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13 17:31:15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例1

广西瑶族地区的民族特色不仅体现在地方风俗习惯上,在中小学教育中也有所体现。在民族地区教育中,中小学舞蹈教育是培养舞蹈艺术人才的基础教育,同时还要承担中小学生民族素养培养的责任。人们通过对中小学生实施舞蹈教育,将民族文化传承下去。

1 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概况

在广西瑶族分布的6个瑶族自治县和49个瑶族乡中,民族舞蹈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果。瑶族舞蹈与当地的宗教密切相关,是宗教与舞蹈相结合的结果。例如,金秀瑶族自治县坳瑶的黄泥鼓舞、恭城瑶族自治县的长鼓舞、桂林市平乐县大发瑶族乡的香龙舞等,这些舞蹈已经成为瑶族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内容。舞蹈伴随着节奏,使舞场景逼真,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天性体现出来。依赖于舞蹈教育,瑶族舞蹈得以顺利传承。[1]在开展中小学舞蹈教育的过程中,瑶族地区将最具宗教特色的舞蹈作为中小学舞蹈课堂的重要内容,一些地区还针对瑶族传统文化建立了瑶族博物馆和传承民族文化统战基地等,且成立了“文工团”,吸引中小学师生参与到文工团中,接受专业的瑶族民族舞蹈培训。

瑶族舞蹈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产,是对瑶族文化深化认识的有效途径。保留瑶族舞蹈文化,就要将舞蹈的教育功能发挥出来,充分发挥出舞蹈的价值。目前瑶族的聚居地中,一些中小学校已经着手于瑶族舞蹈文化的保护,并针对相关问题展开了积极探索。[2]他们不仅将瑶族舞蹈引进了校园,还将瑶族的传统节日作为校园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

2 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特色发展策略

2.1 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深入挖掘舞蹈文化,开发校本教材

瑶族民族舞蹈各个支系都有不同的风格。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注重挖掘舞蹈文化,就是让中小学生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了解各支系的舞蹈风格,了解舞蹈的背景和文化内涵,从民族情感的角度出发学习舞蹈。在瑶族民族舞蹈中,长鼓舞是最具代表性的。在中小学舞蹈教育中,要将长鼓舞的舞蹈元素提炼出来,分解为舞蹈动作,针对长鼓舞的典型舞蹈动作对中小学生进行教学。瑶族长鼓舞的典型律动包括三种,即屈弹律动、矮弹律动、拧弹律动。针对舞蹈律动展开教学,首先要让中小学生了解相关的舞蹈文化内涵,之后实施舞蹈教学,使中小学生在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舞蹈。当学生掌握每一个舞蹈动作之后,舞蹈教师就可以实施系统化的长鼓舞训练。[3]由于中小学生已经在舞蹈动作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长鼓舞的系统学习中,能够以舞蹈文化的领悟力指导自身的舞蹈动作,并通过对舞蹈内容的理解,使规范的舞蹈动作连贯起来。对中小学生而言,由浅入深地展开舞蹈学习,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舞蹈动作。以布努瑶和白裤瑶的舞蹈为例,将这两个瑶族支系的舞蹈纳入中小学舞蹈教育中,就要让中小学了解这两个瑶族支系的生活状态,让学习舞蹈的中小学生明白这些舞蹈动作是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演化而来的,以激发中小学生的想象,使其从主观地角度出发,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布努瑶人生活在山中,他们的生活非常艰苦,“蹲颤”就类似于他们登山时候的动作。白裤瑶的舞蹈动作“勒则格拉”表现出来的是像猴子一样的佝偻体态,这是白裤瑶人日常生活中劳作的动作。这两个瑶族支系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都是低重心的跳跃和旋转。中小学生学习这些舞蹈动作的时候,如果对舞蹈动作的背景不了解,就会导致舞蹈动作难以准确到位。这就需要瑶族舞蹈教师在瑶族舞蹈的共性中把握住个性,在课堂教学中格外强调这些个性动作的准确性,以使中小学生更好地掌握瑶族舞蹈的要领,将舞蹈文化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形成可操作性、趣味性的校本教材。

2.2 在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中注重舞蹈动作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瑶族舞蹈较有随意性,各个舞蹈动作都保留了原生态的特点。随着瑶族舞蹈被体系化,舞蹈动作都实现了规范化,这必然会导致瑶族舞蹈出现审美变化。

对中小学生展开瑶族舞蹈教学,就要将瑶族的民族属性保留下来。例如,瑶族长鼓舞舞蹈的评价是“打得越矮,且花样百出,说明敲鼓的技术越高”。长鼓舞表演的时候,重心越矮,且能够屈腿或者蹲着完成各种舞蹈动作,包括跳跃起来、耍花鼓以及拧身等,四肢的动作也能相应地作出变化,说明技术越高。现代的瑶族舞蹈在保留了瑶族舞蹈原生态的基础上,还注入了时代元素,使得瑶族舞蹈成了二次创作的民族舞蹈作品。例如,《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瑶香火龙》等剧目,可以作为中小学舞蹈教学中的学习参考剧目,使瑶族民族舞蹈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在中小学生舞蹈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广西瑶族地区的舞蹈教育特点,并不断挖掘舞蹈的元素,根据舞蹈需要编创舞蹈动作。在具体表演中,舞蹈动作在空间的变化受到了约束。关于瑶族舞蹈的空间变换形势,常见的瑶族舞蹈动作为拜四方、走十字或者罡步等,在舞蹈动作上需要空间流动。但是,舞蹈动作无论怎样发生变化,都是形成矩形或者圆形。在中小学舞蹈教学中,要实现舞蹈教学的特色化发展,就要在保留瑶族舞蹈原生态的同时,根据时代审美需求对舞蹈动作进行适当的改变,以使中小学生在学习舞蹈时,懂得瑶族舞蹈只有创新才能够求得发展。对瑶族舞蹈的创新,主要是动作的创新,而瑶族舞蹈的原生态则要保留下来。例如,在白裤瑶族的舞蹈动作中,有一个是甩跨的动作,这个动作要让中小学生表演到位是很难的。此时,舞蹈教师就要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让小学生领会这个舞蹈动作的渊源。由于瑶族祖祖辈辈都在山里生存,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所以山外的文明没有流入山里的瑶族聚居地,而瑶族的一些古老的生活习俗保留了下来。白裤瑶族的女子穿着裙子,但是在裙子下面并不着装。如果需要大小便,就会跨步一扭而蹲下,长长的百褶裙就会在地上。对中小学生讲这个故事的时候,中小学生会感受到白裤瑶族这个古老的生活习惯与现代生活是完全背离的。当中小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原理有所了解之后,就会想象白裤瑶族女子方便时的样子,并按照这个动作进行舞蹈,从而做到动作的准确到位。这样才能将舞蹈理论与实践结合,跳出更好的作品。

综上,就舞蹈教育的角度而言,广西瑶族地区的中小学教育属于民族地区的教育,且教育发展进程中会遵循民族教育规律,对中小学生的民族个性加以培养。实现中小学舞蹈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就要结合广西瑶族地区中小学舞蹈教育的实际,发展本民族的优势,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惠明.呢呢喃喃动衷肠 痴痴憨憨尽真情:评瑶族群舞 《白白的裤子,黑黑的哥》[J]. 大众文艺,2014(15):182.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例2

培养舞蹈师资,这个问题在高师舞蹈教育中,虽然从理论上得到了统一的认识,但是在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上,依然是按部就班地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朝着大专院校、中等学校的目标而进行。学生在整个大学四年舞蹈专业的学习中,接触的都是成人化的、专业的舞蹈教育,很少接触他们将要面临的教育对象。尤其是中小学的舞蹈教育,在高师的舞蹈教育中几乎为零。这不能不说是高师舞蹈教育中的一个严重的缺失,它使高师的舞蹈教育显得不完整。

