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普洱茶文化论文

普洱茶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3 10:01:08

普洱茶文化论文

普洱茶文化论文例1

普洱茶的文化营销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铺垫,在2003年达到了营销的爆发时期,经历了大幅的市场升温后,于2007年达到了市场的巅峰。之后,普洱茶的营销从过热走向理性,从价格、销量的疯狂上涨,走入了合理化调整的阶段。下文将利用营销学最基本的4Ps理论,对普洱茶文化营销的每个细节进行剖析,深入研究其营销过程中的得失。

1普洱茶营销战略分析

1.1产品策略

茶文化是所有茶产品所共有的一种文化,也是茶产品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普洱茶主产地处于茶树的发源地云贵高原地区,举世闻名的“茶马古道”就在这个地区,因此普洱茶从出身来讲,就具有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普洱茶产品的种类设计上,继续保持普洱茶较为传统的茶饼、茶砖等形式。虽然普洱茶近几年的产量大幅增加,但是其产品生产工艺,依然严格按照传统的生产工艺来进行。而这种传统的采茶、制茶工艺中,也处处体现了悠久而厚重的文化,甚至普洱茶的产品都同样按照历史上传统的包装方式来进行。普洱茶产品本身就带有极强的文化气息,这为产品的文化营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分销策略

普洱茶通过市场细分,将目标市场主要分为礼品市场、拍卖市场、收藏市场和终端市场。虽然每个细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方式不同,但普洱茶的销售主要还是通过茶馆和茶叶零售店两种业态中进行的,其中又以茶馆的经营最具文化特色。以“七彩云南”、“茶马古道”等为代表的普洱文化主题茶馆,与普洱茶的营销相互呼应,互为补充。还有将其他文化与普洱茶文化相结合的主题茶馆,如“舞林茶艺馆”等,这些茶馆通过文化之间的交融,形成了自己的特性,达到了更好的经营效果。

1.3促销策略

普洱茶的促销战略充分与茶文化相结合,并采用了文化造势与产品促销相结合的立体促销模式,在整个营销攻势开始之前,就通过茶文化的相关书籍以及网络等载体,将茶文化以及普洱茶所承载的茶马古道文化,良好地结合在一起。这些文化传播媒体使大众对普洱茶的基础常识以及内在的文化有了较为广泛的了解。同时,随着各种普洱茶功效的提出,相对应的书籍和网站也随之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1.4价格策略

普洱茶的价格来源,大致有三个部分,分别是产品本身价值、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最根本的部分是普洱茶产品本身的价值。借助普洱茶悠久的历史和普洱茶年代越久价值越高的特性,收藏普洱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了一种潮流,普洱茶的价格自然被提升得很高。同时,普洱茶在销售过程中,融人了诸多文化的元素,普洱茶的自身价格加上茶道、茶经、茶艺等茶产品销售附属环节的价值,组成了普洱茶的最终价格。这种综合定价形成的价格,虽然比原始的价格要高很多,但是可以被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人所接受。

2对其他产品营销的启示

2.1充分利用文化进行营销

普洱茶文化论文例2

茶文化是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及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产品形式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文化载体,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为内容而开展的,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自然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近年来,普洱茶热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普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突出的优势。从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起,普洱市就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茶城”的形象,并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把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八大旅游产品之一。因此,对普洱茶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进而拉动该地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普洱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区位;是发展边境旅游的理想之地;第二,普洱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峰云集、云雾缭绕,苍茫无际,层峦叠嶂,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62.9%;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素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第三,普洱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型、过度型、栽培型三种茶树类型齐全,是“天然的茶叶博物馆”,当之无愧的“世界茶乡”。到2005年底,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34.1万亩,其中古茶树(园)60万亩,现代茶园74.1万亩,总产量3.55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0.2亿元;第四,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分布有14种世居民族,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首先发现、驯化和利用了茶树,开创了人类种茶的历史。在长期的种植、采制、饮食、贩运普洱茶的过程中,积淀了厚重而丰富的普洱茶园艺文化、普洱茶采收与加工文化、茶马古道与马帮文化、饮茶习俗与茶道文化和普洱茶收藏与鉴赏文化等,以及由各少数民族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传统习俗演义出来的民间歌舞等。普洱茶文化以其自然、清幽、恬静的文化魅力,对喜爱茶文化的人们构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二、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和问题

普洱市旅游近年来有了一定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5.56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00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0469.47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1298.47万元;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的一批茶文化旅游产品正在形成。目前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镇元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及万亩野生古茶林生态旅游、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生态旅游、营盘山万亩现代茶园及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茶马古道旅游等。计划推出的有:天下普洱茶国、普洱古茶都等。普洱市力图打造的城市形象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其意图显然是要凸现茶文化旅游在普洱市旅游中的主打地位。但是,普洱的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经过多年开发以后依然处于“冷点”状态。普洱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并未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其应有的强势,这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雄厚的茶产业优势不相称。经过分析和调研,笔者认为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起步晚,开发程度低。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发展起步晚,旅游项目开发程度低,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市场知名度较低,缺乏市场开拓经验和旅游经营管理经验,而且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定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

2、旅游产品整合度低。普洱地区茶旅游资源呈零散分布,整合度低,茶产品的组合度较低,主要以茶园观光作为茶文化旅游产品,其市场需求局限较大。茶文化旅游本身就是以闲静、淡泊为特征的“冷”休闲活动,缺乏强刺激性,如不提高组合度,就难于构成触动大量游客出游的专门动机。

3、产品的文化含量不够,特色不鲜明。目前普洱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其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由于茶文化旅游内容不丰富、不饱满,大大地影响了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因而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独有的闪亮卖点,形不成市场竞争力。

4、普洱市茶文化旅游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旅游的过程要有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来填充,而旅游活动内容又需要一定的旅游业态的支撑。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目前大多还停留在以观光为主的形式化层面上,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因此,如何丰富茶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培育一批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旅游业态就成为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5、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经济总量小,自身财力弱,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差等问题,使普洱市发展休闲旅游的步伐受到严重的制约,2004年普洱市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为1910.85元,仅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60%。由于普洱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1)通往古茶树园区的道路条件较差;(2)景区规划及建设级别较低(目前仅有a和aa景区8个);(3)城市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而散,尤其缺少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4)城市园林化程度不高,达不到生态休闲旅游的要求。

三、加快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普洱市现有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把普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厚的茶产业基础、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及丰富的民族文化等进行空间、内容和形式的整合开发,尽快形成普洱市旅游核心吸引力。

(1)空间组合——通过点线连接,对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茶园林景区、民族文化示范村落、茶马古道、茶文化娱乐园、人造景观等)进行组合。点与点之间的线不宜长,布点不宜少,同时应注意整治线路沿途的视觉景观,以提高空间整合度。

(2)旅游活动内容组合——通过打造一批吸引力较强、特色鲜明、影响大的大型旅游节会和特色民族节庆(如中国普洱茶叶节、普洱茶博览会、茶马会、民族鼓舞节、泼水节、葫芦节、双胞胎节、芒果节等),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展示出来,并把旅游茶园林观光、自然风景观光与民族茶艺表演、民族特色歌舞表演、原生态民俗体检、农家乐等多种旅游活动捆绑起来,以形成闪亮卖点。

(3)旅游活动形式组合——通过精心安排时段,把观光、观赏、参与、娱乐、休闲合理地组合起来,以强化旅游清新感,增强体验度。

2、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可能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积极主动地开拓旅游市场。虽然普洱旅游更广泛的市场是港、澳、台地区和欧美一些国家以及国内沿海城市,但一段时期内普洱旅游的第一市场应该是省城昆明,或者说昆明是普洱旅游首先要开发的市场。通过打开并培育昆明旅游市场,向省外、国外拓展。只有吸引了大量的昆明游客到普洱旅游,才能对省外和国外的游客产生影响。普洱市应通过大型茶事节庆,着力打造普洱旅游形象,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及各种营销手段开拓旅游市场,使普洱市真正成为云南旅游的新热点。

3、创新思路,着力建立有文化含量的旅游业态。适应新的普洱旅游发展趋势和变化,以新的思路重新定位和谋划未来普洱市旅游业发展。以普洱茶文化来提升核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度开发系列整合产品。通过对普洱茶文化和区内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提炼和整合,凸现普洱茶古朴、厚重、丰满的文化特色。只有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及原生态民族文化,打造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才能实现茶文化旅游的优势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卖点。积极培育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如:茶叶交易市、茶道饮食市、制茶工艺展示所、茶艺表演队、茶歌舞表演场、大型民族歌舞专场、民间少数民族杂艺表演场、茶文化博物馆、茶鉴赏会所等。将目前已经整理排练的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如《茶之魂》、《茶乡春潮》、《普洱茶之歌》、《茶韵古乐》等大型歌舞和音乐会形成专场,以业态形式提供给游客消费。

4、多渠道融集资金,着力改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茶文化休闲旅游的必备的条件。应多渠道融集资金对通往景迈、芒景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园区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园的道路进行拓宽、铺油,以提高通达性和舒适性;对茶马古道必要的修复性建设;完善景区规划及建设,提高景区级别,力争创建数个4a或3a级景区;加强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相对集中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尤其是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加快城市园林化建设,加紧推进“满城绿色,满城水”项目设计实施,规划建设时应注意应用借景的方法,把城市园林延伸至自然背景,并逐步与自然生态背景融为一体,着力营造和谐生态城市休闲环境。

【参考文献】

[1] 汝百乐: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 2。

[2] 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

普洱茶文化论文例3

Development of Pu´er Tea Culture Tourism Product:

The Case Study of Pu´er City

邓芳 DENG Fang

(普洱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普洱 665000)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Pu´er University,Pu´er 665000,China)

摘要: 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可以多形式的展示普洱茶文化、提升普洱市的旅游文化品味、打造普洱茶国际知名品牌和促进普洱市旅游的发展。本文以普洱市为例,从普洱茶文化旅游现状出发,针对目前普洱茶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绿色经济发展需要,提出了开发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新举措和宣传策略。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u´er tea culture tourism product can show various forms of tea culture, promote the tourism and cultural taste of Pu´er tea, build international brand of Pu´er tea and promote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Pu´er City. Taking Pu´er City for example,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Pu´er tea culture tour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u´er tea cultural tourism, and puts forward new initiatives and promotional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u´er tea culture tourism product by combining with the demand of green economic development.

