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体育运动论文

体育运动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03 14:56: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体育运动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体育运动论文

篇1

体育运动和美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紧密相连、相互借鉴的。在物质与文明均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对体育运动的美学要求也在日益增加,人们认为体育运动也应该是令人赏心悦目的。因此,在当前情况下,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许多的体育运动中或多或少的融入了一定的美学艺术。

1 体育运动与美学艺术

体育运动是指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加强自身身体素质所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体育运动一般都是以舞蹈、走、跳、跑等多种形式展开的,我们通常都把体育运动当做身体练习的过程。而美学艺术则是一种关于人们精神文化层面的审美表现,它主要是人们对世界的美学体验和感受。

从字面上看起来,体育运动和美学艺术可以说是毫不相关的。体育运动具有教育、娱乐、经济、政治以及强身健体等多种功能,但是在体育运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体育运动一直都是以强身健体和娱乐为主要目的。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体育运动逐渐拜托了其传统理念的束缚,并逐渐转演变成为了一种的社会文化现象,当代社会的体育运动还是以身体活动为基础的,但是它的目的变得更加的丰富了,现在的体育运动不仅仅在于保持健康、增强体质,还在于培养人们的各种品质以及体现民族文化等等。

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也有了质的改变,为了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现代的体育运动一般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艺术,并且其美学艺术的体现是多种形式的,它往往存在与体育运动的各个方面。例如体育运动中丰富多彩的竞赛环境、优美的肢体语言以及紧张的比赛节奏等都体现了体育运动中的美学艺术。也就是说体育运动不仅给人带来了精神上的舒畅感,还给人们带来了心灵上关于美的享受,可以说当前形势之下的体育运动和美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2 体育运动所蕴含的美学

2.1 体育运动的刚性美和柔性美

刚性美和柔性美是体育运动中基本的美学艺术特征,体育运动是一种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社会活动。可以说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基本形态,它最初是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的。由于人是拥有生命的活体,且人的所有特征都是在环境的长期影响下产生的,因此,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然结构美,其结构的美主要体现在身材外形的匀称和形态的协调。而且由于男子和女子在生理结构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男子和女子在生理结构以及体育运动中所体现的美都是各不相同的。首先,男子一般都是具有阳刚之气的,他们棱角分明、肌肉发达,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往往都能体现出一种刚性美。而与男子相比较而言,女性的体态表现了柔和、秀美等阴柔之美,他们在参与体育运动时一般都体现出了一种柔性美。男子的阳性美和女性的柔性美都是美学艺术在体育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2.2 体育运动的平衡对称美

除了刚性美和柔性没,平衡对称美也是美学艺术在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具体表现。体育运动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的,虽然从一开始是起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价值观和审美观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对体育运动进行了一些列的改进。因此,在现在的体育运动中我们不仅能有效的锻炼体质,还能在其中看到体育运动的平衡对称美。在体育运动进行的过程中,有些动作与项目只有保证平衡与对称才能顺利的进行,因而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的也表现了美学艺术中的平衡对称美。

3 体育运动中的美学艺术

3.1 体育运动的节奏艺术

体育运动进行的环境实际丰富多彩的,因此在体育运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可以感受到各个运动项目中所蕴含的节奏美。在体育运动中,不同的运动项目及运动员队伍都会体现出不同的节奏,且每一种节奏都是独特的。例如集体运动项目中,队形的变化、攻守的策略等都呈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基调。除此之外,个人运动项目中,每个运动员的动作、步伐以及步幅也都体现了不同的节奏。所以说,体育运动还蕴含了丰富的节奏艺术。

3.2 体育运动的造型艺术

造型艺术也是美学艺术在体育运动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在体育运动中,运动员外在造型以及身体的又要造型都是无处不在的。首先,是运动员外在造型上的艺术美,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员往往都会有不同的造型和丰富多样的色彩,这些独特的造型和色彩往往就体现了体育运动中的造型艺术。其次,是关于运动员的身体造型美,且在不同的运动项目中,其身体造型美都是各不相同的,例如田径运动中,奔跑的身体如满弓之箭是一种身体造型美,篮球运动中,投篮瞬间的千钧之力聚于一身也是一种造型美。虽然运动员的身体并没有大的动作,但是他们的体内如爆发的火山,这种内在力量与外在动作的协调,无不体现了体育运动中的造型艺术。

