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据分析的前景

数据分析的前景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6 09:00:12

数据分析的前景

数据分析的前景例1

一、大数据时代国库统计分析转变

(一)树立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时代预言家”维克托认为:世界的本质就是数据,大数据将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一直以来所延续的传统统计分析思想已变得陈旧且落后。国库统计分析思维应当在大数据背景下加以转变。一是关于大数据抽样调查工作的思想。抽样调查是目前统计分析工作中的重要调查方式,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感器、网络和数据处理技术,为获取全局数据提供了可能,抽样调查方式越来越多的被大数据取代成为必然。二是大数据统计思想:允许数据存在不精确性。纵观目前的各类数据,一方面,数据来源不断扩展,另一方面数据处理方法飞速发展,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统计分析效率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数据的精确性上。三是大数据相关关系的思想,由验证因果向寻求关联转变。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工作的下游产品,对决策的意义常常大于常规报表。大数据的应用,统计分析也将发生转变,在做好因果分析的基础上向寻求关联转变,原因分析更加精准和深刻,对策建议更具参考价值。

(二)被动统计到主动分析,从人工统计到智能统计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无论政府机构还是社会公众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国库统计分析部门也不例外,更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对经济转型期的一些重大问题尤其是关系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做好数据统计分析,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转型。涂子沛指出人类使用数据的巅峰形式,是通过数据赋予机器“智能”。大数据在包括国库统计分析中应用的终极形式就是分析智能化。

(三)从事后统计向事前预测转变

统计分析报告是统计工作的重要产品,完整的进度性常规分析应该包括对未来一定时期数据的预测。但由于小数据和信息量的局限,预测一般很少作为报告的重点,多是在假定发展条件、相关政策不变的情况下对未来情况做出的粗略研判,影响了统计对决策的参考价值。而大数据的核心就是将数学算法与海量的数据有效结合,来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将有利于统计报告实现由单一的事后分析,向注重事前预测转变。

二、大数据在国库统计分析全流程应用的探讨

当前,大数据浪潮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国库统计分析要学会积极的运用大数据的思想和方法,来应对各种新挑战。国库统计分析要积极主动建立大数据分析应用机制,破解新常态下面对的各种问题,实现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本文重点分析国库统计分析全流程下大数据的应用。

(一)数据源:建立国库统计分析数据池

目前国库统计分析所用数据主要通过“3T”系统产生基础数据和监管类数据,通过收集各类型政策文件、影像资料、领导讲话、内网信息等形成综合性数据。但这些数据远未达到支撑大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国库统计分析应当建立“数据池”这一基础工程,通过人行内部数据整合、银行和其它机构数据接入、互联网数据抓取和引入等多渠道扩充基础信息源和数据库,为国库统计分析的大数据应用奠定数据基础。

一是加速整合现有国库数据。我国国库汇集了各级政府财务数据和各级国库管理数据,包括从中央到县乡的各级机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也包括税务、海关、财政、银行等部门处理的各类收支退存等国库资金运行数据,涵盖面极广。但现有数据资源存在着部门隶属、无法共享等问题,大数据要求建立统一、高效、共享的国库业务大数据池,就必须打破现有藩篱,尽早实施“国家金库工程”,完善内部数据源。

二是扩大国库统计分析数据源。最重要的是打通各级政府及其下属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实现政府办公、工商行政、招商引资、外贸出口、仲裁诉讼等政府活动所产生的数据接入共享。其次是实现一行三会、商业银行、行业协会、企业实体等生产运营数据的持续传输和报送。最后是互联网数据,互联网是大数据的重要载体,也是数据收集的快捷途径,通过各类互联网平台,门户以及行业网站,可以收集海量数据来增加国库统计分析领域数据采集的前置性和时效性。

(二)数据采集与存储:软件与硬件结合

大数据的应用中,由于数据来源非常广泛且类型多样化,需要存储和分析挖掘的数据量也是十分庞大的,因此数据展现和处理的高效性以及可用性十分重要。因而,大数据的收集和存储应当通过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自动实现,并结合线下需求采取人工收集等传统方法,以补足系统无法收集的数据的遗漏。国库统计分析数据的采集应当在国库大数据资源池基础上,通过构建云计算应用平台,统筹整合各直属国库大量分散的数据和软硬件资源,通过应用云计算平台的资源和功能,以提升和优化整体效能,从而实现全国国库统计分析的大集成、大整合以及大应用。对于其他横向联网数据,比如一些保密性较强的科学研究数据和企业生产经营数据,则可以与研究机构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用特定系统接口等相关方式采集数据。

在数据存储方面,在通过完善的物理存储技术和云计算平台等软硬件设施的基础上,按国库统计层级建立分级仓储式数据中心,以人行总行为总库,各项业务与非业务数据达到汇总存储,各级行通过内部接口或云计算平台实现数据上传下载,同时本级行建立分中心数据存储仓,采集本级区域内纵向和横向数据并存储。同时按照保密和信息安全等要求,实施分级授权和设置防火墙、实时加密存储数据和卷标存储加密等技术。

(三)数据清洗与结构化处理

国库海量的、不规则的数据无法提供有效决策支持,只有通过数据清洗技术将大数据转变为结构化和规则化的数据,才能体现大数据价值。数据清洗包括检查数据一致性,处理无效值和缺失值等,是发现并纠正数据文件中可识别的错误的最后一道程序。经过数据清洗技术处理残缺数据、错误数据和重复数据后将有效数据写入数据库。

在国库大数据统计分析上,通过数学知识(概率、统计、离散化等)建立合理模型,充分利用和挖掘数据内容。综合运用开源类和非开源类数据分析工具包括R、Python、MATLAB、SPSS、EVIEWS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具体实现统计分析、数据挖掘和模型预测等功能,并以可视化的结果予以呈现。统计分析包含假设检验、差异分析、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bootstrap技术等。数据挖掘包含相关性分组或关联规则、聚类、描述和可视化、复杂数据类型挖掘等。模型预测包含预测模型、机器学习、建模仿真等。

在统计分析过程中,国库统计分析应该重点实现云应用的创新与共享。统计人员可以根据业务的新要求,在云平台数据开放接口的基础上,自由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实现业务应用的创新和扩展。与此同时,以算法的方式将统计人员的智力成果和业务知识固化,当经验证为可信任应用时,可自动进入云平台的应用共享库,在得到授权的前提下,自由使用或补充完善,实现知识固化、资源共享。

(四)国库运行智能化统计分析

在云应用平台上,国库统计分析首先要将日、旬、月和年作为数据的时间维度,将国库收入、国库支出以及国库库存等统计指标作为数据的为空间维度,利用云计算的强大能力,并借助数据分析展示工具,预先计算处理数据。或者根据用户事先提交的数据挖掘需求自动完成相关数据预处理。统计分析人员随时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深度挖掘数据,并使用QLikView等数据分析工具,实现统计大数据的多维度、可视化展示。

二是实现常规统计分析的智能化生产。可以通过完善和丰富大数据应用平台的分析功能,实现机器式的学习,输入必要的参数后,系统将自动计算数据,并关联提取大数据池中的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而依据特定的模板输出分析报告,最后由分析人员对输出的分析报告进行质量把关和进一步的补充完善。

三是构建统计分析数据模型,提高预警预测水平。不断进行新的分析预测数学模型的探索和构建,充分利用国库统计大数据平台上的海量数据和动态实时数据,不断提高预测水平。

(五)数据展示与反馈

以智能化统计分析为主的大数据应用技术,为数据结构化和可视化的展示提供了支持。简要国库运行数据、系统化运行指标、国库资金运行报告、国情和舆情监测报告、企业和金融服务报告、国库运行情况预测等为中央银行、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统计信息和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国库在国家预算执行中的促进、反映和监督作用。同时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对现有统计分析结果予以反馈,还包括对未满足需求提出反馈,丰富和完善大数据应用成果,充分发挥国库统计分析应用大数据的社会价值。

综上所述,从全流程看,大数据应用自数据端建立“”数据池“”到处理端智能分析在到应用端数据展示,大致可以通过下图(图1)形象展示:

