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种子市场论文

种子市场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3:54

种子市场论文

种子市场论文例1

标签不规范随着改革体系的深化,大部分县级国有种子企业不再有种子经营权,而是被民营单位替代,原来以县级单位为经营权的局限被打破,市场流通度越来越广;在种子营销面增大,营销网点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种子经营市场、经营品种、市场管理逐渐多样化,从而也就出现了市场混乱的局面。在2007年的《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出台以来,对种子标签进行了新的修改,但是从检查结果来看:除个别大型单位的标签比较规范外,很多公司依然有部规范的问题。具体有:生产日期、品种名称、警示标志以及栽培管理等。尤其是市场上的蔬菜包装,净含量、标注值、质量指标和标准字体根本不能满足相关要求。

1.2农业种子经营单位素质有待提高

除本部设有规范的种子经营点外,还有很多临时的代销经营点。而网点销售多半是小贩小商。商贩们只是在相关季节才进行代销,对种子没有特定的要求,所以很难对农户购进进行科学指导,更不可能进行优质服务。

1.3农户购种的盲从性与盲目性

从现行的农业经营状况来看:大部分农业都没有专业的知识,仅有的知识是从广告商与种植经验中得到的,在选购种子时盲目,从而也给农业安全造成了很多隐患。认识错误具体表现在:购买新种子,潜意识认为新品种才是好品种,从众心理让看见别人买什么自家就买什么。

1.4农业种子经营骨干稀缺

从当下的种子经营与管理过程来看:种子市场的管理经费稀缺为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种子管理人员没能时常深入市场进行指导与监管,造成很多不达标的种子上市;由于部分地区没有专业的质量仪器,从而对检验种子质量造成了很多不便,尤其是检验仪器不足,让质量检验人员根本不能及时检查出种子质量好坏,更谈不上杜绝不达标种子流入市场销售。另外,经营单位的人事调整与改革,在压缩编制的同时,让基层人力资源管理严重不足,加上个别管理人员素质不够,缺乏对法规法律的全面了解,所以在具体工作中很难做到妥善处理问题,这样很容易造成商贩不法行径,对市场管理带来困扰。

2增强农业种子市场管理的对策

2.1加大队伍建设

增强业务培训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促进农业发展,种子管理人员必须主动承担起种子管理相关工作。受种子管理的政策性、专业性影响,在保障种子管理的稳定性的同时,必须增强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专业技能与执法培训工作。这样才能让种子执法锻炼、培训人员成为既懂业务、又精通法律;既能准确执法,又能讲原则的人员。目前,大多数种子经营者都经过了培训,并且拥有种子经营证与上岗证,但是大部分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法律意识明显不够。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对经营人员进行有效培训;例如:在种子销售前,对其进行集中培训,具体内容由农技基本技能、守法经营,并且要求种子经营人员必须严格根据法规法律要求进行种子经营。对于不满足《种子法》规定的种子,除了不予销售外,根据管理要求做好记录工作,还应该向农业购种用户提供保单,通过健全种子销售档案,对种子经营内容以及标签负责,这样才能逐步扭转种子经营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最后,经营者还应该给每位购种用户提供一定的跟踪与售后服务。

2.2做好宣传工作

提升使用者素质近几年,很多地方都开展了各种宣传方式进行农业宣传,尤其是“走进三农”等活动,对普及法律与种子意识,提升使用者法律与质量意识发挥了很强的作用,同时它也让广大用户领会应该怎样使用法律意识保护自己,辨别种子真假,怎样做到合法经营,熟悉种子栽培技术与种子特性,科学购买种子,在选购种子时,查看种子经营者的相关证件等。在种子选定好后,通过查看信誉卡、包装袋、发票等依据,逐步提升农民的自我保护理念与维权意识,这样才能让假冒伪劣的种子经营者没有经营市场。

2.3加强委托与品种管理

为了避免多个企业家共同委托造成的混乱,在种子经营中,除了要增强事前监控,还应该尽量避免多个企业家共同委托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同一经营者只能接受1到2个种子公司委托,同时两家种业单位的每批种子都必须分开堆放,这样才能做到档案与经营的有效管理。对于没有经过审核的品种,我们应该做到坚决抵制推广与销售工作。

2.4增强设备建设

做好质量监管工作从农业生产过程来看:不合格的种子对农业发展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县级单位必须主动承担起本县种子检验监督与栽培工作。受检验经费以及检验仪器的影响,对种子质量检测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除了购置仪器设施外,还应该适应当地发展,做好加工、生产、检验、贮藏、检疫等相关工作。通过加大对种子市场的抽查工作,从源头上避免不合格种子进入市场。

种子市场论文例2

2增强种子管理站管理的措施

对于很多农业大省来说,种子管理站是其存在发展的“顶梁柱”,对种子管理站的体制机制进行优化改革,可以直接增加当地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当地的农业发展。2.1增加技术构成根据分析可见,很多地区的种子管理站缺乏的是专业技术支持。这就要求很多地区的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和经费拨款,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政策鼓励,促进种子管理站的改革。因为各地气候地形状况存在差异,与之有关的种子培育工作也需要“因地制宜”的发展。以吉林为例,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干燥,在冬季有很多农作物的种子难以培养,这就需要增加温室技术的比重,保证吉林种子管理站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可以准确无误的培养出高质量的种子。此外,种子管理站在考虑种子管理数量时需要结合当地天气情况进行,例如,吉林地区的冬季时间长,需要大量的耐寒种子,可以确保农业生产的数量和质量。

2.2提高种子管理管理意识很多地区的种子管理站之所以效能低下,是因为不管是工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没有对种子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态度的不端正,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种子管理等工作的开展。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并且使得当地农作物产量减少。有关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定期对工作人员开展技能培训,思想培训,让工作人员了解到种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增加对种子管理工作的宣传,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份工作的可贵,从而在源头上保证了种子管理工作的效率。

2.3增加经费支持种子管理站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进行支持,那么后续工作很难展开。这就需要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去有关部门争取资金,或者和其他的农业部门进行协调,只有种子管理站获得了足够的资金,才能保证从种子的生产到流通每一个环节都准确无误进行检测,进而促进当地农业的发展,增加经济效益。

2.4建立健全种子管理监督机制对于很多种子管理站而言,缺乏了配套的监督机制,致使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没有责任感,无法承担相应责任。种子管理站最重要任务的是对在市场上流通的农作物种子进行系统有效的监管,缺乏了管理监督机制,无法很好对种子质量进行监测,农民在购买的过程中,因缺乏专业知识,对种子质量也无法辨别,如果建立健全了种子管理监督机制,就会将种子管理站在日常监管能力提高很多。因为在监管过程中进行了相应的记录和标记,也可以促进辖区内种子更新换代,及时找出有问题的种子。

2.5建立种子管理档案种子管理站中的种子数量庞大,并且种类丰富,如果不能将其归类记载,将会带来很大的监管困难。定期对在售种子的记录进行更新和审核,可以避免很多不法人员对其伪造偷换。像是种子的质量检测书,营业执照,生产销售许可证等都需要一一审核,更需要加强对种子样品的管理和记载,将提高种子管理站的信誉,获得当地农民的信任。

种子市场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F273.4;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4-0045-05

市场细分本质上就是对评估区域的分类。房地产市场细分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稳健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发现并确定房地产差异特征,根据差异特征将房地产市场进行分类,为快速、准确地评估奠定基础。我国区域间房地产市场在成熟度、交易频度、公开市场资料、所有制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在市场上的反应如何,通过何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划分房地产子市场,对房地产批量评估系统和未来推行房产税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房地产市场细分的定义、市场细分的必要性和存在性以及市场细分的方法和标准方面进行研究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我国进行相关实证研究的方法。

一、基于批量评估的细分定义

市场细分理论最早由美国市场营销学家温德尔・史密斯(Wendel R. Smith)于1956年提出。他指出市场细分是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随后又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其中美国营销学家科特勒(PhiliP Kotler)发展了史密斯的理论并提出了STP理论,即细分(Segmentation)、目标(Targeting)和定位(Positioning),这成为日后企业营销的核心内容。而随着市场细分理论的不断发展,市场细分理论从单一细分标准发展到了融合行为、心理和人口变量的混合市场细分。

1974年Straszheim将这一概念引入房地产市场,使用特征价格模型进行房地产价格评估时发现房地产市场可能由一系列细分市场组成,各个子市场对应着不同的特征价格函数。自此,大量的研究开始出现。这些研究都是基于一个观点――由一系列有差异的但互相联系的子市场组成的房地产市场可以更好地解释某些问题,而不是单个市场(Watkins,2001)。随着房地产子市场理论的不断发展,学者Grigsby(1987)对房地产细分进行了定义。他指出子市场是指在同一个子市场内,一套房地产与其他房地产是相当接近的替代品,而与其他子市场内的房地产则替代性很差。他还提出同一子市场的房地产具有适度的内部同质性,与其他子市场则具有相当的外部异质性。体现在批量评估中,指的是比起在未划分子市场的一个笼统的市场中采用均衡方程而言,在划分了子市场的市场内分别采用不同的均衡方程可以得出更加精确的评估价值。

尽管对房地产子市场的研究已有60年的历史,然而一致性定义仍然是最棘手的部分。表1将部分学者对于子市场的定义列出。

如表1所示,学者们在如何定义子市场方面作出了很多尝试,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分歧。Grigsby等(1987)的定义就引发了很多讨论,例如怎样去判断房屋的可替代性和房屋的聚合度。不过根据子市场理论及其打算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出这里的可替代性指的是房屋的位置、结构特征和区位环境等可互相替代。在实际中,这些问题通常是通过一些特别的方式解决的,例如使用先验子市场或者其他较为方便的地理界限作为定义子市场的基础。在一些案例中,统计检验也被利用来检验先验子市场是否明显。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地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某块(宗)地更加详细的数据越来越容易获得。例如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现在可以提取某块地的距离、分布、方位等相关的数据。虽然Grigsby的定义显得比较模糊,不过这算是一个比较全面而且综合的定义。

二、房地产市场细分对批量评估的作用与必要性研究

(一)房地产市场与批量评估

将一个大市场细分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出有差异的子市场,这样可以帮助房地产开发商和消费者看到和关注更多不同的方面。市场细分的重大贡献就是提供了一个更加精确的房地产价格结构。市场细分充分地提高了房地产价格预测模型的精度,也提供了一个更加精确的价值预测手段。它在房地产不同的属性对其价值的影响程度方面提供了有用的信息。除此之外,分析子市场的发展模式可以帮助判断公共政策的效应,分析城市问题,例如城市中贫富差异问题和创造平等的房地产机会问题。因此,子市场结构对于城市政府部门、房地产开发者、抵押贷款者、非营利组织和个人房地产所有者作出明智的判断和适合市场的策略都至关重要。

随着房地产市场细分不断得到强调,Goodman and Thibodeau(2007)表示,正确理解房地产市场细分可能会提高用于估计房价的统计模型的预测精度,并且将使研究人员能够改善这些价格中模型的空间和时间偏差。他们还指出,对子市场中房产精确的赋值将会改善债权人和投资者对与房地产融资相关的风险定价能力,同时也会降低房地产消费者的搜索成本。

由于房地产子市场的定义并没有得到统一,因此几十年来学者们纷纷采取多种方式多维度地进行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来验证子市场是否真的存在。表2中给出了研究房地产市场细分的多元化态势。

从表2可以看出,学者们研究子市场主要是从房屋结构特征、地理特征与数据统计三个方面来进行市场细分,这与下文提到的市场细分的研究方法契合。随着区位理论和房地产特征价格理论的发展,大大拓展了房地产子市场的分析框架,特征价格理论适合研究房地产市场细分问题(Bourassa,2003)。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房地产特征价格理论强调房地产市场可能是不均衡的,房地产子市场的存在导致了这种不均衡的产生(whitehead,odling-smee,1975)。

(二)必要性研究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一组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美国研究者为当地的房地产系统开发了一个过滤模型。这个模型的中心假设就是房地产子市场的存在(Kauko 2002;Watkins 2002)。既然子市场是存在的,那么是否有必要去细分市场呢?而细分之后又能有哪些益处呢?通过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大部分人认为市场细分是有必要的,因为市场细分可以提高预测精度,但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市场细分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对于价格预测所提高的精度微乎其微,表3列出了一些学者的观点。

三、房地产批量评估系统的市场细分标准与方法研究

由于子市场未能达成一个共识定义,划分子市场的过程也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在子市场的界定中可以发现大量的研究是运用特征价格模型的(Dale-Johnson,1982;Tu and Goldfinch,1996;Leishman,2001;Kauko等,2002;Lipscomb and Farmer,2005)。其他人试图使用离散选择模型(Ellickson等,1976;Quigley,1985;Longley and Dunn,1987;Yates and Mackay,2006;De-Palma等,2007)。另外的研究强调了区位平衡和不平衡模型的使用(Sieg等,2002;O’Sullivan and Gibb,2003;Baier等,2005)。Watkins(2001)就房地产子市场的构建提供了一个详细的综述,认为即使研究者在房地产子市场的定义上具有一致的观点,对于哪种方法是确定子市场的最好方法也未达成共识。

目前国外关于房地产子市场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方法和子市场应用方面的探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在判断和确定子市场的方法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多种方法已被讨论和改进。这些方法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先验细分和数据导向的细分方法。先验细分指的是方便且可获取的空间细分,例如行政界线、邮政编码区等,或者预先定义好的标准(房屋的结构类型或需求类型)。与先验细分不同的是,数据导向的细分是基于统计数据分析的,不过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毗邻区域处于不同的子市场内。

先验细分主要是指基于已有的地理和政治界限或者是基于社会经济和环境特征而言的空间分区。例如:Straszheim(1975)根据旧金山湾区的人口普查区域创建了81个地理分区;Miehaels and Smith(1990)通过房地产区位、行政区域、人种、收入等确定子市场;Sonstelie and Portney(1980)用政府行政界限进行市场细分;Munro(1986)、Sehnare and Struyk(1976)用消费者收入来确定子市场;Fletcher等(2000)使用了邮政区域去定义子市场。值得一提的是,学者们频繁使用邮政区域去定义子市场的原因是它们可以从上市公司的数据库里获得。而基于特征的细分则主要是基于房间的数量(Schnare and Struyk,1976)、建筑面积(Bajic,1985)和物业的类型,例如公寓和别墅(Adair等,1996;Allen等,1995)。

数据导向的细分则是基于统计数据分析,让数据决定子市场的结构。即首先用大量的数据决定什么样的特征是房屋的突出特征;然后再根据这些特征去细分市场,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实现的。如Dale-Johnson(1982)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房屋的变量和邻域特征,从而得出子市场的数量。他用13个变量和成组的数据,通过Q值分析进行市场细分,其结论是子市场对于决定房屋的价格而言是很重要的,而且需要一个更加高级的方法去定义子市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他采用了预先定义好的邮政区域,且没有进行样本外检验。Goodman and Thibodeau(1998)使用层次分析法定义了子市场,主要目标是判断房地产价格统一的区域,然后再联合特征效用价格模型,通过使用子市场的信息去定义子市场。也有一点值得注意,他们使用的数据除了单个房屋的数据,同时还包括了不同学校区段的学生表现。Bourassa等(1999)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来定义子市场,主成分分析法被用来从房地产属性的原始数据中抽取因子,然后将因子的得分用于聚类分析中去进行房地产子市场的划分。Ugarte等(2004)用混合模型来进行效用方程的估计并将交易地区进行子市场的划分,但是这样的子市场并不具有地理特点。McCluskey(2011)使用地理加权回归进行市场细分,选取了美国三个空间和地理差异都很大的地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和基线模型进行比较,通过G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计算出的MBV(market basket value)作为细分市场的标准,再通过COD、莫兰指数和赤池信息准则AIC确定最优的子市场数量。

