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索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09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黄小梅.对识字教学的几点反思[J].考试周刊,2009,(06).

[2]何凤娟.创新识字教学四法[J].西江教育论丛,2007,(02).

[3]张永强.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5).

[4]张茜.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语文天地,2009,(01).

[5]魏长青.新课改背景下的识字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3).

[6]苏金禄.识字教学的新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09,(03).

[7]吴耀堂.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J].科学教育,2009,(01).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例6

(一)研究问题的日常实践性

理查德・普林格曾讲过,“当我谈到教师是研究人员的时候,我并没有把他们同那些用控制组和实验组进行复杂实验,并且用各种技术手段来验证和测量成果的人相比,而只是想到他们是那种认真地使实践理论化或者是能够系统而严格考虑本人所从事的工作的人。”

研究问题的实践性是中小学教师研究的最为重要和明显的特征。

首先,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源于实践的研究,即他们的研究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这从教师研究的选题中可以看出。教师的研究选题多来自于他们的课堂和教学实践,研究较多的问题包括:(1)学生问题。如“低段学生数学读写习惯的培养”“如何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会接纳他人”“心理偏差学生如何教育”等研究问题。教师从自己的教育对象身上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2)教材问题。如“教材主题图处理方式研究”“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场地、大班额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等,就是教师从自己使用的教材中发现的研究问题;(3)课堂教学问题。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插图利用策略研究”“高段英语课游戏实效性研究”“小学中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参与的策略研究”“小学高年级语文仿写训练教学策略的研究”“读写结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等,就是教师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发现的研究问题。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教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为对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这也反映了一线教师希望通过研究提高自身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目的。(4)班级管理与学校管理问题。如“新接班级中教师与家长的磨合研究”“校园网与校园文化关系的研究”等研究课题,就是教师从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的实践中寻找的研究课题。

从以上研究选题可以看到,一线教师的研究问题就来源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紧贴自己所教的学科,紧贴课堂教学。教师的研究其实是教师关注和反思自己日常教学实践的结果。有研究发现,在小学教师全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有关学科教学的文章大约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在所有的文章中,有将近62.9%的文章是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这再一次说明,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源于实践的研究。

其次,一线教师的研究目的是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是以教学为业的,他们的研究是“为了实践而研究实践”。因此,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既着眼于实践又着手于实践。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他们希望通过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实践的。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研究的过程就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和研究融为一体,难以分割。他们从实践中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通过实践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成果。总之,教师研究是来自于实践、为了实践和通过实践进行的研究。研究更多的体现为教师的日常工作态度。

例如,“情境教育”的创立者李吉林老师,她就是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在教学中进行研究,边研究边教学,在日常教学生活中不断研究和探索,逐渐搭建了一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教学―研究之路,最终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情景教学”理论。

综上,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是来源于日常教学实践的研究。中小学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并不是在实践之外另起炉灶,而是将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融为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研究,并在教学中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的研究。最终达到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的目的。研究不是独立于教师教学之外的任务,而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方式和态度。

(二)研究表达的叙事性

通过上面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与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研究相比,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带有“草根性”特点的、自下而上的研究。首先,从事研究的是来自最基层的从事具体、琐碎的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次,教师们的研究往往是基于课堂现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着眼于课堂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最后,与专门教育理论研究者的“书斋式”“实验室式”的研究方法不同,中小学教师往往通过课堂观察的方法直接进行研究,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探寻原因并思考解决策略。

此外,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他们很难进入那些描述和界定他们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语言体系,他们往往是能承受专门教育研究者的理论话语的界定。而叙事性则使他们能够以自己的话语体系参与到教育研究中,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对研究结果进行表述。

所以,教师研究的“草根性”、自下而上的特点和教师本身的话语体系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带有叙事性的特点。

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主要有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志、教育课例、课题论文等。不论教师研究最终采用何种表达方式,其中都包含有大量的课堂故事、教学案例等。通过叙事,教师呈现出了真实具体的教学情景,活灵活现地描绘出了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面临的困惑、问题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尝试。可以说正是通过这种叙事的表达方式,教师向读者呈现了一个鲜活的教育世界,也呈现出了教师个人的研究、成长的轨迹,表达出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如“小学语文低段练习改革与创新作业设计研究”以《好作业就这样多起来》的研究故事来呈现。通过讲述研究故事,这位教师呈现了语文教学中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作业设计问题,向读者展现了整个研究过程中作者对作业布置合理性的反思,体现了作者对研究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大胆尝试。同时,也生动表现了作者(也就是研究者)在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及其思考。这也引起了广大一线教师的思考和共鸣。

这种叙事性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有利于树立教师们的研究信心,拉近研究与实践的距离,破除教师中的“研究神秘论”和“研究无用论”观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这些研究成果在广大的一线教师中进行推广。因为叙事性的表达方式更接近教师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其中有很多他们熟悉的,甚至就是发生在他们自己课堂上的教学故事,因此更能在中小学教师中引起思考和共鸣。

二、中小学教师从事研究要注意的问题――研究成果的思想化

虽然中小学教师研究成果的表达带有叙事性的特点,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小学教师研究不需要理论思想的指导,也不是说中小学教师的研究可以停留在单纯叙述案例、故事或经验的层面上。相反,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成果必须有理论的支撑和引导,必须是思想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研究的价值,才能使教师的研究生命长青。

