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问题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5 08:44:09

高中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问题例1

一、新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创造性使用高中历史教材

关于历史教科书的运用,课改前实行的是“一纲一本”的方针,而现在是“一标多本”,国家课程重在目标,而忽视教材的具体内容。有专家认为,教科书作为教学的能源,可以创编,至于怎么用,则是教师的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选择的使用。但在创造性使用中有以下几点须注意:

(一)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从教材中寻找教学素材和案例对于教师来说是最为经济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如《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然而,日本侵华的罪行太多了,应如何向学生介绍呢?我们应考虑在教学中依据教材概述日本侵华的主要罪行,然后选择几个点去展开。如野蛮的军事侵略: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野蛮的暴行:南京大屠杀、日本关东军731部队、细菌战和毒气战、日军对根据地军民的残酷扫荡等。

(二)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

传统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教材基本上使用叙述性的语言直接呈现知识,比较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而忽视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涵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如:《新中国的外交》一课在讲到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当时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的大幅照片展示出来,顿时,一种视觉的冲击,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油然而生。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真正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二、新课改与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新课改提出要教学创新,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要跟上时代步伐,体现课改精神,最为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记忆型学习转向创造型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能力。要多让学生运用他们已经学过的概念和方法去理解历史,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尝试解答问题。为此,我们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

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传统的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变得敏感、灵活、积极、轻松,使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进而使学生变得天真活泼,开朗乐观,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三、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有位哲人曾这样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存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对关注、认同、理解历史知识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学习的兴趣。历史教学需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这些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感情的共鸣。易中天、纪连海的讲解为什么引起得到大家的关注?因为他们的讲解生动,语言睿智,善于设问,充分调起了听众的胃口!同样的道理,老师的情绪会感染我们的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新课程理念强调历史教学应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历史教学应以问题教学为中心,通过学生对各种资料的掌握、理解和判断,来得出相关的结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和积极思维的快乐。这种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也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

历史事实是生动、形象、具体的,其情景性较强。教师可采用故事式、表演式等方式创设新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式模拟历史情境,利用多媒体、网络,再现历史。提高问题的趣味性,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潜在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

五、结论

教师教学应服务于学生,要“授之以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是“授之以鱼”,不但要使学生学会,并且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会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持久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就要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学生发展的服务者,促进者。

高中历史问题例2

1.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

课前引导问题教学对教师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能给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备课工作,需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必修二第5课《开辟新航路》的时候,笔者将课文内容与《马可•波罗行纪》结合起来做课堂引导:同学们都看过或者听说过《马可•波罗行纪》,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行纪》。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但是同学们知道这本书在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吗?这种影响促使了什么事情的发生?这样的结合学生兴趣的课堂引导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自主思考、分析、讨论来获得答案。

2.教师要注意将问题与学生结合起来

教师在提问题的时候将问题与学生自身结合起来,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真思考,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在面对与自身相关的问题时,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会认真地思考问题,而不是敷衍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比如,在学习《国共的十年对峙》的时候,笔者我向学生提问:“国共两党在1924年发起了第一次合作,双方共同为抵抗列强入侵、结束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而努力。但是在1927年的时候,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却因为的篡权而破裂,此时如果你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你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我在提问的时候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考虑进去,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创造一个好的课堂气氛。

二、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提问互动

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将课文读、看一遍,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再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有了问题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通过彼此的分析来获得答案,然后教师再将答案精炼,用比较正式的书面语言表述出来。教师在这样的历史课堂中扮演了后台角色,组织点拨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比如,学习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时候,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为什么在春秋时期思想是“百家争鸣”但是在以后的朝代中却是“独尊儒术”?在以前的教学中,学生是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的,教师也不会做解答,因为考试不考。但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却鼓励学生这样提问,因为这样的问题教学可以让学生打破传统历史教学的桎梏,拓宽自己的思维。在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时,我对学生的提问给出了赞扬,并且回答了学生的问题:“春秋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现象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局面还不稳定,每一种思想都是为各自的统治者服务的,因此每种思想都能为自己取得一席之地,但是在国家统一之后,儒术占据了主动地位,因为它有利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既然儒家思想获得了承认,那么其他思想就会遭到排斥,这样就造成了‘独尊儒术’的局面。”这种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问句