http://

关键词 : 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

Key words: Pu´er tea culture;tourism;produc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054-02

1普洱茶文化旅游概念

茶业、茶文化、旅游业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体系,前者的振兴会丰富后者的内容,后者的兴盛会带动前者的发展,两者具有本质的联系[1]。茶文化旅游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知识和体验人生价值等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2]。普洱茶名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源自明朝。但云南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国时期,民间有“武侯遗种”的说法,证明云南的濮人种茶有悠久的历史[3]。现有的普洱茶从外型上可分为饼茶、沱茶、砖茶、金瓜贡茶、千两茶和散茶等。

2普洱市普洱茶文化旅游现状

云南省普洱市作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围绕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以生态茶园建设、茶叶加工、品牌营销和培育为核心,促进茶产业链条延伸,推广集茶叶种植、加工、旅游等为一体的茶庄园经济发展模式,力将普洱市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普洱茶研发中心、生产加工基地、集散中心和茶文化旅游中心。

普洱现有营盘山万亩茶园,困鹿山万亩古茶园,江城牛洛河生态茶园,镇沅千家寨、邦崴千年古茶树、佛殿山野生古茶树群落、澜沧景迈山万亩茶园等,特别是位于澜沧县惠民乡景迈村的千年万亩古茶园,连片采摘面积达16000余亩,是云南所有古茶园中连片面积最大的,令人惊叹。

3普洱市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但是在现有的条件下,普洱市的普洱茶文化旅游存在着中心地形象不清晰,缺乏宣传,缺少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茶文化旅游项目单一,参与性不强,在市场运行机制、统一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缺陷等问题。在普洱茶产业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注重茶工艺创新的同时,在普洱茶旅游和营销方面有所作为,联合相关旅游、酒店企业,共同开发打造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

4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手段

4.1 紧跟绿色经济发展的浪潮,发展茶庄园经济绿色经济是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后,绿色经济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任何国家、地区都必须走到这条路上来。在2015年4月28日至6月1日在普洱学院举行的首届普洱绿色经济发展论坛中,诸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都充分表达了对绿色经济的认识和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普洱市作为首个部级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绿色生态是普洱最大的优势与特色,普洱森林覆盖率达68.7%,是名副其实的“绿海明珠”。在此次论坛中普洱学院院长成文章发表了题为《“一路一带”战略格局下普洱绿色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思考》的报告,成文章认为,普洱绿色产业未来发展的模式,是进一步加强绿色生态保护,打造绿色生态旅游的典范,成为全国绿色生态旅游示范区和“一带一路”国际生态旅游的集散区。

普洱茶作为普洱市绿色农业的代表,普洱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也必须紧跟着绿色经济发展的潮流,开发现代茶园、有机茶园。比如普洱就以生态茶园、贡茶园、高山茶园、古茶园等为基础,重点打造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茶马古道遗址公园、宁洱困鹿山皇家古茶园、镇沅千家寨旅游区等茶文化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集茶生产、旅游、文化、体验、养生、餐饮于一体的茶庄园,把普洱打造称中国茶文化观光旅游胜地。

4.2 特色普洱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除传统的普洱茶商品外,还应努力探索普洱茶旅游商品开发新思路,不断推出制作精美、价格适宜的普洱茶文化旅游商品。

4.2.1 石斛普洱茶的开发普洱除了普洱茶比较有特色之外,还有另一特产石斛。普洱市地处于祖国的西南边陲,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最适合石斛生长的地方,市内共有野生石斛80多种。2013年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双龙古茶园茶厂厂长杨加龙自主研发的“石斛普洱茶及其制备方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部级发明专利。石斛普洱茶的特殊功效表现在不仅具有排毒养颜的功能,而且还具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止血降血脂、降低胆固醇和抗疲劳、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力等功效。同时,对冠心病、心绞痛、头痛、眩晕、冠心病合并高血压、心律不齐、高血脂症、胃溃疡等有治疗作用。石斛普洱茶的研发,解决了现有普洱生茶缺乏排毒养颜功效的问题,成为非常受旅游者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4.2.2 普洱茶饮食产品的宣传普洱的饮食产品具有品种丰富、种类繁多等特点,很多植物、昆虫都可成为普洱人餐桌上的美食,但是没有形成派系,甚至没有形成统一规整的菜单,显得杂乱而没有体系。普洱茶菜有普洱茶茶汁类、普洱茶茶汤类、普洱茶香薰类、普洱茶卤类、普洱茶酒类、普洱茶鲜类、普洱茶点类和普洱茶面类等。而普洱茶宴席既有传统的具有历史传承的云南土司茶宴、南诏宫廷茶素宴、大马帮茶宴,又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彝家茶汁羊八碗,既有高规格的国宾普洱茶宴又有针对普通民众的家庭普洱茶宴和茶汤乡土八大碗等,可谓是极为丰富。但是由于缺乏宣传和营销,在与传统意义上认为的普洱特色美食山茅野菜和佤族、拉祜族等民族饮食相比,普洱茶菜和普洱茶宴很明显缺乏一定的影响力。因此一方面应继续加大普洱茶菜和普洱茶宴的收集整理和创新工作,另一方面还需加大对普洱茶饮食产品的宣传和观念的引导。

4.3 普洱茶商品的创新从旅游市场高度流动性的特点出发,一方面可开发盒装普洱茶醋、普洱茶饮料、茶点心、茶面包、茶饼干等新产品,另一方面可制作反映民间饮茶生活的木雕、按比例缩小的茶具、茶桌椅、茶建筑等。比如2014年5月,普洱某公司将普洱茶制成香烟,号称可以直接燃吸、或直接冲泡、或者经过燃吸后再冲泡。此“烟”一经推出,立刻引起轩然大波。有人支持,认为此举富有创意,是对普洱茶饮用方式的“革命性”颠覆,不过更多的人持否定态度,有网友直称这是把“香叶”变成“毒草”的做法。我们姑且不论此“烟”本身的好与坏,但是就该公司对普洱茶旅游商品开发的创新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5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宣传

5.1 历届普洱茶叶节的开展旅游节庆是提高举办地的旅游竞争能力,全方位展示举办地旅游资源特色的一种重要形式。普洱茶文化旅游也可以利用各种节庆活动来扩大宣传,增强其影响力。

1993年4月9日至11日,第一届中国普洱茶叶节在云南思茅市(2007年更名为普洱市)举行,普洱县(2007年更名为宁洱县)设分会场,以“团结、奋进、振兴”为主题。首届普洱茶叶节便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贸宾客、专家学者和国内10多个省市的党政领导、企业家贸易伙伴等共3000多人参加,进行经贸交流和业务洽谈,达成商品成交额6.235亿元,与国外客商签订协作项目99个,总金额达2.3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果。自此,掀开了中国普洱茶叶节的序幕,每一届普洱茶叶节都有自己的主题和活动形式,至今已举办了14届,在刚刚过去的“天赐普洱、世界茶源”第二届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普洱茶节期间,以两岸四地茶文化高峰论坛、祭茶祖仪式、普洱特色产品展销会、探访那柯里茶马驿站、斗茶大赛等形式全面深入的展示了普洱茶的文化内涵,在此期间还开展了普洱茶产品交易博览会,吸引了众多茶人、茶商和游客参加。此次茶叶节的举办,对于传承和弘扬普洱茶文化,加快普洱市的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推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把普洱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要驿站等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并且配合此次茶叶节的宣传,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在5月18日至5月21日晚上黄金时间,连续四晚播放了《天赐普洱》的纪录片,分别从茶路、大河、茶源、绿洲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了普洱茶在普洱、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极大的提高了普洱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5.2 打造普洱茶文化旅游信息网络营销服务平台在互联网上进行旅游营销,具有宣传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图文并茂、易于修改和补充,制作费用较普通大众媒体低等优点,并且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信息传送和即时的互动。因此,利用互联网营销,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将普洱茶特色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到世界各地。比如可建立旅游信息库,将普洱市域内的各个旅游景点、旅游活动内容、接待设施和服务、道路交通、气候、参考价格等信息输入到资料信息库中,制作旅游主页,并将此主页链接于知名网站下,便于旅游者查询。还可借助百度、谷歌等知名搜索引擎将普洱茶特色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公众,增强公众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社区,开展口碑营销;强调用户体验,开展互动营销;借助网络团购,营销特色产品等。第十四届普洱茶叶节的一个重头戏就是中国优质农产品信任系统在云南普洱市的正式上线。该系统主要涵盖全程追溯、品质管控、企业宣传、危机处理、农业百科、智慧电商等6大服务模块,是拓展农产品市场,实现优质、优价的重要窗口。普洱市政府与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签订了《普洱市品牌农业实施协议》,双方共同推广普洱高原特色农产品。而这也是普洱茶旅游产品扩大线上宣传、交易的一个重要契机。

6小结

茶文化旅游由于其顺应了旅游市场的变化,又具有传统旅游产品所不具备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旅游界和茶叶界相关人士的重视。普洱市作为茶文化资源的富集地,有条件大力开发普洱茶文化旅游。开发普洱茶文化旅游,有利于拓展普洱市旅游市场、优化普洱市的旅游产品结构、形成普洱市鲜明的旅游主题,从而带动和促进普洱市相关产业的发展。

http://

参考文献:

普洱茶文化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19-03

随着普洱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普洱市图书馆都经历了长期的茶文化积累过程,普洱民族茶文化这个具有“地域文化的个性”,给图书馆的发展引来了一股很有力量的“势”,离开了这个个性就失去了公共图书独特的优势。故普洱市图书馆因势利导,充分地利用好手中的地域文化资源,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并“量体裁衣,自做衣裳”,积极主动地推出自己的品牌,显示自身有研究实力的一面,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职能,促进了普洱茶文化的发展。

普洱市图书馆收藏的诸多史籍中有许多记载足以说明普洱茶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思茅的“永活财富”。唐・樊绰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哀牢人是当是南诏的统治民族。据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传,1600年以前,当尼人进入西双版纳地区时,当地已有了土著所种的茶树。至今,在西双版纳、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地还保存有大量野生型、过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同时,这些地区也都是古银生节度所辖。可以作为“银生域界诸山”产茶的活佐证。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记载:“普思茶山,夷人穷苦,惟籍茶叶养生,是小民养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蛮民杂居,以茶为市,衣食仰给茶山”,在漫长的岁月中,滇西南各族就开发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也营造了灿烂的民族茶文化。

