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审美与艺术素养

审美与艺术素养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0 09:24:49

审美与艺术素养

审美与艺术素养例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096-02

关于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的思考,源自教学实践中的深刻体验。近几年来,笔者在学校开设了《艺术与美》、《走进音乐》、《形象塑造综合训练》等课程。每门课程结束的考核,都会让学生用座谈交流以及文字总结的方式探讨对课程学习的收获和建议。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论认知还比较简单,但是却能很深刻地谈到对作品的感受,对开设艺术课程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现今社会,学生们几乎把有限的热情和精力全部都集中在了专业知识的攻坚克难上,以及各种的证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二级等的取得上,当然这是因为现在的就业压力和盲目的价值取向所导致的,但是这样一来,就彻底抑制了学生在其他素质方面的培养与发展。大学时代是正当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时代,表现出来的应该是一种自信果断的精神风貌。但是现在我们在大学校园中却很少能看到这些。这是因为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有一些人的素质涵养与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进行匹配。这一部分人的心理、审美、意志、价值观,都在影响着他们的素质涵养。当然,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有学校本身教育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基于此,加强大学生的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势在必行了。高校艺术审美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校通过开设艺术理论课和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课,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情趣,对当代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作用

(一)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众所周知,是指对美的把握能力,具体表现在对美的发现、感受、判断、评价、欣赏等方面。由于每个人所具备审美能力的不同,对同一个审美目标,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也就不尽相同。现阶段,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还只是停留在最初的欣赏即感观的培养,这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审美创造能力。审美创造能力不仅是一种专业的艺术创作,还有更为广泛的内涵,比如一个人的穿着、卧室的布局、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好的审美创造活动能有效地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节奏和音调以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合适,它们就会以美来滋润心灵,受到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感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中反映的自然界的丑陋,但看到美的东西,就会赞美它们,并很快乐地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从而使自己的性格变得高尚、优美”。无独有偶,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也曾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理论。所以,笔者认为,艺术审美教育可以给人很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道德素质培养方面,最终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迸发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另外,通过对美的教育以及后天对美的认知,可以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改观和提升,并且可以转化为道德行为,作用于日常行动。所以,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来说,有很强的实际性。

(二)提高大学生的思德道德素养

在大学这一人生的重要转折期,思想品德的高低有重要的意义,或者说有决定性意义。思想性是艺术教育的灵魂,此外还包括愉悦性和形象性,一些美的艺术作品往往对人可以起到鼓励的作用。从古到今,名留青史的人物无一不是爱着自己的事业如同爱着自己的生命。大学时期的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着明确的认识――建设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这种认识,需要有高尚的情感、无私的奉献、执着的付出做支撑。光靠理智的社会化规划来实现这些往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艺术的熏陶以及对美的认知来做辅助。晚清时期,伟大的改革家、教育家梁启超先生就曾经说过,“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因此对大学生开展艺术教育课程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三)塑造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

非功利性是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没有功利世俗的掺杂是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鲜明特色。其根本目的在于升华人清澈的心灵,塑造健全、健康的人格。艺术审美教育通过对事物存在价值的探索,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诠释来引导人们突破以往的局限,从而确立清楚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诚然,这一切都可以有效地塑造大学生健全、健康的人格。

(四)提升大学生的创造力

艺术教育是一片沃土,拥有广阔的空间去驰骋发展。独创性是艺术家的生命,而大学生个性化的再创作也要求有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前文已经提到,审美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种。这是一种综合性的又趋于感性的创造能力,它是受逻辑思维支配的,是一种顿悟,或者可以说是一种诗化的思想结晶,这种思想结晶可以形象地把握社会发展的真谛。新中国成立初期,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郭沫若先生就曾提出,研究人员既要有想法,又要脚踏实地,这与笔者所倡导的审美能力不谋而合。我们知道,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是人类通常思维的两种方法,其中逻辑思维又要高于形象思维,它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的思维方式,但是,尽管如此,逻辑思维也不能取代形象思维而独立存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是相互依托而存在的,就如自然界其他的法则,不可能独立存在。所以,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形象思维还是占据主导位置,但也需要有逻辑思维的指导,这样相互配合才能迸发出艺术的火花。反之,如果以逻辑思维占主导位置,形象思维做配合的话,就难以有创作的灵感,也就是刚刚提到的创作能力,亦即审美能力。因此,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认为艺术审美教育是全面开拓学生智力、提升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二、加强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的举措

现今为止,艺术教育在高校的教学中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者的重视,这是值得庆贺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的教学内容,没有建立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实施途径单一缺乏创新,师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等,不一而论。所以,笔者认为要更好地发展艺术审美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素质仍需要我们很长时间的努力,方能至善至美,真可谓任重道远。

(一)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德、智、体、美四育中,审美教育对德育的价值理性、智育的认知理性、体育的机械化运动都能起到中和升华作用。因此,艺术审美教育应该切合高校工作实际,考虑实操性,重点解决高校美育工作的难点或痼疾,加强美育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思考美育教学实施的常态化,建立美育教学的质量监督体系,最终实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

(二)以艺术教育为主要方式和内容教学,侧重大学生的审美教育

在开展艺术教育时不要过于强调其艺术特性,使其等同于专业高校艺术教育,应该着重普及型、素质型的审美教育。艺术审美教育通过艺术欣赏和实现一定程度的艺术实践,注重审美、欣赏和感悟,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小说、戏剧、诗歌和其他的文学作品欣赏,通过音乐、绘画等形式丰富学生的艺术审美方式,成立如合唱团、舞蹈队等艺术实践活动团体。开展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例如给树木标名、给绿化环境创设计提示语等。积极为他们创造参与的经验,实践的条件。同时,考虑到当代大学生的种种实际情况,比如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生活经验,提升教师的综合知识和技能,丰富教学的主题,如环境艺术、数码艺术等,在不同的方面开发学生潜在的艺术审美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艺术活动

在高校的教学中,一定重视课外的文化教育,课外文化艺术活动有其丰富性、多样性、空间与时间的随意性的特点,因此是加强艺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进一步开阔学生的眼界,促使其激发自身的创造能力。具体的活动形式可以是:一,举办大型的、主题鲜明的校园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潜移默化的教育;二,组建不同的社团团体,让学生充分地发挥特长,展示自我,丰富其业余艺术生活;三,利用学校以及社会资源,进一步开阔学生们的审美视野。从学校延伸到社区乃至社会的各类大型艺术活动。比如举办或参加大型的美术画展、音乐会、名胜古迹展览等。还可以开展中国国学的再教育,比如古诗词比赛、地方方言汇总、戏曲话剧联唱等。总而言之,主要目的是要在大学这一重要的人生转折期培养大学生的独立审美能力,加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以便让其以后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成就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能更好地烘托校园艺术气氛,搭建高雅的校园文化艺术平台,展示校园文明风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徐帆.论音乐审美教育对于人全面发展的作用[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0,(7).

