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9 09:29:24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例1

医院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给目标群体以鲜明、正确的印象,否则很难推介自己的服务,尤其是容易给目标服务对象以错误的印象和就医导向[1]。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目前多数城市医院已形成了系统的宣传体系,而大多数基层医院还缺乏宣传意识,导致群众未能了解基层医院服务能力,盲目涌入城市医院治疗,结果造成城市医院“一号难求”和基层医院一定程度上的医疗资源闲置。因此,基层医院做好宣传工作是必要的,它能正确引导患者选择合适的基层医院进行治疗,充分利用基层医疗资源。

1.宣传造就基层品牌

医院宣传工作可以积累医院无形资产,创造社会效益,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宣传工作是医院与社会沟通的窗口和纽带[1]。从做好宣传工作开始,让患者认知并选择尝试,医院才有机会在患者心中树立医院品牌。做好医院宣传工作,能提升医院知名度,正确真实的“曝光”医院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会使医院美誉度也随之提高,进而形成医院品牌。医院品牌的创建并非是实力雄厚的大医院才能做到,针对基层医院而言,患者对一个专科或一位医生的价值取向都有可能成为该医院的品牌,这个品牌直接决定着患者是否信任,进而是否选择。因此,基层医院可选择利用有限的资源去着重宣传自己的某个学科、某种技术、甚至某名医生……到位的宣传加上真实的技术,必将获得患者的肯定,患者从信任医院的一个医生开始,会逐渐信任医院的科室,直至信任整个医院,医院在患者心中便成为一个品牌。

2.逐步选择合适的宣传途径

目前,多数基层医院不重视宣传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财力,外加受到城市大医院在各类广告媒体上做出的华丽宣传资料冲击,基层医院自感无法与其竞争。那么,明确目标服务对象,选择正确的宣传途径便成为基层医院做好宣传工作的指导思想[2]。基层医院服务对象以基层群众为主,运用基本的宣传途径亦可满足该群体的宣传需求。下面列出的宣传途径供大家选择探讨,基层医院可结合自身情况逐步选择更进一步的宣传方式。

2.1 基本展示

基本展示是最简单易行、花费低的办法,通过有针对性的制作板报、标识牌,设立宣传栏,拉横额等方法,对各类活动、医院各科室、专科专病、新技术新项目、特色疗法、知名专家等进行有针对性的展示。这种方法直观、及时、易行,但要及时更新,任务较繁琐。

2.2 无偿服务

无偿服务是增加群众对医院亲近度的最好方法。亲近度即患者产生医疗需求时首选该医院的程度,间接反应民众对该医院的信任与认同[3]。无偿服务最常见的是医院自行组织的义诊和志愿者下乡活动。通过利用医院自有资源,不定期为群众提供院外义诊,做常规检查并进行健康指导等。此外,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时,医院除积极配合上级实施抢救外,有条件的医院还可另外组织一队医疗救援志愿队到事发现场求援。

2.3 电话回访

电话回访是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定期跟踪回访,对其身体状况、治疗效果等进行“电话观察”。这种方法由各科室分科执行,提高患者满意度。电话回访在刚开始实行时会遭到部分患者的质疑,认为医院纯粹是为了经济利益,想再次将其“骗”入院捞金。因此,各科室做电话回访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耐心、细心、责任心的真诚回访定会打动患者,在患者心中树立医院品牌。

2.4 宣传卡

宣传卡是各行业运用最广的宣传方法,也就是通常说的“传单”。针对医院而言,医院可制作多种有针对性的宣传卡发放给群众,如:专家门诊卡、特色疗法卡、各科简介、新技术新项目介绍卡、医疗设备介绍卡、医院简介卡等。若先对区域内多发病常见病进行调查,然后有针对性的制作地域发病率较高的宣传卡,效果更佳。此外,在换季及某疾病高发季节,印发健康知识宣教卡,效果非常好。

2.5 软性广告[4]

