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6 09:26:37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例1

The society is improving. Chinas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s also growing in pace with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also developed. The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creasing national fiscalrevenue and solving surplus labor.At the same time,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enterpris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and they have also playeda significant role. However,when enterprises growing up,they will also be hindered by someproblems. For example,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enterprise managers and imperfect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s all hinde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Financialmanagement issues hav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business growth. If enterprises dont properlymanage their finances,their development will be hindered. Therefore,this article takes the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 of B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as an example toanalyze its financial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provide solutions.

The dissertation first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paper,summarize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results on financial management,define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per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n introduces relevant basictheories, including the meaning and content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As well as relatedtheorie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it also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private enterpris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n this article uses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fter introducing thebasic situation of BY companies, they are separately set up by departments. Financialpersonnels professional level, financing, investment, working capital, income distribution andother aspects have analyzed their current financial management status; based on the currentstatus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 problems in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have been specifically analyzed. Uncertainty in enterprisedepartments, low professional level of financial personnel, difficulties in financing,unscient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lack of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nd imperfectincome distribution problems. Finally, the specific financial management issues for BYcompanies were proposed. Solve the problem , mainly from the BY companies to reasonablyset up the corporate sector,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financial personnel, expandfinancing channels, scient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working capital, and improve the income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to strengthen the financesof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s management.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Private Enterprise; Financial Management;Financing Management; Investment Management

目 录

摘 要

ABSTRACT.

第 1 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 2 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财务管理的含义

2.2 财务管理的内容

2.2.1 融资管理.

2.2.2 投资管理.

2.2.3 营运资金管理.

2.2.4 收益分配管理.

2.3 财务管理相关理论

2.4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含义及财务管理特点

2.4.1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含义.

2.4.2 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特点.

2.5 本章小结

第 3 章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及财务管理现状

3.1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简介

3.2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3.2.1 企业部门设置现状.

3.2.2 企业财务人员现状.

3.2.3 融资现状.

3.2.4 投资现状.

3.2.5 营运资金现状.

3.2.6 收益分配现状.

3.3 本章小结

第 4 章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企业部门设置不合理

4.1.1 未设置内部控制部和内部审计部.

4.1.2 财务部门数量与企业规模不相适应.

4.2 财务人员专业水平较低

4.3 融资困难

4.3.1 企业内源融资方式单一.

4.3.2 企业外源融资渠道较少.

4.4 投资管理不科学

4.4.1 企业资金投资效率低.

4.4.2 企业投资过于盲目.

4.5 营运资金管理缺失

4.5.1 现金管理缺少内部控制.

4.5.2 应收账款缺少管理.

4.6 收益分配不完善

4.6.1 奖励与激励机制不完善.

4.6.2 缺少科学的收益分配决策 .

4.7 本章小结

第 5 章 加强 BY 中小型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5.1 合理设置企业部门

5.1.1 设置内部控制部和内部审计部.

5.1.2 适当增加财务部门数量以适应企业规模.

5.2 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

5.3 拓宽融资渠道

5.3.1 采用多种内源融资方式.

5.3.2 优化自身融资条件.

5.4 科学进行投资管理

5.4.1 提高企业资金投资效率.

5.4.2 提高理性投资意识.

5.5 加强营运资金管理

5.5.1 建立现金管理的内部控制.

5.5.2 提高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力度.

5.6 完善收益分配管理

5.6.1 建立奖励与激励机制.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例2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涉农企业;融资;金融机构

1.农业产业化发展介绍

1993年潍坊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随后在全国开展。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针对性的完善巩固农业产业化成果。

2.涉农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2.1我国涉农企业融资现状

汪金敖(2003)通过调查发现:在我国,通过民间融资的企业仅占20%;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依然是60%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融资的首选;农业企业几乎无法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获得资金。

2.2涉农企业融资难成因分析

2.2.1国外相关研究

(1)财政资金方面

Milkove D(1990)在研究财政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中认为,财政资金支持是农业经济发展初始阶段最重要的资金来源。

(2)金融体系方面

UlrichKoster、Jensen (2000)等认为处于经济转型中的国家,财政资金不再是导致农村经济缺乏资金的最主要原因,缺乏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才是关键因素。Hieu,N.T.等(2010)认为民间金融支持在越南农业发展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应重视民间金融体系的建设。

(3)融资渠道方面

Myers(1984)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会遵循先内源后外源的规则。而在外源融资选择中,一般会先考虑债权融资,其次才是股权融资。金融投资公司与商业银行贷款逐步成为美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

2.2.2国内相关研究

(1)财政资金方面

吴群、冯青松(2004)认为虽然财政支农资金绝对量逐年递增,但其占社会投资总额的比重却有下降的趋势;陈澍,韩俊(2003)认为财政资金投资结构存不合理,导致资金使用效益低。

(2)金融体系方面

赵明杨等(2006)认为银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贷款准入门槛过高,审批权限上收过度,贷款发放人员“惧贷”心理增加等。齐成喜、陈柳钦(2005)认为我国金融支持体系中的信用担保体系十分薄弱,间接阻碍了中小企业融资。

(3)融资渠道方面

融资渠道狭窄,没有建立起适合农业企业的资本市场。汪金敖(2003)强调道:农业类上市公司数量少、规模小,公司数量、市价总值、流通市值和筹资额在总量中所占比例仍然是极低的,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极不相符。

(4)农业企业方面

叶堂林(2006)指出:涉农贷款总体风险较大,导致了金融机构在开展农村金融业务中偏于谨慎、积极性不高。张永生、程晓娟(2008)通过实证调查发现:50%以上的农村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60%以上其信用等级都是3B或3B以下。

3.总结与启示

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农业企业的研究都比较多,由于体制不同,国外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倾向于金融体系作为解决融资难的解决途径,而国内学者则更多的兼顾财政支持和金融体系的重要性。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有:(1)关于涉农企业融资问题实证研究比较少;(2)研究分类不够细化。涉农企业包括了农、林、牧、副、渔、菜、茶、烟等行业企业,其在产业化程度、进入门槛、财政优惠政策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更细化的分类研究是必然趋势。

所以,本文建议以省或市为单位,对区域内蔬菜企业进行实证研究,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也为区域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Hieu,N.T.;Akiyama,K.Hieu,N.T.;Akiyama,K.Rural financial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in vitenam.Bulletin of the Faculty of Agriculture,Kagoshima University (Japan),(no.60)p.43-54.Mar,2010

[2]Milkove D.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U.S.Dept.of Agriculture,Economic Research Service,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Div.Financial market intervention as a r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Washington,DC (USA).The Service,1990.p.21-37

[3]Koester,Ulrich:CA P is Something ng We Can be Pround of,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Kiel,2000

[4]中国社科院农村金融研究课题组.农民金融需求及金融服务供给[J].中国农村经济,2000(7)

[5]王桂堂.资本市场:解决中国农业产业化瓶颈约束的突破口[J].经济评论,2001(4)

[6]林宝清.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导刊,2002(1)

[7]刘希宋,王姮,赵德海.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J].农业经济导刊,2002(10)

[8]齐成喜,陈柳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5(8)

[9]姜长云.农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4(3)

[10]谭静,郭燕枝.农业产业化资本运营研究.农业产业化[J].农场经济管理,2005(2)

[11]赵明杨,朱鸿轩.融资难:制约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瓶颈”[J].农村金融,2006(07)

[12]张永生,程晓娟.农村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9)

[13]叶堂林.论我国农业弱质性及其弥补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6(4)

[14]陈澍,韩俊.在中国农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现状和前景[J].农业经济问题,2003(9)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例3

对于资本结构的财务理论的研究源起于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的经典论文《公司理论:管理行为、成本和所有权结构》(1976)。该文在分析了债务成本后,提出了在不同融资契约之间进行权衡的公司所有权结构理论。而后,梅耶斯(Myers)在《财务经济学刊》上发表了“企业借贷的决定”、史密斯(Smith)和华纳(Warner)在《财务经济学刊》上发表了“论财务契约:债券契约分析”等较有代表性的有关财务契约方面的文章,并呼吁把资本结构与契约理论研究相结合。汤生(Townsend,1979)的“最优契约和带CSV的竞争市场”、戴蒙德(Diamond,1984)的“金融中介和授权监督”以及加里和赫尔维格(Gale and Hellwing,1985)的“激励相容债务契约”使财务契约论成为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主要

流派之一。阿洪和博尔顿(Aghion and Bolton,1992)、泽恩德(Zender,1989)以及哈特(Harter,1995)等又将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资本结构的研究中,使得财务契约设计(证券设计)理论日渐成熟。我国资本结构财务契约理论受西方财务契约的影响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完备契约理论

完备契约是指契约当事人双方在缔结契约时能够完全预期到契约期内可能发生的所有状态,并在契约中予以明确的规定且将其引入到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中。汤生(Townsend,1979)最早运用完备契约的CSV分析法论述了激励相容财务契约的特征和条件,这为以后完备财务契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完备契约条件下,最优的激励相容财务契约是债务契约。加里和赫尔维格(Gale and Hellwing,1985)遵从汤生对财务契约设计成本状态研究法(CSV)的研究思路,通过一个简单的借贷契约模型,分析了竞争市场条件下最优融资契约的形式和特征。提出了加里和赫尔维格标准债务契约模型。加里和赫尔维格推导出了与汤生相似的结论,即满足一个最优激励相容契约为标准的债务契约。这个标准的债务契约有三个特征:在借款人具有足够的偿还能力时,其对贷款人的债务偿还为固定支付额;只有在借款人无法对贷款人的债务以固定的支付额进行支付时,借款人才会被迫破产;在借款人破产时,贷款人会尽可能地得到补偿。

