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30 09:27:41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例1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调查问卷经过多次研讨和反复试测,于2009年5月28~29日在北京召开的调查工具论证会上论证通过,正式施测工作于2009年5月15日~6月15日在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和重庆市的五十个样本区县展开。此次的问卷调查工作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和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以上负责单位组织了专门的人力物力,深入到50个样本区县、300所中小学校,组织实施调查,确保问卷取得了理想的回收率。

从返回的问卷来看,问卷有效填答率高,对于问卷中的开放题,大部分被调查者都认真做出了回答,问卷整体填答效果较好。可见参与问卷调查的学校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以及区县教研员都非常重视此次调查,积极参与。目前问卷已进入整理分析阶段。

在实施问卷调查的同时,5月18~27日,课题组也组织力量在内蒙古自治区、上海市、安徽省、福建省和重庆市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工作。访谈对象按照分省随机抽样的原则,在每个样本省随机抽取一个样本区县、一所样本学校,由课题组对该区县教育局分管副局长、区县教研员、校长、心理教师、班主任和学生进行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关于访谈对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和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参与访谈的区县分别为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上海市闸北区、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和重庆市沙坪坝区。参与访谈的学校分别为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中心小学、上海市闸北区永和小学、福建省厦门市金鸡亭中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实验中学、重庆市第七中学、重庆市中山路小学。访谈资料将作为课题调查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课题组组织专家对其进行科学分析。

为了进一步提高认识,课题组还就“四不做”问题(即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王定华副司长在2009年1月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到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不会做”、“无人做”、“不愿做”、“不真做”现象)专访了部分专家、教研员、校长和心理教师,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俞国良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教授、西南大学陈旭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叶一舵教授、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谢春风主任、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纬虹副院长、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思刚研究员、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特级教师钟志农、重庆市中山路小学校长邓薇、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勾庄中心小学心理教师陈瑛等。请各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来畅谈“四不做”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部分采访内容将陆续在本刊刊登。

记者/陈 虹 舒 娟 终校/于 洪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例2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91-02

1979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作为一种特殊群体存在于社会中。进入二十一世纪,“独生子女”群体比例更是越来越高。他们在父母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父母恨不得把所有的爱都给他们,导致这些孩子存在着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闭锁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面对考试,他们经常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事事依赖父母,不能独立做事。在学校里与同学的关系处不好,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会理解和同情别人,缺乏责任感。本文旨在对影响独生子女心理的发展因素及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的策略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不正确的家庭教育、不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

(1)过分的呵护和溺爱。由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比较特殊,他们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父母家人整天围着孩子团团转,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孩子养尊处优,俨然是家里的“小皇帝”。这样造就了小孩子心高气傲,孤芳自赏,瞧不起任何人,大有“天下之大,舍我其谁”之慨。

(2)过高的要求和期望。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考试要争第一,分数要得一百,比赛要获冠军。他们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忽视了选择和自主的权利。不切实际的要求和日趋升高的期望,导致一些独生子女长期隐蕴着一种愤怒、反抗、冷漠的心理,致使人格的扭曲。

(3)不良不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分歧、敌对情绪,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甚至家庭的离异破裂,让孩子长期处于矛盾、困惑、焦虑、心神不宁的状态中,从而导致心灵的孤独、疲劳和逆反心理的形成。

2、学校不良因素影响

学校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教师单调、乏味的施教,偏激的教育教学方法等造就了孩子逆反的心理。

1、教师的“偏爱”与“偏恨”。优等生常生活在教师“和颜悦色”、“和风细雨”的教育环境中,而劣等生的处境则是“横眉冷眼”和“风霜雪夜”。这样的遭遇与家庭中的待遇竟有天壤之别,学生身心受到严厉的打击,情绪一落千丈。长此以往,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不满和排斥、背离,甚至反道而行。

2、教学方法不合理。教师不能因材施教,而搞满堂灌、一刀切,许多孩子像机器一样,每天都重复着“上学—书本—作业”的单调生活。久而久之,往往导致基础差的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使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信心,感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获得良好成绩,消极情绪占了上风。

二、培养独生子女健康心理的策略

1、家庭教育的对策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的摇篮教育,是最微妙、最细腻、最有感情的爱的教育。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父母要特别注重对孩子优良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训练,要做以下几点:

1、改变观念,摆正家长与独生子女的关系

在家庭中,千万不要把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使孩子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和其它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

2、降低期望值,让孩子个性全面发展

家长要避免对孩子期望过高,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降低期望值。在对儿童提要求时,要注意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及发展状况出发,制定发展目标计划,确保他“跳一跳、能够得到”,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实现小的目标,然后家长再一步一步地提高要求,使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让孩子自由健康地成长。

3、对独生子女应该严格要求

在实际生活中,要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要从小培养孩子养成热爱劳动和独立生存的能力,让孩子自己学习吃饭、穿衣。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又能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让孩子去经受锻炼。从小让孩子吃一点苦,正是为了使孩子将来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练,同时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

