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管理学院论文

管理学院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28 09:18:03

管理学院论文

管理学院论文例1

二、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根据调研,用人单位对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可以总结为六点:一是要求掌握扎实的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二是要求掌握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三是要求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四是要求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要求毕业生具有施工、测量、材料等方向的初步实践能力;六是要求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由此,本文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首先,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查,从岗位需求、精化岗位知识和技能出发,设定专业主干课程设置。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应该包括建筑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测量、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材料、项目可行性研究、工程监理、物业管理等。2.其次,根据专业主干课程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程。结合专业特色,工程管理专业应设置四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一是工程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建筑设备、工程力学等;二是经济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工程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统计学等;三是管理类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工程财务管理等;四是法律类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经济法、工程建设法律法规。由于该部分课程较多,独立学院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进行轻重点抉择,以便突出自身特色。3.最后,结合公共基础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共同构建系统、务实,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充分考虑社会需求、考虑学校的具体情况,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考虑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从而才能构建出系统,合理、务实和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

管理学院论文例2

新建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从事本科教育的时间“新”,更应当是在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等方面有所创新,成为真正有别于老牌本科院校的“新型”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呈现出以下4个方面的基本特征:1)社会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基础:这既是为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2)专业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培养特征:有别于传统普通本科教育“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提法,而是“以专业建设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途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而要走合作办教育之路,打破学校边界,专业边界,课程边界,课堂边界,教师隶属的边界等通过高校与业界的相互支持,多方介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等实现多赢格局。4)注重绩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管理特色:强调经营思想,依靠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以及合理使用来提高办学绩效,努力实现“两个充分”,即充分利用开拓外部社会资源;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5)政策引导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动力:在国家对重点高校和高职高专发展已有明确指向的情况下,应该更加重视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出台政策,引导推进,明确这类学校的地位与价值,构建完整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建多元参与的合作教育体制等。

2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对教育环境新常态认识不到位

从外部环境看,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产业升级换代、调结构优化重组、转换经济增长方式都急需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必将带来新的社会矛盾和发展机遇,面对经济进入换档降速、提质增效的新常态,新建本科院校必然要重新审视人才培养的目标、办学定位、专业特色、亮点工程等以提升办学的科学化水平,适应新形势,服务新常态。从学校内部管理看,现行的学生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机制跟不上学校升本的新形势,这是新建本科院校普遍会遇到的发展瓶颈。大多数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几所学校合校升本或原有高职高专院校升格而来,培养目标、生源质量、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内生动力、毕业去向等方面都明显不同于过去。这种差异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去很多旧的管理办法已无法适应科学高效管理的新需求。新的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尚未完全跟进,虽然已从专科升格为本科,但管理理念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原有水平层次,学生管理工作要么简单跟随与其他高校有同质化发展趋势缺乏特色,要么是对自身原有专科阶段学生管理方法手段的简单延伸,对于怎样改革和优化缺乏系统、科学、理性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缺乏对管理制度、机制和工作平台的统和、协调和联动。

2.2辅导员工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是主力军,通常是见子打子,抓具体工作多,推改革少、促发展少、提亮点少、创特色少,辅导员无心无力也无暇跳出事务性工作的束缚,抓不住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辅导员未能摆脱“110”“119”“保姆”的角色扮演,加之各校普遍人员配备不足且人员流动变动较大,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等综合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低效的重要原因。

2.3学生管理与教学科研同步联动不够

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基础,教学工作是中心,二者如何围绕育人目标相辅相成,相互搭台,需要建立科学和谐的互动关系,而不是两张皮各画各的圈,只有通过良好的互动联动机制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学生活动中融入学科知识,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培养和提高人的综合素养才能更高效地达成人才培养的既定目标。

2.4部分学校硬件配置尚不健全

不够人性化,经费投入不足,学生学习生活设施陈旧落后,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相应的也增加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急需新的“立意”。

3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突破方向与创新思路

3.1对育人和管理理念的重新审视

3.1.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从哲学层面对人进行了深层次思考,是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需要、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体系。它决定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社会性,必须注重学生社会性的发展,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环境需求联系起来,将学生按社会需求培养成不同层次的人,而不是与社会脱节的大学生;必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不仅要尊重人的本性,还要尊重人的需要;人要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去追求,为发展创造条件,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我们的工作才有根本性的意义。

3.1.2科学发展观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问题。其中发展是第一要义,它要求我们要学习吸收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创新工作思路和模式,全面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要尽快填补上新建本科院校新旧制度衔接过渡不及时不到位的空白。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创造性活动也是一份“良心活”,要以维护大学生群体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统筹兼顾的理念都要求我们在管理方法、管理内容、建章立制、运行机制等各方面积极探索、整体推进,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合力,发挥1+1>2的效应。

3.1.3柔性管理理论及其运用

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基础上对管理对象施加教育影响的管理方式,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使被管理者容易达到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的目的。这要求我们在工作方式上循序渐进,建立互动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特别是针对学生表面服从心里不服且具有可塑性的特点,避开高大上的单纯说教,从他们的心理感受、情绪体验入手,切忌简单生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心灵沟通的方式来进行。把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二者相结合能够帮助我们达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

3.1.4“因材施教”理论及其运用

该理论是教育的普遍原则,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同样需要该理论的指导。作为管理者必须看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尊重这种个体差异。要允许并且指导大一新生结合自身特点、兴趣、爱好、特长、志向等综合考虑来设计自身的发展道路,确定不同的奋斗目标。应该鼓励并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量身定制学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成长计划。比如有的同学对专业理论知识很感兴趣可引导其在学术研究上发展,考虑毕业后继续深造,有的同学喜欢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可多带领参加竞赛活动,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更要尊重他们的自主选择,或就业或考研或自主创业,总之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不能搞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扬长避短,尽快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初体验,或是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和进步,为后续发展提供动能支持。

