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效思维方式

高效思维方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16 10:10:49

高效思维方式

高效思维方式例1

“运用思维规律,提升师生学习力”是北师大最前沿的教育科研成果,意在充分研究人的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将思维规律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思维导图等工具,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升师生学习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效思维方式例2

高中数学不等式的探究往往需要借助严密的数学逻辑思维,以分析或证明两式之间的对比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数学思维的应用,切入角度的准确性,以及严密的逻辑证明对于整个不等式的有效分析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在数学不等式教学及实际应用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首先应当从分析的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基本的判断,从数学的思考角度找寻整个不等式的内涵与切入点,进而寻找正确的方式,确保不等式解答的高效率与准确性。因此,数学不等式教学中探究数学思维的有效应用对于整个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效果的增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中的数学思维

高中数学思维包含数形结合、数学模型、函数方程、递推、化归等,其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及数学习题的解答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好数学思维对于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在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函数方程、分类讨论等思维又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高中不等式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的知识点或者是相关的习题案例有效地融合入各类数学思维,进而指导学生在不等式学习过程中深入地理解各个知识点,并以数学思维进行习题的分析,以在数学知识应用之前帮助学生寻找正确的思考方向、确定最佳的解题方式。在这种环境下,数学思维与高中不等式的教学紧密结合,学生对于不等式的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数学思维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体现。

2.数学思维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过程中,数形结合、函数方程及分类讨论等思维对于不等式的教学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本节及实际数学思维与不等式教学结合的探究分析数学思维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而为现阶段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中有效应用数学思维提供借鉴。

2.1数形结合数学思维对不等式标根法的重要指导

数学中数与形往往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被称为数形结合,其作为一种数学思维或者数学指导思想往往对数学中某些概念的精确化或者是明确某些数学变量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中,标根法的解题方法往往需要数形结合的形式进行有效指导,标根法往往将不等式的解题分成三个步骤,即将不等式分解成若干个一次因式的积,并使每一个因式中最高次项的系数为正;将每一个一次因式的根标在数轴上,从最大根的右上方依次通过每一点画曲线,并注意奇穿过偶弹回;最后再根据曲线显示出来的符号变化规律,写出不等式的解集。通过这种数学思维的指导,学生在学习不等式区间解答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掌握基本的思考方法,并得出正确的答案。

以x■+3x-4≥0这一不等式为例,首先整个不等式可以分解成为(x-1)(x+2)■≥0,然后根据这一分解式将根x=1和x=-2(重根)标注在函数图形上,这样整个不等式的解的区域就能够明显地被表示出来,为{x|x≥1或x=-2}。

2.2函数方程思维与不等式恒成立证明的相关关系探究

函数方程思维往往是借助函数的主要性质或者是函数的定义对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而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求解或者证明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同样可以借助数学的函数思维进行不等式教学,并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解答。在这种情况下,数学教师一方面是要让学生分清此类数学思维与不等式结合的主要类型,另一方面是指导学生找到不等式解答的主要突破口,进而让学生在分析阶段找到有效运用解不等式的方法,在解题及知识点理解的过程中保障自身探究方向的准确性。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常常应用函数方程思想,进而以求最值或者极值的方式确定相关参数的区间,以证明不等式的恒成立或者习题条件的完整化。虽然恒成立问题分析过程中,数形结合的思想也对其起着有效的指导作用,但函数方程思维在运算方面及避开作图难点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例如对于不等式x■-2mx+2m+1>0,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将函数化解成为(x-m)■-m■+2m+1>0,进而将整个不等式右边化成开口向上,对称轴为x=m的抛物线函数,在函数方程思维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免去画图的工作,直接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及最值的性质判断m的范围,最终求出m>-1/2。

2.3分类讨论对含绝对值不等式解题的重要影响

分类讨论的思想对于高中数学综合知识的探究有着显著的指导作用,而数学不等式知识的教学中,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同样可以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维进行密切的联系。如“分段讨论法”,通过各个集合上的讨论求出各种情况下不等式的答案,最后取解的并集,在这种方法下,不等式所包含的绝对值可以被准确地去除,整个习题的解答也会被简化。学生对于这一类知识的理解及应用有了更好的切入角度,教学效果也更好地得以体现。

结语

以上在讨论了数学思维与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结合有效性的前提下,列举了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几类数学思维的实际应用。现阶段的不等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等式教学中的主要知识点及习题类型有效运用数学思维的指导作用,以数形结合数学思维强化不等式标根法的有效分析,以函数方程思维探究函数恒成立证明或解答的准确方向,以分类讨论的思维指导学生对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进行简化分析,进而借助数学思维的有效指导不断提高学生对于不等式的理解程度,优化其对于习题的分析思路与解题方法,保障学生知识储备的拓展及考试竞争力的增强,最终突显数学思维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效思维方式例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0-0125-03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产活动和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思维惯性,是一种相对定型化的思维活动样式、结构和过程。在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属性因素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共同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思维定式,并已成为制约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高的思想屏障。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存在的思维定式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思维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方式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定式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固化表现,是人们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从思维方式发展成为思维定式是由思维的惯性和惰性造成的。思维的惯性是指思维定式性,因循守旧、不思改变。思维的惰性是指思维的懒惰,懒于改进和创新[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维定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权威定式