高师的舞蹈教育不但要为大专院校、中等学校培养师资,而且还必须贴近中小学的实际,为中小学培养舞蹈教育人才。原因是:其一,以往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任务是由中等师范学校担任的,但随着中等师范的取消,对中小学舞蹈师资的培养就毋庸置疑地成为高师舞蹈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其二,从目前全国的舞蹈教育来看,各地中小学和职业中等学校舞蹈师资极为匮乏。据调查,在这些学校中,舞蹈本科毕业的教师占有比例几乎是零。舞蹈教师都是由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和以往师范学校或幼师毕业生担任的。其三,从人才就业市场的前景看今后高师舞蹈教育的发展空间,目前虽然大专院校、中等学校舞蹈教育师资还很欠缺,但随着各高校舞蹈专业的开设,各高校、甚至各中等学校的舞蹈师资将会得到极大的缓解,高校和中等学校对舞蹈师资的需求也会逐步趋向饱和,因为它和中小学的需求量是远不能比的。加上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改变以及就业市场中,中小学对舞蹈师资的需求潜伏着巨大的就业契机。因此,高师舞蹈教育在今后的教育着力点应放在为中小学培养综合性的舞蹈教育人才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教学与择业就业协调发展的有利机制,形成良性循环。其四,舞蹈是一个对生理、身体自然条件要求较为苛刻的专业,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体发育生长的最佳时期,无论在身体的柔韧性还是在动作协调性的培养上,都是舞蹈教育的最佳时期,它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优秀舞蹈人才的重要基础园地。因此,重视中小学舞蹈素质教育就是重视对舞蹈人才的培养。

一、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应根据培养目标贴近中小学实际,具有师范特点。

目前,在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体系中,没有形成较为全面科学的教材体系,大部分教材都是沿用专业院校的教材,虽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针对性较差,缺少师范特点。尤其对于怎样提高和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舞蹈综合能力方面,没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教材。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教材建设,要从教材改革入手,构建既具有理论又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知识体系。教材内容要紧密结合现当代的教育特点,充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展与舞蹈文化相关的专业与学科,以满足各类不同层次学校的教学需要,使舞蹈教育的教材更加丰富和系统。在学习舞蹈编导课程时,可对学生进行儿童舞蹈创编知识方面的教学,有目的的讲解儿童舞蹈的特点和教学方法以及与成人舞蹈的区别,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上掌握更多的舞蹈教育常识,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转贴于

二、高师舞蹈教育应与中小学挂钩,建立实习基地,进行开放式的教学。

要使学生真正达到在讲台上是个称职的老师,在各项文艺活动中是个出色的创作者和组织者,仅限于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了突出高师舞蹈教育的师范性,使学生能够将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高等师范和中小学之间应建起一条互相了解的通道,而不应是目前的相互脱节。应与中小学的教学挂钩,建立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首先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舞蹈教师的教学能力,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才能逐步形成。在中小学教育基地的实习中,学生接触的教育对象不再是书本中枯燥的概念,而是一个个有思想、有行为、活生生的生命群体。学生只有在教学中,通过不断的接触、熟悉他们的教育对象及心理特征,才能较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原则,提高教学能力。因此,高师舞蹈教育中舞蹈创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舞蹈教学中,如果能和中小学挂钩,让学生承担一定的舞蹈艺术实践,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内外的舞蹈活动,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热情。学生在亲身参加中小学的艺术活动中,通过运用课堂学习中掌握的创编知识和技巧,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方法,将自己积累的儿童舞蹈语汇创作成舞蹈作品,就能在具体的创作、排演过程中去检验自己的创作水平,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再次,学生的组织能力、管理水平也能够在这些活动中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高。学生们通过教育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明确了学习目的,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学习各门课程在今后工作中的重要性,及时发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需求的距离,调整所学专业结构,弥补自己的不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对高师舞蹈教育也起到了一种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

大力发展中小学舞蹈教育,努力提高中小学舞蹈的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中小学舞蹈教师队伍。这就要求高师舞蹈教育在教师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师舞蹈教育只有培养出大批具有活跃而丰富的创新能力、多层次结构、适应大、中、小学舞蹈教育不同层级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将高师舞蹈教育的改革落到实处,从而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于平.舞蹈课程标准.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2):25.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例3

1.小学素质教育舞蹈科学学科的发展

小学舞蹈科学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了解决我国美育缺失的问题。在舞蹈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舞蹈课的教育教学对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要。

2.小学素质教育舞蹈科学学科的设想

(1)科学地认识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奠定舞蹈科学学科基础。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教育观点出发认识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及整体性。顺序性即要求教学活动循序渐进;阶段性即要求小学舞蹈教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个别差异性即要求小学舞蹈教师在教学活动时注意男女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不均衡性即要求小学舞蹈教师根据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予适合的教育。

(2)明确“全脑全身型”开发的思想,科学研制舞蹈素质教育教材。小学舞蹈课身体形态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培养其舞蹈课上的自我保护能力。训练还要求小学生掌握初级表演的技能,能自信地、自然地、有感情地表演,以及培养小学生在集体表演中与他人分享、交流、沟通的能力。小学舞蹈课教学多以群舞形式,要求所有学生能相互协调完成动作。笔者发现正常教学过程中安排每节课5分钟分组交流时间,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增强彼此的情感,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舞蹈文化是要求小学生了解舞蹈发展史和有代表性的舞蹈家,初步识别不同时代、民族的舞蹈特征;拓展视野,认识舞蹈的功能,理解舞蹈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舞蹈与其他姊妹艺术的联系与舞蹈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

舞蹈情绪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小学生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建立起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喜爱之情,进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3)换个角度看待舞蹈科学学科,有效实施小学舞蹈素质教育课程。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通过与更有能力个体的相互作用得以促进,这一发展是借助最近发展区来实现的”[1]。发展区包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个体被帮助下解决问题能力,也就是说小学舞蹈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并且要走在其前头。因此,教师在扩展学生认知范围时,要抓住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以此为基础,在它与新知识之间找到切合点,逐渐达到扩展学生认知的目的。

蔡元培曾说过:“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就是教他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他的美感,不可用模糊的算法与语法”[2]。因此,教师在小学舞蹈课堂上需要找到学生认知与知识的切合点,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小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以此调整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

(4)培养具有舞蹈素质教育资质的专业师资力量,高校实施舞蹈科学学科教育。一方面,一线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身在舞蹈专业方面的水平,补充自己的理论知识。既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等教育专业课程,亦不能忽视对“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生理学”等舞蹈学科教学论的学习。另一方面,即将成为一线教师的师范生应重视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从学校学习走上工作岗位最重要桥梁,是师范教育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综合实践环节。可以让师范生跟随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将理论转化为经验,提高教学工作能力。还可以让学校教育中的骨干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进入到高校兼职,指导师范生学习与教学。

3.结语

小学舞蹈教育应充分发挥“美育”优势,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特点,思考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关系,从培养“全脑全身型”人才入手,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学生为目标。目前,舞蹈教育进入小学课堂还停留在经验教学上,还不能很好地指导小学舞蹈教育的实践,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反复研究,才能最后总结出适合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43-02

一、普通高师舞蹈教育存在的问题

1.生源素质低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学生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舞蹈训练,大多数高师学生入学前也没有接受过基本的舞蹈与形体训练,舞蹈基础比较差。甚至存在没有接触过舞蹈的学生。学生的骨骼发育基本定型,骨骼比较坚硬、软度较差。目前报考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来自普通中等学校,舞蹈技能相对欠缺。而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它们所招收的舞蹈专业的学生,往往是经过一些好的艺术院系的层层选拔和筛选,只能招收到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因此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舞蹈生源素质低下。

