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5 09:29:41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例1

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走向海外,实施跨国经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大幅增加。2003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5%,2004年将达到70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145%,2005年达到140亿美元。不同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资源投入、控制水平和风险承担上对企业要求各不相同,这不仅影响着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还影响企业自身投资的风险和绩效,因此选用合适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是确保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前提。国内已有学者对海外投资中各种对外投资方式的优劣(刘松涛,2004)、独资和合资的选择(尹建桥,2001)、对外投资的国际经验(陈浪南等,2005)等作了研究,但基于直接投资理论系统提出企业海外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甚少,也缺少选择对直接投资方式的建议。

本文从如何高效转移和利用企业优势的视角,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梳理,将影响企业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因素概括为: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转移终点的因素和企业战略因素。并据此提出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一个综合分析框架,最后应用这个分析框架就我国企业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知识转移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说明企业所具有的特有技术、管理等优势如何有效转移到国外,与东道国的资源和能力结合,产生最大效益。早期的主要理论有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巴克利等的内部化理论,以及弗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垄断优势理论主要强调企业拥有的特定的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从而具有相对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这些优势生产和过程专有技术转移到海外,就能产生更多的经济收益。直接投资的内部化理论主要认为能使企业利用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能比市场以更低的成本发挥将企业专有的知识和技术优势转移到国外。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区位理论认为直接投资在那些适合企业知识和技术充分发挥作用的区位条件下,企业专有的技术和知识才能充分发挥作用。邓宁对上述三个理论进行了综合,提出了折衷范式,认为对直接投资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企业拥有特定知识和技术等无形资产,而且还要有特别适于企业特有技术和知识发挥作用的国家和地区的有利配套条件,而这二者的结合取决于企业转移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术的内部化能力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所专有的技术和知识的性质,东道国的政策,所要转移知识的价值,企业转移的能力,东道国的配套资源和文化差异等因素。

从企业国际战略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总体市场战略和竞争战略的一部分,对外直接投资是为了战略防御、分散风险、提高企业形象或者协调战略行动,是为了避免竞争地位被削弱,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利润,或者是为了抢占一种有价值且有限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以防止其落入竞争者手中,或者是企业为了出于海外战略协调,加强各子公司之间的战略支持和协作。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主要是基于企业的战略动机或者投资动机考虑。

综上所述,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投资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概括见表1。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分析框架

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按其海外企业的股权安排,可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海外企业中的股份全部为母公司所有,后者是指海外企业股份为母公司与合作伙伴共同拥有。而按照海外企业的建立过程不同,对外直接投资可分为并购和新建两种方式,前者是指母公司直接收购或者兼并国外已经存在的企业,将其纳入母公司的运营体系,后者是指企业通过在海外建立全新的企业,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并购相对新建,优点在于能快速进入市场,利用原有的供应、分销渠道,不确定性和风险比较小;缺点在于进入市场后整合难度大,短期内投入大,同时可能购买到企业不需要的资源,并可能受到东道国政府政策的限制。独资相对于合资优点在于控制程度高,企业技术扩散风险低,可能的投资收益高,但缺点在于投入资源多,投资风险大。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就是围绕如何将企业国内优势高效地转移到国外,实现其战略目标,让这些优势充分发挥其价值的过程。从企业优势跨国转移和利用这一视角,我们对上述从理论推演中得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来自优势转移起点的因素,如企业优势资源的性质和价值,企业的国际经验等;二是来自优势转移终点的因素,如东道国的政治、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差异和配套资源等;三是企业海外战略,如企业海外投资战略,投资动机等。企业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就是这三类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投资方式选择的综合分析框架,见图1。

对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策略建议

从企业优势资源转移起点因素看

我国机械、纺织、轻工和家电等行业的企业在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应采用独资新建或合资新建方式。我国的机械、纺织、轻工、家电等在国内已经处于市场饱和,处在产业的成熟阶段,而且有比较成熟的技术,企业所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优势相对比较容易转移。如果当地政府对直接投资股权有所限制,则可采用合资新建模式投资。

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行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应该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以高技术和创新为主要特征的行业,发达国家资金、人才等配套实施方面比较齐全,具有技术上的优势,而且考虑到这些行业技术更新快,投资金额大,合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并购可以节省进入时间,能比较迅速地获得新技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我国企业以直接投资进入发达国家这些行业时应采用合资并购方式。

对拥有较多国际经验和实力的大企业,宜采用独资新建;而对缺乏国际经验的小企业,宜采用合资并购。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但中小民营企业表现日渐突出。我国对外投资的大企业往往拥有较先进的技术、管理和营销技能,具有较多国际经验,对国际市场比较了解,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为了防止这些优势的扩散,需要较强的控制程度,应该采用独资新建为宜。而实力比较弱小的企业,缺乏国际经验,对国外经营环境比较陌生,宜采用合资并购的方式,以充分利用合作者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从优势资源转移终点因素来看版权所有

东南亚国家和我国社会文化差异比较小,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不很大,直接投资中,应采用独资新建方式。东南亚各国与我国有着相似的地理、人文环境,社会文化产差异比较小,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比较快,市场潜力比较大,对我国企业具有的技术、知识和管理能力有良好的吸收能力,具备相应的配套资源和环境支撑,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在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我国企业可采用独资新建的方式。

欧美各国,和我国社会文化及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比较大,则在直接投资中,宜采用合资并购方式。对于欧美等西方国家,我国的直接投资总量比较少,一般是为了获得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应采取合资并购的方式进入。通过并购,企业可以直接获得所需的技术和知识资源,带动国内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升级。采用合资的形式,企业可以减少资源的投入,而且在企业运营中得到合作伙伴的帮助,以充分利用和转移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

从企业海外投资战略看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例2

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的全球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

事实上,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首次超过100亿美元。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占当年流量的一半,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的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在直接投资中占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四成,在开曼群岛、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等传统避税地投资占当年流量的81%,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超过亚洲地区跃居第一,地方的投资流量较上年增长一倍多。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继续放大,投资分布的国家(地区)更为广泛。从存量的构成上来看,利润再投资所占比重最大。从行业分布情况看,商务服务业和批发零售业占到投资存量的一半。

此外,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特点突出,表现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从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看,制造业占到投资主体总数的五成半,主要分布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从境外企业的分布情况看,亚洲、欧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5%。从境外企业的行业分布情况看,制造业占境外企业总数的34.7%,批发和零售业占17.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17.5%,建筑业占7.6%。

二、员工的海外培训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和存量占全球总额的比例依然很小,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我国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实际上,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国际化人才的缺乏。由于缺乏具有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我国企业很难有效地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已经实施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很多以失败告终。国际运作相当复杂,而国内的企业经理人普遍缺乏相关的工作经验,更缺少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往往过于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一些国外中介机构,这不仅影响到中国企业正确、及时、科学的决策,有时候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上当受骗。员工的海外培训是解决国际化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能缓解我国国际化人才缺乏的局面,并能进一步加速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程,使更多的中国跨国公司崛起。

中国企业应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利用国际市场培养人才,员工接受海外培训是实施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跨国公司在培养员工方面的很多理念都值得中国企业学习。例如,IBM公司多次成为《财富》杂志“全球培训百强”冠军。IBM公司每年用于员工培训的投资约占年营业额的1-2%,每名IBM的员工每年至少会有15-20天的培训时间。再如,微软公司的员工几乎每人每年都有机会到国外接受培训。技术人才借此跟踪最新技术进展,营销人员借此了解技术新概念,学习新的营销方式、理论和策略等,行政人员则可以借此了解到总部的工作方式和方法。这种培训短则两三天,长则一个月。微软、IBM公司每年也都会把优秀的中国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跨国公司之中,类似微软和IBM的例子不胜枚举,它们会尽可能给员工提供学习的机会,真正地重视员工、理解员工才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和竞争力的真正源泉。借鉴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中国企业首先要意识到为什么员工接受海外培训能促进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海外培训员工有哪些主要方式?海外培训员工有没有风险?

(一)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

海外培训员工促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海外市场,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做好准备。国际化人才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桥梁,中国企业需要借助他们了解进入国际市场的基本游戏规则,了解企业所进入或将要进入的“生态环境”。例如,鞋业制造商派遣员工海外培训就能清楚地告诉本土企业:这个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喜欢什么式样的鞋?喜欢和忌讳的颜色是什么?平均的温度和湿度适合穿什么鞋?当地主流价值观认同的服饰中,鞋子精美与高贵的标准是什么?实用耐用的鞋是什么式样等。了解海外市场是中国企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第一步。

2.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先锋部队。中国企业在进入海外后,要建立熟悉当地人脉关系的机构,通过当地的渠道熟悉各种相关政策和法规,熟悉商业获准资格的管理渠道等。在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投资区域,中国企业越早培育成熟的海外机构人员,越有利于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占据有利地形。海外培训员工是学习取经、为我所用的最佳方法。海外培训员工可以使员工从了解中寻找差距,从学习中快速提高,这对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来说至关重要。作为先锋部队,派遣到海外培训的员工将为中国企业投资主力军的到来铺平道路。

3.抢占战略性优势。让员工在海外竞争环境中学习和锻炼,对于中国企业最终在国外市场获得战略性优势地位至关重要。在对外直接投资之前,中国企业应该与海外的潜在市场建立信息与物流的“联络站”。巩固和发展这些根据地的员工,让他们具备战略性管理和市场研究的综合能力,这对中国企业提高抗风险能力至关重要。经济全球化不断催生产业链的子集在世界各地繁衍、复制与发展。如果失去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那中国企业只能被动地在国内等待跨国公司侵入自己的势力范围,眼睁睁地看着它们夺走自己原有的市场。通过海外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抢占海外市场战略性优势地位作好准备。