1普洱茶文化文献的价值意义

1.1普洱茶文化的定义

普洱茶文化,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来理解,它是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茶乡各族人民从古到今创造的、在对茶的发现、驯化、栽培、制造、加工、运输、保存、销售、饮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1.2普洱茶文化的内容

普洱茶文化与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涉及种茶人、制茶人、售茶人、饮茶人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等方面,如古茶树、古茶林、大茶山、茶种植、茶品种、茶加工、茶贡品、茶厂家、茶马道、茶饮具、茶医药、茶民俗、茶品饮、茶风情、茶碑刻、茶文史、茶诗词、茶楹联、茶文艺、茶保健、茶叶节等等。

1.3普洱茶文化的内涵

普洱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众多茶文化中,有其独特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广博性特点,其中一些内容实体,已具有文物价值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价值。思茅为世界茶起源地之一,在漫长的茶叶发展历史长河中,14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底蕴丰厚的民族茶文化,这是思茅普洱独特的资源。它将带动云南思茅旅游业、茶产业、茶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造福于云南思茅各族人民。茶文化促进着普洱茶的振兴,普洱茶为茶文化提供了发展基础。是中国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而传扬海内外。

2普洱市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2.1茶文化文献特色专柜

普洱市图书馆于2003年设立茶文化文献的特色专柜,从开始的30多册到现在的1011册。十年来,专柜收集了如:由普洱茶文化的创始人黄桂枢先生于1994年主编辑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是当代研究普洱茶文化的起始文献。由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邓时海著的《普洱茶》是记载普洱茶文献,普洱茶理论的专著、由思茅政协编的《普洱茶源》是系统地反映普洱茶发展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普洱茶的发展趋势,为广大读者认识普洱茶提供一个了解的平台,并对普洱茶的有关问题进考证和定论的茶文化文献。

2.2多方面收集研究文献资料

当今的普洱茶及茶文化研究有地方性研究和个人研究,在新纂地方志中有普洱茶专述,有的集体或个人出版了书籍多种,1993年至2001年,弘扬茶文化后,普洱市举办了三届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有关论文文章、论著已发表、出版多篇(部),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新成果。普洱茶文化具有多种文学艺术特色,有普洱茶诗词、普洱茶楹联、普洱茶民歌、普洱茶民间传说、故事、普洱茶小说、散文、普洱茶曲艺、歌舞、普洱茶邮票艺术。以茶会友,广交天下,茶文化搭台,茶经贸唱戏。1993年至2013年,普洱市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促进了中外茶文化交流,促进了普洱茶乡经济社会发展而影响深远,其影像、图片资料我馆也有收藏。

2.3普洱茶文化古籍的收藏

银生普洱茶自唐代入载《蛮书》以来,记载有普洱茶史料的书有所增多,普洱市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的史籍主要是宋代有《续博物志》,明代有《滇略》、《本草纲目》等。清代的史料和文物有《滇云历年传》、《滇南新语》、《本草纲目拾遗》、《滇南见闻录》、《滇海虞衡志》、《普洱茶记》、《清史稿》、《道光普洱府志》、《思茅厅志》。《普洱府志》、《易武茶案断案碑》、《永安桥功德碑记》、《信征别集》等。民国时期的史料和文物有《梵天卢丛录》、景谷茶人《纪襄廷墓志》、《思茅钧义祥茶庄包装说明单》等,为普洱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3普洱市图书馆茶文化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3.1普洱市图书馆史籍佐证普洱茶是世界普洱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

普洱市图书馆收藏的诸多史籍中有许多记载足以说明普洱茶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思茅的“永活财富”。唐・樊绰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哀牢人是当是南诏的统治民族。据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传,1600年以前,当尼人进入西双版纳地区时,当地已有了土著所种的茶树。至今,在西双版纳、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地还保存有大量野生型、过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同时,这些地区也都是古银生节度所辖。可以作为“银生域界诸山”产茶的活佐证。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记载:“普思茶山,夷人穷苦,惟籍茶叶养生,是小民养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蛮民杂居,以茶为市,衣食仰给茶山”,在漫长的岁月中,滇西南各族就开发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也营造了灿烂的民族茶文化。

3.2弘扬民族茶文化,促进普洱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1993年以来,先后在普洱举办了三届“中国普洱茶

国际研讨会”和一次“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使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的争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从199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集民族文化、经贸洽谈、旅游观光、经济协作为一体的“中国普洱茶叶节”。至2013年4月共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而且成功举办了普洱“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普洱茶叶节的重大活动期间,普洱市图书馆2004年为市委朱飞云副书记引证资料。提供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鱼盐铜铁。周漆茶密……皆纳贡之》,2005年4月中国茶叶节前,为市委沈培平市长提供清・阮福《普洱茶记》原文。2006年3月为市委领导提供普洱府有关资料,例如在《四库全书・云南事略》中查到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云桂黔总督鄂尔泰续集《请添设普洱流官营制书》,设普洱府,是普洱府建置沿革的宝贵资料。2011年2月至今,思茅地方人士,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研究者,退休干部李建德,笔名信安,一年多来坚持来馆查阅元、明、以下有关普洱茶文化资料。查阅《四库全书》部分、《二十四史》云南部分,《普洱府志》、《思茅厅志》、《思茅古化各少数民族》等资料,摘抄笔记3本,收集原始文献资料数百条。挖掘、发现及研究了普洱民族茶文化的渊源历史。同时馆员根据李先生需要,迅速帮助查找有关资料,大大减少了读者所花费的查找时间。馆员向读者所提供的深层次顾问式服务,读者在这里颇有“家乡遇故知”的感觉。之时,在每篇文化尾附上本文由普洱市图书馆资料室提供资料。

3.3出版茶文化著作

为进一步揭示文献内容,便于读者查找利用。我馆资料室积极做好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编辑了《普洱市公共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联合目录》,资料部从2005年开始做年代检索课题(专题)汇集。收集与整理有关普洱茶资料。如《普洱市图书馆茶文化专题》内容包括唐、宋、清有关茶对联的来源、评析汇编、《四库全书》中有关记载普洱茶的原始出处等茶历史渊源资料。提供市委、人大、政协、各大局领导机关参考。普洱市图书馆还出版了由查正儒馆长主编的《普洱茶事》一书。

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市图书馆的文献数字化建设会得到快速发展,普洱茶文化文献专题资料在网络上为文化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普洱茶文化论文例5

如今,那股鼓捣的热潮消退了,写普洱茶文章,出普洱茶书的人少了,甚至笔者有时候约普洱茶稿,都不那么容易了。一个电话过去,原来一天能写几篇茶文的人,现在告诉你没空。这还是比较客气的,不客气的就回你一句:现在还写普洱茶文章,又不是吃多了撑?这是文字上的事,喝茶上的事,也寻常多了。再也没人请你喝一款茶,神秘兮兮的,让你猜这是那儿那儿的茶,藏了多少年多少年的茶。大家不过就是喝茶,偶尔说一句,这茶真好或者这茶一般般嘛。

如今,思茅市更名为普洱市没人挂在嘴上了,贡茶进京没人挂在嘴上了,越陈越香没人挂在嘴上了。普洱茶界那些各色各样的风云猛人也没人挂在嘴上了。甚至普洱茶文化,也没多少人挂在嘴上了。

就是说,普洱茶的一切的一切都开始变寻常了。

寻常了真好!寻常下来了,就开始有境界了。

如笔者,某日在某友家里喝茶,喝着喝着,某冒出一句,这是哪里茶?怎么有股某某香?朋友大吃一惊,你怎么知道?这确实就是某某山的茶。以前,某不懂茶,没少受那位朋友的奚落。吃惊的不只朋友,还有某人自己。某自打十年前、二十年前起,就对茶不感冒,从没留意喝的是何等茶。可是经过十年的被普洱,竟然无意之中也喝出了那么一点境界,不知不觉间竟然变成了至少有十年普洱茶龄的一个老普洱。如今,某不谈茶,看一旦谈起,虽不能说语惊四座,但至少比十年前有些底气,即使会离谱,但再不会那么离谱。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普洱茶在某心中,已经成为寻常物事。

普洱茶寻常了,是因为原先许多奇奇怪怪的普洱茶知识,如今都成了常识。竟然成了常识,那就人人都知道,再没有炫的价值了。

普洱茶文化寻常了,是因为普洱茶文化里的那些奇闻异事,奇谈怪论,奇风异俗,如今都不奇了。连普洱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当代茶文化这样的论调都许多人认同,不再奇了。普洱茶文化由“云南突然冒出来的一种茶文化”(当年对普洱茶文化不以为然者语)变成如今的一种寻常茶文化,那些关于普洱茶文化的基本信息、核心信息,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寻常知识,普洱茶文化,真的没有必要故意不寻常了。

普洱茶寻常了,说明普洱茶真正活着了,再没有进入博物馆的必要,甚至也没收藏的必要。收藏那么多干嘛呢?家里的普洱茶喝几年都喝不完了。还是寻常地寻着茶吧,喝着茶吧。

寻常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轻云淡的境界。如今的普洱茶、普洱茶文化不是用来谈的,而是用来喝的,用来生活的,用来体悟的。这是普洱茶真正的价值所在,在寻常中,心无增减,事无短长。

经过了那么多风雨晴晦,如今,普洱茶终于寻常了,那是一种大境界。甚至可以说,这是普洱茶文化十年来的大成就!

何以故?寻常不易啊!

一小僧问师:“来世是做什么?”

