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前沿科学论文

前沿科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3 15:24:08

前沿科学论文

前沿科学论文例1

二、前沿问题之“前沿”确立的维度

前沿问题之“前沿”的确证应基于一定的划界标准,明确从哪个角度来看该问题或该对象属于“前沿”,即是什么(或谁)的前沿。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抽象地讨论“前沿问题”。前沿问题之“前沿”的确证,应考虑其不同的归属维度。

(一)时间维度

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而不同时代往往又具有不同的突出问题、紧迫问题,即所谓的“时代问题”。前沿问题的时代性使前沿问题有了古今之分、新旧之别,但总归是某一特定时间段的热点问题。从时间的维度纵向分析,所谓前沿问题,在某种意义上都属于热点问题,其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正是其前沿性、紧迫性的体现。无论从学科的角度还是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热点问题都不容回避。热点问题之所以成为热点问题,是因为其处于时代(可以是学科自身建设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对社会实践问题的思考与回应)的前沿,导引着研究前进的方向。学科的发展与完善、社会的进步与文明总是伴随着一系列时代问题的提出(出现)、探索和解决。可以说,人类社会的文明史也是人类不断探索、解答时代问题的科学史(这里指广义的科学)。就前沿问题的本质而言,是不同时代人类认识过程中面临的特定矛盾或诸多矛盾的复合体。依据辩证唯物主义和矛盾论的观点,任何事物总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分,同样也兼具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所谓主要矛盾与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问题的核心与关键之所在,此类问题也即所谓的核心问题。因此,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兼具有核心问题的意义,即都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样,这些问题之所以成为前沿问题或热点问题,正是由于其主要矛盾与矛盾主要方面的外显。同时,诸问题与问题的各个方面又具有内在的规约性,因此,前沿问题、热点问题与核心问题并非是非此即彼、绝然不同的,只是不同时代、不同主体看待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不同。如果人为夸大二者的区别、割裂二者的内在联系,只能造成更多的混乱,对问题的解决毫无益处。

(二)学科维度

学科的本意是指特定的“知识门类”或“知识领域”。提出划分前沿问题的学科维度,在于强调“学科范式”对前沿问题的规约意义。科学活动一般要基于一定的学科立场,特别是对一些相对成熟的学科而言,这一学科立场类似于库恩“常规科学”阶段“科学共同体”所捍卫的“范式”。同样,理论的本意是自由、公开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而恪守学科立场则是学术自由的前提。学科知识需要进一步专业化、多元化,但不等同于学科的“概论化”或“泛化”。成熟的研究或学科必须恪守一定的学科立场,这也就是学科分化的意义与价值。如果研究所根植的学科立场尚不明确,说明其学科发展尚不成熟,学科建制还处于初创阶段。基于学科立场,才会有专业的分化,研究才会有专业与业余之分,对学术自由才会有所规约与限制,避免学术中的“放纵”与“信口开河”。同样“,一门学科只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才能让人视为达到了最后的独立,因为只有其他科学没有研究的那类事实成为它的研究对象时,它才有理由独立存在”〔1〕。就教育研究而言,教育研究学科立场的缺失使教育研究者成了高明的教育“郎中”,成了挑毛病、提对策的“专家”。恪守学科立场是培育学科独立思维、捍卫学科自治的必然要求。从事教育研究、发表教育学的研究成果,必须恪守独立的教育学学科立场。从学科的维度来看,由于各个学科关注的焦点(发现、面临不同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学科使命不同,因此,可以区分不同学科的不同前沿问题,即针对实践中的同一前沿问题,不同的学科往往要从不同的角度、立场进行研究。就学科的发展而言,前沿问题是学科的生长点,前沿问题的解决可以使学科获得突破性进展,在学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因此,学科前沿问题既可能是学科自身建构中的问题,也可能是学科应用于实践、解决实践问题中的突破。前者意味着学科科学范式的发展,以“科学革命”为表现形式;后者则是“常规科学”阶段学科实践价值的突破,是对研究对象实践难题的解决,这一点对应用学科而言尤为明显。二者都体现了研究活动的价值,都是学科学术知识的重大突破,前者是学科“科学知识的增长”,后者是“学科知识”的实践应用。前沿问题既有“学科前沿”,也有“实践前沿”,二者既有区别,也有内在相通性。就概念的内涵而言,理论与实践本是哲学中相对应的概念,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以教育研究为例,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具有价值的内在通约性“,离开了实践,理论不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也失去了其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理论与实践是双向互动的,教育研究中的前沿问题可以是为优化实践、解决实践困境而确立的“教育前沿问题”。

(三)主体维度

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不外乎两类,“创造价值”与“追求真理”。这样,人(人类)才能既活得“满意”,又活得“诗意”。人是实践的主体,不同的实践主体(包括个人和群体)有着不同的价值诉求,规约着不同主体对不同客体属性的追求。依据主体的维度,作为客体的前沿问题既可分为前人的前沿问题、当下人的前沿问题、后人的前沿问题;又可分为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主体的前沿问题,即地区的、区域的、国家的、世界的前沿问题。这样,前沿问题也就有了不同的范围,有了地域上的大小之分、人群上的寡众之分、历史中的古今之分。因此,所谓教育的“‘前沿性研究’,首先应适应于本国教育的主体问题域”,这样,“不同的国家也就可能有其各自不同的前沿性研究”〔3〕。同样,伴随着学科的发展与分化,也就出现了不同的学科主体,不同的学科主体一般恪守不同的学科立场。学科立场一方面如叶澜教授所言,是“学科研究主体确立的,观察、认识、阐明与该学科建构与发展相关的一系列前提性问题的基本立足点”〔4〕;另一方面,就某一既定的学科立场而言,其与研究主体的知识背景、研究旨趣相比,同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无论研究者先前的学科和知识背景是什么,只要他想从事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被某一特定学科共同体所接受,就必须遵守该学科的基本信念、恪守学科规范。正如库恩强调的“,科学家必然在一个明确的概念框架内发现自己的思想”。以学科范式为规约,不同的研究者逐渐分属于不同的科学共同体,也就出现了库恩所提出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在学科范式的规约下,不同学科主体的分化就会引发(发现)不同的前沿问题,也就出现了各个学科的前沿问题。当然,从人类群体角度来讲,所有的前沿问题都规约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原则”和“真理原则”之下。

三、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辨

语言本质上是一种交流的工具,教育学的语言必须具有可理解性,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教育研究也是一种交流活动。明晰语言概念的意指是必须的,但不应像解剖蚂蚁一样刻意、牵强地肢解概念,主观臆断夸大概念间的差异。主观臆断夸大概念非但不能起到明晰概念的作用,反而会增添许多不必要的混乱。因此,有必要对与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中一些相关的概念进行辨析,明晰彼此意指的异同。

(一)教育前沿问题与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

教育前沿问题不等同于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要区分教育前沿问题与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就要明确“研究教育”与“教育研究”二者的区别。要区别二者,又不得不提及“多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研究”的区别。跨学科与多学科的区别在于“,多学科研究是一种学科中心或者方法中心倾向,限于各个学科从自己的立场和视角出发,用自己的一套计生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某个层面或某个侧面”。而跨学科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对象本身的具体丰富性出发,立足于问题,采用一切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策略,并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将原生并分散于其他各学科的方法、技术和手段组织成有机的方法体系来解决问题”〔5〕。这样看来“,研究教育”是对多学科共同关注“教育前沿问题”这一研究现象的描述,并非是客观存在的、相对独立的特定研究活动或学科研究;而“教育研究”则是基于教育学的学科立场,以学科化了的教育中客观存在的“实质对象”,即以教育的“形式对象”〔6〕为出发点,用教育学的逻辑框架对该问题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干预等。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多学科研究”并非一种特定的研究范式或取向,而是对一种研究现象的描述,而“跨学科研究”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或取向。其次,明晰教育前沿问题与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二者的区别,就不得不提及“教育问题”与“教育学问题”的区别。有关此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石中英教授曾有过详细的论述〔7〕。“教育学问题”与“教育问题”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一,问题的发生不同。“教育学问题”一般是由教育学学者基于一定的学科立场(教育学的各分支学科)提出来的;“教育问题”则主要遵循教育实践的逻辑,属于实践范畴的问题。其二,问题的指向不同。前者主要是指向教育认识领域的理论问题,后者则主要指向教育实践领域的实践问题。其三,解决问题的目的不同。前者的解决并不直接回答实践中的问题,主要遵循理论建构的价值取向;后者则主要服务于实践,以优化教育实践为直接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教育前沿问题”并非尽是、仅是“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教育研究前沿问题的确证应以教育学学者的实践介入为前提。再次,“教育问题”与“教育学问题”又有内在的通约性,过分夸大二者的区别,也就割裂了“教育问题”与“教育学问题”价值的通约性,忽视了“教育实践”中的前沿与“教育学”、“教育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回应。因此,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不仅包含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狭义的教育学学科前沿,同样也包含教育生活中的实践前沿。作为教育研究“实质对象”的教育客观现象中的前沿问题,同样也可以是其他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前沿、热点问题。

