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旅游业发展分析

旅游业发展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26 10:18:55

旅游业发展分析

旅游业发展分析例1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们把旅游当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旅游业发展势头空前强劲,到90年代,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即使是在世界多个国家与地区的经济不景气时,旅游业也并未受到重创与打击,发展势头依然良好。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我国的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惊人。目前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旅游业列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或者先导产业。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以入境旅游为主的时期。

自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一段时间内我国旅游业以海外入境游为主导。其特点是,我国旅游业尚未被确定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接待工作的开展仍带有较多的政治色彩。

(二)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时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也逐渐地开始选择旅游这种娱乐方式,旅游开始逐渐占据主要地位。其特点为入境旅游与国内旅游并行发展。

(三)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国内旅游全面发展时期。

1997年至今。1997年是我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时期,我国旅游业业务经营基本格局再次出现新的变化,对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业务的分工也做出了新的调整。

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目前主要呈现以下状态:

(一)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覆盖面广。但总的来说任处于一种大众化、低水平、中近距离旅游的状况。从旅游消费方式和旅游消费结构来看,绝大部分属于观光旅游。

(二)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各级政府和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改善交通、增辟新的景点、美化环境、修建不同规格的酒店等。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旅游业带来了重要机遇。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动力,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带动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通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两个舞台,我国很好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在国际旅游市场中的形象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以及国内旅游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五)高科技信息化广泛应用于旅游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使旅游业经营管理手段、思维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人力,而且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旅游业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的途径,并可以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有助于中国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较高水平,实现蛙跳战略,后来居上。

三、旅游业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旅游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景区的掠夺式开发及粗放式管理。

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资源的保护,这是很多景区存在的致命性硬伤。而管理的不完善进一步威胁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认识上不到位,建立政府主导型旅游业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

很多地方政府对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缺乏认真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形成具体有效的政策导向和保障措施。

(三)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

邻近的地区之间各自为战,没有把资源的整合开发纳入周边地区的大格局中来考虑。缺乏总体的战略眼光。很多地方没有完善的发展规划或者发展规划不够科学。

(四)宣传不到位,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市场开拓缓慢。

“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还未完善,造成在宣传促销上资金短缺乏、力度不大、科技含量不高、手段单一,覆盖面不广,市场开拓缓慢。以致很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形不成买点,知名度不高。

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加深,入境旅游增长迅速;居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大大带动了国内旅游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逐步提升决定了境外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对旅游业的发展逐渐重视起来,旅游业各方面设施已具相当规模,旅游业得到很快发展并趋于成熟。旅游业的全面迅速发展,也为国际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旅游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想要较好的处理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大力倡导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采取有效的对策,以保证旅游业很好的造福于人类。

(一)强化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新机制并加强旅游立法工作。

体制的改革有利于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从而保障旅游效益的不断增长。对景区进行三权分离,即景区的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使三个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相互独立以建立现代旅游体制。而立法的不断完善将会很好地监督和管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使旅游市场规范化运作。

(二)强化景点线状开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景点的线状开发就是要把旅游资源进行线性整合,把邻近的相似的或者互补的资源连接起来。此举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的逗留之间;另一方面有利于资源整合,进而提升旅游品位。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有效缓解过度开发资源和资源保护的矛盾。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更加有利于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带动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树立品牌战略。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于品牌有着极大的认可,品牌就是口碑。我们要打造知名品牌的旅游景点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四)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关于生态旅游,古德温将其定义为:保护物种和居民的低影响的自然旅游,这种保护成员以资助或者直接实现,或是通过为当地社区和当地居民带来间接实现,因为当地可以将这些收入用于野生动物及遗址地区的保护。从生态旅游的定义即可清楚的看出来,生态旅游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与可持续成分,他要求发展旅游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从而实现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就意味着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生态旅游。生态旅游重视旅游资源与景区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注重资源的利用率。

生物圈保护区是生态旅游的一个积极的例子。设立生物圈保护区已经成为解决公园环境问题的一种手段。从空间上来说,生物圈有三个地带组成:1.一个核心区;2.一个缓冲带;3.一个过渡带。生物圈是联系自然区域的一个网络系统;是227种生物地理区域代表;是特殊环境的典范。生物圈保护区面积很大以确保有效的保护。这些生物圈为科研、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标准与依据,它们受到法律的保护;生物圈将与位列其中的现有保护区共同存在。

发展生态旅游,使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景区、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的保护与合理开发规划很重要。景区规划人员要尽量保留景观最自然、本色的一面,对自然景观要尽可能的进行人为加工、改造,提高最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五)充分利用我国的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

我国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充分考虑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元素的注入,从而使旅游业更具魅力与吸引力。要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提高旅游者的素质,提高对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更要遵守当地生态法规,加强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与旅游联系,为旅游业创造更多资源,价值也是值得研究、实践的问题。

宗教文化对旅游者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是很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提高了旅游业的文化价值。宗教因素的注入,使旅游业更具有活力与魅力,使旅游业向着综合性、多样化、特色化趋势发展。宗教文化与旅游相联系,既传播了文化,又提高了旅游的文化价值,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利用资源,可谓是达到了双赢的境界。

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阶层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区域、共同历史作用下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的社会性、稳定性、传播性、变异性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中国各地的民俗与生活很贴近,十分有趣,总能引起游客的新奇感。所以,要注重民俗资源的开发,对其进行完善、精品化、综合性开发,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六)合理开发与推销旅游产品,为旅游创汇扩大渠道,增加途径.

要合理掌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此了解消费者购买旅游产品的动机与其需求,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带动旅游消费从而有效地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要开发推销旅游产品,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充分收集消费信息,分析旅游消费者对那种类型的产品有兴趣。2.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开发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推销方式,达到更好的推销成果,从而使旅游业得到发展,提高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旅游业作为21世纪一个高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其发展潜力和市场价值都是巨大的。但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综合各种信息,使旅游产业的发展既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又不会对后代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即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只有做到全面、综合的发展,才能够地走好可持续发展这一条路子,使之更好的造福于人们。

参考文献:

【1】李天元 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南开大学出版,2004(1):22,24.

【2】戴维A芬内尔.生态旅游.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1):24,60.

旅游业发展分析例2

一直以来,我国在产业经济宏观调控上过多强调需求侧管理,忽略了供给侧结构性优化改革,导致我国经济结构不科学,资源配置不合理,许多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许多生产要素的活力难以绽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率较低,严重阻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正是面临这些问题,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多次出现“供给侧改革”,提出了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对于国家来说,供给侧改革是激发市场活力的有效策略;对于企业来说,是发展和变革的指导手册。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品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直接需要的产品,涉及方方方面,是经济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结合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旅游,明确“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是2017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之一。[1]这意味着旅游行业仍然会迎来许多发展新机遇。近年来,巫山旅游发展迅速,但制约其发展潜力释放的因素与瓶颈依然存在,在当前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环境下,巫山县旅游经济更上一层楼,就避不开增强及优化旅游供给这一基本的坎。

1巫山旅游发展现状

巫山县位于重庆市最东端,地处三峡腹地,扼守渝东门户,位于驰名海内外的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热线的中央,是由三峡大坝、神农架、大宁河小三峡组成的旅游“大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巫山、奉节、巫溪组成的夔巫旅游“小金三角”的核心。在巫山县周围500~800千米范围内,西面环绕着成渝经济区,北面环绕着关中-天水经济区,东面环绕着大武汉城市圈,南面环绕着长株潭城市群,巫山是被四大经济高地拱卫的“洼地”,易成为居住于经济高地的旅游者休闲度假的目的地。2015年,巫山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增长24.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8亿元,增长25.1%。[2]巫山旅游业已成为巫山县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大幅提升,产出贡献加强,为建成部级旅游强县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旅游供给结构还不合理,旅游集散功能不强,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

巫山县城是个搬迁的移民城市,其城市容量小、功能不齐、风格单一、旅游氛围不浓、公共服务不配套,加之近几年常住人口剧增,已超负荷运行。除小三峡游客中心外,缺乏一个大的游客接待集散中心,无法统一提供全域旅游服务,极不适应旅游发展新要求。主要旅游供给要素不配套,表现在停车、住宿、用餐和购物上,从住宿来看,县城宾馆酒店数量有限、规模小、档次低、服务不配套,且较为分散偏远,基本只能满足住宿功能;从停车方面看,县城停车场少,对应的停车位也就少,加之本地车辆停放后,供游客使用数量更少。同时由于街道较窄,旅游大巴根本无处可停,就导致游客无论住宿,购物、用餐极不方便;从用餐方面看,大大小小酒楼、餐馆百余家分布较散,不集中,也没规模,能够接待旅游团队餐的更是屈指可数,缺餐饮一条街、小吃一条街等综合配套特色场所;从购物看,目前经营旅游商品的门市只有十余家,且旅游购物场所小而散,没有集中成片,缺旅游土特产、纪念品综合配套的专业超市和购物场所。

