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2:31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例1

1.引言

三十多年来,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的远程教育,在坚持依据成人教育特点,实施大众化教育,服务基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具体表现为:成人学生存在急功近利,职业道德差,诚信度差,文化教养水平偏低;年龄较小的中、高考落榜生,学习成绩差、信仰缺失、对真理与金钱取舍颠倒、做人标准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等。如此表现,与教育的目的相去甚远,因此,各类远程教育学校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2.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传承人文精神为手段,以提升灵魂、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的教育。针对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个人乃至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包括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思想道德的、社会伦理的、科学的等等,这一切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2.2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有目的培养而获得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除了具备宽厚而有深度的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具备高品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质,使学生能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相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教育的重要责任。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备心理品质。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都具有优良的人格特征和一流的人文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创新精神和可贵的人文品格。

2.3良好的人文素质可有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等其他方面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3.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面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软硬件和教育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全面建设学校人文环境,以图解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3.1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学校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学历的倾向,以人为本,把重点转到培养学生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全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建设和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诸如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和教职工队伍

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应加强对教师的包括师德在内的文化、品德等人文教育,使其始终以高雅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依据远程教育特点,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和服务质量,避免出现管理、服务与教书在“育人”上的“两张皮”现象,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3.3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积极地渗透人文教育:一是在导学过程中,在讲解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同时进行灌输。可采取情景式教育,置学生于实景中,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悟。二是通过网上答疑、小组学习讨论等形式,由教师给出题目或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达到共识。

3.4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摄影书画展、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等;三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突出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4.结语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是人才的必备素质。我们充分分析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低下和人文教育缺失的状况,强化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并针对性的就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提出了建议。使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例2

1.引言

三十多年来,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的远程教育,在坚持依据成人教育特点,实施大众化教育,服务基层,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人文素养严重缺失,具体表现为:成人学生存在急功近利,职业道德差,诚信度差,文化教养水平偏低;年龄较小的中、高考落榜生,学习成绩差、信仰缺失、对真理与金钱取舍颠倒、做人标准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等。如此表现,与教育的目的相去甚远,因此,各类远程教育学校必须注重人文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2.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

“人文素质”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与国家、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即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传承人文精神为手段,以提升灵魂、塑造健康人格为目标的教育。针对远程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人文素质状况,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个人乃至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素质,它包括文学的、历史的、艺术的、思想道德的、社会伦理的、科学的等等,这一切对于人的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和很强的渗透力。人文素质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表现在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还表现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改善思维方式、增强非智力因素等几个方面。

2.2强化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通过有目的培养而获得的。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除了具备宽厚而有深度的自然科学知识,更要具备高品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素质,使学生能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叉、互相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教育的重要责任。科学发展的实践证明,优良的人格特征是创造力充分发挥的必备心理品质。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都具有优良的人格特征和一流的人文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创新精神和可贵的人文品格。

2.3良好的人文素质可有效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人的人文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容,是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等其他方面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条件,而人的人文素质,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认识能力、文化教养,才是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标志。高雅的人文修养可使学生自觉关怀他人、关怀社会、关怀人类、关怀自然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具备健全美好人格,不断由必然王国向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攀登。

3.远程教育环境下,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面对远程教育环境下学生人文素质偏低的问题,学校应利用自身的软硬件和教育优势,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全面建设学校人文环境,以图解决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

3.1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学校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学历的倾向,以人为本,把重点转到培养学生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全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建设和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设置诸如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3.2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和教职工队伍

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应加强对教师的包括师德在内的文化、品德等人文教育,使其始终以高雅的文化素养教育学生,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依据远程教育特点,加强学校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的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

[1] [2] 

和服务质量,避免出现管理、服务与教书在“育人”上的“两张皮”现象,净化和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

.在专业课程传授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

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积极地渗透人文教育:一是在导学过程中,在讲解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同时进行灌输。可采取情景式教育,置学生于实景中,使其从中受到教育,得到感悟。二是通过网上答疑、小组学习讨论等形式,由教师给出题目或问题,师生共同进行探讨,达到共识。

.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学生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如各种艺术节、演讲比赛、科技节、摄影书画展、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等;三是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突出大学的学术精神和教育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例3

【关键词】素质教育;建设;关系

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十分重视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我国高等人才的培养方向、人才质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高校教育者担负着在高校内部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素质、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之才是高校肩负的光荣使命。笔者认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思路,着眼于挖掘校园潜在环境的资源,加强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以提高素质教育的实效。

1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环境是影响人生展的三大要素之一,而校园是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生活于世上的一种特殊环境,同时又是把校园文化的影响有效地转化为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活动,它对教育和教学有着重大的影响。

