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化学小知识

高中化学小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09 08:24:35

高中化学小知识

高中化学小知识例1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小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学生的个体学习和自主学习,以学生个体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特点进行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而是以所有小组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对新知识的探讨,以集体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个体和小组集体的学习。第二层含义是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的知识基础要远远丰富于学生个体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这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但是小组的知识是隐藏在小组成员个体头脑中的,小组要发挥集体的智慧必须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力量,将隐藏在学生个体中的知识和技能挖掘出来,而最重要的方式是合作,通过合作促进小组成员内部和小组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将知识基础和技能展现出来,进而形成集体的智慧。

新课程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新知识进行探索和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开展小学合作学习是与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密切相关的,也是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交流内容

(一)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拓展。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以化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为主要目标,小组合作学习都是围绕化学知识展开的,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交流是围绕相关的化学知识展开的。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教师一般以一定的导学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促进学生解决新的认知矛盾。学生小组在交流过程中运用群体已有的化学知识和相关经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将集体的化学技能传递给小组成员,促进小组成员的全面发展,促进他们思维能力和知识探索技能的提高。

(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情感的交流。

高中化学学习不仅是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还包括能力和素养的提高。同伴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都寄托在以知识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以教师的单向知识传递为主要形式,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生生较少交流,学生学习呈现出被动接受的特征。新课程背景下,师生、生生的平等交流越来越得到关注,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平等的交流不仅促进知识的学习,而且促进师生情感的发展,促进和谐班级文化的构建。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一)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知识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记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自主建构和积极思考。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顺利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只需要在三个方面加以控制。环境控制,主要是课堂的情绪,积极是好的,但是绝对不可以失控;知识控制,所讲授的知识点要从学生的接受水平出发;思维控制,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处于最佳的积极思维状态。但是,在教师对课堂进行整体调控后,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以《硫和氮的氧化物》这一节作为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其具体操作过程。(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之前学生通过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初步掌握一定的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方法,并且具备一定的知识重构能力。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信息,了解硫和氮的氧化物是大气层的一种污染物,是环境污染中酸雨的主要来源,我们采集的雨水是不是酸雨。(2)实验支架,独立探索:a.在锥形瓶中加入约50mL的蒸馏水,观察形态;b.用镊子夹住在锥形瓶,火柴慢慢靠近瓶口,当火柴头燃烧后立即取出火柴,盖住瓶口,摇动锥形瓶;c.测出锥形瓶中水的pH值;d取少量锥形瓶SO2水溶液,与过氧化氢稀溶液化合,之后再测量反应后溶液的pH值。(3)合作学习,共同探索:实验到了这一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老师抛出支架性问题: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体现了可溶性酸性氧化物的一般性质,作为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硫其他的特性还有什么?让学生自主建构,交流学习。配合一些酸雨地区的图片,使学生对酸雨的危害有直观的认识。(4)升华认知,客观评价:在这个环节中,我们队这一节实验课,每个小组的实验成果进行检验,提出“脱硫”。

(二)情景创设,探索发现。

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机械学习,知识是存在于情境中的,只有在情境中学生才会产生认知冲突,才能够激发积极探索的热情,以问题为引导展开小学合作学习和交流。例如在人教版的原电池的原理这一章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做了两个班级的教学实验,一个班级是正常的讲述,没有情景模式的设定,单纯的板书展示,因为有许多情景是需要学生自己想象的,在大脑中合成图像,处理后作用于这一节课的知识点,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因为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所产生的现象不是少经验的学生可以想象出来的。在另一个班级中,笔者采用了如下情景模式,利用柠檬原电池的实验,用铜片、锌片来导电作为导线,让音乐卡和柠檬组成一个发电系统的趣味实验,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个简单柠檬的构造为什么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呢?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

(三)合作交流,及时反馈。

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很大,合作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动力,是促进学生不断成长的重要机制。例如人教版的教材中,关于铝、铁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复习过程中,因为这个知识群的知识点很杂乱,学生容易记忆混淆,这时教师可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交流,让学生展示几种市面上常见的药物,胃药和补铁药都准备一些,进行氧化实验。每个小组都有实验操作员,还要设置一名记录员,最后整个小组的成员一起整理实验资料,反馈给教师,结合生活经验,查看网络和图书获得对这些药物的了解,讲述胃乐乐、胃康这类的苏打粉药物的特性,属于胃酸的抑酸剂,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型和碳酸盐型两大类。同时引导学生对小组学习的过程和小组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促进小组成员的不断发展和提升。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与新课程对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要求相吻合的,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主要途径,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首先要突出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其次要通过创设情境、鼓励合作学习和积极反馈等措施提高小学合作学习效率,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小知识例2

作者:林添胜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知识及其结构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舒尔曼指出:“倘若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就必须证明存在着保障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教师职域里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我国以往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把教师作为抽象群体来探讨,针对特定教育层次具体学科的教育情景,比较扎实地就某个层次具体学科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研究的甚少。本文将着重说明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这方面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及其结构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小学实行分科教学,小学教师以一门学科教学为主,兼教其他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是指以教语文为主的小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包括各种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课堂情景知识、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等。根据不同功能,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分为四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指语文学科知识,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者“用什么去教”。它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是任何小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故称为“本体性知识”。当前,既有的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主体的语文知识受到普遍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到底应具有哪些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界尚缺少研究和明确定论。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必须适应这一需求。就数量而言,它应比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要宽广得多;就内容而言,它应以言语学知识为核心,包括语言学、言语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其中,汉字学、教师口语、写作、阅读与鉴赏、广义修辞学、儿童文学等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处在突出位置。

