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传记文学的特点

传记文学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5-26 09:00:20

传记文学的特点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1

【考纲阐述】

2011年高考新课程高考《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的阅读要求为:(1)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2)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3)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4)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5)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知识梳理】

一、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记述人物事迹的一种文体。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感受沉重的历史沧桑。

二、传记的主要特点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并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

三、传记的分类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

自传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自传》,《沈从文自传》。自传特点是:①第一人称,作者即传主。②展现人生历程与成败得失。

他传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他传特点是:①叙述性传记:第三人称。②展现思想脉络、人生历程、成败得失。

2.从表达方式看,还有叙议结合的“评传”

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评传是传记中的跨类文体,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一方面有对人物生平较完整的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命题特征】

本考点考查方向:(1)考查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2)考查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3)考查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和写作技巧分析与概括能力。(4)考查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能力。(5)考查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能力。

本考点的命题特点:在高考卷上一般有四个小题组成,18~25分,分值很重。其中第一题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信息筛选能力,属于分析综合,能力等级为C。第二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对文章内容整合能力的考查考查,能力等级为C。(考查内容包括对文中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语言特色、文章结构、基本内容、主要表现手法)第三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基本倾向以及社会影响。属于鉴赏评价,能力等级为D。第四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人文精神,探讨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等级为E。

【阅读要求】

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程高考的考查方法,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求之外,还要特别注意一下几点:

1.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2.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3.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4.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5.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阅读方法】

从传记阅读的命题上来说,除了关注阅读材料所考查的重点语句,文章主旨,艺术手法等内容外,我们还需要注意掌握关于传记的文体知识,特别关注如何评价传主的功过得失,如何从选文中汲取有益的人生启示这类内容。

1.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一个人的成长必定会受到所处的时代及其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了解这些事实可以使我们对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出符合实际的分析,以便更立体地了解人物,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2.阅读传记作品,必须认识到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传主的心路历程

只有深刻地认识传主的成长经历并感悟其心路历程,注重分析传主的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才能在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成就等方面的同时,从中汲取精神养料,获得有益的启示。

3.阅读传记作品,必须懂得传记作品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区别

传记属于纪实性作品,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实是客观真实的。但传记允许作者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了解了传记的这些特点,就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其艺术魅力,多角度地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

4.阅读传记作品,还要关注传主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

典型事件往往是传主一生的关键所在,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人生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传主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读者更准确地了解传主的性格。

【考点梳理】

一、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经典题型】

1.请结合文中×××的经历,简要说明他是怎样的形象。

2.作者在文中回忆了×××生前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二、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经典题型】

1.你从×××身上学到哪些精神品格?(从基本事实分析精神品质)

2.×××作为时代的风云人物,受到许多人的尊敬和爱戴。结合本文,谈谈对×××精神和品格的认识。(从基本事实分析精神品质)

3.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怎样的感情。(从基本事实分析情感)

4.读完这篇文章,从×××身上你能学到哪些东西?(从情感把握基本事实)

5.作者为什么说×××是×××的“真正典范“?(从基本事实分析性格)

三、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经典题型】

1.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叫评传。它熔历史性、学术性和思想性于一炉,它处于人物传记和文学评论之间,兼具两者特点。结合本文谈谈这篇评传是怎样兼具二者特点的。(从基本事实中分析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2.文中称×××为“××的××”,“××”应该包含哪些含义?根据文意归纳你对“××”的理解。(从作者评论把握基本事实)

3.在评价×××时,人们最常用的词语是“××”。结合本文,诠释一下词语“××”的内涵。(理解作者评论和思想)

4.为什么说×××是“……”?(理解作者评论和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和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四、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理的意图。

【经典题型】

1.以××××对×××的影响为例,简要阐述人生经历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关系。(分析作品的选材的目的)

2.传记作为写人的艺术,为了渲染人物个性,离不开记叙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最能表达人物个性的细节。此文用大段文字讲述×××的经历与事迹,为什么?(分析作品细节描写的目的)

五、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此点经常设置为探究题)

【经典题型】

1.作为一部以××××形式创作的作品,《×××》哪些内容反映了×××的现实生活?(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人物传记讲求在真实的事件中彰显人物性格魅力,此文中有两个段落写×××的“××”,你觉得这是作者行文的匠心所在还是作者的败笔,为什么?(能对作者所用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3.联合国要授予××ד××××”荣誉称号,请你为××××拟定一则颁奖词。(考察学生能否对作者所持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4.请你就“×××”和“×××”二事,谈谈×××这样处理的得失。(通过谈对事情的处理得失主来探讨文本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及对作者的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

【备考策略】

一、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

二、熟悉传记文学的写法

从创作方法来说,传记可分为历史传记和文学传记。文学传记一般采用顺叙的方式来写作,即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人物生平,以平实明快的叙述为主,穿插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评说,增加一点抒情和议论的色彩。

三、理解“评”与“传”的关系

传记中的“评”往往是解题的要害所在。评传是“评”与“传”的结合,一方面叙述传主的生平事迹;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熟悉解题策略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2

笔记与博客的内涵

古记与当今博客,一古一今,二者出现的时间相距遥远。前者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文学样式,后者随着现代网络科技而产生,简称为“blog”,音译名为博客。如果将二者放在一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考察,二者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二者虽然内容不同,但形式却表现出异质同构的特征。为了对二者的同构特点作出明确的分析,首先应确定二者的内涵。

古记最早出现在先秦,形成于魏晋,繁荣于唐宋明清。“笔记”二字本来的意思是指用笔记叙,但作为一种文体,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大致认为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可长可短,不拘形式,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如陶敏、刘再华认为笔记主要是“随笔记录作者见闻,发表看法,篇幅一般短小,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极大的随意性,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举凡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奇谈怪论、琐事屑闻、鬼怪传说、人间百态,都可以纳入它的范围,可谓包罗万象。笔记的篇章往往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它们之间可以有某种外在或内在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极为松散的,也并非是绝对必需的”,如“宋代宋祁始以‘笔记’作书名,后如旧题苏轼的《仇池笔记》、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沿用。另有称笔谈、笔丛、随笔、笔余,乃至杂录、漫录、谈丛、丛说等,大致均可归入此类”[1]。

刘叶秋先生把古记主要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他指出:“这里的第一类,即所谓的‘笔记小说’,内容主要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略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二、三两类则……只能算作‘笔记’,不宜称为‘笔记小说’。”[2]