学校教育环境主要包括显在环境和潜在环境两部分。因而校园文化建设也包括现显在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潜在的校园文化建设两个部分,显在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指有明确目的性的课程设置和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它可以迅速、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知识、智力和各种个性品质。而潜在的校园文化建设则是指以暗示为手段、无特定目标的学校生活质量、校园文化氛围、教师态度以及教学活动的道德背景所传递的内容等。多年来,高校教育工作者只重视显在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作用,而无视潜在的校园文化建设对素质教育的影响,事实上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并不令人满意,甚至出现了事与愿违的现象。究其根源不在于学生们缺乏道德知识,而是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学生实际相结合,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将所习得的道德观念、思想理论内化成个体的价值取向并保存下来。

2校园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凭强制性的理论灌输就一劳永逸,也不是靠苦口婆心的说教就大功告成,它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能否真正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关键就在于这些教育的内容能否与学生的实际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的体验很好地结合起来,而这种活动总是特定的校园文化或氛围中进行。作为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2.1良好的校园文化如同“春夜细雨”,悄无声息地为素质教育提供精神动力。

无论是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鼓舞人心的校训格言,还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进取的校风学风都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经意间使受教育者的感觉器官得以生动的刺激,心灵得以深刻的浸染,不知不觉地接受隐含于其中的观点、价值。

2.2良好的校园文化如同“转化器”,促进学生将从外部获得的道德、知识、能力等素质较好地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主体素质。

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仅直接受直接经验的影响,而且也受观察的影响,通过他人的行为及结果,成为个人的价值观念并保存下来,这个过程需要教育者选择合适的机会,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获得情感上的体验,把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溶为个人内在的品质,促进道德成长,并以一定的具体行为表现出来。但值得一提的是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何有意识地在可能的范围内去干预和避免消极因素,发挥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的积极教育影响,把消极影响纳入可控制的范围,就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素质教育获得最佳教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3校园文化建设能够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对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同时,应高度重视校园潜在环境建设,减少潜在环境的负面影响,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美化校园环境,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校园环境中营造出高雅的品位、浓厚的文化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净化其灵魂,升华其人格。

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校园文化必须弘扬主旋律,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养成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情感;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之所在,也是创建优良的校园文化的核心之所在。

3.2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自身既是显在教育环境的一分子、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载体,又是潜在教育环境的一分子。教师多方面的为人师表,处处严于律己,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它对学生所起的示范和感染作用是难以估量的。因此,高校应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和现代科学技术素质,掌握进行素质教育的技能和技巧;引导教师树立“大德育”的教育观,将教育的视野从智力领域扩展到非智力领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注重学生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和思维方式的教育。

3.3依托信息媒体,建立素质教育的新阵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大学校园的信息化趋势方兴未艾。一个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校园环境正在形成。高校应正确看待网络信息对师生思想的影响,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势,将信息媒体不仅仅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工具,更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方面,在校园网上开设以正面教育为主的“德育版块”、“学生主页”,就学生普遍关注的学习、生活等热点话题、重要新闻展开讨论,畅所欲言,让学生成为版块真正的主人;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要求的网站,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先进思想的教育资料,努力构建健康的网络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和控制,制定一定的规章制度,规范网上行为,为青年学生提供良好的网上生活空间,创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对学生中已存在的不良因素,变传统的“控制”手段为正确的“疏导”方式,找出问题的症结,增强判断是非的敏锐力,提高免疫力,在大量的网络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4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行自我教育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例4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自自身的需要,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其接受过程具有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必然受到教育主体、接受主体、实施中介和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 教育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承担着设计、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过程的职责,教育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实现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往往要运用、结合多方知识及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解释、说明、佐证” [2],教育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主体能否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能否运用多种丰富的教育手段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同时,教育主体的人格魅力和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关系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

2 接受主体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主体,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程度是影响其接受效果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接受标志着接受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解、认可、内化并付诸于行动的过程。在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过程中不受其他人的影响,更倾向于自主选择、自主认知,渴望通过自己的解读来做出判断和选择,这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这一接受主体之间身心特征、自我需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内容、接受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会有不同,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实现程度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3 实施中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中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首先,教育内容不仅要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时也要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只有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教育内容才能被大学生所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与接受相契合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率。其次,多样、新颖的教育方法的恰当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接受热情,使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最后,教育载体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影响的重要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的连接点,没有教育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无法进行;灵活运用教育载体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活化”,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使得受教育者更乐于接受,日益丰富的教育载体的灵活运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取得预期接受效果的重要保障。

4 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必然受到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提升其接受效果,反之,则会阻碍其接受。在宏观环境层面,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都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环境是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最敏感环境因素,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等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观念;而政治环境更是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文化环境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教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不断扬弃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其理论体系。在微观环境层面上,校园环境是最具代表性的教育环境,它一方面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

二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对策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实质上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理解和处理的过程,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消除接受障碍,就必须立足于影响其接受效果的各个因素,找到教育与接受的契合点,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终极目标。

