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德育重点

小学德育重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6 09:26:47

小学德育重点

小学德育重点例1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源自《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等相关规定,内容较为丰富、复杂,需要对其层次及重点加以合理区分,以利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处理好各内容之间的内在层次、先后关系、实施重点等,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

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是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规则。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不恃强凌弱,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放等等。

其二,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种规则层次德育内容的一般概括,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准则。如热爱和平,但对于别国的侵略我们又必须要敢于说不,敢于以武力的方式将其驱逐出境;如诚实守信,但对于敌人的诱供,我们要敢于守口如瓶,善于“撒谎”,对于一些需要鼓励和赞美的人来说,有些“善意的谎言”可能要比“实话实说”更能取得实效;如尊重他人,有时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熟视无睹,只是在批评或指正时应做到真诚等等。WWw.133229.CoM

其三,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项原则层次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维护法律尊严、伸张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指导作用,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规范作用。由于起激励作用的德育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的程度较低,加上德育理想一般较为宏大、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也只是发发倡议、喊喊口号,很少也很难去监督学生的发展水平。相比而言,起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的原则和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则较便于实施和监控。同时理想层次也必须通过原则和规则层次来落实,所以我们与其空喊口号,让德育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不如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从规则与原则层次做起,让德育理想“落”下来,变得实在些,也许这样反而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

依据德育内容三个层次的划分,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我认为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选择那些相对恒定的德目来进行。比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公正等基本德目。这些德目虽然具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但他们包含着人类文明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这些基本的东西要通过价值传递给下一代。”[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2]

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2.国民公德教育

国民公德教育是指通过德育对本国的国民给予的一种作为合格国民(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本国国民基本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主要包括德育内容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为何强调在中小学加强国民公德教育呢?第一是因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关心、参与建设的集体主义的立场,在对集体至上和利己主义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集体利益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巩固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将抽象的爱国与现阶段爱社会主义、积极准备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结合起来,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护世界和平、维护全人类的福祉、做世界的中国人结合起来,将民族自尊、自信心与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感与实际的、点滴的爱国行动结合起来,而不是“网络上那么多豪言壮语,可在现实中情况却似乎正好相反”[3];将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遵循最起码的社会道德防线——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将善良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与遵循民主与法制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公民的义务意识结合起来。第二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国民公德教育显得有些空泛与理想化,未能取得较好的实效,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了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不良倾向,一些人甚至不顾国格而走入歧途。因此,清务必“尊重你们的国家和文化。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是个中国人”。[4]

3.社会公德教育

其实社会公德教育和国民公德教育可统归为公德教育,之所以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因为,第一,两者虽都属于公共品德(道德),但公共的领域不同,国民公德侧重于强调在国家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社会公德则侧重于在社会日常公共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二,我国传统上较重视“家”与“国”,而忽视了处于两者之间的社会生活,导致了在一些社会公共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贫乏的局面。如当众喧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讲文明等等。

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不论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能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全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5]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很多,诚如《小学德育纲要》所强调的“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护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当同对个体内部心灵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外表很有“教养”,实则虚伪、狭隘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同时也需要注意,行为规范也是人为的准则,具有相对性、发展性、动态性,“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规范的制定、修改和执行当中去,让学生做规范的主人而非奴隶”。[6]

4.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道德关系处理始终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议题。家庭美德教育既关系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风尚。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伦理的国度,中国人始终相信“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明确指出:“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母亲。”[7]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离婚率上升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不利因素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未雨绸缪,在学校德育中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也是很广泛的,诚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强调的“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5.信仰道德教育

“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的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8]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内容和根本任务。

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是人们奋发向上的源泉。青少年是充满着理想的时期,向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始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理想也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以上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及五个方面的重点,其实这种区分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阶段性与针对性。实际上,德育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应当努力吸取世界各国德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落实,以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9.

[2]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小学德育重点例2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主要源自《小学德育纲要》(1993年)、《中学德育大纲》(1995年)等相关规定,内容较为丰富、复杂,需要对其层次及重点加以合理区分,以利教师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处理好各内容之间的内在层次、先后关系、实施重点等,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层次

现当代德育内容结构的一般趋势是从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开始,因此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应当包括三个层次:

其一,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规则。如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不打架、不骂人,不说谎,不恃强凌弱,不损坏公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放等等。

其二,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种规则层次德育内容的一般概括,是在一般情况下必须遵守、特殊情况下可以变通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准则。如热爱和平,但对于别国的侵略我们又必须要敢于说不,敢于以武力的方式将其驱逐出境;如诚实守信,但对于敌人的诱供,我们要敢于守口如瓶,善于“撒谎”,对于一些需要鼓励和赞美的人来说,有些“善意的谎言”可能要比“实话实说”更能取得实效;如尊重他人,有时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缺点甚至错误熟视无睹,只是在批评或指正时应做到真诚等等。

其三,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这是对各项原则层次德育内容的高度概括,是学校大力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行为境界。如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中国共产党、爱社会主义,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维护法律尊严、伸张人类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等等。

