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学教学教研

中学教学教研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0 09:24:48

中学教学教研

篇1

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辽宁省沈阳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

国内刊号:21-1396/G4

邮发代号:8-234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篇2

5.注重"点"的发掘把握"读"的主线——阅读教学优化导读策略摭谈高乃松

6.化繁为简长文短教提高实效——《轮椅上的霍金》教学品评马爱国

7.中小学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问"侯丹丹

8.得体有序生动——例谈口语交际的指导策略孙建波

9.在反思中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黄运武

10.小学数学例题呈现方式的思考与实践张卫星

11.数学思维培养要注重把握尺度楼孟娣

12.创设情境回归生活——架设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桥梁何寻,吴靖

13.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模式初探李秀芳

14.开发政治课生活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徐斌

15.让教学素材的选择为政治课堂带来精彩贺梅

16.提高聆听效率凸现音乐魅力万赞梅

17.从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到生活中表现王英姿

18.《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张秋

19.《搭配的规律》教学设计与评析赵永来,圣丙飞

20.《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教学设计杨亮

21.《神奇的七巧板》教学设计中小学教学研究 张玉玲

22.《分子与细胞》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细胞质)郭莉

23.打开生活之门润泽品德课堂——《怎样到达目的地》教学案例与反思窦丽君

2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及反思张挥

25.重视个性化阅读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何雪玲

26.重视课本阅读教学培养数学阅读能力李振荣

27.发挥实验教育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范江文

28.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探究徐怀殿

29.新课程下高考英语(浙江卷)命题特色与建议韦海宁

30.浅谈信息技术高考复习策略裘华贤

31.由一课三案谈"过程"的重要性张云峰

32.浅谈教师校本研修基本模式的构建张艳芹,朱凯

33.文言文教学之我见——有感于《口技》教学蒲凤玲

34.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庞庆锋,孙喜飞

35."相关阅读"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有效手段伏龙霞

1.在生物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应该有的几个转变唐传瑞

2.初中数学课标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教学研究——以华东师大版课标教材为例任历丰

3.高中数学教学中预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陈曦

4.学会多角度分析巧拟分论点叶相珍

5.从训练课谈语文教师对专业成长边界的突破徐晓岚

6.浅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王君

7.语文分层教学初探伍爱辉

8.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王非

9.词句积累范文引导典型训练——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法葛永乐

10.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堂教学策略探究杨成

11.让生命教育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焕发活力蒋敏霞

12.提升学生历史概念归纳能力初探陈建云

13.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几个途径贾月华

14.新课程下高中音乐鉴赏互动式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任松梅

15.语文个性化阅读策略探微宋文波

6.英语语法思维及其培养的核心观念袁辉HttP://

7.浅谈学习兴趣与中学数学学习邓姝

8."学案教学"与政治课教学的融合方水娣,杨羚

9.中小学教学研究 我为"读"狂孙永久

10.研究性学习要贴近生活--『节电节能研究性学习案例汪斌权

11.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窥探沈剑峰

12."师导--生演"式教学模式在历史课教学中的运用汤淮田

13.在政治课中实施情感教学海芳

14.浅谈《水乡歌》的再创造王贺

篇3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8-116-001

有这样一个故事:美国总统派柯利尔去解决“印第安人问题”。柯利尔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研究人员专门研究,执行人员又是一批,研究的结果没有被执行,行动的人没有研究,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发现这种情况后,柯利尔就采用了一种新形式:在执行人员中挑选一批善于思考、善于研究的人员,边研究边行动,直到解决了印第安人的问题。这个故事会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研究行动中的问题,能够有效改善行动者的行动。当前“研究型教师”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教师工作在幼教的第一线,时刻面对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面对着正在发展的儿童,有着理论工作者无法比拟的实践条件和机会。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大胆的尝试。

一、在教育教学中及时地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例:如何促进幼儿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

最近,我发现班上部分幼儿不愿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私下里问了几个幼儿:为什么不愿意回答老师的问题?

幼儿1:怕说错了!

幼儿2:没想好!