1 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主体,承担着传授知识、思想引导、调动受教育者主动性发挥等重要职能,教育主体要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一,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素质是教育主体所必需的核心素质,教育主体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方向性和科学性;第二,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高校教育主体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人格魅力,感染和吸引受教育者,使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三,知识能力素质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主体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要提高自身表达能力、应用新技术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生动性、活泼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丰富多彩,进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第四,教育主体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久工作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主体的各方面素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育主体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魅力,保障其接受效果。

2 满足接受主体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主体能否接受、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传递的信息是否满足其需要,需要是接受主体产生接受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满足接受主体的需要能够激发接受主体的欲求心理,进而激发其接受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一,智力需要。高校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求知欲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满足其认知需要才能实现大学生的接受、内化、最终付诸实践的过程。第二,情感需要。高校大学生的情感活动表现为兴趣广泛、情感丰富,“健康、积极的情感能给人的意志行动以力量,不良、消极的情感会变成意志行动的阻力”[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力求做到以理教人、以情动人,在情理交融中达到更好的接受效果。

3 发挥实施中介合力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中介,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充分发挥这三者的合力作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有效途径。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内容要适合所有接受主体,根据不同接受主体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呈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方法要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针对大学生的接受特点选择和运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融合理论灌输法、榜样示范法、对比鉴别法等教育方法,激发受教者的参与意识,在互动交流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育载体上也要更新发展,采用现代化教育载体,声情并茂地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感染力和渗透性,增强其接受效果。

4 优化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向人们传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各种环境因素所肯定,所强化,才能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内化为个体意识。” [4]第一,优化宏观教育环境。一般来讲,经济环境公平、公正,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要构建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物质基础;文化环境的优化,要倡导先进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优化微观教育环境。高校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就是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拥有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更容易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其影响因素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的影响因素,能够更好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有效可行的工作方法。现阶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要走好“影响因素四部曲”,即提高教育主体素质促进接受效果、满足接受主体需求深化接受效果、发挥实施中介合力增强接受效果、优化教育环境固化接受效果,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33.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例5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特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它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接受主体出自自身的需要,在环境的作用下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客体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其接受过程具有复杂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必然受到教育主体、接受主体、实施中介和教育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 教育主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主体即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承担着设计、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全过程的职责,教育主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实现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对象,“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时,往往要运用、结合多方知识及手段,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解释、说明、佐证”[2],教育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育主体能否充分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能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能否运用多种丰富的教育手段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同时,教育主体的人格魅力和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关系也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

2 接受主体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主体,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程度是影响其接受效果的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接受标志着接受主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解、认可、内化并付诸于行动的过程。在思想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过程中不受其他人的影响,更倾向于自主选择、自主认知,渴望通过自己的解读来做出判断和选择,这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这一接受主体之间身心特征、自我需求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性,在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内容、接受深度和广度等方面都会有不同,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实现程度也会产生一定影响。

3 实施中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中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首先,教育内容不仅要符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同时也要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只有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的教育内容才能被大学生所接受,教育内容达到教育与接受相契合能够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率。其次,多样、新颖的教育方法的恰当运用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接受热情,使大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最后,教育载体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影响的重要手段,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的连接点,没有教育载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无法进行;灵活运用教育载体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活化”,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使得受教育者更乐于接受,日益丰富的教育载体的灵活运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取得预期接受效果的重要保障。

4 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一定环境中进行,必然受到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教育环境,能够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提升其接受效果,反之,则会阻碍其接受。在宏观环境层面,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文化环境都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经济环境是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最敏感环境因素,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等不断改变着人们的认知观念;而政治环境更是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文化环境则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教者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不断扬弃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其理论体系。在微观环境层面上,校园环境是最具代表性的教育环境,它一方面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对策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实质上是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理解和处理的过程,要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消除接受障碍,就必须立足于影响其接受效果的各个因素,找到教育与接受的契合点,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终极目标。

1 提高教育主体的综合素质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主体,承担着传授知识、思想引导、调动受教育者主动性发挥等重要职能,教育主体要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第一,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治素质是教育主体所必需的核心素质,教育主体要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增强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方向性和科学性;第二,思想道德素质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力量,高校教育主体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人格魅力,感染和吸引受教育者,使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做出积极的反应,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三,知识能力素质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素质,教育主体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同时要提高自身表达能力、应用新技术能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生动性、活泼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丰富多彩,进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接受兴趣;第四,教育主体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久工作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主体的各方面素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育主体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魅力,保障其接受效果。

2 满足接受主体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主体能否接受、内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关键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传递的信息是否满足其需要,需要是接受主体产生接受行为的重要驱动力,满足接受主体的需要能够激发接受主体的欲求心理,进而激发其接受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一,智力需要。高校大学生这一青年群体,认识能力不断提高,求知欲望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满足其认知需要才能实现大学生的接受、内化、最终付诸实践的过程。第二,情感需要。高校大学生的情感活动表现为兴趣广泛、情感丰富,“健康、积极的情感能给人的意志行动以力量,不良、消极的情感会变成意志行动的阻力”[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力求做到以理教人、以情动人,在情理交融中达到更好的接受效果。