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不同的教育功能:理想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激励作用,原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指导作用,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主要起规范作用。由于起激励作用的德育理想在中小学阶段实现的程度较低,加上德育理想一般较为宏大、抽象,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一般也只是发发倡议、喊喊口号,很少也很难去监督学生的发展水平。相比而言,起指导作用和规范作用的原则和规则层次的德育内容,因其可操作性较强,则较便于实施和监控。同时理想层次也必须通过原则和规则层次来落实,所以我们与其空喊口号,让德育理想成为空中楼阁,不如立足实际,脚踏实地从规则与原则层次做起,让德育理想“落”下来,变得实在些,也许这样反而会收获“理想”的果实。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

依据德育内容三个层次的划分,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重点应当包括或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

基本道德是个体生活的基础性道德要求。基本道德往往是历史上传承下来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我认为道德教育在内容上要选择那些相对恒定的德目来进行。比如勤劳、勇敢、诚实、守信、公正等基本德目。这些德目虽然具有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的差异,但他们包含着人类文明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这些基本的东西要通过价值传递给下一代。”[1]“不管时代如何变化,我们总将有着和我们祖先同样的需要。那就是,愉快、勇敢地度过我们的一生,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保持那些指导我们更好成长的品质。这些品质是欢乐、爱、诚实、勇敢、信心等等”。[2]

德育的基础正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以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勇敢、仁爱等等基本的道德品质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奠基性内容。

2.国民公德教育

国民公德教育是指通过德育对本国的国民给予的一种作为合格国民(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的公共政治立场、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法制观念等的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形成本国国民基本的集体意识、国家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主要包括德育内容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

为何强调在中小学加强国民公德教育呢?第一是因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民主与法制意识对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前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会学生采取一种积极关心、参与建设的集体主义的立场,在对集体至上和利己主义理性思考的基础之上,结合集体利益第一的原则,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巩固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将抽象的爱国与现阶段爱社会主义、积极准备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结合起来,将狭隘的民族主义与爱护世界和平、维护全人类的福祉、做世界的中国人结合起来,将民族自尊、自信心与虚心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结合起来,将爱国情感与实际的、点滴的爱国行动结合起来,而不是“网络上那么多豪言壮语,可在现实中情况却似乎正好相反”[3];将崇尚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遵循最起码的社会道德防线——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将善良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热情与遵循民主与法制的方式结合起来,将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公民的义务意识结合起来。第二是因为,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国民公德教育显得有些空泛与理想化,未能取得较好的实效,同时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出现了崇洋媚外、丧失民族自信心的不良倾向,一些人甚至不顾国格而走入歧途。因此,清务必“尊重你们的国家和文化。你们可以穿得像个法国人,说话像个日本人,但请你们内心一定得是个中国人”。[4]

3.社会公德教育

其实社会公德教育和国民公德教育可统归为公德教育,之所以将两者区分开来是因为,第一,两者虽都属于公共品德(道德),但公共的领域不同,国民公德侧重于强调在国家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社会公德则侧重于在社会日常公共生活中怎样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第二,我国传统上较重视“家”与“国”,而忽视了处于两者之间的社会生活,导致了在一些社会公共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贫乏的局面。如当众喧哗,在公共场所吸烟、不讲文明等等。

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让学生不论在学校、在家庭还是在公共场所都能自觉遵守文明行为规范。“‘文明行为习惯’的内容广泛,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看起来似乎全是日常小事,但却是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标志或表现。”[5]文明行为教育的具体内容很多,诚如《小学德育纲要》所强调的“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说话文明,会用礼貌用语,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护环境整洁;爱护公共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

文明行为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应当同对个体内部心灵的精神培育结合起来,避免出现外表很有“教养”,实则虚伪、狭隘的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同时也需要注意,行为规范也是人为的准则,具有相对性、发展性、动态性,“应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有关规范的制定、修改和执行当中去,让学生做规范的主人而非奴隶”。[6]

4.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道德关系处理始终是个体人生的第一议题。家庭美德教育既关系个人的幸福,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风尚。中国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伦理的国度,中国人始终相信“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明确指出:“爱国主义的神圣情感来自母亲。”[7]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传统的家庭价值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如离婚率上升已成为学校德育的不利因素之一。从这一意义上说,我们也应当未雨绸缪,在学校德育中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家庭美德的教育内容也是很广泛的,诚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强调的“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

5.信仰道德教育

“所谓‘信仰道德教育’是指以终极价值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在中国的文化和体制之中,其主要内涵是:第一,要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第二,要进行理想教育。”[8]儿童、少年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的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应当成为中小学德育的重点内容和根本任务。

理想是人奋斗的目标,是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与追求,是人们奋发向上的源泉。青少年是充满着理想的时期,向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始终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理想也是人的精神内核之一,理想的培育是德育的最高目标,同时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只有确立了正确的人生理想,学生才可能有健康、自觉的价值生活,才能有真正合乎道德的行为,形成真正的文明行为习惯?

以上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三个层次及五个方面的重点,其实这种区分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有一定的阶段性与针对性。实际上,德育内容的每一个方面都应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我们应当努力吸取世界各国德育的先进经验,结合国情,遵循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学校德育的内容进行不断优化和落实,以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9.

[2]商继宗.中小学比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95~196.

