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本科管理论文

本科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6 18:48:38

本科管理论文

本科管理论文例1

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十一五”规划纲要对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教学模式是本科教学有效实施的依托,故本人拟就法学本科教学导人全面质量管理(rQM)理念,通过对全面质量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期能够提升法学本科教育质量,推进法学本科的教学改革。

一、构建法学全面质量管理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法学全面质量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契合时代要求,深化法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及历年的工作要点,可知高校本科大学生的教育质量要求。①法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普遍性,也具有法学教育自身的特质。因此,在法律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在遵照高校本科大学生教育质量要求的基础上,根据司法部《法学教育“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发展设想》对中国法学教育提出的发展目标,可将法律人才的质量目标具体化为培养“高素养、宽基础;懂法律、通经济;有专攻、能应变”的复合型法律人才。而如何培养呢?正如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质量工程”启动视频会议上强调指出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核心,本科教学是关键。

目前我国的法学本科教学,更多的是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模式,近几年也普遍了多媒体教学,然这种教学模式还是无法突破传统的教学地点——课堂,且没有形成体系化;同时对学生自学能力、实际应用法律条文的能力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力度不够。因此,对法学这种教学模式予以改革和创新,在法学教学模式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rQM)理念和架构,以契合社会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这种研究和实践不仅必要,而且急需,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法学全面质量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应合法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对法学教学理论弄口实践予以丰富和发展的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国几乎所有法学院系都开始了对法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方法模式化、简单化和教学手段单一的弊端。而我国学界对适应时代需要的法学教学模式的探讨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也方兴未艾。此时学者们普遍认为,要通过教学实践方法,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教学模式具体可由案例式、辩论式和法庭模拟式三种小的模式共同构成。

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网络科技广泛应用,有学者提出多媒体教学模式,认为可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成果,对“PTP”(即讲授—技能训练—实践)教学模式中的各个环节进行完善;同时,学者们普遍认为,鉴于我国的法学教育从一开始就步入学科化和学院化的模式,以及没有传授成熟的系统职业技能的传统和模式,在我国人世和司法改革的背景下,为了培养出复合型法律人才,我国的法学教学模式宜对美式案例分析法进行移植与改造,将案例教学法与讲授法有机结合,引入实践性法律教学模式——法律诊所模式、情景教学——模拟法庭教学模式,同时引入双语教学——渐进式综合型双语教学模式;更有学者认为法学专业实习是法学教学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认为应构建起立体实践教学模式。

如果说,之前学者对法学教学模式的探索,都是对个别的、单一的教学方法的思考,从近两年开始,有学者开始把视线转向对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的整合,比如基于心理学的视角对法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进行探讨:提出情景体验式教学方式、科研式教学方式、交流互动式教学方式,以及思考着如何创建一个培养学生综合法学素质的体系化的实践教学模式。

综上可见,关于法学教学模式的探索和思考,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领域,都是契合着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要而展开,并且呈现出教学方法的运用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教学场所由以课堂为唯一朝以课堂为点,向课堂外全方位辐射发展的趋势。

应合法学教学模式上述的这种趋势,在法学教学模式中导入全面质量管理(TOM)的理念和架构,就是试图建构一种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的教学模式。因为在统计质量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技术方法——全面质量管~(TQM),其经典理论和模式的一些基本精神,就是突出强调以顾客为焦点、过程管理、持续改进、团队方法、以人为本以及系统原则等,而法学全面质量管理教学模式的构建,就是要使法学教学做到以学生为本,强烈关注学生的需要,有的放矢完善教学内容;持续改进,不断革新法学教学方法;实施过程管理,以追求教学质量得以全程检控;同时将法学课堂延伸至社会,让全员参与法律人才的培养。

二、对法学全面质量管理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

(一)洞悉需要,完善教学内容

满足顾客需求和让顾客满意的顾客观,是全面质量管理首要的—个核心理念。而顾客,既包括外部顾客,也包括内部顾客。基于教育这个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学生既是提供给外部顾客的“产品”,同时其在内部层面上,又成为教育的直接顾客。因此,强烈关注学生的需要,必然也是法学教学活动展开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以学生为本,施行个性化培养,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内在需求和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才能既令内部顾客——学生满意,同时又使之成为令外部顾客满意的“产品”。

而基于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对学业以及成才的具体期望不同,故教师不仅要对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予以真心关怀和密切的关注,通过询问、调查、访谈等方式,动态地掌握他们现时的、真实的、迫切的需要;而且同时也要深入调查和了解已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以及和他们探讨该门课程经过他们在工作中的检验,而产生的切身感受:即哪些知识内容是实际工作中能经常运用,而应作为重点被课堂教学所强调;哪些知识点是比较容易混淆,而在教学中应作为难点予以注意;以及在哪些知识层面上可能存在的欠缺,等等。此外,教师还需就学生就业集中的工作领域,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单位,通过调查问卷,或走访调查,密切了解和关注实践部门的需要。

通过上述这种全方位的调查了解之后,教师即能够在对所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进行诠释分析之后,非常明了学生的真正需要,从而在遵循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完善相关教学内容。

(二)持续改进,整合和创新教学方法

从全面质量管理的经典理论和模式中可知,质量的提升、内外顾客的持续满意和利益增长通过持续改进达成。所谓持续改进,按照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P.Rob—bins)的观点,即TQM是一种永远不能满足的承诺,非常好还不够,质量总能得到改进。对于法学教学,正如哈佛大学校长CharlesEliot指出:法律教育需实际解决的问题并非是教什么,而是如何教日。因此不断整合和创新法学教学方法,应成为一种永恒的目标。

由于当前大学本科的在校学生,出生年龄基本是介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可根据80后90后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对教学手段的期望,以及不同年级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对基础性教学方法(女Ⅱ讲授式教学、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专业技能性教学方法(如模拟式教学、诊所式教学等)和综合性教学方法(女Ⅱ法律问题的社会调研及调研报告的撰写等)给予精心选择、糅合、创新和应用,使学生不仅能充分、扎实地掌握和领悟理论知识,且能贴近法学实务问题、实际接触真实案件,从而达到夯实理论基础,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法律技能的目的。

此外,为充分调动学习主体—一学生彼此之间对于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学习心得等学习经验的交流、切磋、促进,培养学生的民主与合作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还可全程引入团体探究法(groupinvestigation);而为了调动学生自主进行更深入地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教学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可为学生提供—个能够自主深入学习的便利的、系统的学习平台,通过采用网络课程等数位教学模式,令课堂教学和网络学习互补共进、相得益彰。

(三)实施过程管理,丰富和完善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途径

从教育组织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可知,实施过程管理,则意味着不再是将注意力仅仅在最终的成绩测试或终结平价上,而是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控制,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效果反馈信及数据,不断对教学全过程作出调整和改进。因而,如何丰富和完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途径是这一环节的关键。

作为教学质量信息及数据的反馈途径,最直接和常用的莫过于作业和测试。对此两种重要的、有效的反馈途径,应该注意不要将其变成对课本内容的复制活动,而是应该将其设计成重在训练、培养学生对法律思维方法的掌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同时能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帮助他们牢固的掌握、总结和拓展所学的知识、方法和技能。比如对于作业的设计。则可通过给出某些彼此存在联系或冲突的法律条文,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或者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的实际操作、一些课程小论文的撰写等来达到此种目的;而对于测试,则除了采用传统的纸质考试之外,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诸如模拟法庭或者法律诊所的活动等实战测试形式。

此外,作为教学质量信息及数据的反馈途径,教师除采用传统的随堂交流、课后面谈等沟通途径之外,还应积极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电邮、QQ或开设博客等方式,随时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疑难问题等等情况的反映、建议和要求。从而基于在及时的互动中、在作业和测试中,多层面、全方位的采集数据和信息,认真对待,及时改进,以期最优化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本科管理论文例2