在笔记的类别、范围方面,研究者们还存在分歧,但总体而言,大家都认同笔记具有随意的特点,笔记是由篇幅短小的文字组成的作品。

博客的定义也尚无确论,它最早的名称是英文记录的“weblog”,由“web”和“log”两个单词组成,简称为blog,它源于现代网络科技,主要起源于网络“过滤器”作用。它的功能主要是挑选一些特别的网站,并作简单的介绍。随着博客的发展,博客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一般认为,博客可以指博客网络,也可以指博主发表的日志,还可以指信息的创建、者,即博文的发表者,也就是网络集结的群体。随着博客的广泛运用,现在博客的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博主的角色看,有的是个体,有的是单位,如现在盛行的微博一般是个体博客,作为单位的有各种企业博客。从博文所传达的内容来看,博客有经济、教育、娱乐、体育等多种类别。总之,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产物,它以网络传媒作为交流方式,自由地博主(个体或集体)的心得体会、知识信息,达到及时、便捷、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目的,从而实现个人或集体的自由表达。

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表现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二者承载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承担的功能等方面。

首先,从内容上看,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同样是丰富的,都是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反映。笔记从魏晋开始形成,到宋展成为繁盛的局面,且一直到元明清都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文人的笔记创作接连不断。无论哪个时代的作品,它都基本包含了创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记载或评论,甚至是带有虚构特点的笔记小说,都可以说无所不包,广泛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生活方式、人情审美、文化观念等。从其所覆盖的范围看,笔记可以被看做是小百科全书。与笔记相同的是,博客所包含的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有时事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明星八卦,乃至个人生活等等。在博客中,博主可以自由书写他(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是见闻的记载,也可以是时事的评论,当然也可以是创作的交流。在这里,发达的网络媒介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快速、广泛的特点。把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纳入文化的范围看,无论古人的笔记还是当代人的博客所包罗的内容,都可以说是文化的代表。它们都反映了社会乃至大众各个方面的追求,都是时代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如宋代代表性作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这些作品都是南宋时期的创作,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知道,尽管说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但当时的商业却非常发达,都市表现出繁荣的局面;我们可以体会到词人柳永《望海潮》中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些描写不是文人的纯粹艺术的构造,而是当时临安繁荣面貌的生动描绘。而博客也不例外,在大众文化热潮的冲击下,博客也表现出它的时代文化特点。博客处处反映当下的种种现象或问题。在博文中,大家探讨的热点总是当下大众关注、关心的社会时事、现象。如当今网络流行的一些词语“官二代”、“富二代”反映了官僚、商业文化影响下的社会不良现象,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很多博客中探讨的话题。博客具有突出的时效性,表现了当代人的文化追求,反映了当今的一些文化现象。

其次,从表现形式看,二者都表现出自由灵活的特点。古代的笔记尽管有类别的不同,如刘叶秋将古记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但从行文看,其句式、篇幅长短不一,依据所记载的事件、知识要点可长可短,不拘一格。正如笔记研究者们所说:“笔记作家事记其实,看似无意为文,这种写作心态恰恰使他摆脱了一切文章章法的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意兴所至,笔亦随之,或写人情,或述物理,或考核名物,或考论经史,内容的选择无拘无束,形式上不拘一格,艺术风格千姿百态。绝大多数笔记篇幅短小,却能做到内容充实,尺幅千里;通常运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又能做到形神酷肖,风韵天然;不少作品还能亦庄亦谐,充满趣味性,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笔记以散文为主,摆脱了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给予作家以思想表现、情志抒写的充分自由。它以作者自身为主体,往往可以突破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从思想到行文都十分自由,既可用以抒情叙事,也可用以说明议论,风格亦庄亦谐,文体或骈或散,篇幅可长可短,初无定格。正因为笔记为作者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放言肆论的空间,所以笑话、游记、传奇等传统文体,随笔、小品、杂文等现代文体往往孕育其中。”[1]这很好地概括了古记的表现形式自由灵活的特点。而博客也是一样,虽然内容多样化,有文学、政治、财经、体育、医药等不同类别的区别,但不同类别的博客形式也是自由灵活的,篇幅长短不一,最长的几千或上万,最短的十几或几十个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博客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有议论、记叙、抒情,运用的文体则有散文、议论文、记叙文、诗歌,甚至小说。所以,从类别、篇幅及表达方式等这些形式上看,笔记与博客是相同的,二者有着自由灵活的形式特点。

再次,从承担的功能看,二者都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形式而存在的,对社会文化的传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从传播学发展的历史看,自人类诞生以来,传播形式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发展变化:首先,文字未产生以前,传播依赖的是口耳相传的形式,自文字产生以后,传播发展到借助文字传播的形式,这是人类文化赖以流传承继的一次质的飞跃。自从有了文字,文化的传播就具有了稳固性、长久性的特点,克服了口耳相传形式的不稳定、短暂性特点。随着印刷术的出现,传播形式实现了第二次飞跃,这样一来,文化传播变得便捷、广泛起来。笔记正是这一传播形式变革后的产物。古人正是借助文字、印刷术的帮助,自由灵活地记录着作者的见闻,向同时代的人们传递着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向后来的人们传递着相对久远的文化。如果没有古人笔记的出现,我们现代人对历史的了解绝对没有那么丰富多彩。正是因为笔记的广博内容,使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了解千年乃至更为久远的古人,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各个方面,使我们能够跟古人有着跨越时空的交流,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延续、保存。当今的博客,则是现代电子技术传播运用的产物,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历史上一切存在过的传播形式无可比拟的,这是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变革。博客作为这种传播技术产物的代表,使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相互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此前的网络交流方式有电子邮件、BBS论坛,但随着博客的出现,这些交流方式身处劣势,并且自然地退居于博客之后。当前,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博客承担着重要的传播功能。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博客,当前的一切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达到彼此或者说大众的交流,真正实现了“天涯共此时”的愿望,整个社会变小了,世界变小了。社会中出现的现象、问题都变得有目共睹了,所有的一切也变得更加透明了。当前的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大化的集合,从而完成博客文化传播的使命。

结语

笔记与博客,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媒介有差别,前者主要是文字的记载或著述,随着社会的变化,其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或许会束缚后来者对它的理解与接受。如我们现在阅读古人的笔记作品,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问题,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后,笔记这种传播文化的形式也许会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但是,由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文字具有稳固、长久的特点,使得笔记具有永久性的特点,它可以千年地流传下去。

因此,现代网络的高速运转,使笔记与博客在这方面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后者通过网络的手段,其借助的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参与博客的传播者也是各阶层均有,但大多数是普通大众,如草根博客;有专家学者,如精英博客。所以,博客富有现代性、传播的广泛性等特点。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博客是否会被新的传媒取代,还是一个未知。当然,博客也有它的局限性,正如一些分析者认为:“博客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从属关系。它不能独立于传统媒体的控制范围之外自成体系,它的发展因其对传统媒体的补充作用而受到必然的约束。明确这一观点,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博客的媒体地位,避免过分夸大它的传播效果。”[3]

尽管如此,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广度、传播时自由灵活的特点以及承担的功能看,笔记与博客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可以说二者是文化在不同时代传播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它们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形式变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2).

