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财税管理论文

财税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13 17:31:15

财税管理论文

财税管理论文例1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企业开展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的意义,并研究了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开展税收筹划的可行性,最后论述了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开展税收筹划的原则。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管理税收筹划的原则税务筹划指一切采用合法和非违法手段进行的纳税方面的策划和有利于纳税人的财务安排。包括非违法的避税筹划、合法的节税筹划与运用价格手段转移税负的转嫁筹划和涉税零风险。企业开展税务筹划是以符合税收政策导向为前提的,不仅有利于正确发挥税收杠杆的调节作用,而且对于在市场经济中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我国企业而言,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开展税务筹划工作,尤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企业税收筹划对财务管理的意义有助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理论界对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争论较多,有“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等目标论。但不管哪种观点,都要求致力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获利能力,都不能回避企业的税收环境,不能不考虑企业的税收负担,不能忽略税收法律对企业经济发展的约束。这是因为: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要求企业最大化降低成本包括税收负担。企业的税收负担包括直接税收负担和间接税收负担。直接税收负担是指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应税行为依照税收法律缴纳的税款支出,间接税收负担是指企业在办理涉税事宜过程中发生的支出。税收负担的降低,只有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筹划和安排,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选择最佳的纳税方案来降低税收负担,才符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才是实现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现化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有利于企业和国家长期利益的增长,要求理顺企业和国家的分配关系。税收作为市场经济国家规范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中最重要的经济杠杆,受到法律的保护。企业只有通过科学的税收筹划,才能保证企业在获取最大的税收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利益,才能使企业财务分配政策保持动态平衡,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促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任何忽视或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都可能失去国家对企业的信任和支持,阻碍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是战略性目标和战术性目标的有机结合,要求企业在选择纳税方案时必须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企业选择的纳税方案如果不能体现企业的战略发展思想,必然导致企业财务管理上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的短期化行为;企业选择的纳税方案如果不立足于现实,就可能导致降低企业的积累能力和偿债能力,动摇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科学的税收筹划,选择兼顾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最佳纳税方案,才能更大程度的支持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有助于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财务决策。现代企业财务决策主要包括筹资决策,投资决策,生产经营决策和利润分配决策四个部分。这些决策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税收的影响,不考虑税收的决策不可能成为一项英明的决策,税收筹划贯穿于企业财务决策的各个领域,已成为财务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筹资决策中,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资金需要量,而且必须考虑企业的筹资成本。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取得的资金,其成本列支方式在税法中所作的规定不同,如债券的利息费用可在税前列支,而股票的股利只能在税后列支。因此,要降低企业的筹资成本,就必须充分考量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纳税因素,并对筹资方式、筹资渠道进行科学合理的筹划,选择最合理的资本结构;在企业投资决策中,必须考虑企业投资活动给企业所带来的税后收益。税款是投资收益的抵减项目,而税法对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不同的投资区域、不同的投资行业、不同的投资方式、不同的投资期限的税收政策规定又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必须考虑税制对投资的影响,进行科学的税收筹划;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中,生产规模决策、购销决策、存货管理决策、成本费用决策等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纳税因素,都存在着如何进行税收策划的问题;在企业的利润分配决策中,利润分配方式的选择、企业分得利润的处理方式、亏损弥补时间的安排等都受到税收法律的影响,同样需要进行税收筹划。此外,在企业产权重组决策中,也应根据企业分立、企业合并和企业清算的税收政策差异进行税收筹划。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实现税收筹划的可能性开展税务筹划已成为市场经济下企业的一项合法权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自主化,利益独立化,权利意识得到空前强化。企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可以说是一种本能,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和利已的特征,最大限度地维护自己的利益是十分正常的。从税收法律关系的角度来看,权利主体双方应是对等的,不能只对一方保护,而对另一方不予保护。对企业来说,在税款缴纳过程中,依法纳税是其应尽的义务,而通过合法途径进行税收筹划以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维护自身的资产、收益,亦是其应当享有的最重要、最正当的权利。这一权利最能体现企业产权,属于企业所拥有的四大权利(生存权、发展权、自及自保权)中的自保权范畴。鼓励企业依法纳税、遵守税法的最明智的办法是让企业充分享受其应有的权利,包括税务筹划。对企业正当的税务筹划活动进行打压,只能是助长企业偷逃税款或避税甚至于抗税现象的滋生。现行税制为企业税务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税务筹划作为企业经济利益保护措施是完全必要的,但筹划的实施必须有一定的经济环境和配套措施作为前提。在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复税制中,税收政策差别普遍存在:既有体现政策引导的激励性税收政策(出口退税;外企、高企的税收优惠等)、限制性税收政策(如特殊消费品的高消费税,某些货物的高关税等);又有体现特定减免的照顾性税收政策(如自然灾害减免等),以及涉外活动中的维权性税收政策(如税收抵免及关税的互惠等)等。而且由于立法技术上的原因,企业在缴纳税种的选择上并不是唯一的。即便同一个税种,其税制要素的规定也不是单一。此外,现行的财务制度中的有些核算方法具有选择弹性,不同的处理方法将形成不同的纳税方案。由税收政策的这些差别所带来的选择性,为我国企业理财活动中开展税务筹划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市场经济国际化为企业进行跨国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要求我国企业必须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以迎接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构建具有现代水平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迫在眉睫。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必然带来企业投资、经营和理财活动的国际化,企业在不同国家发生的经济活动产生的税收负担,不仅要受企业所在国的税收政策影响,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活动所在国的税收政策。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因政治经济背景不同而不同,这就为企业进行跨国税收筹划提供了条件。现代企业税收筹划的原则合法性原则。依法性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具体表现在:企业的税收筹划只能在税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征纳关系是税收的基本关系,税收法律是规范征纳关系的共同准绳,作为纳税义务人的企业必须依法缴税,必须依法对各种纳税方案进行选择。违反税收法律规定,逃避税收负担,属于偷漏税,企业财务管理者应加以反对和制止;企业税收筹划不能违背国家财务会计法规及其他经济法规。国家财务会计法规是对企业财务会计行为的规范,国家经济法规是对企业经济行为的约束。作为经济和会计主体的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如果违反国家财务会计法规和其他经济法规,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信息或作出违背国家立法意图的经济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企业税收筹划必须密切关注国家法律法规环境的变更。企业税收筹划方案是在一定时间、一定法律环境下,以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为背景来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法律法规可能发生变更,企业财务管理者就必须对税收筹划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正和完善。服从于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原则。税收筹划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应始终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来进行。税收筹划的目的在于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但税收负担的降低并不一定带来企业总体成本的降低和收益水平的提高。例如:税法规定企业负债利息允许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因而负债融资对企业具有节税的财务杠杆效应,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但是,随着负债比率的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及融资风险成本也随之增加,当负债成本超过了息前的投资收益率,负债融资就会呈现出负的杠杆效应,这时权益资本的收益率就会随着负债比例的提高而下降。因此,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如不考虑企业财务管理的总体目标,只以税负轻重作为选择纳税方案的唯一标准,就可能影响到财务管理总体目标的实现。服务于财务决策过程的原则。企业税收筹划是通过对企业的经营的安排来实现,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融资、生产经营、利润分配决策,企业的税收筹划不能独立于企业财务决策,必须服务于企业的财务决策。如果企业的税收筹划脱离企业财务决策,它必然会影响到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甚至透导企业作出错误的财务决策。例如,税法规定企业出口的产品可以享受退税的优惠政策,企业选择开放式的出口经营策略,必然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税收利益。但是,如果撇开国际市场对企业产品的吸纳能力和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片面追求出口经营带来的税收利益,那就可能诱导企业作出错误甚至是致命的营销决策。成本与效益原则。一方面,企业税收筹划必须着眼于企业整体税负的降低,不能只盯在个别税种的负担上,因为各个税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税少缴了,另一种税可能就要多缴;另一方面,企业的税收筹划不是企业税收负担的简单比较,必须充分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因为一个能降低当前税收负担的纳税方案可能会增加企业未来的税收负担,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者在评估纳税方案时,要引进资金时间价值观念,把不同纳税方案、同一纳税方案中不同时期的税收负担折算成现值来加以比较。事先筹划原则。事先筹划原则要求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时,必须在国家和企业税收法律关系形成以前,根据国家税收法律的差异性,对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减少应税行为的发生,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才能实现税收筹划的目的。如果企业的经营、投资、理财活动已经形成,纳税义务已经产生,再想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那就只能进行偷税、欠税,不可能进行税收筹划。参考文献:1.唐腾翔,唐向.税收筹划[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42.徐春立,苑泽明.财务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财税管理论文例2