(二)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教育学的前沿问题

“教育研究”与“教育学”同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此,“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与“教育学”的前沿问题二者的关系亦然如此。首先,无论是“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还是“教育学”的前沿问题,二者都是针对教育而提出的,都属于广义的“教育学问题”。在此意义上“,教育学”和“教育研究”二者是对等的概念,只是提出问题、表征问题的方式不同。如人们日常提及的“搞教育学”与“搞教育研究”,二者在此意上是一致的、互通的。无论是“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还是“教育学”的前沿问题,都是也必须是“关于教育的问题”。其次,从学科立场的角度来讲,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都属于“教育学的问题”。同样,这里是说“教育研究”不等同于“研究教育”,只有教育学学者在研究教育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才能称为“教育学问题”,而其他领域的学者在研究教育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则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学问题”。教育学问题是从事教育研究的教育学学者提出的,解决教育中的“教育学问题”则是教育学学者的使命。再次,从学科构建的角度来讲,教育研究的问题又不仅仅是教育学的问题。这一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从教育研究的使命来看,教育研究兼具优化实践和建构教育学理论的双重任务,因此,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既可以是回应实践的教育实践问题,也可以是构建、完善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教育学问题(如元教育学及科学哲学的问题)。前者是关涉实践范畴的问题,后者则是隶属于理论范畴的问题。因此,简单地将教育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概念化为“教育学的前沿问题”,否认其“教育前沿问题”的意义,实属不严谨的做法。其二,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不仅需要教育学学者进行跨学科研究,同样需要不同学科学者共同进行“多学科研究”。因此,教育研究的问题也可能是其他学科或专业学者共同面对的实践问题。从实践的角度来讲,教育研究的前沿问题并不仅仅是教育学(或教育学学者)单独面临的问题,只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学科立场不同而已。

前沿科学论文例2

一、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的意义

 

1.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目前的市场经济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产业为特征的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应用与转化。知识经济的知识与信息的应用和转化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并以经济发展的高创新性为特征。这种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坚强的创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备完备的市场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这种人才是适合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也是能在经济、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

 

同时,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这种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的学习能力,他们要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组织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二是人才的研究能力,他们要能思考和研究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三是人才的创新能力,他们要能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企业实践,并使创新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前提,即学习的应该是学科前沿的知识,研究的应该是学科前沿的问题,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的也应该是学科前沿理论。

 

2.实施企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部署,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涉及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人才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具体到企业管理二级学科,这一重要环节便是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要求我们在如下三个方面切实做好工作:一是转变研究生教育观念,要坚持市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二是要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如加大企业管理外文教材的引进,实施双语教学等;三是要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其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工作无疑都是以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为核心开展的。

 

二、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立足学科前沿的教育思想

 

石家庄经济学院在企业管理硕士生培养上已有多年实践,并从2004年开始独立培养(之前多为合作培养)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以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为教育目标,坚持立足学科前沿的培养理念,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做法,创立了一种企业管理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几年来,我校企业管理已有四届毕业生共65人,其中8人考上了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其他毕业生也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总结几年的经验,我们认为,实施企业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立足学科前沿,因为只有立足学科前沿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只有立足学科前沿才能建立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在这一前提下,使研究生学习的是学科前沿的知识,研究的是学科前沿的问题,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的也是学科前沿理论,这样有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

 

1.要鼓励、指导研究生了解、熟悉学科前沿理论知识。要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就要让研究生掌握一定的学科前沿知识,要阅读一定量的企业管理经典名著。我们鼓励、指导研究生阅读《哈佛商业评论》、《中外管理》、《管理世界》等反映学科前沿的高质量杂志,同时要求研究生阅读诸如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菲力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新千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等经典著作。通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前沿学科知识,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参与导师的学科前沿课题。在鼓励、指导研究生了解、熟悉学科前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导师要有一定量的立足学科前沿的课题,并让研究生参与其中。只有参与到学科前沿的课题,才能促使研究生深刻思考学科前沿问题,才能使研究生有机会提出一些有关学科前沿的见解。如果研究生导师不能立足学科前沿,做一些学科前沿的课题,研究生一般也就没有机会思索学科前沿问题,这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3.积极实施新儒商人才培养工程。只有能力和品质相符的人才才是我们要的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新经济时代“管理”重心的变化要求“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工业经济时代,其管理重点是生产管理,是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生产环节成为管理中心。管理的重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在新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究与开发、切实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的道德、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管理的重心由单纯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向知识(包括技术)的生产与开发转移。提高知识的生产与开发率成为衡量企业的重要指标。管理重心的变化对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管理人才必须重视道德素养的培育和个人诚信的树立,这是非常关键的;二是重视学习多元化的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必备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信息学、生态学、技术创新学等;三是新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依托信息手段,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四是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要体现“韧性”和“柔性”,具有自组织、自适应的能力。对此,我们建议实施新儒商工程,把企业管理研究生培育成新时代的儒商。概括地说,我们培育的“新儒商”内涵包括以下三点:①具有仁爱之心,能够满足市场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的变化,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吸纳国外先进文化,融合提炼,形成特色;②具有渊博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具有经营、管理、营销、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③诚实守信,博学创新,爱岗敬业;发展实业,服务人群,报效祖国。“新儒商”既包括以新儒家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商业,也包含继承弘扬儒家文化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商人、经营者和管理者。我们认为,新儒商工程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为底蕴,吸纳西方先进的科技、管理与文化,通过教化与经营实践,培养、造就适应当代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新型经营者、管理者的过程。儒商工程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包括:目标系统、价值系统、知识系统、能力与行为系统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环节上努力。

 

4.将实践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企业管理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所以,我们提出,在整个模式中,应始终贯彻以实践,把研究生了解、熟悉的学科前沿知识通过与课题的结合产生一些理论上可行的做法,再把这些做法应用于实践,用实践检验其正确与否。这样往复循环的过程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三、关于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1.研究生坚实的学科基础是培养的前提条件。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研究生有坚实的学科基础,这是培养的前提条件。这其实是传统知识继承和创新性学习和研究的关系处理问题。我们认为,创新性学习和研究应建立在对传统知识的继承上。所以,我们培育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应强调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本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要注意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如不仅要掌握管理学的知识、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也应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加强知识的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要求,为后继的创造性研究和创新性的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研究生在科研上追求学科至高点是有力保证。研究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是主动的,这体现在是否在科研上寻求学科至高点。如果研究生在立足学科前沿上是主动的,他们将具有了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是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也是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成功的有力保证。为保证研究生在科研上寻求至高点,就应引导、培养他们对学科前沿问题的兴趣,在学科前沿问题中寻找自己有优势的领域,积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并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同时,积极了解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并了解某一研究方向名家的学术观、理论与研究方法。

 

3.研究生导师具有创新意识,立足学术前沿,承担学科前沿课题是关键环节。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其研究是否立足学科前沿,并承担有一定的学科前沿课题关系到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成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其对研究生的学术甚至生活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上,应首先掌握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熟悉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熟知某一研究方向名家的学术观、理论与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一定数量的立足学科前沿的课题。这是实施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

 

4.将学科前沿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是重要保障。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学科前沿理论。由于学科前沿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一般偏少,而要消化、掌握一门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工作中,需要付出艰辛的、不懈的努力,而这个过程就是企业管理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育的重要保障。我们很重视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联系与研究生导师课题有关的或与研究生学术兴趣有关的企业,安排研究生实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前沿科学论文例3

1.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目前的市场经济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产业为特征的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与信息的应用与转化。知识经济的知识与信息的应用和转化主要依靠知识创新、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并以经济发展的高创新性为特征。这种经济需要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而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坚强的创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具备完备的市场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同时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我们可以称之为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这种人才是适合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也是能在经济、科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才。

同时,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对这种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些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的学习能力,他们要能不断地进行自我学习和组织学习,并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二是人才的研究能力,他们要能思考和研究一定的理论知识,并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三是人才的创新能力,他们要能将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企业实践,并使创新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前提,即学习的应该是学科前沿的知识,研究的应该是学科前沿的问题,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的也应该是学科前沿理论。

