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财经论文

财经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9 09:27:05

财经论文

财经论文例1

一是将税收收入、社保基金收入、非税收入(含政府性基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和政府性债务资金全部纳入财政管理,统筹安排运用,统一监管和资金调度,增强政府统筹能力。

二是积极推进跨类别、跨部门和部门内的财政性资金大范围整合。将同一使用方向的预算内、预算外资金和政府基金等整合到一起,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管理的同一类资金整合到一起,形成合力,集中用于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解决重点问题。

三是适度经营财政专户资金。要用经营的理念指导国库改革、促进财政专户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可以在确保专户支出的前提下,采取财政专户资金存款银行招、投标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以实现国库闲置资金余额最小化,投资收益最大化。

四是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健全公共支出制度,按照公共财政和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清理和逐步剔除不属于公共财政范畴和不符合统筹发展方向的支出,盘活资金存量,用好资金增量,坚决砍掉那些无明确用途和明显效果或作用不大的资金项目,集财力办大事。

五是既要坚持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信贷资金,又要有防范财政风险的意识,积极稳妥地利用银行信贷资金,争取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以补充地方政府对项目投资财力的不足,壮大地方经济。

六是建立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和管理机制。要按照改革要求抓紧研究建立绩效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对“大事”项目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项目执行单位进行奖惩,促进财政资金绩效水平的提高。

七是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完善转移支付体系,构建乡镇(街道)财政自我发展、自求平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特别要针对事业经费中“人头费”支出比重大、真正用于统筹发展支出比重小的现状,完善“增人不增补助,减人不减补助”的机制,鼓励乡镇(街道)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压缩行政成本。通过财政经费“倒逼”机制,逐步解决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增长过快的问题,从体制上保证把财政的钱实实在在地用于促进统筹发展和为老百姓服务。(二)盘活国有资产存量,建立国有资本投资经营新体系

一是彻底改革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管理体制。首先将目前各行政事业单位存量资产所有权属变更,统一变更为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所有;其次由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对变更后由其统一所有的存量资产进行统一配置;最后由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委托或成立资产经营公司,对搬迁后以及目前闲置的资产统一进行出租、出售经营,经营收益直接上缴财政专户。

二是用市场经济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和经营方式对国有资产进行集聚、重组和运营,充分利用产权市场盘活和优化资产,通过存量吸引增量,使国有资产充分运作起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目前,许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大、耗资多,单靠财政投入显然独臂难支、难以为继,只有采用资本营运保值增值、滚动发展的办法,才能使有限的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政府对需要财政性资金投入的项目,应尽可能由原来的直接拨款改为通过投资公司进行投资。政府在项目建设初期投入一定财力,待时机成熟后通过转让股份成功退出。投资公司不能仅以融资为目的,而应以融资为手段,代表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以投资参股、授权经营等形式参与相关项目建设,并通过“投入——运营——增值——退出——再投入”的运作方式,变一次性投入为循环投入,扩大政府资金的滚动放大效应。

二、对“经营财政”理念的基本理解

财政是代表政府经营所辖区域内国有钱、财、物的一种管理活动,从这一点讲,财政不仅要守财,更重要的是要生财,要用资本运作的方法经营财政。“经营财政”从理论上讲,就是把政府的资产、资源当作资本来进行市场运作,通过营运来实现国有资产、资源的转换和增值,实现财政增收、资本裂变的财政行为。通俗点说,是让一切国有资产、资源在市场化的运转中实现保值、增值。“经营财政”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不单指经营国有资产资源,更包括经营财政资金、政策,让公共财政最大限度地发挥对整个社会生产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和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换句话说,就是让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和“小马拉大车”,无限放大资金使用功效。

二、充分挖掘政府资源潜力,抓住新的收入增长点

政府资源是政府直接掌握的最大财源,合理开发和利用政府资源能够快速有效的转变为财政收入。

一是加强政府对城市土地供应的调控,全面建立起土地收购储备制度,由政府统一规划、征用、开发和出让,并加强和规范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征收管理,把土地收益真正集中到政府手中。

二是盘活城市无形资产,如对城市出租汽车经营权、重要公共建筑物冠名权、城市道路及路牌冠名权、重要公共场所广告权等通过转让、拍卖、租赁等形式,公开推向社会,实行有形化运行,开发城市资源的潜在价值。

三是对全市矿产资源进行全面摸底调查,拿出矿产资源使用规划,统一事权、统一管理,规范拍卖程序,缩短转让期限,提高拍卖价格。

三、发挥财税政策杠杆效应,聚集社会资金

一是要把各类经济扶持政策整合起来,建立绩效评估体系,讲投入产出比,算政策效益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政府先行投入启动资金或以财政贴息、担保等办法,带动民间投资,实现“政府资金搭台、民间资金唱戏”,提高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从而促进地方经济振兴和发展。

二是清理和规范部分财税优惠政策。要对先行的税收优惠措施进行合理性论证分析,取消一些无效的优惠项目。对合理的减免优惠应尽量法制化、规范化,避免随意性。

财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政策手段,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要有强大稳固的财政作保障。面对宏观调控的日益趋紧,面对严峻的土地政策,要保障今后五年发展的资金需求,我们财政部门必将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统筹谋划,狠抓落实,不断增强我市财政实力,建立“大财政”格局,做好“经营财政”这篇文章,为打造“富裕阳光之城”开好局、起好步,做出应有贡献。

【摘要】财政是代表政府经营所辖区域内国有钱、财、物的一种管理活动,财政不仅要守财,更重要的是要生财。笔者结合自己在财政工作的实际,就如何有效运用“经营财政”理念,通过对各类政府财力资源的综合运用和合理安排,扩大资金运筹总量,切实解决“钱从那里来”这一重大课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财政经营财政财政收入

参考文献:

财经论文例2

1.1蒲鲁东式共产主义随着对私有财产自身矛盾运动的揭示,马克思首先批判蒲鲁东式的共产主义。“蒲鲁东式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的涵着内在逻辑批判的第一个处在前奏位置的对象”,蒲鲁东从劳动是财产的源泉出发,借用马克思《手稿》中的原话说,就是“劳动仍然被看作它(私有财产)的本质”。他主张劳动者个人所得制和工资的平等,他认为劳动的存在形式即工资和本身应被取消的资本是同一个东西:二者都是私有财产,劳动是工人的私有财产,而资本非工人的私有财产,这样,他虽然立足于劳动,但他只是站在劳动范畴之外去考察私有财产,即只是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因而难以把握资本的来自主体方面的异己性质。蒲鲁东试图通过“平等占有”反对旧时的占有方式,只是促使以前的极不平等转向相对平等罢了。马克思指出,这不是消灭私有财产,而是用普遍的私有财产代替资本主义的私有制,这说明蒲鲁东还处在“有产和无产”的对立,还没进入私有财产内部“资本和劳动”的矛盾运动中(或者讲只看到客体的物而没有注意到主体的人)。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蒲鲁东仍然以政治经济学的占有方式来表现实物世界的重新获得”,因而,他只是“在政治经济的异化范围内来克服政治经济的异化”。