一、税务筹划的必然性

我国是法治国家,纳税人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性履行纳税义务。而纳税必然减少纳税人的净利润,为了在合理、合法、合规的情况下达到节税,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纳税人必须进行税务筹划。即,环境是一定的,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改变自我。我们的环境是:来源于市场,适应于市场。而在市场运行中又必须遵循一定的市场规则,适应、掌握并较好地运用这些市场规则,最终实现纳税额度最低,企业利润最大,市场份额占有率最高,进行税务筹划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1、企业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使税务筹划成为必然;

企业要生存、发展、获利,盈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获得投资者最大额度的投资。追求股东财富最大化是他的根本目标。实现该目标的途径总体来说有两条:一是增加企业收入,二是降低企业成本费用。而税款就作为一项费用而存在,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税务支出,就等于降低成本费用,从而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

2、税法的规定性、法律的严肃性使税务筹划成为必然;

所谓税务筹划,是指在投资、筹资、经营、股利分配等业务发生之前,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之内,事先对纳税事项进行安排,以达到最低纳税额度。而一旦投资、筹资、经营、股利分配等事项已发生,那么纳税义务就已经产生,这时再想方设法少交税款,就成为偷税、漏税,必将受到法律处罚。合理、合法、合规、及时、有效地进行税务筹划就象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企业遵纪守法;一方面降低企业成本费用,增加净利。最终达到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3、税务筹划是纳税人行使的一项基本权利,经过税务筹划纳税义务会变得积极、主动、简捷而明了。

权利和义务是一对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矛盾。依法纳税是纳税人应履行的一项基本义务,而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进行税务筹划则是纳税人行使的一项权利。进行税务筹划使纳税人被动的纳税行为(即税务机关征多少,纳多少)变成了一种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行为,为了使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纳税额度,纳税人会进行一系列测算、规划、分析、对比,设计几套纳税方案,然后选择其中最优的使用。这里所指最优包括税额最低;操作最简便;使用最明了等等。对征税机关来说,利用纳税人的这种积级性,不但抑制了偷税、漏税、逃税;而且方便了征税。从而鼓励纳税人依法纳税,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

二、如何进行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是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增强企业税后利润的一种战略性筹划活动,具体来说,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税务筹划。

(一)全局性是税务筹划的显著特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经济出现了多元化、多渠道、覆盖面宽,涉及范围广的趋势,税务筹划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业、一个部门、一种产品基础上的单纯的筹划活动,而成为触动企业发展全局,减轻企业总体税收负担,增强企业税后利润的一种战略性筹划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合并、分立、重组不断拥现,税务筹划的全局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筹划缩小税基、适用较低税率,合理归属企业所得的纳税年度,延缓纳税期限,实行税负转嫁,进而降低整个企业的税负水平。一般可以考虑的操作方法有:

1、企业组建过程中的税务筹划。包括企业组建过程中公司制企业与合伙制企业的选择;设立分公司与子公司的选择。公司制企业既要交纳企业所得税又要交纳个人所得税,合伙制企业仅交纳个人所得税;如果设立公司享受税收优惠则设立子公司,如果经常亏损有负债经营的好处则设立分公司。

2、企业投资过程中的税务筹划。投资涉及选择投资地区、投资行业、投资类型。比如,在中、西部与东部投资会享受不同的税收优惠;选择服务行业和生产行业会适用不同的税种;而选择了生产行业,生产不同的产品又有不同的税收规定。

3、企业筹资过程中的税务筹划。企业筹资无外乎有两个途径,一是自有资金,一是借入资金。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所产生利润应承担税务额度是不同的。

4、股利分配过程中的税务筹划。企业经营已结束,本会计期间的净利润已结出,现金流量数额已确定。面临的工作就是是否进行股利分配,怎样行股利分配?如何为投资者节税?采用何种方法分配股利才能为投资者谋得最大利益?这些都是在股利分配中需要考虑的税务筹划问题。

(二)程序性、法治性、前瞻性是税务筹划在市场经济中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

1、遵守企业业务流程,研究企业自身特点,全方位、全过程进行税务筹划。纳税人必须了解自身从事的业务从始至终涉及哪些税种?与之相适应的税收政策、法律、法规是怎样规定的?税率各是多少?采取何种纳税方式?业务发生的每个环节都有哪些税收优惠政策?业务发生的每个环节可能存在哪些税收法律或法规上的漏洞?在了解上述情况后,纳税人要考虑如何准确、有效地利用这些因素开展税收筹划,以达到预期目的。

2、税收法律、法规是纳税人缴纳税款和进行税务筹划的依据。纳税人在准确掌握与自身经营相关的现行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需要利用一些恰当的税收筹划方法,对现行税收政策进行分析,从而找到与经营行为相适应的突破口。

3、进行税务筹划,要考虑企业空间和时间经济效益的统一,前瞻性是税务筹划的显著特点之一。税务筹划的主要目地是减轻企业的税务负担,是一个整体概念,从企业的建立至企业消失,从企业的总体负税到企业的个人负税。降低税收负担,要从横向、纵向、空间、时间上谋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财税管理论文例3

社会经济发展到如此繁荣的今天,给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已严肃地摆在财会人员面前,这是一个不得不令人深思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做到“两手都要抓”:其一狠抓税收管理;其二,狠抓会计基础工作建设。

1.狠抓税收管理

对于国家来讲,税收在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调节收人分配、调节经济和稳定经济等方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讲,税收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狠抓税收管理。

企业纳税不仅包括商品劳务税、财产及其他税,而且更主要的是企业所得税。税务局对企业一年一度的企业所得税检查是财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之前如果不对原始凭证、会计凭证、账务处理和会计报表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检和分析,就很容易在检查中出现问题,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所以财会人员当引起高度重视。

企业应纳所得税额二应纳税所得额X所得税率,应纳税所得额=收人总额一准予扣除项目金额。根据国务院令第13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中第六条规定“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项目,是指与纳税人取得收人有关的成本、费用和损失。”而成本、费用和损失是牵扯一个企业经济活动方方面面的较大范畴,下面列举几年来人们在企业所得税检查中容易出现的、容易忽视的和不够明确的问题。

1.1关于电子计算机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问题

电力企业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依据是经财政部批准的1993年7月1日颁发的由中国华北电力集团制定的《电力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目录),而电子计算机的固定资产折旧提取正是按此目录中“电子计算机折旧年限为4年,年折旧率为25%"的规定计算提取的。

但税务局在对企业的所得税检查中认为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其依据是国家税务局国税发200084号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中“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最低年限如下:电子设备和火车、轮船以外的运输工具以及与生产经营有关的器具、工具、家具等为5年”。按此规定计算的年折旧率为20%,而企业为25%,差异为5%。这样,税务局认为企业当年多提5%的固定资产折旧,多进成本,应补交企业所得税。

笔者认为必须紧紧抓住《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中的“第二十五条除另有规定者外……’,这句话,因为电力企业正是属于“另有规定”,即前文所说的《电力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目录》。

1.2关于“应计未计项目”的问题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还会发现,开具日期为上年的费用发票,在上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期后拿到财资部门报销。根据国家税务局国税发[1997]191号文《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业务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字199679号)《关于企业所得税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规定的‘企业纳税年度内应计未计扣除项目,包括各类应计未计费用、应提未提折旧等,不得转移以后年度补扣’,是指年度终了,纳税人在规定的申报期申报后,发现的应计未计、应提未提的税前扣除项目。”

