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规划的基本要求

规划的基本要求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1 08:16:05

规划的基本要求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1

1前言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说过: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坚持以规划为依据,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加强管理为保证。要深入认识和全面把握城镇化的发展规律,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可见,小城镇建设必须以科学合理规划为先导。

2市场经济趋势下城镇规划的基本要求

现代市场经济规则要求我们在考虑城镇发展目标时要与我国政府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在制定目标时必须紧紧围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地区特色经济、改善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开展城镇规划建设,用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发展思路,努力强化中心城市功能,提高城镇集聚能力和建设水平,积极发展小城镇,形成以城带镇、以镇带村、整体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

2.1大环境系统协调

大环境系统协调是城镇体系规划的首要任务。在规划中,必须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总体协调,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平衡协调与长远发展。

(1)镇与区域发展与协调

制约我国发展的问题是人多地少、资源贫乏、城市少实力弱和城镇多规模小等问题。对此在制定城镇发展方针时必须合理发展核心城市,积极发展地区中心城市,以点带面来改善和提高小城镇大发展,以加速城乡一体化联网发展进程。从战略上把发展城市作为城镇体系规划的重点,使城镇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加快城镇化综合发展进程。有目标的制定城市规模科学合理、职能分工明确、 空间布局有序的发展目标。

(2)地区性资源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必须注意各种地区性资源与城镇发展相协调的关系,有效利用各种地区性资源和潜在资源。尽可能发掘可再生资源和智力资源、旅游资源、民族文化资源。

(3)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

区域基础设施的重点在交通,交通是联系着各地经济发展的枢纽,因此,要发展城镇经济,必须考虑拓展扩大经济和接受经济辐射的基本条件,加快铁路和公路的出省通道建设,将核心城市建设成为综合通枢纽,中心城市建设成为区域通枢纽,加强各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通过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促进协调、合理的城镇体系稳定、安全和富有效率。

2.2 在宏观与微观上科学整合城镇发展战略目标

(1)发展空间的全方位整合

就全国范围而言,城镇特别是沿海城镇的发展战略,应充分利用各地区各具特色的基本条件,立足于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强化互补合作模式。一方面要合理发展核心城市,另一方面要改善提高小城镇,大力扶持中心城镇发展,优先发展中心城镇,扩大辐射作用和效应。

(2)小城镇整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是以小城镇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和特征呈现的。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和加工贸易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内地农业人口迅速向沿海地带转移,沿海地区以前的村镇在较短时间内变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化城市。由于沿海地区城镇化发展过于迅速,所以,需对小城镇加强科学整合,这有利于加快中心城镇的发展。

(3)协调发展、整体提升

协调发展、整体提升是城镇体系规划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国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与国际经济接轨、与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多功能的开放格局,并构筑了布局合理、功能协调、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城镇网络,但在新形势下从总体布局上看欠缺平衡发展、优势互补的功能,在某种程度上讲风险依然存在,而且抗拒风险的总体能力还相当薄弱。

3做好城镇规划的建议

3.1构建城市联盟协调体系。做好战略保障措施

从长远发展目标看,城镇体系规划是从区域整体利益均衡出发的,要促使城镇协调有序稳定地发展。从而避免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行政畸形发展、生态恶化、重复建设、表面化、领导意识等问题。从区域整体平衡发展、 城乡协调互补发展、生态共存共保、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角度出发,突出强调不同行政区之间在产业结构分工、基础设施共享、生态环境保护、城镇空间延续、生活质量差异缩小、城乡差异缩小等方面的有效衔接和共融与协调。

3.2 建立健全规划的实施跟踪管理与约束机制,进一步强化规划的重要作用

为切实发挥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在努力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同时,必须加强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跟踪管理。城镇体系规划在体现宏观规划的政策性、指导性和战略性的同时,要加强规划具体细则的可操作性和具体监督责任,提高规划执行的真实性和实际完成效果。要将城镇体系规划战略转化为政府宏观管理区域和城市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真正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必须在保障合法性、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与市场接轨,背离自然规律是没有前途的虚假规划,必须在实践中接受各方面利益主体的评判,当然要特别注重远期综合效应,造福子孙后代不能只是说在嘴上的空话,要定期对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可根据实际需要,适时编制某个地区或某个方面的专项规划或调整措施,使规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化,顺应潮流、顺应规律,城镇体系规划才真正具有生命力。应该把城镇体系规划工作质量作为区域各部门和各项事业发展的考核内容,避免政府规划部门说空话,办急功近利的错事,办不需要负责任、不顾及后果的献礼规划。把规划作为引导区域城市化与城镇合理发展,协调和解决区域中各城镇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的政府协调手段。

3.3 加大科学性投入,从总体战略上加快城镇建设步伐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2

大学生成才规划是许多高校实施大学生成才工程的重要项目。充分发挥成才规划对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需要高校制定工作机制,建设专业导师队伍,设计规划运行载体,落实辅导和考核工作。目前,不少高校还未建立一套全面、系统和有针对性的辅导体系,导致了部分学生对成才规划不重视,成才意识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不明确、撰写成才规划方法不当、执行规划目标不持久等问题。辅导员是高校成才规划工作中的具体负责人,由于种种原因,辅导员对成才规划的辅导效果不佳,对辅导工作的基本问题缺乏具体的了解和掌握。本文立足成才规划辅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围绕成才规划辅导的设计、范围和方法进行研究,整理出了成才规划辅导的“三个关系”“三个结合”和“三个要点”基本要求,为辅导员有效开展成才规划辅导提供方法参考。

一、在成才规划辅导的设计上要理顺“三个关系”

1.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共性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性质。辅导员要明确在成才规划辅导上共性和个性的内容、关系和要求。共性是基础和基本要求,个性既是重点和又是难点。成才规划辅导中的共性包含了成才规划的内涵、范围、方式、意义和辅导的方法和理论。成才规划辅导的个性是指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业方向、职业理想等规划内容上的差异。要求辅导员在共性辅导上要做实、做全和做好,在学生的个性辅导上要用心、用力。

2.全面发展和重点推进的关系

正确处理全面发展和重点推进的关系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的具体运用。全面发展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是大学生健康成长、自主成才的重要体现。在成才规划辅导课程上,辅导员要把全面发展的内容、范围和意义给学生讲透彻,引导学生自觉地立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撰写成才规划。同时,重点推进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目标分解法把总目标细化在每一学年和每学期进行重点推进。

3.长远规划和具体计划的关系

辅导员要让学生明确对待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既需长远规划,也要做好阶段性的具体打算。长远规划是指在四年至六年的总目标,具体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目标、专业知识技能目标、身心健康目标、社交能力目标、职业目标、生活目标等。辅导员引导学生把长远规划按四个学年度划分为阶段性目标,经过两个学期来完成每一个学年度目标,第二学期结束时进行年度目标执行情况评估。同时,对下一个阶段目标进行适度调整。

二、在成才规划辅导的范围上要做到“三个结合”

1.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高校培养人才要立足社会需求,要让学生能就业、好就业。辅导员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时,要引导学生以社会需要为导向,结合自身兴趣、专业、家庭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选择。一是引导学生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就业意向地的岗位需求确定职业方向;二是引导学生针对职业岗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需要撰写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三是根据职业目标和要求分阶段分步骤进行职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职业测评,逐步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与专业方向相结合

学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成才规划的基础核心部分,而专业学习又是学业生涯规划的重点和难点。一是辅导员引导学生在一年级时就要明确专业学习的目标和要求,把提高专业知识、技能和相关能力作为学业生涯规划的主要方向和重点内容,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二是以提高专业素质作为主要目标,努力培养专业兴趣和信心,结合专业课程上好每一堂课,围绕专业知识开展自主学习,根据专业技能要求做好每次实践活动,通过四年的学习要实现专业上的提升。

3.与兴趣优势相结合

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中,兴趣能发挥个人的才能和提高工作效率,又是职业稳定和职场成功的重要保障。兴趣优势是学生在进行学业方向和职业选择的重要依据。学生对学业某个方向或领域感兴趣,就会自主学习和培养优势;对某个职业目标感兴趣,就会以这个职业岗位的技能和素质来要求自己。辅导员让学生把要全面发展与培养兴趣优势进行协调推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培养兴趣、巩固优势具体打算融入到成才规划中。

三、在成才规划辅导的方法上要注重“三个要点”

1.以思想和行为上引导为切入点

辅导员在成才规划辅导中要找准“思想和行为”这个切入点,通过对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了解、关注和引导,帮助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逐渐成熟。一是以辅导撰写成才规划书为载体,帮助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转变对成才规划的态度,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二是以检查成才规划为手段,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帮助学生纠正不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促进学生提高行为规范和学习效率;三是以日常管理为渠道,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状态,一旦发现异常就要进行干预,提醒学生认真执行规划目标。

2.以知识和技能上指导为突破点

辅导员在成才规划辅导中要把握“知识和技能”这个突破点,要求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实现基础知识扎实全面、专业主攻方向有成果;引导学生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较强的外语水平;指导学生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培养兴趣和扩大知识视野;鼓励学生通过各类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素质拓展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积极调动学生充分利用好四年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完成各个阶段学业目标和职业素质目标。

3.以生活和心理上开导为着眼点

辅导员在成才规划辅导中要明确“生活和心理”这个着眼点,重视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变化对学习的影响。通过调查学生的考勤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上的分心和散漫;通过查阅学生的各科成绩,了解学生规划目标执行情况,引导学生做好自查整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走访学生寝室与学生交流谈心,认真倾听学生对学业和生活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学生分析学习、生活上面临的难题,开导学生找到问题根源,鼓励学生做生活的勇者,永不言弃。

参考文献:

[1]门忠民.矛盾普遍性含义辨析[J].齐鲁学刊,1987(2):107-108.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3

一、××镇概况………………………………………………………1

二、现行规划实施情况………………………………………………2

(一)现行规划实施效果……………………………………………2

(二)现行规划主要执行情况………………………………………3

(三)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4

三、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和意义………………………………………4

(一)规划修改必要性………………………………………………4

(二)规划修改的意义………………………………………………6

四、规划修改的指导思想、原则依据………………………………7

(一)规划指导思想…………………………………………………7

(二)规划原则………………………………………………………7

(三)规划修改的依据………………………………………………8

五、规划修改的简要过程……………………………………………8

(一)组织准备阶段…………………………………………………9

(二)调查分析研究阶段……………………………………………9

(三)规划修改阶段…………………………………………………9

(四)规划成果形成阶段……………………………………………10

六、现行规划(1997-20__年)实施情况分析……………………10

七、本规划(20__-20__年)与现行规划(1997-20__年)的衔接………………………………………………………………………11

八、规划修改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12

(一)关于基础数据的来源…………………………………………12

(二)重要指标规划的协调情况……………………………………13

(三)与城镇规划的协调情况………………………………………17

(四)与其他规划的协调……………………………………………18

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18

十、需要进一步说明的的问题………………………………………18

十一、规划修改的成果………………………………………………18

×××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__-20__)

《××区×××镇土地利用总何体规划(20__-20__年)》(以下简称“本规划”)××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成果,也是政府评议、报上级政府审批和组织实施的政策性文件,包括:总则、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规划目标与方针、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规划实施与管理,附则及附表等内容。为了对本规划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现将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镇概况

××位于××区东南部,集镇距市区15公里,属半丘陵半圩区地形。东与××县、××镇和×××接壤,南与××镇相连,西与××镇隔河相望,北与×××和××镇紧连,是××区建制镇之一。

全镇辖××村民委员会××个街道居委会,×××个村民组,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20__年全镇总人口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非农业人口0.84万人,人口密度475人/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823.90公顷,人均耕地0.1072公顷。

××镇是×××区×大建制镇之一,区域位置较佳,××省级开发区区域面积三分之一在我镇境内有××铁路及复线和××高速东西穿越,×××省道北穿而过,交通便捷。

这里典型的温带气候,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拥有皖南山区的朴质,更兼江南水乡的柔美。境内山峦起伏、环境优美。南有千年古坝-×××坝,滋润着××儿女;东有圣地-×××,休闲度假好去处。

境内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有储量可观的石、方解石、煤,还有锰、铜、硫、铁等金属,广袤的山场盛产、李、中草药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程控电话容量1万门,电子网络遍布世界各地。

二、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一)现行规划实施效果

1、强了耕地保护力度,确保了耕地总时的稳定

现行规划通过实行“占一补一”制度,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使耕地在数量及质量上保持稳定;通过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使基本农田得到特殊保护;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提高了耕地质量,进一步稳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2、严格控制了建设用地的规模,规范了建设用地管理

通过对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严格控制,鼓励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确需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优先安排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有效地控制了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同时通过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划定各项建设用地范围,有效地制止了不按规划建设、少批多占等现象,使建设用地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3、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现行规划的实施使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明确,稳定了农民在承包地上投资、投肥、投劳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总体质量的同时,使耕地地力得以更大化发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4、稳定了经济发展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各专项规划、经济发展计划相轩调,将交通、水利、基础建设等用地规划及发展规划较为合理地与本地社会经济及自然实际状况相统一,促使经济以较高的速度稳定发展。

(二)现行规划主要执行情况

规划实施以来,各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促进了用地管地观念的转变,有效遏制了建设用地盲目扩张,严格保护了基本农田,提高了土地利用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安排用地,确保重点工程等各建设项目用地的合理需求,为我镇经济建设社会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通过调研民现,现行规划实施以来总体情况良好。规编制过程中公众与程度较高。规划宣传普及率达85%;现行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土地集约度等得到明显提高;各项耕地质量指标有所提高。