摘要:新经济时代中的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文章主要论述了新时代环境下的知识经济的概述及发展态势等。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发展

在二次大战结束之后,知识经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呈现一种全新的态势,经济结构不再是传统的物理空间,转变成信息空间,新型经济的到来改变了人员原有的工作状况。尤其是20世纪以来,美国实施了信息公路发展计划,全球经济进入了一种数字化的发展态势,步入了一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社会经济形势,改变了人们原有的工作、生活方式。知识管理正是在此种背景之下被提了出来。新时代环境下的知识经济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企业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的理论。

一、知识经济概述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了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接受了高科技的洗礼,同时目睹了二战的残酷。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知识经济的定义有很多版本,但无论怎样定义,都不能否认当前所处的时代环境、信息科技以及其创造出的价值,都深深影响着全人类文明与价值系统。[1]知识经济的基础是知识。在知识经济的内涵中,其非常依赖知识与信息的产生与与发展,将高科技作为产业发展的关键,首先依托的就是智力资源,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科学竞争的核心其实就是知识经济,此种经济是基于知识与信息。无论如何定义知识经济,无可否认,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2]

二、知识经济时代具有时代优势

知识经济源于知识,和传统的经济模式有所不同。知识经济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问题不代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片面性,也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缺陷。迷茫中的修正主义却钻了这样的空,将社会主义污蔑为封建主义,不断批毛列主义的价值体系,片面强调生产力论的初级阶段,妄图改变社会主义的一切。知识经济具有现实的政治意义。有人认为,知识经济资产阶级忽悠人民,然而这种片面的认识只说明知识经济的客观存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机敏的资产阶级分子也感受到了这次契机。然而资产阶级的阶级本性决定,他们只能认识到知识经济的经济特点,却无法掩饰资本主义,就不可能深刻理解知识经济的政治革命意义。知识经济是一种寻求革命的突破。社会主义遇到困境的时候,人们不免要寻求突破,然而,如将突破口定位在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等上,将是走不通的。

三、新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之下,人们日渐重视到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优势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企业。工业经济背景之下的科学管理的泰罗与梅奥只将其当做企业生产资料的劳动力,并没有从深层面挖掘员工所具有的知识,却形成了社会中的经济人与社会人。处于知识时代背景之下,不重视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尤其是要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挑战。随着高科技的应用,企业要正确意识到知识经济管理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的彰显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在市场竞争站稳脚跟,实现企业更好地发展。知识经济的管理在当前已经刻不容缓。知识经济的管理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发现、传递与创新。此三种层面的内容组成了完整的知识经济管理体系。知识经济通过先进的现代科技进行管理,如信息的传递、完善的工作流程与复制技术。企业应当充分认识这一点,并将此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由于知识经济管理优势显著。知识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不假,但是也应认识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经济。企业员工获得知识将有助于提升综合素质,产生较高的工作效率,为企业的运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知识管理与企业管理非常密切,近些年,我国政府及各大中小型企业通过自身不断努力,在知识经济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构建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丰富了此方面的数据信息,使得企业在知识经济管理中谋得一席之地。

四、经济时代下实施经济管理的应用

(一)图书馆应用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的管理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知识的搜集、保存与整理服务,同时也有助于知识经济的管理,为实现知识经济与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努力。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需要重视到知识经济在图书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图书管理朝向数字化管理的态势,将知识经济的管理融入到企业数字化图书的管理当中,从而实现新阶段的不断发展。

(二)企业管理应用

2001年的我国莲花软件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的会议中提出了企业的创新推广应用,一些比较有名的公司,如清华紫光公司、联想公司等尝试采用知识经济管理策略,当这些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后,将帮助企业构建企业数据库与人力资源,实现了企业数据信息的透明化,有助于构建企业的文化。企业通过知识经济促进了资本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根据自己的需求,形成了相应的知识经济管理方案,促进了企业的进步。

(三)企业竞争力的应用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是知识,企业需要通过知识才能实现基础条件的创新。企业通过知识经济管理能有效减少因企业创新带来的波动,更好的凸显企业在创新中的作用,使企业在市场服务中具有较高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与知识管理之间存有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带有知识的属性;企业竞争力归根结底是知识经济管理的能力;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有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知识经济的管理将指导方向定位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新时代知识经济发展态势

(一)正视知识工作者崛起的意义

人类最先使用并搜集信息,后来人通过尝试性地探索,通过书写方式将这部分信息保存起来,使得这些信息能够继续使用,所以,知识经济的更新显得十分重要。作为知识工作者要遵循上述趋势,首先从知识的搜集与应用开始,然后将其付出实际行动中。接着是一少部分人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他们充当了知识的引导者,也即是知识工作者,接下来这部分族群的人数越来越多,未来知识工作者的数量还将继续增加。因为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为日趋复杂化的技术提供了导向,紧接着是对信息需求的与日俱增,使用知识的跟新来完善企业的管理,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或者政府依靠知识经济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这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从深层意义上说,知识经济为竞争提供了策略。人才的流通不受国界限制。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美国向全球招募员工。从中我们发现,知识经济在某种层面上与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密切的关系。人才产生了群聚现象,并且逐渐靠向一些领域。面对上述趋势,我们发现知识经济崛起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要变成一种服务型的模式,并且以此作为导向,将风险降低在可控范围之内,以此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当一些欧洲国家出现人口失业率不断增高的同时,这就说明劳动力时代已经不再占主流,取而代之的是知识经济。透过信息科技,知识工作者要转变工作,进行有效管理,以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工作,这是政府与社会所有人需要担负的责任。此外,政府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解决因失业带来的技术落差。

(二)加强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创造价值体现了时代突出的一种特征,是在知识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竞争模式,集体价值由所有成员的共同创造。因此,企业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需要强化自身能力的培养,此外,还需要发展核心能力与创造价值,将工作目标定位于问题的解决与企业现状的改善,同时扩展到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随着新的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的管理要定位在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造价值能力上。当然,知识经济在管理过程中必然存有相应的风险,这样的风险产生于人力资源了管理中的人才流动,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带来了竞争风险。

(三)哲学与人文精神的反思

在现代技术创新活动中,科技与人文已经是互相支撑、共同作用。[3]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将处于因知识所产生的阶级改造中,并且需要长期与人文思想作斗争。而且片面的引入西方社会的科学价值主流与信息技术,代工忽视了哲学如人文思想的反思,师德丧失了人文价值,影响了学术的正常研究,这是当前出现的一些问题。知识经济和一些科技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主要形式是代工,如果不能创新,那么我国的知识经济将处在美国的价值底线下,代工不利于长期科技的发展,专利数量只是一种表面的现象,并不表示科技实力,我国科技同美国加州地区的高科技技术比起来,仍然相差甚远,发展如要平稳前进,还需重视到高等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根本在与构建学术理论,才能改良社会风气,提高学术研究质量,这就需要知识分子担负相应的责任。情况严重可能出现网络活动的普及,有可能就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将伴随新的社会形成;真正层面上的生活考验与人文变迁才刚开始,依然存有统合趋势和人文抗争,这是未来社会变迁的主要形式。不难发现,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企业发展趋势中的突出人物将是核心技术人员。

(四)确定组织中的中层管理者地位

知识经济要显现创新性。组织支持中层管理者参与,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信任在这一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4]为此,在组织管理中,中层管理者要严格落实自身职责,执行相关创新管理策略。知识经济管理是双向管理的模式,也即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管理。自下而上的管理是在传统的管理模式基础上形成的,然而知识经济的管理需要在这种基础上有所革新,高层管理者实施创新工作,中层管理者负责具体的落实并传递有关信息。知识管理的创新模式是自下而上的管理,改变了原有的经济管理模式。知识创造形成了创新精神的人,高层管理者在其中发挥指导作用,知识多集中于个体,在无形中流传于较小的范围之内,选择的沟通方式要满足组织人员的需求,只有这样,才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减少不必要的、因沟通带来的障碍。

六、结语

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思想,从其产生到发展在各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我国知识经济管理渗透的领域之多,如图书管理应用与企业竞争力应用等。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将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在企业管理领域。知识经济的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在新的知识经济背景下,知识经济的发展态势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科学技术在改变人们生活,知识经济的管理深刻影响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有助于企业的发展,为人类的进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潘连乡.叶传财.韦凯华.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2):57-60.