1.3关于一些费用的问题

每年11月份前后要订阅并支付次年的报纸杂志费,每年末要支付本年末两个月及下年初两个月的采暖费,每年末要交纳次年的汽车养路费,每年要预付次年的保险费。为更加准确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真实的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我们应将当年订阅并支付次年的报纸杂志费、当年预付次年的保险费、当年交纳次年的养路费、当年交纳次年初两个月的采暖费在当年挂“待摊费用”,在次年列人“生产费用”的有关项下。

1.4关于培训费的问题

企业的‘.职工教育经费”用于职工技术培训和文化素质培训,是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由教育培训部门在限额内掌握使用,故培训费应在“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但工作中常举办为期很短的会议式培训,主办方经常把住宿费、会议费、培训费笼统地开具摘要为“培训费”的发票,报销时没有列人“职工教育经费”,而是列人“生产费用”的别的项下。这样,在税务检查中,由于“职工教育经费”年末余额为零,检查人员认为列人“生产费用’,别的项下的培训费是多列成本费用,应补交企业所得税。因此,会计人员在工作中就应该督促当事人在开具发票时把住宿费、会议费与培训费分开,将住宿费、会议费列人“生产费用”的有关项目下,培训费列人“职工教育经费”。

1.5关于发票问题

要审核发票开据方的性质是否与其所开具发票的性质相符,具体判断时,根据发票开具方的名称作出初步认定或据发票开具方税务登记证上的有关“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确定及代替发票的各类收据是否套印“国家税务局监制”章或“xx省财政厅票据专用章”等。要严格审核企业内部单位之间开具发票的合法性,因为报销方和审核方都是内部单位的人员,在审核中往往容易忽视,有的无任何套印的章,只盖有单位的“财务专用章”,这是不符合规定的。如一位经办人员取得了一张盖有地税稽查分局章的有关地税征收业务发票,经查实是地税稽查分局为完成稽查任务而开具的发票.这是不符合规定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发现用“其他服务业”的发票开出摘要为“xx材料”的属于零售业内容的发票,这也是不符合规定的。

1.6关于“非货币易”问题

在“非货币易”问题上,会计应当明确:非货币易是指交易双方以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非货币性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其中存货又包括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企业应在非货币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相关资产和按公允价值购买另一方资产两项经济业务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1.7关于“债务,组”问题

“债务重组”是当今企业经常面对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确: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企业)与债务人(企业)之间发生的涉及债务条件修改的所有事项。

债务重组的方式: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换为资本,包括国有企业债转股;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组合进行的混合重组。

非货币性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资产,包括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股权投资以及不准备持有至到期的债券投资等,其中存货又包括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委托代销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等。企业应在非货币交易发生时.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相关资产和按公允价值购买另一方资产两项经济业务进行企业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

1.7关于“债务,组”问题

“债务重组”是当今企业经常面对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明确:债务重组是指债权人(企业)与债务人(企业)之间发生的涉及债务条件修改的所有事项。

债务重组的方式: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清偿债务;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债务转换为资本,包括国有企业债转股;修改其他债务条件,如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加收利息、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并减少债务本金或债务利息等;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组合进行的混合重组。

债务重组业务中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让步,包括以低于债务计税成本的现金、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等,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与支付的现金金额或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包括与转让非现金资产相关的税费)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人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中,债权人应将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与收到的现金或者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应纳税所得。

1.8关于铁路运费进项税抵扣的规定

铁路运费进项税的抵扣,企业按铁路运输发票上注明的“运费”的7%计算抵扣。根据新规定,国家税务局国税函2003970号文件:中国铁路包裹快运公司(简称中铁快运)为客户提供运输劳务,属于铁路运输企业。因此,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货物取得的《中国铁路小件货物快运运单》列明的铁路快运包干费、超重费、到付运费和转运费,可按7%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2狠抓会计基础工作建设

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在香港召开的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说:“会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提供会计信息,为经济管理和经济决策服务。会计工作是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它对于维护经济秩序、规范社会经济生活、提高经济效益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会计信息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依据,是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以及政府部门改善经营管理、评价财务状况、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说,没有会计业的规范发展,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基础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会崩溃”。

刽十基础工作建设需要我们做非常细致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建立和完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运用内部会计控制方法,即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财务保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进行会计控制,要做到用制度管人而不是用人来管人,用内控制度来管理财会部门的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要制定岗位责任制,具体应包括该岗位的工作权限、程序、标准和奖惩,如出纳、成本核算、电费核算、工程核算、资产管理、报表管理、税收管理、财务稽核、综合管理等岗位责任制,使会计工作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超级秘书网

2.2严把两关

严把审核关:就是要检查原始凭证和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如果凭证传递到稽核岗才发现有误,再去找经办人员纠正.会计工作就会被动。

严把稽核关:稽核在会计部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每一张凭证都要经过稽校员稽核,所以稽核人员不仅要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此项工作,而且要不断学习和提高,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把问题处理在萌芽之中。另外,针对一些较特殊和较前卫的问题要请有关专家共同研究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进行账务处理。

2.3努力成为正的A级企业纳税人

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管理试行办法》,要求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遵守和履行税法、行政法规等法定义务的情况来评估确定纳税人的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信用等级共分4级,采用百分制进行考评。考评分在95分以上的为A级,在60分以上95分以下的为B级,在60分以下20分以上的为C级,在20分以下的、有违法犯罪记录的为D级。不同级别纳税人享受不同的待遇:A级纳税人可获得统一定制的证书,并在有关媒体上予以公告;B级纳税人可享受法定检查之外的当年税务检查、税务登记年检、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年检以及审批税收优惠等方面简化手续和程序的待遇;而C级纳税人将被税务机关列人年度检查计划的重点,同时在发票领取等方面受到严格控制;D级纳税人不但要受到与C级纳税人同样的监管,还可被税务机关依照税法和行政法规收缴、停售发票或停止出口退(免)税权。

目前,税务部门正在纳税信用等级的评定进行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国家制定的税法和有关方针、政策,严格按照税法来约束企业的经济行为,为成为A级纳税人莫定良好的基础,为企业的发展营造健康良好的运行环境。

财税管理论文例4

 

企业作为纳税主体,为实现税后利润的最大化,总是希望尽可能减轻税负。目前,企业更多的做法是尽量减少税款的绝对额,却往往忽视由于递延纳税而产生的税款的货币时间价值。如果能推迟纳税,那么“节省”下来的税款如再用于投资则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相对提高了企业的资金利用率。因此,递延纳税应该是企业追求的仅次于节税的又一重要筹划目标。

1递延纳税筹划的概述

1.1递延纳税筹划的概念

递延纳税筹划是指根据税法中规定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和期限,结合企业实际销售业务发生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实现延期缴纳税款的筹划。

1.2递延纳税筹划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减少筹资成本

当企业需要运营资金的时候,虽然可以通过融资解决,但是任何融资形式都是有成本的,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融资利息。由于递延纳税是在合法的前提下实现的,因此无须受到任何惩罚,递延纳税等于是向国家获得一笔无息贷款,减少了融资成本。

(2)有利于企业抓住投资机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好的投资机会可能稍纵即逝,只有适时地把握住投资机会的企业,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然而财务管理论文,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如果缺乏投资资金,就只能眼看着机会溜走。尽管可以通过融资来解决,而任何的融资方式又都需要一定的周期,机会却不等人。这种情况下,递延纳税有利于解决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

(3)有利于解决企业资金周转的需要

任何企业保持通畅的现金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确保企业周转资金充裕。如果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企业就难以为继,加大经营风险。若是能够实现递延纳税,就可以解决或缓解企业资金周转方面的燃眉之急。

2.递延纳税筹划策略

2.1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相关规定

不同的结算方式与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具有直接的关系。企业的结算方式主要有直接收款、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赊销、分期收款、预收货款等方式。上述方式中,税法对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规定不同。采取直接收款方式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销售额或取得索取销售额的凭据,并将提货单交给买方的当天;采取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方式,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发出货物并办妥托收手续的当天;采取赊销和分期付款的方式,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当天;采取预收货款方式,为货物发出的当天;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为收到代销单位销售的代销清单的当天。