(三)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缺乏

足够的动态性。现行规划在1999年完成并实施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行规划所依赖的基础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原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已缺乏现势性,不能有效地调控和指导各类用地的布局。

2、现行规划缺乏足够预见性。现行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农业结构调整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对新出现的土地需求预见性不强,使得现行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现行规划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现行规划偏重于强调规划指标的分解落实,对规划建设用地的定位和布考虑不够充分,在基本农田布局和建设用地布局中未能有效地结合当地实际条件,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规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规划修改的必要性

现行规划在1997年至20__年期间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在耕地保护、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土地用途管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省“东向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以及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过程的加快,农业结构和城镇体系战略的调整,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完成,全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

1.社会经济调整及产业发展布局的变化要求土地利用布局的调整。

为了能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适应××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发展,××镇进行了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重新布局。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与生态农业,要求新的土地利用布局。

2.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优化城镇、村庄和基本农田的布局,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城镇和农村相协调,居民点和农田相衬托的新格局,而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正是调整这一格局的重要依据。因此,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显行尤为重要。

3.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土地利用管理日益加强,而现有的规划在实施中的矛盾也不断显现,分散的建设用地布局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科学准确地测算建设用地规模、范围,预留必要的发展用地,把有限的用地指标落实到合适的地块上,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

(二)规划修改的意义

1、为××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必要的用地保障。通过××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合理配置、优化各类用地,使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协调一致,实现可持续发展。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各专项规划、经济民展计划协调。将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规划及发展规划较为合理地与本地社会经济及自然实际状况相统一,促使经济以较高的速度稳步发展。

3、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与产出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在不增加土地投入的条件下,实现产出增长以获取结构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能促进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型边转变,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四、规划修改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一)规划指导思想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国家和省的的关法律、法规为指导,根据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做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实行“占一补一”政策,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民展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服务。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供给引导需求、兼顾各方利益、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的原则;

2、坚持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

3、坚持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占用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相挂钩的原则;

5、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和动态调整原则;

6、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的原则;

7、坚持城镇面积增加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相挂钩原则。

(三)规划修改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水法》、《农业承包法》等。

2、《××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省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技术规程》、《村镇规划标准》。

3、《××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__年)、《××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法》(1996-20__年)、《××区城镇体系规划》(1997-20__年)、《××镇建设总体规划》(1997-20__年)。

4、××镇“十一五”规划和20__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5、省、部其他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基础资料。

五、规划修改简要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区政府下达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法规、政策的规定和规划修改的动态原则,在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对××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工作,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 组织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开展计划制定,落实经费,组成领导小组和规划小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选定研究专题以及业务培训等准备工作。

着先是制定工作计划,工作方案落实经费,组成领导组和工作班子。如开了领导组、工作班子会议,审议和讨论工作计划技术方案。

其次,为了修改好本次规划,在全镇对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最后,研究讨论了修改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依据和工作方法,明确了本次规划修改的目的、任务和重点内容,并制定了工作计划和方案。

(二) 调查分析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并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规划修改阶段

1、在收集、分析规划资料和开展前期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孙埠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各部门各行业的用地要求,确定土地利用的方针和目标;

2、对作镇土地需求和土地供给量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 运用综合平衡、目标规划法等方法,制定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方案,并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各类用地结构的调整;

3、在用地方案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对全镇主要用地进行了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管制导则;

4、拟定规划方案,形成文字及图件成果。落实各项地指标,进行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制定规划实施措施,撰写规划文本、说明。

(四) 规划成果形成阶段

在调查、分析、研究和规划修改的基础上,整理出本次规划的主要成果:

1、《××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__-20__年)》;

2、《××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__-20__年)说明》;

3、《××镇土地利用现状图(20__)》(1:1万);

最后,由××镇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进行修改形成最终规划成果。

六、现行规划(1997-20__年)实施情况分析

1、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现行规划××镇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059.9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6.88%。

规划实施期间,我镇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布局与规划保护一致(表1)

表1××镇现行规划基本农田保护招待情况

单位:公顷

行政单位 1996年底

耕地面积 规划20__年

保护面积 20__年基本

农田保护面积 规划指标

完成率(%)

××镇 5823.88 5059.86 5059.90 100

2、建设占用耕地控制指标执行情况

依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1997-20__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40.98公顷,1997-20__年全乡实际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6.1公顷,剩余指标为34.88公顷(表2)。

表2××镇现行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执行情况

单位:公顷

现行规划建设用地

占用耕地面积 1997-20__年

实际执行 剩余指标 指标完成率%

××镇 40.98 6.1 34.88 1.49

七、本规划(20__-20__年)与现行规划(1997-20__年)的衔接

1、耕地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衔接

根据本规划到20__年的耕地面积规划为5863.55公顷,本规划与现行规划的耕地指标保持一致。本规划到20__年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规划为5059.90公顷,而现行规划到20__年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规划为5059.90公顷,本规划与现行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保持一致(表3)。

表3××镇规划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衔接情况

单位:公顷

现行规划

20__年耕

地保有量 现行规划

基本农田

保护面积 现行规划

基本农田

保护率 本规划20__年耕地保有量 本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本规划基本农田保护率

××镇 5863.55 5059.90 86.88 5863.55 5059.90 86.88

2、建设用地及其占用耕地指标的衔接

本规划20__-20__年的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为52.48公顷,其中占用耕地指标规划为34.88公顷,而现行规划1997-20__年的规划占用耕地指标为40.98公顷(表4).

表4××镇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衔接情况]

单位:公顷

现行规划建设用地

占用耕地面积 1997-20__年

实际建设占用

耕地面积 现行规划剩余建设中用耕地面积 本规划建设占用耕地面积

××镇 40.98 6.1 34.88 34.88

八、规划修改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基础数据的来源

1、人口资料:包括历年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人口等,其主要来源于××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公安部门的统计资料等。

2、有关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规划指标主要来源于××镇相关部门的规划资料。

3、土地方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各项建设用地资料、土地出让、转让资料、以及土地登记等资料;××镇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指标等。

4、有关规划方面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历年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基本建设投资统计、农业用地效益资料、物价变化资料;气候、水文、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系、植被、气象和主要自然灾害资料;孙埠镇各部门发展规划及用地计划资料。

(二)重要指标的依据

1、农业用地指标

耕地、园地、林地等各项用地量的预测,分别从需求和供应两个方面进行预测,对于预测结果在区级指标之内,以县级别分解指标作为××镇的用地指标,在耕地需求方面,与县级规划一样,从粮食生产总需求、粮食生产水平、粮地系数三方面预测;在耕地供应方面,则在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条件的耕地开发能力进行预测,园地及林地在未利用地适宜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对规划期间园地、林地开发及非农业建设占用园地、林地情况预测。

本次规划的生产潜力预测主要是对农作物单产进行预估,预测20__年粮食作物的单产为6225.00公斤/公顷。年。

2、建设用地预测

(1)人口发展预测

人口的民展变化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城乡居民建设规模和土地的承载力,因此,人口预测是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前提。

按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预测,20__年全镇人口将达到7.5万人。

(2)城镇建设用地预测

根据土地供给决定土地需求的原则及我镇经济发展与地关系状况,并按照城镇人均建设用地规划相关规定的要求,城镇用地总规模将由20__年的157.27公顷调整到20__年的180.15公顷。

(3)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

由于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追求,行政村的合并,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同时中心村建设步伐加快,拆村并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进一步提高,人均用地面积将大幅度减少。本次规划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将由现状(20__)年的569.521公顷调整到规划年(20__年)的562.63公顷,到20__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减少6.89公顷。

(4)独立工矿用地预测

××镇20__年的独立工矿用地为26.61公顷。规划期内独立工矿用地将分布城镇以外集中,主要以内涵挖潜为主,但由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带动下,××镇独立工矿用地面积还将进一步快速增长。预计到20__年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将增加到41.11公顷,净增加14.5公顷。

(5)交通用地预测

根据我镇规划期内交通用地指标,至20__年,我镇各类交通用 地规模基本保持不变。

(6)水利工程用地预测

根据我镇规划期内水利设施用地指标,至20__年,我镇水利设施用地规模基本保持不变。

3、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指标

遵照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安徽省等有关法律、法规,孙埠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规划期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059.90公顷。

4.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平衡表的编制

为了保护规划用地指标的落实和使我镇各类用地的配置能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得到合理的安排,增强本规划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在部门用地指标调整上,多次进行了由镇政府组织的部门用地协调会,反复讨论、协商,广泛征求意见,尽可能地从行政、经济和技术上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同时,根据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走集约和节约用地的道路出发,积极引导部门接受镇规划用地指标。

⑴农、果、林、水产部门用地:农业部门用地给予优先安排和满足,优化大农业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增加蔬菜、经济作物、果园面积,提高大农业经济从价值。

⑵镇区、工矿部门用地:镇区、工矿部门的用地在本着集约和节约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

以此为原则,采用综合平衡法,根据各类用地在规划期内的增减变化,编制了20__-20__年的土地利用平衡表。

5.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目的是为土地用途管制实行提供依据,用地区域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并突出了农业用地的划分,共分为农业用地区、园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其他用地区等七个区。

在具体区划划分方法上,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和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根据土地主导用途的不同,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确保土地用途管制的实行,还针对每种土地用地区的用途特点,制定了详细的用途管制细则。

6.各项用地指标的分解

××镇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整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最终落实点,是县级规划得发实施的基本保障,因此在镇规划主要用地控制指标,服从县级规划分解指标,特别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开发、复垦指标上,以确保县级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实现,另外对退耕还林指标也给保证。

7.用地布局的依据

⑴规划年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所作的战略安排。

⑵各部门用地发展规划中的布局要求。

⑶《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法规对用地布局所作的要求。

⑷全镇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效益的差异。

(三)与城镇规划的协调情况

考虑到城镇规划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分类的技术口径不同,本次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规划用地规划协调的着重点放在城镇建设用地新占农用地、特别是新占耕地面积上,而对城镇用地现状面积、规划面积不强求统一。在城镇建设用地新占农用地、特别是新占耕地面积方面,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一的。

(四)与其它规划的协调

本规划在与生态、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规划的协调方面,充分考虑了这些部门的规划成果,优先保证了这些部门的胜地需求,在本质上是协调一致的,只是在具体的土地面积数据上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统一采用了土地部门的数据。

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组织上的可行性。在规划的整个过程中,从最初的技术方案的论证到资料的收集和规划讲座稿子论证都多次进行了专家、部门的调查咨询,保证了一次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2、基础数据和资料的可行性。整个规划都是以土地详查和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基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年鉴等资料的权威性强。各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规划数据和资料是各有关部门根据自身的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完成的,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十、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1、关于规划范围的说明

本次规划范围为××镇辖区全部土地,土地总面积11440.06公顷。

2、关于规划时间的说明

基期年20__年,规划期20__—20__年。

3、关于土地质量评价的说明

土地质量评价坚持为生产服务原则,采用联合国《土地评价纲要》提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思路(ITC)并结合××区××镇目前土地的利用方式进行。

4.关于基础数据口径不一致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家有关的规定,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面积的基础数据必须是土地详细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因此,本次规划中将所有其它数据都统一到了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会与专利号部门提供的原始数据不完全一致,由于土地详杳和变更调查,是严格按照土地利用现状三大类进行的,各类土地利内涵,与各部门用地类型划分存在较大的差异,故二者在外延上有明显的区别。

十一、规划修改的成果

1、《××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__-20__年)》;

2、《××区×镇土地利用总规划(20__-20__年)说明》;

3、《××区××镇土地利用总规划图(20__-20__年)》。

××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__~20__)

(送审稿)

××区××镇人民政府

二0__年十月

一、××镇概况………………………………………………………1

二、现行规划实施情况………………………………………………2

(一)现行规划实施效果……………………………………………2

(二)现行规划主要执行情况………………………………………3

(三)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4

三、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和意义………………………………………4

(一)规划修改必要性………………………………………………4

(二)规划修改的意义………………………………………………6

四、规划修改的指导思想、原则依据………………………………7

(一)规划指导思想…………………………………………………7

(二)规划原则………………………………………………………7

(三)规划修改的依据………………………………………………8

五、规划修改的简要过程……………………………………………8

(一)组织准备阶段…………………………………………………9

(二)调查分析研究阶段……………………………………………9

(三)规划修改阶段…………………………………………………9

(四)规划成果形成阶段……………………………………………10

六、现行规划(1997-20__年)实施情况分析……………………10

七、本规划(20__-20__年)与现行规划(1997-20__年)的衔接………………………………………………………………………11

八、规划修改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12

(一)关于基础数据的来源…………………………………………12

(二)重要指标规划的协调情况……………………………………13

(三)与城镇规划的协调情况………………………………………17

(四)与其他规划的协调……………………………………………18

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1 8

十、需要进一步说明的的问题………………………………………18

十一、规划修改的成果………………………………………………18

×××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__-20__)

《××区×××镇土地利用总何体规划(20__-20__年)》(以下简称“本规划”)××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成果,也是政府评议、报上级政府审批和组织实施的政策性文件,包括:总则、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规划目标与方针、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规划实施与管理,附则及附表等内容。为了对本规划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现将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