2.条件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指一般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理论,包括指一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儿童心理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教”语文的问题和“怎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释语文学科知识的问题。语文教育学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中心,它下通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上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知识,对条件性知识起一种统摄和渗透作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知识对教师知识发展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

3.背景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是指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领域各种学科文化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这种知识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知识背景和平台,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兼教其他课程,某些背景性知识就转化为相应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语文,还要承担全面育人的任务,教师背景性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主要是和学生生活、小学教育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各学科高深的专业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不一定会起作用。

4.实践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对语文学科内容的特定理解与高度个人化的语文教学经验。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实际上教什么”和“实际上怎么教”的问题。就产生过程而言,它主要是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经由教育实践摸索而形成的。就内容而言,它是一种依存于教育情景的经验性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的特殊整合,既包括对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的理解、运用与扩展,也包括教师个人经验的积累、感悟。就功能而言,实践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真正成为专业人员的核心基础。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实践性知识是相对于理论性知识而言的,它与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分类,只是因为它地位特殊,所以特地列出加以强调。当我们将实践性知识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相提并论时,其他三种知识特指理论性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殊性除了构成要素具体所指与其他教师不同外,在知识的分布、结合等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1.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要宽广一些

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小学教育要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必然具有综合性和多质性;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我国大多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兼教社会或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上几个因素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加广博的背景性知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与中学教师、尤其是与大学教师知识修养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必须是“宽口径、厚基础”。

2.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要求相对降低,条件性知识要求相对提高

教师专业性相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来说,要求是不同的。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初级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知识尤其是语言学、文学理论知识可适当降格处理,不必达到中学、大学教师知识层次。因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对于特定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多了对教育教学不一定起作用。相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尚未充分发展,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差,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运用教育理论将语文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对教师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相对中学、大学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反而是上升了;与之对应的条件性知识要求也相应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一定能教好小学语文,成为出色的语文教育行家,此为原因之一。

3.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具有突出的综合性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看,应该是以宝塔型为主体的网络状,宝塔底层主要是由各学科基础知识、动态知识构成的背景性知识,中层主要是语文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中心和上层则是实践性知识。各个层面的知识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构成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相对于中学、大学教师来说,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综合性更为突出,这与小学语文教育特征是分不开的。小学生思维尚未细致分化,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整体化、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来实施教学、处理教育问题的。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课程综合化,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也愈来愈呈现综合化趋势,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突出的综合性特征。

三、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职业,改革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合理设置小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方案

目前我国中师教育已经淡出历史,小学语文教师由高校来培养。高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高校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来培养,注重条件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教育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多为原高师教育系课程翻版,远离小学教育和语文教学实践;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二是依托高校文学院来培养,注重本体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毕业生难以很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求。三是依托由中师升格的高校初等教育学院培养,注重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毕业生能较快适应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足之处是他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相对其他两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来说,达不到相应层次,在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阶段可能难以胜出,在职后专业发展方面可能存在后劲不足问题。

依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来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综合培养、分向(科)发展”课程设置方案方向是正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一是课程结构比例,二是课程具体内容构建。课程结构比例包括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不同层面相对应的语文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合理比例,以及同一类别内不同课程之间结构比例。有的学者指出,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为4∶3∶2∶1。到底什么比例才是合理的?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关于课程具体内容构建问题,我们认为,要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注重学科知识整合。近年一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科学与生活”通识课程,将与学生生活、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教学,对拓展学生背景性知识产生良好效果,是一种有益尝试。

2.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依托小教(中文方向)(或综合文科,下同)专业来培养。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小教(中文方向)专业与传统的汉语文言专业或教育学专业不同,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如语言学、言语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理学、史学、体育学、美术学、音乐学等。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小教(中文方向)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一支学科相对齐全的教师队伍,来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为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师教师队伍涉及文、史、哲、理、化、生、外语、数学、地理、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师并入高校,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至于能否做强,还有待于依托高校力量,对原中师教师进行培养、提升,促进他们专业成长,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应该注意的是,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学科建设应围绕“语文教育”关键词来进行,初等教育学与汉语言文学嫁接处的空白领域应成为研究重点,初等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依托高校一级学科优势做强做大。如果学科建设质量上不去,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发展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失去活力和后劲。

3.深化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这里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强调两点:

(1)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师是在小学教育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实践性知识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不会教书,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不是凭空产生,它有赖于教育实践磨炼与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实践取向,将教育实践贯穿于职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安排师范生下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熟悉儿童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二是改革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微格教学、试教法、说课活动引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促进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转化;三是重视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师范生是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反思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

高中化学小知识例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知识可视化;学习兴趣

一、知识可视化的具体概念

伴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推广,加上国家对小学教育的重视,我国小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中多媒体设施已经逐渐完善。这些多媒体设备能够很好地把课本中的一些文本知识用图片或视频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联想和思考把课本知识和图像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更加自然地融入课本知识构架的情景中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二、知识可视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1.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掌握课本知识

利用多媒体可视化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方式,把生词、生句用图像的方式融入教学情景中,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些生词、生句的意思和用法,然后再根据学生的理解方向,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积极相互讨论这些词句的运用方法。在学生理解词句意思的基础上再去讲解这些词句的写法和句式运用等知识,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和吸收,同r在学会这些词句后,很快就能熟练运用。