尽管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方法来研究子市场,不过Palm(1978)提出市场细分由于可能存在的信息限制和研究成本的限制使得采用不同的方法导致同一个市场被分为不同的子市场。目前基于空间的市场细分被认为是较合理的划分依据,McCluskey等(2011)提到基于非空间的细分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个关键的缺点是基于非空间的细分会导致邻近的房屋是通过源于不同细分市场的模型来估值的。在非空间细分的边界区域,相同的房屋将拥有不同的评估价值,这样的价值是不可接受的。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如果细分和评估过程是基于某一个特定的时间而言,那么基于非空间的细分中,房屋的属性从一个细分市场调到另一个细分市场将会使比较模型变得更加困难。因此,他得出结论,只有基于空间的细分才值得进一步考虑。

四、结论

尽管对子市场的研究已有60年的历史,然而对于房地产子市场方面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探讨,特别是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从房地产子市场的定义、房地产市场细分的必要性和存在性、市场细分标准以及实证方法选择等方面对房地产市场细分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具体结论如下:

一是在房地产价格预测研究中,子市场确实存在,而且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证明确实有必要对子市场进行细分。究其原因在于市场细分可以提供一个更加精确的房地产价值结构,充分提高了房地产价值评估模型的精度,并提供一个更加精确的价值预测手段,也在房地产不同的属性对其价值的影响程度方面提供了有用的信息。除此之外,分析子市场的发展模式可以帮助判断公共政策的效应,分析城市问题,例如城市中贫富差异问题和创造平等的房地产机会问题。因此,子市场结构对于城市政府部门、房地产开发者、抵押贷款者、非营利组织和个人房地产所有者作出明智的判断和适合市场的策略都至关重要。

二是区位理论和房地产特征价格理论的发展极大地拓展了房地产子市场的分析框架。在目前的研究中,虽然关于房地产子市场的理论分析框架很多,但是没有形成房地产子市场的核心定义,也没有形成房地产子市场划分的一致观点。房地产子市场理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三是基于数据导向的市场细分还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深化。大多数的细分技术只是解决可视化细分,然而,更多的关注可以放在这些方法的深度上。例如,一个地区的房屋属性,通过非线性回归可能会被划分在两个子市场内,然而,同样的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可能被划分在四个或者更多的子市场中。因此,需要探索更加具有稳健型的方法,以便子市场的数目不会因为方法的差异而不同。

总之,模型设定与数据划分对批量评估系统的有效运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依据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性和差异,研究建立一系列房地产市场细分的方法和标准是房地产批量评估结果准确和公平的重要保障,可以促进我国房产税系统有序、合理发展。

【参考文献】

[1] Allen,M.T.,Springer,T.M.,Waller,N.G.(1995). Implicit Pricing across residential submarkets,J. Real Estate Finance Econ. 11:137-151.

[2] Adair,A.S.,Berry,J.N.,McGreal,W.S.(1996). Hedonic modeling,housing submarkets and residential valuation,J. Property Res. 13:67-83.

[3] Bourassa,S. C.,Hamelink,F.,Hoesli,M.,& MacGregor,B. D. (1999). De?ning housing submarkets. 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8:160-183.

[4] Bajic,V.(1985). Housing-market segmentation and demand for housing attributes: some empirical findings,AREUEA J. 13:58-75.

[5] Fletcher,M.,Gallimore,P. and Mangan,J. (2000).The modeling of housing submarkets,Journal of Property Valuation &Investment,Vol. 18 No. 4:473-487.

[6] Grigsby,W.,Batatz,M.,Galster,G.,and Maclennan,D.(1987).The Dynamics of Neighborhood Change and Decline,Progress in Planning 28(1):1-76.

[7] Goodman,A.C.,Kawai,M.(1982). Permanent income,hedonic prices,and demand for housing: new evidence,J. Urban Econ. 25:81-102.

[8] Goetzmann,W.N.,and Spiegel,M.(1997). A Spatial Model of Housing Returns and Neighborhood Substitutability,J. Real Estate Finance Econ. 14:11-31.

[9] Goodman,A. C.(1981). Housing Submarkets within Urban Areas: Definitions and Evidence,J. Regional Science 21(2):175-185.

[10] McCluskey,W.J. and R.A. Borst. (2011). Detecting and validating residential housing submarkets: A geostatistical approach for use in mass appraisal,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using Markets and Analysis. 4(3):290-318.

[11] Palm,R.(1978).Spatial Segmentation of the Urban Housing Market,Economic Geography54:210-221.

[12] Straszheim,M.R.(1975).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the Housing Market,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ew York,NY.

[13] Schnare,A.B.,Struyk,R.J. (1976). Segmentation in urban housing markets,Journal of Urban Economy. 3:146-166.

[14] Sonstelie,J. C. & Portney,P.R. (1980).Gross Rents and Market Values: Testing the Imlications of Tiebout’s Hypothesi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7:102-118.

种子市场论文例4

       "人文精神"的讨论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寻求自身角色认同与价值定位的一次典型努力。可以说,寻求"人文精神"与确立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实际上是一个一体两面的问题。这场讨论的发起者之一陈思和开宗明义地挑明了这一点:"我跟王晓明一样,关心的是自己的问题,即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我们安身立命之处在哪里?"(3)这决定了"人(1)、比如南帆在题为《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的对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许多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已经陷入困境,或者说被再度抛到了边缘,如果他们仍然不敢作为自己话语的主人公,如果仍然只能体验到别人的生活而没有自己的生活,或者借用昆德拉的话说年’生活在别处’,那么这个阶层将可能这个消失。所以我们这次的谈话不是不是局外人的清谈,除了在理论意义上探讨以外,同时还有给自己定位的意思。"见《上海文学》1994年第5期。

(2)、应该指出的是:这场讨论还涉及重要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秩序的重新组合以及全球化浪潮。原先以不同的政治制度与政党意识形态界定知识分子身份的传统方法,已经无法应对新的国际秩序。于是,包括中国再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分子纷纷转向寻找自己的民族文化(明)认同,民族身份意识的兴起成为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走向。但是限于篇幅,本文基本不涉及这方面。  

(3)、参见《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读书》1994年第3期。此外参见王干:"人文精神在当代,主要体现为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和思维状态。人文精神的危机说到底还是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今天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可能只是知识分子话语的一个执着的世界,一个与当权者无关甚至在目前也可能与民众没有多少关系的独立存在"(《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读书》1994年第期)。费振纲:"重建人文精神,从最切近的意义上说,是今天知识分子的自救之道,是寻求再生之道。"(同上)另一位"人文精神"讨论的参与王彬彬说:"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品格,一种情怀,是这个阶层的精神特征。不具备这种精神特征的人,哪怕知识再渊博,也不能算作合格的知识分子。"(《具体而实在的人文精神》,《世纪之交的碰撞--王蒙现象争鸣录》,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文精神"讨论的与其说是社会文化或道德问题,毋宁说是知识分子的价值与角色定位问题。或者说,是从后一种视角谈论前一个问题。正因为这样,我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指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批判性话语的出场,不是、或至少不完全是知识自身发展的纯自律的结果,不能只在思想史、学术史的范式内部加以解释;毋宁说它是知识分子对当今的社会文化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分子认同危机与角色危机的一种值得关注的回应方式。

       从引发"人文精神"讨论的社会语境看,这个话题引发大陆文化界的热烈关注是在93年前后。(1)而这正好是知识分子由于社会转型而陷于迷惘、失落与焦虑之时。众所周知,1993年是中国式"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转型经一段时间的停滞以后重新起步、并以更快的速度急剧发展的一年。与此相应的是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商业化程度的加深。这一世俗化潮流在文化界的表现,就是被称为痞子文人的王朔等所谓"后知识分子"的大红大紫、各种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兴盛,以及文人下海、演员走穴等所谓"文人商人化"倾向。早在1993年(即《读书》杂志关于"人文精神"讨论大规模开始前两年),陈思和就指出:"我们面对的文化处境每况愈下,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精神文化的萎靡不振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因此陈思和的问题就是:"在今天所处的商品经济大潮下,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到哪里去了?"(2)这一以疑问句形式出现而实际上包含强烈情感色彩的质问已经暗含这作者的前提:商品经济大潮是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的对立面。谢泳把这一点挑得更加明白:人文精神讨论"意在维护当今时代(即商品经济时代,引注)知识分子的精神纯洁性。"值得充分注意的是:这与80年代知识分子在反思文革的语境中思考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从一开始就取道有异。尽管人文精神的倡导者后来把文革乃至更早的"革命"传统也作为导致人文精神失落的因素加以反思,但是促使他们反思"人文精神"失落的直接的与主导的原因却不是"革命"而是"市场"。更加重要的是,这还使得他们在把革命与市场都作为人文精神的对立面的时候无法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3)

       从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看,80年代的转型基本上是观念转型,或者说,那时的社会转型还停留在思想意识的层次(所谓"解放思想"、"拨乱返正");到90年代则进入了实践的与物质的层次。80年代对于计划体制及相关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批判反思,到了90年代转化为市场化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向以及世俗化的大众生活价值取向。这种新的社会文化状况又必然导致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导致知识-权力关系的变化、知识-市场关系的变化,以及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变化。知识分子从80年代的思想启蒙的中心被抛向了边缘,其启蒙者地位面临深刻挑战。一个富于中国特色的世俗化社会从官方到民间对那些惯于编织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主义、奉献主义神话、以启蒙领袖与生活导师自居的人文知识分子形成了双重挤压。

       毋庸讳言,90年代的社会现实与许多人文知识分子当初对于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期望无疑南辕北辙,他们由此感到深深的焦虑与不平。蔡翔很准确地指出:80年代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导致了知识分子本身在90年代的边缘化,以及他们原先的乌托邦式的想象与现实结果的错位(4)。这种错位导致人文知识分子巨大的认同焦虑。另一位持有相似立场的学者也指出:原先他以为"即将来临的经济大潮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两种东西,一种是思想的自由,一种是比较平等的竞争机制。"但后来发现"经济大潮并没

(1)、更准确地说是从王晓明等人在《上海文学》93年第6期上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发端。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出场语境以及问题意识等的详细分析,请参见拙著《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四章。

(2)、陈思和:《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7期。此外,王力雄先生把知识分子商业化、世俗化的倾向称之为"渴望堕落",参见《东方》1994年第1期。

(3)、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第141页。

(4)、《道统、学统与政统: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三》,《读书》1994年第5期。

有使我们获得这样的竞争机制与自由,而一种过去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危机却紧逼着我们",

       "商品大潮没有带来我当初期望的格局","这种变化造成了我们生存失调的现象","于是中国中国的文化人面对这种状况的时候就特别焦虑。"(1)失落感跃然纸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精神"这个话题的提出,未始不可以说是人文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的边缘化处境的一种抗拒,是对于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的带有情绪性的回应。  

       正因为这样,我在"人文精神"讨论还方兴未艾的时候就指出:与西方的"人文主义"相比,90年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有了完全相反的出场语境、批判对象与价值诉求:西方人文主义是针对神权社会与神权文化而提出的,其核心是从天国走向人间,从神权走向人权,世俗化正是其最为核心的诉求;而中国90年代提出的"人文精神"则恰好是针对世俗化的趋势而提出的,其核心是从"人间"回到"天国",以终极关怀、宗教精神拒斥世俗诉求,用道德理想主义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主义拒斥文艺的市场化、实用化与商品化。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中,"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被当成了对立的两极。(2)

       这样的前提已经设定了倡导"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必然要在与世俗和市场的否定关系中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只有与世俗的社会功利需求相对抗,才能得到彰显和阐扬。要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知识分子独立承担人文精神的责任,也要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知识分子的生存与价值立场。"(3)具体说,大多数人文精神倡导者是在与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包括政治与经济的,它们常常被统称为"世俗"--的对立中确认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在对于权力与市场的双重否定中界定自己的身份以及相应的价值取向,认定知识分子应该是一种形而上价值("终极价值")的承当者。这样一种认同取向在90年代知识分子中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

       首先,他们认为人文知识分子的独立性表现为与政治权力以及政府的分离。王晓明说:"从近代到90年代的百年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府保持密切关系,表面看,其作用相当大。结果是知识分子越来越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捕捉中国社会问题的感觉变得迟钝了。"

(4)更有论者认为儒家的朴素人道主义与道家的对于个人生命的尊重,本来都蕴涵人文精

(1)、王光明语,见《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上海文学》1994年第5期。

(2)、参见陶东风:《"人文精神"遮蔽了什么?》,《二十一世纪》1995年12月号。王晓明在这场讨论过去五年以后,对此予以了承认:"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与宗教有关,针对基督教否定人的欲望,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世俗的价值","但我们讨论人文精神概念,意图不同。中国近代以来,现代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强国梦’的烙印,因为是对政治、经济、社会危机的对策反应,带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对应具体问题的功利性很强","我们讨论人文精神的一个用意,就是想改变这种状态。中国现在流行一句话叫’谁都是人’,是在说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存在,当然要考虑功利(现实的利益),世俗的欲望,因此,我们搁置功利性,来讨论价值、主体、信仰等问题,这一点和欧洲人文主义不同。"参见王晓明:《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东方文化》1999年第4期。

(3)、费振钟语。另外参见费振钟:"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太重视实用功利,太重集体原则,太容易媾和认同,缺乏形而上的批评与否定精神。因此,中国知识分子很难找到自己的个人位置和独立话语,这样也就谈不上对人文精神有自觉清醒的建构意识。"均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王晓明在最近还强调,人文精神讨论"知识分子丧失了坚韧思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过分追求功利性,常想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结果是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广泛的远见卓识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性丧失了,变成背景特别软弱的存在。因此我们希望知识分子超脱一般功利,拥有高瞻远瞩的精神力量。"王晓明:《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东方文化》1999年第4期。

(4)、王晓明:《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东方文化》1999年第4期。

神,"但悲剧在于,本来人文精神应该是与统治阶级的政治话语相对立的,可一旦统治阶级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纳入其集团统治话语时,无论儒家型知识分子还是道家型知识分子,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统治阶级公开的或潜在的’合作者’,人文精神也就在这个时候被阉割、被遗置了。"(1)。这里隐含着一个二元对立的思维与话语模式:意识形态/人文精神,政治家/学者、政府/知识分子。这个论式事实上恰恰遮蔽了问题的复杂性。此为知识分子独立性的第一层意义。