4.提高员工国际化的素质。海外培训员工,对于员工本身来说,无疑是提高他们自身素质及开阔眼界的最佳途径。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高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现在对人才的定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稳固扎实,而更注重其社会能力、全局观、对新事物的敏感度以及全球化的价值观。中国企业要实施对外直接投资和市场定位的全球化,必然要求更多的能够与世界接轨的员工与之相匹配。把员工送到海外培训不仅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人才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整个中国人才素质必要的一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提。员工是企业最基本、最核心的要素,员工的素质水平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方方面面,决定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当海外员工亲身实践高质量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时,他们的切身体会将对传统观念进行比较彻底的“思想变革”。当海外员工体验到ISO系列标准在周围的社会环境中普遍应用,并且从企业管理的流程和具体项目管理流程中体会到高效率、高质量管理的魅力所在时,他们会自动改正在国内企业养成的惰性或无质量控制与能源节约意识的行为,使自身的国际化素质大为提升。

5.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对外直接投资需要大量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没有海外市场的亲身磨练,就难以培养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海外培训员工是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人才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把员工送到国外去培训,实际上是让员工学会看世界的新视角,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不同思维方式的冲击中,使视野更为开阔、思维更为灵活、认识更为超前。接受海外培训后的员工必然对市场定位和产品的把握有了全新的认识,眼界放宽了很多。他们思考问题会从全球出发,而绝不是仅局限于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地区,而这正是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基本素质,也是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不可或缺的。

(二)海外培训员工的主要方式

海外培训员工一般有以下三种主要方式:

1.短期培训。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时间比较短,成本相对较低,但缺点在于缺乏长时间在国外环境下具体工作的经验,培训比较理论化。

2.实践培训。将具备潜力的员工派遣到国外工作,通过实践锻炼能力。这种方式针对的人群较少,必须是符合特定标准、具备在外工作能力的员工才能采用这种方式。而且这种方式的成本比较高,人员流失的风险比较大。但是从提高员工国际化水平的角度看,这种方式的效果要远高于第一种方式。

3.合作培训。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合作,中外双方共同制定培训方案、教材和课程等,共同参与培训。

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员工海外培训都是采用上述三种方式,如日本、新加坡等,它们要么把员工送到国外合作伙伴企业进行短期或实践培训,要么就是与国外企业或培训机构共同制定课程,对员工进行合作培训。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例3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罗华兵,何永利。中国企业公民海外投资指南[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4.钟朋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五种模式比较[J].2003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例4

[中图分类号] 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0)07―0066―08

一、问题提出

2009年12月4日,中国最大的汽车集团上海汽车与其合资伙伴通用汽车共同宣布:双方将以50:50的股比,合资成立通用上汽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并以通用上汽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为平台,合作到印度市场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外企业在原有合资企业的基础上,合作到第三方国家开展直接投资,打破了一国企业单独到同外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传统模式。正如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外资司司长孔令龙2010年3月2日在“2010年跨国公司中国论坛”所言:“中国政府鼓励企业与外资合作伙伴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同探讨到第三国投资,创新走出去新模式。上汽通用的这种合作,是在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将有利于将中国企业存海外的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汽与通用的合作第三同直接投资实践刚刚开始,合作投资的绩效有待时间检验。上海汽年和通用汽车合作到印度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过程和内在动因如何;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可以有哪些组组模式,这些模式在实践中的可行性有多大;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合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具有普遍借鉴意义,中国企业能否通过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实现资源、能力与经验有效积累,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最大限度提升国际竞争力,拓展国际发展空间,最终实现成功的国际化成长,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绩效与背景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征与绩效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大力推动中国优秀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积极探索和实施国际化战略。2009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122个国家和地区2283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433亿美元(实际投资额945亿美元),同比增长6.5%,截至2009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已超过2200亿美元。中国企业海尔、华为、中兴、联想等一批优秀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跨国经营实力不断增强,2009年,内地企业34家进人世界500强。

中国是个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兼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特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现投资动机多极化、优势差别多元化、发展空间多角化特征。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跨国公司竞争力不断增强,中国FDI快速增长。市场寻求型、自然资源寻求型、技术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的对外直接投资都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相对落后,中国FDI的区位分布过于集中于一些国家或地区,总体投资效率较低。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利用基于本土经营的竞争优势,缺乏竞争优势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大部分中国企业缺乏管理、技术、品牌和渠道等竞争优势。技术优势已经成为决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败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技术获取的学习型对外直接投资日益增多,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向技术溢出效应也显著存在,对外直接投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但是,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技术创新效应不是通过促使增加研发投入,而是通过提高研发资源的产出效率来实现的,我国企业获取海外技术的总体成效并不如意。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学习型FDI和对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型FDI同时并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偏好对自然资源丰富、人均收入较高的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目的地有较高的重合性,对外直接投资正逐渐从发展中国家、小国市场向发达国家、大国市场转移。

总体看,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成本控制、质量管理、运营管理提高很大,具备了一定跨国经营布局能力和基础,但现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核心优势仍然是单项成本优势,缺乏技术、品牌、管理、营销、渠道、人才、信息等对外直接投资核心能力,无法根据东道国市场需求确定和选择产品与渠道,最大限度地扩大市场和利润空间(杜群阳,2004;Deng,2004;姜萌萌、庞宁,2006)。绝大多数企业仍处在对外直接投资初级阶段,中国缺少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和控制力的跨国公司和全球企业。2008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例平均不到2%,海外销售占销售总额比例平均不到21%,2006年,全球100强两个指标就早已达到40%和44%。中国内地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做大做强进入世界500强的并不多。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案例虽然时见报端,但是多数是雷声大雨点小,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并不理想。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减少或放弃对外直接投资、回归国内市场的趋势愈加明显。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背景

新时期,中国企业面临双重考验,对外直接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外直接投资任重而道远。世界经济要从金融危机中整体复苏还需时日,处于经济危机漩涡中心的发达国家非常需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市场的庞大需求和中国产品的物美廉价。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的突出表现,提升了中国制造的无形品牌效应,让海外消费者、政府和公众更容易接受中国企业和中国商品。危机导致全球资产并购价格下降,但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身份,使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并购战略性资产时,经常得到东道国的特殊关照,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阻力和风险加大。政府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等一系列保增长政策,使中国企业在母国市场效益大幅增长,有助于提升其全球市场发展能力和基础,为其在海外市场发展提供有效缓冲和保护。伴随着全球产业升级和中国发展方式转变,基于生产要素低成本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由于国内成本上升和国外市场的萎缩而遭遇瓶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正处在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和模式都将发生重大改变。中国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和加快国际化双重任务,企业需要转换国际化竞争思维模式,实现从低层次比较优势到全球竞争优势的转换。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不仅要重视自身能力体系的建设,更要将具有竞争优势的能力体系高质量地转移至海外分支机构,使其能迅速在东道国(特别是后发展中地区)环境中获取新的成长机会。从长 远看,中国应在适当加大对欧美发达国家学习型FDI的同时,加大对亚太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型FDI力度与水平,提升中国企业的全球市场影响力、竞争力和控制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一直努力追求与国际接轨、适应发达国家制定的游戏规则,结果是直到现在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仍未得到发达国家的一致确认,欧美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诉讼和制裁此起彼伏,对外直接投资没有主动空间。通过有效路径,推动国际经贸规则,寻求市场话语权和主动权,对希望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自我品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企业尤其重要。中国企业推动国际经贸规则的突破点不在成熟市场,而在新兴市场。发达国家市场相对成熟,渠道、品牌、网络、消费偏好基本固定,且成熟市场对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认识障碍和误区。中国企业想直接占领发达国家高端市场,难度比较大,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市场趋向萎缩,进入或维持在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加大。虽然目前新兴市场的市场规模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新兴国家市场尤其是刚刚进人工业化建设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性非常好,要素资源禀赋较好,优惠扶持政策较多,市场扩张空间较大,而发展水平一般低于中国,市场规则相对不完善,中同企业进人这些市场难度相对较低,更容易获得竞争优势。

三、上汽与通用合作开展印度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

(一)上汽与通用合作到印度开展第三国直接投资的过程

1997年6月,上海通用汽车南通用汽车公司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各出资50%建立。2009年,上海汽车与通用中国分别获得272万辆与183万辆的业绩,成为中国汽车市场上本土与外资企业中最大的赢家,2010年3月上海通用汽车销量为86967辆,同比增长89%。上海通用汽车是唯一一家连续七年当选“中国最受尊敬企业”的汽车企业。

2009年5月19日下午,上汽董事长胡茂元和总裁陈虹来到通用汽车底特律总部文艺复兴中心,与时任通用汽车董事长的韩德胜进行了深入谈判。当时,通用身背重债,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市场成为通用汽车全球市场唯一的亮点。2009年12月4日,上汽总裁陈虹和通用执行副总裁兼国际运营部总裁罗瑞立(Nick Reilly)在上海市威海路上汽大厦24楼签署了上汽与通用上海通用股权转让与合作开发亚太市场等一揽子合作方案。根据协议,通用以8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其在双方合资公司上海通用中1%的股权给上汽香港全资子公司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通用董事会增加一名董事,由上海汽车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委派,上汽和通用在上海通用董事会中席位由原来5:5变更为6:5,上汽以51%占股控股上海通用,但上海通用业务经营模式、投资各方在原有技术、品牌、管理、经营等方面的合作方式均保持不变。作为1%股权交换的条件之一,上汽同意通用增持上汽通用五菱10%股权。

同时,由上汽全资子公司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和通用全资子公司通用汽车(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成立股比结构50:50的合资企业――通用上海汽车香港投资公司。上汽和通用将以通用上海汽车香港投资公司为平台,合作到印度开展直接投资。首先,通用上海汽车香港投资公司将收购通用汽车印度公司100%股权,其中包括通用汽车在印度的现有资产,但通用仍然保持其在印度研发中心100%股权。收购完成后,通用印度公司将变成上汽和通用50:50的新合资企业,新合资公司除继续生产原有产品外,将组建一个主要生产小排量汽车发动机工厂和一个新雪佛兰品牌整车生产厂,在印度市场上生产和销售上汽通用五菱微型商用车和上海通用新赛欧等产品,满足印度当地市场对小型车的需求。双方希望利用通用汽车和上海汽车在华合资的成功管理经验,以及在中国本土化开发的、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将产能从目前的6万辆提高到2012年的25万辆,并以印度市场为起点,联手合力拓展亚洲新兴市场。