小学德育重点例3

务必端正办学思想,树立科学的育人观、政绩观、办学观,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出发点,真正做到三个确保。

一是确保德育为先为要。德育的重要决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汇报中,而是要贯穿到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无论是政策制定、经费投入,还是制定学校规划、建立规章制度,无论是课程安排、教学实施, 还是学业评价,业绩考核,都要把德育考虑在先、落实在先。

二是确保教书必先育人。简单而言,教育其实就是两件事,一件事是教学生做人,另一件事是教学生做事。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做好了人,做事就会有动力,也才能做好事、做大事、做成事。因此,要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德育指导、提高德育评价权重等方式,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全面育人观、全方位育人观、全过程育人观,有效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和成长,防止教书与育人“两张皮”。

三是确保育德先育心。心灵是德育之根,不能进入心灵的德育必然是肤浅的,也是低效的。学校德育要善于从小处着眼,从学生生活的细节入手,从讲故事、看演出、谈时事、说心思等做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让德育真正回归到学生的生活各个领域,进驻到孩子们的心灵之中,扎下根来,防止表面化和随意性倾向。

二、围绕“中国梦教育”主题,抓好内容体系建设

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是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以中国梦教育为主题,来统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内容,不但十分贴切,也富有时代气息。各中小学要以此为纲,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和完善德育内容体系。从教育主题的维度来看,主要包括六个板块:文明与养成教育、个性与集体教育、文化与民族教育、国情与爱国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世界与国际教育。

从学生接受教育的维度来看,主要包括六个领域:一是价值观。在各种教育活动中,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亲身体验等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世界观。二是公民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适合他们的社会活动,比如,社区志愿者服务,少年交警活动,学雷锋活动等等,开展公共道德、民主、法制等教育,培养中小学生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社会的责任感,引导学生从小关心生存的环境、生活的社区和社会的和谐。三是心理素养。通过关心学生生活,与学生交心谈心、共同体验、咨询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拥有积极的心态、开阔的心怀、善良的心灵和健康的心理。四是行为习惯。通过行为训练和督促,开展习惯养成评比,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五是人际交往。通过组织学生合作、交往,培养学生良好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成为团结同学、友爱相处的好学生。六是生涯指导。研制并实施《重庆市中小学生生涯教育指导纲要》和《生涯教育指导手册》,强化对学生的生涯指导,增强学生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学生生涯发展能力。

三、围绕“增强实效”要求,抓好德育方式创新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努力把空泛不实的说教德育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德育,把“轰轰烈烈”的德育转化为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德育,把高高在上缺少地气的德育转化为身体力行触手可及的德育,增强实效性。这就需要根据当代中小学生的特点,抓好德育方式的创新。具体地说,要在六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化整为零。善于把大道理、成体系的道理分解成贴近学生心灵的小道理,比如把“敬重他人”分解成尊重别人、宽容差异、举止礼貌、用语文明、用和平方式正确处理愤怒和争执等来教育。像这样实施 “细沙”式、“滴水”式的教育,久而久之,必将聚沙成塔、滴水穿石。

二是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人,变“接受德育”为“主动德育”,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德育实践活动,通过自主参与和情感体验,提升自身思想品质和道德;在遇到道德冲突时,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而巩固道德认识和行为;同时,教师的引导要做到变训话为对话、变批评为沟通、变说教为谈心。

三是依学定教。“基于学生、通过学生、为了学生”科学设计德育内容,做到 “近”,贴近学生,贴近时代,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把德育与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联系起来;做到“实”,注意知行统一,注重养成教育,让道德融入学生内心,成为学生良好的品德;做到“序”,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状况、道德基础制定层次化序列化的德育内容;做到“趣”,德育内容生动、活泼,避免呆板、枯燥。

四是融情于德。深入挖掘德育的情感要素,赋予德育真情实感,把情感这个德育的催化剂、生成剂的作用发挥出来,通过教师的“真情告白”“共情体验”“移情交谈”等,让德育有人情味,易于被接受,并在学生心灵深处打下烙印。

五是知行统一。推进行动德育,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在更加丰富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了解社会,学会生活。

六是寓教于境。将德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之中,加强校园文化和良好人际环境建设,赋予学校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次交往、每一次对话的教育意义,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说话,每一次活动都育人。

四、围绕“固本强基”关键,抓好德育基础建设

常言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不稳,风雨飘摇。我们要像重视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重视德育的基础建设。当前,尤其要抓好五大建设。

一是课程育德主阵地建设。严格落实各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做到每一堂课都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阵地,促进学科能力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在同一过程中互动共生。

二是文化育人引导力建设。按照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建设,把“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电、节水、节粮”的“三爱”“三节”教育活动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活动,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

三是教师全员育德能力建设。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合其道,才能得其理。要通过组织学习、加强培训、强化考核等多种方式,加强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育德能力建设,让每个教师都成为德育的化身,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发挥育人作用。通过实施岗位培训、定期举办基本功竞赛、探索学生导师制、落实岗位待遇等方式,加强班主任和德育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德育中坚力量发挥好作用。

四是网络育人阵地建设。把重庆德育网建成集德育管理、德育资源、活动管理为一体的网络德育平台,不断拓展网络育人途径。通过班级博客、班级主页、班级QQ群、微博、微信、家校通等网络信息载体,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和情感。加强区县德育网络信息员队伍建设,努力净化网络文化空间。

五是德育研究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区县德育研究机制,市教科院要设立德育研究机构,配好教研员,区县教委也要因地制宜进一步落实德育教研和科研职能。