[2]吴文群.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3):196.

[3]常传旭.技术创新中的人文导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4]姜秀萍.汪国银.组织支持感与中层管理者战略决策参与:信任的中介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1-23.

经济管理范文二:新农村建设下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其中经济管理工作变得更为重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不适应。信息化技术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其是现代化的代表,其实现了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借助信息化技术来支持经济管理工作,为此,本文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经济管理;创新

农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强化新时期的农业建设变得越发重要。2015年2月,由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重视发展三农,强调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探究具有现代化特点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财务管理软件来对农业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首要工作。

一、农业经济管理现状分析

(一)经济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现状的分析,了解到由于受到环境与管理水平的影响,农村在经济管理上的规范度与严谨度不够,管理制度的设定相对落后,与现代化城市经济管理制度存在着脱轨的现象,经济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制度的威严被无视。例如,农业经济管理中,由于制度不健全,导致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未能严格履行制度纲要,只是将相关的财务数据进行记录,并未进行有效的审核与核对,导致经济管理质量下降。

(二)经济管理模式相对之后

由于受到农村发展水平的限制,其经济管理模式大都以人工、手工的方式进行,存在传统的纸笔时代,当然现代化信息技术在不断传入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得到创新,但是普及力度却不够,不能满足地大物博的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此外,部分农村引进财务信息化设备却不予以使用,只是闲置一边,还保持着传统的经济管理形式,在财务数据的收集、处理与整合等方面的效率不高,且精确度堪忧,制约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缺乏专业的经济管理人员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经济管理人员来参与,但在农村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相对匮乏,再加之原有的财务人员对计算机不够熟悉,财务信息化系统无法正常运行,进而影响经济管理的效率。

二、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旨在缩小城乡差距,保证城乡经济的收支平衡,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十分关键。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应从不同层面予以完善与创新,强化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加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与保护力度。首先,应针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对徇私舞弊、私自敛财等现象予以严惩;其次,做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农业市场运行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强化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的构建;再者,要打造专业化的经济管理人员,严格规范其经济管理行为,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向现代化。

(二)构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

新时期,为了强化新农村建设,应构建更为专业化的管理团队,保证财务管理人员持证上岗,对原有的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除了基本的财务管理课程外,还应建立计算机培训班,具备财务知识与计算机操作能力,提升经济管理专业团队的整体水平。新时期,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全面带动了现代社会的电子购物潮,企业或个人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购物。因此,为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应积极培养电子商务人才,能够数量掌握电子商务的运行流程,邀请专业的电商专家进行专业化培训,模拟生活中逛淘宝、天猫、京东的方式,及时将农产品上传至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新型的农业经济形式,使得农业经济管理变得更便捷、简单。

(三)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代名词,为了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可将信息化平台与农业经济管理相结合[3],实现经济管理的电子化,能够利用电子平台及时收集、获取、处理、整合和传播电子信息,将原本的纸质财务账单转化为电子数据,数据在传输与分享上更具优势性,借助电子平台的加密技术,能够保证信息不被窥探,提高信息的安全性。在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记录着农村的总收入、支出,各类农产品的收入情况、收支均衡度、农业经济增长幅度等等各类财务数据,借助Excel表格等数据处理软件,能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即可实现对数据的筛选、计算与整合,针对经济数据进行分析,以做出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同时,为了保证财务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应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与维护,做好系统安全与保护措施,保证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提升财务信息的机密程度,进而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加强农业经济的管理,应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强化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完善,构建专业化、高素质的经济管理团队,创新农业经济管理新平台,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强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打造地区专属的特色农业经济运作模式等等,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高效性与实效性,顺应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对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本科管理论文例3

一、违法所得概念

由于《行政处罚法》没有对违法所得的内涵与外延作出直接界定,而目前我国其它法规、规章、执法解释等也没有解释,当前把它作为先见概念;虽然有的对这一概念有所界定,但是概念不够清晰,标准还不统一;有的虽予界定,但由于该法律规范本身的层级较低,不具有普适性。下面有几种解释:

一是从词义上看。违法所得由违法与所得构成,是违法与所得的合成概念,即为违反法律而取得。因此,违法所得不应当包括成本和投入。

二是从目的性上看。没收违法所得在于否定以违法的手段或方式取得财产,实现其剥夺违法行为人违法所得之利,以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体现公平和正义。一般要求违法所得具有可没收、追缴和退赔特征,对于非财产性的违法所得目前立法上没有涉及,因其不具有可没收、追缴或退赔等特征而不符合立法的目的性。

三是从统一性上看。违法所得属于法律概念,不单是行政法的概念。在民法、刑法中关于违法所得一般称违法所得数额,也就是获利数额。基于法律的统一性,行政法应与民法、刑法等领域的违法所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保持一致。

基于上述特性,认为防雷行政处罚中违法所得一般是指违法行为人(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单位和个人,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通过非法手段(无资质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取得的扣除物化成本后的获利数额,以及其他应以违法所得论处的财物,是一种比罚款相对程度重的行政处罚,在数额上应当高于应处罚款。

二、没收违法所得认定存在的问题及认定标准

没收违法所得认定是各级气象主管机构对防雷违法行为进行行政处罚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什么原则认定违法所得、如何认定违法所得关系到当事人的违法行为能否受到应有的处罚,关系到法律能否实现惩处违法行为,关系到行政处罚能否顺利进行并有效保护合法的作用。而现行行政处罚立法中,没有对违法所得作出直接的界定,客观上也给防雷行政执法留下太多的想象和理解空间,具体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界定不够准确

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假冒注册商标犯罪立案标准的规定》中将违法所得数额解释为销售收入,而199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生产、销售伪劣产品形式案件如何认定违法所得数额的批复中》解释为获利的数额。由于违法主体、违法行为种类太多,同时违法的动机也不尽相同,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所得难以界定,使防雷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界定也不够准确。

本科管理论文例4

(二)论文导师方面的原因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科研能力以及其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态度、精力的投入等都对论文质量有很大影响。首先,指导老师的科研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所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比如在对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上,好的导师能够区分重要问题和研究价值不大的问题,且能将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相反,能力欠缺的导师一般只发现琐碎的问题。导师对学生论文题目的判断,直接决定毕业论文的起点。其次,指导老师对论文指导的态度、精力的投入等都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也有很大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指导老师对论文的指导。在整个本科毕业论文工作过程中,论文题目的选择与确定,参考书目的选择,文献资料的收集,开题报告的写作,论文提纲、初稿、定稿的撰写及论文写作过程中所遇到的一切问题,都需要指导老师进行指导。指导老师若因职称评审压力,或工作量过大,或论文指导的责任意识不强,就会导致论文指导不到位,影响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