2.2旅游产品单一、同质化严重,旅游产业融合度不高

旅游是一个产业链长、带动性极强的产业,相关部门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但从城旅、农旅、商旅、文旅、林旅、水旅等方面看,仍然融合度不高,无论是产业规划布局,还是政策资金扶持等,缺乏统筹协调和产业融合。从旅游休闲度假产品来看,整个全县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基本没起步,这是巫山县的一个短板。目前已开发的旅游商品中,有品质、有特色、有品牌并形成产业链的微乎其微。缺乏旅游商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龙头企业。

2.3旅游交通及相关配套设施满足不了旅游发展要求

近几年来,巫山旅游交通及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快速发展,整体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高。但随着全域旅游发展,特别是乡村旅游发展,很多旅游乡镇、村寨、农家乐道路等级和通行条件以及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等,都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同时水上旅游交通也需进一步提档升级,才能更好满足游客需求。

2.4新目标旧体制,旅游市场活力释放不够

巫山县政府对旅游行业政策引导力度有待加强,对外地企业政策保障和资本保障有待提高,对本土旅游企业扶持有待加强。巫山管理体制机制不顺,部门之间权责不明,协调困难;旅游项目实施资金审批、政策保障等方面均存在问题。新目标旧体制桎梏巫山旅游市场活力的释放,特别是传统的宣传营销模式效果较差,引起的关注热点较少,在全国竞争力显不足。

3发展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端着手,通过化解对有效供给的约束与抑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升供给的质量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政府要做的是保护产权、推行法治、简政放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必要的基础设施。巫山县应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探索其发展路径,实现旅游业的优化升级、跨越式发展。

3.1指导思想

巫山县应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巫山旅游发展全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总览,围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举全县之力,打造巫山旅游第一支柱产业。旅游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巫山旅游业发展,对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全县上下必须统一思想,各级各部门都应围绕旅游业发展,形成合力,发展巫山旅游业。

3.2加快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增加并优化旅游供给

在旅游住宿方面,着力打造多元化的住宿服务体系,建设一些高星级度假酒店、主题文化酒店和特色客栈,同时制定酒店行业规范,建立巫山酒店行业协会,协同政府管理。在旅游餐饮方面,应该建设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特色鲜明的餐饮服务集聚区,在全世界打响巫山旅游特色美食品牌,同时加大保障食品卫生安全,建立监督惩罚机制,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在旅游娱乐方面,可以推出以巫山神女及巫文化为主体的文艺表演、夜宴等夜游活动;可以在各大景区小镇、县城推出巫山特色民俗表演,做大做强民族歌舞、主题表演、实景演出。同时也可以在各大旅游小镇、度假区,开办些酒吧、茶社、娱乐、休闲美食、主题餐厅、风味咖啡厅等现代化休闲、娱乐、服务设施的休闲街,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等高档消费要求。在旅游产品方面,挖掘巫山旅游资源存量,打造一些有特色、有创意的节事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邮轮游艇游泳产品、自驾旅游产品。在交通方面,巫山应该形成与旅游发展相适应的水陆空兼备、多种方式进出、多种形式游览的立体旅游交通体系。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自驾车营地、汽车服务中心、汽车旅馆、道路安全等基础设施,增强旅游目的地、景区的可进入性和进行旅游活动的便利性,形成“快进慢游”多方位、无障碍、方便舒适的立体交通格局。

3.3创新体制机制

巫山县应成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突破体制问题。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相关乡镇和部门(发改委、交通部、文化局、民政局、旅游局等)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发展委员会(旅发委),建立健全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跨部门合作机制,建立相应协调小组,统筹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提高统筹协调旅游业发展的能力,真正做到全面统筹管理。改变政府部门内循环模式,加大企业的话语权,强化政企合作。旅游产业是由政府有效的产业规制、友善的市场营商环境、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等创新所需的规范性要素所规范出来的。政府应主动从权利型向服务型、规范型转化,建立服务型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构建政府引导、部门联动、行业促进、市场推动的旅游发展格局。巫山应搭建“旅游+互联网”平台,成立旅游数据中心,制定实施《“旅游+互联网”行动计划》,组建旅游监测中心,并研究建设旅游商品线上交易平台,进一步提升旅游信息公共服务水平。[3]

3.4精确定位,强化宣传营销

将巫山旅游整体形象纳入全县内外宣传工作总体部署,交通、中宣、旅游、民政等多部门共同组建旅游宣传推广体系,广开门路,面向国内外市场,加大旅游营销投入,强化旅游营销资源整合,构建系列化的宣传促销方案,以大手笔、大营销全力塑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形象。创新营销模式,走巫山特色之路。推广手段创新具体包括:依托国内旅交会、西部旅游博览会、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强化旅游文化宣传促销,开好旅游推介会、联谊会和区域旅游合作联席会;拓宽网络营销渠道,借助“互联网+”发力,开展“巫山最美”网络系列营销活动,如:通过互联网平台开展巫山旅游达人发现活动,无人机自拍视频营销活动等,突破网络与实体隔阂,进一步扩大消费群体。巫山县各部门及当地企业要成功在各种旅游者的交流聚集地如博客、SNS、微博、微信等平台上建立起自己的营销渠道,如,利用联盟企业产品+微店二维码+微信公众号联合的方式,加深巫山旅游企业、巫山景区管理团队、巫山政府与国内外游客互联互动,强化营销的趣味性,增大营销效用。

参考文献:

[1]张婧.“两会”旅游:全域旅游迎来利好[N].南方日报,2017-03-09.

旅游业发展分析例3

一、廊坊会展旅游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

(一)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对于廊坊来说,会展旅游业的发展起步是比较晚的,但发展速度却非常快,短短几年时间就逐步成为廊坊市一个令人关注的亮点和极具发展空间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廊坊市会展业依托区位优势,在政府积极扶持下快速发展,年举办展会数量、规模、水平呈高速增长态势,形成了一批以中国国际电梯展、中国国际石油管道设备展、全国印刷包装展、廊坊国际名鸽展示会为代表的知名品牌展会。廊坊市展览面积年均增速高达90%,展馆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会展配套设施完善。接待国内游客数量和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02.4%和122.5%,会展效益也在逐年增加。廊坊会展业走出了特色之路,并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发展,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廊坊的会展旅游业虽然已经成为主导产业,但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

(二)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尽管近几年廊坊市会展经济兴旺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廊坊市会展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有以下方面:

1.会展经济不够成熟,缺乏“名牌会展”,竞争力有待增强

廊坊市目前有较大影响的会展数量还比较少,多数会展知名度较小,这样在品牌的无形价值或扩张程度上,与名牌会展存在着很大差距。

2.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随着会展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交通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此外,为了更好地促进会展旅游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相关收费、给予优惠政策,为实现会展经济与旅游产业的良性互动搭建平台。

3.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发展脱节还比较严重

这也是会展经济不成熟的重要表现。如在廊坊市会展期间,参展商和观众的主要消费是住宿、餐饮、交通、通讯等,其它项目的开支相对较小。特别是旅游业,从会展活动到旅游消费,参与人员越来越少,旅游景点仅仅处于被动接待状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一方面,从廊坊现有的旅游产品来看,缺乏针对会展的旅游精品设计,使得会展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难以实现集聚效应。

4.会展主体有待进一步增加

目前,廊坊市会展由政府部门主办较多,专业性的展览公司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而且其中旅游企业对会展的介入还不够充分,难以形成百花齐放的大气候,也不利于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互动。

5.统计评估体系有待健全

对廊坊市会展旅游业的规模、质量,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方面缺乏相应的统计评估体系,无法全面系统地对廊坊市会展旅游进行定量分析。

二、廊坊发展会展旅游优势分析

廊坊在发展会展旅游的条件方面拥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区位优势廊坊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京津都市圈中心地带,所辖二区二市六县全部环绕在京津两市周围,素有“京津走廊、黄金地带”之称,区位优势明显。域内有京秦、大秦、京沪、京九四条铁路和京沈、京津唐、津保三条高速公路通过,“八横七纵”国、省干线公路和纵横交错的市、县、乡公路沟通了市内外的联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另外,首都机场和天津机场离廊坊市的距离都在一般拥有机场的大城市离自有机场适宜距离之内,廊坊市可视作是空港城市。天津港离廊坊很近,廊坊市亦可视作是港口城市。良好的交通为我市发展会展经济提供了保障。

(二)经济优势强劲的经济实力,也是廊坊的一大优势。十几年来,廊坊市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8年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51.5亿元,该市实现财政收入122.1亿元。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发展会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