五、围绕“科学管理”手段,抓好德育机制建设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强化德育工作保障,抓好机制建设。我们要完善四种德育机制。

一是德育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德育管理机构,配齐配足学生处德育干部、德育课程专职教师和班主任教师。保障德育的专项活动经费,每年要在教育经费预算中确定专项经费,并做到稳定增长。

二是德育责任机制。落实区县教委和学校党政一把手德育工作责任制,建立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配合抓、班主任突出抓、教职员工具体抓的学校德育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

小学德育重点例4

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在整个学校的教育阶段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学校作为幸福教学的主要阵地,能够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品质。小学班主任在小学生德育工作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肩负着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强大使命。因此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最大价值,在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中贯穿幸福教育理念,提高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 小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社会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青少年思想行为以及价值取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面对当前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以及幸福教育理念的倡导下,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仍旧存在较大的问题。

教育功利化。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竞争力和行业化在社会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这些都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推动着教育功利化的形成。社会风潮中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升学率来实现教育的价值,将教育最大限度的功利化,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培养具有幸福感的人才。在升学教育中,越来越关注于学生的智力,忽视学生的德育。学校轻视德育工作现实情况严重的忽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幸福感,因此也直接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德育主体特点被忽视。小学德育的主体是小学生,小学生还处于人生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和气质类型,但是在长时间的教育当中,学校和教师忽视小学生特点的丰富性、多样性,在德育工作中不注重发挥小学生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只是一味地进行简单生硬地灌输,从而使小学生失去生机和活力,缺失幸福感。小学生性格特点多样,在德育工作过程中要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使小学生在幸福的环境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德育目标空而大。小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缺少幸福感的重要原因就是德育的目标不切实际,对小学生德育无从下手,找不到确切的目标。长期以来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只是一味地限制在虚无当中,让小学生压力感倍增,缺少真实的幸福感,导致德育工作者失去小学生德育工作的信心。

德育渠道单一化。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学校没有形成家长、社会三方面的合力,缺少三者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这样极大的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家庭教育和社会现实中存在影响德育工作的一些消极因素,如果不能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和合作,学校构建的德育工作系统很难长期维持。

二、 幸福教育背景下展开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途径

在德育工作过程中,班主任作为核心人物,其工作极具挑战,班主任要在德育工作中时刻保持热情和活力,既在德育工作中带给小学生幸福感,也要增强自身的幸福感。

(一) 把握学生心理,注重情感疏导

小学生的心理变化与思想行为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小学生情感的变化以及心理特点,针对性地对小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疏导。在实际的德育工作中除了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德育,还要在课外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沟通。在课堂中贯穿德育,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更多的表现自己,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课堂外可以多与小学生沟通和交流,采用谈心或者聊天的方式了解小学生心理的需求和变化特点,针对小学生情感的变化特点给予及时的疏通,帮助小学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和障碍,提高学生的幸福感。这种沟通方式与现代教育中的生本理念相符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 发挥学生作用,培养优秀班干部

班干部作为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得力助手,在班级管理中起着积极的作用,也为学生发挥榜样的力量和带头作用。在班级中班干部可以帮助班主任组织活动,规范纪律等班级管理,因此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优秀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培养优秀班干部,让班干部和班主任一起引导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规范道德。小学班主任可以在选拔班干部时任用有能力,思想品德端正的学生,这样既可以帮助班主任进行班级的德育工作,又能够为班级人员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德育过程中要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主动参与到德育工作当中,培养小学生的各项能力。

(三) 丰富教育手段,重视人文教育

课堂作为小学生接受文化知识的重要平台,教学不能与德育工作相分离,要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德育,通过课堂中的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小学生人文情感和幸福感。课堂教学需要丰富教育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方式,给小学生展示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道德楷模,让小学生了解这些楷模的事迹,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课堂教学中也要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小学生的人文情感,让小学生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实现自身道德的发展,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整体素养。

(四) 榜样示范,增强道德人格魅力

班主任肩负着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并在德育工作的全过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班主任高尚的道德品质、端正的思想作风和行为方式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小学班主任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由于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各方面的差异,小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因此班主任要肩负起自身的责任,拥有一双慧眼,发现学生身上的缺点和优势,因势利导,培养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小学德育重点例5

在此,对学校德育工作我想谈几点意见。

一、目前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职责明确。长期以来,县委、政府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教育局适时调整充实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德育工作,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时成立了学校德育处,各学校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德育工作制度。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做到领导重视,机构落实,职责明确,措施具体,使德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章循。

(二)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各学校组建了以德育处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以班主任、政治(思品)课教师、团队干部为主力,全体教职工密切协作,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

(三)丰富德育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一是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抓好《*省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二是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三是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改)》重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四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等为载体,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五是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全县小学开展了“争做合格小公民”演讲征文活动,倡导争做“小帮手、小标兵、小卫士、小伙伴、小主人”等德育实践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准,积极开展“诚信双柏,从我做起”征文及实践活动,努力营造“人人讲诚信,处处讲诚信”校园氛围;为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开展延安精神宣讲活动;为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全县各中学以“绘制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为主题,开展了“*少年,话小康”演讲征文竞赛活动。城区中小学举办了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同时,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先进禁毒、防艾、防邪、拒黄、环保等教育;五是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三全”“三爱”“三让”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我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各学校结合各自的实际,都不同程度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切实加于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核心”与“中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