师曰:“东家作牛,西家作马。”

普洱茶文化论文例6

五年来,许多观点独具、鞭辟入里,对普洱茶产业产生了深刻影响的文章在《普洱》杂志陆续发表;一大批普洱茶专家、茶商、藏茶者甚至茶痴、茶怪和其他各界文化精英的奇思妙文在《普洱》杂志汇聚;一个又一个切中普洱茶产业发展要害的“独家关注”和“特别策划”在《普洱》杂志面世。

五年来,《普洱》杂志以自己独创的方式,不仅有效整合了行业的思想文化资源,成为行业发展的“智库”,引领了一个产业的发展,而且在全国的茶产业中异军突起,丰富和创设了普洱茶理论,倡导了独特的普洱茶生活,引导了普洱茶品饮和消费时尚,解答了许多制茶、藏茶、品茶者的困惑,科学地分析了普洱茶产业和产品,艺术地展示了普洱茶文化,真实地还原了普洱茶生活,成功地确立了普洱茶的地位,牢牢地掌握了普洱茶的话语权。

五年来,《普洱》杂志坚持不懈地探索和重新清理了普洱茶的文化传承源流,确立了中国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这五年,《普洱》杂志强化了普洱是世界上公认的茶树原产地中心和天然基因库这一认识,并使它成为中国茶消费者的常识;这五年,《普洱》杂志以科学的态度正本清源,厘清了许多关于普洱茶的混乱理解,维护普洱茶的真实面目,让普洱茶以正确的方向,健康的姿态呈现在大众面前。这五年,《普洱》杂志以一系列重磅文章,探索和确立了普洱茶独特的地理价值、生态价值、健康价值和生活价值;这五年,“越陈越香”、“普洱茶最生态、最健康”成为中国茶消费者的认同,这极大地改观和丰富了中国茶的价值谱系,成功进行了普洱茶的价值发现和价值重塑。

五年来,《普洱》杂志不遗余力地为推动“科学普洱行动计划”营造氛围,荟萃了大量科研成果,力求深入浅出地及时地进行传播,成功营造了深厚的社会舆论气氛,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普洱行动。这五年,《普洱》杂志顺应时代,应对快节奏的“城市病”“亚健康”和过劳抑郁等现象,成功引领和推广了一种以普洱茶文化为中心的慢生活和休闲方式,倡导了以健康为核心价值,以身体与心灵、人与自然和谐共荣为目标的“普洱式生活”,让“普洱式生活”成为了现代生活的一个新时尚。五年来,《普洱》杂志一以贯之地倡导和传播这种生活方式,探索和论述了普洱茶与人、人与自然、社会生活与健康的和谐关系,成为了许多人休闲时不可或缺的枕边书。

诚然,这五年,即使没有《普洱》杂志,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文化研究、产业研究也会进行。但是,如果缺乏一条走向大众的通道,很难想象这些研究会在社会大众中产生如今天这般深刻广泛的影响力。五年来,《普洱》杂志坚持以唯美时尚的方式搭建这条通道,努力寻求专业性与大众传播性之间的平衡点、契合点。如今,在立体传媒占据主流的时代,办好一本平面传媒杂志很难,而让一本专业性平面杂志走向生活现场更难。五年来,《普洱》杂志的发行量不断攀升,不仅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专业茶杂志,也成为了云南省在全国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时尚生活杂志之一,在业内和社会大众之中赢得了广泛赞誉。这说明,《普洱》杂志在整合普洱茶专业性资源与社会文化生活价值资源之间做了大量创造性的工作,甚至可以说,这五年,正是《普洱》杂志做了让普洱茶艺术化、生活化、日常化的诸多努力而。我们都知道,一种茶文化,正是在真正完成了艺术化、生活化、日常化的进程之后,才真正算得上一种有活力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五年,《普洱》杂志不仅架设了一条沟通普洱茶科学、文化、产业与生活之间的美丽桥梁,也为普洱茶构筑了一条唯美的、充满活力的、通向“人文普洱”美好未来的道路。

一本《普洱》杂志很薄,它不过是几十页纸,述说着些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事,甚至是琐碎的日常生活;但它又很厚,它探索自然生命的神奇密码,追寻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中那种含蓄、淡定、深厚的诗意、哲理和美学,他为后工业化的现代人寻找一种健康身体、温润心田、重归自然的质朴与宁静。

五年,对于历史的长河只不过是瞬间的回眸,一株茶树伸展开枝叶,一饼普洱茶正内蕴真香,一个普洱茶王国的梦想正渐渐变成现实。五年,《普洱》杂志正如一个妙龄少女,正渐渐褪去青涩,走向成熟,她顾盼生姿的妙目和袅袅娜娜的舞步将一步步走到世界的舞台,倾国倾城,倾倒众生。

端起一杯茶汤,翻一翻杂志……

我看见普洱的土地上,站立着一棵棵比孔子还要古老的茶树,

普洱茶文化论文例7

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难理解,因为普洱茶第一功能就是“解油腻”与“刮肠通泄”,相对以前中国人面临的温饱困境及营养不良,普洱茶显然不适合他们品饮需求。因此,我们说普洱茶的兴起必须有一个社会与经济的前提:即社会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寻求更高一级的保健与养生方式,并通过这种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普洱茶正是具备了与现代社会相匹配的诸多要素,才有可能成为人们(准确地讲是一部分人群)品饮茶叶的首选。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以前对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就显得很少。以上世纪八十年代为例,在部级权威杂志上发表的茶叶论文及科研成果,普洱茶所占的比重不及绿茶的十分之一。以至到了本世纪初(准确地讲在2005年以前),在中国最权威的茶叶研究机构――中国茶叶研究所,你找不到一个普洱茶专家,但却能找到一批(不是一个或几个)绿茶专家、乌龙茶专家,甚至红茶专家。

当然,我们这样评述并非说以前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是一片空白。应当说,自上世纪五十年开始至上世纪末,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有两方面骄人的成绩:一是茶树品种的培育,如云抗10号、云抗14号及紫娟茶等,都先后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二是由勐海茶厂开创的“渥堆发酵法”,不仅获得了普洱茶生产技术领域的省级科技成果奖,同时也为普洱茶后来的兴起与迅速传播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虽然如此,我们仍坚持一个评价,普洱茶的科学研究不仅落后于其它茶类(主要指绿茶与乌龙茶),同时也与普洱茶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匹配。更准确地说,普洱茶在基础研究、功能分析研究、生产与制作工艺研究及深加工研究方面都逊色不少,某些环节则差距很大。

在中国大陆,对普洱茶真正进行科学研究是在本世纪初。但这个时期的科学研究基本上是零散的,很多的实验方法与实验手段相对也是落后的。倒是这个时期普洱茶的文化研究却是突飞猛进,从茶马古道到普洱茶的历史演变,都在云南文化专家与学者的研究报告和专著中清晰的显现,对普洱茶的传播与推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虽然这个时期有一些科研论文及研究报告的发表,但与普洱茶的文化研究相比,其技术层面的科学研究仍是落后的。

真正对普洱茶较系统的科学研究应是在2008年之始。因为从这一年开始,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开始呈系统化、规模化趋势。大量的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科技成果,形成普洱茶研究的主流,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报告层出不穷,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此,我们也习惯将2008年称其谓“科学普洱元年”。

实际上从这一年开始,有几个标志性的事件拉开了科学普洱的序幕――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正式颁布

2008年10月17日,云南省政府、云南省农业厅、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北京召开云南普洱茶标准介绍暨产销座谈会。并正式《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国家标准,该标准已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

《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的颁布不是一个简单的政府行为。它解决了过去普洱茶生产与质量监督无法可依的难题,是普洱茶生产与质量监控的根本大法。

云南省政府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步形成的三级科研网络:即省、地(市)、县的茶叶专门研究所或机构,依据这个标准为核心,开展更为“贴切”的科学研究,包括指导辖区企业技术进步,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

“保护环境、建设有机茶园、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提升装备水平”成为基层茶农与生产企业的共识。换句话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普洱茶界真正落地生根。

正是这种热情,云南普洱茶出现了三种令人心慰的现象。

1、对古茶树与古茶园的保护已由过去单纯的保护向科学养护转变。云南近几年凡是有古茶园的区域几乎都出台了保护当地古茶园的条例与细则,并对凡是有古茶园的区域重新进行规划,尤其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维护与培育。这项工作前所未有,从政府到企业到茶农,对古茶树与古茶园的科学养护已经形成“全民共识”;

2、自觉将茶园的管理向有机茶园标准靠拢。自2007年下半年开始的普洱茶价格的暴跌而带来的普洱茶产销的“趋冷”,并没有挫伤茶农与企业的信心。相反,在云南省各级政府的号召与指导下,人们痛定思痛,快速总结了以前的不足,下决心从普洱茶生产的源头抓起。于是,向有机生态茶园的管理靠拢,在云南茶业主产区强力推进。由此,近几年云南各地申报有机茶园认证的企业逐年增多;

3、生产企业的厂房与设备更新速度在加快。过去普洱茶生产企业的加工条件几乎可以用“脏、乱、差”形容。近几年,绝大部分企业,都在探讨科学的工艺流程及科学的质量管理程序。其生产环境与设备水平的改进与更新速度可谓突飞猛进。在2005年以前,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企业,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就其总的装备水平均落后于浙江、福建、江苏等产茶大省的平均水平。但到了2011年初,这种局面得到彻底改变。现在的情况是,云南普洱茶企业总体的装备水平远超于其它产茶大省的水平。其专业化、标准化、数字化的水平也处在全国前例。更加可喜的是,云南的普洱茶企业已不满足只停留在通过QS的水平,即所谓的“达标”,而是向更高标准ISO22000/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迈进。应当看到,近几年申请这方面认证的企业也呈现逐年增多的态势。

设立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让科研渗透到每一个角落

就在《地理标志产品・普洱茶》(GB/T22111-2008)颁布四个月后,另一场科研大戏在云南鸣锣上演。2009年4月,由云南省委组织部、农业厅、科技厅牵头、普洱市政府主办的“百名海外归国博士――科学普洱在行动”的活动,拉开了多层次科学研究普洱茶的序幕。

虽然这次活动见诸报端的信息很少,大量的科研课题尚在研究中,其科研成果的还需要一段时间 。但它真正的意义是在云南、乃至全国树立了一个好的科研机制:即大科研、跨学科、多层次、重参与的体系的构建。“没有围墙的研究院”这一架构的设置不仅满足了科学研究普洱茶的要求,也附合当前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主流思维。

为什么要进行这样一次活动?解释或许很多。但有一个解释却是必然:就是普洱茶的科学研究必须与时代同步。

过去,当我们面对普洱茶――无论是研究者、茶农、生产企业、经销商甚至消费者,都有过种种疑问:

普洱茶为什么“解油腻”?