[2]刘叶秋.历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4.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3

新世纪之初,我国出版了法国学者勒热讷的《自传契约》中译本。译者杨国政在序言里说:“目前在中国,自传文学的研究正像当年勒热讷涉足该领域时一样,仍是荒地一片……”[1]当时,不但中国的自传文学研究如此,整个中国传记文学研究景况相似,“缺乏严肃的传记文学批评”[2]。(这里,中国传记文学研究有两层含义,一是,以中国传记文学文本为对象的批评研究,二是中国国内研究外国传记文学的理论构建。)七年之后,中国传记文学研究景况如何?笔者以为已日渐繁荣,日渐深入,自成体系。何以见得?《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便是明证。这是因为《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最突出的特点是梳理。这本专著不但梳理了中国传记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要素,不但梳理了中国传记文学文本的归属,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忠实而又细致地记述了中国传记文学研究从“荒地一片”到新芽遍野到枝繁叶茂的欣欣向荣的全过程。如果说《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是目前中国年轻学人介入传记文学研究的入门指导手册,那也毫不夸张。

中国传记文学研究概观:三年前,全展教授出版《中国当代传记文学概观》,好评如潮。三年后,这本《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不妨理解为其姊妹篇,或可另曰《中国新世纪传记文学研究概观》。首先,其“理论阐释”部分便囊括了所有传记文学文本研究不可回避的基本理论问题。遍观中外传记的最初归属,无一不被划分为史料范畴,将其作为一种文学派别来研究是“批评界对传统主流文类如戏剧、诗、小说的拓展,到今日已有‘枯竭’之势,因此有意另辟疆域,研究原本较不受人重视的文类”[3]。所以,真实性和历史性是传记文学研究与生俱来的“原罪”理论。要想介入传记文学研究这一领域,“真实性”与“历史性”理论是两个无法绕开的门槛。如何迈过这门槛,《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为我们做了示范。既然是把文学性作为传记的研究重点,那么其文学特征成为进入传记文学研究大观园的第二道门楣。“语言艺术”与“文学样式”是研究任何文类的基本功课。传记文学因具体的文本不同而语言风格各异,然而作为同一种文类,各种文本语言特色有其共性。了解其共性,才能更好地评判具体文本的特性。真实性历史性也好,语言艺术特征也罢,这些基本原理都基于传记文学这一“古老、独立的文学样式”。不了解这一文学样式,其他就无从谈起。正如有好的文笔能成为文体家却未必能成为小说家一样,因为小说不单是语言的艺术,它还包括情节、主题等其他最核心的要素,进行传记文学创作也要有基本的理论要素。讲述了这么多的理论,还怕初入门者不明白,干脆给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如何运用这些基础理论,此例便是“亦史亦诗史诗兼容——试论影视传记片的美学特征”。用心良苦!

中国传记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南开大学著名学者朱一玄的主要著作有:《水浒传资料汇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金瓶梅资料汇编》、《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儒林外史资料汇编》、《西游记资料汇编》、《红楼梦资料汇编》、《明清小说资料选编》、《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等。朱先生的这些著作的意义经历了时间的检验:“朱先生著作的学术价值,最初是不被认可的。学界认为《资料汇编》不是学术著作……而朱先生的《资料汇编》却是永垂不朽的。因为历史可以涂抹,历史资料既不能抹掉,也不能篡改,所以是永存的。”[4]而这些成果却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为专项研究的学者提供了诸多的方便。《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最突出的学术意义也是如此,其第二板块“现状研究”不妨作为中国传记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来使用。因为这部分是作者做足了功课,对当代中国传记文学文本与新世纪中国传记文学研究进行了“微观细化与宏观整合”[5]。虽说是资料汇编,却不乏一位成熟学者的真知灼见,因而其对后辈学人的指导意义也是双重的,因其具体而微地列举了中国当代各个时期的不同种类传记文本,所以为年轻学人省下了搜集文本的时间,其中的理论阐释又为具体文本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多方位的视角。

《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的资料汇编角色体现得更完整的是“当代:传记文学理论研究与批评态势”和“新世纪六年传记文学研究述评”两篇。前者悉数了中国当代致力于中外传记文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并客观中肯地论述了他们著作的特点与意义,而后者则主要是对新加盟传记文学研究这一领域的新人新作的推介,哪怕是不起眼或者很稚嫩的批评文章也被搜罗来并呵护有加地予以鼓励,从而使整个传记文学研究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正是由于这样细心的梳理和汇总,中国的传记文学批评开始有着精彩纷呈的气象,让人从中看出希望与未来。所以,称《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的作者为“第一位认真而系统地点评中国传记文学理论的学者”[2]是再恰当不过了。这样一位学者的专著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研究的丰富翔实的资料索引。

中国传记文学文本批评范本:传记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有了,传记文学批评的资料有了,那么到底如何从研究者的专业角度批评具体的传记文学文本呢?这是《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第三部分“文本批评”要解决的问题:视角独到,直切要害。《价值掩饰不了缺陷——评刘晓庆?我的自白录?》便是典型一例。自传的特定主题——追问、揭示自我——决定了“我”的真相就是自传的真相。如何还“我”一个真相?如何还自传一个真相?这是自传写作者与自传研究者有义务探讨的一个问题。《价值掩饰不了缺陷》从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答案:“自传的写作,难就难在要求作者写人叙事时深入角色,抒情议论时跳出角色,该热时则热,当冷时则冷”[6]。“热”“冷”二字或许可以成为自传批评的一个经典。《邓肯自传》是“热”的典型,正是作者的热情饱满,激情澎湃,使“我们读这本书,如看见一位天才女子的兴奋、热忱、沮丧、悲哀、苦笑、血泪”[7];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则是自传的“冷”的代表,可能是作者写自传时的年纪已近百岁,所以对所有的事件的记述都跳出自我,保持距离,仿佛在讲他人故事;而新近出版的著名日本电影导演黑泽明自传《蛤蟆的油》则是“冷热”有度、作者与传主“我”的距离把握得恰到好处。传记文学文本批评的尺度不在理论的高深,而在其切中要害,独具建树,这是《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第三部分“文本批评”给我们的启示。

《传记文学:阐释与批评》印证了中国传记文学研究的发展史,勾勒出了当代中国传记文学发展演变的轮廓,同时也在其发展演变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读完此书,我们知道:中国的传记文学批评正在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菲利普·勒热讷.自传契约[M].北京:三联书店,2001:9.