2.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闻

运用知识可视化可以把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情景运用多媒体的表现手段艺术化再现。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能够更加具体地接触到与课文相关的其他环境因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角度,同时也能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吸收很多历史、政治和社会交际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见闻和理解能力。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相较于以前的灌输式讲授方法,知识可视化的教学方法显然更受学生的欢迎。这要取决于教学方式的趣味性,可视化教学方式不但内容丰富,还能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正确运用知识可视化能够显著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得到肯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三、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通过知识可视化让学生能把课本文字知识和思维图像相结合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表现得非常活跃,对很多新事物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对一些表现效果显著的图像、音频等,相较于文字知识更感兴趣。而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文知识点是一块一块的,不够集中。学生在进行课文知识点学习时,通过文字学习,很难把一个一个分散的知识点系统地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把这些文字知识转化为更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图像信息,再利用这些知识中间的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建立课文知识的逻辑结构。这样,学生就能在学习新课文的时候更快地弄懂课文的中心思想,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文字知识点的记忆效率。

2.运用多媒体工具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我们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可以根据课文具体情况,运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如,在进行《龟兔赛跑》教学时,我们可以提前把龟兔赛跑这一情节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成视频,中间通过旁白声音来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然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暂停视频,进行课本知识的提问和讲解。这样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效果,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小学语文的积极性。

3.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依据课本知识假设情景

在小学语文课文学习中,学生对课文表现的内容越熟悉越了解,其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设立一些教学情景进行角色扮演。如,在《柳树醒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挑选学生来分别扮演柳枝、柳絮、春雷和春风,让学生互相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对话,在对话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课文所表达的春天与柳树变化之间的关系。像这样的情景扮演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快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课文语句表现手法的判断能力和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小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围绕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可视化的具体实施策略展开思考。对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可视化教学方式的运用手法,提出了自己的一点建议。这些研究内容和策略建议只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知识可视化的一部分运用手段,希望能给其他教育工作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高中化学小知识例4

在很多小学院校,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小学数学教师的问题相对严重。而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师趋于职业化的重点内容,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教师的努力与付出。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同样也是一个受教育者的身份,在教学过程中也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一、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

如今,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都是些老教师,缺少新鲜的血液,相对而言教学模式不会及时更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只注重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层面,对于教材的编写规律以及章节联系内容不了解。除此之外,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观念存在问题,对于数学的教学态度有待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小学数学并不会涉及专业化的问题,基于小学数学教学特点,认为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只是简单的“准专业化”问题,这同样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中的问题。在小学的教学设施条件中,硬件设备明显不足,比如多媒体利用不充分、计算机设备不足等,这同样是制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绊脚石。

二、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策略

1.发扬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精神

在小学数学专业化建设中有特殊作用的就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精神。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精神主要包括对教学的敬业、负责、进取等职业道德。引领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要从学校外部环境抓紧,还要从学校的内涵建设抓紧。一方面要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从而培养教师工作的自豪感,树立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精神,另一方面要塑造教师的尊敬形象,从制度以及管理两方面来尊重教师的基本权利。

2.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首先就要有一定的学历,这是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认证。小学数学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数学基本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知识,只有拥有了数学知识与教育知识,才能传授学生更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想成为一名数学教师的那刻起,就应该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而努力。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小学数学课程同样如此,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除了熟悉小学数学知识外,还要广泛涉及各门学科,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只有教师拥有较丰富的基本理论知识,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

3.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能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教学能力以及理解教材能力。例如,任何一名教师在正式上课之前,都会对相关数学理论知识进行备课,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部分也要学习,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拥有快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在正式授课过程中,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听懂自己说的每一句话,对知识能做到充分理解,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拥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在课堂上遇到学生提问的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要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其次,数学是考验教师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有时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与知识结合的环节,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拥有一定的组织策划能力。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沟通

能力。

4.加强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规划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注入新血液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也将是小学数学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只有通过学校的教育与自身的努力才能提高知识水平,从而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而努力。与此同时,对于刚刚步入教育行列的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应完成相关的学科知识,比如网络、计算机、大众媒体等,从而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与生活。

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感悟生活、反思教学,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的核心内容。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以及专业化水平。并通过与其他人的不断交流与沟通,才能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加速作用。所以,在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问题上,应发扬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精神、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知识、提高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能、加强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规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高中化学小知识例5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也越加重视,教学事业的发展进步也在促进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计算机网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方法也有了新的形式,各种教学模式被引入教学中并逐渐应用,可视化教学是近年来新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对此,笔者也对可视化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1 知识可视化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1 有助于小学生掌握语言文字及应用

知识可视化教学中往往会应用各种的多媒体设备,能够为小学生提供最直观的教学,包括文字和词句等,在直观、形象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也变得轻松容易,还能够从可视化的情境中学到语言的用法,在识别的基础上还能够学会应用该语言文字。

1.2 有利于展现历史和现实,提高学生的认知

通过利用可视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能够直接的再现历史和现实场景,能够读小学生学习课文有更加有效的辅助。例如,在学习《开国大典》这一课文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开国大典播放出来,通过集体观摩的方式来让小学生领会当时的感受,再结合教师的讲解让小学生意识到开国大典的意义和人们当时的心境,通过现实场景的还原让小学生读开国大典有一个新的认识。

1.3 有利于学生更加直观的面对和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开发

可视化教学不完全是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将一些资料进行展示,还包括学习内容的可视化,将问题提出并通过讨论互动的方式将其解决,使所有学生对这一问题有新角度的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的启发。作为教学语文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将所学知识全面剖析,让可视化教学给所有学生更多开阔眼界和思维的机会。

