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军训阶段总结

军训阶段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14 19:17:08

军训阶段总结

军训阶段总结例1

“合训”学员经过5年的军事院校学习,在综合能力上比其他初级指挥员要强,但也有调查反映基层部队对这类学员的看法是军事基本技能不娴熟、基础体能素质不过硬、实际组训能力弱、指挥管理能力欠缺、军事理论素养不高、实际动手能力差。如何加强“合训”院校军事基础课程建设,提高学员的军事基础素质呢?这一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一、明确培养目标,重在任职能力

按照总部精神,“合训”是一种培养模式,该模式分为两个阶段,学员在两所院校接受教育,但两个阶段的目标是统一的,就是培养合格的初级军事指挥员。学员在“合训”阶段的任务是“完成本科学历教育,同时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基础训练,为学员未来发展特别是军事职业发展,打牢思想政治基础、科学文化基础、军事基础和身体心理基础。”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后,总参军训和兵种部颁发了新的《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对“合训”学员、“非合训”学员、任职培训学员、士官学员四类人才的军事基础课程进行了统一规划,特别是对初级指挥人才五年培养期进行了系统设计。

二、合理设置课程,四年形成通力

军事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军队院校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不断提高新型军事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目前,在军事基础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课程设置并没有达到最优效果、教学内容没有与《基本要求》完全吻合。军事基础教育训练体系的科学与先进程度,直接影响初级指挥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做好顶层设计,合理设置课程,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是“合训”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一)统揽全程,科学制定培养目标

四年的培养要作为一个整体的过程来实施,培养目标和训练内容要充分结合,尤其是体能训练和技能训练经过科学设计,要符合各个年级不同层次学员的身体负荷状况和实际需求程度,超负荷训练会让学员的体能无法承受,刚刚筋疲力尽地从高考的独木桥上走下来,就又跌跌撞撞地一头扎入火热的军校生活,新鲜劲一过疲劳感来袭,大强度的训练会让他们吃不消。对于部队常识一知半解再加上一日生活制度让他们显得格外拘禁,此时的轻武器射击课让他们无所适从,军事地形学课让他们一知半解,单兵战术课即使是连滚带爬也难达标。因此说,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势在必行。目标要根据学员的心理状况、身体素质、知识结构、军事基础来制定,保证各阶段目标的合理性和先后衔接的紧密性。

(二)结合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军事基础课教学对时间、场地、课目顺序均有其特殊的要求。如射击、战术的训练需要武器、弹药、场地等条件才能实施。学员无法脱离这些装备进行日常训练,因此课程必须密集设置,以增加学员训练的频率,使其更好的掌握这些技能。体能、队列需要大量的日常养成训练才能达到训练效果。战术训练又需要以良好的体能素质为基础。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课程学习、日常训练、训练规模和场地资源的因素,减少临时性课程,建立高效的常态机制,以增强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训练效率,使学员在常态化的训练中不断提高军事基础素质。

(三)以考促训,逐步提高考核标准

为加强对初级指挥人才军事基础训练质量的控制,实现不同阶段训练目标和要求,可建立一套层级递进的考核机制,推进训练质量的逐级提升。学员军事基础素质考核可按四学年制定的训练目标分阶段实施,并根据不同阶段的训练课目和要求,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做到四年考核不断线,考核科目逐步增加,标准渐次提高。前三阶段考核由学院组织,也可聘请部队院校专家参与,第四阶段接受总部组织的联合考核。考核结果与学员连队的评先评优挂钩,并作为学员学籍管理的基本依据,引导学员加强训练,提高素质。同时,促进各级领导和教员研究训练规律,改进组训方法,实现科学训练、安全训练,实现军事基础教育训练的科学高效。

三、打造三支队伍,教管形成合力

(一)提升教员队伍,以“渔”代“鱼”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的知识、广博的见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的教研队伍。经过几年的教学我发现每个院校、每名教员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和组训心得,往往听人一次课、与人探讨一次都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要将与其他高水平院校、教学单位交流,总部、全军相关专业的培训,教研室、课程组内的教学观摩、研讨等活动常态化、规范化、规模化。

(二)强化管理队伍,以“理”代“暴”

军事基础素质的提高重在日常养成,相当一部分的基础性训练也由学员连队组织完成。但目前院校主官往往缺乏部队任职经历,不懂得军事训练的方法和基本规律,不会抓军事素质的日常养成,组训能力不足,“教管分离、教养不一、教训脱节”问题严重,盲目高强度、高密度的“暴力训练”让学员“很受伤”。因此,一定要加强管理干部的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加强能力培养,建立一支会管理、懂训练的过硬管理队伍,以管促训,让更多的理性训练取代暴力训练,让学员学有榜样、训有目标。

(三)打造骨干队伍,以“点”带“面”

军训阶段总结例2

2007年3月,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印发了《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的通知[教体艺(2007)7号]指出:“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砺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军训,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和实践课,其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赋予了该课程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军训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品质训练,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发挥着特殊的综合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军训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军训课程的全面育人功能,是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军训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1.加强党团教育,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增强历史责任感

军训期间,通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片、举办爱国主义教育讲座、讲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等,用英雄的人格去教育学生,使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刻苦学习、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同时,通过人民优良传统的学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党的领导,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2.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军营被称为铁打的营盘,纪律被称为“铁”的纪律,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军训期间,我们的大学生成为一名准军人,一切行动都是有组织的进行,不允许我行我素、自由散漫。每一位军训学员被融入到一个大集体中,这个集体的荣誉与每位成员息息相关。

军训期间,通过行为规范、条令条例的学习,一切行动听指挥,从出操训练到熄灯就寝,从穿衣着装到整理内务,都需整齐划一、遵守纪律、令行禁止。

3.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

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军训的过程就是一个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

(1)利用军训提高新生适应能力

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大学新生入学后普遍存在适应困难,这些困难体现在环境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心理适应等。由于适应困难而带来的种种问题和障碍如果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导致心理障碍。军训这一在特殊时间而进行的特殊教育,就决定着它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独特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军训本身就是一个适应过程,而这个适应过程的顺利与否将对大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官的现身说法是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军人“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精神鼓舞着大学生的士气、军事化的内务管理增强了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军训这一教育方式和其包含的教育内容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特别对于新生的适应性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军训过程中培养成熟的人际交往能力

刚进入大学的新生,他们由单一的学习型人际关系向大学多元的人际关系转变,传统的交往空间和模式已被打破。他们有强烈的人际交往愿望,但是由于长期以学习为主而忽视了这方面能力的锻炼。他们变得有些孤独和自闭,甚至害怕社交或不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军训期间,在同一个集体中,队列训练、内务卫生,各类统一的活动使同学们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在艰难的训练中建立一种战友式的友谊,“战友情”,第一时间相互了解。能够消除原有羞涩、自卑、依赖的不良心理,培养真诚、热情、自信的心理品质,能够较快的建立良好、协调的人际关系,加强交往能力。

二、军训期间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1.施教的时机性

根据笔者多年参与军训工作的经验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若要使军训期间的思想政治工作富有成效,必须根据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加以实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个阶段,是新奇兴奋阶段,约3~5天。一般军训都安排在大学入学初期,这个时期本身对大学生活充满着向往,再加上很多学生从小就渴望成为一名军人,当他们身着军装开始过军人生活时感到非常新鲜,也十分兴奋。在这一时期思想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军训动员、军训内容介绍、组织纪律教育等。第二阶段,是挫折迷茫阶段,约5~7天。训练几天后身体疲劳,新鲜兴奋阶段过去,各种不良思想都会表现出来,在心理上或多或少表现出疲倦厌烦的特征。这一时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艰难的时期,主要内容包括我军优良传统教育、部队典型先进事例分析、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针对个别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第三阶段,是激昂高潮阶段,约5~7天。经过一段时间苦练,训练初现成效,各类比赛和考核蜂拥而至,大家都希望取得优异成绩。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紧紧围绕增强集体主义荣誉感,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争先创优的活动,把军训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第四个阶段,是结束巩固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军训,绝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军人的基本素质,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如何将这些好作风、好传统延续下去,为今后四年的大学生活打下基础。