二、不完备契约理论

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等人的契约为完备契约,他们都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在契约理论看来,企业控制权的不同安排实际上就是一组组不同的契约安排。基于此,阿洪和博尔顿(Aghion and Bolton,1992)、泽恩德(Zender,1989)等人将不完备契约理论引入到资本结构的控

制权理论研究中,哈特(Hart)、莫尔(Moore)等人则继续深化了这一理论的研究。不完备财务契约理论认为企业融资过程中企业家和投资者之间签订的融资契约是一个不完备契约,契约签订时,企业家和投资者均无法完全预期事后投资收益的分布状况以及企业家可能的行动集,该理论注重分析企业家对非金钱的控制权利益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家和投资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从财务契约事后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效率配置的角度,论述与事后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有效配置相对应的最优财务契约的条件和特征。

泽恩德构造了一个由一个企业家和两个投资者组成的4期间模型。在开始时,控制权由一个投资者拥有,但必须确保两个投资者都获得收益,这就意味着拥有控制权的投资者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等条件侵犯另一投资者的利益。假定企业家与拥有控制权的投资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即企业家的行为服从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研究的最后结果表明,最初发行的最优契约为股票契约与债务契约的组合。

阿洪和博尔顿(Aghion and Bolton,1992)以不完备契约理论为基础,通过建立一个两阶段模型,分析了企业剩余控制权的配置问题,得出了三个结论:一是当企业家使个人效用最大化的同时也使得整个社会的福利得到了最大化,则让企业家掌握企业的控制权是有效率的控制权安排。无论何种状态下,企业家都倾向于维持原规模不变,这与项目第二期预期收益为好的状态时的社会整体利益是一致的。此时,企业应通过普通股进行融资。二是当外部投资者的利益与整个社会的利益一致时,最有效率的企业控制权是将其赋予外部投资者。在预期第二期为坏的状态时,外部投资者的决策将使得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此时,企业应通过普通股进行融资。三是无论将控制权交给哪一方都是无效率的,必须根据所出现的不同的收益状态来决定控制权的分配情况,即在这种情况下相机转移控制权是最优的。因此,企业的总融资中必须有一定的债务融资规模。最优的负债比例应该是在该负债水平上导致企业破产时将控制权转移给债权人是最优的。

“阿洪和博尔顿模型解释了控制权的转移,但却没有解释标准债务契约的用处”,由此,哈特建立了一个新的在证明标准债务契约的理论依据方面更进一步的控制权转移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了多时期模型和引入不确定性时的情况,并考察了多个投资者在硬化债务人预算约束方面的作用。

三、财务契约的新发展

在早期资本结构的财务契约理论中,融资契约总是一种标准债务契约(standard debt contracts,SDC)。在借款人具有足够的偿还能力时,其对贷款人的债务偿还为固定支付额,当企业的实际无法支付这一固定支付额时,贷款人选择清算企业以获得全部清算价值。但在实际中,“由于状态验证成本和清算成本的存在使得投资者的清算要挟可信度下降,并且对一个处于财务困境中的企业而言,清算未必在任何情况下总是最优选择”。基于上述考虑,证券设计理论在其模型中开始引入债务重新谈判机制,主要包括对投资者索赔权绝对优先原则违背现象的实证研究和理论解释以及对策略性债务偿还行为的研究。布朗(Brown,1989)等人从执行成本角度对违背投资者索赔权的绝对优先原则的现象作出了理论上的解释。伯格明和卡伦(Bergman and Callen,1991)在一个静态的资本结构决定模型中得出了策略性债

务偿还的可能性。戈登和卡恩(Gorton and Kahn,2000)在一个银行贷款合同设计模型中分析了银行面对企业的策略性债务偿还行为的最优策略问题。希拉夫和维西里(Shleifer and Vishny,1997)在对公司治理中的成本进行分析的

基础上,对大股东在解决成本问题中的作用以及其与其他股东进行财富的再分配方面的无效性进行了论述,认为一个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必须是大额投资者的监督与法律保护措施有机结合的整体。

在国内,伍中信(2001)最早对财务治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认为,企业财务治理应该是一种企业财权的安排机制,通过这种财权安排机制来实现企业内部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黄菊波、杨小舟(2003)认为,“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子系统,从属并取决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性质,是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的划分与配置。”衣龙新、何武强(2003),卢太平、刘敏(2003)认为,财务治理就是基于财务资本结构等制度安排,对企业财权进行合理配置,在强调以股东为中心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前提下,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公司财务决策科学化等一系列制度、机制、行为的安排、设计和规范。杨淑娥、金帆(2002)指出,所谓公司财务治理,是指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郑晓琳、舒展(2002),林钟高(2003)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相关利益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关系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责任和利益的相互制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财权的配置。陈共荣、胡振国(2003)认为,只要涉及财权的配置,均可归属于财务治理的研究之中,但将其划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部分对当前混乱的财务治理研究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作者进一步指出,“公司治理其实质是关于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安排的一系列制度安排,而对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即企业所有权的研究是企业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公司治理的研究可在企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直接进行。但是,财务治理的基础理论财权及其配置的研究是随着财务治理的产生而产生的,在此之前并没有成熟的相关理论,因此,对财务治理的研究还应该包括通过借鉴企业理论的研究成果对财权及其配置所进行的研究。”

四、评述

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假定各种融资契约是外生给定的,融资双方均没有能力去改变它的形式,但这一假定与现实有太大的差距,不能很好地解释企业各利益主体在融资过程中的行为,因而,人们开始将资本结构的研究重点转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将融资契约的决定内生化,研究如何设计一种融资契约来实现最优的资本结构与财务治理。

从中西方对财务治理的研究来看,我国当前财务治理研究的重点是“财务治理权”如何在董事会、总经理与财务经理之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偏重于内部财务治理。而西方则注重通过资本结构的最优安排,解决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三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达到企业价值(股东价值)最大化,或通过财务契约(financial contracts)的合理设计,使企业的控制权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转移,从而使企业的控制权始终掌握在关键人手中,因而,他们侧重的是外部财务治理机制的研究。两者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但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将外部财务治理和内部财务治理割裂开来。实际上,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外部财务治理有助于内部财务治理的改善,良好的内部财务治理结构也有利于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关系的处理。另外,西方财务治理研究侧重在一系列严格假定基础上的数量化分析和深奥而严谨的数学推导,而中国的财务治理研究则完全相反,以规范的定性分析为主。如何有效地吸取两者的优点构建中国特色的资本结构和财务治理理论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张维迎.公司融资结构的契约理论:一个综述[J].改革,1995(4).

[2] 哈特.费方域译.企业、合同与财务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 伍中信.现代企业财务治理结构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后出站报告[C].长沙:湖南大学会计学院,2001.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例4

1 市场时机选择理论

(1)市场时机选择理论的基础——行为财务学。

现代标准财务理论以有效市场假说作为其研究基础,并一度占据了融资理论研究的统治地位。但近年来随着大量实证研究中发现的市场异常现象表明,证券市场存在许多与有效市场假说相背离的现象,包括市场对信息的反应不足和反应过度、时间效应、羊群效应等,这使传统财务学研究受到很大冲击,并促使行为财务学的兴起。从1991年至今,西方财务学界开始引入行为财务学理论,在放宽有效市场和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对企业的融资行为进行研究。行为财务理论关注资本市场与条件对企业融资决策的影响,即企业与资本市场的博弈。

(2)市场时机选择理论。

企业融资的市场时机选择理论是建立在行为财务学基础上的,它隐含的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认为公司经理人较投资者更为理性。市场时机选择(market timing)理论认为,如果股票市场的非理性而管理者理性并致力于公司真实价值的最大化,那么当股票被高估时,管理者应利用投资者的这种非理性狂热时机发行更多的股票,而当股票被低估时,管理者应回购股票(stein,1996)。由于套利限制使得市场对公司股票价格的估价存在着错误,而公司经理人则利用了市场的错误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从而以较低的成本筹集资金。

2 市场时机选择理论在我国的适应性

2.1 我国证券市场现状满足市场时机选择理论假设

(1)股票误价普遍存在。

由于中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上市公司股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环境和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不仅仅取决于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分配政策,且存在着明显的套利限制,因此上市公司的股票存在着被“误价”的可能性很大。大量关于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的实证文献证明,我国证券市场远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其中吴世农(1996);张人骥和朱平方(1998)等,沈艺峰和吴世农(1999)的研究认为,中国证券市场仅达到弱式有效。而戴国强(1999)、张亦春和周颖刚(2001)等人的研究则认为,中国证券市场未达到弱式有效状态。陈小悦、孙爱军(2000),陈浪南、屈文洲,阮涛、林少宫(2000)和李和金、李湛(2000)等人的文献研究结果证明,在中国股市capm模型基本是不适用的,系数与证券收益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这些研究说明我国证券市场还远未达到半强式有效,股票的价格并不总是反应股票的真实价值。

(2)信息不对称。

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现状来看,证券市场仍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首先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还远未达到及时和准确,上市公司的定期报告的披露往往滞后于市场反应。市场的价格传递机制未能达到半强式市场的水平,存在着大量的内幕交易,并且机构投资者发展滞后。相对于普通投资者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者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而机构投资者和大户掌握的信息虽然较多,但他们并不会迅速将信息传递给一般的投资者。