普洱茶为什么能够“降血脂”?

普洱茶为什么越陈越香?

普洱茶为什么可以降血糖?

普洱茶到底是“药”?还是食品?

诸如此类,或许还有一大堆的“为什么”再等待我们的回答。这些疑问伴随2007年普洱茶“暴跌”达到顶峰。面对种种的质疑,无论是我们,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满足于原有的“经验之说”,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不再满足于“我认为”或“古人云……”等等的简单说辞。人们需要用更科学的实证方法(也是实验方法获得的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来诠释普洱茶。这恰恰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表现,也是普洱茶发展到今天无法规避的必然。实际上,即使没有这些疑问,我们也有责任将这些问题搞清楚。我们经常说普洱茶是我们人类“陌生的朋友”,是因为我们至今不知道它内含物质到底有多少,绝大部分的物质还没有被我们发现。我们沿用常规的检验方法发现了一些物质,也清楚知道它的功能。但是,我们仍存在很多的疑惑:我们可能知道它“是什么”,却不知道“为什么”。其中,它最核心的生命基石――染色体、基因、脱氧核糖核酸(DNA)等等,都存在很多未解之迷。

面对这样一些难题,我们首先应当清楚的是,解决这些科学难题不是一个科研单位或几个专家学者所能做到的。它需要多个科研单位,甚至是跨省、跨国界的科研机构协同与合作,形成大科研、跨学科、多层次的研究氛围。以普洱茶生物发酵领域为例,它就涉及多个生物学门类,有生物科学(偏重于动物学、植物学、环境生物学等);生物技术(偏重于实验技术,如细胞、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生物工程(偏重于工业生产,如发酵工程等);生物医药(偏重于药品研发等);生物信息学(偏重于利用计算机解决生物学问题,多做蛋白质结构分析等);还有动植物检疫、生物安全等几十个专业。

因此,“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恰恰是基于这些因素作为出发点的。它不仅在中国茶业界树立一个好的科研思路,也必会为普洱茶赢得美好的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围墙的研究院”主要的科研任务分为六个方面:

1、基础研究。包括普洱茶内含的化学成分,大叶种茶叶的基因图谱、普洱茶活性成分的生物转化机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色、香、味的演化过程与机理,年份茶理化指标的鉴别方法与标准等等;

2、功能性研究。包括普洱茶解酒与护肝的功能与机理,普洱茶解油腻、刮肠通泄的原理,普洱茶抗辐射的机理,普洱茶提升人体免疫功能的机理等等;

3、药用成分及药用机理的研究。包括普洱茶降血糖的研究,普洱茶降血脂的研究,普洱茶降胆固醇的研究,普洱茶抗动脉硬化的研究,普洱茶抗癌的机理研究,普洱茶抗氧化机理的研究,普洱茶饮用安全性研究等等;

4、传统工艺水平的提升。包括普洱茶微生物发酵的机理及发酵模型,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生物酶及酶促发酵的机理,普洱茶发酵过程全自动流水线设备的研发,普洱茶压制设备的改进与提升,普洱茶无菌化生产流程环境要求与标准,普洱茶环保包装物的选用与标准等等;

5、陈化机理。包括普洱茶后发酵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普洱茶不同区域、不同方法陈化的动态模型研究等等;

6、深加工产品研发。包括纯茶饮料(不含香精、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固态速溶茶(粉、膏),茶叶香水(不含香精、防腐剂、色素等添加剂),普洱茶内含化学成分单体的萃取与产业化(如茶红素、普洱茶皂素等),普洱茶酵素等等。

以上六个方面的科研课题,我们可以看出 “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是遵循一种“大思路、大科研、跨学科、多领域、多层次、重参与”的科研思路与方法。2009年9月,由云南省主持的“普洱茶科学研究研讨会”上,的较大的科研课题二十多项,小的科研命题近一百项。而且近两年又新增了若干新的科研项目。

用科学奠定普洱茶“新商业文明”

普洱茶是一种茶品,也是一种商品。过去,普洱茶界只满足于传统的模式,以粗放型的生产、销售为核心,忽略品牌与特色的构建。更缺乏一种科学的统筹与精细化的管理。有些企业则更热衷商业炒作,出现了多个"盛于炒作、败亦炒作”的典型。很多人愿意将2008年前的普洱茶界戏称为“普洱江湖",可以反映出行业的浮躁与急功近利的不成熟等弱点。

用现代科学文明与现代科学方法规范企业的行为,成为普洱茶界共同思考的课题。于是,专业化、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品牌化成为普洱茶发展的主流思维,唱响了用科学奠定普洱茶“新商业文明”的序曲。

“新商业文明”是什么?

新商业文明的提法起源于2008年国际社会爆发的金融危机之后。当时国际上很多知名学者在对这场金融危机冷静地思考之后发现:发达国家所崇尚的现代文明背后,隐藏了诸多商业欺诈、贪婪、盲目、浮躁、功利思想等等的弊端。究其责任是社会责任与社会道德的缺失。因此,提出了八字“新商业文明”:开放、透明、分享、责任。

同样,相对普洱茶,我们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不能靠简单的修补。而应当以科学的态度,乃至科学的方法重新搭建普洱茶特有的价值链,诠释普洱茶的“新商业文明”。

那么,普洱茶“新商业文相”是什么?

以科学的方法生产高品质的茶品,通过文明的传递向客户输送“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需求与精神愉悦的享受,实现普洱茶“大健康”的社会责任。

关键词:科学的方法 高品质 文明的传递 健康生活方式 社会责任

这里,科学是第一位的,每一个过程与环节都必须渗透科学的精神。换句话说,在科学精神的引导下,使科学方法贯穿于每一个环节。

普洱茶做为一种商品,已不是简单的茶叶集合与叠加,是科技力量的集中体现。

近几年,云南众多的普洱茶企业围绕普洱茶“新商业文明”进行有益的尝试与探索,虽然有些企业并不明确普洱茶“新商业文明”的内容与提法,但他们的种种做法与最终所实现的目标都与这一提法悄然一致。或许,正因为坚持这一科学的方法,促使云南普洱茶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形成蔚为壮观的企业集群。

如大益勐海茶厂,作为建厂达70年的老企业,一方面始终坚守传统工艺的阵地,使“大益茶制作技艺”在2009年成功入选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又坚持传统与现代并重的原则,用现代科学方法对传统工艺进行有效梳理。2010年大益集团又获批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使企业总体的科技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更为可喜的是大益集团独创了"大益茶道",并以“惜茶、爱人”为茶道宗旨,以“洁静正雅、守真益和”为核心理念,形成了一整套和谐、统一的茶道思想体系。这种以茶为媒,通过识茶、赏茶、饮茶来学习礼仪、陶冶情操、增进友谊、修身养性,最终促进精神的享受与人格的完善,由“益己”达至“益人”、“益世”的追求。面对这些举措,我们还能简单视为一种销售技巧?还是一种文明的传递?

如柏联普洱茶庄园,更是巧妙地将茶园与茶厂融为一体。这种庄园的概念是由柏联集团搭建与引入,在云南是第一个,在中国大陆上万个茶企业中也是第一个。它不仅壮观、优雅,是普洱茶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巧妙融合,更是近几年中国茶叶企业发展的经典。它的主要优点是实现三种无缝衔接:一是实现了茶园与茶厂的无缝衔接,茶厂直接管理与监督茶园的各项指标,包括申请有机茶园认证,使品质的监督从源头抓起。我们经常说普洱茶的品质应当从源头抓起,这个源头其实就是茶园。这是庄园产业的第一个特征;二是实现了茶叶从采摘鲜叶到进入茶厂的无缝衔接。这中间无需运输过程,避免了运输环节可能造成的二次污染,确保了原料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全过程的无缝衔接。而不像一些企业是从收购茶农或初制所的晒青毛茶入手,这是庄园产业的第二个特征;三是实现了消费者与普洱茶生产过程的无缝衔接。柏联普洱茶庄园有意识修建了一条环厂的观光走廊,它虽然坚持观光者与生产现场隔离,只是隔离的方法采用透明的大玻璃幕。观光者可透过大玻璃看到普洱茶各个生产车间及生产制作过程。这种不轻易让观光者进入生产作业现场(同样是为了避免二次染菌及作业环境的清洁化),又让观光者对普洱茶的生产过程产生最直观的了解。这也是庄园产业第三个特征,也是对消费者最有魅力的地方。值得很多企业借鉴和学习。因此,普洱茶庄园的搭建绝非一个简单概念,也不是在茶园建一个茶厂或将茶厂周边栽一圈茶树这么简单。它的公开、透明是茶企业现代文明的体现,更是企业对自身品质自信的另一种表达方式。需要补充的是,就普洱茶“新商业文明”的提法而言,第一个倡导者便是柏联集团董事长刘湘云,在2008年底,她率先提出将普洱茶纳入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她反对简单的推销,更反对过度的炒作,她更愿意在向消费者展示与品饮普洱茶的同时,一并推荐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如普洱市永年茶厂,它所生产的普克\puerhkiss系列产品近两年成为上海高端白领的新宠。它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提升发酵技术,使熟茶的品质堪称一流。同时又引入花草茶的概念,使普克\puerhkiss系列产品即有传统特点,又具备时尚特性,深受白领阶层的喜爱。形成了普洱茶一道特殊的风景线。这种传统与时尚的结合,对普洱茶的传播有着积极意义。我们说固守传统是好的,但是拘泥于传统则是落后的,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则是科学的。

如天士力生产的“帝泊洱茶珍”,它的主创者沈培平、盛军、阎希军在研发产品的同时,动用了近百名国内外科学家参与其中。虽然“帝泊洱茶珍”从表面上看与其它企业生产的普洱茶粉相似,但对其进行的各项功能性研究则前所未有。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围绕一款产品投入的科技力量只此一例。这种大兵团研究的方法是“没有围墙的研究院”最具成果的一项演练。我们更愿看到它继续深入并硕果累累。

如蒙顿茶制品,是一家普洱茶深加工的企业,专业生产普洱茶膏。他们在实践普洱茶“新商业文明”中最大的特点是本土化策略的成功。做为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他们没有从总部派入一兵一卒,企业所有人员都在云南当地选聘。因为他们坚信科学重在培育――培育产品、培育市场、培育人才。同时,他们又第一个在香港成立了“中国茶膏博物馆”,并率先在昆明成立了展示中心。为普洱茶深加工提供了一个很好范本。