2.手段的艺术性

大学生求知欲望高、民主意识强、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因此,军训期间实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一是要正面引导、沟通交流。可以通过国防辩论赛、研讨会等方式让青年学生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对学生表达出来的思想、看法、观点、观念,我们要对其中正确的予以肯定、支持,对不正确的东西也要说明道理,以理服人,使学生分清是非,明白道理。二是自我教育和内化。任何形式的教育,只有内化成一种自我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分析、判断认识到军训的实际作用,对自己今后学习和生活的意义所在。把严格管理与启发自觉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军训中自觉地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克服自己的弱点和偏见,调动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积极因素,实行有效的自我教育,使军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收到最佳效果。三是注重教学方法和内容。军训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动态广泛结合,要与当前他们所关心的历史事件、时事政治广泛结合。教学的形式也不局限于队列训练和内务卫生,对于教学活动,应不拘一格,力求丰富多彩,要把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军训阶段总结例3

为培养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新型军事指挥人才,以适应我军跨世纪发展战略和打赢高新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需要,第十四次全军院校会议决定对现行初级指挥军官组训方式进行改革。军委、总部从新型初级指挥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规律要求出发,在总结我军院校人才培养的经验教训和借鉴外军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从而大胆取证、尝试,逐步深化军队院校教学改革,决定初级指挥军官采取“合训分流”培养模式。

“合训分流”培养模式即“学历教育合训,任职教育分流”,又称“4+1”模式,是指学员第一阶段先在“合训”院校(多为综合大学或专业院校)完成四年的通用学科专业本科学历教育和军政基础训练,第二阶段则利用第五年“分流”到相应的指挥院校进行为期一年的指挥专业训练。目标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又具有过硬军政素质、较强岗位任职能力,能打胜仗的复合型初级指挥军官。

一、制定“合训分流”培养模式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自1999年实施“合训分流”培养模式以来,已经有大批毕业学员成为初级指挥军官并在不同岗位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各地的反馈情况来看,“合训分流”模式对于培养初级指挥生长军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培养模式的出发点

我军早期的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实行的是专业教育人才和技术人才分训,并且按照编制岗位职务或武器装备及工程设施类型划分专业,以各军兵种相对独立归口实施教育培训。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培训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军事高技术发展、现代高技术战争对军事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符合我军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所以改革势在必行。

(二)培养模式的落脚点

以往初级指挥军官培养只是定位成第一任职需要,而现在是:本科四年专业学历教育和一年指挥专业基础培训,更强调文化、军政及指挥等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成才目标,要求初级指挥军官既要有排长的岗位任职能力,又要具有一定的成长潜力;强调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突出军事指挥人才的军事职业素质要求,要完成由单一素质需求向综合素质的过渡。

二、探究“合训”与“分流”的精神实质

有人认为,“合训分流”就是比过去“直通车”模式下的学员多读一年,多获得一个军事学学位,有利于提高我军干部的学历水平;也有人认为,“合训分流”就是专业技术教育与指挥专业教育简单的“1+1”……这些观点不是太过片面就是过于机械,都没有准确把握“合训分流”改革的精神实质。

“合训分流”改革的精神实质在于:(1)围绕一个培养目标,通过“合训”和“分流”两个培养阶段,培养技指合一的初级指挥军官;(2)“合训”与“分流”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培养方案的衔接,实现高度融合与拓展,具有整体性;(3)“合训”阶段要按照通识教育的要求,在院校打牢学员的思想政治、军事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分流”阶段则要按照专业教育的要求,注重任职培训的实践性、应用性、针对性,培养初级指挥军官的第一岗位任职能力和发展潜力;(4)“合训”阶段不仅要完成规范的大学本科学历教育,还要完成规定的军政基础训练,用全面性的素质发展为“分流”奠定坚实的根基,甚至还为指挥人才非军事职业岗位转换提供所需要的保证。

三、优化培养模式,探索育人新路子

在五年的培养全过程中,应该按照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同时针对两个阶段同校施训的特点和优势,把两个阶段作为一个系统筹划安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突出教学重点,形成“1+1〉2”的效果。从部队的长远建设来看,“合训分流”已经开始逐步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体现在我军军官队伍的群体知识结构上,为此,我们更应继续探索,增强搞好“合训分流”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强化学员军政素质培养

从部队反馈的情况来看,“合训分流”学员科学文化素质比较扎实,但是其他素质则较为薄弱,素质发展不够均衡。这就要求我们一是要加强对学员思想教育引导的力度,通过研讨交流、理论学习和调查访谈等形式,强化学员的使命意识和政治素养,着力打牢他们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的思想基础; 二是通过加强模拟任职,提高学员的连队管理能力。如按照学员连队化管理模式,让大部分学员都可以提前经历岗位任职。

(二)统筹协调,实现“合训”与“分流”阶段的有机衔接

“合训分流”改革的实践中,常常出现两个阶段衔接不畅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规格衔接不够。据有的学员反映,“合训”院校与“分流”院校课程要求不同,因此存在学员“分流”后,学校还要再给他们补“合训”阶段的课。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快建立教学内容协调机制,在总部机关的统一协调下,让“合训”和“分流”两类院校共同参加,把两个培训阶段的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系统设计、系统梳理,商讨制定出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

(三)立足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全方位育人机制

1、通过高科技教学手段,组织实战演练教学

为进一步从教学改革层面提高学员的成长方式更具全面性,应当引导学员通过模拟式教学进行实战训练,及时发现问题并努力完善。通过最大限度贴近实际的模拟实践,拓宽学员创新能力,提高学员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践性教学的效果,达到跟部队实战接轨的效果。

2、增加部队优秀教官比例

教官作为未来初级指挥军官的第一导师,担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我们应提前让学员于部队接轨,让他们掌握部队的第一手资料,需要做到从部队选调优秀军官到院校任教,把部队新的作战理念带到军队院校,为军队院校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提高院校办学质量。

3、搭建强化学员综合素质的实践平台

主要通过与部队建立任职培训基地和实行学员连队化管理模式,让学员在两个阶段都可以到部队进行一段时期的任职体验,从而提高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积极组织学员成立社团,拓展范围到社会开展调查活动,拉近与社会的距离,扩大视野,丰富学员日常生活,增强文化素养;建立特长培养俱乐部,让学员在基础学科、基础体能完成的前提下,发展一门自己的特长,多种渠道提升自身全面素质。

四、结论

“合训分流”既是一种新的组训方式,也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系统工程,贯穿于整个教育始终,具有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新要求。在信息化时代下,根据提出的“能打仗,打胜仗”的要求,我们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合训分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统筹好各项工作,这样才能把握住我军人才模式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科学开展好“合训分流”的人才培养工作,为造就一批能打胜仗的指挥英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军训阶段总结例4

一、指导思想

年我乡民兵整组工作要以期间基干民兵组织编配为依据,认真贯彻参动字[]第231号、参动字[]110号文件精神,以三级军区《关于搞好年民兵预备役整组工作指示》和军分区年度军事武装工作安排为指导,瞄准军事斗争准备时间节点,按照“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的原则,紧紧围绕防范连锁反应能力任务要求,进一步规范民兵组织种类、名称,突出抓好基干民兵队伍建设和应急分队建设,努力使民兵队伍达到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来之能战、作用突出、可靠管用,为遂行使命任务打好组织基础。

二、工作任务和重点

今年我乡基干民兵整组任务总数为128人,在整组中要抓好以下几个重点:

1、进一步规范民兵组织。要按照《关于调整民兵组织的意见》(参[]110号)精神,将基干民兵组织统一起来,根据我乡实际情况,全乡建一个普通民兵营、一个基干民兵连,各村组织一个普通民兵连,确保民兵组织在基层得到落实。

2、搞好调查摸底,严把政治审查关。要认真落实对基干民兵的军地“二方四级”联审制度,逐级审查、层层把关,严防政治不纯的人混入部队。

3、搞好预编人员调整。要着眼于可靠管用提高素质,优先将政治可靠、军事素质较高的人员编入民兵组织,长期外出不易召回的不要编入,已编入的要进行调整。在布局上,对过于分散,不易集结的,也要进行调整。在调整中,要防止大进大出,人员的出入转队要控制在10%之间,经过整组后,基干民兵的经训率不得低于85%。

4、加强基层武装部建设。要按照《市基层武装部全面建设纲要》完善各类整组资料、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努力按照“十条”标准提高人武系统建设水平。认真贯彻军区精神和全市民兵整组工作的通知,加强基层正规化建设。