软性广告是在医院为患者提供的一次性杯子、药物袋及患者持有的就诊卡、门诊病历等物品上印刷医院的电话,简短简介,并以地图的形式形象直观的标注出医院的地理位置、专家门诊时间等内容。这种方式存在时间长,效果明显。

2.6 电子屏展示

目前,电子屏展示运用广泛,经费投入也不高,可用时间长,环保便利,一次投入、长期使用。在院内人流量大的位置设立电子屏,向患者及家属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等多样式的信息反复展示。

2.7 网络建设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今已是网络信息化时代,家庭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为医院宣传提供了便捷广阔的平台,建立医院网站成为逐渐成熟的宣传方式,如今网站的制作到挂上服务器的费用都不高。关键是安排后台工作人员加强网站维护,及时改进、更新,充实网站内容。访问量即是宣传效果的直观体现。

2.8 报纸刊物

报纸刊物的宣传之所以单独提出,原因是之前开展的电子屏展示和网站宣传为报纸刊物宣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将电子屏和网站宣传里的优秀内容投稿到各类报纸刊物发表。

其次,医院可自行推出“院报”,可为半月刊、月刊、季刊等,院报内容可多种多样,以医疗简介为主,兼顾医院动态、保健养生、地域时事、好人好事、生活体会、开心一刻等版块。发放对象以患者及家属为主,由他们来宣传医院。

2.9 媒体广告

媒体广告是受众面最广,影响力最深的宣传途径[5]。媒体广告宣传效果是最好的,但是投入也非常高,针对基层医院而言,这是一种不一定选用的宣传途径。

3.树立全员宣传意识

基层医院要做好宣传工作,最好的方法是成立宣传科室,建立一支稳定的宣传队伍,按上述宣传途径递进进行,树立全员宣传意识,引入适当的激励机制对提供优秀素材的员工进行奖励,激励全员参与宣传,带动医院宣传工作前进。对于限于人力、财力等因素无法成立宣传科室的基层医院,医院管理层可考虑推行“动员全员宣传、人人都是通讯者”的宣传模式。

总之,加强医院文化建设,让员工意识到宣传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不但解决了基层医院人员紧张、科室暂不完善的问题,还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主动投入到医院宣传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陈孟利.创新医院宣传工作的思路与探讨.现代医院管理,2011,4(2).

[2]冯璇.新时期医院宣传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现代医院,2011,10(11).

[3]程暘.品牌营销策略对医院发展影响的思考.现代医院管理,2011,4(2).

[4]杜焕艳.浅谈新形势下医院宣传工作的传播方式.中外医疗,2011(26).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例2

研究设计与资料获取

市民对低碳生活的认识是怎样的呢?他们通过什么途径产生这种认识的?有效的宣传方式有哪些?政府和大众媒体在宣传低碳理念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为回答这些问题,2010年11~12月笔者以兰州市城关区18周岁(含18周岁)以上的市民为对象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采取多阶段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到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97.5。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处理。在95%的置信度水平下分析调查结果。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240名市民对低碳生活的总体认知状况,包括态度、了解程度和途径;第二部分调查低碳宣传状况,主要从传者、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

实证分析

(一)对低碳生活的认识

1.了解程度不一,总体有一定了解

调查结果显示,82%的被调查者对“低碳生活”这一概念有一定了解,仅有4%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此非常了解,仍有3%的被调查者表示对“低碳生活”不了解。

2.主要通过媒体宣传、网络途径、街道小区内的宣传栏了解低碳生活

在所有的了解途径中,选择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和广告、网络社区论坛讨论等网络途径、街道小区内的宣传栏这三种途径的人数最多,分别占83.5%、45.2%、24.8%。从环保机构了解低碳生活的比例仅为8.2%,可见环保机构对此的宣传力度还远远不够。此外,人际传播的作用不明显,家人朋友之间对此的交流比较少,可见低碳生活还未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话题。而作为新媒体之一的手机在人们了解低碳生活方面几乎没有发挥应有作用,仅有3.2%的受调查者通过这一途径了解低碳生活。