审美与艺术素养例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规律。

2.以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发展为宗旨,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学生体验与感悟中实现教育的启发、引导、培养、激励等功能,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情感,形成完美的人格。

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⑴艺术审美素质的界定:审美素质是受教育者观察、认识、理解、判断以及辨别美与丑、善与恶所必需的基本品质。艺术审美教育实际上就是美感的教育,美感教育对提升审美素质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审美素质可以强化健康的社会审美心理,形成和发展人对于世界新的审美关系,并使这种关系渗透到其他社会关系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情感方式、个性气质、行为准则等诸多表现中去。

⑵艺术审美素质的内容:艺术审美素质是指在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认知能力,即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艺术审美素质。本课题的内涵,以学科整合为基础,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水平,激发审美欲望,实现审美理想,形成审美兴趣,锻炼创造美的意识。

2. 探索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内容、途径、方法。

⑴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内容:

艺术审美素质培养中发现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审美素质培养中欣赏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审美素质培养中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⑵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形成四大课程体系,落实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课程包括独立性课程、活动性课程、隐性课

程和渗透性课程。

独立性课程即艺术学科课程,它是对学生实施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主要课程,其主要由音乐和美术两科构成。

活动性课程对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独特的作用。根据学校实际出发,构建多个艺术活动系列(艺术实践系列、社会服务系列和艺术展示系列),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隐性课程是通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实体、舆论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构成客观环境氛围,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课程主要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美化来得以实现。

渗透性课程即通过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中的艺术审美素质的渗透,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要求。

⑶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方法:

独立性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对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把小学各科教材中的艺术审美因素进行梳理,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艺术欣赏水平进行排列,初步构建出各科艺术教育渗透序列。

活动性课程:运用游戏、竞赛、表演、讨论、器乐进课堂等方法,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隐性课程:美化校园环境,使学生时时受到美的熏陶。

渗透性课程:找准结合点,通过艺术审美素质与各学科的联合,借艺术审美素质渗透来促进各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多元评价方法。

⑴评价主体,师生互动。⑵评价内容,广角多元。⑶评价方式,倡导人文。⑷评价过程,动态发展。通过多元的评价,解决学生现有的审美“疲劳”,自主愉悦地接受艺术熏陶,提高艺术修养。

4.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中的三条原则。

⑴参与原则: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从而获得审美体验,进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没有亲身的参与,是不可能获得这种体验的。

⑵愉悦原则:审美是一种精神食粮,正因为它的愉悦性,学生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审美活动,保持良好的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艺术的愉悦。

⑶融合原则:运用各种教育形式所提供的手段与方法,在学科中将艺术审美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益,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个案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⑴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结合现状,拟定行动计划。

⑵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⑶发现新问题,逐步修正、完善原有的计划。

⑷继续实践,完善计划,达到改进工作,完成研究任务的目的。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全面收集有关事实材料,汇总、分类,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成功经验。

研究过程:

⒈准备阶段(20××.9―20××.11)

建立课题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理论学习;收集国内外相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研究内容;设计课题方案,请有关专家方案论证,完善方案,使其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情况进行现状调查。调查本校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现状。

⒉实施阶段(20××.12―20××.12)

通过调查,按照预定的课题研究要求,组织教师开展以“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研究。

⑴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形成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艺术审美素质,并根据这些内容,形成分学科、年龄段的素质标准与要求。

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四类课程为载体,分组开展艺术审美素质的探究。提炼出艺术审美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素质的要点,以及这些素质在培养中起到的作用,做好“三百工程”即艺术发现百篇、艺术欣赏百篇、艺术创想百篇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

⒊总结阶段(20××.1―20××.3)

与此同时,形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新世界实验小学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三百工程”,即艺术发现百篇、艺术欣赏百篇、艺术创想百篇。同时课题组总结、评价成果。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哪些艺术审美素质是小学生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而这些审美素质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起到了哪些作用?

2.通过何种方法及途经解决学生现有的审美“疲劳”,进而自主、愉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2

尊敬的盘龙区课题规划办:

我校承担的“创建书香校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课题,因课题负责人原校长田雪芬同志调离本校,需要变更课题负责人为现本校校长武截斌并重新整理课题研究内容“小学经典诵读的研究”,特提出变更申请:结题时间由20xx年6月改为20xx年12月。

当否,请批示。

盘龙区环城一小课题组

20xx年6月21日

关于课题研究申请书3

尊敬的盘龙区课题规划办:

我校承担的“创建书香校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课题,因课题负责人原校长田雪芬同志调离本校,需要变更课题负责人为现本校校长武截斌并重新整理课题研究内容“小学经典诵读的研究”,特提出变更申请:结题时间由20xx年6月改为20xx年12月。

当否,请批示。

此致

审美与艺术素养例3

艺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审美教育。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获得审美认知,加深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认识;通过艺术鉴赏,可以获得审美教育,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心灵上的启迪;通过艺术欣赏与创作活动,可以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艺术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社会发展给学生的审美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审美能力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艺术教育恰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这里,以高职学院美术教育实践研究为例,谈谈当前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1 高职院校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近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职学院的学生以专业技能学习为主,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而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补充。学生渴求艺术知识,但面对就业压力,学历的偏见等让学生的学习重心几乎都在专业知识上面,不知不觉中忽视了对艺术审美的教育,再加上外在的诸多因素影响着学生们的审美观。所以,通过艺术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已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面临的重要任铡

高职学院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对于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高职学院应该有自己的艺术审美教育特色和适应性。并且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文化的繁荣,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观也在发生改变,对高职学院的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的时代性,艺术教育手段的先进性,艺术审美教育的生活实践性,以及艺术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等这些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

2 公共艺术教育是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目前,大学生艺术审美教育的途径主要来自于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社团活动、讲座、网络教育、艺术活动、展览等多方面。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是学生提升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2.1 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公共艺术课程成为提高审美素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指导方案也成为许多专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参考,各院校根据自己学校的教学软硬环境和特色开设了各门类的艺术选修课程。我院具有二级美术美院,学校充分利用了美术教学资源这一优势开设了丰富多样的艺术选修课程。比如陶艺课、装饰画、书法、漆饰、广告鉴赏、舞蹈艺术鉴赏与基本练习、食全食美、欧洲文化鉴赏、卡通泥塑、茶艺品制作与烧制、健与美、瑜伽、形象设计、国标舞、西方文化鉴赏、摄影、西方民俗文化鉴赏等,充分发挥了具有艺术类专业的综合院校的优势。学生根据教师上报的选修课程名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与需求自主选课。

时代在发展,美术作品的材料与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内容也在与时俱进。相比传统的美术史论欣赏类课程,在公共艺术课程的选择上学生们更愿意选择沙画、陶艺、衍纸艺术等有创新、有挑战的新的艺术形式。教学方式上,学生们也更喜欢老师互动式的教学而非灌输式的教学。这也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不断丰富和完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实现学生对美的感知,实现鉴赏和创造能力的更好培养。

2.2 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

高职学院学生的培养主要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主,但学生的审美品位、艺术修养会不仅是个人素养的体现,也会促进其专业的发展。如我院食品专业,制作的作品中也存在视觉美的艺术,对美术中色彩、造型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产品制作中创造出美的作品来。这也就要求学生在选修艺术课程的时候结合专业去选择,促进其专业的发展。

2.3 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与创新

科技的发展,教学的发展,对艺术教育的广泛普及,艺术审美教育资源与教学条件、手段都在发生变化,艺术审美教育的深入与持续应与时俱进。因此,对艺术审美教育课程的研究要结合时展,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教育手段方法上都应具有创新意识。

学校主要以艺术选修课的形式完成艺术审美教育。公共艺术课程的建设要结合学校自身的硬件与软件建设情况,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最大力度地推进艺术审美教育课程的发展与改革。

积极创建校内校外实践活动。做到课堂教学与组织参观当地博物馆、美术作品展览等艺术活动相结合,与组织文艺活动、美术大赛等活动结合。支持建设各种艺术社团,支持社团组织艺术活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另外,网络发达的今天,也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艺术交流与教学探讨。