(3)流通股股价被系统性高估。

泰勒(thaler,1999)指出,制度对投资者心理和行为的重要性在于制度能够直接导致心理和行为偏差,可以说制度与行为和心理是相互推动和相互依赖的关系。错误、缺失的制度本身就是市场中的一种噪音源,是导致市场波动和风险增大的根源。在中国股票市场,上市公司的股票被人为的划分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在这种制度安排下由于流通股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流通股票的持有者可以较容易的将未来收益转为现时收益,因此流通股具有比非流通股更高的市场价值。此外由于中国股市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市场对股票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导致流通股的价格进一步的被抬高,从而导致我国上市公司流通股股价存在系统性高估的现象。

(4)管理者比个人投资者更为理性。

在中国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管理者不但比投资者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而且上市公司管理者比个人投资者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财务经验,因此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在进行决策时会比投资者更为理性。李心丹(2002)的研究对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中国个人证券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存在着典型的有限理性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在证券投资行为中存在着“政策依赖性偏差”、“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处置效应”“过度恐惧”“保守性偏差”“暴富心理”等多种认知偏差。杨忻(2004)等人的研究发现个人投资者在羊群效应上的表现明显,说明个人投资者存在着非理性的投资行为。

综合我国证券市场现有的发展状况及制度背景,我国证券市场的现状与myers所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中的假设前提不符,而似乎更符合市场时机选择理论的假设。优序融资理论往往只有在市场对公司股票不存在误价的情况下才会实现,通常情况下公司的股价往往会被市场高估或低估,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内幕交易和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大量的个人投资者也使得证券市场经常出现异常的波动,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市场时机选择理论在我国是具有一定的适应性的。

2.2 我国企业融资中市场时机行为显著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例5

对于财务弹性的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Gamba和 Triantis认为财务弹性( financial flexibility) 是一种低成本获得融资的能力。它反映了企业财务实力应对无法预见的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程度和调整余地,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的一种综合指标。财务弹性通过约束企业融资能力,进而影响资金来源与资金成本。财务弹性主要来源是多方面的。现金储量是财务弹性的首要来源( De Angelo 和 De Angelo,2007; De Angelo、De Angelo 和 Whited,2011) 。公司在外部融资成本约束下,利用现有的资金进行投资最优化决策才能避免不确定环境带来的风险。财务弹性的另一个来源是资产销售,企业可以通过出售资产来解决现金短缺的问题进而增加财务弹性,但是资产销售也会增加变现成本,(Shleifer和Vishny,1992)。最后,财务弹性还来源于企业所持有未使用的举债能力。Danieletal.(2008)研究发现企业面临现金流短缺时,除了变现资产外还会依赖外部债务融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二、影响财务弹性的因素

影响财务弹性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外部融资约束、利息税等。由于外部融资是有成本的,公司只能进行最优投资,才能保证其投资效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公司也应持有较多现金以减轻外部融资约束的不利影响。由于持有现金而产生的税率实际上就是现金持有的隐含成本,利息税率越高,现持有值越低。(Gamba,Triantis,2008)

内部因素主要有主要有成本、运营现金流、企业发展状况和资本的可逆性等。成本影响现金持有的高低,成本越高的公司现金持有越低;由于财务弹性的价值来源于企业内部资金的稳定性,运营现金的波动影响内部资金的稳定从而影响财务弹性;公司业务多元化程度与现金持有价值呈负相关关系,即公司业务多元化程度越高,现金持有价值越小(Tong,2011)。企业特征与反应财务弹性的财务杠杆呈现倒U 关系,规模小的企业财务杠杆也偏低。中等成长性企业财务杠杆较高。大型成熟企业财务杠杆处于一般水平;Gamba和Triantis(2008)指出,如果资本具有可逆性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成本,当面临资金问题时,公司可以将投资资金转化成流动现金。

三、财务弹性的价值

财务弹性是指企业以较低的融资成本获取资金或进行资本结构调整的财务能力。财务弹性的价值体现在,一个具有较高财务弹性的企业能够在面临经济动荡时避免陷入财务危机,也可以在投资机会出现时低成本获取融资资金(Gamba和Triantis,2005)。财务弹性对企业扩张也有显著影响,企业在保持一定时期的低财务杠杆之后,可以实现更大规模的资本扩张(Mura 和M archica,2007)。并且财务弹性和投资弹性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替代关系。如果企业的财务弹性偏高,那么财务弹性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就不显著。财务弹性的大小也影响者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具有较高财务弹性的企业在遭遇金融危机时不仅更容易摆脱困境,而且更擅长利用危机下的投资机会组织企业的经营活动(Arslan etal.2008)。

四、财务弹性与投资效率的关系

陈红兵认为(2013年)财务弹性对具有融资约束的企业投资水平的提升十分显著,财务弹性企业投资效率显著低于无弹性企业投资效率。马春爱(2014年)研究了我国不同生命周期的上市公司财务弹性与投资效率的关系,发现财务弹性投与资效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成长期和成熟期阶段的上市公司财务弹性显著影响投资效率,衰退期阶段的上市公司财务弹性对投资效率影响不明显。除此之外,企业的财务弹性还会加剧企业的过度投资,因为企业会凭借其良好的财务状况扩大投资,从而导致不必要的投资产生。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例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3-0-02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近年来,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个人投资理财发展前景一片良好。在“全民理财”“草根理财”的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也加入了个人投资理财的大军。然而大学生的理财教育相对理财市场发展滞后。由于缺乏理财知识和风险意识,不少大学生陷入非法校园贷的陷阱。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理财意识觉醒和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财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理财能力是新金融时代的重要课题。

1982年“理财教育”由安德森(Anderson)首次科学系统提出,理财教育就是使得受教育者学会设立理财目标,认识个人收入基础,制定详尽可达到目标的理财计划,应用、调整理财计划,评价理财目标和理财过程的一系列环节[1]。之后,罗伯特・清崎(Robert T.Kiyosaki)1999年出版的《富爸爸穷爸爸》提出财商的概念,为理财教育的深化提供了理论基础。财商成为继智商、情商之后影响大学生成才的另一重要因素。智商是活动成功的前提条件,情商是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而财商是活动的结果和制约因素[2]。

国内对大学生理财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其中陈希(2008)对南昌,黄伟明、周源源(2010)对广东,耿黎晓(2012)对安徽,陈瑜(2013)对兰州,匡月(2013)对南京,刘禹辰(2015)对上海,劳小燕(2015)对广西,陈倩文(2015)对武汉,程力维(2016)对泉州高校大学生理财意识、理财能力、理财行为等理财现状进行了研究。不同地区大学生理财现状存在地区差异,但总体研究结果共性较大,主要表现在大学生理财意识淡薄,理财认知存在误区;理财资金来源单一,资金量较小;理财渠道单一,理财环境受限;接受理财教育严重不足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提高大学生理财能力的对策建议。

二、高校大学生理财现状

为了解高校大学生理财现状,本文以无锡部分高校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取线上问卷和线下访谈相结合采集数据。所有样本为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1000份,有效问卷为946份, 有效率为94.6%。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发现高校大学生理财现状中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大部分高校大学生都缺乏资金,处于“无财可理”的状态;第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校园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等市场的冲击,大学生理财意识不断增强,但面对理财产品的时候缺乏辨别能力,缺乏理财知识和心理准备,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第三,接受理财专业教育的经管类大学生大部分都处于理论状态,缺乏理财实践。

(一)“无财可理”:缺乏资金

从资金来源角度来看,76.56%大学生的月生活费在1000元左右,86.29%的大学生资金来源于父母的供给,56.69%的父母都采用每月定期形式支付,可见大学生每月可用资金少,资金来源主要靠父母。剩余13.71%的大学生资金来源于各类奖、助学金和校内外兼职收入。调查发现学生兼职形式多样,兼职中除了传统兼职外,增加了直播、微商等新兼职形式,学生兼职比例高达80%。突出显示了大学生对资金的旺盛需求。和以往调查结果不同,54.8%大学生会进行预算,63%的大学生会进行记账,但仍有高达58.03%的学生没有结余,向朋友借钱弥补费用的比例为39.13%,43.12%的大学生会使用京东白条和蚂蚁花呗等透支工具。观察大学生消费结构中86.92%为生活费,交叉统计女生在衣服、鞋帽、化妆品上、男生在请客吃饭、抽烟消费上消费比例高。

总体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可支配资金少,资金来源单一,除基本生活费外其他消费旺盛且多元化。大学生兼职比例高,兼职形式多样,出现微商、直播等新型兼职。同时随意消费、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现象不普遍,大多数大学生会进行基本的预算、记账,使用透支金融工具,有一定理财意识。

(二)“无从下手”:缺乏专业知识和心理准备

部分学生对金钱和理财的认识存在误区,有19.51%认为理财是有钱人的专利,钱少谈不上理财,13.90%认为理财就是单纯的买基金、买股票,甚至仍有6.73%的大学生理财可以让人一夜暴富等一系列狭隘的理财观念。

在对理财难点的调查中,60.72%的大学生认为是缺乏理财知识。深度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认为理财的难点在于“不了解金融工具,不知道有哪些理财产品和渠道,不懂得如何理财,惧怕风险,觉得无从下手”。大学生缺乏理财知识和心理准备,处于无从下手的状态。

