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4 09:44:11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1

“材料”有时候是会从天而降的。

2005年5月的一天,一辆载重卡车从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雍仲苯教寺院古如江寺(图1)门前经过时,车轮突陷,碾出了一个巨大的洞穴,发现是一个墓葬,寺院僧人及时慎重地进行了抢救性整理保护,从这个后来被编为第1号的墓葬中,清理出些许重要物品,包括青铜、陶器、草编、金面具、木器、丝绸等许多明显具有象雄文化特征的遗物(图2)。

2009年10月,时任自治区纪委书记的金书波先生,听说古如江寺发现象雄文化墓葬的信息后,极为重视,亲自到古如江寺了解情况,布置保护措施,特别是在出土器物中发现了类似食物残渣的物品,从残渣中含有的植物碎片形态看,怀疑其中含有茶叶,并将食物残渣样品(XZ1) 委托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徐柏青教授,寻找鉴定方法。可能是因为这些年我从事农业考古研究,发表过4000年前世界上最古老面条的鉴定文章,徐柏青教授认为我既然能够鉴定古代的面条,也应该能鉴定古代的茶叶。2012年3月,徐教授把样品交给我,从此开始三年多分析鉴定工作。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博士对古如江寺遗址区进行了系统的发掘, 2013年8月我随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马丽华老师和四川大学的李永宪教授到了古如江寺发掘现场,了解遗址发掘、出土情况。2013年10月以后,仝涛博士和阿里文化局的李兴国局长先后提供了相似的疑似“茶叶”样品。不过我们的鉴定工作,主要是围绕金书波和徐柏清先生最早提供的样品(XZ1) 进行的。

我们首先对古如江寺遗址出土的多种样品进行了测年,无论在美国BETA实验室还是在国内的有关实验室,测得的年龄是非常一致的,表明食物残渣的年代距今约1800年前,对应象雄(大、小羊同)时期,相当于中原汉晋时期。

在准备对古如江寺出土食物残渣进行鉴定的同时,我们想到另外一个还没有被鉴定的植物考古样品。1998-2005年考古学家对西安汉阳陵部分陪葬坑进行了发掘,汉阳陵是汉武帝刘彻的父亲――汉景帝刘启及其夫人的合葬墓。陵墓东边第15号陪葬坑,是专门陪葬农作物的,只可惜这些粮食或腐烂、或灰化、或碳化,多无法辨认。我们对发掘的各种碳化、灰化的农作物进行了鉴定,先后发现了黍子、谷子、水稻、藜,水稻茎叶等粮食作物,2009年,我们把鉴定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上,遗憾的是,当时惟独编号DK15-1的样品没有鉴定出来(图3)。

这次我们进一步观察了DK15-1样品分散的细小的植物形态,非常像茶叶的顶芽;我们请从事现代茶科植物分类的有关专家鉴定,认为这类尖尖的植物顶芽形态,并不只是茶叶所独有,像地肤、冬青或杜鹃等的叶芽也会具有相似形态,建议观察分析叶脉特征。我们进一步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顶芽还没有发育出茶叶所具有的特征叶脉形态,因此单凭叶尖形态还无法确定是否是茶叶。

与阿里古如江寺出土的样品面临相同的问题,用什么方法才能鉴定这类已经腐烂,或炭化的样品是不是茶叶?我们找到了两种办法:植物微体化石分析方法和生物标志物分析方法。

植物微体化石分析方法,包括了植硅体和植钙体分析方法,植硅体是充填在高等植物细胞组织中的二氧化硅矿物,是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细胞形态,就生产不同形态的植硅体,不同形态的植硅体就具有了分类意义;植钙体,是充填在高等植物细胞组织中的草酸钙矿物,同样具有分类意义。由于他们是矿物,可以抗高温,抗风化,当植物腐烂、灰化甚至燃烧后,都可以长期保存下来,可以保存几千、几万,甚至几千万年。它们的产量非常高,一克土壤中一般会有10万至百万个颗粒,可以方便我们提取、鉴定、分析统计。目前,植硅体分析可以用于鉴定多种腐烂、灰化后植物和农作物,例如:谷子,黍子,稗子,青稞、小麦,大麦,高粱,水稻,玉米等,在农业起源研究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可惜茶叶中没有植硅体,只有植钙体,植钙体的基础工作做的相对较少。我们首先通过分析我国45种现代茶、茶科以及近缘植物的植钙体形态,发现茶叶具有4类植钙体形态和组合特征,可以与其它植物进行区分,该研究成果2014年首次发表在Nature出版集团下属的国际在线开放获取期刊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上。

图4显示了植硅体和植钙体分析结果,下面(d,e,f)是现代茶叶的典型植钙体形态,上面(a,b,c)是1800年前的阿里古如江寺样品以及2100年前西安汉阳陵样品中提取的钙体形态,表明阿里古如江寺和西安汉阳陵考古样品中都发现典型的茶叶植钙体。另外,在古如江寺出土的食物残渣中,还发现典型青稞植硅体,和其它目前还没有鉴定的植物。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青稞植硅体和茶叶植钙体含量相当,说明古如江寺墓葬出土的食物残渣中不仅含有茶叶,而且混合了青稞等其它植物。

生物标志物方法:许多植物都有其特定的生物标志物,针对茶叶鉴定来说,有两个明确的生物标志物,咖啡因和茶氨酸。尽管咖啡因在咖啡、可可、茶叶多个植物中都存在,但咖啡、可可这些植物传到中国的时间并不长;茶氨酸目前被认为是茶叶所独有的,而且除茶以外没有其它植物会同时具有咖啡因和茶氨酸。因此只要分析出咖啡因和茶氨酸,或者只有茶氨酸,就可确定为茶。

我们通过对现代茶叶等标准样品的色谱-质谱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鉴定茶叶的两个生物标志物(咖啡因和茶氨酸)的色谱-质谱特征:茶氨酸标准样品色谱峰的保留时间1.54 m,所对应的质谱峰质荷比为176.1081,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在考古样品中也发现相同的色谱峰和质谱峰质,就说明考古样品中含有茶氨酸。很幸运,我们在汉阳陵样品和阿里样品中都发现了相同的色谱和质谱峰,他们都含有茶氨酸(图5)。

同样的方法,我们在汉阳陵样品和阿里样品都发现与标准咖啡因相同的色谱和质谱峰,表明他们都含有咖啡因。

至此,我们通过对阿里古如江寺和西安汉阳陵考古遗址出土的植物样品开展植硅体、植钙体和生物标志物分析,发现这些考古植物样品中都含有只有茶叶才同时具有的茶叶-植钙体、丰富的茶氨酸和咖啡因等可以相互验证的系统性证据,组成一个证据链,确认古如江寺和汉阳陵出土的植物遗存都是茶叶。

茶树一般生长在年温度10度以上,海拔2000 米以下温暖、湿润环境,在高寒的青藏高原地区无法生长。印度从中国引进茶种开始种茶的历史也仅有200年左右。这些茶叶不可能来自印度,茶叶到达阿里一个最可能的途径是与2200年前后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有关,当时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汉代的都城长安,也就是今天西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可能并不只有一条路,它是由许多网状的分支组成的。阿里地区古如江寺出土的茶叶表明,至少在1800年前,茶叶已经被输送到海拔4500 米的阿里地区,推测当时丝绸之路有一个分支穿越青藏高原。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2

1大苞茶形态特征的变异

大苞茶属于山茶属茶组(Camelliasect.Thea)的种类。茶组植物有12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我国有11种,其中9种为中国特有[6]。茶组植物中的茶(C.sinensis)在我国广泛栽培做茶叶饮用,其他种类有些也在局部地区被栽培作为茶叶用。该组植物彼此之间的形态特征差异小,在分类上长期有争议。但是,子房室数(3室/5室)及其被毛情况(光滑/被毛)一直被用来作为茶组植物种类划分最重要的鉴别特征,张宏达[7]和闵天禄[6]的茶组植物分类系统虽然在组下次级分类和种类的数目上存在较大的分歧,但二者的茶组植物检索表均非常一致地将子房室数和子房毛被情况作为区分种类的最为重要的特征。大苞茶自发表以后,一致被认为是“子房5室,无毛”[1,6–7]。本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山大学标本馆(SYS),采集记录非常简单。主模式标本的定名签上有“花柱4~5裂,子房微毛”的注释,而在等模式的定名签上有“花柱2~5裂”的注释。我们又查阅了保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标本馆(TEA)的采集人的原始采集记录本,其记录为“花柱2~6裂,疏毛”。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中有两号采自与模式标本同一棵树的标本(张文驹453,93009B),其采集记录为“子房4~5室,被毛”。我们在解剖这几份重要标本的花后发现,子房3室、4室和5室的都有,子房常疏被柔毛,或无毛,稀密被柔毛。由此可见,大苞茶的子房或花柱(2~)3~5(~6),并非稳定为5(其中子房或花柱2或6应属极端变异类型),子房无毛及被毛,变异较大。对本种的主要特征应修订如下:子房3~5室,疏被柔毛,稀无毛或毛被较密。