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甚至少数教师的不良言行起到了负面作用。

三是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在人各上平等相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等。在具体工作中,在持之以恒上做得还不够。

四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高低年级、不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学生实际。

五是德育工作还缺乏实效性。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

六是德育合力不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难于形成德育工作合力。特别是家庭教育工作滞后,家长学校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关组织和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的责任,大多数家长普遍缺乏科学的家教知识。

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学校内部的德育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全面辐射,没有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

八是重制度,轻落实。有的学校虽制定有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和措施,但却忽视过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制度成了摆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九是经费投入不足。德育经费的投入没有体现“首位”地位,“德育基地”、“德育室”、“德育角”等硬件基础建设有待加强;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经费不足。

二、务必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中小学德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关系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着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继承和发扬德育优良传统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新方法。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德育方法,逐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造就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什么工作,都有必须明确目标和任务,即工作的主旋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克服了“大而空”的问题后,重心下移

,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当前,中小学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工作的主旋律应该是:以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结合学生应知应会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法制、心理健康等教育,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循序渐进地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保证我县中小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做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各学校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步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教育局将作具体的安排布署,我这里从大的原则上讲几点意见:

(一)中小学德育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学会做什么人?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中小学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做基础这个重点任务,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使其中小学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并扎扎实实地取得效果。

(二)中小学德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中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知与行不统一,学生认知的道德规范不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及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三)中小学德育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贫困县,农村、山区、民族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学校情况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在工作要求上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校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树立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带动同类学校的工作向前发展。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也要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发展。

(四)中小学德育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小学德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做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有创新意识和措施,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工作经验和成绩。要注重调研,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五)中小学德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在德育工作者中倡导奉献精神,希望我们每一个的工作者都能从自我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六)县教育局要对全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先进统筹和领导。一是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查、督察力度,局领导和党委委员要特别关注学校德育工作,要经常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学校抓好德育工作,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通过表彰奖励引导学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对学校德育工作

软、散、懒的学校和反面典型先进通报、批评。

二是从今年起要每年定期(每年___月)召开德育工作会,总结、交流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表彰奖励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小学德育重点例6

在此,对学校德育工作我想谈几点意见。

一、目前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职责明确。长期以来,县委、政府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教育局适时调整充实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德育工作,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时成立了学校德育处,各学校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德育工作制度。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做到领导重视,机构落实,职责明确,措施具体,使德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章循。

(二)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各学校组建了以德育处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以班主任、政治(思品)课教师、团队干部为主力,全体教职工密切协作,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

(三)*德育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一是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抓好《云南省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二是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三是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改)》重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四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等为载体,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五是积极开展各种*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全县小学开展了“争做合格小公民”演讲征文活动,倡导争做“小帮手、小标兵、小卫士、小伙伴、小主人”等德育实践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准,积极开展“诚信双柏,从我做起”征文及实践活动,努力营造“人人讲诚信,处处讲诚信”校园氛围;为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开展延安精神宣讲活动;为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全县各中学以“绘制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为主题,开展了“彝州少年,话小康”演讲征文竞赛活动。城区中小学举办了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同时,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先进禁毒、防艾、防邪、拒黄、环保等教育;五是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三全”“三爱”“三让”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我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各学校结合各自的实际,都不同程度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切实加于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核心”与“中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

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甚至少数教师的不良言行起到了负面作用。

三是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在人各上平等相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等。在具体工作中,在持之以恒上做得还不够。

四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高低年级、不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学生实际。

五是德育工作还缺乏实效性。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

六是德育合力不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难于形成德育工作合力。特别是家庭教育工作滞后,家长学校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关组织和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的责任,大多数家长普遍缺乏科学的家教知识。

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学校内部的德育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全面辐射,没有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

八是重制度,轻落实。有的学校虽制定有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和措施,但却忽视过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制度成了摆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九是经费投入不足。德育经费的投入没有体现“首位”地位,“德育基地”、“德育室”、“德育角”等硬件基础建设有待加强;开展*多彩的德育活动经费不足。

二、务必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中小学德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关系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着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主义、*思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继承和发扬德育优良传统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新方法。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德育方法,逐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造就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什么工作,都有必须明确目标和任务,即工作的主旋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克服了“大而空”的问题后,重心下移,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当前,中小学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工作的主旋律应该是:以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结合学生应知应会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法制、心理健康等教育,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循序渐进地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保证我县中小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做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各学校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步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教育局将作具体的安排布署,我这里从大的原则上讲几点意见:

(一)中小学德育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学会做什么人?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中小学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做基础这个重点任务,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使其中小学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并扎扎实实地取得效果。

(二)中小学德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中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知与行不统一,学生认知的道德规范不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及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三)中小学德育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贫困县,农村、山区、民族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学校情况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在工作要求上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校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树立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带动同类学校的工作向前发展。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也要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发展。

(四)中小学德育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小学德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做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有创新意识和措施,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工作经验和成绩。要注重调研,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五)中小学德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在德育工作者中倡导奉献精神,希望我们每一个的工作者都能从自我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六)县教育局要对全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先进统筹和领导。一是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查、督察力度,局领导和党委委员要特别关注学校德育工作,要经常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学校抓好德育工作,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通过表彰奖励引导学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软、散、懒的学校和反面典型先进通报、批评。