知识可视化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当前这一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应用和发展,传统教学方法仍然占有主导地位,因此有必要对更进一步的推广应用知识可视化,让小学语文教学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 知识可视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2.1 转变教学观念,加强知识可视化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教学领域也有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在我国发展并深入应用后,各行各业都受到了科技的推动,教学领域中科技的渗入也给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局面。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教学模式在新技术的应用下有了多样化的形式,教学也变得丰富、生动。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精神注意力不高,在知识可视化教学应用后,能够很好的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因为知识可视化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读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课堂教学内容也更加生动有趣,在此情形下,小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增加、对学习内容也更加主动深入,教学效果自然会大幅提高。因此,知识可视化教学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学校、教师转变观念,更好的应用这一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2.2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效应用知识可视化教学手段

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都是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很多的教师都是年龄偏大的老教师,他们自身对新技术都缺乏认识,在教学方式上更是单一传统。但是所有教师们需要看到当前教学方式日益丰富,在教学中有效的应用这些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最高效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不但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转变观念,还要切实的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各种教学手段的前提是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利用好各种教学方式,在这里主要谈到的是利用好知识可视化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对新技术、新设备又足够的认识和利用能力,从而有效的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2.3 提高教学改革的投入,加强知识可视化教学的资金和设备支持

作为新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知识可视化教学的应用需要依靠先进的多媒体等设备,当前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都逐渐普及了各种新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当应用可视化的教学方法和设备,这也将成为今后教学的一种发展趋势。从培养学生的目的性来看,也要在教学中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社会、与时展相协调,促进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

因此,只有教师改变教学观念和提高可视化设备的应用能力是不够的,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将这一应用转化到教学中,转化为学生学习能力水平的提高,这就需要各地小学具备基本的硬件设备支持。小学语文教学所需的可视化教学设备等需要教育部门划拨相应的资金、需要学校主管部门在教学安排上给予支持,也要求社会力量关注小学语文教学的可视化教学设备需求,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小学对教学设备的需求。

此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知识可视化还需要小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将可视化的知识与教师的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后总结,形成自己的知识,对于优秀学生的学习笔记,还可以通过课堂展示的方法将其内容再次进行可视化的教学中,这样更能加强教学效果,也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 结语

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中,对于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在发生变化,因此教学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战略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提供真正有用的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知识可视化教学是符合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的,也是符合市场化的人才需求的,我们要在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更好的应用知识可视化教学,不断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祖国的建设提供人才储备。

高中化学小知识例6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在讲解某些问题时,学生常会出现恍然大悟的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是处于无序的、混沌的状态,在解决问题时,学生无法从记忆中提取所有与该问题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化学知识。知识是思维的基础,没有一定的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的知识积累,思维过程就无法顺利地进行。因而,学生就无法享受学习的成功和欢乐。皮亚杰强调教师的工作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努力建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并用种种方法刺激学生的欲望。在化学新课程实施中,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三基”的内容,进一步对课本知识进行升华,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这是学习中自我提高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巩固知识,避免遗忘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平时学生对这个环节普遍认识不够,不能将“白开水”酿成“茅台酒”,学习效率不高。如何能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并内化知识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下面就谈谈本人在平时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小结的一些做法。

一、课堂小结,巩固学习成果

初中化学教材中,知识点纷繁复杂,要掌握的概念、符号、实验较多,特别是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就觉得化学特别难学。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课堂笔记,每节课后都要复习,要像放电影一样把课堂上所讲的基础知识过一遍,从“繁”中理出规律,从“乱”中理出条理,然后整理笔记,写出课堂学习中出现的知识要点。在传统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越俎代庖,并不要求学生自己去小结,而是代替学生小结,再把小结内容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丧失了一次次自主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机会。

二、阶段小结,建构知识网络

新教材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教材每章之后均有小结。因此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完成后,教师都需让学生对所学内容重新整合,找出知识的支撑点,收敛思维,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把课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师可以将概念图策略运用到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完一章或一小节后进行阶段小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理解知识。概念图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网络化水平,在绘制过程中不断修正、充实和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并最终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清晰的知识系统。学生也只有掌握了学科的系统知识,才能以此作为分析、综合、判断的基础,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在化学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由于缺乏建构概念图的经验,提供联想的内容也很少,因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示范和指导。如刚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把所要教的概念和原理,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概念图。它是如何建构出来的。接着,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弄清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再以图的形式将这些联系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构成概念图,最后针对概念图进行反思和完善。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尝试着自己去绘制概念图,循序渐进地在头脑中建构起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

三、对比小结,促进知识的理解

教材中每节内容都十分丰富,知识点又比较零乱,时间跨度长。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相近或相似的化学概念,若不注意对比,很容易混淆,从而造成知识结构的紊乱。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将这些旧知识拿出来,让学生与新知识进行对比,从而形成深刻的、真正的理解,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也就是结构化的、程序性的知识。

高中化学小知识例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53

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随着现代教学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其中小组学习法就是一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方法。本文就小组学习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展开论述,希望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学科学习。

一、小组学习法的定义及应用意义

(一)小组学习法的定义

所谓小组学习法就是将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则划分为不同的小组,进而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能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对小组学习的效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合理的配备小组成员,小组成员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要根据班级的情况及讨论的话题而定。对小组成员的配备也应该具有艺术性,每一个小组的成员既要有成绩优异的同学,也要有成绩一般的同学,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讨论效果。小组内部成员的成绩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小组之间成员的知识水平应该相当,这样才有利于小组之间进行横向比较。在对班级的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之后,接着教师需要做好的一件事就是设置有效的讨论或者学习话题,这样才能使小组学习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达到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的目的。