2.2 巧用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从上述规定中可以看出,不同的销售方式企业的计税时间也不同。因此,合理和巧妙的运用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可以达到为企业节税的目的。那么,如何选择有利结算方式来推迟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呢?其实筹划应从订立合同的环节开始。

在实际中,企业签订的销售合同大多是统一格式、统一摘要在账面上提取税金。借记:应收账款等;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及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但在实际中,企业往往不是在发出货物的同时就收取全部货款,那么,如果企业与对方企业签订的是“赊销合同或分期收款发出商品销售合同”,并在合同中明确标注具体还款日期,那么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就是双方合同约定的时间了。也就是说,什么时候缴税的主动权是掌握在企业自己手里的,合同怎样约定,税就什么时间计提。发出商品时,会计根据合同收款约定日期记账时,借记:分期收款发出商品或发出商品;贷记:库存商品,并将销售额及销项税记入备查簿。同时,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等;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及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企业在实际工作中,收款时间可能未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去履行。假如提前收到货款,按照税法规定,应提前确立销售计税。假如拖后收取货款,应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时间确立销售计税。

如果企业的产品销售对象是商业企业,也可以与对方企业签订“代销合同”。 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企业根据其实际收到的代销清单分期计算销项税额,从而延缓纳税。设立销售公司的企业也适用此方法。当发出商品时,借记:发出商品,贷记:库存商品;收到商的代销清单时,企业以合同约定的销售价格记账,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等财务管理论文,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及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支付代销手续费时,借记:销售费用,贷记:银行存款。

2.3纳税筹划案例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大庆某豆制品深加工公司专业生产豆奶粉,公司为了开拓上海市场,于2009年在上海成立一销售公司,专门销售大庆总公司的产品。大庆总公司将产品先发往上海后,再由上海销售公司对外销售。可是因为公司自己内部机构之间做业务是没有合同的,每次总公司向上海发货时,大庆总公司都要确立销售计税。

这种做法造成企业总是提前缴税,这也是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认为公司内部机构之间没必要签什么合同。结果这就给税务机关提供了认定空间——发货时缴税。但是当大庆总公司向上海销售公司发货时,还不知道上海销售公司能不能将货卖出去,就提前将税交了,就有些不妥。而这就是不签合同造成的后果。

如果大庆总公司与上海销售公司签订代销合同,这样就可以待上海销售公司销售商品后且给大庆总公司提供销售清单时,大庆总公司才做销售计税。

3 结论

递延纳税虽不能减少应纳税实际数额,但有利于企业的资金周转,还可使纳税人享受通货膨胀带来的好处。税收递延的途径很多,纳税人可充分利用税法的相关规定,积极创造自身条件,在遵守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巧妙地规划投资,用好、用足国家各项税收政策,享受应得的税收实惠。

参考文献:

[1]王树锋.企业纳税筹划[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3

[2]贺志东.如何有效合理避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0

[3]曹保歌.企业纳税筹划技巧[J].中州审计,2003.6

[4]高民芳.纳税筹划方法及其应用的探讨[J].财会研究,2005.8

[5]智董税务筹划工作室.工业企业纳税筹划[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1

[6]宋洪祥.销售确立时间对税的影响[J].首席财务官.2006.5

[7]林天义,吕洪波.企业实现延期纳税的途径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7.1

财税管理论文例5

非税收入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属于财政资金范畴。广义地说,非税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以外的一切收入,具体来看,主要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障缴款、财产经营收入、出售商品及服务收入、罚款和罚没收入、赠与收入、特许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及其它收入等。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使用“预算外资金”的概念和口径。在国家正式文件里,最早出现“非税收入”一词是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即财库[2001]24号文件中。其后,《关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出要“确实加强各种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2009年5月的《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监察部、审计署关于加强中央部门和单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的通知》的(财综[2003]29号)文件中,第一次对 “非税收入”概念提出了一个较明确的界定:“中央部门和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或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罚款和罚没收入、公益金和发行费、国有资产经营收益、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等属于政府非税收入。” 这种从“预算外资金”到“非税收入”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规范政府收入机制上认识的深化。

非税收入与预算外资金相比,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非税收入是按照收入形式对政府收入进行的分类;预算外资金则是对政府收入按照资金管理方式进行的分类。现在提非税收入概念,表明随着预算管理制度改革(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的实施)和政府收入机制的规范,可以逐渐淡化预算外资金概念。目前非税收入的主体还是预算外资金,但有相当一部分非税收入已经被纳入预算内管理,今后的改革目标是要随着部门预算和综合预算的深入推进,将预算外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二、我国非税收入的现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非税收入数额大、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欠规范

建国初期,我国预算外资金主要是为数较少的税收附加和零星的收费收入。1953年,预算外资金只有 8.91亿元 ,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 4.2 %.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国预算外资金为347亿元,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 30.[,!]6 %;在体制转轨和财政分权改革的过程中,我国预算外资金迅速膨胀,非税收入在整个政府收入体系中的地位由“拾遗补缺”,演变为占据“半壁河山”,成为与预算内收入、税收收入并驾齐驱的财力资源。1992年预算外资金为 3855亿元 ,相当于当年预算内收入的 97.7% .1993年调整口径后,预算外资金收缩到相当于预算内1/3左右,但增长仍迅速, 1996年预算外资金决算数为 3893亿元 ,仍相当于财政收入的一半。

根据下表反映的情况,我国非税收入由1978年的960.09亿元增长到2000年的4640.15亿元,增长了4.83倍。 由于转轨过程中,还存在大量的既非预算内也非预算外的灰色财力(制度外收入),但是考虑到其法律地位的不合理性,此估算结果中并未将其纳入“非税收入”规模。

即使这样,根据上表数据,我国非税收入占财 政性资金的比重在1985年为42%,1990年达到了50%,世纪之交也在接近40%的水平。

我国非税收入超常规膨胀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地方层次。例如湖南省2009年非税收入总额达到278亿元,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1.36倍;而且从增长速度也超过地方财政收入,1998-2001年,该省非税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15.25%、9.22%、13.22%,比同期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分别高出5.33、3.01和6.89个百分点,比同期各项税收的增幅分别高出10.55、4.76和6.46个百分点。广东省2009年预算外资金收入达499.42亿元 ,比上年增长36.6%,占一般预算收入的41.56%,但考虑到非税收入的口径比预算外资金的概念要大,其非税收入所占的比重要也要超过50%.非税收入大于税收的情况,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一般要平缓一些,这可能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政府地方税源相对充裕,不必像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那样,要更大程度上依赖非税的途径筹资。

地方非税收入的过度膨胀和无序混乱有其直接的体制背景。收费主体多元化、管理政出多门。现行地方收费主体主要有地方财政部门、交通部门、国土管理部门、工商部门、卫生监督部门、

公安、司法、检查、城建、环保、教育等管理部门,每个部门都有收费名目,而且一个部门收取多种费,同时管理上职权分散,乱收费的现象较为严重。尽管经过多年对收费项目的清理、减并、撤销,根据财政部综合司的有关数据,2000年全国性的收费项目仍有200多项,2009年为335项,地方每个省的收费项目平均在100多项目以上,其中仍不乏有不合理和欠规范的收费项目。此外,更严重的是,尽管中央三令五申,向企业和居民的乱收费、乱罚款和乱摊派仍然屡禁不止,秩序混乱,有的地方和部门的收费罚款甚至没有基本的标准,由具体执行人员掌握,收多收少、收与不收弹性大,随意性强。再有,尽管有关收费规定对收入的用途有明确规定,但由于监管上的疏松薄弱,许多费用存在收用不符。 (二) 原因分析

体制转轨是我国非税收入膨胀的大背景。非税收入(尤其是预算外非税收入)的产生以是以统收统支财政管理体制的打破为背景,其发展则以体制转型时期各类经济主体释放其长期受到抑制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的强烈需求为依托,其无序膨胀则是以转轨时期监督和约束机制薄弱为基本条件。