2.舞蹈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普通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师,一般是从音乐或者是一些文艺团体转过来的,从专业舞蹈院校毕业的非常少。但是随着改革开发的发展,现在很多普通的高等师范院校都能很容易招聘到从专业的舞蹈院校毕业的学生到本院做专业舞蹈教师,但还是存在许多老的舞蹈教师知识结构老化的情况,即使有一些人在实践中表现得不错,但理论普遍不足,因此师资力量整体还是比较薄弱的。

3.大多数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舞蹈课教材不统一,甚至没有教材。所用的舞蹈教材与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也不按教材上课,多是根据自身和学生实际情况,自己编写教材或者是从北京舞蹈学院出售的录像带“扒”教材、“扒”剧目教给学生,教材利用率并不高。教材使用随意,形成一些地方性的普通高师舞蹈教育教学不严谨。

4.我国高师舞蹈教育的理论普遍较弱,这与高等师范院校舞蹈理论课程的发展程度有关。

5.在作为培养和普及中小学舞蹈教师的高校的舞蹈教师,教师较少参与到社会实践,较少参与到中小学实习,较少带舞蹈实习生和参与到中小学实习的调研。

二、高师舞蹈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提高生源素质

高师院校舞蹈教育是要培养高层次的舞蹈教育人才,而不是培养一般的舞蹈演员。因此,需要高度重视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文化水平,要注意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切不可过分强调所谓艺术专业的特殊性,而轻视文化素质方面的培养。文化素质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底蕴,也是一位合格的高等师范院校舞蹈专业毕业生必备的条件。

(二)提高高师舞蹈教育师资水平

高等师范院校可以用“引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提高高师舞蹈教育师资水平,“引进来”是引进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舞蹈教师,“送出去”是把有发展前途的、好学上进的舞蹈教师送去进修、学习、交流。

(三)建立高等师范舞蹈教育自己的教材体系

高校的舞蹈教学主要是以培养中小学舞蹈教师为主,因此应该有自己的教材体系,应该尽快地建立起一种以适应中小学舞蹈教学实践中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巧作为基础的新型的高等师范舞蹈教材。

(四)加大舞蹈课时开设的比重

舞蹈课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舞蹈教学需要大量的训练时间作为保证,否则无法获得较为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就无法将基本知识和技能向专业能力转化。因此,舞蹈课时开设的比重必须加大,必须保证舞蹈教学时间的足够充足。

(五)加大艺术实践和教学实习的力度

艺术实践在舞蹈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要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舞蹈基本知识,自己去编创、排练舞蹈节目。还要加大教育实习的力度,高师舞蹈教师要多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向校外的专家以及各个中小学校的舞蹈骨干教师学习,在社会中锻炼,在实践中学习。或聘请校外舞蹈专家以及舞蹈骨干教师来校指导,与学院的专任舞蹈教师共同承担育人任务,一起研究讨论教学改革。这样能够有效促进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

三、高师舞蹈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一)高师舞蹈教师选择教学内容要注意“师范性”特点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舞蹈教育,主要是为各个中小学培养舞蹈教师。因此高等师范院校舞蹈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应该与舞蹈专业院校的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完全不同。高师舞蹈学生学习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和知道我国一些较大的,人数较多的民族的民间舞蹈,如: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的民间舞蹈。基本掌握其特点,提高自身鉴赏我国各民族民间舞蹈的能力,为将来做好舞蹈教育的基层普及工作做准备。

2.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舞蹈基本功的训练方法,加强肢体相互间的协调平衡能力,提高自身各个部位的软度、开度和力度,使肢体语言更加丰富,增强舞蹈表演能力。

3.要让学生了解、学习和掌握当现代舞蹈艺术。

4.要根据高师舞蹈专业学生的特点,舞蹈教师应选择大学生能够掌握、乐于学习的,毕业以后能适应中小学舞蹈教学的组合来进行教学。

5.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舞蹈教学法,知道舞蹈教学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难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合理安排舞蹈相关课程的比例

应该增设与高等师范舞蹈“师范性”相关的实用课程的比例,合理地安排舞蹈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结构中的比例。

(三)加大舞蹈社会实践与舞蹈教学实践和舞蹈“编创”课程的学习

舞蹈社会实践与舞蹈教学实践和舞蹈“编创”课程,有利于学生综合知识能力与“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有利于学生增加社会实践能力,学习到更多更广的知识与内容,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尽早地适应舞蹈教学和舞蹈研究。所以,在培养有综合知识与能力结构的、富于创造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方面,舞蹈编创和社会实践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

(四)教材的建设应根据培养目标具有“师范性”特点,贴近中小学实际

对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地研究和建设,要从教材的构建入手,既要构建有“师范特色”的理论基础,又要构建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的,适应于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育的知识体系。高等师范院校舞蹈教材的内容还应该紧密结合现当代舞蹈教育的特点,舞蹈教材内容要贴近中小学实际,要加强舞蹈教育教学中的“文化素养”成分。高等师范院校需要培养出大批具有活跃的创造精神、丰富和多层次知识结构的,适应中小学舞蹈教育的人才。高师舞蹈教育要能够让学生将自己所掌握的舞蹈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到毕业以后的舞蹈教学实践中去,一定要突出它的“师范性”,使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做到既是个称职的舞蹈老师,又是个合格的舞蹈演员,在各项文艺活动中也是个出色的创作者和组织者,从而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例5

高师舞蹈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舞蹈教师,虽然我国高师舞蹈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了许多专业舞蹈教师,但是在现实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利于中小学专业舞蹈教师培养、不能有效适应舞蹈教师专业化发展、不能充分满足舞蹈教师人才市场需要等诸多问题。当然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当前新一轮教学计划改革背景下,为了培养新型的舞蹈教师,满足中小学师资要求,适应教师人才市场的需求,高师舞蹈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舞蹈课程设置十分需要做出相应的调适与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下,舞蹈教育一开始就形成在文化领域,是以培养职业舞蹈表演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在传统学校基础教育中,舞蹈教育一直处于一种附属和依从的地位,最初是舞蹈与体育结合,后又和音乐教育相联系,直到1996年底,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第一个开设舞蹈教育本科专业,后又相继在陕西师大、河北师大、延边大学、首都师大等高校开设。但是,课程设置要么照搬专业院校,要么沿袭原来音乐系的教材和课程设置,没有专门为高师舞蹈教育撰写设置的大纲和与之配套的教学目标、手段,以至出现偏重技能技巧训练,忽视舞蹈理论学习,偏离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需要等问题,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舞蹈教育的重要尺度。一个舞蹈教师的才能应当是全面的,从实际需要来说,我们可以概括为四点:1、舞蹈教师应具有舞蹈演员的表演才能,即不仅要具有准确规范的舞蹈动作和技能技巧,而且要具有简洁明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清楚地解说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名称、技巧。一个不会跳舞的人无论如何当不了优秀的舞蹈教师;2、舞蹈教师应具有编导的创造才能。一个没有创造和创新能力的人是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因为“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成长”;3、舞蹈教师应具有舞蹈理论家的思辨能力。舞蹈教师不是光会跳就完事了,他要分析教材,制定教学内容,必要时还要整理教材,编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而这一切没有逻辑能力是不行的。他需要理论,尤其是需要理性认识舞蹈的能力,需要理论家的思维方法,可以说,舞蹈教师的思辨能力越好,他的教研水平、科研水平也越高,他的实际教学也会越有条理,效益也会越好;4、舞蹈教师应具备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普通教学的规律,一般教学的原则、过程和方法与舞蹈教学也是相通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规律。一个舞蹈教师所具备的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舞蹈表演人才不具备的。这种综合素质高、一专多能的创新型师资的培养,自然需要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课程目标定位,即高师舞蹈教育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舞蹈师资,并非技艺精湛的演员。在以上几方面的要求下,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应做出以下几点改革:

一、增加舞蹈相关课程的比例

我国高校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大致由舞蹈相关课程、音乐基础课、教育类课程等组成,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音乐基础课程,可培养学生“专业”的舞蹈相关课程远远少于音乐基础课程。这样的结果就是毕业生具备“多能”,但“一门专业”的专业性不强。具体表现为:舞蹈技能技巧不足、舞蹈理论基础薄弱、舞蹈创作能力不强、舞蹈教育实践较少等等。为了改善“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应适当压缩综合音乐基础课程,增设与舞蹈相关的实用课程,合理地扩大舞蹈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结构中的比例。

二、加强舞蹈理论课程比重

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理论基础普遍较弱,舞蹈技能技巧课程明显多于理论课程,虽然这与舞蹈理论课程的发展程度有关,但这同样说明我国高师舞蹈教育还存在“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

舞蹈技能技巧的提高与发展离不开舞蹈理论基础。改革和发展舞蹈理论课程,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例如:开设《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基础理论》、《舞蹈编导常识》等课程,向学生讲授舞蹈艺术概念、定义、种类、题材、美学特征等有关舞蹈艺术认识论方面的内容,讲解舞蹈作品如何根据音乐进行的构思、创作,舞蹈动作的提炼、发展、变化;舞剧、舞段的形成等。此外,还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新解构,不再过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扩展舞蹈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三、增设舞蹈实践与创作课程

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应付变化极快而又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利于学生尽早地参与教学与研究。所以,在培养有综合知识、能力结构、富于创造力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方面,此类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在活跃基层文化、普及舞蹈教育等方面都需要个人具备编导方面的能力,舞蹈编导课程在提高学生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塑造艺术人格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面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专业课重要的补充,二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见,增设创作与实践课程是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

四、广泛开拓专业领域

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要求高师舞蹈专业要培养出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多方面的舞蹈专业人才,而师范院校作为一块拥有得天独厚的多元化求知环境的阵地,就能够使舞蹈专业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吸收广阔的、丰富的知识。如何利用好这种氛围和知识环境,则是当前高校舞蹈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许多学舞蹈的学生,其实还具有多方面的天赋,例如,有的会唱歌,有的善表演,有的爱好书法绘画,有的精于语言表达。他们不满足于单项冒尖,而有志于施展多方面的才华。这些学生年轻好学,兴趣广泛,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应该在舞蹈课程设置上配合他们的需要,在专业课之外,可以开设美学、文学、哲学、音乐、表演艺术等课程,并与学分制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些自我选择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加全面,专业知识得以从舞蹈领域向其他艺术领域横向发展,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一个人的学识越丰富,修养越全面,就越能增强自己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这样对学好舞蹈教育专业是大有好处的;其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具备开阔的眼界、广博的知识、灵敏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和开拓的精神,这样,就能激发出学生创新的思想和行动;再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力。现在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多学一门知识,多掌握一手技能,就多一份竞争力,就多一次机会。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尽可能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天资与潜能,注重素质的全面化,培养“多面手”,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师范能力与舞蹈专业知识同步发展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例6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大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军,他们将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的能力,其实质是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因此,以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发展的教育手段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二)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才的形象化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美育可帮助学生体验审美,从而达到对美的感受力、创造力和自我完善能力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最佳途径,通过艺术教育可以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学生从艺术的角度体验审美,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审美情趣。

(三)舞蹈教学是开展艺术教育的必备形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专业性的舞蹈教育逐渐演变成一种有特色、有体系、有目的的艺术教育形式,舞蹈艺术作为人体的动态文化有助于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不但锻炼了形体,也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发挥舞蹈教育独特的艺术魅力,能够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艺术教育的特征

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舞蹈课程属于非专业的舞蹈素质教育,主要以提高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为目的,学生将通过舞蹈课堂认知舞蹈、融入舞蹈、热爱舞蹈乃至传播舞蹈艺术。高师音乐教育舞蹈教学具有以下两点特征:

(一)音乐学专业广泛的教育对象决定了舞蹈课程形式的非专业性

舞蹈课程面向全体音乐专业学生,通过舞蹈课程的形式和舞台实践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鉴赏与审美能力,达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因此,作为一种普及型舞蹈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相应有所调整,如授课形式的多样化,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开展舞蹈知识讲座、校园舞蹈比赛等形式会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

(二)舞蹈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理论传授与艺术实践相结合的统一性

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育包括舞蹈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活动两个方面。舞蹈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其目的是奠定学生欣赏和实践舞蹈艺术的基础,提高艺术修养。艺术实践则注重增强学生的参与力度,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舞蹈实践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体验与审美经验。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高师音乐学专业中舞蹈艺术教育的功用

(一)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舞蹈艺术教育,是人类最早的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之一。舞蹈可以使人体各个器官变得灵活敏锐,有助于受教育者的体貌匀称发展。舞蹈在帮助学生增进思维、发展智力的同时,使其养成优雅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习惯,以及形成良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随着现代审美多元化的发展,观赏性与娱乐性的舞蹈作品增多,舞蹈艺术与社会道德情操、现代生活产生了更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成为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形式。

(二)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的美育功能

舞蹈艺术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呈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情操以及文化素养。它通过肢体动作的形象美和艺术作品的内容美来展现对现实生活与理想的追求,达到情感抒发和精神追求的协调统一。通过学习舞蹈,学生不仅有了美感体验,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进而使道德情操和思想情感得以升华,艺术修养得以提高,这是舞蹈美育的重要作用。

四、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育发展的改革与探索

(一)把握时代脉搏,更新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理念

社会在发展,高师音乐学专业的舞蹈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完善,唯有教学理念的突破才能带动教学改革的创新。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从强调专业对口转向适应社会需求。注重综合性、跨学科教育的发展,将推动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更新,舞蹈课程的教学理念应具备以下几点转变

1.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

“兴趣”是学生探索求知、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能否上好舞蹈课与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直接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潜意识的选择有助于学好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兴趣不足则会出现各种学习障碍。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对舞蹈课程的学习兴趣。如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精彩、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等,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顺利开展课堂训练与艺术实践。

2.充分锻炼和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随着舞蹈教育在高校的普及,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舞蹈艺术。面对大多数没有舞蹈基础的音乐专业学生,教师需要以鼓励为主,无论学生能力大小都要平等对待,给学生充分的空间与时间去领会和感悟舞蹈艺术。舞蹈教育对学生潜在能力的开发离不开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给予学生参与的动力和实践的机会,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去感受舞蹈艺术,由此必然会帮助他们达到健美体魄、提升气质、增强审美、丰富感知能力等目的。

3.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和实践

在舞蹈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保持宽容的心态让学生各展所长,充分给予他们成功的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一旦拥有了自信,将会乐于尝试和自愿追求下一个学习目标,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在舞蹈创作中既要保持训练的规范性,也不能忽略相关文化理论的修养筑造,加强师生间的合作,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对舞蹈进行原始创作或二度创新将有助于师生共同进步。

(二)完善音乐学专业舞蹈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培养目标

1.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内容的设置

舞蹈教学内容应遵循“形体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舞蹈艺术名作赏析”“中小学舞蹈编创与教法”相结合的原则。没有优美的体态,舞蹈艺术就失去了基本的载体,所以开展舞蹈教学时首先要进行形体基础训练。其次,民族民间舞蹈训练的介入,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各民族舞蹈艺术的特点,还可以通过不同的体态特征、运动规律以及优美的民间音乐等给学生带来更为生动直观的审美体验。再次,学生在积累了一定量的舞蹈理论和形体训练后加入舞蹈名作的赏析,可以更加充分的感受舞蹈艺术,顺利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最后,通过舞蹈艺术实践与教学法规范学生对舞蹈普及教育的正确认知,在学生懂得和喜爱舞蹈文化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开展基础的舞蹈创作,为今后步入社会和进行中小学艺术素质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高师音乐学专业学生舞蹈教学的培养要求