问题教学法的重点就是提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多提问,语句要多采用问句。比如,在学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之后,我会问学生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采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对不对。在学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时候,我会问学生资本主义市场发展的过程是什么。在学习《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我会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在革命中胜利。不管教师在提问中采取什么问句,只要向学生提问,就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完成老师学生之间的问答互动,让学生不再觉得高中历史枯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高中历史问题例3

    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启发性、概括性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概括。如,在学习美国独立战争时,要求理解概括独立战争中的六件大事:爆发——莱克星顿枪声,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建国——《独立宣言》发表;转折——萨拉托加大捷;胜利——约克镇战役;结束——英美和约签订。

    二、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课本上总结性、概括性的结论或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启发性设问,让学生以史实加以论证,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

高中历史问题例4

关键词:

历史教学;问题设计;高中

目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来源于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因此,问题教学法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质疑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发现、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进而形成学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问题教学法有效与否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基本历史知识的传授、学生智力的开发、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对学生的道德、情操、价值观的培养。另外,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更加注重以“论从史出”为核心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和运用。因此,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问题设计的好坏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健,也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一、问题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教育学依据

问题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著名的“五步教学法”当中。杜威提出,儿童在教学中的思维发展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一是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二是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三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四是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推断哪一个假设能解决问题,五是通过实践、实验等验证与修改假设。他主张“儿童中心主义”,强调儿童要“从做中学”,教学应当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他认为,儿童学习的动机首先是在活动中感到疑难或发现问题,并通过学习解决问题进而获得成功的满足,因而问题设计就成了解决困难、“从做中学”的前提。

(二)教育心理学依据

课堂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必定会有心理活动的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首先,问题设计是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产生的。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采取的最直接的手段,良好的问题设计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梯度有层次的内容,能激发其兴趣和潜力,使学生超越自我,迈向下一个最近发展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迅速发展使其成为问题设计最重要的心理学基础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在某种环境下依靠他人的援助和必要的学习材料,主动通过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习得的,而不是依靠教师传授被动接受。建构主义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关于改革教学的思路和设想,但以问题解决为建构知识的基本途径是他们的基本思路。

二、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划分标准

(一)从封闭式问题到开放式问题

封闭式问题指在设计问题的同时预先设计好不同数量的备选答案,受访者必须从备选答案中选择与自己观点相一致的答案,在历史教学中主要指回忆性或识记性问题。例如,“虎门销烟发生在哪一年?主要指挥官是谁?”等。开放性问题是指那些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构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得到答案,或是教材只提供了资料而没有结论的问题。它与封闭式问题的本质区别在于探究的宽度更广,学习者可以获得更多层面的收获。在设计这类问题时,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且更形象的历史细节以及更新的史学界的研究成果等。

(二)从记忆性问题到实用性问题

教育心理学认为,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表象到本质是人们认识问题的基本规律。同样,有效的历史课堂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梯度。问题设计的梯度是由问题本身的深度决定的。依据问题深度的不同,可将历史课堂问题分为记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和实用性问题。其中,实用性问题又可分为对比性问题、论证性问题(史料分析性问题)和历史评价性问题。对比性问题又可细分为历史人物的对比、历史事件的对比、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和中外历史的对比。当然,关于历史课堂问题类型的划分远不止这些,但无一不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上的。因此,从问题类型角度来说,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必须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切记要善于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多种类型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将问题设在学生知识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

三、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准则

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之前,必须要清楚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准则。所谓准则,就是人们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必须遵循的标准和原则。历史教学是通过历史学习来培养人的活动,教师必须紧紧围绕历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特点,坚持科学性、层次性和现实性的问题设计准则,才能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防止历史教学偏离为学生服务和促进素质教育的轨道。

(一)科学性

相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高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获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史料、阅读史料和鉴别史料的能力,进而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整理、对比和总结,培养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这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历史学科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思维,它要求历史教师科学地设计历史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思维。同时,科学性和严谨性是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这也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具有科学性,在史料分析试题比重不断增大的高考历史命题趋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也必须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学科的科学性特征。可以说,历史问题的科学性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首要原则和必要前提。