(三)政策优势廊坊市政府大力支持会展业的发展,在2007年拨出100万元作为展览专项扶持资金,并出台支持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十一五”期间,投入会展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资金将达200亿元。在中共廊坊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科技教育城、会展旅游城、生态环保城”的宏伟目标,并将会展旅游业作为六大主导产业之一,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实现廊坊会展经济的更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产业发展优势廊坊有强大的特色产业支撑,如三河的高新技术产业,三河、大厂的畜牧养殖及加工业,香河的家具,永清、固安等地的无公害蔬菜,霸州的钢木家具,文安的胶合板,大城的摩配等,为今后举办特色产业会展提供了产业支撑。此外,高科技产业、环保产业园、物流产业园等产业的发展也将为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五)环境优势近些年来廊坊在美化城市环境上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使城市环境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使会展旅游的发展具备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六)信息优势廊坊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京津之间,已与京津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各种信息交流非常活跃,使廊坊的信息始终保持在领先地位。

(七)成本优势廊坊的展位价格、旅游费用、劳动力及交通等成本明显低于京津主城区,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

(八)后发优势廊坊国有大中型企业少、包袱轻,近年来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引进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为会展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软件支撑。

(九)市场优势京津两市有2000多万人口,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廊坊市可以在会展项目上与京津形成错位或互补,占领这两个巨大的市场。

三、廊坊会展旅游发展方略

廊坊市应充分利用自身发展优势,不失时机地依托京津、服务京津,从中寻求适合廊坊的发展方略。

(一)建立适合廊坊特点和优势的会展旅游管理模式

廊坊市政府应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业协会作用,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来发展会展旅游业。具体来说,就是政府进行宏观管理,通过宣传来扩大廊坊会展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高层次的企业来此办展;跳出政府单一投资的办展模式,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争取企业的赞助与支持;委托专业化的会展公司组织会展,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逐步形成一个集策划、运作、承办、接待服务为一体的会展经济群体,走出一条以展览公司为主,政府参与为辅,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标准化服务的路子。加快建立廊坊市会展行业协会,制订“游戏规则”,加强行业自律和协调,为各会展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专业设施的建设

现代化的会展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及会展旅游专业配套设施建设。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廊坊市应进一步改进路网布局,并在与京津交通全面对接中寻求新的突破,力争将廊坊交通融入京津,以实现与京津“同城效应”。廊坊市应重点在轻轨建设、高速铁路、机场互通等方面加大对接和建设力度,才能进一步拉近廊坊与三大直辖市的时空距离,为大型展会落户廊坊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廊坊市要通过加快城市信息主干网建设,提高网络容量和传输速度,加快传统网络的宽带网改造,完善现有光缆传输网、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实现市域内通讯网络无缝隙覆盖,为廊坊会展旅游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支撑;要通过加大电厂建设和电网改造力度,满足廊坊会展旅游业对电力的发展所需;还要加快推进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建设,通过控制地下水超采,改善水质状况和水生态环境,满足会展旅游业用水的需求。

2.完善专业设施建设

廊坊会展业在已建成的会展场馆基础上,应加大会展场馆及专业设施的建设力度。会展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将为廊坊承接更大型国际、国内展会创造优越条件。

廊坊市应通过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减免相关收费、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多渠道融资建设星级饭店,到2010年规划建成5星级酒店10家以上,以满足会展旅游业发展对住宿业的要求。廊坊市可通过适时引进国内外大型的旅行社集团企业或品牌以全面提高廊坊旅行社业的接待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廊坊市还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组建大型的旅游交通集团以满足旅游业对交通的需求。同时,廊坊市也可以利用京津丰富的旅游交通运输资源,达到借鸡下蛋的目的,满足会展旅游业对旅游交通服务的需要。

依据“环渤海休闲之坊”的定位,廊坊正以优质的现代旅游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以“一线、三城、九大特色、十大景点”为主的现代旅游。“一线”就是以打造“温馨之都、和谐廊坊”城市品牌为主线;“三城”就是气势恢弘的第一城、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深邃博大的东方大学城和声名远扬的香河家具城;廊坊旅游还有“吃、住、行、游、购、娱、学、健、美”九大特色以及蕴藏丰富的温泉资源和精致和谐的高尔夫球场等十大景点,这些都可以为今后廊坊市大力发展商务休闲旅游奠定坚实的基础。

廊坊市可以通过重点打造廊坊知名餐饮品牌,例如文安“古洼一锅鲜”、永清生态菜系、香河肉饼、大厂以牛羊肉为代表的各类清真食品、大城驴肉宴等特色餐饮,形成当地名品佳肴,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湘、粤、潮、沪各菜系餐馆,发展名菜、名厨和名店,以适应不同地域游客的消费需要。

廊坊市应着力做好扶持骨干厂家、提高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系列化产品和设立专卖网点等工作,以尽快形成廊坊产品走俏的旅游商品市场。同时,要提升廊坊旅游商品档次,扩大品牌影响力,以便更好地满足游客购物需求。

(三)明确廊坊会展旅游发展的定位

1.充分利用交通和区位优势,打造环京津休闲产业带和环渤海休闲产业带对廊坊而言,发展会展旅游业必须紧紧抓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和国家实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京津、服务京津、融入京津,凭借廊坊毗邻京津的交通和区位优势,结合廊坊自身特色,首先打造以廊坊为中心的环京津休闲产业带。

2.以会展旅游作为休闲产业带的核心,将廊坊打造成环京津和环渤海区域性会展旅游之都廊坊必须避免与京津两座大城市形成重叠、同构化的产业结构,而要打造互补互利的合作平台。廊坊市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要用沿海的思想、沿海的观念、沿海的区位,借助于京津的优势,实现会展旅游业超常规发展,推进廊坊快速崛起为环京津和环渤海区域性会展旅游之都。

3.树立目的地意识,打造会展旅游目的地,形成完整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条廊坊的会展旅游发展规划应突破传统的展会驱动型的开发理念,采用适合廊坊发展特点的产业驱动型开发理念,以经济发展带动会展旅游,再以会展旅游促进经济发展。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要树立目的地意识,从营建旅游目的地的高度进行全方位的规划,从时间和空间上把廊坊的发展规划作为一个整体,在进行充分的市场分析和资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发展的目标与任务,把廊坊打造为独具特色的新型会展旅游目的地。

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形成完整产业链条。为解决京津对廊坊“阴影效应”的问题,首先要充分利用京津的客源优势,以京津为跳板和平台,使廊坊成为京津会展旅游的附带地区,把京津地区的客源变成廊坊的客源。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如采用“补充式”销售等模式,形成廊坊自身的客源优势。其次要转换角度,从区域合作的高度,避免对立地去看待廊坊与周边地区的关系,把周边地区的会展旅游资源当作廊坊可利用的资源,形成廊坊自身的资源优势。同时立足自身特色,充分利用比较优势,与周边地区形成互补,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的展、会及食、住、行、游、购、娱相关产品,在本区域内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条,促进本地会展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会展业与旅游业的结合,突出特色,形成产异化的会展旅游产品结构

一方面,注重会展活动的旅游延伸,选择特色品牌展会打造成为特色旅游产品,转化会展的配套服务设施为旅游所用。同时,掌握国际会展信息和旅游发展趋势,将国际会议、展览项目的申办与廊坊旅游的海外宣传促销相结合。另一方面,提升旅游饭店的会议设施,满足国内外大中小型会议需求。利用旅游休闲设施对参展商和观展商的吸引作用,将大型精品旅游节庆活动和大型会展结合起来,形成以会展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会展的良性互动模式。超级秘书网

(五)运用科学的营销理念,形成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根据廊坊的特点,按照区域化、国际化的要求,可培育会展品牌和旅游品牌。在品牌培育和推广过程中,还要注重树立区域整体形象,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产品来经营和推广。廊坊应该充分利用北京展览资源丰富的优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加强与在京中央部委和全国性行业协会的联系,争取联合举办展览。

(六)注重机制创新,提高会展旅游的市场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

旅游业发展分析例4

(一)西部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西部地区的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清醒的认识是比较重要额一个因素,对其资源的本底未能得以明确化。从实际的发展情况来看,西部旅游业从总体上还处在后进的状态,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在思想观念上相对比较落后,各级的领导在旅游业的全面认识方面还有待加强。还有就是在旅游交通层面的问题,由于交通的可进入相对较差就会对旅游业造成直接性的影响。

另外就是在资金方面的投入不足,从而造成了旅游产品的开发存在着困难,这样也导致了西部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大幅度下降,不能满足旅客的实际需求。一些比较珍贵的文物等旅游资源存在着认为破坏的现象,没有将旅游资源进行转换成经济发展的优势,所以在实际的发展上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不仅如此在旅游的促销力度上以及旅游的基础设施上都需要进一步得到加强和完善,在对外开放的程度上也要能够进一步的开放。

(二)西部旅游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交通是旅游业的重要构成,也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旅游交通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从现阶段我国西部旅游交通的发展来看,还在诸多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旅游交通的设施质量没有得到改善,从而造成了旅游景区可进入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在一些节假日或者双休期间,在旅游交通方面不能对实际需求得到满足。并且在交通业的实际发展上严重滞后于西部旅游发展,对旅游交通的建设资金也相对比较缺乏,交通的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效果呈现。