幼儿3:我不知道该怎样说。

幼儿4:我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

幼儿5:老师说的问题我不能理解。

怎样才能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呢?我深入思考,潜心研究。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应树立幼儿的自信心。让他们自己觉得“我”能行,鼓励他们大胆的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其次,因人而异,对个别幼儿降低问题的难度,并改变提问的方式。

再次,所提出的问题尽量让幼儿感兴趣,形式尽量简单。

这样一来,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幼儿愿意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时的与我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研究中观察发现问题,用实践手段不断改进现状

例:个案研究

我班董一鸣经常打人,这使我很伤脑筋。于是,我决定开展一个行动研究。采用奖励的办法,降低该幼儿打人行为的频率。

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周:观察该幼儿行为共五天。每天在自由游戏时间,用时间抽样法,每隔十分钟观察记录该幼儿的打人行为,作为行为基线(A)记录在图内。从图可以看出,这周内,该幼儿的打人频率基线全距为每小时8-11次。

第二周:施行实验处理(B)每小时如无打人行为就给一个奖品。(该幼儿喜欢的)从图显然可见,该幼儿的打人行为降到每小时1-5次。

第三周:停止处理,看有关因变量是否回复到基线(A)。从图可见,停止给奖品后,打人频率又升高至每小时6-9次。

第四周:再次实施相同的处理(B),再测定因变量,如有改进,则可有充分的证据说明处理(B)有效。当重复对不打人行为加以奖励时,打人频率又显著下降。

由此可以推断,奖励行为对幼儿的成长行为有效,但是长期如此的奖励办法不可能常用,于是我逐渐加长给奖品的时间间隔,使幼儿打人的行为可以比较稳定的减少。

三、行动教育,教育行动

教学意味着创新,教学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教师勇于做“开辟新疆域”的探索者(陶行知语)。在行动研究中,教师通过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职业行为,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意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靠实践性知识保障的,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我国众多优秀教师、教改先行者的成长历程无一例外地显示:在“课堂拼搏”中的“学会教学”,是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规律性进程。

四、学前教育研究不能采用单一的方法。行动研究可以实现多种方法并用

篇4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有计划地进行,《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改变。这不仅仅体现在教材的变动,而且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数学课程改革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上,提出了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改革教法的要求。这些变革相应地对培养中小学教师后备军的高师数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培养数学教师基本数学教学技能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称《教法》)课程必须适应《标准》的要求。然而,很多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教法》课程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却反映迟钝,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课程的教法陈旧,不能及时体现《标准》的新要求,结果是学生学习前对该《教法》课程期望值高,以为能寻求到把握最新数学教育的金钥匙,但随着教学的深入,传统的内容与教法逐渐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以至于在实习、求职试讲中与中学的要求脱节,最终失去课程设置本来的目的。如何改变现状,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满足学生要面对残酷就业竞争的要求,笔者认为,《教法》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

一、开展《标准》专题学习, 更新教学观念

为推动高师数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师院校教师在头脑中要时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高素质的教师,要改变别人,必先改变自己,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定位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形式从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的三个转变,只有进行观念的充分准备,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才能在教育环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组织学生学习《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开设《标准》专题学习并积极开展讨论,分析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结合《标准》改革《教法》教学内容

1.结合课改,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数学和数学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数学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形成较为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介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开设中学数学发展的专题课程,明确符合时代发展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对《标准》新增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标准》强化了概率统计,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有些具体内容在教法课程中从未涉及乃至现行的高师数学课程中较薄弱和不能完全覆盖。如,算法、框图、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开关代数与布尔代数、优选法与实验设计、风险与决策、数列与差分等[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专门补充讨论新增内容设置原因,正确把握《标准》对新增内容的定位,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3.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数学教学应做哪些工作,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作为《教法》课,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

1.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型数学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3];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既可体现学科特点,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2.加强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标准》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会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加强实践环节中的理论分析和技能培训

《教法》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师范性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技能。然而,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要体现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就应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活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开展合作交流的研究性活动中把握数学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然而,长期以来,《教法》课重理论轻教学技能训练,同时大学在追求学术高品位时,不可避免地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因此,教法课程必须由重理论轻技能转向借理论促技能,并将其作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其理想的改革方式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学校,让学生经常到中学去见习,参与教研和教改活动,尝试教学设计和实施。这是一种互惠的行动,它不仅有利于大学教师、学生和中学教师双方的专业提高和发展,而且对师范生的知识应用和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但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因此,在目前的状况下,只有加强和改进教学活动,活动始终以尝试教学设计、模拟课堂教学为中心,同时兼顾专业和技能的训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个人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具体做法:改变将《教法》课与试教课分离的现状,在《教法》课学习理论的同时,就开始分小组对中学的典型课题进行试讲,小组既作为教学基本功训练小组,又作为学习理论小组和反思研讨小组。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形成一种合作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学习氛围,增进知识的应用,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的认识,继而在以后的全面试讲和教育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反思阶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分歧,例如结合《标准》理念,分析《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以及不足等,提出研究探讨课题,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能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式和手段,善于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既能从事数学教学又能从事数学教育科研的高质量的数学教师[5]。