       其次,他们认为人文知识分子的超越精神与独立性表现为知识分子与市场以及商品大潮的对立,这个对立经常被表述为物质/精神的对立、肉体/灵魂的对立。北村说"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以满足肉体为唯一的目的,……而知识分子又想担当生存责任,探索精神问题","精神的问题绝对不可能靠经济能力来解决,如果一切都归到经济上,那么活着也就只能归结为本能";          谢有顺说:"我的生存意义是由什么来确立的?如果没有一个终极意义的话,我们在商品大潮目前是茫然的","我们在社会上的价值不是由经济指标决定的,如果我们的价值可以随着经济指标变化的话,这个价值本身是值得怀疑的。"(2)此为知识分子独立价值立场的的第二层意义。

       然而,同样重要的是,人文精神论者在倡导独立性、反对与统治阶级或市场"合谋"的同时,并不认同传统道家的"无为"或逃离模式,也不认同90年代有些学者的"为学术而学术"立场。王干认为:儒家的哲学总是被统治阶级利用,而道家讲的"人格独立与生命自由,与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去独立地思考,恐怕也不是一回事。"(3)。张汝伦明确指出:"在现代条件下,文化建设决不只是单纯地追求知识或讲求学问,而是既要道学问,又要尊德性。……面对政治经济的双重压力的现代知识分子,自由的文化创造和独立的文化领域的营建不仅构成他们批评和抗议的坚实基础,也是他们在这个为金钱与权力统治的世界体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4)

 2、作为话语建构物的"民间"

在"人文精神"讨论中,陈思和提出了"民间"(以及相关的"岗位")概念以作为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新的立足依据。这个概念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人文知识分子在权力与市场之外寻找认同的努力。王光东先生曾经对陈思和的"民间"概念进行了专门梳理。(5)根据这个梳理,陈思和的"民间"一词具有以下的几层意思。1、"民间"相对于"国家权力",这是它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特点。它生产于"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比较真实地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民间属于被统治的范畴,又与国家权力相互渗透;2、民间文化形态具有"自由自在的审美特点",它"体现原始的生命力","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律条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这个意义上的"民间"相对于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在一定的意义上也相对于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3、民间文化是一种混杂的文化形

(1)、费振钟语,《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

(2)、北村与谢有顺语,参见《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同时顺便指出,被本文归入"人文精神"倡导者的除了参与《读书》杂志上的讨论的学者以外也包括了其他持相同或相似立场的一些学者。此外,倡导"人文精神"的学者内部除了存在一些共识以外,也存在相当大的分歧。限于篇幅,对于这些分歧我只能适当地涉及。

(3)、王干语,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

(4)、《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五》,《读书》1994年第7期。

(5)、《南方文坛》1999年第6期。

态。在民间,"民主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如果归纳一下的话,"民间"概念的前两层含义是理想型的,即作为对抗政治权力的一种价值取向;而"民间"的第三层含义是描述型的,即指民间的实然状态。

       显然,陈思和以及其他倡导民间立场的知识分子主要是在弘扬理想型的"民间"。它  "自觉地把’民间’与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与精神联系在一起,在自在的民间文化空间中发现精神寄存的意义。"因此,民间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新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显然,与我们的讨论相关的主要是后一种"民间"含义,它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

       在陈思和那里,"民间"概念与"岗位"概念紧密相关。"岗位"同样是相对于权力与市场而言,意在于权力与市场之外建立知识分子独立的学术理想与学术传统(它在很大程度上即陈思和心目中的"人文精神"),在坚持"岗位"(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关怀社会。也就是说,与以前那种与政治合为一体的或以牺牲知识分子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在他那里就是知识的独立性或"学术传统")为代价的使命感不同,他强调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责任都必须以其知识活动的独立性为基础。陈思和比较了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差异,认为西方知识分子的入世或社会参与是有"资本"的,这个"资本就是他们的"知识"与"专业";而中国的情况是:"中国自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一直强调一种入世的精神,却很少强调追求知识的前提。"结果是"大家都把兴趣放到’关怀’社会的知识分子责任上去。把学术的责任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完全混为一谈","这是一种没有知识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1)但是回到岗位并不是退回"书斋"。陈思和认为,走向"庙堂"(做政治工具)与退回"书斋"(自我逃避)均不可取,"都无法重建人文精神"或者知识分子的"新道统"。他明确指出:"岗位意识可以作多重意义的理解。如果仅仅理解作认识了广场的虚妄而退回书斋去做学问,那不仅是理论上的退却,而且是人格上的萎缩。但我谈的岗位是知识分子的岗位,它包括敬业精神,又不等同于敬业,还有知识分子对人文传统的寻求和继承。""五四留给我们的是使命感与正义感,但这只是构成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我们还应该有知识分子自己的东西,包括知识传统和人文传统。如果这些东西没有搞清楚,光有使命感和正义感也是无力的。"(2)就是说,陈思和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学术传统、人文传统以及社会关怀如何很好结合的问题。(3)

       在《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一文中(4),陈思和借陈寅恪阐述知识分子的立场,并明确地把"民间"与"岗位"并用:"远离庙堂,续命纷河",即:"守住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在政治权力之外,建构起自成一体的知识价值体系,并在这价值体系内实践并完成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对人生以至于对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在这里,陈思和把"民间"与"岗位"基本上用做了同义词,民间立场也就是岗位立场,而岗位就是自己的学术传统,这个学术传统同时又是开放的,在知识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而不是借助政治权力等外在因素)完成文化与社会使命。这也就不同于没有知识基础的"抽象的"社会文化关怀(所谓"广场意识")。陈寅恪"以专业知识为价值取向,以民间岗位为立足根基,才有了不曲学阿世的根本所在。"这句话可以说是陈思和对于知识分子立场的基本概括。知识分子的学术传统与社会关怀之间的相通而又相对独立的良性互动关系,的确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但是在陈思和那里,这种关系依然停留在抽象泛论的层次。他的"民间"概念是一种话语的建构物,在中国缺少社会现实与经验事实的支持。

(1)、(2)、《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

(3)、这也是人文精神论者的普遍立场。比如朱学勤认为一个技术型知识分子与人文学者或人文知识分子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可以没有"社会关怀"而后者则必须有这种关怀,参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李天纲认为:"知识者当然应该表达社会见解,但是其中应是充满人文精神,而非权谋利益等政治原则。"参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二》。

(4)、《天涯》1998年第1期。

       4、超越二元对立模式

       在我看来,9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试图在权力与市场之外寻求身份认同与价值立场,其主观意图是可以理解的,但它的学理与经验的基础却显得薄弱。问题是,把知识分子/政治权力、文化/市场作为一种二元对立的范畴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话语建构。它在把知识分子与人文学术本质化的同时也把权力与市场本质化了,从而无法把握权力、市场、学术以及知识分子这四对核心范畴的内在复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内在勾连。"人文精神"论者寻找的那种既与政治离异又与经济绝缘、同时又具有社会文化的规范力量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笼统地、抽象地、非历史地谈论"权力""市场""知识分子"以及"学术",抽象地说权力或市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没有多少意义,真正需要的是对于权力与市场、政治与经济以及两者关系的深入具体的历史分析。在历史上知识分子与市场的关系、知识分子与权力的关系都要比简单的否定要复杂得多。他们既可能借助市场的力量谋求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自由,也可能借助政治权力(政府的保护或政策倾斜)来抵御来自市场的挤压,还可能借助于一种政治权力来对抗另一种政治权力。后者正是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时发生在中国的情形。有些论者把80年代"文化热"的迅速"消退"归结为它不够"超越":"’文化热’之所以会在转瞬之间成为过眼云烟,关键在于文化自身仍然没有能够作为同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真正分离的独立领域出现。"(1)但实际的情况是:"文化热"之所以能够热起来本身就离不开其与政治的紧密关系。文化热的消退也是当时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如果一开始就远离政治,文化热就不其为文化热了。

       "人文精神"论者反对人文学术的意识形态化或被意识形态地加以利用当然是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但是人文学术在特定的时期被通过特定的方式加以利用并不能导出人文学术应该完全非政治化或非意识形态化的的结论。事实上西方文化研究的新潮流以及中国90年代的文化批评都在重新呼唤人文学术的社会政治关切。只是这种参与与以前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有着本质的不同罢了。关键不是从政治场域中撤离,而是以什么方式介入政治场域。同时,我们对"政治"的理解也需要进行调整。我们一直把政治狭义地理解为"党派政治",而实际上,"政治"的内涵要远远大于党派政治而囊括了广阔的社会政治,这正是西方"文化研究"理解的"政治"。如果说文化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批评社会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党派关系、党群关系,但是有超出了这个范围,它还包括性别关系、种族关系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政治关切的"文化关切"是空洞的。实际上不管是80年代知识分子针对特定的政治权力呼唤人文学术的独立性,还是90年代知识分子针对市场或商业寻求独立性,实际上都具备深刻的政治性。因为经济问题从来都与政治权力联系在一起,在今天的中国尤其如此。而"人文精神"的倡导者缺少的正是对于权力与市场、权力与文化、市场与文化的内在关系的深刻历史分析,从而无法对市场的权力化、权力的市场化以及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出有力的诊断。

       在这里,英国著名文化理论家托尼·本尼特(tony·bennett)最近的知识分子理论对我们讨论的问题不无启示性。本尼特在最近的一次的采访中谈到,在文化研究中,大量对于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理论概括来自于早期的而不是当代的知识分子生活模式。其中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用爱义德的话说--知识分子就是"对权力说不的人"(the  intellectual  is  one  who  says  ’no’  to  power)。知识分子把自己视作是站在与权力对抗的立场上。而本尼特则认为,这种知识分子/国家权力的二元对立模式无法解释当代西方社会中知识分子角色类型的变化,以及他们与政府、社会的复杂关系。他的一本刚刚出版的新著《文化:一种改革者的科学》(culture:  a  reformer’s  science,悉尼,1995)探讨的就是如何发展出一种不同于爱德华·爱义德的知识分子理论模式。本尼特认为:在今天,

种子市场论文例5

"人文精神"的讨论转型期中国知识分子寻求自身角色认同与价值定位的一次典型努力。可以说,寻求"人文精神"与确立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实际上是一个一体两面的问题。这场讨论的发起者之一陈思和开宗明义地挑明了这一点:"我跟王晓明一样,关心的是自己的问题,即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我们安身立命之处在哪里?"(3)这决定了"人(1)、比如南帆在题为《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的对话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许多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已经陷入困境,或者说被再度抛到了边缘,如果他们仍然不敢作为自己话语的主人公,如果仍然只能体验到别人的生活而没有自己的生活,或者借用昆德拉的话说年’生活在别处’,那么这个阶层将可能这个消失。所以我们这次的谈话不是不是局外人的清谈,除了在理论意义上探讨以外,同时还有给自己定位的意思。"见《上海文学》1994年第5期。

(2)、应该指出的是:这场讨论还涉及重要的国际背景,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秩序的重新组合以及全球化浪潮。原先以不同的政治制度与政党意识形态界定知识分子身份的传统方法,已经无法应对新的国际秩序。于是,包括中国再内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知识分子纷纷转向寻找自己的民族文化(明)认同,民族身份意识的兴起成为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走向。但是限于篇幅,本文基本不涉及这方面。

(3)、参见《人文精神: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读书》1994年第3期。此外参见王干:"人文精神在当代,主要体现为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和思维状态。人文精神的危机说到底还是知识分子的生存危机","今天所需要的人文精神,可能只是知识分子话语的一个执着的世界,一个与当权者无关甚至在目前也可能与民众没有多少关系的独立存在"(《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读书》1994年第期)。费振纲:"重建人文精神,从最切近的意义上说,是今天知识分子的自救之道,是寻求再生之道。"(同上)另一位"人文精神"讨论的参与王彬彬说:"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品格,一种情怀,是这个阶层的精神特征。不具备这种精神特征的人,哪怕知识再渊博,也不能算作合格的知识分子。"(《具体而实在的人文精神》,《世纪之交的碰撞--王蒙现象争鸣录》,光明日报出版社,1997年,第122页。

文精神"讨论的与其说是社会文化或道德问题,毋宁说是知识分子的价值与角色定位问题。或者说,是从后一种视角谈论前一个问题。正因为这样,我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复指出:"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批判性话语的出场,不是、或至少不完全是知识自身发展的纯自律的结果,不能只在思想史、学术史的范式内部加以解释;毋宁说它是知识分子对当今的社会文化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分子认同危机与角色危机的一种值得关注的回应方式。

从引发"人文精神"讨论的社会语境看,这个话题引发大陆文化界的热烈关注是在93年前后。(1)而这正好是知识分子由于社会转型而陷于迷惘、失落与焦虑之时。众所周知,1993年是中国式"市场经济"引发的社会转型经一段时间的停滞以后重新起步、并以更快的速度急剧发展的一年。与此相应的是中国社会的世俗化、商业化程度的加深。这一世俗化潮流在文化界的表现,就是被称为痞子文人的王朔等所谓"后知识分子"的大红大紫、各种文化产业与大众文化的兴盛,以及文人下海、演员走穴等所谓"文人商人化"倾向。早在1993年(即《读书》杂志关于"人文精神"讨论大规模开始前两年),陈思和就指出:"我们面对的文化处境每况愈下,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与精神文化的萎靡不振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因此陈思和的问题就是:"在今天所处的商品经济大潮下,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到哪里去了?"(2)这一以疑问句形式出现而实际上包含强烈情感色彩的质问已经暗含这作者的前提:商品经济大潮是知识分子与人文精神的对立面。谢泳把这一点挑得更加明白:人文精神讨论"意在维护当今时代(即商品经济时代,引注)知识分子的精神纯洁性。"值得充分注意的是:这与80年代知识分子在反思的语境中思考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从一开始就取道有异。尽管人文精神的倡导者后来把乃至更早的"革命"传统也作为导致人文精神失落的因素加以反思,但是促使他们反思"人文精神"失落的直接的与主导的原因却不是"革命"而是"市场"。更加重要的是,这还使得他们在把革命与市场都作为人文精神的对立面的时候无法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3)

从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看,80年代的转型基本上是观念转型,或者说,那时的社会转型还停留在思想意识的层次(所谓"解放思想"、"拨乱返正");到90年代则进入了实践的与物质的层次。80年代对于计划体制及相关的官方意识形态的批判反思,到了90年代转化为市场化的经济文化发展方向以及世俗化的大众生活价值取向。这种新的社会文化状况又必然导致文化价值观的转变,导致知识-权力关系的变化、知识-市场关系的变化,以及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社会地位的变化。知识分子从80年代的思想启蒙的中心被抛向了边缘,其启蒙者地位面临深刻挑战。一个富于中国特色的世俗化社会从官方到民间对那些惯于编织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主义、奉献主义神话、以启蒙领袖与生活导师自居的人文知识分子形成了双重挤压。

毋庸讳言,90年代的社会现实与许多人文知识分子当初对于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期望无疑南辕北辙,他们由此感到深深的焦虑与不平。蔡翔很准确地指出:80年代知识分子所倡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客观上导致了知识分子本身在90年代的边缘化,以及他们原先的乌托邦式的想象与现实结果的错位(4)。这种错位导致人文知识分子巨大的认同焦虑。另一位持有相似立场的学者也指出:原先他以为"即将来临的经济大潮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两种东西,一种是思想的自由,一种是比较平等的竞争机制。"但后来发现"经济大潮并没