三、有效提升大数据应用的政策建议

(一)从制度层面保障大数据统计分析的有效开展

制定专门的大数据应用法律法规,在由总行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的基础上,各地区分支机构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特色大数据应用和发展规章制度。从数据产生、采集、存储、挖掘和应用等大数据处理全流程做出明确安排。一是通过总行层面的发文、通知等鼓励通过大数据方法加强国库统计分析,建设大数据共享和应用平台;二是强化大数据统计所需软硬件采购、数据源互联互通及模块化分割等作出具体安排;三是要求大数据应用所应达到的在信息、统计报告、预测与预警等功能上的目标和绩效予以明确,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提供统计分析支持;四是强化信息技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网络攻击、系统失灵等问题,明确应急处置方案。做到严格立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投入,满足大数据应用的软硬件要求

大数据基础设施可分为硬件和软件两类。硬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用于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大数据的信息化系统架构;软件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各类数据信息、数据挖掘和大数据应用专业软件以及金融企业的人力资源。人民银行应通过专项资金投入等方式构建大数据应用的软硬件设施和和培养专业人才,并通过持续培训使全体员工了解并使用大数据进行国库统计分析。也可邀请专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服务商作为咨询顾问,整合国库不同生产系统数据,优化数据应用行为,加快统计系统建设步伐。

(三)提高大数据管理和应用能力

国库统计分析应不断的加强国库运行数据的采集、储存、保护和管理工作,不断提升统计分析水平。加强对国库统计分析中涉及的地方债、营改增、房地产、小微企业经营、财政专户、盘活库存等热点领域可以设计建立相应跟踪监测指标体系。与此同时加强改革数据的统计制度、方法以及程序,研究大数据共享制度,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便捷、坚实的大数据基础。

建立国库大数据分析应用机制是新形势下的当务之急。国库统计分析需不断改革创新,强化大数据的思维,提高大数据的意识和驾驭大数据的能力,积极探索新的大数据应用方法和途径,从而在国家宏观决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库管理方面,进一步提升国库统计分析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沈昱池.大数据时代我国财政信息共享的思考[J].地方财政研究,2015(11):47-67

数据分析的前景例2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31-068-01

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大量的共享的数据信息的集合,是按照一定的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信息的仓库。信息资源是企业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资料、数据和图片等信息的总称。信息管理系统是指能提供企业管理所需的信息的人机交互系统。

1 数据库的结构与特点

1)数据库主要有三层基本结构:①物理数据层。即数据存储层,它是指在物理存贮设备上实际存储的数据,是最原始的数据,是用户需要加工的数据;②概念数据层。它是数据库管理员概念下的数据库,定义了每个数据的逻辑及数据间的逻辑联系;③逻辑数据层。即用户层,它是用户所看到和使用的数据库。

2)数据库主要有七个特点:①数据的共享性。即所有用户可可通过各种方式同时使用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取,数据库也包含所有用户所需求的数据,从而实现了数据的共享;②数据的简洁性。数据共享的实现减少了文件系统中所必需的建立用户各自的应用文件,从而减少了数据的大量重复和冗余度;③数据的一致性。数据的共享也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④数据的集中控制性。数据库避免了文件管理方式中的分散状态,对数据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便于对数据丢失或泄露的及时处理;⑤数据的独立性。即数据库中的逻辑结构和应用程序相互独立和数据物理结构和数据逻辑结构相互独立;⑥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数据丢失、错误更新和越权使用;⑦数据的可建设性。数据库功能强大,技术可升级,有良好的可建设性。

2 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现状

1)企业对数据库的重视度不够。企业对数据库的发展建立不够重视,目前文件系统和文件管理还是企业信息管理的主要途径,企业没有将数据库当做一个企业的重要产业来建设,没有主要的职能部门对数据库进行管理和建设,投入的人力物力少,投入的资金也不够,导致了企业数据的丢失,企业信息资源供应不及时,企业内部能共享的信息重复占用资源等问题,造成了企业的巨大经济损失。很多企业只着重于眼前的利益,没有长远的经济目光,对数据库的开发建设程度不高。要想让一个企业能长远的立足和发展,就必须加大对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的开发力度。

2)企业对数据库的认识不够。数据库的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不仅是为了科研部门的相关研究工作,同时也是为经济、销售、政治等其他部门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的保证。数据库对企业信息资源的管理功能强大,在数据库中集中控制企业各个部门的数据,能快速地查找到数据的根源,能及时地处理数据的遗失和泄露。

3)企业对数据库的建设水平低。数据库技术在企业中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并没有完全成熟的和完善的数据库下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够成熟的计算机开发技术也还跟不上数据库建设的需要和社会的需求。不够完整的数据库体系结构,不够成熟的数据库开发技术,不够充足的认识和不够重视的发展等,这些都是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驻足不前的原因。

就现阶段而言,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拥有了相对比较完善的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企业要长足发展,信息的数量和管理力度必将加大,能解决这一系列信息相关问题的数据库技术就是瑰宝了。因此,加大加快发展企业中的数据库技术是想要长足发展和生存的企业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

3 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前景

1)企业对数据库的需求增加。随着企业发展的逐步壮大,企业信息资源也将更加复杂,信息数据量更大。传统的文件系统和文件管理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的需求。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意味着数据处理和信息资源管理的高效率,对企业来说,更高的效率意味着更大的利益和更广的竞争空间。

2)企业对数据库的技术要求加大。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开发和建设技术不够完善,但同时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飞速发展的企业对数据库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这是数据库技术的机遇,也是企业的机遇。因此,努力开发企业数据库技术和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发展的必备筹码。

3)知识产权对数据库的保护。信息的高速发展让信息逐步成为了一项产业,信息也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知识产权协定》对数据库和信息资源进行保护,抑制了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安全的外部环境为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4 结束语

数据库在企业中的发展就像新长的嫩叶,没有很完善的体系结构和技术,没有得到很大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它却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大的需求量,安全的环境也是它将迅速发展的有利条件之一。由数据库技术实现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企业信息化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必备条件之一。一个企业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发展自己的数据库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新挑战,在继承传统企业信息资源管理的优势下,结合新兴的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努力实现、提高和改善对数据及信息资源的使用。

参考文献

数据分析的前景例3

中图分类号:TU98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135-03

1 引言

武汉大学校园景观环境有着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围绕着珞珈山与狮子山为主体的校园景观环境代表着武汉大学悠久的校园历史与独特的人文环境。两座山周围有着武汉大学的早期建筑群,如老图书馆、老文法学院、樱花古堡、理学院、行政楼等。这些建筑之间形成了独特的景观与交往空间。珞珈山与狮子山所围绕的武汉大学历史校园景观环境,有其可分析与利用的价值。

传统的景观分析是一种基于人的主观认识的分析,是一种对环境的感性认识。而GIS强大的空间及属性数据管理与空间分析功能为实现数字景观规划、量化分析、三维场景下的可视化景观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建立GIS的景观要素库、三维景观模型库等,结合遥感影像,景观规划工作者可以在较真实的、较直观的三维景观环境下进行景观规划与量化分析。

以往的基于GIS景观分析多为宏观层次的如景观斑块分析、景观指数分析、景观指数分析、景观生态分析等。张林艳等(2008)对景观格局分析指数的选取进行了研究,“在简要阐明构建景观格局指数中颇具代表性的理论基点(如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景观镶嵌模型)的基础之上,针对普遍存在的混淆和误用景观指数的事实,叙述了合理选用景观指数的基本原则。最后,引介国外Ritters和O’Neill等人所推荐的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5个景观指数:平均斑块边缘一面积比、蔓延度、相对斑块面积、分维数及斑块类型/景观类型/土地覆盖类型”①, 为广大景观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参考。张永达等(2004)进行的以GIS为核心的昌平区景观生态分析与规划信息系统研究,采用COM 组件技术建立一个通用的GIS 平台,并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发景观指数分析与景观规划等模块,主要为景观指数的分析与景观规划研究提供参考;②蔡明玉等(2008)进行了基于3S 技术的城市辐射效应景观分析,采用了3S 技术进行缓冲区分析,并以蓬莱市为例从景观与斑块两个层次对城市辐射效应与景观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③贾维花等(2011)进行了基于TM 影像的曲阜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景观分析;严登华(2004)进行了东辽河流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刘国海等(2011)进行了基于GIS 技术的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为例);王彬等(2007)进行了基于GIS 的广东地名景观分析;郝彩莲等(2011)进行了滦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Ruedisser,J等(2011)利用GIS 技术在澳地利进行了生物多样性研究;Carver,S 等(2011)利用GIS技术提出了一套可反复利用、可借鉴的方法支持测绘以保护自然景观,并在苏格兰的两个国家公园:Cairngorms 公园与Trossachs 公园进行验证,支持景观特征的评估、发展与控制……由此可以看出,以GIS技术为平台进行宏观层面的景观分析论述十分常见,但是对于中微观层面的景观分析的论述却比较少,因此,在这一领域急需做出理论与实践性的探讨,为中微观层面的景观分析与规划提供参考。本研究试图在GIS环境下对武汉大学校园景观进行分析,探索中观层次的景观分析方法。