2大苞茶的再发现与新分布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3

中图分类号 Q948.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169-02

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气候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因此也被称作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主要由木兰科(Magnoliaceae)、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樟科(Lauraceae)等科的常绿树种组成[1]。中国的常绿阔叶林不仅生物多样性高,物种资源丰富,而且分布广、面积大、类型复杂,是地球上亿年形成的重要基因库[2],并具有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维持全球性碳循环的平衡和人类的持续发展等作用。因此,常绿阔叶林一直是植物生态学的研究热点。目前,对常绿阔叶林的常见的研究方向有物种多样性[3-4]、地理区系[5]、外貌和结构[6-9]等,而浙江文成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高,特有珍稀物种多[10],但对于常绿阔叶林的研究几乎空白。笔者在文成县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内,通过实地踏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群落,进行群落特征的样地调查,为该森林公园进一步保护提供依据。

1 区域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文成县西部叶胜林场,面积为2 725 hm2,森林覆盖率为95.3%,属于洞宫山脉罗山支脉延伸段,东部接百丈—飞云湖部级风景名胜区,西南方为泰顺县浙江乌岩岭部级自然保护区,地貌自西向东走向,地形起伏变化大,坡度一般为30~45°,海拔为500~1 000 m,最高海拔为1 139.1 m。该公园森林植被资源类型比较多样,主要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人工林等,其中原始次生阔叶林面积约为666.7 hm2,约占公园森林总面积的45%。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其中植物有207科762属2 000余种[11]。

1.2 研究方法

1.2.1 样地设置。在野外全面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于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设置了13个面积为20 m×20 m的样地,各样地概况见表1。采用相邻格子法,每个样地均分成16个5 m×5 m的小样方,在每个样方中,对乔木(树高>3 m)进行每木检测,记录树种种名、胸径、树高、冠幅等。同时在每个5 m×5 m的样方中分别设2 m×2 m和1 m×1 m大小的小样方,用以调查灌木层和草本层。

1.2.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重要值(IV)是表示物种在群落中优势程度的常用指标[12]。群落各层次优势种和群落类型主要通过计算重要值判定,其中:

乔木物种IV(%)=[(RP+RD+RF)×100]/3(1)

灌木和草本物种IV(%)=[(RD+RF+RC)×100]/3(2)

式(1)、式(2)中,RP表示相对显著度,RD表示相对密度,RF表示相对频度。RC表示相对盖度[13]。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样地内的乔木树种统计和灌木树种统计(表2)的重要值显示,可将这13个常绿阔叶林样地分为6种群落类型。

2.1 栲树林(Castanopsis fargesii community)

根据Q1统计显示:乔木层高度为13 m,盖度40%,优势物种为栲树;第1亚层高度为8~9 m,盖度20%,优势物种为树参(Dendropanax dentiger)和甜槠;第2亚层高度为5 m,盖度为10%~15%,优势物种为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和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伴生物种有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尖连蕊茶(Camellia cuspidata)和虎皮楠(Daphniphyllum oldhamii)等。灌木层高度为2.0~2.5 m,盖度为60%,优势物种为秀丽野海棠(Bredia amoena);第1亚层高度为2 m,盖度为30%,优势物种有乌药(Lindera aggregata)和甜槠;第2亚层高度为1.5~2.0 m,盖度为30%,优势物种为尖连蕊茶和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伴生物种还有马银花(Rhododendron ovatum)、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和树参等。草本层高度为25~30 cm,盖度为35%,优势物种为类头状花序藨草(Scirpus subcapitatus),伴生物种有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稀羽鳞毛蕨(Dryopteris sparsa)和浙皖粗筒苣苔(Briggsia chienii)等。层间植物有钝药野木瓜(Stauntonia leucantha)、菝葜(Smilax china)、胡颓子(Elaeagnus pungens)、香花崖豆藤(Millettia dielsiana)等。

2.2 米槠林(Castanopsis carlesii community)

根据Q2统计显示:乔木层高度17 m,盖度为65%,优势物种为米槠;第1亚层高度为8 m,盖度40%,优势物种为树参;第2亚层高度为6 m,盖度为10%~15%,优势物种为青冈,伴生种有刺毛杜鹃(Rhododendron championiae)、尖连蕊茶和栲(Castanopsis fargesii)等。灌木层高度为2.5 m,盖度为30%,优势物种为青冈;第1亚层高度为2.5 m,盖度为15%,优势物种为杜茎山(Maesa japonica)和马银花;第2亚层高度为1.5 m,盖度为15%,优势物种刺毛杜鹃,伴生物种还有毛花连蕊茶(Camellia fraterna)、米槠和木荷等。草本层高度为30 cm,盖度为40%,优势物种为狗脊和短芒苔草(Carex breviaristata),其余伴生物种为芒萁和苔草属植物。层间植物丰富,有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尾叶挪藤(Stauntonia obovatifoliola subsp.urophylla)、香花崖豆藤、香港黄檀(Dalbergia millettii)、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等。

2.3 甜槠林(Castanopsis eyrei community)

根据Q3、Q8、Q11和Q12统计显示:乔木层高度在12~15 m,盖度为40%~60%,优势物种为甜槠,第1亚层高度为9~14 m,主要物种为尖连蕊茶、树参、矩形叶鼠刺(Itea chinensis)和麂角杜鹃(Rhododendron latoucheae);第2亚层高度为5~9 m,主要物种为披针叶茴香(Illicium lanceolatum)、马银花和刺毛杜鹃,乌冈栎、红楠、厚皮香等在群落内也有分布。灌木层高度为2 m,盖度为40%~50%,主要优势物种为尖连蕊茶、马银花、木荷和麂角杜鹃,伴生种为矩形叶鼠刺、乌药、树参和尖连蕊茶等。草本层高度为40~50 cm,盖度为15%~60%,优势种为短芒苔草,伴生物种有狗脊和里白(Hicriopteris glauca)等。层间植物有菝葜、尾叶挪藤、络石、薜荔(Ficus pumila)等。

2.4 木荷林(Schima superba community)

根据Q6、Q9和Q10统计显示:乔木层高度为13~17 m,盖度为50%~60%,优势种为木荷;第1亚层高度为10~15 m,盖度为40%,主要物种为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甜槠和矩形叶鼠刺;第2亚层高度为6~9 m,盖度为30%~50%,主要物种为尖连蕊茶、马银花和红楠;伴生物种为短尾柯、木荷、麂角杜鹃和青冈等。灌木层优势种是尖连蕊茶和乌药,伴生种有矩形叶鼠刺和甜槠。草本层高度40~50 cm,盖度50%~60%,优势种为里白,伴生种为狗脊、拟三穗苔草(Carex pseudotristachya)和荩草(Arthraxon hispidus)等。层间植物有菝葜、尾叶挪藤、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土茯苓(Smilax glabra)等。

2.5 短尾柯林(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 community)

根据Q4、Q7和Q13统计显示:乔木层高度为12~15 m,盖度为40%~60%,优势种为短尾柯;第1亚层高度为9~13 m,盖度为20%~40%,主要物种有红楠和青冈;第2亚层高度为5~9 m,盖度为15%~30%,伴生种有尖连蕊茶、红楠、刺毛杜鹃、马银花和青冈等。灌木层高度为1.5~2.0 m,盖度为40%,优势物种为红楠、树参和尖连蕊茶,伴生物种有杜茎山、青冈、乌药、短尾柯等。草本层高度为30~50 cm,优势种为狗脊和里白,伴生种有荩草、鳞毛蕨属以及苔草属植物。层间植物丰富,主要有薜荔、络石、胡颓子、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尾叶挪藤等。

2.6 短尾柯—木荷林(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Schima superba community)

根据Q5统计显示:乔木层高度为15 m,盖度为50%,优势种是短尾柯和木荷;第1亚层高度7 m,盖度为50%,优势物种为尖连蕊茶,第2亚层高度为5 m,优势物种为麂角杜鹃,伴生物种有马银花、腋毛泡花树(Meliosma rhoifolia var.barbulata)、红楠等。灌木层高度为2 m,盖度为30%,优势种为乌药,伴生种有尖连蕊茶和马银花。草本层高度为20 cm,盖度为15%,优势种是狗脊,伴生种有里白、荩草和拟三穗苔草。层间植物丰富,主要为菝葜、土茯苓。