3 发挥实施中介合力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中介,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载体,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充分发挥这三者的合力作用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的有效途径。第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内容要适合所有接受主体,根据不同接受主体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呈现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方法要能够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针对大学生的接受特点选择和运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方法,融合理论灌输法、榜样示范法、对比鉴别法等教育方法,激发受教者的参与意识,在互动交流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教育载体上也要更新发展,采用现代化教育载体,声情并茂地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感染力和渗透性,增强其接受效果。

4 优化教育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向人们传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规范,只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为各种环境因素所肯定,所强化,才能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内化为个体意识。”[4]第一,优化宏观教育环境。一般来讲,经济环境公平、公正,更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要构建良好有序的经济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物质基础;文化环境的优化,要倡导先进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受教育者在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第二,优化微观教育环境。高校大学生最直接的教育环境就是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拥有良好学风、教风、校风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其更容易接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接受效果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其影响因素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的影响因素,能够更好的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到有效可行的工作方法。现阶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接受效果,要走好“影响因素四部曲”,即提高教育主体素质促进接受效果、满足接受主体需求深化接受效果、发挥实施中介合力增强接受效果、优化教育环境固化接受效果,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焕发出勃勃生机,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33.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例6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关键词] 数字化环境; 素质教育; 创新人才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5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0- 01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0- 01

1 数字化学习

1 数字化学习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进行不断交流、协商的合作,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等特点。数字化学习的3个要素:①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③ 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

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称为网络化学习。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进行不断交流、协商的合作,学习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可以随时随地、终身等特点。数字化学习的3个要素:① 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的特征。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它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③ 数字化学习方式。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形成资源利用、自主发现、协商合作和实践创造。

数字化环境具有信息容量大、技术形式多、信息集成快的魅力。它为教育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它具备交流互动的开放性、个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及时反馈的动态性、趣味学习的实效性等特点,在数字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数字化环境具有信息容量大、技术形式多、信息集成快的魅力。它为教育教学的展开提供了崭新的舞台,它具备交流互动的开放性、个性学习的自主性、教学模式的多元性、及时反馈的动态性、趣味学习的实效性等特点,在数字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2 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加速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作为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并具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文明传承和前进的动力。文化的传播和发扬需要创造新文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中,贯穿着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新的文明,就没有人类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广泛应用,势必加速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素质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信息社会,现代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作为创新人才应具备较强的信息意识,并具有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作为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人类文明传承和前进的动力。文化的传播和发扬需要创造新文化。“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在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中,贯穿着创新活动,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发展,就没有新的文明,就没有人类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只重书本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现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差,视野狭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软环境。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创新组织环境,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实践创新环境的建设从课堂教学抓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突出创新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让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成为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树立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观。

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培养的人才的需要。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形成了学生知识面过于单一,只重书本理论知识的教育,忽视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严重地影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出现部分学生综合素质差,视野狭窄,学习主体意识不强,缺乏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显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实施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全过程,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要高度重视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人才的软环境。要创建一个合理的创新组织环境,相互配合,共同为创新环境的建立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实践创新环境的建设从课堂教学抓起。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鼓励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 突出创新环境的建设,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科学意识、创新精神。让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成为建设创新环境的核心内容,为培养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树立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观。

3 在数字环境下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3 在数字环境下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1)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字化的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老师的课程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老师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1)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实施素质教育。在数字化的理念下,教育的目的已不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各类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如何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在老师的课程设计中,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选择学习方法,老师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自我发展。

(2) 构建适应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就是桥梁。构建适应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为创新人才打下了知识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现代性、基础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使学以致用,使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2) 构建适应高等职业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拓展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课程建设就是桥梁。构建适应高职素质教育的课程结构,为创新人才打下了知识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坚持现代性、基础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使学以致用,使创新能力、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服务。

(3)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引进和开发一批面向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以现代信息媒体为依托,借助各种媒体和现代化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广博的知识的同时,要有再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为培养能接受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人才服务。

(3)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保证素质教育的推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定性因素。引进和开发一批面向教师继续教育的网络课程,以现代信息媒体为依托,借助各种媒体和现代化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求教师在具备高尚职业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广博的知识的同时,要有再学习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操作能力,为培养能接受新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人才服务。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例7

思想政治教学作为时下高校所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课程,在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时下“素质教育”重要的步骤。在当下的一些高校,所开设的政治教学课程最主要的就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对此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当然,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有决定性作用,是时下“素质教育”的最最基础性的步骤。在思想方面,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且合理的世界观,在对待人事方面有正确的角度和理解。在政治立场上,思想政治教学也可以帮助人们确立明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以下的论述主要以思想政治教学对时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大的论述命题,多方面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大学生的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也一定程度上研究和探索思想政治教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环境下的“先锋”作用和重要的功能。在此,我主要分为三点来简单的论述思想政治教学于时下“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学为当下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源泉