2 研究目标

研究从三个方面展开,具体目标如下:

1)校园景观GIS建库

根据对珞珈山与狮子山的调研,结合武汉大学地形图,构建景观分析原始数据库。建库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形、现状建筑、现状交通、现状绿化、现状水域,形成数据库,全面反映校园景观的真实情况。

2) GIS环境下的景观分析方法探索

根据建立的GIS校园景观库,对现状景观要素进行分析,得出现状结论与问题,以及对以后的景观规划设计提出一些建议。如,地形分析(坡度、坡向)、建筑物分析、绿植分析、水域分析、道路分析、日照分析、天际线分析、节点分析、视域分析、视线分析、视点分析、高程分析、轴线分析等等。

3 )三维景观可视化研究

结合三维建模软件,通过建立景观要素三维模型,实现校园景观的三维可视化浏览与动画等功能,将武汉大学历史校园景观展现出来,让规划师、公众与决策者能够对武汉大学历史校园景观有一个详尽的理解,为以后的校园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3 研究内容

3.1校园景观GIS建库

关于校园景观GIS建库,研究需要实现的目标如下:

1)真实再现现状。通过对地形、属性的描述、照片及简介链接等多样化的手段,还原一个丰富、真实的现状环境(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

2)能够支持空间、景观分析,数据结构和数据内容要能够支持后续的空间、景观分析。进行的空间与景观分析能够为后期的景观规划提供所需求的数据与信息,能以量化的方式为后续规划与管理做出指导,形成关于武汉大学校园历史景观的珍贵资料。具体而言,研究需要完成以下建库内容:

①地形数据库:对所选片区进行地形TIN模型建立,形成高程数据库。

②现状建筑数据库:对片区内约千栋建筑的普调数据,进行信息入库,包括建筑名称、建筑结构、建筑层数、使用单位、建筑风貌、建筑质量、建筑功能及年代等,同时建立武汉大学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模型,纳入到GIS数据库中。

③现状绿植数据库:对现状绿植进行两个层级分类,一类是沿道路的行道树划分为带状要素,二是片区的绿植划分为点状要素,点状要素可以分为大型点状与小型点状要素。

④现状交通数据库:对现状道路的调研数据进行GIS建库,建库内容包括:道路名称、道路类型、道路宽度、服务对象、人车流量、畅通情况、路面质量、铺装类型、历史价值、照片链接、道路断面、校门、交通标志等。

⑤现状水域数据库:对现状的水域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GIS建库,建库内容包括:水面面积、形状、水面周长等等。

3.2 GIS环境下的景观分析

地形坡度与坡向分析:数字高程模型(DEM)是GIS技术的关键数据库之一,通过建立武汉大学珞珈山与狮子山的数字高程模型,进行三维地理空间模拟,产生出坡度、坡向、平面曲率、汇水面积等等,通过这些因子在地貌形态模拟与生态环境研究上的应用,可以为后期景观分析(景观视线分析与天际线分析)与规划提供依据。

建筑分析:对于建筑的分析主要是对武汉大学现存的老建筑进行建设年代、建筑层数、建筑风格与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对于老建筑的分析有利于形成历史建筑保护与后期景观保护规划,例如根据GIS分析的建筑年代在校区的分布情况进行建筑分类保护,根据分析的建筑层数控制后期规划与建设。

绿植分析:对于绿植的分析可以深入到绿植的面积、绿植的种类、绿植的生长规律,乔木的生长年龄、冠径大小。根据绿植的生长规律预测武汉大学历史校区绿植未来变化情况,指导未来绿植规划与建设。

交通分析:对于交通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通的可达性、交通与景观空间的联系性、交通对于景观视线的引导性等等。景观分析中的交通分析是关键点,交通分析可以为后期的景观分析中的交通规划提供量化的依据。

水域景观分析:武汉大学历史校区中的水域只有未名湖与月亮湖,武汉大学历史校区有着东湖良好的水域景观,对于水域景观可服务的范围与可视性进行分析,指导后期水域景观规划。

轴线分析:轴线是景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元素,武汉大学老校区在进行规划时严格考查了轴线关系,合并校区后也存在着明显的轴线关系,对老图馆—工学部一号楼轴线、理学楼—行政楼轴线、人文馆—卿体育馆轴线三条轴线进行分析,研究景观轴线规划景观丰富度与景观缺失,为未来的景观规划与建设提供建设性方案。

4 关键技术与技术路线

本次研究的关键在于对现状景观环境的分析,因此关键技术在于如何使现状的环境在GIS环境下再现,并对各类景观要素进行定量性的分析。

本研究首先从国内外已有的基于GIS的景观分析入手,收集武汉大学历史校区的景观要素数据,把相关数据输入到GIS研究平台,形成GIS基础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完成坡度/坡向、现状容积率、绿化率、水体面积、道路可达性、现状天际线、现状轴线、景观节点、景观视域、景观视线、景观视点的分析,形成现状景观图纸;完成前期分析后,根据景观规划要点:地形、建筑物、绿植、水域、道路、天际线、节点、轴线等进行GIS景观规划数据库的建立;最后形成GIS景观规划总数据库,实现景观规划设计数据查询与景观规划管理(技术路线详见图5)。

5 总结

基于GIS的景观规划研究是对传统景观规划研究的批判性提升,既吸取传统景观规划研究中的相关要素,又利用GIS分析的先进技术实现传统景观规划研究中不容易的量化分析,是景观规划研究质的升华。本研究目前已完成武汉大学历史校区相关景观要素的前期数据调查与收集,并进行了GIS基础数据库建立,初步进行基于GIS的景观分析。当然,在研究中有着许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希望得到更多专家与学者的指导。

参考文献:

[1]贾维花,尹永宜,侯彩青.基于TM影像的曲阜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景观分析.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J].2011(3).

[2]严登华.东辽河流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资源科学,2004(1).

[3]刘国海,陈华江,罗多,田亮.基于GIS技术的森林景观空间格局分析——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为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4]王彬,司徒尚纪.基于GIS的广东地名景观分析[J].地理研究,2007(2).

数据分析的前景例4

2深圳南山科技创新景气指数构建方法

2.1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2.1.1指标筛选

在深圳市南山区统计局的支持下,本文收集了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季度指标53个,季度数据1378个,覆盖年份从2007年1季度到2013年2季度共26个季度,涵盖了南山区高新技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电一体等几大产业。根据数据的缺失情况,以及指标的重要性和波动性,配合科技创新的过程、结构维度进行指标的筛选。

2.1.2数据处理

由于原始数据在统计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某些失误,为了避免这些数据对分析结果造成损害,因此有必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本文中把数据正常值界定在内,对异常值和缺失值通过均值法或线性趋势法对其进行替换。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之后,计算相应的同比增长率序列。为了剔除季节变动要素和不规则变动要素给景气指数分析结果带来的负面影响,本文采用Eviews中X-12法对数据进行季节调整。

2.2综合景气指数指标的确定

2.2.1基准循环的选取

基准循环既是分析波动周期及波动特征的主要依据,目前国际上正在使用的景气指数有三种循环:古典循环、增长循环、增长率循环。由于目前我国的科技发展速度较快,科技创新投入总量和各项指标都在增长,很少出现绝对量下降的情况,只是增长速度的变化幅度较大,因此本文区域科技创新景气分析采用同比增长率循环法来反映科技创新指标的变化情况。

2.2.2基准指标的确定

景气指数体系是以基于有关科技创新变量相互之间的时差关系来指示景气动向的。基准指标就相当于衡量其时间序列先后顺序的尺度。根据重要性、波动性以及能够敏感反映科技创新变化活动的原则,本文选取了正在申请专利数量为基准指标。这主要是由于专利的申请数量能准确的反映一个区域的科技状态,同时它也是科技力量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2.2.3科技创新景气指数指标分类

对初选指标进行筛选后,按这些指标与基准指标之间的时差关系划分为先行、一致和滞后指标组。分组的方法很多,目前采用较多的主要有时差相关分析法、K-L信息量法、聚类分析和谷峰对应法。根据各方法的性质和要求,本文选用时差相关分析法对景气指标进行分析。