3 结论

文成铜铃山国家公园常绿阔叶林群落分层明显,主要可分为3个层次,即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在13个样地的调查中乔木层植物82种,灌木层植物102种,草本层植物31种,常绿阔叶树种占绝对优势,落叶树种相对较少。通过对重要值的分析可知,群落的建群种主要为壳斗科的短尾柯、甜槠、栲树和米槠,以及山茶科的木荷,都是亚热带地区植被的典型代表,反映出群落的基本面貌,属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3-14]。从群落层次的多样性格局来看,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该群落层次多样性格局形成原因,可能是由于乔木层的生态环境相对单一,而灌木层的生态环境分化较大,且灌木层除了灌木种类外还包括乔木幼苗、幼树,造成灌木层的种类和个体数多于乔木层,因而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要明显高于乔木层。此外,彭少麟等[15]的研究也表明,亚热带森林内林冠层下面能够容纳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样地岩石度较高,乔木层郁闭度都达到0.85以上,致使草本层植物稀疏、种类少,导致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低,从而形成以上格局。

文成县铜铃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类型研究,是阐明其主要组成种在群落中的功能地位、演替过程中作用的重要途径,也可成为诊断群落演替阶段的一种方法,对于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常绿阔叶林保护有重要意义。在后续研究中,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种生物学和繁殖生态学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钟章成.常绿阔叶林生态学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2] 宋永昌,陈小勇,王希华.中国常绿阔叶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1(3):1-8.

[3] 王震洪,段昌群,杨建松.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阶段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9):1583-1587.

[4] 刘玉成.四川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及其物种多样性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3,11(4):327-336.

[5] 郭志华,肖文发,周云龙.广州流溪河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地理分析[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5):622-627.

[6] 雷泞霏,苏智先,宋会兴.缙云山常绿阔叶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生活型谱比较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3):267-270.

[7] 丁圣彦,宋永昌.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演替前期的群落生态学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1997,23(2):197-207.

[8] 张思玉,郑世群.笔架山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J].林业科学,2001,37(1):111-116.

[9] 刘鹏,康华靖,陈子林,等.浙江六十田自然保护小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及优势乔木种的动态[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7,30(2):128-134.

[10] JIN X F,DING B Y,ZHENG C Z,et al.The floristicanalysis of seed plants in Baishanzu Nature Reserve from Zhejiang Province[J].Atca Botanica Yunnanica,2004,26(6):605-618.

[11] 王小德,徐斌,董海燕,等.铜铃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资源保护与开发[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4):465-467.

[12] 宋永昌.植物生态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7-134.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4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5)01-0061-02

广西属于亚热带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具有生产早春茶的优越条件,但是由于广西新育成的茶树品种较少,广西茶区推广种植的茶树品种80%是引种外省同类品种,茶农茶企自主引进的品种无法发挥早春茶优势和地方特色,产品缺乏竞争力。桂香22号是从广西有性系部级良种凌云白毛茶中采用单株选育法育成。1999-2003年与亲本(凌云白毛茶群体种)进行对叱试验,第4―5年平均鲜叶产量达528.5kg/667m2,比亲本提高106.60/e,春季一芽一叶期比亲本早9-36d,品质和抗逆性均超过亲本。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经多年研究,总结出一套桂香22号茶树品种栽培管理技术。

桂香22号茶树新品种的特征特性

形态特征

树形为灌木型中叶种,树姿半开张偏直立,分枝能力较强,叶长平均为6.8cm,叶宽平均为2.9cm,叶形呈椭圆形,叶脉平均8对,叶片稍上斜着生,叶面平滑,叶身稍内折,叶色翠绿,叶质中,新梢一芽三叶长7.9cm,百芽重50g,芽叶色泽翠绿色,芽叶茸毛中。花冠直径4.1-4.5cm,柱头长1.8cm,雌雄高位,柱头3裂,子房茸毛多。

生长特性

桂香22号茶树在广西桂林于2月中旬萌芽,2月下旬一芽一叶开展,属特早芽种,产量中上,第4-5年平均鲜叶产量达528.5kg/667m2。全年生育期230-250d,比部级标准对照种福鼎大白茶早开采8-12d,其抗病、抗旱、抗寒能力强,易于种植,成活率高,抗高温临界温度为40。C,抗低温临界温度为-11℃。抗螨类、抗小绿叶蝉能力强,扦插繁殖力较强,品种遗传性状稳定,具有早生、优质、高产的特性。

制茶品质特性

该品种含水浸出物48.3%,茶多酚32.5%,氨基酸总量3.940,适制绿茶和红茶,制作的绿茶外形翠绿紧细显毫,汤色翠绿明亮,香气有花香,滋味醇爽带花香;红茶外形乌润香气显毫、滋味带花香浓郁持久。该品种所制茶产品的独特之处是生产的绿茶产品能周年保持翠绿色或绿色。2004、2006、2008年创制的名优绿茶分别获广西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桂茶杯”特等奖,获2006年广西首届“桂绿杯”银奖,获2008年广西首届春茶节金奖。

栽培技术要求

开种植沟

茶行宽度为1.2-1.5m,在划分好的茶行中间开沟,挖沟时将表土层与心土层分开堆放,挖沟深度40cm,宽度60cm,挖好沟后,先将表土层回填lOcm,再结合深施基肥,将经过堆腐和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猪粪、牛粪、羊粪等)、麸类(花生麸、茶籽饼、桐籽饼)或茶叶专用复合肥施入沟底,每667m2施堆腐处理好的畜禽粪便1500-2000kg或茶叶专用复合肥l00-150kg,施肥后回填心土覆盖基肥,厚度约为lOcm。

合理密植

桂香22号的树型半开张偏直立,种植密度较常规茶园密,采用双行双株品字型种植,大行距1.2-1.5m,小行距40cm,株距30cm,每丛2株,每667m2约需5000-6000株茶苗,太密太稀都不适宜。常规生产茶同双行条栽:大行距1.5m,小行距40cm,株距33cm,每丛2-3株,每667m2约需4000株茶苗。

浆根技术

茶苗种植前需要进行浆根,这是提高种植成活率的重要措施之一。在茶园开阔地挖土坑或者用塑料桶,选用无污染、无杂质的黄泥心土和水放置坑(桶)内;配置生根水:经过试验证明使用北京艾比蒂研发中心生产的ABT1号生根水对桂香22号进行浆根,发根效果明显,方法是将ABT1号生根粉用60。以上的酒精或高度白酒搅拌溶解后兑水,用量是ABT1号lg兑水60kg;再将黄泥和生根水搅拌均匀,不干不稀,成浓稠状,把茶苗根部浸入泥浆中蘸拌,提起茶苗后根部均匀沾附有泥浆,以泥浆不成团,又不滑落、蘸均匀为宜。茶苗浆根后尽快种植,能促使茶苗根系快速恢复,提高茶苗成活率。

种植时间

由于桂香22号发芽特早,引种栽培时适宜春节前定植,10-11月或1-2月均可进行移栽,这个季节茶苗地上部分停止生长,地下部分的根系生长旺盛,此时移栽有利于迅速恢复根系,使茶苗在下一年能尽快恢复生长提早萌发一轮新稍。若秋季干旱严重,可在翌年早春雨水逐渐增多又无冻害时移栽,可提高移栽后茶苗成活率;移栽时最好选择阴天、天气预报是种植7-lOd后有降雨的时间进行,移栽后有降雨不用进行淋水管护,节省劳力。

种植技术

将浆好根的茶苗按株距30cm规格摆放于种植沟内,摆放的过程中将细弱的和矮小的不合格苗木分拣出来(分拣出的不合格苗木集中进行假植,加强水分管护用来补苗),茶苗摆放好后进行种植,种苗者一手持2株苗,将苗扶直在种植行,苗与苗要分开,一手在种植沟内回土覆盖,覆盖的土尽量选用下层较湿润、松散的土,将土覆至不露须根时,再用手将茶苗向上微微一提,使茶苗根系自然舒展,然后用锄头进行盖土,厚度为8 -lOcm,用双脚踩紧压实,浇足定根水(定根水不管晴天或阴雨天,一定要淋,这是茶苗成活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新茶树根系与土壤间有很多空气,没有完全接触,根系吸取不了土壤中的水分)待水渗透完后继续加盖一层厚约3-5cm的松土,以防水分蒸发,以便于茶苗尽快恢复生长,并提高茶苗成活率。茶苗种植时,种植沟的平面要低于原梯平面5cm左右,种植沟呈“凹”形状,一是可防止水土流失,二是使土壤长时间保持一定的湿度,提高抗旱能力,确保较高的成活率。

