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1 08:55:46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例1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主要采用三种形式[1-4],即以赛促教式、以赛促改式和以赛促学式等。

(一)把课堂教学融入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

将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反映在职业技能大赛中,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师使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并创新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把职业技能大赛作为考场,检验高职院课堂教学是否突出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是否培养了学生综合职业素质,是否把握了市场人才需求方向。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核心内容以一个或多项目形式,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形式把课程任务分配给学生。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相应任务,从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同时,也可促进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学习法的推广,进而提升教师的职业素质。

(二)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以赛促改

这种衔接模式是将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相结合,把职业技能大赛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直接将职业技能大赛结果作为教师课堂教学测量和评价的一个环节,以职业技能大赛来推动整个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一体化目的。

开展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一方面需要完善制定职业技能大赛模式的专业教学计划,在各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基础技能板块和专业核心技能板块都要安排职业技能大赛形式的专业教学课程;另一方面需要组织、经费、设备、师资等方面完善职业技能大赛管理和奖励办法。这样能为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教师职业素质提供有利平台,也能为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创造良好平台和氛围。该模式将职业技能大赛纳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因此成为了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式。

(三)把高职学生学习纳入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

将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和日常学习管理融入职业技能大赛中,从而出现学生到职业技能大赛中学习,教师到职业技能大赛中教学的局面。在设计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操作中,要求每个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要参加一次或多次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还必须完成各专业课程以项目任务形式出现的其他类型技能竞赛,并以此为依据取得该门课程的学习成绩。这种模式将多种贯穿于高职学生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较好地调动教师和学生学习技能和用技能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打破了高职院校原来理论课起主导作用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而有效地强化和加强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除了能较大提高学生学职业技能外,还存在着不少缺点,比较明显的是过分强调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性,过多要求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这样可能会违背“学生意愿”,造成学生参与职业技能大赛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出现。这种模式教师和学生能动性的发挥,需要一定条件才能发挥出来。如果出现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不佳的情况,将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和老师学习技能的积极性。

二、相关性分析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物,其促进了高职教育发展,但是这些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5-8]。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效果发挥的程度,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加以解决。

(一)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模式优点

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和以赛促学都比较有效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在专业学科建设和完善过程中,专业定位比较清晰。职业技能大赛能从市场职业需求变化和方向考核相关专业的知识点。它们也促进了高职院校在专业知识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中有清晰的目标,即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学科设置,把学生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实现学生高质量和零距离就业为最终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平台,会对相关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思想造成一定冲击,能够启发教师思考课堂教学相关问题,促进其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进而提升其课堂教学能力。在专业教师参与和指导下,学生协作利用技能训练、模拟比赛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课堂教学项目任务问题,这样不但强化了专业基础知识,也提升自己专业操作能力,因此学生在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同时,了解到相关专业社会人才需求状况,也为今后的课堂学习方向和基础知识学习目标明确了,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这些衔接模式能比较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学科建设和师生综合素质提升。

(二)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模式缺点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促进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升,提高了高职院校社会美誉度,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有些偏差和问题。

1.高职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发生偏离。高职院校实施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大赛衔接是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是为了高职院校进一步促进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在一些高职院校,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以职业技能大赛代替课堂教学,紧紧以少数优秀学生为对象,偏离了高职教育是面向全体高职学生,从而走向一个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中心的极端。没有发挥课堂教学真正作用,造成学生发展缺乏后劲,不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2.课堂教学有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职业技能大赛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任课教师有时会放弃日常课堂教学备课时间,节省时间指导学生训练,而学生则会放弃正常的课程教学,把大量时间投入到高强度的训练活动。学校有时也会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和人力,这给学校造成了一定的负担,因此干扰了正常课堂教学秩序,甚至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正常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例2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80-03

教学是师生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知识迁移的过程。相对于课程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鲜明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通常说讲台就是教师的舞台,也就是说,教学能够显示教师个性化的创新思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灵活、开放,为教育教学的开发与创新创造了无限得空间,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个性化教学设计的支撑,本文通过“设计色彩”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形成本课程个性化教学完整体系。

一 开放式教育理念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生成

2011年萨尔曼・汗在TED大会上的演讲报告介绍“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之后,“翻转课堂”成为全球教育者的关注热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英语的术语“FlippedClass Model”,翻译为“反转课堂式教学模式”既“翻转课堂”。顾名思义,这种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知识的传递在课外,知识的内化在课堂。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对知识迁移进行重新构建,其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教学形式的转换,它包括知识获取时空的转换和师生主次角色的转换。教育教学的中心点是知识,教学的过程即是知识迁移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知识迁移过程在课堂完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知识的迁移过程是在课前完成,形成完全不同的时空转换。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接受知识也是被动地接受。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接受知识在课前完成,课堂是师生对于知识的讨论与交流的内化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任务在于引导和解疑答惑。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运行规律

翻转课堂教学运动规律主要由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构成。课前包括教师学习资源的筹备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课前学习的内容是由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任务单,学生根据任务单完成相应的内容。课堂是翻转课堂模式师生面对面交流的唯一环节,也是在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之后的反馈过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环节,师生面对面的交流、答惑、研讨等活动检验学习的状况与效果。课后是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学生在课前对知识的自主学习和课堂对知识的内化中,思维空间得到更进一步的扩大,由此产生更多的好奇与欲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课后对知识形成追踪和深入探究,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无限延伸,使翻转课堂教学潜在能量继续放大,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效果。

移动互联网设备是翻转课堂实施的物质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师生课外的沟通和课内交流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介入。课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主要在于学习资料准备和沟通平台建设两大方面。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资料的准备视频是关键。教师可以自我录制或从网络下载所需要的视频教学资料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沟通平台主要有网络教学平台和及时沟通平台。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利用便捷平台服务于教育教学。