2.3科技创新景气指数构造

2.3.1南山区科技创新扩散指数计算

扩散指数(DI)是在对各个科技指标循环波动进行测定的基础上,所得到的扩张变量在一定时点上的加权百分比,能有效地预测科技创新循环的转折点。

2.3.2南山区科技创新合成指数计算

扩散指数虽然能有效地预测科技创新循环的转折点,但不能明确地表示循环变化的强弱,不能反映波动的振幅。而合成指数正好能弥补这些缺点,本文用美国商务部的合成指数计算方法来构建科技创新的景气指数。

3南山科技创新景气指数分析

3.1长期景气波动分析

从总体来看,根据一致合成指数的走势,深圳南山区的科技创新景气指数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3.2短期景气波动分析

深圳南山区的科技创新景气指数是基于季度数据进行测度的,因此具有更好的时效性。有助于动态地把握科技创新活动的状态,并对制定相关的政策给予辅助。结合近几个季度的走势分析看:(1)先行指数反弹明显,科技创新有望走出不太景气的状态。先行指数在经过11年下半年的低迷之后于12年1季度出现阶段回升,并于2季度上升至100.69,但是上升势态并不稳固,小幅波动之后进入一个企稳回升的上行期,预示着后续季度科技创新景气指数有向好的趋势。(2)一致指数上行企稳。科技创新景气指数在前几年出现了逐季下行的走势,由11年3季度的景气高点下滑到12年3季度的景气历史次低点,景气度由此进入一个不太景气的低迷状态。但是,最近几个季度的数据显示,景气状态逐渐回暖,连续四个季度景气值稳步回升,由99.62微张到13年2季度的100.57,一致指数上升势态明显。(3)景气预警指示灯显示南山区科技创新景气状态由11年3季度的非常景气逐渐下滑到12年3季度的不景气,12年3季度和13年1季度连续显现2个季度不太景气的预警信号,但13年2季度的景气状态出现回暖状态,进入正常状态。最近几个季度的综合预警灯信号表明,深圳南山区的科技创新活动经过一个低迷期后进入一个回暖上升通道。

4主要研究结论

本文以创新周期为理论基础,基于季度数据构造了南山区的科技创新景气指数,为政府科技政策和科技统计工作的改革提供了示范基础,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

结论1:本文的数据是基于深圳南山区科技统计改革的成果,采取季度数据,对测度区域科技创新发展具有很好的时效性;利用合成指数方法构建的创新景气指数能清晰地反映科技创新状态由下降、稳定、恢复到增长的波动特征以及转折点,有助于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景气状态进行测度和监测,这是目前以基于年度数据和简单指数构建方法做出的创新指数所不能及的。

数据分析的前景例5

[3]于长虹,王运武.大数据背景下数字校园建设的目标、内容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30-35.

[4]严霄凤,张德馨.大数据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4):168-171.

[5]吕竹筠,张兴旺,李晨晖等.信息资源管理与云服务融合的内涵及共性技术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35(9):26-32.

[6]李娜,沈浩.走在媒体大数据挖掘前端,甲子之后的新传媒[J].

[7]王元卓,靳小龙,程学旗.网络大数据: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学报,2013(6):1125-1138.

数据分析的前景例6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旅游业也不可避免的逐步实现信息化。开发商在对旅游目的地进行开发前,一定要对该地的时间、空间等信息做到充分了解,从而做出最适宜的开发计划,使该旅游目的地的资源潜力得到充分挖掘,防止资源被浪费,资源的自身价值也将充分得到实现,也能最大限度吸引观光客;规划人员在确定旅游线路前应充分了解旅游景区的地理、属性等信息,进而规划出最适宜的线路,既能保证游客的要求得到满足,又能节约其旅游成本;游客在确定旅游方案前,对景区的服务、路线、沿途旅社、交通状况等要进行充分了解,以便确定出最佳旅游方案和旅游方式。从上述表述可知,现代旅游业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建设,地理信息系统也为现代旅游业提供了大量的空间地理数据。因此现代旅游业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

旅游业的各个部门几乎都能发现GIS 的身影,总体上可将其划分为下面几方面:信息查询、景区开发与规划、专题制图、景区资源评估以及动态监测。下面具体对各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信息查询

现代旅游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空间地理数据,如各景点的具体分布位置、规划游览线路图、服务点位置、出行道路、通信状况等都与地理属性密切相关。应用GIS后就能迅速、全面、准确的获知旅游地的地理信息,使用GIS技术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就能实现对海量信息的管理与调用,并在电子地图上对这些空间或非空间的信息进行集成,再利用已建好的数据库系统对其实行统一管理,方便检查。当前GIS被大量应用到旅游信息系统的开发中,电子地图资源和有关查询页面也大量充斥网络,进而为旅游开发决策者提供大量的信息,使其在景点位置分布、旅游线路选定、目的地环境、服务设施等方面做出更好的决策。旅游目的地在电子地图上必须醒目,可使用鲜明的图标标注出来,这样有利于将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及其所处城市和周边城市的邻近关系直观的展现出来。在选择旅游路线时,若只有两地,就使用有权图的算法,将最短路径计算出来;若线路上要经过多个目的地,就使用遍历多目的地的方法,计算出最短路径,并将确定好的路径使用鲜明的线性图标在电子地图上标注出来。将依据算法计算出的结果,在空间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并把得到的数据用文本的形式标注在电子地图旁边,使用户对结果了解清楚。电子地图上应反映出旅游目的地大致环境,因此可采取图层叠加的方法或指标分类的方法,在地图上反映出环境实况。电子地图上也应反映出旅游景点的各种服务设施的分布状况,因此应在地图上将其标注出来,让使用者能直观对其进行了解。在确定设施缓冲区范围前要了解相关点或线状标识的情况,避免出现设施服务范围定位不当的情况。范围确定后就能进行服务设施配置工作,并依据空间叠置理论,估算出较为准确的服务设施的服务范围及客流量。

除上述系统,绝大部分的系统都会提供大量的服务信息给使用者,其中包括旅游基础地理、旅行社服务、交通状况、餐饮与娱乐、酒店服务、多媒体形式的景点等,与之相对的系统包括饭店管理信息系统、旅行社管理信息系统、旅游交通信息系统、旅游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以及旅游规划信息系统等,上述系统能尽可能的给使用者提供详尽的旅游信息,使用者将依据其中的有效信息做出最佳决定。

三、旅游的开发与管理

GIS技术能对空间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决策者可据此展开旅游景点开发、管理工作。

(一)资源空间价值评估。当前,旅游业大多使用GIS 技术对旅游目的地进行资源空间价值分析,并将分析数据用空间数据库统一分析整理,进而建立空间价值评估模型,再使用GIS软件在电子地图上对资源价值进行评估。在正式开发前运用GIS技术分析旅游资源的空间价值,可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使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

(二)发展前景分析。一个地区在开发旅游地前必须要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分析,不能盲目开发。分析时可使用GIS工具,具体应分析当地的土地状况,为景点规划和场地开发打基础,再应用层次分析的方法对当地的自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与旅游有关的要素进行分析,并使用GIS软件根据分析数据绘制相关图形,再将图形进行叠加处理,进而有效了解当地关于开展旅游业的相关情况、政策以及经济现况等,进而评估土地开发方案的可行性。

(三)环境空间布局分析。对旅游地的环境空间进行分析主要指分析环境廊道规划。也就是分析水体湿地和地形坡度以及植被布局等主要环境因素的情况,可将上述因素的实际分布状况各自用图层进行绘制,并把这些图层叠加起来构制出分析图层,分析图层内出现重叠位置就是空间廊道的最佳分布位置,运用这张环境廊道分布图,就能对旅游地实现合理规划。

(四)分析景点的空间配置状况。GIS技术能实现旅游景点的视域和服务设施空间配置状况的有效分析。运用GIS技术能在电子地图上精确标注出景点的区域空间信息,使视域分析的结果更加精准。分析景点的服务设施主要是指对景点内的植物、盆栽、小路、凉亭以及洗手间等各种服务设施的布局合理度进行分析,使其能贴合游客的时间需求和生理特征需求,进而让游客得到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双重满足,加大景点对游客的吸引力。