二、西部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性及旅游交通优化策略

(一)西部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分析

对西部的旅游产业进行大力发展能够对地区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西部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在旅游资源的优势上体现的较为显著。对旅游业的大力发展能够使得资源优势转换成经济优势,从而将西部经济的文化经济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并且有利于对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得到有效缩小,和对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处理,主要是体现在就业层面,由于旅游业是生产劳动相对比较密集的发展产业,故此就能够有效的带动当地的就业发展。并且能对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旅游发展是和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故此在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在环境的问题上加强保护。

(二)西部旅游产业发展中旅游交通优化策略

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在旅游交通方面得到充分重视,对旅游交通的规划要能结合实际科学性的规划,从而来实现旅游和交通的互动发展。从实践发展能够看出,西部旅游产业的发展基础是要在交通上得到有效优化,要能够遵循交通规律,这就需要进行在铁路建设以及公路建设上加大建设力度,也要能够在交通旅游协调发展基础上,将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旅游的整体发展得到兼顾,将两者的关系要能得到平衡保持,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促进西部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再者要能够对西部旅游交通的体系构建立体化的加以呈现,对景点的可进入性得到充分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要能够在政府层面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严格的遵循市场发展的原则,将旅游和交通两者在规划上进行紧密结合,大力的建设旅游交通运输业,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形成道路通畅及运输安全快捷的旅游交通体系。

还有就是要能够在西部旅游交通的资金筹集层面要能多渠道的施展,这样方便于旅游交通基础建设的完善。想要将西部旅游交通得以高水平的呈现就要能够在投入上得到加强,将基础建设工作得到完善做好,要能紧密的和自身的交通基础建设的特征相结合,在资金投入的规模水平上通过多渠道的进行增加,最大程度的将旅游交通竞争力得到有效强化。从具体的融资渠道上来看主要可通过旅游企业上市发行股票,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来进一步推动能够有效适合西部地区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及产品升级换代的投资回报高的旅游开发项目。

另外就是要能够对其交通营运管理的现代化进行有效积极的推动,在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上进行加强,从而为顾客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在服务的质量上也要能够得到有效优化最终满足旅游者的实际需求。还有就是要能够进行对旅游交通的相关部门在协作上进一步加强,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涉及诸多的部门,只有在各个部门能够得到积极配合协调的基础上才能高效的运作,所以交通规划以及运输管理等都要能积极协调配合。

旅游业发展分析例5

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在当地旅游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桥山黄帝陵区3000多株千年古柏群,堪称世界古柏的“活化石”,黄帝陵被誉为“天下第一陵”,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景区的开发代表了我县的旅游业发展水平。林业特色生态旅游的发展能够明显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并带动相关衍生行业的共同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以陕西省黄陵县的旅游业发展为例,通过建立黄陵桥山森林公园来进行当地旅游业的开发,促进我县林业特色生态旅游产业的优化,从而切实促进县域经济的提高。

2黄陵县生态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黄陵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炎黄子孙朝圣地,位于陕西省中部、革命圣地延安市南端,总面积2292平方公里,人口13万。黄陵生态环境良好,沮河、葫芦河径流地表,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桥山林区是陕西省五大林区之一,号称萨陕西省的“一叶肺”。黄陵人文景观独特,境内既有武君柏、龙头柏、黄帝手植柏、掛甲柏,又有秦直道、子午岭、侯庄湫、桥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湖泊以及丰富的物种等,这些都提供了黄陵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契机。黄陵县的历史悠久,县内还有很多建设完整的黄帝庙、紫娥寺、万安禅院等历史文化遗址,这些赋予了黄陵县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黄陵县旅游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号称“天下第一陵”的黄帝陵享誉海内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

2.1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

黄陵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围绕“一核心四区域”的旅游发展思路,推出以黄帝陵为核心,黄帝文化园区和轩辕酒文化园区为载体的黄帝文化游览区;以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和秦直道为载体的森林休闲度假游览区;以侯庄湫、贾塬湫、万亩苹果观光园为载体的农业观光体验游览区;以店头镇和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园区为载体的现代工业游览区,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林业生态旅游资源,中部有黄帝陵景区,通过国家黄帝文化园区打造,设施更加完善。西部依桥山国家森林公园、万安禅院为主,桥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全国首个以黄帝养生文化为主题有的森林生态旅游景区,由一谷(轩辕养生谷)、一岭(飞龙岭)、一寺(紫峨寺)、两小镇(潮塔小镇、双龙小镇)组成。区内群山环抱,植被茂密,湖泊众多,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奇特的地形地貌,物种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98%,空气负氧离子指数高出城市30倍密,且有成熟的休闲、餐饮服务,是生态养生、运动养生、美食养生、健康养生、居住养生、文化养生的绝佳圣地,开园以来,倍受关注。东部有南沟门水库、武君柏、龙头柏、侯庄湫等现有的待开发旅游资源。

2.2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经营现状

从黄陵县的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现状来看,可以得出当前黄陵县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向四周进行辐射。但是就当前黄陵县的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来看,还有很多东部的潜在的旅游资源未被开发出来,即使建设已经相对成熟的黄帝陵、桥山国家森林公园,也依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对于黄陵县来说,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其厚重的黄帝文化底蕴,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时,可以通过建设相关的人文景观区,来丰富当地的旅游景点,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渐慕名而来,对当地经济带来很好的刺激,有利于该地的可持续发展。

3林业生态旅游开发启示和对策

3.1拓宽投入渠道,广泛开展招商引资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和完善,在进行林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以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为指导,充分发挥出市场经济的作用,不断的加大招商引资的活动力度,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我县政府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条件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从而能够吸引相关的投资商来进行旅游资源的投资,筹集到开发基金从而更好的进行旅游景点的建设。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将我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与林业重点项目和旅游开发项目等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定点定投、资金捆绑以及项目融合等多种方式来筹集开发的资金。

3.2创新发展思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黄陵县林业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应该与全县国土政治、开发及综合利用的规划相结合,为景区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从而可以完善景区的建设工作,同时对于正在建设的景点,要根据当地的文化和城市的需求来进行,跟上时代的潮流以满足现代都市人们的需要。在景点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重点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并进行相关的主题园区建设工作,从而使园区的活动丰富多彩起来,吸引游客驻足,并保证游客的回头率。在园区的设计和建设时,不仅要根据当前人们的喜好来进行,设计人员还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要能够预见到未来景区发展的模式,从而促进当地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3.3完善机制创新,大力吸引专业人才

林业生态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工作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较高,而且工程是一次性的投入,且成本巨大,因此,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设计人员的水平,保证景区的质量。在园区建设之前,要对当地环境和特点进行充分的考察和了解,并根据相关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做出详细的计划,保证施工进行的顺利有效。在景区建设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来进行规划,因地制宜,尽量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有的自然风貌,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鬼斧神工的建设工作。在建设的过程中,安排相关专业的人才进行工作的监督,确保工作严格按照图纸和计划来执行,保障施工的效率,从而保证景点的美观性和实用性,保证其经济效益。

3.4促进产业项目建设

旅游业发展分析例6

 1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区域交通的改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区域旅游联合化与一体化的加强,江西省旅游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02年至2009年,江西省旅游接待总人数年均增长率达16%;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率达19.8%,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然而,江西作为中西部地区一个欠发达的省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旅游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起点低,在全国旅游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对缺乏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地区而言,其旅游产业能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即是否具有发展旅游产业的潜力,对明确这个区域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极为关键[1]。对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有助于正确认识自身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有针对性、有目标地改进和提高。

目前,学术界对旅游竞争力的研究比较多,而对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研究并不深入,大多数学者是将旅游发展潜力作为衡量旅游竞争力的一个部分来研究的。对于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研究多着眼于具体类型的旅游产品发展潜力、旅游市场潜力等方面,对于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潜力研究非常少,对于江西省省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研究更是少有涉及。在研究方法上,早期以定性研究为主,近几年开始引入定量研究。E.Canestrill(1991)等指出,旅游地的竞争力不只是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上,应主要看它的发展潜力[2]。马勇 (1997)从区域旅游资源的潜在保障力、区域社会经济的潜在支持力、区域环境容量的潜在承载力三个方面构建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3]。此外,杨敏(2006)、曹新向(2007)、武传表(2009)、丁悦等(2010)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部分地区乃至全国旅游业发展潜力的评价进行了探索,不同的学者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体系。从评价方法来看,主要为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和因子分析法等。[4]~[7]

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中西部地区18个省、市、区与江西进行了比较研究,在此基础上,对江西省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进行客观评价。