1.2傅立叶主义和圣西门主义恩格斯指出,“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傅立叶和圣西门的共产主义就是“不成熟的理论”,也是马克思批判的另一个对象。傅立叶和圣西门分别把划一的因而是不自由的工业劳动和分割的因而是不自由的农业劳动理解为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根源。前者的重农主义和后者的重工主义各执一端。其实,工业和农业是劳动的两种特殊形式,只是两种“不自由劳动”的特殊方式而已,他们想通过改变劳动某些特殊的不自由方式,引起或者改变私有财产的变化。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劳动的特殊形式,而在于这种劳动本身是异化的劳动,或者说是人类的一般奴役形式。这两种空想社会主义,都是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进入到“资本和劳动”的内部矛盾,对私有财产的考察已经从客体的方面进入到主体活动的方面。但由于对劳动的片面理解,难以把握私有财产的内部矛盾,也就不会提出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所以他们主张在不完全消灭私有制的前提下只要改变了劳动的组织方式,就可以解决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非人”状况,达到社会平等和幸福的目的。因此他们也就没有达到科学共产主义通过扬弃异化劳动重新占有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高度。

1.3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马克思继续依据他所揭示的私有财产矛盾运动这一经验基础,得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科学论断,正如《手稿》中所讲的“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的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一样。基于此,马克思认为,所有的共产主义都试图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财产关系,都主张扬弃私有财产。但不是所有的共产主义都正确理解如何扬弃,如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由于均不理解私有财产内部资本和劳动矛盾运动,因此也就难以形成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

(1)批判粗陋的共产主义。“起先它(共产主义)是作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粗陋)共产主义不过是这种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马克思从四个方面对粗陋的共产主义进行批判分析。第一,粗陋共产主义的本质。首先,人对物的关系。在粗陋的共产主义视野中,对物的直接占有是生活和存在的唯一动力与目的,“意味着人的自我丧失”,因此,它注意到只有财富的这种物的形式,一切不能以物的形式直接占有的东西都是理应被消灭的,例如人的才能,而没有看到这种物的背后的主体的人。第二,人对人的关系。在人对人关系的理解上,具体表现为“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婚姻体现的就是人对人的关系,如《手稿》中所论述的“公妻制”,从根本上看,它只是把妇女变成私人拥有的公共财产,而“婚姻”本质仅仅是一种排他、独占的私有财产形式。用公妻制来反对婚姻并没有改变把妇女(人)当作私有财产(物)的事实(马克思认为:人与人的关系表现在男人对女人的关系上),这样,粗陋的共产主义并没有真正消灭私有财产,相反却要求每一个人都占有私有财产,最终将是私有财产的彻底表现。“它终究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没有理解人的本质,其作为共产主义依旧受到私有财产的束缚与感染。”第三,粗陋共产主义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粗陋的共产主义产生的社会心理基础是对富有财产的忌妒心和平均主义欲望。“忌妒心”是指穷人对富人而言,由于穷人往往是社会的大部分,这样也就具有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势必构成对较富财产的平均主义欲望,平均的目的还是占有财产。“占有欲”则是希望什么都是自己的。“忌妒心”和“占有欲”并没有超过私有财产范畴,“忌妒心”表现为穷人的心理,“占有欲”则表现为富人的心理。第四,粗陋共产主义的命运。“对整个文化和文明世界的抽象的否定,向贫穷的、没有需求的人他不仅没有超越私有财产的水平恰恰证明私有财产的这种扬弃绝不是真正的占有。”粗陋的共产主义还是想扬弃私有财产的,但这种扬弃并不是真正的占有,这样的共产主义理论是难以在实践中得以证明和运用的,注定是失败的。“粗陋共产主义是向简陋的原始生活的倒退,最终只能走向普遍的贫穷。”

(2)批判政治的共产主义。粗陋的共产主义本质上是私有财产的普遍化和完成,所以可以讲它是“经济共产主义”。政治性质的共产主义可以称为“政治共产主义”,这种共产主义又有两种具体的形式,“是民主的或专制的;是废除国家的”。这即是:其一,它与特定的政权组织形式相关联,是民主形式或者是专制形式的;其二,它否定任何形式的政权形式,是无政府主义的。依据马克思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的经验基础,私有财产具有消极和积极双重本质。消极本质就是人的自我异化,积极的本质就是人的对象化。正是这种性质才构成了资本和劳动的辩证运动。这就能依此分析出政治性质共产主义的局限性:它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真正积极的本质,没有看到私有财产对人的积极作用,看不到人的存在和发展对物质财富的客观要求,忽视人的本性需要的物质基础,没有认识到自我异化扬弃所需要的“物质基础”。这种共产主义并没有看到私有财产所具有的积极本质,仅仅把私有财产看做社会异化现实的根源,对其采取敌对排斥的态度,这就导致它最终没能成为扬弃私有财产、扬弃异化的科学指导思想。从以上分析来看,粗陋的共产主义根本没有从“无产和有产”的对立进入到私有财产内部“资本和劳动”的辩证矛盾中;政治的共产主义只认识到私有财产的消极本质人的异化,却没有看到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人的对象化。真正的共产主义必须要从私有财产自身的内部矛盾出发,既要看到其消极的本质,又看到其积极本质。

2马克思正面阐述其共产主义学说

在马克思看来,不论是粗陋的共产主义还是“具有政治性质的、废除国家”的共产主义,虽然都意识到自己的理论旨趣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但由于他们没有真正理解私有财产的本质,不了解资本和劳动的矛盾发展,因而也就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与此对应,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这是马克思在《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最集中、最深刻、最经典的阐述,虽然哲学意味很浓,但却是从私有财产这一最现实的经济基础讲起的,并不是纯粹抽象的理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包括六个方面的内涵。

(1)依据马克思所揭示的共产主义经验基础分析,私有财产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存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它却是人本质的异化,是与人相对立的东西。真正的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的核心命题的提出,直接揭示出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科学性与革命性。

(2)在私有制条件下,私有财产虽然是由人生产出来的,但它并不是为了人而生产的,生产是为了获得财富,是为了实现资本的增值。人不是作为生产的目的,仅仅是一种手段。当马克思揭示出私有财产内部矛盾时,特别指出,不仅要看到客体的物的层面,更要看到,物从本质讲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存在,要通过扬弃私有财产占有人的主体本质。按照马克思提出的理论,积极扬弃私有财产之后,人不是单纯地占有私人财富,重要的是物要体现出“为了人”的目的,这样的占有就是占有人的本质,这样的占有才是真正的占有。马克思把对私有财产积极扬弃后实现的共产主义总结为“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3)“被积极扬弃的私有财产”就不再是私有财产,而是共产主义条件下的对象化生产了。“所谓积极扬弃,就是承认和理解在私有财产的异化形式中包含积极本质和积极成果,抽象否定是错误的。”就是说在共产主义条件下也是要物质生产的,“是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但这个物是为了人而存在的,人才是最高的价值,是“合乎人性”的物;同时物又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连接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体现出“社会性”。

(4)私有财产有双重本质:积极本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为人的存在提供物质基础;消极本质=人的自我异化。这样理解时,自然是人的对象化存在,人是自然界有机组成部分,就有一个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过程,自然和人是有机统一的,不存在像以前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对立,“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由于这样理解自然和人的统一关系,人和自然的矛盾就得到了解决。再加上马克思对物质产品“四种存在论”(我的对象性的存在、我为这个别人而存在、是这个别人的存在、这个别人为我而存在)的理解,其实指出物成为人与人联系的纽带,也就解决了人和人在社会中的矛盾。最后,马克思总结出“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定、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