2.实施企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按照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部署,各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在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涉及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而人才的培养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具体到企业管理二级学科,这一重要环节便是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要求我们在如下三个方面切实做好工作:一是转变研究生教育观念,要坚持市场导向,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二是要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育方式,如加大企业管理外文教材的引进,实施双语教学等;三是要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其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些工作无疑都是以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为核心开展的。

二、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基于立足学科前沿的教育思想

石家庄经济学院在企业管理硕士生培养上已有多年实践,并从2004年开始独立培养(之前多为合作培养)企业管理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一直以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为教育目标,坚持立足学科前沿的培养理念,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做法,创立了一种企业管理硕士生的培养模式。几年来,我校企业管理已有四届毕业生共65人,其中8人考上了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其他毕业生也成为用人单位的业务骨干。总结几年的经验,我们认为,实施企业管理学科研究生教育创新,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立足学科前沿,因为只有立足学科前沿才能真正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只有立足学科前沿才能建立高质量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在这一前提下,使研究生学习的是学科前沿的知识,研究的是学科前沿的问题,而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的也是学科前沿理论,这样有利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育。

1.要鼓励、指导研究生了解、熟悉学科前沿理论知识。要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就要让研究生掌握一定的学科前沿知识,要阅读一定量的企业管理经典名著。我们鼓励、指导研究生阅读《哈佛商业评论》、《中外管理》、《管理世界》等反映学科前沿的高质量杂志,同时要求研究生阅读诸如斯蒂芬·P·罗宾斯的《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菲力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新千年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等经典著作。通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掌握前沿学科知识,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参与导师的学科前沿课题。在鼓励、指导研究生了解、熟悉学科前沿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导师要有一定量的立足学科前沿的课题,并让研究生参与其中。只有参与到学科前沿的课题,才能促使研究生深刻思考学科前沿问题,才能使研究生有机会提出一些有关学科前沿的见解。如果研究生导师不能立足学科前沿,做一些学科前沿的课题,研究生一般也就没有机会思索学科前沿问题,这对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3.积极实施新儒商人才培养工程。只有能力和品质相符的人才才是我们要的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新经济时代“管理”重心的变化要求“德才兼备”的人才。在工业经济时代,其管理重点是生产管理,是扩大规模增加产量,生产环节成为管理中心。管理的重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在新经济时代,管理的重点是研究与开发、切实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及职工的道德、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管理的重心由单纯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向知识(包括技术)的生产与开发转移。提高知识的生产与开发率成为衡量企业的重要指标。管理重心的变化对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管理人才必须重视道德素养的培育和个人诚信的树立,这是非常关键的;二是重视学习多元化的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必备知识的学习,还包括信息学、生态学、技术创新学等;三是新管理人才的培养要依托信息手段,包括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四是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要体现“韧性”和“柔性”,具有自组织、自适应的能力。对此,我们建议实施新儒商工程,把企业管理研究生培育成新时代的儒商。概括地说,我们培育的“新儒商”内涵包括以下三点:①具有仁爱之心,能够满足市场需要,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科技创新的变化,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优秀文化,吸纳国外先进文化,融合提炼,形成特色;②具有渊博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具有经营、管理、营销、交际、表达等方面的能力;③诚实守信,博学创新,爱岗敬业;发展实业,服务人群,报效祖国。“新儒商”既包括以新儒家文化为底蕴的现代商业,也包含继承弘扬儒家文化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商人、经营者和管理者。我们认为,新儒商工程则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为底蕴,吸纳西方先进的科技、管理与文化,通过教化与经营实践,培养、造就适应当代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新型经营者、管理者的过程。儒商工程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应包括:目标系统、价值系统、知识系统、能力与行为系统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环节上努力。

4.将实践贯穿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管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企业管理是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要求比较高,而且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创新才是有意义的创新。所以,我们提出,在整个模式中,应始终贯彻以实践,把研究生了解、熟悉的学科前沿知识通过与课题的结合产生一些理论上可行的做法,再把这些做法应用于实践,用实践检验其正确与否。这样往复循环的过程就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三、关于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

1.研究生坚实的学科基础是培养的前提条件。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研究生有坚实的学科基础,这是培养的前提条件。这其实是传统知识继承和创新性学习和研究的关系处理问题。我们认为,创新性学习和研究应建立在对传统知识的继承上。所以,我们培育创新型研究生人才,应强调研究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本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要注意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如不仅要掌握管理学的知识、经济学的理论知识,也应有一定程度的学习),加强知识的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要求,为后继的创造性研究和创新性的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研究生在科研上追求学科至高点是有力保证。研究生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是主动的,这体现在是否在科研上寻求学科至高点。如果研究生在立足学科前沿上是主动的,他们将具有了一定的创新意识,这是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也是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成功的有力保证。为保证研究生在科研上寻求至高点,就应引导、培养他们对学科前沿问题的兴趣,在学科前沿问题中寻找自己有优势的领域,积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基础,并积极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同时,积极了解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并了解某一研究方向名家的学术观、理论与研究方法。

3.研究生导师具有创新意识,立足学术前沿,承担学科前沿课题是关键环节。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其研究是否立足学科前沿,并承担有一定的学科前沿课题关系到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成败。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是毋庸质疑的,其对研究生的学术甚至生活影响都是非常大的。研究生导师在培养研究生上,应首先掌握国内外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熟悉某一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熟知某一研究方向名家的学术观、理论与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一定数量的立足学科前沿的课题。这是实施立足学科前沿的研究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

4.将学科前沿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是重要保障。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学科前沿理论。由于学科前沿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一般偏少,而要消化、掌握一门新技术、新方法,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实践工作中,需要付出艰辛的、不懈的努力,而这个过程就是企业管理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育的重要保障。我们很重视研究生实习基地的建设,积极联系与研究生导师课题有关的或与研究生学术兴趣有关的企业,安排研究生实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5.组织参加高质量的学术活动是有益补充。作为创新型企业管理研究生培养的有益补充,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学校(甚至高一层组织)组织的学术活动,也要积极参加研究生培养部门(如商学院)组织的学术活动。作为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研究生群众组织(如研究生会)也应积极组织一些学术活动。参加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可以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探讨学科前沿问题,这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文修.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1).

[2]苗泽华,毕园.新儒商的商业伦理观及其管理模式[J].商业研究,2010,(9).

[3]吴文进,等.研究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内容及途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10).

[4]丁英宏,等.试论加强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的重要性及内容[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9).

[5]李纬娜,张东操.研究生教育模式该改改了[N].中国青年报,2001-05-24.

[6]Hughes,M.g.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pureorapplied,StudiesinEducationaladministration,1984,35:5.

前沿科学论文例4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创业与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人才,各级政府倡导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建设,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2]。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探究新的教学方式,重视理论基础与技术前沿的结合,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有机化学》是化工、材料、生物、环境、食品等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学好相关专业核心课的重要基石。目前高校选用的有机化学教材大多偏重于理论基础,知识体量大,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反应较多,内容抽象、专业性强。现有的教学模式通常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应用实例、少有联系当前最新研究进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参与度低、主动性差的特点。大部分同学只是对相关专业名词、基本概念、化学反应等进行机械记忆,难以做到较全面和深入的理解与消化。长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进行简单而枯燥的讲解,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学生甚至因此产生抵触情绪,极大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教师们关注的重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趋势日益明显,有机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有机化学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和广泛。尽管近年来有机化学迅速发展,有机前沿领域的新思路、新方法层出不穷,但是传统有机化学课程较少引入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大多数教师仍局限于教材,仅关注教材上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得课堂教学单调而枯燥,影响教学效果。为提高有机化学教学质量,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有针对性的引入有机化学研究前沿进展,通过教学与科学前沿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传统理论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引入具体案例,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1引入科学前沿,优化知识结构

教材经典理论是有机化学前沿成果发展的基础,有机化学前沿成果则是对教材经典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两者相互促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引入有机化学前沿成果,既能把新知识、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又能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补充与完善。此外通过“类比学习”,可以较好的掌握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巩固相关知识点;通过这种模式,既能让学生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拓展科学视野、培养科研素养,为今后从事相关学习和工作打下专业基础。笔者发现,国外教材倾向于主动引入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的前沿研究,该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研究兴趣;而目前国内大部分教材主要侧重经典理论知识的介绍,较少涉及科学前沿和研究进展。然而,当代有机化学发展迅速,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层出不穷,新的理论和化学反应不断涌现,我们有必要在介绍经典理论的同时,适当的引入新的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让学生对这门古老但仍充满朝气的学科有全面的认识[3]。