(二)层次性

首先,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建立在历史学科特点之上的。历史学科能力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本史实的掌握,第二层次是史实材料的运用,第三层次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扩展。因此,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遵循历史学科能力发展规律,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考虑层次性原则,从易到难设计问题。其次,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也体现在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力水平。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年级层次。高中历史学习主要可分三个层次:高一阶段为基础掌握层次,问题设计主要以记忆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为主,注意与现实结合,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了解历史学科特色。高二阶段为知识运用层次,问题设计应适当增加理解性问题的比重,并依照教学内容加入实用性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做好准备。高三阶段为能力扩展层次,由于进入高考备考阶段,学生经过前两个层次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科能力,因此,这一层次的问题设计主要依据高考命题趋势,以实用性问题为主要形式。二是班级层次。在同一个班级当中,虽然学生处在同一个年级层次,但由于智力、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水平均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问题的设计要量学生之力,分步设疑,逐层递进。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所有的问题设计不能因为片面追求教学进度而仅考虑一部分学生。否则就会出现学生总是“启而不发”的现象,反而会降低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现实性

历史即过去发生的一切事物,它不能复制,更无法重演。高中学生没有真正接受过历史专业的熏陶,通常会有历史与现实无关的想法,认为历史是很遥远的事情,无法正确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不浓厚,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要求具有现实性,以现实和历史之间的联系为出发点提出问题,缩小学生与历史的距离。问题设计坚持现实性原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也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探索历史问题的现实空间,从而达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总是前后相继的,今天的事实就是明天的历史。”只有理解了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实,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

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关于问题设计的讨论,实际上就是为了回答“问什么”和“怎么问”两个问题。其中“怎么问”对应的就是问题设计的策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策略就是为了指导高中历史教师解决“怎么问”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是将问题设计的教育学理论运用到教学实际中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激发疑问

问题情境是指预设情境与学生己有知识产生冲突,激发学生急需解决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建立在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层次性和现实性基础之上的问题设计策略,是问题设计的核心。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下能自发地生成各类疑问,形成探究问题答案的动机,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展示各种形式的史料,包括文字资料、图片、文物等。我国历史悠久,史料浩如烟海,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相较于其他学科,情境创设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有显著优势。例如,在讲授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18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一节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时期的一些资料。材料一:区党委: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和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全柳州区各级党组织和三百四十万各族人民解放了思想,以冲天的干劲,大搞群众炼铁运动,并全面开展了共产主义大协作,截止十月十八日不完全统计,全专区生产生铁35万6千6百45吨,完成区党委给予我区今年全年产铁15万6千吨的百分之二百二十八点六。在群众炼铁运动中,出现了日产二十多万吨生铁的鹿寨县,日产六万多吨生铁的环江县……我们将继续大力贯彻小、土、群的方针,力争在月底前超额完成全年炼钢任务,以及超额完成煤、铜、石的任务,坚决发射炼钢卫星三天,特此报喜。中共柳州地委1958年10月21日———《广西日报》柳州地委向区党委报喜:超额完成今年产铁任务一倍多材料一通过夸张的数据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鉴阅史料和分析数据的能力,让学生产生疑问并跟随教师的思路,以时期的“浮夸风”为切入点,深刻理解是左倾冒进的产物,其错误的根源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也可作为辅助手段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或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带领学生跨越时间,亲身感受历史人物的所感和所想。但无论以哪种形式,都要注意判断所选材料是否真实可靠,是否符合教学主题和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突出重点,拒绝形式

“为提问而提问”是传统教学方法中问题设计的“症结”。有些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满堂问”的形式,导致枝节横生,重点不清,或所提问题与教学主题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难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影响教学质量。实际上,这种症结的“病根”就是这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设计的含义。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预算的一个过程,换言之,设计应该是精心的,是符合实际的,是思想与目标的结合体。因此,设计是问题设计的中心,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精髓。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学力对设计的问题进行有机整合,突出重点,联系实际,使学生能从问题中有所收获。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实用性、针对性,更具体一些来讲,就是教师要在教学的核心处和热点处设置疑问,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学生积极思考非常有利。

(三)主次分明,积极参与

为了锻炼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需要从易到难、层次分明,符合高中生的认知心理。由此才能保证所设计的问题主次分明,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来。与此同时,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求异”的创新思维能力。所谓“求异”,就是质疑,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主动探索,主动创新。这要求在高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中,教师不仅要加强自主设计的意识,而且要善于鼓舞和指导学生直接参与历史教学问题的设计,在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寻找问题的洞察力和生成问题的执行力。让学生不仅在疑处解疑,更要在无疑处生疑,这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不懈追求。总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关系到历史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把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层次性和现实性,设置适度的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同时,教师也要通过问题设计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学生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赵克礼.历史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丁念金.问题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邱云青.中学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研究及其问题[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高中历史问题例5