幼苗期栽培管理

及时定型修剪

移栽完毕后,为减少水分蒸腾,可酌情用枝剪剪去部分枝叶,即在离地面20cm处留外向叶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剪口要平滑,离临近叶片着生处距离适度,一般lcm左右,不可留太长、剪伤腋芽或者将剪口剪开裂;5-6月份进行第二次修剪,在原来的剪口上提高l0-15cm剪去多余的枝叶,即中部的枝梢在原来的剪口上留lOcm高,枝梢留15cm高;10月份按此规格进行第三次修剪。

合理水分管理

茶苗种植后成活与否,最重要的是水分管理。采用浆根技术处理的茶苗,在种植后7-lOd是阴天或有雨下,则可以不淋水,茶同土壤较湿润、早晚有露水的茶园也不用淋水。如久晴不雨,在干旱季节,种植后l周,要求每2-3d淋水一次,以后依次减少至茶苗恢复生长;淋水时间在早上10点前、下午3点后,不能在强光高温的中午淋水,淋水必须淋透,有条件的地方在干旱时应进行灌溉,但要适量,雨天要做好排水工作,特别是大雨、暴雨,不能长时间积水。

及时补苗和锄草

在幼苗管理期发现缺苗和死苗,应该及时补种,采用同龄的茶苗在建园1-2年内补齐。

新建茶园行间空隙大,春夏季易滋生杂草,滋生病虫害,与茶苗争夺水分与养分,影响茶树生长,应在杂草结籽之前的晴天及时锄草,或者在茶园内间种绿肥作物、铺草,起到遮荫作用的,同时可抑制茶园杂草的生长,保水保肥,大大减少幼龄茶园除草工时,草腐烂可增加土壤有机肥,疏松土壤促进幼苗生长。

科学施肥管理

种植第二年5月开始施肥,一般用清粪水加尿素淋施,每月1-2次,淡肥勤施、逐渐加浓。桂香22号品种发芽能力强,长势较快,每年施肥水平应高于其他品种,以保证高产、稳产;其次是该品种发芽特早,休眠期短,修剪、冬防及冬肥时间应早于其他品种15-25d,以保证其在早春能早萌芽和快速生长。

病虫害防治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5

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识码:A

茶叶是云南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云南省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生物资源创新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加强领导,加快发展,把茶叶产业培育成我省的区域优势经济支柱产业”。云南是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大省,茶叶在云南山区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种是建立优质、高产、高效茶园的前提,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占有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茶叶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检验茶叶科技含量的重要内容。

紫娟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85年从该所大叶群体品种茶园中发现的一株芽、叶、嫩茎都为紫色的茶树选育而成。因该单株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的特征,并且所制烘青绿茶干茶和茶汤皆为紫色,故取名为“紫娟”。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2000年从省茶科所引进紫娟母本,以自行繁殖的方法逐年扩大母本园,建立了13.3hm2良种母本园及高标准示范园,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鉴定和生产试验,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比较熟悉的掌握了紫娟的特性、特征及适制性。良种繁育的成活率由当初的80%上升到95%,出圃率达到85%(采取搭建塑料薄膜小拱棚及遮阳网覆盖措施);定植成活率由50%上升到90%(采取地膜覆盖及遮阳网遮荫措施),苗木价格也由过去的1.5元/株下降到了现在的0.30元/株(母本园增加,繁育苗木数量增加),目前已形成了较系统的繁育推广技术平台。为良种的推广打下了坚定实的基础。繁育推广的新品种紫娟具有适应性广,芽叶较肥壮、呈紫红色,适制多种产品等优点。

“紫娟”新稍中内含物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分是花青素,一芽二叶新稍中花青素含量达29.14mg/g,是日本高花青素茶树品种“枕佃03—1384”(花青素0.30~0.37mg)的100倍左右。采用“紫娟”品种加工的绿茶具有明显优于云南大叶群体种绿茶的降压效果,经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用体重2.5~3.5kg的家猫进行降压实验,结果表明,“紫娟”烘青绿茶降压幅度为35.53%,明显优于云南大叶群体种烘青绿茶(29.04%)。紫娟茶因其特征奇异和药用功效显著,有望成为人类茶叶保健饮品中的奇葩。紫娟茶中的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安全、无毒,而且具有一定营养和药理作用,在食品、化妆、医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人的寿命长短直接取决于人们抗氧化、抗自由基能力的强弱,而花青素的发现为全世界的人找到了抗氧化、抗衰老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花青素的发现和应用使人类从20世纪的抗生素、维生素时代进入到21世纪的花青素时代。

1 紫娟植物学特征特性、适制产品及主要栽培措施

1.1 植物学特征

紫娟属云南大叶种小乔木型茶树,树姿半开张,分枝部位较高,分枝密度中等,叶片呈上斜着生。长椭圆形,叶尖渐尖,叶色紫红色,叶柄呈紫红色,叶质较硬,叶面平滑,叶缘平整,锯齿浅、钝、稀。芽叶较肥壮,紫红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为115g。花冠直径4.10cm,花瓣5~6瓣,色泽白含绿,质地软;花萼5片,花萼和花梗呈浅紫色;花瓣、花萼和花梗无茸毛,花柱3裂,子房茸毛多。

1.2 适宜生产多种优质产品

对紫娟品种的适制性进行了多年研究,通过对其一芽二叶蒸青样和内含成份分析测试及采用感观审评方法,证明紫娟品种适制名优红茶、普洱茶及绿茶。

1.2.1 适制优质红茶

条索紧实褐红,汤色褐红明亮,香气高,有特殊香气,滋味醇厚回甘。

1.2.2 制普洱茶品质优

生茶条索紧实紫黑色有光泽,汤色紫红色,有特殊香气,滋味浓厚回甘。

根据紫娟成分测定结果:内含成分的酚氨比值接近对照,因此具有形成优质红茶和普洱茶的物质基础。

1.3 适种范围及主要栽培措施

从引种和多年系统试验推广鉴定结果表明:紫娟是一个抗旱性强、抗寒性强、发芽中、紫红色,茸毛多、优质高效的无性系名优茶品种。在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5℃的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德宏州、文山州等云南地区适宜种植推广。

主要种植方式:经对紫娟示范茶园的种植方式比较,双行单株比单行单株种植的茶园,茶树树幅大,成园投产早,鲜叶和枝条的产量高,综合效益好,说明半开张形的紫娟宜双行单株方式种植。

2 紫娟繁殖与推广情况

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具有种植适应性广,产品加工适制性强等优点,该品种除在普洱市10县(区)内快速扩大推广种植外,并在省内的临沧、西双版纳、德宏、大理、文山、保山、红河等州(市)及省外的浙江、广东、海南、广西、四川等省引种推广。截止2012年底,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4062.227hm2,其中采摘面积达3372.447hm2。

3 效益评价分析

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的繁育与推广,加快了全省无性系茶树良种化进程,为无性系茶树良种规模化、产业化、产品多样化提供了品种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1 经济效益

根据对普洱茶树良种场、西双版纳、临沧等地的抽样调查统计(其中紫娟调查面积113.3hm2、云抗10号113.3hm2),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与云抗10号产量及产值调查结果(见表1):无性系品种紫娟产量79.9kg/667m2,比云抗10号减产41.9kg/667m2,减产34.4%;紫娟品种干茶平均单价300元/kg,比云抗10号增273.7元/kg,增长1040.7%。无性系品种紫娟与云抗10号产值效益比较(见表2):无性系品种紫娟产值24068.5元/667m2,云抗10号为3188.6元/667m2,增收21150.5元/667m2,增加663.3%。按已投产面积3372.447hm2计算。每年可增收10.7亿元(含成本),无性系品种紫娟的经济效益极显著。

依据四川省农科院研究的“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法”按紫娟已投产面积3372.447hm2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新增纯收益58807.0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6.16,科研费和推广费投资收益率分别达1:154.96和1:156.52,农民得益率为1:7.38,该品种经济效益极显著。

3.2 社会效益

3.2.1 紫娟的繁育与推广,促进了茶产业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

目前推广紫娟茶园4066.7hm2,平均每年发展茶园580hm2,是云南省继部级品种云抗10号之后,年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之一。