3.3 体育运动的艺术精神

篇2

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不重视是体育学困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转化学困生的思想观念,使其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性,是激发其运动积极性的重要手段。通过灌输科学的知识和生动的事例打动学生,同时了解学生周围真实的例子,并列举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家长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也可以间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家长的重视主要表现为带领学生在课后及假期进行体育运动,这不但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而且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会逐渐积累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为了得到父母的赏识,学生会更具积极性。

2.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学困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是叩开学困生学习积极性大门的钥匙。教师要善于观察学困生平时的兴趣爱好,对学困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要积极引导,也可以将学困生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并在学困生感兴趣和擅长的体育项目中要给予其更大的展现空间,帮助那些内向或自卑的学困生在班级中展现自己,更好的进入到集体中去。同时,体育教师应该具有灵活利用体育教学的多变性,同样的运动技巧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来更能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将枯燥的体能训练转变为有趣的体育竞技活动,能进一步提高学困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小学体育教师作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启蒙者,应该更加大胆的推销自己,通过展现自身在体育运动方面的优点吸引学困生,帮助其打下热爱运动的基石。

3.适当的赏识教育和情绪激励

体育老师在教学中要充当伯乐,抓住学困生体育学习中的种种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学困生取得较大自我突破时给予适当通报表扬和奖励,这不但可以激励受表扬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给其他学困生树立榜样。在体育教学中对学困生的赏识能够树立其体育学习的自信心,另外对体育成绩在班级中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与奖励,能使体育学习充满竞争性,也是激发学困生上进心的一种方法。对于体型和身体素质原因所造成的学困生,要让他们认识到体育运动对其自身的好处,举出一系列成功的事例,制定运动目标来激励这类学困生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帮学生审视运动中自身体型的改变和身体素质的改善,来维持学生持续的运动积极性,帮这类学困生树立自信心。

篇3

2 大力弘扬运动项目精神特质

不同运动项目所赋予的精神内涵各不相同,东方传统项目以本体、人际与自然和谐为主,西方体育项目追求竟争和个性发展,新兴时尚项目挑战和超越人类和自然极限。无论是哪种运动项目,都是追寻人类自身的完善、发展与超越,实现、促进、提升社会的良性发展。围绕不同项目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推动体育影视、著作等文化产品创作,比如《女篮五号》、《中国姑娘》等弘扬正能量的优秀影视作品、报告文学。开发各类职业体育联赛、国际重大比赛的文化衍生品,使之成为体育精神的传播载体。

3 推动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与国际传播

篇4

(2)任课老师对于运动量安排不合理,忽多忽少。体育运动讲求循序渐进,切不可一蹴而就。运动量安排不当,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是在体育教学、运动别是在专项训练中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例如田径训练课上,这节课只是简单的将技术要领和规则规范介绍给学生而下一节课突然增大运动量。这样的教学方式没有考虑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十分容易给机体带来损伤。这种现象在体能测试中的800米和1000米测试中尤为突出,往往为了完成测试一些老师在原本少量运动量基础上突然将运动量加大,从而使学生由于身体承受不住而造成运动损伤。

(3)体育课堂只重视实践教学,忽视了运动保健等“软知识”的教授。大多数体育老师将授课的重心放在了实践教学之中,重点提高学生对于动作和规则的掌握情况而对于运动保健等体育运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知识避之不谈。运动保健的知识对于有效的自我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缺之不得。缺少了教授运动保健知识的环节就会使得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或者造成了运动损伤之后不能及时处理进而发展为二次损伤。长期恶性循环下去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以及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4)教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不透彻,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习惯。以羽毛球教学为例,由于羽毛球的要求手上动作和脚下步伐的高度协调,因此对于技术要领的要求比较严格,但是体育课堂上由于教授对象的数量过多,老师不能一对一,手把手的教学,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羽毛球的发球、接球手上动作和脚下步伐的特点,只知道一味的使大力,迈大步。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容易在接球或者发球过程中造成手部肌肉的拉伤以及因为步伐调整错误而引起脚踝扭伤,关节错位。