一、××镇概况

××位于××区东南部,集镇距市区15公里,属半丘陵半圩区地形。东与××县、××镇和×××接壤,南与××镇相连,西与××镇隔河相望,北与×××和××镇紧连,是××区建制镇之一。

全镇辖××村民委员会××个街道居委会,×××个村民组,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20__年全镇总人口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非农业人口0.84万人,人口密度475人/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5823.90公顷,人均耕地0.1072公顷。

××镇是×××区×大建制镇之一,区域位置较佳,××省级开发区区域面积三分之一在我镇境内有××铁路及复线和××高速东西穿越,×××省道北穿而过,交通便捷。

这里典型的温带气候,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拥有皖南山区的朴质,更兼江南水乡的柔美。境内山峦起伏、环境优美。南有千年古坝-×××坝,滋润着××儿女;东有圣地-×××,休闲度假好去处。

境内自然资源极为丰富,有储量可观的石、方解石、煤,还有锰、铜、硫、铁等金属,广袤的山场盛产、李、中草药等。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程控电话容量1万门,电子网络遍布世界各地。

二、现行规划实施情况

(一)现行规划实施效果

1、强了耕地保护力度,确保了耕地总时的稳定

现行规划通过实行“占一补一”制度,加大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的力度,使耕地在数量及质量上保持稳定;通过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使基本农田得到特殊保护;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提高了耕地质量,进一步稳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

2、严格控制了建设用地的规模,规范了建设用地管理

通过对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的严格控制,鼓励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确需扩大建设用地规模的优先安排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有效地控制了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同时通过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和划定各项建设用地范围,有效地制止了不按规划建设、少批多占等现象,使建设用地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

3、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现行规划的实施使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明确,稳定了农民在承包地上投资、投肥、投劳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对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总体质量的同时,使耕地地力得以更大化发挥,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4、稳定了经济发展

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各专项规划、经济发展计划相轩调,将交通、水利、基础建设等用地规划及发展规划较为合理地与本地社会经济及自然实际状况相统一,促使经济以较高的速度稳定发展。

(二)现行规划主要执行情况

规划实施以来,各地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促进了用地管地观念的转变,有效遏制了建设用地盲目扩张,严格保护了基本农田,提高了土地利用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安排用地,确保重点工程等各建设项目用地的合理需求,为我镇经济建设社会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通过调研民现,现行规划实施以来总体情况良好。规编制过程中公众与程度较高。规划宣传普及率达85%;现行规划实施后,土地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土地集约度等得到明显提高;各项耕地质量指标有所提高。

(三)现行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缺乏足够的动态性。现行规划在1999年完成并实施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现行规划所依赖的基础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原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已缺乏现势性,不能有效地调控和指导各类用地的布局。

2、现行规划缺乏足够预见性。现行规划没有充分考虑农业结构调整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对新出现的土地需求预见性不强,使得现行规划不能很好地解决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3、现行规划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现行规划偏重于强调规划指标的分解落实,对规划建设用地的定位和布考虑不够充分,在基本农田布局和建设用地布局中未能有效地结合当地实际条件,不能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规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规划修改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规划修改的必要性

现行规划在1997年至20__年期间得到了较好的贯彻实施,在耕地保护、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土地用途管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省“东向发展战略”思想的提出,以及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过程的加快,农业结构和城镇体系战略的调整,行政区划调整工作的完成,全镇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变化、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等方面逐渐暴露出一些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

1.社会经济调整及产业发展布局的变化要求土地利用布局的调整。

为了能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适应××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发展,××镇进行了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产业重新布局。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与生态农业,要求新的土地利用布局。

2.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进一步优化城镇、村庄和基本农田的布局,使其成为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形成城镇和农村相协调,居民点和农田相衬托的新格局,而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正是调整这一格局的重要依据。因此,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显行尤为重要。

3.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然选择

新《土地管理法》实施以来,土地利用管理日益加强,而现有的规划在实施中的矛盾也不断显现,分散的建设用地布局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下土地管理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科学准确地测算建设用地规模、范围,预留必要的发展用地,把有限的用地指标落实到合适的地块上,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最优的配置。

(二)规划修改的意义

1、为××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必要的用地保障。通过××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合理配置、优化各类用地,使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协调一致,实现可持续发展。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各专项规划、经济民展计划协调。将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用地规划及发展规划较为合理地与本地社会经济及自然实际状况相统一,促使经济以较高的速度稳步发展。

3、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与产出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在不增加土地投入的条件下,实现产出增长以获取结构效益的有效途径,同时能促进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型边转变,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四、规划修改的指导思想、原则和依据

(一)规划指导思想

××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国家和省的的关法律、法规为指导,根据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及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做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的方向,实行“占一补一”政策,统筹安排各业用地,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优化配置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协调民展和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服务。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供给引导需求、兼顾各方利益、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的原则;

2、坚持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原则;

3、坚持规划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4、坚持占用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相挂钩的原则;

5、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和动态调整原则;

6、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根本出发点,坚持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的原则;

7、坚持城镇面积 增加与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相挂钩原则。

(三)规划修改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平共国水法》、《农业承包法》等。

2、《××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审批规定》、《××省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省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技术规程》、《村镇规划标准》。

3、《××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__年)、《××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法》(1996-20__年)、《××区城镇体系规划》(1997-20__年)、《××镇建设总体规划》(1997-20__年)。

4、××镇“十一五”规划和20__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

5、省、部其他规范性文件和相关基础资料。

五、规划修改简要过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区政府下达我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关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法规、政策的规定和规划修改的动态原则,在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对××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工作,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一) 组织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开展计划制定,落实经费,组成领导小组和规划小组,总体规划方案设计,选定研究专题以及业务培训等准备工作。

着先是制定工作计划,工作方案落实经费,组成领导组和工作班子。如开了领导组、工作班子会议,审议和讨论工作计划技术方案。

其次,为了修改好本次规划,在全镇对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最后,研究讨论了修改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依据和工作方法,明确了本次规划修改的目的、任务和重点内容,并制定了工作计划和方案。

(二) 调查分析研究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并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 规划修改阶段

1、在收集、分析规划资料和开展前期专题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孙埠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各部门各行业的用地要求,确定土地利用的方针和目标;

2、对作镇土地需求和土地供给量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运用综合平衡、目标规划法等方法,制定了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利用方案,并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各类用地结构的调整;

3、在用地方案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对全镇主要用地进行了规划,并制定了相应的管制导则;

4、拟定规划方案,形成文字及图件成果。落实各项地指标,进行相应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制定规划实施措施,撰写规划文本、说明。

(四) 规划成果形成阶段

在调查、分析、研究和规划修改的基础上,整理出本次规划的主要成果:

1、《××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20__-20__年)》;

2、《××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__-20__年)说明》;

3、《××镇土地利用现状图(20__)》(1:1万);

最后,由××镇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进行修改形成最终规划成果。

六、现行规划(1997-20__年)实施情况分析

1、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现行规划××镇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059.9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6.88%。

规划实施期间,我镇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布局与规划保护一致(表1)

表1××镇现行规划基本农田保护招待情况

单位:公顷

行政单位 1996年底

耕地面积 规划20__年

保护面积 20__年基本

农田保护面积 规划指标

完成率(%)

××镇 5823.88 5059.86 5059.90 100

2、建设占用耕地控制指标执行情况

依据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镇1997-20__年新增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40.98公顷,1997-20__年全乡实际建设占用耕地指标为6.1公顷,剩余指标为34.88公顷(表2)。

表2××镇现行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执行情况

单位:公顷

现行规划建设用地

占用耕地面积 1997-20__年

实际执行 剩余指标 指标完成率%

××镇 40.98 6.1 34.88 1.49

七、本规划(20__-20__年)与现行规划(1997-20__年)的衔接

1、耕地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的衔接

根据本规划到20__年的耕地面积规划为5863.55公顷,本规划与现行规划的耕地指标保持一致。本规划到20__年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规划为5059.90公顷,而现行规划到20__年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规划为5059.90公顷,本规划与现行规划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保持一致(表3)。

表3××镇规划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衔接情况

单位:公顷

现行规划

20__年耕

地保有量 现行规划

基本农田

保护面积 现行规划

基本农田

保护率 本规划20__年耕地保有量 本规划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本规划基本农田保护率

××镇 5863.55 5059.90 86.88 5863.55 5059.90 86.88

2、建设用地及其占用耕地指标的衔接

本规划20__-20__年的建设用地指标规划为52.48公顷,其中占用耕地指标规划为34.88公顷,而现行规划1997-20__年的规划占用耕地指标为40.98公顷(表4).

表4××镇规划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衔接情况]

单位:公顷

现行规划建设用地

占用耕地面积 1997-20__年

实际建设占用

耕地面积 现行规划剩余建设中用耕地面积 本规划建设占用耕地面积

××镇 40.98 6.1 34.88 34.88

八、规划修改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说明

(一)关于基础数据的来源

1、人口资料:包括历年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暂住人口、流动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人口等,其主要来源于××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公安部门的统计资料等。

2、有关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规划指标主要来源于××镇相关部门的规划资料。

3、土地方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各项建设用地资料、土地出让、转让资料、以及土地登记等资料;××镇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镇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指标等。

4、有关规划方面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历年社会经济统计年鉴、基本建设投资统计、农业用地效益资料、物价变化资料;气候、水文、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系、植被、气象和主要自然灾害资料;孙埠镇各部门发展规划及用地计划资料。

(二)重要指标的依据

1、农业用地指标

耕地、园地、林地等各项用地量的预测,分别从需求和供应两个方面进行预测,对于预测结果在区级指标之内,以县级别分解指标作为××镇的用地指标,在耕地需求方面,与县级规划一样,从粮食生产总需求、粮食生产水平、粮地系数三方面预测;在耕地供应方面,则在耕地后备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条件的耕地开发能力进行预测,园地及林地在未利用地适宜评价的基础上,根据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结果,对规划期间园地、林地开发及非农业建设占用园地、林地情况预测。

本次规划的生产潜力预测主要是对农作物单产进行预估,预测20__年粮食作物的单产为6225.00公斤/公顷。年。

2、建设用地预测

(1)人口发展预测

人口的民展变化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城乡居民建设规模和土地的承载力,因此,人口预测是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前提。

按人口 自然增长率和人口的机械增长预测,20__年全镇人口将达到7.5万人。

(2)城镇建设用地预测

根据土地供给决定土地需求的原则及我镇经济发展与地关系状况,并按照城镇人均建设用地规划相关规定的要求,城镇用地总规模将由20__年的157.27公顷调整到20__年的180.15公顷。

(3)农村居民点用地预测

由于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追求,行政村的合并,农村居民点的整理,同时中心村建设步伐加快,拆村并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度进一步提高,人均用地面积将大幅度减少。本次规划期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将由现状(20__)年的569.521公顷调整到规划年(20__年)的562.63公顷,到20__年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减少6.89公顷。

(4)独立工矿用地预测

××镇20__年的独立工矿用地为26.61公顷。规划期内独立工矿用地将分布城镇以外集中,主要以内涵挖潜为主,但由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带动下,××镇独立工矿用地面积还将进一步快速增长。预计到20__年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将增加到41.11公顷,净增加14.5公顷。

(5)交通用地预测

根据我镇规划期内交通用地指标,至20__年,我镇各类交通用地规模基本保持不变。

(6)水利工程用地预测

根据我镇规划期内水利设施用地指标,至20__年,我镇水利设施用地规模基本保持不变。

3、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指标

遵照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安徽省等有关法律、法规,孙埠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规划期间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059.90公顷。

4.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平衡表的编制

为了保护规划用地指标的落实和使我镇各类用地的配置能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得到合理的安排,增强本规划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在部门用地指标调整上,多次进行了由镇政府组织的部门用地协调会,反复讨论、协商,广泛征求意见,尽可能地从行政、经济和技术上合理安排各类用地,同时,根据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走集约和节约用地的道路出发,积极引导部门接受镇规划用地指标。

⑴农、果、林、水产部门用地:农业部门用地给予优先安排和满足,优化大农业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增加蔬菜、经济作物、果园面积,提高大农业经济从价值。

⑵镇区、工矿部门用地:镇区、工矿部门的用地在本着集约和节约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

以此为原则,采用综合平衡法,根据各类用地在规划期内的增减变化,编制了20__-20__年的土地利用平衡表。

5.土地利用分区

土地利用分区的主要目的是为土地用途管制实行提供依据,用地区域类型的划分是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程中的有关规定进行,并突出了农业用地的划分,共分为农业用地区、园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其他用地区等七个区。

在具体区划划分方法上,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适宜性分析和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基础,根据土地主导用途的不同,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确保土地用途管制的实行,还针对每种土地用地区的用途特点,制定了详细的用途管制细则。

6.各项用地指标的分解

××镇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整个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的最终落实点,是县级规划得发实施的基本保障,因此在镇规划主要用地控制指标,服从县级规划分解指标,特别是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地开发、复垦指标上,以确保县级耕地总量占补平衡的实现,另外对退耕还林指标也给保证。

7.用地布局的依据

⑴规划年全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所作的战略安排。

⑵各部门用地发展规划中的布局要求。

⑶《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法规对用地布局所作的要求。

⑷全镇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质量和土地生产效益的差异。

(三)与城镇规划的协调情况

考虑到城镇规划用地分类与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分类的技术口径不同,本次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规划用地规划协调的着重点放在城镇建设用地新占农用地、特别是新占耕地面积上,而对城镇用地现状面积、规划面积不强求统一。在城镇建设用地新占农用地、特别是新占耕地面积方面,城镇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一的。