据调查,紫娟推广种植4066.7hm2,按每个劳动力种植管理0.3hm2茶园计算,可安置13556个劳动力。按6.7hm2可增加茶叶加工、销售人员10人计算,3400hm2可带动5100个劳动力就业。紫娟繁育推广项目的实施,累计带动18656人就业,为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3.2.2 紫娟的繁育与推广,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紫娟茶品质优良,茶产品卖价高。2008~2012年,紫娟毛茶(级别:一芽二、三叶)平均单价300元/kg,比同级别云抗10号增273.7元/kg,增1040.7%,农民得益率为1:7.38。

3.2.3 紫娟的繁育与推广,培养一大批育苗专业户

良种场采取统一提供良种穗条,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措施,在场附近的曼连、丁家箐、柏枝寺、刀官寨等村民小组扶持育苗专业户百余户,建成约20hm2育苗基地,年均出圃紫娟等品种苗木3000多万株。

3.3 生态效益

茶树是退耕还林、改造荒山草坡、发展绿色经济的优良经济树种。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繁育与推广,可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起到截流固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符合 “绿色环保”、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要求。

目前,紫娟茶产品供不应求,在高消费领域有走俏趋势,市场前景看好,深受茶企业和茶农欢迎,推广速度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包云秀,夏丽飞,李有勇,等.茶树新品种“紫娟”[J].园艺学报,2008,35(6).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gkls091903 国家植物保护品种“紫娟”与“云茶1号”试验示范[Z].2005.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6

我国茶树种类繁多、茶叶产地分布广,这些给茶叶的类别、等级、产地、采摘时间等的鉴别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矿质元素是表征地域差异的较好指标,其依据是生物组织不断从它所生活的环境如水、土壤和空气中累积各种矿物元素,由于不同地域土壤中矿质元素的含量与组成有其典型特征,所以不同地域来源的茶叶中元素含量有很大差异。实践中,经常使用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分析不同地域土壤、动植物、水等矿质元素的含量。高建会等人用密闭高压消化ICP测定茶叶等植物性样品中15中痕量稀土元素Ce、La、Nd、Y、Pr的含量[1]。储溱等人采用ICP 测定茶叶中P、Zn、Fe、Mn、Mg、Ca等14种矿质元素含量,建立了对植物样品中多种元素进行同时测定的方法[2,3]。

光谱能反映样品的组成和结构信息,相同或近似的样品有着相同或接近的光谱。从理论上讲,可以通过比较样品的光谱来区分被测样品质量的“好”与“坏”。然而,通过简单比较离子数量上大小是很难实现对茶叶等农产品进行品质和真伪鉴别的。主成分分析可以用数量很少的几条本征谱,在不丢失主要光谱信息的前提下,取代原来复杂的原始光谱,解决了由于谱带的重叠而无法分析的困难。但是简单的主成分分析仍然不能很好的分析茶叶这种具有复杂信息的品质。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主成分分析一种降低茶叶红外光谱图原始数据的维数、提取反映茶叶信息的主要因素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特征基方法。特征基理论即基于主成分分析思想建立的统计分析方法,每进行一次特征提取就好比是一次主成分分析过程。特征提取是为了建立茶叶的光谱特征基,就是选取变量建立特征基的过程,建立特征基后即可对所要分析指标进行投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原材料和茶叶产地纬度

我国茶叶资源辽阔、种类繁多,根据茶叶生产的发展、土壤气候条件、茶类和茶树品种等特点分为四大产区:江南产区、江北产区、华南产区、西南产区。其中江南产区由于土壤气候条件等原因是我国主要的茶叶产区,而且该产区纬度分布范围较广,所以本实验就主要以江南产区为例同时在其他三大产区各选一种茶叶进行研究。茶叶样本为:云南普洱、台湾乌龙、泉州铁观音、福建碧螺春、安溪铁观音、苍南龙井、君山银针、西湖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信阳毛尖等。

1.2 样品制备

将10g待测茶叶放置在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内40下干燥12小时至恒重,干燥处理后的待测茶叶放入磨碎机内粉碎30秒(粉碎机水平和垂直方向放置各15秒),取出过40-60目颗粒筛后收集到干燥密闭容器备用。准确称取试样0.5克于石英坩埚内,低温碳化,在500摄氏度下灰化完全,用5毫升1+1盐酸提取残渣,移入25毫升比色管内,定容至刻度,澄清后上机测定。

1.4 仪器及工作参数

VISTA-MPX等离子光谱仪工作参数为:功率1.00kw;等离子气流量15.0L/min;分辅助气流量1.5L/min;雾化器压力200Kpa;狭缝宽度20μm;内标元素波长Cd228.8nm;观察高度10mm;一次读取时间10秒;数据采集重复次数3。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元素茶测定结果

ICP光谱法测定不同产地的茶叶样品的7 种矿质元素,结果如表1所示。

从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域的茶叶中B、Cu、Fe、Zn、Mn等元素的绝对含量变化较大,但与生理活动相关的K、Na、Ca等离子含量相对稳定; B、Cu、Zn、Mn和Fe元素在各茶叶中的相对含量具有相同变化的趋势;对于同种茶叶的普洱茶,经发酵后的熟普洱比生普洱中各元素含量都稍高。

2.2 二次特征提取用于ICP光谱分析茶叶采摘时间的分析

分析茶叶的采摘时间用的是ICP数据,该数据包括14种茶叶的P、B、Zn、Fe、Cu、Mn、Na、K、Mg、Ca 10种元素的含量。经过反复试验,我们最终找出了与茶叶采摘时间关系最密切的4种元素,即P、K、Ca、Na这4种元素。将每种茶叶的P、K、Ca、Na 4种元素的ICP数据进行矢量归一化和平滑预处理,进行一次主成分分析,得到代表主要信息的特征因子,并选取了第一和第三特征因子建基,得到投影图如图1。

由图1可以看出,在投影图上从右下方至左上方,茶叶投影主要是按采摘时间分布排列的,其次投影分布包含一定的产地信息。投影图右下方茶叶的采摘时间较早,随着向左上方的移动,其它茶叶采摘时间逐渐变晚,从春分前后开始,至清明、谷雨这段时间,大部分茶叶被采摘,这段时间也是绿茶采摘的最佳时机,如黄山毛峰、龙井、信阳毛尖等。一般情况下,绿茶的采摘时间最早,青茶和黑茶的采摘时间较晚,因此在投影图上可以看出,从最右下方的黄山毛峰和龙井等开始逐渐向左上方至王霞普洱、安溪铁观音等茶叶投影的分布,正好符合了按采摘的时间由早到晚排列的顺序。由此可见,用ICP检测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茶叶的采摘时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该方法还将对分析茶叶产地有指导作用。

3 结语

本文利用ICP光谱测定了不同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分析了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茶叶采摘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采摘时间变化的茶叶与矿质元素的分布存在近似的直线关系。由此可见,用ICP检测茶叶中矿质元素的含量,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茶叶的采摘时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该方法还将对分析茶叶产地有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7

【关键词】 三裂叶海棠; 生药学

Abstract:ObjectiveTo provide evidences for identifying,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Malus sieboldii. MethodsThe mocroscopic characters of characters and microscope were utilized to observe all organs of Malus sieboldii.ResultsWings of Malus sieboldii could be observed and most of palisade tissues in leaf's transverse section ranged in two layers. Each pore has 4~7 subsidiary cells. ConclusionThe microscopic character mentioned above can contribute a lot to identification of Malus sieboldii.