2、体育教学过程中避免运动损伤产生的解决途径

2.1、从学生自身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1)培养耐心听讲,认真观察动作示范的习惯。学生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学会养成能够静下心来听老师讲看老师做的良好习惯。在遇到不清楚或者对于某个技术动作理解不透彻的情况下切勿急于实践,在把知识应用于实践之前要认真的询问老师,把不清楚的技术动作和不理解的技术要领搞明白。

(2)要不断的熟练技术动作,弄清规则规定。从了解到熟练的掌握一项运动是需要时间和不断练习的,绝对不能一蹴而就。很多学生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的动作,但是真正实践起来还差很多。所以,在真正的参加体育运动之前一定要把所学到的技术要领反复在心里回放并且利用一切机会进行练习。这样当投入运动的时候就很容易得心应手,有效地避免因为对于动作的不熟悉而造成紧张,进而产生运动损伤的情况的发生。

(3)重视热身运动,严格按要求执行。严格按照技术要求进行热身,“该蹲的时候要蹲下,该跳的时候要跳起”摒弃原有的应付了事的错误习惯,可以极大地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2.2、从教师教学过程中减少运动损伤的产生

(1)细致讲解每一种运动器械。教师在运用器械辅助教学的同时一定要详细的向学生讲明器械的原理,器械的结构构造还有器械的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力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并且能够学会正确使用器械的方法。比如在使用臂力扩推器来锻炼学生的臂力时,要详细的讲明臂力扩推器的组成原件,以及作用效果,告诉学生不能突然发力或者突然收力,这样很容易造成手上肌肉的损伤。这样详细的介绍不仅能够有效的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还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合理安排运动量,为学生量身打造运动“食谱”。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将运动量合理的分配到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的运动量循序渐进不会出现忽多忽少的现象。而且,老师还要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为他们打造不同的运动计划,对于身体素质较弱的同学要适当的放松要求,而对于体质较好的同学则可以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条件下适当的增加运动量,进一步使身体得到锻炼,这种因人而异的运动“食谱”可以很好的帮助解决因为运动量不合理而造成的运动损伤的发生。

(3)增强运动保健知识的重视程度。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更加的重视运动保健知识的介绍,同时体育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教会学生一些自我保护方法。可以在每堂课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见缝插针地向学生灌输运动保健的知识,并且要培养学生在运动过程中自我防护的意识。为了考核学生对于运动保健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大可以在课堂上随机开展运动保健知识小测试,通过点名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接受情况,从而也能让学生真正的重视起运动保健知识,不至于只是走马观花,过后就忘。

篇5

二、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异同之处分析

从上述的含义论述不难看出,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之间存在着很多的相同之处,但是也存在着诸多的区别。首先两者都是体育范畴的教学,都是基于体育基本理论而进行的教学,都是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宣扬体育运动精神,从外而内的培养学生的体育竞技水平。但是运动训练较比于体育教学专业性和针对性更强,也更加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在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体育同样也有着较高的追求,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对于体育学习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地革新教学理念,在坚持以体育教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之下,不断地融入运动训练教学,提高学生的专项运动水平和竞技能力。现阶段体育各项目中篮球、足球以及网球等项目受到了极为广泛的关注和热爱,小学生同样也是如此,很多小学生都十分喜爱打篮球、踢足球和打网球,还有很多女同学非常喜爱打羽毛球和乒乓球,而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这些专项体育项目学习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很多小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兴趣下降的原因之一。而采取运动训练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专项体育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例如对于喜爱篮球的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培养学生的弹跳能力以及上肢的肌肉力量,并且在运动技巧上重点培养学生的运球能力以及投篮、上篮的技术动作,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在专项运动中的竞技水平,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随着自身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

三、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互补对策

篇6

体育教育要与实现教育公平的大目标接近。当前,对大学弱势群体预开设的体育课程名称、课程性质、教学对象需做出严格的界定,在教学内容上,要最大限度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需要。改变以往的考核标准,制定出一套适合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的考核模式,必要时,还可以借鉴国外学校的成功经验、相关的评价标准,帮助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树立体育锻炼的信心,使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在体育锻炼中的进步和潜能,以关爱和鼓励的方式,引导运动弱势学生群体重新回到体育教学课程中来。考核标准要尽量细化,做到“因人制宜”、“量人裁衣”。