[2]赵白生.替当代传记号脉[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4.

[3]朱崇仪.女性自传:透过性别来重读/重塑文类?[J].中外文学,1997,(4):134-136.

[4]杨心恒.恂恂宗师朱一玄[J].南开大学学报,2007,(944):4.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4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传记文学既是我国文学最早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当代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学样式之一。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 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 《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 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 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 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5

现行的高中语文课本全6册教材中,文言文48篇,其中传记文学共有13篇。传记文学占整个文言文的四分之一强,足见编者对传记文学这种源远流长的文体的重视程度。从1993年至1997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大部分选自传记文学。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了解一些阅读文学作品的常识”和“我国文学史的常识”,“能比较熟练地阅读一般的政治、科技读物和文艺读物,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对于文言文,高一语文中提出要求,“了解文言文阅读方法和行文的一些特点”,“懂得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这从知识掌握的范围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两方面对我们的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联系传记文学的教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掌握文体常识。

传记文学主要是指记载人物的生平事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的作品。它既是文学,又是历史,是文学和历史结合的边缘学科。在中国古代,它的主要形式有史传、杂传、散传、自传、专传等。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等6篇就是史传;《左忠毅公逸事》、《五人墓碑记》等为杂传;《记王忠肃公翱事》、《梅花岭记》都是别传;《谭嗣同传》、《柳敬亭传》等是专传。另外,《史记》还创立了一个“列传”的概念,是指与“本纪”相区别的,记载人臣士庶的传记,如课文《屈原列传》。

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传记文学文体的一些基本常识。

2.揭示传记文学的基本特征。

传记文学是文学和历史相结合的边缘学科,因此它既有历史特征,要求“尊重历史”,又有文学的特征,人物形象、语言都要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传记文学的主要特征是:

(1)真实性。传记文学必须以真人真事为依据再现历史,再现人物。传主及事件必须符合史实,有史学价值,决不能凭空虚构。这也是传记文学享有崇高声誉和至今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之一。高中课文中的传主,如廉颇、谭嗣同、屈原、张衡等,都是历史名人,其事迹史书都有记载,真实可靠。近几年来高考卷中出现的人物如狄仁杰、姚崇等也是史学界备受推崇的人物,其事迹均有明确记载。当然,传记文学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记录,一些次要人物、局部细节可以借助于想象、联想等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这种加工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符合事物发展的逻辑。

(2)艺术性。传记文学要运用多样的艺术手法来刻划人物,描摹物态。传记文学主要是写人的,所以它要求刻划出人物鲜明的个性,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部《史记》之所以备受历代文人墨客的推崇,主要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刻划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

(3)相当完整性。传记文学主要是表现人物的,要使人们对人物性格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就必须注重人物性格的完整性。因此在传记文学中,传主的生平经历一般都较完整,便于读者从总体上把握人物,如《史记》。一些小传,如“逸事”等,由于受材料、篇幅的限制,不可能表现人物一生完整的经历、事迹,但往往通过典型的事例,以小见大,来表现人物性格,如《左忠毅公逸事》。

3.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传记文学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必须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来分析、欣赏、评价作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欣赏水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传记文学刻划人物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加以分析归类,能使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提高阅读水平、欣赏能力,准确地把握住人物形象的特征。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6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2-0047-02

新闻采写写的出现是新闻传播行业的创新之举,在社会发展迅速,信息传播飞快的今天,多种多样的新闻传播方式让受众应接不暇,新闻特写衍生于消息和通讯,却又有创新的特点,主要以其渲染主流情感,传播社会正能量而受到受众追捧,同时,新闻人物的榜样作用也被发挥到极致。新闻特写对新闻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信息洪流中,俨然成为一种立于不败之地的创新新闻形式。

1 问题的提出

新闻传播起到通达社情民意、传递人文关怀、凝聚百姓意愿的作用。新闻传播信息,沟通情况,宣传教育、舆论引导,提供文化娱乐、解答疑难问题。新闻作品密切党群关系,倾听群众呼声,体察国情民意,反映现实生活。新闻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激发出来的社会创新需要的能量。新闻采写写就是应社会需要而出现的创新新闻形式,是新闻信息、社会主流情感和正能量的载体。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将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文字的形式制作成各种体裁的新闻作品,向受众传播新闻事实。新闻特写是一种新闻采写的体裁,区别于消息、通讯、评论类新闻体裁,借用电影写镜头手法,将新闻人物和事件赋有特征的片段、镜头和瞬间定格放大,通过一些文学的表现手法组织起来,使新闻更生动,感情传播效果极佳。新闻特写的特点是将新闻中心和主题集中且突出,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立体感。

新闻特写具有很多创新的特性,在记者巧妙合理的安排下,结构精巧,语言生动,文字优美,人物形象突出,故事曲折、传奇而有吸引力。新闻采写过程中,记者深入了解一些人物、事件,挖掘新闻故事。写作时着力渲染主流情感,传播社会正能量,突出新闻人物,给社会树立起学习的榜样。新闻采写中的特写依循新闻的各种原则,新闻故事真实、有时代意义。记者尽可能将文章制作的精美得体,生动形象,有韵味、有意境,发人深思,让读者回味无穷。特写的使用已经是信息洪流中突出新闻、吸引受众注意的重要手段。

2 新闻采写写的作用

新闻采写是新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新闻工作者实际工作的重要环节。新闻特写是一种特殊的新闻采法,辅助新闻作品成型,有利于新闻作品的制作和新闻的传播。新闻采写的质量决定了新闻能否吸引读者注意、能否传播新闻信息,还影响了新闻的传播能否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新闻采写离不开新闻特写这种特殊形式,而新闻特写也时常出现在新闻作品中。新闻特写在写作时抓住了新闻事实的某个镜头新闻特写用于与新闻主题材料的烘托与凸显,新闻内容情景交融,新闻场景活灵活现。新闻特写取材十分广泛和灵活,在记者眼中有新闻的地方就可以有新闻特写。

新闻采写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记者需要渊博的知识底蕴。新闻采写是新闻特写重要体裁之一,对记者的要求更加严格。在时展进步迅速的今天,不进步就是退步。记者在新闻传播领域内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时时刻刻都会对他们有新的要求,新闻特写体裁的出现就是其中之一。受众不满足于守旧的新闻形式,需要更多更快,更有价值的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记者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想要在信息发展迅速的趋势中延伸屹立,记者就要更严格的要求自己。记者平时要加强自身专业技能和修养的提高,培养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锻炼新闻辨识能力和敏锐能力。