Key words:Malus sieboldii.; Pharmacognosy

三裂叶海棠Malus sieboldii (Regel) Rehd又名三叶海棠、禾梨子、山茶果、山里红、山楂子、姜黎子树等,蔷薇科植物,广布于我国海拔 2 000 m以下的山区。具有较高的绿化、观赏、经济、食用及药用价值,在北方可作为苹果树的砧木[1];全株供药用,其根、果可治疗肠炎、痢疾、消化不良等疾病,其茎、嫩叶和花为湖南苦丁茶的来源之一,均作为凉茶入药。该凉茶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等功效[2];三裂叶海棠同时也是著名虫茶的主要原料[3]。三裂叶海棠作为一种宝贵的野生资源,有必要对其进行生药学研究,以便综合开发利用。现将三裂叶海棠花和嫩叶的药材性状、显微特征报道如下。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生物显微镜(CX-41, OLYMPUS);水合氯醛、稀甘油等均为分析纯试剂。

1.2 材料 三裂叶海棠原植物 2004-11 采集于溆浦县龙庄湾乡四宝山,并移栽于怀化医专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中草药种植基地。三裂叶海棠茎、叶、花药材样品均从溆浦县龙庄湾乡市场购买,经梅树模副教授鉴定为蔷薇科植物三裂叶海棠 Malus sieboldii (Regel) Rehd.。

2 方法与结果

2.1 原植物形态 落叶灌木,高2~6 m。嫩枝有毛茸。小枝稍有棱角,暗紫色或紫褐色。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或卵形,互生,长 3~7.5 cm,宽 2~4 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尖锐锯齿,常 3(稀5)浅裂,下面沿叶脉处有短柔毛;叶柄长1~2.5 cm,有短柔毛;花4~8朵,集生于小枝顶端,花梗长2~2.5 cm,有柔毛或近无毛;花冠粉红色,直径2~3 cm;雄蕊多数;花柱3~5,中下部有长柔毛。梨果近球形,直径0.6~0.8 cm,红色或黄褐色,萼裂片脱落[1]。

2.2 药材性状

2.2.1 花卷缩成不规则形状,长约 1.5 cm,灰黄色。总苞上密被短毛茸。花 4~8 朵集生于花枝顶端,常留有花梗,花梗长2~2.5 cm,有柔毛或近无毛。花萼 5 瓣,合生,黄绿色。花瓣黄棕色。花托倒圆锥形,雄蕊多数, 子房下位,花柱 3~5 裂,花柱中下部密生白色长毛茸,花柱上部无毛且分离。气微、味先微苦、涩,后微香、回甜。

2.2.2

叶 卷缩,长 1~3 cm,灰褐色,芽总苞灰绿色,留有总梗。叶片展平后长1~2 cm,宽 1 cm,椭圆形、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圆形,边缘有不明显小锯齿,腹面深绿色,密被柔毛,背面浅绿色,沿叶脉处有短柔毛。

2.3 显微特征

2.3.1 花

粉末灰黄色。单细胞非腺毛平直或弯曲,长211~985 μm,直径11~21 μm,偶见棕黄色的腺毛;螺纹导管,直径4~12 μm;草酸钙方晶和草酸钙簇晶多见,花粉粒具翅,直径32~109 μm。见图1。

2.3.2 叶

上表皮: 表皮细胞为长方形,单细胞非腺毛狭长,顶部锐尖或稍钝,长280~730 μm,直径14~21 μm ,壁厚2~4 μm,表面光滑;腺毛腺头由多个细胞组成,直径70~86 μm,内含黄棕色分泌物,腺柄由多个细胞组成;偶见不定式气孔。见图2。

下表皮:表皮细胞不规则,排列紧密,有众多不定式气孔,副卫细胞4~7个。

横切面:上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可见单细胞非腺毛,偶见棕褐色腺毛。栅栏组织由1~2层细胞组成,呈圆筒状,排列紧密,内含草酸钙簇晶,海绵组织由3~4层类圆形细胞组成,排列疏松。主脉表皮上有大量的非腺毛,主脉中央为木质部,其颜色较深,下方是韧皮部,薄壁组织发达,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见图3。

粉末: 淡绿色。单细胞非腺毛狭长,顶部锐尖或稍钝,长296~859μm,直径12~26μm,壁厚2~4μm,大多表面光滑。螺纹导管直径5~17μm;草酸钙簇晶众多,大多分布在叶肉中,直径10~21μm;另可见大量的方晶,在导管旁薄壁细胞中排列成纵行。见图4。

3 小结

三裂叶海棠花柱下部1/3合生,上部2/3分裂为3~5,合生处上部1/2有白色长茸毛,这是鉴别三裂叶海棠原植物及药材花的重要特征,这与文献记载“花柱基部有长茸毛”[4]略有不同。另外花粉粒具翅,也是三裂叶海棠花的鉴别特征。

三裂叶海棠叶的横切面中栅栏组织多排列两层,副卫细胞4-7个,比较特殊,可作为三裂叶海棠药材叶的鉴别主要特征。

三裂叶海棠茎、花与叶可同等入药,并且市面上有成品供应,但是三裂叶海棠生长缓慢,以茎入药破坏资源,故不提倡以茎入药。

三裂叶海棠叶中的成分除多酚含量偏低外,其余成分均与传统绿茶相近。多酚物质是形成茶苦涩味和收敛味的主要物质,许多消费者对茶的苦涩味十分敏感。三裂叶海棠因多酚类物质含量低故苦涩味少,先苦后甜,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另外它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有 8 种氨基酸。因此,三裂叶海棠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茶饮料,相信在经过合理、科学的研究开发后,三裂叶海棠应用必定大放异彩[2]。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38.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8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1-0056-1

1 选育目的

凌云白毫种是部级有性系优良品种,周年白毫特多、成品茶品质优,全年均可生产名优茶,但由于存在性状混杂、发芽期晚、发芽不一致、产量偏低、抗逆性能力差等问题。因此,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从凌云白毫种有性系群体中选育出发芽期早,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的优良株系,培育成优良新品种,使之发挥其更大的优势,促进凌云白毫茶产业的发展。

2 选育的过程

2.1 萌芽初期优选

1996年春季,从凌云白毫种群体茶园中,于萌芽初期开始进行优选,选择发芽期早、芽叶密度大、芽叶节间短、嫩梢生长持嫩性强和抗逆性强的单株,标记挂牌。经连续3年观察和比较,以发芽期、单株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均表现优良并超过亲本的单株为入选单株,作为母树保护、培育,并命名为桂香18号。

2.2 短穗扦插繁育苗木

1998年将桂香18号株系采用短穗扦插繁育苗木,并于1999年至2003年与原“凌云白毫种”作对照进行品比试验,鉴定的内容是物候期、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2.3 夏季扦插育苗

2003年夏季扦插育苗,并申报参加全国第三轮(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地点设在四川省茶科所、福建省茶科所和湖北省茶科所,鉴定的内容是物候期、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3 省级区试或生产试验(表现)结果

在桂林一芽一叶期平均为3月15日,比凌云白毫种早15天,一芽三叶期平均在3月21日,比凌云白毫种早19天。扦插成活率达98.4%,比CK高12.8%,种植成活率达99.4%,比CK高4.4%。产量较高,第3-5年平均亩产鲜叶345.8kg,比凌云白毫种增产65.7%,春季芽叶生化成分含量较高,茶多酚34.5%、氨基酸3.7%、水浸出物46.0%,茶多酚及水浸出物与凌云白毫种相当,氨基酸比凌云白毫种高0.4%,适制性广,制作的绿茶品质比CK高6.8分,工夫红茶比CK高2.2分,乌龙茶比CK高4.5分,与黄旦相当(低0.2分)。抗高温干旱、抗寒、抗虫性均强于CK。

4 全国区试结果

种植成活率在三个区试点平均比CK低18.3%,树高平均比CK低5.7cm,树幅平均大于CK6.3cm,一芽一叶期平均比CK早11天,发芽密度平均比CK少4.4个。鲜叶产量在武汉区试点极显著超过CK,在四川区试点低于CK,但差异不显著,在福建区试点极显著低于CK。制茶品质在武汉区试点三年平均高于CK1.5分,在四川区试点三年平均高于CK1.8分,在福建区试点三年平均低于CK0.5分,与CK相当。抗寒、抗旱性能力在武汉、四川区试点三年平均强于CK,在福建三年平均与CK相当。抗虫性能力在三个区试点均与CK相同。

5 品种特征特性描述(包括植物学特征、特性及农艺学性状、品种及抗性情况等)

5.1 特征特性

灌木型大叶种,树姿半开张,持嫩性和分枝能力较强,叶长9.3cm,叶宽4.3cm,叶形呈椭圆形,叶片上斜着生,叶面平滑,叶身内折,叶色绿,新梢一芽三叶长9.6cm,百芽重70g,芽叶色泽浅绿色,芽叶茸毛多。在广西桂林于3月上旬萌芽,3月中旬一芽一叶开展,中芽种,比亲本提早19天,休眠期在11月中下旬,产量较高。含茶多酚34.5%,氨基酸总量3.7%,水浸出物46.0%,适制绿茶、红茶、乌龙茶。抗高温干旱、抗寒、抗病虫能力强,适应性广,易于种植,成活率高,成园快。

5.2 叶片解剖结构

上表皮细胞厚27.14μm,下表皮细胞厚21.66μm,上表皮角质层厚4.2μm,下表皮角质层厚2.6μm,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为0.53μm,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为1.89μm,栅栏组织2层,生产力指数2975.4,上表皮细胞密度1633,下表皮细胞密度735,气孔密度140,下表皮气孔指数16。

用该品种原料制作的银针茶于2004、2006、2008年连续三届获广西“桂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2006年获广西昭平“茶王节” 名优茶评比银奖。