二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个性化教学的形成

(一)翻D课堂教学模式的共性及其特点

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量分析

无论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学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知识的迁移运动轨迹的变动,知识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以教学的不变因子――知识为基础,通过对变量因子的调和,激发教学的活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知识传递的时间、空间、传递的形式、方法、工具等都可视为变量因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实施的媒介,其主体对象是教师与学生,教师、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子。人的个体思想形成最复杂的变量因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操纵者是教师,教师对于课程全盘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学最大变量因素即是教师,教师的态度、方法等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个性化形成的内因与外因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课前、课堂、课后三个共性环节,教师需要通过三个环节的精心设计实施课程教学。教师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活动是以一门课程为基础,不同学科的课程有自己特有的属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以具体的课程为依托,针对具体学科课程的特点进一步展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课程的本质属性自然形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个性化的根本。

其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主体,而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教师的独立思维、知识水平、性格特点、个体喜好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上都会以个体熟悉的方式进行设计实施,自然流露着个性差异。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课程属性、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等差异性,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都将形成一定的影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共性形式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的基础,个性化教师是课程形成个性化教学的根本,探讨个性化教学,构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丰富内涵。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个性化教学特征

2010年8月,由美国软件与信息产业协会(SIIA)等三个组织主办的个性化学习研讨会了《创新教育:为个性化学习重建教育系统》的研讨报告,研讨会充分肯定了个性化教育和教学的必要性,个性化教学使学生享受到“差异学习”。个性化教学是根据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采取灵活、适合的方式,充分满足学习者个体需求的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就在于它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心理需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执行者,因此,要求教师提供与学生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个性化特征包括教学内容、课前任务单、学习资源、课堂交流、沟通信息以及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差异化设计。个性化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能根据学习者的兴趣、认知能力、学习风格等要素,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策略、内容等,以促进学习者更好地学习。

1 个性化教学设计与交流

翻转课堂教学的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是以知识为中心,形成知识的传递、内化运动规律。翻转课堂教学运动是完整的统一体,通过课前、课堂与课后的运动规律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三个环节既独立又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的不足都会影响其它环节的效果。因此,教师对课前、课堂以及课后学习内容、组织形式的总体设计与内涵构建,对于实现高品质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前有目的、有特色的学习任务才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利用个性化教学资源以及网络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课堂是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效果的重要过程,丰富、有趣的课堂交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协作探究,以促进知识内化、提升教学质量。

2 个性化学习平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以外的时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行为。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自定学习步调、自由选择学习场所自主学习,实现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模式之所以形成就在于移动互联网的生活化,教师利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为课程教学开辟了课堂以外的学习空间。各种沟通平台不断涌现,为翻转课堂提供更加宽泛的信息传递与师生沟通的途径,教师选择相适应的沟通平台,设置线上、线下个性学习,构建课堂以外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享受一对一个性化服务与交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3 个性化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的鉴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扩大了学习的空间,容纳了课前、课堂与课后的学习过程。因此,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就要针对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给予公平、合理的鉴定。个性化教学与实践反映了不同性质的课程属性与学习过程,课程的任务要求与学习方法,要求实现考核评价的一致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反映的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学习,同时也体现了团队的学习;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线下学习都应该给予及时评价。教师的评价仅仅是片面的,要融合多方人力资源,进行考核评价的合理设计,实现个性化教学与评价的协调发展。

三 “设计色彩”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个性化教学设计

“设计色彩”课程翻转课堂的个性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信息技术运用、课堂组织形式,以及考核评价等方面设计,各部分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形成本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统一整体。

(一)“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设计

“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主要遵循“去重避杂、突出重点”的设置理念,以专业人才培养为宗旨,针对传统教学内容设置存在分散、重复的问题,突出归纳色彩的教学主线,分解归纳色彩内容,形成单元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任务重点在于色彩基础知识和归纳色彩技法的认知与应用两大部分,通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方面的协调关系,对课程学习内容、知识点进行合理调配,使教学内容教学指向更加明确。课时上,压缩课堂理论认识学时(理论知识点课外自主学习),增加实践训练与应用学时,强调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各单元学时分配依据课程目标要求进行差异化分配,使重难点一目了然。

(二)以“知识竞赛”为特色的课堂交流形式

“设计色彩”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交流个性化特色主要体现于“知识竞赛”形式的运用。“知识竞赛”课堂交流设计主要通过问题类型、组织形式、运行过程、评价方式等方面展开。竞赛的内容是对单元知识点转化为“问题”,通过“问题”设计和题型设计完成“知识竞赛”的内容;“问题”的设计要突出知识点的主次与重难点以及拓展“问题”。题型形式设计突出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原则,题型设计主要有必答题和抢答题以及判断题,兼有文字、图示等形式。在组织形式上,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目的,充分利用人的猎奇心理和游戏路径心理,必答题设计抽签与抢答环节,抢答}穿插于抽签题之中,必答题设为课后拓展题,抽签题设计幸运题(只加分,不答题)等,根据教学内容进行不定期变换。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必先储备一定的知识内容,这就促使学生课前认真、自主完成教师所提供的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学习。课堂交流内容、知识点都已在任务单中明确,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或网络下载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通过课堂知识竞赛答题,学生能够监测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程度,从而有效促进对知识的扩充、补充与反思,形成课后拓展学习的无限延伸。

(三)以慕课为主、即时交流的交互沟通平台建设

“设计色彩”课程课堂以外采用慕课教学平台为主,即时交流辅助的形式,建立本课程知识传递、情感交流的互通平台。慕课教学和即时沟通完成课下学习内容以及应对学生个体的问题和需求,确保课堂交流知识的储备与问题的探讨。即时沟通工具主要应用QQ、微信软件和手机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条件,建立班级QQ、微信群,形成师生交流的纽带,同时也是学习资源传递的辅助渠道。“设计色彩”课程通过“慕课”(MOOC)教学平台和QQ、微信沟通平台,形成适合本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信息纽带,有效地促进了本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

(四)突出形成性考核评价机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设计色彩”课程考核评价的个性化,主要体现于对教学的形成性考核及对教学内容考核的分层设计。对考核评价的内容、组织形式进行层层分解,考核的内容主要是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应用两大部分。理论知识的考核主要通过课堂交流环节和在线学习环节体现,实践应用考核主要针对手绘作品进行考核评价。