4、对孩子的教育要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一致,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难以收到积极的教育效果。只有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坚持一致性,才能让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学校教育对策

学校教育不仅是教孩子一些基础的知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常规的学科教学活动中渗入对独生子女心理教育的内容,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促进独生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

1、课堂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课文都渗透着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例如:学习《蓝树叶》后知道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不要小气;学习《校园里的画》学会克服嫉妒心理,与同学们和睦相处;学习《丰碑》懂得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学习《放弃射门》学会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高尚体育精神;学习《窗前的红气球》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的感情等等,会起到非常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品德课中,教育学生在交往中要宽容,要主动,如:懂得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主动和别人交朋友,对于每个孩子都非常重要。在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劳动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随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2、课外活动

丰富的课外活动既扩大学生视野又丰富学生的知识,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活动的能力。学校可利用活动课、班团队活动等形式,组织有关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游戏、娱乐等活动来进行,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独生子女是在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现状是不容忽视的,它为我们亮起了警告信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共同努力互相协调,通过平时的点点滴滴,来培养、引导,一定能培养出具有优秀的健康心理的下一代。

参考文献:

[1] 谢杨. 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 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1).

[2] 祝卓宏. 独生子女心理健康指导系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6.

[3] 若海. 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J]. 独生子女, 2005(12).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例3

从1999年至今,国家教育部颁布多项政策与决定,明确要求学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在全国范围内稳中有序地开展,且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各地区、各学校、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规模、方式、程度却大相径庭。据初步调查统计,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相较于内陆经济落后地区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中小学相较于大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更充分、形式更多样。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方式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以讲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主,包括理论知识传授的固定课程、活动体验与心理讲座,讲授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播积极正面的思想,还要教授学生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学会适应与发展,挖掘自身潜能,优化心理品质;另一条以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为主,包括个别咨询和团体辅导等,咨询和治疗的对象主要是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心理问题无法自行调节的少部分学生以及有共同辅导目标的团体。这两条主线在各个学校的实施程度各有不同,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课程的形式存在。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北师大教授裴娣娜在《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新视域》一文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学校课程目标的建立也是如此。说明心理健康教育也应纳入基础教育课程,并且需要顺应新课改的浪潮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然而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却不尽如人意。通过文献综述与调查研究进行学段、地域与教学深度的比较,不难发现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有如下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知识内容庞杂与随意性强,在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多有重复与交叉,缺乏教学目标的合理划分以及主题之间的有序延展。有学者估计,目前仅公开出版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已多达300余种,许多教材在价值取向上存在偏差,也将直接影响授课效果。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设计忽略了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差异,例如,在经济落后地区,讲“攀比风我所见”、“什么是酷”、“怎样花钱”等就不太合适。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往往存在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特征的独特性认识不足等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不能按照少数民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的问题。已有研究证明少数民族学生在人格特质、学习能力等多个方面同其他汉族学生存在一定差异。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重考核而轻体验。有的老师机械地套用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成为纯粹的心理学知识学习过程,忽略了学生在课程中的心理体验,反而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与思维能力训练的提升。综上所述,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总体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不系统,即未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个学习生涯进行完整设计;不统一,即各地区与各学校使用的教材、教学方式、教学标准参差不齐;不规范,即部分学校重视形式、忽略实效性。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上述困境,导致很多跨地域就读的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知识脱节的现象。

三、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的思考

基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状与问题,不禁让笔者开始反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路应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而不是狭隘地把心理知识拼凑在一起,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对知识的接纳程度与运用方式。结合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得到一些课程设计思路的启发。美国自我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人的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由八个阶段组成。每一个阶段都充满着危机,也有其普遍发展的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间不断产生的冲突或矛盾所规定的。如果解决了每一个阶段的冲突,完成了阶段任务就能形成积极的个性品质,反之则会形成消极的品质。而这八个阶段中有三个阶段(学龄期、青年期、成人早期)刚好与学校教育中的三个学段(小学、中学、大学)相重合,而这对于我们系统全面地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理论依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八个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婴儿期(0~1.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第二阶段,儿童早期(1.5~3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性和克服羞怯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第三阶段,学前期(3~6岁),发展任务是获取主动感,克服罪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即小学阶段,主要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即中学阶段,包含了初中和高中,此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或称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第六阶段,成人早期(18~25岁),即大学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第七阶段,成人中期(25~50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第八阶段,成人后期(50岁以后直至死亡),主要是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恶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立足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探索小学、中学、大学三个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设计的重点分别如下所述。小学阶段,即学龄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体验能力的实现,那么这个阶段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围绕习惯养成、人际交往、情绪识别、学习方法、培养自信、挫折应对等基本能力的获得方面。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学习生活并且感受学习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学会识别不良情绪;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养自主、主动参与活动的能力,使其具有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而小学阶段的授课方式应多结合游戏与活动,让学生更多通过课堂体验去内化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初中和高中阶段,即青年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同一性与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那么这个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设计重点在于围绕自我意识与自我探索,挖掘自身潜能,并能进行有效的团队合作,提升个人的抗逆力,塑造积极的人格,如道德感、乐观性、意志力以及创造性等方面,并且能有效地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这个阶段的授课方式可以结合理论学习、分组讨论、情境再现、案例分析、心理测量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大学阶段,即成人早期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故心理健康课程设计的重点应该放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恋爱心理、性心理、职业规划与就业心理方面,让大学生能够通过课程学会如何建立与维护亲密关系,为以后的婚姻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阶段的授课方式则应更灵活,可结合当下热点社会事件以及学生的兴趣与关注点进行讲授、讨论与分析,也可以通过高校的社团活动、名师讲座、心理话剧、调查实践等方式来获得知识,以此提升个人综合素质。那么是不是每个学龄阶段的心理健康知识就应完全独立,不能有一点重复呢?笔者认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了考虑学生的思维方式的阶段性变化,比如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辩证思维显然还不够成熟,如果用大把的时间去学习理论,势必本末倒置。心理知识的运用必须紧密结合日常生活事件,诸如自我意识、情绪调节、人格塑造、压力应对、人际交往、学习心理这六个主题,无论对于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生活体验,应该贯穿整个学习生涯,而这六个主题在不同的学龄阶段中又应细化为在小学阶段更注重对它们的初步体验与认识,并且给予明确的方法指导;在中学阶段应结合案例或情境再现的方式深入地认知和探讨,给予方向上的引导与点评;在大学阶段则应将主题内容与社会文化进行关联,让大学生充分结合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主动参与和自主选择。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例4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1-0052-04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维护需要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来担任,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不足,严重滞后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目前心理教育能力的相关研究,包括心理教育能力的涵义、心理教育能力的结构与发展阶段、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最后对未来中小学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研究进行展望。