(四)与其它规划的协调

本规划在与生态、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规划的协调方面,充分考虑了这些部门的规划成果,优先保证了这些部门的胜地需求,在本质上是协调一致的,只是在具体的土地面积数据上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统一采用了土地部门的数据。

九、规划方案的可行性分析

1、组织上的可行性。在规划的整个过程中,从最初的技术方案的论证到资料的收集和规划讲座稿子论证都多次进行了专家、部门的调查咨询,保证了一次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

2、基础数据和资料的可行性。整个规划都是以土地详查和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基准,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计年鉴等资料的权威性强。各部门提供的基础数据、规划数据和资料是各有关部门根据自身的发展,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完成的,具有较强的可靠性。

十、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1、关于规划范围的说明

本次规划范围为××镇辖区全部土地,土地总面积11440.06公顷。

2、关于规划时间的说明

基期年20__年,规划期20__—20__年。

3、关于土地质量评价的说明

土地质量评价坚持为生产服务原则,采用联合国《土地评价纲要》提出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思路(ITC)并结合××区××镇目前土地的利用方式进行。

4.关于基础数据口径不一致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家有关的规定,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面积的基础数据必须是土地详细和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因此,本次规划中将所有其它数据都统一到了土地变更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会与专利号部门提供的原始数据不完全一致,由于土地详杳和变更调查,是严格按照土地利用现状三大类进行的,各类土地利内涵,与各部门用地类型划分存在较大的差异,故二者在外延上有明显的区别。

十一、规划修改的成果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4

总结评价上一轮规划的实施情况,开展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中土地利用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分析全县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开发利用潜力,核定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开展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提出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原则,按照上级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确定全县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划分土地利用区域,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产业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提出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

规划修编以年为规划基期年,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规划目标年。规划范围为本县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全部土地。

二、资料收集

收集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的资料,是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前提条件。

(一)基本要求

1.资料应采用政府统计部门和主管部门核准的资料,以确保资料的可靠性。

2.资料数据统一采用国际标准单位,小数点后保留2位小数。

3.收集从年至今能满足近10年有关分析评价所需资料。

(二)主要内容

1.经济社会基础资料

在县发改局、统计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规划局、计生委、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收集经济社会发展资料。

2.现状资料

收集各有关部门行业土地利用、区域划分、产业空间布局的现状资料及现状图。

3.规划及专项调查资料

收集人口发展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年各部门中长期规划及行业用地、区域划分、空间布局的规划资料,尤其注意收集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的规划资料和相关的规划图件。

三、分析与预测

(一)资料整理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析资料的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对主要的综合性数据,要形成电子版本,便于参与专项规划编制的各单位互通信息、数据共享。

(二)用地现状分析评价

1.分析评价自年以来土地利用的总规模、结构布局、重点项目建设与实施和用地总量增减变化情况。分析效益增量与用地增量之间关系,年均用地增加量等。

2.分析土地利用投资强度、土地利用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和土地利用单位面积产量、产能、产值与税收效益,以及各类型用地单位产值占地面积,并与国内外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对建国以来的历史数据进行纵向对比分析。

3.从土地利用现状情况,全面分析土地利用在投资强度、利用率、利用效益和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三)指标预测

1.分析趋势

根据规划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状况,预测规划期内用地的规模及远景发展趋势。

2.预测依据

指标预测的依据包括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上级相关规划目标、相关行业“十一五”规划、各部门专业性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等。

3.预测原则

规划指标的预测要依据定额标准进行。采用标准要充分考虑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在同一取值范围内尽可能取下限值。

行业用地指标预测应充分与其他相关部门行业规划相协调,避免重复建设项目用地。对多部门共同利用、可能产生重复统计的面积,要提出协调的意见和建议。

4.预测方法

(1)人口预测。人口规模的预测主要有自然增长法和回归分析法;城镇人口预测主要有劳动力平衡法和单因素分析法。

(2)用地预测。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预测主要有总体平衡法、人均定额指标控制法和回归分析法;独立工矿用地预测主要有用地定额法;交通、水利用地预测根据其行业标准,采用用地定额指标法;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要根据《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修订〈建设用地定额〉指标(试行)的通知》(湘国土资发〔〕26号)的相关规定和行业标准进行。

(3)其他预测方法。指标预测还应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分析。纵向为对本行业用地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用地变化趋势规律,测算规划期间的用地需求;横向与国内相似县份进行比较,分析在同等经济水平下的用地需求量。

5.预测结果可行性分析

要对规划指标预测结果进行可行性分析,从资金保障、区位条件、资源容量、生态保护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

四、专题研究与专项规划

(一)专题研究

1.专题设置

根据工作方案要求,本次总体规划共设置4个重大问题专题研究:

(1)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实施评价;

(2)县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

(3)县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研究;

(4)县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研究。

以上专题均由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承担。

2.专题研究内容

专题研究内容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和市国土资源局有关文件要求确定。

3.专题研究成果

专题研究成果由专题研究报告、图件、附表组成。

(二)专项规划

1.专项规划及承担单位

根据县实际情况,共设置12个专项规划:

(1)县开发园区用地规划,由县发改局、工业园负责;

(2)县城镇建设用地规划,由县规划局负责;

(3)县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由县规划局、新村办负责;

(4)县交通用地规划,由县交通局、公路局负责;

(5)县水利设施用地规划,由县水利局负责;

(6)县电力行业用地规划,由水电责任公司和郴电国际分公司负责;

(7)县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

(8)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

(9)县农业用地规划,由县农业局、畜牧局负责;

(10)县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由县林业局负责;

(11)县自然保护区规划,由县林业局负责;

(12)县旅游用地规划,由县旅游局负责。

2.专项规划的内容要求

(1)基本要求

各专项规划主要内容:①明确规划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规划原则;②对用地数量和结构在全县各乡镇进行分解;③结合部门“十一五”规划的相关内容,确定土地利用区域及空间布局,明确土地用途管制要求;④提出行业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目标和提高土地产出效率措施;⑤明确本行业用地生态保护及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污染的措施和办法;⑥明确重点项目的数量、各项目的用地面积、结构和空间布局;⑦提出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2)其他要求

①县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应分析全县城镇体系发展历史、布局和区域基础,剖析全县城镇用地现状及存在问题;按照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要求,确定全县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预测确定县城及其他建制镇和重点集镇建设用地控制规模,提出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制定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②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规划应把握全县城镇体系规划要点,明确城镇村各级用地总规模,以大比例尺图件明确县城及其他建制镇和重点集镇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和空间布局,提出建设新农村用地调整的原则、方针、步骤和优化村庄布局方案。③水利设施用地规划应对全县水土流失现状和演变的趋势进行分析,对预防整治水土流失的任务做出安排,明确水土保持监管和保护的地区和项目。④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应对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的效果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耕地后备资源及开发整理潜力进行分析;对各地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能力和异地补充平衡提出方案。⑤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应提出全县在规划期内的生态退耕目标与地区分布,划分林业用地功能区,提出林业用地各功能区的管制规则;⑥农业用地规划应提出规划期内畜牧、水产、园地的用地总规模与地区分布,提出园地、养殖水面、牧草地的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及区域布局,制定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3.专项规划成果要求

专项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说明、规划图件和规划数据集。

专项规划文本一般采用章节格式,要求语言精练,表述清楚,依据充分,分析透彻,重点突出,资料准确,数据齐全,方案可行;各专项规划的基本内容应当有准确的现状分析,明确的指导思想,合理的规划目标和指标,有切实可行的结构调整方案、用地布局方案及切实的保障措施。

专项规划说明一般采用章节格式,内容包括规划编制的工作过程、规划采用基础数据的来源、规划中重大问题的解决办法、规划用地指标的预测方法和依据、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上级规划落实情况、土地用途管制规则确定的原则与依据和与其他规划协调的情况等内容。

规划图件一般应包括行业土地利用现状图件和行业土地利用规划图,必要时可补充相关专题图件。规划图件编制应达到行业技术规范标准并符合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图件的要求。

规划数据集主要由行业发展现状数据、相关基础数据、规划成果数据等构成。

五、总体规划大纲编制

(一)编制要求

1.综合专题研究的成果。将前期工作阶段中重大问题的研究结论进行汇总和综合,作为编制规划大纲的基础和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形成全县土地利用战略的总体思路。

2.汇总专项规划的初步成果。主要是对各行业、各部门的用地需求进行协调平衡,形成土地利用规划初步方案。

3.初步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指标。根据郴州市规划要求,对分配到我县的各项指标进行分解并具体落实。

4.落实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特别是需要在土地利用方面实施的约束性、预期性目标。

5.初步划分土地利用的功能和用途区域。以各专项规划的要求为基础,以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目标为原则,开展区域划分工作。

规划大纲初步方案要采用多方案筛选和比较,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进行取舍。

乡镇规划大纲在县级规划大纲和控制指标指导下,结合各乡镇具体情况,参照以上方法编制。

(二)大纲文本内容

规划大纲格式要求为篇章式结构。要求用词精炼,重点突出,文字规范,措辞准确,有理有据。内容应包括:1.引言,主要介绍规划大纲的内容;2.总则,主要包括规划指导思想、规划原则、规划依据、规划期限和范围;3.对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评价结论;4.土地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5.土地利用战略;6.规划方针、主要目标、主要控制指标和本轮规划与上轮规划的衔接等;7.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重点简述规划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对土地利用布局的安排;8.规划分区和空间管制;9.规划方案的可行性、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价;10.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和机制创新。

(三)大纲说明编制要求

规划大纲说明应明确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及重点;总结规划大纲编制的流程;说明规划大纲编制的技术路线;对基础数据的采用进行说明;列出主要规划指标的预测方法和依据;说明规划分区的方法和依据;分析规划大纲编制过程中重大问题的解决方法;说明规划大纲编制阶段完成的主要规划成果。

(四)规划大纲成果

包括规划大纲文本、说明、图件三部分。规划大纲图件中要有专题研究与专项规划的现状图、分析预测图,专项规划的规划设想及示意图,总体规划图。

六、规划协调与平衡

(一)协调的原则

1.以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用地需求为准则;

2.落实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分配给我县的约束性指标;

3.坚持《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原则。

(二)协调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统一采用国土资源部门确定的土地利用分类、总面积、结构等标准。

2.人口与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现状数据应采用统计部门的法定数据,规划数据应主要采用发改委确定的各项指标,其他有关数据应采用专业部门的权威数据。

3.专项规划用地指标。专项用地规划指标的协调以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给我县的约束性指标及有关用地定额标准为基础进行协调。

4.空间布局的协调。依据我县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有关发展战略,对全县范围的用地空间布局进行协调。

(三)综合平衡

以全县国土总面积和上级下达给我县土地利用的约束性规划指标为依据,以确保我县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为准则进行综合平衡。

各项规划指标应分解落实到乡镇,并作为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

(四)协调平衡的方法

主要是召开专家、领导、部门和乡镇负责人参加的咨询会议,协调部门之间和乡镇之间规划出现的问题,形成处理意见和建议报县规划领导小组审定。

七、用地布局与重点项目

(一)产业用地布局与用地分区相结合。各专项规划根据本行业用地分区的要求,凡涉及“分区”和“区域保护”等方面内容的,应编制分区规划图,并在规划中对不同区域用地提出相应的管制规则和用地措施。

(二)用地空间布局与相关规划相协调。各专项规划进行产业用地分区时,应考虑相关规划的分区,避免造成冲突。如在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中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地域不能再设置为建设用地区。

(三)应突出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各专项规划应以重点项目表的形式进行汇总,表中应体现重点项目的投资额度、用地规模(特别是占用农用地和耕地的数量)、用地选址、用地时序和占用耕地的补充及占用基本农田的补划等内容。

重点项目安排应符合“十一五”规划,符合产业发展规划,投资应达到一定的额度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选址应符合相关限制性规划的要求,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凡是在城镇规划圈内的重点项目用地,不列入重点项目表,主要统计独立选址的重点用地项目,以避免与城镇规划用地相冲突,造成用地的重复计算。总体规划应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筛选各专项规划中的重点项目,合理安排重点项目用地。

八、总体规划成果

(一)总体规划成果组成

县级总体规划成果由主件和附件两部分组成。主件包括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编制说明、数据集和规划图件;附件包括专项规划、专题研究报告及其他相关成果。

乡级规划成果由总体规划文本、总体规划说明、规划图件构成。

(二)总体规划文本

总体规划文本应采用条文格式,做到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思路正确、结构严谨、语言精炼、措辞规范。文本内容应达到以下要求:

1.最大限度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在指标控制下,确保建设用地布局合理。对不同条件下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指标进行分类控制,提出与之相应的用地要求。

2.促进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明确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的现状指标和规划指标,明确规划期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和规划目标。

3.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明确对耕地的保护,特别是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合理确定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的保护面积,并把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分解到各乡镇,制定合理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4.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定土地用途管理规划政策。实行用地区域性重点控制,建制镇建设用地规模逐个控制,集镇和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总量控制,对基本农田、各类园区、各类保护区等要按区域进行用地规划控制。

5.实行用地指标控制。耕地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耕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等指标要分解落实到乡镇。

