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3 09:24:26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1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305-02

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资源,结合旅游业,为消费者提供娱乐、观光、度假、健身、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发展生态环保农业的新途径。发展现代休闲农业对于突破农业发展瓶颈、进一步拉动消费内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十分重大[1-2]。

1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相较其他县区起步较晚,发展速度缓慢,大体经历了2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1996—2005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主要开展了以关山草原和龙门洞等为主的观光旅游活动;第2阶段:2006—2012年,为迅速发展阶段,大力开发了以秋菊山庄、八渡民乐园、温溪度假村等模式的集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建设。由于各级领导重视,建设休闲农业的投资力度加大,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使陇县休闲农业的规模及整体档次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满足游客游玩、吃住的基础上,陇县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闲方式、农家生活与农事体验等休闲游乐活动。

2 陇县休闲农业主要模式

2.1 农家乐模式

以东南镇演峪山、东兴村、温水镇团结村、天城镇马曲村新农村独家小院等为代表的地方特色农家乐休闲农业模式,吃农家饭、观农家景、唱农家曲、赏民间工艺等内容的农家休闲娱乐活动,可使游客真实体会农家乐休闲农业带来的快乐。

2.2 民乐园模式

以温水镇温溪度假村、八渡镇高楼民居园、秦岭西鳞鲑渔乐园等为代表的民乐园模式,集垂钓、餐饮、娱乐、住宿、赏景等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旅游,可使游客享受民乐园带来的欢乐。

2.3 草原模式

以关山草原、关山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旅游休闲农业模式。住蒙古包、吃烤全羊、跳集体舞、篝火晚会、骑马、射箭、滑草以及看蓝天白云和风吹草地见牛羊等内容的旅游休闲活动,可使游客尽情体验广袤草原和茂密森林带来的生活乐趣。

2.4 自然景观模式

以龙门洞、药王洞、香山寺、磬口寺、老龙殿等旅游圣地开发的自然景观休闲农业模式。最具出名的是陇县龙门洞、药王洞,是中国道教发祥地。山水亭榭相互辉映,琼楼玉宇高悬崖壁,山间飞禽鸣声不绝,林涛树影舞姿婆娑,溪流清澈见底,鱼儿嬉戏打闹,山水秀景,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招惹游客。景点游人以赏景、烧香、祈福、游玩等内容的休闲度假活动,置身其中给人一种超凡脱俗世外桃源之感。

2.5 园区示范模式

以县城北坡千亩油桃园为主的现代农业观光园、高楞晨辉现代农业科技园、温水坪头省级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等高科技含量的休闲农业模式。为游人展示设施蔬菜、设施瓜果、名特优新品种、农业新技术以及旅游无公害农产品的研发等内容的生产情况,让人们在休闲游玩中通过观光、互动、采摘、品尝、营销等方式,可以极大地开阔眼界,增加知识,陶冶情趣,亲身体验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陇县休闲农业投入总资金8 600多万元,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综合经营收入达5 580多万元,极大地推进了陇县向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历史文化名城、休闲度假胜地、最佳人居环境”为一体的宝天平城市圈中心生态花园城市迈进步伐。

3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20多年的努力,陇县的休闲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度假山庄、民乐园、旅游景点等已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的新格局,吸引了县内外大批游人前来休闲度假旅游,极大地促进了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陇县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规划不科学、素质不高、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了陇县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

3.1 思想认识不深入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交叉与结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措施,根本目的在于搞活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促进农村和谐发展[3]。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人们普遍过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没有深刻认识到休闲农业的本质特点,一味地发展旅游业,没有很好地利用当地农业与农村自然资源,实际上形成了娱乐休闲产业在城郊的延伸。一些地方依托农村自然景观,单纯地搞旅游开发,与农业生产经营毫不相关,没有形成特色,这其实背离了发展休闲农业的初衷。还有一些地方盲目认为发展休闲农业就是办“农家乐”,致使“农家乐”成规模增长,加之缺乏有序管理,导致经营效益较差,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

3.2 从业人员素质过低

专业人才是一个产业发展壮大不可或缺的元素,甚至是根本保障与支撑。陇县休闲农业起步较晚,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多为农民,高素质、高科技型的管理人才很少。调查发现,陇县关山草原、秋菊山庄、温溪度假村等地从事休闲农业的人员40岁以上的占76%,高中文化水平以下占85%,足见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类人才十分缺乏,直接影响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事休闲农业设计与规划的人才尤其缺乏,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实践经验不足是目前该县从事休闲农业发展人员的通病。正是由于现代企业管理人才的缺乏,导致从事休闲农业的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管理成本高居不下,管理效率和效益低下,无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运作。

3.3 整体规划缺乏科学性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山川秀美工程的实施以及人们向往生态、绿色、休闲、娱乐、健康需求的回归,投资人普遍看到了发展休闲农业市场的巨大潜力。在没有很好结合当地区位、交通、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等特点以及未能彻底进行系统的市场调查分析和合理科学规划的前提下,一味地模仿,急于上项目、做规划,盲目发展休闲农业,没有形成特色,导致同质化倾向严重,竞争力不强。如东兴的农家乐、八渡高楼村的民乐园等,刚开始人气很旺、生意火爆,效益可观,现在生意冷淡,效益下滑,经营不景气。

3.4 资金投入力度不大

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陇县是山区农业县,也是部级贫困县之一,经济基础脆弱,当地政府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上力度很小,造成休闲农业配套服务跟不上,如关山森林公园的高尔夫球场建设、秋菊山庄的水上乐园和跑马场建设等项目,因资金限制,不能如期修建,一些服务配套设施更是无从谈起,限制了陇县休闲农业的发展。

3.5 对外知名度不大

陇县的休闲农业景点给人总的印象是除过关山草原、龙门洞这2个大的旅游景点外,其他休闲农业景点名气不大,知名度不高,外来人员参观旅游的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县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

4 陇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4.1 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为保障休闲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充分认识到休闲农业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认识到休闲农业在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4]。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就是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将潜在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业向绿色、生态、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部门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集中精力,把发展休闲农业摆上议事日程,作为大事、要事来抓。

4.2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强化从业人员思想、道德、技能、服务、管理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加快陇县休闲农业发展步伐的有效措施之一。为此,休闲农业管理部门要加大从事休闲农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对休闲农业技术、管理人才举办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有计划地安排人员学习培训、外出考察等活动,帮助他们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从而使服务上水平、效益上台阶。

4.3 周密分析,科学规划

首先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周密的分析后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突出特色的原则,强调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条件的先发展,有优势的快发展。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下,结合当地自然、文化、农业产品的特性,发展定位、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等,坚持合理配置资源,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避免一哄而上,产品雷同,效益不佳。

4.4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在认真调查分析陇县的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等情况下,明确区域功能定位,确立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熏陶,重点是将文化特色与农业产业特色相结合,形成特色亮点。一是要突出资源特色。如温水镇利用独有的水资源特色,做足水文章,在休闲度假村建成有规模的垂钓中心,让人们体验到江南水乡的味道。二是突出农业特色。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发展特色农业西瓜、草莓、蔬菜等,让游客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三是文化特色。主要是挖掘传统民间文化遗产,如陇县的皮影、马勺脸谱、刺绣等民间工艺美术品,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业。通过这些措施努力打造陇县休闲农业特色品牌。

4.5 拓宽渠道,加大投资

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重点投资;各银行和信合要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抵押担保条件,减少手续,加大扶持力度;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吸引县内外大型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开发。

4.6 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为扩大游客市场,增加营销收入,在抓好内在质量建设的同时,就得千方百计地提高陇县休闲农业景点的知名度。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议论氛围;二是每年举办陇县休闲农业参观旅游活动,扩大影响,吸引游客;三是加强与县内外旅游公司的密切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招揽更多的游客。

5 参考文献

[1] 伍冠锁.我国休闲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268-270.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2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5-118-03

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快,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环境差异也越来越大,对于生活质量、身体健康、食品安全的关注,使得人们更加向往环境清新、幽静舒适的乡村,休闲农业因此应运而生。休闲农业是通过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的,以休闲、观光、采摘和农耕体验等为主要特征的农业旅游。意大利是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国家,早在1865年就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20世纪3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得到较大发展,并开始逐步向美洲、亚洲等部分国家扩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作为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农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农业旅游也开始发展起来。大陆的沿海地区、大城市郊区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休闲庄园及辅助的农家餐、农家旅馆等服务项目,包括采摘果园、私家菜地、垂钓园、农家乐、儿童农庄等。国家旅游局于2002年颁布了我国第一个与农业旅游发展有关的文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借以规范全国农业旅游的开发、管理和经营行为,推动我国农业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3月,国家颁布的《‘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第五章中首次提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我国开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标志;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发展休闲农业指出了发展方向;2011年农业部印发《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要具有重要意义[1]。休闲农业是能够带动“三农”全面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安徽省六安市为对象,在对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及对策。

2 安徽省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六安市位于安徽西部,长江与淮河之间,俗称“皖西”,现辖金安、裕安两区和寿县、霍邱、金寨、霍山、舒城五县,以及省级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叶集改革发展试验区。山清水秀是六安最宝贵的财富,海拔1 000m以上的高峰有240座,拥有梅山、佛子岭、响洪甸、白莲崖、磨子潭、龙河口6大水库,盛产110多种名特稀优农副产品和1 400余种中药材,森林覆盖率36.2%,其中霍山、金寨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现有1个部级“十佳生态村”和10个省级“百家生态村”。六安地域文化兼容了大别山和淮文化体系,从北到南楚文化、古城墙、安丰塘、豆腐发祥地,人间奇迹淠史杭、汤地、地质奇观榴辉岩、西庄大温泉、原始森林天堂寨、大别山主峰白马尖等举不胜举。利用这些生态资源,六安市积极倡导和鼓励开发休闲农业旅游度假基地,一大批乡村观光休闲、餐饮、住宿和度假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应势而上。据统计2012年,六安市拥有产业园区总数814个,其中规模以上的园区31个,现代农业科技园22个,休闲农庄36个,农业观光采摘园24个,专业村7个,农家乐725家。获得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个,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1个(图1)。全市60多个乡镇发展了休闲农业和特色旅游,2012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接待量195.4万人次,较2011年同期增长4.2%;销售收入8.4亿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8.9%;年利润2.3亿元,较2011年同期增长9.5%(表1)。由此可见六安市的休闲农业已初具规模。