(二)通用与上汽股权交易和合作对印度直接投资的动因

源起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通用汽车遭遇困境。2009年6月,进入破产保护。为了尽快扭转局面。一年内通用两换CEO,以加快战略调整步伐,并先后关停、出售悍马、土星、萨博等多个品牌。经过破产保护的通用汽车,尽管业绩开始逐步好转,但资金短缺尤其是现金流紧张问题一直存在,通用已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拓展北美地区以外业务。在通用全球研发体系中,韩国大宇是通用汽车的重要研发基地,担负着小型车研发重任,上海通用的赛欧、凯越、景程,上汽通用五菱、通用印度的雪佛兰、Spark等,最早都是由大宇改造后移植到当地市场的。2008年,大宇金融衍生品生意不利亏损7.5亿美元,信贷资金基本耗尽。大宇主要依赖通用总部的出口订单,在韩国本土市场销量占总销量的比重不足10%,但是金融危机导致通用的出口订单急剧下降,大宇库存增加,部分工厂停工,面临破产边缘。由于被美国政府接管后,政府给予的救助资金不能用于海外市场投资,当海外子公司出现资金危机急需母公司扶持时,通用唯有通过其海外机构融资来进行援救,通用将上海通用1%股权以比股权价值多3倍的8450万美元高价转让给上海汽车,获得的现金收入对通用而言十分必要。

从2010年开始,中国上市公司将执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未控股公司的业绩不能并入母公司财务报表。上海汽车在旗下两大主要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和上海大众中的初始股份均为50%。但是,上海大众汽车销售由上汽控股的上汽大众销售公司负责,新会计准则实行后,其销售收入仍可计入上汽;而上海通用汽车销售责任由上海通用负责,上汽只持有50%股份并未实现控股,新准则实施后,上海通用的销售收入将不能计入上汽,这对上海汽车是一个很大的考验。2009年,上海汽车以2008年度合并报表248.82亿美元的营业收入在《财富》500强中排名359位,比2008年上升了14位。2008年上海通用营业收入占上海汽车营业收入的53.4%,2009年《财富》500强进入门槛为185.7亿美元,如果上海通用的销售收入不能计入上汽,上汽将根本无法进入500强行列。上海汽车只有增持上海通用的股份实现控股,才能避免赢利大户上海通用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不能并入财务报表的尴尬。

对通用汽车和上海汽车来说,股权交易的背后更有价值和更深层次意义的是,双方在原有合资企业的基础上达成了合作到印度直接投资活动的意向与共识。进入新世纪,全球汽车70%的增量在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是亚太市场最主要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在通用汽车战略规划表上,亚洲市场已经毫无争议地已经成为公司重心。在过去10多年里,通用汽车和上海汽车一直保持着紧密顺畅的合作,上海通用汽车已经成为业界最成功和最具创新力的合作典范,积累了丰富的合资企业管理成功经验,在包括产品开发、质量保证和成本控制等价值链环节上建立了有效的管理模式。面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的实际,上汽通用需要急需突破传统合作局限,创新合作模式,提升合作层次,提升合资合作竞争力,来保持双方良好的合作,继续占有中同市场。

作为亚洲新兴市场之一,印度汽车产业面J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印度政府已明确把汽车T业作为本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政府将有力地支持汽车工业的发展,2009年印度全年汽车销量规模200万辆,预计2015年销量将达到450万辆,2016年印度汽车产业年收入将达到1250亿美元,占全国GDP总量的10%(2008年为6%)。由于印度消费者购买力弱,汽车消费主要集中于低端车型,微型车和小型车占印度市场乘用车总量95%以上。目前,全球主要汽车企业均已在印度投资建厂。通用1994年就进入印度市场,先后引进了通用韩国大宇雪佛兰、Spark等系列产品和发动机生产线。通用已在印度建成了营销网络、制造基地和物流供应链,培养了对印度当地政策法规较为熟悉的员工队伍。但是由于缺乏微型车型和成本优势,通用印度公司发展一直并不理想。2009年,通用印度市场销量仅为7万辆,市场占有率3.5%,不到日本铃木销量的1/10,远远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金融危机下,通用虽有心全面进军印度市场,但既没有能力开发新的适合印度市场的产品,也没有财力增加印度市场的产品制造和营销投资,不得不将2010年实现印度市场10%占有率的目标推后到2011年。

作为中国第一大汽车集团,上汽现金流充沛,是最有希望先走出去的中国汽车企业。2004年,上海汽车收购韩国双龙,完成了中国汽车海外收购的第一次跨越。在之后的五年里,韩国双龙的业绩一直没有起色,2008年底,韩国双龙意外频发,工会罢工、以泄密为由扣留中方管理人员等事件接踵而来,上海汽车曾提供了259亿韩元援助双龙度过难关,但由于双龙财务状况的持续恶化,最终导致企业无法正常营运,最终走到提出破产保护申请境地。在上汽发展史上,这次不成功的收购兼并案例异常醒目,韩国双龙并购失利后,上海汽车在进军海外上更加谨慎鲜有作为。上汽通用五菱是通用汽41全球资源中唯一来自中国的产品资源,并且被中国市场成功验证过极为畅销的产品系列,基于低成本、高效率、用户价值导向及对市场的反应速度的五菱产品,是世界上其他大汽车公司设计不出来的。上汽通用五菱微型车非常符合印度主流市场需求,适合在印度市场销售,通用一直希望能扩大在上汽通用五菱的股份并利用上汽通用五菱廉价车型成功复制印度市场。作为持有上汽通用五菱51%的股权第一大股东,上汽的意见对通用能否成功收购五菱股份至关重要。

在美国本土,通用汽车至今仍在风雨中起伏不定,通用单靠通用自身力量想拿下印度市场,获得10%的市场份额难度很大。在中国市场,通用与上汽的合作渐人佳境,通用不仅在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取得优异业绩,而且在更长远的规划上,找到了极其可靠的基石后盾。对通用而言,无论是资金、产品还是生产,上汽都是通用开拓印度市场的最理想合作伙伴,合作开展第三方直接投资,即可以提升原有合资层次,推动中国业务进一步发展,又可以借助上汽的卓越生产能力、雄厚财力和成熟产品推动其在亚洲新兴国家尤其是印度的市场份额。同样,对上汽而言,要单独到印度市场上有所作为难度也不小。印度市场是上汽进军国际市场的最佳跳板,与之前单枪匹马收购不同,与通用联盟合作“借船出海”,可以利用通用丰富的对外直接投资经验弥补自身海外投资经验不足,同时可以借助通用在印度的营销网络、制造基地、物流供应链和人力资源有效规避由于法律法规和社会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经营风险,、与之前收购韩国双龙为获得技术单一目标不同,借船出海更注重市场拓展、利润获取、技术获取和能力提升综合目标实现。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不仅可以抢抓亚洲新兴市场发展机会,获取理想的利润,还可以在与通用的深层次合作中学习、模仿和创新,积累和提高国际直接投资的技术、资源、经验与能力,使未来海外之路更加稳健。

四、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的模式分析

通用与上汽之间展开的基于未来战略发展的一系列交易与合作,使双方之间由单一市场合资关系逐渐晋升为亚太市场战略联盟关系,通用将上汽带入全球化中的区域化深耕阶段。多年来,通用与上汽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非常成功,建立了高度的合作共赢、互利互信关系,彼此视对方为其在亚太地区最为成功的合作伙伴。通过一揽子计划,上汽同意通用增持上汽通用五菱,通用把印度工厂部分股权转给上汽,一个获得扩展印度市场的所需产品、资金和伙伴,一个取得上海通用控股权并可借船出海,各取所需,紧密联系,这是一个互惠双赢的选择。突破了“用市场换技术”均等持股比的固定合资模式,开创了中外企业合作新模式,媒体多以“中国汽车合资模式的重大转折点”来评价通用与上汽的合作。

(一)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的基本模式

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基本模式:A国企业与B国企业以已有合资企业为平台,充分利用各自比较优势,合作共同到第三方国家C国开展国际直接投资活动,实现各自对外直接投资目标。一般而言,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战略最可能发生在已建立合资企业的国家企业之间,这主要是因为合资双方在以往利用的合资过程中积累了较好的合作基础和信任关系,容易清楚了解对方对外直接投资目标需求和能力基础。

假设合作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国企业分别为A与B,直接投资东道国企业为C。按照经济发达程度,理论上,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可以有六种组合形式(图1、图2、图3)。组合I:投资企业:A(发达国家企业)、B(发展中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展中国家企业);组合Ⅱ:投资企业:A(发达国家企业)、B(发展中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达国家企业);组合Ⅲ:投资企业:A(发达国家企业)、B(发达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展中国家企业);组合Ⅳ:投资企业:A(发达国家企业)B(发达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达国家企业);组合V:投资企业:A(发展中国家企业)、B(发展中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展中国家企业);组合Ⅵ:投资企业:A(发展中国家企业)、B(发展中国家企业);东道国企业C(发达国家企业);

(二)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的可行模式分析

合作第三国直接投资发生概率与投资国A、B和东道国C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优势、类型、区位有关。从投资目标看,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品牌渠道、获取竞争优势和获取市场利润,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占领市场份额、谋求高额利润和获取基础资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高端技术、管理、渠道、品牌等战略性资产,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占领市场份额、谋求市场利润和获取战略资源。从投资优势基础看,发达国家之间具有高级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之间具有基本资源相对比较优势:发达国家相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高级资源绝对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具有基本资源绝对比较优势。从投资类型看,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均属于优势型FDI: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属于学习型FDI;发展中国家之间直接投资属于优势型FDI。从区位选择看,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多选择发达国家,其次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再次是落后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多选择发达国家,其次是落后国家,再次是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既不是发达国家也不是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首选,其原因是,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无法适应和满足发展中国家低层次市场需求,利润获取与市场占领目标难以实现;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存在高级资源比较优势,学习型FD[比优势型FDI更能满足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对技术等战略性资产的迫切需要。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例5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5-0064-03