2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2.1学科间交叉渗透。随着有机化学的飞速发展,其研究领域与其它学科之间出现交叉与渗透,尤其与生物医学的交叉融合,出现了一批极具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对近年来有机化学与生物医学交叉领域取得的部分研究进展进行提炼,可以得到一些优质的应用实例,将其作为教学资源用于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前沿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此外通过让学生了解前沿科研成果及应用,可以加强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之间的融通,帮助学生拓展观察视野,完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总而言之,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融入相关研究发展前沿,从科研成果中提炼优质的教学资源,渗透到教学课堂,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逻辑思维能力尤其重要。2.2灵活运用在线教学。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SPOC、APP等在线教育平台迅速发展。在线课程极大地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同时丰富了网络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吸收知识。在线教学不局限于课堂,不局限于教室,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和前沿科技的熏陶。教师通过合理利用在线教学资源,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有效地组织教学过程,可以充分拓展教学时空,通过将知识有效贯通课内课外,拓宽知识传授的维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2.3教学多元化。除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教师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开展多元化教学,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1)引导学生课后主动查阅文献资料,主动探索科学知识,了解有机化学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进展;(2)听专题讲座,鼓励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听取有机领域专家学者的前沿学术报告,对有机领域和科学前沿有更为直观和全面的了解;(3)基于“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开展小组学习,通过小组学习探讨知识重点和难点,促进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3寓研于教,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创新思维

3.1科学前沿与理论基础的融合。课堂教学中引入有机化学前沿成果,既能把新知识、新信息传递给学生,又能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补充与完善。此外有机化学经典理论基础与科学前沿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对科学前沿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巩固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了解最新科研成果与学术前沿动态,拓展科学视野;通过对经典理论与学科前沿进行类比学习,发现两者之间的异同,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卤代烷烃的亲核取代反应为例,通过引入有机前沿研究成果,并且与传统的基础理论进行类比,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传统教材中卤代烷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过程主要分两步进行,其中卤代烷先解离为碳正离子中间体(C+)和卤负离子(X-),该过程为控速步;随后亲核试剂(Nu)从平面构型碳正离子中间体的正面和背面进攻,由于从两侧进攻几率相当,因此最终得到等量的构型保持和构型翻转产物,即生成外消旋化产物。但在2018年,哈佛大学的EricJacobsen课题组[4]在Nature上报道了利用四级胺催化剂和Lewis酸促进剂(TMSOTf)协同作用,通过紧密离子对中间体成功实现了SN1反应对映选择性的高水平调控,合成了一系列季碳中心的手性化合物。通过对SN1亲核取代反应前沿进展的引入,可以较好的将最新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学生,开拓学生视野;同时通过与教材传统基础理论的对比,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和理解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3.2培养科研素养。笔者在授课过程发现,地方院校很多学生有较好的研究潜力,但是相对枯燥的课堂教学,影响其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一定程度上阻碍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因此,通过科研训练、实验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并让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知识的短板,从而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显著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在实践课程培养环节,笔者筛选出部分对科研感兴趣,且具有一定科研潜力的学生,利用学院的有机合成实验室,为其提供开展科学研究的机会。包括带领学生尝试一些较复杂的化学反应,指导其学习平时实验课上接触不到的新仪器、熟练操作实验室常规仪器,甚至带领学生重复相关前沿科研成果中的部分反应。通过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科学研究,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激发其科研兴趣[5-6]。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世纪的高校教育必须注重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满足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传统有机化学课程的讲授局限于基础知识及技能的讲解,普遍给学生留下生涩难懂、枯燥无味的印象,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最新研究成果、热点领域及应用,将科学前沿与书本知识进行对比,可以极大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夯实专业基础;通过寓研于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专业知识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

参考文献

[1]熊素玲.论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03):126-130.

[2]杨云皓,何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06):168-169.

[3]孙逊,谢齐威,胡笳,等.浅谈国外基础有机化学教材的特点—关注科学前沿使化学学科更加迷人[J].化学教育,2008(02):13-14.

[4]WendlandtAE,VangalP,JacobsenEN.QuaternaryStereocentersviaanEnantioconvergentCatalyticSN1Reaction[J].Nature,2018,556(7702):447-451.

前沿科学论文例5

进入21世纪以来,生命科学延续了自上个世纪中叶以来的迅猛发展势头。近年来,生命科学与材料科学、化学、医药、医学等学科交叉形成的许多新兴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我国为例,在本世纪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中,生命科学分别占总资助比例的27.1%和35.08%,远高于其它6个领域的资助比例[1]。高等学校生物类背景学生的考研率连年维持在60%以上,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对高层次生物研究类人才的需求。笔者在生命科学专业科研选题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根据专业特点、大三学生的知识掌握及能力具备的实际情况,结合本人的科研经历,探索了积极高效的教学策略:注重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热点的兴趣,引导学生把握专业热点的视角,训练学生筛选高质量文献的技能,培养学生理解高质量文献精髓的能力,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从关注的专业热点中确定科研选题,将他人的高水平的科研方法初步运用到自己的实验设计中。实践证明,此课程按此策略组织教学,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1教学策略概述

本探索以16人的小班教学为例。教学对象为生物技术专业三年级本科生,有考研意向的13人,其中跨专业考研1人,保研1人。学生已学完生命科学的大部分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了专业基础知识,对科研有浓厚兴趣。课程前期积极引导学生讨论生命科学的热点问题。以关系到人类健康方面的生物医学为例,可给出下列关键词:癌症治疗、中枢神经疾病、免疫疗法等,每个关键词可引入相应研究方向的前沿热点。学生根据个人的研究兴趣,4人分为一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中、英文文献,以小组讨论和课堂汇报的形式确定选题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方案,最后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组织学生进入课题实验室、动手实践,大致内容如图1所示。

2教学实践

2.1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科学前沿方向

“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的自主思考”是目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本课堂的主要目标。根据生命学科的特点,结合笔者留学英国时参与的开放型课堂的经历,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传播媒体、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等不同渠道,介绍科技前沿工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2.1.1多种渠道关注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强调了生命学科不仅与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联系,还与许多社会事件、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如:在我国及世界范围内,老龄化的加剧带来的健康问题,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类为主的疾病将在今后很长的时期内成为困扰各国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生命科学面临的一个难题[2],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有哪些具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类疾病,并结合神经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探讨其潜在的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再如:癌症已经成了当今社会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自1997年以来,癌症成为世界人口的第一死因[3],而近几年兴起的免疫疗法被确认为一种针对癌症的高效疗法。介绍目前存在的诸多争议,包括高昂的治疗价格及潜在的排斥性,引导学生课余搜集更多的相关信息。为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特定的课题并提高课堂的参与性,所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分成4个小组,选择本小组的热点问题:分别为癌症(Can-cer)、中枢神经系统疾病(CNSDisease)、药物运输(DrugDelivery)和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让学生参与开放性讨论。比如,在问题为“癌症”的小组内,教师会提出以下问题:(1)癌症的成因及其社会危害性;(2)癌症现有的疗法及其局限性;(3)你所知道的关于抗癌疗法的前沿知识以及这些方法的局限性。显然,在不借助互联网和查阅文献的情况下,学生对问题了解的深度有限,具体表现为对分子和细胞机制的概念不清楚,对前沿知识了解偏少等。通过开放型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生命科学热点问题的理解肤浅、掌握的信息滞后等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对该领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以后的文献查阅打下主观基础。2.1.2参与科技讲座,激发对前沿科学的兴趣学术前沿讲座是高校教育中一项人才培养新途径,在帮助学生了解所在学科的前沿知识、掌握研究方法、树立跨学科意识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中,前沿讲座最重要的作用是促使学生了解所在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聘请国、内外专家,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近距离地与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从而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学科前沿,并在学术交流和学术碰撞中拓展视野、产生灵感、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虽然这种授课方式在本科教学中很少采用而多用于研究生教育,但是更容易激发本科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本课程,积极促使全班学生与我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一起参加瑞典林雪平大学KajsaUvdal教授题为“Multifunctionalnanoparticleswithtarget-ingandimagingcapabilities”的学术报告,在报告中,学生详细了解了KajsaUvdal教授的课题组如何利用多功能纳米颗粒进行肿瘤的核磁成像和荧光成像,对这些书本上接触不到的前沿知识表现了浓厚的兴趣。在报告会结束后,安排了该班学生与KajsaUvdal教授单独进行了30分钟的交流。Kajsa教授为本班学生准备了名为“Howtomanageyourresearchplanforundergraduate”(如何做好本科生的研究计划)。李自玉、耿前等同学用英语向Kajsa教授提问了一系列关于“功能性纳米颗粒性质”的问题;另外,还提出了“如何规划未来的学术生涯”、“如何处理科研工作和家庭的关系”、“女性如何做好科研工作”等问题,Kajsa教授均一一耐心详细解答。在本次与世界知名大学教授的面对面交流中,学生表示收获颇丰,不仅开阔了视野,了解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且理解了生命科学与其它学科交叉合作的必要性,更重要的是,该次交流激发了同学们对前沿学科的兴趣,更有本班数名同学主动与Kasja教授电子邮件联系,请教今后前往瑞典深造的可能性,可见此次交流对学生积极性和求知欲起到的推动作用。