培养音乐学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舞蹈普及教育能力,不必苛求学生的外在条件,只需具备一定的软开度和准确的舞蹈基础动作示范能力即可。任课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且忠诚于艺术教育事业。在教学实习中可引导学生从事舞蹈普及工作的热情,帮助他们了解教学对象,懂得如何培养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让他们懂得欣赏和理解舞蹈艺术作品,具备一定的舞蹈表演、舞蹈创作、舞蹈理论的基本能力,便于毕业后开展与舞蹈艺术相关的普及教育工作。

(三)改革和探索音乐学专业舞蹈课堂的教学模式

1.丰富音乐学专业舞蹈课堂教学的教育途径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在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中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改变过去单一的口传身教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方面,教授舞蹈的基础知识可以从单一的动作组合入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动作与运动规律。另一方面,广泛使用舞蹈术语,鼓励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会运用专业性语言和科学的练习方法,加强对舞蹈训练的系统认知,以便形成正确的运动记忆,并提高自身的感知能力。

2.拓宽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视野提高舞蹈艺术素养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院校开始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运用,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了很多新的思想观念。相关学科与舞蹈艺术的有机结合,既丰富了舞蹈的内涵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通过生动的形象,多维角度开阔视野,学生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到舞蹈实践中去,达到既能歌善舞又能投身于舞蹈普及教学与艺术创作的目标,真正成为具备一定艺术修养,适合中小学需要的艺术教育人才。

3.加强少儿舞蹈元素的渗透

音乐学专业的毕业生将来大多会从事中小学的艺术基础教育工作,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应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构想,注重加强少儿舞蹈方面的知识技能普及,为学生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摩中小学校举办的各类文艺汇演,让他们更为直观的了解少儿舞蹈的特点和规律,区别成人舞蹈与少儿舞蹈的不同,突出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学校可以利用艺术实践组织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参与少儿舞蹈编创,从编排简单的少儿舞蹈组合开始,加强对学生舞蹈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例7

当前,在高等师范舞蹈教育学科的建设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其一直停留在十分初级的阶段上。这种现象暴露出舞蹈教育的许多弊端和矛盾,不利于舞蹈人才的 培养,限制并阻碍了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与时俱进的今天,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形成舞蹈教育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生源素质低下,给舞 蹈教学带来困难;其二,教师对于舞蹈本体文化认识的欠缺,使舞蹈教育显得单薄;其三,教材使用的随意性形成教学的不严谨。

    针对高师舞蹈教育中的这些现象和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改革高师舞蹈教育中陈旧的、不合理的教育体系,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系统的舞蹈教育学科。

    一、改革教育体制,舞蹈教育从源头抓起,提高生源素质和质量

    学生舞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舞蹈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的根本上做起,只有这样,艺术教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并驾齐驱,从而进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层面。因此,改革旧的教育体制,舞蹈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这对于改革舞蹈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舞蹈人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因为,其一,舞蹈是一个对生理、身体自然条 件较为苛刻的专业,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发育生长的最佳时期,无论在身体的柔韧性还是在动作协调性的培养上,都是舞蹈教育的最佳时期。实践证 明,在这个年龄段的舞蹈教育效果高出其他年龄段的几倍。其二,由于舞蹈生源的文化素质和水平较低,因此在招生过程中,一些舞蹈基础、水平较好的考生因为文 化课分数线的限制,与大学失之交臂。根据以上情况,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上,加人舞蹈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全民的素质教育,同时也能提高舞蹈生源的文化 素质和专业质量。因为这种舞蹈的学习是与文化课同步进行的,而不是与整体的教育断裂开的,同时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能够适应当 今教育发展的形势和社会的需求。

二、拓展和加强舞蹈教育学科建设

    在大力提倡和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越来 越凸现出来。我国著名的舞蹈理论家资华摘曾在《面向21世纪舞蹈学科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应用学科的建设大都与舞蹈教育紧密相关,依然需要突破‘经 验叙述’、‘教材整理’、‘技艺传授’的水准,克服杂芜、繁琐、重复现象。强化对普遍规律的科学提炼,少而精准的传授方法,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可持续 发展的人才意识。”当前的舞蹈教育现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与时俱进的今天,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21世纪舞蹈教育的发展,对我们的学科提出新的挑 战。新世纪的舞蹈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拓展当前的学科体系,以开放的学术视野和眼光,开设与舞蹈相关的综合艺术表演专业和增加新的学科课程,如:公共事业管理学、 教育学、解剖学、力学、生理学、生化学、心理学、运动医学、传播学、人类学等,使舞蹈学科教育在知识面和学术性上更加广博而厚重。在人才培养和基本素质要 求方面,必须适应当前舞蹈教育由职业教育向全民教育推展,也就是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换的新的发展趋向;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系统的舞蹈教育学科,不 仅仅要从原有的教材和教育模式走出来,而且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适应当今的教育规律,挖掘出与其他学科相通的认知规律,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 养,把握舞蹈教育的最新动态和信息,不断提高更新教育、被教育者的舞蹈水平和理念,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可持续发展的舞蹈人才,这就是现代教育发展中 对舞蹈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与文化修养

    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不是表现在你拥有大楼的多少,而在于你拥有具有真才实学 的、有威望的名师的多少。学校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教师之争。师资力量的厚薄,才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真正标准。师资是教学的关键。舞蹈教师不仅需要有 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才。笔者认为舞蹈教师应具有以下条件:

    1.具有表演和示范的能力。舞蹈是人体文化,动作是舞蹈的特性。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其教学内容充分地表演给学生看,做好示范,是舞蹈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2.具有舞蹈编导的创造能力.在高师的文艺活动中,舞蹈教师要不断地创作舞蹈作品,组织学生演出和比赛,进行艺术的实践,提高自己和学生的舞蹈及创作水平。

    3.具有坚实的舞蹈理论基础。作为一个舞蹈教师不仅要会跳、会编,而且还要对舞蹈本体文化以及相关的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正确地把握舞蹈教学的特点。

    4.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作为舞蹈教师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即舞蹈艺术作品的再创造上,而且更体现在把舞蹈教给学生时所采用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上,并能够在舞蹈教学上,较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具有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能力以及对教学内容准确无误的、高度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本身的责任心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当前舞蹈师资极度匾乏的情况下,可采用以教师自修为主或请进来,走出去。将一些在舞蹈教育和理论上有权威的专家请进来,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让教师进行短期的培训和进修,不断吸取世界先进文化和科技,广泛参加舞蹈文化活动的各种交流,及时把握和了解舞蹈文化发展的动态与方向,不断地丰富自己,以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四、教材的建设应根据培养目标贴近中小学实际,具有师范特点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例8

当前,在高等师范舞蹈教育学科的建设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其一直停留在十分初级的阶段上。这种现象暴露出舞蹈教育的许多弊端和矛盾,不利于舞蹈人才的培养,限制并阻碍了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与时俱进的今天,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形成舞蹈教育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生源素质低下,给舞蹈教学带来困难;其二,教师对于舞蹈本体文化认识的欠缺,使舞蹈教育显得单薄;其三,教材使用的随意性形成教学的不严谨。

针对高师舞蹈教育中的这些现象和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改革高师舞蹈教育中陈旧的、不合理的教育体系,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系统的舞蹈教育学科。