当然,优秀的企业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例举。

我们应当看到,普洱茶“新商业文明”刚刚起步,尚处在实验与摸索阶段,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无论走多长的路,我们都要相信科学的力量。因为――

只有科学才能塑造高品质的茶品;

只有科学才能实现文明的传递。我们将传统的销售用文明传递替代,寄希望于销售向更文明、更科学的模式转变:

普洱茶文化论文例8

在秋高气爽的某一天,点开微信,我欣喜地看到在“中国最美期刊”100家公示名单中《普洱》杂志再次榜上有名,这是普洱茶给予普洱文化的机会,这是中共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普洱》杂志团队沉淀创新的努力,同时也是《普洱》杂志对一贯给予支持与厚爱的专家团队、茶人、茶商、读者所表达的一份绿叶对根的回馈与情怀。

翻开今年的八月刊,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六月份拜访瑞河先生的场景,记忆的片段在我的脑海中翻腾……在福建闽南田园的“瑞草堂”,已至耄耋之年的瑞河先生,用充满亲和儒雅的神态和幽默睿智的语言,侃侃而谈他59岁时在大陆创业的故事。聆听瑞河先生的创业故事,在随意和轻松中,让人感觉创业如品茗,有苦涩,更有甘甜。瑞河先生坚定地相信“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国茶的世纪”。我发现瑞河先生今天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是一个坚定中华文化传承儒商的成功……在采访瑞河先生的日子里,满是文化创意的总编王洪波老师与满怀诗一样深情的专栏作家何真老师有一些消瘦,有一些疲惫 。我突然觉得,人生没有几个10年,一本杂志的10年也并不漫长,这是一个沉淀、积累和付出的过程。在这次福建采访之行中,我对文化有了一份更为深切的体验,我发现文化的真正魅力之所在:文化是生命与智慧的创造、绽放过程,《普洱》杂志承载的普洱茶文化,是千百年来普洱茶乡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创意的结晶。

过去的10年,《普洱》杂志社积极参加全国各地的茶业展会,在每一次茶业展会上,《普洱》杂志总是如文化珍珠般自然而高贵地亮相展台,让生长在莽荒之地、粗枝大叶的普洱茶在大雅之堂上楚楚动人;在每一次茶业展会上,《普洱》杂志社立足文化创意开发出的合订本、典藏本、连环画、系列丛书等产品让同行们大开眼界,成为期刊创新发展的一种模式。在一次国际茶业大会上,一位部级官员对《普洱》杂志的工作人员说:“感谢你们,你们让中国茶文化充满了自信,你们为世界茶文化做出了贡献”。一位大学校长惊奇地说:“没有想到期刊竟然可以这样来办,并且还能办得如此精彩!”我在想,精彩才刚刚开始……

以多种语言文字出版的宣纸版《普洱茶》连环画在中国茶书中因其大气和深厚,呈现出普洱茶及普洱茶历史文化的极端之美,它记录的不仅是故事、流传的不仅是精神,而是人类对茶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普洱》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余秋雨先生的《品鉴普洱茶》,满怀深情地,细腻地描绘了普洱茶的美、深刻地揭示了普洱茶可以俗雅共赏的善良与高贵,发行二十八万册还仍然供不应求的需求,反映的不仅是读者对学者大家的仰慕之情,更是大众对普洱茶茶艺茶道的追捧。

在10年的发展历程中,《普洱》杂志共计出刊96期、印数270余万册,发行地区遍及全国各个省份及美国等5个国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20多个读者俱乐部。目前在中国,《普洱》杂志是唯一把地名、产品、文化等元素“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的唯一一本刊物,它既是产业的文化,也是文化的符号,它就茶叶入笔,一纸茶香,写出了中国产业文化的深度,开创了中国地州级文化创意产业的典范,创新了中国地州级期刊发展的模式。

10年的发展历程,《普洱》杂志始终以科学普洱的思维、品牌创新的思路、生态文明的倡导,铸就了刊物的个性和品质,始终以坚定的思想、创意的思维积极引导产业发展、健康生活。

10年的发展历程,《普洱》杂志始终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意结合,始终坚持以提升文化推介力量、建新型文化品牌、打造经典旅游路线、共享优势资源的理念,提出并坚持开展“茶山行”杂志文化活动,成功促成了旅游与茶文化、养生文化的结合。《普洱》杂志用连续七届成功举办“茶山行”文化活动的实践告诉人们,专业杂志服务产业、服务地方不仅要“坐而论道”传播文化,更要结合实际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不断探索实践、努力创新发展产业……

10年的发展历程,《普洱》杂志举办的系列论坛将中国茶文化的价值世界化、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无限化。《普洱》杂志结合实际探索出来的建立读者俱乐部等有效发行销售模式,颠覆了中国期刊的传统发行模式,开辟了期刊的全新生存与发展路径。《普洱》不仅服务了中国茶产业、传播了中国茶文化,也为中国期刊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不知不觉间,《普洱》杂志已然走过了10年,作为目前全国发行量最大的茶专业杂志,我们要告诉世人的是:《普洱》杂志很薄、很薄,一片普洱绿叶很轻很轻,可是,当文化、生态与经济相碰撞的时候,《普洱》杂志的扉页就会飘舞,普洱茶的绿叶就会沁人心脾。每一期《普洱》杂志,都在努力从茶叶研究者、茶叶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诉说中挖掘茶文化,探索自然生命的神奇密码,不断追寻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传统中的那种如普洱茶香般含蓄、淡定、深厚的诗意,为后工业化的现代人寻找一种强健体质、温润心田,重归自然的质朴与宁静;每一期《普洱》杂志,都在讲述着普洱茶如何从中国茶类边缘配角跻身到中国名茶行列的“有志者事竟成”的最朴实道理;每一期《普洱》杂志,都在不断拓展普洱茶品饮、器具、服饰、茶道、茶艺等普洱茶文化元素的审美空间,努力展现普洱茶的文化艺术魅力,努力让人们的精神情感变得更加丰富、细腻、空灵。

普洱茶文化论文例9

当年的宁洱,茶事兴旺、商贾云集、会馆林立、人文昌盛,普洱府呈现一片繁华;进京贡茶从这里启运,千万担香茗从这里驮向四面八方。作为茶马古道的缘起地,宁洱在中华茶文化发展史乃至中国交通发展史上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首届中国普洱茶马古道节诞生在茶马古道的起点,从泛着历史沉香的古普洱府城走来,在节日的时空里,显示出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创造和享受着普洱茶这一伟大品牌的众多人得以展现狂欢的载体,是人类生命本真的体现。它自始至终散发着传统的和谐之美,更洋溢着一种新生、自由、快乐的美学精神,

万盏手工灯照亮夜空

在现代生活里,我们很多人总是被太多的欲念所困扰,随波逐流,身心疲惫。偶尔抬头看一看蓝天白云,偶尔欣赏一下云淡风轻,偶尔感受一下阳光的温暖,我们的心中都会涌起莫名的感动。是啊!我们被生活的劳顿和繁俗紧紧包裹着,遗忘了身边的许多事情,遗忘了白墙青瓦的家乡老屋,遗忘了清越婉转的夜莺歌唱,遗忘了灯火阑珊处的蓦然回首,许多浪漫而生动的生活细节正在离我们远去。10月22日,夜幕初上,宁洱县城沉浸在灯盏的世界。茶源广场、大街小巷的店铺门前,古典的中式灯盏和民族灯盏交相辉映,将这座小城的夜色点缀得如梦如幻。面对熠熠生辉的万盏手工灯,我们突然又有了回归烂漫的感动。

宁洱历史上就有“上九灯会”的传统,每到节日,新民街、东街、西街挂满了宫灯。元宵节时宁洱城内,家家户户的门前都悬挂上了工艺精巧,预示吉祥的“斗鸡灯”。人们无论男女、无论老幼、无论官民,都将这一年节视为最舒心、自由、欢愉的时节。在万民欢悦的节日里,传统的平时又不能逾越的障碍被排除了,宵禁亦由官府解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尊卑关系淡化了,贫富悬殊的社会地位消隐了,特别是平日男女受授不亲的鸿沟被填平了。

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这佯的传统不再,家家户户做灯笼、挂灯笼,舞起龙灯走村窜巷庆祝节日成了宁洱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回亿。首届普洱茶马古道节期间,万盏传统手工灯再次照亮古普洱府,让远逝的风情,久违的烂漫再度温暖了人们的心。

千人竞走万人签名,茶马古道吹响集结号

作为普洱茶的命名地、核心原产地和加工聚散地,以宁洱为中心辐射国内外的茶马古道就有五条。这些迂回曲折的古驿道,有的甚至从遥远的秦汉时代开始,就承载着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坚韧地完成了对数千年历史的洞穿,对数万公里地域}_勺串接,它的尾端,一直延伸进“二战”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一代叉一代人,一队又一队马帮,在这些古道上艰难地行走,带着普洱茶的芳香,带着满心的希望,也带着一身滚烫的汗水和两脚斑斑的血迹。

脚下的路虽然难于上青天,但为了那些不同寻常的“树叶”,来自雪域高原的骏马在古道石板上踏出了深深的蹄痕,牵引着骏马的汉子,用双脚走出了茶叶进藏、晋京的传奇。

10月23日成千上万的宁洱市民以及来自各地的宾客云集茶源广场,举行盛大的“千人竞走茶马古道”及“茶马古道保护签名仪式”。参加茶马古道节的嘉宾和近万名茶乡儿女共同在写有“保护茶马古道”的横幅上签名,表明保护茶马古道的决心。千人竞走茶马古道是茶马古道节的一个重要活动内容,通过走茶马古道,体验历史,感受一辈辈先行者的艰辛与无畏,并以此展现现代宁洱普洱茶文化、茶马古道文化的独特风貌。

环普洱山自行车赛,万人争睹圣山风采

普洱山是普洱茶的“幸福之母”和“胞衣之地”。是宁洱这座古普洱府城的灵魂,是普洱茶核心原产地的重要见证,是“茶之源,道之始”的“根”,是宁洱作为中华普洱茶之都的起点和基石。