(三)管理方面的原因各高校为保证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均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细则等,如毕业论文选题和题目确定、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要求、开题报告审核、中期检查、重复率检测、成绩评定、第三方评价、优秀论文评选等制度的出台。但对所制订的有关规章制度细则等,执行过程却存在流于形式、执行不力的现象。比如毕业论文的开题报告,要求审核小组对论文选题、论文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方案的合理性及工作安排时间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对于开题报告未通过者,要求重新开题,若第二次开题报告仍通不过者,则取消本次学生继续参加毕业论文资格,但实际上审核小组没能就论文选题、论文研究方案等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仅仅是流于形式。对于论文的中期进度检查等,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存在没有按规定执行的问题。另一方面,本科毕业论文通常作为本科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门工作,一些院校就对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要求不严格,真正因毕业论文成绩不合格而延期毕业的学生非常少。由于学生间的届届相传,部分学生心理上就会产生不会因为毕业论文而毕不了业的想法,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轻视。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主要涉及学生自身、指导老师、管理等方面。因此,我们认为,应该针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从相关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问题加以解决。

第一,加强学生管理。应通过对论文题目的选择、开题报告的拟写及论文中期进度检查的方式促使学生加强论文工作。在论文工作伊始,要严格开题审核,对于开题审核未达标的学生要求重新进行开题工作,以此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压力,并促使其从一开始就重视毕业论文工作。为保证学位论文能够按计划的进度完成,应当在论文写作中期对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督促学生按时保质完成论文。总之,通过以上方式对进入论文阶段的学生进行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

第二,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指导教师发挥重要作用。对教师的职称、科研教学经验、科研成果方面等学术素养做出要求的同时,还要在协作能力、责任心等非学术素养方面进行考查,同时适当提高论文指导津贴,使教师指导落到实处。

本科管理论文例5

二、人本管理是教育科研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人本管理中“本”可以理解为“根本”、“本位”,即将人本身视作生产和管理的关键要素。就目前而言,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科研机构设置空缺,学校通常设置校长办公室、教导处、总务处等机构,却不设立教研处,没有相应的机构设置,自然缺乏专人的管理;二是教育科研管理不接地气,教育科研重点往往体现在撰写论文,上报创新成果上,与实际教学关系不大;三是教科研活动“含金量”低,教研活动多局限于制订计划、统一进度、优化教学设计,缺乏科研的理论和实践,缺少专业性的课题研究;四是学校教育科研成果与教师绩效不能挂钩,导致教师课题研究积极性不高。纵观当前学校科研暴露出的这些问题,不难发现学校对教育科研的管理模式抑制了教师的参与热情,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创新能力和创新的持久性都得不到开发。因此,引进人本管理理念,将教育科研的地盘还给教师自己,让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施展拳脚,是未来教育科研发展的唯一出路。

三、人本管理理念应用于教育科研管理中必须遵循一定的管理准则。

人本管理以人自身为管理核心,以促进个性发展为趋势,以培养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因此,矫正以往小学教育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学校科研管理向更高层次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准则:一是遵循个性化发展准则,学校在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培训、资源配备、岗位调换过程中,必须以教师本人的意愿、能力及长远的发展作为管理的依据,应当允许教师在合理的范围内对自己的工作提出个性化的要求;二是遵循引导性管理原则,要求管理者放下“架子”,和所有的科研成员构建平等、友好的关系,用有效的引导代替死板的命令,协调并帮助教师完成研究目标;三是遵循环境创设准则,以人作为科研管理的主体的管理模式中,必须为科研人员配备设备、空间、设施等优良的物质条件,从而促进教育科研的顺利进展;四是遵循高素质管理准则,为了实现高水平的人本管理,管理者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挖掘科研人员内在潜力,协调好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学校教育科研的健康发展。

四、学校教育科研管理中的人本管理可以满足教师更高层次的需求。

人本管理理念下的教育科研人员主要是教师,教师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具有极强的职业特点,在保证他们必要的物质生活基础上,他们更需要精神的满足。教师这个职业被社会赋予了太多的光环,在这些光环的笼罩下,他们更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而教育科研工作可以说是一种能力的展示,是超越日常工作,更高层次工作能力的展示。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教师的研究成果,在研究中互相探讨,彼此欣赏,在满足教师精神需求的同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从而迸发出更强大的科研动力。

本科管理论文例6

二、优秀管理者的素质:情商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络维在90年代初创造了“情绪智商”,这一述语,简称情商,基本含义为:1、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如何,处于什么样的程度。2、妥善控制情绪。在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应善于控制情绪。3、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4、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5、人际关系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和待人,以诚待人。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顿时引起全球轰动,情商的提出是对优秀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优秀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则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情商是人的性格的一种素质,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的一种涵养。它包括了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防产生对工作不利的影响;如何激励自己经得起各种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发奋向上、积极进取;如何为他人着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的核心是自控情绪,积极向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若能自控情绪、战胜情绪,则他具有特别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获得不是生来俱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培养而具备的一种素质和修养。所以情商的训练已为发达国家的教育所接受,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教学生决策能力、情感的管理、压力的处理、同情心、沟通能力、坦诚、领悟力、责任感、勇于表达、合群、冲突的解决等。

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而且它将成为未来21世纪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个组织内部,都是由形形的人构成的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若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信息的交流,则会使组织信息链条中断,人员之间的关系疏远,组织内部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很难想象,一个人心涣散、人员之间互相猜疑的组织能在竞争激励的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分析如何建立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组织内部进行沟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通常被视为各个部属进行沟通的过程。它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去找寻部属所需要的,以及探查部属对其本身工作与公司所具有的看法,然后还要使部属人员知晓公司正在进行哪些活动,让部属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在管理中强调沟通,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本科管理论文例7

毕业论文是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是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极其重要的必修环节,是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总结,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标识,也是学校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更是学生迈入社会的一道门槛。因此,高校毕业论文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关键的任务。为切实做好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保证毕业论文管理的质量,在充分考虑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现状的基础上,借助Internet研究开发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实现对毕业论文的全部事务进行管理。本文将研究基于B/S的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架构,并提出管理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广应采取的措施。

1管理平台建设目标

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平台主要从规范化、方便化、信息化和科学化为着手点,以网络为平台,来提高毕业论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该平台建设目标主要解决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中以下几个问题:1.1选题繁琐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选题仍然采用人工操作,每年一到毕业设计选题时间,学生就不间断的给各个指导老师打电话,即使指导老师的题目已经满了,也无法给让学生知道,学生还是不断打重复电话,学生烦,教师也烦,甚至出现了某个指导老师的题目爆满,而有的老师的题目却无人问津,分布很不均匀,有时甚至选个毕业设计题目就要拖上1到2周时间。1.2事情繁多,效率低下现行仍然采用人工方式对毕业论文进行管理,主要采用电子邮件,QQ,电话等工具和学生进行沟通,很多事情说到了,学生却不一定能做到,这就造成整个过程效率低下。1.3进度难控制学生大四一年时间几乎都在外实习,参加培训,找工作,参加研究生考试复习等等,只能通过电子邮件,QQ,电话和学生联系,教师下达的任务,学生做了没做,很难来衡量,学生出现疑问也没办法和教师面对面交流,因此,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指导老师很难控制。1.4质量难保证,写出的论文格式更是千变万化学生在写论文期间,几乎都在外地,写出的论文缺乏和教师交流,没有一个总体思路,经常出现框架不合理,有头无尾,内容更是乱七八糟,格式也是千变万化,总体质量很难保证。给后期遗留了一系列问题。