6 品种主要优缺点

6.1 优点

6.1.1 适制性广 适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茶类,制作的绿茶外形肥壮显毫,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有花香,滋味浓爽带花香,工夫红茶和乌龙茶香气、滋味带花香浓郁持久。

6.1.2 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均较强。

6.1.3 生长期长,在桂林生长期达9个月。

6.2 缺点

幼苗期生长慢。

7 栽培技术要点

7.1 定植

适宜2月上旬定植,每亩种植5000株左右,双行双株种植,大行距1.5m,小行距0.3m,株距0.33m,定植后淋足定根水,小苗期遇高温干旱天气要注意遮荫保湿。

7.2 施水肥

种植第一年宜施水肥,每亩每次施复合肥10kg,以后全年以施有机肥为主,幼龄期1-3年每亩施饼肥100-150kg。

7.3 施肥

丰产期全年施肥4次,即2月中旬、4月下旬、7月上旬、11月下旬,其中11月下旬施肥要开深沟施重肥以保证来年春茶产量及品质。

7.4 采摘

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

8 保持品种性技术要求

8.1 扦插繁育

采用无性苗种植。

8.2 制作银针茶

采摘单芽制作银针茶。

8.3 制作毛尖绿茶或工夫红茶

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制作毛尖绿茶或工夫红茶。

8.4 制作乌龙茶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9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佛、道二教为中国植物文化的形成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使得某一植物成为某一文化理念的象征物[1]。与宗教有关的植物也很多,如菩提树,佛教信徒把菩提树奉为圣树,源自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其他与宗教有关的植物还有鸡蛋花、娑罗树、曼陀罗花、地涌金莲、曼珠沙华等。

中国文人思想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发展于隋唐、两宋,成熟于明清[2]。岭南传统园林一般建于清朝,受文人思想的影响较大,除此之外,岭南园林还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岭南传统园林有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其植物造景体通常体现诗情画意,表现了主人的思想境界。岭南传统园林的园主人大多数都有过辞官隐居的经历,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即使胸怀大志,却郁郁不得志,唯有回归故里,建造私家园林,寄情于山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在参与自家私园的植物造景时,将个人情怀、理想寄托于植物花草中,使其与园林融为一体,体现出其深远的意境和伟大抱负。

岭南风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岭南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等因素影响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在漫长的岁月里,植物已经成为岭南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生有喜有悲,有乐有忧,人们总祈盼富贵平安,在这种需要之下,不同植物的寓意应运而生,现将岭南四大园林植物造景中的植物习俗文化作一分析。

棕竹(Rhapisexcelsa(Thunb.)HenryexRehd):棕竹是我国传统的阴生观叶植物。岭南园林中常用于丛植或对植于疏阴处,或点缀于园林小景、假山石旁。又名观音竹,被认为有化煞驱邪、保住宅平安之功效。

木棉(BombaxceibaLinn.):木棉树历来被人们视为英雄的象征,也是广州市的市花。《学海堂志》中写道:“花开则远近来视,花落则老稚拾取,以其可用也”[3]。在广东地区,由于湿气重,人们常会用木棉花、木棉根煲凉茶或汤水饮用,用以清热祛湿。

罗汉松(Podocarpusmacrophyllus):在岭南的园林中普遍有种植,也用作盆景。罗汉松象征着长寿、守财,寓意吉祥。在广东地区民间素有“家有罗汉松,世世不受穷”的说法[4]。中国古代官员也喜欢在庭院种植罗汉松,视它为自己官位的守护神。

小叶榕(Ficusmicrocarpavar.pusillifolia):小叶榕树性强健,绿荫蔽天,在岭南园林中常有种植。《广东新语》中提到榕树有“广人多植作风水,墟落间榕树多者地必兴[5]。”岭南村落中的风水树多为小叶榕,冠幅大,枝繁叶茂,寓意祖上福荫、家族延绵。

鸡蛋花(Plumeriarubra‘Acutifolia’):鸡蛋花是佛教寺院“五树六花”之一,在岭南园林中广泛栽植。在广州和香港地区,人们时常将鸡蛋花晒干后供泡茶之用,和、槐花、木棉花、金银花一起组成著名凉茶“五花茶”。在《岭南采药录》里记载鸡蛋花有治湿热下痢,里急后重,又能润肺解毒的功效[6]。

苏铁(Cycasrevoluta):苏铁叶硬如铁,被视为具有避邪镇宅的作用,在岭南庭院大门常对植栽两株苏铁。它生长缓慢,寿命可达200年~300年,有长寿树的别称,象征健康长寿。

龟背竹(Monsteradeliciosa):龟背竹叶形奇特,株形优美,在岭南园林中常散植于池旁、溪沟和石隙中,十分自然大方。龟背竹叶子形状似龟甲图案,而“龟”是长寿的象征,寓意健康长寿。

龙眼(DimocarpuslongganaLour.):在岭南四大园林中都栽有龙眼,且树龄在100年以上。在庭院中栽植龙眼既可食用也可观赏,龙眼树也被视为“风水树”,在岭南村落屋前都栽种成片龙眼树。

杨桃(Carambola):在岭南宗祠和私家园林中,大多栽有杨桃,且品种为酸杨桃,当酸杨桃落的满地时,寓意子孙满堂,粤语中的“酸”跟“孙”读音相近。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10

1基原与鉴别

溪黄草因其喜生于山谷明湿溪旁,新鲜叶片揉碎有黄汁而得名。虽有较长的使用历史,但见诸文字记载的当推《揭阳县民间习用草药简编》。香茶菜属植物全世界已知有96种,中国是其分布中心[1]。该属有几种植物的外形相似,都叫溪黄草,不同地区的药名、别名和植物名常有互混现象,经调查考证,认为溪黄草原植物应为线纹香茶菜Rabdosialophanthoides(Buch.-Ham.exD.Don)Hara.[2,3]。陈建南等[4]对广东省溪黄草药材进行原植物调查和商品鉴定,认为商品药材中的主流商品应为狭基线纹香茶菜R.lophanthoidesvar.gerardianus和溪黄草R.serra。其实,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的叶形、黄汁特征以及味道等有明显差异,文献[2,5]已作了比较鉴别,可以区分。《广西药材标准》现已将两者分别列出(溪黄草的来源为线纹香茶菜,蓝花柴胡的来源为溪黄草)。肖树雄等人将线纹香茶菜、溪黄草与内折香茶菜,溪黄草与香茶菜和三姐妹(三味香茶莱)进行了生药学鉴别[2,6]。冯毓秀等[7]利用电子显微镜对12种香茶菜属植物的叶表面进行扫描和鉴别研究,为这几种植物提供了另一种鉴别途径。最近,赖小平等[8]对溪黄草、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和细花线纹香茶菜等4种植物成熟叶片表皮结构进行电镜扫描;陈林娇等[9]应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溪黄草类植物进行鉴定研究,认为这对药材的地道性研究有意义;曾元儿等[10]运用感应耦合血浆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测定了香茶菜属4种植物(含变种)共8个样品中的14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应用模糊聚类分析进行分类,判断准确率为100%。

2植物化学和分析

对香茶菜属植物颇有研究的学者程培元[11]曾综述了国内外植物品种41种,共发现了二萜化合物160余个,并探讨了本属植物的发展前景。王兆全等[12]从线纹香茶菜的干叶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β-谷甾醇、齐墩果酸、α-,α-二羟基乌苏酸、β-谷甾醇-D-葡萄糖苷及线纹香茶菜酸(lophanthoidesacid)等5种单体,而后一个在香茶菜属中系首次发现。我们在制订标准时据此拟出TLC鉴别反应。李广义等[13]从溪黄草R.serra中分离出并鉴定为isodocarpin、nodosin、lasiodin和oridonin等4种二萜化合物,后两者经体外抗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吴兹武[14]分离并鉴定出溪黄草甲素(rabdoserriaA)和1,14-二羟基-7,20;19,20二桥氧基-(1α,4α,7α,14β,20β)贝壳杉烯-15-酮。金人玲等[15]分离并鉴定出溪黄草乙素,前者具抗癌活性。赵清治等[16]还在溪黄草中分离出一个黄酮类化合物并鉴定为5-羟基-4-甲氧基黄酮-7-葡萄糖苷。对目前已发现的香茶菜属近300种二萜化合物,郭跃伟等人对其性质进行了研究,归纳出光谱特征[17]和化学特征[18]。