1.2价值引导、心理疏导,使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对自身和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认识

首先,要使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在体育运动中,转变畏惧和逃避心理。在面对体育场所时,心里是欢快的而不是充满恐惧。其次,要引导运动弱势学生从心理上接受自身的身体缺陷,面对体育器材,敢于尝试。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在面对普通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欢乐的笑脸、面对由于自身肢体残疾而不能使用体育器材的打击时,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在体育教学课程中,他们常常比其他学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从客观的角度上讲,要直观面对自己身体缺陷、积极面对体育运动项目,这不仅是身体上的挑战,也是心理上的挑战。高校要对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在参与体育教学课程前,专业人员要给予相关的心理疏导,体育老师也应该给他们普及相应的体育知识,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和减轻心理负担。高校在课程设置及评价上,要最大程度上体现人文关怀,促进运动弱势学生群体从身体功能的缺失转变为现存的运动机能潜力的挖掘。对运动弱势学生价值的引导、心理的疏导是大学教育人文关怀的体现之一。

1.3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使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有对体育锻炼的动力

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普遍内心比较脆弱、自卑,严重者还会伴有自闭、自残现象。体育运动多半是在公共场所进行,运动弱势群体在极大程度上的接受来自陌生人的眼光,扩大了与外界的交际面,因此,良好的校园氛围极为重要。运动弱势群体对体育教学课程有畏惧和逃避心理,一部分也是由于害怕接触他人复杂的眼神。高校要营造对弱势学生群体关爱的氛围。首先,要在普通学生心中营造:除了身体有残疾,他们在其他方面与普通人一样,应该用平常心和平常的眼光来对待他们。此外,学校要大力提倡关爱弱势群体,培养普通学生关爱他人的意识,使身体有缺陷的学生,在大学里拥有阳光的心态和对未来生活充满期待的态度。学校还可以有意识地对弱势群体进行报道,为学校师生普及关爱残障人士的小知识,鼓励普通学生与身体存在缺陷学生进行积极交流,使普通学生对残疾学生形成一种平常心和关爱心。另外,普通学生与运动弱势学生群体的交流,不仅可以使普通学生对生命、身体、时间更加珍惜爱护,也能帮助运动弱势学生群体尽快从自闭、自卑状态中走出来。校园内的建筑也要充分考虑到运动弱势学生群体,以便于他们进行体育活动、读书学习、生活。

1.4教育资源均等化、满足运动弱势学生群体进行运动的条件

高校要加强对运动弱势学生群体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力度,使他们接受的体育教育的教学条件与普通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资源均等。如:配备专业的师资力量、配置成套的教学器材、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优良的教育环境等。加强对弱势学生群体体育教学资源的资金投入,是从源头实现教育公平的体现。在教师资源的配备上,要求进行教学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康复技能、运动处方管理等能力,又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勇于改变原来体育教育模式的魄力,以便使运动弱势学生接受较适宜的体育教学课程。学校专业体育教师资源的获得,可以把从外校引进与培养本校优秀教师结合起来,保证专业师资的供应。在教学设施方面,学校要保证有专门资金来保证教学设施的供应与更换,结合学生情况,来决定教学器材的种类与数量。学校要考虑到教具、康复体疗器材的采购,以适应特殊器材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满足有特殊康复治疗学生的需要。在教学环境方面,学校要有专门供运动弱势学生群体进行体育教学的场所,春天要注意教学场所的空气流动,夏天要注意运动弱势学生们的避暑,秋天要注意室内空气流动和温度保持,冬天要注意运动弱势学生们的保暖问题。

篇7

(1)培养少年运动员的认知能力,在运动训练中培养少年运动员团结协作意识及良好的生活方式、态度。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人一定要在实践中去探索社会、了解社会。体育运动(包括比赛、训练等)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带有竞争意识的交往活动,让少年运动员在训练、比赛中发现运动(体育)的本质,从而使自己在认识世界、认识人生取得一个较高的层次。在日常的训练、教学工作中,培养少年运动员的竞争意识和不断拼搏的意识,在日常交往中,培养少年运动员互相尊重、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精神和责任感,这是塑造一个健康人的标准,也必将成为少年运动员未来生活的永不衰竭的动力。