一、心理教育能力的内涵

心理教育的任务包括发展性心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人格特征和治疗性心理教育――诊断、咨询心理问题[1]。因此,心理教育能力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包含在内。

不同研究者对心理教育能力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其中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一种从能力的定义衍生出心理教育能力,认为心理教育能力是符合心理教育活动要求影响心理教育效率的个性特征的综合[2];一种从心理教育定义衍生出心理教育能力,认为心理教育能力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发展良好个性的能力[3]。这两种视角为我们理解心理教育能力的内涵提供了参考,但是前者对心理教育能力缺少明确的、具体的界定,失之过宽;后者将心理教育能力局限于对心理品质的培养,忽视了对心理问题的诊断与咨询,失之过窄。

理解心理教育能力,必须从心理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以积极心理学的思想为指导,强调心理问题诊断、心理问题解决的同时,更要注重对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心理教育能力是教师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引导学生积极适应生活、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其心理素质的一系列活动的能力。

二、心理教育能力结构

1.心理教育能力结构

根据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目的和任务,将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分为发展学生心理素质的能力、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能力和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能力;根据中小学学科心理教育活动对教师自身能力素质的要求,将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分为学科心理教育设计能力、学科心理教育课堂教学能力、学科心理教育评价能力和学科心理教育研究能力[4、5]。

2.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结构的探讨缺乏一定的标准,各个研究者对能力结构的具体内容的划分各不相同。研究者倾向于将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划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必备能力和促进能力。必备能力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心理教育的意识,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角色意识)、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心理健康的标准,学生的年龄特征)、诊断知觉学生心理状况的能力(与学生沟通能力,知觉判断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能力,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把握与应用、洞察力、甄别力)、辅导咨询能力(采取、选取、制订、实施辅导策略的能力,对咨询策略技能反思认识的能力,对咨询效果的评估和巩固能力)[6、7];促进因素是在咨询和心理教育中能够促进教育效果和咨询效果的因素,包括人格特质(热情、大方、豁达、真诚等)、共情[8、9]。

3.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特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与教师胜任力有关,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胜任力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区分出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胜任力特征分析发现,教师的胜任力特征包括工作技能(教学与咨询知识、技能、理念)、个性特征(责任心、应变力、亲和力、平和宽容、主动性、创新性、真诚)、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人格魅力)、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四个特征群[10-13]。

综述心理教育能力结构的相关研究,心理教育能力结构包括心理教育的动力因素(心理教育的教育意识、问题意识、咨询与辅导的角色意识)、知识因素(心理健康标准知识、学生年龄特征知识、心理咨询知识)、操作因素(诊断鉴别能力、心理咨询与训练能力、教学与咨询效果评估与反思能力)、特质因素(人格特质)。

三、心理教育能力的发展

心理教育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继续教育初级阶段、继续教育提高阶段、继续教育高级阶段[14],每个阶段都要完成相应的阶段任务,才能保证进入下一阶段,否则心理教育能力的顺利发展将会受到影响。

1.初级形成阶段

高校师范生处于心理教育能力的初步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在于提高师范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不断增强师范生的心理教育意识[15],让师范学生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引导师范学生树立起心理教育的意识,自主建构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基本结构,在这一阶段,师范生不仅要掌握关于心理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还要掌握关于心理咨询、心理卫生等技能,辅以教学实践,最终在师范生毕业时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基本结构和进行心理教育的教育意识。这一过程的阶段任务概括起来就是:掌握知识,树立意识。