权威定式是指在思维过程中崇尚、听信权威,以权威的是非为判断对错的标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思维定式。长期以来,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意识形态传播、价值理念灌输、政治路线宣传的传统认识,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过于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其价值性,陷入了自身就是真理的代言人、权威的者的思维定式。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往往居高临下,以不容置疑的口吻和唯我独尊的气势占据着课堂的主导权,以一家之言代替学生的百家争鸣;学生缺乏发表意见和质疑的机会,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丰富价值和强大吸引力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

2.经验定式

经验定式是指习惯于用已有经验解决新问题的思维定式。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验定式能够使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结论和技能迅速地解决新问题。但若条件发生了变化,经验定式往往就成为了问题解决的障碍。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大多数专业课不同,出于意识形态教育稳固性的考虑,其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必须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较为单纯的时代,教师靠一本教案、几个课件在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站稳讲台并非难事。因为在教师的头脑中,原教材的知识体系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根深蒂固,传统的观点和惯常的经验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制胜的法宝。

3.和谐定式

和谐定式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整体思维、注重大局的思维方式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长期以来,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浓重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的色彩,使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了确保政治上的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不犯或少犯错误,或者为了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确保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在课堂教学中一味地弘扬主旋律,对社会现实问题和学生敏感话题有意回避,力图使课堂在自己的有效掌控之下,确保整个大局的稳定。这就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真正契合学生的心理需求,造成课堂统一性有余而开放性不足,极大地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

思维定式作为一种定型化、稳定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和程序,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历史传统、文化熏陶和固有的知识经验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普遍存在的思维定式既受到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也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有的属性因素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制于社会环境以及教师自身的认知能力等因素。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刻有深深的农耕文明的印迹,其注重和谐的整体思维、以经验为主的思维偏向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思维意识和行为规范里,在思维的惯性和惰性的影响下成为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稳定方式。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浓厚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色彩,以及长期高度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也逐步使教师喜于求稳、不善求变,再加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外出培训、进修及参观考察的机会不多,造成其故步自封、思维僵化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转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维定式的迫切性

1.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迫切要求

高效思维方式例4

1997年美国的沃斯女士和新西兰的德莱顿先生合写了一本名为《学习的革命》的书,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它改变了中国千万个家庭的教育观念;它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话题,引领了第一次学习的革命;它告诉我们:学习是有方法的。这本书之所以能让众人产生共鸣,就是沃斯女士和德莱顿先生发现学习是有其自身规律可循的,遵循这个规律的学习就是高效的。

时隔14年后的今天,我们发现了人类思维与学习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就能实现高效思维与高效学习。思维模式和学习规律的回归,必将推动全社会的进步。

思维与高效思维

我们从人类思维过程和思维模式入手,解读了什么是思维和高效思维。

例如,我们在看小说时,文字是逻辑思维关注的资料,大脑是左脑分管逻辑思维,右脑分管形象思维。也就说,我们看小说时左脑在看着文字,而右脑在看着文字所描绘的故事情景。一旦入神,我们身边发生的所有的事情似乎都与我们无关,因为我们完全进入到故事情景当中去了。这时,我们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想象力极其丰富、理解能力很强、记忆力很好。当我们合上书时,书中主人公所说的精彩话语和主要的故事情节,我们都能复述出来,此时我们的学习能力就是最强的。而其本质是什么?是左右脑同时运用,也就是左右脑均衡。

左右脑均衡就是人类在学习时的最高效的思维模式。在左右均衡的过程中,把事物或信息转换成存在于脑海中的影像,是大脑的思维习惯,这个习惯与左右脑均衡都是人类大脑自身的思维规律。

左右脑均衡理论的内容:

一个人的左右脑是否均衡,是检验他(她)是否达到最高学习效率的标准。左右脑越均衡,学习效率越高,反之,越低。

延伸意义:

1.人类学习时的思维模式只能有一种,无论学习任何知识,都只能在符合人类思维规律的前提下实现的。

2.高效的思维模式是高效学习的基础,也决定了它是学习时的必经之路。人类没有高效的思维模式,也不可能有创新思维,那就更没有了高效学习。

3.单纯开发左脑或右脑都是不科学的。

4.左右脑均衡的思维模式是任何年龄阶段的人应该具有的思维能力,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就是最聪明的,无论学生还是成年人。

5.形成左右脑均衡的思维模式是实现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石。

现实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由于学习资料的改变而被强行改变思维模式的经历。

我们一、二年级学习时,书中还有图,三年级时突然减少了很多,四年级几乎没有了,都变成了数字、文字、字母等三大类学习资料,这三类资料都是左脑关注的,都是逻辑思维的资料。大多数人都被迫使用左脑学习,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用逻辑思维学习的思维模式,直到成年阶段。只有少数人天生的转向左右脑均衡,而他们就是你们班里不怎么学习,但一考试就是考的很好的同学,成为班里的最聪明的学生,成人后成为工作中的佼佼者。当时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们用两个脑袋在学习,而我们用一个脑袋在学习,差距太大了。

那么那些没有形成左右脑均衡使用的人能不能通过训练也能具有高效的思维能力呢?

答案是肯定的,能:

通过记忆的训练我们完全可以达到。

高效的思维模式的拥有,是第二次学习革命的前提。

学习与高效学习

人类思维有规律可循,人类的学习呢?学习方法有规律吗?

人类在学习的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助于学习的方法,但是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习问题,人类的学习规律到底有没有,高效的学习的方法到哪里去找,这些问题一直困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到人类的学习过程中去找,看看在那些环节出现了问题,把问题找出来解决了,我们的学习就不会有问题了。

那么,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呢?