2.2指导学生阅读前沿文献

2.2.1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认识文献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当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早已不同于达尔文时代,从零建立科学大厦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尤其对于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只能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如果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必须有文献阅读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文献阅读,可以充分了解研究热点方向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动态,可根据现有的经费和仪器条件,制定出初步的研究方案。再者,科研选题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文献的调研。从科学基础研究的特点出发,每一项基础研究都应该是创新的。因此,只有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才能避免重复选题、重复研究。对于三年级本科生而言,文献阅读的最直接作用是模仿学习,在阅读中仔细体会高水平论文的行文思路,既包括语言文字、句式的组织,也包括论文逻辑结构的组织表达。此外,对于还未接触实质性科学研究的本科生来说,文献阅读可以体会如何提炼科学问题及如何解决科学问题等,在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等各个方面都能得到最直接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和深造做好预先训练,打好基础。2.2.2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本科生对(中、英文)文献认知和阅读能力与技巧的掌握非常有限。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从“读什么”和“怎么读”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对科技文献的认知和提高阅读能力。首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科学引文索引(SCI)类论文以及SCI论文的自身属性,包括引用量、影响因子及归属数据库等。其中着重介绍影响因子(impactfactor,IF),以此作为判定论文优劣的一个主要标准[4]。结合生命学科期刊的实例,讨论不同期刊影响因子的差异。在课堂详细介绍了英国的《自然》(Nature)期刊及其生命学科下的子刊,如《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生物技术》、《自然-医学》等等。并结合本校生命科学学院在以上期刊的发文量,说明在此类期刊的难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进一步介绍“读什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谷歌学术和百度学术)、高校图书馆数据库(ScienceDirect、Weily等)以及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高效地进行文献查阅和管理。学生对此类事物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较好的接受能力。据统计,课后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在私人电脑上尝试使用了谷歌学术及ScienceDirect数据库,下载并安装了Endnote软件进行文献下载和管理。在教授“怎么读”的过程中,针对本科生的英语及专业基础较薄弱的特点,笔者总结了“四个结合”和“四个注意事项”。“四个结合”是指泛读和精读相结合、文献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相结合、杂志论文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研究论文和专利论文相结合。“四个注意事项”是注意尽快完成从中文文献到英文文献的过渡,更多阅读国际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注意精读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论文,扩展视野的深度与广度;注意最新文献与实际实验有1-2年的滞后性,及时关注最新研究进展;注意重点文献的分类保存,做好总结和记录。

2.3选题及制定可行性方案

在上述熟悉专业热点及科研文献阅读之后,指导学生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从关注的专业热点中确定科研选题,然后将他人的高水平的科研方法初步运用到自己的实验设计中。在课程后半程,该班同学通过筛选和阅读文献,并组织课堂讨论和汇报后,初步确定了自己的选题。上述16名学生分成的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选择了“免疫疗法在巨噬细胞上的初步探索”、“癌细胞在顺铂类药物下的迁移情况”、“锌离子对星状胶质细胞活性的影响”和“以衰老小鼠为老年痴呆模型观察大脑神经元的分布”课题,并设计了课题的可行性方案。其中,Zealot小组的课题为“以衰老小鼠为老年痴呆模型观察大脑神经元的分布”,其设计的课题可行性方案如图2所示。

2.4实验室实践

“以衰老小鼠为老年痴呆模型观察大脑神经元的分布”课题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顺利通过了教师的评估。该组同学随后进入教师课题组进行为期4周的实验室实践。期间,学生掌握了臼齿类小动物的麻醉及解剖、脊椎和脑组织的摘取、利用冷冻切片机进行脑组织切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了神经元的分布。

前沿科学论文例6

生物科学前沿是指生物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或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教材基础知识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

一、渗透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功能

1.更新和充实高中生物教学内容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学内容也要现代化,教学内容要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教材内容往往比较滞后,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一些前沿的生物学知识,使高中生物学教学和科技前沿接轨,让学生对前沿知识多一些了解,使教育真正的面向现代化。

2.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现在很多高考题都是以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为背景命题的,出卷人也越来越注意前沿知识与教材内容的结合,考试范围在扩大。所以,在教学中渗透一些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是非常必要的,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本知识,使两者之间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很多学生是希望老师补充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适当地补充可以提高学生生物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思维、激发求知欲。而“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是对已有生物学知识的发展、突破和创新,学生在前沿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养成创新习惯,形成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4.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有人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渗透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究的动力,形成对生物的持久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将来会献身于生物科学研究中,成为推动生物科学发展的生力军。

二、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渗透的途径

1.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上渗透

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很多复杂的前沿知识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接受。比如PCR技术中DNA复制的过程不好理解,通过Flash展示,学生接受起来就非常容易。另外,多媒体容量大,可以节省紧张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时间。

2.课外搜集资料,课堂上讨论交流

前沿知识的学习不可能全在课堂上完成,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利用图书馆或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也可以由老师提供材料,拿到课堂上讨论,集思广益、激发“头脑风暴”,更好地理解生物科学前沿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发散能力。

3.结合习题渗透

很多高考题、模拟题都是以生物科学前沿知识为背景命题的,老师在评讲习题时带领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以扩大他们的知识面。

4.通过展示栏展示

可以充分利用教室或校园内的展示栏,把新出现的生物科学前沿知识或热点展示出来,让学生及时了解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例如2012年网上讨论比较热烈的“黄金大米”,通过我们及时地展示,学生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基因工程的内容,还引发他们对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讨论,更好地促进了教材内容的学习。

5.结合科普讲座渗透

在学校开设的活动课中可以增加一些科普知识讲座,相对其他方式而言,讲座更深入、更具体、更系统,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较高层次理解和把握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研究方法和内容,更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6.充分发挥生物兴趣小组的作用

建立生物兴趣小组,在老师适当地组织和指导下,学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电视节目、网络等途径获取资料学习和研究,在课外完成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学习。通过他们的作品展示、交流汇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另外,通过他们对其他同学的宣传和影响,使更多的学生热爱生物、关注生物科学前沿知识的发展,培养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用的几种手段,当然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只要老师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兴趣相结合、注意知识的科学性、把握渗透的度和量等原则,采取恰当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公民,国家的明天需要他们来建设,中学生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要适当地了解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还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 使生物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与时代感。

【参考文献】

前沿科学论文例7

关键词:

网络资源;化学前沿;课堂教学

《化学前沿》是化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一般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对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激发学生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既然是“前沿”,那么其内容就具有时效性,而只依靠教材本身难以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专业发展状况。网络资源中包含有大量的化学研究前沿和热点信息。将分布在众多科普网站、专业学术论坛、名校公开课和期刊数据库中的相关网络资源进行整合,然后融入《化学前沿》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科普类网站

自2007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建设部、科技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出台《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后,国内科普类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其中,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科学网、果壳网、科学松鼠会、知乎网等网站具有代表性。这些网站或单向传播;或开辟交流互动渠道,体现出社交互动性[1]。科普信息会在这类网站上得到及时更新,重大研究发现也会被这些网站及时报道。在这类网站上,不乏专家学者和科普达人深入浅出地讲解科研热点问题、解答疑问,受众的知识视野由此得到拓宽。化学中有许多无法直接展现的内容(比如粒子的结构),化学课堂上也有许多无法现场演示的实验项目。以往,授课教师只能用文字来描述,或用图片来展示,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建立起一种对事实的抽象认知。由于学生无法获得感性认识,因此常常感到枯燥乏味。而现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一种还原度高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人格[2]。通过这类科普型网站,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多媒体资源。在课下,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网站进行自主学习,获得基本的专业知识。此外,具有社交属性的科普型网站还可以让学生与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直接进行交流,使学生得到具体的专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建议。