同时,新闻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给人以启发、教育和引导。新闻传播的是时代精神,是社会正能量。通过新闻特写的重点烘托,创新精神,高尚道德品质,与时俱进,这也是新闻价值的体现。新闻特写的重点之一就是渲染主流情感。新闻特写所带来的情感渲染就是要突出人物、事件的中心意义,让读者感受到有血有肉的人物,酸甜苦辣的社会百态,通过文字的艺术,将真挚的社会正能量传播出去,传神又传情。故事大部分是人为的,就会有主人翁,对人物的突出可以有效的树立榜样作用,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效仿。即便是反面角色,也有警示作用。新闻特写用事件烘托人物、用人物带出事件,彰显各种正能量情感。

3 新闻采写中的特写写作策略和建议

新闻特写以描写为主,是从消息和通讯中衍生来的,但又区别于他们。特写保留消息的简明,高时效的特点,同时描绘新闻事实中有代表的镜头。特写也保留了通讯报道事实的特点,但是却重视事实的某一方面,是事实中某一特定时间、空间的描绘。新闻采写中的特写是新闻性与文学的有机结合,具有很多特点,记者在把握特写写作方法时要注意这些特点。较为重要的特点是特写要有镜头感和现场感。特写具有类似电影的镜头感,记者通过巧妙的截取,适当的放大,增加内容的立体感。同时特写还有现场感,通过记者的文学功底,将新闻内容写的活灵活现,使读者身临其中,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冲击和感染。

新闻特写在写作时有着灵活但严谨的方法,记者选取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一个“镜头”,可以是一个时间、空间的片段,也可是是一个情景,然后对这个“镜头”进行放大,使用文学方面的创作技巧,将事件或人物的特点凸现出来,生动又具体。新闻特写仍属于新闻的范畴,所以新闻特写必须保持新闻的特点,以真实有效的传播新闻信息为目的。新闻特写所写的内容必须具有时效性,就是要新近发生的新闻,即使是回忆形式,也要有时代意义,不能让读者感到旧事重提、算旧账。另外,新闻特写在写作上 有独到的特点,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闻创新文体形式。所以在写作时,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辜负新体裁的存在价值。

新闻特写的内容大多是故事形式,由于新闻的要求,这新闻故事必须是真实的。新闻拒绝杜撰、虚构,新闻特写也是如此。虽然在新闻采写的特写实现过程中,需要记者的文学功底和文艺创作,但是这都是基于真实的新闻而进行的。这种故事写作要求到了绝对真实,新闻特写的人物、时间、事件、场景等都是真实的,绝对不能有任何虚假。如此一来,新闻特写对记者的要求就更加严格,采写过程中,记者要找准故事的自然背景、历史背景等,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例如新闻特写所截取的“片段”中人物的具体动作、表情、神态,事件发生的自然环境、天气情况、附近景物等。特写既然来源于影视手法,就要发挥其特有的作用,像电视特写镜头那样,有形、有景、有声、有色,而记者要注意决不能简单概括,要尽可能地详细,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能够身临其境。

参考文献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7

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纪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虚构。可以说,纪实性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等,反映了人物在品行修养、志趣追求与才能业绩诸方面的真实面貌。写作时,这些事实是不能随意虚构的。

但传记又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文学性。它并非对历史原封不动地再现。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作者在材料剪裁、结构安排、表现手法运用上可以有自己的特点,在对传主生活经历的叙述与评论中可以表达自己的爱憎。

由此可见,对“文体基本特征”的考查主要是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出发,结合艺术手法进行设题。

【典型题例】2015年新课标卷Ⅰ第11题(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答题方法】首先要读懂题干,审清题目,明确考查方向(该题题干用“自传”二字暗示从文体特征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特色)。其次要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传记类别有不同的特点。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评传亦采用第三人称,记叙与议论各半,须注意整合评价议论的文字。再次要紧扣住传记的真实性(主要指传主的人生经历、品行修养、才能业绩等)和文学性(主要指介绍人物时运用的一系列的艺术手法,如在介绍传主人生经历时使用的人称、叙述的顺序、语言风格等),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辨析作答。

二、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

传记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从叙述顺序、描法,修辞手法等角度分析。

1.叙述顺序

叙述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在阅读时,考生要能根据时间的顺序准确地判断出是运用了何种叙述顺序,从而理清人物的生平经历,明白作者这样处理的缘由。

【典型题例】《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这篇文章中,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是什么记叙手法?这样写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

【答题方法】辨别记叙的顺序,要注意插叙与倒叙之间的区别: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都是同一件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对照相应的顺序常见的作用进行逐条分析。

2.描写方法

传记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它和小说刻画人物有相似之处,往往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传主形象,展示其内心世界。

(1)正面描写。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鲜活丰满。在阅读时,考生要特别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传记文学的血肉,它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富有感染力,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即间接地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使其形象鲜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的衬托或对比等。另外,还须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对刻画传主形象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如2013-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对传记的考查,均在文本结束之后有“相关链接”,对人物形象作一补充说明。

【典型题例】《一代怪杰辜鸿铭》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

【答题方法】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考虑(熟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常见的手法),分析出其所用的手法;最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妙处。

3.修辞手法

在鉴赏语句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时,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引用、排比等。其中引用尤为重要,是传记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它可以帮助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

【典型题例】《南开之父张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题方法】首先分析引用内容的性质(故事、诗词、还是与传主有关的资料),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该处引用在结构上(如照应前文,引起下文或是和文中某个人的行为或某物构成对比)和内容上(可从“传主、读者、文本、作者”四个方面分析)分别有什么作用。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8

“新传记”作家利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在英国传记文学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被誉为是英国传记继詹姆斯・鲍斯威尔之后的第二座高峰。20世纪20年代斯特拉奇的传记开创了与维多利亚时代传统传记截然不同的风格。“新传记”注重“揭露”、“艺术”与“心理分析”的特点对西方传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将斯特拉奇的传记称之为“新传记”。在她的论述中,“新传记”以追求完整的历史本真为目的,因此刻画传主的性格成为“新传记”的写作重心。为达此目的,“新传记”主张运用“揭露”手法,既展示传主的亮点,也揭示传主的暗处。在传记艺术的层面上,“新传记”博采科学与艺术之长,将实证主义思想融入传记写作,主张缩短传记篇幅,以人物反映时代;将心理分析引入传记写作,透过传主外在成就的表面,挖掘其内在的心理动机。围绕传记写作的目的与重心,“新传记”强调在写作艺术上调用各类艺术手段,例如戏剧冲突法、小说白描法、绘画的光影法等等。简言之,“新传记”是容思想性与趣味性于一体、集反叛性与实验性于一身的传记。