3 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性研究与审美能力培养

艺术审美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在课程教育中使学生获得艺术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将正确的审美观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学生,使其健康的发展。

3.1 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是提高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提高对美的认识与感受,提升学生们的艺术鉴赏力,并达到具有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的欣赏课程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审美感受能力。欣赏者从建筑《流水别墅》中感受建筑与环境的相互交融的视觉美感;从中国画《清明上河图》让了解了北宋时期的城市生活的面貌,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与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雕塑《大卫》中看到了大卫形象的崇高优美与智慧;从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中看到了列宾对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的同情;在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等美术作品欣赏中,增加对美术作品材料的感知以及对美术作品表现形式的理解,不断获取审美感知经验,提升对美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在艺术作品欣赏中感受美与丑、善与恶,获得视觉的美感和心灵的净化,这一切来自于审美色感受能力。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加深对艺术作品的表现语言的理解,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标准,得到美的熏陶。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包含了审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对美术课程的学习中,掌握其艺术特征,深刻理解艺术的美,并将这种认识提升到审美的表现与创造能力。也就是在生活中(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学习中,能够具有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创造美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能力,这是审美能力培养的最高阶段。

3.2 美术实践性研究

这里美术实践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在美术实践中掌握艺术规律提升审美修养。美术教育包含审美鉴赏类如中国画鉴赏、服饰鉴赏、中外美术史欣赏、西方建筑赏析等;艺术理论如美术史论、美学概论等;技能实践类如陶艺制作、沙画艺术、装饰画表现等。通过美术实践教学,让学生们更深刻地理解美术表现技巧与形式美感,在实践体验中加强对美的认识与体会。

二是审美能力对实践生活的指导。这里包含着教育观念的认识改进。艺术审美教育不单单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运用艺术思维进行生活实践。艺术审美教育既能够赋予学生精神给养,又要做到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美术一些艺术课程与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如服饰文化、家居文化等。艺术审美教育也担负着认识与创造美的任务。通过艺术教育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并将学到的一些审美方面的感知与能力运用到生活中,指导生活实践,同实际生活相联系,践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比如服装设计鉴赏,不仅提高了对服装设计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学会衣着搭配,提升形象美感。

4 结语

加强高职院校的艺术审美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当前高职学院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另外,在艺术教学过程中还需不断研究教学内容与教学规律,切实为培养出具有良好审美素养并且懂专业技术的当代技能型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席勒(德).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审美与艺术素养例4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80-02

一、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

真实性是摄影艺术超卓的审美品质。

摄影是一门把“瞬间”凝固成“永恒”的艺术。将素材的“瞬间”凝固为形象的“永恒”,其负载的丰富含义从不同角度诠释着摄影艺术的审美品质,那就是“真实性”。将现实的社会生活和客观的自然现象通过创造性地再现为艺术形象,因而“真实性”是摄影艺术超卓于其它形象艺术的审美品质。

摄影艺术是科技介入程度最高的艺术门类之一,是人文创意与科技创造的完美结合。在摄影创作实践中,我们在掌握摄影的材料特性和技艺特征的基础上不能忽略作为有思想的人的认知基础上的“创意”表达,不然将会陷入只见图像不见形象、只见技术不见艺术、只见形式美不见思想美的误区。“创意”是摄影者艺术审美之创造意愿的表达。是摄影者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深刻的感受力、洞察力和概括力之上的一种艺术创造。美的“创意”是摄影艺术重要的审美支点,赋予“创意”能使作品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观赏者凭借它获得某种美学意义上的深切感受。强化“创意”的根本原则是要符合艺术创作的特殊品质,即是对现实生活真实的反映。

二、摄影艺术的审美价值

摄影的诞生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审美诠释垄断,使得艺术得以平民化,在当今高度自动化的数码相机以及影像洗印设备普及的条件下,摄影技艺已不是考量作品优劣的关键因素,而摄影者的艺术素养凸显重要。设备的高度智能化使拍摄者可以贯注于发现和认识自然本体的美与秩序,获取直接发现和阐述美的能力。同时,摄影将审美与大众的视觉感受和生活经验统一起来,提供了能够获得普遍认同的艺术表达模式,消除了艺术传达与社会大众之间的审美隔阂。摄影创造了易于解读的文化与艺术的视觉语汇,将自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同时,加深了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促使我们对人类行为及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这就是摄影的审美价值所在。

三、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进行摄影课教学时,在进行摄影基本知识技艺传授的同时,则应遵循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因为设计专业的摄影课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的摄影家,而是在掌握这门技能的基础上,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并为所学专业设计所服务。

为实现摄影课审美教育目标,摄影课的教学环节就必须紧紧围绕摄影艺术的审美特性及艺术属性来进行。根据摄影的造型艺术规律,从摄影独特的艺术语言入手,培养学生在构图、用光、色彩、形体与线条等方面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真正做到使摄影艺术地反映现实世界,充分地表达审美感受、精确地塑造视觉形象。

四、摄影审美教育的方法手段

(一)加强摄影艺术理论教学,提高学生基本艺术素养

传统的摄影教学,过于注重摄影知识的讲述与技能技巧的训练,照相机和镜头的种类和应用就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描述,就事论事的教学方法,忽略了人与社会,艺术与人生之间必然联系,教育中缺失人文精神、人文关怀思想的培养。

由于艺术本位、技能本位观念根深蒂固,使得艺术教育缺乏关注社会及人生,教育者自身人文精神匮乏、人文素质偏低误导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不全面的观念意识。

摄影艺术具有纪实性的本质属性,与社会人生的联系较为真实和直接,受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较大。它能如实地记录社会生活的典型瞬间,揭示事物的本质。

加强艺术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能力,为学生进行摄影艺术创作奠定基础,有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艺术素养的提高。快门开启的瞬间积蓄着作者艺术素养的体现,构图和用光的把握,主题的表达,主体的呈现等摄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都将大大扩展摄影过程的自由度。

在拍摄练习中,独到的审美能力和观察能力是揭示艺术生命力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系统地了解诸如线条、影调、景深等各种摄影艺术造型理论,以此培养学生对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和结构的鉴赏、识别技能,形成敏感而细腻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千变万化事物的瞬间完美把握。用美的视角审视周围事物,用镜头记录美好瞬间。

摄影艺术理论知识的熏陶,使学生学会了从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独特的美质,他们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积聚于内心,从而升华成稳定的艺术素养,进而创造出完美的艺术作品。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摄影是视觉艺术,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是摄影教学的重要任务。以往的摄影教学注重技术层面的训练,虽也注重画面构图、用光等造型技能,但对视觉感受力的培养却有所忽视。

摄影又是瞬间的艺术和观察的艺术,若不具备以敏锐性、准确性和整体性为特征的视觉感受力,就难以创作出好的摄影作品,因此,加强视觉感受力的培养才能方能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活动的顺利开展。

审美教育是通过训练人的感觉器官开始的,训练能够准确感受形式美的眼睛是摄影教学的重要任务,这双眼睛的培养是在不停地感受训练和不断的审美体验中获得的。

从摄影创作到摄影欣赏,从对焦取景到画面构图,从光影到色彩等。所有内容都与培养视觉感受力关联,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影调、色彩、点线面、结构、空间等视觉要素和人物、景物等视觉形象中发现美感、秩序感、韵律感。培养提高学生的视觉感受力,激发其发现美的潜能。

在教学中,要加大作品赏析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要善于透过现象发掘本质的能力,全面整体地把握艺术形象,感受艺术情景,体味情感境界,领悟人生百态。