二、公开型学术网站

公开型学术网站中主要包含世界知名高校的公开课、学术论坛、学术期刊出版集团和各种学术会议的学术报告等学术资源。公开课是一种开放型教育资源,它通过网络共享的形式传播,人们也通过网络共享的形式获取。它的存在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可以使优质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3]。世界名校公开课的授课老师多为著名的学者专家,甚至是其所在领域的权威,能够把握学科前沿动态。学生无须出国,通过网上教学材料即可了解化学各个层面最新的技术和方法,享受国外各种优质教育资源。这些公开课不仅对教师课堂授课有指导意义,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课外自学,提高其学习成绩。同时,公开课的开设也有利于培养科研后备人才。相较于公开课,学术论坛的专业化特征更加明显,社交属性更强。以“小木虫”论坛为例,其会员主要是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企业研发人员。学习者可以研究论坛内的各种帖子,进行自主学习;还可与其他会员进行网络沟通,交流学习体验,共同提高。学术会议一般都采取现场报告的形式进行学术交流。这些学术报告所展示的一般都是一些研究热点;另外,它们对本学科、本专业发展现状的描述也比较准确。《化学前沿》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来了解一些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研究动态。近几年,国际几大学术出版巨头,如ACS、WILEY、SPRINGER、ELSEVIER等,都推出了名家系列讲座,将学术报告推向网络。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聆听权威讲授,而不用费时费力地到场参加这些学术会议,这极大地满足了各国教师和科研工作者的需要。

三、学术期刊数据库

信息具有多样性和关联性等特点,而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多不完全信息,这在客观上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造成了难点[4]。学术期刊能够作为教材的补充,让高校师生获得相关的科技前沿信息。像JACS、AdvancedMaterials、AngewandteChemieIn-ternationalEdition等世界顶尖化学专业期刊,就汇集了来自全球的化学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了解这些信息对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现在,高校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都会把本专业主要的学术期刊介绍给学生。学术期刊数据库是学术资源的汇集地,查阅学术期刊数据库是广大教师和科技工作者了解本学科研究进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使用者可以通过检索、RSS订阅等方式进入学术期刊数据库,然后有针对性地搜索并获取所需信息。搜索时可输入关键词,对数据库中的论文进行快速过滤,排除相关性较小的论文。找到目标论文后,可以进一步浏览全文。有疑问的地方,还可以联系通讯作者进行讨论。学术期刊数据库给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学术期刊数据库分外文期刊数据库和中文期刊数据库。目前,化学专业的师生可以利用的外文期刊数据库有美国化学会的ACS(www.acs.org)、英国皇家化学会的RSC(www.rsc.org)、德国的Springer-Velag(www.link.springer.com)、美国的Wiley(on-linelibrary.wiley.com)等,可以利用的中文期刊数据库有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ww.wanfangdata.corn.cn)、中国知网(www.cnki.net)等。期刊数据库文献检索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一项学习能力。高校要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四、结语

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提高《化学前沿》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应以教材为中心,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应引导学生了解各类网站、数据库的特点,使之根据自身需求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应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化学研究事业培养更多基础扎实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曹雨骋.科普网站的社交功能给科技传播带来的影响———以知乎网为例[J].科技传播,2014,(20):121-123.

[2]许亚元.浅谈网络资源对创新教育的意义及创新教育模式[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5,(1):57-58.

前沿科学论文例8

[关键词]情报学研究学科前沿 问卷调查德尔菲法

[分类号]G350

1 研究背景和现状

1.1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自1956年我国正式组建科技情报机构开展科技情报工作算起,我国的情报学研究已有50年的发展历程。其间,既有过辉煌,也有过曲折和迷惘。2003年,时任美国情报科学技术学会主席的Trudi Bellardo Hahn把情报学在20世纪中对社会的贡献归纳为五个方面:①对信息爆炸现象进行了测算,建立了文献计量学;②设法控制了信息爆炸带来的影响;③在信息存储与检索中成功地利用计算机,④研究了用户的信息查寻行为、需求和偏好以及相关领域如相关性和效用性评价;⑤情报学界在政府和产业界的代表人物在制定国家信息政策过程中做出了贡献。

制定学科发展战略,很重要的一点是:情报学界必须对什么是本学科的前沿领域有清醒的认识。哪些是前人尚未涉足过的领域,哪些领域的研究更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能开创新的局面,研究“定位”的问题至关重要。情报学的研究工作必须站在国际的最前沿来进行,全面把握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准确地识别哪些领域已经或正在成为前沿性的研究领域,预测它们未来的前景,以便更加合理地配置科研资源,产生出原创性成果。为此,笔者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情报学学科建设、发展与前瞻性研究”第7子课题把识别和确定情报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

什么是前沿领域?按照学术界的一般理解,就是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对学科未来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引领作用的领域,是培育学科创新能力的主要基础。前沿领域与热点领域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不等于热点领域。有些热点只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或是一种时尚,并不具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不具备前沿领域的本质特征。所以,必须充分利用领域专家的知识和判断、预测能力,再辅之以文献计量的方法,从众多的、复杂的课题中识别出前沿领域。

1.2本领域研究现状

文献调研发现近年来国内专门以识别情报学前沿领域为目的研究尚不多见。从公开发表的论文和著作来看,以往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的研究积累和经验进行判断,列出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另一类是采用文献计量学等定量化的实证方法。

在第一类研究中,影响较大是文献2。该书认为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前沿领域是: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图书情报业务方法的研究,图书情报学分支学科的建构,当代图书馆馆藏理论与实践,新技术革命对读者服务的影响,电子图书馆版权问题,网络电子出版等。作者关心的是图书馆学,所列出的领域基本上也是图书馆学方面的,情报学基本没有涉及。

文献3认为情报学的前沿领域有:①学科主体相关理论(探讨社会信息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及情报流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相关学科发展的联系);②情报检索自动化(含信息构筑结构、用户需求、新型信息处理技术和情报内容加工);③知识获取与创新(含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表述和分类、数据挖掘、文本挖掘、知识管理与统计学等);④综合性情报咨询研究(信息挖掘、抽取,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加工和提炼,综合性战略情报研究及相应信息系统的建立),⑤网络化信息服务;⑥先进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智能信息搜索技术等)。

文献4认为情报学前沿领域主要有:数据库的知识发现、语义网、3G、信息构建、知识管理、数字图书馆、信息技术应用和小世界现象。文献5对2003-2004年间图书馆学情报学理论前沿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分析图书馆学、情报学科体系主体、各相关学科关系);数字图书馆(包括高校数字图书馆评价体系、多媒体信息检索等方面);分析方法的引入(信息计量、内容分析、科学计量等);理论视野拓展(网络信息保存、知识网络);学科格局(信息构建、合作式信息查寻行为);学术交流方面(网络书目,信息法与信息伦理等)。

在第二类研究中,文献6采用统计方法对1995-2001年国际图联(IFLA)大会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国际图书情报学界对数字化议题的关注逐年增强,对知识,特别是知识管理概念的关注程度急剧提高,而对信息技术、因特网概念则出现消退迹象。文献7采用内容分析法,对1994年以来国外5种情报学核心期刊所载2175篇学术论文的主题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没有提出前沿领域有哪些,只是凝聚出三点看法:①情报学已进入整体更新的发展阶段;②核心知识领域已基本形成;③开放程度高,学科之间交叉渗透趋势明显。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是针对情报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的,如文献8列出了5年来被引20次以上的情报学论文,发现其主题主要集中在网络信息检索、知识组织、数字图书馆、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关键技术、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等方面。如前所述,前沿与热点两者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有一定的交叉,所以对热点研究的考察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的来看,在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中,研究者主要根据经验和文献调查来判断前沿领域或问题,研究结果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和专业背景色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局限性也比较明显,往往难以反映学科全貌和情报学界整体的观点。采用统计方法的文献也存在统计信息源比较单一,局限于考察研究热点等不足。另外,国外近十年来也尚无同类主题的文献。

1.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目标主要是识别和确定当前情报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为情报学界和有关管理部门制定“十一五”的情报学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提供依据。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采取德尔菲法和文献调查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德尔菲法又称规定程序专家调查法,具有匿名性、反馈性和统计性的特点,是一种较为可靠的预测方法,也是辨别前沿领域的一种重要方法。国内至今尚未见到采用此方法研究情报学的前沿领域。以情报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定量分析对情报学的前沿领域进行鉴别和判断。本文主要描述采用德尔菲法的调查结果。

2 专家问卷调查及结果

笔者共进行了三轮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是我国高等院校和专业科研院所一部分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还包括了几位美籍华裔学者。问卷调查所涉及的专家覆盖了我国大陆地区拥有图书馆学、情报学和档案学博士点的高校

和有关科研院所。第一轮发放问卷35份,回收32份,回收率为91.4%,第二轮问卷发放20份,回收11份,回收率为55%,第三轮问卷发放22份,回收18份,回收率为81.8%。在回收的所有问卷中,除第一轮和第三轮各有l张因填写不符合标准而作废的问卷外,其余均为有效问卷。