(2)要培养少年运动员自强、自尊、自爱的精神及积极参与训练的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训练比赛中,不管是单个项目还是团体项目,都要使少年运动员知道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注重自己的言行,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培养少年运动员良好的个人风范和职业道德。鼓励少年运动员积极投入训练、参与比赛的意识。在训练比赛中,培养少年运动员的独立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有个性、有特点的新青年。

(3)培养少年运动员的正义感和是非感。训练比赛是一个在一定标准下运行的活动,教导少年运动员按照规则、按照允许的精神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度、忍让,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教师和教练对于对的要大力鼓励提倡,对于错的就要批评改正,培养少年运动员的爱憎分明、坦坦荡荡的人格魅力。

篇8

所谓体育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参与体育学习与身体锻炼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它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需要,以及体育参与的环境诱因的相互影响下产生的,在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中常常以意向、愿望等形式存在。一般来说,体育活动能满足学生好动、好玩、好奇、好胜等内在需要,体育教学中丰富多彩的运动项目、体育技能、竞赛游戏、组织教学、场地器材等都能够唤起学生的运动欲望,吸引他们参与到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中,并通过各种体育实践活动使他们获得满足。

一个人是否愿意参加并坚持体育活动,主要动力来源是在内部。我们采用奖励或惩罚的手段,可以从外部去激发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但让人们去发现体育运动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确认自己具有参加体育活动的能力,体验到超过成功与失败本身所蕴含的“挑战”乐趣,对促使一个人长期、自主地参加体育活动是很重要的。为此,对学生体育动机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 “成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顾明运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提出:“我赞成让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在“成功教育”的思想的启迪下,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不但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纵向分腿腾越教学中,有的学生由于害怕,不能按要求完成练习,对于这些学生,教师除了进一步讲解、示范,教会他们掌握正确的技术要领外,还要改进教学方法,适当降低箱的高度或缩短踏跳板与箱子之间的距离等,帮助和保护这些学生进行练习,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会取得成功。在教师耐心细致的讲解和鼓舞下,学生就会逐步掌握正确的动作,逐渐消除恐惧心理,独立完成练习,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当学生以坚韧的毅力,顽强的品质,持之以恒的精神取得成功时,不但能够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还能够激发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其次: 目标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

目标教学是近年来运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根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等是学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教师要在学生明确学校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不断去实现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近期目标和课堂目标。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要制定单元达标项目和考查项目,帮助学生制定达标计划,明确奋斗方向。对身体素质差,体能较弱的学生进行目标跟踪管理。对照目标,找出差距,注入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达到质量目标要求,从而获得完成教学目标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对其保持与提高学习动机非常重要。

第三、创设情境可以引发学生体育动机的功能。

篇9

二、借助图景分析,引发学生的逻辑思维

多媒体不仅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片段,其中的一些功能还能将片段进行定格,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就一些重要图景展开观察与分析.这在“运动与力”教学中很有帮助,能够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运动与力的教学重心,是让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并且能够对于物体的受力状况进行判断与掌握.要想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对于物体运动中的一些核心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图景的呈现,能够为这一过程提供辅助,可以透过图画的定格,让学生对于一些运动过程有进一步的认知,进而让学生准确地判定物体的受力情况.例如,“静力学中的动态平衡”问题,它表现为弹力、静摩擦力等力的动态变化.对这类问题,在进行必要的物理实验之后,可以用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来弥补和解决这一难题.如,利用flash制作“斜面、档板和球”的小课件.通过鼠标拖动旋转档板的角度位置,让学生观察各个相关力的大小和方向如何变化,把原来学生难以想象的力的变化过程变成具体直观的画面,让学生一目了然.当学生对于整个运动过程以及每一个运动变化的细节有良好的认知后,逻辑思维进一步找到依托,能准确地进行物体受力情况的判断.