2.继续教育初级阶段

初任教师的适应阶段为继续教育的初级阶段。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能力需要教师熟练把握备课、上课的技巧,具体说来包括选择合适的教学主题、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相应教学方式方法技巧、界定教学内容、课后进行教学自我评价与教学反思,做到能够完整合格地进行心理课堂教学;心理咨询需要教师学会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心理潜能,合理选择与应用相关的咨询与辅导技巧对学生的心理进行训练。这一阶段概括地说就是:学会上课,学会咨询。

3.继续教育提高阶段

经过适应阶段的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发展到了继续教育的提高阶段。这个阶段就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所掌握的技能更加深化,灵活应用。在实际的教学和咨询中,不断总结心理教育的实践经验,将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对理论进行内化吸收,提高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技巧。这一过程概括起来说就是:熟练上课,灵活咨询。

4.继续教育高级阶段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理论学习,教师进入继续教育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做到得心应手,形成系统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式,独具一格的心理咨询手段,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也别具一格,自成一家。真正做到特色教学,特色辅导,形成自己的理论成果。

四、对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评估

心理教育能力的评估主要依赖于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访谈的结构和问卷编制的维度依赖于对心理教育能力结构的理解,但由于对心理教育能力的结构的划分存在着不同,所以心理教育能力的评估工具尚未统一。但一致发现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随着教龄增加、职称的升高而增强,只是心理教育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发展速度上存在着差异。

研究者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界定为教学与咨询能力、职业人格魅力、研究与指导能力、工作品质、对学生真诚关怀、寻求个人发展的能力六个维度,以此为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水平,发现其胜任力处于中等水平,且随着心理健康教育教龄增加不断提高[16]。

另外,研究者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分为心理问题意识、心理教育知识和心理教育技能三个维度,通过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处于较高水平,中小学教师总体上心理健康教育能力随教龄、职称增加不断提高,但能力的各因子水平排序略有不同,且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对教师的工作绩效有显著的正向预测效应[17]。

五、未来研究方向

心理教育能力是教育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探究心理教育能力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教育能力的了解。基于以往的研究,将来的研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概念的界定

对心理教育能力培训、测量的前提是对心理教育能力的涵义和结构进行明确界定。国外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以及国内心理素质教育的开展,给心理教育赋予了新的目标、任务和内容,心理教育的任务由诊断、治疗转变为预防和发展为主要任务,转变以往仅仅对消极心理的关注,转而关注消极心理的同时,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因此心理教育的内涵界定要随之改变,心理教育能力的结构也应该随着心理教育的新的任务、目标的设定而改变。尽管目前对心理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多,但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心理教育能力结构的研究结果也是众说纷纭,没有一致公认的结论。要统合心理教育能力结构的首要工作就是对心理教育的内涵加以界定。

2.开发心理教育能力测量工具

目前对心理教育能力进行测查的工具大多是基于个别访谈和个人经验编制的问卷,问卷的维度也各不相同,导致研究结果的对比、交流具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开发标准化的心理教育能力测量工具。

3.对学科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能力开展研究

随着心理教育开展的深入,心理教育开展的模式已经由单一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科渗透、个别辅导等,研究者将心理教育能力划分为学科心理教学能力和学科心理渗透能力[18],而目前对于心理教育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对于教师进行心理教育的学科渗透的能力研究相对较少,这不利于未来心理教育多种模式的开展。因此,需要探讨学科渗透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科心理教育能力的异同。

4.加强对教师心理教育培训的研究

由于时代的不断变化,心理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也随之变化,需要具有一定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与之适应,因此需要对在校师范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心理教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目前对心理教育能力的研究相对较为丰富,但是对于研究成果在培训中的实践应用研究相对较少,由理论成果向培训实践的转化需要我们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案,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征,施进华.高校辅导员心理教育能力培养试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6).

[2]郑和钧.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8(11).

[3]邹杰华.浅议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结构与培养[J].广西教育,2000(3).

[4]刘本剑.中小学教师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培养微探[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5]孙银莲.师范生学科心理教育能力及其培养微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5(12).

[6]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构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

[7]彭文涛.高校辅导员心理辅导能力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6.

[8]李慧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新探[J].课程・教材・教法,2006(7).

[9]肖京林.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结构研究――以S大学为个案[D].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10,5.

[10]邢延清.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4.

[11]陈虹,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探析――以福建省为例[D].教育评论,2006(1).

[12]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C].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2007,712.

[1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4).

[14]郑和钧.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教育研究,1998(11).

[15]姚宁平.师范教育必须重视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1(10).

[16]陈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6.

[17]李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

[18]刘金明,孟四清.教师心理辅导能力的性质和构成要素[J].天津教育,2006(1).