“设计色彩”课程的形成性考核,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评。通过单元阶段性测评和期末综合性测评,全面反映本课程学习的整体情况。“设计色彩”课程教学内容的考核包括两大部分:其一是平时分项单元考核;其二是期末综合考查,根据模块任务难易程度,层层分解学习内容,确定模块考核内容。同时,根据每个单元内容在该课程整体内容中所占比重,采取差异化分值量化分配。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完整的统一体,通过课前、课堂与课后的运动规律,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三个环节既独立又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的策划与设计都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开放式教育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无限的可能,“教”与“学”的个性化更能突出教学的创造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师更是知识传递的设计师,教师的独立思维、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立足实际学情,全面筹划、精心设计,在个性化教学中赢得教育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曹育红.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2(1).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例3

教高〔2006〕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这一中心工作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最早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发展到今天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最主要的教学形式,课堂是学生获取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全面提升高职教学质量,就需要从课堂教学质量入手。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以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的动态系统,它既包含了教师的教授活动,也包括了学生的学习活动,这一动态过程需要各要素的共同作用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的要求。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教学理念的形成使高职课堂教学呈现出新的特点,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全面管理,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一、创新课程管理提升课堂教学服务功能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载体是课程,要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需要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式能满足于学生主体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学院的学生个性张扬、接受能力强、应变能力强、喜欢新鲜事物,但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并且分层化现象比较突出,针对学生主体的特点,搞好课程管理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服务功能。

创新课程管理,建设团队集体研讨、课程资源同一、课堂授课分层、突出课程特色的课程管理模式。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建立课程负责制,由课程负责人全面负责课程的研讨活动,将定期的研讨和随时的交流相结合,形成标准化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同一能从人才培养出发规范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同时兼顾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教师在共享教学资源的同时,针对不同的学生在教学要求上进行灵活的处理,探索分层教学模式,突出课程特色。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课程的整体设计倾向于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手段等均与之相适应,无法完成高职教育的使命。以能力为核心推行课程改革,才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组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并推行课程的改革,重新整合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设计与之相配套的课堂教学方法,对课程的改革进行过程化管理,能使课程真正服务于课堂,服务于学生,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加强课风管理促进高效课堂共化效应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环境会对其心理造成暗示性或诱导性影响,主要表现为课堂上部分学生睡觉、聊天、玩手机等行为,如果教师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制止这些行为,其他学生就可能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纵容,加入这一行列,这种“破窗”共化效应产生的“破窗”现象,将会扰乱课堂秩序,降低课堂教学效果。

没有形成良好的课堂风气,就无从谈好的课堂质量,在无序和麻木的氛围下,会导致学生道德缺失、自由散漫,从而激化教学的矛盾。课风的建设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课风建设是高效课堂的根本保证,作为任课教师要结合课程性质制定课堂的管理要求,将学生的课堂表现纳入到评优体系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以形成稳固的良好课堂氛围,并以良好的课风促进正向的共化效应。

三、加强教风管理充分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教师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能对课堂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教师的言行、信念、气质和态度等都会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进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教师无论有着怎样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如果没有良好的教学态度和责任心,对待教学不是全心的投入,应付课堂教学,应付学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

常规教学秩序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教风和学风,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注重教学过程的精细化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扎实教师专业基本功的训练,能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充分发挥教师党员和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文化来影响教师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能形成良好的教学风气,从而推动和影响课堂教学文化的方向。

四、完善质量评价管理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目前各高职院校开展的学生评教活动,以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堂表现为着眼点,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评分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教学评价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将教学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评优直接挂钩,容易形成为评价而评价的局面,通过评价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通过授课的变化程度,也无法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达不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真正目的。

五、依托教学竞赛管理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例4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随着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社会对人才质与量的高要求,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传统课堂。传统课堂作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阵地,能否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和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突破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和落实素质教育必须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改革。如何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引入信息技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主体性作用,通过实际教学实验,我们认为需要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这就是网络化课堂教学。

一、网络化课堂教学概念的界定

网络化课堂教学这一形式是适应信息社会、为满足人才需求、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对网络化课堂教学概念进行界定。

1.两种教学方式的互补性

众所周知,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各自都有很强的优势 ,但自身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因此,无论是传统课堂教学还是网络教学,都表现出了一些难以满足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完美性。因此,要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而在现阶段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必须要认识到以下两点:第一,课堂教学仍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现阶段摆脱作为学校教学活动中主要形式的课堂来谈教改是不现实的;第二,由于网络教学自身存在的不足(如情感因素、评价实施等),加之网络教学对教学环境的高要求,在现阶段完全替代传统课堂教学是不可行的。因此,我们在综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网络化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形式不仅改革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也弥补了网络教学的不足。

2.概念界定

网络化课堂教学形式的出现,没有完全抛开传统课堂教学另起炉灶,也没有完全吸收网络教学的全开放性,是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萌生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吸收了二者的优点,克服了二者的局限性,在先进教育观念、教育理论的指引下,对“传统”进行扬弃,对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从字面上看,网络化课堂教学就是把传统课堂教学的“传统”改为“网络化”;但是,从内涵来看,我们认为包含两层含义,引入“网络化”一词,一是引入新的教与学观念和教与学理论,使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主动探索者。二是引入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加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把信息技术真正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而不是辅助、强化传统课堂。在此需要指出一点,网络化并不是仅指网络这一种媒体,也不是说认为网络可以替代其他传统教学媒体,比如课本。我们提的“网络化”不仅包含传统媒体,也包含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媒体。

二、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特点

网络化课堂教学吸纳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点,具体表现为:

具有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学习资源。

双向交互方式的建构,多种交流手段的运用,促进了师生间、学生间的问题解惑以及情感因素的形成。

易于组织、管理,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同时由于教师的直接参与,避免了学生偏离教学目标。

易于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按照其认知特点,主动完成意义建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个体化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综合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概念界定及其特点的分析,说明:第一,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为指导,体现了它的先进进。第二,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的新的教学形式,顺应时代之趋势,改革之潮流。第三,新的教学形式的整合性,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整合要求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发生改变,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以及评价方法发生变革等。第四,网络化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性,在课堂和网络双重环境下设计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第五,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双主”性,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育思想为指导,它既重视“教”,也重视“学”,以优化教学效果为最终目的。