(二)将小组学习法与化学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意义

1.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单一的教学方法,难免会使学生感觉课堂教学枯燥无味,而小组学习法是一种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更多学科学习的乐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兴趣。

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在进行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针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学生可以针对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进而使学生之间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自然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就更加深入,对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3.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能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化学作为一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学科,应该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优势。通过小组学习法展开化学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化学知识点的灵活应用能力等都得到有效应用,进而提升学生的能力水平。

二、小组学习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化学是一门包含实验、实践与理论知识等知识内容十分丰富的一门学科,理论知识作为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基础,高中学生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进行实验活动与实践。小组学习法在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学生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化学理论知识的难度有了进一步的增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成为知识盲区,而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另一方面,高中化学还要求学生能够对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灵活应用,一些比较复杂的化学问题,需要学生通过推理才能得出最终的答案,而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就需要对知识点进行灵活应用。学生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群策群力,通过小组成员集体的思考与推理使问题得以解决,从而提升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理论知识的能力。课件通过小组学习能够达到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的目的。

三、小组学习法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学习法不仅对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学习有很大帮助,而且对学生化学实验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小组学习法对学生化学实验学习的推动作用。

1.实验室实验。在进行实验室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适时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学生在高中阶段进行的化学是比较复杂的,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会更容易出现问题,虽然实验过程中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多进行实际操作的机会,然而学生之间通过小组学习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也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非常规的现象,学生可以及时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些学生可能对化学实验的步骤掌握的不够准确,通过小组成员的帮助,学生可以顺利的完成实验,因此教师科学合理的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化学实验也十分必要。

2.课外化学实验。在要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今天,学生到大自然进行化学实验已经十分必要。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化学实验的机会较少,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实验,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余时间进行实地的考察,进而对学习过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对理论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都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学生还可以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进行化学实验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高中化学小知识例8

转化思想是数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从未知领域发展,通过数学元素之间因有联系向已知领域转化,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通过演绎归纳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本质联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 任何一种新的数学知识,总是原有知识发展和转化的结果,转化就是在知识的生成、发展、变化时,采用某种手段将一个新问题转化成一个旧问题来解决.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无论是教材编排的特点还是知识内容的过程都体现了对转化思想的重视及对转化思想的应用,转化思想是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一条无形的线索,贯穿始终.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来说说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的.

一、转化在计算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知识很多都是把旧知识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转化、提升,从而形成新知识,在计算法则的形成中亦是如此. 从整数加减的计算――小数加减的计算,从同分母加减的计算――异分母加减的计算,从整数乘、除法的计算――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分数乘除法的计算,它们之间几乎都是转化关系,过程中都应用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转化这种无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将显性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了知识的生成、发展、提升,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教材是这样编排的:

例1:每个风筝3.5元,买3个风筝多少钱?

例2 0.72 × 5 = 3.6

在上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具体条件通过自主探索笔算算法的过程,体现算法多样化:① 用3个3.5连加;② 把3.5元转化成3元5角;③ 把3.5元转化看成35角,也就是扩大到原来的10倍,最后再把积转化为原来的十分之一. 注意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更重要的是这里引导学生学会把小数的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让学生逐步感知“转化”的思想方法,以便在后面的“小数乘小数”的教学中更进一步体现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性.

同样,在分数乘除法教学中也应用转化的思想.

二、转化在几何图形中的应用

在几何图形中,无论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中的很多知识,它们都是通过转化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将未知转化为已知.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后,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请同学拿出准备好的学具自己探求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学生头脑中已经有"转化"意识,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剪、割、移、补等方法,很快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方法如下:

方法一:从一条边的一个顶点向对边作高,分成一个三角形与一个梯形,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方法二:在一条边上作高,沿着高把它分成两个梯形,再拼成一个长方形.

接着,再引导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的底与高和所转化成图形的相关联系. 学生很快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于是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至此,让学生认识到:通过割补完成了图形之间的转化,这是第一次转化;寻找条件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是第二次转化,从而解决问题. 在这里,学生不仅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更体验了推导过程及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即将未知图形剪、割、移、补,再重新结合成可以求出其面积的其他图形的思想方法. 由于学生自己探索解决了问题,因此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仅加深了转化思想的认识,而且增强了他们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三、转化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比、分数、除法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们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在比的应用中转化体现的更加清晰.

例:按1 ∶ 4的比例配制成了一瓶500 ml的稀释液,求浓缩液、水的体积各是多少?

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有以下两种做法:

1. 把比转化为整数除法、乘法来计算:

1 + 4 = 5,500 ÷ 5 = 100(ml),100 × 4 = 400(ml),100 × 1 = 100(ml)

2. 把比的形式转化为分数的形式,转化为每种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来计算:

高中化学小知识例9

在高考理科综合测试中,物理科占有最大的比重。然而,物理科是学生感到最怕最难的学科,这无疑增加了物理教师的压力。由于高考要求的提高和高考形式的改革,如何搞好物理学科的复习,使其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服务,如何摆正物理学科在“理科综合”中的位置和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成绩,已成为广大物理教师考虑的中心问题。下面就关于高三物理第二轮复习中的小专题复习谈些看法。

一、小专题复习的含义和作用

小专题复习,是依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出现的薄弱环节,按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体系,找出能起骨干和桥梁作用的内容组成专题,集中时间进行比较深入的剖析,从而起到巩固知识,增强能力的一种复习方法。这种复习能集中目标,浓缩相关的内容,展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起到深化知识点,强化弱点,提高能力的作用。