教师通过叙事倾吐他们在课堂中的想法和行动,这就是教师的经验。教师的经验往往是独特的和个人化的,正是这些课堂经验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潜在的意义。教育中“真正的核心问题是教师的实践本身,教师通过实践形成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智慧,它是与每个具体情境相连的,它必须考虑到在实践中的各种复杂性,它依赖于随时生成的各种判断和决定,它根据各种不确定的因素而发生改变,它关注各种特定事件,它随时会在过程中因需要而改变其原定的目标。”

但是,如果教师的这些实践经验仅仅局限于叙述故事的层面,那么经验就仅是简单的积累而已,不能实现经验的重构,也就不能起到促进教师能力提升的作用。久而久之,这些经验就成为教师习以为常的思维,不再被重视了。所以,中小学教师的研究还得形成思想化的成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的经验思想化呢?

曾有学者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没有反思的教育经验是狭隘的教育经验。我们从这些经验中学到的东西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有限的,教师的发展空间也是有限的。同样,这种经验也只局限于经验提出者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能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影响到更多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突破这种局限性,实现教育经验的重构和提升。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将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实现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经验与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嫁接、融合,从而产生和发展属于自己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思想。

例如,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她之所以能够成为影响深远的教育家,就是因为她能够从自己50年丰富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提炼出富有个性的语文教育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于漪老师就对自己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进行反思、加工和提炼。通过写教后记,她“不断地记录下教学实践中的种种情况,积累资料,提炼上升到理论,再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修正”。通过撰写文章和专著,她将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分享给更多的教师同行,为更多人的教学提供帮助和指导。再如李吉林老师,她也同样从自身的日常教学出发,不断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积累和反思,并加以梳理、归类和总结,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论,提出了情景教学、情景教育、情景课程三部曲。

我们期望能够有更多的像于漪老师、李吉林老师这样的教育家型教师。但是,怎样才能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呢?就是要善于对自己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抽象概括,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感觉的层面”。只有像于漪、李吉林两位老师这样不断对感觉或经验进行反思、沉淀、澄清,才能增加教育思想的“理智深度”,最终构建出更具有思想性的教育理论。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例7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梁镜清主编,《小学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

[2]郑其恭、李冠乾主编,《教师的能力结构》,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张楚廷著,《数学教育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4]朱仁宝、王荣德主编,《21世纪教师素质修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

[5]翁向新主编,《谈教师的素质与修养》,群众出版社,1992年。

[6]崔相录主编,《素质教育――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

[7]李瑾瑜等编,《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

[8]傅道春编著,《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傅道春主编,《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11]林六十等,《数学教育改革的现状与发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

[12]陆书环,《数学教育学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1997年。

[13]张奠宙,《数学素质教育设计》,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4]张奠宙,李士,《数学教育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5]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6]唐瑞芬,朱成杰,《数学教学理论选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1年。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9]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02年。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教育新论,2009.5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例8

感受一:专家引领,理论提升

我们有幸聆听了四位专家的专题讲座,这些讲座分别是:《回归普适与朴素:基础教育教学创新的品质》、《“办好学前教育”的实践解读》、《小学教学专业标准的制定与解读》和《平静中做教改》,每位专家的讲座内容都不同,内容丰富,理念超前,可以说是对我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一次洗礼与提升,使我受益匪浅。印象深刻的是杨启亮教授《回归普适与朴素:基础教育教学创新的品质》的报告。杨教授从“为什么要主张四个方面回归普适与朴素”、“教育的目的”、“课程的困惑”和“方法的思考”等四个方面对基础教育的问题进行了精辟的剖析。

杨教授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朴素,他指出:“朴,就是未经雕琢的意思。素,原样,是什么就是什么,原汁原味。”“普适,是普遍合适。”基础教育创新的品质应当是普适与朴素。但是当前社会存在着浮躁、浮华的现象,存在着一定的形式主义,这势必对教育产生严重的影响。

接着杨教授讲到了教育的目的,即基础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他指出,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是培养适应社会、自食其力、能负起社会责任的普通劳动者,基础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关注全体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

在谈到课程的困惑这一问题,杨教授说,当前中国的基础教育考业负担非常严重,有句话影响深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恰恰这句话让孩子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很多学生自杀的现象。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产生如此多的因为压力无法承担学习压力而自杀的现象。这种教育甚至让学生连基本的体育课业也让步了,忽视了学生的健康,导致学生身体体能下降,一些高校连3000米、5000米长跑也取消了,这不得不说是个悲哀。

最后,杨教授谈到了回归普适和朴素的方法。一是要慎言创新。二教法是最朴素和普适的一种方法。三合适的方法,顺其自然就好!——教学自然、儿童自然、教师自然。

普普通通的实例、朴实无华的言语、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见识了一位与众不同的教育家。也留给我诸多的思考:1、教育要均衡,要关注弱势群体;2、切实减轻孩子的考业负担势在必行;3、教育要回归自然。