2管理平台搭建

2.1业务流程毕业论文管理平台主要完成教师申报课题、学生选题、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教师对审批表和开题报告进行审核、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教师对学生问题答疑解惑、学生论文提交、论文答辩、评选优秀等相关毕业论文事务的网络化管理,使毕业论文管理工作处于可视可控状态,提高毕业论文管理的质量。2.2系统模块设计根据对整个毕业论文的管理过程进行整理,吸收、参考一些高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再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目前具体情况,毕业论文管理的特点,该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包含三类用户,分别是管理员、学生、教师。该平台根据用户不同包含如下模块:2.2.1管理员模块管理员通过此功能模块可以提供论文具体要求的信息和资料;可以对所有用户进行管理,可以查看用户信息、修改用户信息、添加用户、删除用户;可以对教师申报的课题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向学生公布选题表及其教师信息;可以对学生论文分配评阅教师;可以设置学生论文成绩的组成比例;可以对参加答辩的学生进行分组和教师进行分组;可以查看成绩;可以对留言管理,查看留言,删除留言,回复留言;可以完成数据统计,方便查看一些汇总信息,方便管理员的管理工作,并提供统计参考数据。2.2.2学生模块可以注册自己的个人信息,可以选题,浏览信息,查看与自己相关的选题、互评分配、成绩以及答辩分组情况等。可以上传论文设计过程中需要提交的各种文档资料,包括审批表、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论文等。也可以下载论文设计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文档资料。还可以就论文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进行留言。2.2.3教师模块可以申报毕业设计题目、修改题目、提交文档、成绩查看、成绩上传,还可以查看学生分组及其评委分组情况等。教师可以网上查看学生提交的文档并作出评阅,发表指导意见和书写评语的功能。可以网上指导学生论文,检查学生论文进度,为教师辅导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3管理平台实现

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平台针对整个毕业论文的业务流程,为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实现了对毕业论文的全部事务进行管理。实现毕业论文管理流程网络化,使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体系结构更加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该平台应用B/S架构,以Apache为Web服务器,以SQL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采用PHP语言,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管理事务搭建一个网络交流平台。平台最终实现效果如图1所示。

4管理平台应用推广采取的措施

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其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在高校内,利用网络来进行毕业论文管理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这种管理方式不但使用方便、简单,还可以节省资源,顺应当今所提倡的节约环保及其无纸化办公的需求。如何发挥毕业论文管理平台的优势,使其得到有效应用,来提高毕业论文管理的质量,是值得深思的问题。4.1强化认识管理平台应用是毕业论文管理模式的一次重大转变,涉及的人员有领导,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而应用推广的关键是要强化领导重视,统一思想,强化各类人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使用毕业论文管理平台,可以给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带来极大方便,可以提高毕业论文管理的质量和效率。4.2全员参与管理平台应用推广需要全员的支持和参与,应采取相关措施,调动各类人员参与的积极性。在整个平台应用推广的过程中,可以让各类人员参与试用该平台,在试用中体会管理平台的优势和给我们带来的便捷,并提出需求和使用建议,从而保证管理平台顺利使用。4.3由点到面管理平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其应用推广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要由点到面,一步一步推广,可先在部分学院试点,等平台各个方面完善稳定后,再在全校推广使用。4.4完善功能管理平台各功能可能不能满足各类使用人员的需求,在使用平台的过程中,要重视各类人员的反馈意见,要全面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求,并及时收集整理,逐步完善管理平台功能。4.5注重维护在临近学生毕业之际,管理平台的使用频率将会超出平常的百倍,平台出现故障的频率也会大幅度增加,因此,相关技术人员要随时关注,注意维护,保证整个管理平台的正常运行,为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耿彩芳,丁昶.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20):118-119.

[2]陈燕红,冯向萍.新疆高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在线管理平台研究[J].微型电脑应用,2015(01):44-46.

[3]龙世荣,赵学孔,岑磊.基于工作流的B/S架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14):67-69.

[4]章荣丽.基于B/S架构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2014.

本科管理论文例8

2.中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体系比较研究

3.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4.江苏省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体系调研与创新研究

5.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创新篇

6.创新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7.基于胜任特征模型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研究: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8.“三加一”创业教育模式之创业通识教育课堂教学探索——以福州大学工商管理本科课堂教学为例

9.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10.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11.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2.新经济环境下对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重新思考

13.生态文明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14.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5.中国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

16.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若干思考

17.工商管理本科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探讨

18.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思考

19.浅议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中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

20.应用型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实施探索

21.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22.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探究

23.从管理胜任特征反思工商管理本科教育

24.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讨

25.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6.工商管理本科应用人才人际交往技能的影响因素与培养途径探讨

27.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

28.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实施比较

29.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30.基于MCTE模型的医药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31.素质模型在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中的应用研究——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为例 

32.加强新疆电大开放教育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综合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对策

33.案例教学方法在工商管理本科课程中的应用 

34.中国高等学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5.应用性工商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整合创新研究

36.基于德国模式的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的思考

37.工商管理本科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教学改革探讨

38.武汉1+8城市圈中小企业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研究

39.托利多大学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网络资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与启示

40.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实践篇

41.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2.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初探

43.关于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44.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45.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46.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47.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体验式教学体系的设计及实施策略研究

48.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构建“一体四翼”应用型本科教育视角

49.浅析中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

50.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51.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2.以标杆管理促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提高——一般地方高等学校工商管理本科教学探讨

53.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验教学方案创新设计和教学模式优化探索

54.关于工商管理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55.工商管理本科应用案例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56.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57.学生虚拟公司模式在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58.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

59.新形势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发展模式探究

60.工商管理本科层次实践教学创新设计——以ERP课程为例

61.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全程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6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63.浅谈本科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64.对地方高校新建工商管理本科专业开展实验教学的思考

65.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对我国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

66.中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

67.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68.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69.广西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

70.注重工程管理能力的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模式

71.民族院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探析

72.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为例

7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7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探究

75.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76.工商管理本科论文指导和答辩问题探讨

77.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特色分析

78.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79.地方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的认识与实践

80.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81.关于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

82.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特殊性与思考

83.构建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84.以能力为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85.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86.高校工商管理学科本科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探讨

87.新形势下非重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改革探讨

88.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民办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办学构想

89.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与优化研究——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为例

90.马来西亚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SM)为例

91.大学工商管理学科本科专业案例教学法探析

92.案例教学法在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93.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实习教学改革的思考

94.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教材体系建设研究 

95.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构建——以宿州学院经管实训超市为例

96.工商管理本科教学目标及方法探讨

97.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综合模拟实践教学的构想

本科管理论文例9

2.专业综合性强随着旅游业及商业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也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不仅体现在量的发展,更在于质的飞跃。酒店业早已摆脱传统的业态与休闲、地产、养老、会展、医疗等行业不断融合,竭力满足人们多样化及深层次的需求,新的酒店形态不断出现,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岗位群,这也是酒店管理升为本科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酒店业综合性的增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酒店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例如,产权式酒店的出现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懂物业管理类的知识、酒店景区化的趋势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懂景区设计以及园林等知识等等。总之,酒店业的综合性意味着酒店管理者专业的综合性,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开设社会所需课程,培养综合性人才。

3.专业平台性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研究型大学主要研究理论创新、行业的发展等高层次的问题,应用型大学则研究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服务,并在教学中将服务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服务能力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服务技能,似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只会迎宾、铺床、斟酒之类,服务能力包括以服务技能为基础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管理、服务创新等。不同行业服务技能存在差异,但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管理、服务创新是相通的。酒店业作为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其行业标准已成为其他服务行业学习的标杆。瑞士洛桑酒店学院毕业的学生成为银行业、高科技企业等与酒店不相关企业争相聘请的对象,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是对客服务的主体,对服务能力的需求是一致的。总之,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能力,而这也是所有服务企业所必须的,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平台性,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远比人们理解的要广阔。

4.专业实践性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已是共识,这也是为何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以高职层次居多,且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如前所述,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是服务能力的培养,服务绝不是闭关冥思的产物,也不是实验室的产物,而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性是服务最为显著的特征。应用型本科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人才,缺乏对实践的理解,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不管从专业来看,还是从应用型本科的定位来看,酒店管理专业都是实践性强的专业。