在当下的“教育”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源泉,也即是说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可以不断完善、加强他们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学生人文化道德素养和素质。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交流并存,人们的功利目的都会变得很强,在此环境下,一个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是因为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另一方面一个良好的思想文化素养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过分的“功利”目的所带来的危害。在“素质教育”的大目标下,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切实志向,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上进心。同时,“素质教育”的大目标下,思想政治的教学工作扩大学生的“精神维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源泉,以促进其不断的成长。在时下的“素质教育”中,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源泉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支柱在人才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学为当下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素质教育”要更好的实行和达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自古以来,文人贤客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也都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发展。当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不单单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其本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还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完善与否。“回溯”历史长河,每一个阶段都会又不一样的文化发展情况,有的时段好,有的时段坏。在某些历史时段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正所谓的达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高度,对中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贡献,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精神财富。然而有的时代则相对比较沉寂,文化活动相当少,也缺乏较好的文学成就。在此,以上的一系列的举例论述并不是为了单单说明哪个历史时代的人聪明,哪个历史时代的人愚笨。论其根本目的,我想说明的是社会环境于当时整个文化繁荣发展的影响。回归到当下,在“素质教育”的大目标下,教育的成功完善发展会有多发展的原因,然而,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当下的思想政治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正提供了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国家的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大目标的完好实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明确的目标指导

当下的“素质教育”中,于学生而言,一个明确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导。在学习的教育体系当中,思想政治教学是整个“素质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可以为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明确他们所想要达成的目标,同时也是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整个教育的大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也为整个部分奠定了教育的方向,有带头的作用。在学生的教育大环境下,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决定了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一些共同的基本素质,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质。在以前的教育工作报告会上,前国家主席同志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对于正确把握人才的标准,有效培养人才至关重要。因此,思想政治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努力程度,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综上,在现时的教育大背景下,“素质教育”是先导,也是大目标。思想政治的教学工作于时下“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有着基础性的作用。以上的论述主要从思想政治教学对学生精神动力和精神源泉、为学习提高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学习提高明确的目标指导等三方面来论述。当然,以上的论述有不足和缺处,望得到公正合理的批评和指正。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flec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Development

LI Yujie

(School of Economic and Politics & Law,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is nowadays the hotspot in the discussion, this paper mainly from social environment, campus environment in two aspects analyzes the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enviro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function and the curr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o optimize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 measures for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development provides favorable condition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development; education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人的成长不可能离开环境的影响。所以,大学生素质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因此,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水平。

1 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作用

教育环境是指对教育活动及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素质的发展产生影响、作用的一切客观因素的总和。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是构成教育环境的两个重要部分,这两种环境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影响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环境。

1.1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作用

(1)社会政治环境影响大学生政治观的形成。社会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内外政治形势和社会政治因素等。首先,国内外政治形势对大学生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社会环境中的政治因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意识的形成。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大学生总会受到所处社会的政治意识和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处于善于接受信息和知识时期的大学生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政治因素的影响。

(2)社会的经济环境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首先,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的物质生活依赖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并且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其次,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来看,大学生素质发展是精神文化领域的一部分,然而精神生活必须要以一定程度的物质生活为基础的。只有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最后,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作为社会中的一员,社会生产关系制约和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社会生产关系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而且能够促使大学生的身心向健康方向发展,然而不正确的社会关系一定会造成大学生思想的混乱,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3)社会文化环境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首先,社会文化环境日益多元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导向作用。文化多元化使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碰撞,形成了多元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素质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形成。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比如文化多元化使各种错误认识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挑战。其次,社会文化影响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大学生处于一定社会环境中,一些社会风俗习惯、社会舆论以及社会风尚总在时时刻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其行为方式;造就大学生的性格和心理;最后,社会文化思潮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有重大的影响。

1.2 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作用

(1)校园物质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素质发展的物质基础。所谓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影响的一切客观因素和物质条件的总和,包括教学楼、生活休息场所、校园绿化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大学生身处学校中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物质条件,大学生素质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因此,校园物质环境决定了大学生素质发展的物质基础。

(2)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是大学生素质发展中实质性、根本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环境是以校园文化活动为主题,以教学为目的,由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环境。所谓校园文化环境具体包括校风、学风、教风、教育制度、教育技术、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等,其中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本质表现,教风是基础,学风是中心,教育制度是重要的教育手段。

2 教育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社会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大学生素质发展的社会环境。但又因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负面影响,使得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宏观教育环境复杂多变。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各国经济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给大学生素质发展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其次,在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中,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了新的发展,强行推行他们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最后,在社会文化方面,西方的一些生活方式与生活习俗对大学生的影响日异严重。随着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西方的生活方式逐渐渗入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都对大学生素质的正面发展提出了挑战。