3.2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突破口

学风建设是高校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的根本。建设优良学风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要条件。学风建设无疑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风建设有无成效对学生学业影响最直接最大,要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应把关注点放在加强学风建设这一环节上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新建本科院校多数由专科院校合并或升格而来,学校整体学术水平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学生整体水平也要低于其他本科院校学生,加之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给学风建设带来了较大阻碍,加之有的专业老师只管上课下课走人,有的老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课堂纪律松散不闻不问,学校层面喊得多动得少,且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明显效果,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学习风气的形成和蔓延。表现为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贪睡懒觉,上课玩手机,成绩不理想补考现象严重,沉迷网络等。这样的学习氛围和环境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人,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形成优良学风的重要保证。二级学院要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材选择、授课手段等全面推陈出新,课堂要牢牢抓住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重难点组织教学,以达到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企业满意为目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优良学风的形成。2)及早开展专业教育、指导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了解行业现状与前景,看到未来发展的巨大商机和美好愿景,提升学习动力。3)抓好教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身作则把教师自身的一言一行带来的人格魅力、学术风采彰显出来,进而增强学生对教师个人和课堂的吸引力,教书与育人不能相互割裂。4)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平台。可组织开展专题读书分享会、把这里建成各类学习小组、创新创业团队聚会讨论问题之所、学术讲座的殿堂、文化名人、大师、各界精英、校友的出入之所,让此处不仅环境优雅舒适,更能让人找到精神和心灵的家园,以书为友,以书为武。目前图书馆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显然还远远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如增加评选“优良学风班”“学霸寝室”“学习之星”“自强之星”,树立典型,大力宣传,突显合作与竞争,设立各种学习单项奖,鼓励学生在学习、文体、科技等各方面发挥特长,取得优异成绩,设立学习进步奖,鼓励后进生学业进步,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加强学业警示机制度。

3.3学生活动与教学科研工作的融合创新

新建本科院校应该尽快探索建立一整套运转灵活而富有弹性、有利于潜能发挥和个性张扬的整体管理机制。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以教学质量为抓手,把学生活动作为育人的重要第二课堂和平台,把学生管理中的各项内容如日常管理、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课外活动要尽可能融入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中,这就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活动主题的策划设计、组织开展、效果评价、后续跟踪等环节与专业引导、课堂教学、课后辅导与反思等方面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融合机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所学能在学生活动中得到运用和实践,以验证巩固所学理论的科学性,同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和创新精神。以达到教学和学生活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应证的促进关系。具体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学生班级管理要服务于课堂教学,而不是为管理管理,要通过完善制度和优化学习评价体系,加强管理,创造有序高效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2)学生活动要能促进教学与科研。学生活动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动员学生积极投入到与专业素养发展相关的活动中能更好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并让学生快速成长进步,同时体现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动手能力强的培养特色。3)组织开展的学生活动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发展,活动应贯彻“一学院一精品,一专业一特色,一竞赛一平台”的发展思路,树立精品意识,提倡学生活动要有整体规划,活动数量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又能把学院的优势学科、前沿领域的科技知识和、基本技能、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活动来开展,打造亮点品牌,助推创新创业联动发展,比如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可指导学生组队参赛:机械器人设计大赛、无碳小车设计竞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活动,学生通过参与甚至获奖能进一步扩大和增强本学科、本专业在高校中、行业内的影响力,开拓师生学术视野,还可进一步结合市场调查、专业课老师的指导申报专利产口和技术开拓市场,增强产、学、研的联动效应。

4结语

提高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是个系统工程,要使其上台阶、更高效、更实效需要尽快优化整合、在观念上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创新,以人为本、科学、联动、和谐、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将促进新建本科院校整体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作者:李健怡 单位:成都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百所新建院校合格评估绩效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高禹.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现状研究[J].知识经济,2015(24):178.

[4]魏圆圆.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理论依据浅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6):104-106.

[5]王立刚,李蓉.浅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5):113-115.

[6]陈钊,杨晶.新建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向的突破与创新:以福建江夏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12):159-160.

[7]贺正宜.新升本科院校优良学风建设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159.

管理学院论文例3

2.教师队伍缺乏实践经验独立学院成立时间短,最早成立的独立学院到目前也只有10年。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老年教师和青年教师居多,中年骨干教师较少,普遍呈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态。独立学院绝大多数的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或社会的实战经验,教师有双师证资质的比例较小,难以指导学生的实践。物流管理专业大多数教师的专业背景是交通运输、企业管理或经济学,专业方面存在先天不足。

3.实验室简单且设施落后有些独立学院的实验室只安装了一些物流管理专业的相关模拟软件,基本上是根据课程的实验要求,由各专业教研室申请而建立的,因而分得过细,专业面窄,实验室规模小,功能单一,有效利用率不高。很难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阻碍了学科之间的渗透和科研协作等。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部分实验室设施落后,电脑配置老化。如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只购买一些工商管理学科通用的ERP沙盘模拟软件、用友ERR软件,由于专业教师流动性大,原先经过培训会操作这些软件的教师过段时间就离职了,导致实验教师青黄不接,因而软件安装之后使用率很低。由于物流综合实训室需要较大的空间,学校暂时没有合适的地方就没加以考虑。

4.实践基地流于形式近几年,独立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中都建立了实习基地,但有些仅限于形式,使用率低,没有形成校企联合培养师资和学生的有效机制,没有实质的合作事项。实践教学是个系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现场教学都需要企业配合,实习基地和学校要互动双赢才能保持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南国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建立了12个实习基地,如林安物流园、广州市嘉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法雷奥汽车内部控制(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圆通快递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广州恒纳电器制造有限公司、广州市拓璞电器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云海金属家具有限公司等。但除了与林安物流园在现场教学、就业、实习、教材编写、讲座、毕业论文指导等方面全方位进行合作之外,其他的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开展较少,有些几年来就只举行过一两次现场教学,有少数几个学生实习,有些从未开展过实践教学。

5.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执行不到位物流管理的专业主干课往往是实务性比较强的课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化理解,但目前专业主干课的实践课时在整个总课时中的比例比较低。虽然有些专业课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既有理论学分又有实践学分,但实践教学一般都随堂进行、纸上谈兵、规范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而相当多的课程仅限于课堂讲授,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如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158,实践教学(含课程实践教学学分)40学分,占25.3%。但专业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执行不到位,基本上没有实现,效果不理想2.6实践教学评价不科学有效的组织与管理才能实现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而目前实践教学环节管理不到位,缺乏明确操作流程,实践教学目标难以达到。有些独立学院将实践教学视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内容,没有制定独立的教学计划。学生实践环节缺少科学指导,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实践教学手册,实践过程容易浮在表面层次。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也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没有形成规范的考核指标,凭考核者的主观意志,考核存在很大随意性,缺少有效的监控和管理手段。