6.落实用地项目。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布局、用地规模及耕地占补平衡方案。

(三)总体规划文本说明

“说明”是针对总体规划文本的说明,一般采用章节式结构。在对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规划修编的必要性、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编制规划的工作过程、基础资料的来源、指标分析、方案的形成、规划方案论证修改、协调与平衡、公示与听证的过程、成果图件的编制方法等进行说明的同时,应着重对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

规划主要内容的说明,一般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人口分析预测;规划期间土地供需状况;规划目标确定的依据和指标落实的情况、反馈协调情况;各类用地结构与布局调整指标确定的方法和依据;土地用途分区及其管制规则、管制用途确定的方法和依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安排的依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用地安排的依据;规划供选方案的论证和评价;与其它相关规划的协调情况;拟定规划实施措施的依据。

(四)总体规划图件

包括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2006—2020)、县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图(2006—2020)、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分区图(2006—2020)。

1.土地利用现状图

现状图应准确反映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面积和分布范围,其它内容应适当综合,各地类的现状面积应为经过核定的年10月31日止的数据。成图制作中,按比例尺调整的技术要求进行各要素的综合处理。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规划类图件包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布局图、土地利用分区图等。应主要反映各类土地利用区,重点项目,城镇、集镇、交通、水域、水利工程等用地规划的位置、面积及范围。要定性、定量、定位、定序地反映规划期内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信息。要以核定后的现状图为工作底图,将土地利用分区、基本农田保护区、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位置和范围等主要规划内容准确地标示在图面上。成图制作中,以保证定位准确为原则,增、减底图地物信息,同时按图面信息负载能力,附以标准详细的文字注记。

(五)总体规划成果的公示

总体规划成果形成后应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审查,对主要规划指标的方案实行听证、公示制度,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技术单位根据公示期间收集的意见,经过筛选整理后,选择合理的意见修改完善成果。

九、规划数据库建设

规划数据库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是实现规划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要成果内容。本轮规划要求建立覆盖全县的1:1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

(一)成果内容

1.图件成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县、乡图及国际标准分幅图)、城镇规模控制图、基本农田保护图及其它专题图件。

2.数据成果:含数据库体、标准分幅数据、指标数据。

3.表格成果:各类指标表及通过数据库输出的成果表格。

4.文字成果:技术设计书、技术报告、工作报告、自检报告。

5.部分建库中间成果:作业情况记录等。

(二)数据库建设成果要求

数据成果:文件命名、属性结构符合国家和省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关键字段值不为空且字段数据正确、内容齐全;要素采集误差和接边误差符合精度要求,无图形错误和矢量化丢漏现象;要素分层正确;图形拓朴关系正确;数据库运行正常,查询、统计、分析结果正确;图形、属性不重不漏,数量齐全。

图件成果:符合国家及省里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图内要素描述正确,图外整饰规范。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5

二、工作任务

(一)落实基本农田地块。在第二次土地调查所形成的土地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现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将永久基本农田逐一落实到以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单位的地块,绘制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底图,明确基本农田的地块、地类、面积、质量等级信息以及片(块)编号。

(二)健全相关图表册。落实到地块的基本农田,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底图为基础,编制标准分幅基本农田保护图、乡级基本农田保护图、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分析图,填写基本农田调整划定平衡表、现状登记表、保护责任一览表并形成相应统计汇总表。基本农田保护图、分布图的编制在全要素的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线划图上,以相应的图例、图示、反映基本农田地块和保护片(块)的空间位置和编号,加注界桩和保护牌设立等信息。依据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综合信息及评定保护等级,逐级汇总相关数据,形成能充分反映基本农田保护地块所在村社、图幅号、图斑号、基本农田保护区编号、土地利用现状、等级、利用状况、保护责任人及承包人等基本台账。

(三)设立统一标识。基本农田划定后,按《基本农田与土地调整表示使用和有关标识牌设立规定》(国土资发【】304号)的要求,在基本农田保护片块设立统一规范的基本农田保护牌和标识。

(四)落实责任。层层签定保护责任书、落实保护责任人,全面建立保护监管机制和保护补偿机制。全面调查核实基本农田保护地块土地承包状况,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基本责任人。划定的基本农田按国土资发【】167号文件的要求,落实到村组和承包农户,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级试点工作,逐步将基本农田标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明确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的保护责任,签订或更新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层层落实保护责任,明确基本农田的范围、地类、面积、地块、质量等级、保护措施、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奖励与处罚等内容。

(五)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按照国家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标准,以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为基础,修编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为控制,充分采集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基础数据,建立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将基本农田保护图、表、册的内容纳入数据库管理,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要素与基本农田专题要素,土地利用现状要素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和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的规范要求,基本农田专题要素采用《基本农田数据标准》的规范要求,实现县域数据库联网互通。

(六)成果汇总。一是数据汇总。在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库的基础上,逐级汇总各级行政辖区内的基本农田保护数据,形成层级成果台帐。二是图件编制。利用数据库管理和计算机辅助制图等技术,依据1:1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按照永久性基本农田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地块为基本单元绘制基本农田保护图。三是成果分析。根据基本农田调查、划定结果,结合相关资料信息,对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利用结构及其变化状况综合分析,评判基本农田保护程度,预测变化趋势,提出保护建议,编制形成全县基本农田划定专题报告。

三、工作原则

(一)永久性原则。永久基本农田一经划定,在保护时效内,即不能占用,不得通过规划修改将永久基本农田调整为一般农田,除对国家经济社会有重大影响的重点交通、水利、能源、军事项目外,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作为非农业建设用地。

(二)统筹兼顾原则。划定工作中,既要保证高质量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又要充分考虑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规划划定时要综合考虑、留有余地。

(三)质量保证原则。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要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结合,与建设用地合理布局相联系,确保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数量充足、土壤肥沃、地力上等、设施配套完善、生态环境良好。

(四)科学协调原则。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要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第二次土地调查、农用地分等定级等成果为基础,并与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等相协调。要充分利用先进测绘和信息化技术,努力提高成果质量。

(五)实事求是原则。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工作实行行政主导,部门协作。划定工作中,要充分征求民意,并实行严格的考核验收制度,防止盲目追求保护指标和以次充好。

四、组织方式和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包括组织宣传准备、资料收集准备、图件准备。在县政府领导下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国土资源、农业、财政、统计、水利等部门人员组成,具体负责组织实施;要建立联络员制度,各司其职、能力协作、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农田划定工作。国土资源局负责业务指导、编制实施方案、制定技术要求及实施细则、成果预验收,并会同县统计局负责数据统计和分析处理;财政局负责经费落实;农业部门负责提供农业承包资料,确认耕地质量等级;各乡镇负责配合专业技术队伍做好土地利用现状图斑和基本农田地块的调查摸底,组织落实保护责任人,层层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在实施之前,要展开广泛的政策宣传和群众动员,营造党委政府重视、部门紧密配合、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工作环境。收集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使用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图件和资料,同时,要收集整理现有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资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现行的各行业规划资料、农用地分等定级、产能核算、农业土壤等方面资料。

(二)等级评价及区块划分。采用最新的土地调查成果图作为工作底图,通过全野外调查、评价,将基本农田范围、区块和评价等级成果转绘上图后,进行综合评定,划定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范围,并对每个图斑内的农户数、承包面积等信息进行统计。统计每个图斑土地质量、承包情况、保护责任人等,并进行数据汇总。

(三)设置界桩及固定标示牌。根据标绘永久基本农田的成果图,实地踏勘,按片块拐点埋设界桩。然后采用GPS实测界桩拐点。永久性基本农田与基本农田分界桩暂不作实地埋设,只在图上标注。在基本农田保护标示牌上,要标注永久基本农田范围。

(四)内业校核并完善二次调查基本农田库及发放保护明白卡。建立相应的图、表、册和台账,在此基础上,与各级组织签订保护责任书;向基本农田承包经营户发放保护明白卡。

五、工作要求

(一)确保数量和质量。划定后的基本农田应不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尽量保留原有基本农田中的高等级耕地、集中连片耕地;划定后的基本农田中非耕地、坡耕地的比重应有所降低,平均质量等级应高于规定前的平均质量等级;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应当有所提高。要杜绝基本农田“保远不保近,保劣不保优,保山不保川”等问题。

(二)确保地类符合要求。新划定为基本农田的土地利用现状必须是耕地。按照县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要求,将现状基本农田中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不可调整的、达不到耕地质量标准的农用地划出。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将纳入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履行情况考核的重点内容,各级报备成果复核结果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并及时兑现奖惩。

六、时间安排

基本农田划定工作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在县级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同级农业部门组织实施。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完成有关准备工作,包括编制划定实施方案,完成业务培训和舆论宣传等工作。对二次调查基本农田上图成果进行审核,与原基本农田成果比对,分析划入和划出基本农田数量和范围。

第二阶段:完成外业调查工作,包括制作外业工作底图、耕地质量调查、基本农田的承包情况调查、外业成果检查工作。

第三阶段:完成数据库优化完善工作,数据库的更新,等待成果验收。

第四阶段:落实保护措施,签订保护责任书、设置界桩及保护标志、建立相应保护制度,成果报备。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顺利开展,成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国土资源局耕地保护股,由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处理日常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和县政府有关部门,建立联络员制度,各司其职、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认真做好本行政区域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各乡镇也要确定一名工作能力好、责任心强的副科级以上领导专门负责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的协调配合,同时乡上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由各驻村干部、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全力搞好协调配合。

(二)落实工作经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按照经费由省财政和地方财政按承担的工作任务共同分担的要求,县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经费由县财政在每年留存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中解决。

(三)落实作业队伍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技术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需选择信誉高、技术力量强的专业技术队伍完成基本农田的划定、上图、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台账、图件编绘、数据库的建设、承包经营户发放保护卡等工作。

(四)确保工作质量。本次划定工作执行严格的分级检查验收制度。要求采取措施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数据、图件与实地三者一致,严禁弄虚作假和篡改成果。对虚报、瞒报基本农田数据的,一经发现,将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八、成果报备

(一)报备要求。基本农田划定成果经省级验收确认后,将基本农田保护信息逐级备案,实现乡、县、市、省、国家五级备案。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农业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备案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合规性负责。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6

一、电力系统规划的目标要求

在电力系统规划设计中,首先在总体上需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一是技术上的合理性,二是投入上的经济性。

规划设计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技术性能合理和总支出费用最低的问题。为了使规划方案具有相对的合理性,就需要认真研究电力系统的自身特点和规划的具体环境,然后选择有效的量化分析手段,以便使决策行为最大限度符合预定的目标。

电力系统的发展水平和结构变化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因此,合理进行电力系统规划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同时,电力工业又是一个设备和技术密集性行业,设备使用寿命相对较长,不合理的规划又将造成连续顺性的费用和维护费用的极大浪费。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规划方案形成的科学性和求解过程定量化成为可能。

二、电力系统规划的任务及流程

一是能源规划,属于电力规划的前期准备,主要任务包括研究规划区一次能源平衡关系和开发条件;分析各类能源的储存分布、输送方式、可供能力、成本估算等,为电力规划及其他能量转换需求提供依据。

二是电力负荷预测,主要任务是,依据规划地区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及要求,预测规划期内对用电总需求的相关数据。

三是电源规划,主要任务是,根据能源规划和规划期电力负荷需求,提出电源布局与电源容量建设方案。

四是电网规划,主要任务是,根据电力负荷预测和电源规划,提出主干网络结构设计规划方案并给出系统地理接线图。

实际上,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电力系统而言,只是两者的作用或功能不同,一是发电,一是输电。一般情况下,两者分开处理,然后进行总体协调。但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即共同实现系统未来的供求平衡。

三、电力系统规划的划分

电力系统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若按用途划分,则有运行规划和发展规划两类。

运行规划主要针对电源环节而言,它的基本任务是解决电力系统在短期内的电力供求平衡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制定发电设备检修计划,确定机组出力分配,进行发电成本和互联系统效益分析,制定燃料需求及储存计划等。

发展规划的基本任务是解决电力系统在远景(5-20年之间)的电力供求平衡问题。其内容包括:电源布点、装机规模、更新计划、网络结构、输电走向、联网设计等。并在总体上力求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合理,电能质量合格和运行的经济性。

发展规划若按规划的周期长短,又可以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

短期规划一般指5年左右的规划设计,主要针对网络部分进行优化或改进设计。研究5年内电源、电网建设方案并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经济结构调整对电力工业发展的要求,找出电力工业中不相适应的主要问题;深入研究电力需求水平及负荷特性、电力电量平衡、环境及社会影响等。提出5年内电源结构调整和建设原则,需调整和建设的项目、进度及顺序;电网结构调整和建设原则,需调整和建设的项目、进度及顺序;开展二次系统规划工作。进行逐年投融资、设备、燃料及运输平衡,测算逐年电价、环境指标等。

中期规划,一般是指10年左右的规划设计,主要对系统未来发展结构或方向进行规划估计,通常一个中型水电站建设周期为10年左右,为此需将电源和电网综合在一起规划设计。研究5~15年内电力系统发展和建设方案,根据: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目标、发电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节能分析、环境及社会影响等。分析:电力需求水平及负荷特性、电力流向。提出:规划水平年的电源布局、结构和建设项目;电网布局、结构和建设项目;宜对建设资金、电价水平、设备、燃料及运输等进行测算和分析。

长期规划,一般是指20年左右的规划设计,它主要是对系统发展的未来给出一种趋势性的设想方案。

研究电力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经济布局和能源资源开发与分布情况宏观分析电力市场需求;综合分析煤、水、电、运和环境等。提出: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方向;电源的总体规模、基本布局、基本结构,能源多样化等;电网主框架。必要时提出:更高一级电压的选择意见;电力设备制造能力开发要求;电力科学技术方向。