非经管专业学生接受公选课和讲座的人数却微乎其微,接受课程教育不足2.9%,讲座等形式占比也仅有4%。而大学生从图书馆借阅相关的书籍和报刊、网络渠道的微博、微信、理财节目等占据42.72%。由此可见,非经管类大学生接受的校园理财教育存在严重不足。

对每月结余资金利用上,69.5%的大学生选择将结余资金放入余额宝、微信钱包等货币基金中,有25.56%的大学生选择不做处理,以现金形式直接加入下月生活费。风险态度上,因大学生对抗风险能力弱,59.73%的大W生属于保守型,追求收益稳定和低风险,36.29%的大学生属于稳健型,只有3.98%属于激进型的。可以看出,得益于移动支付、线下支付的便利,相对于现金,收益性和流动性较好的余额宝等货币基金成为学生主要选择,且和大学生的风险偏好保持一致。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有资金保值和增值意识。

调查还发现,71.6%的大学生父母无理财行为,父母的理财观念对子女理财意识和行为产生直接影响,这部分学生缺乏家庭理财教育。

(三)“眼高手低”:缺乏理财实践

从理财实践调查的结果来看,80%的非经管类学生不知道余额宝是货币基金,不认为自己有参与理财实践。接受理财专业教育的经管类学生高达 62%没有理财实践经历,处于理论状态。有理财经历的大学生的投资理财实践主要在少量资金买卖股票,投资纪念币,购买短期国债,基金定投,薅各种P2P羊毛等。经管类专业学生在理财实践中能运用专业知识进行自主分析的比例仅占2%,其余参与理财实践的学生存在羊群效应,选择听从别人的建议,选择跟随购买。突出显示大学生极其缺乏理财实践,非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理财实践因缺乏理财意识和知识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经管类大学生即使接受专业课程学习参与理财实践的比例也不高,并且能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理财的也少之又少,处于眼高手低的状态。

三、全民理财背景下高校校园理财教育对策

(一)开设理财专门课程,普及理财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理财意识形态形成和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理财意识、提高理财能力的关键时期。而开设理财课程是获得系统性理财知识最有效的方式[3]。国外很多高校都已经形成一套科学的理财教育教学方法体系,一些国家甚至通过立法来促进理财教育。学校在教授专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应普及基本的理财教育,提高学生的财商。[3]普及理财教育应明确理财教育目标,确定理财教育内容,分专业分阶段开设理财教育课程。对于非经管类专业学生可以首先将理财教育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进行结合,做好前期基础的理财意识和理念的教育,后期可对非管类专业学生进行传统的理财专业课程全校公选课程和新型校园金融O2O平台深入学习。

(二)以学校为纽带,进行“家校”、“校企”相结合的理财教育

1.“家校”结合的理财教育

家庭对学生的理财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中发现父母的理财意识和行为对子女的理财意识和行为呈高度相关,同时大学生理财障碍最大是缺乏资金和缺乏理财专业知识。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理财教育不仅包括大学生还要对大学生所在的家庭进行家校一体的理财教育。进行“家校”理财教育一方面是学校对大学生所在家庭理财给予关注,通过家校平台如QQ群或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等普及理财知识,提高父母的理财意识,对父母进行理财教育。另一方面是家庭对高校理财教育实施给予支持,并配合学校积极引导和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参与家庭理财活动,了解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家庭理财目标,家庭理财规划。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兼职获得收入,并取得收入支配权,对学生投资理财给予指导和资金支持。

2.“校企”结合的理财教育

理财教育不是空中教育,必须和实际经济活动相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在寻找利益共同点,金融机构一般都有投资者教育活动,学校的理财教育可以和这些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让金融机构投资者教育进校园,对未来潜在客户进行投资者教育和新产品介绍和推广。金融机构可以针对大学生设计一些适合学生的理财产品,从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客户忠诚度。另外高校通过和金融机构、财富管理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订单班、开展现代学徒制等形式,为学校理财教育提供课外实训基地和实习基地,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金融市场。

(三)构建校园金融O2O平台开展理财教育及实践活动

1.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在线教育平台等进行线上系统性理财教育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也随之进入移动学习和碎片化学习时代。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在线教育平台开展线上理财教育更加契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目前线上金融理财教育资源分散且不成系统,主要以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销售中介的官微、金融考试平台、知名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及简七理财、力哥理财、越女事务所、周知客等少数自媒体。高校可以整合金融理财专业理论与实训教学资源,教师微课资源,案例研究等构建系统性线上理财教育资源,为非经管类学生深入学习理财知识提供平台[4]。

2.以校园金融为核心开展线下理财教育实践活动

通过线上活动,线下开展的形式定期开展围绕新型理财产品和不同金融市场热点的沙龙、邀请金融理财专业教师以及金融机构和理财专家到校开设讲座交流理财心得。同时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可以开展理财活动月,通过知识宣讲、演讲比赛、辩论赛、话剧比赛、动画比赛等形式开展系列理财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高佳.美国中小学理财教育的四个发展阶段[J].外国教育研究,2008(7):34-36.

[2]高凤娟.大学生理财观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35):206.

[3]陈瑞莲,肖润花.高职学生财商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3):183-184.

[4]邓人芬.新时期大学生财商修养教育的路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5(19):115-117.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例7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6日

引言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面对如此复杂的市场环境,企业如何做到减少财务风险,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而企业的财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命脉,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对内部的财政状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合理的分配,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当今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通过研究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状况,提出最实用的方案,来促进企业利用便捷的信息渠道,科学的管理方法,来实现企业财务风险的最小化。对于企业财务部门来说,不仅要实现对财务状况进行准确的核算和分配,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结合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对财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增强风险意识,借助科学的管理超越竞争对手,在竞争中获得胜利,促进企业的平稳发展。

一、对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进行研究的意义

加强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仅使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还可以使企业资金达到合理的有效配置和运用。这样就会增加企业生产的总产值,企业就可以通过资金的合理配置来进行合理的企业投资和运作,来进一步提高企业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结合所获得的前沿信息,发挥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促进企业经济模式的转变,加上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以及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发挥企业效益,树立品牌理念,降低财务风险,进一步减少金融危机给企业带来的影响。除此之外,通过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还可以提高整个国家应对经济危机的能力。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存在的风险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者缺乏风险意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必须要加强风险意识。根据调查,许多企业的管理者认为,金融危机的风险不会波及到自身企业,因此并没有做好及时的防范准备,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金融危机时企业的财务风险。企业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导致财务管理人才缺乏,再加上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就使得企业财务抵抗风险力薄弱。而且企业财务管理过于随意,没有明确的规划,不能够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合理的利用。这些不正确的管理意识就使得企业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容易受到各种风险的打击,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这些人也没有对财务的管理方式进行合理的创新,大部分只会遵循旧的方式和方法。所以,风险意识的缺乏是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企业只有解决的这个问题,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出自己独特的优势,占据主动权,这样才能使企业朝着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同时,对风险意识人才的培养也是社会上各个企业的一种人才任用潮流和趋势,企业自身也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与时俱进。所以,作为一个企业财务管理者,必须要具有风险意识,时刻准备应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保证企业的平稳运行。

(二)企业财务监督体制不完善,抗风险能力降低。在中国大部分的企业中,很少设立对财务分配使用进行监督的部门,这就是会造成企业财务的利用混乱。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监督作为财务分配的坚强后盾,那么企业资金的配置就会存在很大的弊端,大大降低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例如,在资金配置过程中,有时财务管理人员会根据与同事的关系来进行资金的分配,这样就使得资金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因为真正需要资金来运作的部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资金来进行科研或者开发。再有,如果没有相应的监督委员会,企业领导者有可能会乱用资金,造成资金的去向不明,这样会严重影响企业生产与发展。如果这种不公开、不透明的财务管理方式一直持续下去,将会给企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更甚者还会使企业面临破产、甚至是倒闭的危机。所以,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的财务监督,必须要从源头上杜绝,从细微之处做起,才能保证监督的正常有效进行,才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

(三)企业投资方式较单一,抗风险能力降低。对于企业的投资来说,必须要实现投资方式的多样化。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由于企业的投资方式过于单一,这就容易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而且金融危机来临时,企业的融资会非常困难,周转资金不到位,使得企业不能够扩大生产,这就使得企业雪上加霜。而且金融危机下,银行信贷也会出现严重问题,所以作为企业的投资者来说,必须要保证企业的投资方式多样化,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这样一来,就可以在金融危机下,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也可以进一步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财务运行的影响。

三、解决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风险问题的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财务风险是每个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构建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以及最大限度地降低财务管理中的风险,这是企业需要考虑的。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可以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因此,对于企业的各项流动资产以及固定资产要进行估价统计,在各项资产的购进之后,要保证这些资产不会出现闲置的情况,应该交给采购部门统一进行购买,在财政管理上要针对存在的财务问题提出整改预案,进一步推进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降低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建立健全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理念。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必须要在资金流动过程中对收入资金和支出资金进行明确的划分,对于相关的资金使用要进行合理的界定,在资金管理中禁止使用现金进行流通,从而避免资金管理失控,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在进行资金流动过程中,要明确资金的周转周期以及资金回笼的程度,避免因为某些原因导致资金链断掉而给整个企业正常运转带来麻烦。加强资金的集中管理化程度,减少企业的闲散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为了加强企业对于整个资金流动过程的控制力度,建立相关的资金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避免出现资金闲置与短缺并存。对于企业的支出要按照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来进行,保证每一分钱都花到实处,同时提高企业的资金储蓄力度,避免出现资金链断开的问题。只有企业领导者具备了这样的财务管风险理念,才可以更好地应对金融风险,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成立监督委员会,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必须要保证企业财务的公开透明,这样才有利于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所以,必须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来监督企业财务的分配方向,来促进资金的合理优化配置。企业要成立监督委员会,定期召开监督会议,对企业的资金运作做出相应的具体化报告,运用的细节必须向广大企业人员透明化。要知道有监督才会有效率,企业管理也是这样,必须要实行强有力的监管。同时,监委会的人员也要以身作则,还要实行定期的人员轮换,保证监督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要知道监督是促进企业财务合理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对企业财务运行的监督建设,只有这样才可以使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实现平稳发展。