5、积极发挥参建作用。各村民兵连要根据乡上要求,每个行政村组建一个普通民兵连。要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去,沿渭各村参加民兵的防汛抢险工作。

6、搞好预备役部队整组。协助预备役部队完成整组任务,做到与民兵整组工作同步展开,整组时间相对集中,避免二次整组,任务待预备役部队指示通知。

7、落实预备役登记统计和兵役登记。要结合民兵整组工作,深入调查摸底,进一步核实退伍军人和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技术人员服预备役情况,搞好登记统计。各村务必尽快上报退伍军人预备役统计表、地方与军事专业对口技术人员预备役统计表、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卡片以及符合服兵役适龄青年花名册,切实掌握符合服兵役适龄青年的质量情况,特别对外出和返乡过节的适龄青年逐户进行登记,确保不漏登、错登。

8、合理确定参训对象。要按照在位率高的优先,与军事专业对口、半对口单位的民兵优先的原则确定参训人员,签定合同。按照“边整组边训练”的做法,彻底解决训非所编、有编无训、编训两张皮的问题,确保民兵训练时人员按时到位。

三、时间安排及阶段划分

今年全乡民兵整组工作从3月1日开始到4月中下旬结束,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3月1日至3月10日为准备阶段。主要是拟制具体的实施方案,召开民兵整组工作会议,安排整组工作,准备有关资料。

第二阶段:从3月11日至3月31日为实施阶段。主要是搞好宣传教育、调查摸底、民兵的出入转队、民兵干部的调整、任免、组织实力统计,修订规章制度和各种资料的建立、完善。

第三阶段:从4月1日至4月15日为验收总结阶段。主要是抽查点验,总结评比,表彰先进。各村要按照级上分配的任务数,保证人员落实,迎接市上检查。

第四阶段:4月中下旬总结提高阶段。针对检查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总结工作,整理资料。

四、几点要求

搞好民兵整组工作是做好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质量、增强“两支队伍”战斗力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各村要切实做到:

军训阶段总结例5

第一条为加强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保障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军事机关和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含普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下同)。

第三条学生军事训练是指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组织的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以及与学生军事训练有关的其他活动。

第四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必须围绕服务国家人才培养、服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开展,坚持着眼时代特征、遵循教育规律、注重实际效果、实施分类指导的方针。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加强组织性、纪律性,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磨练意志品质,激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第五条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是国家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具有中国大陆户籍的学生应当依法接受学校统一安排的军事训练;具有香港、澳门、台湾户籍的学生,本人自愿参加军事训练的,经学校批准后可以参加。

有严重生理缺陷、残疾或者疾病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和学校批准,可以减免不适宜参加的军事技能训练科目。

第二章组织领导与实施

军区负责本区域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市(地区,下同)、县(市、区,下同)教育行政部门、军事机关,负责本区域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

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实行属地化管理。

第八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要加强对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加强指导和监督。

第九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普通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具体实施学生军事训练。军事机关负责向普通高等学校派出派遣军官,安排承训部队和帮训官兵,提供学生军事训练所需武器弹药的保障。

第十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应当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或联合办公制度,定期分析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做好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指导性意见。

第十一条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应当把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统筹安排。

第十二条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教学机构与人民武装部共同负责军事技能训练、军事理论课教学的计划安排和具体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高中阶段学校应当明确一名学校领导分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指定具体部门和人员负责学生军事训练的计划安排和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根据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对适合担任预备役军官职务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经军事训练考核和政治审查合格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预备役军官登记,服军官预备役。

第三章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

第十五条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共同负责制定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的学生军事训练大纲。

学生军事训练大纲是学校组织实施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和督导的依据。

第十六条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在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学校应当统一规划、实施和管理。

高中阶段学校的学生军事训练纳入社会实践活动中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主要在学生军事训练基地或者在学校内组织实施,也可到军队院校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基地驻训。

第十八条普通高等学校组织实施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所需的帮训官兵,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计划,由省军区协调驻军部队、军队院校和武警部队、院校派出,或者报军区统一安排。高中阶段学校组织实施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所需的帮训人员,由军分区或者县人民武装部协调驻军部队、武警部队和预备役部队帮助解决。

第十九条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实施规范化课程管理。

第二十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

第二十一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考试成绩、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知识讲座考核成绩载入本人学籍档案。

第四章军事教师和派遣军官

第二十二条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由学校配备的专职军事教师、聘任的兼职军事教师和军队派遣军官共同承担。

第二十三条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需要,配备和聘任相应数量的专职军事教师。

普通高等学校专职军事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纳入学校教师正常的管理渠道。

第二十四条普通高等学校专职军事教师配发基层人民武装干部工作证和制式服装,佩戴基层人民武装干部领章、帽徽和肩章。普通高等学校专职军事教师在组织实施军事理论课教学时应当着制式服装。

第二十五条普通高等学校专职军事教师和军队派遣军官应当具备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的基本条件,具有良好的军事素质,掌握军事教育理论,熟悉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

第二十六条军队派遣军官,按照有关规定由派出单位进行管理,享受在职军官的同等待遇。军队派遣军官在普通高等学校任教期间,其课时补助费参照学校相同专业技术职务教师的补助标准执行,由所在学校发给。所在普通高等学校应当为军队派遣军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和交通保障。

第二十七条高中阶段学校军事教师可采取兼职与聘任办法配备,选择热爱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和具备良好军政素质的人员担任。

第二十八条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军队院校,应当承担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军事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任务。

第二十九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应当有计划地对高中阶段学校的兼职军事教师进行培训,培训时间每三年不得少于一个月。

第五章学生军事训练保障

第三十条普通高等学校和高中阶段学校组织实施学生军事训练所需的经费,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纳入学校主管部门预算管理,合理确定人均经费标准,实行综合定额拨款。

第三十一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所需的业务经费,商请本级财政列入经费预算,予以保障。

承担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任务的军队院校,所需的教学和工作经费,由省军区协调省财政解决。

第三十二条全国每五年举办一次学生军事训练大型活动,所需的经费由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向中央财政申请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各省每三至五年举办一次学生军事训练大型活动,所需的经费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向省财政申请专项经费予以保障。

第三十三条各省可根据学生军事训练任务,在普通高等学校集中的大、中城市建立学生军事训练基地,为学校实施规范化的军事技能训练提供条件。

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基地应当为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实施军事技能训练提供保障。

第三十四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应当会同物价、卫生等部门对学生军事训练基地的基础设施、保障条件、日常管理等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加强管理。严禁不具备条件的学生军事训练基地承担学生军事训练任务。

第三十五条学生军事训练基地和民兵、预备役部队军事训练基地承担学生军事训练任务,不得以赢利为目的。向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收取经费的项目、标准应由省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省物价部门制定;收取的经费主要用于学生军事训练及基地的维护和管理。

第三十六条学生军事训练枪支属民兵武器装备,由军分区或者县人民武装部根据总参谋部的统一规划,予以保障。训练枪支在配发普通高等学校前,必须经过技术处理,使其不能用于实弹射击。

第三十七条经军事机关批准,学生军事训练枪支可由普通高等学校负责保管。暂不具备保管条件的学校,训练枪支由军分区或者县人民武装部代管。

第三十八条保管学生军事训练枪支的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建设合格的训练枪支存放库室,配备专门的看管人员,实行昼夜值班制度。普通高等学校应当按照国家和军队的有关规定对训练枪支看管人员进行政审。

第三十九条军分区或者县人民武装部应当按照民兵武器装备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枪支存放库室的建设质量、安全管理、看管人员编配和设施配备情况进行验收和定期检查。

第四十条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所需的实弹射击枪支、弹药,由军分区或者县人民武装部负责保障和管理。

第四十一条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在学生军事训练期间必须进行安全教育,完善各项安全制度,制定安全计划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严防在军事技能训练、实弹射击、交通运输、饮食卫生等方面发生事故。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军事训练期间的各类事故预防工作,定期分析安全形势,适时进行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安全隐患。

第四十二条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军事训练意外事故报告制度。学校和承训部队在军训中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后,应当及时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军事机关及相关部门报告,并按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妥善处理。事故处理完毕,要将处理结果及改进措施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军事机关。

第六章奖励和惩处

第四十三条对在学生军事训练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军事机关和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应当给予表彰、奖励。

第四十四条对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单位或者个人,由教育行政部门和军事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并视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以批评教育或者行政处分:

(一)随意取消和压缩学生军事训练时间的;

(二)未按《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和《高中阶段学校学生军事训练教学大纲》规定完成军事技能训练科目和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的;

(三)在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考试中违反纪律、弄虚作假的;

(四)挤占、挪用和不按财务规定使用学生军事训练经费的;

(五)违反规定向学校收取承训费或者向学生收取军事训练费用的;

(六)发生枪支丢失、人身伤害或者其他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七)打骂或者体罚学生的。

有第(六)、(七)项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五条对没有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军事训练的学生,按国家的学籍管理办法和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六条对违反本规定,侵占、破坏学校军事训练场所、设施的单位或者个人,由教育行政部门、军事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依法赔偿损失。

军训阶段总结例6

[作者简介]赵志川(1968-),男,河北元氏人,河北经贸大学,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法学;王英(1979-),女,河北涞水人,河北经贸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64-02

一、高校国防教育的阶段性

所谓高校国防教育的阶段性就是按照学生思想发展的层次和阶段,在学生不同的受教育阶段中,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相应的国防教育工作。众所周知,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从出生到成年具有历时性特点,其思想品德心理(主要是认知结构、情感和意志力)发展有一个分阶段的、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内在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人的思想发展就必然具有阶段性特征。也就是说,人的思想发展是分阶段的和有序的,每个阶段的思想都有别于其他阶段,而且阶段的发展顺序不能颠倒,每个阶段上的思想也不能凭空产生。同样,在高校进行国防教育,也必须认识并遵循这个规律,在不同的阶段,安排与该阶段相适应的教育内容,表现为大学不同年级和研究生教育阶段等国防教育的侧重点不同,教育形式、方式和手段有所差异。

众所周知,高校的国防教育是适应国家人才培养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国防目的,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律、道德等方面对高校学生施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教育和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国家利益意识,尤其是着重培养高校学生强烈的国家安全意识,筑起牢不可破的国家安全“防火墙”,从而形成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而在大学高年级,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和安全教育,通过各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渗透以爱国主义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使学生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去思考和树立安全意识,认识到国家安全不仅仅包括国家的领土安全、领海安全和领空安全,更包括民族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多个层面,这时的国防教育层次更高、视野更广。不仅如此,即使在同一阶段、不同层次上国防教育的内容、形式也有区别和侧重。例如,在大学一年级军训结束后,巩固军训成果通常成为学生军训的重要环节,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国家安全形势教育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并逐步加深教育内容。以革命传统纪念日为契机,每年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防教育活动。坚持学生早操制度、升国旗制度等爱国主义教育。利用课外时间或假期,组织学生参加军事夏令营或进军营进行学军实践,或搞军事体育技能比赛。在学生公寓管理上,按照军训时整理内务的要求进行检查、落实。在思想工作上,鼓励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及时了解和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从而使大学一年级的军训成果得到巩固。

国防教育在教育形式和教育活动的要求上同样鲜明地突出了阶段性教育特征。如全国高校普遍都将军训作为新生第一课,之后,就通过将军事理论课程教学作为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该必修课成绩要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国防教育通常要渗透到各种课程的教学中,渗透到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到高校两课的教学中,渗透在一年一度高校征兵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到各种国防体育活动中,通俗易懂、活泼直观、寓教于乐。单就国防教育课程教学体系来讲,大学低年级通常开设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必修课,而在大学高年级则会开设选修课程,或以讲座形式、网络教育资源形式或以课外军事教育活动的教学形式开展,来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国防教育需求。

二、高校国防教育的连续性

所谓高校国防教育的连续性,就是指按照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朝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和方向,持续地连续不断地进行国防教育工作。我们知道,处于各个发展阶段上的人的思想品德,总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前一阶段上的思想总是或多或少地渗透到下一阶段,而有些重要的思想会连续地存在于每一个发展阶段,具有同时性和反复性。由于国防教育的思想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广泛的联系性、共通性,加之每个个体思想道德实践的同时性和反复性,所以,大学时期不同阶段可以反复进行某些重要内容的国防教育教育,而且这种教育只有不断强化反复进行,才能取得明显的教育效果。高校国防教育的这种连续性鲜明地体现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常规教育上,如升降国旗的仪式活动要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等;经常开展的拥军优属活动,教育学生热爱人民军队;祭扫革命烈士、民族英雄陵墓等瞻仰活动;军事训练中的队列训练和运动会的分列式入场(参照中国人民队列条令,结合体育课教学对学生进行队列训练,校运动会要按“分列式”要求组织入场式,升旗仪式及全校性活动对队列应有一定要求);内务卫生的要求(学校应参照内务条令对学生宿舍实施内务卫生管理,学生应按时作息,每日清扫宿舍,整理内务,学校要定期进行检查评比)。

高校国防教育的这种连续性生动地体现为育人的全员性和全程性上a所谓的全员性和全程性即高校国防教育工作与学校的教育目标、育人目标结合起来,把国防教育工作自始至终融入学校工作的相关领域和活动之中,贯穿大学教育过程始终。基于这样的特点,高校国防教育始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军事理论、国家安全形势、国防政策法规、军事科学技术和军事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这样的育人过程中,国防教育专职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军训,学习军事理论知识。各专业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课程时,应结合课程特点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学生辅导员不仅要了解学生学习状况而且要掌握学生思想状况,还要以从不同角度,言传身教,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渗透。,

高校国防教育的这种连续性集中表现为学校的国防教育要经常性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既要将国防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又要抓住全民国防教育日、征兵、军训以及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等时机,开展各种国防专题教育。高校国防教育的这种连续性还表现为国防教育要普及性与重点性相结合。既要坚持面向大学生,着眼国防建设现实需要与未来发展,又要突出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所侧重,同时重点推进对国防生的培养和教育。此外,它还表现为理论性教育与实践技能体验相结合,既要通过学习国防理论,普及国防知识,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又要通过安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牢固树立民族安全和国家安全意识,还要通过军事技能培训、参与国防建设实践等活动,体验军事生活,把国防观念转化为保家卫国、建设家园的实际行动。

总之,高校国防教育既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又具有强烈的连续性,是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高校国防教育的阶段性要求我们进行国防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设计和安排时,必须以学生思想品德心理和认知发展的内在顺序为基础,并符合其思想品德心理发展的水平。这样才能引导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使国防教育具有吸引力,内化顺利、烙印深刻。反之,就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无法内化,使教育无效。高校国防教育的连续性要求,对于重要的国防观念和技能教育必须要按照人的认识和思想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规律反复进行,加强和巩固教育效果。国防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要求按照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要分阶段地、连续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打下基础,后一阶段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使高校国防教育成果越来越显著,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趋势,产生改造思想品质,提高思想觉悟的巨大合力。

[参考文献]

军训阶段总结例7

0引言

“4+1”人才培养模式,开创性地走出了一条军事专业人才分段式培养的新路子,而不同阶段的衔接问题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其培养过程中普通本科教育阶段和军事任职培训阶段的边界衔接问题,是我军现代化军事教育领域所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查阅大量资料显示,针对普通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在学科专业衔接、课程衔接、教员衔接等方面都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但对于教学条件的衔接问题鲜有论述,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此予以分析和论述。

1相关概念界定

1.1“4+1”人才培养模式

“4+1”人才培养模式,是由过去单纯的学历教育院校实施4年一次性完成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向学历教育与军事任职教育分段实施的培养模式转变。首先在军队学历教育院校或地方普通高校完成大学4年的本科学历教育,之后,再根据任职岗位需要分流到相应的军队任职教育院校完成1年的军事任职教育[1,2,3]。这种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军事人才成长规律,也使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宽厚的科学文化基础,同时还具有较强的岗位任职能力,较好地适应了部队建设长远发展需要。

1.2普通本科学历教育

针对本文研究内容,这里普通本科学历教育专指依托军队学历教育院校完成的4年本科学历教育和委托地方普通高校完成的4年本科学历教育。军队院校所承担的学历教育,由研究内容决定,此文专指由军队院校负责实施的4年本科教育部分,其学生被称为“合训学员”,分到任职教育院校后被称为“分流学员”。委托地方普通高校所实施的本科学历教育,主要针对管理、机械、计算机、航天、电子信息、自动化控制等这些军地通用性较强的专业,为了充分利用地方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减少军费开支,而产生的一种委托教育模式,在这个期间培养的学生统称为“国防生”,毕业后分流到军队任职教育院校接受1年的岗位任职教育,习惯上被称为“国民教育”学员。