审美教育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与大自然进行心灵与情感交流,陶冶和历练性情的过程,是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过程,也是高尚的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

在摄影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作品的人文资源,深入地发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教育,构建文化心理结构和健全人格,以实现美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分析评价作品时,要引导学生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深入理解其中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并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视角进行解读。

结合拍摄者的思想倾向、创作动机和作品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帮助学生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在鉴赏、分析中努力为学生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通过体验、感受和理解的交汇融合,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开展摄影创作实践,提高探索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艺术创作实践可有效地让学生体验创作乐趣,积累创作经验,理论掌握的再扎实,没有创作实践就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只有在体验中才能得以活化和升华,激发灵感,表现美的事物。将审美理念转化为艺术实践成果,使学生的创造美的能力得以提高。这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摄影艺术如同其他造型艺术,操作性强是其基本特点,摄影创作在摄影艺术活动中应当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在课程教学上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一方面可让学生在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中得到启发和灵感体验,主动地去发掘美、体验美、捕捉美、表现美,同时激起创造美的欲望和行为。

一幅好的摄影艺术作品,不但要表现自然美,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人对社会美的感受,表现作者个性的审美情趣。在不同的摄影题材创作体验中创作出自己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富有感情的摄影作品。摄影活动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也逐渐形成其基本的艺术素养和艺术情操。

(四)加强体验交流,培养审美评介能力

只有提高了美的分辨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开展各种形式的体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审美评价能力,是摄影教学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之一。

一幅优秀的摄影艺术作品,总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通过对佳作的欣赏,可以体验到原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意图,从而能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体验。让学生分析从构思到各种造型因素的成功运用,分析对作品的感情投入,领会摄影作品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范例欣赏教学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剖析自己的作品,因为自己的作品都是作者投入了真感情的,从拍摄前后的各个环节都是有体会的,让其自己体味习作的经验得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摄影赏析课中还要加强流派风格剖析,使学生系统掌握摄影发展的历史,做到以史为鉴。逐步形成自身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素养。

除了通过欣赏佳作获得审美感受外,还让学生对摄影艺术作品进行系统的分析,培养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使对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付诸于语言,能够抒写摄影评论文章,培养学生的理论功底,使借鉴交流更加丰富实效。

总之,摄影审美教学让学生在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体验中,提升了审美素养和艺术素养,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也使得我们对摄影教学的本质和成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以上是作者单就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教学的粗浅探索,旨在抛砖引玉,不对不妥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审美与艺术素养例5

高中教育是面向学生终身发展、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教育,高中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知识技能培养、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审美教育包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等多种形态,着眼于学生的心灵丰富与精神成长,体现于学生从学习活动、艺术教育、社会生活以及自然体验中获得精神愉悦与心灵自由的审美过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多样化发展,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学生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正发生着快速变化,并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因而,审美教育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其教育功能与内涵也有待丰富与拓展。而审美教育从关注一般的艺术教育活动,扩展为广泛而深厚的审美指导与美感体悟势在必行。

特色高中学校是高中多样化办学的一种探索形式,它立足于学生的个性特长与差异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多样化、特色化创设适切而有效的教育环境。苏州六中着眼于学生艺术潜力的挖掘,培养学生高质量的艺术素养,在普通高中教育目标的指导下,遵循高中审美教育的内在规律,以文化科学为基础,强化艺术学科学习,突出艺术教育重在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等审美素养的培养。学校在培养目标、教育理念等方面积极变革,走艺术教育创新之路,努力办好质量一流、富有特色的艺术高中,培养更多文化基础深厚、技能扎实、素养全面的艺术高中生。

二、构建艺术高中审美教育的课程形态

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载体是审美课程,表现为具体的艺术教育教学与审美教育体验活动。苏州六中以审美教育为统领,将推进高中审美教育实施作为学校课程建构的主线,确立学校三级课程结构:将国家课程作为基础的文化课程层级,将艺术课程作为中间的专业课程层级,将审美教育实践课程作为顶层的拓展课程层级,三级课程呈现金字塔形结构。学校文化学科课程要求横向延展,拓宽知识面,体现知识的相互联系,促进文化课程对艺术培养的基础性底蕴积淀;艺术专业课程要求有深度,体现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等方面,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艺术专业功底,为学生升入各类艺术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立足所处古城文化中心区域的优越条件,发挥毗邻多处世界遗产园林的文化特色,依托本校具有四百多年的古建宅第,以及园林特色的校园环境,确立了系统的园林艺术课程。园林艺术课程包括美术类园林课程,如园林花窗、园林速写、篆刻等;表演类园林课程,如昆曲、评弹、江南丝竹等;科学类园林课程,如园林植物、园林模型、园林材质等;传播类园林课程,如园林导播、校园影视编导等。园林艺术课程组织学生走进园林及相关地域文化场景,让学生领略园林文化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并通过让学生浸润于吴文化,领会其人文精神,汲取传统文化精髓,为学生未来艺术专业创新,以及国际文化交流积累更多的美感元素与精神素养。

学校的审美课程着眼于动态性与过程性,把课程建设看成是立足自身特点不断探索创新的动态过程,追求更为合理的课程结构以及更为有效的课程活动。学校针对学生特点,开设各类学生艺术社团,如交响乐团、民乐团等,通过日常排练与大量的演出,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演艺能力;组织丰富的课外艺术实践课程活动,如学生外出写生、举办画展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练技能、提升素养;筹建学校美术馆,举办师生作品的常设展与特色展,丰富艺术实践体验活动;定期开展国际艺术交流活动,组织观摩中外画展、参加音乐会等,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和艺术,提升艺术审美素养。

三、推进艺术高中审美教育的课堂教学变革

一是重视学生学情。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理念,以正确的学生观为导向,基于学生的学情,组织适切的教学活动。学校提出变单纯的知识学习为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学习,变灌输学习为自主学习,变单独学习为互动学习,变书本学习为活动体验学习,变封闭学习为开放学习,倡导“兴趣启学、自主促学、探究导学、思维深学、反思助学”;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实施基于学习基础的教学活动,推进差异教学,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

二是构建审美课堂。文化学科教学要求在把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注重文化的传承,发挥文化学科课程的审美功能,关注学生审美素养的拓展。学校充分挖掘不同文化学科独特的审美内容和要素,探究促进学生审美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设置有情感的教学情景,促进师生的情感交融;运用现代媒体,深化学生对文本、对素材、对教学情境的情感分析和体悟,品尝教学与学习中的审美愉悦和心灵释放;开展多样化的学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素养;把握学生素质评价新要求,探索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新方式,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主观获得感的肯定与评价,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三是深化有效教学。引导教师关注教学全过程,提高教学实效性,做到精心备课、精当组织、精心教学、精彩互动,把握好课程标准对每个知识点的要求,有效控制教学难度,大胆取舍、合理组织教材内容,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审美与艺术素养例6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是衡量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标准,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提高需要经过不断地促进与培养。审美是工艺美术教育的一个核心思想内容,是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高层次标准。如何评价和判断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与价值内涵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水平,加强学生对工艺美术的认知与理解。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需要多种途径,其一是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课程安排。审美课程是最为基础的理论课程,通过沟通理解审美能力,加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统筹与安排,才能够不断提升工艺美术教育的素质能力。其二是加强工艺美术实践教育中的理论指导。实践教育离不开理论指导,尽管当今工艺美术多为实践操作式的指导,但是缺少理论指引灵魂的实践操作仅为简单的重复和模仿,并不具备更多的艺术价值和艺术含义。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多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提高。