三、绘制游览专题图

绘制游览专题图是GIS的一个重要功能,其在这方面优势十分明显。许多系统都在应用GIS技术绘制出分层后的游览专题图,以供用户使用。GIS软件具有十分强大的绘图能力和文本编辑能力,可将地理数据录入空间数据库内进行统一管理,省却了数据调用的麻烦,在绘制专题图时可统一将数据的相关属性进行显示,同时应用约定模板,进而大大降低制图的复杂性,有效减少出图成本。应用GIS技术绘图还能对图形进行分层管理,同类要素将划分到同一层,各图层在进行修改时不会影响其他图层。也能依据用户的实际需求对叠加相关要素后进行显示,如导游图和旅游路线图以及旅游交通图等不同种类的专题图。

四、资源价值评估

旅游资源价值评估主要指对旅游资源进行外在表现以及内在性质的价值评估,包括评估资源本身价值、评估旅游地的开发价值和利用价值、评估其市场价值等。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主要关心人员是旅游管理者,其和游客的关系不大,但评估结果会对资源管理产生影响,应引起关注,主要是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估时能促进服务设施的配置合理性。GIS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可在进行资源分析时将各项因素综合考虑进去,使管理部门有更全面的数据支持,评估结果也将更加客观、准确。分析旅游资源本身时,主要分析其的质量特征和聚散程度,并在环境可容纳的范围内给出评估指标;在评估旅游资源的开发可行性时,要将旅游地的气侯和交通以及服务设施配置等因素考虑进去,并结合游客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求,给出可行性报告;在分析旅游地的客源市场时,可将该地区的人口分布和景区吸引力及其目标群体等情况综合考虑进去,并对旅游地进行缓冲区分析以及空间叠加分析,再使用加权为其在电子地图规划出服务范围,以便准确圈定其客源市场。

五、动态监测

动态监测的对象是旅游景点的各项指标,可将监测得来的数据运用波动曲线或柱状图表示出来,进而使决策者的分析及决策都有据可查。为了及时预知旅游景点的自然灾害状况,可通过连续观测的方法获取景点的地理环境数据,并及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为旅游景点的自然灾害做出风险指标、收益损害测度指标、灾害防范体系等。运用GIS技术将监测数据分析后绘制成图,使管理部门通过观察图了解旅游景点潜在的灾害威胁,以便使景点的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定期进行调查,主要调查游客对旅游景点的交通状况及对服务设施是否满意,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类,经分析后得出旅游景点的服务质量,进而编制出游客满意度指标,再结合分类后的统计数据,制订出短期内发展的具体方案。

数据分析的前景例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1.080

1引言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是应用统计学、运筹学、预测与决策等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管理问题的系列应用性课程,它通过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实际数据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探索经济管理问题的运行规律,辅助企业管理决策和提高管理效率。

近年来,大数据的出现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决策等活动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换。越来越多的企业致力于应用大数据技术来挖掘企业经营数据的内在价值。

大稻菁际醯某鱿郑对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它极大地丰富了管理定量分析的教学内容,提供了诸多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工具;另一方面,它对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团队等带了更高的要求,已有的教学模式难以匹配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人才提出的高要求。

如何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新趋势开展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如何结合新趋势优化管理定量分析课程设置,如何建立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团队,如何增强大数据背景下学生的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意识,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些都是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这也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探究、优化甚至改革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

2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概述

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来自于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承担全院《管理统计学》、《运筹学》、《系统工程》等课程教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然而,在教学实践当中,我们发现:尽管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比较成熟,但是仍存在“三多三少”的不足,而这些不足恰恰难以应对大数据背景下对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带来的挑战。

2.1理论讲授较多,实践教学较少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企业决策,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也成为管理类专业的重要课程。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对该类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学习过程中出现畏难,不耐烦等消极情绪,导致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究其原因,一方面,目前的管理定量分析方法主要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定量方法的原理、模型和理论,因而教师主要采用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加上定量分析方法这类课程对数学要求较高,有不少理论模型、数学公式和逻辑推理,对学生的数学要求较高,相对于理工类学生,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较为薄弱,因而学生本能地会产生排斥心理;另一方面,现有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讲授其原理,大部分老师缺乏参与企业实际管理决策的经历和经验,难以向学生讲授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企业实际管理决策的情景和过程。

2.2数学推导较多,案例应用较少

目前,关于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存在两种观点:一种是“重理论轻应用”,该种观点认为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是一门综合统计学、运筹学、预测与决策等理论和方法的理论课程,应该注重定量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的讲授,以理论推导和数学模式为主;另外一种是“轻理论重应用”,该种观点认为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应该强调统计学、运筹学、预测与决策等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以Excel和SPSS等工具为手段,突出应用案例教学。

目前,“重理论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占大多数,这种模式注重理论讲授和数学推导,理论方法与实际案例结合不够,学生掌握了零散知识,但无法解决实际问题。此外,部分教材也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深度的应用案例,也不注重定量分析软件的应用,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2.3知识传授较多,综合训练较少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考核一般采取闭卷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题等,尽管题型多样,但是这种考核方式仍然只能考察学生对基本的单一知识点掌握情况,难以考察其综合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然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原理,还要求从业者具备应用定量分析方法来实现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统计建模、模型检验、模型评价、模型部署等,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些综合能力无法通过单一知识点的考核来实现,需要通过参与理论学习、软件操作、模拟场景或实际项目等综合训练才能够达到。

3大数据背景下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探讨

面对发展迅猛的大数据技术,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难以跟上大数据时代对其提出的新要求。如何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新趋势开展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如何结合新趋势优化管理定量分析课程设置,如何建立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团队,如何增强大数据背景下学生的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意识,培养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些都是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这也促使我们去思考、探究、优化甚至改革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

3.1构建知识融合的课程设置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开展课程教学的前提,更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课程设置应适应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趋势。

最初,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以“统计学”、“运筹学”为主干。随后,根据学科的发展趋势,先后加入“统计软件应用”、“计量经济学”等新课程。近年来,大数据的发展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简单定量分析方法传授难以适应新要求,需要从业者掌握更多的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新技术。遵循知识融合的思路,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应引入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前沿技术,加强SPSS/SAS/R等操作能力,尤其应注重培养应用新技术解决企业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

3.2探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

尽管目前的管理定量分析n程有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等方式,但是管理定量分析课程仍以理论教学为主,简单统计工具应用为辅,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形成“教-学-用”的良性闭环。

大数据时代下,数据拥有更大的价值,从业者应具备从数据中挖掘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因而,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应引入实际案例,综合训练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挖掘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应逐步转向理论传授、案例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近年来,业界出现了不少应用大数据解决企业管理决策问题的案例。例如IBM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订购分析;Google利用大数据预测全球流感趋势;百度预测春运流量等。这些都为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

在课堂教学之外,通过参加大数据竞赛、邀请大数据分析专业人员开展讲座,参加科研项目,参与企业实习等,培养学生应用SPSS/SAS/R等处理和分析数据的综合能力。

3.3建设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离不开教师和教学团队的支持。大数据对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新背景下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涉及统计学、运筹学、统计软件、计量经济学、数据挖掘等不同学科的知识,因而建设一支适应大数据背景下的新要求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团队尤为重要。

目前,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师资主要以统计学和运筹学等学科背景为主,大部分老师未掌握数据挖掘、机器学习、R、SPSS等,建设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是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新型的管理定量分析教学应加强SPSS、R、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的学习,建立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加强管理统计软件和数据挖掘等训练,注重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应用分析工具进行实践的能力。

4结语

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是一类应用统计学、运筹学等理论和方法研究经济管理问题的系列应用性课程。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本文以大数据背景下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为主线,首先,分析并总结现有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的“三多三少”的特点和不足;其次,结合大数据背景探讨了新型的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提出了:(1)构建知识融合的课程设置;(2)探讨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3)建设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的新型管理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模式,它融合了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团队建设,注重定量分析理论和应用的结合,有助于顺应大数据时代对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新要求,培养他们的数据驱动的量化分析和管理决策意识,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其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顾剑华.关于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定量分析课程建设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4):127128.

[2]邓淇中,周志强.管理定量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4):9294.

[3]龚丽.管理定量分析课程的教学探讨[J].大学教育,2014,(17):111112.