我们从思维模式作为切入点找到了学习过程。

即:学习过程=学+习+记+忆

解读:

学:就是输入的过程,它完全符合人类出生后的认知规律;

习:就是复习、练习的过程,它是记的前提;

记:就是把输入大脑中的知识,保存在脑海中的过程;

忆:就是把曾经保存在脑海中的知识,再提取出来的过程。就像银行中“存款”和“取款”。

那么,影响学习过程中四个环节的因素又是什么呢?

学:注意力是否集中,影响输入效果;

习:想象力是否丰富,影响复习的效果;

记:理解能力强不强,影响记的效果;

忆:在记忆的时候,是否放在一条明确的线索上,直接影响回忆的效果。

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等式:

学+习+记+忆=注意力+想象力+理解能力+记忆力

而注意力、想象力、理解能力和记忆力,恰恰是人类在学习时的最基本的能力,把它们加在一起,就有了另外的名字——学习能力。

即:注意力+想象力+理解能力+记忆力=学习能力

结论:学习能力决定学习成绩或学习效率。

什么时候学习能力最强?看小说,此时正是左右脑均衡的时候。

结论:左右脑是否均衡决定一个人的学习能力的强弱。

我们再从学习过程来看:

学习过程=学习+记忆=左脑+右脑

人类的学习模式应该是:

学习方法+记忆方法

=消化理解的方法+记忆方法

=高效的消化理解+高效记忆

=左脑+右脑

解读:

人类学习的模式就是:在消化理解的基础上,把该记住的记住。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记忆的过程就是形成左右脑的过程,也就是看小说时把文字转换影像的过程,是把逻辑思维同时转换为形象思维的过程。记忆的本质就是形成左右脑均衡的同时,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

学习的过程恰恰是直接运用左右脑的过程。如果让左脑和右脑都达到最好,就可以实现高效学习。我们从图书馆的结构中得到启示,人类大脑的左脑结构就和图书馆一样,是一个网状的逻辑关系结构。右脑是一个广义的影像。

左右脑均衡就是把整体的广义的影像镶嵌到网状的逻辑关系结构中去,实现了左右脑均衡。

如果找到实现左脑、右脑结构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就能实现左脑、右脑的高效学习。

七年的研究,我们找到了实现左脑的网状结构和右脑的广义影像的途径和方法。实现了高效的消化理解。

高效学习的实质就是:高效的消化理解+高效的记忆技巧。

解读:

高效思维方式例5

一、有效思维训练方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引导学生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全面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如在“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体情景,应为“顺便载我一程”的意思;而在“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I just picked it up.”中,这两句对话中“pick up”应理解为“刚刚学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地认为“pick up”是“把……捡起来”,就无可避免地导致对整个句子的错误理解。

对于英语课堂教学而言,英语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文章的内容往往是以一种英语的文字符号为载体进行传递的,通过这种阅读方式的进行,将这些信息积极有效地传递给大脑。这样,就能够将英文的信息转化到大脑当中,同时经过学生的汉语式的思维方式转变成为汉语的内容。这样的一种英语信息转化为汉语信息的过程,就是目前学生所进行的一种阅读的形式,这种阅读的方式,不能很好地将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体现出来,也不能达到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的效果。英语阅读课堂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进行英语思维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英语阅读训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文章的内容,来读出内容、抓住主旨大意,同时还能够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猜测文章的涵义,不断地找出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和隐藏的涵义,这种思维模式需要学生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同时促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英语过程中培养其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二、英语阅读课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模式

(一)转换母语的思维方式成为英语思维方式

英语阅读课堂教学中的关键内容,需要在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下,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的习惯,同时还能够让学生学会用英语的思维来进行英语问题的思考。作为学习第二外语的中国学生而言,在自己的内心思维过程中主要的思维的方式还是以汉语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要想让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的模式发生改变,就只有在学生的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训练,让自己的汉语思维逐渐地转变成为英语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将会大大提升其英语语言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不断地完善其学习英语的实际效果。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模式中,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问题的习惯一样,要让学生学会用英语去思考每一个问题,这样就等于让学生用自己的母语进行思考问题是一样的,可以发现没有积极的英语思维活动能力,就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英语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实际应用的意义所在。

(二)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思维模式训练

威廉斯给阅读所下的最简单的定义是:“阅读就是一个人看着并理解所写文字的过程。”这里的关键词不是“看着”,而是“理解”二字。阅读的实质就是理解,阅读的速度就是理解的速度。英语阅读的过程,是一种积极思维的智力活动过程。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主要通过思维去把握语言的本质,只有具备了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才能加快阅读的速度,正确理解阅读内容,并达到交际的目的。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他们的英语学习往往还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对于语言的认知上面往往还没有能够成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阅读能力的训练,来不断地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英语有效思维方式,这样的话,才能提升初中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水平。如在“More and more housewives around the world will soon be standing in the check-outlines”一句中的“stand in the check-out lines”(在超级市场排队结帐付款)。对于英语整体内容的把握,是提升英语语言思维方式的最好办法。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其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的阶段中需要逐渐建立起的一种能力,就是学生在英语阅读中要建立的概念的能力,这种概念的能力往往就是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讲那些直观的、抽象的思维和阅读材料进行有效的结合到一起的能力,同时还需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将那些感觉、知觉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思维模式,用这种概念来构成思想的形式,同时用这种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这是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