学界认为斯特拉奇在英国传记史上首次成功将心理分析运用于传记之中,其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有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和小说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描写。其中,研究弗洛伊德影响因素的大大多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因素,尤其是那些从宏观语境出发的研究文献。《传记深思录》一书断定,弗洛伊德的影响、弥漫于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幻灭感以及由此带来的玩世不恭的处世态度、现代主义特有的怀疑主义,给予斯特拉奇为首的“新传记”打下了明显的印迹。美国历史学家葛拉提从传记艺术的角度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小说化传记的生动性、新科学的客观性和弗洛伊德理论的坦率性重创了维多利亚时代“传记与历史”、“生平与时代”中的死气沉沉、谀美浮华与盲目愚忠之气,这些“为斯特拉奇和传记实验与成长的时代搭建起一个舞台”。葛拉运用后现代身份理论在斯特拉奇的传记文本中分析出作者的四重面孔:不可知论者、自由主义者、弗洛伊德主义、布鲁斯伯里人。这种观点认为,正是斯特拉奇的弗洛伊德的一面让他选中护士先驱南丁格尔做《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的传主之一。理由是,这位家喻户晓的南丁格尔,传说她“很圣洁,富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对人“无微不至”。而事实上,这些恰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家家户户都能看到的虚伪品质表象。评家们的研究如此,斯特拉奇的传记作品本身也给人一种错觉,诱惑我们做出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自始至终影响了斯特拉奇的判断。斯特拉奇最后一部传记《伊莉莎白与埃塞克斯》的确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影响,而他的早期传记作品似乎也让人看到弗洛伊德的踪影。比如斯特拉奇很重视传主的童年经历,在斯特拉奇建构的历史画面中,童年时期的南丁格尔给撕碎的布娃娃缝补断腿;维多利亚女王临终前在意识深处流动一系列女王童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往事情景。

美国学者马丁・凯力奇引用翔实的史料详细论述了斯特拉奇传记中心理分析手法的来源:其《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和《维多利亚女王传》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伊莉莎白与埃塞克斯》受弗洛伊德的影响,随后的研究成果使这个观点得到进一步支持。

以写实为本的传记如何从以虚构为宗的小说那里学习心理分析?保罗・利维为新版斯特拉奇著《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所写的前言和彼德・凯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英国现代主义:1900-1930》会对我们有所启发。

事实上,人们早就注意到陀思妥耶夫斯基与英国现代主义大氛围之间的关系。1917年,美国的《日冕》杂志上刊载文章《无处不在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专门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英国大受欢迎的情况,形容英国人盼望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英译连载的迫切心情不亚于当年等待小说家狄更斯和萨克雷出新书。1910年,随着莫里斯・巴林《俄国文学的里程碑》的出版,英国开始了俄国文学热。19世纪下半叶陀氏小说虽有英译本,但质量低下,所以斯特拉奇在朋友推荐下先读了法文版,“《群魔》的后半部简直把我迷倒了”。1912年斯特拉奇开始写作《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初始传主不只四位,但一战改变了他的写作计划,使他看到名人的真实面孔与被神化的名人形象之间的差距,最终使《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成为试图以揭示传主真相、还原维多利亚时代历史真实为主的合传。从1912年开始写作,到1917年底出版,在《维多利亚时代名人传》写作期间,斯特拉奇大量接触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同年斯特拉奇发表文章《陀思妥耶夫斯基》,评论英译本《卡拉玛佐夫兄弟》,指出陀氏小说的心理分析具有非凡穿透力,以无意识欲望中的地下世界取代了英式小说中的安详、理智和常识。斯特拉奇看到,“尽管陀氏热衷描写怪诞与离奇,他本人却是个完全健康的人性化作家”。1914年斯特拉奇发表英译本《群魔》的书评《一位俄国幽默大师》,盛赞陀氏幽默,将其称之为“黑暗中摇曳的火炬之光”,认为正是幽默使得陀氏荒诞离奇甚至令人压抑的想象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从而使其小说没有落入巴尔扎克式的平庸情节剧中,而是变成发人深省的深度剖析人心的悲剧。

在彼德・凯看来,要了解陀氏在英国的影响,必须将其作品“置于英国现代主义的大背景之下”。 从某种程度上说,在20世纪初,在英国现代主义对人的心理高度关注、对人的内心世界而不是外部世界发生强烈兴趣、急于解开人心最深不可测、最暗无天日的意识深处之迷的关头,陀思妥耶夫斯基适时地出现了。彼德・凯通过细读七位英国现代派作家追溯了陀氏对英国现代主义的影响。他总结现代主义的特点是:对过去的道义、理想和艺术传统持怀疑主义态度;蔑视中产阶级及其风俗习惯;一心求变;对感知、意识以及伍尔夫所称的“心理学中的黑暗区域”感兴趣;深刻的异化感――这常常使艺术家离群索居,与家庭、群体、或受众产生隔阂;重视技巧,以形式实验为乐;相信当代与以往的时代完全不同。在本质上看,斯特拉奇的“新传记”就是现代主义传记。所以,上述现代主义特点自然也在斯氏传记中有明显的标记。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真正从美学意义上点评、研究陀氏小说的人并不多,斯特拉奇却是极少数真正理解陀氏小说艺术的学者之一,斯特拉奇“从欧洲文学传统的高度旁征博引,准确地评价了陀氏小说”,换句话说,斯特拉奇洞悉陀氏小说的美学技巧,准确地把握了陀氏小说的艺术之脉,他把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学来的技巧在传记写作中发挥到极致。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9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六朝地记作品形式多样,其中既有山水地记,又有人物传、异物志等。以人物传为例,其写作手法、内容、艺术特点等均与同时代的志怪、志人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体现出鲜明的小说性特征。除了从故事内容、体例等看出地记的小说性特征外,早期的目录学著作将地记中一些作品与某些志怪小说分到一类,此种现象也颇能证明其体例与志怪小说的类似。

以六朝扬州地记中保留下来的作品为例,以某地人物传,某地人物记为题目的作品如《豫章烈士传》等被《隋书 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列入“杂传”类,目前学术界认为是地记而被《隋志》列入杂传类的扬州地区作品有《会稽先贤传》、《会稽后贤传记》、《会稽典录》、《会稽先贤像赞》、《吴先贤传》等。此类作品根据现存辑佚情况看大部分以写人为主。[1]值得注意的一点现象是,与这些作品同时列入“杂传”类的作品还有刘义庆的《幽明录》以及干宝的《搜神记》。《幽明录》和《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之祖”当今学术界已没有争议,这两部书被公认为志怪小说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内容的不真实和虚构性,而与这两部书并列入“杂传”类的上述人物传记应具有与其相近似的内容和写作特色。而且根据存世作品内容来看,此种现象亦得以证实。