一、改革教育体制,舞蹈教育从源头抓起,提高生源素质和质量

学生舞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舞蹈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的根本上做起,只有这样,艺术教育与现代社会的发展才能并驾齐驱,从而进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的层面。因此,改革旧的教育体制,舞蹈教育要从中小学抓起,这对于改革舞蹈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的舞蹈人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和基础。因为,其一,舞蹈是一个对生理、身体自然条件较为苛刻的专业,中小学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发育生长的最佳时期,无论在身体的柔韧性还是在动作协调性的培养上,都是舞蹈教育的最佳时期。实践证明,在这个年龄段的舞蹈教育效果高出其他年龄段的几倍。其二,由于舞蹈生源的文化素质和水平较低,因此在招生过程中,一些舞蹈基础、水平较好的考生因为文化课分数线的限制,与大学失之交臂。根据以上情况,在中小学的课程设置上,加人舞蹈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全民的素质教育,同时也能提高舞蹈生源的文化素质和专业质量。因为这种舞蹈的学习是与文化课同步进行的,而不是与整体的教育断裂开的,同时这种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种复合型的人才,能够适应当今教育发展的形势和社会的需求。

二、拓展和加强舞蹈教育学科建设

在大力提倡和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舞蹈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我国著名的舞蹈理论家资华摘曾在《面向21世纪舞蹈学科建设的思考》一文中指出:“应用学科的建设大都与舞蹈教育紧密相关,依然需要突破‘经验叙述’、‘教材整理’、‘技艺传授’的水准,克服杂芜、繁琐、重复现象。强化对普遍规律的科学提炼,少而精准的传授方法,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意识。”当前的舞蹈教育现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与时俱进的今天,已不能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21世纪舞蹈教育的发展,对我们的学科提出新的挑战。新世纪的舞蹈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拓展当前的学科体系,以开放的学术视野和眼光,开设与舞蹈相关的综合艺术表演专业和增加新的学科课程,如:公共事业管理学、教育学、解剖学、力学、生理学、生化学、心理学、运动医学、传播学、人类学等,使舞蹈学科教育在知识面和学术性上更加广博而厚重。在人才培养和基本素质要求方面,必须适应当前舞蹈教育由职业教育向全民教育推展,也就是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换的新的发展趋向;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系统的舞蹈教育学科,不仅仅要从原有的教材和教育模式走出来,而且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求,适应当今的教育规律,挖掘出与其他学科相通的认知规律,体现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培养,把握舞蹈教育的最新动态和信息,不断提高更新教育、被教育者的舞蹈水平和理念,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可持续发展的舞蹈人才,这就是现代教育发展中对舞蹈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与文化修养

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不是表现在你拥有大楼的多少,而在于你拥有具有真才实学的、有威望的名师的多少。学校之间的竞争,最根本的是教师之争。师资力量的厚薄,才是衡量一所大学水平的真正标准。师资是教学的关键。舞蹈教师不仅需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它是一个综合性的人才。笔者认为舞蹈教师应具有以下条件:

1.具有表演和示范的能力。舞蹈是人体文化,动作是舞蹈的特性。舞蹈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其教学内容充分地表演给学生看,做好示范,是舞蹈教师最基本的能力之一。

2.具有舞蹈编导的创造能力.在高师的文艺活动中,舞蹈教师要不断地创作舞蹈作品,组织学生演出和比赛,进行艺术的实践,提高自己和学生的舞蹈及创作水平。

3.具有坚实的舞蹈理论基础。作为一个舞蹈教师不仅要会跳、会编,而且还要对舞蹈本体文化以及相关的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充分正确地把握舞蹈教学的特点。

4.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作为舞蹈教师的创造性,不仅体现在对教学内容即舞蹈艺术作品的再创造上,而且更体现在把舞蹈教给学生时所采用的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上,并能够在舞蹈教学上,较好地掌握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原则,具有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能力以及对教学内容准确无误的、高度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教师本身的责任心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当前舞蹈师资极度匾乏的情况下,可采用以教师自修为主或请进来,走出去。将一些在舞蹈教育和理论上有权威的专家请进来,进行专题讲座和报告。让教师进行短期的培训和进修,不断吸取世界先进文化和科技,广泛参加舞蹈文化活动的各种交流,及时把握和了解舞蹈文化发展的动态与方向,不断地丰富自己,以提高舞蹈的教学质量。

四、教材的建设应根据培养目标贴近中小学实际,具有师范特点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例9

一、教材的重要性

舞蹈教育领域充斥着两种权威观点:教师决定论,名言为“名师出高徒”、“师不高弟子拙”和学生决定论,论点是“一切教育本质上都是‘自我教育’”。

“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师水平和学生发展存在依存关系。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水平,教学、教学质量是由教师、教师水平而决定的。在舞蹈教育中,舞蹈教师主要依靠自身的示范来进行教学活动,示范的准确到位与否则直接决定其教学质量的优劣。“学生中心论”认为自我努力、自我激励是学生发展的内因,天赋、智商是学生发展的“基因”,学习的质量、学生的发展是由学生自身决定的。我们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确实这些特殊才俊,他们天资聪慧“悟性”极高,也有一些勤奋学生凭借自身的不懈努力取得出色的成绩。

笔者认为,过分强调教师中心或学生中心容易产生相互排斥走向极端,从哲学上讲也容易把教学引向主观唯心主义的误区。从现实角度思考,在实际的舞蹈教学中除了“人”的因素以外,“物”(教材)的作用则更为突出。

二、中小学对舞蹈教材的需求

(1)学校需求

中小学舞蹈教育迎来了春的美好,各大小学、中学争相开设舞蹈课程,迫切需求完善的、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特色的舞蹈教材。一个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内涵,失去方向,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据,没有了根基,舞蹈教学同样如此。以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为例,2004年展开舞蹈艺术教育探索和实践,12年来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校本特征的教材,总结摸索出与教材相适应的教学法以及建构出相对完整的教学结构,并成立金帆舞蹈团隶属于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舞蹈教育之所以能够发展和延续至今,归根到底在于教材。学校根据自身情况拟定实施舞蹈教育发展之路,总结摸索出一套适应于自身的舞蹈教材,舞蹈教材体现特色办学,并能够在长达10多年的实践和检验中逐渐彰显其独特的价值,这对于舞蹈教育教学的适用价值和风格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2)教育主体的需求

教师是“教”的主体。现阶段中小学舞蹈教师的构成主要分两个层次:专业舞蹈教师和非专业舞蹈教师。在没有具体舞蹈教材为指导的情况下,专业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水平较高,会不由自主的选择难度较高、技术性较强的教材进行教学,这些教材对中小学生来讲是极不相符的,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兴趣、打击了学生跳舞的积极性;其次,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加之非专业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局限性,往往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有所偏差,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建构科学的、系统的、特色分明的中小学舞蹈教材是满足教师教学的有效途径。

学生是“学”的主体。虽然在舞蹈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需要手捧教材上课的,由舞蹈教师通过语言教学和肢体示范教学来完成教学内容的,但是,教材作为“隐身的存在”它始终存在于教师课下的备课中和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中;教材是教师执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教材不但界定教师教的任务,也界定学生学的任务,教材才是教学过程真正的核心,必须以教材为中心来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舞蹈教材是每位学生的需求。

三、加快中小学舞蹈教材建设步伐

教材是教师及相关专家知识的结晶是知识的化身,教学过程就是知识(教材)生成的过程,高素质的教师屡见不鲜,但达到超越教材的却不多;此外,教材是传承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教育具有普及性、全民性和传承性,教学不同于研究,研究以创新知识为主,而教学则以传承知识为主,传承知识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教材将知识代代传递。现阶段中小学舞蹈发展迅速,但是教材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学生学习的根本,是集知识、智慧、精神、科学性、人文性、道德性、核心性、主导性于一身的教学材料,因此教材建设至关重要。

加快中小学舞蹈教材建设是现实需要。中小学舞蹈教育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一直未被纳入进正式的校本课程,即便有一些中小学校开设舞蹈课程,那也是以兴趣班、校舞蹈队或校舞蹈团的形式而存在,对于教材的选择一般都是根据舞蹈老师或编导主观的选择,将专业院校的舞蹈教材生搬硬套的应用于中小学舞蹈教学中,以至于在舞蹈教学中出现“架接”、“拔苗助长”、“张冠李戴”等各种违背规律的现象。面对各大中小学校对舞蹈特色教材的庞大需求量,笔者认为建构适合中小学校特色的舞蹈教材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例10