(三)重视学生心理年龄变化对思维习惯养成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到18岁就基本成熟。而在这之前,整个青少年时期有两次思维能力发展的高潮。一次是在14岁,正值初中阶段。初中生已初步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另一次是在17岁,正值高中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两个阶段养成的思维习惯会与人终生相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阅读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有效思维训练,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和完善其英语学习能力,促进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地提升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学生进入到更高一级的学校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初中英语阅读课堂中的有效思维训练方式,是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的引导和督促作用,让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训练过程中,还需要教师通过一些意境的选择来进行,初中学生有效思维训练方式的建立,是学生学习英语和掌握英语应用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其英语学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促进其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高效思维方式例6

一、前 言

基于对右脑开发的了解,右脑开发不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有着重要的启迪,同时也对高中数学教学有着重要影响.根据高中数学教学实际有效加强右脑开发,不但可以直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实效,同时也能满足高中数学教学需要.

二、高中数学应认识到右脑开发与数学直觉思维的关系

1.右脑开发应将数学直觉思维作为着力点

直觉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同时,直觉思维是由右脑做出的行为,属于右脑开发范畴.基于对直觉思维的了解,在右脑开发中,应对直觉思维内容有所了解,并根据右脑开发的实际,将直觉思维作为右脑开发的着力点,提高右脑开发质量.

2.直觉思维是右脑开发的重要内容

从右脑开发来看,右脑开发中直觉思维占有重要比重.做好直觉思维的培养,对强化学生思维方式和提高学生的右脑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直觉思维是右脑开发的重要动力

由于右脑开发专业性较强,直觉思维作为右脑开发的重要内容,对右脑开发效果有着重要影响,是提高右脑开发质量的关键.为此,应重视直觉思维的作用,并将直觉思维作为右脑开发的重要动力,保证右脑开发能够取得实效.由此可见,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对推动右脑开发有效进行具有重要作用.

三、高中数学应正确分析数学直觉思维的特征

1.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源

直觉思维是人思维过程中的一种自然反应,是对外界感知的知识进行优先处理的重要方式.通过直觉思维的利用,实现了创造性思维,保证了直觉思维对数学学习形成有力的促进.基于对创造性思维的了解,创造性思维主要以直觉思维为发展起点,通过直觉思维的发展,推动了创造性思维的进步.

2.直觉思维的形成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十分重要

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际,直觉思维的形成,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快速掌握新知识,并提高数学学习质量.所以,直觉思维的形成,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保证直觉思维培养取得积极效果,进而提升右脑开发质量.

3.直觉思维关系到学生右脑开发的质量

直觉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理念,对右脑开发有着重要意义,从直觉思维的优势来看,直觉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右脑开发有着积极影响.只有做好直觉思维的培养,并根据直觉思维培养需要打造专门的右脑开发措施,才能保证右脑开发找到着力点,并提高右脑开发质量,更好地为右脑开发服务.

四、高中数学应做好直觉思维的培养,增强学生右脑潜能

1.高中数学应明确直觉思维的概念和内容

基于直觉思维对右脑开发的作用,以及右脑开发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影响,高中数学应在右脑开发过程中,明确直觉思维的概念和内容,并根据直觉思维的培养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右脑开发工作,满足右脑开发的实际需要.因此,明确直觉思维的概念和内容,是做好右脑开发工作的重要措施.

2.高中数学应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做好直觉思维的培养

对于高中数学教学而言,右脑开发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教学措施.鉴于右脑开发的特点,应做好教学内容的选择,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并实现对直觉思维的培养.因此,应选择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提高直觉思维的培养质量,保证直觉思维的培养能够有针对性和方向性,解决思维培养问题.

3.高中数学应转变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右脑潜能

高效思维方式例7

1.历史与社会"五学"课堂中的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由世界大脑先生"东尼博赞"于70创,思维导图的概念在1974年的春天随着《启动大脑》一书的出版,首次被正式引入世界。经过思维导图的发散性思维方法,将有关信息关联性地分层分类管理,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思维可视化,有效提高我们的记忆力和复习效率,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从形状上来说,都是由一个关键点开始,向其周围发散出很多分支到达下一个关键词,再由下一个关键词开始,向周围发散。与神经网络相比,二者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从功能上来说,二者都有"四通八达,畅通无阻"的特性。所以说,思维导图是一种最接近人类神经发射反应方式的学习工具,直接反应大脑思维的发散性。用大脑语言去思考问题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左右脑的创造力,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来说,自然事半功倍,畅通无阻。

"五学发展课堂"是罗威林校长,针对我校学情、师情、校情,在教学实践中提炼出的一套教学理念。"五学"主要是围绕自学、导学、助学、固学、示学五个环节构成的新型课堂模式,打造高效课堂。而思维导图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五学发展课堂中,主要体现在新课课前导学、课堂自主笔记中、复习课固学示学中的应用。学生将所掌握知识,有条理地经过头脑加工后,系统化、结构化、简练化、生动化地展现出来。思维导图渗透在历史与社会的"五学发展课堂"中的各个环节中,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增加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2.思维导图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应用

2.1 思维导图在历史与社会课前"导学"中的应用

导学,即开导、启迪学生学习之意。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导学,主要为了贯彻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思想"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用思维导图在课前导学,主要把学科中的每一章、节、框题,甚至是一个课时的内容,某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看似零散的知识点,用有层次的主干、支干把各个关键词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知识的网络体系。