二是从今年起要每年定期(每年___月)召开德育工作会,总结、交流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表彰奖励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小学德育重点例7

二、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对策

由以上的分析论述可知,在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非常有必要。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在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体会到祖国和党的伟大,增强学生的爱国感和归属感。我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有优美的山川和水土,无数伟人和科学家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各个基础学科中都可以找到我国优秀文化的痕迹,体会到古今科学家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通过这些增加学生的民族感和自豪感,使他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总之,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来确定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

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来确定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为此,教师要在备课中要找准教材内容的渗透重点和切入点。重视课前投入,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理解编者的意图,从教材中提炼出本课道德教育的内涵。有了重点,就能在备课、讲课、作业布置等一系列教学环节中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就能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就能提高德育渗透的效率。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了解并吃透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挖掘教材思想内容,在讲述道理时,由近及远,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总之,在小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通过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德育因素,来确定进行德育渗透的内容。

3、小学教师要身体力行,发扬榜样和示范作用

在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教师就需要身体力行,充分发扬榜样和示范作用。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育人,教师自身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是育人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遵守课堂教学的纪律,在规定的时间内制定周密计划,完成所需的教学任务,其态度、言行等各方面都具有良好的指导示范作用,学生会不自觉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无形中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风尚。故而小学教师要端正自身的工作态度、着装得体,从而充分发扬榜样和示范作用。总之,在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教师就需要身体力行,充分发扬榜样和示范作用。

4、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寻找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点

在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寻找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点。小学生的思想还未成熟,自我约束力较差,不喜欢被人强制学习,这些心理特点决定德育教育必须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寻找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点。这样才能增强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增加德育教育效果。为此,教师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把握住学生的兴奋点和变化点,在最好的时机进行思想教育,给学生充分思考与发展的时间,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从而使德育教育收到实效。总之,在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就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寻找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点。

总而言之,在小学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就可以采取以上几个方面的对策。

小学德育重点例8

2010年7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德育已经从国家层面提高到了很高的层次加以重视。然而,作为学校教育的灵魂,德育并非单独割裂开来的,而是应该由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共同完成。分析大中小学德育衔接实效性并明确其影响因素即成为当前学校德育亟须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一、大中小学德育衔接

我国德育包含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是各个不同学段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德育衔接更是其中最重要的接洽点。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德育大纲对学校德育的总体目标要求,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特点、发展的规律,从纵向发展要求科学地规划和实施小学、中学、大学德育的具体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管理,使大中小学校德育相互照应,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循序渐进,防止简单重复和脱节,从而实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德育的自然过渡和人才科学培养的过程,能够更好地实现学校德育的功能和目标。

二、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

大中小不同学段的德育能否有效衔接,直接影响到全过程德育的开展情况及取得的德育实效,这就要求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德育要具有目标的统一性、教育的前瞻性以及协调的保障机制,确保德育衔接的有效性,最终提升德育实效性。大中小学德育衔接有效性具体细化,可包括四大方面衔接的有效性,即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德育管理和评价。

(1)德育目标衔接有效性

德育目标的设定在每一阶段都应该具备并突出自身的特点,以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同时还要注意各个阶段目标的衔接性,充分做到既突出了目标的层次性,又兼顾了目标的整体性。当前大学、中学和小学的德育目标缺少差异性,重复现象较为严重,区别仅在深入程度上,这样的目标无疑不能很好地为德育指明方向。德育目标作为德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提高德育各方面的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统领作用。

(2)德育内容衔接有效性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的,能够在各个学段教育中为学生所接受并认可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的设定不但要考虑能否实现德育目标,更应考虑各个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符合其心理和思想的发展规律,能够满足其成长成才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德育内容衔接有效,应该是由教育的各个阶段共同完成的。这就不仅要求大学、中学和小学各个阶段自身的内容设定符合整体德育目标,最大限度降低重复率和不结合实际的可能性,更要求其具有瞻前顾后的特点,即每个学段的内容都向上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延伸一点,以使各个阶段的内容能够很好地衔接,提高学生的德育效果。

(3)德育途径和方法有效性

德育途径和方法是落实德育内容、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的渠道和手段。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德育方法的选取需要适应德育途径,而德育途径的应用又应该根据德育内容的差异而有所区别。大中小学各个阶段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和生理差异,其辨别和接受事物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德育途径和方法能否适应各学段、各年龄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生长规律,在继承前人行之有效的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提升其实效性,将是最终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4)德育管理和评价有效性

德育管理是德育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通过其中的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考核监督等,将涉及德育工作者和与德育有关的多种因素有机整合而成德育工作的重要硬实力德育评价则能够促进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升,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德育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通过多方面的角度去测量德育工作及其各学段衔接的实效性,更加科学地体现出德育工作效果,从而为德育工作质量提升提供必要的软实力。

德育评价的难点是量化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一般包括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具体标准)、权重、评价方法等项内容,既要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又要具体、简明,有可行性,同时还应该具有各学段评价的连贯性和评价标准的一致性。通过有效的德育管理与评价,能够保障德育途径和方法的科学性,促进德育内容的有效传输,最终完成德育目标的实现,提升德育工作整体的实效性。