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一般都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着重点在于灌输历史知识,忽视思维引导和问题意识的培养等问题。

1.只注重历史知识的灌输

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习惯影响,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师都只注重了对学生灌输历史知识。教学往往都是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这样使得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较佳,但是往往不能灵活使用,成为“书呆子”。

2.思维引导的缺乏,忽视问题意识的培养

目前,很多的教师都没有意识到学生兴趣问题的培养的重要性。历史教师往往都强硬地灌输历史知识,并且没留时间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提问时间。历史课对于学习历史文化、历史人物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只顾着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长时间地处于机械、无思考的学习过程,对学生历史知识的运用水平和自身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二、历史教学中应当多培养问题意识

在历史教学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营造一些问题教学的气氛,通过设计情境问题、梯度问题等,提升学生在学习时的兴趣,这样的历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情境问题的设计,问题教学氛围的营造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问题来适当地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欲望,将学生加入到情境问题中,将教学气氛营造起来。

例如,实际教育工作中,教学人教版的高中历史必修1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接受能力,再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定义、意义、目标”等问题,进行分小组合作分析、探究,自主学习等,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学生之间共同解决。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实际生活,将所学的内容和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连接,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譬如,“大家假想一下,如果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被提出,或者是另外一个主义,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等等。将枯燥、压抑的传统教学方式抛弃,采取学生更愿意接受的趣味教学。

2.梯度问题的设计,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实际的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适当地提出一些梯度问题来强化和学生的互动、交流,利用梯度问题,将历史教学内容引导出,让学生一直处于思考状态和有问题答疑的状态中,再将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背景提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

例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学人教版的高中历史必修课3第一单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自主猜测封建教育中传统课程的内容、谁提出的等问题。在实际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参考,结合当前课堂所教的历史内容、知识提出一些问题,依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兴趣。

3.杜绝伪问题和浅问题

高中历史问题例6

1.对历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历史对于文科生来说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但对于理科生可谓是门选修课。所以,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的重视不比语数英这三门主课程,学校对于历史教学技能的训练,方法的改进与硬件设施方面的重视度也不尽人意。

2.历史教学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不够

历史教师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历史问题来作为教学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理论紧密的联系实际,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历史问题,能够将历史教材上的知识与其他的历史典故、材料进行结合与联想,把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

3.历史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

高中历史老师的教学手段基本比较保守,以教师传递知识,机械的灌输式方法为主,强调接受知识,死记硬背,但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缺少了独立思考的思维,还减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二、问题教学法的起源及意义

1.问题教学法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教学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产生最早形态可以视为是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的问答法和暗示教学。最早的问题教学法是其弟子柏拉图将苏格拉底运用“产婆术”进行教学。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杜伟所编著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是最早对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进行探讨的书籍,其根据对人的问题解决行为分析所提出的“问题解决五步法”对之后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有着深远的意义。苏联教育家马赫穆托夫在《问题教学》中提出“问题解决”教学法为之后问题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基础。到20世纪80年代,问题教学法逐渐被世界教学领域所充分应用。

2.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问题教学法绝不仅仅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方式,历史教师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确定的教学目标,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历史问题来作为教学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历史视野和生活实际出发,在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不仅能够充分的使其吸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有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3.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对其学习进行引导。教师提出问题,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开拓思维,让学生自己摸索问题的答案。教师在以教材为主的教学中,遵循问题探究的原则,也应根据适当的条件补充课外知识,使其与实际相结合,而不局限于课本。在问题的设置中,应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以免破坏学生的积极性,失去对解决问题的信心。教师也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辩论,让学生大胆去质疑、探索,发挥想象,培养开放性的思维。

三、问题教学法的实施

1.实施基础条件

思维决定行动,问题教学法对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水平要求,首先,学生要有较大的知识储备量,才能对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有所了解以进行下一步探究。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著名的教育学者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浓厚的兴趣而强制地逼迫学生去学习的话,那无疑是一种遏制真理出现的行为。所以,在历史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创设历史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的兴趣。再次,学生应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意识。问题教学法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所以学生的主动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始终起着引导作用。最后,教师的学术水平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问题的总结,都考验着教师的功力。问题教学法所涉及的领域广泛,教师需要有综合的知识储备来帮助解决学生的一系列问题。