(5)实现共产主义所设想的上述内容,有其充分的实际根据。马克思认为它就在资本主义的大生产之中,虽说它还完全处于异化的状态里。人的本质在对象化活动中得以实现和发展,这种对象化活动和对象,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也取得长足的发展,它的主要成就是资本主义“工业”和“自然科学”。共产主义社会的形成所需要的全部材料就存在于私有财产之中,即异化了的工业和科学中,经过对它们的扬弃而去重新占有人的本质,从而实现人的复归。

(6)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并不是世界史的最终目的,而是人类以后不断发展的基础,共产主义在其未来的长期发展中将经历不同的成熟阶段。马克思指出,“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阶段历史发展来说是必然的环节……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式”。在涉及人类历史发展最终结局和目的“历史之谜”的解答上,马克思展示了对自己的共产主义学说的高度自信,认为它不仅“提供了解决私有制矛盾的根本出路”,事实上是对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财经论文例3

2.网络经济给财务会计带来的变革

2.1财务会计理论的变化

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是基于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上的。然而,随着传统会计假设的推广和应用都是基于互联网的社会和经济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提出了新的会计理论挑战了这些假设。如:电子货币、电子银行的出现,使得无纸化,非货币易的计量成为现实;网上并购、破产质疑着持续经营假设;企业之间的虚拟联合、战略联盟等,似乎打破了会计主体假设原来的范围;而会计实时报告系统又可以随时生成财务报告。

2.2会计信息传播的变革

手工记账式会计信息传播的过程,十分繁琐,处理信息的成本高,处理工具落后,导致数据处理和信息形成数量,被成本效益原则毫不留情的约束着。现在,利用网络技术,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来管理一定范围的会计信息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直接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会计信息传递到网站。用户使用该网站的搜索引擎和链接技术,直接得到会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披露。这将使会计人员摆脱传统的业务过程,对财务会计信息进行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以支持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

2.3推进会计集中化和自动化的管理

通过计算机对会计信息实现企业部门之间的集中管理,通过网络化建立一个企业内部网络管理中心,集中管理企业内部的财务信息,企业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实现自动汇总结算,并利用强大的计算机自动计算出企业的财务报表及其他自动生成的动态的财务信息,实现对企业财务信息的集中管理。

2.4有利于财务信息的动态化、开发性管理

网络技术通过过程监控,能够实现对会计核算的管理,改变会计的传统核算的弱点,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可以用企业财务动态网络远程控制系统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适时和动态管理,做到网上监督。不仅如此,网络条件下会计信息做到信息披露公开化,避免了信息披露失真。

3.网络经济条件下财务会计发展的主要对策

为了改善网络条件下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现对网络条件下会计管理工作的主要对策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3.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配套措施

网络的发展得益于网络经济时展的坚实的基础,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立法,规范网上交易的购销、支付和核算行为;又由于其对财务会计深远的影响,相关部门应当向国外的研究成果学习,积极制定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律法规,如,网络会计信息管理、财务披露标准等,明确企业网上信息公开的义务和责任,网络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要求,监管机构及其职责等等,以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为了给网络经济下的财务会计提供健康、宽松的社会发展环境,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会计信息披露网络管理、财务报告及其他法律制度的规定、规则。

3.2着力营造网络环境的安全措施

网络经济的发展,使财务会计网络流程加速,传统的手工会计流程不再适应网络会计,我们必须重视加强这些技术的管理和控制,以便更好地监督财务会计和内部控制。这里的技术方面,包括数据输入、过程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输出等。具体的主要内容是:由专门人员录入数据,不要让数据可以自由修改、复制或其他操作,数据录入、更改传输、输出必须由负责人审核批准,建立数据传输加密系统进行数据验证,建立输出记录和报告输出文件的签章规范,提高数据输入真实、合法、完整,确保系统输入数据前经过严格的测试,输入数据和代码后,要验证其合法性和真实性。具体应注意:

(1)加强数据处理的管理。

集中分散式和授权式两种控制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以确保数据处理的及时性。集中分散式指的是一个集中的网络管理服务器对数据的统一管理,网络服务器将数据发送给一个工作站,该工作站自身处理操作业务,并且每个站通过数据传输定时将新的数据传输到网络服务器,统一进行处理,与此同时链接到相应的数据库。授权式是当每个工作站需要访问网络服务器查询业务数据时,是否允许访问批准的权限在服务器。

(2)入侵防御和控制系统。

在网络经济下,使用端口和防火墙技术可以有效防止非法用户入侵会计系统。设置信息单向流动的路由器,来保护本地网络,禁止注册到本地网络的外部用户。因此,即使有非法用户入侵,闯入文件服务器,无法通过这个单向配置的路由器,无法进入受保护的本地网络。

(3)提高网络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在网络经济下,安全管理体系的重点就在访问控制。编写或修改信息的功能要经过严格授权,用户权限必须在一定级别范围内进行控制。

财经论文例4

1.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在工业经济社会,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厂房、设备、资金等有形资产。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商誉、信息、计算机软件等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作用,与此相联系,企业资产结构中无形资产的比重迅速上升,甚至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1997年美国企业研究开发与创新的投入额占资本总投入额的60%,世界著名的微软公司有形资产的数量与小型企业相差无几,而企业的市值则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市值的总和。这表明,企业无形资产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我国目前许多企业对元形资产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例如某些企业在与外商合资或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往往不评或低评无形资产价值,有些企业则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经营。在财务理论和财务管理学研究中,对有形资产的论述比较详尽、完善,而对无形资产却较少涉及。因此,为适应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需要,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要逐步转移到无形资产管理上来。

2.知识经济对传统的产权理论提出了挑战。在传统的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产出主要取决于资本的投入,出资者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排斥劳动对企业剩余的分配权。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过程中,信息和知识技术以及接受、利用、加工、创造这些信息和技术的员工,在整个财富创造过程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知识资本成为企业未来利润和现金流量的主要决定因素。据预测,未来农业增长的83%,工业经济增长的70-80%都将依靠科技进步来实现。与此相联系,企业传统的收益分配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在美国,60年代公司利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7%,到80年代下降到5.3%。利润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下降并不意味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而是由于企业新创造的价值(V+M)中,公司管理人员以工资和其他报酬的形式取得的部分大幅提高,使资本所有者的利得相对减少。随着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就要求确定知识的资本地位,消除传统产权理论中资本控制劳动的弊端,使知识和利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重要的分配依据,使知识资本的所有者在更大的程度上和更大的范围内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以促进企业和谐、持续地发展。

二、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和组织重构提出了要求

1.知识经济要求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化。目前全球互联网的用户有近千万,预计十五年内将有十亿人使用全球互联网。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二是虚拟化。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在使物理空间缩小的同时,又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比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知识经济世界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订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同时间上收付,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增加,这使得建立在传统工业经济基础之上的财务管理方法必须创新。

2.知识经济要求重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办公日益自动化。在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联系更加直接,更加及时,传统的“金字塔”型财务管理组织机构必将被一种中间管理层次少、结构紧凑而富有弹性、反映灵敏、高效快速为特征的新的组织机构所替代。