2.2 校园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方面,高校教师质量有所下滑。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广大教师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目标,积极投身于教育改革,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教师的教风受到了负面的影响。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有少数教师出现了重商轻教、工作敷衍塞责、对学生漠不关心等行为,这些现象虽然只存在于少数教师身上,但它的负面影响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阻碍了良好教风的形成。

另一方面,高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亟待改进。虽然高校都积极地完善改进学校的规章制度,但是仍有些未能跟上时代的脚步,规章制度陈旧不堪,不能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同时,有些高校不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对教职工和大学生宽严不一。如此容易引起校园环境的混乱,不利于大学生素质发展。

3 影响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教育环境的优化

3.1 社会环境的优化

(1)优化社会政治环境。首先,在国际事务中积极发挥大国作用,认真地履行相关职责,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维护国际的和平与安全,充分发挥一个大国应有的作用与责任,在世界上展现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形象。其次,优化国内政治环境:加强党风、党纪建设,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倡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2)减小经济发展动荡,维护稳定的社会经济环境。首先,要努力减少改革带来的社会动荡,积极稳妥地推进经济改革制度,因时制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各种经济改革制度;其次,政府还应通过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完善各种配套的经济制度,以消除或减少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带来的振荡,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最后,要解决社会收入分配差距加大的问题,为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创造安定团结社会环境条件。

(3)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弘扬社会正气。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就是要发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导向作用:坚持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并且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创造大批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的素质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3.2 校园环境的优化

(1)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首先,加强校容校貌建设,营造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物质环境。校园布局需要讲究整体和谐,注重各建筑单体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关联,注重人文景观和建筑物、自然景观的相辅相成,从而体现出朴素、自然、典雅的建筑形象和宁静、优美的学府气氛。其次,加快数字信息化校园建设。网络的出现为数字电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个先进的数字电子校园,是通过把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等和学校的组织与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有机整体性地联系在一起,为其提供集成化、智能化、共享型、开放型的数字化的高科技高效率的教育教学环境。

(2)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深化校园学风、教风建设,加强校园制度建设:一是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为大学生素质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二是加强教风建设,对教师加强培训并强化政治方向性引导,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让教师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引导、示范作用,从而积极促进大学生素质提高;三是加强校园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规章制度,并且加强监管力度,使高校的各种文化活动建立在规范、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起到积极的社会示范作用;四是丰富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创造有益的活动平台,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庆红,陈成文.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及其优化[J].武陵学刊(社会科学),1999.1.

[2]李彬.教育环境与大学生素质发展[J].江苏高教,2005.6.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例9

伴随经济和社会飞速发展,环境问题凸现,成为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生态文明教育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与环境保护意识,是目前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高校作为向社会推送人才的重要机构,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一、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意义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不难发现,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首先,“三观”教育包括如何建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要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可见,通过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素质与环境保护意识,是目前高校需要重视的问题。同时,伴随目前教育对综合素质得忽视,很多大学生没有具备适应社会以及处理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生态文明观念,为此,高校作为目前为我国输送人才最多的组织更应该起到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其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提高以及政治文化的迅猛发展,资源环境隐藏的问题显现出来,由于人类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直接造成气候变化、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对于人民的身体健康以及国家发展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构建生态文明意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主力军,加强他们的生态文明教育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改善都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就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单薄,生态道德素质较低,对生态环境现状不加重视,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尤为迫切。再次,在高校中引入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促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随着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的需求提出,我们发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而处理这个问题就必须基于负责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处理方式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程度,对于国家与社会来说,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直接促进国家稳定与社会发展。所以,高校必须起到引导学生构建生态文明理念的责任,引导学生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依据自然法则,进一步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生态道德素质。最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这要求大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外,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与思想觉悟,通过道德素质的提高进一步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开发。现阶段的高校重视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道德素质有所忽视,而这些恰好成为制约大学生日后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少大学生就业后虽然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但在具体的工作中因为缺乏必要的道德素质而无法适应自己的工作。所以,通过政治教育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人与人的关系,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待自然,对待社会,对待个人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结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的需求,在高校中引入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促进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全面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目前我国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途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利用,进行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例10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最为关注的问题。自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由多国首脑参加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以来,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未来文明社会的象征和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实施可持续发展是人们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社会行为方式的变革。科技和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只有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才能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做到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而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则不但涉及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资源等学科的新综合和新发展,而且涉及到对科技发展和应用方向的理解和把握。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宣传、普及、贯彻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战略中是一块重要的园地。因此,“大学绿色教育”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应运而生,是未来教育适应时展的一种新理念。