三、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中,教学设计起什么样的作用,以什么样的理论为指导,如何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它进行具体设计,成为目前素质教育实施当中的一个突破点。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是为学习而创造环境,是根据学习者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在充分发挥学生潜力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而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所以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广泛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学习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

目前,有关学习理论的研究有三种流派,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每一种流派从不同的特定角度对人类的学习现象都有贡献,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具有开放性,它可以容纳所有流派的理论和方法,但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所以成为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是因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着网络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改革

作为教学改革实践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网络化课堂教学需要强有力的理论予以指导。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可以得到对学生及学习过程有如下要求:学生要识别信息,加工信息,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建立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同时还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学习,针对某些问题相互交流与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而这些观点正好与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体现出个体自我发展、协作能力培养的要求。因此,以建构主义作为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就可以帮助其最终目的的实现。此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如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等,也都体现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

2.网络化课堂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创设提供了用武之地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转贴于 由于信息技术整合于传统课堂,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出现了网络、课堂两种环境。网络环境可以向学生呈现出真实的问题情境,弥补在传统教学中表现出的难以向学生创设真实情境的缺陷,同时提供的大量学习资源,而不再是局限于几本教科书和教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又可以通过交流、协商来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如课堂讨论(可分小组进行)造成活跃的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达到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但是,这种交流又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在45分钟内,即使是一个同学发表一分钟的见解,这一堂课原定的教学目标几乎就很难完成,另外,讨论进程往往也难以控制。此时,网络环境又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就一个主题,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经过思考通过文字输入到教学网络系统中,并且在教学网络系统中同时可以共享到别人的研究成果,达到进一步丰富自己认知的目的。网络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完成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但是,若仅让学生就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缺乏传统课堂中与教师的直接交流,学生则易于偏离学习目标,这时传统课堂又显示出它的魅力。网络化课堂环境是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

3.二者可以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一种还在实践、摸索阶段的新教学形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也是近些年的事情。二者相结合共同为教育教学改革铺路更是新之又新。因此,相互磨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这样才能完成二者的“意义建构”。

四、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我们认为,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

2.把课堂教学的特点与网络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

3.重视学习者分析,把学习者分析放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既体现出它是整个教学设计的基础,也体现它在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4.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既有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又有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说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既重视学生主体,又重视教师主导的设计,充分体现出“双主”的教育思想。

5.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既应体现网络教学设计的特点,又应体现传统课堂教学设计的特点,但又区别于两种不同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6.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对教学活动设计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班里同学的实际情况等,从任意一个环节开始着手。

7.重视评价设计这一环节。既有学习支持设计中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设计,又有对学生自主学习活动设计中的自我评价方法的设计,同时还有对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评价与修改的设计。

因此,我们认为,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应包括六个环节,即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与修改。其中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核心。

学习者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习者的学,学习的结果应该在学习者自身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主主体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又是以自己的特点来学习的。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在网络化课堂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更需要关注学习者。

教学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南和出发点,也是评价教学活动过程的依据。可以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既是时代对人才培养要求这一总目标的具体表现,又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师和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或标准。由于信息技术的整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资源丰富的网络环境,因此,对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

学习任务分析 在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中,学习任务分析就是通过对学习者分析、把确定的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体现。学习任务分析是整个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模式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目标、任务,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使得学习更加有效,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确定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明确了学习任务,就可以为教学顺序或步骤的安排奠定基础。

教学策略制定 由于“课堂”仍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此,根据网络化课堂环境的特点,我们认识到原有的课堂形式没有变,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还存在,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教学仍是网络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策略应从讲授、指导、管理、评价等几个方面来考虑。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是以上各个环节设计的落脚点,它使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得以实现。教学活动设计环节是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此环节既体现了网络的特点,又体现了课堂的特点;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把教学活动设计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行的两个设计,即学生自主活动设计和学习支持设计。通过对学生自主活动的设计体现出学生在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主体地位,通过对学生学习支持的设计体现出教师在网络化课堂教学环境下的主导地位。

评价与修改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评价与修改,不但是教学设计流程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新一轮教学设计的起点。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总结、改进,逐步完善教学设计,提高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评价与修改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有形成性评价,也有总结性评价。由于网络化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案是开放的,因此,评价、修改与测试、改进也是开放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否接受教学设计方案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此要重视学生的评价。只有经过不断测试、评价与修改,才可能进一步完善网络化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网络化课堂教学作为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的新的教学形式,整合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和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技术通讯(网上资料)

[2] 吴军其 赵呈领 许雄 《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业的比较分析》 《中国电化教育》 2000.6

[3] 李瑾瑜 《网络教学优势何在》 《中国教育报》 2001.12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例5

在新课程改革和国家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变化的需要。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放式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而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因此,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打造开放的课堂,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开放式教学的必然性分析

任何一种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因此在当前激烈竞争无比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已经不再适应时展变化的需求,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方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高。

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最初运用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当前,开放式课堂教学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亦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适时实施开放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何为开放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呢?所谓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采用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讨论,而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路,灵活教学,选择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内容,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开放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开放式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独立分析、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分析和自主思考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自主性学习模式也会让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因此,开放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是时展变化的需要,是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开放式课堂教学呢?