然而,反观当前,基础教育的浮躁、浮华、形式主义,这一切的一切,是谁造成的?作为一线老师,很多事情的改变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例如,名校的打造,一考定终身的体制等问题。只要高考这根指挥棒还在,那么,各级部门势必会组织各种筛选的考试;一有考试,势必排名排序;为了名次,教师势必想尽一切办法。那么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就很难落到实处了。

作为我,或许我能做的,就是让我的课堂自然、朴实、普适,让我的学生享受课堂的自然、乐趣、幸福,爱上学习。

感受二: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我们考察的7所学校历史悠久,有的属于百年老校。风风雨雨百年中,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一任又一任的校长,他们不断传承和提炼,走出了主题鲜明富有特色的办学之路。南京夫子庙小学的“夫子”文化,学校的一切活动、课程都是基于孔子文化而形成的,而且挖掘的很深入、很全面、很细致。我最感兴趣的是“开笔礼”,一年级入学就到学校对面的大成殿举行“开笔礼”,穿上汉服、写人字、点朱砂、撞钟,隆重的仪式让孩子们一入学就浸润在夫子文化中。长江路小学倡导“和谐教育”,以著名特级教师王兰、刘军为代表的优秀教师群体以“爱职业、爱儿童”为职业精神,营造和谐校园、构建和谐课程、实施和谐管理、打造和谐文化,让师生在充满智慧的校园中和谐共生。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推行和合教育,传承与发扬以“和”为根基的中华传统文化,以“学为乐、和为贵”为校训,打造出了自己的教育科研特色。上海日新实验小学以“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为办学宗旨,全面塑造有国际视野背景、身心健康活泼、有丰富创造力、有责任心的、有一定英语交流能力的、具有今日和未来幸福生活能力的儿童,成为一所社会广泛认同的好学校。

感受三:环境优美,育人有方。我们考察的学校都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放大校园文化在全面育人中的作用,着力打造优美和谐校园。走进夫子庙小学,整个校园呈明清建筑风格,雕梁花窗,飞檐出甍,闹中取静,古朴清幽。行走在校园之中,无处不感到一股浓郁的孔夫子文化氛围,进门处的小景观题名为“亦乐泉”;升旗台前刻着大大的八个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操场中央竖立着巨大的孔子对着学生授课的雕像;操场的围栏上雕着三个大字“仁”、“礼”、“信”;雪白的墙壁上排着一大块长竹简,上面雕着“星星论语”;每个教室门口的班牌上都会写有一句孔子的名言……就从校园文化来看,可以说处处皆有文化,处处皆有内涵。漫步在苏州金阊新城实验小学的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一种“和合”的氛围。文化墙上是“踢好球、读好书、做好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标语。教学楼里,展示本地风土人情的文化标牌和师生各类活动画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教学楼醒目的墙壁上。与其相呼应的,是楼道内安全警示语、温馨提示语、教育引导语,细心和关爱无处不在。而教室内的“名人名言、古诗美文”标牌则催人奋进,发人深省。诗情画意的综合楼里,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绘画作品,一件件温馨、贴心的装饰品。校园两侧的花坛旁,像诗一般的提示语让人在赏心悦目的同时,多了一份环保意识。而踏进日新的校园,我更感受了一个“新”字。校园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艺术气息,过道两边是学生的作品,有记忆画、油画、剪纸等等;拾阶而上,楼道也挂着一张张校园活动和教研活动相片。教室里也布置得精致有序,尽可能利用地方陈列孩子们的作品。每一间房、每一面墙、每一根柱、每一个景点都成为育人的场所,时时充盈雅致、处处陶冶情操,让学生耳闻目睹受教育、时时处处受激励。

感受四: 师资优化,课堂高效。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提高质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的关键,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考察的学校都非常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夫子庙小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提升教师的个人能力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围绕“聚星轩”“思辩苑”“博学坊”,充分发挥名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努力培养具有“夫子气”的智慧型教师。这些学校更为关注的是课堂教学。苏州长江路小学的“和美课堂”、新苏附小的“自主学习”等等。这几天,学校也给我展示了一些课例,授课老师大多是年轻的教师,他们基本功扎实,教态亲切、自然大方,印象深刻的是上海日新实验小学的《the jounary of little water drop》,首先教师清新自然,就像个邻家小女孩,毫不做作,一口漂亮的英语,整节课思路清晰、过渡自然、一气呵成;其次,教法新颖,如导入时运用fly a paper plane游戏,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击破难点,扫清阅读障碍;在复述故事时,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还觉得一个“实”,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扎实,导入——故事整体输入——故事回顾——复述故事——重编故事,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非常注重小组合作,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探究。

感受五:素质教育,特色纷呈。上海日新小学各项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艺体教育方面:创意剪纸系列课程、剪纸、围棋课、长跑、游泳、合唱、电子琴、舞蹈等;民族节日系列活动;社会考察系列活动:野营、野宿,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阅读方面:每日自由阅读一刻、每周经典阅读、每年举办读书节,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不愧为一所多元性、国际化的实验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小学基于上海大都市对人才的要求开展双语教学,他们的快乐reading、快乐morning,校本教材走遍地球村,英语节等等,双语文化氛围特别浓厚,创出了双语教学机制。

二、思考与感悟:

思考一: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发展的根基

思考二:优质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灵魂

思考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培育人才的沃土

思考四: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保障

思考五:丰富的特色活动是学生发展的根本

三、启示与设想:

作为一线教师,我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理念的提升、自身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教育理论的提升

江苏、上海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前之所以走在全国前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江苏、上海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能依靠雄厚的当地高校资源,利用高校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研究,理论先行,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作为老师,特别是名教师培养对象,系统的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之前总是抱怨自己没有时间读书,其实是一种懒性在作祟。为提高理论水平,必须给自己压力、动力,应该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一读教育理论:精读导师组推荐的书籍和其他相关书籍,并做读书笔记;二读教育报刊:了解同行在思考什么;三读人文书籍:拓展自己的人文视野。“在这个喧嚣的的年代,只要坚守者内心的良知与理想,自觉拒绝世俗的诱惑与时尚的挑逗,一个有追求的教育者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甚至还可以走得足够远”。 我相信,只要能以平和之心坚持下来,理论方面定能有所提升。

(二)、教学能力的提高

我目前正在主持《小学生英语“自主阅读”能力初步形成的研究》、《小学生自主写作能力的培养》课题研究,在自主学习这一方面的理论有一点认识,我将继续这一理念的学习,并把这一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融入教学实践,研究小学英语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上公开课、示范课,不断磨练,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例9

3.略论中小学法制教育曾献超,朱雄君

4.体育教学过程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王茜,王雪峰

5.浅谈新课程下化学教材的再处理贺必武

6.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素质提升方法研究曹晨忠,龚日朝,黄玲娟,陈春萍

7.论高校信念教育中的着力点唐根华,唐辉

8.美国大学学分制的发展历程与特点常思亮

9.论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刘何清,刘荣华

10.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基本要素探讨李启平,王冠

11.应用写作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杨欣

12.独立学院高等数学分层教学的思考周炎林,聂东明,罗李平,聂春芳

1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考试体系改革探索胡赛,赵碧海

14.论建筑设计基础教学的文艺切入何川,王浩钰

15.株洲市高职院校排球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出路徐国武,陈振飞

16.关于刑法教学中的三个问题赖早兴,贾健

17.心理词汇研究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张玉香

18.关于平面构成教学的思考叶晓波

19.运用科学发展观,构建高职教师校本培训体系石莉萍,钟意

20.云计算促进高校创新发展的理论思考杨旌

21.案例教学艺术的探索与实践刘博逸

22.产业对接背景下的高职电子专业"实境耦合"人才培养途径研究王芳,叶玲

23.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中教学体系的构建、改革与实践刘志强,张大为,李会东,向育君,周建红

24.中文医学论文中Meta统计方法的使用情况分析朱雯霞

25.论本科毕业论文摘要的撰写资锋,曹运江

26.大学英语课堂互动实证研究胡金梅,谭梅芳

27.论扬长教育对大学生和谐发展的作用陈坤华,朱文彬

28.论湖南红色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力朱君,蒋美群

29.论创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陈慧慧

30.论心理咨询之助人自助目标李美英

31.教师伤害学生的心理分析龙平瑶

32.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及其信息系统开发施式亮,念其锋,张琳

33.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周薇

34.论高校精细化教学管理张勤

35.江西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杨艳,洪恩强

36.产业结构视角下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邹新月,周志强

37.激励理论在档案管理队伍建设中的应用陈华

38.图书馆人力资本节约略论孙连平

39.论当前高校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周琼花

40.继续教育领域实施精细化管理探析陈芳华,李友桥

41."危机"叙述与"计划"思维——1956年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报告的话语分析刘郁琪

42.华夏文化中"龙"原型为"马"之考辨冯桂芹

43.大众文化叙事与媒介公信力之间的契约关系金倩

44.论网络舆论监督的特点和意义肖燕芳,李栋

45.论舞蹈表演中音乐的重要性翦建

46.中国水墨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苏专

47.论基于室内设计的绿化配置孙文平,吴月亮

48.现代小区景观设计中的问题及对策刘彦君

49.湘南临武土话音系特点李益

50.英语副词排序规则的认知学分析杨万菊,唐小田,侯民吉

51.从dutyreport中锻炼学生的英语能力罗静波

52.湖南高考英语阅读填空题型探究李巧云

53.培养语篇结构分析能力提高阅读填空水平熊银华

54.新形势下我市文化系统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和对策杨红

55.2010年北京市生育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的预测分析胡欣欣

56.建筑物区分所有权之共有权李因来

57.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与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喻珍

58.论和谐的马克思人学向度孟凡华,高东帅

59.学生伤害事故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适用杨秀朝

60.国外公务员培训质量评估的主要做法及借鉴马娟

61.论Trips协议框架下我国知识产权"私权"保护谢慧

62.高校学报编辑部法律地位及其行为探析朱正余

1.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机器人课程的探索张新,秦志强

2.论新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师的要求周后芳

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作用欧阳立恒

4.论教师自身修养刘列雅

5.中小学后进生转化教育研究彭献文

6.新形势下民办教育发展探析李冬平,刘兆升,王歧奖

7.论青少年感恩教育的途径刘振中,罗成翼

8.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罗栋

9.工学结合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刘自斌

10.论艺术类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阳慧

11.工学结合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赵丹

12.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阙龙云

13.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的构建肖红艳

14.大学生旅途中的安全问题研究刘长春

15.课堂教学要素动态发展与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江海潮,张紫君,龙希

16.隐性教育在普通话教育中的优势效应吴十日

17.构建多学科融合学术环境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陈安华,胡燕平,颜建辉,黄良沛