五、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的改革,《教法》所采用的传统的一张考试卷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已经无法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评价内容和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完善。一方面,利用多渠道多种方式评价,如采取笔试、口试、教学研究小论文三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成绩,具体可包括课堂讨论、小论文、调查报告、平时作业、动手作业、课堂示范、书面考试等方面综合评价作为最后成绩。另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平时成绩比例增大为30%,期中和期末各占2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成绩,期中和期末考题改封闭型占主体为开放型占主体,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平时就积极投入到教法课的学习与活动中,促进教育理论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初步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振威,章士藻.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称《标准》)的全面实施,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有计划地进行,《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均有大幅度的改变。这不仅仅体现在教材的变动,而且对从事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师带来了全方位的挑战。数学课程改革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变化体现在数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变革上,提出了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改革教法的要求。这些变革相应地对培养中小学教师后备军的高师数学专业提出了新的课题,特别是培养数学教师基本数学教学技能的《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称《教法》)课程必须适应《标准》的要求。然而,很多高师院校数学专业的《教法》课程面对基础教育的改革却反映迟钝,教材内容不能及时更新,课程的教法陈旧,不能及时体现《标准》的新要求,结果是学生学习前对该《教法》课程期望值高,以为能寻求到把握最新数学教育的金钥匙,但随着教学的深入,传统的内容与教法逐渐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以至于在实习、求职试讲中与中学的要求脱节,最终失去课程设置本来的目的。如何改变现状,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满足学生要面对残酷就业竞争的要求,笔者认为,《教法》要从实际出发,在教学方面不断地进行探索与改革。

一、开展《标准》专题学习, 更新教学观念

为推动高师数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师院校教师在头脑中要时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高素质的教师,要改变别人,必先改变自己,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定位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形式从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的三个转变,只有进行观念的充分准备,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才能在教育环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组织学生学习《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开设《标准》专题学习并积极开展讨论,分析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结合《标准》改革《教法》教学内容

1.结合课改,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数学和数学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数学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形成较为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介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开设中学数学发展的专题课程,明确符合时展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对《标准》新增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标准》强化了概率统计,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有些具体内容在教法课程中从未涉及乃至现行的高师数学课程中较薄弱和不能完全覆盖。如,算法、框图、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开关代数与布尔代数、优选法与实验设计、风险与决策、数列与差分等[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专门补充讨论新增内容设置原因,正确把握《标准》对新增内容的定位,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3.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数学教学应做哪些工作,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作为《教法》课,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

1.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型数学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3];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既可体现学科特点,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2.加强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标准》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会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加强实践环节中的理论分析和技能培训

《教法》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师范性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技能。然而,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要体现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就应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活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开展合作交流的研究性活动中把握数学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然而,长期以来,《教法》课重理论轻教学技能训练,同时大学在追求学术高品位时,不可避免地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因此,教法课程必须由重理论轻技能转向借理论促技能,并将其作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其理想的改革方式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学校,让学生经常到中学去见习,参与教研和教改活动,尝试教学设计和实施。这是一种互惠的行动,它不仅有利于大学教师、学生和中学教师双方的专业提高和发展,而且对师范生的知识应用和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但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因此,在目前的状况下,只有加强和改进教学活动,活动始终以尝试教学设计、模拟课堂教学为中心,同时兼顾专业和技能的训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个人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具体做法:改变将《教法》课与试教课分离的现状,在《教法》课学习理论的同时,就开始分小组对中学的典型课题进行试讲,小组既作为教学基本功训练小组,又作为学习理论小组和反思研讨小组。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形成一种合作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学习氛围,增进知识的应用,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的认识,继而在以后的全面试讲和教育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反思阶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分歧,例如结合《标准》理念,分析《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以及不足等,提出研究探讨课题,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能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式和手段,善于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既能从事数学教学又能从事数学教育科研的高质量的数学教师[5]。

五、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教学观念、内容、方法的改革,《教法》所采用的传统的一张考试卷评定学生成绩的方法已经无法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效果,因此,评价内容和方式必须进行改革完善。一方面,利用多渠道多种方式评价,如采取笔试、口试、教学研究小论文三结合的方式评定学生成绩,具体可包括课堂讨论、小论文、调查报告、平时作业、动手作业、课堂示范、书面考试等方面综合评价作为最后成绩。另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权重,平时成绩比例增大为30%,期中和期末各占20%、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作业以及课堂讨论等成绩,期中和期末考题改封闭型占主体为开放型占主体,主要考查对知识的理解与灵活运用。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一名学生平时就积极投入到教法课的学习与活动中,促进教育理论的掌握和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形成和教学研究能力的初步养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赵振威,章士藻.中学数学教材教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6