1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审的是工艺美术自身,美化的工艺美术作品自身。审美的含义在工艺美术这样的艺术环节当中依然是重要的,依然是停留在审美素质上的。工艺美术教育审美实际上是一个动词,工艺美术教育的实施者是教师、艺术家。如何使工艺美术学习者和欣赏者体会到工艺美术的美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比如手工制作的饰品,不论采用的机械有多少,其原始内涵中保留的手工痕迹已经手工程序都会让饰品具有十分特别的粗糙质感,这种质感实际上是手工制作保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审美内容;再比如当今的壁毯设计,完全的在网络图片库寻找基础素材,然后通过将基础素材加工,找到工厂进行壁毯编织,试问这样的壁毯即便是机器制作效果再好,图片再精美,整个制作过程却没有任何的人工痕迹,这样还能够叫作工艺吗?显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样的壁毯依然属于工艺,但是这样的工艺如何展现和表达审美价值,我们就需要认真地去诠释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内涵。其基本出发点应该具备三个方面:一是工艺美术的价值;二是工艺美术的艺术美感;三是工艺美术的创作美感,三者缺一不可,才能够完全构筑起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内涵。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含义往往还说明了工艺美术教育充斥着诸多美学的探讨,正如上述我们在壁毯工艺的实例中所列举的那样,在壁毯完全的电脑和工厂处理下,这样的壁毯美在何处,可能要从工艺美术教育中的理论审美来探讨,也就是现代化的壁毯装饰性。从装饰性看工艺美术的审美,需要架构在工艺美术教育的点滴基础之上,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具体外物叠加上,认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的种种内在表现和处理的相应过程与机遇,我们认为工艺美术教育审美也要充分体现出这方面的感念和意义,其中既包括工艺美术的基础观点也包括工艺美术的全称跟踪式美学含义,让审美与装饰结合到一起,即把现代的工艺美术与现代的装饰结合起来看,才能够具备现代派系下的审美。

2 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工艺美术审美的素质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工艺技艺的审美素质、对艺术价值的审美素质、对艺术美学的审美理念。所谓的工艺美术实际上是从传统手工工艺发展而来,现代依然还能够完全保留,并且突破现代化的阻滞的是西方的皮革工匠以及金属工艺匠人。这些匠人的工艺基本上都是手工的,甚至一些专业的器具也是手工的,这就构成了纯手工的传统技艺,实际上这样的技艺在传统中国工艺美术当中也是比比皆是。只不过因为失去了传统工艺创作的土壤,在现代化过程中无法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认同,故而失去了前进的价值和能力,也就逐渐地消失在现代化的发展当中,但是我们依然希望能够在现代的工艺美术中找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各种价值存在和价值感。现代化是从西方延续发展而来,所以现代工艺美术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没有任何的违和感,甚至完全是一脉相承,如德国的木工工具和铁匠工具,其专业的工艺工具制造实际上本身就是工艺美术的一种延伸,自身也是工艺美术的代表。我们从传统工艺美术的境界中推断出工艺美术的特征,实际上就是要从这些基础要素出发来判断当代工艺美术在教育中应该具备哪些必不可少的素质,那么刚刚论述的这段认知论实际上就是工艺美术审美素质的一个体现,如果不能够对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完全将这些工艺美术的技艺内容包含着去看、包容着去看整个历史过程,也就不可能把握当代,知道现代的美从何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美。

工艺审美的素质是可以看出工艺美术的各种基础内容的,也就是从自身来看待工艺美术的发展,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实践当中所遇到的各种工艺案例,在大量的专业积累下才能够形成和培育出一个具备发现美的双眼。我们看待这样的工艺美术,从工艺的细节,如切割、抛光、纹路、用料、细节设计等等各种细节的元素都说明了工艺美术审美的具体内容需要从自身来看,需要把握好自身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重要性在于引导我们把握工艺美术本身所存在的价值体系,在这些我们认可的价值体系中,如何判断工艺属性的内涵,把握其深刻的事物本质,实际上是在不断地推动价值审美观念提升的重要方式。观念的不断攒机,实际上是在重重内涵方式认可的前提下,我们认为把握价值审美的关键要素在于把握住工艺美术的价值核心,并不是现代化的市场经济要求,而是纯粹的艺术追求和人文价值,这是我们所需要衡量和权衡的重要发展点。

3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在明确了审美的内涵以及审美素质的提升两部分重要前提内容后,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提升的路径。这其中包括工艺美术审美思想的提升,一个用煤气炉废物制作的烤箱,通过焊接把手制作金属支架,其涵盖的内容肯定是美术价值的一种极端体现。在工艺美术教育的审美素质培养体系中,我们会不断加深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基于美学审美素质上的价值再创造,没有基本的价值创造也就不会存在基础的教育素质培养体系,建构这样的体系需要全面的,从理论铺垫,再到艺术实践,真正能够让人体会到的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不断提升,其价值基础来源于审美素质全方位的能动性。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根本上是深厚理论基础的铺垫,全面实践下的创新思维推动,最终通过不断地利用审美能力的有力促进和提升,带动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全面培养。这也是我们强化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培养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启雷.论民间工艺美术的审美功效[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3.

审美与艺术素养例7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61-01

一、音乐艺术审美含义及重要性

音乐审美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及其自身内在规律,以音乐表演实践为依托,对音乐表演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审美训练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包括审美观的训练、审美能力的训练和审美人格的训练,不仅是审美心理活动而且是一种价值取向。这就要求教师提升自身的审美素质,并且在教学中根据这些特征准备合适的教学方案和授课方法,灌输学生积极正确的审美观念。

以往教学中常常忽视了审美教育,而侧重艺术能力和表演技巧方面的练习。而艺术追求的是向外传达个人情感体验,音乐不仅是听觉艺术更是表演艺术,因此审美教育成为音乐艺术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在音乐教育中必须注重审美教育,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

二、提升教师审美修养必要性和方法简析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并具备高雅审美观的学生,就需要教师自身有极高的审美素养,教师审美修养作用于学生的审美品位,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创造高质量的教育。教师教育观念的积极转变,知识结构随着时代要求的不断调整,掌握前沿教育方法和教学技术,这些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成功与否。

提升教师的音乐审美修养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善于发现和研究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分析和处理音乐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把握音乐教学的情感性、体验性、愉悦性和形象性。教师的言行举止应富有感染力,语言表达丰富,生动形象,引人入胜,创造课堂轻松愉悦的积极氛围,是音乐课堂不仅仅是普通教学,更是一场精彩的审美体验过程。

其次,提高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传递者,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播音乐文化,更要以身作则塑造学生完美音乐人格。良好的音乐职业素养是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审美心理的核心因素,同时,身处于具有表率特征的教师行业必须能对社会现状等做出理性积极正确的判断。

第三,艺术修养包括艺术感知、作品理解、分析鉴赏等审美心理特征,是个人艺术欣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结合体,艺术修养是衡量审美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音乐艺术与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一名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的同时,也需要精通文学和美学知识。

三、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措施

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了解,主要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方面着手,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第一,树立积极审美观念。在音乐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将审美观念与多元化音乐意识相结合补充,使学生形成正确审美观念和积极审美情趣,鼓励在音乐事业中积极做贡献。

第二,通过创设情趣进入审美情境。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氛围,制造特定情境,是学生自觉联想,理解作品,以达到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创造有利的审美情境,使学生全情投入,是培养学生审美观,提高审美素质,发现并创造美至关重要的一步。

第三,在亲身体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审美激情。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情境,再现以往积累的知识和生活经历,并加以运用展现。这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应生动形象、多样创新,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引导学生自觉参加体验式探究。通过学生获得自我体验学习探究的机会,可以迅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创造美的激情。

第四,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教师应擅长运用材料,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感受艺术的魅力,提高想象力,培养创造精神。

第五,拓展课外活动,拓宽美的视角。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各样的音乐课外活动,可以根据学生个人爱好和兴趣,组织各种艺术学习社团,让其自由参加来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提高兴趣才能和欣赏力与创造力。

总之,审美教育是音乐教育的核心,必须以提升教师审美修养为本,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刘德明.大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及对策[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

[2]刘成付.视觉文化传播: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J].现代传播,2005.