二、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4W+1H框架

要系统地完成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可以遵循4W+1H的框架,即回答以下五个问题:课程体系是什么(what);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why);课程体系建设主客体是谁(who);课程体系何时构建(when);课程体系如何构建(how),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最为关键,也最为复杂。第一,课程体系是什么(what)?所谓体系就是一个系统,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3]。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一直沿用苏联的“三层楼”式的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基础课即通识课程,是所有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专业基础课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基础课,一般以本专业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为主,专业课则是本专业的理论和技能课程。但课程体系不是上述几类课程简单的总和,而是前后呼应具有逻辑关联的整体。第二,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why)?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也是高校教育最核心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其重要性毋庸多言,本文不做累述。第三,课程体系主客体是谁(who)?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由学校和企业来共同完成,具体而言有三大主体:第一是学科专家,一般是学科的带头人,他们对学科定位及其发展思考深入;第二是授课教师,他们对课程和学生理解深入,对于课程内容的整合最具发言权。第三是行业专家。行业专家包括行政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专家。前者对行业理解更具前瞻性,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后者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把握更为准确。应用型本科定位是以服务地方为主,地方行业专家的意见更为重要。课程体系建设的客体是学生,但关键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目前,我国高校分为三种类型即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性技能型院校。研究型大学为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创新学术型人才,即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职业性技能型院校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即能从事一线操作与服务的高级技能及初级管理人才。而应用型本科则介于两者之间,培养既能在生产一线从事具体工作,也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事生产设计的人才。具体到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一线服务技能,懂管理,能进行产品设计与创新的人才。第四,课程体系何时构建(when)?课程建设优先与社会而不是与学科对接,因为社会在发展,学科随之变化,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应改变,死守学科而忽略社会容易陷入“刻舟求剑”的误区。另一方面,所开设课程与学生接受能力不符,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必须适时调整。所以,应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和科学知识发展而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美国高校每年淘汰约5%的课程,并适度增加新的课程,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值得借鉴。但我国高校普遍缺乏课程体系改革的动力,仍然坚守传统思维,多年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套课件的现象比比皆是。淘汰并更换新课程无疑增加了工作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应采用制度化的方式,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总之,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时之事,而是时时之事。第五,课程体系如何构建(how)?

一是强调以通识教育为目的,淡化学科专业。关于通识与专业的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大部分学者倾向于通识教育,也有学者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要根据学校定位、地区需求而定,不能一概而论,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的前提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只能选择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他们与市场对接紧密且肩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重任,时刻面临着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知识不断更新的挑战,窄口径的学科化专业化的知识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对他们的高要求。对通识教育的选择更与酒店管理专业特点有关。随着酒店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酒店管理专业综合性不断增强,对知识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况且与酒店管理的基本实践技能并不难掌握,若只专注于专业则与高职教育无异。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过于学科化专业化的教育则会扼杀这无限的可能。高等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教育的新起点。酒店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通过两大类课程实现,即通识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应该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历史学、文学与艺术这几大类。特别要重视旅游文化教育,增加与人文素养有关的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的数量,因为文化的熏陶比技能的操作更重要,“做人”的教育比“做事”的教育更重要。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其他相关专业的教育必不可少,与酒店管理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语言学几大类,其中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主干学科,课程数量可适当增加。经济学的深度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心理学的课程应受到重视,并注重心理学原理的传授。语言学显然不能忽视,酒店行业是我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对外语要求较高,外语课程的比例应比一般专业高。同时对普通话也要作相应要求,普通话可作为一门小型课程单独开设或融入到《演讲与口才》等相关课程中。

二是以内容整合为途径,推广小型课程。课程小型化指压缩原有课程中重复或不必要的部分,减少学分和学时,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给学生以更多的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补充课外知识,自主学习新的技能。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应提倡并鼓励课程小型化,主要基于三大理由:首先,应用型高校的理论课程知识只要求学生知道结论,懂得运用,不需过于追根探源,原理的探究应该由研究型大学完成。其次,酒店管理专业一直依附于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作为新兴的学科,理论体系不完整,很多课程都是其他学科课程的直接套用,酒店管理的课程更是如此。比如《酒店餐饮管理》《中外饮食文化》和《旅游礼仪》中均涉及各地饮食文化风俗的知识,因此,应在课程内容整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小型化的改革,既疏通了课程体系的脉络,也节约了课时,一举多得。再次,课程小型化还是时展的要求。课程体系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因时展而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无法及时纳入既有课程,或者相关课程的容量不足以容纳新的知识,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把新知识进行压缩,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融入课程体系中,按照一定的标准计算学时和学分。比如养老旅游是应市场需求出现新兴事物,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不适合放在课程体系中,但作为前沿动态可以扩充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路。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课程小型化并不是简单地缩减课时,而是在课程内容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的深度,减少冗余,提高教学效率。

三是以必修课程为主体,丰富选修课程。必修课与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承担不同的角色,必修课是保障学生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而选修课则依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更具个性化的人才。目前总体的看法是减少必修课的比例,相应增加选修课比例。国外研究型大学选修课的比例远高于必修课,这得益于其雄厚的师资。应用型本科大多为刚刚从专科升为本科的高校,师资有限,选修课的开课量也应量力而行,以免流于形式,总体上还是以必修课为主,选修课为辅。酒店管理专业选修课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通识选修课,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三大类,一般高校会对自科和社科作要求,对艺术类不作要求,笔者认为艺术类课程有助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应该要求选修4学分或以上。第二类是专业选修课。这类选修课要兼顾人才培养的需求和教师的特长。专业选修课可以涉及旅游类、营销类、沟通类、文化类、园林类、规划设计类、管理类以及与酒店相关的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

四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重视实践教学。酒店管理作为实践性强的专业更是如此。酒店管理专业实践体系包括课程内实践、课程外实践、专业实习三大部分。课程内实践主要是通识课和专业课,应从系统的角度考虑各课程实践内容的衔接,避免重复。比如《酒店服务礼仪》中包括礼仪实践训练,但前厅、客房与餐饮的相关课程中服务技能训练中也包括礼仪训练,再如营销课程中的问卷调查及分析,多门课程也都涉及,重复训练既浪费资源又让学生疲倦,这就要统筹考虑,合理分配。课程外实践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锻炼综合技能,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专业认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相对零碎的时间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做兼职,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考核并获取学分。二是社会认知,要求学生利用寒假和暑假做兼职,不一定与专业对口,但要达到学校的考核要求,并获取相应学分。三是创业认知,要求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种创业大赛来获取学分。课程外实践学分应是强制性的,而非选择性的,是学生毕业的硬性条件。专业实习包括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实行3+1的模式,即三年在校内学习,一年校外实习。一年的校外实习又可分为两种形式,即分为两个学期,比如第六和第八学期错开实习,或者最后一学年全部安排实习,两种方式各有利弊。笔者认为错开实习效果更好,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两次实习的岗位应该有差异,否则学生没有积极性,这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合约的方式固定下来。

作者:宋欢单位:泰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

1.专业地位提升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至506种,酒店管理作为新增专业与旅游管理并属旅游大类。在此之前,酒店管理(本科)一直作为旅游管理的一个方向而存在。酒店管理本科的确立标志着该专业独立地位的确立,其硕士及博士层次的人才培养也将逐步发展,与之相应的研究也将逐步繁荣。酒店管理专业地位的提升要求在研究中把酒店管理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来思考,而不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部分,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地研究以满足酒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2.专业综合性强随着旅游业及商业的快速发展,酒店行业也进入了迅猛发展阶段,不仅体现在量的发展,更在于质的飞跃。酒店业早已摆脱传统的业态与休闲、地产、养老、会展、医疗等行业不断融合,竭力满足人们多样化及深层次的需求,新的酒店形态不断出现,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岗位群,这也是酒店管理升为本科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酒店业综合性的增强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致使酒店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例如,产权式酒店的出现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懂物业管理类的知识、酒店景区化的趋势要求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懂景区设计以及园林等知识等等。总之,酒店业的综合性意味着酒店管理者专业的综合性,在课程体系设置时应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开设社会所需课程,培养综合性人才。