Review of Studies on Mental Education Ability

XIN Zhong-yi & ZHENG Jia-ying & LIU Yan-ling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例5

关键词:团体辅导;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应用探讨

当前大多数中职院校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降低,同时还由于中职院校学生年龄较小,心理与心智发育都不成熟。在面对复杂的技能学习与社会就业环境时,心理往往更容易受到影响,这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影响较大。虽然当前中职院校已经针对性地创设了相应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但依旧难以切实就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遏制。而团体辅导方式的出现,则为心理健康辅导提供了全新的途径。

1团体辅导的特点

团体辅导是以团体为载体,运用心理辅导的策略和方法,适当的给对方,让会员交流,相互启发、引导、支持和鼓励,讨论共同关心的问题,并最终形成小组的共识和目标,在成长的互动经验,让成员学习和改变自己思想、态度和行为。团体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之一。它具有预防、治疗、发展和教育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团体活动,团体咨询,心理障碍和消除心理的成长和发展为目标,有意识地组织专项活动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心理学和教育领导者具有一定的理论、群体动力学等,建立与会员的良好的互动关系。

2当前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要更好地就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与教育,就应当明确造成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其一,在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大多数的学生和社会人士都对中职院校存在着理解误区,认为该类型院校相比其他普通教育院校水平较低,所培养的学生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与工作中处于弱势地位[1]。这样的误解将对中职学生造成极大的心理困扰,极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二,中职院校作为输出社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平台,其教育本身就决定了学生在该阶段的学习是以技能学习为主。但是中职学生大都年龄较小,在未成年的情况下就面临着社会就业压力,极易出现生存的无力感,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正是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当前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相比其他普通院校的发生率更高,只有从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源头进行思考,才能切实体现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3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的具体措施探讨

3.1积极优化辅导团体:团体辅导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与交流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建设,所以中职院校有必要积极实现辅导团体的优化。这对于团体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和谐稳定的团体交流环境构建等,都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在开展团体活动时,相关教师可将团体成员进行合理划分,并建立小组竞争模式,创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帮助学生敞开心扉,自由地进行观点表达[2]。其次,学校还应当加强对团体行为的规范,这里所指的行为规范内容包含了避免学生在团体活动过程中出现不文明行为,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团体活动时积极参与到活动与话题当中,彻底进行自我解放。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团体辅导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确实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3.2科学合理地制定团体活动内容:高职院校在利用团体辅导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注重团体合作内容的科学选择,使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更切实地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辅助。内容选择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都有着直接影响。首先,相关教师不仅应当站在中职学生基本特点的角度上进行内容选择,还应当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分阶段式的内容选择,正确把控各个阶段的团体内容侧重点。例如,入学阶段的学生心理状况大都呈现为紧张、敏感状态,教师在进行团体内容选择时,应当将侧重点放在学生对学习环境的适应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负担的解放,更加快速的融入到集体当中。其次,还可要求团体成员在该团体内根据个人形象进行个性化名片设置,大胆地进行自我介绍,帮助学生打开心扉。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发展,还能有效地促进团体氛围的融洽。同时,教师还应当根据团体建立的具体时间与阶段,来展开相对应程度的辅导工作,保证团体辅导价值的切实体现。

3.3根据团体运行阶段进行针对式的团体辅导:团体辅导在建立的全过程中,都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团体运行的不同阶段,教师可在以下阶段内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保证团体辅导的切实有效性[3]。首先,在该团体的成立初期阶段,教师首先应当进行优化的心理环境创设,切实提高学生的团体活动积极性,为之后进一步的团体辅导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在该阶段,教师应当明确自身的主导地位,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团体活动当中,创建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其次,在团体的发展阶段,其已初步建立了团体成员的互动关系。教师应当从最初阶段的引导者转变为旁听者,督促学生在团体活动中大胆的进行自我压力阐述,并在学生交流后积极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帮助学生进行心理问题处理。最后,在团体结束阶段,教师则应当积极就团体辅导经验进行总结。

结束语:

团体辅导作为重要的心理健康指导方式,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影响。其能帮助学生实现正确的价值观念与人格形成,还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所以,加强团体辅导方式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这需要相关教师积极对当前造成中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基础,制定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措施与方案,切实保证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徐岩.浅议团体辅导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化建设,2016,06:13.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例6

中小学教育的重点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学生不仅要进行文化素质的教育,更要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根据最近几年的研究调查,在很多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有心理问题的中小学生超过总人数的五分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欠缺,要实现基础教育的目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特定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文化和精神共同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人才教育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中小学教育改革工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只局限于文化课,更多的要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因素,所以心理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主要影响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分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对于学生的整体素质来说,心理素质最为关键,是影响其他发展因素的核心。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还需要从心理素质入手,通过心理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开发学生的各项智能,从而提高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水平。通过不断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开发,发挥自身优势,增强自我认识以及自我控制能力,在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以及学习兴趣。所以说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就是在于心理健康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状态,适当地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能够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同时通过鼓励和潜能的激发,能够让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分析

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集体活动、团队活动、课外活动、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等形式展开,按照心理健康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展开一些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心理潜能进行开发,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素质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提问的良好习惯,逐渐完成学生的心理将康教育。