2.问题的设置

在问题教学中,问题是核心词汇,问题的优劣决定了课堂效果,所以问题的质量至关重要。第一,问题的设置要围绕教学的重点,以教材为主,不脱离教学大纲。第二,提出的问题要简单明了,让学生能够领会其意思与要求。第三,问题的提出要以学生的能力水平为前提,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第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散其思维。第五,问题要有双向性,使学生学会质疑。

3.组织探究

高中历史问题例7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99-02

新课标实施以来, “问题导学法”作为一种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模式或方法,日益受到历史教师的推崇。在贯彻新课标 “教会学生学习”的前提下,教师要研究这一方法的切实可行性,使得学生能将教学在课后积极地转化为教学实践,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一、精心设计“历史问题”

“问题导学法”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担当次序不能颠倒。教师处于提出问题、引导解决的位置,学生处于按照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吃透教材,科学合理的精心设计精当的历史教学问题,并使之优化成为序列,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些问题的提出,不仅有助于历史课程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揭示某一历史现象的实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现象成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形成良性循环,保持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设计问题无歧义

准确恰当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寻求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提问“秦灭六国在何年?灭了哪些国家?”学生一下子搞晕了,不知所措,无法回答。这里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产生了冲突。换成“秦灭六国是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国?”后,学生纷纷举手,很有条理的回答出了秦灭六国的过程,积极性大增,兴趣很浓。这样前后两个问题的优劣立显。

2. 设计问题有启发性

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而教师也要借助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主动散发思维的能力。这些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问有所思,思有所得。如学习《秦始皇》时,教师提出“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就具有启发性,不去思考、不去分析、不去归纳总结,是无法完成的。通过生生讨论,师生研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将问题条分缕析,最终帮助学生获得问题的答案。

3. 设计问题有层次性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于知识的涉猎各有千秋,接受教育的基础各不相同,因此,历史学习同样要体现“分层教学”。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进行问题设计,做到问题的梯度原则,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针对历史现象将思维由浅表向更深层次推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相应的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逐步累积求职的欲望,最终产生自主探究的驱动力。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好奇性、求知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用不同的起点来评价,多鼓励,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4. 设计问题有趣味性

某种程度上,历史教材内容的客观性,无法让教师幽默诙谐地授课,如果问题的设计点击不到学生的兴趣点,就得不到学生的呼应,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异常沉闷。在学习《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时,导入新课,“请说说列强是如何入侵我国的?清政府是如何应对的?”学生基本上是照本宣科,把教材上的原文照读一遍,毫无激情可言。换成“成龙的贺岁片《十二生肖》同学们看过了吧,十二生肖兽首是在哪次战争中被掠走的呢?”学生瞬间情绪就爆发,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所以,问题的新鲜有趣具有启发性,很容易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精心准备历史材料

历史教材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对于历史事件的概述,无法长篇大论进行阐述。学生想要了解历史现象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教科书是无法满足的,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拓展的历史材料,满足学生的需求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助长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历史教学的探究效应。

教师不能单单提供学生拓展的历史材料,而应将问题教学注入其中,让学生在补充相关的历史故事之后,仍然会产生延伸阅读的渴求,大有不去探究到底就不罢休的情景。这才是教学拓展的最高境界。如学习《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科学成就和文化影响后,及时补充西方工业革命的情况,确定这就是工业革命1.0的情况下,提出“工业革命2.0、工业革命3.0、工业革命4.0的情况又怎样?”在课堂上解决不了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课后去解决。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尝试从网络上去搜集资料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拓展延伸了课堂教学。

三、用心引导学生去学

高中历史问题例8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11-01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原有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更好的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以新课改需求为目标,对原有的历史课堂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改革。新形势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想更好的养成学生的这些能力,就必须重视课堂教育。历史课堂上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1.历史课堂提问问题设计意义重大

就目前来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虽然有一些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导入课堂新内容,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并未掌握课堂上历史教学提问问题设置艺术,很多时候提出的问题会使学生陷入误区,或者做的是没有价值的无效提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有必要设置有效的课堂问题。教师有效的设计课堂问题,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设置有效的课堂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毕竟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强调的重点。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并将问题作为作为学习动力,使其贯穿于学习全过程。同时也应该要求学生用问题来生成问题毕竟学习过程作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想更好的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就应该对历史课堂进行问题设计。

