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激励机制论文

激励机制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6 18:49:36

激励机制论文

激励机制论文例1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滋长起来,有些企业经营者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反倒贻误了组织发展的契机。例如有些企业在物质激励中为了避免矛盾实行不偏不倚的原则,极大地抹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因为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非常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平均等于无激励;而且目前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力量在物质激励上大做文章。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美国管理学家皮特(TomPeters)就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因此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在二者的结合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

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2.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

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是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3.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可见工作激励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国企业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的渠道有许多,其中,职工通过“职代会”中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较为普遍。但“职代会”目前存在一种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现象,因此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现在荣誉激励的方式在企业中采用的比较普遍,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西方的企业中也普遍采用,例如美国IBM公司有一个“百分之百俱乐部”,当公司员工完成他的年度任务,他就被批准为“百分之百俱乐部”成员,他和他的家人被邀请参加隆重的集会。结果,公司的雇员都将获得“百分之百俱乐部”会员资格作为第一目标,以获得那份光荣。这一激励措施有效地利用了员工的荣誉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激励效果。事实上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企业文化,这样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多跑道、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联想集团的激励模式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实施是联想创造奇迹的一个秘方,联想集团始终认为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首先表现在联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激励机制,对于80年代第一代联想人公司主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物质生活基本满足;而进入90年代以后,新一代的联想人对物质要求更为强烈,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从这些特点出发,联想制定了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方案,那就是多一点空间、多一点办法,根据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特点激励多条跑道:例如让有突出业绩的业务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工资和奖金比他们的上司还高许多,这样就使他们能安心现有的工作,而不是煞费苦心往领导岗位上发展,他们也不再认为只有做官才能体现价值,因为做一名成功的设计员和销售员一样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就把所有的精力和才华都投入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中去,从而创造出最大的工作效益和业绩。联想集团始终认为只激励一条跑道一定会拥挤不堪,一定要激励多条跑道,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能安心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工作。其次是要想办法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分清那些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那些是主要的和次要的;那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和是今后努力才能做到的,总之联想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而他们所采取的激励的手段是灵活多样的,是根据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制度,而决不能是一种制度从一而终。

(三)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那么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企业所产生影响的排序也不同(见下表:此表摘自鲁直《人类工效学》1999年第一期)

不同因素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影响力排序

国外企业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

成就公平与发展成就与认可

认可认可企业发展

工作吸引力工作条件工作激励

责任报酬人际关系

发展人际关系基本需求

责任领导作风

基本需求自主

福利报酬

由此可见,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激励机制论文例2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金钱是万能的”思想在相当一部分人的头脑中滋长起来,有些企业经营者也一味地认为只有奖金发足了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反倒贻误了组织发展的契机。例如有些企业在物质激励中为了避免矛盾实行不偏不倚的原则,极大地抹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因为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非常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平均等于无激励;而且目前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力量在物质激励上大做文章。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美国管理学家皮特(TomPeters)就曾指出“重赏会带来副作用,因为高额的奖金会使大家彼此封锁消息,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整个社会的风气就不会正。”因此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在二者的结合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

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用一定的文化塑造人,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机制,只有当企业文化能够真正融入每个员工个人的价值观时,他们才能把企业的目标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因此用员工认可的文化来管理,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动力。

2.制定精确、公平的激励机制

激励制度首先体现公平的原则,要在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人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个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其次要和考核制度结合起来,这样能激发员工的竞争意识,使这种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成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最后是在制定制度是要体现科学性,也就是做到工作细化,企业必须系统地分析、搜集与激励有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不断地根据情况的改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

3.多种激励机制的综合运用

企业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特点而采用不同的激励机制,例如可以运用工作激励,尽量把员工放在他所适合的位置上,并在可能的条件下轮换一下工作以增加员工的新奇感,从而赋予工作以更大的挑战性,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日本著名企业家稻山嘉宽在回答“工作的报酬是什么”时指出“工作的报酬就是工作本身”,可见工作激励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可以运用参与激励,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我国企业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的渠道有许多,其中,职工通过“职代会”中的代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较为普遍。但“职代会”目前存在一种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的现象,因此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现在荣誉激励的方式在企业中采用的比较普遍,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在西方的企业中也普遍采用,例如美国IBM公司有一个“百分之百俱乐部”,当公司员工完成他的年度任务,他就被批准为“百分之百俱乐部”成员,他和他的家人被邀请参加隆重的集会。结果,公司的雇员都将获得“百分之百俱乐部”会员资格作为第一目标,以获得那份光荣。这一激励措施有效地利用了员工的荣誉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激励效果。事实上激励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采用适合本企业背景和特色的方式,并且制定出相应的制度,创建合理的企业文化,这样综合运用不同种类的激励方式,就一定可以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多跑道、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

联想集团的激励模式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其中多层次激励机制的实施是联想创造奇迹的一个秘方,联想集团始终认为激励机制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首先表现在联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激励机制,对于80年代第一代联想人公司主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物质生活基本满足;而进入90年代以后,新一代的联想人对物质要求更为强烈,并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从这些特点出发,联想制定了新的、合理的、有效的激励方案,那就是多一点空间、多一点办法,根据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特点激励多条跑道:例如让有突出业绩的业务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工资和奖金比他们的上司还高许多,这样就使他们能安心现有的工作,而不是煞费苦心往领导岗位上发展,他们也不再认为只有做官才能体现价值,因为做一名成功的设计员和销售员一样可以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样他们就把所有的精力和才华都投入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中去,从而创造出最大的工作效益和业绩。联想集团始终认为只激励一条跑道一定会拥挤不堪,一定要激励多条跑道,这样才能使员工真正能安心在最适合他的岗位上工作。其次是要想办法了解员工需要的是什么,分清那些是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那些是主要的和次要的;那些是现在可以满足的和是今后努力才能做到的,总之联想的激励机制主要是把激励的手段、方法与激励的目的相结合,从而达到激励手段和效果的一致性。而他们所采取的激励的手段是灵活多样的,是根据不同的工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制定出不同的制度,而决不能是一种制度从一而终。

(三)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那么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企业所产生影响的排序也不同(见下表:此表摘自鲁直《人类工效学》1999年第一期)

不同因素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的影响力排序

国外企业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

成就公平与发展成就与认可

认可认可企业发展

工作吸引力工作条件工作激励

责任报酬人际关系

发展人际关系基本需求

责任领导作风

基本需求自主福利报酬

由此可见,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激励机制论文例3

激励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军领:《“资深员工激励和管理困境”专题研究综述》,《领导科学》,2016(4);

[2]郭彤梅:《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经济问题》,2016(10);

[3]唐小玲:《基于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财会学习》,2016(11)

[4]贾雅茹.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03):102-107.

[5]王晶昕.浅谈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0):259.

[6]陈勇.创新事业单位薪酬激励机制的几点设想[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4):36-37.

激励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矫利艳,陈明岩.试论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11):76-78

[2]焦平,徐琳,王小亚,张华.新世纪西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中重塑良好激励机制的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76-79

[3]左勇.激励机制在地矿勘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137-138

[4]王玉.激励机制在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物流技术,2015(12):75-76+85

[5]夏柏军.浅谈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3(15):78

[6]程东霞,李龙,隋晓雨,邢晨.人才激励机制在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5(07)197

激励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黄颖.研发团队培育机制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付红章.我国国有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

[3]朱镇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难题成因与破解——基于三圈理论视角[J].职教论坛,2016(19).

[4]张锋.关于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以株洲市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4).

[5]郭文富.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4).

[6]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7]吴何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职能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1(2).

[8]王金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3).