图1 六安市2012年休闲农业产业类型

表1 六安市2012、2011年休闲农业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经济指标\&2012年\&2011年\&销售收入(亿元)\&8.4\&7.71\&利润(亿元)\&2.3\&2.1\&占农民收入(%)\&6.20\&6.80\&年接待人数(万人次)\&195.4\&187.6\&人均消费数(元)\&430\&411\&]

3 安徽省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但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一是类型不多。从产业类型来看,主要是以农家乐为主,2012年底,全市农家乐型占89%,其他类型只占11%。垂钓性、采摘型、游玩型、拓展参与型等结合不够,游客很难长时间逗留,主导产业的延伸设计还不到位,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缺乏精品。二是发展观念落后。主要是企业和个人自主发展,建设思路不明晰,政府引导少,没有具体出台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意见,也鲜有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少。三是规模不大。存在规模小、投资少、档次低等问题,主要是以独立家庭经营为主,大型企业、公司从事休闲农业开发的少。据调查规模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仅占8%、100万元以下的占62%。四是基础建设不够。从事农家乐、休闲农业开发的人员接受专业培训少,导致服务水平、服务标准跟不上旅游人员的需求,譬如环境卫生、菜系安排、休闲创意、视角设计、地方特色与民俗民风挖掘方面等均存在问题。五是消费水平不高。从销售收入来看,六安市休闲农业人均消费430元。六是对农民增收的贡献不大。2012年六安市农民从休闲农业中获得的收入仅占农业总收入的6.2%。

4 安徽省六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政府积极引导,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要把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纳入到旅游总体规划中去,争取各级政府出台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休闲农业发展,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突破行政区域,突出资源特色、民风民俗、传统文化,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科技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避免产品同类化开发,以区域旅游线路整合休闲农业为重点,分类指导,错位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4.2 广泛开展合作,创新多种经营模式 与农业、旅游、林业、交通、科技等部门合作,与台湾农械签署休闲农业合作框架协议。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挖掘民间资本,以市场机制调节资本,优化重整,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支持各类经济实体、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重点引进经济实力强的企业兴办休闲农业项目,尽快提高休闲农业的档次与规模[3]。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组建村合作社参与经营,使更多的农民成为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和产权主体,提高农民收入。

4.3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人才培训 把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休闲农业点先延伸覆盖,解决好道路交通、饮水安全、信息网络、环境卫生、标示系统等方面的问题,改善休闲农业发展的硬条件,以“三通”(通路、通水、通网络)、“三建”(建生态停车场、建旅游购物场所、建咨询服务中心)、“四改”(改厕、改气、改水、改厨)、“四保”(保生态、保民俗、保耕地、保质量)为目标。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纳入阳光培训工程和技能鉴定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研讨会和参观学习等形式,引导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创新服务理念,促进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4.4 突显地方精品特色,开发多元产品 充分考虑农业生产与农业观光、产业体验的有机结合,完善产业类型,发挥农业、林业、文化与旅游的叠加效应,开发生态观光型、休闲度假型、农事体验型、生态疗养型等不同类型的休闲农业产品主题,尤其要在强化休闲农业的体验性、文化性、生态性、参与性、休闲性、度假性的前提下,深刻挖掘六安市各地域的特征内涵,以鲜明的形象对游客产生强大的吸引力,着力打造旅游特色精品。围绕休闲农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实现休闲农业特色化、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吃:深入挖掘地方特色菜肴,推出一批色、香、味、形、质俱佳的地方特色菜,丰富菜色体系;住:规范和提升住宿的软硬件水平,积极发展民俗风味浓厚、农业特色鲜明的休闲客栈,建立功能完善的住宿体系;行:规范和完善旅游交通标识,改善和美化休闲旅游道路,提升交通保障能力;游:加强休闲农业区综合环境,结合当地特色;购:鼓励支持研发、生产和销售具有六安特色的旅游系列商品;娱:打造乡情特色浓郁的旅游娱乐文化项目,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4.5 加大宣传,推广知名度 休闲农业是一项新兴产业,要精心策划,做好品牌形象设计,大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借助各类宣传媒体、节庆活动和农博会等,全方位、多渠道加以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休闲农业产品的组织、策划和包装,设计个性化特色形象标识,创新营销方式,积极与旅游企业、各类旅游联盟和组织开展组合营销活动。

参考文献

[1]六安市人民政府:六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R].2011.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渊简称休闲农业冤从2008年开始,最初是农业新型经营业主自发开展农业园区采摘、品尝、农家乐等活动。2009年,在开展农业产业大调研活动中掌握了一些新情况,为顺应形势的要求,逐步理顺产业关系,积极引导农业园区开展休闲农业系列示范创建活动,自此,休闲农业进入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阶段。2016要2017年,滨州市委、市政府把休闲农业发展列为重大决策部署和叶政府工作报告曳重点工作,全市休闲农业这项工作进入第三产业发展快车道。截至2018年3月,全市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21个,经营面积1.3万hm2;其中规模园区106个、休闲农庄13个、休闲农业园区99个、民俗村4个;从业人数85615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72265人,带动农户2.5万户;休闲农业企业年接待游客逾441万人,营业收入约22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约17亿元,从业人员年收入35614元。通过各级评定,已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2家,全国休闲农庄2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五星级7家、四星级26家、三星级10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8家,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园区7家,山东美丽休闲乡村2个,滨城区评为省休闲农业示范县。与市旅游委联合评定市级农家乐39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6家。博兴乔39家,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26家。博兴乔庄镇“黄河水乡”、打渔张“薰衣草景观”分别被农业部评定为“中国美丽田园”,5个园区被省厅评定为“齐鲁最美田园”,开发区狮子刘村被省农业厅推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黄河三角洲农业风情游”评定为“全国十佳休闲农业精品线路”。

2主要做法及经验

2.1注重规划宣传,引导产业发展

2010年出台了叶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意见曳,成立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制定了“滨州农家乐”“休闲农业生态园区”评定标准。2014年,依托滨州沿黄生态高效示范区开发建设,制定了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将休闲农业列为全市“十种发展模式”之一、“四区”之一、“三大关联产业”。2016年,滨城区、博兴县分别制定了叶2017要2020年休闲农业区域化发展计划曳,明确发展目标,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多规合一”。近年来,积极组织休闲农业企业渊园区冤参加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组织的各项创建活动。在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每年推出不同的创建项目和示范内容,引导休闲农业园区规范建设。市、县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农业信息平台、农业展览活动等各种渠道,对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宣传推广,对休闲农业生态示范园区进行奖励。

2.2抓住转型机遇,注重示范创建

近年来,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大势下,正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契机。先后推出以规范标牌和科普展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深入挖掘民风、民俗、民间传说,为园区编故事、讲故事、写故事,并编辑成册进行宣传。示范园区结合传统文化、节日元素开展多样的节庆活动。阳信梨花节、沾化冬枣节已有20多年的历史,规模越来越大,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邹平十里长廊樱花节、博兴打渔张黄河闸坝海棠观光节等,都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2.3纳入重点工作,推动有序发展

自2016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休闲农业纳入重大决策部署叶政府工作报告曳重点工作,市农业局及时制定休闲农业工作方案,结合县区实际,将目标任务逐级分解,用红、黄、绿灯标识督导推进,逐步夯实基础建设。充分利用第二届古村落大会在滨州召开的机遇,大力拓展休闲农业功能。会同旅游等部门,选准切入点,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形成了4种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一是现代农业产业园模式。以滨州万绿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金天地生态农牧有限公司、鑫诚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为代表,以畜禽生态养殖、绿色果蔬种植、旅游休闲为一体,打造集采摘垂钓、旅游观光、珍禽观赏、餐饮娱乐、科普教育、农事体验回归自然模式。二是休闲农业度假区模式。以无棣黄河岛、邹平樱花山、博兴打渔张森林公园、博兴地球村项目等为代表,以天然氧吧、芦荡湿地、果园垂钓等生态系统为依托,打造休闲农业度假模式。三是农业民俗特色村模式。以阳信水落坡古家具特色区、沾化下洼冬枣采摘旅游区、博兴草柳编淘宝村等为代表,以文化古城、草柳编工艺为载体,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农业文化旅游模式。四是美丽休闲乡村模式。以经济开发区狮子刘村片区乡村旅游积聚区、埕口镇水沟村、邹平县码头镇邵家村等为代表,依托区位和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大地乡居”“海上人家”等美丽乡村旅游品牌。

发挥星级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邹平长丰农场于2016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元宵节灯会、七夕情人节千蝶晚会;2017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长丰农场元宵节灯会暨稻草人艺术节、情人节晚会、植树节活动、大型风车艺术节,其中第二届元宵灯会7d接待游客逾3万人。惠民古源恒昌黄河生态旅游度假村每年都组织北方园林观光、养殖体验、休闲采摘、农耕体验等活动以及中国黄河古文化宣传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部分休闲农业企业塑造生态、健康、快乐的休闲特色,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的休闲农业示范园片区。

3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总体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中高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二是发展模式功能单一,经营项目同质化严重;三是管理服务规范性不足;四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五是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六是文化深入挖掘和传承开发不够等。

4发展休闲农业对策

4.1深刻认识休闲农业升级行动重大意义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农业旅游文化“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现持续较快增长态势,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为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航向。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升级行动对于推进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农业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2实现“两个目标”

一是打基础出精品。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使农村成为更加美丽宜居的居民生产生活新空间,乡村振兴战略恰逢其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最基础的资源。因此,着力打造美丽经济、乡愁经济、休闲经济、养生经济;要打造出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机制好、农民富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调结构惠民生。市委书记认为滨州市将以打造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基础,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各类产业跨界融合,全面集聚发展新动能。要充分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强化科技创新,培植产业集群,壮大实体经济;要充分利用产业展览馆、博物馆等宣传企业文化;支撑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民增收、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满足城乡居民美好生活需要。