1.营造良好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内容是:开放的教学内容、开放的教学模式和开放的教学环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实施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通过营造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开放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当形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2.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应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摒弃传统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学生主体地位的塑造和形成,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形成创新和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模式,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例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听课,在不断思考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开放是一种形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要形成思想上的开放,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开放。

4.教学内容开放化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要想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因为,小学数学知识向来都是严谨的,没有多少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开放化,可以通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运用,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化。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或者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在这种相互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生活化能力。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也是很重要的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从思想上彻底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有序推进。开放式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锋,董明华.基于开放式教育理念的成人教育模式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2010(01).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例6

信息现代化与全球化时代为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随着网络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兴起和成熟,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渠道将越来越多样化,其思维方式、学习和生活模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90后”大学生更加开放地通过网络多媒体来获取信息资源,了解社会,也更容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这给高校在传统课堂教学上带来了极大挑战,特别是《形势与政策》这类反映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客观存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有着较强的政策性、时效性、动态性。然而传统高校课堂教学模式,采取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不得不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授课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和精神渴望。“翻转课堂”的出现,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一股清风,这个名词已成为当今国内外教育界最热门的名词之一。在全国中小学课堂掀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狂潮的背景下,探讨“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上的实践尝试,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进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实现学生进步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是指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制作的数字材料(音视频)课程,然后在课堂上参与小组讨论和教师互动活动(答疑、探究)并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翻转课堂”最早的探索者是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汗,在为侄女和侄儿辅导数学功课的过程中,想到了制作教学视频,让更多学习有困难的孩子享受这一辅导资源。2006年11月,他制作的第一个教学视频传到YouTube网站上,并引起人们关注。而“翻转课堂”模式的真正兴起是由科罗拉多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教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进行的颠覆性尝试。从2007年开始,他们把结合实时讲解和PPT演示的视频传到网络,让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的教师讲解,把课堂的时间节省出来进行面对面的讨论和作业的辅导。两位老师所做的“翻转课堂”的探索,引起了美国不同类型教师的关注,他们纷纷在自己的学校里进行实验,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于是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加入到了“翻转课堂”的实践中来。根据美国教育咨询公司的一项针对采取“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师问卷调查报告显示,67%的教师表示学生在标准化考试中成绩获得了提高。8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得到改善。

目前在全国进行“翻转课堂”尝试的学校已有上千所,但在一些教育较为薄弱地区,“翻转课堂”还鲜有听闻甚至是实践。总体上看,目前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大力推进“翻转课堂”的还只是少部分学校,而实施“翻转课堂”的这些学校大多属于华东师范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国C20中学慕课联盟”成员。所谓“C20慕课联盟(高中)”,其中的C即China(中国),20是指包括广东中山纪念中学、上海交大附中、山西大学附中等20所国内著名高中。“慕课”(MOOC)是英文Massively Open Online Courses的缩写,即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简称。这些学校借助“慕课”平台,目前大部分都在进行“翻转课堂”的探索。从全球范围看,很多国家都在进行“翻转课堂”尝试,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也热烈的开展,但在高校课堂教学中还处在起步阶段。

二、“翻转课堂”的特点

美国的翻转课堂给我国的课堂改革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与目前新课程改革中的很多理念也存在相似之处,分析其特点,可以简单概括如下:

1、教学手段的先进化

所谓教学手段先进化,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把预习部分转化为观看视频,这是有别于我国教学的一大特色。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变革,关键是把课堂教学转化为课外甚至是校外,是对课堂的演变和延伸,使得课堂变为一切皆为教室。这是翻转课堂的理念转变和课堂教学的重大变革。

2、先学后教的预习化

仔细剖析该教学模式,基本与我国的“先学后教”模式十分相似。目前国内课前预多是采取纸质的导学案,而翻转课堂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3、学生合作的小组化

从课堂教学的流程来看,都是先学后教,然后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小组合作化,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合作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只是任务的安排者,学生是任务的研究者、执行者和探究者。

4、教师角色的导师化

翻转课堂翻转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传统课堂里,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而学生总体上是被动地学习。但在翻转课堂里,学生是主动地自主学习,教师是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一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只有定位好,才能做到真正的在课堂上把老师解放出来,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跃起来,才能让以学定教得以实现。

当代教育正在从“知识本位”走向“综合素质本位”,即走向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教育。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课前的微视频自学来高效地完成,课堂上多出来的时间,则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养成科学研究的态度,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相应的技能。而社会人文学科的教学,则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展示、辩论、讨论与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洞察力、思辨力和表达力,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

国家教育部在2004年了《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2005年全国高校全面实施形势与政策教育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但也存在许多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具体体现在:1.师生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考核制度不合理。多数学校采取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而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进行考核,导致学生将这一必修课当作选修课听甚至出现逃课的情况,而授课教师疲于备课却没有成就感,索性草草了事。2.课程体系不完善,内容缺乏针对性。虽然教育部门每年都公布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采用专题教学,但是课程缺乏核心的逻辑线索,对于不同专业和年纪的学生来说缺乏鲜明的针对性。3.教学模式和理念落后单一。侧重理论灌输,缺乏实践探讨。大部分高校采取一两百人的大班授课,有的高校简单举办几次大规模专题讲座,有的高校用播放影片简单代替课堂教学。

随着时展,当代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求知欲望强烈,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更易接受新鲜事物和网络信息的影响。虽然目前多数高校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上采用多媒体,教师也尝试使用电脑、影片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改进教学,但却很难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原因在于不管采用什么媒体,教师仍然采取单向灌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使其主动思考。

四、“翻转课堂”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上的实践初探

1、翻转课堂教学程序,实行先学后教

将“翻转课堂”模式应用在《形势与政策》课上,首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不再是教师的满堂灌从头讲到尾,而是在课前通过学生代表座谈会、问卷调查或网络微博投票等形式征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关注点。做到把握政治方向的同时锁定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坚持选题的正确导向同时,又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有助于从前提上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兴趣和热情。其次,教师可以通过课前给学生提供与课题相关的课件、视频材料、阅读清单等,或者制作短小的时政新闻播报微视频。将这些材料上传校园网系统,发起话题讨论,同学们通过对时事热点的讨论和互动,在《形势与政策》课开始前先对课程内容有系统了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思想交锋,调动主观能动性。最后,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由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某一焦点问题进行讨论,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梳理,学生在课堂上实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培养学生民主参与意识、合作互助精神。