2.高中历史课堂问题设计方法

2.1 从主题出发设置问题。从主题出发设置历史问题就是将一个单元作为一个主题。在以主题为依据进行问题设置的时候,应该先明确单元学习目标、重点及难点。毕竟每一个单元每一课都有一个中心,教师在选择重点内容的时候,应该对每一课内容进行分析,最终选择最重要的内容,开展以主题为目标的活动。教师要想更好的开展这项活动,就应该了解新课程标准中相关内容,并把握其中的本质,再对问题进行设计。例如,教师在对中国民主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历程这一单元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以《太平天国》这一课为主,毕竟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是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致的,以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为主提出问题:历史上中国农民阶级有什么特点呢?虽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有点儿含糊,但是这种带有趣味性的提问,多少会引起学生兴趣的,学生会参与到其中。教师在这个时候,教师再讲相关知识,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会认真的听讲,并从中找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当教师讲完课程重点内容后,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归纳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发展及主要内容。学生会在原有兴趣的基础上归纳相应内容。

2.2 从学生兴趣出发设置问题。上课之初,学生的思绪很可能停留在的课前活动中。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使学生的思维回到课堂中,就应该采取相应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作用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历史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就应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设计相应问题,将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联系在一起,使学生产生共鸣。如,教师在讲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时,可以将周杰伦的《青花瓷》作为课堂导入设计。上课的时候,可以播放这首歌,学生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必然兴奋,会随着歌曲的节奏唱起来。在学生性情愉悦的时候,教师可以歌词为对象进行提问。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在周杰伦《青花瓷》歌词中对青花瓷是如何进行描述的,在我国古代,手工业除了青花瓷意外,还有那些?就你所知道的来谈一下。学生此时正在兴奋时期,脑中关于歌词中的内容比较清晰,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这种问题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更好讲新内容,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3 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设置问题。在对历史问题进行设置的时候,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素材出发进行相应设置。毕竟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外,还有其在课余时间掌握的知识,可能通过网络或是身边同学的谈论了解的事情。如果利用学生平时生活中掌握的知识进行提问,不仅能将学生的生活感受和生活经验结合在一起,也能使其与历史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在。这样可以将本来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简化成学生所熟悉的知识,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历史学习,同时也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师在讲《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之前,可以提出:我们现在已经生活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那我们现在正在享受哪些经济全球化的成果呢?教师以此引出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教师也可以在上这一节课之前提出: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周围企业做一下调查,看其在经济全球化后,在生产和销售上有哪些变化?当学生经过相应调查和结合自己知道的知识对其进行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讲相关内容,学生能更好的接受。

课堂作为主要教学场所,是学生在老师的提问引导下思考、讨论历获得历史知识的场所。教师要高效率的完成教学目标,就应利用好历史课堂,采用行之有效的课堂方法,以不断的满足学生需求。问题法教学作为课堂教学方法一部分,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能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使历史课堂释放出其应有的艺术魅力。

高中历史问题例9

由于历史知识有过去性、形象性的特点,决定了已经过去的历史既不可复制,又不能假设。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是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材料中选取部分素材来说明、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得出或支持某种历史结论,这样既体现了国家意志,又体现了课程设计者和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必须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辩证关系来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这既是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同步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出发点。

一、要善于把问题引向深入,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这不是简单地以“问题”的解决为最终目的,而是要求学生会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产生新疑问。因此教师要注意及时拓展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学习空间,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究。高中历史教材中,对于历史事件的基本倾向和观点包含在教材的叙述和各类相关材料中,这就需要教师从字里行间解读教材的观点与结论,从对教材内容的取舍中“透视”出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如果教师仅仅把“解读”后的结论直接传达给学生,那么,学生仍然是被动的接受。如果教师能指导学生参与到“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思考问题的着眼点能够与学生的关注点共同“聚集”,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被真正启动。经过教师引领学生去解读教材,使学生学会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最后逐步达到由学生解读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学生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另外,历史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东西,也有许多应该重新反思与继续探讨的问题。在学习过程应引导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结合现实加深认识,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做到古为今用,以史为鉴。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曾国藩、李鸿章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与传统观点、教材观点不相符合的见解,教师应正确引导、适度点拨。