激励机制论文例4

国家公务员的管理机制大致由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保障机制、风险机制、更新机制、监控机制等部分组成,其中激励机制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所谓激励就是指激发鼓励,通过激励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勉励全体公务员向期望的方向努力。而激励机制则是要求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激励办法,使其达到激发鼓励的效果。本文在阐述建立和健全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必要性,以及有效激励机制应当包括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现行激励机制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论述了如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何组织实施激励机制的问题。一、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建立和健全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既是政府加强对公务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有效组织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十分必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调动公务员积极性,发挥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需要目前,国家公务员队伍中工作责任性不强、办事效率低、乱用职权、服务态度差等现象还存在,有些问题还很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人思想上安于现状,工作中得过且过。他们认为:轮得到的肯定少不了,轮不着的也争取不到;多干多差错,还不与不干。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为的失职。消极思想、行为的产生与管理机制、公务员自身修养、职业道德,以及公务员职业的低风险性有关,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根本之所在。根据归因原理,要改变这些消极思想和行为,充分调动公务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当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引导和激励推动。国家公务员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者,也是政府公共管理权力的行使者,其行为能力、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政府公共管理效果。政府只有激发出公务员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创新的胆色,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公务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才能切实履行好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管理好社会事务,服务好民众民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更好的调动公务员管理好公共行政事务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需要对公务员实施激励,通过有效的激励,激发公务员管理公共事务的热情,自觉提高公共管理的能力和行政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切实承担起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二)是公务员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需要影响公务员自我完善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对其起影响的不外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因素。内部环境是公务员的自身因素,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竞争能力和理想定位等,包括自我需求、自我效能、自我激励和成就动机等;外部环境主要是工作氛围、条件和机遇,也包括上司的引导、同事的监督和部门的激励。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说公务员的自立自强是内因,那么,政府对公务员的鞭策、激励便是推动公务员完善自我,实现其价值目标的外因。造就一位优秀的公务员需要内外相长——良好的自身素质与完善的激励机制相得益彰。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从物质与精神的角度刺激公务员能力、水平的提高;能够用惩罚与奖励的手段来鞭策公务员的行为意识,使之符合制度规范和社会需要。毫无疑问,有效的激发激励在公务员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公务员实现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和外部推动。(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范公务员管理的需要市场经济讲究公平竞争和平等待遇,同等的条件下创造同等的价值应当享受同等的待遇。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在应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追求效益。有效的激励使公务员的付出与获得相对应,能够营造一个较好的竞争环境,推动公务员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我们有理由说,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十年,就是公务员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竞争激励机制作用的十年。本人以为,今后公务员管理体制建设仍将围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推进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为核心。其实,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任务,当然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这一制度的实施本身就标志着政府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实现了由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跨越,使公务员管理工作更趋规范。如,在公务员的“进口”处,坚持“凡进必考”,按照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打破身份、地域的限制,不拘一格选人才,使“统包统配”的用人方式逐步成为历史;在公务员的管理上,通过对公务员“德、勤、能、绩”综合评价和考核,将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工资增减、职务升降的依据,从而激发公务员的进取性,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在职务晋升上,打破了“论资排辈”现象,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弊端逐渐消除。二、有效激励机制应当涵盖的基本内容目前,仍有不少管理部门和领导认为激励无非就是加薪、提职。产生这种观念可归因为对激励内容缺少深入的研究。其实激励涵盖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物质、精神、舆论、民主和监督五个方面的激励。(一)物质激励公务员的物质因素包括工资、津贴、奖金等,这些物质因素虽不是公务员的唯一,但也是他们关心的最重要方面之一。物质激励的关键是优化薪酬设计。薪酬设计要注重“对内具有公正性,对外具有竞争力。”分析现行的职位工资、等级工资制度,本人以为还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逐步加以完善。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是公务员工资构成中的最主要两部分,公务员工资高低,不仅要体现行政职级高低,也应当反映同一行政职级人员之间工作责任、工作任务、工作成效的大小。当然,非工资性收入的合理分配也是调动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增强公务员对部门忠诚度的重要激励方式。非工资性收入主要包括福利收入和在职消费收入等,目前,有不少部门的非工资性收入相当甚至超过工资性收入,因此,非工资性收入的分配更应与公务员岗位目标责任制直接挂钩,否则无法达到物质激励的目的。(二)精神激励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力量的源泉和工作的动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国家公务员也是一个自然的和社会个体的人,有最基本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更高层次的情感、荣誉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在保障其基本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应着眼于保证公务员更高层次需求的实现。这就要求从事公务员管理工作的同志,在重视对公务员的物质激励之同时,应当高度重视精神的激励,努力为公务员平等公正地参与职位竞争、获得晋升的机会和较高的职位营造环境,创造条件。通过精神激励激发出广大公务员踏实工作、创新工作的激情,并使他们对自身职位产生更加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三)舆论激励人不仅要有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更需要受社会尊重,国家公务员更是如此。所谓舆论激励就是通过通报、会议以及广播、电视等手段和途径,对先进事迹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从而达到弘扬正气、抵制歪风的目的,造就奋发向上、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舆论激励还涵盖了舆论监督的内容,舆论监督虽没有强制力,却在社会生活中极具影响力,通过舆论对不良行为的鞭笞,对一些、腐败堕落行为和人物的暴光,促使广大公务员提高警惕性,增强防范意识;督促广大公务员依法行政,为社会和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四)民主激励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能够充分发扬民主,给予广大公务员以参与决策的机会,让公务员感受信任,那么这个部门的凝聚力会不断增强,也会切实行使好各种管理权力。公务员作为公民,有宪法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言论自由和择业自由;作为一名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他需要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充分享有建议权和批评权,需要有责、权、利的统一。因此,公务员管理部门在管理实践中必须树立民主管理意识,引导公务员参与民主管理,发挥好本职作用,尽公务员职责;接受民主监督,行使好行政职权,做人民的公仆。(五)监督激励英国的著名政治学家阿克顿勋爵说过,“权力倾向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就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和职能来说,依然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管理事务过宽和范围过广的问题,为腐败现象的发生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要保持公务员队伍高效服务和廉洁自律,必须建立针对公务员权力行使的制度化约束与监督机制,包括明确责任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只有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权力约束监督机制,建立起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坚持正确的任用方针,才能产生用好一人,鼓舞一片;罚对一人,教育一群的效果。三、现行激励机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对如何建立和健全公务员激励机制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地也采取了不少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在此列举较常见的几例,逐一加以分析。(一)竞争上岗激励机制及其存在问题竞争上岗激励机制是公务员职务任用上广泛采用的手段。其一般的操作程序为:①确定竞争职位;②公布任职要求;③公开报名;④资格审查;⑤竞争演说;⑥民主评议;⑦领导集体研究确定任职人员;⑧公布聘任人员。竞争的职位可以是中层领导职位,也可以是一些普遍的职位;参与对象一般是本部门中层及以下公务员。通过竞争上岗使部门内部公务员任用工作民主化,体现公务员职位任用的竞争性和公正性。目前,竞争上岗激励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人为因素的干扰。由于竞争上岗没有打破部门的界线,往往限于部门内部,因此,竞争对手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竞争“旁观者”则是“你好,他好,大家都好”。并且在民主评议中,就个体而言,主观性判断往往多于客观性评价,评议结果的高低较难正确反映竞争人员之间能力的大小、水平的高低,更多体现人际关系的好坏。二是任职标准不明确。现行的内部竞争上岗往往只有确定的竞争职位,而没有明确对竞争人员的任职要求,包括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等,缺少一把客观、公正评价任职人员素质、能力、水平的标尺,也缺少岗位环境、岗位责任标准。由于缺少对内外因素衡量的标准,所以有时竞争上岗激励也成为个别领导排斥异己的“正当”手段(二)考核评比激励机制及其存在问题为正确评价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和德才表现,各地纷纷制定了考核实施办法。如,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年度考核实施办法》,此办法明确要求考核工作注重实绩,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考核等级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其中,优秀人员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2%以内;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依据。这种办法注重的是结果,强调的是公务员行为过程中的总体表现。但是,由于岗位目标不够明确,职责分工不够详细,考核指标难以量化,而且政府部门与党政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部门内不同岗位之间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无法统一,考核结果的可比性并不强。同时,年终考核评比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平衡,物质激励往往是象征性的,缺乏物质的刺激性,因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优秀等次“轮流坐庄”的现象。现实的考核评比结果大多比较温和,不称职或基本职称的人几乎没有。如,绍兴市二万多名公务员在近两年的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也就二十多位,约占总数的1‰。可见,考核激励机制对多数公务员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约束性和激励性。(三)职级工资激励机制及其存在问题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是国家公务员工资构成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职务工资按职务等级晋升,若连续两年考核称职可晋升一档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依据工资政策调整:连续五年考核称职或者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可晋升一级级别工资。一般来说,连续两年或者连续五年考核称职不成问题,只是时间长短而异。目前,公务员队伍中存在实职多于虚职的现象,由于同一级别虚实职的职务工资是相同的,如科长与主任科员,而且,虚职相比实职责任更轻,工作量更少,受监督的面更小,因此,在一些部门呈现出竞争上岗没有竞争对手,宁要虚职不要实职的状况,说明职级工资激励机制对公务员还缺乏足够强的吸引力。(四)末位淘汰激励机制及其存在问题实施末位淘汰制度以年度考核为基础,注重于履行本职工作的全过程和目标任务的完成程度。通常操作程序是:个人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述职;就其实绩进行民主评议;单位领导从客观环境变化和主观努力两个方面对其综合评价;民主评议分与领导综合评价分合并确定总分;由高分到低分排列程序;公布末位人员名单;对末位人员作出处理决定:下岗待聘或解除人事关系。笔者以为末位淘汰激励机制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缺乏科学性。因为任何一次排名总会出现一个末位,而且不同部门和单位之间的末位缺少可比性,末位与不称职也不能完全等同。二是存在违规之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公务员的“淘汰出局”有严格的规定,第七十四条列举了五类对象,如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等等,且明确规定了辞退国家公务员的合法程序:“由所在机关提出建议,按管理权限报任免机关审批,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如果仅以公务员年度考核总分末位与否来定其去留,这种行政行为大有违规之嫌。这种激励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容易引发两种不良行为。一是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由于惧怕末位,往往会故意压低别人的分数,以减少自己的风险;部分公务员考虑到“淘汰”这一残酷的结果,因而在日常工作中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甚至于在工作中丧失原则性和公正性。二是违法行为。据本人了解,个别部门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难以把握末位的尺度,结果将正常享受产假的女同志确定为末位,理由是:她在这一年当中上班时间最少。(五)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普遍问题诚然,改革需要探索,也需要不断实践。以上四种激励手段各有特点,有其长,亦有其短,如末位淘汰机制严厉有余,人性化不足;职级工资制人性化有余,刺激不够。从总体上分析,现行激励机制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1、激励手段单一,缺少政策配套,激励难持久本人认为某种激励手段是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制定的,在特定的区域和时间内存在即时的可行性和针对性,但要作为一种长效的管理制度,需要与整个公务员管理制度相配套。如,考核激励机制的实施需要与教育培训制度、任用晋级制度以及辞职辞退制度等配套起来;竞争上岗激励机制、职级工资激励机制的实施同样应该如此。当前,由于公务员管理没有一部完整的法的规范,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单位采取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往往以保护部门或单位利益为出发点,缺少横向、整体的均衡性和协作性,各自为政的实施动机,终将引发公务员的比较心理,因此,任何一个部门和单位实施的激励机制如果不能与公务员管理宏观政策相匹配,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持久的激励作用。2、行政文化不健全,标准不够明确,激励难见效所谓行政文化,指行政活动过程中,影响甚至决定行政参与者行为的一系列行政思想、行政意识、行政理念、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习惯、行政规则等。这些文化要素对于行政管理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对于行政决策活动的展开,对于行政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对于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行政能力和道德状况都发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现阶段,由于行政机关普遍没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的行政文化,导致很大一部分公务员对激励措施和手段的认同感模糊而淡薄。当然,脱离行政文化基础,没有良好的行政文化背景为支撑的激励手段,对公务员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评价难有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其激励也很难体现公正、公平原则,要达到激励的目的显得比较困难。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一)了解公务员的需要了解公务员的需要,以增强激励的针对性。国家公务员在工作实践后无论是对事业、生活趋向的定位,还是对自身素质提升的要求,因人而异,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了解他的需要,并正确引导,合理支持,才能有效调动他的积极性。关于需要方面的激励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需求层次论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优先次序可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据此马斯洛提出了四点基本假设:①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满足了某种需求,就会被新的需要取而代之;②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③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④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本精神,公务员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应当努力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把握公务员的需要类型,对症下药;二是抓住公务员的主导需要,提纲挈领,有的放矢;三是对各种各样的需要进行分类,采取不同对策,逐个击破;四是正确引导公务员个体需要,使他们的个体需要符合客观条件、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二)遵循激励理论建立激励机制需要把握需求层次理论,实施激励机制也应当遵循相关的激励理论,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这些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我们在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合理应用,以增强激励的实效。1、要遵循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使用一个人应当考虑工作动机及保健、激励两个因素,也就是内因与外因两个因素。保健因素主要涉及工作背景,诸如薪水、工作条件及工作安全等;激励因素主要涉及工作内容或工作本身,诸如工作成就、社会认可和责任等。作为一名公务员激励因素满足了,只能是没有不满意的;如果激励因素没有满足,便会特别不满意。至于保健因素,则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即使没有满足,也不会产生明显的不满意,但如果满足了,则会产生强烈的满意感。赫茨伯格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就个体而言要不断丰富工作内容,使工作更有兴趣,更具挑战性,从中获取成就感;第二,就集体而言要增加个体的自,即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决策;第三,在管理上要改变人事管理的重心,将传统的重合同、重制度的人事工作重心转移到重工作设计、重激励因素方面来。激发公务员的动机并非易事,在当前其他行业不很稳定的时候,薪金、福利、退休制度等因素虽会产生公务员职业众星逐月的热闹现象,但不能保证个体进入公务员队伍后能够尽职尽责。为不断优化公务员队伍,从事公务员管理工作的同志需要把握和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重视保健因素,努力满足公务员的正当需求,防止公务员产生不良情绪;二是要通过不断充实公务员的工作内容、扩大其工作范围,激发其工作热情,创造条件委以重任,使之经受新的挑战,享受取得成就的喜悦。2、要遵循公平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其相对报酬的影响。每个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得与他人付出劳动所得相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的劳动和报酬进行个人历史的比较。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大于或等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时,或现在的收支比大于或等于过去的收支比时,便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反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有怨气。助长满意,消除怨气,也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实施公务员的激励机制需要体现公平理论的精神,提高公务员的行为与效益的对应性和可比性,使他们感觉投入有产出,成就有公正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可。3、要遵循期望理论。维克托·弗鲁姆是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他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阐述了期望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一个激励公式:激励力=效价×期望值。效价指某项工作或一个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当一个人对某个目标的效价很高,且他判断出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时,那么,这个目标对他的激励作用较大。这一理论给公务员管理工作者组织实施激励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应当注重实施多数公务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2)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3)尽可能扩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三)健全配套制度我们应用激励理论采取激励手段,能够对实施激励的目标有更加清晰的预期。当然,要兑现激励结果必须有严密的综合配套制度来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性。我们对公务员采取的某种激励只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划只有符合公务员制度体系,并受综合管理制度所制约,才能发挥其作用,兑现其激励结果。如果激励目的与公务员制度体系的宗旨相背离,那么这种激励的负面作用会大于正面的影响,是不可取的,也会遭遇阻力。如考核激励中,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可晋升一级级别工资,这是公务员管理制度所允许的,激励结果肯定会得到管理部门的认可,激励结果便能够顺利兑现。而“末位淘汰”,通过排名次决定公务员的去留,与公务员管理宗旨不相符,擅自对末位者解聘除名,也不符合法定程度,其结果的兑现得不到综合管理部门的认可。不能正常兑现激励结果的手段和方法会失信于广大公务员,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四)造就行政文化激励是一种手段,实施好激励,兑现好激励结果,需要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良好的行政文化凝聚了公务员行政智慧和行政实践经验。行政文化诸要素对于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手段的确定、激励机制的实施和激励结果的兑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行政文化的建设:鼓励公务员树立社会公共利益之上的意识,成为协调政府与民众关系的主体;促进公务员对政府工作的主动参与,有效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履行好行政职能和行政职权。政府的信用也是行政文化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兑现激励结果直接体现政府的信用。政府的信用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在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关系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客观上需要以政府信用为保障。五、组织实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激励机制是一种公务员工作、服务质量提高的外部推动制度。当然,有一个激励制度并不等于就有了公务员的良好形象、优质服务。若要取得理想中的激励效果,需要政府管理部门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着重把握以下四个方面。(一)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自我激励机制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而这种认可与尊重便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志。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更包含了个体对社会的尽责和贡献,国家公务员更是如此。为此,对公务员管理部门来说,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设法满足公务员对各层次的需求,更要促进公务员追求需要的最高层次。就公务员个体而言,他们需要管理者为其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更多的帮助,特别是素质提升上给予外部推动和促进。加强对公务员的素质教育是发挥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公务员实现自我激励的主观需要。本人以为,国家公务员的素质教育务必把握品质、能力和行为三个层面。一要强化公务员的理论教育,牢固服务意识。应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公务员不断提高理论素质、道德修养和公仆意识,消除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好大喜功、随心所欲、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二要强化公共管理知识教育,提高公务员行政管理能力。公共管理知识教育要以年轻公务员为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训内容要强调针对性和先进性。三要强化法制教育和典型示范教育,规范公务员的行为。通过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知识的培训,使公务员牢固依法行政意识;通过开展民主评议、优秀公务员评选、“争创文明机关,争做文明公务员”等一系列活动,树立一批优秀人物,激励广大公务员以先进为榜样,完善自我。(二)鼓励岗位竞争,完善竞争激励机制岗位竞争为公务员创建了展示才能的舞台,而且,由于这个舞台是动态和分层次的,能够为公务员满足低层次动机后,提供追求和实现新的更高层次需求的机会。因而,使公务员在岗位竞争的过程中,既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又产生围绕组织目标而不懈努力的激情。组织实施竞争上岗激励的主要动因就是为了激发大多数公务员产生这种激情,并以此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当然,实施好竞争上岗激励机制的前提是规范竞争行为,只有规范的竞争行为才可能持续激发公务员参与竞争、发奋工作的激情。为此,要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的精神,坚持民主竞争原则,把好任用关;要坚持平等择优原则,探索科(股)级公务员跨部门轮岗交流制度,扩大竞争范围。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还需要鼓励公务员多岗位锻炼,支持公务员通过多岗位的锻炼不断提高竞争能力。目前一些部门实施的“AB角制度”、“首问责任制度”等制度,为公务员掌握多岗位工作技能创造了条件,但需要引导广大公务员正确对待和严格遵守。(三)强调实绩考核,健全目标激励机制“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人总会有理想和抱负,对公务员实施激励应当鼓励其正确的理想和人生目标的实现,支持其施展本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最高需求,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的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因此,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应当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对身怀绝技的人委以特别任务,支持其施展才华;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尽量体现系统性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为公务员实现自我发展留有空间余地;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原则。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充分了解公务员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工作业绩,加强对公务员的实绩考核。在实绩考核中着重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完善目标考核体系。目标考核体系的确定要处理好目标涵盖性与代表性、稳定性与动态性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目标体系是个筐,什么东西往里装”的现象。二是完善考核办法。考核在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导向性、激励性和监督,要始终强调“公正”原则,考核的条件、标准、方法和手段应当科学合理。考核与评价中务必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对被考核人的表现、业绩的测评设计要简洁明了,尽可能用现代化技术对被考核人各种信息作科学的处理,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减少人为因素。三是提高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水平。将考核结果要作为选拔任用的依据,也要与物质待遇紧密挂钩,做到“一流岗位有一流的人才”、“一流业绩享受一流的待遇”。四是借鉴经验,提高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哈佛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出版的《人事行政管理学》一书中指出:如属员工对考核没有了解,没有参与或没有接受,则任何的考核方法均属无价值。因此,在实施考核过程中应当让被考核的公务员了解考核的内容、目的和手段,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自觉接受。当前的重点是制定好包括能力、职责、目标等要素的公务员职位说明书,让公务员充分了解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使考核与被考核双方都有一把衡量工作程度、业绩水平的尺度,避免考核的无序性和盲动性。(四)提倡优胜劣汰,完善监督激励机制公务员任用制度的优化最直接的表现是“能上”也“能下”,“能进”也“能出”。其实,“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关键是要解决“下”与“出”的问题。“下”与“出”的通道不畅,“上”与“进”之途就要受阻,因此,我们要加大“下”与“出”的力度。一是破除“官本位”思想。要通过舆论宣传、教育引导使公务员正确认识和对待职务的升降,为干部“能下”、“能出”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创新“能下”、“能出”的机制。对公共管理、综合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任用要逐步实行任期制;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试行聘用制。同时要逐步建立领导干部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制度,研究配套政策,合理安置被调整下来的公务员,对重点对象实行跟踪考察,对工作需要、有足够能力的干部可以经过考核重新提拔任用,真正体现能上能下和任人唯贤的用人政策。三是畅通监督渠道。要积极发挥特邀监督员队伍的作用,注重通过考察、考核和举报、等渠道收集监督信息,建立完善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提高公务员的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为优化用人制度提供有效的监督。新时期如何造就一支具有思想纯洁、工作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务员队伍,是一个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本人以为,当前应当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对公务员的激励机制,规范对管理机制组织实施的协调与监督,通过有效激励,优化国家公务员的品质,提高国家公务员的能力,改善国家公务员的行为,为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激励机制论文例5