一、绿色教育的内涵

“绿色教育”的“绿色”二字取自于西方国家60年代末兴起的“绿色运动”,其原意为“生态’或“环境保护”。按照我国现代环境伦理学研究著名学者余谋昌先生所说,绿色教育与当今倡导的绿色文明相一致,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黄色文明、黑色文明与绿色文明.我国的绿色教育目前以创建“绿色学校”为具体体现,其目的在于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与环境意识培养,从而树造一代具有良好环境道德修养的“绿色”新人。

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指出:“绿色教育是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即将这种教育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总体上看,绿色教育内涵大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和科研中,充分休现“绿色”思想现状,用绿色观念教育人;二是建设绿色校园,形成绿色校园文化,用绿色环境培养人。

二、开展大学绿色教育的必要性

1、绿色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21世纪的大学生将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绿色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国家战略规划,当代大学生能否接受绿色教育,是否具备绿色意识,将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开展大学“绿色教育”同时也与我国高校自身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只有所培养的人才被社会所接纳,大学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今,国际国内环保技术蓬勃发展,环保产业欣欣向荣,社会所需要的正是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由此便确定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和方向。

2、绿色教育是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要求大学的素质教育必须将经济效益观、社会效益观与环境效益观统一起来,这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素质,只有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进行绿色教育是大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3、绿色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教育是以先进的文明和崇高的审美理想来建设人类客观世界的全新教育,它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绿色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大学绿色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绿色教育发端于清华大学。1998年6月,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提出要在21世纪把清华大学办成一所“绿色大学”,首次提出了“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的重大构想。近年来, 虽然部分高校提出创建“绿色大学”的设想,,组建了环境教育中心,开始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由于起步较晚、受重视程度的高低、经济实力的差异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各高校间的绿色教育水平仍参差不齐,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1、对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视性认识不够

我国高校绿色教育虽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大多数高校还未能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普及教育提到战略的高度来重视,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作为培养目标,也未将环境教育列入议事日程,更没有将环境教育课程列入必修范围,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主的绿色教育还没有达到应有的地位,把其设为所有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对实施绿色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够。

2、绿色教育体系不完善

环境教育应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家庭绿色教育、学校绿色教育到社会绿色教育。但纵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体制,中小学着重应试教育现状,无暇顾及绿色教育,成人教育在绿色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大学绿色教育自然成了众望所归。专业分布不尽合理,学科分类局限,使大学生很难受到系统、深入而又科学的绿色教育训练, 这就极大地制约着环境知识的普及,更谈不上较高层次的环境思维、环境意识、环境观念和环境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政府投入不足、绿色教育师资严重匮乏, 教材建设相对落后等等现实矛盾使大学绿色教育有负重望。

3、大学生环境意识淡薄

所谓环境意识, 是指“在一定哲学理念指导下的环境素质,包括理论认识和实践要素。”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淡薄,对环境科技知识了解掌握不够,对环境科技常识仅停留在“听说”层面,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认识,可持续发展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在行为上表现出环保参与意识较为淡薄,对自己的作用及所应承担的责任认识不清,在“知”与“行”上有着较大的差距。

4、对绿色教育的投入不够

我国高校绿色教育总体上投入不足,除表现在师资队伍严重匮乏,教材建设相对落后外,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也不甚令人满意,缺乏长期投入和长远规划,建筑拥挤,参差不齐,布局紊乱,绿色少,垃圾多,破坏环境,浪费人力、物力现象普遍。目前大学的管理和服务大都遵循传统的模式,学校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管理和服务过程中绿色服务体现得不多。

5、忽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绿色教育是一个包含环境意识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环境意识教育被广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普遍认知,并付诸实践,人际关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往往被人忽视,久而久之,便成了绿色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和就业压力的增大, 也带来人际关系、心理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际关系良好, 是对其实施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同时, 大学生心理状况与其人际关系密切相关,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四、实施高校绿色教育的途径

加强绿色教育要求在教育思想认识和教育实践上实现突破。只有改革教育思想现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观,才能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只有全面理解绿色教育的深刻内涵,才能使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共同关心学生成长中的三大关系的和谐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构建学生良好的心理基础和人际关系网络,从而通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社会实践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改革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形成绿色教育的共识

一定的实践总是来自于一定思想观念的指导。改革陈旧的教育思想,更新不合时宜的教育观念,以达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教育的共识,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才能使高校的决策者、师生形成共同愿望,齐心协力地促进高校绿色教育的开展。组建专门的绿色教育机构,制定绿色教育计划,并立项研究;让周围更多的师生参与进来,培养他们的绿色意识,指导学生选择绿色生活方式,并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形成辐射效应。

2、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法

让绿色教育计划走进课堂,将绿色教育覆盖所有教学过程和一切领域。为此就要建立灵活的综合化课程体系、实施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建构一系列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具有宽泛性、交叉性和时代性特征的课程,形成高质量的课程群,以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性地位,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开动脑筋,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和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增加可持续发展方面的课程和讲座培养学生对于生命与自然的宽容、博爱精神。