二、独立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1.加强物流实验室建设,重视校内实训应全力打造一个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性、开放性、共享的物流综合模拟实训中心。进行实验室建设时应统筹规划,考虑前瞻性和持续性,使实验室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相匹配,与专业和技术发展的方向相协调。通过实验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可以了解现代物流的运作模式,提升认知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实务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校内实训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切实落实课程实验、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一系列实践教学环节。在校内实训过程中,学生通过现场的操作示范、讲授、座谈、讨论、模拟等多种形式,亲身体验实际情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模拟情景题,让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形式多样的校内实训,让学生的组织能力、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应变能力、团队意识得到大幅提高。

2.校企深度合作,打造“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都需要高素质的实践师资队伍。通过引进和培养等方式,打造具有先进的实践教学理念,有较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是加强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最好过渡和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校、企业、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互动的有效平台,实现三方共赢,形成教学、科研、企业三者之间的稳定的联系。借助区域地理优势实现资源分享,使校企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更为协调、更为密切,形成校企长效全面合作机制。独立学院的校企合作应充分发挥高校和企业各自的特长,促进教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改进、人才培养水平提升。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使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人才的培养,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更符合企业要求,真正做到专业与岗位无缝对接。学校应鼓励年青教师到企业调研或挂职,通过企业实践积累教学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挂职教师为企业解决一些管理中的问题,为企业员工提供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协助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3.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需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实际,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各种大赛促进了大学物流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推动了物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强化了实践教学。教师通过指导参赛学生,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相关岗位的要求,与参赛院校、同行交流,共同探讨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3~5人组成学生研究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与专业相关的应用型主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育部高校物流类专业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通过研究分析来自于企业的真实案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学习企业经营的思维,激发创造能力。同时,通过大赛的现场答辩,训练了学生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策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

4.建立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完善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应通过调研分析,结合物流管理专业办学现状,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形成系统,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结合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考核学生参与的实践状况。对学生的考核形式除少数课程仍沿用理论考核外,多数均应改用作品的演示、现场答辩、现场技能操作、项目策划设计、竞赛等形式,必要时开展实际任务考核或与产学研合作单位联合考核,着重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力[6]。明确的评价标准,对师生都会产生促进作用而且会形成良性循环,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风建设。

5.加强实践教学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制度化、规范化,用制度来保证实践教学全过程的实施。完善实践教学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激励教师不断了解实践教学工作的新理念、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及时更新实践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通过颁发证书,激发学生参加实践训练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训练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管理学院论文例4

2信息化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负面影响

2.1影响高职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

高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形的阶段,信息网络带来了很多的好穿,但是它的虚拟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间接性的特点,网络间的交流毕竟远离现实,出了太多的不真实,又加上网络上的很多扥内容不负责任,容易引发颓废、消极、缺乏诚信等病态心理,很多高职学生缺乏正确判断。

2.2影响高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高职学生的年龄普遍偏小,年龄一般就是15岁到21岁,这个年龄的特点就是思想单纯、生理发育成熟,但是社会经验缺乏,心理不成熟,对情感的需求日趋强烈,这样就让有些高职生接触网络后,便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产生孤独、离群、偏执、狭隘的心理。

3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信息化条件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造了环境,丰富了内容,让高职大学生们享受到了人类文明的成果,但是互联网信息的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又给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产生了困扰。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正确认识信息化所带来的正负面的影响,加强信息网络化平台的建设,善于应用现代传媒,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新环境下的思想教育体系。

3.1加强校园信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建设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化,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真假难辨,导致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必须建立强有力的思想引导阵地,引导高职学生从信息化网络中吸取营养、陶冶情操、增强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能力。一是建立思想理论专栏,介绍国内外政治时事、介绍党的知识和理论,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的精神。二是校园新闻栏,全方位的报道学校各方面工作和高职学生关心的事情。三是开设校长信箱,了解高职学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3.2全力构建生生、师生双向安全互动平台

信息网络实现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老师之间的交流由传统的客观世界,一分为二,使得大部分的交流变成虚拟的网络世界,面对这种新的变化,学生管理的工作为适应新的变化,应该创新管理方式,了解、掌握学生新的活动阵地,并融入其中,要求构建生生、师生双向安全互动平台,时刻了解、关注学生的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给予及时的、相应的引导。

管理学院论文例5

二、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若干建议

职责关系理顺后,笔者认为,做好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搞好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重视思想教育。大多数技工院校学生进校时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易失去信心,自尊心易受到伤害,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扬长避短,积极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势利导,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帮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树立起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由于技工院校学生大多年龄偏小,对外面的世界和本专业了解甚少,因此对前途和未来常常充满了迷惘。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前途的观念,比如,向学生介绍本学校本专业当前的就业情况,介绍所学专业的前景,介绍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最新动态。请已毕业的学长向学弟学妹们介绍获得成功的真实事例,或就某些典型事例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组织或模拟各项活动等,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上进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择业观。第二,在学生管理中要注意开导性的“理”首先,发挥学生自治机制的作用,通过学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学生会组织及成员结构,层层聘任,按期考核,建立起学生自治体系。在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下,由学生会将学校各时期的学生工作任务分块落实到有关部,再由各部将工作任务逐一落实到干事或各班的有关干部身上,并及时督促检查,将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及时向包括学生管理部门在内的相关部门反映,为有关部门及时提供广泛、可靠的信息,为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决策提供依据。这样,学校有关部门在工作中就可以抓大事,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了。学生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均由所属部进行考核,每学期期未根据整学期的考核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其次,做好学生的课外教育工作。顾名思义,课外教育工作是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外教育工作开展得好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得新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还能丰富学生的现实和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提升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课外教育工作的开展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的设计应符合技工院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遵循自主自愿的原则,结合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社会性,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学校和校外教育机构的组织领导作用。除了学校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外,学校还应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动员家长努力教育和管理好学生,建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联动机制,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协调一致。第三,实施“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为了人、依靠人、尊重人”。倡导“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其基本内涵就是为了学生、依靠学生、尊重学生,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管理理念。教育管理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交流”的双向过程,技校学生大多还处于叛逆期,单向的交流和管理只会引起学生在接受上的对抗性。因此,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应以人为本,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入手,让学生不带负面情绪,自愿的接受管理。一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院、学生的管理,培养造就一支优秀的学生骨干队伍;二是做好学生管理人员的选聘和岗前培训,明确学生管理人员的职责和任务;三是从学生角度出发,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样让学生以他人为镜,规范自己的行为。其次,要树立人本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管理者要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随着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学生越来越成为特殊的教育消费群体,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要以“爱”为中心,转变工作作风,放下架子,以“老师”的形象影响人,以“服务生”的姿态服务人,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服务理念,给予学生人性化的关怀,为学生的成才保驾护航。最后,要构建和谐的技校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发展已成为技工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相较普通高中生而言,技工院校学生学习压力较小,而叛逆心理相对较强,因此,更有必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此阶段,技工院校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老师的依赖减少;二是学生的感性色彩减弱,理性色彩增强;三是师生关系日益复杂,稳定性降低。针对师生关系特点,教师应做到