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特征。法国伟大的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议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所谓“学问”,顾名思义,就是既“学”又“问”,问从何来,从疑处来。“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恰当有效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思索、学习的动力,活跃学生思维。有的教师提倡“问题教学”,主张让学生在自主阅读文本后,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解决问题,完成对文本的学习。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最后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最终也是由学生自己解决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探求欲很强,而且经过探究以后得到结论,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因此带着问题去学习效果更好。

二、自主性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中去发现问题,去感悟、去理解、去体会。而过去传统教学过于注意教师的讲解,轻视了学生的自主感悟,学生往往被动接受,无法享受主动参与的乐趣,导致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差。

三、过程性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习中的体验,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合作学习中探知问题,亲自体会这一经历,感受与之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而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注重结论,轻过程。如今把握知识的多少已不是最重要的,如何把握知识才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因此,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在实际探究中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感悟。

四、实践性

数学的特点决定了要学好它,最主要的是要靠学生自己切身的实践,要靠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感悟。只有让学生通过对数学背景充分自主地理解,专心地感受,仔细地揣摩,才可能真正体味到数学的魅力所在,从而学好数学。而且中学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其生活经验和情感,使其从自己的生活中学会思考、探究,在乐趣中进一步学习知识,探究问题。

五、开放性

数学本身美感十足,面对同一个题目,同一种类型,往往“仁者见者,智者见智”,因为每一位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理解能力不同,兴趣与个性差异,所以对数学模型的反应也是多元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在受到充分信任和尊重时,在宽容开放的环境中才能把自己的干劲和智慧才智发挥得更好。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理解,善待差异,宽容失误,为课堂创设一种宽松开放的氛围,从而使学习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

六、合作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作学习能扩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数学教学强调合作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思想,通过与他人交流,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构建起新的理解。因此,在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下,采用小组、集体等合作形式,能改变过去的师生单向交流,使师生、生生多向互动,学生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同时听取别人的意见,使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启迪。

篇7

一般定义下的教学过程指的是教与学之间信息传递及反馈控制的过程,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间心灵碰撞及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是人特有的一种机能,对客观事物持有不同的看法而产生的不同心理变化及行为。据有关专家学者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会促使对事物认知欲望的不断提升,而消极的情感则会使人对事物失去认知、探索的兴趣,扼杀其积极性及创造性,使人生变得枯燥无味,失去光彩。美国心理语言学及教学法研究者Krashen认为,情感因素是人对外界输入过滤的元素,学习情感因素会对语言的习得产生重要影响。即加速语言习得或者阻碍语言习得;所谓的英语情感教学就是利用情感因素中的积极因素,通过创设宽松、和谐、愉悦的英语学习情景,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及效果,使学生在优越的学习氛围中充分地发挥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英语兴趣,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实施英语情感教学进行浅显分析,望能对有关中学英语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一、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以情感动学生

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多数的教师都是按照传统的满堂灌方式传授英语知识,很少注重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融合融入。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死板地传授英语知识,有时候因为教师个人因素上课时情绪不稳定,一旦遇到学生对知识点不理解的情况就会大发雷霆,学生在紧张的压抑的气氛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国外的有关心理学家曾提出:在人的信息表达过程中表情是情感表达的信号,是一种比较直观的容易被人接受的表达方式。所以,中学英语教师要在课堂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体力行,用和蔼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可亲。让学生在情感浓郁的氛围中积极地学习英语,接受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对于部分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要深入了解此类学生的学习习惯,查找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应地对于学生方面,只要认为老师重视自己,尊重自己,他们的心情会变得很愉悦,乐于学习,乐于进步。

此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差异性来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而不是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过于偏爱,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冷漠,应一视同仁,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及心理、道德培养为目标。教师应在课余的集体活动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特别是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不善于交流沟通的学生,更应该鼓励他们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培养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将自己的情感通过语言传递给老师和同学们,让他们迈出自己封闭的世界,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对人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研究教材, 挖掘情感因素