(1)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①可以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课程。中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通过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来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的需要。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很少主动地寻求心理辅导,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主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介绍各类心理学常识,让学生自我分析,强调消极心理的消极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去避免产生消极情绪。

②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所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也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班级活动中或者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利用课堂实践让学生接受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

(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一部分原因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方式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较低,不能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以学校要在这方面加强管理。在任用教师时,考察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否具备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质,同时还要考察是否具有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经验,对学生的心理把握程度如何,这样才能让教师更好地针对中小学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还要对其他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其他课程也能穿行心理健康内容的教育,在遇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也能进行鼓励和辅导,尤其是班主任,提高沟通交流的技巧,在班级管理中多和学生进行交流,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3)将心理评价纳入到传统评价体系中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例7

2、实践性教学的具体实施

《武警健康教育学》作为武警部队医学学历教育、任职教育的核心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渗透实践性教学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体系;在课时安排上,理论授课课时与技能实践课时的比例约为1:2;教学过程可分为3个阶段和1个补充,即校内理论授课阶段、校内分组健康教育技能培训阶段、校外健康教育基地实习阶段、为部分学员补充开展健康教育“第二课堂”活动。

2.1理论授课阶段

借鉴国内外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最新理论成果,结合武警部队健康教育实际,认真筛选健康教育学的必备理论,系统总结武警部队本科健康教育教学重点。在开展理论教学时,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课程内容包括武警健康教育学绪论、健康相关行为、健康传播理论与方法、健康教育相关研究方法、健康管理简介、营区健康促进简介等。

2.2分组健康教育技能培训阶段

为了提高健康教育技能教学质量,教研室认真打造健康教育技能教学模块,模块化教学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教学师资、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实行专门化、程式化、标准化。健康教育技能培训独具特色的采取分组授课的形式,以15~20人为一个教学小组,课堂上着重于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授课时多采用互动、模拟、表演、任务导向等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健康教育技能模块包括健康信息加工、健康传播材料的制作、讲座技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策划、社会学调查方法、心理行为训练等。

2.3健康教育基地实习阶段

教研室协调学院周边部队资源,建立多个健康教育教学实习基地,有规律、有计划的组织学员深入基层部队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康教育教学实践基地是引导学员走出课堂,深入实践的有力举措,其目的一方面在于锻炼学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在于检验学生理论学习阶段和技能实践阶段的学习效果,通过基地的综合实践,帮助学生准确、有效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2.4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为了更好的满足部分学生对于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学习需求,除了完成正常的授课任务之外,对这部分学生进行额外“加餐”,教研室组织“健康教育骨干”小组活动,活动以学生自愿参与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采用Seminer教学法进行单独培训(Seminer教学法是指学生为参与某一健康教育项目而与老师共同探讨的一种交互式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参与,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健康教育骨干小组成员在结业时有着严格的考核,考核通过的学生被授予“健康教育骨干”证书,大量毕业的学生用实践证明,他们已经在当前部队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大学生健康教育协会是在“健康教育骨干”小组基础上成立的一个由大学生主导、教研室老师指导,融教学、学习、生活、工作为一体的功能性学生团体。成立大学生健康教育协会的宗旨在于培养与锻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领导、管理、组织、协调与沟通等。目前协会围绕各类健康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校园取得了积极的反响。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例8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15-01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和学习任务,可以说是整个中小学阶段最重的。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最需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阳光的心理来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所以,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若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中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及自身的健康成长,将有着良好的作用。

一、拓展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育健康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部分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传统高中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体育课程的开展往往不能有效进行,体育教学的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事实上,高中体育课程除了承担学生身体素质强化与技能传授重任之外,还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即在体育课程有效开展的前提下,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获得身体和心理同步健康的有效效果。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地对体育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适当安排一些相关教学内容,让身体锻炼与心理锻炼同步进行。这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体育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自信、阳光、向上,进而保障日常学习生活的高效进行。

二、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小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高中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在开展高中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务处应当紧密联系学工处的心理教师,积极采购相关的心理教育软件,并在每一个学期划定一到两个课时让学生进行软件操作,使得心理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测试题的选择以及对于个人调查结果的汇总。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要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随时更新自己的心理测试题,进而不断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判断的精确度。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要随时对班级学生的总体成绩进行汇总统计,以便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三、利用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还没有像大学生一样开始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探究或者进行专业化锻炼,但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随时注重引入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得学生在获得基本教育的同时能够掌握有效的方法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科学调整,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由于涉及教育成本以及讲座开展的时间问题,因此,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时,应当借助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有些高中是在高考倒计时100天进行动员活动时,引入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一方面,借助讲座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及时进行自身的调整。另一方面,也通过讲座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大的鼓舞,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战胜自己。

四、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相结对进行个别谈话教育,保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

高中阶段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教师。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班主任教师应当积极承担起主要的教育责任。一方面,班主任教师要随时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动态进行观察,进而对心态比较好的学生多做鼓励,引导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对心态不好的学生要做好安抚谈话工作,减少学生的消极心理。另一方面,班主任要与心理教师结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与心理教师交流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优化个别谈话的效果。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内心变得强大,勇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帮助学生积极面对高中学习生活。