2、翻转传统教学理念,实行师生角色互换

实行“翻转课堂”模式,教师从传统课堂的知识传授者和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学习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在课堂上实行针对性解决学生问题代替大班传授知识。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探究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能够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探究和学习,自主地控制学习节奏和步调。比如“大学生蚁族现象透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这个专题,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学生提供相关视频报道,或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录制微电影,传到校园网展开话题讨论。在课上让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讨论和探究,针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透析和研究,最后将研究心得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汇报。也可就其中某一争议性话题进行现场辩论,让学生参与其中,从中学习和掌握当今时代特征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翻转课程考核方式,实行多元考察形式

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多数高校采取写论文或者纸质测验的形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考察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掌握,显得较为死板,导致有些学生直接在网络上摘抄文章应付了事,根本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运用“翻转课堂”模式,自然不能采取传统的考核方式,应该利用更加多元化的考察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考察。比如,教师可以将考察分值的比重增加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合作表现,或者专题汇报的情况进行打分。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就某一时政热点话题进行情景剧表演或者辩论会,或者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做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最后,教师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参与度的考核,在“翻转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了,参与度和表现度也应成为考核标准。

【参考文献】

[1] 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2] 孙华.MOOCs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3] 张渝江.翻转课堂变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0).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例7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299-01

一、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建立

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建立一方面来源于小学数学课堂机制的建立,一方面来源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二者的相互配合满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需要。但是在课堂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建立的过程中还需要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来建立课堂学习的引导机制,通过学生与老师的课堂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来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讲解分数四则运算法则,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基本的分数运算形式,对于分数没有清晰的逻辑认识,那么老师就要对分数的科学概念做一个基本的介绍,让学生对于分数的概念形成一个基本的概念。比如;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那么从分好的苹果中拿走一份那么拿走这一份占被分分数的多少?以此来展开问题探讨,让学生们彼此交流形成清晰的分数概念。当学生对于知识概念形成了清晰的认识之后,就要为学生进行例题分析了,通过老师的例题讲解和多媒体知识点分析的方法来让学生清晰的认识到数学公式,能够通过数学公式来自己进行题目计算。最后,就需要在课堂知识讲解完成之后,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自己做题来掌握知识点,通过学生在题目练习的过程中老师来总结学生知识学习的缺陷,最后再给学生进行复习巩固,让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原理,形成自主性的学习能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基本教学概念的确立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确定基本的教学主题对于提升基本的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基本的教学理念主要是根据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方法来进行课堂教育实践,根据学生知识学习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主要目的就是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的特点来搭建课堂教学体系,充分的进行课堂知识传授,满足于学生多元化学习的需要。在借助教学理念进行多元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体验,确立课堂教学宗旨,在满足于学生学习需要的同时,结合于什么样的信息操作模式,确立什么样的课堂主题,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提升学生学习的课堂兴趣。当然,在确立课堂教学主题的时候,要选取适合于学生课堂学习需要的感官模式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提高自身的知识学习认知,理解课堂音乐知识,了解知识原理,形成基本的数学思维,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在了解课堂教学不足的情况下,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扩展自身的数学知识视野,丰富自身的眼界,结合于优质的信息教学资源,打造个性化的小学教学课堂满足学生知识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堂实践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落实学生的实践性知识认知,但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单纯具备学科本身所倡导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在实践认知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教学方式的应用,通关探究式的课程教育方式来提升学生对于实践知识的认识,丰满学生的知识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提升自己的实践性思维,探究式学习的教育方式要注重的是学生合作性的学习,通过同学之间彼此的共同动手配合来完成,结合于老师的正确指导来得出正确的音乐认知结论,共同保障探究式教育方式的质量。教育方式的普及一方面来源于教育手段的运用,一方面来源于教育理念的提升,通过对不同教育手段的优化组合来汇聚成独特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来完善课堂教学体系,保障学生课堂学生学习的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完善学生心理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逻辑认识,通过动手做题的实践性方式来获得正确的数学实践认知,提升数学自学能力。

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全面的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才能促使学生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要注重学生数学知识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学生学习模式要借助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特点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在熟练掌握信息产品操作特性的同时,对学生课堂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依据学生学习的特点和学习的兴趣,选取适合于学生的信息产品结合于标准化的信息操作模式来建立多元互动性的实验性课堂,全方位提升学生在课堂的教学品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多元化了解,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性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当然随着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不断的形成于发展,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现在教育的重点需求,学生在初次的教育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老师不断的鼓励与帮助构建自身发展的价值观念。依据优化的课堂的组织结构,具体分析出学生数学学习的形式,满足学生多元化课堂知识学习的需要。

五、结语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例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可见,在课改下,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地位发生了转变,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而是要成为课堂的主体,在主动求知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能力。因此,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转变思想,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打基础

教学思想直接影响着教学行为,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一直都处在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当中,导致学生已经习惯了“等待灌输”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要有意识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真正认识到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要有意识地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在确保数学课程价值得到最大化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做好基础工作。

二、多样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体意识

教学方法是影响高效数学课堂顺利实现的关键因素,对学生能否成为课堂的主体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健全地发展。所以,教师要立足于数学教材,要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入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进而,为学生健全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我们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丰富数学课堂活动,以促使学生找到自主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为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也为了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在本节课授课时,我选择了“自主讨论”模式,首先,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编上序号,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观察、讨论,将出现的这些图形进行分类,并说出自己的理由。之后,我选择了一组存在问题分组进行讲解,这样的过程不仅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让学生在自主分类、独立思考中加深印象,提高效率,进而,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主体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又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由于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就是要学生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选择了“先学后教”模式,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自主推导、自主学习中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首先,我引导学生回忆上两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然后,引导学生对梯形进行分割或者拼接,组织学生将梯形转变为自己已知的图形。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面积”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被分割的图形面积和与原图形的面积是否相等”。最后,让学生对分割后的图形求面积,然后,自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之后,我针对学生推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且对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能确保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从而也为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及时反思,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做保障

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之所以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中强调及时反思,目的就是为教师工作的改进指明方向,就是要为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体做好保障工作,以促使学生在教师逐渐完善的教学活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还是以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为例,我们选择的是先学后教模式,所以,在反思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课堂的主体是否真正归还给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是否真正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目标是否高效实现等等,具体到本节课中就是学生自主分割、自主将各部分面积进行求和的过程,我们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是否真正在自主动手进行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是教师直接给出还是由学生自主推导所得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堂主体性的发挥,这对构建真正高效自主的数学课堂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的保障。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例9