二、小专题复习与其它形式的复习的关系

传统的三轮复习(即章节复习、分块复习、综合复习),便于增加知识的再现次数,熟练基础知识,加强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建立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但却不便于深化知识点,突出知识点,强化弱点。而小专题复习恰好弥补这些不足,所以小专题复习和其它复习不能互相替代,而应注意穿插交替进行,用小专题复习来协调和完善整体复习,真正达到复习的目的。

三、小专题的推出时间

小专题的推出时间,应把握尺度,做到既要准时,又要及时。准时即结合复习进度,根据复习过程和内容,适时适度的推出一些小专题,专题的内容要与总复习的内容相辅相成。如复习曲线运动和万有引力规律时,可推出“圆周运动分类归析”,“神舟飞船与天体运动”等小专题。及时,即结合学生心理需求,及时推出相应的小专题,可积极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强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从“疑无路”的绝处走向“又一村”的妙境,从而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

四、小专题的确定

正如传统的“切脉”一样,只有确定“病人”的“病症”后,才能“对症下药”。所以小专题的确定显得至关重要。

1、针对知识体系,突出重点。依据《教学大纲》中对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结合一些重点内容设置小专题。如在电磁感应的基础知识中,可按“电磁感应的终态问题分析与能量转化关系”来设置小专题。

2、针对高考,突出热点。围绕高考的热点问题来设置专题,以加强针对性,提高各类题的得分率。如设置与生产、生活、科研等有关的“生活中的电路分析(电饭煲、洗衣机等)”,“国防科技与人造地球卫星”等专题。

3、针对学生实际,强化弱点,在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知识缺漏,能力现状,情绪波动等来确定专题,以强化弱点,突破难点。如按“实验的设计”,“分析题的审题和描述”,“坐标图像题的解法”等设置专题。

4、针对“X”理科综合的测试目标,强化素质教育。高考科目设置的改革,其宗旨是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以利于选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按“综合科目考试的命题指导思想讲座”,“综合科目测试目标和内容讲座”等设置专题。

五、小专题的种类:

根据复习要求和目的的不同,小专题的种类可以多样化。

1、知识系统型。为将一些零碎而又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协调统一而设置的专题。如“追及与相遇的有关问题”,“‘X’中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等。

2、弱点强化型。为解决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而设置的专题。如“动量守恒的判断”,“机械能守恒的判断”等。

3、方法技巧型。为使学生熟练掌握某种类型问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提高各种能力,增强创新意识而设置的专题。如“选择题的巧解”,“信息给予题的解法”,“开放性试题的解法”等。

4、规律探索型。为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某些重要规律而设置的专题。如“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规律”,“原子核的衰变规律”等。

六、小专题的习题配备和评讲。

在每一个小专题中一定要适度地配备一些习题,以达到掌握和巩固知识的目的。配备的习题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决不用偏题、怪题和超纲题,并要适当考虑与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综合。同时在选择和设计题目时,要突出反馈信息中经常出现的易错点、常错点和多错点,使学生的薄弱环节及知识的难点得到强化。当然还要注意题型的多样性,系列性和难易的梯度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多方位、多层次、多种形式去应用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达到循序渐进、总结规律、巩固知识。

如果说精选试题是提高练习效果的首要环节,那么,总结讲评好试题则是达到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所以讲评时,务必要结合学生的薄弱环节、普遍存在的问题、典型性的错误进行精讲,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跌入“题海”的框架中。建议评讲时要达到六个到位:

1、对知识的记忆到位。讲评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将知识横向和纵向统摄整理,使之系统化、网络化、规律化,达到有序的贮存,以便记忆。

2、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到位。讲清疑点和肓点,准确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掌握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做到触类旁通,使知识上一个新台阶。

3、对重点和难点突破到位。由于学生对教学目标和对知识掌握的层次不同,在评讲时,对于重点内容,要精辟扼要地突破其核心,提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注重双基,使学生熟练掌握重点知识。对于难点内容,要化深为浅,由浅入深,抓住关键,依次设置阶梯,直到学生自己理解和解答为止。

高中化学小知识例10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中小学教师实践的价值诉求就是要求中小学教师要在具体的多变的教育情境中,能够充分展示其丰富、多元、真实的教育生活,在生动的实践中生成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具体地说,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理念,可以强化教师的实践特征,充分调动教师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提供可能,因为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一种高度个人化和经验化的独特知识,它既是中小学教师对理论知识的运用、理解和拓展,也是对自己个人经验的积累和领悟,是在实践的建构、组织、储存和分享中生成的,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对中小学教师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实践理性还可以为中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提供适宜的环境。实践智慧是中小学教师在不断变化的教学情境中敏捷、果断、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行为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是其在教学工作现场和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挖掘和提炼的,是在实践中养成和发展的现场执教行为水平和直觉反应能力,因为离开特定的教学实践场景,中小学教师就不能积累经验、感悟实践,就无法生成实践智慧。再者,实践的理念有利于中小学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因为中小学教师教育观念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形成到转变的过程离不开教育实践,并且通过实践还可以发生很大的变化,中小学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育理论,还需把自身的教育理论运用到教育实践中进行检验,才能形成切合中小学教育实际的正确教育观。

二、中小学教师实践的问题及审视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专业能力。[1]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过于注重了教育理论学习,忽略了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高和实践智慧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不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活动规律,漠视儿童生命主体,造成了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失落,他们的内置性品质难以得到提升。