思维导图,在上新课前导学,可以帮助学生宏观地把握整个学习内容,了解局部与整体,局部与局部之间关系。对以下即将开展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主次得当,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地节省学习所消耗的大量时间和精力,提高学习效率,从知识结构上,用形象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大脑乐于接受的发散性思维方式,学生将会对所学内容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在以后的运用环节,将会做到游刃有余,对想搜寻的信息也可以做到信手拈来。

以下是九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课前导学中用到的思维导图:

2.2 思维导图在课堂板书中的应用

常见惯用的课堂板书是以一、二、三…这样的直线型表述方式,但违背了我们思维的本来面目,也妨碍了思维的效率。思维导图的核心思想就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很好地结合后让左右脑同时运作,将思维痕迹在黑板上用图画和支干形成发散性的结构,呈现一种发散性的网状图形。传统的直线型板书,只是对教材机械的简化和归纳,很多学生忙于记录,没有时间真正去思考理解。用思维导图板书,简短的关键字被层次分明的连接起来,节省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同时能轻松地跟上课堂的节奏,更多的时间用在理解和思考。当这种关键字的连接和发散成为一种习惯,还会顺着老师的板书思路展开更广阔的联想。

以下是板书中的思维导图

2.3 思维导图在复习课"示学"的应用

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在复习中有些学生反映历史与社会复习知识点多,琐碎,记了前面忘了后面。零散的珠子,一手抓不了几个,如果用一根绳子穿起来,就不再是零散的珠子,而是华美的项链了。把片段、分散的知识点穿起来的绳子就是科学的记忆方法。而思维导图就是一种有效的记忆方法,它在复习课的示学环节中,起到了很好的串珠子的作用。

以下是思维导图在历史与社会复习课中学生的作业

林诗婷同学的作业 柯莹婷同学的作业

当把学过的知识以自己理解的方式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出来,相信这样的示学不仅是高效的,还是有创造力的。同时也是对前面导学、助学、自学、固学的一次凝练和提升。

3.思维导图在学习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意义

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强的文科综合学科。涵盖历史、政治、地理、国际关系等大量综合信息。中考重点考察学生的基本文科素养和能力,但都是以大量各类知识的信息点为基础。因此学生对各类基础知识的信息分析、归纳、总结、归类是学好这门课的关键。

德国专家Jean Luc Kastner预言,我们的课程建立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有史以来最高的毕业分数。将所学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展现,在示学环节上有了发散性地突破,也是对前面自学、导学、助学等环节高度地凝练与提升,思维导图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本身也是一种高效率的固学,所以学习效率自然会比一般传统意义上学习更高效、更省心。

3.1 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这种那个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可以将尽可能多的信息点以关键词的形式存入我们的大脑,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思维导图能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右脑。庞杂的数据一起有序地存入大脑,提高学生有效地记忆和理解知识。

3.2 思维导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从填鸭式的串讲-识记-练习,到主动的用思维导图去了解教材的全貌,去思考知识的联系,去再现你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图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教我学,到我会学的过程,当授人以"渔"了,学习能力自然而然就有了飞跃式提高,学习主动性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高效思维方式例8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33-02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认知工具,它通过运用了关键词、分支、颜色、图标、代码等元素来进行记笔记;它是由一个中心词向外扩散出多个知识点并形成分支,每个分支由符号、数字、关键词等构成,然后再由每个分支要点散发出相关的知识点,由此形成一个树枝状的结构图,可用不同的颜色、图像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能有效刺激大脑,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帮助学习者理清思路,有效提高记忆力、学习力和理解力。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在我校护理专业研究生中开展,以问卷调查为主,主要对象为《护理药理》课程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方式进行学习的研究生。问卷为老师自行设计,采用填写调查表、不记名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2份,收回30份,问卷有效率93.75%。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设计的:①《护理药理》课程的学习特点和难度;②对思维导图的认识;③思维导图对学习的帮助;④思维导图的使用效果和特点;⑤对思维导图方式进行的《护理药理》教学效果的满意度;⑥开放式问题。调查问卷形式以封闭式问卷为主,问题和答案都是固定的,以单选形式为主要,但是其中也设置了少量多项选择题,以期将被调查者的思想充分表达,使笔者获得更多建设性意见,用以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和开放性;另外,设置有开放性问题,借此收集更广泛的资料,并从中获得更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封闭式问卷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可以扬长避短,以达到最终调查的目的。

三、调查问卷的分析

1.《护理药理》课程的学习特点和难度。通过分析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大部分研究生觉得《护理药理》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但是50%认为其中的知识点多容易混淆,并且有66%觉得需要记忆的重难点很多,内容枯燥等特点,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在研究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仍然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方式进行重难点的记忆,超过80%的研究生很渴望通过老师的指导获得更高效的学习技巧和记忆方法。

2.对思维导图的认识。通过调查得知,有36%的研究生此前没有接触过甚至没有听说过思维导图的学习方式,但是通过老师介绍,以及自行课外上网浏览思维导图学习方法后,63%的研究生对思维导图这种新颖的学习方式还是很感兴趣的,并且经过了解后有62%的研究生认为此种学习方法将有助于今后《护理药理》课程的学习。

3.思维导图对学习的帮助。调查的数据显示,53%的研究生能逐渐适应思维导图的这种较新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56%研究生认为思维导图学习方式对学习《护理药理》课程有一定的帮助;特别是在一些重难点内容和较难记忆的部分,60%以上的学生觉得使用该法后明显提高了记忆力,同时也表现出对思维导图法的喜爱;53%的学生认为可以明显地帮助他们理清学习思路。