10月24目晨,普洱山下人潮涌动,数百名自行车赛的选手们怀着对圣山的景仰开始了环山行驶,在氤氲舒展的山岚中奋力争先,上万名观众随行助威。人在山下行,恿随史册飞,头顶的蓝天白云、远处的万仞山群、不时掠过的青青茶园,以及正在崛起的崭新家园,让人心生缅怀、心生追忆,更让人心怀感恩。

贡茶制作技艺薪火相传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正式将云南省宁洱县申报的“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批准并公布为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节庆期间,由皇家贡茶制作传承人现场展示的普洱茶贡茶制作技艺和过程,吸引了众多嘉宾和观众,贡茶制作传人为人们拭去岁月的尘埃,剥开累积的沧桑,呈现出普洱圣品的永恒魅力:作为一种充满人文余韵的茶,在经历了岁月的历炼和命运的沧桑后,变得古朴而持重,这就让人们在一睹他的容颜之后,总禁不住耍去品昧他的历史,细数那些镌刻在漫漫古道上的蹄痕。

《普洱秋集图》惊艳亮相

当全长18米,高14米的《普洱府秋集图》在眼前徐徐展开的时候,栩栩如生的人物、鳞次栉比的房屋、郁郁葱葱的植物……让^不禁感叹创作者陈启富艺术功力的深厚和别具匠心。《普洱府秋集图》俨然是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作者用艺术加工的手法重现历史,回放当年古普洱府的人文形态和普洱茶文化的的辉煌。

3000多个人物,踽踽独行的、买卖交流的、娶亲抬轿的、集会看榜的……虽然每个人物只有约四厘米高,但肢体动作乃至五宫、服饰全都是精雕细琢、惟妙惟肖。S6个民族俱全,甚至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再现了古普洱府的繁华,体现了当时普洱府作为茶马集散地的贸易中心地位。

普洱茶文化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F42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219-03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是目前世界上茶类最丰富的国家。我国茶园面积居世界第1位,产量居世界第2位,出口居世界第3位,创汇居世界第4位。云南普洱茶(以下简称普洱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享誉国内外。国家标准GB/T 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规定: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地理标志产品,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按特定的加工工艺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征的茶叶。科学研究表明,普洱茶具有消食去腻,减肥防龋、降血脂、降低胆固醇等多种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喜爱。主销香港、澳门、台湾及东南亚。随着普洱茶市场的逐步升温,普洱茶将以其特殊的药用价值和独有的品质风味占据更为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因此,提高普洱茶加工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普洱茶品质为当务之急。

1 普洱茶加工技术现状

1.1 普洱茶加工工艺流程

由于普洱茶拥有较大的国内外市场份额,各地纷纷效仿。不同产地的普洱茶涌现市场,它们的加工工艺各不相同,导致普洱茶加工工艺的不规范性,严重影响普洱茶的品质标准。根据国家标准GB/T 22111-2008《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可知,采用云南大叶种为原料经特殊的加工工艺制成的普洱茶才是正宗的普洱茶。普洱茶的加工工艺流程:采茶杀青揉捻晒干渥堆晒干筛选分类蒸压蒸压成型干燥及仓储陈化。目前,多数大一些茶厂普洱茶加工工序:杀青( 锅炒、生晒)揉捻( 机器加工)干燥( 烘干)增湿渥堆( 潮水、杀菌)干燥。

1.2 云南省普洱茶加工技术发展现状

1.2.1 云南省茶产业发展目标

2010年11月18日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至2015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发展到40万hm2左右,其中高优茶园面积达到茶园总面积的六成以上;茶叶总产量达到30万t,综合产值达到400亿元;至2020年,全省茶叶总产量达到40万t,综合产值突破800亿元。把普洱茶培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把云南打造成为知名优质茶叶原料基地和集散中心。

1.2.2 普洱茶加工设备研制水平较低

云南省茶叶加工设备的生产企业约有十几家,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主要分布在昆明、临沧和思茅等地,年总产值约为3 000万元。产品主要是红茶、绿茶初精制设备和部分普洱茶专用设备。这些设备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基本能满足云南省茶叶产业初精制机械化的要求,但自动化控制水平、名优茶加工设备等还处于较低水平,精深加工设备更为稀少。加工设备成为了阻碍云南普洱茶产业发展的重大因素。因此,针对国家对食品卫生安全的高度重视和茶叶产业增质提效的要求,应加强安全化、清洁化、自动化、连续化加工设备的研制工作。

1.2.3 普洱茶加工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程度低

传统的普洱茶加工以人工为主,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近年来,随着茶叶加工机械的发展,普洱茶加工过程中的部分工序如筛分、拣剔、翻堆时的解块等都有了相应的设备。但是,如翻堆、通沟等加工工序还是由人力操作,由于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不尽相同,生产的茶叶质量波动大,造成市场上的普洱茶质量不一致。因此,要加快普洱茶加工技术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提高机械化操作水平,使制成的普洱茶质量稳定且一致。

2 提高云南普洱茶加工技术的对策

2.1 推进普洱茶加工技术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发〔1999〕14 号)》中强调通过知识、技术和工艺的创新和运用新的生产方式来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占据市场并将市场价值转变为经济利益。

目前,普洱茶的研究工作还不够深入,缺乏对加工工艺、成份变化、临床分析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严重阻碍了普洱茶产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对普洱茶的系统研究工作,揭开普洱茶的未知领域,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普洱茶的生产加工,在沿用普洱茶传统工艺和追求产品创新的同时还要借鉴其它茶类的发展模式。传统普洱茶的加工工序未必适合普洱茶的工业化发展,要进行工业化生产,需在传统制茶工艺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普洱茶加工工艺,使普洱茶加工更加清洁化、自动化、科学化。

2.2 普洱茶加工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2.2.1 安全与清洁化加工设备

我国于2003年1月1日起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针对普洱茶加工的特点,要加快研制清洁化、科技含量高的普洱茶加工设备。安全与清洁化茶叶加工设备的使用是茶叶生产的趋势,也是逐步实现清洁化生产的有力保障,做到鲜叶进厂不落地生产。茶叶是食品,要达到食品卫生的标准和保证食品安全,才能生产出真正的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

近年来,随着茶叶加工机械的发展,各种茶叶机械或设备应运而生,在提高安全清洁方面,有不少研究成果。如周红杰、黄云战等发明的普洱茶发酵槽(专利号:200820081721.X)、普洱茶发酵控制装置(专利号:200920111697.4),可拆卸组合式普洱茶发酵装置(专利号:200920110901.0)、王晓耕、赵友发明的普洱茶自动堆垛发酵设备(专利号:200920111791)。

2.2.2 自动与连续化加工设备

实现茶叶加工自动化、连续化是我国茶叶加工发展的方向。尤其是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加工技术与装备技术与国内一些先进的制茶大厂相比,生产工艺设备及自动化程度相对落后。因此,应不断深入研究新的制茶理论与技术,研制与新技术、新工艺相应的加工设备,这也是云南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方向。

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自动化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为自动化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必要条件。当今普洱茶渥堆发酵以人工操作为主,耗费很大劳动力,自动化发酵技术是普洱茶生产向自动化过渡的关键环节。现在正在研制的普洱茶渥堆自动化机械,基本雏形已经确立,主要包括传感器、PLC主控设备、HMI(人机界面显示)、无线传输设备、计算机处理系统、智能化加温和加湿设备等。通过机器的这些设备,可以对渥堆进行全面的可视化控制,对温、湿度进行随意调整,对普洱茶渥堆整个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减少传统的翻堆方式中的可能的污染,提高了普洱茶(熟茶)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2.3 加强普洱茶加工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2.3.1 推行国家标准 加快质量认证

从《普洱茶综合标准》到《地理标志产品 普洱茶》,云南普洱茶标准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地方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的过程。标准的作用在于规范、统一和提高,让普洱茶从种植到销售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产品质量,推动了产业的良性发展。但是目前普洱茶产业体系还不够完善,很多中小茶厂和小作坊存在加工机械比较陈旧、腐蚀生锈,造成茶叶污染。甚至有些没有技术,只注重降低成本,却没有重视普洱茶加工技术的应用,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专业人员,导致市场上普洱茶质量参差不齐,伪劣产品漫布市场,以至普洱茶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产生严重质疑。

自2005年11月勐海茶厂率先取得云南省茶叶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QS认证)以来。其它企业也逐步得到了 QS 生产质量体系认证,现在已有上千家企业通过了QS标准认证。标志着云南省茶叶产业质量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促进了普洱茶产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2.3.2 GMP、SSOP、HACCP体系在普洱茶加工中的应用

(1)GMP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缩写,中文的意思是“良好生产操作规范”,是一种特别注重在生产过程实施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管理:GMP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应具备良好的生产设备,合理的生产过程,完善的质量管理和严格的检测系统,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包括食品安全卫生)符合法规要求。严格实施GMP体系,是实现普洱茶加工标准化与规范化的重要前提条件。

(2)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是卫生标准操作程序的简称。是食品企业为了满足食品安全的要求,在卫生环境和加工要求等方面所需实施的具体程序,是食品企业明确在食品生产中如何做到清洗、消毒、卫生保持的指导性文件。我国普洱茶的生产大都在传统的人工操作水平下,人为造成的污染现象相当严重,所以采用SSOP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为造成的污染,提高普洱茶的卫生化水平,保证产品的质量。

(3)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鉴别、评价和控制对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的危害的一种体系。通过对主要的食品危害,如微生物、化学和物理污染的控制,食品工业可以更好地向消费者提供消费方面的安全保证,降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危害,从而提高食品的质量标准。加大HACCP体系在普洱茶加工中的应用可以使普洱茶的品质更上一层楼。

3 小结

(1)当前普洱茶市场不断升温,普洱茶的市场需求量和质量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但是普洱茶加工设备的短缺严重阻碍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这种条件下,加快研制安全化、清洁化、自动化与连续化加工设备迫在眉睫。

(2)创新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巨大动力。深入普洱茶的科学研究,推进普洱茶加工技术创新,使普洱茶的加工技术不断优化,结合云南省普洱茶发展的天然环境优势,把普洱茶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推向新的台阶。

(3)加强普洱茶加工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水平,提升普洱茶标准的可操作性。加大对不合格的生产企业的打击力度,促成合格企业的QS 生产质量体系认证。在普洱茶加工中应用GMP、SSOP、HACCP体系,为普洱茶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提供有力的体系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红波,黄云战.普洱茶加工装备现代化的发展现状及开发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773-8775.