近年来,联想集团收购美国IBM公司全球个人电脑业务、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竞购美国石油企业尤尼科等大型案件引起世人关注。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成为近期的一个研究热点。我国正逐步从一个FDI的接受国,转变为FDI的输出国。本文通过对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阐明了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现状,并探讨了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战略问题。

一、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现状

(一)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总体规模还不大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直接投资限制逐步放宽,投资渠道逐渐扩宽,投资主体明显增加,投资项目日益丰富,海外直接投资的规模逐步扩大。200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即流量)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123%;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即存量)572亿美元。从表1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兴办海外企业及直接投资的增长情况。

尽管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是投资的总规模较小,与我国经济发展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以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全球的流量、存量为基期进行测算,200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仅相当于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存量的1.68%和0.59%,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2005年各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来看,我国仅为日本的2/5,英国的1/5,美国的1/20。若从存量上比较,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更大,不及日本的1/6,英国的1/20,美国的1/50。由此可见,未来我国海外直接投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呈现区域多元化、经营和投资行业多样化趋势

目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区域分布较广,形成了“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拉美和南太”的多元化市场格局。从200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按洲别分布情况来看,我国在亚洲、拉丁美洲的投资占到九成,其中亚洲地区有4036.3亿美元,占71%,主要分布在香港、韩国、澳门、新加坡等国家地区;拉丁美洲地区存量114.8亿美元,占20%,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欧洲和北美分布较少,分别为15.98亿美元、12.6亿美元,各占2.8%和2.2%。

从经营范围看,我国海外投资行业从最初的餐饮、咨询服务、承包工程等行业发展到林业、渔业、石化、冶金、轻工、电子等领域。这其中商务服务业占我国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40%,资源开发、制造业向深层次发展。如中信公司在美国的西林公司经营木材,中冶公司在澳大利亚合资恰那铁矿等。同时,由于我国在纺织、服装、制鞋、家具等领域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加工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海外直接投资较集中的部门。

目前我国海外投资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比率较低。若以2005年末我国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软件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存量来近似代表我国在技术密集项目投资总额,它仅占2005年末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2%。

(三)海外企业以合资为主,投资经营主体众多

由于采用独资形式难以完成大型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多采取与东道国企业合资或合作形式。海外企业以资金、国内设备、技术、商标、品牌和许可证等形式入股。采用合资形式,不仅可以节省外汇,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金进行生产。据2005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中,中方投资比例高达70%,海外企业采用合资形式的约占80%。

我国参与海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乡镇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以及私营企业。无论从流量还是存量来看,国有企业都占有绝对比重。截至2005年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存量前20名的企业中,全部为国有企业或政府授权经营企业。国有大型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近几年来“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已经成为海外直接投资的一支生力军。

二、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根据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我国工业化中期的国情,我国正处于海外直接投资大力发展的时期。但是与发达国家建立在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基础上的“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相比,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的“非资本过剩型跨国投资”。从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动机出发,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选择战略如下:

(一)学习型海外直接投资

学习型海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在于获得东道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达国家一般把成熟产品作为出口产品进行对外贸易和投资,把低于世界水平的设备和技术进行直接投资。如果我们直接到发达国家投资,特别是与具有最新技术的企业合作或合资,雇佣当地的工程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购买当地的先进设备,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国内得不到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符合学习型海外直接投资的区域主要为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美国拥有生物工程、材料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一大批高科技产业群;西欧特别是德国的汽车产业、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汽车、钢铁、造船业位居世界第一。通过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我们可以获取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紧跟世界潮流。

对美日欧等发达国家直接投资获取技术的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海外公司购买、消化、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利用当地研发力量,开发新产品。如上海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美国旧金山、日本东京、德国汉堡均设有办事处,大量引进程控电话交换机、彩色显象管生产线等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二是海外公司购买东道国具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股份,获得最新的内部技术材料。如首钢购买美国麦斯塔工程设计公司70%的股份。三是并购或新建后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干中学”,从而实现技术回流。

(二)市场导向型海外直接投资

近期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市场或资源。研究表明,以中国、印度、巴西和阿根廷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投资,大多以寻求市场为主。

根据小岛清(1987)的比较优势理论,投资国应选择对东道国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直接投

资。该产业对投资国而言,也许处于比较劣势如生产过剩或夕阳产业,但是只要对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即可作为海外直接投资的切入点,这样在解决投资国剩余生产能力的同时扩大出口,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我国已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生产制造能力获得长足发展,许多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食品等行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在国内处于比较劣势地位;而对东南亚、非洲、拉美甚至东欧部分国家和地区却具有比较优势:上述产业起步早、规模小、技术好、成本低,有利于东道国国内需求和就业问题的解决。

进口国贸易障碍也会导致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备显著优势,使得这些产品成为发达国家反倾销贸易壁垒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攻击对象,我国已经成为遭受反倾销控诉最多的国家。

“规模经济”也是导致市场导向型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普遍具有规模经济性,只有先占据市场的企业才能迅速降低生产成本,取得先动优势。国内市场虽然容量巨大,但由于购买力水平低,市场需求不足,必须以全球市场为目的。为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而加强对欧美等市场规模大的国家的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例6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吸引了大量的FDI,FDI在上海的经济领域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上海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FDI和就业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外国直接投资对就业不仅存在着积极的直接拉动效应,而且还通过挤出国内投资和提升生产率水平对就业产生负面的间接抑制效应。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FDI的就业效应也越来越值得关注。

目前研究多是从FDI对就业的正面、负面双重效应来进行实证分析。以下将基于1978—2009年上海地区的数据,利用David Card(1990)提出的就业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反映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倾向的变量,对FDI在这一地区的就业数量效应做出实证研究。

一、模型建立和数据说明

David Card(1990)在《美国经济评论》上提出了如下就业模型:

n(t)=β1w(t)+β2v(t)-(β1+β2)r(t)+δy(t)+η(t) (1)

其中,n为就业数量的对数形式,w为工资的对数形式,v为非劳动投入的对数形式,r为资本投入的对数形式,y为产出的对数形式,t为时期,η为误差项。方程(1)表明,t期的就业数量取决于工资水平、产出水平、资本投入和非劳动投入。

根据方程(1)的思想,结合上海的数据情况,将FDI对就业数量影响的计量模型构造如下:

lnL=α1+α2lnGDP+α3lnW+α4lnFDI+α4lnK+α5lnXM+α6lnFDISO+u(2)

模型中,L指城镇就业人数(万人),这是由于上海所吸收的FDI基本上分布在城镇以及农村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人口,城乡总就业量数据的可靠性较差;GDP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亿元),用GDP平减指数对历年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平减得到;W为城镇职工实际工资;资本投入的指标,由于要专门考察FDI对就业数量的影响,因此分别采用了外商直接投资存量(FDI)和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存量(K)两个指标,其中FDI采用历年实际吸收FDI金额(按当年平均美元/人民币汇率换算为以人民币计值的金额),并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其进行平减,以得到真实外商直接投资额;K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0%FDI,之所以这样处理,是因为外商一般将投资的70%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非劳动投入变量,由于上海的外向型经济特征突出,采用进出口总额(XM)指标代表(按当年平均美元/人民币汇率换算为以人民币计值的金额),即进出口会对上海地区的就业数量形成影响;此外,由于近年来FDI进入上海越来越倾向于独资模式,为了考察其对就业数量的影响,还要在模型中加入反映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的变量(FDISO),其采用外商直接投资独资模式与其他模式实际利用的金额的比值表示;u为随机扰动项。本文样本取1978—2009年间的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上海信息统计网(stats-sh.省略/)和历年《上海统计年鉴》。

二、实证分析

利用Eviews3.1对模型作OLS(最小二乘法)估计,最终估计结果如下:

lnL=-2.5054+0.0231lnGDP+0.0831lnK-0.1202lnW+0.0539lnFDI+0.1135lnXM

(-14.2891)(-2.9440)(-2.4099) (-2.9077) (5.9807) (6.1986)

- 0.0197lnFDISO - 0.0447lnK(-1)

(2.3564) (2.3930)

R2=0.9693

Adjusted R2=0.9623

D.W=1.9241 F=148.9115

从回归结果来看,方程的拟合度很好,并且也通过了F 整体检验,D.W值表明不存在一阶自相关。回归结果显示,上海FDI每增加1个百分点,拉动就业增长0.0539个百分点。这说明FDI对上海的就业产生了扩大效应,但FDI的就业弹性较小,具体分析,主要理由有以下四点:(1)目前,上海地区FDI主要来源于发达国家或地区,这些FDI企业的资本密集度和劳动生产率大多较高,此外,上海外商投资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一是新增投资的构成提高,二是原有投资的构成提高。在电子、通讯设备、机械、家电、汽车、纺织、金融等行业,这种表现较为突出,导致同等资本规模FDI企业的就业吸纳能力下降。(2)回归结果显示上海地区的工资水平与就业增长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由于外资企业工资水平一般高于内资企业的工资水平,因而会导致FDI对就业产生“挤出”效应。(3)随着上海FDI增加,外商投资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加剧,中方利用外商投资中对技术水平的要求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开始转变投资策略,越来越注重技术进步对企业生存的意义,并在收购兼并中利用先进技术改造旧的企业,导致技术对就业的替代。此外,在外商投资购并内资企业的行业分布上,虽然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投资占较大比重,但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购并投资快速增加。据不完全统计,世界5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已有300多家在上海投资。这些跨国公司的投资多分布于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导致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弹性较小。(4)上海的外商直接投资独资化的倾向明显,独资经营的外方越来越倾向于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其配套服务和中间产品的供应商,其对上海的前后向关联产业发展的刺激减少,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减少。