审美与艺术素养例8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73―03

一 引言

教育技术学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历来都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和研究对象,注重教育资源的美感呈现也是我们一直的追求,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关注审美教育,不管是过去、现在,抑或是在将来,应该说是学科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必然倾向,学科人才培养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能割舍的联结。教育技术领域的教育活动从未摒弃过审美教育,或显性或隐性,或多或少都在关注着它,只不过略有些程度上的不同,没有将其摆在应有的、比较重要的位置上罢了。本文试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探讨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中的审美教育,就如何提升本科层次人才的审美素养,从而更好地为教育资源建设服务,求教于同行方家。

二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及其意义

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1]审美教育的内涵是指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媒介和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优化人的心理结构,提升人生境界的定向教育方式。[2]

“教育应该体现‘美’”。“从美学角度来建设教育信息资源,给学习者一个舒适轻松的资源界面,丰富生动的资源内容,开拓豁达的资源视野是十分必要的。”[3]由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要求,决定了本专业审美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文学、音乐、绘画、视听等方面的审美教育要求比其它理工科专业略高,不仅仅局限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也不像文学、艺术类专业那样,要求相对比较单一、专门化,在某方面需要达到熟练掌握并能进行相关创作;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的审美教育综合性要求强,需要跨专业、多方面涉及,要求学生懂得欣赏美,知道如何表现美,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制作符合审美要求的教学资源。

总而言之,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审美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在感知、评价(鉴赏)和创造“美的”教学资源方面的能力并使这种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教育活动。其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还在于培养他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建设教育资源的能力。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阶段审美教育关注的重点。

三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1 完善专业的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重视审美教育首先需要在培养目标中有所体现,不是把审美教育的重要性无限制地拔高,看得比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掌握更重要,而是强调在我们对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不能忽略,更不能因为任何原因割舍掉审美教育的内容。在培养目标体系中加入审美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其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想象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检验,修正和完善这方面的要求。通过适当强化审美教育,使学生的审美素养与教育技术理论、技术素养同步发展,至于美、至于和谐、至于“致用”。

2 在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中增加审美教育的内容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的特殊要求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校开出的人文类通修课程,培养本专业学生审美方面的能力。需要合理设置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安排审美教育的教学实践和相关活动,深化培养学生审美方面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设置中,必须加入文学、美学,加入音乐、美术、广告学等课程,进行学生艺术思维的训练。通过文学、美学、影视艺术等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增强艺术感受力,丰富艺术想象力,使其能够艺术地把握世界、捕捉生活中的诗意;通过美术、摄影的教学,加强学生对艺术构图的理解和把握;通过音乐的教学,加强学生对声音的物理特性和美学特性的了解与感觉;通过广告学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4]

在目前大多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正常开设的课程中,强化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如摄影、影视制作、动画制作等专业课程,其在学生审美教育方面的功能应该得到加强。适当增设专业基础课程或选修课程,让学生在审美知识和能力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如美育概论、多媒体画面语言的语法、艺术欣赏等。另外,在技术性主导的课程(如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教学网站设计开发等)中加入相关产品中对审美要求方面的章节,强化教学资源开发过程中对审美方面的要求不能忽视,并适当引导学生注意教学资源审美创造能力的养成。

3 提升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

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加强教育技术专业的审美教育,对专业教师的审美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能够制作、使用审美品味较高的教学资源,将人文、艺术的美融合于技术性课程的教学中,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还要能够让学生享受教学过程中的美,变枯燥的学习为愉快的学习,使学生在教师审美修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渐养成审美兴趣、发展审美能力和习惯,提升他们的审美素养。

长期从事审美教育研究的赵伶俐教授认为,能否成功地进行审美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能否顺利地将教学的各个因素转化成对学生具有审美品质或审美价值的对象。教师必须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发现美、欣赏美的视角,促使学生审美期待的出现,为下一步审美化教学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5]

教师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为满足受教者的审美需要而进步,激发师生共同追求美、创造美的愿望,教学相长,形成良性循环。

4 合理地选用教学策略与方法

(1)审美教育需要注重过程、循序渐进

审美是人们发自内心(心灵的、自发的)的对美的追求。审美教育是以增强学生审美体验为主的过程教育,重在教育过程本身和学习者自发的主观的要求。本科阶段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按照学生的特点,通过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活动安排,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安排在低年级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激发其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鉴赏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安排在中高年级阶段,在对摄影、影视等某一门或几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认识艺术作品的创作特点与艺术风格,理解艺术创作的本质与规律,提高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在这个阶段,需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审美想象力,联系其生活实践创造艺术作品,进而让学生学会如何表现美,培养其审美创造能力。到了高年级阶段,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不能仅仅停留在摄影、影视等作品的艺术表达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把在这些课程中学到的审美表现方法应用到教学资源建设上,去注意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的美的要求。

对于学习者来说,审美感知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培养阶段是一个外界的客观实在作用于人的主观世界的过程,而审美判断能力、审美创造能力培养则是一个相反的过程。如何在这两个相异的过程中养成审美素养和审美创造能力,需要在教育者加以较好地引导和控制。

(2)注意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审美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素质能力养成的教育,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多采用情境-陶冶、示范-模仿的教学方法。必须根据青年学生心理特点和审美需求,创造宽松愉悦的审美环境和气氛,精心选择他们喜欢的例证,使之在浓厚的审美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获得美感。施教者要俯下身来,与学生一同进入审美情境之中,共同感受美,共同欣赏美,引导学生摆脱低俗的功利欲,使他们轻松自由地获得感官上的愉快,情感上的陶冶,心灵上的净化,知识和能力的增进,这样才是比较理想的审美教育。

(3)积极开展审美教育相关的课内外教学活动

加强审美教育的实践环节,应该特别加强课内外教学实践和创作,鼓励学生积极举办各种样式的作品展览,如摄影展览和校园DV作品展览等。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创作大赛,如课件制作竞赛、网页制作竞赛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生审美表现能力,提高审美素质。另外,组织学生文艺社团活动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锻炼能力的极好方式。

(4)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数字化时代的审美教育,仍应充分重视高雅文学艺术对提高大众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充分利用数字传媒的先进形式,注入优秀作品,使媒体表现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促进现代审美意识的形成。[6]利用多媒体和教学网站开展审美教育、提供审美教育资源;开展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推广案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丰富学习生活等。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和兴趣,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多媒体和网站本身的审美影响,还要注意交互、协作及其作用的发挥。

5 加强审美教育的资源与环境建设

教育资源建设在任何教育活动中都是重要一环。在教育技术专业审美教育过程中,做好相应的资源建设与积累,实现资源优化共享,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教育的效果,还可以为其它专业课程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教学材料。

审美教育还需要精心营造教学环境与氛围,注意校园文化环境,教室、宿舍等学习生活环境等对学生的影响。

除上述几个方面以外,在专业教学评价方式、教学管理工作中也需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和审美创造能力,审美教育的任务可以也应该贯穿在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