(四)建立企业风险预警体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要在对国内外及当地市场情况进行广泛细致的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制定出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对于那些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制定出安全警戒系统。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运用多种手段及时而准确地做出预告性和警示性的反应。根据当地企业的发展情况,在竞争力分析、技术创新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影响企业发展的方面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这样就可以使得财务风险问题的范围大大缩小。在金融危机的状况下,企业在对外经济交流往来中,一定要注意财务风险问题,避免因为财务风险问题,而给企业经济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而且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往来密切,所以在进行对外经济往来时,必须要对双方各国的经济状况进行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促进对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只有这样才可以运用合法的手段,维护企业的财物安全,促进对外经济的正常进行。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必须要合理地利用市场信息,使其为企业提供最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新经济的发展与建立。并且还要注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创新性研究,做到与时俱进,培养独立的企业思想和对时事的敏感度,进一步促进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在实现这些的同时,还可以发现,在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的研究不仅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使企业在国内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要参考文献:

[1]杨淑娥,徐伟刚.金融危机下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3.

[2]张利娜.基于logit模型的我国公司财务风险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5.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例8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一、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一)个人理财的基本概念

个人理财业务在国际上成熟的理财服务是指: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分析客户自身财务状况,通过了解和发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选择金融产品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

(二)个人理财业务的分类

按照是否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对客户资金进行投资和管理,理财业务可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

按照客户类型不同,理财业务分为理财业务(服务)、财富管理业务(服务)和私人银行业务(服务)。

二、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浪潮的冲击下,个人理财业务获得了快速发展。我国银行个人理财服务始于收付型的“中间业务”,2004年9月,银监会正式批准商业银行开展人民币理财业务。2005年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获得银监会批准,经营人民币理财产品。

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向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投资顾问和个人外汇理财服务。

在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初创期,投资方向基本为银行间国债、央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等固定收益工具。在风险管理方面,人民币理财产品则更为规范,客户资金与银行自有资金相互隔离。此后,由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走低以及资本市场的走强,商业银行纷纷探索新的理财产品运作模式。一是借助信托平台进入股票市场、产业投资市场。二是与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推出结构性理财产品,实现覆盖全球市场的投资管理。尤其是QDII的推出,打通了人民币海外投资的通道。

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国内各家银行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滞。个人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外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个人理财品牌,并在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上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

三、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特点的介绍

(一)国外研究综述

1.个人理财业务品种多样化。国外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个人理财业务品种丰富多样,包括银行、投资管理、保险、个人信托等各类金融服务,并提供有关居家生活、旅行、退休、保健等方面的便利。

2.针对客户的实际情况提供综合理财咨询,提供个性化理财方案。

3.信息科技在个人理财业务应用广泛,形成综合化立体化销售和服务网络。其主要特点有两方面。第一,金融机构与目标客户实现沟通、达成交易的途径和手段日呈多样化、综合化、立体化的特点。第二,基于信息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普遍应用,金融机构借助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信息的进行全面管理和深度分析。

4.从业人员专业化。针对理财策划师的的各种认证考试、行业组织也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国际理财策划师协会(Financial Planning Association, FPA),该协会负责组织对个人理财从业人员的认证考试、颁发从业执照、制定职业操守、理财策划师的从业行为进行监督规范等。而各类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普遍把配备高水平、专业化的从业人员作为推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关键环节。

5.个人理财服务全球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的今天,许多跨国金融机构推行个人理财服务已经不在局限在一国或者一个地区,而是将其扩展到全球范围。

(二)国内研究综述

1.我国个人理财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阅读文献总结出以下几点共性问题:

(1)客户的理财观念尚需引导,目前我国客户其理财产品理念多停留在传统的阶段,对自己来之不易的财产缺乏有效管理。

(2)理财产品同质化明显,缺乏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被大量复制。产品的种类几乎都是证券、外汇、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

(3)个人投资体系没有建立,市场环境没有完全形成,理财功能不强,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下,银行理财服务似乎涵盖了生活理财与投资理财的全部,但实际上收到了政策的限制,银行不能涉及证券、保险等领域,三个市场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

(4)缺乏高素质的理财人才,理财是一项知识性、技术性相当强的综合性业务,它对才能工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除了需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以外,还应该懂我房地产、法律、市场营销相关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

(5)风险防范缺乏。首先,各银行为吸引客户,片面追求高收益率,忽视风险防范,运营成本与收益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风险与收益的缺口也开始扩大。

除了以上观点,我国学者还提出了一些其他观点:法学专业的许寒在他的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法律风险研究》中指出法律风险正准建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理财产品业务的瓶颈,法律风险会极大增加商业银行运营的不确定性,对其信誉的损害也难以估量。此外在立法中对理财产品的界定不明确,比如说在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准入体系中,理财产品的募集方式被定义为私募还是公募立法中未予以明确。二在实践中公募与私募的法律差别很大,且监管部门在面对公募与私募是所采取的监管方式也不尽相同。任峰峰、陈爱华也提出分业管理风险上升,缺乏相应的法规与有效的监管。银监会的管理对象只能是银行,对证券、保险则无能为力。然而市场的运作主要有银行以外的单位来进行的,此外还需要证监会和保监会等部门的配合监管,就目前来看该难度很大,分业监管在新形势下的弊端已经显现。在喻凌云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中指出信息透明度不高,商业银行在发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过程中依然没有及时。充分地披露相关信息,是的产品的基础资产、结构、期限等信息不明确,外资银行的信息不透明度更高,这影响到了市场公开公平公正,同时也提出到的风险体系面临考验,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产品行销上存在盲目,共分侧重对收益的宣传,不履行风险提示义务。

2.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产品预测发展突破

通过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总结出以下几点共识:

(1)从单一银行业务向综合理财业务转变。各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是对原有银行贷款产品的中间业务产品的重新包装组合。但是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个人金融需求的多样化,品种逐渐丰富。通过与证券商、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国内银行已经开始实现向综合理财业务的转变。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风险偏好和心理收益语气来选择自己需要的产品。

(2)银行理财服务开始向网络化转变。网上银行的出现,使传统银行经理了一场技术革命,也给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市场。商业银行可以利用网上银行大力开展网上交易,网上支付和清单业务,为企业和具名提供资金余额查询、网上转账支付等服务,同时还将互联网作为有效的营销渠道,交叉出售理财产品和理财咨询服务。

(3)同质化服务开始向品牌化转变。有大众化服务像个性化服务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现代商业银行呈现出业务结构零售化、生存发展。

(4)银行邮传统的利差收入为主转变为服务收入为主。21世纪,商业银行已经转移经营战略,我国商业已经开始更多的发挥中介服务的作用。

(5)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大幅提升。近30年来,我国具名的金融资产有了突破性的增加,加之近几年央行的连续降息,银行存款利率在比较低的水平,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传统的存款收益越来越薄。为了使自己的财产能够保值增值,消费者开始需找新的投资渠道。

(6)微利时代是的银行业竞争加剧,利润降低。首先银行的存贷利差不断减少,其次国家目前大力推进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绩优企业主要融资渠道的改变造成了银行的优质客户减少。

(7)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提高,在强烈的加息预期下,更多的投资者在诸多理财产皮选择收益率相对较高的,这样也就不断推出了各个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导致短期产品收益率提高。

除此以外我国学者还对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提出其他发展突破:丁中华在《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发展》提出短期理财产品成为主力。短期的理财产品正好迎合了广大投资者对于整个经济形势不稳定的语气判断,在各个商业银行信贷紧缩的大背景下,这种短期的理财产品成为了信贷的一个业务补充。此外还提出中间阶层理财发展空间巨大,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随着个人投资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寂静积累了相当一部分的财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在孟磊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研究》一文中指出健全客户管理系统是必然趋势。首先实行客户经理制度,为其理财客户配备专业的理财规划师,其次要加强客户服务研究,认真研究客户的消费心理,描绘出客户追求结果所经历的每个关键增值阶段,再次,健全互联网技术服务系统,采用“网络+机构”的模式,保证给客户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在《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报告研究》中提出从单一网点服务向立体化网络服务转变。今后的银行个人理财服务甚至是其他银行业务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客户对银行服务渠道的选择项安全快捷方便等方面发展。蒋建平在《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一文中显得比较理性,认为风险开始显现,今后发展将更加理性,近年来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市场需求,银行理财产品发展一直非常顺利,基本没有出现大的风险,但是,由于全球股市吊证,与股票挂钩的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大量的零收益、负收益时间,客户与银行间产生了一些纠纷,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投资者对银行历次产品的性质和风险有了更加社科的认识。

四、总结与展望

我国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市场规模大,处于逐渐快速增长的发展状态,是各大商业银行通过一些改革创新迎合更多客户改变理财模式的大好时机,把握以保障客户利益,不断为客户提高服务我宗旨的前提去大胆的创新,在产品种类、人员配备质量、服务快捷程度等多方面吸引客户。

发展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不仅是对商业银行业务的一次创新,也能够提高居民的投资理财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文献在阐述问题上都有很大的相关性,而实证的文献比较少,我们研究调查更应该注重自身数据的收集分析,不能片面的利用别人的数据,以防出现时滞的问题。在大量的阅读相关文献之后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以后的调查研究中要在以前研究结果上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1]周峰.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前景与策略分析.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2]邹群.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及发展方向.经济师,2006(10).