建立和健全国家公务员激励机制,既是政府加强对公务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有效组织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基本手段,十分必要,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调动公务员积极性,发挥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需要

目前,国家公务员队伍中工作责任性不强、办事效率低、乱用职权、服务态度差等现象还存在,有些问题还很普遍。存在这些问题的人思想上安于现状,工作中得过且过。他们认为:轮得到的肯定少不了,轮不着的也争取不到;多干多差错,还不与不干。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行为的失职。消极思想、行为的产生与管理机制、公务员自身修养、职业道德,以及公务员职业的低风险性有关,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根本之所在。根据归因原理,要改变这些消极思想和行为,充分调动公务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当加强对公务员的教育引导和激励推动。

国家公务员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者,也是政府公共管理权力的行使者,其行为能力、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政府公共管理效果。政府只有激发出公务员与时俱进的思想,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创新的胆色,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公务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才能切实履行好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管理好社会事务,服务好民众民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更好的调动公务员管理好公共行政事务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就需要对公务员实施激励,通过有效的激励,激发公务员管理公共事务的热情,自觉提高公共管理的能力和行政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切实承担起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

(二)是公务员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目标的需要

影响公务员自我完善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分析,对其起影响的不外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因素。内部环境是公务员的自身因素,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竞争能力和理想定位等,包括自我需求、自我效能、自我激励和成就动机等;外部环境主要是工作氛围、条件和机遇,也包括上司的引导、同事的监督和部门的激励。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果说公务员的自立自强是内因,那么,政府对公务员的鞭策、激励便是推动公务员完善自我,实现其价值目标的外因。造就一位优秀的公务员需要内外相长——良好的自身素质与完善的激励机制相得益彰。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从物质与精神的角度刺激公务员能力、水平的提高;能够用惩罚与奖励的手段来鞭策公务员的行为意识,使之符合制度规范和社会需要。毫无疑问,有效的激发激励在公务员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公务员实现自我完善的主观需要和外部推动。

(三)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范公务员管理的需要

市场经济讲究公平竞争和平等待遇,同等的条件下创造同等的价值应当享受同等的待遇。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在应用价值规律基础之上,追求效益。有效的激励使公务员的付出与获得相对应,能够营造一个较好的竞争环境,推动公务员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我们有理由说,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十年,就是公务员管理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竞争激励机制作用的十年。本人以为,今后公务员管理体制建设仍将围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推进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健全为核心。

其实,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任务,当然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证。这一制度的实施本身就标志着政府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实现了由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跨越,使公务员管理工作更趋规范。如,在公务员的“进口”处,坚持“凡进必考”,按照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打破身份、地域的限制,不拘一格选人才,使“统包统配”的用人方式逐步成为历史;在公务员的管理上,通过对公务员“德、勤、能、绩”综合评价和考核,将评价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工资增减、职务升降的依据,从而激发公务员的进取性,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在职务晋升上,打破了“论资排辈”现象,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弊端逐渐消除。

二、有效激励机制应当涵盖的基本内容

目前,仍有不少管理部门和领导认为激励无非就是加薪、提职。产生这种观念可归因为对激励内容缺少深入的研究。其实激励涵盖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物质、精神、舆论、民主和监督五个方面的激励。

(一)物质激励

公务员的物质因素包括工资、津贴、奖金等,这些物质因素虽不是公务员的唯一,但也是他们关心的最重要方面之一。物质激励的关键是优化薪酬设计。薪酬设计要注重“对内具有公正性,对外具有竞争力。”分析现行的职位工资、等级工资制度,本人以为还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逐步加以完善。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是公务员工资构成中的最主要两部分,公务员工资高低,不仅要体现行政职级高低,也应当反映同一行政职级人员之间工作责任、工作任务、工作成效的大小。当然,非工资性收入的合理分配也是调动公务员工作积极性,增强公务员对部门忠诚度的重要激励方式。非工资性收入主要包括福利收入和在职消费收入等,目前,有不少部门的非工资性收入相当甚至超过工资性收入,因此,非工资性收入的分配更应与公务员岗位目标责任制直接挂钩,否则无法达到物质激励的目的。

(二)精神激励

物质是基础,精神是力量的源泉和工作的动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国家公务员也是一个自然的和社会个体的人,有最基本的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更高层次的情感、荣誉以及自我实现的追求。在保障其基本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更应着眼于保证公务员更高层次需求的实现。这就要求从事公务员管理工作的同志,在重视对公务员的物质激励之同时,应当高度重视精神的激励,努力为公务员平等公正地参与职位竞争、获得晋升的机会和较高的职位营造环境,创造条件。通过精神激励激发出广大公务员踏实工作、创新工作的激情,并使他们对自身职位产生更加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舆论激励

人不仅要有物质基础和精神动力,更需要受社会尊重,国家公务员更是如此。所谓舆论激励就是通过通报、会议以及广播、电视等手段和途径,对先进事迹进行表扬,对不良行为进行批评,从而达到弘扬正气、抵制歪风的目的,造就奋发向上、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舆论激励还涵盖了舆论监督的内容,舆论监督虽没有强制力,却在社会生活中极具影响力,通过舆论对不良行为的鞭笞,对一些、腐败堕落行为和人物的暴光,促使广大公务员提高警惕性,增强防范意识;督促广大公务员依法行政,为社会和民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民主激励

管理心理学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能够充分发扬民主,给予广大公务员以参与决策的机会,让公务员感受信任,那么这个部门的凝聚力会不断增强,也会切实行使好各种管理权力。公务员作为公民,有宪法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言论自由和择业自由;作为一名公共事务的管理者,他需要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充分享有建议权和批评权,需要有责、权、利的统一。因此,公务员管理部门在管理实践中必须树立民主管理意识,引导公务员参与民主管理,发挥好本职作用,尽公务员职责;接受民主监督,行使好行政职权,做人民的公仆。

(五)监督激励

英国的著名政治学家阿克顿勋爵说过,“权力倾向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就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领域和职能来说,依然存在着权力过于集中、管理事务过宽和范围过广的问题,为腐败现象的发生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要保持公务员队伍高效服务和廉洁自律,必须建立针对公务员权力行使的制度化约束与监督机制,包括明确责任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只有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权力约束监督机制,建立起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坚持正确的任用方针,才能产生用好一人,鼓舞一片;罚对一人,教育一群的效果。

三、现行激励机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对如何建立和健全公务员激励机制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地也采取了不少方法和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笔者在此列举较常见的几例,逐一加以分析。

(一)竞争上岗激励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竞争上岗激励机制是公务员职务任用上广泛采用的手段。其一般的操作程序为:①确定竞争职位;②公布任职要求;③公开报名;④资格审查;⑤竞争演说;⑥民主评议;⑦领导集体研究确定任职人员;⑧公布聘任人员。竞争的职位可以是中层领导职位,也可以是一些普遍的职位;参与对象一般是本部门中层及以下公务员。通过竞争上岗使部门内部公务员任用工作民主化,体现公务员职位任用的竞争性和公正性。