四 教育技术学专业审美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 注意区分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

艺术美是美的集中体现,艺术教育无疑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并不是全部内容。“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与创美,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美好、和谐的情感,使个体在充满诱惑的世界中保持宁静的心态、保持人性的美好与纯洁,培养能够运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健康个性,并由此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和谐。”[7] 如果仅把艺术教育视为审美教育,这不仅缩小了审美教育的范围, 而且也易造成对审美教育的误解,限制了审美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审美素质的整体提高。

2 避免走极端

不能把审美教育仅仅当做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能“唯美”,过分强调。教育资源的艺术性要求是在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之后的,而且,审美教育还常常融合于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隐性教育的功能。

五 结语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有严谨的教学内容,又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从熟悉和感知艺术到认识和思考艺术,从体验和理解艺术到分析和评判艺术,它强调的应该是一种接受式与发展式的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的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8]

教育技术专业审美教育不仅要从理论上建构学生的审美知识结构体系、提升其审美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要从实践入手,培养学生教学媒体资源建设方面的审美能力,并能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优化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促进教育改革和和谐发展。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领域中,我们历来重视教学媒体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本文旨在引起人们重视在教学资源建设中人的因素的作用,提高资源建设者的审美素养,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从而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德)席勒 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2] 于春秋.审美教育的理念与高校美育课程构建[J].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27(5):93-97.

[3] 贾靖林,林文婷,熊才平,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文化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7):16-18.

[4] 邓杰.论教育技术人才智能结构中的艺术因素[J].扬州大学学报,2002,6(4):79.

[5] 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108-114.

审美与艺术素养例9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作为中等教育主要的艺术教学学科,在挖掘审美教育因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获取美术常识和美术理论、掌握美术技巧的同时,受到艺术美的感染、熏陶,从而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端正学习目的,使美术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艺术美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在反映现实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形态,但比现实美更细致、更典型、更集中、更强烈,因而对于人们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她不仅能大大开阔人们的精神境界,而且能启迪人们更为深刻地鉴别出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 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感受及鉴赏能力。 审美感受力是最基本的一种审美能力,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对审美对象的外在形式因素的感知能力;其二是对审美对象的情感表现和象征意义的感知能力。 审美鉴赏力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美与丑的分辨能力; 二是对美的性质、类型和程度的识别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目标之一。敏锐的感知是通向更高审美境界的桥梁。因为艺术鉴赏活动是作品作用于鉴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鉴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感受和理解的过程。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要求鉴赏者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及鉴赏能力, 首先,要充分利用美术欣赏课的特殊优势,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讲座、参观美展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艺术美因素,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里栩栩如生、曼妙可感的审美形象来诱发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可使之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无论是美术常识的点染,还是美术理论的传授,都离不开对美的把握,这是美术欣赏教学的一个特点。学生要在琳琅满目的美术作品前,通过它们各自不同的具体的、个性化的题材、艺术手段等来把握其内蕴,必然要经历对艺术美的感受和鉴赏。 其次,在教学中,要把美术理论的讲授与美术技能的训练紧密联系起来,要在素描、色彩、图案等绘画课程中,指导学生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自觉地去发现、感受、认识、鉴赏艺术美。 总之,在美术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审美教育的因素,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确立审美教育的原则方法,把审美教育与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并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鉴别及艺术表现能力,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意识,塑造完美的人格,使他们成为求真向善和审美相统一的人,把绘画和做人在美的原则基础上真正统一起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审美与艺术素养例10

(一)我们在说到高校审美教育时,就要说到什么是审美教育,在《美学与美育词典》中就对其进行了解释:“审美教育也称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通过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等。”在当今这个时代,如何在客观的世界中去发现自然美,寻找到社会生活美,欣赏艺术作品美以及感受学习美,这都是在高校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容,这种审美教育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美、认识到美,还要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高校的审美教育让学生提高道德标准,净化心灵,寻找美的纯真,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起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二)审美教育是美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是运用哲学的认知方式来认识世界,审美教育它是按照美的自身发展规律来改造自身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基础教育,说它特殊在于它的教学内容包含的信息庞大,而且是以非具象的美感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但它又与其它的教育相同,就在于它与其它教育一样都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实践基础之上形成的,这种教育对社会有着促进的作用。美育主要以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作为它进行普通高校审美教育的一种手段,而在这些艺术形式中,尤其以音乐审美教育最符合审美教育普及性要求,并且音乐艺术伴随着人一生,高校学生也最容易接受这种艺术形式。

(三)关于审美教育的特征,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就总结了两大特征:其一,美感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征。美育是对人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一种培养,它是按照美的一般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其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美育的又一特征。因为艺术教育是美育进行实施的主要途径。审美教育以艺术作品为媒介,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进行审美的教育活动,它的功用不是培养少数的艺术家,是要运用这种方式针对整个社会进行大众化的艺术教育,它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征。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

(一)音乐教育正是基于审美教育的各种特征,结合自身的优势,成为了审美教育战线上非常重要的一员,也是最能让人接受的艺术形式。音乐艺术是通过有规律的音响组织进行的一种情感传达艺术,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劳动之中,它也是最直接、最客观的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门艺术,是人类文明结晶。音乐艺术在社会中的影响是普遍的,它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一种反映。同时,由于音乐具有抽象性,它能通过音响材料作用于人的思想,让人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对音乐形象进行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艺术可以通过自己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变化来表达其思想感情,通过聆听这些奇妙的音响结构影响人的情绪,或温柔或悲痛,让人们在欣赏中身不由己地接受音乐最直接的影响,在音乐的审美教育进程中,高水平的艺术性与思想性也同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建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步入大学之时,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渐渐发展、成熟。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的生活经验,对挫折和打击的承受能力还不足,心身发展还不够健全,如一旦遇到困难,可能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原因,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必须建立起乐观的情绪,培养学生们广泛的爱好,培养学生们坚强的毅力,同时也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建立,种种这些都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前提。音乐审美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它是对学生情感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普通高校中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来实现音乐审美教育活动,让他们在每次的排练和演出中认识美;也可以建立具有音乐审美教育功能的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美,享受美,给学生们带来的美感,通过不同形式的音乐审美教育,其目的都是共同的,都是让学生在音乐中寻找到美带给自己的启迪,让学生们在音乐艺术活动中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我们还要值得关注的一点,音乐还可以起到缓解心理压力的作用,为消除学生在压力面前产生的急躁情绪有一定的平复功能。

审美与艺术素养例11

提升高校艺术教育应当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从美育教育出发,从而对艺术教育形成全新的认识。艺术美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虽然艺术教育可以借助艺术的形式,但是与专业教育存在明显不同,并不单是培养少数专门的艺术人才,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可以发现美、欣赏美,并且树立良好的情操,激发想象力及创新意识,以美育的角度来欣赏周围的事物,保证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

一、美育教学的概念

美感教育和审美教育可以理解为美育教育。美育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相关教育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继而形成更加正确的审美观。美育教育与艺术教育密不可分,高校艺术教育注重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能力的提升,是高校艺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国内学者对美育进行了广泛研究,形成了丰富的观点。在对外国美术的研究中,席勒曾提出:在任何一种民族中,审美文化具有绝对高度和极大的普遍性。美育的实施与落实,关系到文化的传承和实践。然而《高等院校的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中指出部分院校评价机制滞后。目前我国艺术教育课程中存在美育师资严重不足、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不高等问题,这些都因美育教育现状存在深度缺陷,需要深入剖析问题的根源,并提出科学的解决方案。最后作者提出:在教育中启迪学生的心灵之光是美育,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美、品鉴美、创造美,就会发现美育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1]。美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深入融合,可以提升学生艺术基本素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实现学校培育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所以,在教学中通过对审美方法的运用与实施,使学生能够对美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从而形成对美的概念,根据自身的角度出发发现美、感知美,使学生对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过程的整体化美育。