(:1)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信任学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积极引导,把个体差异作为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工具。

(2)坚持学高为师,德育先行。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坚持“学高为师”的前提,视野开阔、知识渊博、专业基础扎实的技工院校老师更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信任,在情感上也易于被接受。教师要言传身教,坚持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3)坚持以情动人,师生共同进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情动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对于技校学生,教师应摒弃偏见,在学习和生活上真诚的去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及时鼓励、及时表扬,以情动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而师生共同进步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最终目标,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淡化教育者、管理者的角色心理,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主动向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第四,改善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愉悦人的心灵,还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思想。技工院校应当经常性开展有关文体、公益活动,比如如专题班会、文化论坛、课外兴趣小组、无偿献血、助困救灾等,此外,适当适时地举行普法教育讲座,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人情化。同时,技工院校要加大投入,努力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通过校园绿化可以美化校园,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舒适、美好的教育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才能保证学生有一个快乐的心情学习和生活,对学校产生情感。同时要建立宣传阵地,通过电视转播台、广播站、图书馆、阅览室等形式,让学生在优越的条件下实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管理学院论文例6

二、院系两级教学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为保障教学的正常运行,提高教学质量,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应从上到下建立好教学监督体系。强化院系两级教学管理职能,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具体措施如下:第一、采用360°考评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监控,确保教学质量。学院设立督导办,系部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应严格执行院系两级管理制度,对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由办公室主任、教学秘书、学工秘书、教研室主任、学生代表组成的教学督查队伍,保证了教学制度的执行和教学质量的监控力量。同时,建立教学信息反馈、学期听课、教学检查和毕业生质量跟踪等制度,以此保障院系两级评价体系得以实现。第二、加强教师业务档案、课程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基础教学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教师教学档案进行检查;每学期安排教职工听课,将听课收到的反馈信息及时反馈给授课教师。坚持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坚持要求教师认真进行作业批改;规范考试命题、试卷制作、评阅与试卷分析。以此严肃教学秩序,严禁擅自调课、停课等。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制度,为教学过程的管理提供依据。第三、成立教学信息站,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的管理中。在每个班级挑选教学信息员,成立教学信息站,随时收集班级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反馈至信息站,信息站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召开座谈会,把学生座谈会收集的改进意见与教师相互听课评价相结合,反馈给任课老师,共同研究整改办法。

三、规范系级教学档案管理

教学档案记载着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情况,它体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更是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教学档案应全面、规范,凡是在教学活动、教学管理过程中和科研等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片、图表、录像等材料均属要保管的教学档案。实行院系两级管理,需要长期保存的教学档案,由学院档案室保管;对系部工作有保存价值或不需长久保存的教学档案,由系部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整理、保管。系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随时收集、积累教学文件材料,分类存放,分学期、分项目进行编码立卷归档。一般说来,系级教学档案应包括: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系部会议资料、教学材料、考务、实验、教学评价和质量监控、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等内容。归档的教学文件必须字迹工整,格式统一,手续完备。教学管理人员在工作变动时,应及时做好教学档案的交接工作。确保教学档案持续积累。

管理学院论文例7

一、管理与管理学

(一)管理及其本质。管理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通过组织优化他人的行动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的活动。显而易见,管理的对象是人。因此,管理者每天就不得不去面对既可爱而又不完美的人,面对人性中的善、人性中的恶,人的潜能、人的长处和人的弱点。而管理的本质,其实就是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对别人的同情,愿意为别人服务,这是一种善意;愿意帮别人改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这也是一种善意。一言以蔽之,管理者要做的是激发和释放人本身固有的潜能,使其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这就是管理的本质。[1](二)管理学教学方法现状。管理的本质要求管理学的教学培养激发和释放人的固有潜能,使其创造价值,为他人谋取福祉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兼顾学生发展,培养既会认知,也能做事,更懂做人的大学生。因此,在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上,应摒弃“学科中心”“知识中心”“教师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现阶段管理学的教学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主要表现为“我讲你听,我做你看”“满堂灌”“轻交流”“少体验”。目前,管理学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侧重于“学会知识”,相对忽视“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课堂上教师采用“学科导向”主张,依照学科的“纵向并行结构”或者学者建构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来展开教学内容,这样的做法有违“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次序”,在该教学模式下,知识由于未被应用,因此难以被吸收、消化和理解,导致“学”与“用”的脱节[2]。