目前,竞争上岗激励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一是人为因素的干扰。由于竞争上岗没有打破部门的界线,往往限于部门内部,因此,竞争对手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竞争“旁观者”则是“你好,他好,大家都好”。并且在民主评议中,就个体而言,主观性判断往往多于客观性评价,评议结果的高低较难正确反映竞争人员之间能力的大小、水平的高低,更多体现人际关系的好坏。二是任职标准不明确。现行的内部竞争上岗往往只有确定的竞争职位,而没有明确对竞争人员的任职要求,包括素质要求和能力要求等,缺少一把客观、公正评价任职人员素质、能力、水平的标尺,也缺少岗位环境、岗位责任标准。由于缺少对内外因素衡量的标准,所以有时竞争上岗激励也成为个别领导排斥异己的“正当”手段

(二)考核评比激励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为正确评价公务员的工作实绩和德才表现,各地纷纷制定了考核实施办法。如,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国家公务员年度考核实施办法》,此办法明确要求考核工作注重实绩,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考核等级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其中,优秀人员的比例一般控制在12%以内;考核结果作为公务员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的依据。这种办法注重的是结果,强调的是公务员行为过程中的总体表现。

但是,由于岗位目标不够明确,职责分工不够详细,考核指标难以量化,而且政府部门与党政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部门内不同岗位之间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无法统一,考核结果的可比性并不强。同时,年终考核评比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平衡,物质激励往往是象征性的,缺乏物质的刺激性,因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优秀等次“轮流坐庄”的现象。现实的考核评比结果大多比较温和,不称职或基本职称的人几乎没有。如,绍兴市二万多名公务员在近两年的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也就二十多位,约占总数的1‰。可见,考核激励机制对多数公务员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约束性和激励性。

(三)职级工资激励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职务工资与级别工资是国家公务员工资构成中最主要的两个部分。职务工资按职务等级晋升,若连续两年考核称职可晋升一档职务工资;级别工资依据工资政策调整:连续五年考核称职或者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可晋升一级级别工资。

一般来说,连续两年或者连续五年考核称职不成问题,只是时间长短而异。目前,公务员队伍中存在实职多于虚职的现象,由于同一级别虚实职的职务工资是相同的,如科长与主任科员,而且,虚职相比实职责任更轻,工作量更少,受监督的面更小,因此,在一些部门呈现出竞争上岗没有竞争对手,宁要虚职不要实职的状况,说明职级工资激励机制对公务员还缺乏足够强的吸引力。

(四)末位淘汰激励机制及其存在问题

实施末位淘汰制度以年度考核为基础,注重于履行本职工作的全过程和目标任务的完成程度。通常操作程序是:个人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述职;就其实绩进行民主评议;单位领导从客观环境变化和主观努力两个方面对其综合评价;民主评议分与领导综合评价分合并确定总分;由高分到低分排列程序;公布末位人员名单;对末位人员作出处理决定:下岗待聘或解除人事关系。

笔者以为末位淘汰激励机制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缺乏科学性。因为任何一次排名总会出现一个末位,而且不同部门和单位之间的末位缺少可比性,末位与不称职也不能完全等同。二是存在违规之嫌。《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公务员的“淘汰出局”有严格的规定,第七十四条列举了五类对象,如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等等,且明确规定了辞退国家公务员的合法程序:“由所在机关提出建议,按管理权限报任免机关审批,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如果仅以公务员年度考核总分末位与否来定其去留,这种行政行为大有违规之嫌。

这种激励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容易引发两种不良行为。一是不正当的竞争行为。由于惧怕末位,往往会故意压低别人的分数,以减少自己的风险;部分公务员考虑到“淘汰”这一残酷的结果,因而在日常工作中十分注重人际关系,甚至于在工作中丧失原则性和公正性。二是违法行为。据本人了解,个别部门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难以把握末位的尺度,结果将正常享受产假的女同志确定为末位,理由是:她在这一年当中上班时间最少。

(五)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普遍问题

诚然,改革需要探索,也需要不断实践。以上四种激励手段各有特点,有其长,亦有其短,如末位淘汰机制严厉有余,人性化不足;职级工资制人性化有余,刺激不够。从总体上分析,现行激励机制普遍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

1、激励手段单一,缺少政策配套,激励难持久

本人认为某种激励手段是在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制定的,在特定的区域和时间内存在即时的可行性和针对性,但要作为一种长效的管理制度,需要与整个公务员管理制度相配套。如,考核激励机制的实施需要与教育培训制度、任用晋级制度以及辞职辞退制度等配套起来;竞争上岗激励机制、职级工资激励机制的实施同样应该如此。当前,由于公务员管理没有一部完整的法的规范,一个部门或者一个单位采取的激励手段和方法往往以保护部门或单位利益为出发点,缺少横向、整体的均衡性和协作性,各自为政的实施动机,终将引发公务员的比较心理,因此,任何一个部门和单位实施的激励机制如果不能与公务员管理宏观政策相匹配,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持久的激励作用。

2、行政文化不健全,标准不够明确,激励难见效

所谓行政文化,指行政活动过程中,影响甚至决定行政参与者行为的一系列行政思想、行政意识、行政理念、行政心理、行政道德、行政习惯、行政规则等。这些文化要素对于行政管理体制的确立与发展,对于行政决策活动的展开,对于行政法治化建设的进程,对于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行政能力和道德状况都发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现阶段,由于行政机关普遍没有建立健全和完善的行政文化,导致很大一部分公务员对激励措施和手段的认同感模糊而淡薄。当然,脱离行政文化基础,没有良好的行政文化背景为支撑的激励手段,对公务员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的评价难有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其激励也很难体现公正、公平原则,要达到激励的目的显得比较困难。

四、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了解公务员的需要

了解公务员的需要,以增强激励的针对性。国家公务员在工作实践后无论是对事业、生活趋向的定位,还是对自身素质提升的要求,因人而异,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了解他的需要,并正确引导,合理支持,才能有效调动他的积极性。关于需要方面的激励理论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需求层次论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优先次序可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据此马斯洛提出了四点基本假设:①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满足了某种需求,就会被新的需要取而代之;②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③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④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本精神,公务员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应当努力做好四项工作:一是把握公务员的需要类型,对症下药;二是抓住公务员的主导需要,提纲挈领,有的放矢;三是对各种各样的需要进行分类,采取不同对策,逐个击破;四是正确引导公务员个体需要,使他们的个体需要符合客观条件、整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

(二)遵循激励理论

建立激励机制需要把握需求层次理论,实施激励机制也应当遵循相关的激励理论,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和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这些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我们在实践中要因地制宜,合理应用,以增强激励的实效。

1、要遵循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认为,使用一个人应当考虑工作动机及保健、激励两个因素,也就是内因与外因两个因素。保健因素主要涉及工作背景,诸如薪水、工作条件及工作安全等;激励因素主要涉及工作内容或工作本身,诸如工作成就、社会认可和责任等。作为一名公务员激励因素满足了,只能是没有不满意的;如果激励因素没有满足,便会特别不满意。至于保健因素,则处于相对从属的地位,即使没有满足,也不会产生明显的不满意,但如果满足了,则会产生强烈的满意感。赫茨伯格提出了三条建议:第一,就个体而言要不断丰富工作内容,使工作更有兴趣,更具挑战性,从中获取成就感;第二,就集体而言要增加个体的自,即让员工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决策;第三,在管理上要改变人事管理的重心,将传统的重合同、重制度的人事工作重心转移到重工作设计、重激励因素方面来。激发公务员的动机并非易事,在当前其他行业不很稳定的时候,薪金、福利、退休制度等因素虽会产生公务员职业众星逐月的热闹现象,但不能保证个体进入公务员队伍后能够尽职尽责。为不断优化公务员队伍,从事公务员管理工作的同志需要把握和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要重视保健因素,努力满足公务员的正当需求,防止公务员产生不良情绪;二是要通过不断充实公务员的工作内容、扩大其工作范围,激发其工作热情,创造条件委以重任,使之经受新的挑战,享受取得成就的喜悦。

2、要遵循公平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指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其相对报酬的影响。每个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得与他人付出劳动所得相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的劳动和报酬进行个人历史的比较。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大于或等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时,或现在的收支比大于或等于过去的收支比时,便会心情舒畅,努力工作。反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有怨气。助长满意,消除怨气,也是管理者的主要任务之一。实施公务员的激励机制需要体现公平理论的精神,提高公务员的行为与效益的对应性和可比性,使他们感觉投入有产出,成就有公正的评价和社会的认可。

3、要遵循期望理论。维克托·弗鲁姆是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他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阐述了期望理论,该理论提出了一个激励公式:激励力=效价×期望值。效价指某项工作或一个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这个公式的含义是:当一个人对某个目标的效价很高,且他判断出达到这个目标的可能性也很大时,那么,这个目标对他的激励作用较大。这一理论给公务员管理工作者组织实施激励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1)应当注重实施多数公务员认为效价最大的激励。(2)设置某一激励目标时应尽可能加大其效价的综合值。(3)尽可能扩大组织期望行为与非期望行为之间的效价差值。(4)适当控制期望概率和实际概率。

(三)健全配套制度

我们应用激励理论采取激励手段,能够对实施激励的目标有更加清晰的预期。当然,要兑现激励结果必须有严密的综合配套制度来保障。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性。我们对公务员采取的某种激励只是一种规则,这种规划只有符合公务员制度体系,并受综合管理制度所制约,才能发挥其作用,兑现其激励结果。如果激励目的与公务员制度体系的宗旨相背离,那么这种激励的负面作用会大于正面的影响,是不可取的,也会遭遇阻力。如考核激励中,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可晋升一级级别工资,这是公务员管理制度所允许的,激励结果肯定会得到管理部门的认可,激励结果便能够顺利兑现。而“末位淘汰”,通过排名次决定公务员的去留,与公务员管理宗旨不相符,擅自对末位者解聘除名,也不符合法定程度,其结果的兑现得不到综合管理部门的认可。不能正常兑现激励结果的手段和方法会失信于广大公务员,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四)造就行政文化

激励是一种手段,实施好激励,兑现好激励结果,需要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良好的行政文化凝聚了公务员行政智慧和行政实践经验。行政文化诸要素对于激励机制的制定、激励手段的确定、激励机制的实施和激励结果的兑现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激励机制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以良好的行政文化为基础,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促进行政文化的建设:鼓励公务员树立社会公共利益之上的意识,成为协调政府与民众关系的主体;促进公务员对政府工作的主动参与,有效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履行好行政职能和行政职权。

政府的信用也是行政文化中的重要组织部分,兑现激励结果直接体现政府的信用。政府的信用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在政府与公众的互动关系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客观上需要以政府信用为保障。

五、组织实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对策建议

激励机制是一种公务员工作、服务质量提高的外部推动制度。当然,有一个激励制度并不等于就有了公务员的良好形象、优质服务。若要取得理想中的激励效果,需要政府管理部门不断改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着重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自我激励机制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而这种认可与尊重便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志。人的价值不仅包括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更包含了个体对社会的尽责和贡献,国家公务员更是如此。为此,对公务员管理部门来说,在管理实践中既要设法满足公务员对各层次的需求,更要促进公务员追求需要的最高层次。就公务员个体而言,他们需要管理者为其实现自身价值提供更多的帮助,特别是素质提升上给予外部推动和促进。加强对公务员的素质教育是发挥好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的客观要求,也是公务员实现自我激励的主观需要。本人以为,国家公务员的素质教育务必把握品质、能力和行为三个层面。一要强化公务员的理论教育,牢固服务意识。应当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促进公务员不断提高理论素质、道德修养和公仆意识,消除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好大喜功、随心所欲、弄虚作假、等不良行为。二要强化公共管理知识教育,提高公务员行政管理能力。公共管理知识教育要以年轻公务员为重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训内容要强调针对性和先进性。三要强化法制教育和典型示范教育,规范公务员的行为。通过法律法规知识教育,特别是《行政许可法》知识的培训,使公务员牢固依法行政意识;通过开展民主评议、优秀公务员评选、“争创文明机关,争做文明公务员”等一系列活动,树立一批优秀人物,激励广大公务员以先进为榜样,完善自我。