3.专业平台性对于酒店管理专业而言,研究型大学主要研究理论创新、行业的发展等高层次的问题,应用型大学则研究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服务,并在教学中将服务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服务能力并不能狭隘地理解为服务技能,似乎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只会迎宾、铺床、斟酒之类,服务能力包括以服务技能为基础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管理、服务创新等。不同行业服务技能存在差异,但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管理、服务创新是相通的。酒店业作为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先进的理论体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其行业标准已成为其他服务行业学习的标杆。瑞士洛桑酒店学院毕业的学生成为银行业、高科技企业等与酒店不相关企业争相聘请的对象,因为大部分企业都是对客服务的主体,对服务能力的需求是一致的。总之,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能力,而这也是所有服务企业所必须的,所以,酒店管理专业具有平台性,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远比人们理解的要广阔。

4.专业实践性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强已是共识,这也是为何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研究以高职层次居多,且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如前所述,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是服务能力的培养,服务绝不是闭关冥思的产物,也不是实验室的产物,而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性是服务最为显著的特征。应用型本科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人才,缺乏对实践的理解,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不管从专业来看,还是从应用型本科的定位来看,酒店管理专业都是实践性强的专业。

二、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4W+1H框架

要系统地完成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可以遵循4W+1H的框架,即回答以下五个问题:课程体系是什么(what);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why);课程体系建设主客体是谁(who);课程体系何时构建(when);课程体系如何构建(how),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最为关键,也最为复杂。第一,课程体系是什么(what)?所谓体系就是一个系统,课程体系是指诸多课程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整体[3]。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一直沿用苏联的“三层楼”式的课程体系,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构成。基础课即通识课程,是所有专业都要学习的课程,专业基础课是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基础课,一般以本专业所依托的主干学科为主,专业课则是本专业的理论和技能课程。但课程体系不是上述几类课程简单的总和,而是前后呼应具有逻辑关联的整体。第二,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why)?课程体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付诸于实践的桥梁,也是高校教育最核心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的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其重要性毋庸多言,本文不做累述。第三,课程体系主客体是谁(who)?对于应用型本科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该由学校和企业来共同完成,具体而言有三大主体:第一是学科专家,一般是学科的带头人,他们对学科定位及其发展思考深入;第二是授课教师,他们对课程和学生理解深入,对于课程内容的整合最具发言权。第三是行业专家。行业专家包括行政高级管理人员和企业专家。前者对行业理解更具前瞻性,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后者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把握更为准确。应用型本科定位是以服务地方为主,地方行业专家的意见更为重要。课程体系建设的客体是学生,但关键是课程体系的建设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目前,我国高校分为三种类型即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专业性应用型大学和职业性技能型院校。研究型大学为综合性大学,主要培养创新学术型人才,即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人才。职业性技能型院校主要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即能从事一线操作与服务的高级技能及初级管理人才。而应用型本科则介于两者之间,培养既能在生产一线从事具体工作,也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事生产设计的人才。具体到酒店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一线服务技能,懂管理,能进行产品设计与创新的人才。第四,课程体系何时构建(when)?课程建设优先与社会而不是与学科对接,因为社会在发展,学科随之变化,人才培养的需求相应改变,死守学科而忽略社会容易陷入“刻舟求剑”的误区。另一方面,所开设课程与学生接受能力不符,影响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必须适时调整。所以,应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和科学知识发展而不断调整课程体系。美国高校每年淘汰约5%的课程,并适度增加新的课程,弹性化的课程体系值得借鉴。但我国高校普遍缺乏课程体系改革的动力,仍然坚守传统思维,多年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本教案,一套课件的现象比比皆是。淘汰并更换新课程无疑增加了工作量,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应采用制度化的方式,确保课程体系建设稳定性与动态性并存。总之,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并非一时之事,而是时时之事。第五,课程体系如何构建(how)?

一是强调以通识教育为目的,淡化学科专业。关于通识与专业的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大部分学者倾向于通识教育,也有学者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要根据学校定位、地区需求而定,不能一概而论,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的前提和酒店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只能选择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懂理论,会实践,能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人才,他们与市场对接紧密且肩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重任,时刻面临着应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和知识不断更新的挑战,窄口径的学科化专业化的知识显然无法满足社会对他们的高要求。对通识教育的选择更与酒店管理专业特点有关。随着酒店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酒店管理专业综合性不断增强,对知识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况且与酒店管理的基本实践技能并不难掌握,若只专注于专业则与高职教育无异。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可能,过于学科化专业化的教育则会扼杀这无限的可能。高等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教育的新起点。酒店管理专业的通识教育通过两大类课程实现,即通识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应该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历史学、文学与艺术这几大类。特别要重视旅游文化教育,增加与人文素养有关的哲学、历史、文学等课程的数量,因为文化的熏陶比技能的操作更重要,“做人”的教育比“做事”的教育更重要。要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其他相关专业的教育必不可少,与酒店管理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营销学、语言学几大类,其中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主干学科,课程数量可适当增加。经济学的深度要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心理学的课程应受到重视,并注重心理学原理的传授。语言学显然不能忽视,酒店行业是我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对外语要求较高,外语课程的比例应比一般专业高。同时对普通话也要作相应要求,普通话可作为一门小型课程单独开设或融入到《演讲与口才》等相关课程中。

二是以内容整合为途径,推广小型课程。课程小型化指压缩原有课程中重复或不必要的部分,减少学分和学时,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给学生以更多的课外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补充课外知识,自主学习新的技能。应用型酒店管理本科应提倡并鼓励课程小型化,主要基于三大理由:首先,应用型高校的理论课程知识只要求学生知道结论,懂得运用,不需过于追根探源,原理的探究应该由研究型大学完成。其次,酒店管理专业一直依附于旅游管理,旅游管理作为新兴的学科,理论体系不完整,很多课程都是其他学科课程的直接套用,酒店管理的课程更是如此。比如《酒店餐饮管理》《中外饮食文化》和《旅游礼仪》中均涉及各地饮食文化风俗的知识,因此,应在课程内容整合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小型化的改革,既疏通了课程体系的脉络,也节约了课时,一举多得。再次,课程小型化还是时展的要求。课程体系作为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滞后性,因时展而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无法及时纳入既有课程,或者相关课程的容量不足以容纳新的知识,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把新知识进行压缩,以学术讲座的形式融入课程体系中,按照一定的标准计算学时和学分。比如养老旅游是应市场需求出现新兴事物,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操作,不适合放在课程体系中,但作为前沿动态可以扩充学生知识面,为学生提供新的思路。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课程小型化并不是简单地缩减课时,而是在课程内容进行论证的基础上有效地整合,根据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的深度,减少冗余,提高教学效率。

本科管理论文例10

二、当前经济管理专业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所存在的不足

(一)缺乏典型案例深入讲解。许多教师在具体的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大多一味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于学生而言,实践经验欠缺,且对项目管理方面的专业涉猎较少,本科课程相比于高中课程进度更快,接受和消化相关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此外,项目管理学课程理论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容易影响到课程教学效果。(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项目管理学课程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客观环境的限制,加之很多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要程度的认识不到位,致使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的缺失。但从学科本质上来看,项目管理学属于应用型的学科,在课堂氛围中的理论教学无法提高学生实际管理能力,导致学生在接手实际工作时往往是纸上谈兵,遇到现实问题遍束手无策。