1.各阶段规划内容与差别

五年规划(设计)包括:大区电力系统设计,省或地区系统设计,电厂接入系统设计,工程设计的系统专业配合,电力系统专题设计。

中期规划包括:电力需求预测,动力资源开发,电源发展规划,电力网发展规划,环境及社会影响分析,重点是测算和分析电力建设资金、电价水平等。长期规划包括:电力需求预测,动力资源开发,电源发展规划,电力网发展规划,环境及社会影响分析,重点是研究资金、电价、设备供应、人员培训等问题,提出措施。

电力系统规划之间的关系及作用。五年规划(设计)以现状为基础,并应在中期、长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编制。中期规划的深化和具体表现,也是对中期、长期规划进行补充和修订。其是编制、报批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的依据,电力工程项目开展设计工作的依据。

中期规划以五年规划为基础,并应在长期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其是长期规划的深化,也是长期规划的补充和修订,是电力工程项目开展初步可行性研究、设计工作的依据。

长期期规划以五年规划和中期规划为基础,研究电力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2.电力系统规划设计的内容

(1)五年规划(设计)即大区电力系统设计。任务是以系统内大电源的接入和主网络方案为研究对象,主要解决系统内主力电厂的合理布局和主网架的结构问题,相应于推荐方案的无功补偿容量及其配置,某些系统运行技术条件的校核,可能采取的技术措施及实施方案(如系统调峰、调频、调相调压及系统稳定、短路电流、过电压等问题)。(2)省或地区系统设计。在大区系统主力电源接入系统方案和主网架方案已经确定的条件下,研究省及地区电源接入系统方式及二次电压等级的网络方案,通过系统潮流、调相调压及短路电流计算,提出省及地区的系统接线方案及相应需要建设的输变电项目(包括无功补偿配置)。(3)电厂接入系统设计。根据负荷分布和电厂合理供电范围,研究电厂最佳接入系统方式(包括电压等级及出线回路数)、电厂送出工程相关网络方案、建设规模及无功补偿配置,并提出系统运行对设计电厂的技术要求(如稳定措施、调峰、调频、调压设备的规范及发电机的进相及调相能力等)。(4)本体工程设计的系统专业配合。把电网规划设计、电厂接入系统设计中确定的技术原则落实到具体工程设计中去,包括设计规模,分期建设方案,电气主接线、主设备规范,建设进度、技术条件校核及可能采取的措施等。系统专业的配合资料是本体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电力系统专题设计:系统扩大联网设计;系统高一级电压等级论证;交、直流输电方式选择;电源开发方案优化论证;输煤输电方案比较;弱受端系统供电方案;特殊负荷的供电方案;发电机励磁方式论证;发电机快控汽门控制方式研究等等。

中期规划包括电力需求预测,动力资源开发,电源发展规划,电力网发展规划,环境及社会影响分析等。

长期规划包括电力需求预测,动力资源开发,电源发展规划根据动力资源和负荷分布条件;电厂建设条件、可能开发的设备制造的技术条件,提出发电电源构成和电源布局方案(包括对发电机组设备技术水平的要求)。电力网发展规划根据对大气环境及社会影响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此外,还必须研究技术进步问题,提出对技术进步的要求和课题,以保证电力系统能不断地向用户提供充足、安全、可靠、质量合格、价格合理的电力。还包括环境及社会影响分析等。

四、电力系统规划的方法

1.基本条件分析

电力工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有3个,即电力负荷需要、动力资源开发及运输条件许可、发变电设备的制造及供应及时。

2.基本功能分析

分析电网功能就是分析电网各部分及某些大电源及主要网架的作用。对基本功能的分析要分层次进行,首先是全网供电范围、电源建设地点、电源的作用、分区电网之间的送受电关系等,其次应分析主力电源的合理送电范围、功率流向及相应的网架,最后是地区电网的情况。分析时要注意:随着系统的发展,电网各部分无论是电源、网架还是输电线的功能都是变化的。

3.基本形态分析

分析发电厂与变电所之间的连接方式,也就是电网结构。最基本的电网结构有辐射型、链型及环型3种,电网结构主要取决于电厂和负荷的分布、电网覆盖地域的情况等。电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分层分区原则,即不同电压等级电网构成不同的层次,不同地域的下一级电网解列构成不同的地区电网,地区电网本身具有足够的电压支撑和无功储备。

4.动态分析即弹性分析或可变因素分析

主要是指电网实际发展进程与设计预计有差别时规划电网的适应能力。可变因素主要是指:负荷实际增长超过或低于预计;电源建设进度或顺序发生变化;主要送电线路投产时间提前或推迟等。因此电力系统规划要采用滚动的方法不断修正。

5.限制性条件分析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7

单纯形方法是现代数学中解决线性规划最优解问题的基础的和首要的应用方法,对于有效解决无最优解的线性规划问题、退化解线性规划问题,以及多重最优解的线性规划问题,具备显著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由于现阶段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尚且无法做到对单纯形方法求解现行规划问题的本质能够准确理解,因而,给实际教学效果造成了显著的不良影响,而数形结合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引入和运用,为有效解决上述教学困境做出了重要贡献.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用数形结合解析单纯形方法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展开简要阐释.

一、无最优解的线性规划问题

在线性规划数学问题的运算处理过程中,受所求问题和可行域便捷约束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通常会出现最优解不存在现象,而且针对这一数学问题的计算和证明,往往也是具体教学环节开展过程中的难点.

例1求解如下线性规划问题:

maxS=3X1+2X2,其约束条件为X1-X2≤2.00;200X1-X2≤6.00;X1≥0;X2≥0.

解根据题干和已知条件,先将原有问题的表述语句转化为标准形式,并同时引入松弛数学变量X3和X4,这时可以得到新的问题表达语句为maxS=3.00X1+2.00X2+0X3+0X4.其基本的数学规划约束条件为X1-X2+X3=200;2.00X1-X2+X4≤6.00;X1≥0;X2≥0;X3≥0;X4≥0.

选取线性规划数学运算条件下的可行基Bi=(P3,P4)=E,可以具体列示出线性规划可行基B1在单纯形线性规划方法运用条件下的数值分布表,并借助换基迭代方法获取如表1所示数据结果.

在线性规划数学运算条件下的可行基Bi=(P1,P2)具体对应的单纯形测算数据量表中,由于检验性控制参数(-Cj)项目中的(-7.00)数据项具有非正数属性表现特征,因而,应当针对现有的非基变量项目(X3)实施进基运算处理,与此同时,由于非基变量项(X3)在这一运算处理条件下,所对应表格数据列中的(-1.00)和(-2.00)项均具有非正数的数学属性特征,直接导致这一数学运算处理情境之下未能形成基变量处理项目,因而,可以确定这一线性规划问题在现有的数学约束条件下不存在最优解求解结果.

以线性规划问题求解活动的基本思路展开简要分析,如果某一检验性参数所在单纯形数据表的所在列向量中不存在数值表征属性为正数的数据项,则直接可以判定,对应的数学线性规划问题不存在最优解.

以例题1所列示的数学问题场景展开分析,基于初始化数据求解列表中的T(B1)数据列,即可明确实现对问题中最优解存在与否的准确判断,由于检验性控制参数(-Cj)项目所在数据列中的(-2.00)

如图1所示,由于在题干所述的初始性数学约束条件中,(X2)项的约束系数均为非正数,表明在现有的线性规划数学条件之下,(X2)处于不受约束状态,也就是说,例题1对应的可行域图形具有无上界特征.与此同时,对于线性规划问题求解过程中的目标直线簇S而言,其最优化求解过程中的方向,是沿着可行无上界域的上方呈现无限变化趋势的,因而,可以在图形分析背景下,证实例题1所述问题不存在最优解.

二、退化解线性规划问题

例2求解如下线性规划问题:

maxS=-2.00X1-5.00X2;其约束条件为X1+3.00X2≤6.00;X1-X2≤2.00;X1≥0;X2≥0.

解根据题干和已知条件,先将原有问题的表述语句转化为标准形式,并同时引入松弛数学变量X3和X4,这时可以得到新的问题表达语句为maxS=2.00X1+5.00X2+0X3+0X4.

其基本的数学规划约束条件为X1+3.00X2+X3=600;X1-X2+X4=2.00;X1≥0;X2≥0;X3≥0;X4≥0.

选取线性规划数学运算条件下的可行基Bi=(P3,P4)=E,可以具体列示出线性规划可行基B1在单纯形线性规划方法运用条件下的数值分布表,并借助换基迭代方法获取如表2所示数据结果.

通过对基项参数T(B3)中列示的相关内容展开具体分析,可知例题2中所列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为S=-1000,此时X1=0,X2=2.00.

在实施第一次迭代运算处理过程中,如果在完成基变量项目选择环节基础上,同时出现了两个具备等同性比值特征的最小值,则通常可以任意选取其中的一个作为后续运算处理过程中的基础条件.如果在完成第一次迭代运算处理基础上出现了基变量项目X1=0的运算处理结果,则通常认为这一运算条件下获取的最优解,具备退化特征.

在实际开展基变量选取环节过程中,如果同时存在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具备等同性比值特征的最小值,如果在这一运算处理情境下,随机选取任意一个最小值展开后续的进基性计算分析规划求解处理过程中,往往会同时出现一个或者是多个基变量参数项目同时为零的运算处理结果,这时通常认为实际求解获取的基础解具备表征明显的退化性特征.

在线性规划问题的运算求解构成中,退化解计算结果的出现,将会直接导致目标函数无法获取到及时有效的数学改良,因而,在运用一般运算法处理后获取的新的线性规划解,往往依然具有退化特征,直接导致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处理过程,在有限的区间内呈现出循环往复特征,始终无法实现对最优解的求解处理目标.为切实解决退化解运算处理过程中的循环往复现象,通常需要:分别计算出紧接求解列之后一列的元素与求解列相应的元素的比值数据结果,并从中选取比值数据最小的一个数据行作为最终应用的求解行.

例题2中所列示数学情境,其具体涉及的运算求解处理过程,不具有循环性表现特征,直接导致该问题通过换基迭代的计算处理方法,能够获取到最优化的结果.在引入数形结合分析方法基础上,可以获取如图2所示的可行域.

在图2所示的可行域求解图形中,A点对应的恰好就是基于单纯形法获取的基本解系,在单纯形计算处理方法背景下所表现的变化特征.

事实上,在例题2所述的问题情境中,点A(0,2)在两个独立存在的线性规划约束条件的共同约束之下,就可以实现准确的运算描述.而本组例题中同时给出了三个线性规划可行域边界约束条件,即X1=0;X1+X2=2.00;X1+3.00X2=6.00.从这里可以知道,在线性规划可行域的便捷约束条件数量超过极点确定过程中的约束条件个数限制条件下,通常会导致线性规划数学问题,在具体的求解处理过程中,出现退化解现象,给最优解的计算分析求解处理过程造成极其显著的技术困难.

三、结束语

针对数形结合解析单纯形方法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本文从无最优解的线性规划问题、退化解线性规划问题两个基本方面,结合对具体例题的计算分析处理,具体论述了线性规划问题求解过程中最优解的不存在现象,以及可能发生的循环性退化解问题,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8