数据分析的前景例8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2-2810-04

2011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产业也得以空前发展,伴随着基于Internet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产生和电子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构建一个面向游客及管理者的综合化、专业化的旅游信息系统成为了现实。对游客而言,系统可以为游客提供高效、便捷的旅游相关的信息化服务,游客只需点击鼠标即可获知景点及景点相关的最佳旅游路线、酒店、天气、机票浏览、最有旅游路径选择等信息;对旅游管理者而言,通过系统可以更方便、快捷的管理旅游资源,如随时更新旅游资源、了解旅游景点的评价率、服务及经营情况等等。该系统的构建,可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提高郑州市旅游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外,还可提高郑州旅游业乃至郑州市发展的形象,真正实现专业化、方便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郑州市旅游信息资源,从而实现推动郑州旅游业发展的同时,带动郑州经济的飞速发展。

1 系统分析

1.1 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位于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下游的分界处,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文物古迹、文化遗址众多,高山、平原、丘陵、河流等的自然地貌,构成了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凭借着悠久的历史、优越的区位和丰富的资源,郑州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著名商埠、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的旅游城市。全市拥有各类文物古迹1400多处,旅游区点100多处,著名的旅游景点众多,如: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出生之地黄帝故里、儒教文化圣地嵩阳书院、世界地质公园嵩山、“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黄河游览区、二七纪念塔、郑州商城遗址、大河村遗址、孔氏家庙、文庙等景点早已驰名中外。

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旅游业已逐渐成为郑州市地方收入的支柱产业。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以来,作为河南省会的郑州经济飞速发展,旅游产业更是得到了空前发展,郑州市政府已充分认识到旅游业给郑州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发展机遇,不断加大建设力度,经过多年来的开发建设,已逐渐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向全省辐射的旅游胜地,郑州旅游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那么如何通过Internet互联网技术和数字信息化技术,开发符合郑州旅游资源及郑州旅游发展的旅游信息系统,使得郑州旅游资源信息网络化、广泛化,郑州旅游信息资源管理合理化、规范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向扩大化,从而通过郑州旅游信息系统的开发,实现更快捷更全面展现郑州旅游资源、更有效方便管理及更新旅游资源,有效促进郑州旅游业发展,树立郑州旅游事业发展新形象则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大计。

目前有关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案例很多,但均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之处,如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大多仅仅侧重于对景点景区的介绍、展示和宣传,而忽略了各个景点之间的地理关联关系,游客仅能看到景区中某个独立景点的介绍,却很难将景区中的具有地理关联性的多个景点联合起来从而生成一条最佳旅游路线,缺乏对景区景点之间地理关系的分析和应用;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则是旅游信息网站,仅可提供旅游景点的详细资源,却没有公共的旅游信息资源平台供游客浏览,游客只能从旅行社或旅游网站浏览景点信息,同一地区城市各个网站之间缺乏旅游信息的共享性;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在地图上可以实现对部分景点所处的位置或景区图片进行整体的放大或缩小,甚至可以实现景点地理位置的移动,但却难以实现对于景点局部的地理区域及区域周围的其他地理景点进行查询、移动、放大或缩小操作;有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则只提供简单的旅游景点的信息,却无法实现和旅游相关的天气、酒店及最佳时间最佳路线的提供等等。

针对以上所列出的目前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的种种不足之处,本系统在设计时首先采用了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WebGIS软件,该软件可实现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空间数据,将地图可视化,并可实现对空间地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解决了景区景点之间地理关联关系的问题,与此同时,利用WebGIS对空间地理数据的分析及空间数据库技术,也使得为游客提供最佳旅游线路成为现实。设计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还可为游客及管理者提供快速、高效的管理、显示并分析复杂的旅游信息资源,此同时系统对旅游信息查询这一模块进行了专题研究,数据库采用Oracle技术,保证了旅游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安全性。

1.2 用户需求分析

基于WebGIS的郑州市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主要从游客和旅游管理部门两方面来考虑系统的需求。一方面针对游客而言,首先确定游客是旅游中的主体身份,考虑游客在决定旅游前,除了需要获取旅游景区景点的地理位置、景区评价等基本情况之外,游客更需要方便、快捷地获取旅游景区景点的天气、酒店、出行等全方位信息,系统依靠旅游信息系统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能力,根据游客需求,为游客制定出适合他们需求的最佳旅游路线和旅行计划。另一方面针对旅游管理部门而言,他们除了需要及时更新及管理旅游基本信息之外,更需要方便、动态、高效地管理管辖区域范围内所有的旅游信息资源,这些资源不仅仅是旅游景点的介绍,更多是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及维护,而管理及维护的旅游数据为旅游管理部门对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做出正确、科学的评估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旅游数据进行合理统计和科学分析,管理者可以对整个郑州市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规划和预测。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旅游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主要依据于旅游产业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的联系,其中的旅游主体则是游客,旅游客体则是旅游资源,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联系则由旅游服务体系来完成。也即是上面用户需求分析中所提到的游客、旅游管理和酒店、银行、旅行社等相关行业部门三个方面,那么如何将这三方面的需求均体现在该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内,则是旅游信息系统所需要完成的工作。首先游客在旅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在起作用,旅游的目的是使得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的同时,也是在促进城市旅游业、银行、交通运输业、商娱业、甚至是医疗行业等各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系统功能设计所依据的主客体,为了拉动更多经济效益,促进郑州经济飞速增长,扩大郑州知名度,使旅游业成为郑州经济的支柱产业。基于WebGIS的郑州市旅游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设计图见图1。

2.2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本系统是采用B/S模式即基于客户端的WebGIS策略,具体包括应用服务器、基础服务器和客户端三层架构,其中的管理数据工作均由服务器负责管,而应用逻辑和表示逻辑则部署在客户端。对于其中用于实现空间地理分析及关联关系分析的图形数据、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的管理和维护则交由后台数据库来进行操作。无论是游客还是旅游管理部门在访问本系统时,只需依靠常用的IE或360浏览器进行所需的各种操作,如查询与旅游相关的景区景点信息、天气、酒店、银行等相关旅游信息,系统还提供根据游客需求为游客设计旅游路线及定制各种相关旅游服务,与此同时,旅游管理者也可根据各项旅游信息数据对整个旅游产业进行规划和正确的评估等。具体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网络结构设计图见图2。

2.3 系统数据库设计

城市旅游信息系统开发的基础是数据,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软件的质量、性能以及系统的维护,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系统开发的基础及核心则是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由于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中涉及的数据除了用于描述地理实体的数据外,还包括有大量描述景区景点的地理数据,所以本系统中数据库中数据包括有以MapInfo文件格式存储的空间数据和以关系型数据的形式存储的属性数据两大类。

数据库数据的组织方式采用的是将各处地理实体的属性数据和其对应的地理空间数据通过主外键将二者联起来,这样组织的目的是忽略了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之间的繁琐连接,使得数据量大大减少的同时且图形美观,从而实现了游客和旅游管理部门在登录时可更方便快捷的进行搜索和查询。具体数据库设计模型如图3所示。

2.4 系统的数据流程

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采用B/S三层结构,服务器端包含信息数据库和GIS数据库,其中对于各种空间地理数据的分析、数据的维护以及地理数据的更新等操作均在服务器端完成,而对于客户端则仅仅负责用户请求的提交和验证以及显示查询或搜索的操作结果。具体用户提出申请后,基于WebGIS的郑州旅游信息系统操作的数据流程见图4。

2.5 系统界面设计与实现

界面是人与计算机之间信息传递、交换信息的媒介和接口,用户与计算机和任务之间均需借助界面才能完成交互。一个设计良好的操作界面的能够使人更容易、更方便地进行操作,也更能反映出系统的总体设计水平。

3 系统的主要功能

在对旅游业所涉及的旅游者、旅游资源及旅游服务体系三方面进行的调查研究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以GIS软件为支持,系统可实现如下的主要功能:

3.1 信息查询检索功能

信息除郑州市景区景点信息外,链接全国各著名旅游景区景点信息,根据游客的需求,信息查询包括旅游资源、旅游区、旅游景点分区查询及旅游景区、景点、旅游路线上宾馆酒店分布查询、旅游统计数据查询和旅游交通路线的选择,并且围绕食、住、行、游、娱、购等内容向游客提供旅游相关的一体化信息查询服务如:酒店饭店、大型购物商场、娱乐场所、车票预订、车站机场、医疗等。

3.2 数据动态管理功能

系统根据旅游景区景点、城市基础设施及相关行业部门等旅游资源及统计信息的变更,可以定期动态更新与编辑数据库信息。

3.3 景点虚拟展示功能

系统对旅游资源的各种图像、音视频、录像、照片、地图、文字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有机集成,用户在点击时可以模拟景区真实旅游风貌,使得游客可对景点进行全方位观察,全面介绍郑州市的特色旅游资源,真实展现各景点特色,包括郑州市主要的景区景点,并对景区景点周围如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等相关部门进行立体展示,加大旅游宣传力度。