(二)鼓励岗位竞争,完善竞争激励机制

岗位竞争为公务员创建了展示才能的舞台,而且,由于这个舞台是动态和分层次的,能够为公务员满足低层次动机后,提供追求和实现新的更高层次需求的机会。因而,使公务员在岗位竞争的过程中,既实现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又产生围绕组织目标而不懈努力的激情。组织实施竞争上岗激励的主要动因就是为了激发大多数公务员产生这种激情,并以此推进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当然,实施好竞争上岗激励机制的前提是规范竞争行为,只有规范的竞争行为才可能持续激发公务员参与竞争、发奋工作的激情。为此,要根据《干部任用条例》的精神,坚持民主竞争原则,把好任用关;要坚持平等择优原则,探索科(股)级公务员跨部门轮岗交流制度,扩大竞争范围。完善竞争激励机制还需要鼓励公务员多岗位锻炼,支持公务员通过多岗位的锻炼不断提高竞争能力。目前一些部门实施的“AB角制度”、“首问责任制度”等制度,为公务员掌握多岗位工作技能创造了条件,但需要引导广大公务员正确对待和严格遵守。

(三)强调实绩考核,健全目标激励机制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人总会有理想和抱负,对公务员实施激励应当鼓励其正确的理想和人生目标的实现,支持其施展本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指出自我实现需求是人的最高需求,大多数人都存在着较高层次的需求,而且只要环境不妨碍这些较高层次的出现,这些需求就能激励大多数人。因此,在制定激励机制时,应当考虑运用适应复杂情况的策略,对身怀绝技的人委以特别任务,支持其施展才华;在设计工作程序和制定执行计划时,尽量体现系统性和个性化发展的有机结合,为公务员实现自我发展留有空间余地;在实施激励机制时,始终坚持公正公平原则。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充分了解公务员的实际能力、水平和工作业绩,加强对公务员的实绩考核。在实绩考核中着重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完善目标考核体系。目标考核体系的确定要处理好目标涵盖性与代表性、稳定性与动态性之间的关系,防止出现“目标体系是个筐,什么东西往里装”的现象。二是完善考核办法。考核在激励机制实施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导向性、激励性和监督,要始终强调“公正”原则,考核的条件、标准、方法和手段应当科学合理。考核与评价中务必做到全面、客观、公正,对被考核人的表现、业绩的测评设计要简洁明了,尽可能用现代化技术对被考核人各种信息作科学的处理,自动生成考核结果,减少人为因素。三是提高考核结果的综合运用水平。将考核结果要作为选拔任用的依据,也要与物质待遇紧密挂钩,做到“一流岗位有一流的人才”、“一流业绩享受一流的待遇”。四是借鉴经验,提高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哈佛大学行政管理学院出版的《人事行政管理学》一书中指出:如属员工对考核没有了解,没有参与或没有接受,则任何的考核方法均属无价值。因此,在实施考核过程中应当让被考核的公务员了解考核的内容、目的和手段,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自觉接受。当前的重点是制定好包括能力、职责、目标等要素的公务员职位说明书,让公务员充分了解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使考核与被考核双方都有一把衡量工作程度、业绩水平的尺度,避免考核的无序性和盲动性。

激励机制论文例6

Thethoughtontheincentivemechanismofstockoptions

ChenChan40115050

Stockoptionsasavaliditymannerofsalaryincentive,applyanimportantuseincorporateincentivemechanism.Thispaperanalyzesitsessencefromitsintensionfirstly,reviewingandsummarizingfourtheoreticbases,whichleadtostockoptionsdeveloped:theagencyproblem,transactionalcost,interiorcontrol,biningournation‘scurrentsituations,thepaperstudiestheapplicationpreconditionandproblemsoftheincentivemechanismofstockoptions.Atlastthepaperraisessomesuggestionsforthisincentivemechanism,inthefieldsoflaws,accountinglegalsystem,marketsandcorporategovernance,etc.

一、股票期权的内涵

股票期权在十几年前就在美国产生并交易。股票期权,是指标的资产或商品是股票的期权。它是期权的一种形式,有着期权本身的内涵。目前,我国对股票期权的定义还处于一个相对比较狭窄的范围内。股票期权(亦称认股权),是指企业根据股票期权计划的规定,授予其高层管理人员(或经理人)在某一规定的期限内(通常为5-10年内),按约定价格(认股价或行权价)购买本企业一定数量股票的权利(一般在10万元以上),持有这种权利的经理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行权或弃权。[1]

从理论上讲,股票期权与认股权是有区别的。认股权证是由公司发行的,允许持有者在将来一段时间内以既定价格买进一定数量的股票的证明文件。二者的区别在于:(1)对流通股的影响。当期权被行使时,股票只是投资者间流通,而公司的流通股股数是不会变动的;当投资者行使认股权证时,公司要发行新股给投资者,使流通股股数增加。(2)对股权的稀释。股票期权不会稀释股权;而认股权证由于流通股股数增大自然会稀释股权,它主要体现在每股收益的稀释和市场价值的稀释。但实际上,美国公司在采用股票期权时,大部分是采用认股权证的作法。

股利期权应用于公司高层的激励开始于50年代初。1952年美国PEIZER公司推出第一个经理股票期权。资料表明,80年代中期,美国100家最大企业经理的报酬来自于股票期权的只有2%,到1998年占53%.目前,美国年收入100亿元以上的公司CEO的薪酬构成是:基本年薪占17%,奖金占11%,福利占7%,长期激励占65%,而且,显示出企业规模越大,长期激励所占的薪酬比重越高的态势。1999年,美国最大的150家大公司,79%的公司经营者使用了股票期权激励,其价值占全部奖励股票价值的70%.

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理论依据

(一)委托-理论

现代企业是建立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互分离的基础上,因此就产生了委托-理论。但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委托人和人追求的目标仍然经常是不一致的。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希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从而为其创造更多的财富。而作为人的经理人追求的是自身人力资本(社会地位、才能等)的增值和自身的利益(报酬)的最大化。比较典型的情况就是人可能会更多地考虑公司的短期利益,从而放弃那些不利短期财务状况却有利于公司今后长远发展的计划。为了减少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股东就要采取激励和监督机制。股票期权这种激励机制将公司的业绩与经理人的报酬相挂钩,经理人成为了潜在的股东,能站在股东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公司经理人的个人利益与公司股东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使经理人从公司股东的长远利益出发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最终使公司经营效率和利润获得大幅度的提高。

(二)交易费用理论[2]

企业和市场是相互替代的两种资源配置的方式。企业替代市场会降低利用市场机制的交易费用,但同时又会带来企业内部管理费用的上升。实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将企业的经营人员内部化,成为企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降低交易成本。

(三)内部人控制理论3

由于现实与制度的缺陷造成法人治理结构的失衡,使得企业的控制权不是掌握在“企业家”手中,而是掌握在内部人手中。这就出现的了内部控制人现象。通过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把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转变为法律上的内部人控制,并且彻底改变内部人的地位和收入状况。

(四)人力资本理论4

现代企业中,人力资本价值是企业最主要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本作为要素投入,必须与其它资本一样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人力资本又与其所有者经理人不可分离。所以,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又是对经营者人力资本作用的肯定。

三、结合中国实际分析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运用的前提和困难

任何一种激励机制发挥其功效必然有其存在的前提和条件。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也不例外,也有其发挥效应的各种因素:

(一)股票激励机制实施的外部前提条件

1、有效的证券市场

有效的证券市场是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珐玛1970年对股票市场的严格定义,有效市场是指市场价格总能充分反映所有可能获得的信息,即历史信息、当前信息和内幕信息。市场有效性根据其强弱分为:弱式有效市场、次强式有效市场和强式有效市场。在有效市场前提下,公司的股价才能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即未来的盈利能力。只有在有效市场的前提下,股票期权的激励作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否则高层管理付出努力,提高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而股价却上不去,其股票期权的价值得不到实现,他们必然会放弃这种方法,而采取诸如炒作的短期行为来提高股价。此时,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作用也就完全丧失了。

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基本处于低效状态,对企业的信息反映比较弱,股票价格中包含更多的是投机性因素,经常出现大幅度波动,与上市公司预期盈利向脱节,使得证券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对经理人员的评价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实施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有可能会出现绩优公司的股票价值低,股票期权不能获利或获利很少;而亏损或薄利公司的股价反而由于投机炒作等各种因素的存在处于很高的价位股票期权获利丰厚的不合理现象。此时,股票期权大大降低了其激励作用,在执行中极易出现扭曲现象。

2、发育完善的经理人市场

股票期权作为对经理人的一种激励方式,应与经理人的选择、考评和辞退方式相联系,通过市场来评价经理人的工作业绩。在我国,经理人是一种稀缺资源。我国的经理人市场并不健全,很多国企的经营者也不是由真正承担风险的资产所有者从竞争市场来选择,而是由政府主管部门任命,具有很强的政治因素,从而使经理人的风险意识和竞争意识淡薄。这种形式下,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目的之一——发挥竞争优势,让市场为公司选择总经理的作用也就变的缺乏实质性意义了。

3、具有完备的法律和政策制度

采取股票期权的激励机制涉及到许多的法律问题,其中主要有《公司法》、《证券法》和《税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是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得以实施的基本前提。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中国的法律制度下实施存在的问题:

(1)股票来源问题

从国外的上市公司来看,股票期权行使所需股票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公司发行新股时由股东认购的库存股;二是直接回购本公司的股票。现实中,公司实施股票期权方案中的股票来源主要采用以下模式:新增发行、大股东转售、以其它方式的名义回购、虚拟股票期权。但是无论选择何种模式,股东的利益,公司的长远利益和经营者的利益要有机的结合。

我国《公司法》第149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它公司合并时除外。”这一规定导致了以上两条渠道的堵塞。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已实施的股票期权制度可谓五花八门,极不规范。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股票激励机制作用的发挥。

(2)行权后的流通问题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意味着高级管理层行权后能够通过股票在市场自由流通而获得现金收益。而我国的证券市场目前采取完全锁定经理层所持股份的制度,如《公司法》第147条规定:“公司董事、监事、经理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并在任职期间内不得转让”,并且不允许高管人员买卖本公司的股票;《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38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将其持有的公司股票在买入后的6个月内卖出或在卖出后的6个月内买入,由此获得的利润归公司所有。”这就给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3)税收问题与会计处理问题

在国际上看来,实施股票期权的公司和个人往往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在美国,公司授予经营者股票期权时,公司和个人均不需缴税,只是在期权持有人行权后卖出股票时,交纳资本利得税。

我国目前对股票期权计划引起的公司税务问题和个人所得税问题,国内没有相应的税收制度。

除此之外,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没有规范化,一度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论的一大热点。

(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实施的内部环境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特别是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有效运转是股票期权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根据《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规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1)研究董事和经理人员考核的标准,进行考核并提出建议;(2)研究和审查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政策与方案。这就要求薪酬委员会具有独立性和有效性。因为薪酬委员会成员的独立性程度将直接影响股票期权计划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如果其不具备独立性,则其表决的薪酬制度就有可能并不维护股东的利益。有效性是指其选择的业绩评价标准应该是有效且能够体现一定激励性的,同时是客观的。而我国公司目前的内部治理结构并不完善,这也直接导致了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效用的发挥。

四、对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一点建议

从上一部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对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运用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可操作性,这就需要各个方面的改善和努力,笔者就此提出几点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的建议

《公司法》、《证券法》某些条款的限制使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无法实施。因此建议《公司法》《证券法》吸取外国的经验和教训将一些政策进行调整。在《税法》方面,税收政策可以借鉴美国这方面完善的法律法规,即在无条件股票期权执行时没有税收优惠政策,要交纳所得税:而激励性股票期权机制不需要交纳所得税。

(二)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建议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方面没有统一的规定来规范和指导。我们应借鉴国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相关内容,结合我国股票期权理论和实践的现状,尽快制定我国股票期权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

(三)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建议

资本市场的低效,股票价格不能真正反映企业的绩效,这是推广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最大障碍。因此,规范股票发行及交易市场的运行,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监督及打击股票市场违规行为的有效性。同时我国企业大部分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少,上市公司更少,对于有限责任公司,他们无股可期,期权制难以操作。因此,要加强市场的培育和引导,改善国有股、法人股占主导地位,不能流通的现象,采取必要的方法对市场进行调节。

经理人市场的弱式有效也是制约股票期权激励机制有效发挥的重要因素。建议从制度上承认经理人的功能和地位,加强经理人控制权激励,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国企经营者的选拔、聘用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和决定人力资源价格的重大作用。