二、PBL教学法引入医学院校管理学教学的适切性

problem-basedlearning,简称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PBL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命,它以建立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探索问题为导向、以小组互动学习为平台,具备如下几个特征:(1)实践性。PBL具有实践性,它以现实情境中的问题为导向。教师围绕该情境问题而非学科知识设计、安排课程,鼓励学生去学习与现实问题相关的知识,然后解决问题。(2)自主性。PBL具有自主性,它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3)合作性。PBL具有合作性,学生需要通过解决具有真实性的实际问题来进行学习,由于问题复杂,因此强调小组协作。(4)探究性。PBL具有探究性,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新的学习成果和分享。[3]PBL的上述特征迎合了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也顺应了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更符合医学院校教育融入人文素质的内在要求。(一)管理学学科特性使然。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因为,管理的“知”仅仅是掌握规律,是管理的前提,但“知”不等于行为。管理的“行”,是对于管理事件的行为、动作,即刻就会产生管理的结果。管理是实践的活动,是以结果衡量的行动。如此一来,PBL教学法就提供了一种管理的现实情境,并强迫学生深入情境,从情境中尽可能地通过团队的合作,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协调自身与他人的行动来高效节约地达到预定目标。通过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管理知识的同时,训练学生从“已知事实”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提供了一个锻炼管理学所强调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能力的现实平台。施密特对820名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PBL课程毕业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印证了该点:在合作、问题解决、独立工作、交际能力等方面,PBL学生较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有明显优势。(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世界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现代教育需要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并非仅仅追求职业活动所必需的专业技术和相应专业知识,它还涵盖与从事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文素质,如医学伦理规范、理性精神、文化能力、健全心智,以及追求人的存在意义、责任、权利、规范性、文化性、道德性、社会适应性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相得益彰,共同为人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就医学生而言,缺少了人文精神这条腿,即便“创新精神”这条腿十分发达,那也无法走得长远。因此,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离不开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引领。管理学的教学不仅要将科学精神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而且要将人文精神的意蕴融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之中,顺应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时代呼唤。(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医学承接的对象是人的健康和生命。医生的诊治疾病、救死扶伤不可避免地包含着对生命的认识、对患者的情感以及对人类命运的责任等至关重要的人文态度。随着医学模式的转换,人们对于医学人才的评价不再单以医术水平作为唯一标准。一名合格的医生除了要医术高超,更应该是医术与人格的完美结合。医学与人文的不解之缘对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特殊的要求。PBL案例设计可以通过巧妙地融合人文精神各项要素,通过学生探讨、教师总结环节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PBL教学具有“先天的人文性”,而医学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显然,PBL本质同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将医学人文教育引入管理学课程的PBL教学将使二者相得益彰。[4]

三、PBL教学法引入医学院校管理学教学的实践性探究

我校于2013年开始在管理学教学中引入PBL,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管理学课程教学中引入PBL需要领导重视,树立起整体主义的教学观,需要教师转换角色,明确教学思路,需要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需要制定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等。(一)领导重视,树立整体主义教学观。PBL教学以8~10名学生作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名辅导教师,以一个PBL案例开始小组讨论。而目前,我校开设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班级人数为100人左右,分组较多且涉及的教师也较多,这就容易导致在PBL教学开展过程中出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不一致、教学进程不一致、教学师资力量紧缺、教学资源短缺等带来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高度重视PBL教学法改革工作,将PBL教学绩效纳入管理奖励基金分配方案,将PBL教学从任课教师的角度上升到学院的高度,提供专项经费,系统地、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规划和组织实施PBL教学,如成立管理学PBL教学改革工作小组、构建PBL学习团队、组织教师和各班级学习PBL教学理念、设置六间专供PBL教学使用的教室并设置一名实验员专门协调PBL教学资源分配等。为树立起PBL整体主义的教学观,教师参与PBL教学前首先必须参加由学院举办的PBL师资培训班,然后让参与教师撰写一份PBL教案,最后要求PBL教师旁听一次完整的授课或是担任一次助教。学院通过上述措施与办法确保PBL教学组织保障有力,运作规范有效。(二)教师转换角色,明确教学思路。PBL教学法引入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彻底转换自身角色。在PBL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仅是引导者而非主导者。教师在设计好问题并传递给学生之后,教师就应该从讲台上退出。在学生自学及小组内研讨时,教师可应学生的要求进行个别辅导,但是辅导是引导而不是教导,不能限制学生的思路和想法。[5]此外,教师还需明确PBL教学的思路,即“弄清楚不熟悉的术语—界定问题—头脑风暴—重新结构化问题—界定学习目标—课后独立学习、查阅资料—共享收集到的和个人学习的信息”。在实践中发现,PBL正式开始前如能准备类似于解手千千结、坐人椅等团队破冰游戏,则能营造浓厚的讨论氛围。在第一个步骤中,重点要弄清楚不熟悉的术语,为下一步讨论扫清障碍。第二个步骤强调开放的讨论,要鼓励每位学生提出问题,碰撞各自观点,拓展学生知识面和预先界定的任务。第三个步骤是关键步骤,学生需尽可能推测可能存在的情况,教师则要控制好讨论的时间、范围和深度,并在讨论过程中坚持“延迟评判”“自由031讨论”“以量求质”“结合改进”四条头脑风暴法的核心规则,以促进学生以往知识的应用,提高其推断能力、说服能力和演讲能力。第四个步骤是尽可能多地考虑如何解释问题,重点处理和重新结构化已有的知识,确定理解上的不足。第五个步骤是难点阶段,小组需要在该阶段商定小组学习要点,学习要点的界定则要求相对集中,不可太宽泛和表面化。第六个步骤在课后进行,要求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查阅资料,互通信息,并形成书面报告提供给教师,教师则于课前形成好反馈意见。第七个步骤为PBL第二次课程,学生先反馈学习目标的解决办法,互相帮助理解,确定还存在困难的领域,以便进一步学习,力图形成针对问题的完整分析。(三)案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汕头大学关超然教授曾指出:“PBL是一个教育理念,却往往被当成一种教学形式去看待。”科学的教育理念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至为关键。因此,PBL教学的实施迫切要求教师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目前,教学理念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教师为中心,它以教师自身兴趣、爱好、想法作为重点开展教学;第二个层次以学生为中心,它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学生对能力的培养为中心开展教学;第三个层次以人为中心,它以“人”为中心,即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去看待,教学中除了涵盖上述内容之外,还系统融入人文精神、终身学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有关个人全面综合发展的诸多方面内容。因此,PBL教学法的运用要求教师摒弃前两种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去看待,这就又进一步地要求PBL案例的设计不能局限于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的框架,而应综合考虑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终身学习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PBL案例中融入的人文精神部分可重点涉及医学伦理问题及社会问题、医学敏感问题、卫生法学与监督管理问题、医务工作者的职业态度问题、医患沟通问题和医院管理文化问题等。如此一来,PBL案例的设计也很好地契合了管理者激发和释放每一个人的善意,可以使人对别人同情,愿意为别人服务,愿意帮别人改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创造价值,为他人谋福祉。(四)制定多元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对于PBL这样一种相对而言较新的教学方式,我们很难客观而量化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表现是其软肋。在实践中,管理学课程的PBL成绩采用了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教师的多维评估方式,评价等级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一般”“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量表侧重“批判性思维”“互动与沟通”“责任心与尊重”三个维度。学生对学生的评价量表侧重“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互动与沟通”“责任心与尊重”四个维度。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则如下:师生间有目光接触,教师能较快地组织课堂教学,如推选组长、记录员等;营造有利于讨论、学习的环境;聆听问题耐心、专注;较好掌控时间,保证学习讨论过程流畅;能鼓励每位学员表达己见,参与讨论,并能有效地引导小组讨论;对小组或学生问题的反馈客观、具体;以学生讨论学习为主,教师未过多讲授具体知识;组织学生进行教学评价及反馈。此外,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量表中要注重收集学生对教师的建议或意见,以利于下一阶段PBL教学的优化,这些意见或建议应包括学生对教师优缺点的评价、下一阶段教师改进的方向等。

作者:陈辉 单位:桂林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环球人力资源智库.管理的本质是激发每一个人的善意[EB/OL].(2016-01-03).www.ghrlib.com/hrm/14924.