在转轨过程中我国政府收入来源渠道多元化、非税收入迅速增长的原因相当复杂,其中既有体制性因素,也有非体制性压力。归纳起来,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分权式改革连带出了事权财权化意识,激活了原先受压抑的局部利益,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总是试图通过多渠道筹资来落实自己扩展了的事权。改革过程中自上而下逐步把经济管理权分散给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促进发展的积极性并加快实现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与此同时,政府各部门也强化了自己的事权。中央政府在向地方、部门分散事权的同时,相应大大降低了自己的资金分配能力。一方面,由于预算内称之为收入上解或支出补助的转移支付存在较严重的非客观性而苦乐不均、“鞭打快牛”,因而地方政府就不再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预算内资金的转移支付上,而是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扩张预算外资金和非预算外资金,走非规范之路来落实资金以履行职能(职能合理与否姑且不论)。另一方面,由于各部门并不愿仅通过政策的制定、调整权来树立自己的威望,而是希望利用实实在在的资金分配权来强化自己的地位,因此,各部门的预算外资金和非预算外资金也快速膨胀。事权趋向于演变为财权,财权反过来又支撑事权扩大。

第二,各级政府间彼此戒备,尽可能扩大不纳入体制约束的资金。转轨时期,我国先后进行过四次较大的财政体制改革(1980、1985、1988、1994年),每次改革的目的都包括规范政府间财政资金分配原则并强化各级政府的协调。应当看到,改革效应是递增的,初始目的的实现程度逐步加深,但也必须承认,各级政府间的彼此戒备和算计从未消除。其根源在于,“一级政府、一级事权”规则的存在势必促使各级政府维护本级利益并尽可能扩张收入,而已有的制度规范远不足以保证上下双方利益边界的清晰和稳定。在确定政府间财力分配时,决策中往往是上级说了算,下级只能提建议,并没有实际决策权。这样,下级政府 干脆就把资金划到预算外乃至制度外。正是因为政府之间的资金分配尚未走入法治化和客观、公正、合理的道路,各级政府尽可能通过扩张预算外收入和非预算收入来不断加大自己的可支配财力。当然,这种情况在经历了1994年比较彻底、具有突破性的财税改革之后,已有所改变。

第三,“正税”的税源流失较严重,导致预算内资金增长乏力,迫使各级政府通过非规范之策筹措预算外、体制外资金。我国的名义税率始终远远高于实际税率,各种纳税主体都在通过多种办法规避税收,税收征管机构依法治税水平和努力程度也低于合理标准,因而偷漏税和越权、滥行减免税普遍存在,预算内收入难以随经济发展同步增长。这也使各部门、地方政府倾向于通过收费和自主政策来筹措所需资金来缓解收支矛盾。

第四,政府系统各部门、各权利环节在本位利益驱动下,通过扩张可供他们掌握支配的预算外收入和非预算收入,来寻求其福利最大化。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政府系统及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几度出现“创收”高潮,其方式手段五花八门,除创办出来的经济实体要以种种方式对政府部门的权力环节上交部分收入之外(这种情况即使在名义上双方“脱钩”之后,仍普遍存在),也包括巧立名目直接收取各种“费”,以“办公(办案、办事等)需要”为名索要钱物,等等。所有这些政府系统创收而来的收入,一部分归入预算外,另外相当可观的一部分,曾归入“制度外”。在非税收入在部门、单位收支挂钩的情况下,利益驱动尤甚。收费资金收支挂钩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差额返还。收费单位将收费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之后,财政部门扣除10%一30%的比例,分批返还给收费主体,收得越多,返还的越多;二是全额返还。财政部门根据收费单位编制用款计划将专户储存的收费资金分批拨付给收费主体。近年在推行“收支两条线”改革之后,还有不少暗中的“挂钩”关系。这种收支挂钩的收费体制,使收费的多少与单位的福利水平、个人收入息息相关,这是收费过多过滥、膨胀不止、企业和居民不堪重负的重要动因。

第五,在我国经济转轨变型时期市场、技术和体制诸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必然发生某些公共产品向“半公共产品”乃至私人产品的转变,使公共产品边界模糊漂移,进而公共服务与商业边界相应模糊漂移,不同性质的收费鱼龙混杂,于是原本就具有扩张非规范收入动机的政府部门及权力环节,更借势巧立名目增加收费,扩张这类收入。

第六,根据现行政策规定,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中央和省级两级管理,按隶属关系分别由国务院和省级物价、财政部门组织实施。其中项目管理以财政部门为主会同物价部门;征收标准以物价部门为主会同财政部门;涉及到农民利益的重点收费项目需报经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政府基金则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管理。在一些相关文件中还赋予了地方政府审批附加费、建设费的职权。这种相互交叉、多头控制的运行机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执行起来漏洞很多:一是把收费项目和标准管理分开,收费管理和政府性基金分开,人为地割裂了收费管理的内在联系;二是行政性收

财税管理论文例6

2新税制下公益性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善建议

首先,公益性事业单位应该改善原本存在的“重核算,轻管理”理念,在思想上重视财务管理的作用,加强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虽然财务管理的工作岗位更多的只是处理平时繁琐的账务,但在资金的筹措、分配和运用上发挥着不可忽略的作用[8]。因此,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改善财务人员容易满足现状的现象,促使他们与时俱进,加强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能力,培养钻研业务的精神,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储备。其次,许多公益性事业单位并没有意识到财务预算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在编制预算时并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分项测算,而是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往往不真实、不精确。因此,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加强财务预算和决算管理。在项目预算审批过程中,财务人员应与其他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联系,借助其他部门的力量和资源,掌握全方面的信息,认真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类支出需求,对项目支出不仅要控制总额,还要细化到具体的费用明细上[9]。同时,财务人员还应该跟进项目的实施过程,对于执行项目时所发生的费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保证项目资金有效利用。第三,目前,公益性事业单位在资金管理上缺乏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专项经费的管理上。因此,财务人员在专项经费的管理上应严格设置专项经费相关的核算科目和明细分类,明确资金的不同用途及去向,保证专项经费不挪为他用。同时,公益性事业单位还应该建立健全的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推动新税制下公益性事业单位的蓬勃发展。

财税管理论文例7

(一)“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增值税的会计核算比营业税要复杂,“营改增”后,试点企业税费的会计核算方法也将随之改变,尤其是实行会计信息化的企业,有可能还需要“会计科目”等方面的重新初始化设置。营业税是构成企业成本费用的一项内容,一般是计入“营业税金及附加”账户,最终参与利润计算;而增值税采用的是抵扣进项税额,需要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下设置“进项税额”、“销项税额”、“已交税金”等多个三级明细账户来进行核算,其也不是构成企业成本费用的内容。除此之外,会计核算还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1)由于行业之间的融合,“营改增”前计算营业税和增值税时,经常遇到一些“混合销售行为”和“兼营非增值税/营业税应税劳务”复杂的计税情况,“营改增”后,这些情况将不复存在,也一定程度上简化了会计核算;(2)增值税纳税人有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区分,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以及一般纳税人从小规模纳税处取得普通发票,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均不相同;(3)在“减税”背景下,“营改增”后有可能会导致一些企业税负增加,这类企业主要是进项税额抵扣不足的企业,比如人力成本比重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价格调整受限的企业,刚刚完成固定资产更新的企业,取得增值税发票困难的企业等,这时能够取得有关部门的政府补助;(4)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初次购买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和支付技术维护费的会计处理。

(二)“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营改增”前,试点企业只能将购买货物、经营用固定资产负担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计入相关资产成本,不能抵扣;“营改增”后,由于我国增值税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企业购入的货物、经营用固定资产所包含的增值税进项税额都可以抵扣,企业资产成本和实际税负都会明显降低。下面重点说明一下经营用固定资产对“营改增”企业的影响。短期内,在消费型增值税政策下,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允许当期一次性全部扣除,这样相对降低了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营改增”减税效果明显;固定资产投资有一定的周期性,但从长期来看,“营改增”还可以促进固定资产更新换代,达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促进经济长远发展的目的。“营改增”前,由于不缴纳增值税,所以企业外购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固定资产的原值既包括进项税额(购买时支付的),又包括购进的固定资产价款;“营改增”后,固定资产的原值仅包括购进的固定资产价款。在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因为资产折旧费用的不同,“营改增”还会影响企业所得税。