三、经济管理专业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建议

(一)提倡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寻找和设计相关案例,并将案例穿插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自身工作时间或在项目管理者联盟网上搜寻管理案例和学习资料,并对素材进行提炼,对案例内容所衬托的相关知识点与随堂问题进行精心设计,基于现实生活中的有趣案例吸引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例如教师可将美剧《越狱》当作一个案例,而主人公迈克尔策划的越狱则视为一个项目,主人公本身就是项目精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慎密的计划越狱这个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何巧妙的与各个关键人物周旋,并对各种能利用的资源进行出色的协调利用,从而将“资源管理”、“风险管理”等理论知识反映到案例中,在提问时可让学生讨论:“若其中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如何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开始下一步的计划部署。”这样既能活跃教学氛围,又能让学生深入思考,从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二)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①教师可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改革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对实践教学欠缺进行弥补;②充分利用实习机会引导学生提升项目管理实践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实习前需对实践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具体框架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包括教学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保证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③鼓励本科生参与到院校的科研活动中,让学生将实际的科研课题当作一个项目来对待,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并在课题研究中逐渐提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资源利用的能力,逐步积累项目管理实践经验。

四、结束语

综上,针对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项目管理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运营管理,也不同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认清这一现实,结合具体问题,从案例教学、实践教学、丰富课程内容、结合理论发展前沿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积极解决问题,真正了解和熟悉具体领域的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小玲.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高等农业教育,2014,(9):89-91.

本科管理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52-0104-02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要求的重要阶段,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反映了学生通过四年学习后,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检验,是对教师质量全面的、综合的检验,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

1 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选题失误

选题失误主要表现在:一是论文题目不能紧密结合本专业培养目标,偏离专业方向。如有的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为“论企业文化”、“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思考”、“论产品责任”等。二是所拟论文题目过大。例如“并购企业资产价值评估”、“盈余管理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知识,作为本科生掌握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有限,是难于驾驭的。三是选题重复性高。有很多学生选择相同的题目,且由于没有调研,资料来源有限,导致大量论文雷同。例如2008年我学院毕业论文写有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占到10.2%,写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占3%,写企业成本管理的占2%。四是论文题目太小。例如“对徐工集团偿债能力分析”,涉及的专业知识太窄,论文内容没有深度,同时也缺乏普遍意义。

1.2 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写作能力弱。论文的语言应讲求学术性、严密的逻辑性。但学生在论述中缺乏专业的学术性语言,许多学生普遍使用描述性语言,用语不够科学、规范,且前后逻辑也不甚清晰。摘要和英文翻译也不规范,将摘要的内容写成论文的意义和目的,英文翻译大多是利用网上的免费翻译而成,语法错误严重且缺乏准确性。

(2)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弱。许多学生对论文中论述的问题只能进行简单的描述,不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和提升。

(3)实用性差。许多学生在论证中多采用主观推理,缺少实证支撑。有的学生为了尽快完成论文,并没有进行实地调研,而是闭门造车,完全脱离客观实际。因而在论文中提出的建议、意见或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是不切实际,缺乏实用价值的。

2 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

2.1 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数量不足。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的培养模式进入大众化教育的培养模式,高等学校招收人数迅速增加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速度相对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扩招后,有些专业师生比例失调,教师教学任务加大,一个教师需要带的学生太多,精力投入不足,指导上难免顾此失彼。

(2)教师的业务水平差。有些教师对理论课程十分精通,但对相关的实践课程却不很熟悉,甚至连最基本的规范条文尚未搞清楚。有些教师平时很少写论文,实践经验也较少,缺乏指导毕业论文的素质和能力,这样就无法胜任指导学生撰写高质量毕业论文的工作。

(3)教师的责任心不强。有些指导教师不重视毕业论文写作,没有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论文指导上,平时疏于对学生的严格管理,从选题到学生交稿流于形式,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就得不到细致指导。

2.2 学生方面

(1)思想认识不正确。学生们普遍认为毕业论文的好坏与是否能毕业和就业关系不大,只要及格能毕业就行,对毕业论文只是敷衍了事,这是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之 一。

(2)就业压力大。学生撰写论文过程正是人才招聘会开始的时候,学生迫于就业压力,因此,它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了毕业分配中。同时,也有不少学生在第七学期忙于考研究生,还有的学生需利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时间补修其他课程来完成学分要求,这样造成了学生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与精力严重不足。

(3)写作能力差。不少学生缺乏基本的论文写作技能和技巧。撰写提纲的层次不清,结构混乱、不完整;在撰写论文时,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都较差;因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缺乏造成论文没有深度;平时缺乏论文的写作训练,论文格式也不够规范。

2.3 其他方面

(1)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高校扩招、师资力量紧缺和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使得专业论文训练环节,如课程小论文、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报告、认识实习报告、生产实习报告和社会实践报告等被忽视,没有从管理制度、师资力量和评价方式上予以保证,导致学生缺少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八学期,学生大都在开始毕业设计(论文)时才了解其任务和内容,而在毕业之前必须完成论文答辩,学生实际完成论文的时间只有3个月左右。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受系统的科学训练,撰写质量较高的毕业设计(论文),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2)教学硬件资源存在问题。高校扩招后,不得不举债进行校园区扩建和校舍建设,学校的内涵建设相对趋缓。因此,导致了毕业设计(论文)所需实验研究仪器设备不完备,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经费投入不足,毕业设计教学实践基地不能很好落实。

(3)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存在问题。有些学校存在着从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到最终的答辩全过程中教学管理文件不健全现象,而有些学校尽管文件健全,但在管理过程中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并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对责任心差和强的教师无法判别,对高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与低质量的毕业设计(论文)良莠难分。

3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对策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配备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群体,是保证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有效改善指导教师结构。一是整合和提升校内资源。聘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实验师和富有指导经验和熟悉专业的退休老教师,参与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制定师资培养计划,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性环节的锻炼。二是充分利用校外资源。充分利用多种社会关系,从科研院所和企业聘请相同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员担任导师,建立起合作指导机制。

3.2 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各教学环节

(1)科学选题。科学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因为选题水平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选题的特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要体现专业培养方向和专业特点。②要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的生产、经营管理和科研项目。③要体现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④要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

采用公布题目,双向选择,院系调整的做法,这样可以尽量满足学生个人选题意愿,并有效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为了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的矛盾,题目适宜于第七学期张榜公布并完成选题。

(2)加强开题监管。学生通过对开题报告的撰写,可以看到论文的脉络和基本观点,完成开题报告就等于完成了论文的总体构思、设计。开题的目的就是要学生查阅国内外对论文涉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资料,从而掌握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前沿文献资料,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掌握实际的数据,为将要撰写的论一个很好的铺垫,打下基础。因此,通过开题过程的监管,可以对论文的完成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

(3)在各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将平时对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写成论文,并将其对外投稿,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的兴趣,还提高了撰写论文的能力。

3.3 强化全过程管理

一是要完善毕业设计环节的组织管理。学校、院、教研室应协调分工,明确职责。学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协调、监督,并不断修订和完善毕业设计文件和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毕业设计具体工作由各院系组织领导,由专业教研室教师承担指导任务。二是建立科学的毕业设计(论文)考核方法。制定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对论文的质量、写作过程平时表现、答辩成绩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对学生已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学术论文,经学校学术委员会或答辩委员会审定同意并报教务处批准后代替毕业设计(论文),并给予学生和指导教师奖励,使得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不流于形式,而具有真正的内容和价值。而对于毕业设计(论文)不及格的学生将不能按期毕业,对指导教师将被扣减当年的教学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 性。

参考文献:

[1]曹成茂,李玉洁.安徽农业大学学报[J].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2007(9):78-8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