分析方面,胡俊宏[19]等对显脉香茶菜、内折香茶菜、溪黄草和毛叶香茶莱等5种香茶菜属植物采用HPLC进行鉴定,由于各种植物所含的二萜成分结构不同而图谱也相异,同一品种植物虽产地不同但图谱仍一致,故具有鉴别意义。阮德娇等[20]对香茶菜属植物中的冬凌草甲素等8种二萜化合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此法对香茶菜植物的有效成分及其二萜化合物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前导性筛选手段。

3药理学与临床研究

近期对香茶菜属中二萜类和黄酮类化合物有许多药理研究报道,而以前者为多,如抗菌、抗炎、抗病毒作用[21,22]、抗肿瘤作用[23]、护肝作用[24]、对平滑肌[25,26]和心血管[27]作用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卢长安等[28]作了山地香茶菜提取物对艾滋病病毒1型(HIV-1)的实验研究,表明它对HIV-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于溪黄草能否按照此思路进一步做一些药理研究,至今见诸报道的很少。廖雪芬等[29]用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溪黄草的水提取物作了一些药理实验,结果表明三者均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部炎症反应,降低CCl4引起小鼠肝损伤后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升高的作用,而狭基线纹香茶菜和溪黄草的提取物能对抗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管通透性作用,说明三者都具有消炎利肝的作用。临床上,线纹香茶菜因清热利湿褪黄等功效,故广泛作为消炎利胆片、复方胆通片等中成药的主要原料。近期有报道用溪黄草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00例[30],用溪黄草与白花蛇舌草、虎杖、丹参等制成制剂治疗乙肝68例(有效率84%)[31],用溪黄草与其他药制成“炎瘤宁栓剂”等[32]。

4小结

综上所述,溪黄草来源为香茶菜属植物线纹香茶菜,今后应在分清与其他同属植物区别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分析技术,加强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重点是二萜类和黄酮类。而药理学方面应参考同属其他品种的研究,着重在消炎、护肝及抗肿瘤方面,以其开发出更确切有效的医药产品。

参考文献

1,陈林姣,李植华,赖小平,等.中药材,1996,19(4):169

2,肖树雄,杨启存,吕,红.中药材,1993,16(6):24

3,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二册.南宁:广西科技出版社,1996:279

4,陈健南,赖小平,刘,念.中药材,1996,19(2):73

5,吴子超,周令仪,刘若雅.中药材,1990,(11):23

6,周晓东.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0,(2):113

7,冯毓秀,宋万志,陈,红.中国药学杂志,1991,(3):147

8,赖小平,陈林姣,陈建南,等.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3(3-4):83

9,陈林姣,屈良鹄,施苏华,等.中国中药杂志,1998,23(6):328

10,曾元儿,赖小平,徐,晖,等.数理医药学杂志,1997,10(3):204

11,程培元,郭跃伟,许美娟.药学学报,1987(12):3

12,王兆全.华西药学杂志,1988,(1):38

13,李广义,宋万志,季庆义.中药通报,1984,9(5):29

14,吴兹武.化学学报,1986,44(11):1139

15,金人玲.中药通报,1987,(10):39

16,赵清治,张雁冰,薛华珍,等.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7,32(4):77

17,郭跃伟,程培元.中草药,1991,22(8):371

18,郭跃伟.中草药,1992,23(7):380

19,胡俊宏.南京药学院学报,1986,17(2):143

20,阮德娇.云南植物研究,1986,(8):109

21,张春芬.济宁医学院学报,1992,15(1):11

22,陈慧芳.国外药讯,1996,(7):32

23,葛日萍,陈维洁,王晨光.细胞生物化学,1995,17(2):83

24,姚素华.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4):46

25,李素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5,18(1):17

26,李惠兰.中药通报,1988,(10):46

27,张春芬,李建美,王道生.中药药理与临床,1996,(2):15

28,卢长安.中国中医医学杂志,1998,4(4):25

29,廖雪芬,廖惠芳,叶木荣,等.中药材,1996,19(7):363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例11

1.2材料三裂叶海棠原植物2004-11采集于溆浦县龙庄湾乡四宝山,并移栽于怀化医专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心中草药种植基地。三裂叶海棠茎、叶、花药材样品均从溆浦县龙庄湾乡市场购买,经梅树模副教授鉴定为蔷薇科植物三裂叶海棠Malussieboldii(Regel)Rehd.。

2方法与结果

2.1原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2~6m。嫩枝有毛茸。小枝稍有棱角,暗紫色或紫褐色。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或卵形,互生,长3~7.5cm,宽2~4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尖锐锯齿,常3(稀5)浅裂,下面沿叶脉处有短柔毛;叶柄长1~2.5cm,有短柔毛;花4~8朵,集生于小枝顶端,花梗长2~2.5cm,有柔毛或近无毛;花冠粉红色,直径2~3cm;雄蕊多数;花柱3~5,中下部有长柔毛。梨果近球形,直径0.6~0.8cm,红色或黄褐色,萼裂片脱落[1]。

2.2药材性状

2.2.1花卷缩成不规则形状,长约1.5cm,灰黄色。总苞上密被短毛茸。花4~8朵集生于花枝顶端,常留有花梗,花梗长2~2.5cm,有柔毛或近无毛。花萼5瓣,合生,黄绿色。花瓣黄棕色。花托倒圆锥形,雄蕊多数,子房下位,花柱3~5裂,花柱中下部密生白色长毛茸,花柱上部无毛且分离。气微、味先微苦、涩,后微香、回甜。

2.2.2叶卷缩,长1~3cm,灰褐色,芽总苞灰绿色,留有总梗。叶片展平后长1~2cm,宽1cm,椭圆形、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圆形,边缘有不明显小锯齿,腹面深绿色,密被柔毛,背面浅绿色,沿叶脉处有短柔毛。

2.3显微特征

2.3.1花粉末灰黄色。单细胞非腺毛平直或弯曲,长211~985μm,直径11~21μm,偶见棕黄色的腺毛;螺纹导管,直径4~12μm;草酸钙方晶和草酸钙簇晶多见,花粉粒具翅,直径32~109μm。见图1。

2.3.2叶

上表皮:表皮细胞为长方形,单细胞非腺毛狭长,顶部锐尖或稍钝,长280~730μm,直径14~21μm,壁厚2~4μm,表面光滑;腺毛腺头由多个细胞组成,直径70~86μm,内含黄棕色分泌物,腺柄由多个细胞组成;偶见不定式气孔。见图2。

下表皮:表皮细胞不规则,排列紧密,有众多不定式气孔,副卫细胞4~7个。

横切面:上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可见单细胞非腺毛,偶见棕褐色腺毛。栅栏组织由1~2层细胞组成,呈圆筒状,排列紧密,内含草酸钙簇晶,海绵组织由3~4层类圆形细胞组成,排列疏松。主脉表皮上有大量的非腺毛,主脉中央为木质部,其颜色较深,下方是韧皮部,薄壁组织发达,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见图3。

粉末:淡绿色。单细胞非腺毛狭长,顶部锐尖或稍钝,长296~859μm,直径12~26μm,壁厚2~4μm,大多表面光滑。螺纹导管直径5~17μm;草酸钙簇晶众多,大多分布在叶肉中,直径10~21μm;另可见大量的方晶,在导管旁薄壁细胞中排列成纵行。见图4。

3小结

三裂叶海棠花柱下部1/3合生,上部2/3分裂为3~5,合生处上部1/2有白色长茸毛,这是鉴别三裂叶海棠原植物及药材花的重要特征,这与文献记载“花柱基部有长茸毛”[4]略有不同。另外花粉粒具翅,也是三裂叶海棠花的鉴别特征。

三裂叶海棠叶的横切面中栅栏组织多排列两层,副卫细胞4-7个,比较特殊,可作为三裂叶海棠药材叶的鉴别主要特征。

三裂叶海棠茎、花与叶可同等入药,并且市面上有成品供应,但是三裂叶海棠生长缓慢,以茎入药破坏资源,故不提倡以茎入药。

三裂叶海棠叶中的成分除多酚含量偏低外,其余成分均与传统绿茶相近。多酚物质是形成茶苦涩味和收敛味的主要物质,许多消费者对茶的苦涩味十分敏感。三裂叶海棠因多酚类物质含量低故苦涩味少,先苦后甜,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另外它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有8种氨基酸。因此,三裂叶海棠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茶饮料,相信在经过合理、科学的研究开发后,三裂叶海棠应用必定大放异彩[2]。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38.

[2]汪冶,孟铁兵,梅树模,等.三叶海棠-苦丁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J].中医药导报,2006,12(8):90.

[3]赵良忠,段林东,刘放求.三叶海棠营养成分研究[J].邵阳高专学报,1996,9(3):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