(1)、更准确地说是从王晓明等人在《上海文学》93年第6期上的对话《旷野上的废墟》发端。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出场语境以及问题意识等的详细分析,请参见拙著《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上海三联书店,1999)第四章。

(2)、陈思和:《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危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7期。此外,王力雄先生把知识分子商业化、世俗化的倾向称之为"渴望堕落",参见《东方》1994年第1期。

(3)、陶东风:《社会转型与当代知识分子》,第141页。

(4)、《道统、学统与政统: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三》,《读书》1994年第5期。

有使我们获得这样的竞争机制与自由,而一种过去我们没有意识到的危机却紧逼着我们",

"商品大潮没有带来我当初期望的格局","这种变化造成了我们生存失调的现象","于是中国中国的文化人面对这种状况的时候就特别焦虑。"(1)失落感跃然纸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精神"这个话题的提出,未始不可以说是人文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的边缘化处境的一种抗拒,是对于自己的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的带有情绪性的回应。

正因为这样,我在"人文精神"讨论还方兴未艾的时候就指出:与西方的"人文主义"相比,90年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有了完全相反的出场语境、批判对象与价值诉求:西方人文主义是针对神权社会与神权文化而提出的,其核心是从天国走向人间,从神权走向人权,世俗化正是其最为核心的诉求;而中国90年代提出的"人文精神"则恰好是针对世俗化的趋势而提出的,其核心是从"人间"回到"天国",以终极关怀、宗教精神拒斥世俗诉求,用道德理想主义与为艺术而艺术的审美主义拒斥文艺的市场化、实用化与商品化。也就是说,在中国的特殊语境中,"人文精神"与世俗精神被当成了对立的两极。(2)

这样的前提已经设定了倡导"人文精神"的知识分子必然要在与世俗和市场的否定关系中建构自己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只有与世俗的社会功利需求相对抗,才能得到彰显和阐扬。要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知识分子独立承担人文精神的责任,也要在这个意义上强调知识分子的生存与价值立场。"(3)具体说,大多数人文精神倡导者是在与实用主义与功利主义--包括政治与经济的,它们常常被统称为"世俗"--的对立中确认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 在对于权力与市场的双重否定中界定自己的身份以及相应的价值取向,认定知识分子应该是一种形而上价值("终极价值")的承当者。这样一种认同取向在90年代知识分子中是具有相当普遍性的。

首先,他们认为人文知识分子的独立性表现为与政治权力以及政府的分离。王晓明说:"从近代到90年代的百年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政府保持密切关系,表面看,其作用相当大。结果是知识分子越来越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捕捉中国社会问题的感觉变得迟钝了。"

(4)更有论者认为儒家的朴素人道主义与道家的对于个人生命的尊重,本来都蕴涵人文精

(1)、王光明语,见《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上海文学》1994年第5期。

(2)、参见陶东风:《"人文精神"遮蔽了什么?》,《二十一世纪》1995年12月号。王晓明在这场讨论过去五年以后,对此予以了承认:"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与宗教有关,针对基督教否定人的欲望,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强调世俗的价值","但我们讨论人文精神概念,意图不同。中国近代以来,现代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打上了’强国梦’的烙印,因为是对政治、经济、社会危机的对策反应,带有强烈的现实指向性,对应具体问题的功利性很强","我们讨论人文精神的一个用意,就是想改变这种状态。中国现在流行一句话叫’谁都是人’,是在说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存在,当然要考虑功利(现实的利益),世俗的欲望,因此,我们搁置功利性,来讨论价值、主体、信仰等问题,这一点和欧洲人文主义不同。"参见王晓明:《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东方文化》1999年第4期。

(3)、费振钟语。另外参见费振钟:"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太重视实用功利,太重集体原则,太容易媾和认同,缺乏形而上的批评与否定精神。因此,中国知识分子很难找到自己的个人位置和独立话语,这样也就谈不上对人文精神有自觉清醒的建构意识。"均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王晓明在最近还强调,人文精神讨论"知识分子丧失了坚韧思考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过分追求功利性,常想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结果是知识分子对于社会广泛的远见卓识的思考能力和独立性丧失了,变成背景特别软弱的存在。因此我们希望知识分子超脱一般功利,拥有高瞻远瞩的精神力量。"王晓明:《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东方文化》1999年第4期。

(4)、王晓明:《知识分子在"全球化"中的作用》,《东方文化》1999年第4期。

神,"但悲剧在于,本来人文精神应该是与统治阶级的政治话语相对立的,可一旦统治阶级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纳入其集团统治话语时,无论儒家型知识分子还是道家型知识分子,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统治阶级公开的或潜在的’合作者’,人文精神也就在这个时候被、被遗置了。"(1)。这里隐含着一个二元对立的思维与话语模式:意识形态/人文精神,政治家/学者、政府/知识分子。这个论式事实上恰恰遮蔽了问题的复杂性。此为知识分子独立性的第一层意义。

其次,他们认为人文知识分子的超越精神与独立性表现为知识分子与市场以及商品大潮的对立,这个对立经常被表述为物质/精神的对立、肉体/灵魂的对立。北村说"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以满足肉体为唯一的目的,……而知识分子又想担当生存责任,探索精神问题","精神的问题绝对不可能靠经济能力来解决,如果一切都归到经济上,那么活着也就只能归结为本能"; 谢有顺说:"我的生存意义是由什么来确立的?如果没有一个终极意义的话,我们在商品大潮目前是茫然的","我们在社会上的价值不是由经济指标决定的,如果我们的价值可以随着经济指标变化的话,这个价值本身是值得怀疑的。"(2)此为知识分子独立价值立场的的第二层意义。

然而,同样重要的是,人文精神论者在倡导独立性、反对与统治阶级或市场"合谋"的同时,并不认同传统道家的"无为"或逃离模式,也不认同90年代有些学者的"为学术而学术"立场。王干认为:儒家的哲学总是被统治阶级利用,而道家讲的"人格独立与生命自由,与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角色去独立地思考,恐怕也不是一回事。"(3)。张汝伦明确指出:"在现代条件下,文化建设决不只是单纯地追求知识或讲求学问,而是既要道学问,又要尊德性。……面对政治经济的双重压力的现代知识分子,自由的文化创造和独立的文化领域的营建不仅构成他们批评和抗议的坚实基础,也是他们在这个为金钱与权力统治的世界体现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4)

2、作为话语建构物的"民间"

在"人文精神"讨论中,陈思和提出了"民间"(以及相关的"岗位")概念以作为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新的立足依据。这个概念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人文知识分子在权力与市场之外寻找认同的努力。王光东先生曾经对陈思和的"民间"概念进行了专门梳理。(5)根据这个梳理,陈思和的"民间"一词具有以下的几层意思。1、"民间"相对于"国家权力",这是它的一个最为关键的特点。它生产于"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保存了相对自由活泼的形式"。比较真实地表达了"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民间属于被统治的范畴,又与国家权力相互渗透;2、民间文化形态具有"自由自在的审美特点",它"体现原始的生命力","是任何道德说教都无法规范、任何政治律条都无法约束,甚至连文明、进步、美这样一些抽象概念也无法涵盖的自由自在。"这个意义上的"民间"相对于文明尤其是现代文明,在一定的意义上也相对于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3、民间文化是一种混杂的文化形

(1)、费振钟语,《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

(2)、北村与谢有顺语,参见《人文环境与知识分子》。同时顺便指出,被本文归入"人文精神"倡导者的除了参与《读书》杂志上的讨论的学者以外也包括了其他持相同或相似立场的一些学者。此外,倡导"人文精神"的学者内部除了存在一些共识以外,也存在相当大的分歧。限于篇幅,对于这些分歧我只能适当地涉及。

(3)、王干语,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四》。

(4)、《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五》,《读书》1994年第7期。

(5)、《南方文坛》1999年第6期。

态。在民间,"民主性的精华与封建性的糟粕交杂在一起。"如果归纳一下的话,"民间"概念的前两层含义是理想型的,即作为对抗政治权力的一种价值取向;而"民间"的第三层含义是描述型的,即指民间的实然状态。

显然,陈思和以及其他倡导民间立场的知识分子主要是在弘扬理想型的"民间"。它 "自觉地把’民间’与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与精神联系在一起,在自在的民间文化空间中发现精神寄存的意义。"因此,民间是"当代知识分子的新的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显然,与我们的讨论相关的主要是后一种"民间"含义,它带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

在陈思和那里,"民间"概念与"岗位"概念紧密相关。"岗位"同样是相对于权力与市场而言,意在于权力与市场之外建立知识分子独立的学术理想与学术传统(它在很大程度上即陈思和心目中的"人文精神"),在坚持"岗位"(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关怀社会。也就是说,与以前那种与政治合为一体的或以牺牲知识分子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在他那里就是知识的独立性或"学术传统")为代价的使命感不同,他强调知识分子的使命与责任都必须以其知识活动的独立性为基础。陈思和比较了中西方知识分子的差异,认为西方知识分子的入世或社会参与是有"资本"的,这个"资本就是他们的"知识"与"专业";而中国的情况是:"中国自五四以来,知识分子一直强调一种入世的精神,却很少强调追求知识的前提。"结果是"大家都把兴趣放到’关怀’社会的知识分子责任上去。把学术的责任与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完全混为一谈","这是一种没有知识只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1)但是回到岗位并不是退回"书斋"。陈思和认为,走向"庙堂"(做政治工具)与退回"书斋"(自我逃避)均不可取,"都无法重建人文精神"或者知识分子的"新道统"。他明确指出:"岗位意识可以作多重意义的理解。如果仅仅理解作认识了广场的虚妄而退回书斋去做学问,那不仅是理论上的退却,而且是人格上的萎缩。但我谈的岗位是知识分子的岗位,它包括敬业精神,又不等同于敬业,还有知识分子对人文传统的寻求和继承。""五四留给我们的是使命感与正义感,但这只是构成知识分子的行为准则,我们还应该有知识分子自己的东西,包括知识传统和人文传统。如果这些东西没有搞清楚,光有使命感和正义感也是无力的。"(2)就是说,陈思和思考的核心问题是学术传统、人文传统以及社会关怀如何很好结合的问题。(3)

在《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一文中(4),陈思和借陈寅恪阐述知识分子的立场,并明确地把"民间"与"岗位"并用:"远离庙堂,续命纷河",即:"守住知识分子的民间岗位,在政治权力之外,建构起自成一体的知识价值体系,并在这价值体系内实践并完成现代知识分子对历史对人生以至于对文化的责任与使命。"在这里,陈思和把"民间"与"岗位"基本上用做了同义词,民间立场也就是岗位立场,而岗位就是自己的学术传统,这个学术传统同时又是开放的,在知识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而不是借助政治权力等外在因素)完成文化与社会使命。这也就不同于没有知识基础的"抽象的"社会文化关怀(所谓"广场意识")。陈寅恪"以专业知识为价值取向,以民间岗位为立足根基,才有了不曲学阿世的根本所在。"这句话可以说是陈思和对于知识分子立场的基本概括。知识分子的学术传统与社会关怀之间的相通而又相对独立的良性互动关系,的确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但是在陈思和那里,这种关系依然停留在抽象泛论的层次。他的"民间"概念是一种话语的建构物,在中国缺少社会现实与经验事实的支持。

(1)、(2)、《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

(3)、这也是人文精神论者的普遍立场。比如朱学勤认为一个技术型知识分子与人文学者或人文知识分子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可以没有"社会关怀"而后者则必须有这种关怀,参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一》;李天纲认为:"知识者当然应该表达社会见解,但是其中应是充满人文精神,而非权谋利益等政治原则。"参见《人文精神寻思录之二》。

(4)、《天涯》1998年第1期。

4、超越二元对立模式

在我看来,90年代人文知识分子试图在权力与市场之外寻求身份认同与价值立场,其主观意图是可以理解的,但它的学理与经验的基础却显得薄弱。问题是,把知识分子/政治权力、文化/市场作为一种二元对立的范畴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话语建构。它在把知识分子与人文学术本质化的同时也把权力与市场本质化了,从而无法把握权力、市场、学术以及知识分子这四对核心范畴的内在复杂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渗透与内在勾连。"人文精神"论者寻找的那种既与政治离异又与经济绝缘、同时又具有社会文化的规范力量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不能笼统地、抽象地、非历史地谈论"权力""市场""知识分子"以及"学术",抽象地说权力或市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没有多少意义,真正需要的是对于权力与市场、政治与经济以及两者关系的深入具体的历史分析。在历史上知识分子与市场的关系、知识分子与权力的关系都要比简单的否定要复杂得多。他们既可能借助市场的力量谋求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自由,也可能借助政治权力(政府的保护或政策倾斜)来抵御来自市场的挤压,还可能借助于一种政治权力来对抗另一种政治权力。后者正是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时发生在中国的情形。有些论者把80年代"文化热"的迅速"消退"归结为它不够"超越":"’文化热’之所以会在转瞬之间成为过眼云烟,关键在于文化自身仍然没有能够作为同政治系统和经济系统真正分离的独立领域出现。"(1)但实际的情况是:"文化热"之所以能够热起来本身就离不开其与政治的紧密关系。文化热的消退也是当时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的结果。如果一开始就远离政治,文化热就不其为文化热了。

"人文精神"论者反对人文学术的意识形态化或被意识形态地加以利用当然是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但是人文学术在特定的时期被通过特定的方式加以利用并不能导出人文学术应该完全非政治化或非意识形态化的的结论。事实上西方文化研究的新潮流以及中国90年代的文化批评都在重新呼唤人文学术的社会政治关切。只是这种参与与以前的"文艺为政治服务"有着本质的不同罢了。关键不是从政治场域中撤离,而是以什么方式介入政治场域。同时,我们对"政治"的理解也需要进行调整。我们一直把政治狭义地理解为"党派政治",而实际上,"政治"的内涵要远远大于党派政治而囊括了广阔的社会政治,这正是西方"文化研究"理解的"政治"。如果说文化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批评社会中不平等的权力关系(这种关系包含了党派关系、党群关系,但是有超出了这个范围,它还包括性别关系、种族关系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离开了政治关切的"文化关切"是空洞的。实际上不管是80年代知识分子针对特定的政治权力呼唤人文学术的独立性,还是90年代知识分子针对市场或商业寻求独立性,实际上都具备深刻的政治性。因为经济问题从来都与政治权力联系在一起,在今天的中国尤其如此。而"人文精神"的倡导者缺少的正是对于权力与市场、权力与文化、市场与文化的内在关系的深刻历史分析,从而无法对市场的权力化、权力的市场化以及经济资本、文化资本、政治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作出有力的诊断。

在这里,英国著名文化理论家托尼·本尼特(tony·bennett)最近的知识分子理论对我们讨论的问题不无启示性。本尼特在最近的一次的采访中谈到,在文化研究中,大量对于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理论概括来自于早期的而不是当代的知识分子生活模式。其中一个非常流行的说法就是--用爱义德的话说--知识分子就是"对权力说不的人"(the intellectual is one who says ’no’ to power)。知识分子把自己视作是站在与权力对抗的立场上。而本尼特则认为,这种知识分子/国家权力的二元对立模式无法解释当代西方社会中知识分子角色类型的变化,以及他们与政府、社会的复杂关系。他的一本刚刚出版的新著《文化:一种改革者的科学》(culture: a reformer’s science,悉尼,1995)探讨的就是如何发展出一种不同于爱德华·爱义德的知识分子理论模式。本尼特认为:在今天,