少儿舞蹈编导课程是高师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技能课程。能较好地创编少儿舞蹈是每个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舞蹈教学能力中的高级行为方式。

作为舞蹈编导不仅要会编舞,还要会导演。少儿舞蹈编导就是根据舞蹈编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少年儿童的角度出发,来探究适合具体人群的编排方式。少儿舞蹈创编虽然是面向儿童,但它也有自己的创作规律、理论体系、表现对象、社会作用和美学价值,从而构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艺术学科。从整个社会主义的舞蹈事业发展来看,少儿舞蹈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它在多姿多彩的舞蹈世界中起着其他任何舞种都无法替代的作用。

本课程要求在掌握舞蹈基础专业知识(包括基训、幼儿舞蹈、风格性民族民间舞的训练)的基础上,1、通过舞蹈理论的讲授与舞蹈实践的编排,学习少儿舞蹈不同形式的创编技巧,运用不同创编方法与各种技术技能,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的少儿舞蹈形式、结构,区分并研究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还要让基础技能的学习与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鼓励他们大胆的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素材,掌握各种儿童年龄段的不同特点,把握童心、童趣等特征。2、学习少儿舞蹈教学法,向学生传授教学经验和现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教学能力,将学习过程与少儿舞蹈教育需要的实际联系起来【1】,毕业后能自如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胜任中小学各类节日和活动的舞蹈编排,将来可以满怀信心地走上工作岗位。

一、现行教学大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目标导向缺失,创编意识培养、创编实践和课外延续学习不足。课堂上很少安排创编,只是一味的灌输舞蹈动作、组合,造成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实践力都得不到开发,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

2、师范性质突出不够,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与培养中小学音乐舞蹈教师脱节。没有通过实际调研,不了解当地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而盲目制定教学内容,教学计划,造成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胜任基础音乐教育。

3、照搬舞蹈专业院校的舞蹈创编教材,与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相称,没有明显区分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针对性不强,带有盲目性。

4、对学生的实际创编能力培养不够,学时分配不科学。有些地方高校很少甚至没有安排少儿舞蹈编导课程,有的不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合理科学的安排好教学内容。

因此,教学大纲的修订势在必行。

二、修订计划

1、通过调研,明确教学目标,建构符合中小学教育实际的教材体系。仔细研究《中小学教育纲要》、《新课程标准》中对中小学生艺术教育的要求;在中小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各中小学对舞蹈教学的需求;考察借鉴各兄弟院校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

2、利用课堂实验教学对本课程进行实践探索,不断改进、不断更新。

3、根据调研结果和实践教学研究,再进行分析、讨论,修订教学大纲和教案。

结合我校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创编有针对性的、具有自主特色的少儿舞蹈编导教材,同时,密切关注少儿舞蹈教学领域的最新动态。

三、教学改革设想及实施途径

1、合理分配学时,着重实践部分

对与本课程来说,最为重要的是实践部分。本课程的实践环节主要体现在各种舞台实践中,因此多举办各种演出,或进行创作比赛等教学实践,通过这些实训和舞台实践活动,让基础创编技能的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提高综合素质。

还可以大胆地把学生拉到大自然中,通过实地环境的认识,动作与情景相结合,引导学生找出动作的元素,通过与自然环境的情景交融来发展动作,编排动作组合。

还应组织学生到幼儿园、中小学观摩舞蹈教学过程,参与幼儿园、中小学的舞蹈创作与教学实践,教师也要多给学生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从备课到授课再到课外辅导,帮助学生找出自己各方面存在的差距,并加以弥补,不断提高他们少儿舞蹈创编和指导舞蹈实践的能力,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成为合格的中小学艺术人才。

2、加强即兴创编练习

通过即兴舞蹈创编训练灌输学生舞蹈动作的求异与创新理念,将成人舞蹈创编的某些表现手法灵活运用于少儿舞蹈作品创作之中,强化学生对少儿舞蹈作品结构、空间、时间、力等概念的把握,使学生在即兴创编中不断掌握和理解少儿舞蹈创编的方法和技巧。

3、遵循少儿舞蹈创编原则,体现少儿舞蹈特点

从儿童的心理出发,从形象性动作出发,体现童心、童趣、童真,根据教授对象的不同年龄特征实施有效的创编,区分少儿舞蹈不同年龄段在编排上的区别,以及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在编排上的不同。

4、扎根地域文化,弘扬民族民间舞蹈

教材的选择要突出地域特色,应该将本省本地区最优秀的传统舞蹈编进教材,地方高等院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将传统舞蹈引入少儿舞蹈创编中,让地域文化为少儿舞蹈定位文化坐标,预设文化传统特性,提供文化生态资源,指明文化传承方向。地域文化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影响表现出了文化层面的理论意义和与技术层面的实践意义,【2】如将淮河流域的传统舞蹈花鼓灯的动作元素融入创编中,使少儿舞蹈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为一体,创作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推动当地民间文艺的繁荣发展,服务地方文化产业。

5、改良考核方式

考核与评定的结构分五项,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分,评分标准:平时30%,期末70%。

舞蹈能力的考核:创编少儿舞蹈的能力占60%;幼儿舞蹈的教学能力,包括对教材的理解,基本动作结构特点的分析与运用、讲解示范、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占25%;表演占15%。

考试形式:以舞蹈表演的形式,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以集体考试、公开课考试、即兴创编的方式等进行考试。

总之,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怎样开设好少儿舞蹈编导课程,需要根据地方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努力寻找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新模式,这是地方高师音乐学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师舞蹈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畅.高师音乐学专业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大舞台

[2]张海丽、杨传中.地域文化对少儿舞蹈创作的影响[J]北方音乐

[3]刘斌.高师舞蹈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科学教育家

[4]赵丽.论少儿舞蹈创编及其艺术风格——以安徽省淮南市少儿舞蹈为例[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小学舞蹈教育论文例11

(一)有利于对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舞蹈教育能够使学生的左右脑平衡发展,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想象力。舞蹈不仅是一门艺术,还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要进行全身心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大脑充分得到全方位的锻炼,需要舞蹈的不断激发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于抽象思维比较强的学生来说,让他们接受一定的舞蹈训练,让他们通过舞蹈感受到不同的思维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而且舞蹈教育也是净化心灵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只有内心拥有丰富的感受,才能自然的在舞蹈表演中真实的表现出来。

(二)舞蹈教育能够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形体气质

作为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舞蹈不仅能增强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而且通过舞蹈学生们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很好的表达出来。在舞蹈训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们的身新得到很大的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们独特的气质,学生们的审美意识也会不断的提高和增强。人们通过对自身仪容仪表的追求运用到舞蹈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能够做一个灵魂的舞者,从而对艺术有全新的领悟。

二、我国高校的舞蹈课程的普遍情况

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舞蹈进行教学,因此要不断地开展各项舞蹈类的活动。舞蹈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舞蹈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增进信息的不断交流和文化的传承,能够让学生们以不同的高度去感受生活,从而产生对美感的强烈支持,能够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普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对舞蹈教育的改革。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在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已经陆续开设了更多的舞蹈课程,比重也在不断地增加。虽然各个高校舞蹈水平不一致,但是把这些舞蹈课程进行分类,可以划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对没有音乐和舞蹈的专业课高校而言,音乐、舞蹈作为一门选修课出现在课程之中,学生们学习最多的是街舞和交谊舞,授课的时间为大约一个学期,一周课程主要设置在周六或周末,两节课程;另一类为