2 数据说明及研究方法

2.1指标体系构建 旅游业是综合性和依托性很强的产业,区域旅游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力,首先需要诸多条件的保障和支撑,本文将这些保障和支撑条件,归结为旅游潜力保障力和旅游潜力支持力;另一方面,旅游市场供需双方作为该区域旅游业发展的主客体,也必将对该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从区域旅游的需求潜力、供给潜力、潜力保障力、潜力支持力四大类构建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全面性以及区域间的可比性,最终确定了43个具体指标(见表1)。

表1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旅游发展潜力

评价指标

旅游需求潜力(A)

国内旅游人次数(A1)、国内旅游收入(A2)、入境旅游人次数(A3)、旅游外汇收入(A4)、近5年国内旅游人数增长率(A5)、近5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A6)、近5年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率(A7)、近5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率(A8)、近5年客房平均出租率(A9)、游客人均消费水平(A10)

旅游供给潜力(B)

旅游资源品位度(B1)、旅游资源丰度(B2)、旅行社数(B3)、星级饭店数(B4)、星级饭店床位数(B5)、旅游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B6)、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税(B7)、旅游企业人均固定生产原值(B8)、旅游企业人均实现利润(B9)、每百万旅游从业人员数量(B10)、旅游院校数(B11)、旅游院校在校生数(B12)

旅游潜力保障力(C)

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数量(C1)、人均拥有道路面积(C2)、人均邮电业务量(C3)、每万人卫生医疗床位数(C4)、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数(C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C6)、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C7)、烟尘排放达标率(C8)、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C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C10)、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C11)、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GDP 比重(C12)

旅游潜力支持力(D)

人均GDP(D1)、GDP增长率(D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D3)、人均财政收入(D4)、财政收入增长率(D5)、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D6)、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D7)、每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D8)、每万人专利申请数(D9)

2.2研究方法 由于评价区域旅游业发展潜力的指标较多,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将众多评价指标转化为几个互相独立的综合指标,消除了自变量共线性以及指标权重确定的随意性等问题,克服了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得分越高,说明该地区的旅游发展潜力越高,反之则越低。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旅游需求潜力、旅游供给潜力、旅游潜力保障力、旅游潜力支持力四类。对每一类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出每一类竞争潜力得分( 式 1) 。然后计算每类的均方差贡献率并将其作为各类的权重,加权得到各地区综合竞争潜力评价值( 式 2-4) 。

式中: F 为每一类竞争潜力得分;fi为每一个主因子得分;θi为主因子贡献率。

式中:δi为第i类的方差贡献率,Fij为第i类指标第j个城市的综合得分,E(Fij)为i类指标综合得分平均值,Wi为第i类指标权重,Fj为第i类指标得分,Zj为第j个城市的旅游发展潜力得分。

3 分析与讨论3.1中西部18省旅游业发展潜力综合比较分析根据已经建立的综合评价模型,搜集各地区2006~2010年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中Factor模块,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旅游需求潜力、旅游供给潜力、旅游潜力保障力、旅游潜力支持力四类指标分别进行数据处理,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子,并计算每一类竞争潜力得分,结果见表2(列1~8)。最后,根据以上四类指标的综合得分值,运用公式2-4计算各类指标的方差,以各类指标方差贡献率为比重,加权计算各省市旅游业发展潜力的综合得分,计算结果见表2(列9~10)。从综合评价结果看,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潜力位前10位的依次是河南、内蒙古、湖北、重庆、湖南、安徽、山西、陕西、四川、江西,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份均名列其中,这充分反映了中部地区旅游业凭借良好的产业基础及区位优势所体现出来的巨大的竞争优势和旅游发展潜力。而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潜力位于第10,在中部六省中处于末位。近几年江西省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较低,与中部地区兄弟省份及国内其他发达省份仍有一定的差距。 表2  各类指标得分及位次表 序号12345678910地区需求潜力排名供给潜力排名保障力排名支持力排名综合得分排名江西

-0.00154

120.27743

70.01867

120.02859

90.07967

10河南

1.13023

11.15998

10.00278

130.13403

60.57699

旅游业发展分析例7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176-01

SWOT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分析研究对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的综合分析与评估,得出结论,提出符合具体研究对象的发展战略。SWOT分析法也是现今比较广泛应用的内外部环境综合分析术,通过对SWOT分析法的应用,有助于找出焦作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和发展的瓶颈,可以更好地探索出焦作旅游业发展的前景和战略方向。

1 SWOT分析――优势

焦作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山,南邻黄河,与山西省晋城接壤,与郑州、洛阳隔河相望,东接新乡,西邻济源。北接太原、东连京广,南达陇海,同时穿越焦新、焦枝、焦太铁路。焦作现有旅游从业人员将近3万人,星级以上饭店15家,旅行服务社接近20家。经济发展属河南上游,污染企业逐步减少加之城市市民,清洁工人的维护,城市卫生有目共睹,交通较为便捷,都为旅游业或整个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

焦作市的山水风光如诗如画,令人叹止。母亲河的源远流长,太行山的层峦叠嶂,塑造了焦作旅游的丰富资源。云台山在南太行五大著名景点中最能体现焦作山水的特色,以水叫绝,以山称奇,堪称华夏第一高瀑的老谭沟云台天瀑布更是令人叫绝。2004年2月,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大会上,云台山景区以全国第三、世界第五的名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而在全国骤然引起强烈关注。

一直被人们誉为“北方小三峡”的青天河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可与江南秀丽风光媲美。青龙峡风景也是享有河南省唯一的峡谷型省级风景名胜区,堪称“中原第一峡谷”。神农山风景被誉为“太行精粹”,它的奇、绝、险、雄让人流连忘返。这幅犹如山水画的立体长卷是带动焦作旅游业发展的基石。以云台山为中心,各大旅游景点为辅助的集群效应正在慢慢显现。以第二产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为核心的发展模式逐渐形成。

2 SWOT分析――劣势

在焦作城市发展转型之后,虽然旅游业很快显示出它的独特优势,带动了焦作市GDP的增长,但是它的发展仍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重视不够,缺乏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先进的发展管理理念,造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服务达不到高水平,无法满足不同游客的多方位需求。焦作市的经济虽然有着良好的发展,但经济总量仍相对较小,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二是绝大多数旅游业发展不够成熟,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集群效应不明显,旅游购物和娱乐等相关配套方面欠缺,影响了旅游业发展的综合水平,进而影响到整体的收益。三是游客结构不均衡,多以一日游、度假型游客居多,消费群体处于较低水平,不能带动整个旅游消费的层次向更高水平发展。而根据“尺度―等级理论”,大尺度游客只对那些大型、高档次旅游景点感兴趣,而焦作的旅游景点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各方面开发受到限制,因而各景区应以加大规模,增强吸引力为出发点,延长游玩时间,并提高其他相关产业的收入。四是市场推广不够广泛,游客群体多是周边地区,而没有广泛扩展到全国各个省份和地区,乃至世界。此方面要增加宣传,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形成旅游产业一体化,增强集群效应。

3 SWOT分析――机遇

在考虑到整个焦作旅游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要看到整个焦作,整个河南,乃至整个中原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焦作旅游业发展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继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措施,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有了政府的重视和资金投入,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中部地区的崛起是在当下,而河南省也是整个中部的命脉和中心地段,河南经济也随之国家政策的调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发挥聚合效应。由于焦作特殊的地址位置以及与省会郑州的毗邻,旅游区域合作也会大大向前推进,实现客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其次,在2010年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起草拟定以河南省为主体,包括山西、湖北、安徽、山东、河北省部分地区的“大中原经济区”,此项战略已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此项政策,实现了豫鄂皖晋鲁冀6省25市在各个领域的通力合作。在旅游发展方面豫鄂皖晋鲁冀的旅游资源各具特色,又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共同规划旅游精品线路,发展区域一体化的大旅游。焦作作为大中原经济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在发展区域一体化的大旅游中可以综合各个地区旅游优势,发展符合自己独特魅力的旅游产业,带动整个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4 SWOT分析――威胁

焦作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周围旅游城市的竞争和同类型旅游资源的遮蔽。比如在河南省境内除了焦作云台山,还有很多类似的山水风光,像五岳之一的嵩山、岈山、石人山等,与之风光特色相近,进而也将产生激烈的竞争。并且当今的旅游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山玩水,而是向一种休闲型、文化型等多元素转变。面对残酷的客源竞争,必须使焦作的旅游产业具有自己的特色,走精品路线,发挥创新,制造出更多个性化的旅游产品,提供更多特色的服务。同时,大量旅游人群的涌入,素质参差不齐,不乏一些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的游客,而景点本身缺乏相关的管理机制,影响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最后,第三产业的收入大多流入政府,而政府的再分配却没有用于环境治理等方面,导致恶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健康持续发展。

5 焦作旅游业发展的分析结论

旅游业发展分析例8

一、引言

旅游业是云南省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对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尤其对餐饮业、住宿业和交通运输业有着极大的带动作用,而且对扩大就业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对于云南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进行SWOT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这对于云南旅游业的战略定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影响云南省旅游业的劣势和挑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并依靠优势抓住机遇提升云南旅游产品的质量和游客体验。为了推动云南旅游资源的整合和规范旅游业的相关规则并最终实现云南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因此本文选择SWOT分析法对影响云南旅游业发展得各个因素进行分析。