另外,《隋志》的“杂传”类小序里也已经非常明确的点明了此类书的共同特征,由于此类作品当时非常多,所以序里这样提及:“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这就非常明确的点明了这类书的共同特征,即“虚诞怪妄”。作为“史官之末事”[2],这类作品在写作时体例不像正史严格,它们的出现只是弥补史官只记人君正史的缺憾,“补正史之不足”,即“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3]。《隋志》在溯源时提及此种现象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周官》…….故自公卿诸侯,至于群士,善恶之迹,毕集史职。而又闾胥之政,凡聚众庶,书其敬敏任恤者,旅师每月书其孝悌睦有学者,党正岁书其德行道艺者,而献其书…….”这就说明,从周代开始,这类作品的内容大都是“称美而不显恶”,到了汉代,则又是“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毕集”[4]。到了东汉光武帝时,则“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5]。

以上数条,给我们提供了一下信息:郡国之书是东汉之时光武帝刘秀诏令作《南阳风俗传》时开始的;郡国之书的内容则有的写地理风俗,有的写人物,写对某一地区耆旧先贤的传赞;此类郡国之书的写法便是上文提到的“虚诞怪妄”。以上几点内容,就说明地记里面此类作品的写作特色当是与《搜神记》等有着相类似的内容。《隋书》之后,《旧唐书 经籍志》沿袭《隋书》分类方法,将上述各类仍列入“杂传”,而《新唐书 艺文志》把上述“耆旧传”、“先贤传”等仍列入杂传类,但是却将曾与之共列入杂传类的《搜神记》等另立一类入“小说”。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对文体的划分更加细致,分类更加详细、精确,地记中的这些作品仍被列入杂传而没有随《搜神记》等被同列入“小说”类,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其内容之“杂”。这些作品,除了写人物外,还要写地理,不像《搜神记》《幽明录》等一样通篇以一种题材模式成书。而且此类书宥于地域限制,多写一个地区的故事,而不能如《搜神记》一样,“广罗四方异闻”。因其掺杂的此类内容,所以,即使其中有小说性的描写,但因其内容不像《搜神记》一样纯以志怪为主,所以终未能如《搜神记》等一样,被纳入“小说”类。

一直到清代,地记中的此类作品划分仍然有着不同的标准,有的入“杂传”,有的入“地理”。如前人所说:“案汉魏六朝地理之书,大体略如《华阳国志》之体,有建置,有人物,有传有赞,而注意于人物者为多。自来著录之家,务欲各充其类,以人物为重者入之传记,以土地为重者入之地理,亦或一书而两类互见,不避重复,或裁篇而分类录存,不嫌割裂。各随其意,各存其是,初无一定之例也。”这就说明,由于地理书涵盖的内容较驳杂,直到清代,学者们对于地理书的分类还是标准不一,于是各取所好,“各充其类”,只要其某一方面内容符合自己的分类标准,便将其归入自己的划分范围。又由于杂传中的有些作品如《会稽先贤传》等是分地区进行写作的,而且其中除了人物描写外,还有“土地”,所以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在分类时便将其逐渐纳入地方志。地记产生初期的此类地方性著作,其中的人物传记等部分虽然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被单独列出来,但从历代目录学家的分类中仍然是把它们当成是与志怪小说相同或相似的文体。此类人物传与《搜神记》同被《隋志》归入“杂传”一类而被《新唐书》各划分成“杂传”和“小说”两类,原因就如上文所论述的“杂”,和其小说内容的未完全独立。

从上述目录学的划分中也可看出,小说与地记中的人物传记是本同而末异,二者到后期又被划入不同类别是后代文体观念进一步发展导致的的体裁划分进一步细化的结果。王恒展在《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一书中介绍此类作品的小说性时,曾这样说过:“这些作品大都不受历史的局限……失去了历史散文的纪实性,步入了文学的殿堂。从作品方面讲大都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情调,从而具有了小说的性质。”此书侧重于从小说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关系及性质入手,所以将此类作品的作用称为是“历史散文与小说之间的过渡与桥梁”,这是从其宏观的整体作用的角度来讲的,但如果仅从微观角度出发,不将其放入宏观的历史发展角度考虑,仅从其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写作特色、思想内容等方面讲,则它们已无疑具有了小说的性质。就如郭丹在《史传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一文中所说:“史传文学中的一些志怪描写,把他们独立出来,就是小说”[6]。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一书在论述魏晋文学时也提到此时期诸如地记等“杂传”等对现代小说的影响时说:“现代概念的小说另一个源头,是史部类的书籍,尤其是其中的‘杂史’、‘杂传’,古代史部类的书籍,有些含有神怪成分……由于它们本属于史部,除了内容不属于史实以外,在写法上是与其他史部书一样的,尤其是那些杂传类的小说,在文字组织与史部的正式传记颇有近之处。”此段话,颇能说明《隋志》把地记中的人物传划分到‘杂传’类的合理性。地记人物传属于杂传类,而杂传徒有正史人物传记形式之名,而失史传人物描写“征实”之性,而这恰恰就成为后世小说的源头。从六朝的志人志怪到唐宋的传奇、再到明清时笔记、长篇小说的定型,六朝地记中小说化的人物描写无疑对历代小说的演变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10

一、古文传记教学的现状

传记教学要贯彻语文学科的“育人”理念,但古代传记既有高中课文的一般属性,又有文言文以及传记文体的特殊属性。因此在目前的传记教学中,对于古代传记的教学,存在很多偏离教学目标的情况。

1.对于古代传记,具有文言文学习的共同毛病,即过于强调文言基础知识,忽略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高中阶段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更注重字词梳理,从字、词、句等角度来巩固强化记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这样固然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但却使文本被肢解,文学因素被缩小。这种状况已出现多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字词句的过分重视就相对弱化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学生鉴赏感悟文本的时间被缩短。

于漪老师认为:“素质是一种心灵的塑造,在塑造人的心灵的过程中,中华文化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而当今的常态课堂,多是教师讲解,将文章肢解揉碎,全面分析到各细节,学生耳听笔录,单调的抽象思维盖过了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于是通过文本阅读来以情怡情,积累人生经验,获得人生感悟的设想成为空想。

2.传记教学中,学生没有正确区分传记和小说,教师则过于强调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忽略传记本身的特点。

传记文学生动地再现历史,以探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思考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典型意义。因此可以说,传记文学是历史和文学的综合体,它具有真实性、艺术性以及现实借鉴意义。现今传记教学的课堂上,由于不够重视师生的互动,教师不自觉地把传记和小说的教学模式等同起来,忽视传记文学特殊的文体属性,学生不清楚传记和小说的区别。