3.对低碳生活方式主要持赞成态度,但仍有疑虑

绝大多数受调查者对低碳生活这一生活方式持赞成态度,仅有9.1%的人持无所谓态度。而在对执行低碳生活是否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进行调查时,只有约1/3的受调查者明确表示执行低碳生活不会降低生活水平,有20%的人表示不确定会不会降低,认为可能会降低与可能不会降低的人数基本持平。

(二)低碳宣传

1. 低碳生活的传播效果

霍夫兰在《说服与传播》一书中指出,在新态度的学习过程中,有三个变量十分重要: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承认一个事实,一个人并不会注意每一个遇到的信息刺激。理解,承认另一个事实,即信息如果过于复杂或模棱两可,将不能被目标受众所理解。①同时信源的可信性影响着传播效果。②

虽然人们在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听说过与低碳生活相关的事项,但这并不代表着人们会把听到的告诉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都是因为对所听到的事情的真实性有所怀疑,或者是觉得事情本身没什么重要性,因此也就没有二次传播的价值。就受调查者对与低碳相关的事项听说情况来看,虽然人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这些事项,但是选择将自己听说过的这些事项和朋友家人谈论的人数还不到30%,明确表示不会向家人朋友提及的人数却占到将近20%,近一半的人选择可能会向家人朋友提及这些事项。这就表明,低碳传播有待加强,这与低碳的宣传息息相关。

赖特的“四功能说”中强调大众传播具有社会化功能,即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③但在对人们日常接触较多的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大众媒体关于低碳宣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46.8%的受调查者表示大众媒体的宣传一般,认为这方面的宣传很少的比例占7.4%,还有3.9%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注意过,认为宣传比较多的不到40%。因此可以看出大众媒体对于低碳生活的宣传做得还不够到位,大众媒体没有发挥应有的向公众传递信息的作用,也导致了相当数量的人对低碳生活不了解。

2.低碳宣传的传播渠道

低碳宣传的方式和措施多种多样,其有效性也不尽相同。在此次调查中,调查者对常见的方式和措施进行了分析:

(1)总体看来,最有效的三种宣传方式是广播电视宣传、组织低碳的相关活动和报刊的宣传。组织学习班、进门入户宣传、传单和横幅这三种方式选择比例最低,可以看出宣传可行性不高。

(2)在保障低碳生活被更大范围地推广和执行的措施中,近一半受调查者选择“组织多种宣传方式”和“媒体加大宣传力度,建立监督体制”。此外,选择“国家制定政策和奖惩制度”的比例也较高(20.4%)。出台专门法律以及市民之间相互鼓励监督都不能保障低碳生活被更大范围地推广和执行。

3.政府在低碳宣传中的角色

在调查中,81.8%的受调查者表示政府有必要号召市民执行低碳生活,认为在宣传低碳生活中政府的作用可有可无的比例,与明确表示政府没有必要号召市民的比例基本持平,都在10%左右。此外,调查者也对认为政府没有必要号召市民执行低碳生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66.7%的受调查者认为低碳是要市民身体力行的,政府不是执行主体,市民才是;28.6%的受调查者则认为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宣传内容空洞,都是口号性的,对于市民来说没有实际意义;4.7%的人认为是否执行低碳生活完全是个人的态度问题,和政府是否宣传无关。因此,可以看出在低碳宣传中,政府的宣传是有必要的。而在低碳的执行中,市民才是主体,是否采取低碳生活方式完全看个人,政府宣传与号召只是外在因素。

结语

对以上分析进行概括,可得出以下结论:

(一)从认知层面来看,人们对低碳这一概念已较为了解,但仍存在概念认识不清等误区。大部分人都是通过媒体宣传和广告、网络途径、街道小区内的宣传栏了解低碳生活的,说明这三种方式关于低碳生活的宣传较多,同时也表明宣传方式不够多样化。

(二)在传播渠道中,最有效的三种宣传方式是广播电视宣传、组织与低碳相关的活动和报刊的宣传。此外还需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比如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奖惩机制。从传播效果来看,大众媒体对低碳生活的宣传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做得不够到位,目前的宣传不能满足市民的需要;低碳理念在人际传播中的效果欠佳,一些居民缺乏低碳意识。