二、云南省总体情况

云南省地处西南边陲,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三个国家接壤,边境线较长且边境贸易发达,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的交通便捷,这为云南的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云南省处于北纬低纬度地区,属于高原地貌,各种气候类型分布于此,有热带、亚热带更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 “立体气候”的景象。而且云南省大部分城市四季的温差小,日照时间充足,降水适中,气候宜人。云南少数民族众多,除了汉族以外有25个少数民族居住于此,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而且民风淳朴人们热情好客。由于这样的特点云南形成了不同的旅游产品和发展模式。既有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旅游,又有各种名胜古迹。

三、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一)云南旅游业快速发展

云南省2105年旅游业生产总值为2665.74亿元,占云南省GDP的比重为19.4%,总量上相比2014年的2111.24亿元增长20.8%。2014年国内旅游总人数为23972.35万人次到2015年则达到了2811649万人次,同比增长14.7%。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仅是国内旅游人数增加,港澳台和外国游客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人数从2014年的457.84万人次到2015年的533.5万人次同比增长14.2%。外国游客的增加带来的外汇收入从2014年的24.19亿美元到2015年的24.21亿美元,增长相对缓慢。其中拥有边境口岸的州市口岸入境一日游的游客也不断增长。

(二)景区的数量众多、类型丰富

到2013年为止,云南省5A级景区有6个分别为石林、玉龙雪山、崇圣寺三塔、丽江古城、热带植物园和普达措国家公园,既有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又有民族风情。云南省5A级景区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五,西部排名第一。云南省4A级景区多达51个,从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到大理的安静的文艺再到香格里拉绝美的自然景色应有尽有。

四、云南省旅游业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云南省生态环境优良,空气清新,蓝天白云的景象随处可见,这是云南最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地方。而且云南的气候宜人,本身就是一个大空调,这样的气候吸引着大批游客来此度假避暑。云南的自然风光也各具特色,西双版纳有热带雨林,大理有湛蓝的洱海和雄伟的苍山十九峰而香格里拉则有普达措和梅里雪山等。除了自然风光,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聚居于此,因此最纯粹的民族风情也是云南旅游业的优势之一。不仅如此,云南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游客们可以感受最真实的历史。

2、旅游景区知名度高。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培育,云南省创建了一大批致命的旅游城市和旅游景区。

目前云南省4A级及以上景区多达57个,知名的旅游名片遍布全省各地。而且云南拥有大量的部级和省级文明示范点、风景名胜区。其中昆明、大理丽江、建水巍山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市云南旅游最知名的名片,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来感受纳西文化、玉龙雪山之美和文艺慵懒的生活方式。大理更是在2004年获得全国十佳魅力城市之一,享有 “天下风花雪月,人间魅力大理”的称号。而且云南省被称为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资源,因此西双版纳奇特的原始深林体验也是云南旅游的名片之一。

(二)劣势

1、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随着西部大开放战略和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云南省的公路、铁路和航空得到的快速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中部和沿海地区云南省的交通发展仍然相对落后。云南缺少中部和沿海地区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而且通往世界大城市的国际航线较少,甚至通往国内城市的国内航线也大多集中于昆明。

2、旅游行业规范和管理体制不健全。云南省旅游行业规范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旅行社以低价游的方式诱导游客参团进而导致导游将旅游行为变成购物行为。由于行业对旅行社的恶性价格竞争和以低价游为噱头的行为不加以规范,使其对云南旅游业有极大的伤害。其次政府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不健全,使云南旅游业有些失控。

(三)机遇

1、沪昆高铁的建成。预计2016年底沪昆高铁将运行,沪昆高铁的开通使云南的城市进行城市转型和产业升级,不仅如此,沪昆高铁开通后,来云南和通过云南到东南亚旅游的游客预计将增加3倍。这对于云南的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好机会。

2、政策的支持。2014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云南乡村分布广泛,风俗各具特色。而且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乡村的独特风俗仅存在于云南省境内。因此乡村游将是云南旅游业发展的另一个机会,而且还能消化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挑战

1、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破坏。云南旅游在快速发展,景区的开发也在不断进行,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开发者不注意对周边环境的保护,不合理的开发。使得景区周边的生态环境恶化,破坏了生态平衡。比如洱海周边湿地减少、水污染等。

2、缺乏人才和专业的培训体系。由于云南地处西部地区教育落后,尤其对于旅游业的人才的培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导游薪酬制度不够完善,缺乏人才激励制度。因此与旅游业相关的人才相对稀缺。

四、云南省旅游业的对策分析

第一,不断创新旅游业的发展模式,利用电商平台为其提供发展的新思路。第二,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加强环境的保护。第三,完善教育体系,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发展云南旅游业。第四,建立云南旅游行业规范,禁止价格恶性竞争,完善导游薪酬制度。第五,突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增加参与性和娱乐性旅游项目的建设。第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作者单位: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旅游业发展分析例9

摘要:伴随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商品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婺源旅游商品产业已初步形成集群效应,有利地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婺源旅游商品产业的发展条件进行分析。

关键词:婺源;旅游商品产业;SWOT分析

近年来,婺源县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重点引进旅游商品产业项目形成产业集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重点发展了茶叶、砚台、木雕及旅游食品等。下文将从优势、劣势、挑战、机遇四个方面分析婺源旅游商品产业发展的条件。

(一) 优势分析

1、独特的区位优势。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隅,地处赣、皖、浙三省交界处,东邻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连景德镇市,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铜都德兴市,北枕部级旅游胜地黄山市,是一颗镶嵌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的璀璨明珠。婺源一直以来都有“书乡”、“茶乡”之称,是我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同时,由于地域的优势,使得游客可以形成一条龙的旅游路线,随着游客参观婺源各景点数量的不断增加,也将促使旅游商品销量的进一步上涨。

独特的地域优势加强了婺源与各地的联系,这不仅为婺源旅游商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同时为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2、良好的发展基础。婺源县政府围绕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总体规划,推出了系列化、精品化、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婺源县旅游商品已有的发展现状以及形成的较好基础,为旅游商品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石。

3、显著的成本优势。婺源特有的人文环境背景给予其丰富多样的旅游商品资源,为旅游商品的开发、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如木、石、泥、草、竹、藤、叶、茶等都能作为旅游商品的制作材料,这便使得婺源县旅游商品资源丰富、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生产旅游商品的原材料来源广泛且成本低廉,同时,大多数的旅游商品仍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劳动力的市场价格相对较低,这些无疑大大节约了婺源县旅游商品的生产成本。先注册的低成本优势,使得旅游商品产业可以低于竞争者的价格销售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也可以与竞争者同价销售产品,取得较高利润。

较低的生产成本为婺源县旅游商品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低成本优势使得婺源县旅游商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

(二)劣势分析

1、用工难问题突出。旅游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即用工难和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由于部分旅游商品属于低附加值且劳动密集型产品,造成劳动力的工资低廉,那些有一技之长的技工、高级技工以及管理人员,甚至是普通员工,都争相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谋职,从而造成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用工难”问题比较突出。

用工难的问题,使得企业在生产旅游商品的过程遇到了很多障碍,这样无疑使得旅游商品的发展速度放缓。

2、生产企业规模小。目前,婺源专门开发和销售旅游商品的大型企业极少,大部分生产企业为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规模不大,企业间缺乏相互的关联,经营分散,尤其是一些手工艺品,主要是家庭作坊式生产。这些企业受到自身规模和实力的限制,很难在市场研究和开发方面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旅游商品品牌的打造过程中,市场经济意识和适应能力较差,缺乏追求品牌效应的意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旅游商品生产规模小,品牌意思薄弱,这严重阻碍旅游商品产业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三)机遇分析

1、旅游商品博览会的兴起。目前,全国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企业已具相当规模。同时,我国为促进旅游商品的快速发展,定期举办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此博览会以“拓展旅游产业功能,推动旅游商品创新,促进国家内需增长”为宗旨,突出交易,引领潮流,优化服务,全面提升展会的品牌化、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促进旅游商品创新与发展,搭建了全国旅游商品展示大平台、转型升级大平台、交易大平台,创造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旅游商品会展大品牌。

旅游商品强大的支撑力量―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为婺源县工业园区旅游商品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

2、县政府的政策扶持。2014年新年伊始,婺源县财政拨付有机茶产业发展奖励资金35万元,对该县2013年新增的有机茶园、有机茶叶展示展销活动、名优茶评比获奖、省级以上城市开办婺源有机茶专卖店等给予奖励。茶业是婺源传统优势产业。围绕茶产业发展规划,该县出台扶持政策,每年整合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扶持有机茶产业发展。