种子市场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3)12-0120-06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互联网购物时代一种全新的商品交易模式,电子商务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阿里巴巴、淘宝、京东等为代表的一批实力雄厚的电子商务运营商快速崛起。电子商务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也始终伴随着人们的质疑和争论。大多数人认为,与传统的销售模式相比,电子商务的主要优势在于成本优势[1,2]。电子商务的店铺租赁、导购等成本显著低于传统经营模式,而且电子商务大幅提高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传输和处理效率,有效降低传统交易模式中的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搜寻成本,提高商品交易效率[3]。目前电商企业主要也是借助成本优势,通过价格战参与市场竞争,与传统经营渠道抢占市场份额[4]。很多电商企业为了吸引流量、抢占市场份额,不惜亏本来吸引消费者,因此虽然国内的电子商务市场近年来整体规模持续增长,但包括京东、凡客在内的大部分电商企业仍然是亏损经营。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电子商务这种经营模式的争论,很多人质疑除了拼成本、打价格战之外,电商企业是否还有其他优势可言。最近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国内的电子商务行业是表面繁荣,实际是严重的赔钱赚吆喝,是一种完全不赚钱的模式[5]。

本文使用实验经济学方法,通过设计经济学实验模拟传统模式和电子商务这两种交易方式,在控制成本因素的前提下,比较了相同成本结构下电子商务与传统销售模式在产品价格、市场效率等方面的异同。

二、理论基础与实验设计

(一)传统交易模式与电子商务模式的区别

1.传统交易模式的特征

传统交易模式下商家通常采用明码标价的定价方法,往往通过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产品的销售。在这种模式下,虽然市场上存在销售同种或类似商品的其他商家,但由于消费者的信息搜寻成本较高,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很难获得其他商家同类产品的价格等销售信息,定价的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商家手中。

2.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特征

与京东、苏宁易购、凡客等运营商作为商品的卖方直接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的垂直型电子商务模式不同,以淘宝网为代表的平台型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最主要的特点是由专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发商或运营商建设电子商务平台,运营商本身不参与商品的交易过程,众多的商品交易者通过这个集认证、付费、安全、客服和渠道于一体的统一平台为其提供的相关服务完成交易[6,7]。同一商品有多个销售者和购买者同时在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将传统交易模式中一对一的交易方式转变为多对多的交易方式。每个交易者都可以通过交易平台搜寻到商品的历史和即时的交易信息,极大降低了交易双方的信息搜寻成本,显著提高了买卖双方特别是买家的议价能力。本文将重点对平台型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与传统交易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二)实验设计

1.市场参数的设定

首先建立虚拟的商品交易市场。交易按照下面的次序进行:先向实验被试解释买卖双方盈利的计算规则以及交易规则,实验被试按照在实验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获取相关的信息。最后记录被试的一些个人信息,如性别、是否具备购物经验、专业知识背景等。商品交易将分为四轮。

实验中,假定不同买者对同一商品的偏好存在差异,而不同卖者的生产效率不同,分别构造了由8组买者和8组卖者的交易数据(表1)。其中,买者的可接受价格代表购买该单位商品能够给买者带来的最大效用;买方买价必须小于等于该单位商品的可接受价格;买方盈利为可接受价格与成交价格之差。同样,卖者的成本表示该厂商生产该单位商品的边际成本;卖方的叫价必须大于等于该单位商品的成本;卖方盈利为成交价格与该单位商品的生产成本之差。

将买方的可接受价格从高到低依次排列,构成市场需求曲线,同时将卖方成本从低到高依次排列,构成了市场的供给曲线。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交点对应的商品成交价格和成交数量即为完全竞争市场均衡的理论价格与成交量。因此可以得到均衡价格区间为4.8~5.5元,均衡成交量为8(图1)。

3.实验过程

本实验共包括4个实验局,每个实验局均有16位被试,随机分为2组。每个实验局均包括预实验2期(不计入最终收益),然后重复进行4期。4个实验局分为两个部分,基准实验包括两个实验局,各进行一局明码标价和双向拍卖实验。为了检验被试特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首先选取不同特质被试进行了两局比较实验(表2)。

基准实验中,选择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三年级本科生作为实验被试,分别进行双向拍卖和明码标价实验,实验方式采用口头交易的形式。被试具有一定的经济学知识,大部分有购物经验且一部分被试具备网络购物的经历,实验前所有被试都没有相关的实验经历。实验时将被试随机分为买方和卖方两大组,每大组分8小组。双向拍卖和明码标价实验分别进行4轮,均使用表1设计的市场参数,每一轮中市场参数随机发给不同的交易者,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并不知道这一设计。最终根据被试的收益排名给予相应的现金奖励。

为了检验基准实验结果的稳健性,此后重新选择了来自南京大学不同院系的本科新生作为实验被试。与基准实验被试不同的是,这些被试刚刚考入大学,均不具备经济学基础知识。另外,这些新生入学前处于学习任务繁忙的中学阶段,大都缺乏购物尤其是网络购物的经历。除了被试的上述差别之外,对比实验的设计与过程与基准实验完全一样。

表2四个实验局的参数比较实验局Session实验方式被试特质出场费基准实验比较实验明码标价双向拍卖明码标价双向拍卖1口头交易口头交易口头交易口头交易具备一定经济学知识,有购物经验缺乏经济学知识,无购物经验10101010注:2008年至今作者在南京大学已经做过多次相近的实验,结果比较稳定。故在本文中全部只进行1个session。

(三)统计分析指标

为了比较双向拍卖和明码标价这两种交易方式的效率,在对实验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基础上,计算相应的统计指标,以便对上述交易制度的差异有更为直观的认识[9]。具体指标如下:

1.平均价格偏离

平均价格偏离是反映实验市场的交易价格对理论市场均衡价格的偏离。计算公式为每一轮每一个交易商品的实际成交价格与理论均衡价格的差除以商品的理论成交数量。

平均价格偏离=(实际成交价格-理论均衡价格)/理论成交数量 (1)

2.平均数量偏离

平均数量偏离主要是反映实验市场商品的成交数量对理论市场均衡交易量的偏离。计算公式为每一轮交易商品的实际成交数量与理论均衡交易数量的差值除以商品的理论成交数量。

平均数量偏离=(实际成交数量-理论均衡成交数量)/理论均衡成交数量 (2)

3.市场效率指标

市场效率为买方和卖方获得的剩余之和与理论最大总剩余的比值,该指标主要是反映市场制度是否存在交易双方的剩余损失。公式(3)中,E为交易制度的市场效率,MV i为商品买方的可接受价格,MC i为商品买方的成本,P i为商品成交价格,εc为买卖双方通过交易所能够获得理论最大总剩余。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基准实验的结果分析

1.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图2为基准实验中明码标价拍卖和双向拍卖的成交序列分布情况,其中坐标的纵轴为商品的成交价格,横轴分为四个区间,代表交易的轮数,每个点代表商品的交易价格和成交的顺序。

商品的成交价格信息显示,明码标价实验中,只有第一轮交易中前两件商品的交易价格处在理论均衡价格区间,其他各轮交易中商品的成交价格均高于理论均衡价格区间的上限。说明在明码标价交易中卖方对商品价格的控制能力较强,能够以高于竞争均衡的价格卖出商品。双向拍卖实验中,所有商品的交易价格都处于理论均衡价格区间内或区间的下方,没有高于理论均衡价格区间成交的商品。这一结果说明在双向拍卖实验中买卖双方的势力比较均衡。成交序列还显示,在明码标价实验中成交价格波动相对不大,价格的汇聚性较好,双向拍卖实验中成交价格的波动明显高于前者。

商品的成交数量信息显示,明码标价实验中,每一轮商品的成交数量均低于理论均衡成交量,在第一轮商品的成交数量为7个,2~4轮中的商品成交数量均只有6个,说明在明码标价实验中虽然商品的成交价格较高,但成交量受到高价的影响有所萎缩。双向拍卖实验中4轮交易每轮的商品成交数量均为理论预测的均衡成交数量8个,市场交易量与竞争理论模型预测结果完全相符,不存在交易量的损失。2.市场效率的比较

表3和表4是明码标价拍卖和双向拍卖市场效率指标的比较。

明码标价实验中,卖方的剩余均明显超过买方,说明卖方在明码标价这种交易制度中拥有较强的价格控制能力,能够通过较高的商品定价为己方攫取更多的剩余。同时,交易中买卖双方获得的总剩余均低于理论剩余值,存在社会福利的损失。明码标价实验的平均价格偏离指标均为正值,说明实验中商品的成交价格均高于竞争市场结构下的理论均衡价格。从平均价格偏离与市场效率指标的关系还可以看出,平均价格偏离值越高,对应的市场效率值越低,说明在明码标价实验中卖方高价出售商品是以牺牲市场效率为代价的。

双向拍卖实验中买方获得的剩余值明显高于明码标价实验水平,而且超过了卖方获得的剩余。这一结果说明双向拍卖这种交易制度赋予了买方更多的市场力量,有助于买卖双方形成势力较为均衡的市场交易机制。实验中总剩余始终没有损失,市场效率一直维持在100%。说明双向拍卖机制可以避免明码标价实验中的社会福利损失,提升市场效率。同时,双向拍卖实验的平均价格偏离指标均为负值,说明实验中商品的平均成交价格均低于竞争市场结构下的理论均衡价格,但偏离程度不是很大。与明码标价结果相比,双向拍卖实验的结果更接近于竞争市场模型预测的结果,具有更高的市场效率。

(二)对比实验的结果分析

对比实验中明码标价实验的结果与基准实验差别不大。各轮交易中商品的成交价格均高于理论均衡价格区间的上限,且每一轮商品的成交数量均低于理论均衡成交量(图3)。同时,市场效率指标与基准实验结果也基本相同,卖方在实验中获得了较多的剩余,交易中存在福利损失,平均价格偏离指标均为正值而平均数量偏离指标均为负(表5)。

四、结论

本文通过设计经济学实验,在控制成本因素的前提下检验了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交易模式市场效率的差异。得到了如下结论:

(1)实验结果显示,在相同成本结构的前提下,电子商务模式的市场效率显著高于传统交易模式。电子商务模式可以有效提升买方在商品交易过程中的讨价还价能力,形成更低的市场交易价格和更高的市场交易量。与传统交易模式相比,电子商务模式形成的商品交易价格和商品成交量更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预期结果,可以显著促进市场总体福利水平尤其是买方福利水平的提升。这一结论说明,即使不考虑物流、信息、存储等方面的成本优势,电子商务模式仍然可以实现比传统交易模式更高的市场效率,促进消费者和整体社会福利的提高,体现出电子商务模式内在的机制优势。虽然论文的实验设计是基于商品交易市场为竞争性市场结构的情况。事实上已有研究也表明,当卖方是完全垄断企业或是寡头企业时,电子商务模式的市场效率仍会显著高于传统交易模式[10,11]。

(2)通过基准实验和对比实验发现,电子商务所采用的双向拍卖交易模式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首先,传统交易模式虽然成交价格比较高,但价格的收敛性比较好,波动小。电子商务模式商品交易价格虽然更低,但波动幅度较大,尤其当交易者缺乏交易经验的时候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其次,对比实验的结果说明电子商务模式的市场效率与交易双方的特质有关系,缺乏交易经验和理性思维的交易者会降低交易的效率。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发展还取决于消费者的成熟和对电子交易模式的认可。

(3)电子商务交易模式自身存在的一些缺陷也需要在未来发展的过程逐步改进。如网络交易的安全性问题,虽然类似淘宝推出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网上交易双方的信用安全问题,但诸如钓鱼网站、木马病毒等因素的存在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电商企业的发展。另外,淘宝网等平台型电商企业很难对商家经营的产品进行充分的监管,会导致很多假货和仿冒品充斥网络市场,淘宝连续被美国评为“恶名市场”就是一例,这势必会影响市场的效率以及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和主流市场的认同。这就需要相关企业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上述问题,为电子商务这种交易模式未来的发展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陈云,王浣尘,沈惠璋. 电子商务零售商与传统零售商的价格竞争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6(1): 35-41.

[2]张红历,王成璋. 电子商务作用的经济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3): 109-111.

[3]Malone T W, Yates J, Benjamin R I. Electronic Market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87(6): 484-497.

[4]Tsay A A, Agrawal N. Channel Conflict and Coordination in the Ecommerce Age[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4, 13(1): 93-110.

[5]京东与电商骗局:完全不赚钱的模式?[J].互联网周刊,2011(23):128-134.

[6]胡岗岚.平台型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及其自组织机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2010.

[7]傅翠晓,秦敏,黄丽华.企业向平台型B2B电子商务模式的转型策略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8):14-22.

[8]Kagel J H, A E Roth, Charles A Holt.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 Survey of Laboratory Research. The Handbook of Experimental Economic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5.