三、利用多媒体,演示物体运动过程

篇10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体育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运动医学知识促进政策,将工作重心和大量资金投入到运动医学知识促进工作上,以达到运动医学知识促进政策的效果。

当前,国际体育组织已经认识到,实施较长周期的、基础性的运动医学知识促进工作和教育投资,才是相对高效与合理的,并能够根本解决体育教学过程中知识匮乏的根本途径。

运动医学知识促进问题应该汲取前车之鉴,以宣传教育为主,潜心下去做一些长期工作。在运动员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反复强调运动医学知识促进效果,乃至运用个案宣讲形式,让学生们对生命和健康褒有敬畏之心。

另外,运动医学知识促进计划的不同影响能够扭曲反映到对这些数据的推论是无效的程度。来控制运动医学知识促进的影响理论已经被广泛地议论,加之从匿名到统计方法应用的补救措施。目前,运动医学知识促进计划正面临困难,试图排除运动医学知识促进的影响,研究者必须开发出新的体育教学改革解决方案。在未来的研究中,这些可能会导致通过领域和方法的独特组合。运动医学知识促进的影响是有限的,在对学生们的行为和社会认知的措施客观信息的背景下,这个工作的难度在于它需要在同一个人身上有相同的客观地信息。在最近完成的运动医学知识促进研究成果中,已经从综合学科研究法中取得了进步。

篇11

1体育课程理论的后现代转向

Curriculum(课程)一字源自于拉丁文currere,指的是奔跑、跑马场之意,后随着时间推移引申为“学习的进程”,亦指一种学习或训练的进程,以求获得教育的效果。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所实施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体育课、校内活动及比赛、校外竞赛三大领域。因此,体育课应是学生在学校或教师的指导下,所参与的一切体育活动,它是一种有计划、有系统的内容及学习过程。体育课程理论创新包括基本假设、课程理论、观念架构及课程模式四个层面,课程价值取向包括学科精熟取向(DisciplinaryMas-tery)、学习过程取向(LearningProcess)、社会重建取向(SocialReconstruction)、自我实现取向(Self-Actualization),生态整合取向(EcologicalIntegration)。以此将体育课程模式分为五类:运动教育模式(SportEducationModel)、体适能教育模式(FitnessEducationModel)、动作分析模式(MovementAnalysisModel)、发展的模式(DevelopmentalModel)、人的真谛模式(PersonalMeaningModel)。

2运动教育模式

技能学习体现在基本技巧的反复练习,比赛是以临时编组的方式进行。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体育课所拥有的乐趣仅止于比赛时的社会化互动,而且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容易受到限制,形成以运动技能表现为主的团队小组,无法让不同技能水的学生产生良性互动。相反的,运动教育模式不仅在弦调技能的学习,更重视学生个人及社会互动的技巧。网阴特别是在正面且支持性较高的团队环境里,技术表现较差的学生在运动教育课程中,具有强烈的向心力,较不会有“边缘化”的感觉。同国内外相关研究亦指出,运动教育模式不但增进了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及互动的时间与机会,而且提升了学生对运动的学习意愿。1101学校教育是学生人格成长与概念启发的最前线,让学生能狗在优质的体育课程环境中,享受运动学习的乐趣,培养积极的社会互动行为,营造温馨和谐的团体气氛,避免彼此间的恶性竞争与仇视。因此,透过运动教育的优势与特质,配合体育教师的专业与智慧,让体育课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一场通力合作的完美演出。

3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运动教育模式创新的若干理论基础

3.1假设前提

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选择与参考运动教育模式实施的理论基础大致表现在若干方面:运动是一种高层次的游戏形式,运动虽然在某些层面受到限制,但是游戏的基本概念即出于自愿并配合时间与空间的牵制;运动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运动是促进健康与活力的重要媒介,当个人积极从事体育活动,文化中的社会功能也将随之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应将运动视为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在全民体育的理念之下,将传统体育课程适度的修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与成就感,并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3.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依据,与社会文化、学科内容与个性发展三个层面有着密切的关系。课程目标也是学生参与课程活动学习结果的描述。河北理工大学体育课程运动教育模式的课程目标可借鉴西方有关研究予以确定:透过体育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特定技能与体适能;能欣赏并活用战术策略于竞赛中;配合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参与活动计划或策划的过程中彼此分享、交换意见;启发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为团体共同的目标齐心齐力地付出、不分你我;感受竞赛庆祝仪式所赋予的特殊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担任裁判、教练、记分员等各种角色;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参与各类运动。

3.3全球一本土一区域一校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