4.3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借助五大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资源,做好与全域旅游发展的结合。最活跃的经济元素为高端铝业、新型化工、粮食加工、家纺纺织、畜牧水产等产业集群,实现滨州经济跨越式发展。科学规划,保证城区建设、沿黄经济及五大产业有序发展,逐步改善存在的旅游产业分散单一、知名度较低的状况。规划发展要突出地方特色,在生态环保、环境营造、对外推介等方面要统筹推进。注重大数据信息平台、大产业交易平台、大交通运输平台、大城市管理平台等规划与建设。在全市逐步形成“用产业推动旅游,以旅游推进产业”的新发展理念,努力打造全国传统产业动能转换先行区,为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打好基础[2]。二是借助现有生态旅游景区等资源,做好与市区假日休闲养生游的结合。陆地上,要适应居民出游方式的新变化。以高速公路为轴线,合理布局建设老年养生聚集地、房车营地、汽车宿营地、多功能星级酒店、非物质文化、餐饮等。海洋上,积极扶持并加快无棣贝壳堤岛生态景区建设,尽早开通北部河海旅游航道。天空上,以大高航空城、滨州学院、中海航空俱乐部为主体,推出航空旅游线路产品,开辟滨州航空城要2万hm2冬枣园要中海航母区要黄河两岸区要南北山景区要海边贝壳堤岛空中旅游航线,望奇山、观渤海、览黄河。积极融入“创意旅游”“情感旅游”“泛旅游”“慢生活”等新理念,全力打造“四环五海、生态滨州”都市休闲旅游品牌。三是借助全市黄河岸线200km的“三农”资源,注重做好与沿黄休闲游的结合。大力实施沿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质工程,丰富惠民古城及温泉养老、无棣黄河岛、下洼冬枣园、邹平鹤伴山等景区的旅游要素,完善功能,提质增效;开发以沾化冬枣、阳信鸭梨、邹平水杏、博兴老粗布、草柳编等特色乡村旅游产品;扩大杜受田故居、狮子刘村、西纸坊村等旅游功能及产品;拓展良好棉花基地建设,开通愉悦家纺博物馆专线旅游;按照“近郊依城、远郊靠景、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的思路,给全市旅游赋予新的价值。

4.4政府注重引导

4.4.1切实加强休闲农业领导。市委、市政府要把休闲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新兴支柱产业、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和全域旅游的重要平台,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出台优惠政策措施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4.4.2不断增加休闲农业发展的投入。政府应加快完善全域旅游发展的扶持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争取旅游资金和银行贷款投入休闲农业的项目开发。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开发。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境外资金投资开发。各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支持休闲农业的开发。

4.4.3注重强化行业管理。市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市农业局联合旅游局等,要采取必要的管理手段和措施,强化行业管理。加大对产业、行业协会监管力度,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协会对休闲农业的推动作用。对经营休闲农庄、观光农业业务场所等,按照旅游行业的国家标准进行管理,加快地方性休闲农业规章的制定,实行从业工作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认证制度,鼓励相关行业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3]。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4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29-04

观光休闲农业是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特色农业为依托,通过以旅游休闲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融合农业和旅游业的一种新型生产经营方式,它不仅具有游憩功能、生产功能与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教育、环保与医疗功能,能够促进农业产业资源与农业自然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及融合发展,是温岭市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向之一。

温岭市观光休闲农业起步于新世纪初期,表现形式为与农村农业风景风貌相融的农家乐,经营方式以特色餐饮为主,与农业产业松散结合,或者与农业产业分离的纯餐饮,属于观光休闲农业点。随着消费者的休闲需求升级与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传统农家乐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形态,观光休闲农业点发展到观光休闲农业园。传统农家乐是观光休闲农业的前身与雏形,观光休闲农业是传统农家乐的升级与延伸[1]。2006年,位于滨海镇平安圩的约翰农林特产有限公司依托20 hm2大棚葡萄产业资源与沿河沿港观光资源精心打造约翰观光采摘园开园,门票28元,成为温岭市首家农业观光园,当年接待游客过万,且以观光采摘带动优质葡萄直销,使其葡萄售价达到16元/kg,创造温岭市品质最优、售价最高的纪录。约翰观光采摘园的成功运作,使众多从业者看到观光休闲与农业产业融合所蕴含的商机,促使温岭市观光休闲农业进入加速发展期。2011年全市已建农业休闲观光园30家,其中省级农业休闲观光园3家,年接待游客60.3万人,营业额5 885万元。老五生态农业观光园、大岩头生态农业观光园入选为省休闲观光农业优秀线路。观光休闲农业实现了资源开发利用的放大效应,形成了一、三产业共赢的发展格局,成为温岭市现代农业的新模式,观光旅游业的新领域,方兴未艾,前景广阔。

1 温岭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1.1 旅游与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温岭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三面濒海,全市陆域面积926 km2,海域面积1 079 km2,大小岛屿170个,海岸线长317 km,是我国大陆新千年第一缕曙光首照地。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河流纵横,地貌特征为“四山一水五分田”,既有山、海、滩、江、湖、港、园等丰富的农业自然景观资源,又有长屿硐天、石塘渔港等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资源与自然景观资源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1.2 农业特色产业资源分布广泛

温岭市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20世纪90年代开始,温岭市紧紧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方向,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形成了东部沿海大棚西瓜、东南部平原大棚葡萄、中北部平原果蔗、西南部半山区温岭草鸡、南部半山区温岭高橙、环海水产养殖等六大主导特色产业区块,农业特色产业走在全省前列,特色产业资源与景观资源的有机结合,成为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基石。

1.3 经济繁荣资金充沛需求旺盛

2011年温岭市实现生产总值678.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66.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1 3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 996元,这些指标均处于台州市前列。温岭市区域经济繁荣,而且是藏富于民的城市,民间资本充沛,投资力度与创新能力很强,非常有利于观光休闲农业扩张与市场潜力挖掘。特别是温岭市人民对资源潜力的挖掘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国家4A级景区——长屿洞天是由废弃石矿“折腾而出”,新世纪阳光照耀出闻名的“新世纪曙光碑”。

1.4 现代农业与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

20世纪90年代,温岭市率先全面实施“村村通工程”。2006年,温岭市开始组织实施“村村新工程”,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整镇推进、成片连线”整治加快实施,村庄整治覆盖面达80%,纵深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为观光休闲农业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沿途亮化、绿化等景观,观光休闲农业必不可少的外部硬件设施日益改善。2012年出台《温岭市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3 680 hm2的东部综合区与2 320 hm2的南部综合区分别列入部级、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现代农业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与观光休闲农业的融合,有力地促进了观光休闲农业向深度、广度发展。

2 温岭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制约因素

2.1 观光季节性与周年经营的矛盾

温岭市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为观光休闲农业项目提供多样性的同时,也决定了农业观光休闲的季节性,寒冷的冬季往往是观光休闲农业的淡季,选择季节性经营还是周年经营是所有经营者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山庄型观光休闲农业,冬季(春节之外)游客稀少,考验着经营的可持续性。

2.2 周边地区观光休闲农业的竞争

温岭东濒东海,南连玉环,西邻乐清,北接台州市路桥区,玉环有声名远播的漩门湾农业观光园,路桥有特色鲜明的金泉农庄,很大程度上约束了温岭市观光休闲市场外拓空间。与温岭近在咫尺的乐清雁荡山景区为部级4A级景区,“吃、住、玩、娱、购”一应俱全,山庄林立,它的吸引力远在温岭市散落各地的山庄之上,这是温岭市等山庄型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多数处境艰难的主要外部因素之一。

2.3 成本高企放大经营风险

近年来,物资、人工、物流等成本加速上扬,投资建设与运营观光休闲农业成本猛增,投资一家多功能配套齐全的观光休闲农业所需投资动辄数百万元的投入,甚至上千万,如大岩头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园资金主要投向道路、果园与山庄,仅仅建设成本就达1 000万元以上。无论果园等农业产业还是农庄等三产经营都需要稳定的市场回报,否则很容易陷入困境后续乏力。

3 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特点

3.1 规模适度

传统农家乐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呈“点”状分布,而观光休闲农业园多建立在观光资源与农业产业资源之上,规模较大,呈“面”状分布。东浦农业观光园建立在万亩东浦农场之上,四季生态农业园规模达200 hm2,经营拓展空间较大。

3.2 产业互动

自然景观资源、人造景观资源与农业产业资源互为促进与带动,既体现在一、三产业的互动上,也体现在作物种植业、家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的种养结合上,老五农庄、约翰农庄、黄茅山农家乐、四季生态等均集果园种植、家禽(珍禽)养殖、水产养殖于一体。

3.3 民资运作与多元经营

温岭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均为民间资本的企业化运作,多具备“吃、住、游、娱、行”一体化功能,与传统农家乐单一提供食宿相比,观光休闲农业园主打多元经营,如约翰农庄,其生产基地有观光园、市区有直营店。多元经营可以实现多渠道赢利,从而缩短回报周期,降低投资风险。

4 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类型

温岭市观光休闲农业类型众多,从农业产业资源与观光资源融合程度可分为紧密型与松散型,从经营模式角度大致可分为采摘观光型、休闲度假型、休闲娱乐型等。

4.1 采摘观光型

以具有农业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等为载体,展示田园风光与农业科技内涵,在农产品生长期开放游客观赏、采收、品尝,体验其中乐趣,带动产品直销的经营模式。

约翰农庄的基本情况:温岭市约翰农林特产有限公司于2004年创建,主营葡萄种植、家禽养殖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业,注册商标“约翰”牌葡萄,有33 hm2的葡萄园与11 hm2的家禽(珍禽)园,2006年“约翰”牌葡萄投产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同年开放约翰观光采摘园,约翰观光采摘园的人气使“约翰”牌葡萄成为温岭葡萄品牌的后起之秀。2007年改造升级为“约翰农庄”,是温岭市开园最早的农业园区,2011年入选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主要发展经验:一是依托滨海风情,开发观光园区。公司生产基地依金清大港入海口而建,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的观光资源,很好地将滨海风光与果园风光有机融合,开发集观光、采果、休憩、实践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园,为季节性经营,葡萄成熟季节销售门票38元,凭票免费品尝风味各异的葡萄。二是实施农牧循环,建设生态果园。公司沿河养殖白鹅数百只,在葡萄园种植饲料专用草——黑牧草,用黑牧草喂养白鹅,鹅粪作为有机肥施入葡萄园,珍禽的排泄物全部用于葡萄园的肥土,实现禽类排泄物的零排放与资源化。三是秉持品质为先,铸造过硬品牌。公司在2009年新建13 hm2全钢架大棚,对设施进行全面升级,推行限产、提质促熟新技术,并执行一系列标准化技术,保证品质在全市领先,尤其是葡萄成熟度不足时,无论市场价格多高,坚决不予出售。温岭大棚葡萄价格走势均为前高后低,曾经因推迟上市销售遭受台风影响损失数十万元,但数年的苦心经营,终于赢得消费者的口碑。 四是观光采摘先行,产品直销跟进。约翰公司在全市首次采用观光带品牌促销售的新型经营方式,并建立网站,注册“约翰”葡萄商标及“约翰农庄”商标,利用滨海镇葡萄节、温岭乡村旅游节及电视台、报纸、网络等传媒宣传推广“约翰”牌葡萄与“约翰农庄”。依托“约翰农庄”与“约翰”牌葡萄的优良品质,2008年起“约翰”牌葡萄直销价始终不低于20元/kg,创全市之最,充分说明品质与品牌的影响力,也充分证明经营方式创新对产品附加值的巨大拉力。