三、启示

根据实证结果,得出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第一,上海应在某些产业和行业适时取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政策,减少FDI对上海内资企业的挤出效应,并且在某些市场饱和行业应限制FDI的继续进入,着力引进与国内产业结构互补的外商投资,以便更好地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上海就业增长的正面效应。

第二,在注重吸引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大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同时,应该注重选择那些外商投资产业就业乘数效应明显、资本有机构成相对较低、对就业贡献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企业,鼓励其投资,为降低失业率服务。

第三,在FDI进入上海越来越倾向于独资模式的情况下,要因势利导,精心设计和选择干预政策措施鼓励外商在产业关联程度高的行业投资,鼓励外资企业选用国内企业作为其中间产品的供应商和服务的提供者,使我国企业参与到外商独资企业的国际生产经营和销售的网络之中去,充分发挥外商独资企业的间接创造就业效应,提高FDI的就业弹性。

参考文献:

①黄旭平,张明之.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

②毛新雅,张得志.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J].改革与战略,2007(10)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例7

一、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的特点

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模式是石油企业进入资源国市场、参与海外投资项目,进行资源贸易及其服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不仅具有一般企业海外投资的特点,而且还具有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1)石油企业的海外投资模式具有多样性。如绿地模式、并购模式、租赁模式等。丰富多样的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给投资主体提供了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并搭配投资模式的机会。(2)具有可进入性。切实可行的投资模式必须具有进入资源国的可能性。(3)具有灵活性。投资模式是灵活多变的,可以相互转换。为更好的适应资源国及国际环境的变化,石油投资主体应该灵活变更投资模式,以减少由此带来的损失。(4)资金来源具有集中性。由于石油行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我国现有私人资本难以独自承担,因此,海外石油投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专项拨款,金融机构贷款或通过发行股票向公众筹集资金。(5)投资地点较为集中。由于世界石油主产区集中在中东、非洲、南美洲北部的委内瑞拉、哈萨克斯坦及俄罗斯等地,因此,石油企业海外投资的重点也集中在这几个地区。皇家荷兰壳牌、埃克森美孚、道达尔等国际大石油公司纷纷把西非和墨西哥湾深水区、前苏联实行开放政策的欧佩克国家和LNG业务领域作为今后重要的新产量增长源。(6)投资收益包括货币与实物两种形态。其中实物形态的收益体现为份额油。份额油的获取增强了国内石油供给的主动权,是实现能源安全的有效方式之一。

二、影响石油企业海外投资模式选择的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是指在进行海外投资时所面临的诸多企业外部环境的总称。它对投资安全和收益情况影响巨大,主要包括以下因素:(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直接关系到投资安全,包括政局是否稳定,有无战争风险,有无国家政权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风险等。(2)法律环境。法律环境是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能否获得有效保障的根本依据,在外部因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资源国对外国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情况,有关的税法、海关法等法律是否健全及对外国投资者的利弊,投资国及被投资国对盈利汇回本国的限制和外汇管理规定,审批制度等都影响到海外投资的安全。(3)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国际投资活动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因素,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四个方面。(4)社会环境。社会治安状况、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对外活动中的国际信誉都处于良好状态,将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任感和积极性。(5)自然环境。特定的自然环境,有助于实现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尤其对于石油等资源性投资项目。

2.内部环境因素。内部环境因素主要来自于石油企业投资主体内部,包括融资能力、管理能力等。(1)石油企业的融资能力。油气勘探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一口井动辄数十万甚至百万美元,一项海外石油投资少则几亿、十几亿美元,多则上百亿美元。如2005年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以41.8亿美元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2006年1月9日中海油以22.68亿美元现金收购尼日利亚海上石油开采许可证所持有的45%的工作权益。这些海外收购案,表面上看是一个石油企业的商业行为,但实际上反映了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反映了石油企业持续融资的能力。(2)石油企业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是石油企业海外投资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高素质的石油行业的人才队伍,不仅是开展海外石油投资的基础,也是进行国外石油交流的保证。这就需要具有技术、外语和管理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的石油人才。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例8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是围绕着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替代效应和促进效应以及对就业规模、结构和区位分布的影响来进行的。

就业替论。贾塞认为,在母国资本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投资将替代国内投资或国内消费,如果资金流出并没有出口增加或进口减少来匹配,就会产生对就业的负效应。贾塞之后,Ruttenberg具体研究了二者的替代关系。

就业补充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对外投资属于防御性投资的情况下,如企业投资于国外是为了开发国内得不到的资源或是由于关税壁垒妨碍其出口而导致对外横向投资时,对外投资将补充或促进国内投资或消费。这类投资往往能增加国外子公司对母国资本设备、中间产品或辅助产品的需求,而对国内就业产生正效应。

就业组合效果论。Blomstrom比较了美国与瑞典的海外直接投资的差别,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既有正的效果,又有负的效果。效果的大小取决于力量的对比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等。Lipesy利用回归分析与出口替代的方法分析了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负效应被流向国内的直接投资的正效应所抵消。

就业结构优化论。该理论认为,由于管理职能集中于母公司,创造了许多母国非生产性就业机会。另外,国外子公司经营业务也会导致母国法律、公共关系服务和工程咨询等方面需求的增加。以上两个领域涉及到高度熟练的人员,因而对外投资有助于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

公司战略论。海米尔1992年和1993年撰文认为公司战略可能以不同方式影响母国就业数量、质量及就业区位。采取独立子公司战略、简单一体化战略、深层次一体化战略的跨国公司对母国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该理论认为,随着跨国公司一体化的增大,国际生产的劳动力市场状况变得更为复杂,跨国公司对就业数量、质量和就业区位在母国和东道国之间的配置就越具有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对外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就越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到目前为止,有关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就业效应还没有一般性结论,也没有正式的理论框架去分析这种效应。目前已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如下几种:一是统计回归分析法。它利用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出口或投资的数据进行统计回归分析,间接地得出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就业的相关性的结论;二是商业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个别企业或人员的走访调查,由经验归纳总结出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三是概念分析法。从对外投资的不同类型,不同流向等各个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不同层面的影响;四是长期分析法。采用跨度较长的区间,从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动态影响的角度来分析;五是反证分析法。即假设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发生时,国内就业将如何变化,通过与已发生的对外直接投资进行比较分析而得出结论。

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就业效应分析

我们可以用“替代效应”和“刺激效应”之净额来衡量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替代效应是指因从事海外生产而使本土进行的生产活动减少而导致的就业机会的丧失。它包括海外子公司在国外市场销售本可以在国内生产而后出口的商品所导致的就业机会损失,也包括海外子公司将商品返销到母国所引起的母国工作机会的牺牲,现在还有人考虑海外子公司对第三国的出口会替代母国对第三国的出口从而使母国的就业进一步受到影响;刺激效应是指海外直接投资所导致的国内就业机会的增加。它包括:向海外子公司出口资本货物、中间产品及辅助产品的额外的就业机会,母公司向海外子公司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工作机会,跨国公司本土机构的人员需求所带来的就业机会,以及国内其它公司向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提供服务所提供的新的就业机会。显然,当替代效应大于刺激效应时,海外直接投资将导致投资国就业机会的减少;反之,则会导致就业机会的增加。

坎普贝尔(Campbell)认为,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在就业数量、质量及区位方面均具有直接的积极和消极效应,以及间接的积极和消极效应(见表1)。

作者认为,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就业效应关键不在于就业数量的增减,而在于就业结构的改进以及相应的就业质量的提高。正如邓宁教授所说:“内引和外流直接投资对就业的最基本影响似乎都不在于就业数量,而在于就业的产业构成、技术组合及其生产力”。

发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国内就业的影响

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将面临更大的海外市场和机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方面将会迈出更大的步伐。在目前国内存在闲置资金以及过剩劳动力的情况下,由于国内存在大量的居民储蓄,一方面国内某些产业的投资收益率已经很低,另一方面国内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因此它们在国内转向投资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果这些在国内的储蓄能有效地转化为对外直接投资,到海外寻求更高的投资收益率,那么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就不存在挤占或替代国内投资和消费的现象,短期内的刺激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而且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一体化程度不高,很多投资属于防御性投资。如中国在澳大利亚开铁矿是为了开发国内的生产资源,在东南亚国家投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为了绕过关税壁垒抢占市场份额等,这些投资往往能增加国外附属企业对国内资本设备、中间产品或辅助产品的需求,从而可以刺激国内的就业。而且这种国际生产转移活动所造成的劳动力成本的调整,有助于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一方面那些可以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或部门的工资率有下降的趋势,这部分产业工人的流动可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从而为国内原来那些因劳动力成本高昂而面临萎缩的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从而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外直接投资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差异将对国内工资率的调整有影响。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资本劳动替代弹性加大,海外生产将更多地采用资本密集型技术,而如果国内生产仍然将采用劳动密集型技术,从而既可以吸引和消化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使得国内就业上的调整成本可以通过转移和新增一部分劳动力就业的方式得到弥补,又可以使国内的劳动力市场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达到均衡。因此可以大体上判断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是有正效应的。

事实上,沿海一部分与国际市场较接近的企业已率先“走出去”,其生产已遍布全球大部分区域。这些企业的管理职能都集中在中国总部,为国内创造了许多非生产性的就业机会,如吸纳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从事科研开发活动,聘用了大量熟悉国际贸易业务的市场策划和营销人员,大量的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的管理人员等。另一方面,这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其子公司的国际经营业务会导致对中国法律、管理和工程咨询、国际金融等方面的需求,大大刺激了服务于这些领域的中介机构人员就业。据估计,沿海很大一批类似的中介机构在近年来的兴旺发达与这些“走出去”的企业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创造或维持一部分母国就业,提高国内就业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能水平,从而有助于国内就业结构的优化。