1.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错位

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主要表现为,当实践的主体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常识难以解决问题时,需要借助于教育理论概念和判断进行观察和思考,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教育理论能够为教育实践主体提高认识新问题和新情况的能力,并为之提供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新思路。在教育实践主体的成长过程中,实践主体往往把教育理论作为偶然的、不系统的实践情境的反思依据,不断发现自己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逐渐形成自己对某些问题比较成熟的观点或解决策略。然而,当下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却是错位的和脱节的,教育理论在思辩研究的垄断之下,缺乏理论本身应该具备的创新、批判和反思的思想魅力,不断招致中小学教师的反问和质疑,甚至是不屑一顾,造成那些看似业已被教师掌握的理论知识,因无法找到适宜的生存土壤,很难纳入到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之中,并内化为教师自身的素质,进而催生出教师新的智慧。如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建构主义理论,从始至今都因其倡导的非理性学习、自由的学习评价标准、变革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方式不能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所接受,主要原因就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者忽视了建构主义理论与我国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不能完全相生相融的实际,把建构主义理论生搬硬抄地应用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领域,造成广大中小学教师不仅难以消化理论,更难进行创生,其结果就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课程改革的理论预期与现实状况的差距越来越大。

事实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错位的根源在于其建构者的主体性危机上,因为教育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思维模式的习惯性是受长期角色分工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教育实践主体与教育理论主体不是无条件的接受与给予的关系,而是有条件的给予和有条件的选择与接受的关系,要想使双方能够彻底地换位去认同和理解另一方对教育的认知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种主体危机不仅阻隔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相互对话和相互欣赏,也使得充满思想魅力的教育理论和极具生命律动的教育实践难以找到并融的支撑点。[2]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错位的关键是要寻找到一种能够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在某一主体内的相互融通的介质,这种介质不仅能够起到联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用,还能够对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起到一种示范和引导作用。

2.实践性知识不足

实践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也是其专业性体现的保障。在实践取向视域中,实践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个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而生成的教学智慧素养和教育经验体系,这种在教育情境中生成并建构的综合性知识是中小学教师特有的,它既包含缄默的隐性知识,也包含可言明的显性知识,它不仅贯穿于实践规范并指引中小学教师的言行,而且还在应用于实践时,把实践活动不断推向自身教育信念所预设的目标状态。实践性知识影响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效果,决定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行为,既是中小学教师群体专业化地位提升的知识依据,也是中小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知识观的束缚,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没有被认可,更没有意识到实践性知识对其专业成长的影响,许多中小学教师忽视了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造成了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知识因缺失自身的体验和反思而难以形成,仅将实践性知识当作一种教育经验,因此,失去了自己的文化表达与文化立场,这就无形中助长了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泛滥和流行,进而遮蔽了中小学教师行为背后情境化的、丰富的行为基础和个人体验,割裂了中小学教师真实的教育实践生活,理论与实践的鸿沟也就越来越深,因此,他们就难以形成灵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处理复杂情境的实践性知识。

3.实践智慧缺失

有智慧的儿童需要有智慧的老师培养,中小学教师是否拥有实践智慧是其教育素养是否成熟的标志。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能够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转化为情景性知识和实践智慧,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目的也是要将中小学教师培养成为开拓创新、寻求智慧人生的独特的生命个体。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处理新形势和新问题时体现出的敏锐感受和准确判断的个人智慧。

由于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生成受到复杂、动态的教学情境影响,所以,中小学教师自身因素往往会制约其实践智慧形成和优化。一方面,中小学教师在专业实践活动中所积累和感触经验不同,造成他们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所以在运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其教学实践时所产生的价值和行为效果也会各不相同,自然实践智慧形成和优化的程度就各不相同;另一方面,由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实践活动缺乏预定的程式,许多中小学教师在践行教育理念时会脱离教学的实际问题,不自觉地成为教育政策的被动执行者,无法将教育理论融入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致使他们的教育智慧无法实现;再者,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的形成还会受到外部因素的规约。在工具理性主导下,中小学教师习惯于把技能作为专业化发展的追求,使得他们的实践智慧在对技术与规范、惯例与霸权的追求中被慢慢地消解,并且逐渐丧失了其专业化发展的自主性,无法在诸多的规约与管理中自如发展,最终导致中小学教师陷入了过分追求技能的怪圈而不能自拔的困境,进而实践智慧无法生成。

三、中小学教师实践诉求的探索及思考

结合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主旨,针对当下中小学教师存在的问题,要想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实践能力,就必须促成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实现共生共融,丰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

1.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融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对实践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理论也需要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只有完全根植于教育实践,并且以教育实践作为支撑才能对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同样,教育实践也需要教育理论引领,否则教育实践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的对立统一关系。要想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共融,切实发挥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主体就必须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各负其责,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序对接。一方面,教育理论的主体要主动接近基础教育的实践,要从基础教育实践主体的角度出发,依据他们的知识背景和实际需求,通过分析、比较、批判和质疑等研究方式把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纳入到自己的研究视野,要学会用鲜活的教育实践证实、丰富、滋养教育理论,只有把抽象、高深的教育理论用适合教育实践主体的话语方式解释,才能使教育理论的发展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朴实化,真正实现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有效对接;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中小学教师也应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理论,并且能够正确选择适合的教育理论,学会在与教育理论主体进行交流和对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内在理论与教育理论进行碰撞,进而不断地进行修正、充实和重构,才能自觉地拉近自身的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的距离。为此,中小学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学习观,在实践中形成全新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提高把知识转化成智慧的能力,特别是重点提高核心教学能力,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的进程,朝着教育专家的目标发展。