4.2 休闲度假型

依托周边田园风光、山水风光等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建造集餐饮、休闲、会议为一体的综合性农庄(山庄),为游客提供原生态的休闲度假地和农家特色餐饮,与传统“农家乐”有相似之处。这是目前温岭市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如老五农庄、舍得农庄、黄茅山农家乐等。此经营形式与农业产业或紧密或松散。

老五农庄(老五生态农业观光园)基本情况:老五农庄位于温岭市滨海镇东风塘,园区面积33.33 hm2,沿海沿滩而建,与路桥金泉农庄相对岸,比邻约翰农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农庄业主为温岭市滨海早熟梨合作社理事长,该合作社是温岭市大棚梨产业的龙头企业,生产“喜梢”牌早熟梨,因早熟梨不耐储藏,外销价格又往往低迷,优质优价无法体现。因此,2007年依托梨基地兴建农庄,以餐饮、休闲带动梨果直销,此策略与约翰农庄异曲同工,实现了梨种植效益的大幅增长与餐饮的持续赢利,“喜梢”牌早熟梨是绿色食品,该品牌获省名牌产品荣誉。老五农庄游线路入选省首批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和优秀线路,2011年被评为省级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主要发展经验:一是充分挖掘生态自然资源与果园风光资源。老五农庄沿海沿滩环河而建,利用浅海滩涂风光、护塘河风光以及密密匝匝的沿海防风林带,这些城市稀缺的原生态景观引人入胜,加上“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况,大棚梨与露地梨花期的交错,延长了赏花期,从始花到采收长达近6个月,夏秋可赏芦苇摇曳,自然风光与田园风光很好地契合,形成独特的四季相异的风景线。二是运用科技生产绿色果品。早熟梨露地种植上市期在7月下旬,恰逢沿海地区台风高发期,因此合作社运用“大棚寄接栽培”应对台风危害,减轻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大棚栽培使合作社梨基地成为全市梨花盛开最早的地方,大棚栽培、肥水同灌、梨果套袋、梨花嫁接等科技都成为观光的看点与亮点。“喜梢”梨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并获“省名牌”称号,品质优口感好,科技与设施的运用借助观光休闲农业的平台,早熟梨售价翻番,彻底改写优质低效历史。三是推陈出新延长休闲季。开业初期,春赏梨花、夏品梨果的热闹与冬日的散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对农庄餐饮业持续经营构成很大的威胁,解决餐饮经营的周年性与观光的季节性成为难题,老五农庄在果品品种上从梨扩展到葡萄、西瓜、洋香瓜、草莓、蜜桔等,又在特色餐饮上下功夫,把自身野生鱼塘、海涂养殖、果园野放鸡鸭的特色产品搬上餐桌,并养殖了孔雀、山鸡等珍禽供游客观赏,整体实现旺季更旺、淡季不淡。

4.3 休闲娱乐型

融合现代科技元素与传统生态元素,在田园风貌、山水风光等自然生态资源中植入大型现代娱乐设施设备,突出“娱乐”因素,借景与造景结合,营造出自然中玩乐的独特效果,满足游客娱乐中休闲、休闲中娱乐的特别体验。如箬横乡村跑马场、四季生态农业园等。

四季生态农业园基本情况:温岭市四季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于2008年12月投资创办,注册资本200万元,位于温岭市城南镇西南部,园区以殿嘴头塘高橙基地为基础,2009年起投资2 000万元以上,开发综合性全生态高标准的四季生态农业园,该园占地333.3 hm2,开发项目为高橙科技园、生态百果园、天然咸水浴场、水上乐园、特色水产养殖园、农家菜馆、农家别院等,填补温岭市大规模、多功能、高档次的休闲观光农业园空白。2010年8月对外开园,门票30元。2011年全省首家天然咸水浴场对外开放,游客如鲫,生意火爆,仅浴场门票收入高达100万元以上,2011年入选省级观光休闲农业示范园。主要发展经验有以下几点。

4.3.1 点石成金,深度资源挖掘。生态园沿海沿塘,背依海塘,具有浓郁的滨海原始风情,周边有寒坑龙潭、新概念游泳会所等旅游休闲好去处,相辅相成形成观光旅游带,整个园区都是观光区,道路纵横、河道交错、树影摇曳、飞鸟翩跹、一望无际的水面、琳琅满目的果园,2010年开园后人流不旺,2011年别出心裁用水泵引塘外海水入园区,经过滤净化后作再注入咸水浴场,高浮力浴场诞生在果园环抱中。

4.3.2 主题突出,瞄准高端消费。生态园与经济高度繁荣的玉环县相邻,生态园以两侧(即温岭城区、玉环)高消费人群为目标,环园路全线硬化,咸水浴场进行高标准装修,水质清澈,浮力大,又处于蓝天白云飞鸟树影婆娑之中,咸水浴场配套盐浴池与鱼疗,观光休闲农业功能向保健、理疗的功能延伸,吸引四方游客纷至沓来,园区还建有度假村、水车长廊、高橙科技园、瓜果自采、野外烧烤、垂钓及多项农事体验项目。目前公司又开始建造全生态餐厅与温控温璃温室,处处领先消费潮流。

4.3.3 科技领先,打造产业龙头。温岭高橙储藏期长达近半年,是温岭果品中最耐储藏的水果,但是采收后酸味较浓,公司在全市首先独创运用钢架大棚进行高橙越冬延后栽培。2010年四季生态农业园高橙园列入省级精品园,四季生态园种植有文旦、柑橘、葡萄、梨、枇杷、桃等果品。同时利用果园放养温岭草鸡,利用河、塘进行咸、淡水水产养殖,建成了一个资源高效利用、农牧结合的生态农业养殖园区。

以上经营方式互为交叉、互为补充,只是主题与重点有所异,更有功能齐全项目众多的观光休闲农业园,这也代表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如四季生态农业园是旅游娱乐型为主,但同时具备休闲度假与观光采摘等功能,值得一提的是,温岭市所有省级观光农业休闲园均集农业产业开发与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实践证明,农业产业与观光休闲产业紧密结合,易于借观光休闲平台促果品直销产生种植效益的裂变,整体运作游刃有余,公司与合作社之间同步运作,或者公司内部分工协作,使经营方式更为灵活,在观光休闲农业产业中更具竞争力与生命力。

5 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发展不均衡

全市30家农业观光休闲园,经营效益良好的并不多,多数效益不理想,甚至个别处停业或半停业状态,良莠不齐,苦乐不均。这有定位不准、思路不清、经营不善的原因,也有市场竞争加剧与市场空间有限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经营分散、形式单一、特色不足、规模细小、周年经营与季节休闲矛盾突出等,如农庄型农业园游客入住的很少,由于地处偏僻,白天的宁静转入夜晚的冷清,有的经营者反映由于四周较空旷游客根本不敢入住,更何况游客基本上都是当地游客,入住意愿淡薄。因此,定位与目标群体的选择非常重要。

5.2 同质化竞争

许多观光休闲农业园经营内容缺少创意与特色,无法适应消费者挑剔的目光与日益升级的需求,开局不佳导致后续开发难度陡然加大,或因循守旧使产品、内容、功能、品质提升缓慢或原地踏步,不少农庄经营功能非常接近,如餐饮、住宿、等,核心竞争力缺乏,同质化严重,无法在众多的观光休闲农业园中脱颖而出,甚至举步维艰难以为继。

5.3 推广力薄弱

观光休闲农业运作难度在农业产业开发之上,它涵盖产品开发、市场推广、品牌开拓等诸多环节,许多观光休闲农业经营者能够投入数百万上千万搞建设开发,却在市场推广时却过于谨慎,结果有的开业后却鲜有人知,如果没有消费者良好口碑传播,很容易陷入困境,而四季生态公司在温岭市区主要交通道口的大型电子屏显日夜滚动播放视频广告,又在电视台投放播放视频广告,并请专业机构进行策划,广告效应与独特休闲产品相结合自然效益不菲。

6 发展趋势

6.1 单一经营转入多元经营

竞争的加剧,使游客有了更多的选择与比较,随着游客的目光越来越挑剔,观光休闲农业从初期的小而散格局逐步向大(规模)而全(功能)转变,以满足游客吃、喝、游、娱等多重需求,这是消费结构升级、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6.2 单独运作转入组团协作

观光休闲从早期的单打独斗转身组团协作,表现形式为多点连线成片的观光园区,如滨海东部农业观光园区,老五农庄、约翰农庄、箬横跑马场、千亩油菜田等均在集中连片,该区域的观光休闲元素众多,互为补充互利共赢,是目前唯一一个较为成熟的观光休闲农业区块。

6.3 市民休闲转入全民休闲

随着城乡一体化推进、私家车普及与消费时代的渐趋渐近,市民、农民的边界被突破,市民休闲转向全民休闲,消费群体空前膨胀,就怕无特色,不怕无游客。

6.4 数量扩张转入品质提升

规模狭窄、缺少特色、位置孤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面临逐步被市场淘汰的危险,做大做强做优做精才能与快速发展的市场对接,品质提升成为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7 发展对策

7.1 充分整合资源

当前温岭市许多自然观光资源与农业产业资源尚未充分挖掘,随着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的推进,农业特色产业资源优势更加凸现,特别是东浦农业观光园,可开发观光休闲533.33 hm2,尚有41年土地使用权,在温岭是独一无二的,它的前身是东浦农场,目前又正处于南部现代农业综合区的中心地带,打造大型观光休闲农业园空间极大[2]。

7.2 扶大扶强扶优

温岭市政府对观光休闲农业扶持方向悄然发生改变,改多点扶持为重点扶持,这符合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方向与趋势,大型观光休闲农业辐射效应、带动作用明显,但投资甚巨,需要从政府、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推广、配套上予以倾斜与支持,包括贴息贷款、建设用地指标等,从而减轻初始投入,降低财务成本,缩短回报周期。

7.3 立足创新经营

市场需求在不断变化,发挥“独特优势”至关重要,经营者无论在初始期或后续期都需要不断创新,迎合市场与消费者不断翻新的需求,跟上节奏,甚至引领潮流。在项目上马或扩大投资时既要大胆又要谨慎,充分论证。四季生态公司上马咸水浴场前,多地考察,并请技术专家攻克引海水入池后水质易变的难题,咸水浴场设施高档,配套鱼疗、盐浴,全省首家,紧贴需求,引导潮流,才有不菲收入。温岭的实践证明,只有创新经营才能变废为宝,点石成金[3]。