1.3军事任职教育

军事任职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职业教育范畴,“主要是为了使培训对象获得适应某一特定军事工作岗位需要的能力而进行的专门教育”。由于适用的范围是军事专业人才培养,所以实施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军事特色,故又被称为“军事职业教育”。在我军提出“军事任职教育”概念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区别于地方的“职业技术教育”。本文“军事任职教育”所指仅为“4+1”培养模式中后一阶段为期1年的军事任职教育。

1.4衔接问题研究

在“4+1”人才培养体系中,虽然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和军事任职教育是在不同的阶段实施,更甚至在不同的院校进行实施,但其总体目标是一致的,综合考虑应该从统一系统的角度出发,把普通本科学历教育科学的定位为军事任职教育的基础,以使受教育者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为目的。而军事任职教育是普通本科学历教育的继续,是具有明确岗位工作定位的毕业学员,为适应第一任职岗位而进行的专业教育,以使培训学员初步认清工作岗位、搭建合理知识结构、提高对应工作素质、掌握实际任职能力为目的。如何有效衔接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和军事任职教育两个不同阶段,使军事人才同时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基础和胜任本职岗位的能力素质,是“终身教育”思想在新时期军事教育中的重要体现,也是推进军事人才培养体系逐渐优化,不断适应新军事变革背景下的重要举措[4]。

2教学条件建设衔接存在的问题

在“4+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大多不在同一个院校完成,这就造成两个阶段承担教学任务的院校往往从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出发,忽略了“4+1”这种教学模式的整体性和继承性,致使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二者之间出现了过于独立的现象,体现在两阶段的教学条件方面做不到有效衔接,致使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培养的人才达不到部队需求[5]。教学条件是人才培养实施的硬件,是人才培养体系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无论是军队院校还是地方高等教育院校,都在教学硬件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改善,对于优质人才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单纯针对“4+1”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在教学条件衔接方面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教学条件建设水平不均衡。长期以来,我军院校一直是重学历教育,轻任职教育,前期建设无论是在总部下达的学科建设项目,还是学院自筹经费重点建设的学科专业,侧重点基本都是以学历教育专业为主,致使任职教育专业教学条件往往要从水平上来说低于学历教育专业,而从实际来讲,“4+1”人才培养模式中,任职教育阶段才是最贴近实际工作岗位的教育阶段,对教学实施过程中实践性、适用性等要求更高,现阶段的教学条件倒置的现象,必然会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学条件建设与部队实际情况脱节,尤其在装备建设方面体现更为明显。近几年,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以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军武器装备以及配套设施设备不断更新换代,对相应的操作、维修、运输、仓储、管理等环节人才的要求也随之而不断提高,但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军队院校所配备的往往是比较老的旧型或已换代的装备和配套设施设备,教学实施过程中,岗位针对性达不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6]。三是教学条件建设经费来源单一。无论是学历教育院校还是任职教育院校,在教学条件建设方面,一般都靠总部的专项建设拨款这样唯一途径来实施,申报、批复、拨款、招标采购、合同签订、检查验收等程序周期较长,建设经费掌握灵活性差,对于尽快改变我军院校长期积累而成的一些现状,效果缓慢。四是教学资源不能达到有效共享。各学历院校之间、学历院校与任职教育之间、院校与用人部队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的机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从本位主义出发,紧紧搂着自己的资源,不能做到取长补短,培养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短板[7]。

3解决教学条件衔接问题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四点教学条件的边界衔接问题,应该从多方面入手,考虑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群策群力,统筹解决。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后认为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第一,改变传统办学理念,加快院校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步伐。这就要求从多个层面(总部、军兵种、基层用人单位、院校、专业系等)上,真正的将任职教育的地位提升到一定高度,按照新时期军事专业岗位人才培养基本要求为牵引,从多个角度(财力、物力、人力)加大投入,加快推动任职教育专业条件建设步伐。第二,拓宽军队院校教学条件建设途径。打破原来单一依靠总部专项拨款建设的现状,灵活运用军地共建、依托科研开发项目进行条件建设、用人部队合作共建、总部统一协调轮转装备等多种途径,积极寻求教学条件资助建设项目。第三,适当加大联教联训力度。所谓的联教联训,是指院校与院校、院校与部队(训练机构),充分利用院校师资和教学科研优势,部队训练和武器装备优势、训练机构场地和训练条件优势,共同开展的一种联合教育训练形式。主要包括观摩见学、联合教学、联合演练、联合攻关等形式(参训【2012】870号文件:联教联训实施办法)。其中明确指出,概念涉及“院校”,包括军队院校,也包括一些基础较好的地方院校,但主要目标是过硬的军事人才培养。“联教联训”的有效实施遵循军事人才能力素质生成的客观规律,能够确保军队院校教育紧贴部队作战训练需要,紧贴部队建设发展的需要,紧贴学员岗位任职的需要。其主要特点就是整合共享多种优势资源,发挥院校与部队的各自不同作用,统筹规划人才培养路径,不断提高军队院校培养学员的任职能力水平[8]。

4总结及展望

“4+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为普通本科学历教育与军事任职教育的顺利衔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发展,一种新型教育模式的提出到成熟和发展,是一条长期而曲折的道路,这需要大量教育工作者数十年甚至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无一例外。我军实施“4+1”军事专业人才分段培养的模式建设,虽然在前几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仍然处在“建设初级阶段”,大部分制度建设以及条件建设还都不完善,尤其在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和军事任职教育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商,如何以学员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做到两阶段“五年一体化”的无缝衔接,是我军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力推行任职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洪庆根.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模式新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

[2]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语[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3]董会瑜.现代军校教育学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4]张蕾.谈后勤院校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的有机衔接[J].后勤学术,2014(6):82-84.

[5]陶继民.浅议军校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的衔接[J].社会纵横,2012(3):42-44.

[6]周道雷.任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

军训阶段总结例8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师是教育之根本,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教师[2012]13号)、《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O2O年)》([2015]43号),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围绕全面提高教师教育质量这个基本目标,山东省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鲁政办发[2013]11号)、《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O2O年))实施办法》(鲁政办发[2015]6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关问题的意见》(鲁政办字[2016]56号)。诸城市以政府常务会议纪要的形式提出:自2015年至2O2O年,每年补充新教师500人左右,优先按当年教师“退补相当”原则补充编制内教师,其余缺额部分招聘聘用制教师。

诸城市2015年招聘新教师512人,2016年招聘新教师527人。诸城市教师培训中心承担了新入职教师的培训管理工作,下文将结合诸城市2016年新教师的岗前培训的实践经验,探讨如何更有效地组织管理新教师培训。

12016年诸城市新教师的培训规划

为切实做好2016年新上岗教师培训工作,市教育局统一规划、管理、调度、考核,市校两级分阶段、分梯度实施“三年关键期”业务培训。本届新教师的关键期培训,分为试用期培训和后续培训两个阶段:试用期培训由市教育局主导、学校辅助;后续培训则由学校主导。

其中,试用期培训又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岗前集训。本阶段采取集中封闭的培训方式,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夯实新教师的教育理论与教学技能。

第二阶段为初岗实训。本阶段采取分学段分学科的集训方式,针对性地帮助不同情况的新教师在班级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能力上达标。

第三阶段为实践研训。本阶段包括“观、说、评、议”课活动和其他研修交流活动,提升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受训学员在本阶段已具有研究型教师的基本素养。

第四阶段为年度考核。本阶段由市教育局主导、学校辅助,对新上岗教师进行年度考核评价。

22016年诸城市新教师岗前培训基本情况

2.1新教师情况

2016年新教师岗前培训报名新教师共有527人,其中事业编171人、聘用制356人;实际报到510人,其中事业编171人、聘用制339人。未实际报到的新教师共计17人。在已实际报到的新教师中,共有9人因故请假未参加培训,其中事业编3人、聘用制6人。

2.2培训内容

(1)岗前业务集训(8月11-15日)

本阶段培训采取每日8学时制(上下午各3学时,晚修2学时),共计40学时。

在培训中为新教师安排如下讲座:

曲振国(潍坊学院教授),《师生心理健康》;袁卫星(苏州市教授级高级教师),《做一个理想教师》、《生命教育的实施》;张一山(江苏省特级教师),《教师的课程意识》、《教师的课堂意识》;徐洁(市府前街小学校长)、王洪珍(市文化路小学校长),学校及班级文化建设;许卫国(海门教育局研究科长),《新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李海梅(市府前街小学)、李静(市实验初中)、丁尔安(市实验高中),《优秀班主任经验分享》。

(2)前分散研修(8月11-31日)

本阶段由新教师利用市级校级集训间隙和自习等时间自主进行,在培训中为新教师安排的自学任务如下:

观看2016中美教育论坛专家讲座等录像;自学《2016年新聘用教师岗前培训学习资料》,包括教育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山东省中小学教学基本规范》、《诸城市学校管理暂行办法》等)和教师阅读推荐书目。

(3)岗前军训(8月17-22日)

本阶段的培训内容为为期6天的军事训练,包括军姿、内务整理、会操和徒步拉练。

3 2016年诸城市新教师岗前培训思考与建议

在2016年诸城市新教师岗前培训期间,受训学员的出勤率达到95%以上,培训计划得以高效实施;大部分学员反映培训内容实用,对参加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学员对军事训练参与度高,参加徒步拉练的学员比重达到90%、会操表演受到一致好评,这证明培训锻炼了学员们的吃苦耐劳的毅力,提高了学员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培训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其原因可总结为3个方面:

3.1领导重视、统一规划,是培训有序开展的前提

为保证新教师培训成效,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相关科室、教师培训中心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新教师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专人具体负责。

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印(发诸城市2016年新教师培训实施方案)的通知》,对2016年新教师培训做了总体规划和具体要求。

教师培训中心编印了《诸城市2016年新教师培训班学员手册》,进一步明确了学员须知、作息时间、日程安排等。

3.2目标明确、内容科学,是培训高效实施的基础

教师培训课程的系统化、专业化和终身化,决定了其设计目标的多维性,而多维的培训目标依靠培训需求调整。对培训需求的调研,应加强动态分析。

2016年诸城市新教师岗前培训总结以往经验、结合我市实际、根据新教师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在师资上,聘请外地及我市的教育教学专家、教育行政干部、“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等作专题讲座或经验介绍;在培训方式上,结合专家引领和经验分享等教学方式;在授课内容上,从教师的心理调适、理想追求、教学技巧、班级建设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培训,思想素质与业务素质并重。

3.3严格管理、周到服务,是培训圆满完成的保障

在管理上,教师培训中心安排专人负责新教师的管理,从严制定受训教师的请假、签到制度。集中培训期间,每场培训结束前发放签到条、组织现场签到;军训期间,实行军事化管理模式,全体学员编为一个营,分为4连、每连3排,共12个排。以排为单位进行训练、开展活动和考勤管理。

军训阶段总结例9

关键词:训练开发;ADDIE;精益六西格玛

Key words: training development;ADDIE;lean Six Sigma

中图分类号:E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306-03

0 引言

“军事训练是部队提高战斗力的根本途径,是做好战争准备的关键环节,是军队和平时期的基本实践活动和中心工作,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居于战略地位。”因此,做好与训练有关的各项工作对提升军队战斗力具有重要作用。

训练开发(Training Development)是美军提出的用来制定军队共同训练、单兵训练、自我发展训练决策的系统方法。由它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训练,训练内容,训练人员,训练方式,训练地点,以及生成、分配、应用、评价训练产品所需要的训练资源。美军战斗力不断地提升与其训练开发流程的不断完善是分不开的。对美军训练开发流程进行研究,分析流程中的细节,与我军训练工作进行比较,结合实际改进我军训练的过程,有助于提高我军训练效率,加快我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

1 美军训练开发流程

与美军训练有关的政策、条令、条例及指南等文件基本上都由美陆军训练与条令司令部(Army Training and Doctrine Command, TRADOC)制定并颁布。2011年12月6日的新版TRADOC条例350-70《陆军学习政策与系统》将原有的“训练系统方法”这一训练开发流程更新为开发学习产品的ADDIE模型,即进一步明确为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阶段。由此我们也可以将美军训练开发理解为训练产品开发,训练产品主要指的是课程计划、多媒体课件、考试、实际操作练习等等。

1.1 分析阶段 在课程或其他军队学习产品进行新的开发或重要改版之前,首先要对涉及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分析的内容包括很多,比如需求分析、目标人群分析、任务分析、单兵科目分析、资源分析等等。每种分析都有相应的要求和结果。分析人员在完成需求分析等初始步骤之后,会更清晰地认识相关工作岗位的情况,进而对岗位进行拆分、融合,或创建新的岗位。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有相应的关键训练科目作为支撑,分析人员将对这些科目进行细致地分析,包括当前情况,训练环境,训练标准,评价方法等等。分析的结果将作为以后各阶段的依据。与此同时,分析人员每2年还要对这些关键训练科目进行审查,以确保其与当前士兵的能力要求相适应。

1.2 设计阶段 如果分析阶段表明需要进行训练,那么就要进行设计阶段。设计阶段的任务是详细说明在何时何地开展训练,如何达到训练的各个目标。设计阶段以分析阶段的成果为基础,对现有的训练产品进行初步研究,形成产品研究报告,之后对科目的状况和标准进行研究,设计相应的学习、操练内容。设计阶段最重要的内容是对课程的设计,要考虑包括对教员和教学设施的要求,课程目标、TATS(The Army Training System)因素、课程的大纲与教学流程等。最后,设计人员要做出对评价方案的设计。

1.3 开发阶段 开发阶段是ADDIE模型的产出阶段。开发人员得到设计阶段的结果,将其转变为完整的,经批准、验证的产品,包括实施教学、评估学员、评价计划的具体细节。开发人员要在实施阶段开始之前对学习产品进行验证,以确保具备实施中需要的资源。教员或服务商通过学习了解如何应用这些产品,进而明确如何评价有效性,评估学习情况。最终用于实施的课程或产品由各机构的司令部进行审批。在开发阶段中,验证是尤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所有的训练产品都要经过特定部门的检验、批准,以确保新产品能有效地、高效地完成其预期目的。

1.4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的核心工作就是训练课程教学人员,即完成课程的交付工作。围绕这一核心工作,相关人员要首先保证课程教学所处的环境、所需资源已得到满足;其次,实施过程要根据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开发阶段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第三,在实施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持续地收集学员们的各项记录及其对实施过程的评价,从而为相关机构提供反馈数据。第四,实施阶段还要给教员留出研讨和准备课程材料的时间,以保证此阶段的效果。

1.5 评价阶段 评价是针对训练和训练产品的一种质量控制机制。它是一种提高质量、效率、有效性的系统的、持续的方法。所有机构必须依照政策和指南进行反复的评价工作。评价阶段的工作可以分为制定评价计划、形成评价报告、总结评价结果三个部分。评价有两个核心目的,一是检验整个训练开发流程的结果是否符合要求,二是发现流程中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地方。

在ADDIE流程中,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但各个阶段内容的实施并不一定按照顺序来进行,如下图所示。尤其是评价阶段,为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开发效率,对产品的评价则要求伴随着各个阶段同时进行。TRADOC了一系列关于ADDIE流程的文件详细提供了每个阶段各个环节的要求、结果的说明,应用此流程可以较好地解决训练什么、训练谁、如何训练、需要什么训练资源等等与训练相关的问题。美军对所有训练产品的开发基本上都是通过此流程来完成,此流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图1)

2 美军训练开发流程的优化

随着训练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训练开发人员的缩减,美军训练开发流程也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目前,由于技术不断发展,战争形势不断变化,我们训练的目的、装备、要求都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部队、各机构所在的位置基本都是非常分散的,因此,如何能及时发现训练中的问题,并将问题的解决方案有效地传达给其他部队,是训练开发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使训练开发流程更加精简、更加有效,美陆军士兵保障研究所(Army Soldier Support Institute,SSI)提出了基于精益六西格玛的改进方案,通过这一方法,SSI提供了一个动态的、精简的训练开发流程,一个创新的训练解决方案。根据精益六西格玛的思路,同时利用现有技术,SSI对训练开发流程进行了更新,对以下六个环节进行了优化。