种子市场论文例7

一、问题的提出

上市公司的股价为什么更容易被高估,或者什么是股票定价影响主要因素可谓众说纷纭,但目前最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当属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现代金融理论认为,股票市场价格形成与波动的原因是由公司基本面、由投资者重新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以便更好地规避未来收入和消费风险所引发的。一般认为,“公司基本面”最好的量化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行为金融理论认为是由股市参与者的非理所致,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即股票价格并不仅仅受股票自身因素影响,而且还受到各参与主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就是说,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股票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这就意味着非理性预期可以影响股票价格。投资者的非理主要体现在投机行为,而量化投机行为最好的指标就是股票交易“换手率”。

股票价格形成与波动的原因不仅与企业盈利(以“净资产收益率”表示)和投资者行为(以“换手率”表示)有关,更重要的是与证券特殊的运行制度和因这种运行制度形成的特殊市场结构有关。把股票市场与场外产权交易市场比较研究发现,场外产权交易市场进入壁垒低,进入与退出没有限制,市场参与者只能是价格接受者,更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而在股票市场,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抬高市场门槛,加大上市成本,限制市场供给,保持了股票适度的稀缺性。为此,股票市场不是完全竞争市场。股票市场的供给量受到了限制,但与垄断市场又有质的区别。在垄断市场,由于垄断企业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为目的,只要有可能,垄断者都会利用其市场势力对其产品在市场中的价格施加影响,以获取相应的垄断利润。而在股票市场,供给者市场的供给量被锁定了(即供给锁定型),有能力利用其市场势力影响市场价格,但供给者不制定市场价格,不获取垄断利润,而是把因供给锁定后产生的资产溢价留给市场(即他利型),利用投资者博取这部分资产溢价的投资行为达到提高市场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通过研究我们还发现,许多类似股票市场的初级供给处于锁定状态,市场的交易环境处于锁定状态的市场结构不是偶然发生的个别现象,在投资品市场广泛地存在,譬如艺术品市场、集邮市场、土地市场、货币市场等。我们应如何描述这种把垄断(锁定)与竞争有效结合,且垄断者不制定市场价格,不获取垄断利润的市场结构呢?很显然,这种特殊的市场结构与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四种基本类型市场结构不同,是一个例外,本文把这种类型的市场结构称之为“供给锁定―他利型”市场结构,即市场初级供给处于被锁定的相对稳定状态、供给者不制定市场价格、不获取垄断利润、而是把因供给锁定后产生的资产溢价留给市场的第五类市场结构。

本文是在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对影响股票价格形成的因素进行拓展实证研究,即在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加入供给“锁定因子”,考虑政府对股票初级市场供给锁定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股票供给量锁定主要依据一个经济体的经济规模,所以可用“每年股市融资额/当年现价GDP”作为锁定因子嵌入模型,作为股票定价模型一个解释变量。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探索股票价格形成的完整原因,特别是供给锁定因子是否对股票价格变动产生决定性影响,从而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实证经验的参考。

二、上市公司股票定价模型的拓展及其实证研究

1、数据选取与说明

由于数据来源的限制,我们仅获得被解释变量股票价格指数和净资产收益率、换手率及供给锁定因子等三个自变量1991―2008年共18个样品数据。具体来源说明如下:第一,被解释变量股票价格指数(Stock Price Index)。采用深圳A股指数,数据来自历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年鉴。其中1995―2008年股票价格指数分别来自相应年份年鉴,按每月股票指数(月底数字)简单算术平均数方法计算而得,1991―1994年股票价格指数由于数据基数较小又没有其他更合理方法获得,故从1995年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年鉴中当年最高、最低和收市指数三个数据的简单算术平均数计算而得。第二,净资产收益率(Rate of Return on Common Stockholders’Equity,ROE)。由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年鉴没有公布相关数据,本文采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有者权益收益率作近似代替,其中利润和所有者权益数据分别来自1992―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第三,换手率(Turnover)。换手率=?撞股票月或年成交股数/流通股数,基础数据来自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年鉴,其中1991―1994年按年成交股数和发行在外流通股数计算,1995―2008年按月成交股数和发行在外流通股数计算。第四,锁定因子(Locking factor)。供给锁定因子=上市公司融资额/我国当年现价GDP,基础数据上市公司融资额和我国当年现价GDP均来自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2、增广迪基―富勒(ADF)检验

根据变量的经济意义和数据轨迹图,对lnPt、lnLt、lnRt和lnTt依次采用带漂移、带漂移和确定性趋势以及纯随机步游的方法分别检验平稳性,ADF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知,lnPt、lnLt、lnRt和lnTt均没有通过单位根检验,序列数据是非平稳的。它们的一阶差分形式ΔlnPt、ΔlnLt、ΔlnRt和ΔlnTt均通过了显著性为1%或5%的单位根检验,因此它们的序列都是I(1)的过程。

3、模型设定

上市公司股票定价函数(模型)满足“过原点假设”。所谓过原点假设,即此函数经过“原点”,没有截距项。我们用P表示因变量上市公司股票价格指数,Rt表示自变量净资产收益率、Tt表示自变量换手率、Lt表示自变量锁定因子。一般来说,如果锁定因子Lt为零,则会导致换手率Tt、净资产收益率Rt均为零,即Rt、Tt、Lt同时为零,则Pt必为零。故在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以下股票定价拓展模型:

Pt=?琢1Lt+?琢2Rt+?琢3Tt+?着t(1)

为了克服或减少多重共线性,故将模型(1)变换成以下自然对数形式:

lnPt=?茁1lnLt+?茁2lnRt+?茁3lnTt+?滋t(2)

我们初步判断,如果供给锁定型理论正确,则式(2)中锁定因子的系数?茁1符号必为负;在有效市场条件下,净资产收益率的?茁2符号应为正;换手率的系数?茁3符号不确定,因为换手率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取决于看空与看多双方的力量。在某一阶段股票的换手率突然上升,成交量放大,可能意味着有投资者中看多方在大量买进,股价可能会随之上扬,当股票持续上涨了一个时期后,换手率又迅速上升,则可能意味着一些获利者变成了看空者,急于卖出股票,股价可能会下跌。当然除了以上三个解释变量外,股票价格指数还受CPI、经济增长率、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美国股票价格指数、滞后变量、前定变量等因素的影响,但任何模型不是万能的,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建立较晚,样本少,模型中不能引入更多变量。同时根据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成果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主要是企业基本面和投机行为,本模型只是在以上两个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加入了锁定因子。

4、回归结果

根据股票定价模型(2)和通过上述方法获得的有关数据,根据EViews3.0我们得到以下回归结果:

=-0.7724lnLt+0.096747lnRt+1.8551lnTt(3)

(0.3010)(0.5905) (3.8549)

t= -2.5665?鄢?鄢0.16383.8549?鄢?鄢?鄢

通过模型(3)回归结果显示锁定因子lnLt的系数t值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换手率lnTt的系数t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净资产收益率lnRt则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所以,我们认为目前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因素主要是股票市场供给锁定型―他利市场结构和股民投机行为。而净资产收益率则不是影响股票市场价格的主要因素,这与人们的现实感觉也一致,在股票市场上,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其股票价格往往并不是很高,甚至出奇的低,反之亦然。这种现象,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股票市场不是一个有效的市场,这对资源配置是不利的。剔除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lnRt,重新得到回归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可见,剔除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lnRt后,模型拟合的非常好,lnLt系数和lnTt系数的t值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从模型(4)估计结果来看,如果国家当年将股票市场融资额占GDP(即Lt锁定因子)的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则股票价格指数Pt将上升0.7271个百分点;如果股民的换手率Tt上升1个百分点,则股票价格指数Pt将上升1.8231个百分点。

三、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求证解释变量lnLt、lnRt和lnTt是不是因变量lnPt的Granger原因,根据滞后5期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到检验结果见表2。

通过上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知锁定因子lnLt是股票价格指数lnPt的Granger原因,而净资产收益率lnRt、换手率lnTt均不是是股票价格指数Pt的Granger原因,这更进一步的证实了供给锁定型市场结构是股票价格指数变动的主要因素,为本文后续政策建议打下了基础。

四、增广恩格尔―格兰杰协整检验和误差纠正机制的建立

1、增广恩格尔―格兰杰协整检验

由于将一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对另一个或几个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可能导致谬误回归。当两个或多个变量服从随机步游(rankdom walk)过程,如果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是平稳的即为I(0)的过程,我们就称它们是协整的(cointergrated)。前面通过单位根检验已知lnPt、lnLt和lnTt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它们的差分形式却是平稳时间序列。现在我们通过增广恩格尔―格兰杰(AEG)法来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前面我们已经将lnPt、lnLt和lnTt进行了回归,由于模型(4)拟合得很好,所以我们将模型(4)写成残差形式:

通过对模型(5)中得到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时,又得到如下结果:

增广恩格尔―格兰杰5%临界值?子=-1.9627。由于计算出来的?子(=t)值在绝对值上比这个临界值大得多,因此我们的结论是,lnPt与各自变量回归的残差是I(0),即它们是平稳的。因此lnP与各自变量个别地看都是非平稳的,但模型(4)是一个协整回归而不是谬误回归。我们可以称模型(4)为长期的股票价格指数模型,并把其各参数解释为长期参数。

2、建立误差纠正机制(ECM)

我们前面已经证明了lnPt与各自变量是协整的,即lnPt与各自变量之间具有一种长期均衡的关系。当然,在短期中,有可能会偏离均衡。因此我们可以把模型(5)的误差项视为“均衡误差”。而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误差项把lnPt的短期行为与其长期行为联系起来。最早由Sargan提出并经恩格尔和格兰杰加以推广的误差纠正机制(error correction mechanism,ECM)就是对失衡状况进行纠正。格兰杰表述定理表明,若一个变量与另一个或几个变量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由ECM表述。我们可以建立如下ECM模型:

?驻lnPt=?琢1?驻lnLt+?琢2?驻lnTt+?琢3?驻?滋t-1+?着t(7)

模型(7)中,?驻为一阶差分算子,?着t为随机误差项,?滋t-1为从协整回归(5)中得到的误差的一期滞后值,其他各变量含义与前述相同。模型(7)的实证结果为:

表明lnPt对lnLt和lnTt的变化在同一期就立即进行调整。模型(8)还表明锁定因子lnLt对股票价格指数lnPt的短期变化有正的影响,且其系数的t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5%的检验。我们可以把0.2742解释为锁定因子短期股票价格指数变动效应,而长期效应由所估计的(静态)均衡关系(即模型(4))给出,为0.7271。虽然换手率的系数也为正的,但其t值也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为10%的检验,即对股票价格指数短期变动效应。

五、研究的政策含义

通过拓展实证研究,本文认为,目前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价格因素主要是锁定因子和换手率。但是根据前述分析,股票市场属于“供给锁定―他利型”市场结构,即供给者把垄断与竞争有效结合,不利用其市场势力影响市场价格,不获取垄断利润,而是把因供给锁定产生的资产溢价留给市场,所以合理开发股票增值部分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国际国内对供给锁定型市场结构形成的资本品进行开发的实例是存在的,如土地增值税就是一种典型的对由于政府对土地供给锁定而增值的部分进行征税的范例。

我国土地增值税是对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及建筑物和其他附着物产权,取得增值税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一般将其归属于一种资源税,其渊源可追溯自孙中山提出“涨价归公”的思想:主张逐渐实现平均地权,并设想以土地增值税作为制度依托,来解决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我们知道土地增值的来源除了投资增值外,就是自然增值,即由于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生产和生活建设用地的扩大,土地资源相对紧缺,导致土地价格上涨,实质上是由于国家对土地供给的锁定而增值。这是土地增值的主要因素。所以土地增值税的实质是对土地供给锁定而产生增值进行征税。

目前我国仅对股票交易征收证券交易印花税,它是从普通印花税中发展而来的,属于行为税类,根据一笔股票交易成交金额对出让方计征,基金和债券等证券不征收印花税。这种赔钱也需交税的制度安排极其不合理。所以本文认为,必须对由于政府对股票市场供给量的锁定而导致股票价格增值的部分,开征股票增值税,至于税率类型可参照土地增值税,实施超率累进税率。股票增值税的征收有利于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宏观调控,遏制炒卖股票的行为,促进股票市场的有效性,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人可能认为,征收股票增值税可能会导致政府产生托市行为。本文认为,股票市场不同房地产(土地)市场,房地产市场供给量锁定的主体是地方政府,而股票市场供给量锁定主体是中央政府。因为托市行为,除了短期利益的诱惑以外,还会对宏观经济产生长期不利影响如经济泡沫,中央政府不可能因小失大。

六、主要结论

本文在现代金融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股票市场的特征,提出了“供给锁定―他利型”市场结构,并将“锁定因子”作为一个因变量,建立了股票定价拓展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并进行了Granger因果关系和通过增广恩格尔―格兰杰协整检验,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在股票市场,供给者垄断(锁定)了市场的供给量,有能力利用其市场势力影响市场价格,但供给者不制定市场价格,不获取垄断利润。这种特殊的市场结构是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四种类型市场结构的一个例外。

第二,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以净资产收益率、换手率及供给锁定因子等三个自变量的股票定价拓展模型,采用以1991―2008年共18个样品数据,回归结果显示锁定因子系数的t值通过了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换手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净资产收益率则没有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所以,影响我国股票市场价格因素主要是锁定因子和换手率,即“供给锁定―他利型”市场结构和投机行为。

第三,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锁定因子是股票价格指数的Granger原因,而净资产收益率和换手率均不是是股票价格指数的Granger原因的结论。这更进一步证实了“供给锁定―他利型”市场结构是股票价格指数变动的主要因素。

第四,通过增广恩格尔―格兰杰协整检验,股票价格指数与各自变量(锁定因子、换手率)回归的残差是I(0),即它们是平稳的。因此股票价格指数与各自变量个别地看都是非平稳的,但模型(4)是一个协整回归而不是谬误回归。

第五,根据锁定因子是影响股票市场价格变动主要因素的实证研究结论,必须对由于政府对股票市场供给量的锁定而导致股票价格增值的部分,开征股票增值税,并可参照土地增值税税率类型,实施超率累进税率。

(注: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证券交易所市场结构及其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批准号:08XJY035。)

【参考文献】

种子市场论文例8

零售商店的发展,与快速消费品的衰弱逐渐进入瓶颈阶段,现代的信息媒体、电子商务载体已经全面渗透到现代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使人们的生活和购物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网络市场的增长潜力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在21世纪,网络业务预计将成为一个主要的商业化的业务形势。克里斯・安德森研究了亚马逊的销售数据,还包括Netflix和其他网络零售商,并把它们传统的零售商进行比对,其中如沃尔玛的销售数据等。我们在互联网业务市场发现,90%的产品只是在传统市场买不到的,公司能促进销售额的25%和利润的25%,在2004年,克里斯・安德森总结了这一现象,并提出了“长尾理论”。基于大样本的统计和分析,流行产品的长尾理论认为,管理和操作的不同流行度的产品的利润可以是相同的。

一、长尾理论给我们的启发

“长尾理论”彻底颠覆了“二八法则”,它重新挖掘企业难以照顾到的那部分消费者的需求――“缝隙市场”,从而产生商机。

巴恩斯&诺贝尔书店拥有13万种图书商品。但是,在亚马逊网上书店所销售的图书中,超过一半并非来自于这13万种图书。其中隐藏的含义是:按照亚马逊公司的统计数据,那些并未在日常书店销售的图书,其市场要比那些在日常书店中所销售的图书的市场规模更大。这就是“长尾”市场现象。

随着近几年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行业改革的深入,长尾理论对行业的启示也越来越重要。

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其中使得消费者的兴趣和爱好在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是一哄而起地追逐热点,消费呈现个性化分散趋势。在各地市场相对封锁之时,消费者所能买到的品牌种类非常有限,当地每一种品牌都会吸引一定的购买者。随着行业改革的深入,市场上所提供的商品种类和规格较之以前更为丰富,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进行选择。

因此,传统的“二八法则”在这时受到了“长尾理论”的挑战。

再者,对于快速消费品为主商业企业来说,如果单纯追求利润最大化,“二八法则”理论也许适用,但行业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过多关注20%的零售户而忽视80%的零售户“长尾”,容易使商业企业的专卖、营销和管理工作与国家局的总体思路产生偏差。商业企业应更多地重视零售户“长尾”,80%的零售户“长尾”代表的不仅仅是企业利润来源的群体,他们也是反映消费者心声、传递市场信息的中坚力量,是体现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的行业价值观的“二传手”。因此,企业不能单从经济利益角度来考虑这80%的零售户“长尾”的地位。当前,我们在推行差异化营销和差异化服务的过程中,切勿善待了“鸡头”而亏待了“凤尾”,在营销管理理念上应着力贯彻维护消费者利益的行业价值观、承担好企业的社会责任。