在就业区位上,中国就业人员在海外的配置并不均等,国内就业人员供给是过剩的,而国外就业人员的供给相对不足。因此适当的发展服务业以及部分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可以新增国内部分产业人员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整就业结构而转移一部分产业人员的需求,从而有助于缓解部分劳动就业的不均衡现象,改善国内的劳动力市场状况。

因此,总的来说,根据目前中国发展对外投资的特点和国内的宏观经济现状,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就业是利大于弊的。政府在推动对外投资的时候,应把吸纳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优先考虑的重点。

首先,国家要鼓励进行防御性投资的企业大胆的走向海外市场,充分地利用海外的生产性资源优势或抢占海外一部分市场。对其有利于国内就业的行为给予鼓励,对于出口到国外子公司的产品予以税收上的优惠。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例9

[中图分类号] F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9-0045-03

作者简介:陈爱萍(1978-),女,山东潍坊人,山东科技大学经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

基金项目:山东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春蕾计划”项目“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绩效评价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0AZZ059)阶段性成果。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和“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已成为新兴的对外直接投资来源地。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流量和存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100多亿美元,达到760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实践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规模既不可同发达国家的企业境外投资相提并论,也不可与我国对外开放吸引外资规模同日而语,在管理服务水平和法制建设等方面较之世界平均水平也相去甚远。针对这种情况,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活动,为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创造公平竞争的国际经营环境,建立我国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协调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协调机制的构成及基础

(一)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协调机制的构成

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政府虽然不是对外投资的主体,但政府的支持是任何跨国经营企业都必不可或缺的。调查资料显示,在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遇到的困难中,有40%直接与政府有关,如审批渠道不畅、国家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产业政策不合理、外汇管理过严、社会服务缺失等;另外的45%与政府的政策有间接关系,如融资困难、人才缺乏等;真正的外部环境问题只占15%。因此,政府应该是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协调机制的主要构建者。有鉴于此,本文对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协调机制的构建主要从宏观层面对境外直接投资中的管理、服务、保护和利益协调机制四个方面加以研究。各项协调机制包括不同的内容,同时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

境外投资的管理协调机制是指政府对境外直接投资管理的职能分工、审批管理、外汇管理和税收管理等。

境外投资服务协调机制是指政府对本国投资者在境外投资时提供的包括信息提供、技术帮助、方向指导和资金支持等措施体系。建立境外投资服务机制应重点考虑明确海外投资产业导向,构建政府资金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避免企业“走出去”的盲目性。

境外直接投资保护协调机制是指一个国家对本国投资者在境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非经营性风险提供的保护协调措施体系。

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利益协调机制是为了推动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顺利开展,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在承认不同利益主体合法性的基础上,对各利益主体通过政策、法律、外交等手段对其利益进行调节的一套制度体系。利益协调机制调节的并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还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

在制定我国企业协调机制的问题上,不能单独考虑管理协调机制、服务协调机制、保护协调机制或利益协调机制,而应该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从系统全局的角度出发来制定相应的协调措施,使这些机制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协调的总体目标达到最优。

(二)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协调机制的构建基础

政府作为境外直接投资协调机制的主体,其协调职能的发挥主要是依据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宏观管理政策措施、法律法规以及签订的双边条约或参加的国际公约,这些也构成了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协调机制的基础。

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投资活动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为了配合国家投资战略转变,规范引导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行为,扶持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经营活动以及加强与外国政府或国际机构合作以更好地维护我国企业在外投资利益,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还相继适时制定了针对性较强,更加具体和更具操作性的国内法律与行政规章,并参加了多个国际公约,构建了我国目前较为完善的对外投资政策体系,同时也成为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协调机制的构建基础。

陈爱萍:我国境外直接投资协调机制的构建探析三、构建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

随着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不断扩大,其在投资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有效的协调合作来解决,构建合理的协调机制成为当务之急。面对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经验不足的现状,我们必须借鉴国外的有效做法,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协调理论为指导,构建适合我国的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协调机制。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以协调监督为核心,审批为辅助,健全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协调机制

1.设立独立统一的境外直接投资管理协调机构

协调机制的运行首先要依靠具有协调功能的机构,机构的设置是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政府作为规则的制定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协调机制的运作提供组织环境,并且根据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阶段和现实情况也只能采取以政府主导的方式建立相应的协调组织。国际上,政府主导的协调机构建设的普遍做法有两种:一种是由一个统一的部门来管理,另一种是由一个多部门组成的机构来管理。鉴于许多国家都有专门的机构组织进行管理境外直接投资活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组建“境外投资协调委员会”来进行境外直接投资的宏观协调和统一规划,主要负责制定海外投资发展战略、宏观管理政策与措施等。

2.完善审批制度,提高审批效率

多头管理带来的一大影响就是企业境外投资项目往往要经过多个部门审核,审批环节过多,且个别环节存在重复审核和审核标准不一致的现象。这些繁琐的审核手续,往往贻误了企业对外投资的时机。境外投资协调委员会应该统一我国的境外投资审批标准,使审批内容更具合理性,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审批内容减少,审批效率进一步提高。

3.强化境外直接投资的后续监管

原有境外投资审批体系存在着审批严,后期监管弱的问题。在境外企业日常管理环节上新出台的《境外投资联合年检暂行办法》和《境外投资综合绩效评价办法(试行)》,加大了后期的监管力度。这两个措施从规范性和投资业绩两方面制定了考核境外企业的具体细则。上述两个办法目前正在实施,并不断完善。新政策体系中的这些举措,对加强境外投资的宏观监管,掌握境外投资变动情况,促进境外投资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加大支持力度,强化服务职能,完善境外直接投资服务协调机制

建立境外投资服务机制应重点考虑明确海外投资产业导向,构建政府资金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避免企业“走出去”的盲目性。

1.完善境外直接投资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商务部正在定期《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建立了境外投资国别环境库。商务部还与外交部于2004年8月联合了《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已制定并了纺织、家电行业境外加工类投资的国别指导目录,列举了一些国家的投资政策、双边合作概况、优惠贸易安排情况等。2004年我国还建立《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要求我驻外经济商务机构、商会及企业等以撰写年度报告和不定期报告的形式,反映境外中资企业在东道国(地区)投资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障碍、壁垒及相关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完善境外投资服务方面的措施。

2.提供对外投资便利化服务

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制定和完善对外投资在金融、保险、外汇、海关、检验检疫等方面的便利化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弱化政府在企业对外投资中的行政审批职能,进一步下放对外投资审批权限,简化审批程序,逐步实行网上申报和各类批准证书网上发放。对外直接投资由商务部协调各有关部门,以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供的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对外直接投资为基础,补充各类实物投资金额,涵盖资源、加工工业和服务业(金融、保险)的全口径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建立一个完整的统计体系。与此同时,要借鉴有关国家通行做法,面向社会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做出报告,全面评估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的效果与影响,为指导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调整对外投资政策和改善对外直接投资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3.鼓励发展为境外投资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

应积极鼓励发展为境外投资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以形成健全的中介组织体系。现有的公证、律师(包括外国律师事务所代表处)、会计、管理咨询社会中介机构应增加为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服务的业务,加速培育和引进国际市场调查公司等中介机构,为境外企业提供资信证明、国内的法律法规咨询及法律可行性意见书,调查和提供外国合作方的资质、信用及项目可行性评估,为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研究咨询报告。同时,要切实提高中介组织的服务质量。

各行业协会总会及分会应依据国家和地方境外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科学、公正地确定能源企业进行境外投资所需的资质条件,根据行业优势、产品特点以及投资动因确定目标市场,加强境内母公司之间以及境外企业之间的联系、交流和沟通。

(三)以立法为基础,加强外交保护,健全境外直接投资保护协调机制

1.建立健全境外投资法律体系

随着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不断开展,有关企业境外投资活动的国内外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但相关对外投资法律体系还不完备,我国至今还没有出台专门的类似《对外投资法》、《海外投资公司法》等对外投资法律法规。另外,我国对外投资法律规章主要是针对新建投资方式制定,并没有专门的海外并购投资法律法规,故造成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采取海外并购方式进行时处于无法可依的困境,特别是我国能源企业近几年的海外投资,动辄数亿、数十亿美元的海外并购并非稀有。由于海外并购无法可依,我国能源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着法律盲区,也存在较多法律障碍,对海外投资健康发展不利。因此,我国当务之急应尽快制定《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海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海外投资公司法》、《海外投资保险法》等法律,使海外投资企业生产、经营和合法权益不致受到侵犯。同时,制定上述法律,使我国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及缔结的多边投资保护公约有国内法上的支持。

2.重视双边或多边投资协定的谈判与签订

由于海外投资具有跨国性,不仅涉及到海外私人投资者与投资东道国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涉及到投资母国与投资东道国之间的关系。促进和保护海外直接投资,仅靠投资母国或投资东道国的国内立法远不够。资本输出国为了鼓励与保护本国的海外投资,往往需要借助双边投资保护协定,以保证其国内的海外投资立法的效力和作用。由于历史原因,中国政府过去在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议时,更多地从吸收外资的东道国角度来考虑,却较少从保护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角度去推敲。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不断扩大,今后再签署类似协定,或者对一些协议重新谈判时,要加强对中国“走出去”企业的利益保护。此外,中国应该参考德国、法国、荷兰、瑞典的做法,积极建立对外投资促进机构,制定鼓励、控制投资风险、促进投资收益保障机制。

3.完善境外投资保险制度

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我国海外投资较大比例分布在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发生政治风险的可能性较大。而一个有效运行的海外投资保险制度能有效地分散、消化我国海外投资者的政治风险损失,使投资者得到更充分、有效的保护。因此,建立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制度,预防东道国的政治风险的发生,保护我国海外投资及投资利益,已是当务之急。