[2]荣晓华.公共关系学[M].北京: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管理学院论文例8

21世纪初,我国特有的独立学院得到了快速发展,它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为发展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数量的快速扩张,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日益受到重视。由于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加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倡导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实验条件的改善就成为关键性问题。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独立学院应根据这种新型的高等教育类型自身的特点,进行独特定位。由于独立学院是三类本科,所以应找到普通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相对弱势,作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着力点和突破点。从目前来看,普通本科高校的理论基础相对较强,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高职高专院校则恰恰相反。这样,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侧重点就在于:与普通本科高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独立学院培养的人才应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独立学院要在深入研究自身的服务对象、层次定位的基础上,区别于母体高校的培养目标,避免“趋同化”,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办学定位。在这种定位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一线、基础扎实、专业实践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因此,在培养方案中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制定与理论教学计划相符的实践教学总体建设方案,明确实践教学建设目标,从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出发,加强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课程实习、专业实习、职业资格培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实践教学相对课堂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启发性等特点,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其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都具有特殊意义。实践教学体系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实践环节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要相互联系、相互配合,以实现其总体效能。根据独立学院的特点构建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从中可以看出,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在一个基本目标下,由实践能力体系、实践内容体系、实践保障体系、实践评价体系4个体系,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实践层、创新实践层、就业实践层5个层次,16项内容构成的实践教学闭环系统。

(一)基础实践层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定位,在基础实践层安排计算机类课程实验、专业基础的大型作业和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认识实习3个环节。通过计算机类课程的上机实践,管理学、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的案例分析实践,初级财务会计学大型作业、统计学综合训练等实践形式,以及到企业实地参观认识实习,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等基础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专业实践层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专业实践层主要完成各专业不同岗位的基本训练,提高专业基本技能。在这个层面上包括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等3个方面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包括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生产作业、技术经济学、客户关系管理、电算化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推销理论与技巧、营销策划等课程设计,通过不同的专业课程对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三)综合实践层在这个层次要通过手工模拟、计算机模拟、沙盘模拟、毕业实习等4个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各专业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仿真企业工作实际操作和在校外深入企业一线顶岗操作。其中经营决策沙盘模拟可以全面模拟企业经营决策实际,使企业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一体化,涉及企业战略、产品研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沙盘模拟中学生可以担任CEO、研发总监、营销总监、采购总监、生产总监、财务总监等职务,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制定战略方案、市场开发决策、产品研发决策、产品组合和市场定位决策、生产决策、营销决策、财务决策,体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全过程,培养学生经营决策思想理念、程序方法、分析判断、团队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模拟中,ERP软件系统是集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管理等子系统于一体的管理软件。学习ERP软件可以使学生掌握企业是怎样计划和控制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企业流程是怎样优化和重组的,资源应怎样有效利用和整合的。通过“分岗作业式”手工和计算机综合模拟训练,在校内营造企业的真实业务环境,做到实践内容仿真、操作流程仿真、实际训练仿真,达到缩小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使之尽快适应实际工作的目的。针对学生所学的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要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5-8周的综合毕业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顶岗实习,锻炼学生独立实际工作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四)创新实践层这个层次包括毕业论文、学科竞赛和创业大赛3个环节。毕业论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学生的文字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将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涉及毕业论文的选题。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要与其兴趣相结合或与其实践经历相关,并充分考虑其未来就业目标。据统计,学校有50%以上毕业论文都是在实习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通过填写《毕业论文题目申请表》,指导教师协助学生将自选题目控制在符合学科学术规范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之内。其次,是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宏观的指导规范是学校统一制定的《毕业论文指导书》,而每个学生具体的论文指导则由指导老师和学生配合协作完成。在这一过程中,指导老师将充分了解学生的愿望和想法,帮助其梳理要表达的思路,对其创造性的思维和观点要大力支持和引导,以帮助其发现和提升自身的创新潜力。如果学生的选题方向和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有相近之处,师生间的不断研讨和思维碰撞将迸发出对双方都有益的创新灵感,这也会促进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最后,还要对优秀论文进行评定和表彰,以此来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科竞赛是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学习和工作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通过学科竞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创业大赛即创业计划竞赛,起源于美国,是近几年风靡全球高校的重要赛事。它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为目的,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这是对学生的一种高层次、高要求的综合培养。

由于创业计划包括企业概述、业务展望、风险因素、投资回报、退出策略、组织管理、财务预测等多方面内容,因而可以极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文字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以及所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些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五)就业实践层这个层次包括社会实践、职业化培训、岗位证书培训3个环节。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可以使独立学院与社会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与条件。与企业合作办学,学校实行订单式培养的专业实训模式,采取的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实训方式,共同培养学生。从而真正做到学院教学与企业、社会接轨,达到学院和企业合作“双赢”的目的。实验教学的教师是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会计师等)的教师,学生毕业应获得双证书(毕业文凭和职业技能证书)。通过建立这一系列高质量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模拟实际,仿真实训,可以有效地实现零距离就业。此外,职业化教育和岗位证书培训也是就业实践的重要方面。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教育、创业培训和就业指导等职业化教育的培训,使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明晰的努力方向。学生在职业化教育方面获得一定学分才能毕业,强化了其对职业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岗位证书培训方面,要根据各专业对人才需求的情况,要求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课程的学习,在毕业前至少获得1个部级岗位资格证书,以提高学生的通用技能和专用技能。

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障体系的完善在于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投入和建设,此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组织运行的管理也是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保证。评价体系起到对整个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监控和评价的作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对实践教学中5个层次的各项内容制定一系列的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体系,以便对实践教学运行结果进行评价,最后需将实践教学评价结果反馈给实践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对下一次循环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杜龙政、熊妮.高校管理学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02).