五、结束语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健康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高中阶段学生积极心态的养成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拓展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育健康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小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务部门可以利用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高中班主任可以与心理教师相结对开展个别谈话教育,保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婷.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04).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例9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许多小学中出现了诸多小学生违纪违规的现象,尤其是打架斗殴、早恋等现象更为普遍。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就是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扭曲,从侧面还可反映出小学生没有受到良好的心理指导,教师或班主任在这方面也难辞其咎。小学生一般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容易受到不良事物的影响,是非辨别能力有限,因此,小学生的价值观容易走向误区,在不利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如果小学生在家庭中受到不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就更加导致不良心灵问题的出现,阻碍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对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此,在小学阶段注重对小学生渗透健康心理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内容。

2.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的可行性

2.1 可行性条件。目前,随着我国"二孩"生育政策的实行,小学生的数量会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与此同时,对于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也会明显增加。如果我国采用美国的教育形式,对一定数量的学生配置专门的心理指导老师,这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问题,因为我国小学生数量极多,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数量极为稀缺,并且近几年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员比例有所下降,所以学生的心理教育需求与心理咨询师供应之间存在极大的不协调。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革新,缓解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紧张的难题。

2.2 重要途径之一。对小学生采用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改革的相关意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得以全面渗透。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指挥者与管理者,应该在工作中进行全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工作,注重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渗透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非专业的教育途径,它不同于专业化以及形式不同的教育方式,班主任实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非专业途径。

3.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方法

3.1 打造健康的课堂气氛。有效的课堂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氛围作为前提条件,在课堂上,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教授行为,为学生塑造良好的、正确的榜样形象。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比较脆弱,并且学生的家庭环境、性格养成等方面也各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应一视同仁,予以每位学生公平对待。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出现心理歪曲或者偏激行为时,班主任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学生关切与关爱,以亲和的态度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南京某一小学在课堂上开展的"交往课堂"方式,通过师生平等对话,成功的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新颖的教学方式使班主任或教师能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体现出了较高的人文关怀[1]。

3.2 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必须具备较强的辨识能力,以便提高为人处事的应变能力。因此,班主任应该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实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并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在2015年连江县的某一小学开展了一次名为"呵护学生心灵"的教育活动,该活动以漫画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指导,通过画中故事来教授学生待人处事的道理,并且通过趣味性的提问强化学生的理解力。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可以通过借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或工具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例如:进行心理健康小游戏、欣赏心理健康影片或记录片等。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例10

一、何为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

(一)基本含义

教育即是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知识、经验推敲于人,为其阐释各种问题、现象和行为。《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好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更高素质的人才,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教育而言非常重要,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发展改革的产物,其注重更加系统性地对所有大学生在其大学生活学习的各个阶段进行全面的心理辅导,从而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在各个阶段的成长问题,使其更好地进行自我认知并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基本特征

1.全面性。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解决大学生已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的是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人。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则是全体学生,不仅关注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解决治愈其心理问题,消除其心理障碍,促进其心理健康;同时关注心理健康的学生,更好地提高其综合水平和心理素质,以促进其全面健康地发展。

2.系统性。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存在的心理问题,注重实际解决现有的心理问题。但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毕竟是少数的,而要让大学生能够更加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其心理健康教育应当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要对所有大学生进行教育,并在其大学生活学习的各个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教育。

3.主体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而发展性健康教育的主体同样也是学生。发展性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在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中,更好的对自我进行认知,更好的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心理素质。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进行心理鼓励和心理激发,使其建立充分的自信心,更加主动的完成大学各个阶段的学习任务。

4.连续性。随着我国各个方面的快速发展,教育模式也在不断地进行着创新和改革。心理教育伴随着一个人从出生到踏入社会的各个阶段,婴幼儿阶段有心理健康辅导,中小学阶段有心理健康教育,大学同样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不能只注重解决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对大学生在大学阶段进行全面的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其完成大学学业并助其在大学阶段能够健康发展和成长。

二、现有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

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人才的培养和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培养更多高素质大学生人才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的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高速发展,国家已向着全面的小康社会发展,而这些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上,我国经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已经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封建社会时期,剥削阶级占有了整个社会的绝大部分资源,而拥有绝对人数的被剥削阶级却只占有了社会的很少一部分资源,在这种条件下,被剥削阶级为了生存,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人的主体性无法体现,人的个性无法展现。而现阶段我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良好的经济基础为人们提供了完善的社会环境,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也就逐渐凸显出来。良好的经济基础,使得大学生可以充分地享受到各种社会资源、信息资源、环境资源和教育资源,使得教师能够更好的完成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各个阶段的心理健康辅导各种,经济基础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二)政治基础

政治基础决定社会形态,良好的政治基础是一个国家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形成了以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好的国家制度为社会健康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样也使得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可以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坚实的政治基础,完善的社会制度,为人们自身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得人们的个性得以展现,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这样完善的政治制度下,才能更好更快地进行自我提升,同时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具有健康心理和高素质的人才。