7.4 强力市场推广

经营者需要摈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在广告、传媒、网络、展会等方面要敢于投入,同时制定市场推广方案,明确消费目标人群,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推广。观光休闲农业在紧贴市场的同时,还需紧贴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约翰农庄、老五农庄等均在数百亩果业中产生数百万产值,温岭市2012年启动方山旅游综合体项目、长屿硐天5A级旅游区和石塘半岛旅游区建设,具备接待能力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可与旅行社协作,纳入旅游体系。

7.5 推动区域性观光休闲农业

观光休闲农业不再是单一的、割裂的、各自为营的产业,而是组团式的互惠共赢的产业。温岭市现在正朝区域性观光休闲农业方向发展,滨海东部农业观光园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东浦农业观光园提升进入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它们均处现代农业园区的中心位置,农业产业提升、项目资金要素集聚等优势逐渐凸现,并将东海塘的湿地、水产养殖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区等纳入整个东部观光园区。此外,以四季生态农业园为中心的南部沿山丘陵区块,以大岩头生态农业观光园为中心的西部沿山沿海区块也是未来区域性观光休闲农业潜力区,以推动区域性观光休闲农业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拓展一、三产业发展空间,丰满旅游城市内涵,造福一方民众[4-5]。

8 结语

由此可见,温岭市观光休闲农业进入罕见的机遇与空前的挑战并存的发展时期,观光休闲农业唯有直面挑战,抢机遇创特色,才能实现迅速壮大,目前运作良好的3家省级示范园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们的曲折经历、发展理念与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9 参考文献

[1] 台州市温岭市政府.台州市温岭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2-10-08)[2013-05-01].http://.cn/ mon.web/DocSummary.aspx?docid=3002657&leafed=13.

[2] 严力蛟,叶旭君,王伟昌,等.浙江省开发休闲观光型农业的条件与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0(3):74-76.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5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31-02

泾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多为低山、丘陵,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生态环境保护得较好。茶产业是泾县的主导产业,在现代农业项目建设中,泾县茶区建有标准化茶园,加上良好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兴建农业观光园,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业。

1 泾县农业观光园及乡村旅游业现状

全县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46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126个,其中规模以上(年营业收入500万以上)26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遍及全县11个乡镇。泾县于2013年度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水墨汀溪风景区、查济景区被评为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泾县至江南第一漂、汀溪乡、蔡村镇、赤滩古镇、宣城”的旅游线路入选2014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蔡村镇月亮湾村被评为省级“一村一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示范村,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4个,县级旅游特色村21个,全县有农业园区总数15家,其中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区3家,农业观光采摘园垂钓园12家,休闲农庄18个。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产品系列化深度开发不够 目前泾县乡村各种资源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许多乡村旅游活动只是“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产品雷同,品位不高,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

2.2 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不够完善 泾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内的道路、停车场、标示牌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完善,导游解说、咨询和消息等服务系统不够健全,游客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对当地的民俗风情不甚了解。

2.3 资金短缺、投入不足 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景区,既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又需要对外宣传促销,这就需有一定的资金作保障,而当前泾县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还有所不足。

3 对策建议

3.1 制定规划,突出泾县特色 制定一个观光农业长远发展整体规划,以生态农业文化为主题,在特色农业和“宣城乡土味”上做文章,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可依据宣城的地域文化、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规划和引导各地兴建不同风格的农业观光园,譬如,以宣纸(笔、墨)的原料生产与历史技艺为主题的传统文化观光园,以景观茶园与贡茶采制为主体的茶文化观光园,以果树花卉与森林氧吧为主题的园艺休闲观光园、采摘园,如城郊的蟠桃、葡萄、草莓等。在322省道和205国道沿线发展景观农业,连片种植如油菜、紫云英、荷花、向日癸、桃树等等,要让不同爱好的人都有各自喜欢的旅游目的地,并由此将泾县真正打造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内独具风采、人见人爱的“后花园”和修身养性、放松心情的度假胜地。观光园是美好乡村建设的重点,提前做好规划工作,努力建成文明美观的新农村,并与之相配套,成为观光园的延续和补充接待场所。设计规划中,不仅要有农业专家,还应有园林、景观、建筑、美术行业的设计师,使美感体现在观光园的方方面面。具体到一个观光园,既可以设计为以某个产业为主题的特色农业观光园,也可以是综合农业观光园,但园内设计都要划分出各具特色和不同功能的景观园与活动区,如以设施农业为主的现代农技园,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古代农耕园,及其娱乐区和体验区等等。园区建设施工要认真规范,符合相应的技术、质量标准。

3.2 深度挖掘旅游项目,增强旅游的体验性 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挖掘出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和个性化的旅游需求;加大传统工艺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为游客提高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增加游客的消费支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和省财政的农业发展项目很多,建设资金相对充足,因此,可以在一个乡镇,甚至在全县,由政府出面,协调财政、农业和旅游等部门,集中相关的农业项目资金,重点扶持1~2家龙头企业,由其作为建设主体,通过土地流转、租赁、入股等方式,逐个打造具有一定规模和观赏性的农业示范观光园。

3.3 农业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观光园要尽量与现有的其他景点靠近或连接在一条旅游线路上,以充分整合和利用旅游资源,方便游客转场观光,进而扩大和留住更多的客源,尽快提高观光园的知名度与经济收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在人们向往“回归自然”、渴望“返璞归真”的需求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其强调的是乡土味、自然味和原始味,其实质是生态旅游,两者理应科学结合,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既要防止标准化、商业化和城市化对“乡村性”的侵蚀,又要防止乡土文化的丧失。

3.4 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 大力开展旅游招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休闲农业景点、景区开发和经营;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景点、景区开发建设,激活一批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和社会闲散资金的投入,逐步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体系,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业观光园建设应与农业标准化相结合,园内的生产操作都要执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起码要符合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要求、操作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因为农业观光园既有旅游功能,更有农业科技示范作用。况且,面对广大游客及周边农户,也绝对不能违规操作,必须禁止使用一切不符合有关标准的农业投入品和生产方式,将观光园打造成为绿色、有机农业的示范基地。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6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132071

引言

我国农村自建国初期的后就遵循计划经济制度的要求,加入到互助合作社和的体系里,逐步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的结果。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束缚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国家在政策上倾向于城市,使得很多投资,技术,人才都流向了城市。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使得农业,农村,农民得不到发展,还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农业发展缓慢,农民增收困难,很多农民纷纷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农村大量的田地被闲置,农民的进城潮还给城市带来了诸如,环境污染,绿地减少,交通拥堵等等的问题。200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在这项政策推动下,很多企业和个人从进场务工的农民手中获得农村闲置的土地和荒地的经营权,加入资金、技术的投入,盘活了农村闲置的土地、荒地。产生了一种以农业产品为资源,农村生态环境为依托,自己购进的设备为主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休闲农业”。

1 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中期的欧洲。迄今为止,“休闲农业”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在各个国家的各个学者给出的定义都不一样。国内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大致如下:

纵观国内外众多学者的观点,休闲农业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在秀美的生态农业资源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建设集旅游、观光、住宿、购物、度假、教育等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其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的就业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平衡。

2 休闲农业的特点

2.1 低成本

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传统农业以成熟的农作物来实现经济效益,从开始种植就需要大量的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的投入。培育期间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产生的效益很低。休闲农业则是依赖于农业资源和周围的生态环境之上,一次性购入建成可供游客观光、休闲、住宿、教育的场所,后期维护成本较低。

2.2 高收益

休闲农业一次投入的成本可以产生高于传统农业同等成本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多农民在休闲农业中的收益远远高于在传统农业中的收益。

2.3 污染小

传统农业一直在粗放式经营,耕作过程中流失的化肥、农药和收割时产生的大量秸秆对周边河流产生严重的污染。休闲农业主要以农业为辅、休闲为主,因此它比传统农业更加的环保。

2.4 产品附加值高

传统农业只是单纯的销售农产品,休闲农业则不同,同样一片果园,传统农业单单的销售果子,休闲农业则可以让游客观光、采摘果子、动手榨果汁等。产品附加值远远高于传统农业。

3 宝应县概况

宝应县始建于秦,位于江苏省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E119^7,43;~119,42.51,N33.2.46~33.24.55,属里下河平原区。全县共有乡镇14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全县拥有耕地面积7.67万km2。宝应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呈热带季风性气候特征。适宜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和种植生长。

4 宝应县休闲农业分析

4.1 地理优势

宝应属于黄淮冲击平原,一条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境内海拔在2m左右,s331省道贯穿东西,s237省道贯穿于南北,县内湖泊密布,共有河流42条,是南水北调的源头地。周围有扬州、上海、南京、连云港等重大港口。宝应距离苏中机场只要近一h车程,在建的连淮扬镇高铁宝应站使宝应和全国大城市的距离大大缩短。

4.2 文化优势

宝应始建于秦,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南接历史名城扬州市,北连文化名城淮安市。少时的读书处使得宝应更具有文化底蕴。久远的历史和现代文明使得宝应这座城市更具人文魅力。

4.3 市场优势

宝应县2014年GDP总量408.20亿元,在政府的带动下,全县人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1%,居民的收入增加使得休闲农业的消费市场潜力增大。

4.4 政策优势

2010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为目标,着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有机结合。

4.5 区位劣势

全县现有休闲农业企业11个,休闲农业个体经营户10家。多数休闲农业区位交通不便利。在推广时候难度很大,消费者群体范围大大被限制。

4.6 内容单一、设施不健全

除了荷园和白鹭岛两个大的休闲农业外,其他休闲农业,内容形式单一,很多只是单纯的让游客进行采摘、垂钓活动,没有最大程度的开发,在和其他休闲农业企业竞争的时候缺乏优势。

经营管理者素质低: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很多以前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工作,对经营管理休闲农业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技能和知识,尽管有关部门在对很多管理者进行培训,但效果还不是很显著。

4.7 休闲农业缺乏规范的管理

县内绝大多数休闲农业虽然取得营业执照、税务执照,但是很多很多游客反应自己要求开张发票的时候,很多休闲农业没有发票可开。休闲农业在县内已经运营数家,当时还没有一个真正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指导。问题的根本是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