婺源县政府大力的政策扶持,为婺源县工业园区旅游商品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前,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充满生机活力的一项重要的新兴产业。同时,婺源县政府在2014年的主要工作任务中提出培育多元旅游业形态。即加快旅游与其它产业融合,努力创新一批绿色、古色及文化创意等旅游新业态。全力开发旅游、文化、商贸、养生为一体的旅游产品,推进茗坦温泉度假、七里亭文化公园、五显大帝文化园、中国斗茶城、文化旅游服务产业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积极培育茶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会展旅游、主题公园旅游等新业态,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

旅游商品广阔的市场前景,将不断推进旅游商品的向前发展,不断提高旅游商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

(四)挑战分析

1、周边市场的激烈竞争。由于婺源东距浙江衢州150公里,南距江西上饶180公里,西距江西景德镇80公里,北距安徽黄山市(屯溪)96公里,与各地的联系密切,在交通运输上也为旅游商品的发展提供极大的便利。但是,周边县市旅游商品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同时景德镇、黄山、上饶等地旅游商品的发展日渐成熟,赣州旅游商品的发展也具有显著的优势,这一系列的不利因素对婺源旅游商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都带来了极大的竞争与挑战。

周边县市旅游商品的激烈竞争,使得婺源县旅游商品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市场销售策略的匮乏。就目前婺源旅游商品发展的现状而言,仍有许多生产和经营条件较差的集体和个体,并且可较随意地出入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行列,进入后忽略对市场营销策略制定,使得销售过程中存在定价不规范、销售折扣不统一,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坑蒙拐骗,强行围追兜售等现象。

旅游业发展分析例10

旅游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其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物质、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兴旅游、旺百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还能明显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本文从五个方面选取了共14项指标对我国各省份2004年、2008年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着重分析4年来各地的变化特点。同时运用聚类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各省份旅游业发展状况,进而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黎洁等(1999)在研究旅游业国际竞争力时,根据波特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将旅游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概括为旅游生产要素状况、国内旅游需求、旅游相关辅助产业的状况、旅游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机遇以及政府六大方面。本文主要分析各省份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在前人的基础上,依据影响旅游业发展状况的相关因素及其内在关系,同时考虑到数据选取的权威性、实用性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从五个方面用14个指标构建各省份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国际旅游竞争力:X1 国际外汇收入、X2 入境旅游人数、X3 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2)星级饭店实力:X4 星级饭店数、X5 国有星级饭店全员劳动生产率、X6 人均占用固定资产原价、X7 百元固定资产创营业收入、X8 平均客房出租率;(3)旅行社规模与收益:X9 旅行社总数、X10 旅行社营业收入、X11 旅行社资产总额;(4)X12旅游业从业人数;(5)旅游技术人员培养:X13 旅游院校数、X14 旅游院校学生数。

二、因子分析

1.基本思想。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寻求数据的基本结构,少数几个被称为公因子的不可观测变量,来表述基本数据结构。这些公因子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从而简化数据结构,方便研究。

2.实证分析。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将2004年、2008年的有关数据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从两年的输出结果来看,前五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了85%,因此选取五个公因子。经过四次方最大法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从旋转因子载荷阵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代表国际旅游和旅行社综合实力,第二公因子代表旅游业人员培养,第三公因子代表旅游企业经济效益,第四公因子代表资产使用收益,第五公因子代表旅游服务行业数量规模。为给出综合得分,以各因子贡献率占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对公因子得分进行加权计算。Wi=λi/∑λi(i=1、2、3、4、5)。得到各省综合实力排序结果。

表12004、2008年指标公因子权重表

(1)我国旅游业区域分布变化。从2004年、2008年的结果看,总体来说各省份旅游业发展水平相差较大。综合实力最高的是广东省,最差的是。江浙沪等这些东部沿海省份的旅游业发展综合水平也明显高于中西部省份。这种巨大差距可以从占权重最大的第一公因子所代表的各地区国际旅游综合实力指标来直观说明。从变化程度看,2004年到2008年各省份旅游业发展综合实力变化并不大,上下浮动的范围较小。随着社会发展的加速,各地区的发展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各省份的发展犹如“溺水行舟,不进则退”。对比2004、2008年各省份的综合实力得分,可以看到,中部地区一些省份加快发展旅游业,整体实力上升较快,如安徽、河南。这两个城市均在第二公因子代表的旅游业人员培养方面得分上升明显,这足以说明当地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但也有例外,四川省旅游业的综合实力下降较多,这是因为2008年四川地区受到了严重自然灾害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旅游业发展。(2)我国旅游业重点区域分析。广东是我国旅游业规模最大、旅游经济最发达的省份,形成了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至粤东、粤西、粤北三条各具特色的旅游干线。各指标在全国几乎都是名列前茅。北京旅游资源丰富,同时,北京旅游资源设施齐全,交通便利,是全国航空、铁路、公路中心。上海位于整个长三角中间位置,加上其便利的水路、陆路、铁路、航空优势,上海已经成为周围苏杭旅游区的集散地,旅游观光产发展迅速,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随着世博会的召开,上海以崭新的面貌、优良的基础设施、便利的交通、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2004年江苏是唯一一个所有公因子标准化后均大于0的省份,说明江苏省旅游业的发展非常均衡“行、游、食、购、娱”这六大旅游要素较完善。2008年江苏、浙江省所有公因子数值都大于0,可见,浙江的旅游业发展有了全面的提高。这些年来,云南省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并且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全省旅游收入快速增长,为中西部地区之首。中西部的青海是2008年想比于2004年综合实力增长最快的一个省份,虽然其综合实力得分仍为负数,这也足以见到了青海的旅游业的发展潜力。

3.聚类分析。通过分别对五个公因子和14个原变量进行系统聚类,并将多种结果进行比较,最终确定分为8组比较合适。2004年结果:(1)天津、新疆、青海、内蒙古、吉林、上海、甘肃、贵州、宁夏、广西、山东、湖北、福建、广西、浙江、河北、江苏、安徽、河南;(2)湖南、重庆、江西;(3)、山西、辽宁、四川、黑龙江;(4)云南;(5)北京;(6)山西;(7)广东。2008年结果:(1) 安徽、江西、湖南、广西、湖北、甘肃、河南、山东、内蒙古、陕西;(2)天津、青海、贵州、宁夏、山西;(3)吉林、黑龙江、辽宁、北京;(4)河北;(5);(6)四川;(7)福建、云南;(8)江苏、广东、浙江、上海。2004年的结果看,旅游业发达的省份和发展水平低的省份差别很明显,从2008年的结果可以看到,区域性发展越来越显著。东北的吉林、黑龙江、辽宁以及北京因其北方特点被归为一类。江苏、广东、浙江、上海这些东部沿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较高,这些地区无论在旅游服务行业数量规模还是旅游企业经济效益方面,都远高于其他省份,发展水平优势明显。

4.发展旅游业的建议。(1)有重点地开发旅游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经济、文化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幅员辽阔,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等各种地貌都有,因此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各地区发掘和发展着各自独特的旅游资源,但真正具有令世人感叹的旅游资源为数不多。在旅游资源开发上,我们要有大旅游观,各地应有重点地开发当地最具有吸引力的核心旅游资源,而不是到处都全面开发旅游资源。国家需把全国旅游资源按区域重新整合,围绕开发核心旅游资源形成一系列旅游产品,游客才能在出行时思路清晰,重点选择。(2)旅游商品多样化。目前旅游商品品种单一、销售渠道狭窄、开发模式陈旧,而旅游购物多年来又一直是我国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极其重要同时也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所以发展多样化旅游商品是当务之急。比如,林区要挖掘林产品为旅游商品;沿海地区要挖掘海产品为旅游商品;经济发达地区要挖掘高新技术产品为旅游商品。在开发种类繁多的旅游商品上,思想要敢于创新,行动要更大胆,创造更好的旅游经济效益。(3)重视旅游人员培养工作。导游工作是以来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者为直接工作对象,以指导参观游览为主要工作方式,以增进相互了解、友谊和为国家多创外汇和创收为主要目的的服务工作。合格的导游人员要有做好工作的愿望与能力。导游人员在具体工作中起着协调和沟通上下、内外的重要作用。通过导游人员的介绍,将旅游目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信息传达给国内外游客。因此,导游业务是旅游接待工作中的中心环节。

参考文献

[1]高扬等.全国各省旅游业的多元统计分析[J].科技资讯.2009(24):207~208

旅游业发展分析例11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4303

1 引言

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逐步出现了城市居民到农村品尝乡村野菜、绿色蔬菜、体验农业劳动生活、采摘瓜果、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少数民族风情表演等新的旅游方式。“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一时被推崇为旅游时尚,农业旅游应运而生。农业旅游,“农游合一”,为游客提供集返璞归真的乡土特色的体验民情的民俗特色、亲身劳作的参与特色以及增长见识的科普特色的多种特色为一体的享受盛宴。