在情感教学中,教材是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饱含情感的元素,其中情感元素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教师应充分地利用教材资源,发掘教材中精华部分,融入自己的情感,设置合理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情感氛围中,让教师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一般来讲,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包括显性情感因素和隐性情感因素。显性情感因素指的是利用教材中富含情感因素的图文让学生较为直观地感受到情感因素。而隐性情感因素是指教师利用教材中的饱含情感因素的文章片段,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然后教师给予合理的指引,让学生自己发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这就是所谓的隐性情感因素。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在注意自己的言行的同时还要合理利用显性和隐性情感因素,双管齐下,培养学生挖掘情感因素的能力及情感态度,使学生内外兼修,即提高学习的同时也塑造了良好的情感态度。

三、积极评价, 升华情感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客观反映,客观判断。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不仅是对自己教学质量的检验同时也是发现教学中存在不足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对学生的信心有直接的影响。科学的评价能够增添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而错误的缺乏客观辩证的评价会造成学生学习信心底下,影响学习乃至后来的人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教学评价,客观科学地对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评价。在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英语评价体系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评价内容发展为课堂教学评价,单元评价、学期评价、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不管是任何形式的评价都要尊重客观事实,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评价,勇于实践,从实践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结语

总而言之,情感教学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用情感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情感浓郁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中学英语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深入研究情感教学方法,融入自身情感,身体力行、客观评价,为培养祖国的未来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高中;化学教学;绿色化学;化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2-0039-02

一、中学绿色化学教育目标

绿色化学是用现代化学和化工生产技术,消除或减少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毒的原料、催化剂、试剂和溶剂的使用,不生产有毒有害产物、副产物和废物的一门新兴学科,其宗旨是实现有害物质零排放,从源头上防止污染、保护环境。对于中学化学教育而言,绿色化学教育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教育目标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知识与技能。理解绿色化学概念、原则,了解绿色化学诞生与发展,认识生产生活中的绿色化学现象;学习绿色化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化学实验基础知识与技能,能够完成简单的绿色化学实验;理解绿色化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联系,能够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绿色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绿色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绿色化学意义,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科学探究能力;掌握获取、加工绿色化学信息的方法,能够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绿色化学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绿色化学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习绿色化学的兴趣,激发参与绿色化学宣传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感受绿色化学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增强将绿色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的意识,能够合理判断与绿色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关注与绿色化学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树立绿色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主动承担起学习绿色化学的责任,强化保护环境和造福后代的使命感。

二、中学化学教育中有效开展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是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积极创造绿色化学教学条件,构建绿色化学知识体系,不断充实化学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介绍化学史时,教师可从正反两方面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教育。讲解放射性元素时,教师要对居里夫妇的精神及坚决反战的人格表示钦佩,但也要就海湾战争中使用贫铀弹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提出批评。介绍环境问题时,教师可着重于介绍20世纪发生的公害事件,指明工业及传统化学是造成公害的主要原因,使学生明确绿色化学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教育,激发起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不断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绿色意识。

2.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实验的绿色化,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和环境保护意识,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1)改进化学实验。首先,采用无毒原料、溶剂、催化剂进行化学实验。例如,做完银镜反应后,可将清洗试管的硝酸替换为三氯化铁溶液,避免产生二氧化氮有害气体;在萃取碘单质实验中,可将四氯化碳替换为二氯甲烷作为萃取剂,消除刺激性气味,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在乙烯的制备实验中,可将硫酸替换为氧化铝作为催化剂,避免浓硫酸造成污染;其次,优化化学实验方法。又如,在海带碘元素的检验实验中,可将灼烧提取法改进为煮沸提取法,简化实验操作程序,缩短实验时间,减少因灼烧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再次,改进化学实验装置。再如,利用密闭的装置减少实验敞开操作,可将注射器作为密闭的反应容器,进行铜和稀硝酸生成一氧化氮、二氧化硫制备与性质等实验,将污染物消除在密闭装置内。

(2)开展微型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实验中,可在保证实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进行微型化学实验,以达到降低实验成本、提高环保效益的目的。微型化学实验多采用点滴板、小试管、井穴板、多用滴管等微型化仪器,使用最小化的试剂用量,一般液体用量不超过1mL,甚至一些现象明显的定性实验可在试纸或滤纸上完成,如碘显色反应、溴水褪色、苯酚的检验、验证盐类溶液酸碱性等实验。

(3)“三废”的绿色化处理。在高中化学实验中,要及时对必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和生成的污染物进行绿色化处理,从源头处控制“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在废气处理过程中,可采用封闭的实验操作方法,减少有害废气的产生量,并对废气进行有效处理或用气囊收集。在废液处理中,可利用中和反应处理含酸碱的废液,使溶液pH值达到6.5~8.5之后再排放;也可用碳酸盐沉淀法、硫化物沉淀法等方法沉淀、分离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液。在废渣处理中,可回收一些化学实验中剩余或产生的金属进行再利用,如铜与硝酸反应剩余的铜片、银镜反应生成的银等。对于不能综合利用的固体生成物则要进行无毒化处理。