(三)“营改增”对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营改增”前,试点企业购入的货物、经营用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包括购买价值和相关的增值税额,而“营改增”后,由于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则其入账价值不包括增值税额,所以,货物、经营用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比“营改增”前减少,其降低额在数值上就是其在购入过程中包含的增值税额。因而,“营改增”后,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首先货物在使用后转化为成本费用,成本费用降低了,企业利润就会增加;其次,在固定资产使用期内,固定资产折旧总额比“营改增”前折旧总额减少,同时应交流转税额减少导致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也减少,折旧额减少和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减少都会导致企业利润总额增加。另一方面,利润总额的增加又会使得企业的所得税增加,进而导致企业净利润的减少,但综合各项因素,“营改增”会导致企业净利润的增加。从现金流的角度看,应纳增值税的减少发生在固定资产购买当期,而折旧引起所得税的增加发生在资产后期的使用过程中,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营改增”对企业来说也是有利的。

二、企业应对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对策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通过改变企业现金流和折旧,以及向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利好信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融资约束,这对企业长期发展、强化核心竞争力是有利的,其政策效应呈逐年显现的状态。企业若想及时抓住“营改增”税制改革契机,务必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企业内部应做好增值税知识的普及

工作增值税的处理过程远比营业税复杂,涉及到企业内部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各个部门,由于其他部门人员对增值税知识知之甚少,因此,企业内部要做好增值税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尤其是专用发票的使用和管理。增值税有严格的票据管理制度,只有取得合理合规的增值税发票,才能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企业在专用发票的使用和管理上要高度重视,财务部门要加强对其他部门和相关人员的业务指导,严格管理、谨防出错。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只有一般纳税人在提供服务时才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小规模纳税人要加强自身的会计管理水平和增值税的知识,充分利用好相关政策,早日成为一般纳税人或让税务部门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充分享用“营改增”带来的发展契机。

(二)企业内部应做好会计核算及纳税筹划工作

增值税采用进项税额抵扣模式,有专门的“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增值税还涉及到出口退税问题,因而增值税的会计核算工作比营业税复杂很多。“营改增”后,企业应做好增值税的核算工作:(1)设置增值税明细核算账簿,注意“营改增”给企业带来的变化,完善企业记账流程;(2)掌握增值税会计核算的业务操作,根据增值税会计处理特点,将会计核算方法从营业税向增值税转变。增值税在会计核算、征收管理方面与营业税差别较大,试点企业在完善会计核算的同时一定要做好纳税筹划工作。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筹划工作:(1)关注并利用好过渡期税收优惠政策,如部分免税政策、即征即退政策、因“营改增”导致税负增加而给予的税收优惠政策等;(2)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相比,其相关的管理成本比较大,在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筹划中,务必要把管理成本、降低税负和企业未来发展一起综合考虑,以获得最大的节税效益;(3)从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考虑,尽量选择一般纳税人进行交易从而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同时企业的可抵扣和不可抵扣进项税项目务必分开核算,有效控制企业纳税风险。

(三)企业应合理规划投资和发展方向

从财务管理角度看,企业较为注重当期现金流或者当期利润,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营改增”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直观视角,当期现金支出减少的正效应较为显著,同时也应该对由于资产计价基础的减少使得所得税增加的现金流支出的负效应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的融资约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给现代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契机,企业的融资约束得以缓解,但是企业要注意不应盲目投资,应根据“营改增”的具体内容,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根据服务产品的市场需求、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财务费用的高低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选择最优的投资方案。既要能够充分把握好的投资机会,实现服务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产品升级,又要加强日常的经营管理,做到管理精细化,避免造成企业效率低下,加重企业负担。企业务必将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向联系起来,避免低效的规模扩张和重复建设的出现。企业应避免盲目跟从,利用好政策,提高对市场的掌控能力,将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及产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

财税管理论文例8

“税务筹划”是通过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合理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税务筹划是企业的一种理财行为,应始终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来进行,其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享受和行使。

一、现行税制为企业税务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按照税法规定,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所形成的负债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享有所得税利益,而相比之下,股息是不能作为费用列支的,只能在企业的税后利润中进行分配,因此,企业就可以通过资本结构的合理搭配来实现税务筹划的目的。一般来说,为获取较低的融资成本和发挥利息费用抵税效果,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资金方式筹资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方法效果最差。

2.投资抵免是我国实施的一项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该政策具有覆盖面广,优惠力度大,政策性强的特点,企业可以用好用足这一政策,来争取最大的税收优惠效果。为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发展,对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改项目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以从企业技改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企业每年度投资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当年此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额,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后年度企业此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额延续抵免,但抵免期限不得超过5年。因此根据现行投资抵免政策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税务筹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选择设备的购置制度。确定了设备购置年度,实际上也就确定了基期年度。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基期年度缴纳的所得税越少,对企业越有利。所以选择在减免税期满的次年或微利年度的次年购置设备,将使企业设备投资获得较好的节税效果。

(2)正确确定设备投资额和合理分配各年设备购置额。在设备投资额、设备购置年度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获得最优的投资抵免优惠的条件是:

年度设备投资额×40%≤法定抵免期限内各年新增所得税额

所以企业在进行设备投资前,应预测未来各年盈利情况,并以预测新增所得税额为依据,确定每一年度的设备购置额。假设某企业技改项目建设周期为两年,需要设备投资额为600万元,如果全部设备都在2000年购置。税法允许的投资抵免额为240万元(600×40%),但是,该企业2000年—2004年五年的新增企业所得税只有200万元,那么就不得不放弃40万元的投资抵免额;如果该企业将600万元的设备分两年进行,2000年设备投资额应控制在500万元(200/40%)以内。假设该企业选择在2000年购置设备400万元,税法允许投资抵免额为160万元,小于2000—2004年五年的新增企业所得税,可全额抵免。其余200万元的设备在2001年购置,税法允许的抵免额80万元,可用于抵免的新增所得税是2001—2005年各年比2000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的增加值之和,因为《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审核管理办法》第5条规定:“同一技术改造项目分年度购置设备投资,均以每一年度设备投资总额计算应抵免的投资额,以设备购置前一年抵免的企业所得税前实现的应缴企业所得税为基数,计算每一纳税年度可抵免的企业所得税额在规定的期限内(5年)抵免。该企业分两次购置设备获得的投资抵免额比一次购置提高了。

3.为了体现激励性税收政策,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不同地区税负存在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资者在选择企业的注册地点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贫困地区、保税区、经济特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税金支出;

4.兼并筹划带来“节税”利益。假如一家企业为了发展壮大自己,因手中暂时缺乏大量资金来扩大厂房和增加机器设备,又不想从银行借入资金,此时正好有一户企业,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正处于停产倒闭状态。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利用税收政策的规定,对停产企业进行兼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业务问题的暂行规定》指出:被吸收或兼并的企业已不符合企业所得税纳税条件的,应以存续企业为纳税人,被吸收或兼并企业的未了税务事宜,应由存续企业承继。另对亏损弥补的处理规定:企业以新设合并方式以及吸收合并或兼并方式合并,且被吸收或兼并企业按《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不具备独立纳税人资格的,各企业合并或兼并前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可在税收法规规定的弥补期限的剩余期限内,由合并或兼并后的企业逐年延续弥补,由于对被合并或兼并企业亏损的弥补,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也相应减轻了税收负担。

二、现行的会计制度中的核算方法具有选择弹性,不同的处理方法形成不同的纳税方案。

如在企业会计处理方法中,进行税务筹划表现在很多方面,具体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等。