第一,发现需求变化。在原来的流程中,没有专门的方法用来识别课程材料等变化的需求。通常,教学人员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课程进行更改,但并没有与其他教员或是训练开发人员进行分享,致使大部分人仍然使用原来的课程材料。SSI的训练开发小组设计出基于SharePoint工作流系统,搜集哪些地方需要更新、改变。该系统允许各单位所有与训练开发相关的人员提出更改的建议,然后由训练开发小组进一步处理以确定更改的内容。增加这一环节会导致开始时工作量非常大,但是经过一段时期不断改进,工作量就会回归到正常水平,并为以后的工作带来便利。通过这个系统,美军的训练用品的时效性、相关性都大大提高,其更新也基本不会滞后于条令的变化。

第二,更新授课材料。在原来的流程中,不同的授课材料的格式各不相同,因此在某个材料更改之后,开发人员还要对其他材料进行更改,非常麻烦。在优化流程中,开发人员设计出一套训练保障包,所有训练计划都包含在一个PPT文档中,这样在发生改变时,开发人员只需更改一个文本,之后利用SharePoint进行分享。这样就减少了更新授课材料的工作量。

第三,更新考试材料。在通过SharePoint制定完测试计划之后,要对关键科目、知识、技能进行审计跟踪,这样开发人员就对测试计划的情况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另外,课程管理人员目前使用了一种新的方案,将所有测试和问题都放在网络学堂上,教员会向学员提三到五个问题,让学员在每节课之后都能对所学的内容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第四,完全质量控制与批准。精益六西格玛认为质量控制是一种浪费。如果增加了一个环节来确保整个流程运转顺利,其实这个环节对于整个循环过程来说是多余的。更好的办法是控制错误的发生,消除错误发生的机会,而不是为整个流程增加一个质量控制环节。基于这点考虑,训练开发小组在新的流程中加入了一个能让训练开发人员能评价他自己工作的好坏。如果教员达到设定要求,就可以向SharePoint工作流提交文件等待批准。没有质量控制,流程中就省去了文件在批准过程中反复的传递环节,提高了效率,减少了错误率。

第五,通知相关人员变化,或进行关键人员培训。当批准流程完成后,就要通知相关人员。如果流程变化不大,通知过程就可以非常简单,只需要通过SharePoint告知所有骨干哪些文件进行了更新,具体更新的内容即可。如果变化非常重大,训练开发人员就要安排骨干等关键人员培训,为教员提供一个提出问题、理清思路的机会。

整个新的训练开发流程运用SharePoint将所有课程材料与当前使用的软件系统联系到一起,使所有人员都能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文件,为更好地改进训练效果提供了解决途径。这一改进方案在美军RRS中进行了试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 对我军的启示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美军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军事训练开发方法与流程,取得了不错的实际成果。目前,我军的军事训练工作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训练模式,缺乏对军事训练工作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我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军事训练工作进行完善。

3.1 重视需求分析,构建完整的军事训练工作体系 军事训练是帮助相关人员掌握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有效途径。美军训练开发流程特别强调比较分析受训对象与任务要求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水平差距,进而确定训练需求以及为满足训练需求所需的资源,从而使开发出来的训练更有针对性。我军在进行军事训练工作时,不应仅以训练的实施、考核为重点,而应该从训练的源头出发,提高训练的针对性。同时也要注意对训练结果的评价,分析差距与不足,为进一步分析训练需求提供依据。这样就能形成一套完整的、能不断完善的训练开发流程,为以后的训练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重视可操作性,提高军事训练工作的开展效率 美军有一套完整的条例及手册来指导训练开发流程中的各方面工作,给出了开发流程中每一阶段所包含的工作内容及应当采取的工作方法,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良好的操作性。我军的训练工作也要尽可能具有科学的阶段划分、详细的设计流程、全面的课程要素以及灵活的实施步骤等优点,保证工作的开展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3.3 重视科技成果,创新军事训练工作的实施方法 美军的训练开发流程自“训练系统方法”开始应用以来已有近40年的历史。至今,这一流程的核心内容依然发挥着重大作用。美军不断应用新技术,不断完善训练流程,应用最新科技成果,是其保持训练开发流程适应性的重要因素。军事训练工作需要众多人员参与,信息交互量大,过程繁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尽量使用合适的前沿技术,使训练开发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提高开发质量与效率。

4 结论

目前,美军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军事训练开发流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不断优化。这一流程有效地提高了美军各类人员的素质,在战场上也经受住了考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满足我军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的需要,我军应积极研究系统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训练开发流程,建立起符合我军特色的现代军事训练工作体系,提高训练的科学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军训阶段总结例10

[作者简介]范海英(1960.11―),女,江西农业大学军体部副主任,副教授。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国防法》、《兵役法》、《教育法》,1985年教育部就在普通高等院校进行国防教育试点工作,2001年又以[2001]48号文件下发了《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工作意见的通知》,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也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随后又印发了《2003―2005全国学生军训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从国务院、国家教育部、总参总政对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军训工作都非常重视,要求把军训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并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几年过去了,军事教学工作开展得怎样呢?从调查的情况看,各高校贯彻落实的情况差异较大,与文件要求相差也较远。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改革的研究,适应中国的现展的需要,本文拟从高校军事技能教学模式的改革入手,从适应现代大学生对军事技能教学课程的要求与愿望出发,探讨军事技能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提出改革建议。

二、研究的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便对中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作回顾性剖析;采用抽样调查法以取得高校国防教育军训课程进行改革的现实性依据和基础;采用逻辑推理法从课程理论和实际需要的角度为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课程的改革探索途径。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探讨

(一)中国高校国防教育发展的几个阶段的回顾。

中国高校国防教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从1950年到1980年代中期开始,以贯彻新的《兵役法》为契机,全面总结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第二阶段从1980年代中期到20世纪末,由于1966年至1976年的十年,高校停课闹革命,全民皆兵取代了高校军训工作。1979年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果断地停止了“”,从此,高校教育又重新焕发了青春。这一阶段不仅从混乱中恢复,而且在恢复中探索,在改革中发展。为了贯彻新的《兵役法》,四部委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部分高级中学开展了国防教育军训工作的试点。经过几年的实践,结合国际国内的形势发展和我国的国情,认为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进行国防教育和军训工作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第三阶段从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以[2001]48号文件确定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从这个文件下达之日起标志着我国高校国防教育军训工作已全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通知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必须把学生军训工作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中,并从组织上、教学内容和军训费用上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高校军训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军事技能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组织体系的建立是做好军事课程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要完成高校国防教育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教学任务,必须具备完整健全的组织体系。目前,各高校虽然都配置了相应的人员和机构,但远不能适应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教学的需要。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学校处于应付完成任务,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没有真正成为必修课,列入必修课的教学之中,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学科来建设。主要表现在:

1.没有统一规范的国防教育军事教学组织机构。多头管理,有的属于武装部管理,有的挂靠保卫处或学工处,有的在新生入学后组织一个临时的军训管理机构,军训结束后机构也就不存在。只有部分学校成立了军事教研室。

2.没有能适应军事技能教学的场地和器材设备。全省高校没有一个军训实弹射击靶场,要进行实弹射击就要租借部队靶场。由于不属一个系统,有很多问题不能解决,使多数学校的军事技能教学任务不能按要求完成,学生意见非常大。

3.军事教学课程师资队伍欠缺,与通知要求相差甚远。据不完全调查统计,有的学校只有一两个专职教师,在29所院校中只有专职教师三十余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讲师13人,助教13人,兼职31人。

4.高校每年扩招,入学新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学训练时间短,教学人员少,国防教育任务难以完成。目前多数学校不能单独完成大学生的军训教学任务,只有聘请军事院校、武警、公安或消防支队人员担任军训临时教官。教官自身素质相差较大,由于各院校需求量大,有的单位把只有一年军龄的人员也派来当教官,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5.军事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待改革和完善。目前,各高校在军事技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数上都不规范,教学内容和手段简单而又单一,多数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军事技能课程的教学都相对地集中在新生入学后的一个时间段中完成,主要以队列、条例训练为主,而实弹射击训练因种种原因有90%以上的学校无法按教学计划完成。

四、改革高校军事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

首先要改变人们传统的国防教学观念。在和平年代里人们的国防教育观念淡薄,军事理论、军事技能教学可有可无,应付了事,没有把国家安全、民族的安危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来认识。国家安危,匹夫有责,特别是在和平年代更应该树立国家安全意识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