三、存在的问题

对于舞蹈教育的价值,长期以来没有从根本上得到人们重视。绝大多数人认为,舞蹈专业只是为了培养那些日后可能会从事舞蹈行业专业人员的培训。对一般同学来说,并没有实际的作用。舞蹈课程一直作为各个高校的选修课,各高校的负责人并没有意识到舞蹈的重要作用。从小学到大学教育,舞蹈都没有正视的被列入必学的课程之中。也有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之中增设了舞蹈教学的内容。但是从舞蹈教学的多元化角度来看,所谓的智能,就是舞蹈的能力,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活动为智能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在对舞蹈进行学习的时候,也是在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舞蹈智能化的发展对体育和音乐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的过程中,舞蹈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人员表示,在舞蹈的诸多价值中,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对自我的认识和成长。在舞蹈的学习中能够让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在不断地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和成长。舞蹈教育也能够培养学生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我国普通高校中,舞蹈教育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生源的基础太差。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小学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舞蹈教育,对舞蹈相关的知识教育几乎是空白;少数的学生接触过舞蹈教育虽然是在学校所学的,但对舞蹈教育知识的了解是通过课余的舞蹈表演。这使得高校的学生在舞蹈教育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缺陷,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2.缺乏适合的教材。舞蹈教育过程中使用的教材是不规范的,就目前的状态而言,在我们国家还没有任何一本教材能够完全的针对各个高校所使用,在各个院校中的教材都是不统一的,有的选用的是专业的舞蹈教育教材,有的是根据自身的艺术实践所选用的教材,或者是将以往的节目重新翻版给学生。这些做法都是未尝不可的,但是带来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存在片面性和盲目性。

3.舞蹈作为一门辅助课程而言,教学课时的安排非常有局限性。在舞蹈教育真正落实的基础上,还会有其他活动对其影响。目前各个高校的舞蹈发展水平都是不统一的。有的高校有自己的舞蹈团队,发展相对成熟;而在有的高校中,舞蹈的普及范围依旧是狭窄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大学四年的教育中都没有接触过舞蹈教育,因为他们从未上过舞蹈课程,舞蹈课程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门选修课,学生排练舞蹈是为了应付表演,但是这些单一演绎的舞蹈动作因为缺乏创新,通常情况下很快就会被人们遗忘。对于那些发展较为成熟的舞蹈团体来说,排练舞蹈的目的也在于此。

四、现状分析与解决措施

本文研究的立足点(背景)是:传统高校舞蹈教学观念往往只是停留在辅导专业课教程,即针对性设置基本形体课,往往忽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民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且成为检验高校舞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且高校舞蹈教育肩负着培育舞蹈专业从事人员的使命,其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在师资力量上也有一定的保障。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灌输式”教育方式,强硬的灌输给学生舞蹈知识、动作、技能等,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洪流的不断前进,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高校舞蹈教学在师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革新,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不断的提升学生与社会的接轨度,从而便于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对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本论文浅析了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并为出现的问题寻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现状(教育问题)

1.生源质量差。普遍我国高校的艺术生生源质量较差,舞蹈学生也不例外,在进入大学之前,面对压力重重的高考,为了获取较高的分数,顺利的进入艺术院校,在其教育方面,往往重视艺术动作的培养,忽视文化素质教育,且在高校录取分数上,艺术分所占比例比较大,导致重视形体忽视素质教育的现象出现。而且往往是集中一段时间训练,没有长期的舞蹈基础训练,甚至部分学生未经受过任何的专业舞蹈训练,在集训的时间段内,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及教育几乎为零,导致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较差,除此之外,这些学生的年龄早已经超过了舞蹈训练的最佳时间,身体的柔韧度以及软开度不够,甚至未曾开发,这样为高校舞蹈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

2.高校舞蹈教学重视理论传授,忽视舞蹈技能培养,舞蹈训练的排课时间短。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在舞蹈实践课上的安排比例比较小,每周大概只有一个课时,也就是两节课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用在舞蹈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舞蹈技能的掌握,也不能有效地使学生感受到舞蹈的魅力,会逐渐的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不利于高校舞蹈素质教育的发展。

3.课程结构不合理。高校舞蹈教学应该是以舞蹈实践为重,但是,目前我国的高校舞蹈教学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知识灌输,因此,在课程的安排上,往往设置了大量的理论课程,在教材上也是大篇幅的理论知识,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舞蹈案例以及活动设置相对较少,不能满足学生舞蹈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我国高校舞蹈教育的发展问题还有很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问题的解决策略

1.保障生源质量。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应该调整高考,建立舞蹈形体与文化素质同等重要观念,合理的分配艺术分和文化分。对喜爱舞蹈,有意愿进入高校学习舞蹈的学生,应当端正其学习理念,从小训练基本功,不能为了应付高考而去参加所谓的集训,保障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从小感受舞蹈的魅力,高校在招生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避免片面的衡量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在其教育方面,要准确的把握社会发展需求,及时的调整教学方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保障生源质量。

2.明确教学目标。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具备明确的教学目标,即培育高素质、高技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便于学生毕业就业的复合型舞蹈专业人才,并且要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各种各样的培训锻炼方式,如上岗前参加综合素质培训、进修等,树立理论服务与实践的教学观念,重视实践教育。除此之外,教学目标需要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也就是与时俱进,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既要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又要满足学生内心需求,即在满足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制定出有利于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目标。

3.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目前,我国的高校舞蹈教材,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过于理论化,比较枯燥乏味,因此,为了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增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将过于死板的理论知识转换表达方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舞蹈魅力,学生通过观看、欣赏舞蹈表演,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审美情趣,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好铺垫。除此之外,加重舞蹈实践课程比例,能够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不仅优化教学内容,而且能提升教学质量。

4.合理安排课程。课程的合理设置,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是保护学生的内在需求。舞蹈实践课的比例必须增加,可以每周进行3次舞蹈实践,且实践的形式和内容不同,可以组织学生或学生自己组织舞蹈队进行舞蹈表演(包括舞台剧、唯美的伴舞、舞蹈形式的音乐剧等),可以邀请舞蹈专家、教育家、人民群众进行观看、赏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及时更正学生的缺点,通过一次次的检验、磨合,全面提升学生的舞蹈素养以及心理素质,为舞蹈素质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

5.丰富教学手段。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且这种教学方式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现如今,我国的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成熟,为我国高校舞蹈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条件。因此,单一的教学方式要改变,且要不断的丰富教学手段,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的无时空限制、视频、动画、语音等优势,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如在理论课上,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掌握的理论知识点,教师可以事先调查相关资料,将其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利用网络视频的解说,简化理论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加高效、优质的理解掌握知识,并鼓励学生自主讨论研究,将其融入到自身的五大训练之中,从而转化为舞蹈实践的内在动力,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能够加深理论知识点的渗透,从而保障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在舞蹈实践课上,教师可以借鉴网络视频的优势,改变传统的舞蹈动作,融入新的舞蹈形体元素,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取恰当的配乐,使得学生集中精力融入到实践学习中。除此之外,学生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之后,可以为学生创设或提供一些实地演出的机会,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舞台掌控力、心理素质等,这样能够有效的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6.加强师资力量,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师资力量是教学成效的重要保障因素,师资力量的强大与微弱,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作为学生的标杆,其素质的高低影响学生素质培养。因此,为了有效地实施高效舞蹈素质教育,必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具备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师上岗前,均要进行综合素质摸查及培训,上岗之后,学校要为教师搭建更多的综合素质拓展平台,如定期开展交流会,教师之间进行密切的交流,传授教学经验;创设培训班,要求教师审视自身能力和素养,及时纠正教师存在的问题等。可以聘请社会上专业的舞蹈家担任教学工作,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取社会信息,掌握社会发展对舞蹈专业人才的内在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的、方法等,这样不仅能够补充教学力量,而且能够与社会发展及时接轨,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同时有利于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且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能够全面的带动全民素质的提升进程,对我国的整体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总之,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对症下药最为关键,准确的把握问题,循序渐进的改正,才能推动其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