三、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主要影响因素

学校德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但同时学校德育又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其效果及各个学段德育衔接有效性势必要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分析学校德育衔接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将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构建提供客观依据和必要参考。

(1)教育体制

影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一个突出重要因素就是当前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长期的应试教育深入人心,在各阶段学生升学率以及高考指挥棒的引导下,各阶段的毕业班几乎都忽视或者干脆停止了德育相关的活动,唯考试成绩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学校教育中,各阶段的毕业班恰恰就处在智育和德育的衔接关键点,片面的重智轻德,就不仅是影响德育衔接,甚至是制约了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

(2)管理主体意识

德育管理主体主要指各层次的政府管理部门、与德育相关的各级组织和各级学校相应机构。这些德育管理主体,尤其是德育的主管部门主要针对大中小学不同学段分层分级设立,管辖各有范畴,并分别由不同单位管理指导,这种各自为政的工作方式导致了管理主体衔接意识淡泊,直接造成德育衔接的领导力先天不足以及在德育衔接制度、标准、方法等方面的建设上缺失,极大地影响了大中小学德育的有效衔接。

(3)教师队伍

学校德育工作实施的主体主要是教师,教师队伍的德育素质将直接影响德育工作以及德育衔接的实效性。首先,在大中小学各层次学校中,任课教师由于没有班主任、辅导员的具体德育工作,往往缺少德育意识和责任,忽视了应有的德育职责,发现的问题或视而不见,或交给班主任、辅导员了事,违背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髓,必然影响德育效果。其次,各层次学校的德育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忙于本身的各种工作,无暇顾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德育发展的必然过渡要求,不能主动参与到前后各相邻学段的德育过程中,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德育衔接意识的主观缺失,从而影响各个学段的德育连贯性和学校德育衔接的实效性。

(4)德育环境

小学德育重点例9

小学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会影响其终身的发展。对小学生的思想言行给予有目的、有科学性、有针对性的、有组织的教育,有利于他们理性看待社会,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小学生来而言,品德教育是十分关键的。

一、当前小学生品德教育欠缺归因

1.教师缺乏对小学生的情感认知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并没有深刻体会到小学生的自身情感,没有很好与学生们进行情感交流,对他们的情感认识不深,从而不能很好的开展品德教育工作。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抓不住小学生内心深处的想法,品德教育得不到实际的效果,反而变得更差。教师们只为了教育而去教育,不注重对小学生们情感世界的认知,结果适得其反。

2.家长缺乏对家庭品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如果问今天的家长,大概很少有人不承认思想道德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生活当中,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作为家长,却常常不自觉地强调发展孩子的智力、抓好学习是关键,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家长们最关心的、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孩子的考试分数。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存在严重的认识和行为的脱节。

3.社会过分关注考试分数

社会过于注重学生分数而轻视学生品德教育,使得小学思想品德教育遭遇当前的尴尬局面。虽然素质教育强调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很多学校的领导迫于升学的压力,只注重教学质量,教学重点就放在学生们的分数上,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忽略了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二、提高小学生品德教育途径的思考

1.重视情感教育,以知导行提高小学生的品德

思想品德是一门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实践性有机结合的学科。其目的在于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训练,让小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教材所说的道理,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教师只有正视情感教育,才能激发学生产生共鸣并指导实践活动。还应该特别提到,转变教育理念,实现真正的素质教育,不要困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嘴里空谈素质教育。

2.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提高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小学生年龄小,是非辨别能力差,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既容易接受好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也容易受不好的思想观念干扰。因此,在实践教育中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寻找、挖掘与教材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生活问题,用课文中阐明的观点、立场和方法来指导学生认识社会现实,给学生提供活生生的事实,让他们亲身体验,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形成。

例如,教学小学第八册《我们是一个集体》一课,可以先让学生理解、认识课文所讲的“心中有他人”是怎么样表现的,再要求家长给孩子播放视频“孔融让梨”,从而使学生既接受了课文阐明的思想观点,又使他们对社会上那些自私的、分裂祖国的行为更加深恶痛绝,进而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心中有爱,树立远大的理想,将来把社会主义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3.借鉴学科教法,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

思想品德课并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某种思想,而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课文内容的教学之中,掌握课文内容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根据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教好课文内容,让学生从课文内容中悟出道理,进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抓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以及朗读、背诵等语文教学方法都值得借鉴。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数字材料,可以增强观点的说服力,也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另外,隐蔽教育意图,让小学生没有感到在教育他,要他怎么做。引导他们自己寻求答案,在交流中探讨应该怎么做,拉近了品德课堂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也丰富了品德学科的活动化教学的资源。如教学《父母的疼爱》一课,在课的导入部分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了蜡烛、桔子、扇子、雨伞、西瓜等物品,以猜谜语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以此激发他们的兴趣,更好地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参与新的学习。

教师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异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教师对于课堂中发生的不良倾向要敢于管理,并依靠班集体力量,及时引导,以维护集体的优良风气,抵制歪风邪气。课后,教师要耐心地帮助犯错误的学生提高认识,使学生树立改正错误的决心,这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教育。利用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德育重点例10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应该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的优势,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修养,树立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德育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它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首先,小学生正处于由儿童向青少年过渡的关键时期,其道德思想正处于形成阶段,此时的德育教育会对小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属于基础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任务则更具特殊性。最后,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强调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不足