4.思维导图的使用效果和特点。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研究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有70%的研究生认为思维导图制作难度太大,并且有研究生觉得对思维导图使用不熟练以及教师不能及时从旁指导,是造成他们热情不高的因素,从而影响了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的效果。绘制思维导图时,有83%的研究生更喜欢进行团体合作,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思维导图制作的效率和降低了制作难度。

5.对思维导图方式进行的《护理药理》教学效果的整体满意度。教师在《护理药理》教学中引入思维导图学习方式,研究生的满意度超过了73%,说明了他们对该教学方法的接受度较好。

6.开放式问题。学习完思维导图后,对比学习《护理药理》前后,调查了研究生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对研究生思维变化的影响。开放式问题的数据显示,研究生们普遍觉得自主学习思维有了变化,特别是不再单纯依靠传统的线性思维去思考问题,能从整体上去理清学习的思路,而且记忆重难点内容也变得有趣很多,特别是在图形的记忆上,要比文字记忆来得更加长久,有利于他们对该课程内容的掌握。

四、结论

通过此次研究生问卷调查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大多数研究生认为《护理药理》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对其学习的重视度很高,但是在学习上存在以下难度:需要记忆的重难点内容很多,很容易出现记忆混乱和记不住的现象,而且内容枯燥、乏味,研究生学习兴趣低下,研究生非常迫切希望能通过一些学习技巧去突破这些难点。此次调查过程中,半数以上的研究生认为思维导图这种学习方法趣味性强,而且可以帮助《护理药理》课程的学习。分析还显示,有超过半数的研究生能逐渐适应思维导图的这种较新颖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并且能在课堂中和课后帮助研究生理清学习思路,增强对课本重难点内容的记忆。这样就基本可以解决之前研究生认为的内容无趣、内容混乱和难以记忆等问题。另外,在调查中发现,研究生在刚开始接触思维导图学习方式时大部分都保有极大地热情,但是到了课程学习末期时却出现了兴趣缺乏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有70%的研究生认为思维导图制作难度太大,57%的研究生认为对思维导图的制作和使用不是很熟悉和熟练,而50%的研究生则认为其他同学都不用这种方法学习,自己也坚持不下去。研究生无法坚持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就无法感受到思维导图真正的意义,也就不能收获到思维导图带来的实际效果。他们在制作思维导图时碰到的瓶颈,主要体现在耗时比较多、运用色彩、绘制图画等环节,部分研究生就会在这些环节望而却步。但是现在有很多的思维导图软件能解决上述的手绘存在的问题,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推荐采用思维导图软件,以提高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学习热情。通过此次调查得知,研究生对将思维导图学习方式引入《护理药理》课程教学中的满意度超过了73%,说明了研究生普遍能接受这种相对较新的学习方法。

综上所述,研究生们认为将思维导图学习方式引入到《护理药理》教学中是可行的,不仅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符合他们对《护理药理》课程的学习要求;不仅可以帮助研究生理清这门课程的学习思路和提高记忆力,对其今后在其他课程学习中,也会有较大的启发和帮助。但是,教师在今后指导研究生使用思维导图时,应该从旁指导,以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指导学生改正,而且应该多鼓励学生平时多坚持使用思维导图来进行学习和记忆,也可以推荐一些学生适合使用的思维导图软件,以此降低思维导图的制作难度,让研究生更能适应思S导图的学习方式。

高效思维方式例9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2.119

1 师范专业学生思维特点分析

思维即人的头脑中对客观现象本质以及规律的呈现,是一种通过主观控制思维而对事物进行认知的活动,思维活动中所囊括的分析、思考等过程,是综合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校教育中开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我国师范专业高校教育中,由于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主流方向是教育行业,因此在师范专业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和灵活性,使其具备良好的思维发散能力,而这对学生今后的从业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由于师范专业学生的思维缺乏逻辑性和组织性,因此对学生开展高等数学教育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并促进学生更为全面地认知事物的本质,并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师范专业的学生由于课程学习范围较为宽泛,因此思维广阔性的锻炼也是十分必要的。在师范专业学生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思维过程缺乏目的性,并且无法做到对思维内容的有效规划,导致多数学生的思维过程依赖于直觉,无法通过灵活运用知识来达到学习和思维的目的,直觉的依赖性也导致了学生无法对知识内容的结构进行深入理解,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有效锻炼,进而影响到其今后的工作与发展。

2 高等数学在思维能力定向培养中的作用

高等数学作为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的重要工具,其题目内容中的解析计算能够有效巩固学生的知识体系,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定向思维能力。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囊括宽泛的知识结构体系,因此其教学的开展能够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在高数学习中能够涉猎到多种课程内容,而这对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数数学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数学题目进行逻辑合理的推测与解答,使得其逻辑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逻辑性思维模式的建立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思维过程中目标性,促使学生在高数教学中建立起定向思维的意识,通过以思维目标为导向发展定向思维,以实现定向思维能力锻炼和高等数学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思维定向培育过程中,逆向思维的锻炼也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定向能力,因此在进行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逆向思维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定向性培养。