好的传记文学,未尝不是优秀的小说,但这不是高中生和高中课堂所最终追求的。传记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清楚地让学生注意到“传记文学”和“小说”之间本质的差异。传记的真实性要求它的素材是真人真事,真实可靠,决不能凭空虚构。传记的魅力在于它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实际的人生活动为描述对象,塑造充满人格魅力的传主个人形象。从这个角度来说,让学生专注于传记“真实性”的属性是绝对必要的。

二、对高中传记教学的思考

高中阶段设立传记教学板块,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这种文体,通过榜样的熏陶,提高学生的素养,让其从中获得人生的感悟,并就有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传记学习,应注重以下方面。

1.通过拓展比较阅读法,形成互动式课堂,培养学生主动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常常有同一人或事被不同作者记录,于是传记呈现出很多“不同”,对于这种“不同”,我们可以通过拓展比较进行趣味学习。

首先,通过对比阅读,比较不同传记的优劣或特色。如节选《史记》的《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与班固《汉书》中的相关描述做对比。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差异?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扬马抑班”或“扬班抑马”的争论中获得成就感,拓展知识面。

其次,通过对比阅读,比较传记素材选择和作者的关系。如节选自邓小平女儿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中的《在哈金森工厂》和英国作家伊文思的《邓小平传》中记载的邓小平在哈金森工厂的经历,由于作者的身份国别不同,对于素材的选择也不同,呈现出来的人物也是不同的。通过比较阅读能探讨事实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了解传记的写作特征。

再次,通过他人对史料的评价来更全面地认识传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人们在赞扬蔺相如以大局为重等美德的时候,课外链接明代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人们对蔺相如如此巨大反差的评价,必然会引起学生的争论,让学生在质疑和辩论中获得自信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2.教师自己要全面认识课文,注重对传记文学“艺术真实”的认识,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在评价中“三省吾身”。

首先应注意,在小说中常常通过人物的肖像、心理、细节等来概括人物形象,如果也以此来推断传主形象是不太客观的,因为传记是史家对于历史的一个“再现”,有些事件发生时史家并未亲临,所以对其中的动作、对话、神态等的记录,只是史家的一种合理推断,我们称之为“艺术真实”,以这样的“艺术真实”为立足点来为人物定型是不够客观的。

其次,在传记欣赏中要提倡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自己去为历史人物定位,寻找心目中的英雄。有的学者提出,英雄崇拜是和人类存在一样古老的现象。如果传记的“现实意义”和“榜样作用”在课堂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分析中被忽视,致使学生不能够从传记中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传记教学便失去了育人的功效。如《鸿门宴》中,以刘邦和项羽为中心,拓展至其他历史人物,展开“谁是英雄”的主题讨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让学生在自己真正喜爱的榜样的示范作用之下,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未尝不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3.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让学生摆脱“戏说”类数字媒体作品带来的恶劣影响,并在对历史真实的执着追求中,做一个有品位的“学者”。

语文是一门审美的学科,如果日常教学过于功利化和世俗化,就失去了语文之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知识的接受方式由早年单纯的文字、图片扩展到今天的数字媒体。但影视界甚至出版界的功利化,让越来越多恶搞性质的所谓的“颠覆经典”和“戏说”毒害了没有判断力的孩子,于是出现陈世美是专一深情的,刘邦是重情重义的,穿越是可以实现的等等许多错误却流毒甚广的认知。

传记文学的特点例11

在近两年来的新课程高考试题中,考查内容的选材大多以评传为主,一方面,注重结合伤口考查对传记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注重了运用传记知识分析作品。因此,在阅读人物传记中,培养学生形成自我规划人生的能力,迫在眉睫。因为这种能力是学生顺利完成并解答传记试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学生阅读、理解、感悟、顿悟、解答中,必不可少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这种过程中,体味人物传记的生活情趣。领略传主的性格形成,思考并设置教学情境,根据传记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善于并敢于总结,能举一反三,能触类旁通,能融会贯通,言简意丰,文辞婉约,语言生动,形象逼真,回答自然而然,言有尽而韵无穷,正是寄于此物。在这种阅读思维的浩瀚中,教师的引导和循循善诱,其作用是无形但巨大的。王国维先生所说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就是这个平淡而又实在的哲理。

那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阅读人物传记,培养学生自我规划人生的能力,怎样开展才能卓有成效呢?

一、要培养学生自我规划人生的能力,必须注重分析综合能力的形成

教师要点拨指导,使学生了解各类传记的基本特征和写作要求,掌握传记内容、含义及其作用,学会分析总结作品中传主的主要事迹,生活经历,贡献成就等内容,紧扣古今中外不同传记的特点,学习并体会意味深长,动人心魄,瑰丽奇妙的语言特点。

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通过几个片断记载,叙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不同经历,精心选择了典型事件,运用了大量的不同人物语言,来直接刻画孔子的形象。例如,

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叹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通过以上的语言片断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人生选择与社会现实的种种碰撞,也能体会到孔子在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奈”。[1]以前在小学时,看到孔子僵化死板,正襟危坐的圣人形象,在这儿给学生带来的戏剧化的脸谱。

又如:2009年宁夏、海南高考试卷,人物传记为《寻找教育的曙光》设置了这样一个理解试题,“在给操震球的回信中,陶行知是怎样描述乡村教育,‘个中甘苦’的?”请简要概括。

这个试题中的考查是对信息筛选的一种尝试,要注意传记中句子的深刻含义,即“甘”与“苦”,然后明确了精彩句子中语言描写的深层含义,逐条梳理,答案自然就水到渠成。

“乡间山清水秀,尽你游览。早上可以看到旭日东升,引您兴奋。晚上可以待月西山,助您吟咏。丰收时节,您手里割着黄金似的稻子,那田家乐的山歌,不断地洋洋乎盈耳……”

答题中所谓的“甘”的内容,通过优美动人,诗意的描述,对陶行知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而且又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这个恰当而公正的评价,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人们眼前,让每个学生感受颇深。

二、要培养学生自我规划人生能力,必须注意鉴赏评价能力的形成

所谓鉴赏评价能力,就是让学生对传记人物的传主生活经历、主要事迹、特殊贡献、精神世界及其人生追求进行恰当的思考评价,对于传记中的作者观点,作者倾向,作品的优劣高低进行鉴别与判断。

关键问题,是对传主真人真事进行理解,了解他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生活背景等种因素。

我们都知道,唐代诗坛上现实主义代表人物杜甫,他的诗风以沉郁顿挫,被人称颂,但是细心的读者都可以发现,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包含着丰富的生活情趣。“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百花娇莺恰恰啼。”这类作品就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没减少他忧国忧民的情愫,反而增添了无穷的动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