(4)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中化学实验中,教师可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实验教学,尤其对于危险系数大、污染严重的实验而言,可通过电脑模拟、实验录像等对实验过程进行演示,实现废弃物的“零排放”。同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模拟错误的实验操作,将不良的实验后果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清实验操作不规范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实验室“三废”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加深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

3.在课外实践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在高中化学教育中,教师要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传统化学对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认清利用化学手段进行末端污染治理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关注绿色化学,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意义。教师可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环保知识竞赛、探究性学习、文献研究等。在实地调查中,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化工厂、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对当地水资源、空气质量、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开设相关课题,组织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如研究生物催化剂的优点、研究高效低毒农药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达到课题研究的预设目标;在文献研究中,既可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和互联网资源,收集有关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的文献资料,也可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来校进行讲座,使学生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通过开展多样化的课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绿色化学,能够运用已学的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总而言之,随着绿色化学理念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的渗透,绿色化学教育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强化绿色化学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理论,最大限度地实现化学实验绿色化,并积极组织课外绿色化学实践活动,从而确保高中绿色化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磊.高中新课标背景下的绿色化学教育[J].成功(教育),2010,(12).

[2]林日轩.关于中学化学教育中绿色化学教育的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2,(7).

篇9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223-02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是我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一门职业技术能力课程。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所有专业方向都要求培养能从事计算机信息处理和信息管理的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具备信息管理网站的规划、建设、管理与维护,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本课程以计算机应用为辅助手段,结合系统工程、网络计划技术等研究方法的一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及操作性强等特点,主要提供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管理的原理和方法,主要的研究内容是对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九大知识领域进行分析。

本文旨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

1 PBL概述

PBL,全称为Problem-Based Leam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1969年,美国医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医学教育领域提出了此教学方法,并不断被推广。上世纪90年代,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引入了PBL教学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后该教学方法被不断推广到其它教育领域中去,如数学教育、计算机教育等。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形式,在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习的过程。

2 PBL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这门课程总共64课时,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经过一线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 教学案例和项目较缺乏。《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这门课旨在教授学生理解项目管理技术的运用对成功推进一个信息系统项目的重要性,并使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启动、计划、执行、控制、结束五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实际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案例或项目。但就目前而言,相关案例或项目,特别是针对特定知识模块的案例和项目比较少。

2) 教学方法较单一。目前,大部分院校在《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采取的是课堂多媒体演示教学的方法。尽管在演示教学过程中会适当添加一定的相关案例,但总体上讲,这种教学方法,主角还是教师,学生还是配角,基本上知识还是单向地传递,学生被动地接受,忽略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

3) 对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实验的重视不够。目前,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实验课基本是以案例为主,教师通过一些途径收集案例,并针对案例内容和相关知识点设计若干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这种学习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4) 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尽管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学习理论知识,但缺乏利用计算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后,并没有提高利用计算机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遇到的问题。

2.2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设计

1) 分组:由于教师提出的部分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依靠个人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出准确答案很困难,因此,PBL教学模式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首先根据学生人数、男女生比例等因素将班级划分成6-7人的小组若干,并确定每一组的组长,必要时组长可轮流;其次,为小组成员进行分工、责任到人,如资料搜集、资料整理等。

2) 课前问题准备:问题是PBL教学模式的基础,所有环节均是围绕问题进行展开。因此,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甚至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一般,准备的问题在前一次课结束时发给学生,以让学生开始下面的步骤。以课程第五章《信息系统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为例,该章主要介绍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项目质量控制工具及技术。在课前给出案例:某公司执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及发生的质量问题,最后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什么是质量管理、为何进行质量管理及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等。

3) 搜集资料: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提供的质量管理问题,在教材、网络等各种媒介上找寻相关质量管理的支撑资料,并自行归纳、整理。

4) 小组讨论:各小组成员将搜集、归纳、整理的质量管理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讨论后,由组长针对各个问题的重点、难点进行总结,并在课上发言。经过讨论,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可提出质量控制技术之一――因果图的雏形。

5) 教师总结:首先,教师再次强调了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并对因果图进行完善,借此引出其它几种质量控制技术:帕累托分析、统计抽样和标准误差、七点运行法则等;然后,教师对整个过程进行总结,表扬学生在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点,如团队合作、大胆交流等;同时也指出学生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如问题的重点是否找准等。