2.丰富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源于实践、在动态中生成的,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和逻辑起点,只有通过自我的实践和经验的不断积累并加以验证,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得到丰富和提高。[3]提高中小学教师实践性知识水平,可以促进其专业自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因此,中小学教师必须立足教育实践,注重其实践性知识的不断提升。首先,中小学教师要让实践性知识的提升变为一种自觉,要充分唤醒关于自我的实践性知识,激发自身的主体参与精神,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批判和反思,提高自主研修意识、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发展的愿景;其次,中小学教师要生成实践反思的意识。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审视复杂的实践情境,进而不断地生成实践反思意识,形成有效的行动策略;再者,中小学教师还要构建多元的实践性知识的学习渠道。为了借鉴他人有效的实践策略和方法,不仅可以通过深入现场观摩他人的教育实践,产生获取实践性知识的灵感,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来提高自身调控教学过程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收集典型的、具有启发价值的实践案例直观地接受和理解实践性知识,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更可以借助于远程教育系统等现代化的网络渠道丰富实践性知识,改革课堂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优化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

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的良好发展,切实提高他们的教育素养和职业道德,中小学教师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实践智慧。一方面,要激发自身的实践创造性。新课程教学具有动态生成性,每个教师实践经历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实践性知识的不同,在千变万化的实践情境中,中小学教师经历着各种各样的富有个性的创造,体现着他们的实践智慧,因此,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有效地激发自身的实践创造,引导学生开放性地吸纳知识,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自己和学生智慧探险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在行动研究中修正、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要借助于教育理论不断提高教学实践的科学性,探索教学实践的基本规律,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要在实际行动中反思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提炼教学经验;再者,中小学教师要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趣味化、生活化和情境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回归学生的生活的实际,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中生成和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最后,要搭建实践智慧的共享平台。尽管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及生活经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感悟而形成的,但这种实践智慧离不开中小学教师实践的共同体,因为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以一种潜在的方式隐匿在其共同体的活动之中,离不开共同体的支撑与保障,所以,必须搭建中小学教师实践智慧的共享平台,使中小学教师个人的实践智慧能够在这个平台之上成为共同体的共同认知和实践,并且在共同分享实践智慧的过程中,实践智慧能够得到更大地优化和创生。

总之,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所彰显的实践诉求,表明了中小学教师的实践是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环节。中小学教师只有正确地认知教育实践本身的性质和价值,全力提高实践性知识,不断积淀教育实践底蕴,突显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才能真正地把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教师专业发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小知识例11

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现代化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情感,也需要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小学数学情感教学的缺失,主要受以下几点问题的影响:

 (一)教师过于重视数学知识传授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过于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只重视数学课堂中所讲解内容的准确性与清晰性,这就使得数学教学的情感性内容以及趣味性特点被忽视,在不感兴趣的情况下跟随教师进行学习,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学生学习热情的发挥。只有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优化教学效果。教师只重视知识不重视情感,没有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化加工,会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情感体验的丰富。

(二)数学学科文化得不到挖掘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内容有所优化。当前的小学数学课木中,有“数学天地”“数学乐园”等模块。这些模块存在的意义就是向学生介绍数学文化,学习数学定理之外的知识。但大多数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点的讲解,没有意识到这些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很少引导学生探索数学文化知识。了解数学文化,是学生研究数学知识的前提。教师对数学文化的忽略,影响了学生数学文化意识的形成。

 (三)学生主体性被忽略

在考试的高压之下,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以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为名,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为了成绩而学习数学知识,大大提高了数学教学的功利化程度。在15分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用30分钟讲解知识,用巧分钟组织学生做练习题,学生俨然成为学习的机器,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彰显个人积极情感。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与应用情感教学模式的方法

利用情感教学模式更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可谓势在必行,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在需求,给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进步。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感,落实情感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落实情感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情境,能够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且能够应用于生活之中。借助生活情境的力量,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与时代气息,拉近小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能够促进小学生自主接受数学知识。比如在讲解加法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小学生制作一些小学生能力范围内的购物清单,利用这些购物清单,让小学生意识到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之处,促进小学生生活化学习意识的形成,激活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创设落实情感教学。故事情境往往较为生活、有活力,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听到故事,会让小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像在讲解“分一分与除法”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编制一个与除法相关的故事,引导小学生思考问题。中国古代“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引出除法概念的好工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生喜爱的动物编故事,像“小狗江江与小猫瞄瞄是好朋友,今天是瞄瞄的生日,它邀请了汪汪和其它4位朋友,在切蛋糕时,瞄瞄犯了难。你能帮助瞄瞄分一分生日蛋糕吗?”可爱的动物故事会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能够促进小学生积极而对数学问题。

 (二)彰显数学学科之美,落实情感教学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数学之美。小学数学知识虽然简单,但内容十分丰富。数学中的数字、图形知识,都具有数学美学元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美,才能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热情。比如在讲解“认识图形”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认识的角、长方形、止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引导学生拼图,使学生将自己认识的图形随机拼到一起,组合成新的图形。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小学生深入发现数学学科之美,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数学知识,是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小学数学课木中的许多数学概念都是奇迹的见证。千变万化的数学知识,让数学学科变得神秘且有趣。同样在认识图形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模型,通过拉扯长方形的边与角,让其转变成为平行四边形。在此之前,小学生认为_者是不相关的两个图形,在观察这一现象后,其求知欲望变得强烈起来,从而成为了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者。

 (三)优化数学教学方式,落实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