[2] 杨明帮.提升云南普洱茶品质的探讨[J].茶业通报,2008,30(2):87-89.

[3] 吕才有,熊昌云.普洱茶加工过程中实施HACCP技术体系的探讨[J].云南茶叶,2003(2):3-5.

[4] 蔡宗寿.普洱茶干燥工艺研究[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09.

[5] 文彬,霍星光,韩跃东,等.云南茶产业与茶叶加工装备发展现状[N].中国食品报,2009-12-21(6).

[6] 熊昌云,彭红.思茅普洱茶生产规范化与标准化探讨[J].广西农业科学,2006(3):325-328.

[7] 李云锋,伍岗,张艳梅,等.论茶叶加工的技术创新[J].食品科学,2011(4):344-345.

[8] 周玉国.普洱茶清洁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昆明:云南农业大学,2009.

[9] 陈宗懋.中国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状况[J].中国茶叶,2008(6):7-8.

[10] 陈宗懋.茶叶的安全质量和清洁化生产[J].广东茶叶,2005(2):2-4.

[11] 国家知识产权局.http:///sipo2008/zljs[EB/OL].

[12] 朱广鑫,周红杰,赵明.普洱茶发酵技术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11,23(5):76-81.

普洱茶文化论文例11

【关键词】普洱茶文化旅游开发

茶文化是包括茶园林、茶制作工艺、茶艺、茶道、茶礼仪及与茶有关的众多文化现象的综合体。茶文化旅游是利用茶叶的美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保健实用价值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体验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其产品形式是以优美的环境为条件,以茶产业为基础,以茶区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和特定历史文化景观为依托,以茶为文化载体,以丰富的茶文化内涵和绚丽多彩的民风民俗为内容而开展的,涵盖观光、求知、体验、习艺、娱乐、购物、度假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产品。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自然生态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近年来,普洱茶热的持续升温,带动了普洱市茶产业的迅速发展。普洱市自古就是普洱茶的主要生产、加工、集散地,在长期的种茶、制茶、饮茶和贩茶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茶文化,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突出的优势。从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起,普洱市就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茶城”的形象,并在“十一五”旅游规划中把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开发的旅游产品之一。因此,对普洱茶文化进行深度开发和合理整合,使之成为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系列旅游产品,不但能够加快茶产业的发展,也将大大促进普洱市的旅游业发展,进而拉动该地的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优势

普洱是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普洱茶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具有明显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第一,普洱市具有得天独厚的“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的地理区位;是发展边境旅游的理想之地;第二,普洱市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美,境内哀牢山、无量山群峰云集、云雾缭绕,苍茫无际,层峦叠嶂,区内有大片的原始森林,森林覆盖面积占总面积的62.9%;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众多,素有“绿海明珠”之美誉;第三,普洱是古今中外闻名的普洱茶乡,茶树资源丰富,野生型、过度型、栽培型三种茶树类型齐全,是“天然的茶叶博物馆”,当之无愧的“世界茶乡”。到2005年底,全市茶叶总面积达到134.1万亩,其中古茶树(园)60万亩,现代茶园74.1万亩,总产量3.55万吨,实现茶叶总产值10.2亿元;第四,普洱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分布有14种世居民族,是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首先发现、驯化和利用了茶树,开创了人类种茶的历史。在长期的种植、采制、饮食、贩运普洱茶的过程中,积淀了厚重而丰富的普洱茶园艺文化、普洱茶采收与加工文化、茶马古道与马帮文化、饮茶习俗与茶道文化和普洱茶收藏与鉴赏文化等,以及由各少数民族种茶、采茶、制茶、饮茶的传统习俗演义出来的民间歌舞等。普洱茶文化以其自然、清幽、恬静的文化魅力,对喜爱茶文化的人们构成了独特的吸引力。

二、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和问题

普洱市旅游近年来有了一定发展,2005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05.56万人次,其中国外游客3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300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60469.47万元,实现旅游总收入71298.47万元;随着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以茶产业为基础,以普洱茶文化为核心的一批茶文化旅游产品正在形成。目前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有:镇元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及万亩野生古茶林生态旅游、澜沧景迈芒景千年万亩栽培型古茶园生态旅游、营盘山万亩现代茶园及中华普洱茶博览苑、茶马古道旅游等。计划推出的有:天下普洱茶国、普洱古茶都等。普洱市力图打造的城市形象是“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其意图显然是要凸现茶文化旅游在普洱市旅游中的主打地位。但是,普洱的旅游总体发展水平还很低,经过多年开发以后依然处于“冷点”状态。普洱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并未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其应有的强势,这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优势、丰富的人文资源和雄厚的茶产业优势不相称。经过分析和调研,笔者认为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起步晚,开发程度低。普洱市发展茶文化旅游发展起步晚,旅游项目开发程度低,产业规模小,发展缓慢,没有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品牌,市场知名度较低,缺乏市场开拓经验和旅游经营管理经验,而且没有明确的市场目标定位,因而,在市场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

2、旅游产品整合度低。普洱地区茶旅游资源呈零散分布,整合度低,茶产品的组合度较低,主要以茶园观光作为茶文化旅游产品,其市场需求局限较大。茶文化旅游本身就是以闲静、淡泊为特征的“冷”休闲活动,缺乏强刺激性,如不提高组合度,就难于构成触动大量游客出游的专门动机。

3、产品的文化含量不够,特色不鲜明。目前普洱已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无论从形式还是从内容上看其文化含量明显不足。由于茶文化旅游内容不丰富、不饱满,大大地影响了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因而没有在市场上形成自己独有的闪亮卖点,形不成市场竞争力。

4、普洱市茶文化旅游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旅游的过程要有丰富的旅游活动内容来填充,而旅游活动内容又需要一定的旅游业态的支撑。普洱茶文化旅游产品目前大多还停留在以观光为主的形式化层面上,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旅游业态支撑。因此,如何丰富茶文化旅游的活动内容,培育一批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旅游业态就成为发展普洱茶文化旅游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5、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旅游项目开发资金不足,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经济总量小,自身财力弱,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差等问题,使普洱市发展休闲旅游的步伐受到严重的制约,2004年普洱市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为1910.85元,仅为云南省平均水平的60%。由于普洱的经济基础较薄弱,导致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1)通往古茶树园区的道路条件较差;(2)景区规划及建设级别较低(目前仅有A和AA景区8个);(3)城市休闲娱乐设施规模小而散,尤其缺少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4)城市园林化程度不高,达不到生态休闲旅游的要求。

三、加快普洱市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加快普洱市现有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应把普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雄厚的茶产业基础、厚重的普洱茶文化及丰富的民族文化等进行空间、内容和形式的整合开发,尽快形成普洱市旅游核心吸引力。

(1)空间组合——通过点线连接,对旅游资源(自然风光、茶园林景区、民族文化示范村落、茶马古道、茶文化娱乐园、人造景观等)进行组合。点与点之间的线不宜长,布点不宜少,同时应注意整治线路沿途的视觉景观,以提高空间整合度。

(2)旅游活动内容组合——通过打造一批吸引力较强、特色鲜明、影响大的大型旅游节会和特色民族节庆(如中国普洱茶叶节、普洱茶博览会、茶马会、民族鼓舞节、泼水节、葫芦节、双胞胎节、芒果节等),把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展示出来,并把旅游茶园林观光、自然风景观光与民族茶艺表演、民族特色歌舞表演、原生态民俗体检、农家乐等多种旅游活动捆绑起来,以形成闪亮卖点。

(3)旅游活动形式组合——通过精心安排时段,把观光、观赏、参与、娱乐、休闲合理地组合起来,以强化旅游清新感,增强体验度。

2、认真分析和研究市场可能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定位,积极主动地开拓旅游市场。虽然普洱旅游更广泛的市场是港、澳、台地区和欧美一些国家以及国内沿海城市,但一段时期内普洱旅游的第一市场应该是省城昆明,或者说昆明是普洱旅游首先要开发的市场。通过打开并培育昆明旅游市场,向省外、国外拓展。只有吸引了大量的昆明游客到普洱旅游,才能对省外和国外的游客产生影响。普洱市应通过大型茶事节庆,着力打造普洱旅游形象,利用各种媒体渠道及各种营销手段开拓旅游市场,使普洱市真正成为云南旅游的新热点。

3、创新思路,着力建立有文化含量的旅游业态。适应新的普洱旅游发展趋势和变化,以新的思路重新定位和谋划未来普洱市旅游业发展。以普洱茶文化来提升核心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深度开发系列整合产品。通过对普洱茶文化和区内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提炼和整合,凸现普洱茶古朴、厚重、丰满的文化特色。只有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及原生态民族文化,打造出一批文化旅游产品,才能实现茶文化旅游的优势组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卖点。积极培育文化含量高的旅游业态,如:茶叶交易市、茶道饮食市、制茶工艺展示所、茶艺表演队、茶歌舞表演场、大型民族歌舞专场、民间少数民族杂艺表演场、茶文化博物馆、茶鉴赏会所等。将目前已经整理排练的一批大型民族歌舞如《茶之魂》、《茶乡春潮》、《普洱茶之歌》、《茶韵古乐》等大型歌舞和音乐会形成专场,以业态形式提供给游客消费。

4、多渠道融集资金,着力改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是茶文化休闲旅游的必备的条件。应多渠道融集资金对通往景迈、芒景万亩栽培型古茶树园区和镇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树园的道路进行拓宽、铺油,以提高通达性和舒适性;对茶马古道必要的修复性建设;完善景区规划及建设,提高景区级别,力争创建数个4A或3A级景区;加强建设有一定规模和数量、相对集中的城市休闲娱乐设施,尤其是集中的茶文化休闲业态和园区;加快城市园林化建设,加紧推进“满城绿色,满城水”项目设计实施,规划建设时应注意应用借景的方法,把城市园林延伸至自然背景,并逐步与自然生态背景融为一体,着力营造和谐生态城市休闲环境。

【参考文献】

[1]汝百乐:云南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2]周红杰:云南普洱茶,[M]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