3、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强化教师的绿色思维

高校绿色教育开展得成功与否,直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为此,教师自身先要有绿色意识和绿色思维。要在教师中积极开展各种绿色教育培训与研讨会,以提高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思想情操和敬业精神。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环保意识的师资队伍现状,使教师的科研和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的指导转向绿色科技选题、研发与创新,积极开展环境理论和生态伦理学的研究。

4、建设绿色教育培训基地,实行绿色管理,造绿色校园氛围

建议高校成立绿色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全校学生的环境教育、省内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政府公务员的环境意识培训、大中小学环境教育师资培训,充分发挥高校的辐射作用,传播绿色意识、知识、技术和生活方式,为提高民族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对高校校园进行绿色规划设计,相关部门统一实行绿色管理,利用丰富多彩的校园绿色文化和学生绿色活动,营造绿色校园氛围,使学生所学知识直接运用于实践,将绿色观念落实到行动中,促进高校的绿色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5、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力度

人类追求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类及人个体更好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及人个体可持续发展是以自身健康为条件的,学生既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又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融洽相处、学会生存;既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具有实施这一理念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既为当今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又为后人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高校应培养大学生获得心理方面的保健知识,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社会与生活的快节奏。

绿色教育代表了一种教育革新的力量, 我国应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用“绿色教育”来培养“绿色学生”和“绿色人才”,开展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把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使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自觉运用“绿色”观念,以达到教育促进人类生存环境改变和美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海坡.绿色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向[J].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徐俊,黄金华.新时期高校绿色教育探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 2002(11

[4]孙萍等.大学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1( 11) : 65- 66.

[5]高伟云.浅论高等院校的绿色教育[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1) : 113- 115.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例11

当然,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不仅仅是简单的开设课程,这是一个大的工程,也需要课下、生活中的思想方面的教化和指导。

 

通过此,“素质教育”会取得大的进步,收获惊喜。谈及思想政治教学于时下“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值得说明此基础性作用的意义就是于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一个“基石”,可以保障学生在学习其他方面知识、技能时有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掌控力”。

 

思想政治教学作为时下高校所开设的一门必修的公共课程,在学生思想意识形态的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是时下“素质教育”重要的步骤。在当下的一些高校,所开设的政治教学课程最主要的就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对此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当然,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也有决定性作用,是时下“素质教育”的最最基础性的步骤。在思想方面,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且合理的世界观,在对待人事方面有正确的角度和理解。在政治立场上,思想政治教学也可以帮助人们确立明确的政治方向,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以下的论述主要以思想政治教学对时下“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为大的论述命题,多方面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下大学生的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也一定程度上研究和探索思想政治教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环境下的“先锋”作用和重要的功能。在此,我主要分为三点来简单的论述思想政治教学于时下“素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学为当下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源泉

 

在当下的“教育”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学可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源泉,也即是说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在学校人才培养中可以不断完善、加强他们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学生人文化道德素养和素质。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交流并存,人们的功利目的都会变得很强,在此环境下,一个良好的思想文化素质是非常关键的,一方面是因为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另一方面一个良好的思想文化素养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过分的“功利”目的所带来的危害。在“素质教育”的大目标下,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切实志向,在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的上进心。

 

同时,“素质教育”的大目标下,思想政治的教学工作扩大学生的“精神维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强大的精神源泉,以促进其不断的成长。在时下的“素质教育”中,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源泉是学生成长的精神支柱,这种精神支柱在人才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学为当下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素质教育”要更好的实行和达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自古以来,文人贤客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也都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才的发展。当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不单单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观努力程度和其本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还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完善与否。“回溯”历史长河,每一个阶段都会又不一样的文化发展情况,有的时段好,有的时段坏。

 

在某些历史时段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正所谓的达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高度,对中华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贡献,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精神财富。然而有的时代则相对比较沉寂,文化活动相当少,也缺乏较好的文学成就。在此,以上的一系列的举例论述并不是为了单单说明哪个历史时代的人聪明,哪个历史时代的人愚笨。

 

论其根本目的,我想说明的是社会环境于当时整个文化繁荣发展的影响。回归到当下,在“素质教育”的大目标下,教育的成功完善发展会有多发展的原因,然而,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非常关键的。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气。当下的思想政治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正提供了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为国家的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大目标的完好实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思想政治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明确的目标指导

 

当下的“素质教育”中,于学生而言,一个明确的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导。

 

在学习的教育体系当中,思想政治教学是整个“素质教育”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可以为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明确他们所想要达成的目标,同时也是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整个教育的大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也为整个部分奠定了教育的方向,有带头的作用。

 

在学生的教育大环境下,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决定了学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具备一些共同的基本素质,其中必不可少的就是思想政治素质。在以前的教育工作报告会上,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说:“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素质在人才素质结构中的重要位置,对于正确把握人才的标准,有效培养人才至关重要。

 

因此,思想政治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努力程度,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