(四)完善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

目前,中国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是企业能发挥效益、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能发挥最大作用的重要前提,仍需加强内部监督制度,制定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惩罚措施,防止这种保底不封顶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向股东转移决策风险,片面追求股票升值的收益,导致新的短期行为。假设两个投资项目由经营者作决策,他们更可能从维护股价,增加自己的期权收入来抉择,而这个方案可能并不是企业的最佳选择,如网络泡沫时期,网络投资不一定会给公司带来盈利,但网络概念却可以推动股价暴涨。因此,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作用。

股票期权激励机制作为一项较新的激励机制,在我国使用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障碍。但我们相信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完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我国的运用将会逐渐趋于成熟,趋于有效。

参考文献:

张先治。2002.股票期权理论及在公司激励中的应用研究。会计研究。7

张杰英、李荻。2002.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理性分析。财会研究。12

杨志高、张庆君。2002.谈企业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商业会计。4

向德伟。2003.有关我国实施股票期权制度的探讨。财会月刊。4

韩文连、游文丽。2003.上市公司实行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的思考。财务与会计。4

罗鹏、王桂萍、李霖一。2003.实施股票期权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现代会计。4

激励机制论文例7

本文在对当前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背景认知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对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现状进行分析,从而对私营企业激励机制所处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其次,提出应根据调查员工工作满意度来反映私营企业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从激励理论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西安市部分私营企业进行员工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并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实证分析,找出员工激励机制问题所在;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相应的调整策略,使其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人才,激励员工,从而形成一套良好的激励机制,增强私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通过对私营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私营企业通过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才能吸引人才,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立于必败之地。

【关键词】私营企业,激励机制,存在问题,调整策略

ABSTRACT

WithChina’sentryintoWTOandtherapidprocessofglobalization,itisnecessarytoadopttheincentivemechanismforemployeesinordertoincreasethecorecompetenceofenterprises.Throughanalyzingcurrentprivatebusinesscompany’sincentiveandincentivemechanismevolutionaryprocess,itisexplainedthatprivatecompanyincentiveandincentivemechanismshouldbeadaptedtotheenvironmentalchanges,thusthispaperanalysestheexistingproblemofprivatecompanyincentivemechanismwhichisbasedonthetheoremofincentive,moreoverpointsoutwherethecauseisandclearouttheadjusttactics.

激励机制论文例8

如何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在哪里?无数优秀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人力资源管理的众多内容中,激励问题是重要内容之一。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成为各个企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试从有关激励理论、激励机制的作用、激励的模式及企业建立激励机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方面入手浅作分析。

1有关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在企业管理中,激励可以理解为企业通过创造满足企业人员各种需要的条件,激发企业人员的各种潜能及努力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的过程。员工为什么可以被激励?怎样的激励才算是有效的激励?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必须了解什么是“需要”。需要是指个体由于某种重要东西的缺乏或被剥夺而产生的紧张状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激励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它把员工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各层次的需要可以相互转换。在众多的需要中有一种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需要,称为优势需要。员工工作的动机正是为了达到需要的满足,尤其是优势需要的满足。只有需要达到满足,员工才有较高的积极性。

员工各式各样的需求正是激励的基础。激励手段必须针对员工的需要,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另外,好的激励手段还应该引导员工的需要向高层次发展。总之,只有让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才是有效的。要建立使员工满意的激励措施,就要立足员工的需要。

2激励机制的作用

2.1吸引优秀人才

在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中,往往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丰厚的福利待遇、快捷的晋升途径来吸引企业需要的人才。

2.2开发员工潜能

美国哈佛大学詹姆斯(W.James)教授在对员工激励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分配制度仅以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受到充分激励的话,员工的能力可以发挥80%~90%,两种情况之间60%的差距就是有效激励的效果。

2.3留住优秀人才

彼特.德鲁克(P.Druker)认为,每一个企业组织都需要3个方面的绩效:直接的成果、价值的实现和未来的人力发展。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绩效,企业注定必垮。在这3方面中,对“未来的人力发展”就是来自激励工作。

2.4造就良性的竞争环境

科学的激励制度包含有一种竞争精神,它的运行能够创造出一种良性的竞争环境,进而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在具有竞争性的环境中,组织成员就会受到环境的压力,这种压力将转变为员工努力工作的主要动力。

3激励的模式

有关激励的理论有很多,管理实践中常用的激励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即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来达到激励职工工作的目的。常见的物质激励主要有薪资激励、福利激励和股权激励。

(1)薪资激励与福利激励

薪资激励就是通过对员工薪资体系和薪酬水平的合理设计,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薪资通常包括基本薪资、奖金和津贴等。薪资使员工从企业获得的较为稳定的经济报酬,为员工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

广义的员工福利,一是法定福利,即政府通过立法,要求用人单位必须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税(费)的方式提供的具有强制性的社会保险项目,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另一层次的员工福利,是用人单位或行业在没有政府立法要求的前提下,为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吸引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人才,并鼓励他们在岗位上长期服务,而主动提供的福利,这种福利可以称为用人单位福利。单位福利具体包括住房补贴、交通补贴、通讯补贴、教育补贴、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等。

(2)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指通过公司股权的安排,实现对员工激励的一种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①股票期权

实行股票期权的目的是为了将企业利益和经营者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统一起来,有利于吸引优秀的人才和激励员工参与公司的发展。股票期权的范围仅适用于公司经营管理者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群。

②股票增值权

股票增值权的持有人可以不通过实际买卖股票,仅通过模拟股票认股权的方式获得公司支付的公司股票在规定时段内的市价差额。股票增值权适用于公司股价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

③限制性股票

是指员工只需花费很少的个人投资即可获得的股票,但需要最低服务年限,否则一切权力都将被剥夺。这种方式有助于留住人才,适用于对企业经营业绩不承担直接责任的高绩效员工。

④股票赠与计划

股票赠与计划是指将股票无偿赠送给高绩效员工的一种股权激励方式,企业往往要求员工在达到一定的资格条件(通常要求达到一定的服务年限)之前一般不会立即拥有股票的完全所有权。一旦渡过了股票被没收的风险期,员工就拥有了倍增于股票的完全所有权,这时员工所得的股票收入将会被视为一般收入。这种方式适合于对经营业绩不承担直接责任的高绩效员工。

3.2非物质激励

非物质激励是指企业采取货币以外的方式激励员工,主要包括以下方式:

(1)带薪休假

①享受国家法定的福利,指企业在员工非工作的时间里,按工作时间发放工资和福利的一种制度。

②除以上国家法定的福利外,企业组织的短期休闲度假等。

带薪休假制度有利于缓解员工因竞争激烈、工作紧张而带来的压力,可以为员工的身心调整提供便利的条件,使其在正常的工作时间里更加高效地工作。

(2)职业发展

员工工作的目的除了获取物质需要外,还要追求个人事业的发展,提供明晰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良好的晋升机会是对员工的重要激励方式。职业发展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激励因素,对员工特别是处于事业发展阶段员工的激励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作激励

工作激励是将工作本身变成一种激励方式,使员工在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从而获得最大的满足。常见的工作激励包括:临时授权、增加工作的挑战性、肯定员工的工作成就、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实行弹性的工作方式、提供稳定的工作机会等。

(4)培训激励

培训激励是指企业将培训作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一种手段。企业通过培训员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员工通过培训,可以挖掘自己的潜力,提

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从事更加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的工作,从而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实现自我价值。

(5)荣誉激励

荣誉是企业对个体或团队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荣誉激励适用于企业的所有员工。

(6)参与激励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现代的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职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

(7)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就是加强与职工的感情沟通,尊重职工,使职工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以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8)企业文化激励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能对员工的行为产生内在的约束力。优秀的企业文化将会对员工的行为产生永久的激励作用。

4企业建立激励机制需要注意的事项。

4.1物质激励要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职工工作。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正激励,如发放工资、奖金、津贴、福利等;负激励,如罚款等。物质需要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是激励的主要模式,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内部使用得非常普遍的一种激励模式。但在实践中,不少单位在使用物质激励的过程中,耗费不少,而预期的目的并未达到,职工的积极性不高,反倒贻误了组织发展的契机。例如有些企业在物质激励中为了避免矛盾实行不偏不倚的原则,极大地抹杀了员工的积极性,因为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非常不利于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平均等于无激励;而且目前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力量在物质激励上大做文章。事实上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企业单用物质激励不一定能起作用,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超级秘书网

4.2充分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

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那么影响工作积极性的主要因素有:工作性质、领导行为、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报酬福利和工作环境,而且这些因素对于不同企业所产生影响的排序也不同,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4.3企业家的行为也是影响激励制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企业家的行为对激励制度的成败至关重要,首先是企业家要做到自身廉洁,不要因为自己多拿多占而对员工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是要做到公正不偏,不任人惟亲;要经常与员工进行沟通,尊重支持下属,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尽量表扬,在企业中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最后是企业家要为员工做出榜样,即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技术、管理艺术、办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意识,培养下属对自己的尊敬,从而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总之企业家要注重与员工的情感交流,使员工真正的在企业的工作得到心理的满足和价值的体现。

激励机制论文例9

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调整员工的行为,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营销人员的激励问题,更是企业研究的重点。虽然营销人员的奖酬机制相对于企业其他人员较完善,但并不能否认营销人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营销人员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一、企业营销人员现行激励手段

一是物质激励为主,缺乏精神激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出现,并且只有在需求满足后,才会产生激励,对于企业的营销人员,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手段争夺营销人才,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利用高薪吸引营销人才。但对于营销人员来说,他们不但注重个人收入水平,而且同样注重职业发展及自我才能的展示,需要企业为其搭建发展的舞台。

二是短期激励为主,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措施。欺诈行为在经营领域并不罕见,尤其中国发展的现阶段,处于体制转变的复杂时期,机会主义充斥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营销领域,缺乏诚信是商业领域的通病。这样的市场生态环境造成了营销人员的短期行为。虽然国内有些企业实行年薪制或员工持股制度等激励机制,试图建立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年薪制未能与股权激励有效结合,员工持股操作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国内大多数企业也未认识到员工持股所产生的长期激励作用,因此真正实行员工持股(EmployeeStockOwnership)的企业很少,缺乏了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作用,即使企业实行年薪制,也会产生因追逐高额利润而大肆窜货、盲目承诺、不考虑企业长期利益而影响公司整体营销政策的短期行为。

二、企业营销人员激励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思想具有传承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思想虽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由最先进、最伟大的马列主义所取代,但其最本质的“论资排辈”、“官本位”、“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思想依然存在并潜移默化地主导着部分人的思想,使现代激励机制很难发挥作用。

“大锅饭”、“官本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存在于大多数企业中。传统中薪酬往往是个人在组织中行政地位或行政等级的物质体现。现在,有些企业推崇的所谓“一岗一薪”其实质也是根据岗位本身的价值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待遇,而忽略了不同的员工在同样的岗位上所达到的实际绩效差异。因此员工要想增加收入,必须升到更高职位上。

二是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就中国目前的营销环境,可以说营销理念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但营销行为与营销理念严重背离。中国营销人员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中国长期投机市场磨砺的产物,注重投机而非凭能力比拼,员工较低的素质同先进的营销理念不同步,理念不能指导行为,激励机制自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与此同时,因为社会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约束机制,因此未能形成企业和营销人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营销人员频繁变换公司,公司也不尽心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最终难以形成双赢局面。

三、企业营销人员激励机制设计

1.建立合理的营销人员薪酬制度。对于大多数企业,用高薪吸引营销人才已使企业工资结构线出现偏离,以致公司的薪酬政策不能体现科学合理性。对于企业首先应确定本企业在行为中的地位,在参考本地区经济水平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制订本公司的工资结构线,依据工作岗位及其创造价值的大小支付工资。薪酬的制订要兼顾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薪酬设计可根据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选择相应策略。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企业可采用高弹性模式,以高奖金促发展;处于正常发展或成熟阶段的企业要增加持股比例,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因此薪酬设计可包括基本薪资、业务奖金、员工持股、保险和福利几部分,根据企业发展阶段调整各部分比例,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有机结合。