3 师范专业高等数学思维能力定向培养方式探究

在高校师范专业的教育过程中,由于师范专业涉及到的教学范围十分宽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维定向培养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保障师范专业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思维模式的定向培养强调了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锻炼,通过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性,为其思维能力的定向培养奠定基础。就师范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难度的不断提升,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高等数学课程的开展,为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提供了体会。高等数学的题目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学生在进行题目练习过程中,其思维方式能够得到有效锻炼,在解题过程中,高等数学题目的练习能够锻炼师范专业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针对问题内容采取有效解决方案。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证明题目的练习方式是学生在得知结论的条件下对题目的求解过程进行推演,在这种练习模式下,学生不仅能够提自身的计算能力,也确立了反向思维模式,进而促进其定向思维能力的提升。高等数学中形式多样的习题练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建立起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处理问题时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有效措施,进而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稳固提升。师范专业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分析解答高数问题,使其思维能够在解题的同时得到有效锻炼,以此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定向培养。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高等数学教学的开展能够得到进一步普及,其在高校教育中所占的地位也会日渐凸显。在现阶段师范专业学生学习压力日渐增加的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能够有效建立起学生思维模式的定向性,使得师范专业学生能够在面临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时,能够以定向思维模式为基础,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而有效地处理问题。

参考文献:

[1]张晓天.当下我国高校学生思维能力定向性培养方式探究[M].中国高校教育出版社,2012:12-21.

高效思维方式例10

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是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具备创新的能力,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为完全符合大脑的思维模式,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思考与创新的能力方面,具有其他思维模式难以企及的优势。

一、思维导图的原理和优势

脑科学研究发现,心理活动是通过大脑和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大脑神经是一个由中心向外发散的网状神经元,大脑的思维也呈现出一种发散性的网状图像。人脑对信息加工的方式本身就是树状发散式的。思维导图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将发散式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主要使用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等方式来呈现思维的过程,遵循一套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来呈现知识信息,有利于促进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

思维导图把人的思维用画图和线条形成的辐射发散性结构记录在纸张上,将文字、数字、图形和符号结合在一起,以全脑思考的方式显现在面前,完全适应人脑的结构。合理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激发大脑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

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能够很好地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念,在国外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中进行得较为广泛。目前,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的学生都在使用思维导图;英国、新加坡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思维导图已经基本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教育教学机构也已经开始对该课题进行研究和探索。用思维导图提升智力、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二、将思维导图引入高中地理的意义

由于应试教育过分注重学习成绩,结果造成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没有主动探索、创造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高中地理学科作为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思想形成和能力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少学科同仁积极探索高中地理学习模式的改革,但把“思维导图”引进教学,在学习各环节中充分发挥其优势还是高中地理教学研究的较新领域。

三、思维导图优势在高中地理教与学中取得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教师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促使参与教师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能够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备课效率,改进板书设计,利于学生学习,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而对于学生的益处更加明显。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生记笔记的效率,有助于学生建立知识网络体系,用于复习有利于学生记忆,促进学生小组互动学习,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高效思维方式例11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心理学家Tony Buxen于1970年提出的,是基于对脑神经生理科学与心理学的研究,类比自然万物放射情形而形成的关于放射性思维及其图形表达的成果。思维导图运用线条、符号、数字、逻辑、节律、色彩、词汇和图像,按照一套简单、自然、基本、易被大脑接受的规则,运用从中心发散出来的结构,把一些枯燥无味的信息变成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的图形。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恰当地运用“思维导图”,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与优化,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同时,恰当运用思维导图,能促进学生多向联想、纵横迁移,有效改变线性思维,促进创新能力培养;再就是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促进课堂合作交流,提高教学效益,并能有效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在教学中的运用,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

可视化功能

1)直观化、结构化: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使抽象的知识与思维过程变得直观形象,同时又呈现出结构化的特点,并揭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

2)深度化、本质化:运用思维导图使不可见的知识与思维甚至隐性的知识与思维显性化,将显性知识与思维生动化,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度发掘知识与思维的内涵,展现本质特征。

3)高效化、优质化:运用思维导图可以对知识与思维进行优化,并高效获取与习得,重要的是还可以用来习得新的知识和发展能力。

“学与教”策略 这里称为“学与教”,而不是“教与学”,是由于“学与教”构建的逻辑顺序。首先,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确定学生学习某一类型知识的认知心理过程;再确定为了实现学生认知心理过程而需要开展的学生学习活动;最后确定为了使学生学习活动顺利达成所需要的教学活动。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心理过程分析而得出的,有着鲜明的特征,是基于学的教,而不是为了教的学。

1)思维导图作为学习策略,能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有效促进学习方式转变。首先,通过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包括概念形成过程、物理规律建立过程、物理问题求解过程以及物理实验等,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其次,通过思维导图,激活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获取知识、存贮知识、提取知识更便捷高效,促进有效学习;同时,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学生建立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组块、形成整体,促进学生构建和优化知识结构;再就是运用思维导图,能有效帮助学生,管理监控学习信息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2)思维导图作为教学策略,能促进教学方式转变与提高教学效益。正如Mayer所说:“学生从文字和图片中学习比单独从文字中学习效果更好。”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通过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可视化,有效促进知识的同化与迁移、应用,激发教学方式的创新;能有效促进交流与合作,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有效监控教学过程,有利于“学与教”的反馈和生成,有效促进教学方式转变;有利于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与教”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大数据”对教育教学的功能,促进教学规范转型。