4.8 知名度不高,品位低

县内休闲农业的消费者群体还局限于本县及周边县市,原因是本县很多休闲农业定位低、规模小、低品味,没有品牌营销意识。内容不够丰富,设施过于简陋。社会影响力低。

5 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对策

国内外学者对于发展休闲农业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对策,通过对宝应县休闲农业的调查认为:下一阶段,宝应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思路一定要高举科学发展观旗帜、统筹城乡发展、坚持现代农业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和农业的优势。全力打造多功能型的休闲农业。

5.1科学规划布局、因地制宜

县有关部门一定以休闲农业长远发展为目标,要将休闲农业区位的定位同城市旅游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农业产业化规划结合起来。休闲农业的区位规划一定要突出特色,从各乡镇、各村的农业资源、经济资源出发,选择一条适合本乡镇、本村发展的道路。努力打造:“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休闲农业。

以农为本、以农为辅:休闲农业是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综合性产业,但是整个产业一定要贯穿“农”字,千万不能脱离农业产品,不能盲目的追求服务业的发展。但是在以农为本的前提下,要合理的开发的第三产业,坚持立足农业,合理开发观光、旅游、采摘、住宿、教育等项目。

5.2 制定政策、扶持休闲农业

政府一定要完善相关机制,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休闲农业中去,应积极鼓励农民自主开发休闲农业,对于自主开发休闲农业的农户给予政策激励,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引领农民自主创业。在用地审批过程中,一定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用地,避免出现土地滥用、他用。

5.3 加大品牌建设

休闲农业包含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经营管理内容,需要具有更专业技能的从业人员。很多从业人员缺乏责任感、品牌意识淡薄。只顾眼前的利益,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致使休闲农业发展缓慢,效益低下。

强化监督机制:休闲农业选址多在乡镇村落,很多时候政府的监督力不足,致使很多休闲农业胡乱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游客投诉处理不及时,使得休闲农业进入一个不健康的发展模式。因此,强化监督机制,加强休闲农业的管理,使休闲农业能通过正规形式占得市场份额。

6 结语

宝应县休闲农业正在蓬勃发展,这种发展是建立宝应县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等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但宝应的休闲农业较周边县市的休闲农业水平还是较低。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可以产生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就业率、保护乡村民俗文化、提高教育水平等的乘数效应。对于促进农村和农业的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休闲农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赖明洲,薛怡珍,谢佩珊.台湾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刍议[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2]郭焕成,郑健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第二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范水生:休闲农场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4]陈墀吉,陈德星.休闲农业概论,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

[5]廖树宏.新农村新休闲[M].台北:商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7

【关键词】云南省;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云南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概况

休闲观光农业是指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融合农业和旅游业,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生活等内容,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云南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是推进云南农业多功能开发的重要部分,它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善了生态环境;有利于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旅互动发展;有利于加快农民增收脱贫致富,推动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为云南广大农村地区脱贫致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思路。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回归大自然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趋势。因此,发展休闲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对未来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全国各地的发展实践证明,云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充分开发展云南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致富农民,而且可以促进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增强城里人对农村、农业的认识和了解,加强城市对农村、农业的支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云南省是我国高原农业大省,农业地域辽阔,自然生态景观优美,气候四季分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云南省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休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云南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

二、云南省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现状及优势

(一)云南省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现状

云南是一个资源极其丰富的农业大省,近年来,云南交通的快速发展,极大促进了云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区。

云南省力争“十二五”末休闲农业年产值过220亿元“十二五”期间,云南省休闲农业围绕优化生态环境、加强城乡统筹、促进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参与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力争经过五年努力,云南省规模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企业将达到200家,部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20个,在全省打造20个休闲农业园区,建设10个休闲农业精品景区和10个精品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产值每年递增20%以上,到“十二五”末形成年产值过200亿元的农业新型产业.

云南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1)观光休闲型:龙树坝梯田景区、多依树景区、麻栗寨坝达景区、芭蕉岭景区;民族风情型:箐口哈尼民俗旅游村景区;特色专题型坝达梯田日出、老虎嘴梯田的黄昏。(2)云南省生态农庄观光型:奇瓜异果科技园:昆明富民养生旅游区;特色农艺展示园:呈贡斗南花卉、罗平油菜花海;珍禽异兽养殖园:版纳景洪市、哀牢山部级自然保护区

(二)云南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

目前,云南省凡是靠近城市和有旅游资源优势的农村,都不同程度地搞起了乡村旅游。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农民空闲的房屋、剩余的劳动力、自产蔬菜水果等,都派上了用场。城市周边的“农家乐”,客人吃一餐饭只收10元钱,但是源源不断的游客,日积月累的收入,使经营的农户很快富裕起来了。不少农民靠办“农家乐”盖起了小洋楼、购买了小汽车。丽江市有些乡镇旅游收入已占GDP50%左右。过去,束河古镇一直靠种地为生,村民人均收入只有七八百元。开展束河茶马古镇旅游项目以来,收入迅速增加,2005年该镇旅游总收入达到25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提高到4000多元。

凡是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村民很少有人到外地打工的,在外学习的学生和复员军人也都愿意回到家乡工作。像大理、丽江一些村镇的农民,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的比例已经达到50%以上,并且大量吸纳了附近村寨和外地劳动力。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休闲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目前,我省休闲农业形式多样,有农业观光型,民俗风情,农家乐园型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型等,与云南的自然风光和城市旅游交相辉映,大力推进了云南旅游业的发展,有效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云南省农业厅统计显示,目前全省拥有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罗平县油菜花海、红河哈尼梯田箐口哈尼族民俗村、云南高原葡萄酒有限公司、蒙自县万亩石榴园、瑞丽市大等喊傣族自然村等六个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农家乐近万家,度假村512家,特色村寨70余个,已发展成为集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省级旅游小镇、地方示范点、农家乐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体系,直接吸纳从业人员8.4万人,间接辐射从业人员32万人。休闲农业融农业生产和休闲游乐于一体,它不仅利用了生物资源,而且还挖掘了景点资源,既发展了第一产业,又带动了交通、运输、饮食、邮电、商业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而且当地群众参与旅游开发,直接为旅游业服务,为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开辟了新路。

三、云南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模小,结构单一,缺乏创新

尽管现在有一些中高档次、市场口碑好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但总体上来说这样的景点不是很多,规模还很小、总体上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仍是云南很多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点的问题。很多农家乐都是人满为患,很多时候游客竟然没地方吃饭,这说明生意兴旺的同时规模小的问题很凸出。同时,虽然各地农家乐近年来越来越多,但基本上都是相互模仿的,雷同现象突出,缺乏个性和特色,游客在这里除了吃饭、看看风景、钓钓鱼,其它还真没什么可以休闲娱乐的。就休闲观光农业的产品层次结构而言,许多观光农业产品明显地存在着产品结构低度化倾向,大众化、低档次、功能单一的普通产品占据绝大多数。相反,高档次、多功能、市场影响力大的观光农业精品较少。

(二)监管不利,调控不够,缺乏指导

由于休闲观光农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因此政府部门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目前主要是由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对于蓬勃发展的休闲观光农业而言,中间肯定存在不少利益,而目前缺乏相关的协调和协商机制,因此不同的部门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制定不同的规范,导致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产生利益冲突,这对休闲观光农业的整体发展极为不利。同时,政府希望借助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和旅游业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出台了一些鼓励其发展的政策,比如低价租赁土地、减免财税等。政府同时要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宏观控制和指导。

(三)规划混乱,经营不善,管理不当

由于缺少优秀的规划和管理人才,山丹的很多农庄、农家乐的管理出现了很多问题。以焉支山态农庄为例。笔者曾去过农庄几次,发现了几个较大的问题。由于规划原因,农庄的住宿区比较偏远,住宿条件还很差,如果游客想要入住就警惕性还很强,安全感不足,这给游客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严重影响了入住率。再如农庄的垂钓区和垂钓收费处是分开的。由于人的素质具有很大差异,自觉性不高,我就曾看到过有些人想方设法避开收费处而直接拎着钓的鱼离开。

(四)员工素质低,服务水平差

休闲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的结合,从事这一行业的人必须同时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旅游管理知识。而目前这方面的从业人员大多是来自于农村的。这些人素质较低,服务意识较差,环保意识也较差,他们的行为或者语言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服务水平,容易引起顾客的不满,导致重游率的降低,减少企业的收入。

四、云南省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的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从长计议,统筹划,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地环境不同,地理因素差异,产业特色有别。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科学规划是发展观光农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要将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与推进城市化建设协调统一,科学地搞好项目的布局规划。一定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忌一哄而上。并充分考虑交通、水电、通讯、接待等配套设施,避免建设中的盲目行为和短视行为,保证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二)因地制宜,保持特色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必须根据当地的农业资源、生产状况和生态环境等特点,并充分考虑区位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着重在地方特色农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上做好文章。因地制宜,精心策划,优势互补,保持特色,求新、求异、不求全,避免重复建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

(三)积极引导,加强宣传

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产业,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引导,来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一是规划引导,二是特色引导,三是市场引导。加强宣传,有助于扩大影响和提高知名度。一方面要通过新闻媒体等,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休闲观光农业,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支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造休闲观光农业的良好发展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开发建设。重视休闲观光农业的形象策划与包装,打造休闲观光农业品牌,通过各种促销手段和品牌效应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把休闲观光农业的做大、做精、做强。

(四)加强管理,规范发展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服务是核心,安全是保证,必须规范内部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游客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要制订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做到有标可查、有章可循,有制度执行,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农村劳动素质培训,对从业人员加强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创业创新之路的有效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创新思路,精心组织、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强对休闲观光农业的领导。通过举办或参与各种节庆,节会以及农博会、农展会等活动,搭建平台,设立窗口,展示休闲观光农业风采,扩大市场占有率。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2] 张士功,张丙炎.云南省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区域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08-20.