2.制定员工的多通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社会上有些人认为营销并非正式职业,更有许多营销人员自己也认为从事营销只是想赚取些资本,因此作为临时性的营销职业,很少有个人设计职业生涯,企业也较少投入精力对营销人员进行职业生涯管理。营销人员的成长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提供适合营销人员要求的晋升道路。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有组织中的发展前景时,他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利用职业生涯管理理念和方法实施管理,不失为实现营销人员和企业共同目标的一条捷径。

3.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积累必然导致人力资本专用性增强,客观上也将企业和个人联结为利益共同体。国际许多著名企业特别注重员工软技能的培训,即对员实施企业文化与企业相关内容的培训,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会随着员工离开企业、环境发生变化而尚失。对于营销人员来说,他们本身也不愿意离开企业,因为自己积累的关于该企业的专用知识将随着自己的离开而失去价值,对营销人员是一损失。同时,营销人员的离职也会因岗位空缺、重新招聘、新员工培训而增加企业成本,也会带来业务直接和潜在的损失。因此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管理,加大对营销人员培训的投入,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是企业应重点考虑问题之一。根据二.八定律我们知道,在企业中往往20%的人创造了80%的效益,这20%的人就是我们称为企业核心人才的人,这当然也包括营销人员,因此在企业资源方面向这部分人适当倾斜也是正常做法,符合优质优价理论。

4.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加大情感投入。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分配制度的公平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都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构建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交融。但是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引导、灌输、示范、融入、传播等一系列过程。有些公司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但并未很好的传播,使公司文化没能深入分公司或子公司,因此存在下属公司文化与总公司文化不一致现象。还有公司因对营销职业的非正确理解,认为营销工作非正式性和短期性,因此不注意对营销人员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和培养。我们知道,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灌输,可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缩短公司与员工的距离,并且通过营销人员,把企业文化传输给企业的合作伙伴和顾客,达到文化营销的目的。

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吸引、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企业在竞争激励、变化迅速的全球市场定位中立于不败之地至关重要。企业应在充分考虑营销人员特性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激励机制,尽最大努力迎合员工需求,提高营销人员满意度,调整员工行为,使员工发展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吻合,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员工价值。

参考文献

激励机制论文例10

目前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主要方法及其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在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中采用比较普遍的激励机制主要有:薪酬制度、晋升制度、考核制度、福利制度、培训制度等,下面重点阐述这几种制度。

(一)薪酬制度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公务员的薪酬标准也随之上调,从《公务员法》的具体规定中,可以看到,现行的公务员工资由级别工资和基本工资两个部门组成,而且对每项工资的标准也有具体的规定和说明。由于公务员工资相对稳定,福利也较好,这就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参加公务员考试,以便能进入公务员队伍,这些都有利于公共部门广泛吸纳优秀人才,提高公共部门的人才储备量,从而提高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虽然这些都能产生积极的作用,但对于激励公务员积极性方面,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之处:首先,公务员工资虽然稳定但不高;其次,平均色彩比较浓厚;再次,公务员工资提升的速度相对滞后。

(二)晋升制度

起实施的《公务员法》设立了公务员“职务晋升”与“职级晋升”并重的晋升制度,从这个规定上可以看出,即使公务员的职务没有得到晋升,也可以通过职级晋升来提高自己的待遇,同时也开拓了公务员的晋升渠道,减小了职务晋升所带来的压力。但是,随着新公共服务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中国的行政改革的不断探索,公共部门结构扁平化趋势也就日益突出,这就使得公共部门中的公务员的晋升计划受到限制,从而导致了一个不利的后果:“由此造成公务员工作积极性不高,行政效率不高,从而影响了政府部门目标的实现。”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晋升不是很容易的事,还不能成为公务员职业生涯中的一个宽渠道,这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会影响公务员们的上进心、积极性。

(三)考核制度

公务员考核制度主要是指国家公共部门对公务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果等进行考察,并最终以量化的形式做出评价。我国现行的公务员考核制度,是在吸收了我国古代考核制度以及国外人事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现代公共部门的工作实际而确定下来的,包含了考核公务员的具体项目、考核的原则、考核的标准、考核的方法、考核的程序等各项的规定与说明。不可否认,这些考核结果有参考价值,对公务员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第一,考核标准与内容不够具体。这就造成在对公务员的实际考核中,缺乏详细和具体化规定,从而造成考核的结果不尽人意,影响了考核结果的有效性。第二,绩效考评与原宗旨相悖。进行绩效考评原意是为了监督公关员的工作,防止公共权力被异化,激励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然而某些不正之风,使考核成为结交好友的机会,绩效评估没有发挥原本的作用。另外,绩效考评是被动的监督,缺少自觉性。以上的不利因素都是考核成为了例行公事的“走过场”,缺乏真实性和有效性,不能在真正成为公务员的激励机制。

(四)福利制度

我国公共部门公务员享受的福利制度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好的福利和就业压力是“万众齐心”考公关员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的公务员享受医疗、卫生等多方面的福利,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改革、住房改革、企业改革等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福利制度方面的优势就日趋不明显,与社会大环境存在一定不和谐,因此现行的福利制度还不足够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体制。以福利分房制度的改革为例,公务员这项福利制度在无形中失去,而工资水平又跟不上房价水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无形地降低了公务员原来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也就挫伤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五)培训制度

培训是提升公务员素质和提高公务员行政效率的重要方法之一。目前,我国公务员培训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培训分为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培训科目涵盖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个方面。”培训主要是为了让公务员熟悉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增加新知识以提升公务员修养和提高工作效率,所以,从根本目的上看,培训也是一种激励方法。但培训内容不一定能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另外,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还不健全,这些都使此种激励方法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样需要进一步的改良和完善。

建立软性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以上所阐述的激励机制都属于外部的规章制度,具有法律性、强制性、外部性,或者说是“硬性的规定”。本文欲针对这一特点探索一种新的激励机制——“软性激励机制”。相对前面阐述的几种激励机制而言,这种激励机制是建立在人的心理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而提出的,它的产生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具体如下:

首先,现有的激励机制外部性。从上列的综述中可以看出,目前在公务员人力资源管理中采用的激励方法主要是物质上的补贴鼓励,外在的监督管理,职位的升降激励等,也就是说这些激励方式都比较直接,具有诱惑力大,见效快的特点。而对公务员能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

文化心理,道德的熏陶和自我约束等面的激励相对不够重视,比如,公务员的家庭状况,情绪波动、兴趣爱好、民主参与,职业倦怠等。目前,随着公务员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务员队伍的经济收入水平提高、福利待遇有所改善,社会地位也逐步升高,这些都吸引了大量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务员队伍,但进入后,这些公务员的优势不一定能得到发挥,公务员的个性特点未必得到重视,也就是说,公务员在工作时不一定有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造成公务员工作效果与预期不相符合。而我们知道内因是改变事物的根本原因,因此要提高公务员的工作热情,就应当从他们的心理出发,建立软性的激励机制。其次,现行的激励机制不够成熟。当前激励机制存在一些缺陷,会影响到公务员的工作情绪,因此建立新的激励机制成为现实的必然。第一,满足不了公务员的需要。虽然公务员可以通过晋升、加薪、培训等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但是机会相对不多,而且这样的机会是否可以通过公平的竞争取得,还有商榷的空间。这样,公务员就容易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容易形成干好干坏都一样,主要靠关系的错误观念。抱着这样的悲观情绪,就不能使公务员积极投入到工作中。第二,家庭不被考虑在内。公务员的工作需要家庭来支持,因此家人的关怀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的传统观念是“舍小家为大家”,提倡为工作无私奉献,但要每个公务员的所有家人都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此需要家庭成员了解其工作状况以支持其工作。

再次,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使建立软性管理机制成为必然。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就要求“以公务员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性情况来科学地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地考虑到公务员的成长和价值,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通过全面的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和政府文化建设,使公务员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地调动和发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工作业绩,为达成组织发展目标做出最大的贡献。公务员是重要的人才资源,公务员本身必须得到尊重和公平的对待,如果得不到信任和关怀,他们很难在组织行政行为中同样地对待公民。”也就是说要以人本的思想构建公务员的心理契约,从以事为中心的观念转为以人为中心,充分考虑公务员的个性特点,为其安排适合的职位,以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构建和谐的行政文化和团队合作精神,不断提高公务员的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同时也满足公务员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和其他需要,激发他们的潜能,最终实现公务员的全面发展。

建立有效的软激励机制具体方法

(一)制定公务员心理契约

这种激励方法已得到学者们的研究,我认为1962年莱文森等人(levinson,price,et.)的解释比较具体明确,他们“心理契约”的解释是“组织与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合”,这些期望都具有内隐特性,其中有些期望相对更加明确,比如工资;而有些期望更加模糊,仅仅是通过间接的揭示,比如长期的晋升前景。这与社会契约论有类似之处,社会契约论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契约,它也是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公务员的心理契约则是公共部门与公务员之间的契约。也就是说公共部门与公务员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契约关系。这种隐形的契约会对公务员的行为起到自我监督的作用,从内心来调整工作的状态。而公共部门,也是根据这个契约来对公务员进行奖励和惩罚。当然在实际操作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这个契约的内容有哪些,怎样才合理等。因此具体做法是:先让公务员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写出个人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同时公共部门也根据该公务员所在的职位,写出公共部门对其要求,在公共部门与个人协商后,最终订立公共部门与公务员之间的契约,同时尽量把目标与任务细化,并且允许他们有恰当的调整,一段时间后再根据这个契约来对该公务员进行评价和奖惩。这样容易使公务员自身产生压力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二)关怀公务员的家属

传统的激励机制,只是从公务员个人出发,对公务员的家庭关怀较少。与公共部门不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机制已经在关注其员工的家庭了,特别是国外,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的经验。在国外的企业中,很多企业不仅把员工看做是人力资源,也将其家属纳入公司的范围之内,因此他们常常句型各种聚会来邀请员工的家人参加,增加员工及其家属的归属感。有的企业则让员工的家属参观家人的工作环境,使家属更了解该员工的工作内容而支持家属的工作。此类等等方法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其家属也能理解该员工的工作,增加他们的归属感,从而更支持该企业的工作。因此,公共部门也可以尝试类似的方法,来激励公务员,总的说来,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将公务员的家庭成员也看做是该政府组织的一部分,增加公务员及其家属的归属感。

(三)完善公务员职业生涯

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性格、专长和兴趣不同,因此对职业的目标也存在个体的差异。因此,公务员的职业生涯也必须在建立在《公务员法》基础上,进一步诊断每个公务员个性特点,了解每个公务员个人的愿望和想法,并通过一定科学的测评,与此同时,还要逐步建立科学的公务员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完善公务员职业生涯咨询渠道,搭建公务员与公共部门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沟通的桥梁,使公务员的工作尽量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使其能力的发挥和个人期望能同组织统一,虽然不可能每个公务员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适其职的工作,但是只要能发挥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公共部门的生机和活力,就能真正帮助公务员计划好其职业生涯,积极投入所做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建立公务员的团体协作机制

“所谓的‘信任’,就是在一个社团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其基础来自社团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社团的角色。在一个社会中,一个社会成员越能超越血缘性自然信任,自愿组成超血缘的团体,则显示此社会成员普遍信任度较高;反之,一个欠缺信任的社会,以地方性、血缘性团体居多,使有超血缘的组织,例如官僚组织、政府扶持的企业,也多依赖正式规章制度,有时还需配合强制手段来取代信任,这使得交易成本上升。他指出,”社会资本很低的国家不仅容易产生弱小而且效率低下的公司,而且也将深受政府官员腐败和公共部门管理效率之苦。“从这一观点出发,便可以建立员工团结协作机制。团体协作更加个性化和人性化管理的表现,因此公共部门要提供各种方式来促进公务员之间的情感交流,但并不是以一起吃饭、一起喝酒等简单的娱乐形式,也不是建立”自己的内阁“,更不是”结党营私“,而是增加员工之间的了解以及给予对方必要的工作帮助,这才有利于团队之间的协作。

(五)加强公务员的参与管理

参与管理不仅能激励公务员个人,而且可以为公共目标的实现集思广益。盖伊?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指出,扩大公共雇员的参与程度,让大量有思想、有才华的下级公务员参与决策过程,是提高政府绩效的重要途径。“可见,参与式管理不仅仅可以使公务员在参与公共部门的决策中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它能使公务员在互动参与的过程中调整和维护其所订立的心理契约,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心理矛盾,从而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最终提高公共部门的行政效率。