4.积极进行外交保护

外交保护是一种传统的海外投资保护措施,是指允许一国依据一般国际法中的属人管辖权,对另一国违反国际法使其国民遭受损失的行为要求赔偿的权利。根据国际法的一般原则来推断,我国的海外投资者在东道国受到不法侵害或不公正待遇,得不到合理的司法或行政救济时,我国政府应当通过正当的外交途径,对该东道国提出求偿要求,从而保护我国境外投资者的利益,这完全符合国际法属人优先权原则。国家基于属人管辖权,有权利亦有义务为在外国经营事业并受到侵害的本国国民实施外交保护,这是一项被各国普遍接受的习惯法规则。

(四)正视利益冲突,拓宽利益沟通渠道,建立境外直接投资利益协调机制

1.正确看待境外投资活动中的利益冲突

一国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活动对企业本身、母国政府、东道国企业、东道国政府以及其他相关利益团体由于经济目标的差异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存在多重利益博弈关系,因此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利益矛盾与冲突。针对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过程中的种种利益冲突现象,我们要去正确面对而不是逃避,认真分析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各主要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差别、利益冲突及其动因,建立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的利益协调机制才能促进其境外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

2.拓宽利益沟通渠道

我国政府虽然对企业境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积极通过外交、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相关法律法规等途径尽力加以解决,但沟通方式与渠道还有待进一步拓宽。一方面,政府要注意搭建利益沟通平台,尤其要注意与投资企业的交流与沟通,建议通过定期到企业调研、召开论坛等形式了解企业境外投资过程中的问题,还可通过网络等快捷的沟通联系方式及时了解企业境外投资活动情况,及时协调处理好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在协调与东道国政府及企业的利益冲突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外交、行业协会及驻外领事机构和商会的积极协调作用,有效化解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或冲突。

[参考文献]

[1]冯鹏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9.

[2]李桂芳,储贺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10[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3]杜卓.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宏观管理政策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07.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例10

1.1缺乏清晰明确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投资存在盲目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尚不具备大规模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也缺乏全球性发展战略。有些企业只是将海外投资作为转移旧设备、获取投资补贴或享受优惠政策的短期行为,没有融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还不能站在企业长期生存的高度去规划自己的海外投资行为。由于缺乏明确的投资目标,投资决策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结果造成重大损失。

1.2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1)地区结构不合理。虽然我国海外直接投资分布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从整体上看投资地区仍然相当集中。这种地区结构一方面造成在一些密集地区企业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的不正常局面;另一方面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相对过少、力量薄弱,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发展中国家的继续开拓。

(2)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的跨国投资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初级产品产业的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偏重于建筑、资源开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而缺少对日益占据国际投资主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

1.3投资规模小,经济效益偏低

这一点直接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形成,限制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国投资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投资规模偏小,一方面容易造成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出现管理困难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不能在产品生产、开发、创名牌、搜集信息等方面分享规模经济的好处,以致经济效益不高。

1.4缺乏高素质专门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不科学

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最为直接的困难就是缺乏既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又熟悉东道国投资环境和懂得国际市场运作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我国海外企业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水平不高,有些外汇经营管理人员经常抱有临时观念,缺乏跨国经营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专业才能。这样直接导致海外企业经营业务难以顺利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效益低下。

1.5政府部门对企业跨国经营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目前,对海外投资企业的宏观管理工作还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协调,对外直接投资由财政部、经贸部、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以及中央各部门、各地方政府负责管理,实行各管一段、一事一议、多头管理的制度。因此,投资兴办海外企业审批程序繁杂、期限长、效率低。政府宏观管理过程中经济杠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而另一方面有关主管部门对投资缺乏监督管理措施和力度。

1.6现有企业制度不合理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但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企业制度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我国,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私营大企业的数量非常有限,而且至今缺乏促进私营企业成长的有效体制、政策和资本市场条件。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国有大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仍是极为重要的。然而国有企业现代产权制度尚未建立,在治理结构上存在严重缺陷,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和行为方面存在扭曲,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等。在这种状态下实施跨国经营,导致无论是规模、人才还是技术都存在优势的国有企业在实际境外投资中却落后于非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2发展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建议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以及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具有重大意义。下面就如何扩大和发展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提出几点对策。

2.1必须提高我国当前对外直接投资重要性的认识

在观念上要深刻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与利用外资、利用海外技术、国际资源市场等要素的相互促进关系;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对于改善我国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认识到对外直接投资是适应现代国际竞争与合作尤其是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领导人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勇于开拓海外投资市场,既要敢冒风险又要善于防范风险,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提高海外投资的收益。

2.2注重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战略的制定,做好投资区域与产业的选择

(1)关于区位选择。对外投资企业应在布局上形成定位正确、分布合理、重点突出的多元化市场格局。当前我国企业可采取的策略是:确立亚太地区作为投资的重点区域,继续保持对欧美两个市场投资,积极开拓东欧、拉美、非洲等国家市场。

(2)关于产业选择。①加强高科技产业。从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来看,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严重偏少。根据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今后应加大对发达国家的前瞻性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这是实现技术寻求型投资目的的有效途径。②投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以过剩产业中的长线产品为主。这些商品优良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通过直接投资在国外发挥其优势。③探索服务业。要积极发展房地产、金融业的投资。从而对中国国内相关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也会起一定的帮助作用。

2.3努力扩大境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规模

(1)加快培养跨国公司,构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培育具有规模优势的生产型企业集团,以产权为纽带通过合作、参股、合资、控股等多层次的联合,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发挥我国综合商社对跨国公司发展的贸易信息作用,为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组织、协调功能,尤其在组织一些大型项目开发、投资方面发挥作用。政府应为跨国公司的培育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政府必须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大企业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促使其加快发展。

(2)重视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合作。奉行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通过跨国经营把各国经济联结为一个整体,中国跨国公司应通过与其合作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巨额资本、先进技术和广阔市场来加速自身的发展,以达到进一步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具体来说,包括分享全球营销网络、参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体系、加强与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开发合作等。

(3)加强国内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这样可以解决我国平均投资规模小的问题,加强国际竞争力;并且可以优化我国境外直接投资资源的配置,提高境外投资成功率。我国企业在境外投资中存在国内企业之间相互竞争结果两败俱伤的情况,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拥有大批跨国经营人才是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前提和关键。

2.4加强企业管理,大力培养跨国经营人才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海外企业也不例外。由于我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普遍偏低,当前必须强化海外企业的内部管理以及生存与发展的能力,尽快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然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人来执行和完成,所以说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一方面采取多种途径不拘一格地去发现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外派人员的在职培训,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2.5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和管理

主要包括:①尽快制定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首先是《海外投资法》。我国政府应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发达国家成熟的法律法规,尽快制定促进支持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法律规范。②必须制订总体的战略规则,其涉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目标市场的选定、投资的目标产业、跨国企业的培育、相关战略的协调、实施的阶段划分等。有了明确的规划指导,才可能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真正建立在稳固的基石上。③努力提供必要的服务,强化与投资相关的涉外中介机构的作用。主要是动员驻外机构提供海外投资情报,协助进行东道国投资环境评估;对企业前期海外调研提供适当的资金资助;对项目实施提供必要的资金、技术援助等。④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应加快金融市场发展,允许和鼓励金融机构开办外汇期权、外汇期货、货币互换等金融创新业务,以满足海外企业风险防范与转嫁外汇风险的需要。⑤减化审批内容,减少环节,改善管理,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同时可保证及时有效地利用商机。⑥放宽金融政策,扩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

2.6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经济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制度的竞争,企业制度在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完善的企业制度是我国企业扩大境外投资的基本保证。因此,企业对外进行投资兴建项目时一定要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变管理体制落后的现状,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强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样才能确保我国境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应将建立和健全企业的跨国经营机制作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经营机制,应逐步向跨国公司的经营机制转换,应让这些企业按照国际通行的活动方式、商业惯例以及行为规范从事经营,适当规范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在子公司实施以效率为标准、将母公司的管理原则和东道国管理文化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子公司经营人员的报酬和奖励水平依照目标完成情况确定,将子公司的目标完成程度与公司经理人员的报酬水平有机结合起来。强调通过目标体系来考核企业,这种模式应是我国企业对海外子公司进行管理的目标模式。

2.7采取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全方位筹措投资资本

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与之相应的融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融资手段不断完善。根据国际投资融资方式的发展趋势,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从我国实际条件出发,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基本思路有以下几点:

(1)实施融资多元化战略,采取多种手段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通资金,加强与跨国银行的合作。我国的海外企业需要加强同中国海外银行的协作获得金融支持。

(2)采用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有效地运用跨国并购的投资方式组建海外企业。积极采用非股权投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因此,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过程中,若技术、管理和营销非常复杂,东道国又无力经营这类项目,而我国企业在上述诸方面拥有充分的优势,可以考虑以非股权投资方式进行投资,这样可以使企业自身不承担风险,而且实际上又能对当地企业实施控制。

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例11

本文系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课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与如何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WZY201201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的选择与竞争优势的取得

收录日期:2013年3月6日

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实施了“走出去”战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行了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如海尔、格力、华为、联想等。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加21.7%,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位居全球第五。到2010年底,超过13,000个中国投资实体在178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共有1.6万家境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3,172.1亿美元。本文选取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中具有代表性的投资――海尔的对外直接投资,分析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模式、战略以及如何创造竞争优势。

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投资者在本国经济体之外的国家的企业经营中获得持久的利益的投资。据Stephen 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作为外国直接投资的参与者,跨国公司应该具有其特有的、当地企业所缺乏的优势,如生产、产品、品牌、技术等优势。Vernon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最初在美国推出,服务本地市场并出口国外,最后该产品的生产将迁往国外低成本的地方,并出口回美国。外国直接投资是产品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后期,公司进行外国直接投资在他国生产该产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则提出了企业从事海外直接投资活动所应该具备的三个要素,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区位特定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营销网络、管理能力等;区位优势是投资目的地国家的优势,包括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潜力以及法律和政治环境;内部化优势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外部市场存在交易和协调成本,企业应通过内部组织进行生产来替代外部市场。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公司以及投资目的地所应具备的条件。