18.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胡燕平,郭源君,李会强

19.坚持"导-研-本"路线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胡忠举,刘文辉

20.提高机械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索姚京成,刘衍琼,尹喜云

21.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曲,谢东海,李润求,蒋云霞

22.论高校课程考试与考试管理创新梁小玲,谢东海,曲

23.高校研究生资助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对策王晖

24.论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途径吴赛辉

2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持续优化研究尹小波

26.基于web的教育信息化评估工具设计刘泽

27.论高职英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罗红

28.论高校后勤社会化向立志,胡立卫

29."企业经营战略""四个三"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邹树梁,王铁骊

30.研究性教学:军备控制教学的新思路徐能武

31.论法学实践性教学的"当事人模式"欧爱民

32.法学本科课堂教学案例讨论模式探讨喻永红

33.论都市型农业院校"植物学"教学中的情商教育田晔林,王文和,谢雨子,于建军

34.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彭社芬,赵晓玲

35."外贸英语函电"课程的工作情境教学模式研究蔡文芳

36.关于高校本科金融专业"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吴朝霞

37.六步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褚凤

38.计算机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王彦超

39.钱学森思维科学理论与大学生写作灵感的激发徐开良,唐守文

40.广告写作与文学写作之比较邹妙玲

41.多媒体教学与教改的思考唐楚峰

42.引导时段状语的介词FOR的用法及理据探讨曾永红

43.从中英对比看"不但……而且"的偏误王泳辉,朱海燕

44.词义石化对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的负迁移影响钟珊辉

45.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复合词影响的实证研究崔文尖

46.《围城》英译本的暴力解读贺婷

47.英汉经济语篇中的事件结构隐喻初探钟曲莉

48.商务话语中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分析李文欣

49.英语经济新闻语篇的情态分析——基于批评语篇分析视角尹云云

50.试析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死亡意识"的美学价值白桦

51.论唐传奇的诗意叙事境界陈峭燕

52.零落成泥香如故辗转春秋韵更醇——析李清照词风多变之谜蒋淑芳

53.汉语口语中的重复话语模式和语用功能探讨安美丽

54.基于语料库的《西游记》叙事标记语对比研究朱湘华

55.湖南湘乡市棋梓桥话语音分析李丽颖

56.高校档案管理中的哲学维度探析刘立明

57.论档案管理中的人文精神渗透石玉冰

58.试论图书馆的回溯建库工作敖玉英

59.论贫富差距与两极分化彭清玮

6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土地纲领桂福才,朱光明

61.评马克·赛尔登关于中国革命中延安道路的论述张尔葭

62.网络民主与网络侵权的博弈——评《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翁武华

63.货币与人的自由陈银

64.落实科学发展观选用"五型"干部汤建军

65.论新时期国有上市公司领导素质的培养与提升陈能

66.园林景观的文化内涵及表现手法杜月意

67.拉威尔早期钢琴作品创作受德彪西的影响程度探析申佳

68.神话的可怕缔造者——纪录片《意志的胜利》探析段文韬

69.论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创意问题李静

70.湖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

71.金融法研究走向深入的有效途径——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与信用——金融法专论》任丹丽

1.基于教师专业化的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刘灿群

2.中小学教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祁玉娟

3.新课标背景下湘西州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沈煜

4.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唐艳春

5.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的重新审视与编辑对策孙珏

6.论刘少奇教育思想特色朱剑洪

7.关于加强高校BBS人文素质教育功能之思考梁小娟,李刚,胡志明

8.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刘云,李阿利

9.矿业类毕业生体系化就业指导探索安宇,陈磊

10.毕业论文信息资源的个性化检索及其构建王窈惠

11.论外国留学生的班级文化建设李艳

12.QQ群——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力平台阳洪霞

13.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思考贾莲霞,黄峰,张江水,王洪光

14.论高校与大学生特别民事法律关系熊新华,卢克建

15.新时期高校图书馆的个性化信息服务周小莲

16.论一般本科院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黄丽

17.目标教育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培养关系的思考刘雨芳

18.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思考曾芸

19.英语情境教学的情境设计石迪飞

20.论法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阳东辉

21.实验室开放与科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邓谦,蔡铁军,彭振山,龙云飞,邓彤彤,萧菡曦

22.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云南师范大学电子与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个案简析李星,何文学