激励机制论文例11

激励机制是指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也是企业激励内在关系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总和[1]。激励机制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广泛,既有外部激励机制,又有内部激励机制。外部激励机制是指消费者、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社区公众等对企业的激励。内部激励机制是指对企业自身包括经营者和员工的激励。企业内部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物质激励,是企业以经济手段来激发员工的物质动力,如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而所谓精神激励,是指企业以授予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或对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给予认可、赞赏等作为激励手段,以此激发员工的精神动力。

(二)国内外激励机制的特点

1.外国企业激励机制的特点

外资企业十分注重培养员工个人的成就感,以员工的满意度为工作重点,鼓励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性和自主性,提升员工的团队精神。企业的这一体制是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具体体现。赫兹伯格认为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与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是不同的,前者往往是由外界的工作环境所引起的(即保健因素),而后者通常是由工作本身所产生的(即激励因素)(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2]。员工在工作上的成就感,责任感,得到的认可和赞赏,都属于激励因素。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使员工意识到他们有潜力不断进步比制定目标更重要。因为只有当员工发挥了主动性,为企业出谋划策,才能使企业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因此,对于管理者来说,要让员工明白他们是受重视的,以及他们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使员工们感觉到他们是一个成功团队的一部分,同时自己也为着这个团队的成功献出的每一份贡献也都是可以预见的到回报的。激励因素的改善,往往能够给员工以很大的激励,产生工作的满意感,有助于充分、有效、持久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国内企业激励机制的特点

作为国有企业,应根据高科技企业的特点激励多条跑道,以效益为主导,同时,由于国企员工的年龄结构普遍断层,年轻职员的自我意识通常都比较强;所以国企在组织结构上淡化领导层的贵族化倾向,强调每个员工的公平发展[3]。例如不做经理可以走技术职称的道路,有突出业绩的业务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工资和奖金比他们的上司还高许多。多数国企认为激励机制应该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要随着时代、环境、市场形式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通过以上的研究,不难发现,对于企业来说,建立激励机制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因为企业的性质各不相同,管理者在运用激励机制的时候切不可生搬硬套,只有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量体裁衣,选择适合的体制,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激励机制模式采取的原则

(一)激励形式具有针对性,能满足员工需求

“激励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员工的需要使员工产生了动机,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和结果[4]。也就是说,是否对员工产生了激励,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满足员工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员工的需求。在需求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而且管理者还要考虑每个员工特殊的需要,要了解员工现在哪一层次的需要占主导地位,从而相应地为该层次需要的满足提供条件。具体来说,从纵向上看,不同层次的员工(知识层次、薪酬层次)处于不同的需求状态,如对于薪酬较低的员工,则要侧重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即提高他们的生存水平);对薪酬较高的员工,更需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从横向上看,对于同等层次的员工,由于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需求侧重也有不同,如有些员工很看重物质待遇,有些员工则喜欢娱乐和消遣,还有些员工以钻研某项技术为乐,工作需求强烈。员工的需求是复杂和多样的,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有成效。

(二)采取物质与精神兼顾,实施前面薪酬激励

“全面薪酬战略”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也是基于员工各方面需求而制定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它将薪酬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两者的组合,被称之为“全面薪酬”[5]。外在的激励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薪酬,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内在的激励则是指那些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比如好的电脑)、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文化、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和谢意等等。

外在的激励与内在的激励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据不久前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统计,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前途、薪金水平、公司的实力、公司的管理水平、职位、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可见,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激励都是需要的,我们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兼顾员工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三)考虑个性化差异制定激励机制

企业要根据不同的类型和特点制定激励制度,而且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个体差异。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在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这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三、激励机制在企业的现状问题

(一)激励机制失去“相对公平”

为了能够吸引、激励和保留有能力的员工,公平的薪酬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公平是指员工被公平看待的感受。薪酬方案应该在所有相关方面公正实施,而且还应让人感觉到是公平的。绝对公平是没有的,但应力求做到“相对公平”。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准确地对专业的岗位进行描述和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绩效考核结果的失真就导致薪酬激励失去“相对公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6]:一是在绩效难以量化的岗位,如管理、辅助、部分基础性研发等岗位,员工普遍认为绩效考核结果不能真实、准确反映员工的“投入产出”;二是不同职能业务部门、不同管理层次之间的薪酬差距不尽合理。许多员工抱怨不理解评估他们绩效的方法,而且他们不清楚绩效和报酬之间的联系。这种“相对不公平”的后果是较为严重的,会造成组织的内部矛盾、凝聚力减弱、人才流失等问题。

(二)激励措施针对不强,长期激励不足

现代企业对员工的最佳需要的捕捉仍然停留在简单的粗略估计上,没有进行调查研究,没有真实的调查和科学的需要分析为基础,结合公司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激励政策和措施,就会导致有些激励政策缺乏针对性和及时性。企业对普遍生产性员工缺乏中长期激励,对普通生产性员工的激励多采用薪酬激励的方式,而不采用利润分享、股权奖励等中长期激励方式。而且薪酬多少只与公司上一月的产量相关,而与公司长期发展无关。这种短期激励的激励方式,使得员工与公司间的雇佣关系短期化,员工随时都可能离开公司,去别处发展。

(三)薪酬福利体系不合理

国内中小型企业大多是我国传统国企,虽然近年来已不断通过企业改革,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由于我国企业的传统运作模式,其许多体制仍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需要,部分中小企业也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福利体制,其薪酬还沿用传统的薪酬体制,没有将员工的薪酬与其绩效真正挂钩。

(四)忽视员工职业发展规划

当前企业遭遇人才大量外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企业没有为人才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没有为人才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科学的人才流动机制。以电信企业为例,企业没有让人才在企业内部充分的流动,导致不合格的员工没有被淘汰,优秀的员工却得不到提升。第二,未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尤其是在一些技术领域,往往只有一、两名优秀的技术人才,而其它人才与这些优秀人才水平相差甚远,一旦这些优秀技术人才离开之后,企业就面临技术风险。第三,企业没有明确的晋升机制。我国电信企业往往没有明确的晋升机制,许多优秀员工在企业中看不到自己的未来、职业的前途,因此选择了离开企业。

(五)忽视精神激励对员工作用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构建企业的激励机制时往往仅仅注重物质激励,缺少或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精神激励虽然处在对物质激励辅助补充的地位,但其作用仍不容忽视。通过精神激励,企业可以满足对员工的精神需求,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精神激励还可以培养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以及工作责任感。此外,通过精神激励,还可以缓解因物质利益分配不均而造成的矛盾。有效的精神激励还可以统一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员工的个人目标。

(六)绩效评估制度不完善

首先,企业对于绩效评估缺乏一套系统、客观的评估标准,在具体评估过程中只考虑员工的绩效,而不注意影响绩效的各方面因素,比如员工的工作环境、机会的偶然性等。其次,评估结束后,不把评估结果与员工的培训与发展结合起来。由于员工得不到对自己行为评价意见的及时反馈,工作的激情衰减很快,加之考评中采用“强制分档,末尾受损”的危险规则,员工不仅得不到“双因素”中所谓的“激励”,就连“保健因素”都存在很大问题,(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员工对工作不满意是在情理之中[2]。再次,员工绩效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脱节。企业战略目标与员工绩效目标相脱节,多数员工工作中不能有效地将部门目标分解为员工个体绩效目标;存在着较严重的主观臆断和“一刀切”现象。最后,评估者对被评估员工带有偏见,或者仅以员工短期工作行为作为长期工作表现的评估依据等。

四、健全和完善企业激励机制的途径

面对剧烈的变革,企业要么提高生产率,要么只有关门。如何激励自己的员工?如何满足客户需要?如何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利润?这些无一例外地对企业激励机制提出新的变革要求。管理的重要任务是管理人,其核心是激励员工。激励是面向对象的一种精神力量,能起激发和推动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目标。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客体相互作用方式。有效的激励机制是企业将其经营设想转化为具体事实的重要手段。

(一)进行分层次激励

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的强度并不是相等的,他将人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7]。根据其需求层次理论,企业的不同层次的员工对于激励的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很多企业在实施激励措施时,并没有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认真的分析,“一刀切”地对所有人采用同样的激励手段,效果不理想甚至适得其反。

从事简单劳动的员工,创造的价值较低,人力市场供应充足,对于他们采用物质激励是适用的和经济的,采用物质激励会更有效。相反,高层次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来自于内在精神方面对成就的需要更多些,而且他们是企业价值的重要创造者,公司希望将他们留住。因此,公司除尽量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外,还要注重精神激励和工作激励,如优秀员工奖、晋升、授予更重要的工作、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以及尽量提供有挑战性的工作来满足这些人的需要。

(二)实施个性化激励

激励机制包含两个要素:第一,发现他需要什么,然后用这个事物作为员工完成工作的报酬。第二,确定他的能力是否完成这项工作,也就是说,需要和能力是实现激励功能的两个要素[8]。激励并不是无条件地简单满足员工的任务需要,而是要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组织绩效提高的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要,要对需要满足的方式和程度予以控制。例如员工在上班时间有社交需要,他可能会擅离职守去会友来满足这种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不仅不会导致组织绩效的提高,反而对组织有害。而且有些需要被过度满足后反而会导致绩效下降。

在管理实践中,如何对企业中的个人实施有效的激励,首先是以对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要想激励员工,必须了解其动机或需求。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两点:一是没有相同的员工;二是在不同的阶段,员工有不同的需求。对于不同的员工应当考虑个体差异,具体分析,找到激励他们的因素,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有针对性进行激励。

例如,年轻员工比较重视拥有自及创新的工作环境,中年员工比较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及事业发展的机会,年龄较大的员工则比较重视工作的稳定性。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重要,而男性员工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企业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

(三)完善薪酬激励体系

薪酬直接关系到员工的物质生活保障和改善,因此企业薪酬体系在企业的激励机制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本文认为,企业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必须做到公正、公平,同时又能充分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体来说:首先,企业应减低薪酬等级,拉大等级内薪酬浮动范围。企业要对各岗位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价值分析科学的评价出各岗位的价值。岗位对企业的贡献越大,岗位级别就应该越高。其次,员工的工资应分为几大块,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奖金、绩效工资、等几部分。基本工资作为保健因子也可称为津贴补贴,应根据企业当地的物价指数等确定,满足员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岗位工资则直接与岗位级别有关,而绩效工资则与员工的工作业绩挂钩。

(四)完善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机制

职业发展也称职业生涯,职业计划等,对于员工个人而言,他们具有在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的意愿,因此为了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9]。他们不断追求理想的职业,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对于国内企业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企业的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机制。第一,建立多渠道的人才晋升机制。例如:企业应打通营销、技术、管理等业务的晋升通道,使管理岗位的员工可以走技术发展的序列,也可以让技术序列的员工走营销序列的晋升通道,从而使员工在企业内可以流动起来,从而激发全公司的营销、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二,帮助员工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企业应帮助员工清楚的认清其在企业中所担任的角色,同时帮助员工评估自己的专业技术、销售、管理能力,从而为员工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方向。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我国企业应对不同年龄段的员工制定不同的职业发展规划。

(五)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并重

激励是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10]。人的需求多种多样,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过于强调物质利益,会使私欲不断膨胀,形成自私自利的思想,工作积极性将无从谈起;然而,过于强调精神方面的内容又会形成望梅止渴的现象,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要注意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同时,还应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形成讲牺牲、讲贡献的良好企业氛围,以精神内容的引导升华职工的各种劳动行为,充实职工的思想和生活,给他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之有目标可奔,有方向可寻。

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的优秀员工,我们可以采用精神激励的方法,给予必要的荣誉奖励。例如,管理者可以向干得好的员工表示祝贺,最简单的方式是说一句“干得不错”,对他们的工作表示认可对于渴望社会赞同的员工,管理者可公开对他们的成绩表示认可,把工作出色的员工的名字贴在公司大楼内,奖励他们并大张旗鼓地宣传,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也可以设计一定的级别和头衔并有足够的层次以便让员工一次又一次地提升。为了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管理者还可以召开会议表扬那些有成效的团队。

(六)制定合理、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