二、要整合教材内容,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感

高中历史教材较多采用模块化、专题化的编修形式,这就给沿用线形思维、顺着从原始社会一直到中共“十六大”的编年史来讲授历史的教师带来巨大的不适应。各模块间历史知识的迁移,各专题间历史线索联系的中断,都需要教师对教材做有效地重组。对教材进行重组,须依托专题教材,另行构建阶段性或国别史的历史脉络,这必然会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感,使学生体验到完整的历史,这种做法,尤其对模块考试,特别是对高考复习,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教材的文字表达属书面用语,往往提纲携领,言简意赅,也需要教师“翻译”成日常用语,以增强表述的生动性,更易于学生接受。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教材中的书面表述和课堂教学的日常用语表达对学生的记忆、理解差别巨大。真实的、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才有助于学生培养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

纵观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很容易发现,展现在历史发展主线上的一个个历史事件,不仅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即使在不同事件之间,也存在着完整的因果关系链。这就说明,历史发展更多地呈现出必然性而不是偶然性。就偶然的事件来说,偶然性中也往往包含着必然性,如萨拉热窝刺杀事件的发生,其本身具有偶然性,但其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在各种战争因素基本具备的前提下发生类似萨拉热窝那样的事件,则又具有必然性。历史发展的必然轨迹往往由偶然的人物和事件来完成和推动。用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来推导历史,必然远胜于孤立地去交代一个个历史事件,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整体的历史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从而使历史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也使学习变得更轻松。

三、要丰富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历史的魅力

历史史实虽不可再现,但历史学习的过程决不是机械地接受“死”知识的过程。应大力倡导创设教学情境,对已成为“过去时”的历史史实,如何使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活”起来,是一大难题。但唯有使历史史实“活”起来,学生才能较自观地感受历史。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教师经常采用的历史课本剧表演、文物展示、图片展示、影像片段播放、参观博物馆、纪念馆即属此类。但更重要的,以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历史人物的角色模拟,以当时的眼光看待当时的事物;或把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比,看出历史发展的脉络或局限;或联系社会生话、教师的阅历、生话故事、学生的生话,使历史“丰富”和“丰满”起来。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得学生以“局内人”的眼光来感受历史,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感受历史,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

高中历史问题例10

问题教学策略是由心理学家马秋斯金穆提出的,他认为问题情境包括新的、未知的东西,对未知东西的需要和学生已有的水平这三种成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如何运用问题教学法呢?

一、紧扣教材,设问要具有针对性

学生、教师和教材是教学的三要素。教材作为联系师生关系的枢纽,是师生产生互动的基础。运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要把教材放在首要地位,不可以抛开教材漫无目的地提问。

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第一个大标题“武昌起义”下面介绍了辛亥革命前的准备条件。为了让学生了解教材,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给学生设计针对性问题:“辛亥革命爆发前,具有哪些准备条件?”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武昌起义”的内容,从教材中寻找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就会带着问题去思考,并顺利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能够培养提取信息、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由课本出发,但并不仅仅停留在阅读文本的表面,而是透过文本寻找问题的答案,不断挖掘深藏在文字背后的历史过程和丰富的语言信息,从而达到夯实历史基础的作用。

二、难度适中,设问要具有合理性

“问题”是问题教学的内驱力,也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直接载体,所以,问题的难度和数量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许多教师认为提问应多多益善,无论难与易,一下子倾泻而出,仿佛这样才能体现师生关系的“互动”。殊不知,不合理、过多的问题不但会起到无用功,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起到反作用。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应当难度适中、数量适宜,使每个问题都发挥出自身的价值。

如在教学《蒸汽机到互联网》之前,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知识:“什么是工业革命?”马上就会有学生想起工业革命的概念。听到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再顺势提问:“那么,工业革命首先是从哪个国家开始的?它开始的条件是什么?”学生通过回忆想起,英国是最先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教师接着提问:“工业革命最初的标志是什么?”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知道在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因势利导,完美地实现了由旧知识向新知识的过渡。因为已有一定的历史基础,所以这几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只要稍加回忆就可以得出答案。通过提问的方式也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即将要学习的瓦特蒸汽机,形成了知识的连贯性。