管理学院论文例9

推行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学分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新教学管理机制,这主要体现在:

(一)实行选课制,贯彻因材施教

选课制是学分制实施的基础和前提。开出足够数量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是学分制的根本和核心所在。因此,高校应优化课程整体结构,开出高质量选修课,文、理互相交叉渗透、门类齐全的系列分组选修课程或模块化课程,供学生选择;其次,积极推进本地区高校跨校选课,互认学分的进程;最后,组织、指导学生(尤其是新生)选课,在入学第一学期,教务处将其所在年级的教学计划指导书发到他们手上,便于学生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避免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实行导师制,加强对学生选课和学习的指导

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思想品德和生活等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制度。导师制最早起源于英国研究生教育,1872年,美国率先在本科教育中实行导师制,进而推动导师制在欧美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行学分制的学校也开始实施导师制。导师制中导师的职责概括为以下三点:1.向学生宣传学分制及其他教学管理制度的功能、内容和要求,指导学生制订个人发展计划;2.指导和组织学生按教学计划进行选课和合理计算学分、学分绩点,并结合个人的特长和爱好选择任选课,督促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3.通过交谈或网络等方式与所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科研和论文写作能力。

(三)弹性十足的管理制度

1.弹性学制。以教育部颁布的各专业目录中所规定的基本学制为参照,允许学生在3—8年内完成学校规定的学分总数,允许优秀学生提前修满学分提前毕业,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延迟毕业,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经济、家庭、创业等情况,暂停学业,允许学生停学创业。

2.学分绩点制。学分绩点是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双重相关的量化指标,其计算方法是将学习成绩按分数高低等级折算成绩点学分,将累积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资格认定、学位评定、评优(优秀学生、奖学金等)、申请辅修专业(第二学位)的依据。

3.辅修制和第二学位制。辅修制是一种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实行的辅修制有辅修专业或辅修第二学位两种形式,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完成主修专业后,可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选修其他专业的课程,从而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四)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考试管理制度

与学分制密切相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学分制操作质量的就是学生的成绩考核,学分制下的考试管理充分体现了灵活与严格相结合的原则。

1.免修、免听、间断听课制。学生通过自学已掌握的课程,本人在开课学期开始提出免修考核申请且考核成绩合格,即获得该课程学分,准予免修;学生在课程开始两周内提出某门课程免听或间断听课申请,在完成课程实验和作业前提下,可参加该门课程统一考核,成绩合格,即可获得该课程学分,但政治理论课、体育课及实践性课程不能申请免修、免听、间断听课,每学期免修、免听、间断听课的课程的总学分不得超过6学分。

2.补考制。学分制下的教务管理理论上没有补考,只有重修。但实际上,由于课程安排、学生不及格人数多等限制,真正完全实施重修难度很大。所以给予不及格学生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及格再进行重修。这样可以减轻重修课程安排上的压力,也使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复习补考,从而减轻新学期的学习压力。

3.重修、重考制。经补考后不及格的必修课必须重修、重考;不及格的选修课应重修或改选;同一门课程可以多次重修、记载最高一次重修成绩;已获学分课程,可以申请该门课程的重新考核,记载最高一次成绩,从而给学生获得学分、取得更高成绩提供了多次机会。期末考试分年级错开安排,便于学生参加重考。

4.推行试题(卷)库建设,实行教考分离。教考分离是学分制下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的重要保证,试题(卷)库建设是高校加强考试管理,贯彻落实教考分离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课程要建立计算机试题库,或每次考试出几套在信度、效度和难度相近的试题,积少成多,进而逐渐形成试题(卷)库;建立严格的考试要求、考试纪律、考试管理处理体系,使严格考试制度对学生产生威慑感,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二、校院二级教务管理模式: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实行校院分级管理

教务处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载体。长期以来,教学事务高度集中在教务处,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基层部门的增多,在管理上容易造成信息传递速度慢、数据失真、工作效率低、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等不良现象,特别是随着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推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给教务工作带来的新挑战,学校一级教务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学分制教学改革,因此,教学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

(一)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运行的保障机制

1.科学合理的理论支撑。现代管理理论的组织管理幅度原理和集权与分权原理是校院二级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一名组织的领导者,由于受知识、经验、时间、精力、条件等各方面的限制,能够有效地、直接地领导的下级人数总是有限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降低管理的效率,最高管理者理想的直接领导人数是3-4人,中低层管理者适宜幅度是8-12人;组织规模扩大后,组织的层次和部门会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不断增加。层次增多会使上下沟通的速度减缓,造成信息延误和失真,并意味着今后彼此间的配合工作也会迅速增加。因此,为了加快决策速度、减少失误,使最高主管能够集中精力处理重要决策,也需要向下分权。

管理学院论文例10

目前医学高职院校生源结构很复杂,主要分为: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考试招收的职业高中生;三是3+2等招收的中专、职中生。医学的特殊性使医学高职院校学生不但有高职院校学生的共性,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学习上,医学学科课程专业性强,科目繁多,学习过程更为艰辛,而且医学对实践要求较高,必须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这些客观的条件对学生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学习环境下,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薄弱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素质更容易使其产生心理落差,从而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在未来规划上,绝大部分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将自己的职业方向定位在医院,并不能很好地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家待业,这种僵化的就业思路为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医德教育上,医学高职院校学生受自身的素质所限,对于这项教育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热情,也对医德教育的深化产生了很大的阻力。

2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概述

2.1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对于医学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管理工作除了配合学校完成班级建设、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学生的基本德育教育、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日常行为的正确引导等多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医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医德水平,是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2.2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医学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管理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发现问题,利于学生的安全稳定;其次,对于医学生来说,有效的学生管理更易于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为就业打好基础;再次,学生管理过程中加强医德教育,可增强医学生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责任感转化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最后,探讨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相关问题,是提高此类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为规划此类院校未来发展道路提供有效途径。

3医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存的问题

3.1管理过程中缺乏医德教育

医德是促使医术发展的原动力,医德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现象,一直被社会广泛关注。传统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注重医学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实操训练,而忽略了医德教育的强化及深化。这就很容易造成医学生医德感缺失,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产生逆反心理,对未来没有目标与规划。医学生是未来从事医疗活动的主要力量,他们德术双馨的素质如何,不仅显示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水平,而且折射出我们整个民族的文明进步程度。