“长尾理论”的出现,告诉人们,这个品牌仍然在发挥作用。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品牌的作用将被削弱,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多少是因为目前传统营销并没有把握到这些群体的需求,而导致起需求被忽略。在传统的状态下,生产和销售的企业把重点放在这些需求有足够的规模的群体,但随着行业的变化,市场化经济的改革,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市场趋势和消费者的需求,不仅要满足具有一定规模性的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也要照顾到细分市场,以满足其中的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定制化需求。通过品牌创新,品牌内涵挖掘,品牌整合等手段,“利基市场”再次整合在一起,形成的利润来源。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持续的品牌创新,培育核心品牌与自主知识产权,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以尽量充分满足“市场热点”和“利基市场”需要做的头部和尾部,即是大热门和小众商品,最大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长尾理论”,为消费者提供了无限的选择,并非无法获得盈利。正如克里斯・安德森的所分析的,大众市场转化成若干小众市场,即是将大热门引入利基市场,关键这个市场是具有足够庞大的选择空间,而互联网市场正是如此。在当代,“空间”对于企业、零售商来说几乎没有成本的,那些几乎不会有人购买的小众产品一下子拥有了价值。网络销售是零星的销售,但是当太多的零星销售聚集在一起时,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可观的、可与大热门商品媲美的利润渠道。“长尾理论”正是把过去无利可图的客户、产品和市场变得具有可观、可见的价值。

“长尾理论”不仅是关乎企业、商业、零售业的新经济学,同时也是对于文化的一种新的经济学理论,它的意义就是提供是无限的选择,提供我们现在常听说的私人定制。随着博客技术的出现,大众文化不再那么受广大群众欢迎,“小众文化”逐渐参与进流行文化的竞争,我们的文化将以兴趣为主体在将来成为纽带,以广泛而复杂的方式不断演绎进化,海纳百川,是一个新的时代。由此看来,新的经济和文化背景下的长尾理论是值得关注的。因此,零售企业的发展,要着力于探索现代话零售的发展途径与方式。

二、零售业电商化研究现状

1.我国零售业电商化尚处于初级阶段

由于我国的零售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起步较晚,社会环境和用户条件还不完全成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规模和格局,与国外同行相比,我们的电子商务应用也是在初级发展至关重要阶段,在很多方面,也有明显的缺陷,制约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中国零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信息技术在零售行业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的过程。零售店家应该而且必须结合以电子商务平台,这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决定,以促进国内零售业的电子商务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2.传统零售业进军电子商务将是一个转型难题

传统企业开拓电子商务,早在10年前,步伐就已经开始,但总体来说并不成功,其关键原因在于巨大的差异,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的模式存在着巨大差异。互联网产业讲究双层结构,基础必须是免费增值收益的产品和服务,这对于传统的零售业将是具有颠覆性的。渠道冲突也阻碍了许多传统厂商大问题的网上业务。许多大企业直接进驻B2C电子商务平台,一些个体户在店铺的竞争力自然下降。因此,服务的特色化,个性化的产品,如定制店的差异竞争将是生存。小规模经营也是小规模的活法,要善于发挥自己的长处。

3.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消费者有一定的反向需求

开展网上订货量,要求消费者必须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和知识,还需要计算机与网络的条件。而大多数消费者不具备足够的知识在线订购消费水平,虽然近几年以逐渐改善,但电子商务并未成为我国快速消费品的主力军。而且,因为他们的子女教育费用和购买住房的成本压力巨大,大多数消费者没有能力购买一台电脑进行网上订购的消耗。开展网上订货的消费者认识仅限于大量的中高收入群体,这使得大多数消费者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消费方式。而我们的国家没有那种消费者在西方像散耗,从而使得难以降低输送材料的成本。

4.我国的物流也尚未完全

我们的零售电子商务物流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质量和成本的要求是问题的直接表现;深层次的表现还有供应能力的不足,同时也不能满足质量分布和需求的直接原因;管理控制和发展和财务状况的水平是能力不足和分配的直接原因,但也不能满足质量和成本分配的根本原因的需求。

目前,中国主要的电子商务物流模式主要有自营配送模式、外包分销(第三方物流)模式、物流联盟模式。各种模式形势垄断竞争市场,各有千秋,零售电子商务并未找到一个可靠的、完备的零售电商物流解决方案。

三、零售业对于长尾需求的应对选择

长尾理论是经常被用来形容大众市场行为一个统计概念。简单地说,这个概念表明,80%的人会采取一些最流行的行为,而剩余的20%将来自各种冷门,小众的方法进行选择。

在零售业的长尾消费,网络零售商比传统的零售商,如无限的货架空间,并改变或增加库存更容易的功能有几个优点。这使得网络零售商提供无限选择高利润的项目在砖和砂浆零售商所需的成本的一小部分。此外,现在可以网上零售商从难以捉摸的长尾应用社会科学的电子商务技术的第一次盈利。

当今最成功的零售商逐渐在全球扩张,将电子商务平台作为发展的关键平台。很多人抓住了网上零售的机会,克服这些挑战。零售商到处都是潜入全球各地的网络零售消费者在发达和发展中市场去网上买的产品。他们利用各种增长战略,从草根网站,收购规模较小的在线零售商或扩大国际航运的能力。

消费者需要吸引。为了吸引网上消费者,零售商在所有市场中都使用社交媒体网络,但方式不同。许多中国零售商鼓励客户写购买后的评论,以换取忠诚点或网上优惠券,了解该产品的评论影响在线购买决定和正反馈可以鼓励销售。在另一方面,在发达市场,在线零售商,如亚马逊上申购的评论对有缺陷的产品,写得不好的将有指导手册,以及供应链的实际展示。

竞争是激烈的。网络空间是唯一有竞争力的,因为许多零售商赛马在高增长通道的立足之地。激烈的竞争意味着市场分割。纯在线零售商往往先动,所以他们带动了全球的近80%的市场。尽管通过很多渠道进行拓展,零售商们仍积极地进行着扩张策略。

技术仍然是最重要的。除了渠道之外,技术仍然是网上零售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零售商与客户的互动和后端零售能力。许多发达市场的零售商正在尝试尖端客户的接口技术,以增加网上销售。美国眼镜零售商Warby帕克用一个直观的,简单的,网上的经验,充分利用了最新的接口技术。它的“虚拟试穿”功能,允许用户上传自己的照片,并没有前往商店测试不同的风格,而其慷慨的无成本的回报政策鼓励销售。

其中,匹配数百万的网上购物者使用的产品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是几万种甚至更多就很难。为了有效地做到这一点,网络零售商必须超越旧的营销规则,这是过于昂贵的开发和维护,并且不是弹性的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偏好。科学家们发现,随机组通报游客可以预测远远超过任何个别业务员什么产品人们想要更好的。这被称为“群众的智慧”。

零售业开展电子商务已是不争的选择。国内零售商不仅要学习国际品牌如亚马逊、易贝的销售、管理模式,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国情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系,进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管理运营模式,秉持技术生产的高动力,基于长尾理论的实现方法,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型零售模式。

参考文献:

[1]孙玉周.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迟缓的原因及策略分析[J].现代电子技术,2005(9):74-75.

[2]赵洁.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和产业,2005(9):51-53.

[3]赵录贵.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战略,2004(2):14-18.

种子市场论文例9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在国际上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也日益凸显出来。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已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接班”和“顶替”等子承父业的代际流动现象了,经济和市场的发展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的受教育水平和个人素质,因此教育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代际流动现象。

一、理论概述

(一)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又称为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从工作竞争理论到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再到激进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本文所研究的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提出这一理论的是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多林格(Peter B・Doeringer)和新结构主义社会学家皮奥雷(Michael J・Piore),1971年他们出版了《Internal Labor Markets

and Manpower Analysis》标志着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正式形成。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存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在低技能的次要劳动力市场中,雇佣关系是季节性、临时性的,工人的教育程度和收入都较低,工作环境恶劣;而在高技能的主要劳动力市场中,提供的是需要受过高级训练才能从事的职业或者有经济前途的职业,雇佣关系稳定,雇员的教育程度高和收入都较高,工作环境优越。该理论还认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教育和收入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中,教育和收入之间的真实关系可能不存在。

(二)代际流动理论

代际流动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索罗金(Sorokin)于1927年出版的《社会流动》采用现代观点对社会流动现象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布劳(Blau)和邓肯(Duncan)的《美国职业结构》将代际流动研究引入一个新的时代。代际流动主要是指子代社会成员转移到与父代不一致的另一社会地位的一种现象。代际流动主要有和平方式和暴力方式两种类型,和平方式代际流动主要是指弱势社会阶层的子代通过比较温和的方式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暴力方式代际流动主要是指弱势社会阶层的子代通过暴力行为原有的统治秩序,使自己跃升成为高级社会阶层的一种流动现象。

和平式和暴力式作为代际流动的两个基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转化的,在一个具有合理代际流动机制的社会里,代际流动相对较强,通过教育等合理的流动机制,使弱势社会阶层的子女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从父辈较低的社会地位的阶层流向更高社会地位的阶层。反之,在一个缺乏合理代际流动机制的社会里,代际流动性较差,社会地位较低阶层劳动者的子女只能获得比自己父母更低的社会地位,如果这种较差的代际流动积累到一定程度会激化社会矛盾,阻碍和谐社会的构建,最终导致引发暴力方式的代际流动。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

(一)四元劳动力市场分割

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Todaro)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劳动转移模型”并指出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托达罗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差异越大,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托达罗认为,在任一时期迁移者在城市现代部门找到工作的概率与现代部门新创造的就业机会成正比,与城市失业人数成反比。托达罗的劳动转移模型实际上是建立在三元经济基础上的,即农业、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在中国,城市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二元性使中国经济结构总体上表现为四元:传统农业、农村非农产业、城市正规部门和城市非正规部门。由于中国经济结构具有典型的“四元经济结构”的特征,所以决定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也表现为四元劳动力市场,即传统农村部门的劳动力市场、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城市正规部门的劳动力市场和正式非正规部门的劳动力市场。

(二)职业劳动力市场分割

中国主要劳动力市场包括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这三类职业;次要劳动力市场包括商业工作人员,生产运输工人和服务性工作人员这三类职业。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相比,主要劳动力市场劳动者所掌握的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种类和数量明显更多。这些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主要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收入。在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又建立了一系列的如会计证书、律师证书。资产评估员等技术证书制度。国家机关干部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这些收入较高的主要劳动力市场职业对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要求的提高,使得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差距有所扩大,同时也使得教育提高劳动者收入的作用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差距也日益明显。

(三)行业劳动力市场分割

中国行业劳动力市场分割较为明显的表现为高收益、中收益和低收益行业,这三类行业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收入、年龄和工作年限存在显著差异。高收益行业劳动着的受教育年限和收入高于中低收益行业,而其年龄和工作年限则低于中低收益行业。另外,劳动者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的增加对收入的影响程度在高中低三类行业之间存在显著区别,人力资本投资在高收益行业的收益最大,中收益行业的收益次之,在低收益行业的收益最小。同样,与低收益行业相比,论资排辈和工作经验在高收益和中收益行业当中更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收入。

三、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代际流动的特征

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状态日益凸现,中国城镇居民职业在代际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但其流动范围呈现明显的分割特征。中国城镇居民总体上阶梯式缓慢上升流动的可能性较大,而撑杆式地位跃升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这意味着中国城镇居民代际流动的范围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三种职业代际的流动性比较大,而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三种职业代际的流动也比较明显;但此两类职业代际的流动性较少。

我们将父子两代人的职业分别进行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汇总,其中经济地位较高的三种职业即国家机关、企事业负责人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劳动力市场,经济地位较低的三种职业即商业工作人员、服务性工作人员和生产运输工人为次要劳动力市场。这两种劳动力市场的代际流动状况如下:

从这个表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内部的代际继承性均大于1,而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代际流动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中国城镇居民父亲从事主要或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其子女从事相同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可能性比较大,而子女从事不同劳动力市场工作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父亲从事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其子女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要比父亲从事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其子女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大。这个可能性变大的因素在古代可能是社会行医、科举考试、行兵打仗等,在当代就可能是教育了。

四、教育与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下代际流动的关系

(一)促进作用

代际流动一般有先赋性和后致性这两大基本规则。在社会成员社会地位实现过程当中,先赋性规则强调家庭背景等先赋性因素的影响,而后致性规则更强调子女教育等后致性因素的影响。前者往往以传统的农业社会为基础;后者则更多地以市场化和工业化主导的社会为基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社会到市场化和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因此后致性因素对子女职业地位获得的影响可能会比先赋性因素的影响更大。个人社会地位获得的差异主要是由社会成员个体之间先赋性因素和后致性因素的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从公平的角度,对于因先赋性因素造成的个体差异认可度较低;相反,对于后致性因素导致的个体社会地位的差异,公众认可度相对较高。这种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的后致性因素主要包括健康、能力和教育状况等。在这些后致性因素当中,教育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接受良好的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能力和健康状况,有利于增加个人在实现社会地位获得过程中的优势,进而促进主次要劳动力市场下的代际流动。

(二)无助于促进作用

教育无助于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代际流动并不是否认教育对于代际流动的促进作用,而是教育作为劳动者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主次要劳动力市场劳动者子女的作用不尽相同。与主要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的子女相比,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更有利于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子女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工作。在中国城镇,父亲职业这一先赋性因素和子女教育这一后致性因素都会对子女社会地位的获得产生影响。并且与前者对子女职业的影响相比,后者的影响更大。此外,父亲职业除了直接影响子女职业地位的获得之外,也会通过影响子女教育再影响子女职业地位,但这种间接影响作用相对较小。

总的来说,教育对于劳动力市场分割中的代际流动还是具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古话说的好“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的代际开放性越来越强;还有一些新兴职业的涌现和对劳动者教育水平要求的提高等等,这些条件也越来越有助于教育促进和改善代际流动功能的发挥。

参 考 文 献

种子市场论文例10

 

一、构建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必要性分析

1、国内外市场现状分析

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灿烂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普遍应用中医药进行保健、医疗。国外,民众对中医的疗效越来越认可和兴趣。广大民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推动了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储存、买卖、应用。其中,中药材集约式买卖交易造就了大型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信息时代,民众迫切盼望通过网络能查询了解中医药知识,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商、中药消费者非常希望能利用网络查寻掌握中药材的行情信息,通过网上洽谈买卖交易。开发构建规模大,功能齐全的中医药网络信息与交易服务平台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需要。

2、传统中药材市场改革的需要

投巨资建设的玉林中药材市场,占地175亩,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铺面共有3980间。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中药材集散中心。玉林中药材市场虽然规模大,基础设施好,但市场交易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的摊位对手交易,效率低、成本高、信息不畅,不利于客商业务扩展电子商务论文,不利于市场规范管理。在信息化时代,国内外各类市场趋向于电子网络商务的大背景下,玉林中药材市场没有构建电子信息服务、网络商务,无法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市场发展将受到很大的制约,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优势也将会消失。玉林中药材市场迫切需要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应用与交易平台。

目前,国外,主要是西药网站,以新药品信息和广告为主,没有中药网站和相关的平台。国内,尚未发现大型专业中药材网络信息与交易服务平台,多为综合性药品网站,中药材信息是网站的一部分,单独而专业的中药材网站少,规模小,功能少。构建功能强大,集市场信息和查询、网上洽商和交易、质量检查、商铺信用评级、市场需求价格分析预测、行业培训、商铺网站、市场管理、中药材数据挖掘、中药资讯查寻、药品洽谈交易等功能信息服务平台,是发展趋势。

二、构建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展望

1、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实体商铺交易与网络商铺交易并举,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造就大批现代药商,业态升级,做大做强市场。