(三)从宣传主体来看,政府的宣传是有必要的,但宣传策略不够灵活,内容较为空洞,与人们生活缺乏实际联系。此外,环保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宣传作用。

注释:

①熊澄宇:《西方新闻传播学经典名著选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例3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以文化创意为中心的主题公园在各个地方城市中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类似的地方文化园在发展中,却存在着过度商业化、题材重复趋同、园区设计简单粗糙以致模仿抄袭等现象。文化园的发展只注重商业效益,而忽略了文化园本身所带给旅客的文化享受和教育益智作用。本文试图从文化园的宣传教育途径说起,立足于笔者所在的许慎文化园的工作实践,对当前文化园的宣传教育提出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一、文化园的宣传教育途径

所谓文化园是指在特定的地理区位将一地方的文化与娱乐施以最集中的方式集中在该地理区位内,国外学者又称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它是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结合,是多项使用功能如工作、休闲和居住等的结合,国内典型的有杭州东方文化园、许慎文化园。在文化园的宣传过程中,园区工作者只有把文化宣传与文化教育更好地凝结在园区的运作理念中才能为文化园注入持久的动力。为此,建立一种以旅客为主体、以社会为依托、以园区工作人员为推动力的教育宣传途径就显得尤为必要,正是在这个意义笔者就园区的宣传教育途径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1、特定的年度活动

当下文化园主要采取广告为主的宣传方式,并未认识到文化园作为城市文化中心的纽带作用,这就让有些文化园在经营过程中趋向于商业化和低俗化。而有些文化园因为文化地位过低,也很难在地方形成舆论优势,得不到地方政府良好的口碑。因此为提高文化园的价值定位,相应地承办一些官方或民间年度活动,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些活动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围绕着某一主体的高峰论坛、研讨会,也可以对外承办一些诸如文化博览会、商品展览会,做到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如在2010年在许慎文化园举办的第二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就既体现了文字文化历史,又增强了文化园的对外承办活动能力,本身还作为新闻增添了文化园的影响力。还有厦门惠和石文化园依托地区优势,不定期地对外承办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也值得借鉴。

2、资源主导型的园内宣传

文化园的关键因素在于文化,它是为了满足旅游者多样化休闲娱乐需求和选择而建造的一种具有创意性游园线索和策划性活动方式的现代旅游目的地形态,那么以特色文化为主导的资源型优势就要充分显现出来。单纯的娱乐式、科技式园内构建极易使文化园成为现代娱乐消遣场所,而过度的文化灌输又会使文化园丧失旅客,达不到教育的普及功能。这就要求,在现代文化园的宣传过程中,既要突出文化园的乐趣,又要突出文化园的教育功能,园内宣传可以说能很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园区内,依据现有硬件资源,对游客进行教育,达到深层教育与宣传的效果。正如当下的中华回乡文化园、许慎文化园一样正是抓住了回乡文化和汉字文化这两种特有文化资源,才得以成为国内文化园的典范。

3、地方特色文化教育和科研

单一的文化宣传对于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主体公园显得还不够,而教育和科研的免费开放对于文化园的宣传可以说是一种很大的促进,其潜在宣传能力有着不可估量。具体的做法比如定期接待中小学生团体,并给予价格上的优惠或者免费对他们教育宣传;同时与相应的科研团队或教育机构合作,从而使文化园成为教育基地或者科研基地等,这些都是经实践证明很有效的做法。它既避免了低俗化,同时又提高了文化园的知名度,又可以使文化园能够发挥文化普及作用,一举数得。

二、文化园宣传教育的作用

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经营体制下的文化园也要发挥其模范作用。因此加强文化园的宣传教育,增加文化园的宣传教育途径的作用主要如下:

1、文化园的宣传教育可以树立城市更加美好的形象。文化园本身就是地方城市对外的窗口,是外人了解该地方的重要途径,潜移默化中,文化园很可能就成为了所在城市的标志,如丰润的曹雪芹文化园、漯河市的许慎文化园,它们同时也是城市的重要文化象征。

2、文化园的宣传教育可以达到宣传与教育相结合的双重效果。文化园自身立足于文化建设,又在宣传中赋予教育功能,这就和一般的商业宣传迥然不同,这种“寓宣传于教育之中,置教育于宣传之内”的宣传方式,能够使旅客增长知识,了解民族文化,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旅客们获取园区文化的主观能动性。

3、文化园的新型宣传途径还能响应党和国家的文化强国口号。文化园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下的一种文化经营方式,理应担负起文化宣传和文化强国的责任。文化园的宣传教育可以使旅客们自身成为文化持有者,进而成为文化宣传的主体,这对于园区的建设、发展和宣传都有着长远的促进作用。同时,文化园的宣传教育又开拓了教育的第二课堂,实现了整体文化园的价值定位,在地方上发挥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作用。

三、结语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例4

在实际的管理过程当中,仍然存在部分的管理工作人员对新闻宣传认识不到位、管理上不够重视、支撑力度不大等现象,导致新闻宣传工作人员处境尴尬,工作开展不顺,严重地阻碍了新闻宣传的推广和应用。其次新闻宣传局限性小,格局不够宽广,目前新闻宣传工作仅限制在新闻宣传部门、通讯员等有限职能部门及工作人员身上,现场技术、生产人员宣传意识淡薄,往往好的经验做法不主动宣传,好的经验措施推广范围窄,传播力度不够大,新闻宣传工作的经纬度亟需拓宽。第三,国企的各种工作会议精神、政策方针等向下传达时显得枯燥无味,员工缺乏兴趣了解,导致部分好的政策方针在现场得不到有效推进。

二、在国企管理当中发挥新闻宣传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全面提升员工宣传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是新闻宣传的根本做法,宣传工作的服务对象是职工群众,依靠的力量也是来之职工群众,坚持协同联动是开展好宣传工作的有效途径。要强化全员宣传意识,提升现场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的写作能力,形成敢写、敢交流的良好氛围,通过宣传报道,推广现场好的工作方式方法,将现场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时推广出去,形成引领互学、互助的新风气。同时加强基层通讯员对现场的动态信息掌握,直击一线,及时采访,及时宣传,提高新闻宣传的时效性。其次加强新闻宣传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全面提高新闻宣传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水平。形成统一联动的工作机制和运行模式,构建“大宣传、大政工、大平台”的宣传格局。

(二) 不断进行优化创新

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当下,国企管理工作人员应当结合国企实际情况坚持守本开新,必须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合理地利用新闻宣传进行国企管理,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地发挥新闻宣传在国企管理当中的导向作用,使国企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科技的快速发展为新闻宣传提供了更多的有效途径,因此,国企的新闻宣传必须紧密结合时代,有目的地对管理生产方式做出优化创新。只有在准确地掌握了舆论方向和时代的脉搏前提下,国企的新闻宣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报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例5

一、高校突发事件与不良舆情的关系

1、高校突发事件概述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无预见因素突然发生,大学生个人、群体起主导作用的,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其兼具突发性和危害性等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由于其特有的突发性,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它的突出特点是时效性强、反应剧烈,因而对高校工作大局的稳定影响较大。

2、舆情的内涵及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成因分析

舆情是指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舆情因变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社会现象产生的看法、意见及态度。据此定义,我们发现舆情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其一,是构成舆情主体的民众;其二,是构成舆情客体的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价值取向;其三,是构成舆情中介机制的舆情因变事项;其四,是舆情空间。由于不同舆情的发生时间、空间以及引发的舆情因变事项不同,所呈现的状态及对社会管理者及其政治价值取向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良好的舆情可以造就社会和谐、稳定的氛围,不良舆情却会给社会带来冲突,甚至会导致危机的产生。