[3] 王孟宇.云南农业的现状及发展思考[J].云南农业科技, 2006-07-25.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8

1.1缺乏宏观指导。唐县休闲农业分布零散,没有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没有正规的发展休闲农业的产业指导意见,从业人员素质、市场信息、资金实力等方面都有欠缺,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旅游产品,在档次、管理、机制、市场营销和发展后劲上先天不足,难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阻碍着产业化发展进程。

1.2经营管理粗放。大部分休闲农业园规模小、档次低、设施简陋、内容单一,尚未形成有效的经营管理机制。农业园内部的导引、安全、卫生、娱乐、餐饮等服务设施的开发与管理都很不完善,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消防防疫、安全管理等均存在薄弱环节。多数休闲农业的经营点由于配套设施不全,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薄弱,整体的经营理念欠佳,受季节性影响又很大,严重影响了休闲农业的长足发展。

1.3品位档次较低。目前,唐县的休闲农业园大部分还拘限于传统的休闲农业模式,大都是建几个农家小院,种一些果树,经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农家餐饮、垂钓、采摘、观光、休闲,特色不够明显,游乐方式雷同,内部和周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深度利用都不足,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的休闲园区还很少。

1.4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部分地方交通不便,供电、通讯、有线电视、网络等配套设施有待完善,休闲农业发展所需配套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还远远不够,相关的服务跟不上。例如:旺季游客过于集中,旅游服务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会出现“吃住难、停车难”等问题。

1.5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人员大多数都是自己的亲戚或在本地请的员工,没有经过正规的业务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业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2对策与建议

2.1因地制宜,统筹规划。要根据唐县的自然资源及人文特点,结合当地农产品的特色,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相互衔接。通过建立示范基地、特色园区等,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协调融合,使特色农业得到展示,体现以农为本理念,讲求区域特色,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农业生产、园林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

2.2政府引导,多方融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鼓励专业合作社发展休闲农业。将休闲农业发展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将现有的基本建设和资金项目向农业园区倾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经营,鼓励农户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多种生产要素投资休闲农业项目。金融部门要优化信贷结构,应把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纳入支农重点,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并给予贷款利率和时间上的优惠。

2.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把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放在首位。项目建设要突出农味,在农字上做文章,力求贴近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在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绿色种植和种养加工一体化等方面拓展功能,满足游客求变、求异、求新、求特、求美的消费心理。同时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的建设规模较大、档次较高、活动项目丰富、文化特色鲜明、接待服务规范、经营管理科学的休闲农业示范景点进行打造和提升,创建几处全省甚至全国叫得响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带动全县休闲农业整体提升。

2.4强化服务,规范发展。发展休闲农业,服务是核心。要制定行业管理标准和服务管理办法,构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结合农村劳动力培训等涉农项目,对从业人员加强农艺知识、菜肴烹饪、食品卫生、安全生产、诚信意识、森林防火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积极培育和组建休闲农业的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业务主管部门要经常性地开展检查、指导和服务,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时化解风险,帮助解决困难。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9

【关键字】休闲农业 甘肃省 台湾地区 启示

一、研究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类型,它起源于农业,在农村建设发展,连接城市和乡村,给农民带来很多实惠,并且以农业为基础,贯穿了农村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结合生活、生产和生态功能,是密切联系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式产业形态和新式消费业态,同时也是运用乡村地理环境、村庄景观、农业生产、 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家生活等资源,让城镇和乡村居民体验、参观、休闲、娱乐、度假的农业经营活动,能够很好地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准。

近年来,政府十分关注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成为了提升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就业岗位的新渠道和发扬农村文化、统筹城市和乡村发展以及改善农村人民居住环境的新产业。甘肃休闲农业发展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甘肃有关部门的主要工作内容,因此甘肃省农牧厅组织开展了第二批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活动。加快甘肃休闲农业的发展,就需要农民及相关人员从了解甘肃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出发,借鉴台湾省休闲农业的良好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发展休闲农业,促进甘肃农业和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甘肃休闲农业发展已有成果及政策指导

(一)甘肃休闲农业发展已有成果。在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大力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决策部署的基础上,甘肃省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从2010年天水市麦积区、2011年敦煌区、2012年酒泉市金塔县、2013年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2014年陇南市两当县、2015年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到2016年平凉市庄浪县和陇南市康县,在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品牌,发挥典型示范带动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新动能。

(二)甘肃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指导。根据《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办法》,2016年省农牧厅组织开展了第二批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和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作。经过创建单位自愿申报、市州主管部门审核推荐、评审小组专家评审和网上公示等程序,认定酒泉市肃州区、永昌县、平凉市崆峒区、庄浪县、天水市麦积区和康县6个县(区)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县”。同时认定嘉峪关城市香巴拉文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等60个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结合地区特色和经济发展情况,覆盖面积广大,各县市均有涉及,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

开展此类活动,是彻底落实甘肃省农业部和甘肃省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决策部署、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品牌、引导全省休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对全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农民就业、收入增加、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文化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示范县、示范点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挖掘农耕文化,开发特色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休闲农业产业持续规范发展。

三、 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1971年美国哈佛商学院K.R.安德鲁第一次提出的,现已广泛实践于区域各项发展、科技、能源和国际政治战略等领域的研究分析。这里运用SWOT分析法,对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全面分析后,认为甘肃省休闲农业的发展的优势与劣势共存、机会与威胁并在,要利用自身优势,抓住机遇,促进甘肃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抓住机遇,

(一)、优势(strengths)

1、自然资源优越。甘肃省属于内陆河上游地区,水源涵养充足,同时光照良好。甘肃省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周边辐射区域较广,其在全国作为农业大省的有利条件为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休闲农业发展基础。

2、特色农业发展。甘肃农业发展在展现本省的农业特色的条件下层序分明的开展着,尤其是各个市,各个县的农业特色种植,充分展现出了当地政府“因地制宜”的发展理念。

3、休闲农业资源丰富。甘肃省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变化较大,农副产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古老的农耕文化,繁多的少数民族,因此休闲农业资源种类多、面积广、特色鲜明。

(二)、劣势(weakness)

1、休闲农业发展缺乏正确引导和支持。目前,农民对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很高的积极性,但如何正确加以引导,是摆在甘肃省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旅游市场季节波动性明显。由于甘肃省现有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 在淡、旺季差别明显。旺季时,游客人数爆满带来一系列设施容纳量、环境包容量上的压力;淡季时,游客人数少又造成大量人力和设施的空闲、浪费,导致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

(三)、机会(opportunity)

1、 国家政策支持。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上指出,党的工作重中之重是处理好“三农”问题。发展休闲农业不但能够很好的呵护农村生态环境,而且可以改变乡村的现在的经济条件。

2、假期的助推力。自从我国进行一系列的假日调动后,我国的旅游模式有了一些变化。调整了五一和十一假,五一改为 3d 短假,同时增添了元旦、 端午等 3d 假日,@些都使得短途短期旅游形式出现成为必然。

(四)、威胁(threats)

1、基础设施差。由于农村存在着交通、饮水、公共厕所、垃圾处理、通讯设施、居住环境和饮食卫生这些问题,制约着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管理人才匮乏。发展休闲农业无法脱离人员管理,但目前的大部分经营管理人员,原来基本都从事与农业生产等相关工作的农民,他们对于休闲农业管理缺乏经验,人员群体素质普遍较低,不便于管理。

四、台湾地区休闲农业成功经验

台湾的休闲农业发展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政策的支持。完善的政策避免了休闲农业项目开发的盲目和秩序的混乱,享受政府政策优惠和鼓励,增加消费者对于休闲农业项目的认可度和信任度。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来保障休闲农业的发展有序进行。

第二,休闲农业吸收力量的渠道是农会和农民组织的帮助。系统化和整体化的发展可以保障这一项目的整体优势发挥,同时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也是重要优势,可以实现休闲农业的精细化、产业化发展。

第三,通过合理科学的规划和布局来实现对资源的整合,通过项目当地的资源利用还可以拓展到各类新型服务项目的产业化发展,结合生态旅游、森林探险、民宿等,共同推动休闲农业产业转型发展。

五、台湾休闲农业对甘肃发展的启示

根据对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的结果,结合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发展中所得到的各项经验,可以得出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如下:

一是规范化,科学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当地特色是毋庸置疑的,甘肃省休闲农业发展要结合已经发展良好的农村沼气、乡村道路和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将 “休闲度假农庄”建设提到休闲农业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的进程上来。

二是体验化,休闲农业的卖点之一就是体验性。将休闲农业发展与民俗、民情相结合,各县市充分结合当文化民俗特色,发挥甘肃省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大省的优势,更好地吸引顾客。围绕文化农业和观光农业两条主线,挖掘民俗文化、土特产资源,为休闲农业注入新内容。

三是生态化,可以说休闲农业如果没有了自然生态作为依靠,就相当于一个人没有了灵魂,因此要着力关注休闲农业的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关系,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发展经济。

四是健康化,健康的“休闲农业”无疑是一个大的亮点。舒适的环境能够让人减轻压力,减少烦恼。所以,休闲农业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有机蔬菜、无毒蔬果和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场所,构建一种和谐、充满人情味的社会氛围,让游客身心获得满足。

五是融合化,休闲农业在满足城市游客放松、肆意享乐的基本需求上,引导或选择接待能够接受农村及认可农业发展的游客,连接城市c乡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李俊红.白银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07):4-5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10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10-01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和第二、三产业相融合、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农业形态,结合农村的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色、生产内容、传统耕作习惯和乡土文化,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设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娱乐、购物、了解农事和体验生活等场所。观光休闲农业的出现和兴起,既满足了城市居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又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1 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彰武县新型农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观光休闲农业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因此,彰武县对后新秋、彰古台、哈尔套、东六家子等中心镇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制定发展规划十分必要。重点围绕展示现代农业,弘扬倡导绿色消费,深化生态理念的目标,以农民增收为立足点,注重品牌,营造特色,最终达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双赢的目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生态农业为内涵,以旅游观光为主,抓紧制定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详细规划,延伸产业链条,引导观光休闲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多元化、集约化发展,加快观光项目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包装一些高档次的大项目,着力打造一批旅游观光休闲农业的精品项目,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2 观光休闲农业的特点

2.1 观赏娱乐性促进了城市资金向农村的转移

观光休闲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和空间,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打破了第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延伸和拓展了农业的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贸易、物流餐饮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增加农民收入上作用明显[1-2]。

2.2 游客参与性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特别是观光休闲农业以绿色、生态、高效、环保为出发点,注重生产与生态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的长效和循环利用,在为人们提供回归自然、体验农事的同时,营造了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

2.3 客源市场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观光休闲农业有效利用了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资源,使这些要素得到有效的整合,克服了土地要素的制约。

2.4 文化性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和素质的提升

观光休闲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以及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增进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沟通,实现了城市乡村的相互融合,从而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推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3 观光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科学规划。现有观光休闲农业基本上处于乡村和工商业主自发状态,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认证,模式单一,缺少各自的独特创意。二是经营项目特色不突出。现有的观光休闲农业品位档次不高,经营规模偏小,项目内容单调,赋予特色的为数不多,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三是服务管理水平低。管理服务不规范,管理人员缺乏管理经验,整体素质较低。四是优惠政策少。政府政策倾斜扶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