三、循循善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历史学科最大的作用就在于能够提高学生了解历史问题、汲取历史精髓并联系现实的能力。因此,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不但要紧扣教材、难度适中,还应具有启发意义,可以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灵活地解决问题,在探究与辩论中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整合。

高中历史问题例11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198-01

选用最佳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历史教学方法的设计,实质上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状况、课堂类型以及教师的素质等,对已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或发展创新,从而使用最适当、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过程。结合笔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阶段在所有的教学方法中,利用率最高、渗透性最强的当属“问题式”教学方法。下面就这个问题上的思考和实践略陈管见,欢迎批评。

一、问题教学的概念和地位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述法、图示法、谈话法和讨论法等仍在广泛地应用着。此外,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提高及教学环境的改善,中学历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方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电脑教学法(又称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历史情境创意教学法、历史探究教学法等。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实际上很少单一地使用某一种教学方法,往往是多种方法交替使用,互为补充。为了更好地发挥各种方法的优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课堂问题的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问题的设计基本上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的,但有时为了达到较好的效果,也可以发挥想象的空间,设计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问题,正如说评书的人讲到关键时候总要卖关子吸引听众一样,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们也不妨在课堂中对学生一试。所谓问题教学方法,并非完全分离于其他教学方法之外,单独操作便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依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统领和转承的作用。这种通过教师设疑,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再质疑,然后通过其他手段或解疑、或归纳概括、或展开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形式,就是问题教学方法。它最大的特征是教师设疑和学生质疑的统一。这种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一直使用的传统方法,特别是在历史课教学中,仍然有着谁也无法代替的地位和作用。

二、问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采用问题教学方法,就必须着眼于如何设计问题?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无时不有,无时不在,一个匠心独具的教师设计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教学中提倡多问几个“为什么?”但又不能凡事都问“为什么?”。

首先,教师设疑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有悬念的设疑,可以诱发学生围绕着问题积极地思考,产生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欲望,从而巧妙地向学生引发学习任务,创造出探索知识的最佳情境。

第二,教师设疑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要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实际水平,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具体,难易适中,不能太偏或太难,使学生回答困难。比如,在讲完“五四”运动的史实后,如果马上提问:“‘五四’运动为什么是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标志?”,这一问题显然超出了中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结果就会造成有问无答的局面。不过,教师设计的问题也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即能答出的问题没有太大的价值,自然也就不具有启发性。

第三,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以及能引发思考的内容设疑。如: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教学中,我针对教材中的两个子目提出以下问题:“欧洲经济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为什么说商品经济不等于资夲主义经济?如何理解商业资本对资本主义萌芽的巨大影响?货币地租在资本主义萌芽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是什么?这样,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环环相扣的若干问题,经过我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既突出了教材的重点,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从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些问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起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设计问题时还应注意创造性。创造性的问题可以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可以引发学生之间的辩论,可以激发出独创性的见解,更会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升华。如:在《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的教学中,我设计过这样的几个问题:(1)既然但丁被誉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为什么他的作品中还充满着宗教的色彩?(2)既然马丁、路德在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还宣扬“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3)既然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的革命,为什么不是世界近代史的开始?这些问题,虽然对历史知识比较薄弱、能力偏低的高一学生只有在讨论和积极思考中才能初步解决,但是教师不能避而不问。实践表明,这些问题正是教学中学生的质疑点,在这里采用问题教学方法,会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点拔启发下,学生通过积极思辩,既加深了对历史概念(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

三、问题教学方法中的“引导”和“评价”

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会?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问题教学方法中的问题设计很关键,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法,而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则意味着学生能不能学会;如何评价学生的思维成果,则意味着教学是否成功。因此,问题的设计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

现代教学主张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让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解决富有创造性的问题时必然会进行辩论,因不同的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理解角度不同,所以在辩论中会提出不同的观点。教师对不同的结论或观点不能妄加评论,而是要积极肯定学生的思维成果。我们评价学生课堂活动的原则应该是:不怕学生观点有误,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哪怕是提出了错误观点也要表扬。这种做法实际上也算是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即培养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不会思维到敢于思维和乐于思维的思维习惯,这更符合学生历史思维的形式和发展规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总是在他们积极思考与激烈的争论中闪现的。

综上所述,历史课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方法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可以说是每位教师都曾经使用也将不断使用的方法,如何使这种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更好地结合,从而促进教学方法的现代化改革,加强对问题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设计是我们从教者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