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0年的47.5%,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6.6亿人,占人口总数的49.27%。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市地区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3.5%以上,中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环境是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保障城市健康发展和环境安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研究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因此,研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理顺城市环境规划体系、明确试点思路与方式就成为当前环境保护规划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制度发展及问题 城市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经过30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大力投入,城市环境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0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以上,比200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2.06%,比2005年提高了12.35个百分点。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201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为83.9%,比2005年提高27.7个百分点;但城市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依然处于较高水平,流经城市河段水质较差,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 城市环境问题发生重大转变 一是基于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城市发展定位与区域流域环境功能要求不协调,产业和城镇布局缺乏对环境健康安全的全面考虑,高危企业布局性环境风险十分突出,2006年开展的大排查行动结果显示,7555个化学工业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沿海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其中45%项目为重大风险源。“十一五”期间47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中,有11起属于布局不合理造成。二是城乡建设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不匹配,生态重要区与敏感点(带)处于被动、补救性的保护之中,被挤占破坏现象普遍。三是城市建设布局、规模与经济发展目标、模式未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缺乏基于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控制。四是城市发展的环境质量控制目标较少,反映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健康的指标更为缺乏。五是城市环境保护要求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与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等相关规划缺乏充分衔接等。 城市环境规划制度滞后于城市发展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制度,如“创模”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市五年环境保护规划等,对城市环境保护开展有重大作用,但总体上偏重于环境保护本身任务设计,滞后于城市发展。 首先,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专项规划,被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编制,难以从区域或者流域范围内,合理确立城市环境的功能定位;难以从区域生态环境格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预先确立城市发展的“红线”,合理调控城市发展规模与格局。 其次,环境保护规划的对象覆盖水、土壤、大气等要素,实施部门除环保部门外还涉及到农、林、水利、城建、海洋等部门。目前城市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在于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对环境实施被动保护和补救修复。各环境要素之间分割隔离,难以对城市环境系统保护与优化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考虑,也难以协调和应对复合型、交叉型的环境问题。 再次,现行环境保护规划期限短、范围小,难以对全市域长远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城市建设、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等开发建设规划期限一般都在10~20年以上,从中长期角度对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活动做出安排,但现行的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期限一般只有5~10年,难以对中长期开发建设活动提出长远的、系统的控制引导要求,规划缺乏长远战略,导致城市环境保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另外,与其他具有类似基础性作用的规划相比,我国城市环境规划在规划效力、规划体系、规划实施力度方面还相对薄弱。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基本特征与核心要求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维护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安全,保障生态系统健康,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安排,是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环境参与城市发展综合决策的平台,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同属城市基础性规划,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发展规模、布局、方式、产业等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优化城市发展、提供宜居环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与其他基础性规划在编制实施中要相互协调衔接,应在同一级别审批,确保城市发展与环境功能、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基本特征 基础性地位体现在先导性、约束性、长期性、基础性方面。先导性是从维护环境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提出城市环境战略定位,环境保护总体布局、环境质量要求,从环境的角度提前对城市定位、建设规模与布局、经济发展方式等做出引导性要求。约束性一是强调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应该在人口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对城市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提出分阶段控制要求;二是根据区域和城市生态环境结构特征,制定环境功能区划,实行分区指导,分类控制,有序开发,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红线”区域,实行严格保护,建立规划的硬约束指标。长期性是强调规划立足于城市未来中长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国家、流域、区域环境保护战略要求,系统制定城市环境保护中长期方案。基础性是指规划强调从环境、资源、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尤其是资源环境的角度确立规划定位与基本思路,作为衔接协调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基础规划的平台,同时对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恢复、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提出维护和改善要求,需要各个部门联动,采取综合措施实现规划目标。提高规划审批行政层级,建立法规保障机制,提高规划的公定力、确定力、约束力和执行力。#p#分页标题#e# 核心任务要求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以保障城市健康发展为目的,以人口与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质量目标为核心,以污染减排、质量改善、风险防范、健康维护、生态恢复为手段,对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科学引导、合理约束,促进城市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规划的范围包括城市和乡村在内的全部市域范围,规划期应着眼中长期,至少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确立以城市健康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指标体系。立足于城市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根据城市环境系统特征,建立分阶段环境目标指标体系,重点是环境质量、环境健康和环境安全指标。二是建立与区域环境系统协调的环境功能区划体系。与国家、区域、流域环境保护战略相协调,明确城市环境战略定位。制定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制定分区环境质量与环境管理目标指标,作为引导城市发展、人口布局的基础。三是界定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红线”空间。基于城市环境系统敏感性、重要性评估,划定城市生态“红线”,不容逾越,保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四是明确基于人口、环境承载力的城市发展阈值。基于城市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合理确定城市人口、经济发展规模,提出优化调整要求。五是制定重点领域重点区块的环境保护总体要求。从污染减排、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等重点领域以及河流水系、重要产业聚集区、人口聚集区、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块,制定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指导专项资源环境保护行为。六是建立内外兼顾主动防控的环境安全保障机制。树立牢固的环境安全意识,辨析区域环境影响与污染物传输模式,识别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环境风险,积极主动防范区域性环境事件和城市内部突发性环境事件。七是完善引导和约束相结合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建立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与政策体系,落实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性要求,明确城市环境质量目标的法制保障。明确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评估修订机制、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机制等要求。 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环境规划体系的关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左右衔接的作用。一是落实部级、省级五年环保规划、重点区域、流域环境保护规划的落脚点,在宏观尺度上落实国家和区域环境战略要求,在时间尺度上落实五年规划要求,在中长期尺度上长远谋划、主动调控、分阶段评估修订的基本思路。二是协调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的平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与属于同一层级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从环境安全、生态系统健康角度,发挥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指导环保专项规划、治理规划的纲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对下一层级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发挥宏观引导、综合统筹、指导约束的作用。 推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建议 选择典型城市推进试点工作 试点城市选取应突出代表性和全面性,区域上应覆盖东中西部,城市规模以大中城市为主,应覆盖不同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沿海和内陆城市兼顾。对试点城市,建议考虑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在能力建设和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投放、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技术指导等方面进行适度倾斜,以激励机制形成示范效应。 制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技术指南 建议制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技术指南,建立规划编制技术流程,明确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目标指标、重点任务、政策机制等部分的具体内容和技术要求,明确规划文本说明和图集的技术要求。技术指南还应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和规模的城市,编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提出差异化的技术要求等。 逐步建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法律保障和管理规范 建议在修订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确立编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法律要求,规定“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明确规划编制与报批制度,规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通过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核后,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国务院审批”。明确规划的衔接要求,规定“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制定和实施,应与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并确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与任务”等。建议制定出台“开展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开展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试点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规划编制管理要求等。制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细化规划编制、报批、实施、评估、修订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同时,建议国家环保重点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由环境保护部或国务院审批。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9

二、主要任务

(一)编制总体规划。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是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是编制全市各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主要依据。“十三五”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为五年。总体规划由市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后,2016年初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公布。

(二)编制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项目投资的依据。各区县、各部门要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重点区域,研究提出确需编制的专项规划。“十三五”专项规划规划期原则上到2020年,可根据需要展望到2025年或者2030年。初步安排重点专项规划15项(见附件1),由市发展改革委单独或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报市政府审定后印发。一般专项规划,由市有关部门提出并负责编制,与市发展改革委进行充分衔接,报市政府同意后,由规划编制部门或市发展改革委自行印发。请市各相关部门于11月底前将需要编制的一般专项规划编制计划报送市发展改革委。各专项规划原则上2015年底前完成,2016年6月底前印发。

(三)编制区县规划。各区县规划由各区县政府组织编制。适当控制规划数量,不强求上下对应、以规划落实规划。规划编制进度以及规划中的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和重要资源开发项目、重要规划目标和指标设置等要与上一级规划进行有效衔接。

三、工作步骤

第一阶段,从现在开始到2015年3月,规划基本思路起草阶段。开展规划前期重大课题研究,起草规划基本思路。初稿形成后,召开专家咨询会,听取各方面意见,修改完善形成最终规划基本思路,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并报省发展改革委。2014年11月底前,将我市争取纳入国家和省“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的重点事项报省发展改革委。

第二阶段,2015年4月至10月,规划《纲要》框架形成阶段。从2015年初到市委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出台前,围绕重点问题进行调研,研究提出规划的重要指标、重大工程和项目、重大举措及政策导向等,组织开展规划《纲要》的研究起草,形成规划《纲要》框架。同时,开展市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第三阶段,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规划《纲要》(草案)起草阶段。根据市委《建议》,组织起草规划《纲要》(草案),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按程序做好与省发展改革委和各区县衔接、开展专家咨询论证、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议审议、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等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必须注重改革创新。要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与时俱进,锐意改革,满足各方面对规划的新期待。在规划性质和功能定位、编制方法和程序、规划内容和表现形式等各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十三五”规划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符合发展规律,更加反映人民意愿。

(二)认真做好前期研究。要全面总结“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市内外环境变化,准确把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深入研究、充分论证本地区、本领域“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本思路、指导原则、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初步安排重大研究课题18项(见附件2),各课题承担单位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于2014年12月底前将研究成果报送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提出关系未来发展的重大前期研究课题,抓紧启动研究工作。

(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要充分体现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等重大战略平台的建设要求,把城镇建设、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规划的内容充实到总体规划中去,为推动“三规合一”“多规合一”打好基础。

(四)切实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坚持开门编规划、民主编规划,发挥科研机构、专家和网民等方方面面的作用,充分体现民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社会的认可度。要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大项目。要根据规划的性质和作用,提出一些有约束力、能检查、可评估的指标,增强可操作性。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10

搞好整村推进规划和编制好“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是指导今后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工作,对实现我乡追赶全国、全省、全州、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随着扶贫新思路、新目标、新任务、新举措的不断提出,给扶贫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进入“十五”以来,扶贫开发不断规范化、制度化,从上到下都必须以好的规划和项目争取投入。很明显,没有好的规划和项目,要争得上级的投入和扶持是不可能的。因此,做好规划和计划,不仅绘制未来扶贫的蓝图,而且是争取各方支持、把扶贫纳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盘子加以重视,更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具体体现。

二、基本思路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省扶贫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到2010年以前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一是尽快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扶贫开发的首要对象;二是帮助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农户增加经济收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脱贫。根据新的扶贫形式和上级的要求,结合我乡的实际,今后一段时期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应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扶贫三项工程建设为基础,以整村推进为重点,以经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贫困自然村为主战场,以改善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增加收入和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责任制,努力追赶全国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三、总体目标责任制

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及《*州“十五”扶贫开发计划》的要求,到2010年,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总体解决全县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农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提高,“三个文明”有新的发展。最基本的要实现人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水喝、有房住、适龄儿童有学上、有病能就医,增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稳定解决温饱问题,为巩固温饱、构建和谐村寨、实现全面小康创造条件。

四、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在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弱势人群的生存、发展为根本,这是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综合纳入规划盘子,农村三个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综合考虑。

(二)科学全面。整村推进规划和“十一五”扶贫规划是全县综合性的扶贫规划,要求既科学又要全面,基本要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有指导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三)机动灵活。既要按上级的要求进行,又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打破框框套套的束缚,反对教条主义。一句话,既按原则办事,又要灵活机动,编制出最切合实际最有特点扶贫开发规划。

(四)自上而下。扶贫规划不同其它规划,纯粹在办公室苦思冥想、闭门造车是不可能编制出来的,即使编制出来也难于切合实际。实践证明,每次扶贫规划都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都不是先做外业、后做内业反复研究、反复思考、反复征求意见、反复修改的结果。这次规划更不例外,各个环节的工作要做得更实。

(五)群众参与。人民群众是扶贫开发的主力军,是扶贫经验的创造者。发动群众参与规划,更能反映群众的心声,体现群众的首创精神,进一步把上级和各方的支持与自力更生的精神结合起来,使所做的规划更实在。

(六)把握关键。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为切入点,切实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以强化培训为切入点,切实可行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扶贫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切实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以抓好杈杈房改造为切入点,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的安居问题;以改善未通路、通电村寨的生存条件为切入点着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整合力量多渠道增加投入。

(七)量力而行。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需要与可能解决的问题考虑。所确定的目标责任制要有实现的可能性,所设定的项目和投资来源有相当的把握。

(八)整合资金。坚持整合,形成合力干扶贫是全州的成功经验。今后不论是从哪条渠道获得的扶贫资金,都要走整合的路子,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形成合力,促进发展的原则。通过项目的编报,整合各类资金,集中投入使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目标任务

“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以五年为主,展望到2020年。要抓住关系经济社会全局的重大问题,在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上下功夫,明确各乡(镇)的主体功能的发展原则。在项目筛选时,项目对规划目标责任制的实现要具体要具有重要作用,并且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规划的项目要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项目要对公共利用有突出贡献,项目对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市场竞争格局等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

“整村推进”项目规划到2010年全乡计划实施30个村。其中:在重点扶持村委会中实施16个自然村,安居温饱村3个(可在面上或重点村委中选),放大30%的自然村4个(在面上选),州县筹资实施重点村7个(在面上选)。

六、基本要求

“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各村委会要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并且要对规划项目的论证筛选,保证所规划的项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提出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指标。其中:整村推进项目规划的选点,就是要按照“示范带动,雪中送炭,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选择居住农户50户左右的贫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作为扶持对象。

示范带动:全县要以方便周边群众参观、学习为目标,在贫困村中优选部分村民小组,整合力量为重点建设,使其达到奔小康的示范带动作用。

雪中送炭:以最边远最贫困的自然村为单位,实施群众基础好、干部积极性高的自然村,把国家的扶持与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结合起来,在边远贫困村中树立解决温饱的典范。

突出重点:就是要突出抓好各村的项目规划,按省、州、县关于整村推进的总体要求,在项目安排上尽可能地照顾到周边村寨,扩大受益面。

分类指导:“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各村委会就是要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并且要对规划项目的论证筛选,保证所规划的项目科学合理、切实可行。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研究提出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促进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项目,并按照项目分类原则进行谁筛选规划。整村推进项目规划:重点扶持村委会中的16个自然村选点必须在原规划但未实施的重点扶持村委会中选;安居温饱3个自然村可在面上也可在未实施的重点村委中选;放大30%的4个自然村和州县筹资实施7个重点村必须有在面上选。以上每村规划资金(国家补助)20万元。

七、项目规划的主要内容

整村推进是“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重中之重的工作。而“十一五”期间,又是我乡全面建设小康承前起后的关键时期。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各村委会要立即组织人员走村窜寨、进村入户,深入调查研究,吃透基本情况,要反复思考形成思路,明确发展方向,在理清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开展规划工作。按照“统一规划,整村推进,到村入户,综合实施”的总体要求,规划建设群众最迫切最急需的项目,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广泛听取当地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按照安居、山、水、田、林、路、电、产业、科技、教育、卫生等综合开发扶贫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全面规划。项目规划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一村一策,群众满意,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规划的重点项目是基础设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等四个方面。其中整村推进项目规划的主要内容是:

(一)基础设施占投资总额的50%

1、修通水泥或等外砂石进村入户路(主要资金规划于村内道路建设);

2、架通输电线路;

3、通讯工程(根据实际可规划可不规划);

4、解决人畜饮水困难;

5、消除茅草房、杈杈房和危房,做到居住安全、卫生,人畜分开,促进农户堂屋整洁、明亮;

6、户均建有沼气池并与改厩、改厨改厕相结合;