二、海尔海外投资案例介绍

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海尔集团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了“三步走”的国际化发展战略。1999年海尔在美国的南卡州建立了生产厂,之后在美国和欧洲均实现了设计、制造、营销“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经营。目前,海尔在中国、亚洲、美洲、欧洲、澳洲拥有五个研发中心,在美国、欧洲、中东等地设立了21个工业园,在全球还有61个贸易公司、143,330个销售网点。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目的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与自然资源、市场、技术和管理技能、战略资本、金融资本和效率有关。

(一)寻求市场。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建立海外子公司,以扩大国外市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巨大市场和潜在的消费者购买力吸引了跨国公司的投资,格力选择巴西作为第一个投资目的地的原因之一就是巴西巨大的市场。空调的销售具有季节性,巴西与中国的季节相反,因此巴西市场还能与国内市场的销量相互互补。

(二)品牌溢价、提高竞争力。海尔在美国设厂和研发中心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品牌转变为“美国制造”,出自美国本土生产的产品更加得到美国消费者的认可,提高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同时也提升了海尔品牌在国际的影响力,有利于巩固中国国内市场及其他海外市场的开拓。

(三)资源寻求。获得其他国家成本低、储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金属、石油等是寻求资源类型投资的目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入采矿、石油等自然资源部门。

(四)战略资本寻求。一些企业为了保护或加强企业现有的竞争优势、削弱竞争对手,于是进行战略资本型的对外直接投资。通常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发达国家收购公司以取得其技术、品牌和市场,由此解决了后来者劣势与技术差距等问题。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就是一个例子。

(五)克服政策壁垒。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有时会受到进口国的政策限制。为了克服美国政府关于产品材料环保标准、能耗指标及进口配额等政策限制,海尔选择直接在美国建厂生产。

四、投资目的国和投资方式

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如格力、华为、中兴等都选择发展中国家为第一个海外直接投资的目的地。在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之前先进入新兴国家的市场,这种做法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国际市场的经验。但海尔则实施了“先难后易”战略,即先对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该战略使海尔在欧美市场成为一个有力的市场竞争者,然后进一步在欠发达国家取得成功。

进入国外市场方式包括新建投资和兼并收购现有企业两种方式。海尔选择新建投资,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和生产基地来开展在当地的业务。另外一些中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是通过兼并和收购而实现的,例如联想收购IBM的PC部,通过使用IBM的专有技术和知名品牌进入西方发达国家市场。

五、竞争优势

(一)细分市场与客户需求。海尔自从1999年进入美国市场后,在美国相继建立了美国总公司、设计研发中心和工厂。美国的白色家电行业里有许多著名的制造商,如通用电气,惠而浦和美泰克。因此,海尔将目标瞄准在当时利润率较低、大型生产商无兴趣涉足的小冰箱市场。美国大学生对小型冰箱的需求较大,由于宿舍寝室较小,大型冰箱不适合,因此海尔将大学生作为目标市场,根据这一市场需求情况,设计了体积小、带活动折叠面台的小冰箱,将冰箱与电脑桌合二为一,在小冰箱市场取得了竞争优势。作为海尔小冰箱的主要客户群体,这些大学生在毕业后也就成为海尔品牌忠诚度较高的客户。

海尔在低端家电行业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后,开始计划进军高端家电市场。美国高端家电市场的竞争很激烈,大型公司凭借强大的品牌主导了对开门冰箱市场。2006年,通用电器占有美国27%的市场份额;合并的惠而浦和美泰克公司占有30%~50%的市场份额。据估计,通用电器、惠而浦-美泰克、伊莱克斯占美国的冰箱市场的98%。另外,美国的大型家电市场是一个品牌敏感市场,由于冰箱是耐用的产品,消费者认为知名品牌能保证质量。然而,海尔只因小冰箱和空调而被人所知,缺乏高端市场的品牌知名度。

美国的对开门冰箱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海尔发现当时传统的对开门冰箱销量下降,市场趋向于新设计的对开门冰箱。海尔推出了全新设计的卡萨帝法式对开门冰箱。传统的对开门冰箱是简单地由一个竖式隔断将冰箱左右隔成冷藏室与冷冻室,因此冷藏空间虽然很大但是十分狭长,大比萨必须对切后才能放得下。法式对开门冰箱上面是对开门设计的冷藏室,下面是两个大抽屉式的冷冻室。法式对开门冰箱的冷藏间十分大,直径70厘米的比萨不需分割便能放得下。在冷冻室的设计上,考虑到冷冻室日常使用频率偏低,法式对开门冰箱将冷冻室设计在冰箱下部,相较于简单地将冰箱隔为左右两半作为冷藏间与冷冻间的传统对开门冰箱来说,法式对开门冷冻室的设计减少了消费者使用时弯腰的频率;另一个优点就是冷冻室抽屉式的储藏空间便于冷冻肉类,如美国人喜爱的大火鸡能够整只完整地放入冷冻室。原来传统对开门冰箱冷冻室窄长的空间设计使得美国消费者不得不将大火鸡放到地下室的冷柜。海尔通过调研发现了对开门冰箱市场的新需求,于是结合欧美国家客户的生活习惯设计出了受市场欢迎的法式对开门冰箱,取得了竞争优势。

(二)战略定位。波特的一般性战略是关于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时会进行的自我定位,通过定位,企业会采用一般性战略中的收益领导、成本领导和专一化战略。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生产的过程中,根据自身产品、消费者和市场的情况选择了不同类型的一般性战略。

海尔的小冰箱与法式对开门冰箱采用了不同的一般性战略。某一类型产品的市场中,由于客户经济状况、市场供给条件、生产企业等情况不同,会出现子市场。海尔的小冰箱就是采取了针对小冰箱这个子市场实行了专一化战略。由于实行广泛覆盖战略的大型国际家电生产商不能充分提供符合大学生该特定客户群体所需要的具有特别价值的产品(体积小、兼电脑桌功能),于是在该客户群体中造成了服务不充分。海尔正是发现通用电气、惠而浦等知名白色家电生产商忽略了大学生顾客群体对冰箱的体积及辅助功能的特殊需求,于是通过生产一种冰箱和电脑桌二合一的小冰箱获得了成功,获得先行者优势,并进入了美国白色家电市场。

另外,与小冰箱的专一化战略所不同的是,海尔的卡萨帝法式对开门冰箱则采取了收益优势战略,在欧美市场实施差异化战略,为消费者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多的创造价值。海尔的法式对开门冰箱对传统对开门冰箱的空间设计和使用方式进行了革命性的创新。为了克服传统对开门冰箱冷藏室与冷冻室左右竖式分列的空间设计不合理的局限,海尔提供了超大储存容积的对开门冰箱,满足了客户的需求。海尔的法式对开门冰箱技术先进、设计新颖、容积大;即使价格高,依然受消费者欢迎。它为客户提供了比竞争企业有更高消费者剩余的差异化产品,在高端冰箱市场中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除了海尔,还有一些中国企业也采取了收益优势战略。例如,格力将自己定位为收益领导者,为客户提供低能耗、低噪音空调。在巴西,尽管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格力仍以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欢迎,尤其是高端客户;在东南亚的一些招标项目中,即使格力的价格较高,仍然赢过了日本产品。与此相反的是,一些中国企业,如格兰仕,则是采取成本优势战略从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

(三)技术与人力资源。在创造竞争优势上,除了创新和品牌声誉,企业要比竞争对手更快地、更有效地开发和引进新的产品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技术研发和专业人才是企业有价值的资源、是企业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

为了设计生产出符合美国消费者需求的本地化产品,海尔在美国设立了设计与研究中心,该中心有来自全球的,包括研发、营销和物流领域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后来受到欧美客户认同的法式对开门冰箱就是由150余名欧美设计师共同设计研发的成果。海尔的美国研发中心可以帮助海尔了解市场和客户服务,更及时准确地开发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在开发过程中,海尔首先调查分析客户的需求,然后进行产品的开发。这种以客户为导向,从客户开始创造价值的价值链是韦伯提出的“逆价值链”,这不同于价值创造从生产开始的波特价值链模型。海尔正是以这种以客户需求为向导的方式设计生产出了小冰箱和法式对开门冰箱。

六、总结

海尔在其对外直接投资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国外市场需求、竞争情况等,选择了适合自身的战略和产品的投资目的地、进入该国家的投资方式以及战略定位。创新的产品设计与技术、专业的研发、营销人才都是海尔拥有的资源,这类资源帮助海尔创造和维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优势。在小冰箱市场上,海尔针对大学生特定的需求,实施专一化战略,并在小冰箱市场上取得了先行者优势。针对传统对开门冰箱的缺陷和消费者的需求,海尔采取收益优势战略,设计了高品质的法式对开门冰箱;相较于其他对开门冰箱的竞争者,海尔的产品具有更高的价格溢价。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应结合自身企业的特点与当地市场的需求,制定适合的投资方式,需认识到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为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取得并保持竞争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Ministry of Commer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0 Statistical Bulletin of China’s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B/OL].[2012-9-20].http:///accessory/201109/1316069658609.pdf.

[2]Navaretti,G.B.& A.J.Venables. Multinational Firms in The World Economy[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

[3]Blomstermo,A.& D.D.Sharma,“Three Decades of Research o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Process of Firms”[A].In Blomstermo,A.and D.D.Sharma,(eds.).Learning in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Process of Firms[C].Cheltenham: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3.

[4]Vernon,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66.2.

[5]Dunning,J.H.Explaining Chang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In Defense of the Eclectic Theory[J].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0.4.

[6]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 Investment Policy Reviews China:Encouraging Responsible Business Conduct[M].Paris:OECD Publishing,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