二、高校美育工作的必要性

夏文利教授在《工科类高等院校美育缺失问题的研究》一文中就对美育教学在高等院校的影响展开了探讨,他指出:加强美育课程建设,才能够使当前优秀技术人才发展,进而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第一指导思想,强化全人发展概念,发挥美育作用。还有诸如商虹在《美育的情感教育》中提及遵循美术教学基本规律是高校教育教学中所应具备的;魏麟懿教授在《美育教育对高等院校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中也提出,要克服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中对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的不足,增强对学校实践的创新能力,以保持高等教育的整体性;教育专家刘敏玲也提及转变美育教育旧观念,需要推动高校的美育教育落到实处,发挥美育教育应有的功能。随着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越来越个性化,所以我们需要通过适当的美术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培养合理的审美意识,建立适应社会现展需要,具有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标准的审美观念。从课堂教学、日常生活、美术实验等教学活动中训练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与需求。根据市场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本科学校加强美育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本科专业学生自身价值提高的要求。高校美术教学的必要性对于培养审美观才能,完善科学的艺术审美观点,为学生的全方位健康发展开启了一扇门。要加强高校的美育教学工作开展,这是全方位深化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实现学校美术教学全方位发展的客观要求。而美术教学工作在培育当代高校学生的审美观的过程中也是指导学生认识美和掌握美的过程,更可以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不仅培育和发挥了学生丰富的审美感受力与想象力,更可以完善学生的审美观性格,在艺术教学中美的直接影响下,让学生自主地向着美的事物前进,提升了其素养和自我素质。

三、从美育高度开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探究

(一)坚持育人为本、面向集体

公共美术教学尽管说能够良好的利用美术形式,可是他和实际的专业美术教学之间却有着很明显的差别。专业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某种美术技能,甚至是可以作为某种工作或职业支撑的美术技能。与专业美术教学相比,美术教学的设计目的并不是为了培育更多的艺术人才,而是要保证能够让学生在具备一定美术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高校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质,以使每个学生能够养成优秀的艺术审美价值观,陶冶学生高雅的文化审美情操,启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意识,从而具备比较宽阔的艺术审美眼界,促进学生美的素养得以全面发展,从而使之发展成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公共艺术教育应当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站在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的角度,拓展教育的受益面,保证有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公共艺术教育[2]。

(二)全新审视“美”与“术”之间的发展关系

公共艺术的本质就是以美育人,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也不是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应当明确的是,在高校教学中应当格外注重“美”,并不是“术”。不管是教师或者学校,对于公共教育都有着理性上的误区,他们认为艺术欣赏知识只针对名家的作品,而忽视了实际生活当中蕴涵的美感价值。“生产和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乏一双善于发现美的双眼”,许多名家作品也都是取自于现实的生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培养的是高技术应用人才,其既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通过美育对大学生进行思维、人文、科学、艺术素养的全面培训,积极引导大学生推崇真善美,树立正确三观。

(三)改变艺术教学的功利化倾向

在很长一段时期,社会在艺术教育的导向上存在着相对明显的功利化倾向,重应试轻素养、重比赛轻科普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样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艺术考级的市场,让学生认为学习艺术并不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更重要的是为了升学加分才进行学习。这样的艺术训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艺术知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艺术技能得到提升,但是往往违反了美育教育的发展理念。高校艺术公共教育有义务树立正确的育人发展导向,全面落实美育的发展理念,从而使公共艺术教育更好的走上美育发展的正轨。在新生进入到学校之后,学校可以通过专业课程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但是公共艺术课程可以以艺术作品的鉴赏、艺术实践活动等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美育知识,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艺术鉴赏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达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

(四)加强艺术设计基础教育

在目前普通高校的公共教育公共艺术中,由于很多学生高考之前对于相关基础技能没有做到良好的掌握,导致了大部分公共艺术的学生不具备应有的设计基础技能,特别是美术基础。因此,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于基础教育的美育培养需求已迫在眉睫。高校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丰富艺术设计教育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对艺术设计的认知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美术基础教育作为公共艺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深入探究专业美术基础教育的具体要求,不断创新和改革教学实践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因材施教,打破传统教学对学生的束缚和限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公共艺术中对美术基础教育实施中,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方向,促进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共同创新,从而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创造更加自由和轻松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对专业课程核心要求的掌握,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五)改革课程体系,融入美育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不能做到一蹴而就,不可能通过一门课程或者一个活动就能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切实提升学生的艺术需要,需要在大学的课程体系中融入美育内容,实现美育内容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渗透。美育教育与课程体系的融合可以通过课程体系进行素养调查,结合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对美育的了解程度、业余爱好、接受艺术教育情况等,从学生角度分析当前美育状况,加设美育课程,在取得初步进展后,在所有班级开展美育的选修课。建立人文素质培育的新体系,坚持以美育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增强就业竞争力,塑造健康的人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坚持以美育人,以美辅德,以美育美,强化创新意识,提升审美水平。因此,高等院校加设美育人文课程,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提升学生工作管理水平,不断推进学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实现人文课程体系的中的美育课程创新。

(六)开展多样化美育活动,锻炼学生艺术素养

高校在新时代的专业人才培养中,必须要认识到美育教育对于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提升美育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的融合度。再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平台大力实施美育教学,通过各种文艺活动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相关文艺活动中,锻炼艺术素养,营造良好的美育氛围,让学生在美育环境中接受熏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创造美。美育的培育还应注重学生的知行合一,适应社会发展趋势,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坚持以美育人,为学生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美育工作中踊跃出了大量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的好人好事[3]。同学们响应美育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思想问题等方面会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作用,及时化解问题,使学生管理工作,更加主动、人性化和科学化。

(七)挖掘美育思政元素,注重品德培养

高校中需要让思政元素进课堂、进教态、进头脑,充分发挥美育教育作用,有助于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美育融入高校课程体系是必然发展趋势,引领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美育思政元素进一步传播了正能量,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从而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鼓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全面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精神修养及理想人格。通过美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学生更懂得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谐的、高雅的文化艺术修养也通过学生的参与和传播达到艺术与科技相融合。发展校园文化的美育也是影响学生美育的关键点,从而培养出符合当代社会“审美”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八)强化校企合作对学生美育影响

加强学生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参与度,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企业需求,探索公共艺术教育与企业的联结点,进一步加强社会实践和校企合作,让美育的以美育人和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相结合。改善教学机制体制,结合企业需求,探索公共艺术教育与企业文化的结合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创造思维,增强就业竞争力,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提升创新思维与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诚实守信、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综合素质,增强了他们在创造劳动时获得美的愉悦感和美的成就感。更加落实了引导学生立德树人,立志成才的培养目标。综上所述,公共艺术教育与艺术专业教育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它所面向的是全体非专业的学生,主要的目的并不是将学生培养成为艺术专业型人才,而是培养学生审美品味,使其成为具有高尚情操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对促进学生成为高素质以及高修养的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定位,激发内在优秀品质,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着积极向上的作用。美育的提升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建立人文素质培育的新体系,坚持以美育美、以美育人、美美与共,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塑造完善性人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晶.开创新时代美育工作新局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