(一)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过多地关注学生对“双基”知识的掌握,忽视其个性和思想品德的发展。智育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德育在小学生的发展中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小学教师过于重视智育而忽略德育,易影响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淡薄。

(二)知识传授与育人方法相割裂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忽略学生的接受情况,致使德育渗透成为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德育效果不佳。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仅仅是讲述大道理,不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不仅不会产生良好的德育效果,反而还会加大教学难度。

(三)育人内容

“假、大、空”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教学气氛活跃,但实际上教学内容却脱离现实生活,不具备可行性,教育活动成为浮于表面的表演。一些教师为了实现德育渗透,选取了与教学内容不符的德育内容,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对策

(一)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德育意识

《教师法》中明确规定教师要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并且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重,转换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促进小学生的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二)选择恰当的德育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学方法选择不得当,就无法很好地将德育和教学联系起来,进而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德育功能的发挥。而如果方法运用得当,学生就会很好地接受德育内容。

(三)提高语文教师的德育教育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自身德育教育能力的基础是准确解读新课标中的德育要求,并根据语文这门学科的独特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实施。

1.在教材内容解读上进行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要做到与知识讲解、情感传递紧密结合。如学习《我的战友》时,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进而提升学生团结奋斗的道德品质。总而言之,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素养,教师可以通过钻研教材、发掘教材内涵,做到全面理解教材,进而充分展现教材中的德育成分。

2.在朗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朗读是小学生最初的阅读活动。但是,朗读并非简单地将课文读出来,而是通过把握整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用自己所领悟的情感将文章赋予感情并朗读出来。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章不同的感情基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在写作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写作的思路与内容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小学生感受和领悟生活,引导他们去体会生活中各式各样的情感所带来的不同感受,使他们能够仔细地观察生活。但不容忽视的是,小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很浅显,这就需要教师的点拨、指导,教师需要正确引导小学生观察生活、体会不同的情感。总之,新时代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落实好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思想修养也能得到提升,为社会输送品德优良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是心灵的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柳丽娜.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现代教育科学,2007(2):7-8.

小学德育重点例11

小学教育是学生成长中最为基础的阶段,而其中道德教育又是重中之重。面对近年来社会上所出现的少数小学生思想水平低下、道德意识淡漠的案例,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提升小学教育的德育作用,而将德育思想渗透入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最主要的抓手。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思想的必要性

1.目前德育在语文教学中作用不足

尽管我国已经高度重视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这一思想在全社会已经形成共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却不乐观。最近频频发生的小学生道德事件一次次向我们敲起了警钟,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现行的德育任务。出于传统应试教育的体制,无论是现在的小学评价体系还是学生学习任务,都是单一的注重学生成绩的进步,降低了学生德育的力度。

2.德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德育思想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单独地进行教授很难让学生领会理解。在小学各科目的学习中,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形式最为接近,因此,将德育思想融入语文教学中最为合适。对于德育中的某些内容,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都是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慢慢养成的,要求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积极学习,这都是宏观上对小学德育的具体规定。

3.实现小学德育的意义

德育主要是在平时的学习中通过恰当的方式,教育学生拥有健康的生活学习习惯,培养健全独立的人格体系,为日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打下坚实而正确的基础。从小告知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勤奋好学、诚实守信等,这些优点将会在学生未来的发展中发挥出特有的作用。

二、德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特点

1.审美性

小学语文学习中有很多文学色彩浓厚、文学手法精妙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传统文化的有效记录,也是美学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领悟其中的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升华学生的美学境界。

2.共鸣性

小学课本中的作品都是相关教育学的有识之士在经过大量的讨论和检验后,所选定的可读精品,在学习能力和思想水平上都与小学生的条件相符。其中不免有感人至深、振聋发聩之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所接触和领悟,其中所能触动人心的作品必然会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引人入胜。

3.层次性

在小学学习中,虽然都是基础教育的内容,但是不同年级的内容在层次上又有所差别。在教育中讲究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重点学习内容的逻辑性,年级高一点就可以分析其中的内在含义和精神世界,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注重德育的层次性。

4.渗透性

因为德育的固有特点,不能进行单一的教育,所以必须渗透入语文教学中,如何将德育思想渗透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直接决定着德育的成效。这种渗透性主要体现在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具体内容上,一是识字,对于个别具有浓重道德色彩的字进行仔细的讲解,让学生在识字的过程中明白相应的道德精义;二是阅读,在学生升入高年级以后阅读能力逐渐提高,学生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明白作品的意义。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入德育思想的主要方法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教育的主阵地,也是渗透德育思想的主要教育基地。德育在课堂中具体载体是课本,教师通过将课本中的知识进行一一的讲授,让学生明白德育思想的内在含义。在要求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将其中具有鲜明道德内涵的地方进行重点的突出,有序地引导,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技巧的同时,也能受到精神上的熏陶。

2.语文课外活动

在不少地方语文课外活动已经广泛地推广开来,收到了不错的成效,课外活动已经成为培养学生道德思想的重要手段。一来,可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的内容,二来这种方式更为学生所接受,现在的学生更喜欢外出学习,并在学习中寓教于乐,将德育思想渗入到其中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3.教师的榜样作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行为示范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合理评价,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除了家长,教师就是与学生相处最多的人群,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言传身教,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标准,就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