关键词:

初中数学;师生互动;课堂教学

一、当前数学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互动形式相对单一

课堂提问环节实际上是较为传统的师生互动形式,在当前课堂教学中仍然被视为师生交流的主要形式。这种状态的存在需要一定的过度时期,真正的问题存在于教师对于师生互动的理解相对狭隘,不能很好地丰富互动形式等。在课堂提问环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创新性不大,对于一些细节的处理也并不到位,如对学生回答问题的点评环节、提问内容等,细节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发挥应尽的互动意义,反而还会成为课堂的累赘。另外,当前教师对于互动环节的理解,还局限于以教师主导的角度展开的,这不仅是形式的限制,同时也是思维的限制。

(二)互动环节流于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也有部分教师顺应新课标要求,关注到课堂的互动环节,并以丰富的形式组织了互动,然而在教学中,正是由于这些互动活动,喧宾夺主,使互动流于形式,不仅没有发挥互动的积极意义,也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流于形式的互动,还体现在学生参与意识不足,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等,这些都是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策略思考

(一)拓展互动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课堂中与学生的良性互动,首先就要根据新课标精神,注重探索一些新的互动形式等。在教学中,除了传统的课堂提问等形式外,还应包括一些小活动的组织,增进与学生的交流。例如,将课堂的主动权进一步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一些自主的探究,然后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对于一些题目,教师要避免对学生采取“灌输式”教学,而是给予学生多一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清晰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思路,然后再根据学生的思路进行交流,这样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与思维,并且能够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建立符合数学学科的学习方式。

(二)把握课堂提问环节

课堂提问作为传统的互动形式,也是一种较为基础的交流互动,需要保持并且进一步完善细节。在课堂提问环节的优化过程中,需要关注到的方面主要有提问内容、引导学生、评价学生。尽管在提问环节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时间很短暂,甚至不足一分钟,但却能反映出诸多问题。首先,在问题的设定上,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扣,不提与课堂建设无益的问题,不提过分超纲的问题等。问题的提出要以服务课堂为原则。其次,在对学生的引导中,学生的回答并不一定是尽善尽美的,有些时候学生的答案能够另辟蹊径,无论哪种情况,教师在学生发生偏差的时候都要做出适当的引导,而不是简单的以正、误作为判断标准。而在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要发现学生答案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这种鼓励必须要让学生感受到情真意切,而不是流于形式,对学生的点评一定要含有感情,发挥语言的多样性,而不能拘泥于某种模式。

(三)以学生为中心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

在教学中,还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课堂,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而不全是传统教学中教师组织、发起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安排一些任务,然后交由学生进行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将课堂的多数时间、主动权教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形成互动。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能够给予适当的指导、思路的点播;当学生的讨论停滞不前的时候,要适当的给予学生鼓励。当学生遇到的问题是超越了当前的学习水平,或者独辟蹊径的得到了解答,教师要能给予学生赞扬。当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互动中时,师生的角色地位真正的发生了转变,这也是另一种教学形式,这时也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四)为学生构建平等交流的环境

在教学中,要想鼓励学生互动以及参与互动,就需要为学生构建平等交流的平台。尊重学生的发言及劳动成果,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被重视与被尊重。在课堂教学以及课下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必要时,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群、添加学生微信、QQ好友的形式等,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学生交朋友,才能让学生愈发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思路、想法等,自觉的与教师形成互动。

三、结论

在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构建师生互动的环境,需要关注到学生的需要,不断拓展互动的方法形式等,引导学生自觉地与教师交流,使师生互动发展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推动环节。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例10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起的课堂教学理念,完全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加完善的方式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指的是围绕学生来制定教学计划,对课堂时间进行调整,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供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享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其学习过程主要依靠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获取知识,扩展视野。

之所以称之为翻转课堂,主要是因为该教学理念从教学环境、主体、资源形式等方面均颠覆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依靠的不仅仅是基础教材,而是一种数字化的资源,例如:微课件、微视频等,这些教学资源同原有的平面资源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大大改善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承担着提供教学资源的职责,学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实现了教学课堂主体的转变;整合网络平台、线下课堂的综合空间是翻转课堂的主要教学环境,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的方式来将课堂知识进行传播,提高了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资源的贡献,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不会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二、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构建集虚拟、现实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交流平台

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将教学信息通过数字资源向学生进行,在学生了解课堂大体内容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将这些教学资源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针对性的引导、案例介绍和讨论等活动形式,打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程度。在会计电算化翻转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当前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更多的会计电算化知识资源分享给学生,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和联系,通过微博、微信和QQ等工具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将教学课堂与课下互动有机的整合起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在课下时间也能够获取知识。教师在课下互动过程中,能够把握学生学习的不足,从而在课堂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课堂教学有效性显著提高。

(二)增强课程教学形式、内容的互动性

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理念的先进性,一方面要实现数字化的教学形式,利用视频、动画和音频等现代数字资源来呈现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更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还应强调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摆脱电算化课本、板书等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当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方向增加会计电算化操作案例和知识。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达到增强教学内容与形式互动性的效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前或课后预习、复习资料,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参与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

(三)制定多元化课程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课堂教学主要形式例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是与英语正规课堂教学密切相关的课外英语活动,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实践真实环境与条件。学生可以通过形式各异、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在自然情景下进行语言输出。 可以说在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方面,第二课堂的作用不小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魅力还在于可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校园人文气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黄立鹤,2011)。

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007) 明确指出“教学评估既是教师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又是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科学的评估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方法。目前,各高校大学英语正规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相对完善,并对教学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对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来说,不同高校采取不同的评估方式,同一所学校对不同的第二课堂活动采用的评估形式也不尽相同。

1 调查过程

1.1 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本论文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在课后学学英语的时间、内容和方式。(2)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形式。(3)学生参与英语第二课堂的频率。(4)学校对英语第二课堂所采用的评估形式。(5)评估形式对第二课堂开展效果的影响。(6)评估形式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积极性的影响。(7)英语第二课堂评估形式中存在的问题。(8)学生对英语第二课堂评估形式的建议。

1.2 调查对象

本着开展调查的便捷性、调查结果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实用性、调查对象的广泛性以及调查结果的客观性,本次调查选取北京市5所重点工科院校: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调查对象为300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大三学生。调查对象的大学英语课时、教材、教学环境则各有差别。

1.3 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采用的工具为问卷和访谈。问卷包括16个开放式选择题,内容涵盖学生大学英语课后学习情况、学校第二课堂组织及开展情况、学校对第二课堂的评价形式、学生对第二课堂评估形式的评价、评估形式对第二课堂的影响。问卷回收后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对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则通过访谈的形式选择部分学生和20名被调查院校的大学英语任课教师进行访谈。问卷如下:

(1)你平均每天课下学习英语的时间是?