1.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纳税人的各种存货应以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各项存货的发出或领用的成本计价方法,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或零售价法等。在物价持续上涨期间,后进先出法所求得的期末存货成本小,相反,销货成本必定较高,这样就会产生较少的净收益和所得税,而此时采用先进先出法会相反。在物价持续下跌期间,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会计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同时一贯性原则也要求“如有必要变更,应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计影响数,以及累计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这样就可以在物价下跌时采用先进先出法,物价上涨时改为后进后出法,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从而实现税收筹划。

2.加速折旧法带来的“节税”利益

加速折旧法一个实际的财务利益是:与直线折旧法相比,企业在确定应税收益时,由于在早期多计入了折旧费,将使企业应税收益相应减少,从而使企业在早期交纳较少的所得税,而在后期交纳较多的所得税,这意味着滞延纳税时间(不是指不按税法规定期限缴纳税收的欠税行为)。从而等于对纳税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可以降低资本成本。

三、从税收筹划的角度来说,融资租赁也是企业用以减轻税负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于承租人来说,租赁可获双重好处:一是可以避免因长期拥有机器设备而承担的负担和风险;二是可在经营活动中以支付租金的方式冲减企业利润,减少税基,从而减轻税负。对出租人来说,可取得数额较高的租金收入,同时出租人的租金收入要比一般性经营利润收入享受较为优惠的税收待遇,有助于减轻税负。

财税管理论文例9

“税务筹划”是通过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合理筹划和安排,尽可能地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税务筹划是企业的一种理财行为,应始终围绕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来进行,其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的享受和行使。

一、现行税制为企业税务筹划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按照税法规定,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期间所形成的负债利息支出可以在税前扣除,享有所得税利益,而相比之下,股息是不能作为费用列支的,只能在企业的税后利润中进行分配,因此,企业就可以通过资本结构的合理搭配来实现税务筹划的目的。一般来说,为获取较低的融资成本和发挥利息费用抵税效果,企业内部集资和企业之间拆借资金方式筹资最好;金融机构贷款次之;自我积累方法效果最差。

2.投资抵免是我国实施的一项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该政策具有覆盖面广,优惠力度大,政策性强的特点,企业可以用好用足这一政策,来争取最大的税收优惠效果。为鼓励企业加大投资力度,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经济稳定发展,对在我国境内投资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改项目企业,其项目所需国产设备投资的40%可以从企业技改项目设备购置当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中抵免。企业每年度投资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不得超过该企业当年此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额,如果当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额不足抵免时,未予抵免的投资额,可用以后年度企业此设备购置前一年新增的企业所得税额延续抵免,但抵免期限不得超过5年。因此根据现行投资抵免政策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税务筹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正确选择设备的购置制度。确定了设备购置年度,实际上也就确定了基期年度。在其他条件一定时,基期年度缴纳的所得税越少,对企业越有利。所以选择在减免税期满的次年或微利年度的次年购置设备,将使企业设备投资获得较好的节税效果。

(2)正确确定设备投资额和合理分配各年设备购置额。在设备投资额、设备购置年度一定的条件下,企业获得最优的投资抵免优惠的条件是:

年度设备投资额×40%≤法定抵免期限内各年新增所得税额

所以企业在进行设备投资前,应预测未来各年盈利情况,并以预测新增所得税额为依据,确定每一年度的设备购置额。假设某企业技改项目建设周期为两年,需要设备投资额为600万元,如果全部设备都在2000年购置。税法允许的投资抵免额为240万元(600×40%),但是,该企业2000年—2004年五年的新增企业所得税只有200万元,那么就不得不放弃40万元的投资抵免额;如果该企业将600万元的设备分两年进行,2000年设备投资额应控制在500万元(200/40%)以内。假设该企业选择在2000年购置设备400万元,税法允许投资抵免额为160万元,小于2000—2004年五年的新增企业所得税,可全额抵免。其余200万元的设备在2001年购置,税法允许的抵免额80万元,可用于抵免的新增所得税是2001—2005年各年比2000年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的增加值之和,因为《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审核管理办法》第5条规定:“同一技术改造项目分年度购置设备投资,均以每一年度设备投资总额计算应抵免的投资额,以设备购置前一年抵免的企业所得税前实现的应缴企业所得税为基数,计算每一纳税年度可抵免的企业所得税额在规定的期限内(5年)抵免。该企业分两次购置设备获得的投资抵免额比一次购置提高了。

3.为了体现激励性税收政策,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不同地区税负存在差别的税收优惠政策,投资者在选择企业的注册地点的时候,就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贫困地区、保税区、经济特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可以节省大量的税金支出;

4.兼并筹划带来“节税”利益。假如一家企业为了发展壮大自己,因手中暂时缺乏大量资金来扩大厂房和增加机器设备,又不想从银行借入资金,此时正好有一户企业,因经营不善亏损严重,正处于停产倒闭状态。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利用税收政策的规定,对停产企业进行兼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改组改制中若干所得税业务问题的暂行规定》指出:被吸收或兼并的企业已不符合企业所得税纳税条件的,应以存续企业为纳税人,被吸收或兼并企业的未了税务事宜,应由存续企业承继。另对亏损弥补的处理规定:企业以新设合并方式以及吸收合并或兼并方式合并,且被吸收或兼并企业按《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不具备独立纳税人资格的,各企业合并或兼并前尚未弥补的经营亏损,可在税收法规规定的弥补期限的剩余期限内,由合并或兼并后的企业逐年延续弥补,由于对被合并或兼并企业亏损的弥补,减少了应纳税所得额,也相应减轻了税收负担。

二、现行的会计制度中的核算方法具有选择弹性,不同的处理方法形成不同的纳税方案。

如在企业会计处理方法中,进行税务筹划表现在很多方面,具体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等。

1.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纳税人的各种存货应以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各项存货的发出或领用的成本计价方法,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或零售价法等。在物价持续上涨期间,后进先出法所求得的期末存货成本小,相反,销货成本必定较高,这样就会产生较少的净收益和所得税,而此时采用先进先出法会相反。在物价持续下跌期间,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会计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同时一贯性原则也要求“如有必要变更,应将变更的内容和理由、变更的累计影响数,以及累计影响数不能合理确定的理由等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这样就可以在物价下跌时采用先进先出法,物价上涨时改为后进后出法,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从而实现税收筹划。

2.加速折旧法带来的“节税”利益

加速折旧法一个实际的财务利益是:与直线折旧法相比,企业在确定应税收益时,由于在早期多计入了折旧费,将使企业应税收益相应减少,从而使企业在早期交纳较少的所得税,而在后期交纳较多的所得税,这意味着滞延纳税时间(不是指不按税法规定期限缴纳税收的欠税行为)。从而等于对纳税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可以降低资本成本。

三、从税收筹划的角度来说,融资租赁也是企业用以减轻税负的重要方法之一。

财税管理论文例10

纳税筹划是一种理财行为,是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做出有利于企业利益的税收策划。何谓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世人对其见仁见智,看法不一,可以归纳三个主要目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降低企业成本;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的双赢。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但是竞争也随之愈发激烈,企业必须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并从方方面面节省企业成本,而税收成本无疑是必须着重考虑的部分。企业财务管理内容涵盖了税收筹划在内,企业财务目标决定了税收筹划的目标,财务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依赖于合理合法的税收筹划目标的完成。企业要充分的考虑税收负担,并认识到税收对企业发展的约束作用,认真的制定纳税筹划的方案,平衡好企业自身与社会的双重效益,统筹好企业财务目标的长期与短期利益,根据企业实际与国家实情,尽最大努力保证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二)纳税筹划影响企业收益分配

企业分配自身的收益市,必然有一套分配标准,该标准一定要综合考量多种因素,比如国家税收的政策、国家税法及相关法规,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各部分、所有人对企业的贡献率等等,而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能恰当的减少企业税收的成本,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价值。政府会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需要,制定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也会制定相应的监管条例,企业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关注这些政策或条例,用以指导自己的收益分配,进而实现社会效益与企业利益的共赢。