7、以示范带动为主要目标的村,每村建一个科技文化活动室或者一个活动场所(由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分为3—4个村民小组的,可根据实际情况,本着适用、实效的原则合建一个科技活动室)。以解决温饱为重点的村,有条件的,也要根据群众的意愿和选择建设科技活动室;

8、每村一间公厕。

(二)经济发展占投资总额的25%

1、户均经济林果或经济作物2亩以上;

2、户均存栏猎4头以上;

3、每个示范村形成1—2项与小额信贷相结合、与龙头企业和市场相连接的稳定增收产业,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社会事业占投资总额的10%

1、改善办学条件,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扫除青壮年文盲;

2、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户均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

3、建有固定的宣传栏和公示栏;

4、建立地面卫星电视接收站,能收看8套以上电视节目;

5、普及优生优育知识,无计划外生育和多孩生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乡(镇)人民政府下达的指标以内;

6、订立村规民约,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文明村”创建活动;

7、建立一支农民业余文艺队。

(四)生态建设占投资总额的10%

1、引导群众树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沼气池和节能灶普及率、利用率达到100%;

2、实行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达90%以上,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3、推广青贮混合饲料喂养,实行科学养殖,提高出栏率;

4、搞好村内绿化美化,逐步达到山绿、水清、村美、人富。

(五)其它占投资总额的5%

1、科技活动室内要建立展板,展现该村的基本情况(旧貌),规划建设项目示意图,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的场面,项目建设绩效(新貌),经济发展项目规划等内容,其它无关的内容不必展现;

2、各村的标志牌(碑)按农村奔小康示范村,温饱示范村,巩固温饱奔小康示范村,上海援建白玉兰扶贫开发重点村四种类型统一设计和制作;

3、村内的固定性标语,要把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农村奔小康及温饱示范村的建设内容紧密结合起来,由县委宣传部审定,每个村制作2—3条)即可。

八、主要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整村推进是“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重中之重的工作。而“十一五”期间,又是我乡全面建设小康承前起后的关键时期。从国家到省到州到县,都强调扶贫是“三农”的中心工作,要求各级都要组织、有目标、有措施地实施规模扶贫开发,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各村委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按照县委县人民政府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提高认识,结合工作实际,把“十一五”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和整村推进项目规划纳入议事日程,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要措施之一,明确分管领导并安排专人开展规划工作,使规划具有时代的超前性、预见性,又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加强调研,全面调查

开展规划工作是深入各村、各寨和整个工作的过程,是反复思考形成思路的过程,也是明确发展方向、坚定信心的过程。这是要求必须在准确把握发展方向、走村窜寨、进村入户、深入调查研究,吃透基本情况,在理清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开展规划工作。规划主要做到:一是认真总结“十五”扶贫开发的经验,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二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我乡实际,紧紧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三是适应扶贫开发新形式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四是深入了解贫困村寨急需实施的项目和群众的所想所盼;五是充分应用已有的成果。

(三)突出重点,兼固面上

重点工作是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重点项目是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在项目的布局上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固面上,项目的安排向最边远、最贫困的地方倾斜。

(四)通力合作,搞好规划

扶贫规划相对于其他部门的规划讲,综合性要强得多,难度也要大得多。因此,要主动与有关部门搞好协调,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搞好规划。

(五)强化培训,规范操作

鉴于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业务性强,所以我们这次培训的人员必须认真听,仔细分析,尽快熟悉撑握业务,不懂的要及时的反映,必须要按要求进行调查规划。

(六)保证质量,按期完成

这次规划至少要管五年,规划必须注重质量。确定规划的项目要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各村委上报之前必须通过支书、主任及挂片领导严格把关,经乡党委、政府领导及领导小组成员评审后上报县扶贫办。

九、主要工作方法和措施

(一)成立机构,组建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任组长,分管扶贫的副乡长任副组长共9人组成的工作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经济事务务办,由农永清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并负责具体办公。

(二)加强队伍建设,抽调工作组人员,由各个挂钩工作组领导负责组织各村委会的调查及规划。

(三)调查规划的方法和步骤。

1、召开村小组群众会,正确宣传此次规划的要求,计划和目标,征求群众自愿,如群众不愿干,群众积极性较低,村干部又无号招能力的村就不再作规划。

2、进行入户调查,认真填写好《*县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基本情况到户的调查表》(一)至(五)表。

3、经过入户调查表,汇总后分别填写好《*县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基本情况调查表》表(一)至表(十二)。

4、根据基本情况调查表汇总后分别填写《“整村推进”扶贫规划基本情况表》。

规划的基本要求例1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2002805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形势而设立的专业,发展至今,出现专业定位模糊,广度大深度小,就业竞争力受限等诸多尴尬问题[1]。2012年,教育部第四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下简称《目录》),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被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该专业教育在国内刚刚起步,探索人才培养方法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南京邮电大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除同样面临新专业设置之初的机遇与挑战外,还有其独特的发展背景。2013年10月,经江苏省政府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南京邮电大学、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实行合并办学,组建新的南京邮电大学。在此之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是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特色专业之一,2002年开始招生,已有11年的办学历史,并已形成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涵盖地理学、规划学、人口学等专业方向的教学科研团队。2013年,根据《目录》(2012版)要求,该专业开始

转型,招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专业第一届本科生。合校前后,专业所依托的院校学科基础全然不同,依据新南邮的学科特色构建专业培养体系成为专业发展必须认真研究的课题。

文章从教育部的专业导向、人才市场需求两方面梳理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定位。结合南京邮电大学自身特色,以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应用要求为导向,寻求信息科学与地理学、规划学的结合点,并据此提出以信息科学应用为特色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与核心框架。

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定位基本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基础定位应重点考虑两方面要素:一是教育部设置该专业的目标与要求,二是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一)专业设置导向

地理学和城乡规划专业是我国城乡规划人才培养的两大主要来源[2]。前者以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传统地理强校为代表,主攻宏观层面规划,擅长理论探索、机理剖析与经济社会综合分析;后者以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天津大学等建筑学老八校建筑老八校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最早开设建筑学、城市规划相关专业的八所高校,包括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建筑大学(已并入重庆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已并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为代表,主攻微观层面规划,擅长空间设计与形体表达。两者各具特色,各有专攻。

1998版《目录》中涉及城乡规划的专业有地理科学类下属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和土建类下属的“城市规划”。这一专业设置与上述两大源头相对应。2012年《目录》调整,城乡规划相关专业仍为两个,一是地理科学类下属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二是建筑类下属的“城乡规划”。与1998版《目录》相比,保留了地理、建筑两个学科门类下的城乡规划相关专业设置,但将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专业。结合2012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见表1)不难发现,教育部认可并引导地理学、建筑学下两规划专业各自特色发展。地理学下属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区别于工学下属的城乡规划专业,做到强化主线,收缩口径,夯实基础,对口应用——立足宏观、中观区域层面,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强化综合分析能力培养。(二)人才应用需求

教育部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的发展导向是否适应市场对规划类人才的需求,是专业定位必须要论证的第二重标准。

如将城乡规划系统细分,可分为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两个方面。仅就规划管理来说,地理学专业背景的规划工作者往往具有相对综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缜密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作为管理者的全局意识与综合协调能力。

规划编制工作又可分为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的区域尺度层面。具有地理学专业背景的规划工作者擅长区域分析与经济、社会综合分析,在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宏观层面规划中发挥核心作用并承担大部分工作,在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一中观尺度规划工作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具体某项规划工作,其工作流程又可划分为规划分析、规划方案与成果表达三个步骤。在成果表达的制图工作中,地理学背景规划工作者确有一定劣势。但在规划分析和方案设计阶段,地理学背景规划工作者发挥的作用与建筑学背景规划工作者旗鼓相当。

综上,地理学背景规划工作者往往具有系统全面的知识储备和突出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各类规划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见图1),不可或缺。强化地理学基础、重视机理分析能力培养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也完全符合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

二、信息科学与地理学、规划学学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地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科学是地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作为空间科学与信息科学的重要结合点,技术发展与应用已较为成熟。与CAD等绘图软件相比,GIS(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的特点与优势在于空间数据的组织、管理与分析,能够有效管理和处理海量数据,关联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某种程度上可认为是绘图软件与统计分析软件的集成。

在美国,GIS已成为专业规划师的标准工具,脱离GIS的规划编制、规划管理几乎不存在,GIS用于地图处理、规划管理、分析与决策支持、公众参与等方面[3]。在我国,GIS在规划领域的应用相对有限& mdash;—在规划管理系统的设计构建中应用广泛,在规划编制中应用较为粗浅,主要用于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分析与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规划选址分析。规划工作者如能全面掌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其软件的规划领域系统应用,则能顺应这一趋势,在规划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大数据时代海量空间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与发展成熟但应用不足的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相比,大数据时代空间数据获取与应用则呈现出海量数据、先进技术与跨学科创新思维三大特征《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数据本身、技能与思维是大数据价值链的三个构成。 。

随着信息网络的迅速发展,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阿里、京东、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公司与腾讯等网络服务运营商掌握海量用户数据。随着智慧城市理论的兴起与“物联网”的建设,行政管理机构也将成为大数据的掌控者。海量数据如何提升城乡规划的科学性与适用性,大数据如何为规划所用,相关研究也陆续展开。

国内外有学者通过挖掘网络数据、居民行为数据,对居民时空行为、城市空间与城市等级体系进行研究[4]。如以百度指数为依据对比分析城市间联系强度[5],通过微博数据挖掘分析网络社会空间特征[6]等。空间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已从利用单一GIS 软件向多种信息设备相结合的阶段转变[4]。

针对智慧城市的建设热潮,国内有学者积极开展现行规划体系的“智慧”响应探索,提出在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及详细规划三大层次的规划建设中应用智慧城市数据信息、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思路与要点[7]。如城镇体系规划层次借由新信息技术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充分挖掘区域内各城市优势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城市总体规划层次应考虑采取合适的路网形式,合理规划智慧交通基础设施等。

这一背景要求规划工作者不断学习新的数据获取与挖掘方法,探索并掌握大数据规划应用的方式途径。

三、以信息科学应用为特色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一)基本原则

南京邮电大学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应在满足专业基础定位要求的同时,结合院校优势学科——信息科学、地理学、规划学三者的交叉领域,以地理学、规划学为基础,以信息科学应用为特色。其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夯实地理学基础、围绕规划应用主线、突出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能力培养的原则。

1.夯实地理学基础

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区别于工学下属城乡规划专业的核心内容,体现专业定位的基本要求。通过基础必修课程学习,了解地理学基础理论框架与范畴、边界与特色,掌握学科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根基。课程设置中,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地理学基础课程必不可少。

2.突出空间信息挖掘与分析特色

大数据时代,应强化网络数据挖掘与信息设备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等理论方法的学习与能力培养。为此,应以数学、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系统强化为基础,通过设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数理统计应用等与地理、空间规划相关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

3.围绕规划应用主线

无论是地理学基础分析能力的培养还是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的训练,最终应落实到进行空间分析、指导空间规划上来。城乡规划应用是专业教育知识体系构建的主线,相关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都应围绕这一主线展开。因此,城乡规划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对于夯实专业的基础定位至关重要。为使学生对城乡规划领域基本概念、理论、研究方法等有相对全面系统的认识,城市规划原理、城乡规划学导论等应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二)课程体系框架设计

以上述原则为依据,结合南京邮电大学学科设置特色与要求,初步设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该体系包含专业基本知识、专业特色知识两大模块,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个层面设置课程(见图2)。其中,专业基本知识模块强化地理学、规划学基础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专业特色知识模块突出空间信息获取与分析特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层面,设置高等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与应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除高等数学外,其他课程均为学校特色公共基础课程。此类课程为培养空间数据获取与分析能力奠定了扎实的数理基础。

专业教育层面,将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原理、城乡规划学导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全面系统介绍学科基础理论、概念、方法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将城市地理学、计量地理学、人口地理学、城市总体规划、村镇规划、网络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深入介绍分支学科发展及强化实践应用的课程设定为专业课程。

这一课程体系仅就专业核心课程进行设定。在核心课程之外,可根据需求选择性设置地图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社会调研方法等辅助课程,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掌握专业分析研究方法。具体课程体系建设中,还需针对课程设置顺序、各学期学时与学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大纲编写等深入研究。

四、结语

目前在人文地理、城乡规划的研究与实践领域,空间信息采集、挖掘与分析技术应用相对粗浅,存在领域狭小,工具单一,深度不足等问题。但随着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方式的变革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化,基于大数据应用的空间分析思维与技术必将在规划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应考虑增加信息类课程的设置以迎接大数据时代海量数据分析应用的挑战,而信息技术类专业,应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增补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课程。如面向智慧城市建设应用的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应对规划原理、规划基本分析方法等城乡规划领域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上述背景下,文章结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定位和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提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为后续学校本专业培养方案设置拟定思路,并为其他院校该专业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陈郁青.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体系构建新路径[J].闽江学院学报,2014(1):103-107.

[2]陈昆 仑,李 丹,王 旭. 学科调整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机遇与发展[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22-25.

[3]宋小冬,钮心毅.城市规划中GIS应用历程与趋势——中美差异及展望[J].城市规划,2010(10):23-29.

[4]秦 萧,等. 大数据时代城市时空间行为研究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13(9):1352-1361.

[5]熊丽芳,等. 基于百度指数的长三角核心区城市网络特征研究[J].经济地理,2013(7):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