其次要加强军事课程教师队伍建设,逐步改变现有的师资队伍结构。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军事课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因此,高校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校要把军事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列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一并培养,对现有的军事教员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规定军事课程教学的师生比例,为稳定提高军事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要建立清晰的高校军事技能课程教学目标的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我国现阶段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体系都很规范,由于军训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近几年的事情,多数学校还没有列入正常的教学管理。为了使[2001]48号文件得到贯彻实施,高校大学生的军训工作应统一纳入学校武装部管理。武装部下设军事理论、军事技能教研室;在教学管理上列入学校教务处;在职称评聘和教师福利待遇问题上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使高校国防教育真正走上学校的管理轨道,从而有效地吸引和留住人才,确保高校大学生的军训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个人要给予表彰;要建立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时应优先考虑。

军训阶段总结例11

军事共同课教学的一般规律是为了揭示军事共同课教学过程中及其自身运动中所固有的,不断重复出现并能影响其发展方向的本质联系.它贯穿于军事共同课教学的全过程,始终对教学有指导性作用。认识并掌握军事共同课的教学规律正确处理好军事共同课教学活动中各方面的联系,能使教学过程具有最佳结构并发挥最大效益。

1.教与学相统一的规律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关系。因为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教学过程的支柱和动力。研究教与学的关系,主要是把握在军事共同课教学过程中,教员与学员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

在军事共同课教学过程中,教员、学员都是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他们一方面以共同认识对象――教学内容为客体,另一方面,又各自把自己一方看作主体,把对方看作客体。学员作为教员认识的客体,是被教员认识“加工”的对象,教员作为学员认识的客体亦是被学员所认识和影响的对象,他们之间复杂的处于变化中的主客体地位和相互转化,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军事共同课教学过程是教与学这两个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总之,教与学是对立的统一。教学中教员起主导作用,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与教学的对象――学员相结合才能起作用。

2.教学与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军事共同课教学与教育相统一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军事共同课教学根本目标是为空军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培养合格的战斗和指挥员,所以各课程、各章乃至每节课都围绕上述总目标而确定各自的具体教学目的。明确的教学目的,使学员把今天的学习同明天担负的职责联系起来,从而增强其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激发其稳定持久的学习动力,坚定其发展的方向。

军事共同课教学过程是军事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军事体育和指挥管理教育各方面协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不同科目、不同内容的教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出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启发学员汲取科学知识,掌握军事技能,磨练战斗意志,培养过硬作风,锻炼强健体魄,使自身素质获得全面发展.

教员的思想修养、知识水平、治学态度、举止言行是有形的榜样,无形的力量,对学员的思想言行产生直接的影响,学员可以从教员身上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优美的教学环境,科学正规的教学秩序,紧张而活泼的学习气氛,都对学员发挥教育的作用。

3.教学与部队建设相统一的规律

军事共同课教学要按照部队建设的需要和发展,进行组织教学,离开部队建设的需要,军事共同课教学就严重地偏离方向和脱离实际。军事共同课教学与部队实际需要相一致,对造就全面合格的军事人才,增加部队战斗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传授的专业知识技能不能适应部队训练、作战,或传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虽先进,但脱离实际,就不能为部队建设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所以军事共同课教学就必须根据部队建设的实践要求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采取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二、着眼时展,全面推进军事共同课教学

1.军事共同课教学存在的弊端

军校以往的军事共同课程教学大多都是在新学员刚入校阶段集中进行。从我们学院来看也是在学员入学后集中一段时间进行,一般在一个半月左右即结束。这种方式对规范学员的基本军人素质有着比较明显的强化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有限,加之学员接受能力认识程度以及场地器材有限等原因,在教学中难免出现训练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等弱训的现象,使得一些已训内容的质量,达不到大纲的要求,特别是集中训练结束后,军事共同课程教学由思想上的重点变为组织实施上的盲点,由集中全部力量关注教学变为任课教员的单打独斗。进而导致一些学员的军事共同素质下降,有的学员在毕业时连装退子弹这种基本的动作都做不了,做不好。因此,必须改变这种集中时间教学的传统做法。

2.采用分阶段全程化教学方式

全程化教学方式,就是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本着“打基础、重规范、强素质”的教学理念,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有层次地把不同的军事共同课教学内容用教学计划的法定形式分配到不同的教学阶段,使训练和教学活动贯穿于学员在校的全过程。

(1)定型阶段

以入学后集中训练为主,时间约为45天左右,主要完成单个军人队列动作,轻武器射击基础、战备基础知识、单兵战术动作、条令知识、体能基础项目等内容,以打牢军人素质基础,实现青年学生向合格士兵的转变。

(2)巩固阶段

即从定型训练阶段结束至第二学期末,主要是对前期的训练科目进行训练和巩固,保持训练水平的平稳性。并适当开设一些如超越障碍、游泳、班战术等新的科目,实现合格士兵向合格军校学员的转变。

(3)提高阶段

即第三学期开始至第六学期末,主要是进行战术基础理论、军事地形学、军兵种知识、军事高技术知识、高难度军体项目等指挥基础类课目的教学,以完善知识结构。

(4)强化阶段

主要安排在第七、八学期,进行教学法、特定课目(手枪射击、手榴弹投掷)和一些弱势项目的补差训练,实现由合格学员向作战指挥员的转变,通过这种分阶段全过程的组织和集中教学与分散教学相结合,正课教学与课余训练相协调,以保证军事共同课程教学的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活动的连续性,以缓解内容多、时间少、要求高的教学特征。

三、着眼部队建设实际,优化军事共同课的教学方法

知识转化为战斗力,不仅依靠教学内容的优化而且赖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知识向战斗力方向转化呢?在教学形式方法上,注重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根据每门课程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科学地确定教学方法,激发学员“我要学”的自主意识、求知意识。单调、艰苦是军事共同课程教学的突出特点。因此,要使学员爱学、乐学,就必须在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上下工夫。

1.遵循发展规律,突出教学方法的应用性

在教学方法上,应积极地创造条件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模拟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应用到军事共同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改变军事共同课程外表粗浅的形象,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

(1)装备操作要模拟化

在装备的操作训练中,应积极研制和广泛使用模拟训练器材,如轻武器射击激光模拟训练器、发烟手榴弹等,以增强训练中的趣味性和实战感,缩短训练周期,提升训练的质量。

(2)理论作业要“机辅化”

即凡能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练习或运用的教学内容,如作战标图、地形分析、习题作业、理论考核等,都应努力实现机上操作。一方面可使教学更加贴近部队的训练实际,提高学员适应信息化作战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使作业的评判实时化,考核评价更具备公平性与合理性。

(3)战场课目实战化

在军事共同课程中,像手榴弹实弹投掷、战伤救护、防化装备使用、野战生存等内容,都是战场味道很浓厚的课目。因此,必须从实战出发组织训练,必要时应设置一些实战化的场景或环境,让学员在身临其境之中,磨炼意志,掌握技能,提高素质。

2.着眼教学效果,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军事共同课教学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这之中有的是继承传统的教学经验加以改革和发展,有的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思想与军事共同课教学相结合而产生,有的是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教员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产生的。通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心得体会,我认为针对学员的特点,强化教学效果,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应着重体现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加强启发式教学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不是某种具体的教学原则,方法,而是教学的一种指导思想。“启”的意思是“激其思”,“发”的意思是“导其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员指点门路,激发学员思维,诱导学员从认识结构的不平衡走向平衡,从而让学员领悟知识真谛,达到真知,因此,要在讲授法、研讨式等各种教学法中贯穿启发教学思想,发展求异思想,鼓励学员大胆质疑,培养学员独立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问、反问、布疑、讨论等形式激活学员的创新思维,激发学员善思勤问的主动性,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为科学合理的双向交流式教学

(2)积极推动案例式教学

案例式教学有利于激励学员自觉听取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教会学员在走上工作岗位后重视诸多问题。让学员在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争论中理解概念、掌握方法,提高科学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尽可能缩短理论和学员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时间。

(3)开展竞赛式教学

应利用青年人活泼好动、争强好胜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大力开展课内的小观摩、小评比、小比武等“三小”活动,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员的训练积极性,培养学员良好的竞争意识。

(4)重视融合式教学

根据一些特定课目(队列、战备基础、条令、体能训练等)与日常行政管理相联系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地把课堂教学同日常管理、练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与行管相结合、兴趣与需要相结合的全时空教学环境,促进训练水平的巩固与提高。

(5)注重实践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