三、知识经济要求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风险投资是指为有发展潜力的新公司或新产品提供最初的风险资金投入。风险投资者设立风险投资公司,通过发行风险投资基金以支持经过严格筛选的有增长潜力但缺少发展资金的高新技术企业。当被投资企业进入稳定发展阶段,风险投资公司就通过股票上市或转让方式收回投资,获得利润,风险投资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投资对象。高新技术产业包括以下产业:即信息科学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产业、有益于提高环境质量的高技术产业、空间科学技术产业、软科学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高风险性。主要表现为: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高,投资周期长。据统计,美国高技术企业的成功率只有15-20%,而某些高技术项目的成功率在3%以下。二是高收益性。高技术产业一旦成功将给投资者带来高于原始投资数倍、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巨额利润。据世界电讯联盟测算,高信息技术每投入60美元可获得1000美元产出。有资料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5%以上,而建筑业仅为14%,汽车工业仅为4%。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5000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决不亚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美国硅谷高科技工业园区自1992年创办以来,知识资本迅速扩张,1997年企业市值已超过4500亿美元。我国三十多家高新企业总市值也高达数百亿美元,平均年利税增长率都在30%以上。

上述情况表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内容的风险投资在企业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日趋上升。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使企业的投资风险远远超过传统的工业经济,使得风险投资和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为此要求:一是加强调查研究,运用科学方法搞好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和避免投资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二是改进无形资产价值补偿方式。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无形资产是企业资产中的主体部分,在企业发展中居于支配性地位。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投资收益取得的时间很难准确预测,超额收益也存在不确定性,无形资产的投资风险远大于有形资产的投资风险,无形资产应采取类似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进行摊销。

四、知识经济要来改变现行投资方案的评价标准

目前的财务管理对投资方案的评价,主要考虑财务效益,而且把重点放在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的节约上。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企业的投资主要以智力资本投入为主,与此相适应,投资方案效益的评价应从企业全局利益、长远利益出发,以是否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的积累,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的动力为标准。

财经论文例5

企业的会计计量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计量各项经济业务及其结果的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成本、所有者权益等,如今各个企业都面对着如何计量其经济收益的问题,而在会计计量工作中,一旦出现错误,就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财务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计量时要按照其计量的质量标准来进行,首先计量人员要使会计计量所提示的数量关系与被提示的物品或事项的内在数量关系保持一致,其次就是要保证在给定条件相同时,不同的会计人员对统一客体的计量应得出相同的结果,最后,会计人员在计量时,计量方法要保证前后一致,以免使用者对会计信息产生误解。因此,在财务会计工作中,只有保证了会计计量的准确无误,才能够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化。

(二)成本控制

企业在日常生产中,为了使其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都会对企业的相应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而成本的核算以及控制成本都是需要财务会计来完成的,成本控制出现失误,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收入,因此,在财务会计进行成本控制中,要对公司的运作流程进行深入的了解,使相关的数字报表可观而准确,无论是任何企业的成本控制,无非是对料、工、费的控制,而如今竞争市场也来也激烈,大多数企业也意识到了控制成本的重要性,而会计的职能就是核算、统计和监督,这就要求财务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严格把好成本控制的质量关,准确的核算企业生产中各项所需的费用,将成本控制在最低,通过会计职能的实现来使企业成本管理系统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而促进了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财务管理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经济利益,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对企业的资金运作过程中,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中,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以此来提高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由于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人员选择时,要选择技术知识强、自身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这就使得其在日后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凭借自身的素养以及相关的技术方面知识,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达到最优化,以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提高财务会计工作质量,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科学合理进行会计分析

所谓的会计分析就是指:会计人员根据会计核算的成本、资金、利润、损益等一些会计信息,应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及其经营成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考核和分析。通过科学合理的进行会计分析,可以客观的了解到某一时间段内该企业的经营情况,在进行会计分析工作中,相关人员可以通过实际的数字与计划的数字进行对比,从而了解到计划工作完成的情况,也可以通过本期的数字与上期的数字相比,来分析本期企业经营的好坏,找出与上期的差距,这样就能了解到某一时期内该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其不足之处进行深入的剖析,这样就有利于企业的管理人员认识到企业在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促进企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在企业的具体经济活动中,财务会计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来核算该企业具体的经济运营情况,通过相应的措施使该企业尽量降低其劳动消耗,以此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完善会计监督机制

会计监督职能就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的功能,然而由于我国会计监督机制不够完善,这就严重的影响了会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要想企业的经济稳定发展,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也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会计监督机制,就要求相关企业加强法律建设工作,明确会计人员在监督时的职责和权限,将会计工作的具体责任下发到每个人身上,如果在会计监督中相关人员出现违规、违法现象企业管理部门要给予严厉的惩处,加大会计监督的法律力度,同时,国家的相关部门对于企业的连带人也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加大其财经法规的宣传工作,为企业创造良好的遵纪守法氛围。在完善会计监督机制时,可以建立公共会计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的数据来进行监督,这就避免了会计人员在开展监督工作时,由于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的不真实性,在会计监督工作中,要明确会计责任的主体为企业的负责人,作为企业的负责人,要对企业的会计工负责,这就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时要加强企业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的责任,这就给会计人员行使会计监督职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各行各业中,人都是一切工作的载体,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亦是如此,在会计人员的选拔中,企业管理人员要严格把关,要选择专业知识过关,有专业证书的人员进行财务会计的工作,而在进入财务管理工作中时,也要对其进行定期的专业知识培训,及时更新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也要定期的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使其在今后的会计工作中,能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违规、违法的现象发生,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也十分迅速,这就使会计人员的相关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在企业的会计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也要对其定期的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使其面对如此繁重、复杂的工作能一直保持认真、谨慎的态度,综上所述,通过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以及思想上的教育,可以使会计人员熟练的掌握会计知识、及时了解法律法规,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能保持严谨、积极的工作态度,利用相关知识有效的解决问题,从而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财经论文例6

2.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相互促进行为互补。公共财政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国家财政,是弥补市场缺漏的国家政策。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由市场自发的调节经济,是一种自由的经济模式。财政是政府组织收入、安排支出并对收支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活动。财政运行以公共财政为一般框架,由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经济的公共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并受其监督。公共财政的要义主要不在于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而更侧重于法治和民主,其实质内涵是公平合理的对市场所创造的财富进行分配。国家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必须实施适当的政策进行干预,激发市场经济的活力,构建更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公共财政便作为这种政策得以执行。我国公共财政的建设内容不断转变,从最初对公共财政理念的接受,到之后对公共财政框架的设计,再到党的十提出了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这其中是一个认识不断提高、理论不断升华、实践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

二、坚持公共财政对发展市场经济的意义

1.坚持公共财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需要发展经济,还要加强法制与民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其中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就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满足公共需要正是公共财政最基本的任务。坚持公共财政不仅可以为公共需求提供经济上的必要支撑,而且为社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只有加快公共财政的实施步伐,深化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并不断完善,才能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

2.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有利于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公共财政,以“市场失灵”为基本准则界定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财政的活动范围,避免政府对正常和正当的市场活动的不应有干预,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为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必须使社会供给与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保持基本平衡。保持供需的平衡,一方面要靠市场的无形之手,即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则要靠政府的有形之手,即政府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政策和调控的力度。建全和完善公共财政后,即可为不同市场主体提供相同的公共服务,为市场竞争提供统一的政策保障,从而有利于公平市场竞争,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3.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有利于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严格遵循非营利性准则以区分政府与企业的行为,是正确处理政府及其财政与市场的具体关系的基础。我国的市场主体结构不是很合理,国有企业从竞争领域退出,为市场主体结构的合理创造了前提,但市场主体结构的真正完善还须依赖政府的政策和制度。有效的市场不需要政府的干预,而市场对于公共产品提供的缺失又必须要有政府的干预,一个完善健全的公共财政能更好的把握这种干预的尺度,令政府和市场友好共存。