2.1第一轮问卷调查及其统计结果

第一轮问卷有两种格式:封闭式和开放式。封闭式问卷中列出了目前情报学研究10个领域,请专家判断它们是否属于情报学的前沿领域。专家还可以在“其他”项下面补充列出他认为属于前沿领域的项目。封闭式问卷统计结果见表1。

表1显示,数据融合、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得到了最多专家的认可,有29名专家认为其属于前沿领域。元数据和Ontology得到26名专家的认可,排在第2位。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智能搜索技术被25名专家认定为前沿仅次于前者而并列第3位。

开放式问卷请调查对象自行列出他认可的情报学前沿领域。在统计开放式问卷时,发现专家们在问卷中列出的领域非常分散,几乎遍及情报学理论、技术和应用各个方面,与情报学密切相关的共有23个领域。它们是:

1.网络信息计量学(9人)

14.信息安全(2人)2.知识组织、开发与服务(9人) 15.情报学方法论(1人)3.竞争情报(7人)

16.信息经济学(1人)4.情报学理论(6人提出)

1 7.信息社会与信息伦理(15.信息可视化(6人)

人)6.情报分析研究(4人)

18.网络信息资源管理(1人)7.信息法学(4人)

9.战略信息管理与系统(18.网络用户及其行为(3人)

人)9.知识提取(3人)

20.信息场(1人)10.网络情报学(2人)

21.危机分析与情报预警(111.信息生态与信息环境(2人)

人)12.数字化信息资源整合(2人)

22.开放存取(1人)1 3.数字资源长期保存(2人)

23.概念空间(1人)

2. 2第二轮问卷调查及其统计结果

由于专家在填写第一轮开放式问卷时,列出的领域过多且较为分散,有必要进一步筛选。这就是第二轮问卷调查的目的。鉴于一些专家在开放式问卷中列出的领域与封闭式问卷中列出的领域有较多重复或高度相关,故将两份问卷列出的领域加以合并,对个别领域的名称做了小的调整。对表1中排在后两位的“信息网格与内容网格”和“小世界现象(六度分隔)”,因认可程度较低,故在第二轮问卷设计中未列入。这样形成的第二轮问卷,其中被调查的有30个领域。

第二轮问卷调查主要是请专家对所列的30个领域中的每一个领域属于情报学研究前沿的程度予以评分,分值为0-100,分值愈高表示该领域属于情报学研究前沿的程度愈高。同时,还请专家对“判断依据”和“对该领域的熟悉程度”两个栏目进行打勾选择。“判断依据”栏列出5个选择项:“理论分析”、“工作经验”、“参考国内著作”、“参考国外著作”、“直觉”。“熟悉程度”栏目列出4个选择项:“最熟悉”、“相当熟悉”、“一般”、“不太熟悉”。这两个栏目都是单选。

对第二轮问卷调查表的数据统计处理,主要采用了算术平均和加权平均的计分方法。加权平均是对每一个领域去掉专家评分的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然后按分值相加平均而成。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各领域的得分大致在75―91分的范围内。

2. 3第三轮问卷调查及其统计结果

对回收的第二轮问卷,根据每一领域得分的情况进行加权统计和排序,然后选出加权分高于80分的领域共23个,作为第三轮问卷调查的领域,调查表格式与第二轮基本相同。

对第三轮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了更为周密的统计分析。应用的统计分析指标主要有:等级(相同时用自然数列的算术平均值表示)、专家意见集中度(算术平均值,满分频率,等级和)、专家意见协调度(变异系数,协调系数,协调

评价结果是可信的。

利用Bivariate Correlation技术得出算术平均值与等级和之间的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4,呈现出极强的负相关,且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水平小于α值0.01是极其显著的,算术平均值越高,等级和得分就越低,这说明算术平均值与等级和这两个指标在解释和表征情报学前沿领域的程度上有高度的一致性。表3为各领域按得分算术平均值降序排列表。

3 三轮问卷调查数据的综合比较分析

前沿科学论文例9

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体育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体育市场规范化程度不相适应的矛盾

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生活方式及其结构的变化,推动了人们的体育意识和参与行为的变化,刺激了体育服务市场的迅猛发展,现在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到处可见的不同类型的健身房、体育俱乐部和体育中心正在逐渐向社会开放,各类体育咨询和技术服务活动也异常活跃。但是,由于有关部门的责权界定不明确和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和监管,使得目前体育市场的管理较为混乱,少数不法分子更是鱼目混珠,利用体育场所进行违法活动,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体育事业发展要求与各类体育人才素质不相适应的矛盾

随着体育事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向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方向发展,对各类体育人才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近年来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各类体育人才现状的调查研究表明,各级体委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不高,据对大连、烟台、威海、青岛、连云港、上海、杭州7个城市的统计,体育管理干部达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8.5%,有相当一部分管理干部缺乏科学管理知识或是专业知识陈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目前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的干部大多数来自体育行政系统,不仅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也不具备相应的经营管理能力。这些情况表明,必须下大力气抓好各类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各类体育人才的素质,否则将极大地制约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体育整体规模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理论建设面临的任务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体育发展的现状表明,在实现上述转变过程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得到澄清,当前东部沿海地区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必须引起体育理论工作者的注意。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在协调发展中重点转移问题的研究

数十年来竞技体育作为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在现阶段仍然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当前要系统研究东部沿海地区群众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群众体育作为新时期体育工作重点的环境特征和变化依据,研究群众体育作为战略重点的转移机制,探索从观念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的操作途径,结合东部沿海地区环境特征和有利基础,研究加快重点转移过程中体育体制改革的步伐。

(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系统研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后,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全民健身计划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特别要从理论上研究和区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两者之间在目标、原则、运作方式和评价标准等方面的根本差异,运用系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积极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全民健身的新体制、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完善全民健身的新体系。

(三)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作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体育产业包括体育、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育技术劳务和体育的物质产品等方面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面临着速度和效益的矛盾,重发展、轻效益的现象比较严重,另一方面面临着培育与立法的矛盾,体育市场的管理较为混乱。因此当前从理论上要研究在体育产业迅速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体育经济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调整体育内部经济活动机制和提高体育事业经济效益的途径,研究体育市场的法制建设、政策实施和规划制定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措施,研究在管理上切实把提高效益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心的具体措施。

三、当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体育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加快体育理论建设步伐的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体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低。体育理论的发展与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距离,未能从总体上紧跟体育实践的发展步伐,比较多的理论研究仍停留在沿海地区体育发展的经验总结阶段,未能根据当前转制的迫切需要提供有理论依据的发展对策措施。由于理论储备和指导不足,给包括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在内的体育社会实践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体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方向和力量投入还未能紧跟我国体育事业战略重点的转移。重竞技、轻群体,重微观、轻宏观的现象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中比较严重,一些主要的体育科研机构基本上都还是以为竞技体育服务为主,群众体育科研未受重视,体育经济方面的研究仍然不力,与当前体育社会实践的发展方向不相适应。

3.体育理论研究中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不协调。由于重应用、轻基础,使应用研究本身缺乏发展推动力,在学科分化过程中结构不够严谨,交叉现象严重,有的学科分化后的基础不牢,缺乏形成自身的科学基础体系,另一方面,在与其它学科结合形成的应用学科中,缺乏应用学科本身所必须具备的材料,尤其是一些新产生的应用学科生搬硬套和空洞的现象比较严重,给体育理论研究和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

(二)建议

1.要重视科研选题促进体育理论与体育实践的结合,使体育理论研究始终紧扣体育实践面临的问题。

2.要重视广泛吸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方面,形成牢固的基础,完善体育应用学科的体系,形成研究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

3.加强体育理论研究工作的协作攻关。重视体育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通过扩大培养硕士生、博士生的规模,加快体育理论研究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前沿科学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在《后资本社会主义》中指出,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是知识。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是当代正在经历的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以知识为对象的知识管理就产生于这一环境中。知识管理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而知识管理中,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是核心,是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与组织绩效的重要途径,对于组织提升竞争力、提高绩效水平至关重要。“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灵魂,“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共享是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高水平的创新和提高组织绩效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被认为是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支柱。科学文献中识别并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的通用方法是知识图谱和可视化技术。知识图谱是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形,是揭示科学知识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计量学从数学表达转向图形表达的产物。因其能够客观、直接、形象地展示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避免因个人经验造成的误差而成为把握学科发展动态、选择研究方向、辅助科技决策的重要工具。词频分析是一种透过词频现象看内容本质的科学方法,也是目前内容分析法中最重要也是使用最多的工具。国外学者Small等认为文献共被引的频次代表了文献的价值,并引入文献共被引分析网络来研究科学领域的结构,是最早从词频的角度研究学科领域问题的学者;Garfield等通过HistCite分析文献中的高频词来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及演变趋势。国内已有学者利用词频分析研究了科技创新与科技政策研究机构、SCI论文的选题、科学学研究、专利研究、科学计量学、生物科技、国内产业共生等问题的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