23.高职院校说课与高职教育特征冯明

24.论三维角色动画教学中的动作特征与动作设计能力的提高熊明,吴月亮

25.关于多媒体教学的思考陈姗

26.古代历史教学中概念阐述的准确性问题——以罗马史为例陈可风

27.世界史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雷芳

28.《中国史学史》研究性教学初探徐红

29."市场"因素与高师历史专业教学改革李建明,刘梅花

30.论高校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欧阳萍

31.论高校历史学专业"以引为形"的课堂构建郑利民

32.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王敏斯,唐忠顺

33.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欧阳小梅

34.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刍议李白燕

35.论中学生作文创新教育李伟来,宋笑平

36."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模式研究王济华

37.论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张卫群

38.《永兴县志·方言章》的评述与思考谢奇勇,李民媛

39."算"的义项历时演变考察秦国栋

40.汉民族委婉语功能浅探万金

41.英语现在时表达将来意义的情态隐喻功能解读肖敏

42.从语境对话理论谈翻译语境中英汉词义的选择杨俊敏

43.英语缩略语刍议张曲

44.大学英语学习者阅读策略动态研究刘懿

45.从多元系统论看鲁迅的异化翻译理论欧阳桃

46.德语语音同化现象初探曹嘉桢

47.论开展"民国文学史"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汤溢泽,郭彦妮

48.论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冰山语言风格殷艳,凌建娥

49.别样的同情——"白日梦"概念在《送冰的人来了》中的运用李彭湃

50.论流行音乐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葛金平

51.论唐代仕女画与当代"仕女画"之差异姜太军

52.云南大学校本部校园开放空间分析陈璐

53.论勋伯格和"自由无调性"刘宏帆

54.论水彩画的写生与创作龚力,杨文

55.数字化影像符号对影像理解的影响研究柴彬彬,王昆鹏

56.从首届"三屏合一"新春晚看受众地位的提高和媒介强强联合趋势蒋爱利

57.论多维视域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杨军

58.新的执政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执政面临的挑战杨松菊

59.中国近代社会的变与不变章平

60.论张君劢30年代的"立国之道"伍本霞

61.审计监督与反腐倡廉建设吴群

62.以战略为驱动的管理变革——湘钢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的升华路径毛跃文

63.知识型企业中组织租金的创造、分配与剩余权利的配置廖文婷

64.区域人力资本和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彭宗平

65.论张家界生态旅游开发李小龙

66.现代学术史研究的新创获——《民国间古代文学研究名著导读》评介张红

1.关于独立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以湖南科技大学潇湘学院为例李炳煌,郭迎福

2.论为师之道与为师之术——读小原国芳《师道论》有感姜圣秋

3.标签理论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李肖璇

4.富人阶层的崛起对教育公平的影响高耀,姚景

5.关于高校继续教育中推进创新教育的思考叶文忠,罗红飞

6.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教育张书雯

7.大学生学习功利化的心理机制及其对策邓辉平

8.60年来我国"外国法制史"学科教材建设述论夏新华,侯宇清

9.以情景式教学培养高职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李曼琳

10.高师声乐教学形式多样化及其哲学依据探析贺军玲

1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学中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熊桂玉

12.高职食品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以"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为例王瑞兰,苏新国,王尔茂

13.真话语与假权威——论语文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王超

14.论英语作业的设计王明强

15.VLE网络教学平台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析丁凤

16.对声乐教学的思考李津生

17.中学语文教学的美育之道周雅婷

18.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反思李宣平

19.直拍进攻型打法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郭清林

20.体育教育生态学的发展路径及态势分析唐琛,张铁雄

21.论美术教学改革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刘新华,刘坚,谢雨子

22.关于工科大学物理内容体系改革的思考向远辉,章湘平,李玉珍

23.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完善庞龙斌,何振炎,陈小芬

24.基于SNS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改革探讨陈君,唐秀明

25.以职场能力为导向的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初探唐美华

26.论普通高校英语专业语法课程的改革禹淑英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例10

全日制教育硕士作为即将进入中小学校的准教师,当前进行的研究生层次的教育即是教师教育的“职前阶段”或“预备生涯阶段”,是为进入教师行业作“准备”。职前专业发展是进入教师行业的准入条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1]这里的“高素质”,不仅指所培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要具有良好的学术理论素养和一定的研究能力,还要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以及积极、稳定的专业理想,是为我国中小学校输送合格的具备“职前专业发展”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教师本质属性的要求 

1994年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教师职业是专门职业,必须接受过专门的教育,拥有专门的技术和特殊的智力结构;第二,教师是专业人员。根据《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和要求,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不但需要达到规定的学历和具备教师职业道德,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 

(三)中小学校人才需求特征的要求 

随着我国中小学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队伍的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动力之源,对于改革的成效已显得举足轻重。因此,各中小学校都会采取切实措施来提高师资队伍特别是新进教师的质量。一方面,对新进教师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教师“本科化”,中学教师“研究生化”已成大势所趋。目前中小学校教师研究生层次的培养模式已有在职教育硕士、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特岗计划、全日制教育硕士等等。其中,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为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创造了极好条件和提供了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对新进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综合素质主要表现在“职前专业发展”的水平上,包括新进教师的专业信念、敬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素养。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是近年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教育部2011年就强调“调整优化研究生招生结构,大幅增加专业学位招生比例,新增硕士生招生计划原则上全部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招生。”[3]2017年1月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指出:“保持研究生培养规模适度增长······专业学位硕士招生占比达到60%左右。”[4]全日制教育硕士在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职前专业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根据教学系统理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系统,其中,全日制教育硕士和指导教师是这个教学系统中的“双主体”。在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生源质量还是指导老师的遴选和考评,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