(2)你在课下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和方式是?

(3)你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频率是?

(4)你所了解的贵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哪些?

(5)贵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稳定教师参评价机制的有?

(6)贵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稳定学生互评机制的有?

(7)贵校对学生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情况有详细记录的有?

(8)贵校没有任何评估形式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有?

(9)贵校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参加情况计入大学英语课程成绩的有?

(10)贵校英语第二课堂参加情况纳入学分制的有?

(11)贵校英语第二课堂参加情况与奖学金评定挂钩的有?

(12)贵校英语第二课堂参加情况与研究生保送挂钩的有?

(13)你最喜欢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形式是哪些?

(14)你不能坚持参加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是什么?

(15)你认为稳定有效的评估机制对第二课堂的作用是?

(16)贵校英语第二课堂评估机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

2 调查结果

表1 平均每天大学英语课后学习时间(单选)

表2 大学英语课后学习内容和方式(可多选)

表3 参与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频率(单选)

从表1看出,大多数学生大学英语课后学习时间每天不足1小时,尤其有32%的同学课后学习英语的时间低于半小时每天。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表2说明学生课后学习内容和方式以完成作业和网络自主学习为主,21%的同学选择了和同学进行听说练习,只有9%同学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学习实践。从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频率来看(表3), 16%的同学经常参与第二课堂,18%的同学则从不参与,绝大多数同学只是有时或偶尔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从以上三个问题的调查统计可知,英语第二课堂的作用并未得到真正发挥,仍有通过挖掘第二课堂来的巨大潜力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巨大空间。

表4 英语第二课堂评价形式(单选)

表5 英语第二课堂激励形式(可多选)

调查数据显示(表4),在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中,教师评价为主要评估方式。后期访谈揭示,教师评价主要指由教师担任评委的竞赛类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教师长期稳定地参与大学英语第二课堂评估的则寥寥无几。对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两种模式,大多数也只是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在个别情况下所采用的评估形式,并非常态化评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有高达24%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评估机制。对于英语第二课堂的激励形式,统计数据显示(表5),30%和28%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与学生奖学金评定和免试保送研究生挂钩,后期访谈表明,这部分活动主要指级别较高的竞赛类第二课堂活动,尚无第二课堂参与情况纳入大学英语课程成绩的统计结果,数据统计显示有5%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纳入本科生学分体系中的实践环节。

表6 稳定的评估机制对英语第二课堂的作用(可多选)

表7 英语第二课堂评估机制中的现存问题(可多选)

表6和表7为开放式问题,未设置选项,由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对两个问题进行开放式回答。归纳结果表明学生认为稳定的评估机制对英语第二课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改善第二课堂教学效果、扩大第二课堂影响力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目前第二课堂评估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被调查学生认为主要有:评估机制不够稳定、教师参与不深入、评估形式单一和未纳入学分制等。

3 对英语第二课堂评估机制的建议

3.1 建立稳定有效的评估机制

评估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无论对于英语正规课堂教学还是第二课堂活动,科学稳定的评估体系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环节。对于英语第二课堂而言,学生可以从稳定有效的评估结果中获得对学习效果的系统评价,从而调整学习方法、学习内容、时间精力的投入等。评估结果同时可以让教师了解第二课堂开展效果、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衔接情况、学生参与情况及学习效果等。因此,英语第二课堂的评估形式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可多可少,而应根据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频率、组织形式、活动性质建立长期有效的评估模式。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英语第二课堂评估的稳定性确实有待提高,大多数第二课堂活动要么根本没有任何形式的评估,要么临时确定评估形式,或者只是教师对竞赛类的活动进行简要的结果点评。零散随机的评估机制使第二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由于得不到有针对性的评估指导,参与积极性降低。

3.2 强调过程评估和多元评估

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延伸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第二课堂鼓励学生长期积极地参与,进行语言实践和知识积累,第二课堂评估方式除考核学生学习效果外,同时应当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良好跟踪,鼓励并督促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发展语言应用技能。鉴于此,第二课堂评估应突出学生参与过程的评估,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频率、方式、学习方法、内容、收获等方面进行消息记录和考核。

同时,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需求和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为学生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方面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安永军,2012)。与此相对应, 英语第二课堂的评估方式也应灵活多样。可有教师评估、学生互评、自生自评等不同主体的评价模式,也可有学习档案、演出汇报、阅读心得、技能比赛等等形式不同的评价模式。

3.3 为教师评估创造条件

本次调研发现英语第二课堂评估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参与度较低。从对教师的访谈汇总来看, 原因包括:学校组织管理方面对英语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第二课堂参与未纳入教学考核等。因此,学校教学管理方面必须首先为提高英语第二课堂评估中的教师参与度创造条件,认识到第二课堂对学生发展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把第二课堂纳入教学工作考核范围,为教师参与第二课堂评估腾出时间、精力,激发教师参与第二课堂的积极性。

4 结语

英语第二课堂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良好环境。第二课堂帮助学生把课堂所得的显性语言知识转化为实践所需的隐性语言应用能力。但目前英语第二课堂评估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二课堂开展效果、学生参与积极性和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评估机制不稳定、评估方式单一和教师参与度低等。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3年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141305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