(三)纳税筹划指导企业的投资活动

税收作为企业投资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影响企业投资决策的一个关键因素。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往往会考虑通过事先的规划将投资成本降低,提高企业的投资收益,进而促进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这种事先的规划正是纳税筹划发挥的作用。美国W•B•梅格斯博士曾说:“在纳税发生之前,有系统地对企业经营或投资行为做出事先安排,以达到尽量地少缴所得税,这个过程就是税收筹划。”在企业投资活动中进行税收筹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加强企业纳税筹划意识我国不少企业的纳税筹划意识都比较担保,但是随着企业投资活动的增多、投资范围的扩展以及投资地域的国际化,纳税筹划也成为应时之需。与此同时,为促进行业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增加了税收优惠政策、加强了税收政策的优惠强度,使企业的纳税筹划政策具备更强的可行性。

2.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企业的投资活动,不是一个单纯的现金收支问题,投资活动往往可以有两种甚至多种方案可以选择,纳税筹划是在遵守税收法规前提下,利用税收政策为纳税人提供的选择机会和税收优惠,对企业投资理财和生产经营活动的做出科学的事先安排和事先筹划,达到减免税收、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纳税筹划在企业投资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就是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辅助投资者做出准确有效的决策。

(四)纳税筹划有助于企业筹资活动

企业的筹资活动也需要科学的纳税筹划。通过纳税筹划可以令企业的筹资规划更规范,不同的筹资活动需要利用国家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进行筹资活动之前,要充分的考虑好纳税筹划的事项,要最大的限度令筹资活动的税负压力最小。有的企业在筹资时可能会选择银行借贷、民间拆借融资渠道,这些筹资方式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利润,从而减少税收。不过这种情况只是缓兵之计,在合理的范围是有效的,一旦超过一定限度,随着金额的增加,风险会随着增加。因此企业不能一味的为了降低税负而冒大风险,要综合考量风险因素或现实因素,在合理的纳税筹划中进行筹资。

二、企业科学纳税筹划的对策

(一)树立纳税筹划的意识

不管是纳税人,还是进行纳税筹划工作的人员,都应该树立纳税筹划的意识。当前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很多企业上下员工都没有很强的纳税意识,对纳税筹划更是一知半解,往往等出了问题才想起来求助财务。而且企业财务与其他各部分也没有分工协调,没有从企业全局进行科学的纳税筹划。为此应该强企业财务与各部门的相互配合,要从员工到领导,从财务部门到投资部门,从债务人到债权人,都要树立纳税意识,要协同合作,从而令企业做出正确的财务决策。

(二)依法纳税筹划

企业纳税筹划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即合法性。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合法性原则,因此合法性应该贯穿纳税筹划的始终,要作为纳税筹划方案科学与否的重要标准。企业要认真学习国家税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实时动态的掌握国家纳税政策,以此为准绳,规范企业的纳税筹划行为,要令企业的纳税筹划与国家法规与税收政策保持步调一致,相互促进。

(三)保持纳税筹划方案的灵活性

企业纳税筹划是一个长久的工作,一定要保持纳税筹划方案的灵活性,要保持灵敏的嗅觉,随时发现经济发展动态中与企业纳税息息相关的政策,要动态的调整纳税筹划的具体方案,以此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环境。为了保证纳税筹划的有效性,要对方案进行评估与审查,要提前排查和预防纳税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革与调整。

(四)纳税筹划必须得到税务单位的认可

有的企业对税收筹划有误解,认为税收筹划就是要不缴税或少缴税,有的甚至是请专人帮忙算计怎么避税,许多纳税筹划活动都游走在法律界限的边缘,加之复杂的国情、税务单位一定的自由裁量权等,搞的企业纳税筹划人都不能准确的把握。因此,企业应该积极与税务单位进行沟通,利用巧妙的会计技术手段,联合税务单位提供的指导,及时获取纳税筹划相关的信息,从而有效的规避纳税筹划的风险。

财税管理论文例11

(一)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过于高度集权这种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特征是我国的体制本身决定的,因为我国本身就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发展中国家,尽管我国在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后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并没有能够完全消除掉,很多地方经济发展并不够平衡,税权仍然集中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税权较为有限,从而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低下,尤其是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的有效配置。

(二)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相关法律不够完善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法治建设工作较为弱化,很少具备较为完善的法律机制,从而导致了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财政税收管理方面的权限划分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此外,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人员也缺乏必要的管理监督机制,他们在某些领域中享有过于自由的裁量权,严重损害了我国财政税收司法机关的执法权威性。这些都是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缺乏可靠的法律保障的集中体现。

(三)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机制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不仅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提供可靠的保障,同时还缺乏必要的强有力的监管机制来提供监督与管理工作。此外,我国现有的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素质仍然有着较大的差异性,缺乏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与使命感,对于一些违法违纪现象常常会监督不力。当然,我国最近这些年来也在对财政税收监管机构进行人员精简工作,从而大大削弱了一些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严重影响到了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另外,我国财政税收管理机构对于财政税收转移支付方面也存在着监管不力的问题,从而无法对我国财政税收事业的均衡发展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也无法促进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四)国税与地税机构的分设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中,对于税务机构的设置是有着不同的区分的,基本上都是设置为国税和地税。但实际上,这种税务机构的分设反而增加了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提高,因为这是分设的机构必须配备一定的办公设施与工作人员。此外,国税与地税由于各自不同的利益而对纳税人有着不同的征税要求与标准,反而增加了纳税人的纳税成本,有时还会出现重复征税的问题,大大降低了纳税人的税收遵从度,不利于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

二、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问题的解决路径

鉴于以上的突出问题,我们必须尽快对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解决路径,从而促进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由于我国现行的财政税收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从而导致了该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各种突出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摆脱掉传统集权、分权循环的不良体制影响,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降低人为的作用力,适当的放权,尤其是要把中央的集权适当的分散到地方政府的手中进行管理,只是地方政府在实行财政税收管理工作时,应该以中央的税收政策作为主要导向,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政策制定与实施权利。当然,中央政府在放权的过程中,也应该做到适当有度,切不可过大,也不过小,要让中央与地方之间形成一种默契的财政税收管理机制,避免出现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让中央与地方处于一种健康、和谐的财政税收管理关系之中,让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管理权限都有一定的法律依据,从而促进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健康运行。

(二)提升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在我国财政税收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税收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因为他们是直接的参与者与实际执行者。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尽快提升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建立一个较为规范的财政税收内部秩序,强化对财政税收管理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增强这些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并努力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避免各种违法乱纪现象的发生。此外,我们还需要对这些财政税收管理人员实施绩效评估措施,优化其知识结构,建立相关的评估管理政策,让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我国现有财政税收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效果,为财政税收管理工作营造出一个更为宽松的财政发展环境,让这些财政税收管理人员获得更佳的工作环境,及时巩固自我发展的能力,真正为人民提供优质的财政税收服务。

(三)建立一个合理的财政税收管理与服务体系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合理界定并不断扩大财政税收的收支范围,建立一个一体化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充分利用好各种社会经济资源来强化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工作,并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来重新调整财政税收收支的范围,科学划定税负的比例,把我国财政税收的管理工作纳入到预算管理范围以内,调整各种不公现象,降低各种不良因素对财政税收收入的影响力,建立一个较为长期有效的健康发展的财政税收管理与服务体系,并建立一个合理的财政税收转移支付体系,让一般支付和专项支付实现二者的合理搭配,不仅可以合理分配资金,还可以稳定资金来源,并通过建立一个资金分配体系来确保财政税收管理体制的合理、公平和公开。

(四)建立资金协调机制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我国财政税收资金很多情况下都是应用在公共事业方面,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我国必须尽快提高财政税收资金的使用效益。这就需要我们的财政税收管理部门和机构整合各种财政税收资源,尽可能的对各项财政税收项目进行公开、透明化的管理,并加大对相关事业的扶持力度,利用财政税收管理的优势来实现资源和信息的共享,提升财政税收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效率与效益。此外,我们还应该建立一个相关的资金整合协调机制,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与使用来对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全程式的跟踪与管理,切实让财政税收资金得到切实有效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