       1. 生源质量方面。在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中,生源质量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是决定着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基础性影响因素。而目前的状况是,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生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本文也主要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考察对象),一方面,在入学前后专业的对比上,报考非本科所学专业的考生占相当比例。有跨学科门类报考比如从理工科类专业考入人文社科类专业的,还有从非教育类专业考入教育类专业的,此类考生由于没有经过本科同专业的系统化训练,对于所考进的新专业来说,在基础知识、专业理论方面的积累上必然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在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复试阶段,也存在复试形式单一,考察内容不全面的问题。比如,缺少对考生两年后进入中小学从教意愿、职业理想的考察和判断等。 

2. 指导教师的遴选和考评方面。近几年,全日制教育硕士在招生规模上有了迅速扩张,这势必亟需一批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来与其相适应。而目前绝大多数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受到长期以培养学术型研究生为主的影响,没有足够重视专业型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具体而言,指导教师存在导师类别模糊化的问题,专业型导师大多由学术型研究生导师转型而来或兼任,少有单独遴选。学校在对导师的考核评价上,也只注重其在学科学术、科研的前沿和创新上,而忽视了行业技能的考察。 

(二)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因为起步晚,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还处在不断改革和探索中,培养单位的管理者和一线研究生指导教师,对全日制教育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职前专业发展的内涵都缺乏深层的理解,不管是在管理措施、培养理念方面,还是在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等方面对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职前专业发展都存在消极影响。 

1. 专业信念空洞化。在大环境上,因为教师待遇低、压力大等原因,存在教师跳槽、职业倦怠甚至失职等等现象,导致全日制教育硕士对从教的期望值降低。在学生与导师的关系上,部分导师极少与学生联系,几个月也见不上一面,缺乏面对面的交流,更谈不上对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使学生专业信念的建立基本空洞化。 

2. 专业知识理论化。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明显偏重于基础理论,实践技能课程所占比重较小,大致为总学分的1/4。专业导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偏重于学科理论的讲授和和学术问题的分析,而对行业知识进行传授较少,忽视案例教学。同时,在学位论文的要求上,也有学术化的倾向,相关指导性文件对学位论文的实践性要求并不明显,加之很多导师并未认真领会文件精神,更谈不上认真贯彻执行。在很多学术型导师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局限下,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往往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更多关注学术理论的探讨与创新,缺少对中小学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 

3. 专业技能薄弱化。部分导师在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时仍沿用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思路,往往将研究生的培养与自身科研项目紧密结合,偏重培养学术能力,而忽略了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部分导师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了解太少、研究不足,有的导师甚至从未到过中小学,更谈不上指导学生参与的行业实践与技能训练。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的改进策略 

为指导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工作,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全国教育硕士教指委等部门下发了一系列文件,鼓励各培养单位积极探索和创新培养模式。作为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单位,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地经济基础、中小学教育发展状态,以及本校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以发展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化为核心,积极采取一些探索性改革措施。 

(一)强化复试内涵,考察生源职业潜力 

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生的特点,在全日制教育硕士招生面试阶段不仅要对考生的教育教学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考察,而且不能忽略对其继续学习的态度和教师职业的兴趣进行考察。面试考官除了校内专业导师,还应邀请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对考生进行面试,分工协作,各有考察侧重点。校内专业导师重点考察其所报考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对专业前沿的了解程度。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则侧重考察其是否具备进入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以及对教师职业的认知和态度。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最好能让考生进行短时(比如10分钟)的微课教学或者是实验操作,然后小组讨论,以考察和判断考生是否具备作为老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潜力。 

(二)分类选聘,实行双导师制 

在遴选和聘请专业学位导师时,应把行业技能水平、行业基层服务的经历等作为遴选条件,并制定专门的考核评价标准。同时,从中小学校选拔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高级教师,组成实践型导师团队,和校内专业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构建“双导师制”的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校内学科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教学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样就能保障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职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都能够得到统筹发展和提升。 

(三)营造教育氛围,培养专业信念 

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内在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行为导向,对促进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专业信念的建立上,全日制教育硕士必须建立起关于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价值等职业信念,同时,建立起专业道德,并自觉地进行修养和锻炼。这是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教师专业精神的内核和理想的支点。作为培养单位、作为导师,应营造健康的教育氛围,通过教学、讲座、报告等形式,责无旁贷地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的教师职业信念。 

(四)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专业知识 

在专业知识的构建上,作为未来的教师,全日制教育硕士须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要有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丰富的心理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有个人在学习中的独到感悟、体验和经验总结。在专业知识的拓展上,不但要在本科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更新知识,补充知识,扩大知识范围,而且要从知识的理解到知识的批判,再到知识的创新,奠定未来教师职业的学术性知识基础。同时,在学科前沿知识的构建上,要“紧扣职业特点和人才成长需要,把握理论发展动态,及时反映实践领域最新进展,将课程学习与知识变化和实践要求最大限度地有机结合,提高教学内容的实效性、针对性。” [5]在具体实施中,可以聘请基础教育一线的老师开设与基础教育和新课改相关、密切联系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通识教育课程,还可以推进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专业必修课及选修课的教学可以采用“理论+案例”的模式,利用讲授、自学、讨论、案例分析、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方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五)建立实践基地,规培专业技能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5]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为统筹发展他们的职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加强中小学校实践基地或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是职前专业技能培养的基本要求。有了基地这个平台,就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实践基地的中学校长、年级主任和学科教师等)共同分析和讨论,以形成行业认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从课程学习、实践训练、教师指导等方面构建”0.5+0.5+1.0“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在全日制教育硕士进校的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在校内系统学习各类理论知识,着重专业知识的培养;第二学期,每周一半时间到中学开展教育见习,让学生參与观摩教学实践活动,一半时间在校内开展课程学习,让学生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开展课程专题选择学习。第二学年主要在中学进行教育实践和撰写学位论文。”[6]教育实践包括教学见习和实习、班主任工作的体验,以培养其教学能力、班级建设与管理能力、与他人的沟通和协作能力、专业反思能力等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同时将教学实践的成果通过学位论文的形式呈现。 