[3]任峰峰,陈爱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探析.银行分析,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0(05).

[4]丁中华.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发展.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下.

[5]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年报.中国社科院金融所产品中心.

[6]王增武.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十三场运行报告.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财务管理研究中心.

[7]张彬.当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人名银行长沙中心支行.

[8]薛强(《金融博览》编辑部).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金融博览,2014(8).

[9]李建超.互联网金融浅析.时代金融(中旬),2014(4).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例9

 

一、课题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课题来源

    个人理财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发展形态,对我国金融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所以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兴趣,自拟该题目。

(二)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加剧、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可支配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通货膨胀率逐年走高,“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的观念深入人心,个人理财业务正成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非常的必要。个人理财业务在我国的发展空间日益广阔,银行理财成为居民理财生活中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渠道。随着理财业务的迅猛发展,理财业务在银行全部业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理财业务贡献的中间业务收入逐年增长。因此,对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及未来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三)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服务展现出这样的银行业务:它包含负债、资产以及中间业务,与基金、证券、保险等个人金融业务集成于一体,全面响应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这要求商业银行利用自己经营,或是经营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便捷、优质、高层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所以,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卓有成效地使个人金融业务之间形成有机融合,积极开拓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项目,有效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观念的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得到降低,客户的价值回报获得提高,以此实现使商业银行的价值与客户的个人价值最大化。另外,个人理财业务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可以为银行带去投资管理、收购、咨询、产品与服务组合等一系列多元化经营方针,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这样由传统的存贷利差向金融功能多元化转变。个人理财业务作为一种近年来颇受热捧的业务,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文通过搜集最新材料和数据,对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其现在的情况以为将来的趋向进行初步的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找出尚待解决的疑难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1. 前言   

2.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简介 

2.1  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

2.2  个人理财业务投资方向

3. 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3.1  我国个人理财的现状

3.2 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

4.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4.1 理财产品单一化,缺少创新

4.2 理财专业人才的欠缺

4.3 服务系统滞后,约束业务发展

4.4 个人理财业务服务定位模糊

4.5 信用体系不完善

4.6 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纠纷

4.7 违规代售理财产品频发,监管不足

5. 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出建议

5.1 细分市场,设计不同的理财产品

5.2 培训高素质专业化理财人员

5.3 完善网络理财平台,加快信息化进程

5.4 强化品牌建设,提供个性化服务

5.5 加强公民自觉性,完善个人信用体系

5.6 建立健全个人理财业务纠纷的解决办法

5.7 增强银行的内部与外部监管,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6. 结论

参考文献

三、课题的研究(实验)方法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实验)方法

   1、文献收集法:合理科学运用常熟理工学院图书馆的各种有效资源、苏州图书馆文献资源、百度、谷歌等途径收集、查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资料数据,然后进行整理分析。

   2、综合分析法: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阐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进而进行环境分析,发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且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其实可行的对策。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通过查阅收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等数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和策略

 

(二)预期成果

   1、全面了解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2、通过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将来的发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建议,促进其蓬勃发展。

 

 

 

 

 

 

 

 

 

 

四、完成课题所需的条件、主要困难及解决办法

(一)所需条件

  1、有较强的文献、资料收集查阅能力。

  2、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分析,能理论联系实际的提出切实有效的对策。

 

(二)主要困难及解决方法

    查阅收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资料存在一定的困难,以及对其进行问题分析和提出有效对策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路要求都较高。但是,本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会就自己遇到的困难虚心向导师和其他前辈请教,同时借助图书馆和网络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努力完成论文。

 

 

 

 

 

 

 

 

起止日期

论文工作进度(主要内容、完成要求)

2013.7.1—2013.8.1

选题及收集资料,撰写文献综述

2013.8.2—2013.9.10

开题答辩,确定毕业论文研究课题;撰写开题报告书

2013.9.11—2013.9.30

实证调研实施阶段;收集相关资料

2013.10.1—2013.12.31

完成论文数据分析;撰写论文初稿

2014.1.1—2014.5.15

论文修改及定稿

2014.5-25—2014.5.26

毕业论文答辩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所在系

 

 

 

 

 

 

 

 

 

系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学院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例10

【关键词】个人外汇理财 汇率机制 初级阶段

一、相关文献回顾

外汇理财产品从诞生之日起,由于制度上的优势,发展步伐一直快于人民币理财业务。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如黄毅(2006)阐述了外汇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风险计量、操作风险、衍生交易等十大问题;顾少华、于叶阳、陈凡(2009)对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改变对外汇理财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张晓朴(2006)对投资监管提出系统建设、交易限额等监管措施;王美琼(2007)分析了制约产品差异化的因素,强调加强营销与服务。

国外学者已经在银行外汇风险度量、外汇风险规避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其先进成熟的外汇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从国外研究成果来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外银行不断丰富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产品,其已成为主要的汇率风险管理方式,具有更高的时效性、成本优势和更大的灵活性。然而,国内外对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研究大多是注重理论的分析,采取文献调研、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的却很少见,在所翻查文献中很少见到。

二、外汇理财产品概述

(一)外汇理财产品的简介

外汇是指:{1}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2}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的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④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⑤其他外币记值的资产。

外汇理财产品是指个人购买理财产品时的货币只针对自由兑换的外国货币,收益获取也以外币币值计算。现在的外汇理财产品主要有:货币、大宗买卖、贵金属(其中又有许多很小的门类)。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二)外汇理财产品的风险类型

表1 外汇理财产品的风险类型主要是以下几种

三、调查问卷基本情况说明

国内外对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研究大多是注重理论的分析,采取文献调研、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的却很少见,在所翻查文献中很少见到,所以这次本课题从个人投资者和商业银行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尤其注重个人投资者对外汇理财产品的需求研究。

为了使结论更加深入客观,本次研究专门设计了对投资者需求状况的问卷,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等区域的公共场合简单随机抽样,发放问卷800份,在发放及回收问卷后,将利用SPSS2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深入全面地了解投资者的需求状况。另外,通过查阅文献和到银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商业银行对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情况。从而揭示投资者对外汇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我国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需求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发放共800份,有效回收627份,有效回收率为78.375%。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总结出:

第一,被调查的有效的627人中,在18~25岁之间的被调查者有209人、26~32有177人、33~40的有153人、41~50有145人、50以上92人。在这个调查中也可以看出一点就是被调查者以年轻化为主,可是在中国的财富分布中主要财富掌握在45岁以上人群手里。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愿意接受调查,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个人资料被泄露而遭致各种金融机构的各种形式的“骚扰”。这也是现在很多投资者比较厌烦的事,也是很多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营销方式和战略手段,怎样提高效率是关键。

第二,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对象当中,高中/中专及以下205人、大专科382人、研究生及以上180人。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水平越来越向更高的教育层次发展,调查者中大部分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且主要是大专及本科。

第三,根据调查显示,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手里的闲置资金也逐渐增多,可是对理财产品的了解还是很不透彻的,对于外汇理财产品更是很少,被调查对象中非常了解41人只占8%、 了解部分146人占30%、很少了解134人占28%、不了解163人却占到了34%。在目前比较常见的理财产品中,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各有不同,在调查者中,选择银行理财产品188人、股票144人、基金123人、保险176人、房产66人,可是没有投资理财产品的人占的比重还是挺大的,有267人。

第四,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投资者的许多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了解的,大多数人了解外汇产品都是自己去网站查阅了解信息。但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投资者的信息了解渠道是有限的,而且较为盲目,很大部分的人是根据“经验者”的选择而选择。他们所能掌握的信息也不是很全面。

第五,由于大家对金融市场风险的担忧,不愿意把自己的大部分钱投入未知的事情当中,所以被调查的757人中只有120人购买过外汇产品,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其中购买美元的最多,欧元和日元也是较多的。但是多数人还是没有买过外汇理财产品的。此外,大多数投资者认为银行和证券公司风险较其他的金融要小,所以证券公司和银行是购买外汇理财产品主要的交易机构

第六,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广大投资者认为收益和风险是他们最关心的,投资就是为了使闲置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使它们带来更大的利益。当然期限也是很关心的,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收益,并且时间越长,要承担的风险也就会越大。但是很多投资者认为不太懂那些理财产品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而且也不需要理解,因为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投资后是否有收益,所以对于设计原理不太关注。时间太短利率不高,但时间太长风险有太大,所以折中之后就是能够在足够的时间里承担少数的风险而达到获取高效的利益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但是相比利率而言,投资者对风险更敏感,在两者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会有多数人选择低风险型的投资方式。

图1 问卷调查分析摘录

综上,我们可知外汇理财产品在北京的发展前景很广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闲置资金的增加,怎样让大家把钱投资出来,是大多数的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营销策略问题。另外就是设计怎样的理财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也是一大问题。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汇理财必将成为投资者以后面临的重大问题,外汇理财产品必将成为人们所熟知、所专注的金融产品之一。