玉林中药材市场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实行网络化运作,就走上“业态提升、功能扩充、管理升级、产业促进”的改革之路。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摊位对手交易,实行市场+网络商铺+经营业户的经营模式。使中药材市场逐步形成药材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反馈、产业带动为一体的现代网络化市场。实现长效科学规范管理,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的公平性、诚信度提升,市场运作效率提高,市场的活力、竞争力得到增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将中药材市场传统的商务流程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大大提高商业运作效率;造就现代药商电子商务论文,开阔视野,在驾驭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始终处于主动和优势。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可实现远程实时商务洽谈、交易,为商企低成本拓展全国、东南亚、国际市场铺就了一条低成本的黄金商道,非常有利于玉林中药材市场走向全国、全球,从而把市场做大做强。

2、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能提高商业运作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快捷提供丰富的商业资讯,创造更多商机,规避商业风险,增强商企的竞争力。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让商务流程转化为网络化的电子流、信息流,不受时空限制,大大提高商业运作效率。中药网络信息应用与交易平台可实现远程实时商务洽谈、交易,简化了客商之间的流通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流通成本,能有效地提高中药材客商在现代商业活动中的竞争力。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为中药材市场提供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活动,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全球性的特点,可为企业、个人提供丰富的商业信息资源,创造更多商业机会,同时有助于客商规避商业风险。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对买卖交易活动频繁的企业非常有利,能有效对企业商业活动的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使中小企业拥有和大企业一样的流通渠道和信息资源,这样也使中小企业以与大型企业相同的成本进行网上交易,高速高效拓展业务,极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3、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及时提供、准确、可靠、全面的市场供需信息,产销联动,避免盲目种植药材,保障药农收益,促进中药种植业发展。

玉林中药材市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乃至中西南部众多省份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途径。但农民种植药材决策主要来源于市场人员的直觉信息,由于信息缺乏真实性、全面性,从而导致种植的盲目性电子商务论文,影响药材种植的收益和积极性,对药材种植业带来消极影响。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的市场供需信息,并提供专家对市场的分析、预测,有效地帮助药农及时调整种植品种,产销紧密结合,确保中药种植收益最大化,有利于中药种植业良性发展。

4、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能促进中药材相关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商机,拓展就业,带动经济发展。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众多的优势,将推动玉林中药材市场的快速发展,交易额大幅上升,市场辐射效应加倍扩展,进而带动中药材相关行业,如:加工、物流、旅业、通讯等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更多的商机,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发展。

三、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结构与布局

1、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功能规划

中药材市场涉及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质检、交易、仓储、物流,技术服务等环节,业务范畴广、流程复杂,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应该基于一条龙服务的宗旨进行功能规划,从技术角度来看是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需要具有如下功能:

(1)向市场提供丰富的商业信息资源,创造更多商业机会。(2)网上洽商和交易,简化了客商之间的流通环节,提高商业运作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流通成本,有效地提高中药材客商的商业竞争力。(3)有效对客商、企业商业活动的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的竞争力。(4)使中药材市场逐步形成药材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反馈、产业带动为一体的现代网络化市场。

2、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子系统的设置

根据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规划,可考虑设置九个子系统:市场信息和查询系统、市场需求价格分析预测系统、网上洽商和交易系统、市场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商铺网站系统、商铺信用评级系统、中药材数据挖掘系统、行业培训系统等九大功能系统。同时,平台还建立交易中介担保机制和数据安全机制。

3、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

对应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九个子系统进行功能模块的规划设置。

(1)市场信息和查询系统

药材资讯:行业动态、各地快讯、产地信息、药材展会、招商合作、药材进出口。

药材供应信息:最新供应信息、所有供应信息、供应信息综合查询、供应信息反馈统计。

药材求购信息:最新求购信息、所有求购信息、求购信息综合查询、求购信息反馈统计。

药材价格信息:最新价格变动、全部价格、价格走势、分析预测。

药材排行榜:供应金额排行、供应数量排行、求购金额排行、求购数量排行、成交金额排行、成交数量排行、价格查询热度排行、资讯查询热度排行、查询总热度排行。

药材商铺:商铺基本信息、商铺供求信息、商铺其它信息、商铺综合排行、商铺问询、推荐商铺。

(2)市场需求价格分析预测系统:供求分析、供求预测、价格分析、价格预测。

(3)网上洽商和交易系统:会员管理、网上洽谈、网上交易、网上付款、收发货管理、货款拨退。

(4)市场管理系统:通知公告、文件流转、租赁管理、合同管理、收费管理。

(5)质量管理系统:质量抽样检验、商品标识抽检、索证备案检查、进货台帐检查、下柜退市货物检查、虚假宣传检查、侵权检查、检查综合评分、排行处理。

(6)商铺网站系统:商铺网站注册、商铺网站模板管理、商铺网站信息上传、商铺网站综合排行、商铺网站综合管理。

(7)商铺信用评级系统:商铺信用评分、商铺信用排行、商铺信用监督。

(8)中药材数据挖掘系统:数据挖掘模型管理、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结果储存、数据挖掘结果显示、挖掘特点统计。

(9)行业培训系统: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中药材加工技术培训、中药材鉴别培训、中药材储存知识培训、中药材医用培训、其它知识培训。

四、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可行性

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电子商务论文,技术成熟。有众多的成功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范例可供借鉴,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已是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工具,社会已普遍形成了应用计算机网络良好行为习惯,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也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五、关键技术与创新

与一般信息网站、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不同,中药材市场涉及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质检、交易、仓储、物流,技术服务等环节,业务范畴广、流程复杂,行业特色明显。因此,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规模大,集成九大功能系统,设置七十六个模块,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不少。如:(1)网上交易中,不同企业、不同技术标准的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实时传送、接收。(2)使用不同开发工具的系统集成到一个平台,并实现数据无缝互通。(3)复杂多样的业务数据交换标准的研制。(4)巨量数据并发处理机制设计。(5)多服务器分布处理响应。(6)平台交易数据安全技术。(7)中药材数据挖掘技术。(8)多媒体培训课件的设计与集成等等。

网络信息应用模式的创新:(1)创建现代网络化中药材市场。(2)中药材网上交易。(3)创建中药材网络商铺。(4)中药材市场信息平台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5)中药材交易资讯服务。(6)中药材种植资讯服务。(7)网络化市场管理。(8)网络多媒体中药材综合知识培训等。在实际开发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过程中,对这些技术关键,要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逐个攻关解决。

参考文献

俞文群,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2):34-37

作者:王达光,玉林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玉林中药材

种子市场论文例11

一、构建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必要性分析

1、国内外市场现状分析

中医药是祖国传统文化灿烂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普遍应用中医药进行保健、医疗。国外,民众对中医的疗效越来越认可和兴趣。广大民众对中医药的需求,推动了中药材的种植、加工、储存、买卖、应用。其中,中药材集约式买卖交易造就了大型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信息时代,民众迫切盼望通过网络能查询了解中医药知识,中药材专业市场、中药商、中药消费者非常希望能利用网络查寻掌握中药材的行情信息,通过网上洽谈买卖交易。开发构建规模大,功能齐全的中医药网络信息与交易服务平台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需要。

2、传统中药材市场改革的需要

投巨资建设的玉林中药材市场,占地175亩,总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铺面共有3980间。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中药材集散中心。玉林中药材市场虽然规模大,基础设施好,但市场交易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单一的摊位对手交易,效率低、成本高、信息不畅,不利于客商业务扩展电子商务论文,不利于市场规范管理。在信息化时代,国内外各类市场趋向于电子网络商务的大背景下,玉林中药材市场没有构建电子信息服务、网络商务,无法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市场发展将受到很大的制约,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优势也将会消失。玉林中药材市场迫切需要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应用与交易平台。

目前,国外,主要是西药网站,以新药品信息和广告为主,没有中药网站和相关的平台。国内,尚未发现大型专业中药材网络信息与交易服务平台,多为综合性药品网站,中药材信息是网站的一部分,单独而专业的中药材网站少,规模小,功能少。构建功能强大,集市场信息和查询、网上洽商和交易、质量检查、商铺信用评级、市场需求价格分析预测、行业培训、商铺网站、市场管理、中药材数据挖掘、中药资讯查寻、药品洽谈交易等功能信息服务平台,是发展趋势。

二、构建中药材电子商务平台展望

1、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实体商铺交易与网络商铺交易并举,与国内国际市场接轨,造就大批现代药商,业态升级,做大做强市场。

玉林中药材市场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实行网络化运作,就走上“业态提升、功能扩充、管理升级、产业促进”的改革之路。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摊位对手交易,实行市场+网络商铺+经营业户的经营模式。使中药材市场逐步形成药材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反馈、产业带动为一体的现代网络化市场。实现长效科学规范管理,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的公平性、诚信度提升,市场运作效率提高,市场的活力、竞争力得到增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将中药材市场传统的商务流程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大大提高商业运作效率;造就现代药商电子商务论文,开阔视野,在驾驭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始终处于主动和优势。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可实现远程实时商务洽谈、交易,为商企低成本拓展全国、东南亚、国际市场铺就了一条低成本的黄金商道,非常有利于玉林中药材市场走向全国、全球,从而把市场做大做强。

2、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能提高商业运作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快捷提供丰富的商业资讯,创造更多商机,规避商业风险,增强商企的竞争力。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让商务流程转化为网络化的电子流、信息流,不受时空限制,大大提高商业运作效率。中药网络信息应用与交易平台可实现远程实时商务洽谈、交易,简化了客商之间的流通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流通成本,能有效地提高中药材客商在现代商业活动中的竞争力。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为中药材市场提供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商务活动,具有开放性、共享性、全球性的特点,可为企业、个人提供丰富的商业信息资源,创造更多商业机会,同时有助于客商规避商业风险。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对买卖交易活动频繁的企业非常有利,能有效对企业商业活动的进行科学、规范化管理。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使中小企业拥有和大企业一样的流通渠道和信息资源,这样也使中小企业以与大型企业相同的成本进行网上交易,高速高效拓展业务,极大提高了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3、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及时提供、准确、可靠、全面的市场供需信息,产销联动,避免盲目种植药材,保障药农收益,促进中药种植业发展。

玉林中药材市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乃至中西南部众多省份中药材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逐年扩大,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途径。但农民种植药材决策主要来源于市场人员的直觉信息,由于信息缺乏真实性、全面性,从而导致种植的盲目性电子商务论文,影响药材种植的收益和积极性,对药材种植业带来消极影响。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及时、准确、可靠、全面的市场供需信息,并提供专家对市场的分析、预测,有效地帮助药农及时调整种植品种,产销紧密结合,确保中药种植收益最大化,有利于中药种植业良性发展。

4、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能促进中药材相关行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商机,拓展就业,带动经济发展。

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众多的优势,将推动玉林中药材市场的快速发展,交易额大幅上升,市场辐射效应加倍扩展,进而带动中药材相关行业,如:加工、物流、旅业、通讯等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创造更多的商机,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经济发展。

三、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结构与布局

1、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功能规划

中药材市场涉及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质检、交易、仓储、物流,技术服务等环节,业务范畴广、流程复杂,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应该基于一条龙服务的宗旨进行功能规划,从技术角度来看是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需要具有如下功能:

(1)向市场提供丰富的商业信息资源,创造更多商业机会。(2)网上洽商和交易,简化了客商之间的流通环节,提高商业运作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流通成本,有效地提高中药材客商的商业竞争力。(3)有效对客商、企业商业活动的进行科学、规范管理,提高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的竞争力。(4)使中药材市场逐步形成药材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反馈、产业带动为一体的现代网络化市场。

2、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子系统的设置

根据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规划,可考虑设置九个子系统:市场信息和查询系统、市场需求价格分析预测系统、网上洽商和交易系统、市场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商铺网站系统、商铺信用评级系统、中药材数据挖掘系统、行业培训系统等九大功能系统。同时,平台还建立交易中介担保机制和数据安全机制。

3、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功能模块设置

对应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九个子系统进行功能模块的规划设置。

(1)市场信息和查询系统

药材资讯:行业动态、各地快讯、产地信息、药材展会、招商合作、药材进出口。

药材供应信息:最新供应信息、所有供应信息、供应信息综合查询、供应信息反馈统计。

药材求购信息:最新求购信息、所有求购信息、求购信息综合查询、求购信息反馈统计。

药材价格信息:最新价格变动、全部价格、价格走势、分析预测。

药材排行榜:供应金额排行、供应数量排行、求购金额排行、求购数量排行、成交金额排行、成交数量排行、价格查询热度排行、资讯查询热度排行、查询总热度排行。

药材商铺:商铺基本信息、商铺供求信息、商铺其它信息、商铺综合排行、商铺问询、推荐商铺。

(2)市场需求价格分析预测系统:供求分析、供求预测、价格分析、价格预测。

(3)网上洽商和交易系统:会员管理、网上洽谈、网上交易、网上付款、收发货管理、货款拨退。

(4)市场管理系统:通知公告、文件流转、租赁管理、合同管理、收费管理。

(5)质量管理系统:质量抽样检验、商品标识抽检、索证备案检查、进货台帐检查、下柜退市货物检查、虚假宣传检查、侵权检查、检查综合评分、排行处理。

(6)商铺网站系统:商铺网站注册、商铺网站模板管理、商铺网站信息上传、商铺网站综合排行、商铺网站综合管理。

(7)商铺信用评级系统:商铺信用评分、商铺信用排行、商铺信用监督。

(8)中药材数据挖掘系统:数据挖掘模型管理、数据挖掘、数据挖掘结果储存、数据挖掘结果显示、挖掘特点统计。

(9)行业培训系统: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中药材加工技术培训、中药材鉴别培训、中药材储存知识培训、中药材医用培训、其它知识培训。

四、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可行性

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技术基础和社会基础:现代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广泛电子商务论文,技术成熟。有众多的成功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范例可供借鉴,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随着计算机网络在社会各行各业、各阶层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已是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的工具,社会已普遍形成了应用计算机网络良好行为习惯,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也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五、关键技术与创新

与一般信息网站、网络信息服务平台不同,中药材市场涉及中药材的种植、加工、质检、交易、仓储、物流,技术服务等环节,业务范畴广、流程复杂,行业特色明显。因此,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规模大,集成九大功能系统,设置七十六个模块,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不少。如:(1)网上交易中,不同企业、不同技术标准的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实时传送、接收。(2)使用不同开发工具的系统集成到一个平台,并实现数据无缝互通。(3)复杂多样的业务数据交换标准的研制。(4)巨量数据并发处理机制设计。(5)多服务器分布处理响应。(6)平台交易数据安全技术。(7)中药材数据挖掘技术。(8)多媒体培训课件的设计与集成等等。

网络信息应用模式的创新:(1)创建现代网络化中药材市场。(2)中药材网上交易。(3)创建中药材网络商铺。(4)中药材市场信息平台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5)中药材交易资讯服务。(6)中药材种植资讯服务。(7)网络化市场管理。(8)网络多媒体中药材综合知识培训等。在实际开发构建中药材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的过程中,对这些技术关键,要进行大量的分析研究,逐个攻关解决。

参考文献

俞文群,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2):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