3 PBL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将面临的问题

3.1 问题设计方面

PBL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问题,所有学习都是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这就决定了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不能太复杂,过于复杂的问题会让学生有怯步的感觉;也不能太简单,过于简单的问题会失去教学意义;问题难度要做到循序渐进。因此,如何设计问题,是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3.2 学生方面

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差异较大,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弱,会跟不上教学;此外,由于该课程是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的,此学期后半段学生面临着工学结合,因此在后半学期学生的流失将会很严重,这给小组讨论带来一定的冲击。

3.3 教室方面

为了便于小组讨论,教室中的桌椅尽量组成一个环形,但这一点在我校桌椅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很难实现。

4 总结

总之,PBL教学模式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及应用,增强学生沟通、团队协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章节、所有知识点都适合此种教学方法,还需与项目驱动、案例教学等相关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提升该课程的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革英.“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多种案例教学模式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2009(7).

[2] 凯西施瓦尔贝.IT项目管理[M].6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10

2.认真落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加强常规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确保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和有效开展。教研室深入开展常态课堂的调查研究,定期不定期地抽查教师的备、教、辅、改、考、评、研情况,并将检查结果反馈通报,各校要继续加大常规检查力度,使课堂教学常规的管理逐渐精细化,本学期教研室将对各校常规教学进行全面督查。

3.完善备课组建设。转变集体备课理念,充分发挥好集体备课的优势,积极开展集体备课研究,加大对集体备课过程督查。备课中以教学过程的预设与生成、出现问题的修正等作为交流反思研讨的切入点,主备人与同组课任教师互谈互评,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同时要抓好教师个人的二次备课,杜绝一人备集体用的现象出现。

4.结合市“基础教育提升质量年”活动。补充完善“关于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指导意见”

二、创新教师培训形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以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为重点,教师培训方面。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技能为着力点,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既请进来,也要走出去;既有集中培训,也要分散学习;既要骨干引领,又要个人自修;可以是师徒结对,也可以是网络拜师,不断创新培训形式。

1.继续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形成学习型群体,师生共同养成自觉读书习惯,提升文化品位。

2.组织各级骨干教师参加区内外培训班学习;

3.继续在总结2010国培计划经验的基础上。组织中小学音体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师参加脱产置换、短期离岗及远程网络培训等“国培项目”研训学习。学校要制定保障措施和考核细则,做好督促、检查、评价工作,确保今年国培项目顺利开展。

4.组织特岗教师岗前培训工作。对特岗教师进行教学常规、教材分析、观课与议课、有效教学、师德修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特岗教师把握课程标准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集中培训的基础上,通过听课、上汇报课、研讨等活动,帮助特岗教师逐步提高课堂教学技能。

5.组织继续教育二级培训。结合教学实际采取讲座辅导、互动交流等形式开展二级培训工作,九月中旬进行我市继续教育二级培训,此基础上各校做好校级培训考核工作,保证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十月份做好继续教育的考试组织和阅卷工作。

6.深入开展课标、教材、教法学习研究活动。各校在开学两周内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进行质量分析,进一步做好教材教法专题教研活动。

7.做好音乐、美术学科教师的培训工作。音乐、美术学科今年实行分课教学,学科教研员在做好本市教师培训的基础上,主动邀请出版社和区内外专家来我市对学科教师进行教材培训。

三、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

积极探索实施高效课堂的策略和方法,以“创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真正体现“以学定教、为学而教”教学思想,教研员要加强对高效课堂的研究和指导,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及时发现、指导和解决问题。

1.学校层面的达标课”展示活动。开展达标课、创新课活动,即以学校为主体。各学校要成立由骨干参加的教师“达标课”工作指导和评议小组,制定评议工作表,通过达标课的形式,探索高效课堂策略,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并推广。学校在完成“达标课”展示活动后,可按10%数额公示并上报教研室,参加市示范课的比赛。

2.校长要带头参与“达标课”展示活动。此基础上上报并参加市中小学校长课堂教学大赛”

3.开展教研员集中或分散蹲点“磨课”活动。按照“备课-上课-评课-展示-总结”为工作基本线索,从各学校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不断创新教研形式。提升教育科研质量

1.继续开展联片教研。促进城乡教学质量共同提升,继续开展以四小、二中为中心的教研基地建设,通过中心辐射、校际互助、学科互补、以强带弱等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本学期各学科组织市级以上教研活动一次,片区教研活动每月一次。

2.加大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开发的力度。组织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研讨会、学校课程建设现场会,推动我市学校课程建设。