4.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国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人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创造财富,并利用所创造的财富实现国家职能,使人民从物质到精神的生活均得到满足。而这也正是公共财政所要进行的经济活动。健全公共财政制度,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收支结构,逐步减少盈利性、经营性领域投资,大力压缩行政事业经费,把经营性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将财力主要用于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方面,是将建设财政、吃饭财政慢慢转变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的必然选择。

三、如何平衡好公共财政与市场经济的对策建议

1.合理定位财政职能的边界,消除越位缺位。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只限于公共服务领域,为保证政府不超越这一领域提供公共产品,必须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范围划一明确的界限。这一界限作为约束政府对公共产品的提供的边界,显然不能由政府全权划分,而应通过立法规范这一界限。财政政策必须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合理区分公共财政与市场的职责范围,使财政合理介入市场结构的调整。财政还应探索建立政府向各类投资主体公平配置公共资源机制,即在明确界定政府可配置公共资源与各类投资主体的范围和类别,理清各类公共资源可选择和适用的市场化配置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加强多方综合监管、推行竞争性配置等三个层次改革,并强化改革的综合配套。在市场稳定有效运营时,将调控权交给市场,让市场自由发挥它的效用。总之,政府要在“守夜人”和“指挥人”的角色间合理转换,既要管的少又要管得好,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出“无限”作用。

2.立足大局,增强财政综合实力和服务意识。市场参与者大部分都是为了盈利,对于公共领域如医疗卫生教育等获利少甚至不获利的部分供给很少,故这部分物品应由政府公共财政提供。公共财政是为人民服务提供公共物品的财政,政府应明确这一点,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创造出更大的财富使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政府应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加大民生资金投入,夯实社会事业薄弱环节。各级财政部门要紧紧围绕“抓总量、提质量、勤调度、强征管”的工作思路,综合采取体制、政策等措施,使财政综合实力得到明显加强。

财经论文例7

作者:马蜂 胡颖森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弹性学制下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

面对现阶段高职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弹性学制的实施仍然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它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我们探索的重点。弹性学制下的教学计划在制定上有其特殊要求。1.柔性化原则弹性学制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变刚性的教学计划为柔性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选课制的作用,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课程、选教师、选专业或专业方向,为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高营造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具体地说,柔性化原则要求教学计划要适应学分制的运行模式,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需求和兴趣,选择相关的专业方向,或根据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调整相关课程。整个课程设置可采用模块化的形式。2.工学结合原则高等职业院校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是该层次办学的核心和特色,我们所培养的恰恰就是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够用,技能实用”的应用型经济类人才。而弹性学制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基本学制结构应是X+Y模式。这里的X是掌握某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所必须的时间,而Y则是将基本的技能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时间。不论是1+1模式,两年中,一年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一年到岗位实习,还是2+0.5+0.5的“汉堡包”模式,前两年在校完成理论课程,中间半年到生产岗位上实习实践,最后半年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和考试,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必须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并且,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教学比例要加强加重,文科一般要达到40%以上,部分专业达到50%以上。3.双证原则教学计划要体现双证原则,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是知识标识、是学业标识,而职业资格是一个人实际技能和标识,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资格的标识。两者之有效结合可以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推动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其就业,使人力资本结构趋于合理。为此,高职经济类各专业可建立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奖励学分体系,其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另外,课程体系设置也应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接轨。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逐步推进,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做了相应调整。目前,国家经济类职业资格证书名目繁多,主要有财会专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证书等,金融专业的金融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从业资格证书;国际贸易专业的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资格证书。课程设置过程中,可将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编排进入专业必修课模块,同时按照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案。

弹性学制下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计划的重构

高职财经类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其专业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工学结合的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学分制的实施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如何将经济学、管理学这些不太具有操作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仍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部分,即使是操作性的知识或技能,由于专业所限,学生难以在真实的环境里进行实践,这是当下财经类专业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及就业水平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财经类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即采用弹性学制,打破科目课程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根据市场的岗位能力需求,采用模块化的方法重构专业教学计划。1.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分析高职财经类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财经类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胜任财经类岗位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富有责任心和较强管理能力的财经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从高职财经类专业职业岗位看,毕业生多从事服务行业,比如会计专业主要的职业面向为会计,包括出纳、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等岗位,以及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事务所业务助理,包括审计助理等岗位;金融专业职业面向有金融机构临柜业务综合柜员、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客户经理或投资理财咨询岗位;国际贸易主要面向单证员、报检员、货代员、报关员等岗位。为胜任各种财经类工作,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以专业知识技能为核心的较为宽泛而合理的复合知识结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合作、沟通和应变能力都是当代社会作为一个合格财经行业从业者必备的素质。因此,财经类高职教育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着手教学计划的改革与优化,在弹性学制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划分教学模块,重新编制教学计划。2.修业年限弹性学制下,学生的修业年限具有伸缩性,一般为2~4年,正常学习年限为三年。学生在校学习的第1~2学期按专业大类培养,第3~5学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第6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学生根据能力可以辅修其它专业课程,达到要求可获得辅修专业证。规定取得毕业证、辅修专业证和岗位实习的最低学分。为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还设立奖励学分模块,学生参加各类各级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取得各类资格证书、英语考级等均可根据级别分别计分。3.课程模块的设置弹性学分制下,要对课程设置进行模块化改革,首先要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实训课程、毕业论文等按修读要求合理地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等三类,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两大类。限选课是根据市场对专业方向或岗位群的需求,以模块的形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化、扩展的课程,学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选定的专业方向进行选择;在任意选修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能力、兴趣爱好和拓展职业能力的需求选择相关技术类专业任选课。经过模块化改革后的教学计划,以课程模块代替割裂的科目课程,即: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将各门理论和实践课程组合成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以培养某种或几种岗位能力为目标,包含一门或几门课程。学生选课一般并不是选择单一的课程,而是选修课程模块,根据拓展职业能力的需求,选修本专业或其它专业的课程模块。第一,基本知识及必修模块的设置。学生入校第一、二学期不分专业方向,共同修读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打下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以金融专业为例,专业必修课模块包括基础会计、金融基础、证券市场基础知识等课程,突出通识教育,强调学科融合。第二,专业知识及技能模块的设置。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专业方向,第三、四学期修读各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模块,既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践课程,学生必须修满该模块中的所有课程,拿到规定学分。第三,专业限选课程模块、任意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同时,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可修读专业限选课程模块。该模块根据本专业的岗位群分析,按职业面向确定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模块修读,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再次以金融专业为例,它可以分别针对金融机构临柜业务综合柜员、金融企业客户经理,企事业单位会计、出纳岗位等职业面向设计课程模块,为拓宽知识面和就业面,学生必须修读其中至少两个模块。任意选修课是为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应在全校范围内每年都开设一定量的不同课程,允许学生在任意一学期修读,修满一定学分才能毕业。4.实践课程的优化实践课程始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关键,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在财经类专业实训方面都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和改革,比如,模拟实训室、仿真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计算机软件模拟等等使得实训效果大大提高,但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如何把财经类专业的市场环境、企业环境引入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这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制各自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计划。如由于校外企业接受实习人数有限,企业与学校合作较松散,财政金融、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及经济贸易类专业可以以建立校内模拟或仿真实训室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为辅,并不断开辟校外实训基地,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而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着重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企业双向互动的实训教学。在高职院校实施弹性学制并改革教学计划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一方面,弹性学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课程模块化设置以后,要开设大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不论对教学管理还是师资队伍都是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如果不能对自己做正确的估计或对就业意向认识不明,则自由选课就存在一定风险,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专业教育和岗位教育,通过实践或实习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与了解。