(六)规范学位论文,体现基础教育实际 

对于学位论文,“培养单位应根据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意见,分类制定专业学位论文标准,规范专业学位论文要求。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7]的要求,我们要引导全日制教育硕士高度关注基础教育实践问题,主动参与到教育创新基地的建设和基础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努力在解决中小学实际问题上下功夫,撰写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实际的具有实用价值的学位论文。在答辩时,须严格执行“专业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7]的管理规定,以保证学位论文的质量并能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的实际问题。 

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是一项奠基工程,在科学确立全日制教育硕士合理定位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前专业发展的规律,积极创新理念,探索培养模式,以确保全日制教育硕士职前专业发展的培养质量,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高层次、应用型、多样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Z].教指委发[2011]04号.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8届第15号,1993-10-31. 

[3]教育部.2011年工作要点[EB/OL].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64/201102/114836.html.

[4]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Z].2017-1-17. 

自考小学教育论文例11

前言: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学科,语言文字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现今,小学语文教学却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优化小学语文教学体系,已经迫在眉睫。

1 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资源不足。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地方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它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这样就导致学生学了教材外,很少有课外补充学习材料。教学仪器不够先进,严重影响语文教学效果。

1.2 教学目标存在片面性。小学语文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导致小学语文教学在应试化道路上留下的印迹太深。目前,社会、学校还是单纯地把学生笔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学水平优劣的标准,很少注意到对学生人文性素养的考查,评价内容局限于书本知识,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部分学生身上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扼杀学生天生的创造潜力的同时,也将那些为了职业生存不求自身发展的教师困在了因循守旧的应试化教育老路上。

1.3 教学方法不当。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生质量评价模式多数仍停留在以分数为主的传统的纸笔测试法,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只重视可测量的外在的行为目标,忽视内在情感目标和态度的培养,使评价内容游离于学生的生活,忽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 教师素质不够。现代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精通专业知识、技能,要具有综合素质外,还要求必须热爱教师这一职业,要有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大部分教师只接受过中等师范教育,知识层次较抵;也有部分教师属于民教转正,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有一部分教师不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懂英语、不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些教师不能独立完成备课任务。

另外,教师在内容上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把理论置于实践中,学生学习的理论操作性不强;教师只重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使课堂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实践训练课。导致学生教学理论修养先天不足,以后的教学实践会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概括地讲理论,举一些典型例子,教学理论缺乏深度,也没有实践效果,达不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除了要考察学生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还要考察教学基本功如教态、语言表达、板书等。

2 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2.1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各级政府要根据《义务教育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逐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尤其是对乡镇中心小学及规模大的完小,要尽量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配齐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学校领导也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添置教学仪器,努力改善教学手段。从实际教学需要出发,弄清病因,对症下药,针对师资、生源、教学的现状,扎扎实实做一些基础工作,把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落实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上。

2.2 教学教材的改革。教材的选订尽量选择与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部级、省部级重点教材,注重前沿性的科学理论与现实教学内容相结合。切实突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努力减少盲目“求高”、与专业方向不够吻合的教材征订。另外,还要注重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强化基础训练,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传授;精练讲授内容,注重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

2.3 教学方法的改进。时刻关注小学生语文学习状态和教师教学情况,对小学语文教育要有更多的感性认识,并掌握足够量的教学案例。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教学与研究,让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并对有代表性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要打破纯理论单方面接受的学习方式,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相结合,广泛采取案例讨论、合作研究、教育调查、教学实践等教学形式,创建一种以学生自我建构为中心,多种教育形式交叉互动的教学情境和教育过程,使学生在不断地感悟、学习、实践、反思中,促成有关理论知识的整合与建构;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相应的教学理念,观看自己的教学过程,自己做出说明和评价,再接受师生的质询与评价。这是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过程,也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

2.4 改进评价方法。改进评价方法,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的客观要求。在评价内容上,既要评价学生对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更要加强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要把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内容;教学评价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需要积极倡导教学活动和评价体系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只有积极引导小学生主动参与到评价中来,才能不断形成小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互结合的评价机制与氛围。

2.5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敬业精神,积极多读书,读好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学习,只有自己的知识丰富了,才能挖掘出教材的内涵,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游刃自如,表达清晰、准确、完整,才能讲得浅显易懂,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热爱语文;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学校要定期培训、外出考察、实践探索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尤其要充分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师艺术教育水平,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高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

3 结语

基于“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观念,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及价值观的形成等,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