五、北京地区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分析

(一)被调查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基本情况

表2 被调查银行主要外汇理财产品

(二)被调查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1.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一些商业银行在对相关产品进行宣传时宣传资料不全面,主要体现在没有提供必要的风险提示和便于客户理解的例子,只是一个简单的列表。对于一些更复杂的产品,银行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没有为客户做出明确的关于理财计划合同相关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解释。

2.专业人才异常匮乏。在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形势下,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但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金融业务将面向海外市场,主要投资产品属于衍生品的范畴,所以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衍生品,是维护我国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是从事国际贸易的衍生品的关键。但银行相关员工异常缺乏国际规则的衍生品交易的经验,不能对国际惯例灵活使用,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宣传力度不够。金融机构对外汇理财产品宣传力度一直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在银行营业大厅,只是把金融产品宣传册、宣传纸等陈列在一个专柜里,银行职员一般也都不会去主动介绍,客户根本不知道有这款理财产品。另外,有些理财产品具有复杂的条款,客户往往需要解释才能懂,但银行都没有主动介绍给客户。

4.“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也存在“跟风”的现象,一家银行刚刚发出新的品种,其他银行就能立刻跟进,一时间市场就会出现很多“克隆品”,这种“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外,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缺乏特殊的产品和个性化的项目,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

六、针对出现各种问题的建议

(一)银行方面

从长远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务将面向海外市场,主要投资产品属于衍生品的范畴,个人外汇理财将是一项极具潜力的投资项目。这一举措与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和多元化经营的内在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1.突出个人外汇理财业务对银行转型经营的重要性。首先,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能够提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其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个人外汇理财业务与客户建立持久信任关系,成为客户完全可信赖的金融顾问,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优质目标客户的流失率,还将促进理财业务与储蓄存款、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不同业务类别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的实现。

2.提供特色服务,不断创新。对商业银行而言,目前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市场还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目前国内银行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所以只有依靠特色的服务提高客户的认知度和荣誉度,商业银行应准确定位自己的目标客户,并为他们推出合适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不断更新理念,做到针对,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产品和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超出。

3.健全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银监会相继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等多项政策,很多投资对象的价值将被重新发现,更多的市场品种将被发掘,所以健全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方式和所开展的理财业务特点,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规程,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

(二)投资者方面

1.学会基本的理财知识,多方面了解行情。对于投资者来说,收益是他们投资的最终目标。面对变幻不定的市场环境,投资者应该慎重选择,学会基本的理财知识,并且多方面了解行情,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对自己造成的损失。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有自己的专门网站,投资者应该定期关注以了解情况。

2.丰富理财经验,学会分散风险。丰富理财经验,尝试多样化投资,学会分散风险,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3.避免跟风,理智投资。许多投资者并不懂得该如何去投资,都是看别人买什么就跟风,有的甚至听信那些投机分子的投机思想,盲目投资。针对这一现象,需要投资者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加强鉴别能力。

七、结论

该项目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调研方法,了解外汇理财产品的含义、种类、特征等。

二是实地访谈方法,通过实地走访银行等方法对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情况的了解,揭示北京地区商业银行个人外汇理财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管理机制不全面的供给现状。

三是问卷调查方法,在街头简单随机抽样,主要调查区域是: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等区域的公共场合。发放关于“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需求状况调查”的问卷800份,利用SPSS2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揭示投资者对外汇理财产品并不十分了解,并且也不太愿意去了解的现状。

通过对供需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的建议结论是:银行从自身入手,提高产品研发质量和产品销售服务质量,以获得更多的优质投资客户。

投资者也应从自身入手,提高自身判断能力,开拓身边的资源,在了解行情的基础上理智投资。

参考文献

[1]黄毅.当前银行机构外汇风险管理的十大问题,2006.

[2]顾少华、于叶阳、陈凡.经济危机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改变对外汇理财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2009.

[3]王美琼.制约产品差异化的因素,强调加强营销与服务,2007.

[4]王思程.外汇理财操作策略及其应用,2009.

[5]王欣.外汇理财内涵、特点及主要方式,2009.

[6]杜淼淼,许 敏,金义旻.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2009.

业财融合研究现状例11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信息、网络和知识经济的强烈冲击,市场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企业要想在经营中立于不败之地,实行战略管理已经成为重要手段之一。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整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力,它有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财政优势,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企业财务战略研究成为学者的研究热点。人们注意到在众多影响企业财务战略制定的环境因素中,周期性因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的影响。因此,在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的影响下企业财务战略是否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企业能否在双周期模式的影响下制定合理的财务战略,成为研究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在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环境下财务战略的适应性分析,得出如何制定科学的财务战略的结论。在传统的理论研究中,往往局限于单一周期性因素对企业财务战略的影响,不利于系统全面地分析财务战略的合理性和适应性。因此,创新性的将产业周期和经济周期理论结合起来,分析在双周期模式影响下企业财务战略的适应性状况,以及企业应该如何“应时制宜”的根据周期性因素做出合理的财务战略。基于双周期模式下的财务战略适应性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对企业实行财务战略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二、周期理论和企业财务战略理论的融合

( 一 )周期理论 (1)经济周期理论。在萨谬尔森和诺德豪斯(1998)合著的《经济学》中,给出了关于经济周期精确地定义,也是本文研究经济周期的理论来源。作者认为,经济周期是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收缩或者扩张为标志,持续两年至十年的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量的波动。笔者将经济周期主要划分为经济紧缩期和扩张期两个阶段。经济紧缩期是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下降为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形式是:生产力的持续扩张而导致通货紧缩压力增大,银行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上调利率来抵御通货膨胀的压力,由此带来产业生产能力的下降而生产成本却上升的不利影响,房地产、投资等相关产业也大幅降低支出,从而整个市场经济陷入低迷状态。经济扩张期是以国内生产总值(GDP)出现连续两个季度的上涨为主要特征,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市场经济由低迷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过程中过剩产能逐渐被清出市场,市场的就业机会增加,顾客的可支配收入有所增长,从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产业周期理论。产业周期理论是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又被称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概念是由美国人雷蒙德・弗农(1966)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产品生命是指产品要经历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生命周期。Gort和Klepper(1982)建立的产业生命周期模型,即G- K模型,旨在通过厂商数量划分产品的处在的生命周期,以46个产品样本帧,并对样本帧进行了7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产业成长周期会对厂商的数目产生影响,从而将产业划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四个阶段。在国内外的研究基础上,笔者将产业周期划分为产业引入期、产业成长期、产业成熟期和产业衰退期四个阶段。产业引入期又称为产业初创期,在这一时期,由于产业刚刚诞生,只有为数不多的创业企业进行产业投资,位于产业引入期的企业,研发费用较高,而且产品市场需求量小,销售收入低。同时,在引入阶段,企业还可能因财务问题而引发破产的危险。在成长期,产业中的大型企业开始主导市场,该产业的产品经过良好的市场营销和顾客的广泛体验,逐渐赢得消费者的偏好和欢迎,市场需求逐渐上升。成熟期主要特征是市场增长率较低,市场需求的增长率趋于稳定,行业技术发展较为成熟,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更为困难。衰退期表现出的特征是市场增长率下降,消费者需求降低,产品种类减少,产业逐渐走向衰退。

( 二 )企业财务战略理论 企业财务战略理论是战略理论与公司财务管理的结合,它将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运用到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并对战略管理理论在财务管理方面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因此,科学合理的财务战略理论,必须同时具备战略特性和财务特性。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财务战略的研究,整个学术界尚未形成关于财务战略定义的统一认识。笔者综合各方研究成果,将财务战略重新定义为:财务战略是在企业总体战略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制定出具有长远性、全局性和创新性的财务规划。

( 三 )企业财务战略理论和周期理论的融合本文创造性的将周期理论和企业财务战略理论融合起来进行研究,即研究企业处于不同的经济周期时,应该如何制定企业财务战略。另外,企业制定的财务战略不仅仅只受经济周期因素的影响,还要考虑到产业生命周期的影响因素。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受两个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受到内部财务资金运作因素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力也逐步增强。外部环境的制约主要来自宏观经济周期和微观的产业周期两个不同因素的影响。在这两个周期模式的影响下,企业的经济活动也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因此,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配合企业整体战略,财务战略的制定要将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的影响纳入考虑,即时调整和改变财务战略。

三、经济周期环境企业财务战略的适应性分析

( 一 )经济周期环境财务战略(1)经济紧缩期的财务战略。在经济紧缩阶段,企业在宏观经济环境萎靡的影响下,出现生产过剩和产品滞销的现象。筹资战略上,为了应对市场需求降低和规模减小,企业应该采取收缩性财务战略,尽力偿还企业债务减少利息支出,同时下调债务资本的比例。在投资战略上,由于紧缩期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财务状况好的企业应减少投资高风险项目,利用闲置资金加强研发能力,努力开拓新产品和新技术,在经济恢复时,能抢占市场先机。而现金短缺的企业就应该实行退却战略。在利润分配战略上,对于没有财务危机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适量发放或提高现金股利来保障股东利益,从而提高股东的投资热情;对于财务状况较差的企业来讲,由于经济环境差,资本市场萧条,导致融资渠道减少、成本增高,此时适当的降低股利或采取零股利政策成为很好的选择。(2)经济扩张期的财务战略。在经济扩张时期,经济繁荣,市场需求旺盛,企业需要筹集大量资金来提高生产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顾客认同度。在筹资战略上,企业需要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积极利用股票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筹资,同时上调债务资本的比列。这样使企业在获得丰厚资金的同时,合理规避财务风险,利用资本市场的信息流动提升企业知名度。在投资战略上,由于市场环境好,经济繁荣,企业可以扩大生产规模,适当投资固定资产,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在经济扩张初期,由于股票价格仍处于低位,可以选择股票进行投资;在后期,企业可以对兼具投资和保值功能的房地产业进行投资。在利润分配战略上,市场经济的繁荣不仅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还使企业的现金量增多,提高了企业的现金股利份额。同时,资本市场的繁荣,激发了投资者的热情,使得企业融资渠道增多,企业可以相应的采取合理的现金股利支付策略。