4 发展对策

4.1 发挥自然优势

从彰武县实际来看,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以特色蔬菜基地、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充分利用自然的田园风光、湖光水色等自然资源,实现第一、三产业相结合,农民既出租了土地,得到了租金,又就地就近就业得到了工资。一方面解决了劳动力等人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观光休闲农业在保持农业生产和原生态地貌的基础上,展示了彰武县农耕文化的魅力,弘扬了农村乡风文明。这为今后农业的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实践依据。

4.2 加强合作

虽然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照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在政策上,还缺乏必要的引导,特别是在用地、税收、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等政策方面尚无明确的规定;在开发上,也缺乏必要的规划,许多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合理,全县尚未形成点、线、面的串联整合;在资金投入上,还是以工商企业为主,设施简陋,影响力不足;在管理上,由于人员大多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因此应该加强必要的职业培训,对发展中涉及的安全、卫生、税收等问题仍待有关部门加以规范。

4.3 发挥特色优势

要克服资源困难,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彰武县后新秋、彰古台、哈尔套、东六家子等中心镇的区位优势、农业优势、水乡田园优势等资源,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郊型现代观光休闲农业。进一步增强对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作为全县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同时,进一步做好规划工作,通过规划引导、特色引导、市场引导等方式,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主导、企业参与”的原则,鼓励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扶持[3-4]。在此基础上,提高项目的策划和创意,通过宣传来进一步提高知名度,从而促使彰武县观光休闲农业做大、做精、做强。

5 参考文献

[1] 范子文.观光、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J].世界农业,1998(1):50-51.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例11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1-0124-03

[作者简介] 艾亚玮,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环境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设计、休闲农业景观设计;

(江西 南昌 330027)

刘爱文,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农村建设、休闲农业。(北京 100872)

一、休闲农业的涵义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关于休闲农业的定义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我们从休闲农业的两个本质特征出发,给休闲农业下这样一个定义:休闲农业是指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采取观赏、游览、品尝、参与、体验、购物、休闲度假等形式,提供人们休闲,增进人们对农业及农村的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这个定义也是同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的功能新界定是相一致的。

20世纪80年代,休闲农业开始进入我国。发展之初,它具有两个特点,其一是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遍地开花,其二是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聚集区蓬勃发展。由于休闲农业符合了人们对旅游、度假的需求,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的人们收入较高,他们对亲身参与农业实践,体味农趣的积极性非常高,因而休闲农业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风起云涌。改革开放之初,出于招商引资的需要,深圳在举办荔枝节的基础上,成功地创办了荔枝采摘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之后,全国各地纷纷仿效。截止2004年,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收入达10多亿元,其中珠海的农科奇观,每年吸引大量的港澳游客,其特色南瓜园被复制到国内很多地方。2007年南京溧水梅花节期间旅游人次达3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2亿元,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此外,较为有名的还有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农业开发区”、北京朝阳观光农业区,这些都有力地带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样,少数民族聚集区,利用他们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情,也发展起来了异彩纷呈的休闲农业,如新疆吐鲁番葡萄节,宁夏玉泉营葡萄酿酒基地农业旅游,云南瑞丽傣族自然村、红河哈尼族民俗村,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其他诸如广西、等少数民族自治区也都发展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除了东南沿海和少数民族地区以外,休闲农业发展较为突出的还有,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安徽黄山市休宁凤凰山公园,山东枣庄石榴园,吉林净月潭人工林场,四川三台新鲁橄榄林公园,海南亚珠庄园,四川成都市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等也都已见成效。这些农业观光园区大多项目独特,条件优越,人们既可观光游览,又可劳作度假,还有许多农业节活动相辅,正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农业基地。

二、当前我国休闲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做调研盲目立项。近年来,有些地方发展休闲农业有点急功冒进的作法。由于休闲农业在发展经济、增加当地收入方面的作用,一些地区的领导、经营者和农户完全不做市场调查,对于客源的类型、客源的分布、市场的规模、客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完全不了解,看到别的地方休闲农业搞得很红火,就一厢情愿地利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盲目发展休闲农业。其结果可想而知,游客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最终导致休闲农业区门可罗雀。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应该说休闲农业是根基在于农业经营,它的特色是农业与旅游业二者的结合。然而,有些地方的休闲农业主管机构或经营主体脱离本地的实际情况,大搞工程建设,休闲农业的人工化痕迹明显,我们可称之为人造休闲农业,违背了休闲农业的原生态特征,可谓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事实上,发展休闲农业应立足于本地的实际情况,发掘本地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

(二)模式雷同,缺乏特色。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布局雷同,缺乏特色。当前,经营休闲农业的企业名目繁多,如有的叫生态农业园、有的称观光农业园,还有的叫农业科技园等等。但总体而言,休闲农业产品单一,缺乏精品,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难以提高重游率,每个观光农业园的模式和格局都大同小异,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要么是进行瓜果采摘、吃吃农家饭,要么是挖几个池塘,供游人垂钓。一些休闲农业经营者都是利用现有的池塘、果园、农田、养殖场,稍加装修和美化,再建几个人工景观,这样就把休闲农业搞起来了。正是由于经营者的简单想法和投入的低成本和回报的高利润,使得休闲农业遍地开花,模式雷同。这种休闲农业就是典型的低层次开发,产品没有品位和特色,它也不可能使游客印象深刻而再次光临。

(三)配套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跟不上。相较于欧美成熟的休闲农业,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还存在一个重大问题,就是休闲农业的配套软件和硬件设施跟不上。如上所述,休闲农业的目标客户是城市人群。而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农村居民有着较大的差异,他们对生活的需求也不同于农村居民。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并不是说你挖了几个鱼塘,建了一个农园等主体设施就完事了,它还需要构建满足游客需求的许多配套基础设施。但是,由于我国城乡生活环境差异较大,我国休闲农业的现有的配套基础设备很不完备,根本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如道路状况非常差、没有合适的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等,公共设施简陋甚至不足,水电供应不正常,Internet网络不通,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设施卫生状况差,安全保卫措施不到位等。

另外,相对于硬件设备,软件环境是一个更重要的大问题。它体现一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发达国家的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训练,必须具备相应的从业资格,取得相应的执业证书。然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较晚,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大多是地道的农民。毋庸讳言,从整体上来看素质仍然偏低,文化知识水平较差,服务意识缺乏,也缺乏休闲农业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因此,管理和服务难以满足市场对休闲高档次的服务要求,难以慰籍人们对休闲农业深层次的文化和生态内涵的心理渴求。

(四)政策法规不协调不健全导致监管缺失、经营失范。当前,全国各地发展休闲农业的热情高涨,但是,许多地方政府对涉及休闲农业的政策法规,例如税收、用地、贷款、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却并不健全明朗。尤其是没有制定一套全国性的休闲农业管理办法。而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它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领域,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工商、环保、质检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导致其管理也是政出多门。所以,从休闲农业的注册登记、农业生产、旅游管理、总体规划、监督检查以及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方面看,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培育规范的休闲农业市场,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避免客观上存在的谁都管,可又谁都不管的混乱局面。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政策法规不明朗甚至缺位的情况下,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也就陷入僵局,这也难以保证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由于休闲农业是伴随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也带来了我国休闲农业出现了发展无序、建设重复、市场混乱问题,以及缺乏必要的规划论证和宏观管理。总而言之,管理体制不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最大的障碍和问题。

(五)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应该说,发展休闲农业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软件环境方面的专业服务人才引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例如搞好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也同样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然而,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和政策不到位,而经营者缺乏相应的融资渠道,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多为规模小、品牌单一、档次低类型,而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较少,多数休闲农业区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招商引资困难。因此,资金缺乏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促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扶持力度。发展休闲农业,既可以充分利用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城乡物资和信息的交流,又可以提高农民就地转移就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既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又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促进城乡和谐发展意义重大。政府部门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都应该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和着力点,积极主动地把休闲农业发展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政府除了提高认识以外,还必须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支持力度。如前所述,休闲农业既需要硬件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又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而这些对于休闲农业经营者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具体而言,政府可以制定扶持休闲农业的相关政策,加大对休闲农业的财政投入,还可以拓宽经营者的融资渠道,或者给予他们提供低息或免息的惠农贷款,政府需要协调好财政、金融、政策性银行和经营主体等多方面的关系。

(二)理顺体制,规范程序和严格标准。面对当前休闲农业管理混乱的局面,有必要明确休闲农业的管理主体。由于休闲农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尝试,农业部作为主管部门,应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建议建立“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农业部牵头,会同旅游、林业、水利、工商等部门制定促进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统一指导全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各职能部门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各司其职,避免出现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重叠、管理缺位、责权分离等问题,这就为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另外,还要组织专家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全面了解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从而研究制定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规划和引导发展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二方面:第一,根据休闲农业的具体特点和发展状况,对其进行系统的界定和科学的分类。在突出不同地域、文化、特色和人文理念的前提下,由农业部牵头,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地发展;第二,在宏观层面上,制定国家发展休闲农业的规划,分类指导,科学布局,明确区域定位、市场定位、形态定位、功能定位,并由国务院授权农业部对外,从而促进全国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掘整理工作。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对于休闲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要发展休闲农业,一定要重视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发掘和整理工作。如果不加大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人文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那么发展休闲农业将是一句空话。

应该加强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保护,如美丽的田野、原始的山林、广袤的草原等。我们在保护它们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开发利用好它们,强化自然资源的服务功能,从而更好地为广大游客服务,也就更符合发展休闲农业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加强乡村的自然资源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和提升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

要加大对各地人文资源的抢救、整理、保护、展示的投入力度,通过有效的资金支持,确保当地人文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有效实施。人文资源的流失,使我们意识到开展挖掘、抢救工作的重要性,而它们的有效利用又凸现了它们的经济价值。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人文资源为底蕴的地域风情又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新热点。因此,做好各地人文资源的整理和挖掘就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各地人文资源的抢救、挖掘工作不仅是保留地域特色,延续地域文化的需要,也是充分利用、展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丰富休闲农业的内涵,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强理论研究和专业人才的培养。由于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的一种新的突破,它横跨农业、服务业、旅游业三大产业,因此,加强其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很有必要。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从多个视角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导致在理论上出现了很多新的突破,如体验经济学、休憩产业、绿色GDP等概念的应时而出。因此,国家应集中组织一批农业经济、旅游经济、休憩产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休闲农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必须加大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改变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从事人员素质较低,管理水平较差的现状,从而提高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层次,更好地满足游客的需要。我们可以通过重点培养的方式,培育一批专门人才,提升旅游服务的水平,使休闲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洪.湖南农业旅游开发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2).

[2]王志伟.在休闲农业中体验中国农业文明[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7,(9).

[3]邹宏霞.对湖南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