财经论文例8

财富之为物质形态,还只是人们心向往之的对象。而人们心向往之形成了可以涵盖一个社会不同阶层,跨越同种文化人们生活地域的共同文化符号,这就已趋近于“形而上”了。再进一步,对使用、改造、更新这样的共同文化符号不但毫不讳言,且孜孜不倦,津津乐道,那就为说明与探讨中国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的某种文化“底蕴”,提供了社会心理的基础,毕竟使用、改造和更新财富符号,不但在“形而下”的意义上,而且在“形而上”的意义上,成为中国改革必不可少的部分。这一部分,我暂且称它为“身份经济与身份成本”的过程。

身份作为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彼此辨别的最初也是最有力的符号诠释,在任何人的社会都必不可少。在中国,身份长期以来始终是和政治好恶联系在一起:工人是领导阶级,一时,工作服成为人们身份的象征;农民具有深厚朴素的感情,对襟褂子也曾上过台面;当过“全国人民的榜样”,当时,有多少人为了一身“四个兜儿”的军装四处奔波呢?在经济改革成为一切事情向所谓“好”的方向“转变”的象征的今天,一切身份自然也就和经济、财富、代表财富的金钱及其一切衍生产品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其中,财富符号就显得尤为重要。买什么东西,利用它的什么特性,在追求财富乃至追求财富符号的过程中,退居其次。买香烟,吸香烟,谁都知道其中的弊大于利,甚至很多人也知道在健康层面上,这样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但吸烟,特别是吸某种牌子的香烟,代表了和“财富”有关的价值,所以有某种时刻要贿赂某人,必须起码附带赠送相应品牌的香烟的社会现象存在;明明城市当中的街道已经无法容纳更多的轿车,开轿车不但费时,而且费钱,并且还要担心被偷被破坏,但“财富”的符号不但包涵而且主要通过是否拥有轿车乃至是否拥有什么品牌的轿车来表现,所以,整个汽车行业,希望通过汽车行业来带动经济增长的国家政府加上渴求“财富”符号的“身份消费者”的集团,就要不断制造和更新这样的符号,使其成为整个社会认可的“身份”;现在的“房地产热”中,有多少人是因为自己果真需要利用200平米居住空间给他提供的物理生物心理上的好处,对其价格令人越来越瞠目的“豪宅”趋之若鹜呢?

推而广之,在自有传统基础上,在政治经济精英的努力号召之下,现代中国社会中,几乎人类的所有活动都在不断地努力使自己成为“财富符号”,印证由此被人所推崇的身份:大吃大喝是“富有”的象征自不待言;一时间,上海知识分子创造出来“知本家”的说法,又何尝不是在把知识通过诠释变成“资本”,变成可以制造财富,因此可以制造令人们尊重的“身份”呢?富有的贪官们未尝不考虑自己的政治生命,未尝不考虑老大一把子年纪,能否禁得起夜夜狂欢的负担,但一旦拥有年轻漂亮的女性,哪怕仅只是形式上的拥有成为和“财富”,“财富符号”和它们构成的“身份”标志的时侯,有那个贪官肯善罢甘休呢?文化教育自然也未能幸免。一纸文凭何以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令人不惧法律的惩罚,不断造假,不惜重金贿赂,难道不是因为人们对文凭与财富乃至财富的符号的期待使然吗?

因为制造、改变、更新财富符号以适应新的社会认可的需求成为如此广泛的社会运动,所以,这样的活动形成了社会经济本身,也为这个社会制造了许多额外的“成本”。说求“财富”符号成为经济活动,这不难理解。看看“房市”、“车潮”、“金银首饰热”,就可以明了其中的“不可抗力”了。但这样的经济活动会制造社会成本,而且在一定意义上,这样的社会成本会成为社会不堪承受的,这一点国人却并不体会,也不愿体会。

财经论文例9

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着众多的关联性,二者对接的可能性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梳解:首先,从特征上看具有相似性。其一,二者同具有综合性。一般由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部分组成。其二,二者同具有社会性。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必然反映时代的变迁。其三,二者同具有历史性。都有其自身的形成、变化与发展过程;其次,从基本功能上看具有相通性。二者都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约束功能等;再次,从对接的基础上看:一方面,在指导思想上,二者均需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另一方面,在目标与内容上,二者都必须使其成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成员的人文素质与修养,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提高凝聚力与向心力,同时协调人际关系,改进方法,提升能力,在终极价值目标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创新性诉求

“创新实践是当代人的生存方式。当代的现实生活是由知识经济、全球化构成的,它们充满了创新实践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市场经济的当下,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因此,无论企业还是高校,都必须抓住培养创新人才这个核心,力求解答“钱学森之问”。换言之,以创新实践为特点的当下,创新无可非议的成为人才的内在属性,我国的任何一个领域,这里自然包括财经类企业与财经类院校,都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一种应然与实然的诉求,这是其一。其二,无论是从财经类院校的地位上,还是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上看,亦或是从知识经济的客观需要,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上来看,财经类院校必致力于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整合中谋求创新人才的成功培养。“从主观而言,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的人,是以探究的态度不断地实现自我创新和超越的人;从客观而言,是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某一领域、某一方面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人。创新的普遍性与主导性使现代社会的一切人才都必须具有创新性,要求现代所有的教育都必须适应创新实践的要求作出相应的变革。”这意味着,一方面,财经类院校仍然是知识创新的平台与载体,与此同时,又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各方面创新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财经类院校培养的创新人才,除了应具备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创新素质,与此同时,创新人才还必须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积极贡献。换言之,财经类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必须实现与企业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链接,实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既要注重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要关照现代人才的内在属性———创新,以及创新人才的价值取向———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作出积极贡献。“……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是心理实验室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实验,并不仅仅是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更不能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个单独的项目去攻关,而要通过开放办学、参与创新实践等推进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二、缺位———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问题厘析

(一)二者在自身特质方面存在差异

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除了具有上述关联性之外,各自又具有自身的特质。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质主要有:包容性、超前性、主导性,在多元化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财经企业文化的特质主要有:效益化、竞争化、现实性、在效率至上的文化导向基础上存在众多需要进一步引导与规范的因素。二者自身存在的上述特质使二者的对接存在某种疏离。