( 二 )企业财务战略的适应性分析 经济周期作为企业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对社会需求与供给、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以及产业周期的演变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进而可以影响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如图(1)。(l)社会需求与供给。在经济紧缩期,社会供给大于社会需求,银行利率上升,商品和劳务过剩,货币的需求量也随之减少,从而产生通货紧缩。这是企业会因为资金链断流而出现财务危机,要实行收缩型财务战略来进行债务重组以实现自保。在经济扩张期,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产生。此时企业要采取扩张型财务战略来提升竞争力。(2)国家经济政策。国家通过经济政策来调控市场经济,以防止经济出现衰退或异常繁荣的特殊情况。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制定的关于财政收支、税收、债务等方面的决策。在经济扩张期,为了避免过度的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增加税收、降低购买性支出、偿还国债等方式来抑制总需求。在紧缩期,政府通过减少税收、提高转移支付水平等方式来增强社会总需求。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关于货币数量、利率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在经济扩张时期,央行会采取紧缩型的货币政策,以求降低货币量从而降低社会总需求;在经济紧缩时期,央行通过提高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来鼓励企业选择贷款的债务融资战略。产业政策是政府通过调节资源在各个行业的配置来影响经济的政策。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对幼稚产业的扶持政策、对衰退产业的调整政策等。(3)产业周期演变。宏观的经济周期的演变,影响着微观环境中的产业周期的演变。在经济扩张时期,生产行业迅速发展,产品的销售量和价格也愈发提高;在经济紧缩时期,产业发展进入停滞甚至倒退,加速了产业的衰退和重组变形。

四、产业周期环境企业财务战略的适应性分析

( 一 )产业引入期财务战略 引入期,市场缺乏稳定性,企业生产商品的单位成本较高,导致销售量偏低,产品认同度不高,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低价或亏本营销等方式来开拓和占领市场,而且企业的产品研究和技术开发需要资金投入,企业此时的盈利收入为负值。此时企业期望通过筹资来获得大量的资金来源。主要的筹资渠道有内部筹资和留存收益,同时也可以选择通过私人股东发行股票或银行借贷等方式来获得新的长期资金募集。在投资战略上,企业在产业引入期还是新市场的开发者,在市场竞争还不激烈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先发制人,利用资金投入提升产品研发技术和营销推广,抢占市场份额,形成技术和产品优势。抢先进入新市场在获得市场先机的同时,也蕴含着较高的风险。所以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时要充分考虑到可能的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采取稳步发展的财务战略。在利润分配上,由于引入期的生产成本高,企业在面临高风险的市场经营的同时,获得的利润率偏低,现金缺口较大,因此,企业要尽量多的把净现金利润留存下来,将净利润留存下来作为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还可以节约投资成本。

( 二 )产业长期财务战略在成长期,企业的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销售额的增大促使企业现金利润不断增加,因此,企业的融资来源相比前一个阶段更多更广。在这个阶段,由于经营风险的降低,企业可以适当选择高风险的财务策略,包括企业内部融资来源和外部银行信贷、债券等负债融资手段,这样企业可以通过财务杠杆来实现节约资金、降低税务支出的目的。此外,采取证券配股、公司上市等方式也能帮助企业获得大量资金。在投资战略上,企业在产业成长期的知名度和消费者忠诚度都有所提高,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出现了需求大于供给的状况,因此,企业要加大投资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此来提高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企业还要投入资金加快推进工业设备改进、建立市场品牌和进行营销推广,这样可以维护产品质量以及树立企业品牌形象。企业还可以通过横向并购的战略重组来达到加速扩张的目的。在利润分配上,由于产品销售量急剧上升,企业需要通过扩大生产能适应市场需求,此时盈利收入是企业融资来源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大量生产投资。同时,由于企业的销售利润有所增加,投资期待丰厚的利润带来的投资回报,企业此时可以利用低于正常股利的股票股利的分配方式来平衡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

( 三 )产业成熟期财务战略在产业熟期,市场竞争加剧,利润现金流在企业间平均分配,企业偿还债务能力变弱,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争夺市场份额,以此来获得更大的收益。由于在这个阶段企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实力和相当的规模,因此,企业可以选择股票市场融资渠道之一。同时,企业还可以考虑并购同类型企业,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资源配置和资本结构,并对非重点项目进行剥离或者置换。在投资战略上,产业增长势头减缓甚至停止,产品的生产供给水平也达到最大值,市场已经达到饱和状态,因此,企业应该在产品差异化、成本领先和聚焦战略中选择最适合的战略进行投资。产品差异化指企业通过提高资金投入引发顾客的特殊偏好,使消费者能够把该产品与其他同类竞争企业的产品区别开,以此使企业获得丰厚利润,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成本领先是指企业控制成本,当企业的价格相低于同类竞争企业时,它的低成本境况就会转变为高利润。聚焦战略是指企业把战略重点放在特定的目标上,可以选择控制费用的方式,也可以专注产品差异化战略。另外,发展较好的企业可以选择进入国际市场,在那些刚刚进入引入期或者成长期的国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入,获得比较优势。在利润分配上,企业在成熟期已经获得稳定的收入水平,积累了一定的盈利资金,这时可以采取高股利支付率的策略来满足投资者的高投资收益期望。

( 四 )产业衰退期财务战略 在产业衰退期,企业经营开始呈现收缩状态,企业资金开始匮乏,当面对绝佳的投资机会时,企业首先可以考虑负债筹资的融资渠道,采取急进型的投资策略,可以保持企业的高负债率。处于衰退期的企业经营状况差,难以通过外部负债融资,内部留存收益受损,在融资成本增高的情况下,企业还可以考虑债务转股票或者应收账款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债转股融资是将债权人的债券转换成企业股权,同时也将债权人的身份转换成投资人身份的方式。应收账款融资是指把应收账款作为抵押资产或者直接出售获取资金进行融资的方式。在投资战略上,市场出现产品替代品,顾客的消费偏好和产品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随着这些因素的影响,企业销售利润减少,在如此时刻,企业可采用四种资本战略:整体领先战略(力争在该产业取得市场领先地位);局部领先战略(在当前产业的剩余市场中寻求适合的角色);缓慢退出战略(逐渐退出所在行业);迅速退出战略。在利润分配上,处于产业衰退期的企业,由于销售利润的大幅下降,经营资本出现紧缺状态,企业多数面临着被解散、被并购和重组的局面。开拓新领域市场是企业的出路所在,因此,应该实行低股利分配策略或剩余股利分配战略。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讨了“双周期因素影响的财务战略”这一企业战略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在内外部环境中的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的影响下,先探讨了企业在不同周期中财务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进而使用证实分析的方法对企业的财务战略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在经济扩张期,企业的经营能力、生产能力和开发能力要好于在经济紧缩期的状况,但偿债能力则不然;成熟期和衰退期产业的盈利能力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2)在同一经济周期内,企业由于处在不同的产业周期,会采取完全不同的财务战略。同样的,在不同的产业周期内企业财务战略的制定也受到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3)处于成长期的产业,在由经济扩张期向经济紧缩期过渡的时段,企业会采取提高负债融资和降低债务资本结构的投资战略,这是内外相结合的扩张型财务战略,在固定资产、在建工程等项目上增加内部融资渠道,在房地产项目、股票债券项目上提高对外投资;在利润分配上,企业在实际情况中多数选择不分配股利。(4)处于成熟期的产业,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反应较小,融资战略和利润分配受较小影响;企业从经济扩张期向经济紧缩期过渡时,多数采取降低对外投资的财务战略。(5)经济周期对衰退期产业的财务战略影响最小,在投资战略方面,实行紧缩型投资策略,减少对内投资,适量增加外部投资,以股利权融资方式为主;在利润分配战略方面,财务状况好的企业可以采取高股利的分配策略,而财务经营状况差的企业则需要采取不分配股利的分配政策。(6)在影响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之中,产业周期理论无疑是最重要的。在制定和实施财务战略时,企业必须考虑到不同的产业周期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财务战略:产业引入期企业,采取内部筹资和留存收益为主、稳健发展型投资、零股利分配的财务战略;产业成长期企业,采取负债融资为主、快速扩张型投资、股票股利分配的财务战略;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多采取股票融资的手段,利用高股利分红、多元化投资的财务战略;产业衰退期企业,适宜采取负债融资为主、低股利分配、防御收缩型投资的财务战略。(7)从财务学角度来看,企业应该充分掌握经济周期的波动规律,在不断阶段采取最佳战略,减少周期对企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起伏的经济对财务活动的抑制效应。财务战略的选择和实施要与经济周期的所处阶段相适应。本文通过研究在经济周期和产业周期环境下企业财务战略的适应性状况,提出了企业在不同周期时应该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在企业外部环境因素中除了双周期因素外,还有产品生命周期等因素对企业财务战略制定产生影响,本次论文没有机会深入探讨,期望在以后的研究学习中能够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