农业旅游是指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旅游作为农业和旅游业、生产和消费流通紧密结合的交叉产业,是第一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结合。这对改变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增强农业竞争力,在旅游产品开发上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旅游产品的结构,缓解了旅游热点的压力,满足了旅游者在后工业文明时代渴望回归自然的需求,因此,农业旅游在当地居民、当地政府、旅游者的推动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家旅游局推出了“98华夏城乡游”和“99生态旅游年”,又在2006年将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这些举措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建德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迅速、游客来源稳定,农业旅游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和缺陷也成为阻碍其走向成熟化、规模化的障碍。SWOT分析是把企业内外环境所形成的S一优势(strength)、W―劣势(weakness)、O―机会(opportunity)和T―威胁(threat)的4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定性分析,以寻找制订适合项目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

2 建德发展农业旅游的优势分析

2.1 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建德地处长江三角洲,浙江省西部,位于亚热带中部,山区丘陵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适宜稻麦、林木等生长。建德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古迹众多,拥有江、湖、岩、洞、瀑、雾等自然景观。丰富浓郁的自然、人文景观,适合发展多种形态的观光休闲农业,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精神、生理、感观等多种需求。(1)建德境内共有部级大型水库2座,即新安江电站和富春江电站。新安江水电站百米高的坝底流出的江水绕新安江城东去,常年水温保持14~17℃,源自千岛湖深处的新安江水,水质特佳,江边风景更是堪称一绝,素有“清凉世界”之美誉。建德市总人口51.3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6 415人,占 80.2 %。全市行政区域面积中,农用地面积2.07万hm2,耕地总面积2.57hm2, 园地面积年末1.86万hm2,林地面积1.59万hm2,其他农用地面积4 418hm2。200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经济总收入291.67亿元,增长14.2%。

(2)建德有良好的农业基础,基本形成了6大支柱产业:茶叶0.5万hm2,盛产“新安江牌”千岛湖银珍、“露剑牌”有机茶、建德苞茶、清新三绿等一批名茶;柑桔0.7万hm2,年产量8万t,其中“建德柑桔”、“新安江牌”早熟温桔也多次在全国和全省获奖;禽蛋产业,其中专业化养鸡达220万羽,是浙江省最大的产业化禽蛋产地;有宜渔水面0.2万hm2,“天欣牌”银鱼是浙江省优质农产品;草莓近2.1万hm2,市内有浙江省万亩大棚草莓生产示范基地、“世界最大草莓市场,年交易量达1万t,”新安江牌草莓“荣获浙江名牌产品和浙江国际农博会金奖”。另外还有板栗0.4万hm2,莲子333.3hm2。乾潭镇、下涯镇、杨村桥镇、航头镇、大慈岩镇、三都镇、寿昌镇等都拥有丰富的农业旅游基础。如乾潭镇小源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骑龙漂流、盛发牡丹园、正源玫瑰园、早坞岭果园)、下涯镇大洲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林弘巨野农庄、春秋漂流、红群立体栽培草莓园、康庆渔家灯火休闲农庄、下涯埠湿地)。

2.2 地理优势嬴得区域外稳定客源

建德市是全国首批44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奇山碧水”的旖旎风光和人文荟萃的名胜古迹闻名于世,是西湖――新安江、千岛湖――黄山名山名水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曾获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10大世外桃源、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中国最具影响力旅游名城、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华东地区10大休闲旅游风情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胜地、中国草莓之乡、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优质柑橘之乡、中国和谐城市绿色环保示范城市、浙江省10大休闲旅游城市、浙江省园林城市等称号。

建德是浙西重地,境内有320、330两条国道,是江浙至赣闽的主道,杭州至千岛湖高速公路通车后,建德与杭州的行车时间将缩短为1h,成为杭州通往千岛湖最为便捷的通道;境内有金千铁路,与浙赣线相连;有航道105km,可通200t级的船只、1 000t级船队,上可达黄山市,下可出杭州湾入海。新建“建德千岛湖通用航空机场”,使建德交通便捷程度大大提高。据统计,200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319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8.92%;实现旅游经营收入47 259.89万元,比上年同期猛增19.59%。涉外旅游宾馆住宿率达23.4%,比去年同期增长39%。旅游景区全年共接待游客162.38万人次,比去年同期猛增58.7%。景点门票收入1 637.5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93%;宾馆、饭店接待游客54.71万人次。实现住宿餐饮营业收入37 437.38万元,增幅达19.54%。客房出租率为48.04%,也比上年增长1.43个百分点;旅行社共接待游客11.07万人次,营业收入达5 087.6万元,同比增长17.12%。

3 建德发展农业旅游的劣势分析

3.1 旅游基地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

目前建德市的农业旅游基本是以乡村和工商业主自主开发为主,缺乏必要的宏观指导和技术监督,开发建设的随意性较强,布局不尽合理,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不能最大利用建德农业的优势。与农业旅游相关的 “农家乐”、“渔家乐”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划,导致多数“农家乐”淡、旺季经营差异巨大、季节性变化大、抵御天气变化影响的能力差,且农户们的素质和农业区的卫生条件及可进入性都有待提高。

3.2 旅游产品老化和地区边缘化

建德市的旅游产品长年不变,虽说资源丰富,但景区建设和管理没有多少更新和创新,造成旅游产品老化,没有随着旅游形势的发展和人们的旅游方式、经济社会状况的改变而充实新的内涵。随着周边地区特别是千岛湖旅游景区的发展,建德市的旅游产品逐渐成为游千岛湖后的搭车之旅,景区边缘化非常明显。

4 建德发展农业旅游的机会分析

(1)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旅游西进战略。杭州旅游西进战略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制定的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等手段大力发展大杭州旅游业,构筑1小时半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把杭州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旅游集散中心和重要目的地,成为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国际风景旅游城市,这一战略不仅是杭州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也是对建德旅游区域的竞争力一个重要机遇,是把建德市旅游融入杭州旅游的有效载体。杭州在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过程中,在主动接轨上海,建德在现在条件下要使旅游有较大发展,就必须融入大杭州旅游。杭州旅游西进战略的实施,将对建德市的旅游交通,风景区建设得到显著提高,发展建德旅游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部环境。

(2)政府对农业旅游高度重视,不断给予政策支持。杭州市委、市政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市委、市政府重要工作责任制目标,为了加快建德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推进农业产业提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出台了扶持农业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制定了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从2010年开始农家乐3年要有大变化,力争通过努力,实现5个乡村旅游示范村、10个休闲农业示范点、30个农家乐三星经营户、500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30万人次年旅游接待量、2 000万元乡村旅游总收入。这极大促进了农业旅游的发展,使之成为建德旅游的一个特色产业。

(3)“农业旅游”特色线路大力推出。2010年杭州建德推出了将农业、森林、乡村资源与周边景区组合的10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线路,如南乡古村观荷游、桃源胜境生态游、之江赏花采摘游……可望成为长三角地区都市人周末农家乐度假游的新宠。融观光、采摘、品尝、度假、美食、特色农产品于一体,10条线路分别标明了游览内容、最佳观光季节、农事节庆、农副土特产、周边景点等。来自上海、南京、金华等地参与体验的游客反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鲜明,颇具吸引力,人们在原汁原味的生态美景和农事活动中获得亲自参与的乐趣,市场前景广阔。“四季花卉+四季水果+农副土特产+古镇古村+旅游景区”的产品模式,会快速火起来。

5 建德发展农业旅游的威胁分析

5.1 同类产品竞争激烈,可替代性强

由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进入我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很多大中城市已经开始发展农业旅游,而建德市发展农业旅游刚起步,这种旅游产业是依托原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进行产业重组整合、资源开发、旅游产业与农业结合,因此形式创新性差。其竞争关系是广泛的,资源类型相似、规模形似的城市之间容易产生产业的替代关系,资源的独占性很弱。

5.2 建德的农业旅游资源重复,特色不突出

各地的农业旅游都有“农家乐”的形式,而且大多为私人性质,组织形式单一,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管理欠规范,不易形成“回头客”效应,缺乏旅游品牌优势。周边的如桐庐的“红灯笼外婆家”、余杭、富阳等都是类似的形式,对建德市的无创新性的旅游资源威胁比较大。

参考文献:

[1] 张德成,朱若男.关于黑龙江省发展农业旅游的思考[J].学习与探索,2004(2):75~77.

[2] 李炎炎,高光照.基于SWOT模型的温州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战略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17~18.

[3] 陈 英.武汉都市农业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J].安徽建筑,2010(4):32~33.

[4] 杜华章.基于文化视角的农业旅游发展对策研究――以江苏省姜堰市为例[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1):1~3.

[5] 王 锋,王 永.浅析“生态农业旅游”的正名[J].安徽农业科学,2010(6):162~163.

[6] 王晓娟,贾竞波,安 颖.大庆开展农业旅游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8~9.

The SWOT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in Jiande City

Ma Yanf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