(二)文化对接自觉性不强

长期以来,我们对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的认知过于狭隘,以为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就是学工部等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类文化活动。在实际工作中,财经类院校大多缺乏构建财经职业类型校园文化的自觉意识与行为,导致目前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财经特色。这样导致了如下的后果,一方面,有许多财经类院校毕业生根本无法适应企业的工作;另一方面,财经企业又无法找到自己所需的人才,进而影响到自身以至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然而一些信息渠道显示,因为缺乏对职业文化、企业文化足够的理解和认同,不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财经专业毕业生的从业态度、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成为制约他们在行业、企业中生存、发展的瓶颈,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对企业的不适应症,出现了心理差异、文化差异、习惯差异和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使得学生不能尽快融入企业并有效的开展工作,有的甚至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而最终无奈离开。”

(三)在实践对接中缺乏整合与创新

目前,财经类院校学生职业精神、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薄弱,究其原因,与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财经行业性、职业性、应用性的特点有直接的关系,也反映出我国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与规范性的特点。“在财经教育与社会经济同步持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原因,会发现目前财经类院校育人实践中专业知识教育重于职业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培养强于专业观念教育,注重能力的训练却忽视职业精神的塑造,校园文化建设注重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却忽视了财经人才培养职业化的特点这些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当前,整体上看,财经类院校还没有把职业化的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战略来考量,缺乏系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还未形成学生的职业素质。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对接上,财经类院校与财经企业缺乏进一步的整合与创新,并没有形成“四位一体”的对接格局。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模式上,财经类院校尚没有突破传统“象牙塔”式的教育,没有形成现代开放式办学格局。在软硬件设施共享、网络及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人才交流与合作方面、以及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方面,财经类院校与财经企业之间还没有形成创新的文化对接体制与机制。

三、重构———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创新对接方式探寻

(一)理性的建构———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自觉、自信与自强

1.顶层设计方面

财经类院校在办学定位与理念上,应具有与企业文化对接的自觉性。在办学定位上,务求与财经行业零距离就业;在办学理念上,渗透重诚信、公平、效率与效益的企业文化精神。

2.文化对话方面

实现财经类院校与财经企业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全方位的对接。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物质层面应体现财经行业特色,如在校园雕塑设计与使用上体现财经文化,在学校校园网、宣传栏、标语、指示牌设计上紧扣财经主题。在精神层面,应使大学精神与企业文化哲学相互渗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精神接地气,展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企业精神脱俗升华,展现企业精神的科学发展指向,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在制度与行为层面,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为切入点,将财经企业严格的规范制度与体系、经营文化融入财经类院校制度与行为文化建设中,逐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使其在校期间成为准职业财经人。

(二)实践的导向

如果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各自“喜欢幽静孤寂、闭关自守并醉心于淡漠的自我直观”,那么二者之间的疏离就成为难以化解之殇,再合理的文化建构只能是孤芳自赏,无法达到雅俗共赏。因此,二者在理论层面顶层设计上,需诉求文化对话、沟通、理解与回应外,在实践层面具体操作上,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则成为破解二者疏离之殇之匙。“创新能力必须经过实践才能转化为创新成果,必须坚持知行统一。特别是大多数普通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只有通过产学研的方式才能锻炼与实现创新能力。”

1.搭建科研与实习平台,实现产学研用一体化。

财经类院校和财经企业双方都应搭建合作与交流平台,共同磋商理论与实际问题,实现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管理创新体系、科技中介服务创新体系良性互动与整合。一方面,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要把财经企业文化融入到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当中,充分发挥校内实验室、实验基地的科研功能,通过举办各种竞赛、讲座、聘请财经行业专家做兼职导师的方式,使财经类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技术革新、经营哲学紧密联系起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促进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财经企业实训基地的前沿作用,加强企业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整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真正实现订单式培养。

财经论文例10

作者:胡颖森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课程内容未满足社会发展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实践课程需要能力渗透财经类专业涵盖的岗位职业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学生技能、能力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而且财经类专业的未来就业岗位,与工科专业相比,其工作情景不能在学校中被高度仿真和模拟。这就必然要求学生不仅要在学校的实践课程中掌握必要技能,还要培养自我学习、权变适应的能力。而单纯的技能训练会限制学生自我提升、自我调整能力的提升,进而影响到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养成。

实践教学体系以实践教学的功能为标志,可以将其分为实训(即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验(即知识点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即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综合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开展教学改革是建设具有高职财经类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必由之路。财经类专业需要以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为指导,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培养目标和内容体系,积极开发实验实训项目,大幅度提高实验实训在教学中的比例,淡化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实用性和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如何有效克服和解决上述困难,确立培养学生能力的支点和逐步形成学生技能的杠杆呢?弹性学制的引入将是推动高职实践教学最有效的管理策略。1.弹性学制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助于实践课程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弹性学制的本质就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性需求,同时,设立学分制,为实践课程单独设立学分,扭转实践课程只是理论课程附属品的现象,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实践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驾齐驱。实践课程只有在考核上步入正轨,才能真正提高高职教育实践课程的地位,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切切实实地提高质量。对于实践课程,可根据课时多少、实践项目的性质和难度、学生付出的劳动以及兼顾“巩固基础,发展能力”的原则等方面来综合设定每个学习单元应有的学分,以便使学生按照量化的实践课程的学分,结合本专业课程教学要求和特点,选择实践项目。成绩合格者就取得相应的学分,所有科目课程的实践课程总学分累加,即为实践课程学分。在实施学分制初期,为使学分制平稳过渡,可适当侧重于实验课程,使师生都能在认识上逐步适应,并为实习实训课程的多样性和可操作性留有足够的时间。随着学分制的深入,实习实训课程学分比例将逐步增加,以最终培养出个性特色鲜明、专业知识结构完整的人才。2.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中的运用模块化教学模式有利于弹性学制的实施。“活”是课程模块化的最大特点,在模块化教学模式下,每一种技能模式由一个或多个模块构成,每一模块由若干个学习单元组成,而技能模式就是以模块的形式展现的工作规范,实践证明,同类的知识与技能可合为一个项目群组,便于学生选择和掌握。在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中运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一方面,更好地满足弹性学制的本质特征,即自由选学、强调个性发展、实行目标管理,另一方面,模块化实践课程既与专业模块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学生在学习之初就十分清楚自己所学专业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并认真对待实践课程的学习。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难以形成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从而导致时间教学时数偏少、实践项目不足,缺乏独立地位。目前推行的“实践主导型”课程改革,从宏观上要求专业主干课程实践教学比例应达到60%以上。模块化实践课程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于专业模块课程体系之外。