3.继续深化重点立项课题研究。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各校要围绕各类立项课题。做到内容充实、过程扎实、资料详实、成果真实,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教研室将在本学期择机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专项评比、验收等工作,并积极推介学校的研究成果。

4.各学科要有计划的组织基地学校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到对口学校紧紧围绕“创建高效课堂”开展集体备课、现场观摩与点评、专题讲座等活动。做“影子”教师。各校定期向基地学校选派教师观摩学习。

5.各学科继续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教、交流、研讨、评比等活动。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做好骨干教师的使用、考核和评价工作,骨干教师在专题讲座、课堂示范、送教下乡、教学点评、跨校带徒等工作中。月底将各校骨干教师考核资料及考核情况报教研室。

6.适时以专题形式在网上开展在线交流研讨活动。加大网络教研的专业引领力度。

7.继续组织好期中和期末各学段质量检测的考务和统一阅卷、成绩分析工作。

8.做好高考、中考备考工作。组织高中教师参加辅导班和研修班,教研室要搭建平台。择期组织毕业班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交流研讨等,探索毕业班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要研究历年高考、中考命题的趋势、动向,与区内名校加强沟通,获取前沿信息。

篇11

初中化学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去。教师只有把化学学习情境设置好,学生的学习情绪才能高昂。中学生已经不像小学生那样思维单纯、便于管理,如果学生觉得课堂枯燥的话,那么,中学生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度肯定不高。所以,初中化学老师一定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创设要取材于生活,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取材于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初中生去探索生活中每一个蕴含化学原理的小地方。

比如,大家都知道牛奶不宜用高温长久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解释其中的原因。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并把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交流,大家共同找出牛奶不可高温煮的原因。学生交流分析之后,经过老师总结,我们可以发现牛奶中含有蛋白质,在常温下是呈现胶体状的,当牛奶加热到60~62度时,胶体状的蛋白质就开始渐渐脱水,如果长时间高温煮烫,胶体状蛋白质就会变成凝胶状态,形成沉淀。

另外,放久的红薯比刚出土的红薯要甜?这是为什么呢?初中生通过自己的观察能够发现红薯放久了,部分水分会流失,红薯表面变得干瘪,红薯内糖分的浓度增加了,自然会变甜。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接着观察和研究,探讨水分流失是否是红薯变甜的唯一原因,组织学生用刚出土的红薯和久置的红薯比较去做实验,测量除了水分流失的原因还有什么造成了糖分的增加。经过实验发现,在水分流失的过程中,水也参与了淀粉的水解反应,淀粉水解后变成了糖,红薯自然会变甜。

二、初中化学教学应该重视实验的作用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研究和学习的基础是实验。在做实验时,初中生能够切身体会到教科书上所说的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通过实验,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启发,学习欲望能够得到调动。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在采取情境教学策略时,应该把实验的因素考虑到其中。

初中化学学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那就是测量金属的活动顺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做这方面的实验:

在试验中教师可以提供铁片、铜片、稀硫酸、硫酸铁溶液和硫酸铜溶液。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先做出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讨论,大家基本上可以设置出以下的实验方案:

1.铁片、铜片、稀硫酸

2.铁片、硫酸铜

3.铜片、硫酸铁

理论上,上述三个实验方案都是可行的,但是教师要指导学生去观察实验想象,分组讨论、体验,找到哪一种实验方法更加便捷和经济,最后在班级中确定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得出铁比铜活泼的结论,关于金属活动顺序的实验就基本完成了,但是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延伸实验,去实验镁和铝两种金属活动性,加强对该实验的印象和化学知识的记忆。

这种实验验证金属活动性的学习方法比采取灌输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实验式情境教学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将化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化学能力,教师的教学效果也能够得到提升。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也能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初中化学情境教学要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教学绝不仅仅是单纯地把理论知识从教师的大脑中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的过程,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沟通的一个过程,教师如果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就没有理由去期待学生学习有积极性。因此,在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多利用情感的因素,因为学生对一个教师的喜恶往往会影响到学生这门课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尽量给予学生鼓励和鼓舞,由情感因素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去带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初中化学的学习无论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还是对学生升学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因此,初中化学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创设气氛活跃的课堂气氛,建设和谐的师生关系。初中化学教学要尽量贴近初中生的生活,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才能事半功倍。与此同时,化学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组织化学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去感受化学知识、体会化学理论。

参考文献:

[1]项往.浅析情境策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学术论坛,2011.

[2]朱长春.初中化学情境教学方法刍议[J].科学教育,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