鉴于这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以及近年来取得的与此有关的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肯定将词频分析法应用于团队知识共享研究中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关于团队知识共享的总结研究,多集中在利用文献梳理、内容分析、比较研究等方面,这些方法都存在由于文献资料的限制而影响结论的科学性等不足。本文运用知识图谱方法,分析团队知识共享前沿领域的研究内容及其知识基础,通过一系列分析与解读,展现团队知识共享重点研究方向,可帮助该领域的研究人员选择科研课题,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SCI数据库收录了当今国际上的重要期刊,主要包括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XPANDED)、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科学技术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社科与人文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SH)等数据,其引文索引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利用在ISI 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下载的文献数据,以“team*”为检索词检索主题,检索到1991-2011年的数据72443条数据,再分别以“knowledge sharing*”、“knowledge transfer*”为检索词精炼,最后得到1156条数据。每一条数据记录主要包括文献的题目(Title)、作者(Authors)、摘要(Abstract)、作者单位(Institufion)、期刊(Paper)、文献发表时间(Term)和参考文献(Descriptors and Identifiers)等信息。检索时间为2011年8月23日。本文的分析对象,团队知识共享前沿与知识基础的分析基于1156条文献以及其中41713条参考文献数据进行。

本文使用的引文分析可视化工具是基于Java平台的Cite Space应用软件。该软件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一种以定量分析为主的可视化应用软件,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具有监测科学文献中出现的研究前沿和研究演化的功能,成为近年来在全美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信息可视化软件,目前已更新到版本CiteSpace II。CiteSpace软件的功能主要包括关键词共现分析、作者合作分析、机构合作分析、作者共被引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等。可视化网络基于两个基本的概念,一是“研究前沿”(Research Fronts),定义为基于研究问题的突现的概念群组,是由某一科学领域中最近最多被引文献形成的过渡性聚类组成,代表了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另一个是“知识基础”(Intellective Base),定义为学科研究前沿的引文形成的共被引网络。CiteSpace绘制的可视化科学知识图谱是由不同颜色的节点和连线组成的共引网络。由连续的等距离时间段序列得出一系列单独的共引网络,再将这些以时间为标记的共引网络组合成一幅整合图谱,重要的知识文献可以基于其在图谱上的突出特征而得以辨识。

前沿科学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175-02

大学化学是各高等院校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医学、药学等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其包含无机化学及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内容,较抽象,且理论性强。大学化学课的教学对象是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此时他们还停留于高中那种“灌输式”的学习模式,对化学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抽象概念、化学方程式和相关计算的生硬记忆,而对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往往认识不足,这就迫切地需要他们向大学的学习模式转变,由被动吸收性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创造性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仅按照教材或讲稿的内容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使用传统的一讲到底、与科研前沿知识完全脱节的教学方法,就是一种落后呆板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只是教师的讲解,却没有学生的参与,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会导致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理论课内容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抑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提高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进行创新性的改进,引入科研前沿的知识去充实原有的课本知识。这样,学生可以了解一些前沿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也能很好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2]。在大学化学教学中,适当引入学科前沿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针对这些情况,本文结合大学化学教学实践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应上好绪论课。作为大学化学课的第一次课,如果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对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学生能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绪论的内容应该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以及期盼心理。一般而言,学生关心的是大学化学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及学好大学化学对将来的发展有怎么样的作用。因此,绪论课要解答学生的疑问,突出大学化学这门基础课的重要性。现代科技飞速发展,许多新材料随之而生,而新材料的应用又促进了科技的进步[3]。大学化学这门课程有着极为丰富、热门的科学前沿知识,如超导材料、记忆合金、不碎玻璃、纳米材料、不锈钢、导电塑料、石墨烯等,这些科学前沿知识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绪论课中讲述一些新材料的意外发现,乃至研制成功,再到实际应用,这样一些有趣的内容,往往会引起师生的共鸣,达到期望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适当讲解关于科研前沿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学学化学的兴趣。

化学学科的内涵极为丰富,学科交叉和融合是现代各科学发展的一大特点。在新形势下,当前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要求人才须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来培养。因此,在大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方向来选取适当的科学前沿内容。此外,科学前沿的新成果不断涌现,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必将随之不断调整。基础理论教学是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许多基础理论,由于不能及时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体会其含义,达不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讲解热力学第三定律“在绝对零度,任何完美晶体的熵为零”时,学生只能从文字上得到“绝对零度不可达到”这个结论。实际上,学生对“是否存在降低温度的极限”这一问题非常感兴趣。此时,若给学生引入最新的研究报道:2014年10月22日,意大利国家核物理研究院下属的格兰萨索粒子物理国家实验室宣布,他们将一立方体铜块冷却到6毫开(零下273.144摄氏度),这一温度几乎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15摄氏度)。实践表明,这个最新报道的引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虽然绝对零度在实际生活中似乎无法达到,但科学家还是不遗余力地尝试着接近绝对零度。通过科学家对绝度零度的不断追求,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永无止境,激励他们学习科学工作者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

做到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前提下,准确地把握相应的知识体系与所设的培养目标。另外,为了能够将相关科学前沿知识充分应用到大学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学习该学科的新知识,追踪该学科的相关科技研究最新发展趋势和动态,精心选取相关科学前沿知识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例如,在讲解原子结构相关章节时,可以讲解碳的不同形态的材料,如金刚石、石墨、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烯等。

本文以石墨烯以及单层石墨烯的诞生历程为例来讲解。单层石墨烯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杰姆和克斯特亚・诺沃肖洛夫于2004年发现的。他们制备单层石墨烯的方法非常简单,先从石墨中剥离出比较厚的石墨片,之后将这个比较厚的石墨片的两面都粘在一种特殊的胶带上,撕开胶带,就能把较厚的石墨片一分为二。不断地重复这样的操作,得到的石墨片也越来越薄,最后,他们可以得到仅由一层碳原子构成的薄片,这是单层石墨烯的诞生历程。

从此以后,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层出不穷,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科学家发现,离单层石墨烯的工业化生产越来越近。安德烈・杰姆和克斯特亚・诺沃肖洛夫因其在单层石墨烯的特别贡献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引入石墨烯的最新研究进展:石墨烯微片规模化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其下游运用研发成果层出不穷。

石墨烯未来五年在光电显示、半导体、触摸屏、电子器件、储能电池、显示器、传感器、半导体、航天、军工、复合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将呈现爆发式的增长。这不但会让学生很轻松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掌握抽象理论中原子结构化学键与物质形态的关系,又能了解当前无机化学的前沿领域,大大增加学生对抽象结构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理论结合实践

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在固体结构章节,学生对晶体中原子的周期排列、晶胞在三维方向的重复堆积,以及晶体的结构特征等知识点很难理解,认识和想象力跟不上教师的讲解。此时,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到实验室中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去认识晶体结构。在实验室,学生可以接触大型的科研仪器――X射线单晶体衍射仪。X射线单晶体衍射仪的分析对象是一粒独立的晶体,就像我们所看到的一粒盐或一粒砂糖。单晶中,原子或原子团呈周期性排列,如果将X射线(如Cu的Kα辐射)照射到单晶上,就会发生衍射,接着对所得衍射线的数据分析可以解析出晶体中各个原子的排列情况,解析出晶体的结构。晶体的结构可通过测试的方法来确定,这对物质性能的解释、学科的发展以及新产品的生产和研发等,具有很大的作用。例如,2014年,中科院院士、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研究小组首次在世界上揭示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的精细三维结构,发现人源γ分泌酶复合物与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直接相关,这为理解γ分泌酶复合物的工作机制以及老年痴呆症的发病机理提供重要依据。这一例子的讲解,可以极大地加深学生对晶体结构的认识,激发对晶体结构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由于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不同,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基础理论知识具有明显的理论特点,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在多媒体课件及相关视频的辅助下生动地呈现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在大学化学课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引入相关科学前沿知识来讲解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教学,将一些科技现象和流程通过动画形象逼真地演示出来,更能为学生提供眼、耳等感官刺激,使他们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于相关的知识点也就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此外,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主动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经常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之后根据情况对某些问题的解答进行补充和扩展。教师还应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活动或专业科技竞赛,还可以让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在大学化学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相关的一些科研前沿知识,既能让学生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些科学前沿的相关研究进展,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变成主动求知型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结合科研前沿知识,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更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理念的要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