实践课程模块既从属于专业课程模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既保证了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凸显出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同时,对相关教师开发实践项目、充实实践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开展模块整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化实践课程模块设计,兼顾教学管理效率与教学效果的提升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实践课程,应在专业课程体系经过科学系统的模块化设计的基础上,按照“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原则加以实施。“模块化”是指在对职业技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知识群和能力要素进行分类后,形成具有同类性质的训练项目群,形成进阶性质的强化训练。“组合型”是指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不同的训练要求,对各个模块和模块中的项目进行优化组合,通过教学效率,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进阶式”是指在实践课程中,明确不同实训项目的难以程度,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组织实践教学。这样既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又保证了教学效果的提升。模块化实践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结合,兼顾专业职业技能养成与创新能力培养财经类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实际技能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客观上也提出了对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的更高要求。模块化教学模式源于职业技能培训,采取的是实用主义,即实际岗位需要哪些技能,在学校实践课程中就设计哪些训练内容,针对性极强。一般而言,在模块化教学实施方面,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以技能培养为目标,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互为支撑。第二,以模块教学内容为目标,合理设置模块内课程,优化教学内容。第三,模块化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将知识结构模块化、岗位分工模块化、讲授方式模块化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通过研究某些课题来学习某些知识、生成自学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激活某种素质的活动。首先,实践课程目标的设定必须围绕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一方面根据实际岗位要求,拟定核心目标,包括技能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要素。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特点,适当扩充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供学生参考选择,不必做到千人一面。其二,实践课程内容的编排必须以主要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核心。学生素质、个性有差异,发展空间有大小,接受能力有高低,所以模块化实践课程的内容应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并且实践课程内容要及时吐故纳新,根据用人单位需求进行统整。在实践课程讲授方面,增加自主项目设计、课题实验研究。研究项目最好来自主要用人单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市场调研、方案设计、项目制作、作品展示、撰写论文、口头报告整个实战过程。而课题研究,则是学生自主形成研究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研究,最后提交课题研究报告。实践教学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实践课程体系的科学架构,有赖于实践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在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建立弹性学制下的模块化实践课程体系,优化模块设计,渗透研究性学习环节,有利于实现第三产业的新型一线管理型、服务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也有利于毕业生适应更宽广的职业岗位,也有利于他们在职业岗位上发挥潜在的创造能力。

财经论文例11

一、引言

目前,财经类院校一般都设有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电子商务等专业,该专业开设的实验课主要有:“ERP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等,这些课程所用软件一般都是在计算机上借助网络来运行,即计算机网络与各专业模拟软件相结合。因此,可构建一个实验平台,将这些模拟软件完全整合在一起,以达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是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

二、实验教学课程功能分析

1.ERP实验课程

ERP实验是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在走出校门前,掌握现代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获取现代管理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最佳途径。目前,该专业设有《ERP生产运作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系统》等实验课程,这些实验课可在金碟ERP-K3系统、金算盘ERP等模拟操作系统上运行,服务器使用windows2000操作系统,工作站使用多重操作系统,包括Win2k、WinXP。

2.会计电算化实验

该实验开设初、中、高级电算化,都是在多媒体会计实验室操作平台下进行实验,主要完成账套的建立,总账系统的管理,利用工资管理系统完成企业的日常工资业务处理等操作。本软件也都以WINDOWS2000为基本操作平台。

3.证券、外汇交易实验

证券交易包括股票交易、外汇买卖、期货交易等。该实验是在世华模拟股票财税系统V2.0平台上进行业务处理,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掌握证券投资分析的基本理论,了解证券交易的主要流程,服务器使用Windows2003AdvancedServer;工作站(包括学生机和教师机)使用多重操作系统,包括Windows2000、windows98。

4.电子商务实验

该项实验开设有《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实用技术》等实验,通过电子商务教学模拟系统,来完成电子商务、电子支付与网络银行、电子商务与网络营销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实验教学课程,借助电子商务模拟软件和网上资源,掌握电子商务主要模式流程及企业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技能.本软件也是以Windows2000为基本操作平台。

从以上各专业实验课程的功能要求,以及对同类院校的考察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在财经类高等院校中实验室建设中大多以“计算机+应用软件”形式建设,主要是财经类院校的课程特性决定了其相应实验大多是采取软件模拟的实验方式,以验证性实验居多。因此,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实验教学资源以计算机和网络系统为硬件平台,以各专业软件为载体,以科学组织的案例、数据和知识系统为实验材料,可以搭建一个完成特定实验项目的实验教学平台,以达到资源共享。

三、实验教学平台建立

1.硬件资源整合

(1)服务器配置与建设。服务器的作用主要用于网络版教学应用软件访问、数据存贮、数据交换等,由于实验教学数据的重要性,特别是金融专业证券期货、外汇交易及其他等课程实时在线数据的完整性。因此,服务器管理不仅要在速度、软件调用等均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而且也要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学院网络中心服务器规划采用硬盘阵列形式,支持RAID的级别有:RAIDADG,RAID5,同时硬盘的阵列形式可以自由扩展、获取最佳兼容性,并对系统数据采取容错保护。由于金碟ERP-K3系统等软件运行的要求,要求服务器配置要高些,运行速度要快,存储容量要足够大。目前实验中心服务器配置:配置两个双核IntelXeon5110处理器,配置4GB(4x1GB)PC2-5300全缓冲DIMMs(DDR2-667)内存,64MB高速缓存,集成双NC373i多功能千兆网卡等。另外,选用性能较好的CISCO4006交换机为核心交换机接入和级联,用HP高性能服务器作为整个网络硬环境支撑的平台,在学院整体网络结构上,由多台三层交换机和二层交换机组成网络平台,校园网主干为1000M以太网,实验中心100M交换到桌面。采用这种模式,实验中心可为工商、电子商务等专业开设实验教学课程,并可为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课程提供实验场所等。

(2)服务器安全管理。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用服务器的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学院每台服务器均设有实时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的管理,以防止本网及外网的非授权访问和病毒攻击造成服务器瘫痪等现象的发生。

(3)工作站配置与建设。工作站是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操作的主要工具,在选型上要充分考虑工作站运行速度快慢、性能稳定等因素。因此,工作站除了安全管理外(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还配有各专业应用软件供学生进行实验。目前ERP机房硬件环境。学生机基本配置:CPU:

INTEL赛扬处理器346/512MDDRII533内存/硬盘80G7200转SATA接口/主机:INTEL915GV芯片组等;安装Windows2000Professional、WindowsXPProfessional多重操作系统,

把基础软件和低版本的软件装入Windows2000,把专业软件分别装入WindowsXP上,为保证专业软件的正常使用,每台工作站上都安装硬盘还原卡,对计算机硬盘实施保护。

2.软件资源方面

有了硬件平台,要发挥实验室的功能,软件建设尤其重要。目前学院也非常重视软件建设,购买正版金碟ERPU8、纳税申报实验室、多媒体会计模拟实验室、世华模拟股票系统V2.0、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系统等正版软件。

四、实验教学平台建设模式分析

随着近几年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等院校纷纷加快建设的步伐,建设了大批实验室,提高了硬件配置。同时,财经类院校校园网络平台都日益成熟,合理利用学院的网络规模,根据实验课程的不同应用需求选择最有效的接入Internet的方法,进行IP地址的合理分配,是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中应考虑的问题。采用用户使用最多的网络协议--TCP/IP,建立基于B/S的网络模式。同时实验平台上应给每位学生与教师、管理员设立唯一账户,给每位学生设计像资源管理器式的专业课程实验数据存放文件夹,建立学生、课程、班级与教师之间的关联,如需要某门课的实验数据,只需选上课教师所对应上课班级的学生的课程实验数据文件夹进行汇总,就可快速得到实验内容。同时还将实验的原始数据如统计数据、证券数据等不断的存储在数据中心,为今后的实验室评估及科研开展积累数据。

五、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发展思路

学院实验网络的建设,我们在考虑硬件设备的同时,还要考虑各专业特性和特色。增加形式多样化的实验手段,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实施实验考核制度,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目前我院建设的ERP实验中心、国际贸易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在硬件配置上都已具有较高的水平,还要把新颖的实验项目与教学方案加以融合和渗透、采用优秀的专业应用软件和良好的管理理念方法,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才会显示出专业特色,才能造就出类拔萃的人才,才能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专业特色的人才,这就是整合实验资源,进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