(三)文化基础

文化基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内在涵养。一个国家是否真正的强大,其文化发展必不可少。文化基础离不开教育,而良好的文化基础才能为良好的教育提供保障。几千年的中国发展史,各种文化经典不计其数,优秀的传统美德,各种深邃思想,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新中国的发展,不断的改革开放,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吸取着世界各国的文化经典,并成为我国独有的文化优势,这就让高校在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同时也为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引导大学生可以从丰富的文化资源当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并能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意识形态,成为优秀的适应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探索大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增加心理学课程

心理学课程是目前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但部分高校对心理学教学要求不够严格,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接受到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适当的增加心理学课程、心理学公开课和名人专家讲座,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认识了解心理学的环境。要根据不同学生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安排心理学课程、公开课和讲座。使大学生能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充分的接触到心理学,认识到拥有健康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享受到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所带来的体验和感悟。

(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高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中小学教育教学更注重的是课本知识的学习和记忆,而高校的教育教学更注重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对学生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书本的教学,大学生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高校在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当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有针对性地设计和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能够真正的脱离书本的束缚,在实践中寻找真理,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认知自我,在实践中体验心理健康的意义。

(三)丰富综合教学内容

高校进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并不是孤立的、单一的,而应当将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融入到各个教学课程和环节当中。比如: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适当的加入一些心理学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中,也能够得到较好的心理健康辅导,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在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加入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学生在学到政治知识的同时,能够提升自身的社会认知、政治意识、思想境界;在平时的校园宣传中,加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使学生能够在校园生活中,与别人的交往中,拥有更加积极正确的心态和认识。大学生发展性健康教育要根植于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才能让学生更加充分的接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小学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例11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开发,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加上小学生的心理比较敏感,在此阶段,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消极心理进行积极的引导,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创造现实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对知识有所感悟和理解。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在体验中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体验—认知—再体验—再认识”的教育循环,有着很好的体验性和趣味性,学生依靠自己的真实体验,增加对知识的理解。体验式教学是一种良性的教学形式,将其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一、创建生活情境,提升学生心理体验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注重对生活情境的搜集,将教学内容同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将生活情境做为案例,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依靠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参与进来,在体验中掌握教学内容。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更容易让学生参与进来,理解所要讲解的内容。例如,许多小学生都普遍存在的缺乏自信,不敢与陌生人进行沟通的问题,而且在小学班级中也经常出现某些学生自己孤零零的躲在角落,不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情况。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还不够完善,这就导致学生会遇到一些沟通的障碍,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尤其是学生的情绪比较敏感,负面情绪长期不排除容易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学生存在的沟通问题,教师可以借鉴《找朋友》的儿歌题材,将其融入教学中,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依靠观看动画的形式,展现出一个乐观积极的场面,并组织学生进行《找朋友》的体验,模拟观看的动画内容,让学生开始尝试进行沟通,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采用这种体验教学形式,做到了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以学生为中心,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这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真诚的同学生建立起亲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同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中,应該保持和蔼、随和的态度,在沟通交流中注重对学生的关怀和鼓励,积极的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给予正面的回答,不能对学生的问题妄加批评,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积极发问,让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向老师或者同学需求帮助。在这种教学态度下,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沟通会更加的顺畅,可以保证教学课堂具有良好的氛围,这样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体验式的教学活动中,积极的思考和提问,教师也积极的引导学生,构建一个积极、活跃的教学课堂,让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学习态度。

三、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在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依靠体验式教学方法,来使教学过程更加的轻松和愉悦,学生依靠体验,逐步提升自己对知识的认识,进而再去现实生活中去实践,完成知识从体验到理解再到实践的过程。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促使学生实现自我体验、自我感悟和自我成长,这才是使用体验式教学方法的最初目的。例如,在“好心的引路人”扮演中,教师适当的去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在体验中有所领悟。教师可以采用倾听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自我的表达,教师了解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的知识;采用设置问题的方式,在完成体验后,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提升学生对此的感悟;在引导学生时,教师可以使用学生的语言,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取得良好的引导效果。比如,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入动漫的形象,进行环保宣传。例如,《熊出没》里面的熊大、熊二和光头强都是孩子比较喜欢的动画形象,里面光头强的工作就是伐木,熊大和熊二为了保护树木同光头强斗智斗勇。通过动画的播出,教师可以巧妙的进行问题的设置,如果光头强一直砍伐树木,森林被砍伐光,森林会怎么样?熊大熊二以及森林里的动物怎么办?学生对熊大熊二和光头强比较熟悉,而且非常感兴趣,以动漫人物做为探讨对象,学生更乐于参与进来,积极地发言,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认识到滥砍树木是不对的行为,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让森林的小动物可以健康的生长。

四、结束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同时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做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有必要。在小学阶段,依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对于小学群体而言,体验式教学更生动有趣,更容易接受。在体验式教学应用中,教师需要做到:创建生活情境,提升学生心理体验;以学生为中心,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

参考文献 

[1]蔡文丰,张仁芳,杨晓霞.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7):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