3.4 电子地图灵活控制功能

主要体现在对电子地图控制显示和对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首先基于GIS软件的支持,系统可对图层进行多种控制操作,如灵活完成地图的放大、缩小、复位、漫游以及图层信息检索、图层的打印输出等基本图形处理操作和图层管理功能,另外通过空间数据分析可实现距离量算、景区周围一定半径范围内查找其他景点、宾馆等信息和最优路径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

3.5 最新旅游信息动态功能

旅游信息动态主要包括对郑州市市区及景区景点的最新天气状况预报、最新出台的旅游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以及郑州市最近推荐的最佳旅游线路等;

3.6 统计分析及决策功能

对旅游数据动态采集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一系列专业决策模型,为用户提供郑州市旅游资源区域分布、旅游信息预报、旅游路线分析、旅游基础设施条件分析及最优旅游日程安排等决策信息。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旅游销售预测、旅游旺期旅游景点导游调度、旅游景区规划等决策信息;

3.7 游客论坛功能

论坛主要是为游客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留言平台,游客可相互交流心得并对景点提出改进性建设性意见,促进郑州市旅游的发展;

3.8 在线帮助功能

在线帮助使得用户在使用系统过程中对所存在的问题可在线寻求答案,方便用户使用。

4 结束语

设计基于Web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在网络上展示旅游信息和产品,同时通过灵活的数据交换机制,实现动态的、交互性的展现各种旅游信息以及与其他信息系统交换数据。

参考文献:

[1] 林广发,陈友飞.基于WebGIS的旅游信息系统的结构模式[J].地球信息科学,2004,6(2):46-49.

[2] 潘峰,畅雄杰,张健.互联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实现原理及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1,11(7):4-7.

[3] 朱炳贵.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5,9(3):72-74.

[4] Reevs W.Particle system: a technique for modeling a class of fuzzy objets[J].Commputer Graphics,2005,17(3):359-376.

[5] 陈转立,王瑾,宫辉力.基于J2EE的WebGIS技巧的模型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6):82-85.

数据分析的前景例9

1 引言

2014年11月份,家局下发了《烟草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明确指出“大数据应用应着力于分析场景(业务场景)的设计和分析模型的建立……”,作为地市级烟草公司,首先应明确企业信息化现状,深入了解大数据相关概念和行业规划,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大数据应用场景,为今后大数据规划和应用做好理论准备。

2 大数据概念与典型场景

2.1 “大数据”(Big data)

对于“大数据”,有几种不同的概念:

研究机构Gartner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给出的定义是: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具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快速的数据流转、多样的数据类型和价值密度低四大特征。

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如果把大数据比作一种产业,那么这种产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对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加工”实现数据的“增值”。

2.2 大数据应用典型应用场景

理论上,大数据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典型应用场景:

2.2.1 客户管理方面

构建客户360°立体画像,在传统客户360°视图基础上,引入大数据,整合客户重大事件、社交关系等信息,实现了客户画像。

2.2.2 营销管理方面

执行个性化的智慧营销,根据客户当前需求或生命周期重大事件,实现个性化的智慧营销。

2.2.3 风险管理方面

实现高效准确的风险控制,通过引入大数据及大数据技术,使得基于长期历史数据业务压力测试、准确的征信报告、实时的欺诈检测成为可能。

2.2.4 欺诈管理方面

侦测交易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模式识别,构建判断规则;利用快数据技术对交易进行实时捕捉、实时监控。

2.2.5 挖掘预测方面

通过沙盘演练挖掘数据价值,对客户即将的行为进行预测,进行精准应对。

2.2.6 归档管理方面

实现历史数据归档查询与分析,尤其是对流程性数据进行深度分析。

2.2.7 舆情分析方面

分析用户舆论评价,利用大数据技术,搜集门户、微博、微信、搜索引擎上关于品牌、产品、服务、质量的评价,以及竞争对手的商业信息等。

3 大数据现状

3.1 大数据国家战略

经总理签批,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

《纲要》明确,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至10年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纲要》部署三方面主要任务。一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宏观调控科学化,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推进商事服务便捷化,促进安全保障高效化,加快民生服务普惠化。二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发展大数据在工业、新兴产业、农业农村等行业领域应用,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三要强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支撑。

3.2 行业大数据应用现状

2014年11月份,国家局下发了《烟草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要求各单位要深刻领会规划精神,准确把握以“一号工程”为基础,以“三流合一”为目标,以“一个平台、五大应用、五大保障”为基本框架,整合兼容、互联互通、先进实用、改造升级,推进一体化数字烟草建设的总体发展思路。

在数据中心规划的数据利用部分,明确指出:“积极引入大数据技术,满足行业快速处理日益增长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需求。大数据应用应着力于分析场景(业务场景)的设计和分析模型的建立,综合考虑行业运维与技术条件,采用主流、发展前景好的架构与技术,紧密结合零售终端信息化建设,采集零售户信息、消费者信息及移动应用产生信息等各种类型的海量信息,挖掘其中隐藏的业务规则、知识财富和商业价值。”

数据分析的前景例10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是一种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显示与应用地理信息的计算机系统,是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3].它广泛应用于测绘、地图制图、资源管理、灾害监测、国土规划管理等领域.GIS在林业中的应用包括:天然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防治土地沙漠化、区域综合治理决策支持等[4].

2 GIS在森林监测中的应用

2.1 森林资源调查与评估

要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管理,需要获取有用的森林资源基础数据.运用GIS数据获取功能,可以把不同历史时期的森林资源分布图进行矢量化,也可以通过与RS综合应用,解译遥感图像,获取森林资源分布现状.宁晓波等[5]在贵州省森林资源清查及评价工作中引进3S技术,克服传统森林资源清查存在的调查周期长、现势性差、主观影响大、数据可靠性低等问题.结果显示应用3S技术,林业用地的综合判读精度为93.5%,节约成本,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荆耀栋等[6]应用3S技术,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的精河林场森林资源进行调查、基础数据的处理,并进行合理区划和面积统计.张怡春[7]应用3S技术,通过分析森林资源、森林景观与DEM,对黑龙江东北部汤旺河近40年的森林资源变化进行分析,提出了对林业资源管理利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重要建议.黎良财等[8]以广西沙塘林场为实验区,将GPS采集到的森林资源数据导入GIS软件中,对准确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进行了探索.

2.2 植被监测

森林信息诸如面积、蓄量、类型、林种、树种结构、分布及变动情况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通过文字和表格记录在森林资源档案中,在信息更新很快、以低碳经济保护林业资源的今天,显然在很大程度上与主流的经济取向相违背.通过信息网络和新的管理系统,可以实现森林信息的无纸化管理和方便快捷的查询、更新.上述森林信息是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传统的林业管理方式在数据更新方面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该方法不能对变更的数据及时更新,也不利于数据的传递.抑或是传统的管理数据库能够比较快速地更新数据,但这也仅仅是反映在数量上,而未反映在空间上,难以分析林业空间变化规律和预测变化趋势,给林业管理和决策带来一定的影响.GIS具有较强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它可以有效地对森林空间数据进行组织和管理,提供数据查询、数据分析、成图输出,具有数据库管理、更新、维护等功能,辅助管理层决策.

2.2.1 森林景观监测应用

GIS在描述景观特征方面,具有节省时间和费用、处理较大的信息量、可以对景观进行多层面分析、数据补充和更新快捷等特点[9-10].在森林景观管理中应用GIS技术,可以简化管理程序,促进管理信息化和规范化.曹辉[11]以GIS技术为平台,将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景观资源进行划分,并评价了景观生态质量.杨珍珍等[12]以大兴安岭呼中林场调查数据为基本资料,利用GIS技术对图形、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并结合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按用地类型和优势树种划分研究区森林景观要素类型组,选取多项景观格局指标,对其景观的结构分布和空间格局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孙玉军等[13]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为例,以电子林相图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同时采用类平均聚类法,对林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定量地划分森林类型.付春风[14]依据广州市数字化林相图和土地利用图等资料,通过景观组成要素分析,拟定广州市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分类系统,利用GIS与数字制图手段编制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类型图.罗龙海等[15]以1999年沐川县森林资源分布图和DEM数据为信息源,运用GIS空间分析功能,用坡度、距离两个分量对沐川林场主要观景线路上森林景观斑块类型进行景观敏感度评价.夏伟伟等[16]以2004年SPOTS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资料,应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多种森林景观结构分析指标,对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结构类型和异质性进行分析.