3.2管理思想僵化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主张服从与严苛,医学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在这种管理思想下,学生缺乏活力与创新能力,严重的压抑了现代大学生应有的激情,严重背离了高等教育本来的方向。重压下,医学生不但不容易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反而对繁重的医学知识学习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院校过于注重招生和就业,盲目追求名声,也是造成学生管理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保障的主要原因。

3.3学生管理工作比重失衡

学生管理工作应包括学校管理、家庭管理及社会管理,而学校管理应是每个教师的职责。但在高职院校,所有的管理工作都集中于辅导员或者班主任,很多任课老师也将维持课堂秩序的责任推给辅导员老师,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不深入学生中间也造成管理脱节现象。由此造成了学校管理存在很大弊端:学生在辅导员老师面前一个样子上课时一个样子、学校的活动组织不起来、辅导员老师精力有限学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等。而在家庭管理方面,家长认为学生教育管理应是学校的责任,将学生送到学校就不管不问,一旦出现问题就质疑学校。而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偏见,从而造成了社会管理缺失。对于医学类的高职院校,这种工作比重失衡还导致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学生自我医德约束能力差,缺乏仁爱之心。

4针对现存问题可采取的策略

4.1加强医德教育采取灵活方式

在思政及法律教育的基础上,可单独将医德教育设立为一门课程。在保证理论教育的基础上,教师需从教学设计下手,将教材活用渗透医德教育。例如:可进行角色扮演,设立特定场景,将医患关系、医生拿回扣等实例搬上课堂,进行情景剧复现,让学生在角色中感受现实医德问题;或者采用一些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直观的面对医德缺失所造成的社会问题等,从而做到理解和重视医德教育。

4.2管理模式全面化、分配方式合理化

采用全面的管理模式即学校要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然后将学校管理作为主力、家庭管理和社会管理进行辅助督促。由此要求学校尽量将一些管理权下放至学生,多成立一些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及自我管理能力;辅导员及学校要经常通过电话、网络等与学生家长沟通,让家长参与学生管理,并提高家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学校还需定期将本校管理工作的成果进行对外公布,积极参与社会性活动,通过活动向社会展示学生的高素质,改变社会偏见。对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健全的心理、博爱的情怀,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作者:周文雅 常艳 徐萍萍 单位:郑州市二七区马寨郑州市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管理学院论文例11

(2)偏重共性发展,轻视个性培养。在独立学院中,学生工作过多依赖于制度和纪律,此结果必然导致偏向重视整体,而轻个体的培养。例如,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管理的过严,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引导较制度和单一化。大多数学生是以理论知识接受为主,而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长远来看,学生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将大受影响,其结果使得学生在未来的突发事件面前缺乏及时的应对能力,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平平,缺乏创新和灵活处理的能力。

(3)学生构成有特点,心理较难把握。独立学院与一般高校相比,学生生源比较有特点,部分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遇到小问题便激化升级矛盾,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出较大的难题。在学生心理方面,虽然录取线在本科层次,但分数相对较低且学费昂贵,学生会存在心理落差。在学业上,学生大多不愿主动与老师交流,生活和课外指导也很少与辅导员沟通,使学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难以准确的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

(4)学工队伍建设需加强,工作成效待提升。独立学院对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程度不够,进而导致独立学院的管理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素质结构、年龄、性别比例和学历职称层次存在不匹配状况。学生管理队伍方面存在的问题,使独立学院的学生工作效率受到制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院进步。

2独立学院的学生群体特征

2.1独立学院学生优势部分

(1)工程造价专业属于工科,选读本专业的学生基础扎实、学习能力较突出,知识汲取吸收快。虽然独立学院学生的入学成绩总体比一般本科学生稍低一些,但依然有大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他们在入学后,自己在学业上不甘落后,学习目标明确、勤奋努力,并取得优异的成绩。随着建筑行业形势的严峻现象,他们会敏锐的对专业前景、未来就业等因素有些担忧,开始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就业趋向。

(2)个性特征明显、综合素质较高。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都较好,家长比较重视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思想活跃、动手能力突出、创造力强等特点。在学院各项活动的开展上,他们积极投入,能涌现出大批具有才艺和技能的同学,为学院内课余文化的丰富做出很大贡献。

(3)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善于利用社会资源。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头脑灵活,重视社会实践,善于走出校园,寻求和借助社会力量开展活动。在校内各项活动开展中,他们会借用企业力量来支持活动,由企业出资赞助,学生负责企业产品的宣传策划,既解决开展活动的经费问题,又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各方面综合能力。

2.2独立学院学生劣势部分

(1)部分学生自律能力弱,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家庭状况较优越,学生在自律方面相对较差,特别是在中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习惯,很难在大学将自主管理落实到行动上,学生的不良习惯也就随之体现出来。例如:上课缺席、迟到现象普遍,沉溺于网络游戏和漫画、抽烟和饮酒现象严重,在学院里形成不良的风气,对学院的建设造成负面影响。

(2)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自我重视不足。在入学后,独立学院的办学环境与理想中的大学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学生产生失落感。同时,在生活适应能力方面相对较弱,与同学、老师的沟通也存在一定障碍。加之昂贵的学费和就业形势的严峻,使部分学生心理问题日渐明显,且不能及时疏导心理障碍,久而久之形成心理疾病。

(3)目标定位不清晰,职业规划意识淡薄。独立学院的学生普遍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没有明确的理想和职业规划,自身责任意识亟待提高,拼搏努力的精神和意志不足。同时,部分独立学院的学生缺乏职业规划的意识,没有将职业规划与所学工程造价专业特点结合起来,自然学习起来,动力变减弱很多。

3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探讨

(1)以学生为主体创建和谐校园,创造优雅的学习环境。校园的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培养质量。构建和谐校园除了提升自身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外,还将学生的行为素质作为办学的重要考虑因素。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素质特点,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充分学习和领悟知识的同时,还能加强实践能力,提高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素养。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树立对于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正确的价值观能激发人的潜能,同时让学生少走弯路,可以健康成长。独立学院学生的管理工作者,要帮助学生树立以实现自我价值和感恩他人的观念,同时需要改正不良习惯,纠正对金钱和名利的过分追求,学会脚踏实地,健康成长。

(3)加强学工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成效。加强学工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学工队伍的素养高低,将决定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独立学院要针对自身学生的特点,努力构建一支专业过硬的学工队伍,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