2 策略实施

优化认知结构 思维导图的高度组织化、网络化与结构化特征,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概括水平与包容范围的发展。反过来,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包容范围越广,越有利于认知识结构的建立与优化。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运用思维导图,通过知识的“联系与区分”“联系与区别”“关联与提升”等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概括水平与包容范围,来建构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1)促进“联系与区分”,就是运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一个单元或一章节物理知识进行联系与区分、比较与整理,使其成为清晰、稳定的“认知结构”。如“曲线运动”单元涉及的物理概念多,物理关系比较复杂,大多数学生很难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也难以建立相应的认知结构。为此,笔者和学生一起绘制“曲线运动”一章的思维导图(图1),帮助学生建立“曲线运动”的认知结构。

2)促进“联系与区别”,就是运用思维导图搞清本章与前面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曲线运动为例,通过绘制曲线运动与以前所学知识之间的思维导图,包括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的不同点、直线运动公式的适用条件、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从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角度理解合力、分力提供向心力,从牛顿运动定律角度理解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将圆周运动问题解决纳入运动定律的范畴,进一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图的优化。

3)促进“关联与提升”(主要用于期末复习或高三复习阶段),就是通过思维促进应用“认知结构”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知结构得到更深层次的整理与提升。以曲线运动为例,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导图再建立“曲线运动”与“机械能守恒”“带电粒子运动”“磁场中粒子”的关联,并进一步指导学生习得区分“电场中粒子的运动”和“磁场中粒子的运动”的方法,达成认知结构的拓展与优化。

促进创新思维

1)“学与教”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由于思维导图是一种围绕某一主题组织起来的知识表征和贮存方式,又是一种树冠状网络式的发散结构,而产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条件就是建立合适的图式,因此,在“学与教”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能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学生产生多向联想,发散思维,促进创新思维。

【案例1】进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学与教”时,通过“部分电路欧姆定律”思维导图激活原有的认知结构,在组织与优化原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思维导图 ,引导学生创新思维,使学生习得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并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如图2所示,在整个过程中,电源是一个桥梁。从能量角度讲,电源是一个能量转换装置,把其他形式能转换为电能,这种本领用电动势来表征,电源电动势是路端电压的提供者,它的大小等于开路时的外电路两端的电压;电源又有自身的电阻(内阻),因此,顺着电流方向通过一个电源,电势升高E,由于电源内阻的存在,电势又降低Ir。通过旧新思维导图的激活,互相促进,帮助学生完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

2)物理问题求解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一个问题求解都可以分为三种状态,即初态、终态和中间过程。初态是解题的已知条件,终态是解题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求解物理问题,实质上就是人或系统寻找一个状态系统,使问题从初态顺利地到达终态的过程。从另一方面来说,就是分析问题→制订方案→实施求解。但无论如何,思维导图对于求解物理问题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分析物理问题时,运用思维导图,能引导学生从问题最初状态出发,生成思路,确定子目标,架起从初态到终态的“桥梁”,激发创新构想,促进创新思维。

制订解决方案时,运用思维导图,更容易发现为达成从每个子目标到下一子目标,需要增加哪些辅助手段,需要建立哪些联系,从而更快地推进问题求解与探索过程。

实施求解方案时,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步步推进,最终实现解题思路的导通与实施。同时,运用思维导图还有助于对求解过程的监控,随时做出调整与纠正,并发现新的思路与解法。

【案例2】(2009年上海高考题)小球由地面竖直上抛,上升最大高度为H,设所受阻力大小恒定,地面为零势能面。在上升到离地面高度为h时,小球动能是所在处势能的2倍;到达最高点后再下落至离地面高度为h处时,小球的势能是动能的2倍,则h等于多少?

【解答此题】首先,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确定题目的目标与条件。此题的目标是上升过程中,小球动能是所在处势能的2倍的高度;下落到同位置时,小球的势能是动能的2倍时,则h等于多少?运用思维导图,依据条件,确定达成总目标需要建立几个子目标,需要确定几个物理状态及物理过程。运用思维导图能清晰表达题目所述物理情境。如图3所示,从抛出点(状态I)到高度为h处(状态II),再到最高点(状态III),又返回到高度为h处(状态IV ),并把受力分析与状态物理量简明标在思维导图上。绘制好的思维导图增强了题意的理解与解决问题方案的选择与调控。

上述思维导图所呈现的过程,如果只用文字来表述,不只是显得冗长,难以理解,还影响解决策略与方案等。

而运用思维导图很快可以得到:

状态I至状态II时:2mgh=1/2mv12

状态II至状态III:-(mg+f)(H-h)=0-1/2mv12

状态III到状态IV:(mg-f)(H-h)=1/2mv22

已知条件:mgh=2×1/2mv22

联立求解,就可得到答案:4H/9

同时,本题目还可以在上述思维导图的基础上,选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V-t图来求解。

更重要的是,运用思维导图,有利于构建生态型“学与教”的情境,促进“学与教”创新思维。就是师生一起在原思维导图的基础上,进行变式设计,呈现新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去寻找原图式为何不能解决的原因,修正或提升原有思维导图,使其适应层次变化。变式可以是递进式或反递进式的,一方面促进学生对思维导图运用的养成训练,把绘制与运用思维导图的钥匙交给学生;另一方面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比如,改进的题目情境为:

1)如果本题中,上升到H/2时,重力势能为mgh/2,动能为多大?

2)上升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与动能相等的位置离地面高度比H/2大还是小?还是一样?

3)下降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与动能相等的位置离地面高度比H/2大还是小?还是一样?

4)把小球在竖直方向有阻力上抛改为沿有摩擦力的斜面上滑,问题又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