2.2.2 森林动态变化监测

林木在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诸如:山体滑坡、植被砍伐等而发生覆盖变化,通过GIS及GIS与其他技术综合应用,可以及时方便地了解森林动态.刘常富等[17]在RS和GIS的支持下,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借助各种遥感影像,采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标定量分析,研究1992~2006年沈阳城市森林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对城市森林景观类型合理性进行论证.李登科等[18]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SPOT影像数据、TM影像数据、DEM数据等,综合分析陕西省吴起县土地利用状况、植被覆盖度变化、坡耕地面积、土壤侵蚀强度等,研究其在退耕还林前后的变化.侯文良等[19]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1999年、2004年两期的TM影像进行解译和判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技术,结合野外调查,对森林资源的地类进行空间分析,从而得出巴楚县森林资源空间变化分布状况.白艳芬等[20]利用1995年TM影像和2000年ETM影像,分别提取青海湖流域的植被指数,计算植被覆盖度,根据覆盖度等级的空间分布特征,比较分析研究区域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及原因.李虎等[21]以新疆全区为研究区域,综合应用遥感与GIS技术,对1996年和2001年两期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研究境内的森林资源动态变化.

2.2.3 森林病虫害监测

病虫害是林业灾害之一,也是森林监测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国内也有很多研究成果.黎镇湘等[22]通过分析比较传统的森林病虫害监测技术和现代集成技术的优缺点,指出RS与GIS集成技术在监测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最优路径选择、缓冲区分析方面的巨大潜力,以及该集成技术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前景.王蕾等[23]通过总结3S技术在森林虫害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现状,介绍3S集成在森林虫害动态监测中的应用动态及应用趋势,并在总结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害虫的生存环境角度构建森林虫害动态监测3S集成技术体系.

3 林业管理

3.1 日常管理信息系统

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源主要为表格、统计数据、报表,处理以属性数据和统计分析数据为主,输出结果为报表、报告、表格.而现实中林业分布具有区域性等特征,且林业管理受到分布区域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限制.GIS技术以图形图像及地理特征属性为数据源,以图形图像产品、统计报表、文字报告、表格等方式为主要的输出结果,因此,GIS技术在处理空间属性数据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用GIS技术,可以给林业管理带来极大的方便.洪军等[24]人以研究区域森林资源调查资料为数据源,结合区内地形地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按照森林功能类型将研究区域的森林进行划分.张超等[25]利用福建省永安市2003年森林资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考虑区域生态、经济、市场、自然环境、生物物候等原则,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建模技术,建立了县级林业区划模型.李新贵等[26]对贵州省林业有害生物管理地理信息系统的内业和外业系统部分设计提出了初步构架.曹庆先等[27]以ArcView为平台,根据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管理的实际工作流程,设计开发了“基于GIS的天津市林业有害生物管理信息系统”.郭志华等[28]设计并实现了仁寿县森林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详细介绍其体系结构、主要功能、数据库、模块功能等,该信息系统已应用在仁寿县森林分类区划界定、集体林权改革、林业血防等工作中.冯仲科等[29]针对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还处于比较粗放的水平,把现代测绘科学应用于林业研究中,构建基于广义3S技术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系统,同时也展望基于广义3S技术的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系统.

3.2 应急管理

森林应急管理主要为损害损毁林木生长等突发事件做预测和控制,森林火险是其中之一.预防和监控着火点,建立相应的应急预案,是GIS在林业中的应用方向之一.文中就GIS技术应用在森林火险等级划分,着火点监控,火场模拟和应急综合信息系统建设方面的文献做介绍.

3.2.1 林业火险区划与着火点监控

火险区划是进行林业火险监控的第一要务,是摸清森林火险基本数据、进行火险应急管理的前提,没有进行火险区域和等级区划的应急管理系统都不是科学的系统.而着火点的监控与准确定位是分析扑火路径与决策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林业火险区划和着火点监控具有必要性.唐季林等[30]以甘肃省迭部县为例,应用TM影像,结合地面调查和实验,在综合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模拟森林火险领域,以各自然沟系作为总体评价单元,用小班火险等级加权平均计算面积、沟系的平均火险等级及迭部县平均火险等级.胡林等[31]通过收集北京市房山区1987~2003年林火历史和现实数据,运用GIS和通信技术,建立数学模型,实现房山区森林火险动态区划.朱煌武等[32]选取一实际林区,收集与森林防火相关的地理信息资料,建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并实现了复杂条件下林火蔓延的计算机模拟预测,完成森林火灾扑救辅助决策系统的建设,并在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合理、优化的防火道开设方案.在地形复杂的林区,监测林火定位、测距等受到极大的影响,李龙国等[33]研究设计了与视频监控技术结合的GIS系统,实现二维平面地图、三维立体场景和监控画面三者所显示区域的一致和相互间的联动控制功能,该系统设计开发完成后,应用在内蒙古白狼林区,给森林防火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平台.于文华等[34]根据森林防火管理的实际需求,以瞭望塔视频监控设备为硬件基础,提出了双点定位方法与单点定位方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案,综合运用组件GIS、ArcSDE引擎、以NET为开发工具,设计并实现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火灾定位系统,解决了目前森林防火着火点现场定位问题.

3.2.2 林火蔓延模拟与路径选择

在确定了着火点位置后,需综合分析该地点的地形、地貌、坡度、风向、气候等实际情况,应用计算机程序模拟火势蔓延,初步划定火场范围,选定扑火最优路径.朱启疆等[35]分析森林火灾发生发展的因素,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利用植被起火概率图控制像元,在火场扩展中将Rothermel模型和经验模型结合使用,考虑坡度和风向带影响,实现了火场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空间蔓延动态模拟.黄作维等[36]综合分析林火蔓延的影响因子,借助基于GIS的林火蔓延模型,结合林火蔓延算法并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火场空间蔓延计算机模拟和火行为的时空格局分析.宋丽艳等[37]利用GIS软件建立林火蔓延模拟的空间背景,运用林火蔓延模型且综合考虑火场条件,采用点到点的传播方式,实现林火蔓延的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地形条件一定时,林火的初始蔓延速度和风速的大小对林火蔓延有明显的影响,不同的坡向和坡位也会影响林火的蔓延速度.毛学刚等[38]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建立林火蔓延的空间背景数据库,采用王正非林火蔓延模型和遍历算法,设计并实现了任意地点、任意气象条件下的林火蔓延动态仿真模拟.王明玉等[39]以河北省张家口地区为例,将最短路径问题与成本路径分析相结合,以地形数据、网络数据、植被数据等作为基本数据,实现最优路径的确定.

3.2.3 防火信息系统建设

数据分析的前景例11

19个生物气候变量中包含11个温度相关因子以及8个降水量相关因子。11个温度相关因子:年平均温、昼夜温差月均值、等温性、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暖月最高温度、最冷月最低温度、年均温变化范围、最湿季度平均温度、最干季度平均温度、最暖季度平均温度、最冷季度平均温度。8个降水量相关因子:年均降水量、最湿月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降水量变异系数、最湿季度降水量、最干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

15个土壤相关因子:土壤中硫酸钙含量、土壤中粘土比例、土壤中沙子比例、土壤中泥例、土壤的容积密度、土壤基础饱和度、土壤中碳酸钙含量、土壤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中粘粒组的阳离子交换能力、土壤导电率、土壤中可交换的钠离子、土壤中有机碳比例、土壤酸碱度、阳离子交换总量、土壤质地。

1.3 Maxent模型参数设置 将生态环境图层和大花红景天分布点经纬度数据文本(.csv格式)加载到Maximum Entropy Modeling of Species Geographic Distributions,Version 3.3.3k版软件中,设置参数运行建模,最大迭代次数是1×105。设置刀切法检验权重,设分布数据的 25% 被随机抽取作为测试集(testdata),其余作为训练集。Maxent自定义设置ROC(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评价曲线对预测结果进行精度评测,输出文件类型选为.asc,其他参数为软件默认设置。

1.4 主要生态因子的选择 选取35 个生态因子和68个采样点经纬度数据,按照1.3项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根据Maxent 模型多次迭代计算结果,选取总贡献率 ≥ 90%的生态因子作为主要生态因子。根据各生态因子响应曲线,得出各主要生态因子适宜范围。

1.5 适宜性分布区域划分 应用ArcGIS 10.0分析软件将Maxent模型运行结果图,通过转化栅格加载进ArcGIS Map,得到大花红景天的生长适宜分布图。根据大花红景天生长的适宜指数,采用人工(manual)分级方法划分出花红景天适宜性分布等级。

2 结果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