对应于高校这一特殊的社会组织,我们发现其系统内部要素存在舆情形成的四个要素,即高校教职员工及其学生对应舆情主体,高校管理者对应舆情客体,高校内部事件对应舆情因变事项,高校对应舆情空间。同时,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属于高校内部事件的一种,因此其发生必然会导致突发事件类舆情的产生。当高校发生突发性事件后,一般情况下都会引发该校师生的困惑、不安、恐慌等心理反应,进而会引发师生对突发事件本身及其对情绪状况的影响,产生心理、思想上的变化从而形成一定的局部不良舆情。而且,这种事发当地的师生心理、情绪、思想上的变化,还会通过口头对话、网络等载体的传播在很短时间里辐射到周边区域,从而形成新的更大范围的不良舆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3、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扩散途径分析

目前,我国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扩散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公共场所。比如餐厅是高校师生日常生活的地方,高校师生的情感体验、学习就业压力、思想和心理的困惑都会在餐厅和同学或同事的交谈中体现出来;二是社团集会。高校有众多社团,这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又是能引领校园舆论的主要环境。社团中,学生们畅所欲言,特别是对时政问题的讨论,很容易形成舆论冲击波,导致舆情的产生;三是网络媒介。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高校师生越来越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感受,并且网络论坛已成为高校师生表达与传播舆情的首选方式。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扩散途径可归纳为两类:现实途径和虚拟途径。现实途径主要通过语言、文字等现实媒介传播,从而形成现实舆情,即社会舆情,包括口头语言类舆情、书面文字类舆情等;虚拟途径主要通过网络等虚拟媒介传播,从而形成虚拟舆情,即网络舆情,比如各类帖子、博客等。因此,要消解此类舆情,只有同时消解这两种类型舆情,才能有效实现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消解目的,实现高校师生与管理者思想一致,从而有利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消解模式的心理学理论分析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要消解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也就是要改变受众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反应态度。据此,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中有关“社会态度改变”的理论来分析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形成与转变机制,从而探寻出有效消解此类舆情的策略。

一般来说,态度形成以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很难改变。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能够运用一些策略来实现态度改变的效果。研究表明:宣传教育能有效改变人们的态度。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

1、宣传教育要与两种途径相结合

宣传教育有两种途径,即中心途径法与外周途径法。中心途径法是突出信息中所包含的本质特性、合理性论据等方面,通过引发人们的自我思考来改变态度的方法。外周途径法是宣传教育者向人们提供那些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实验证明,中心途径的说服效果比外周途径更持久。因为要想通过中心途径法转变态度,必须经过深刻的分析思考并要得到内心的认同;而外周途径法则是基于外部线索,这些信息提示所发生的影响可能很快减少。其次,通过中心途径来改变态度比通过外周途径对行为有更好的预测性。因为通过中心途径法转变态度是基于自我有目的的思考和精细加工,有助于自我觉察。

因此,我们在实际宣传教育工作针对不同群体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那些勤于思考、更具分析能力的人易被中心途径法说服,而当人们转移了注意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思考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达更具说服力。

2、宣传教育与权威性相结合

这里的权威性主要是指宣传者身份的权威性。C.哈夫兰特研究指出:宣传者权威性的高低与其宣传效果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宣传者权威性高,则宣传效果好;宣传者权威性低,则宣传效果差。这里的权威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身份性和形象性。身份性是指其所属社会地位。比如是专家身份或政府官员身份等。这些因素可以增加宣传者在被宣传者心中的可信度。形象性与宣传者的人格特征、外貌仪表以及说话时的信心、态度、亲和力等有关。讲话时口齿不清、畏首畏尾总是不及信心十足那样让人感到可信。但是,C.哈夫兰特通过研究又发现,这种正比例关系只是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时间一长,无论是宣传者的权威性如何,两者的宣传效果并无多大差异。并且指出,权威性高的宣传者在宣传之后即刻拥有很大的说服力,表现出极大的优势,但几星期后优势逐渐消失;而权威性低的宣传者在宣传之后一段时期,宣传效果会逐渐上升,从而最后两者效果趋于等同。

因此,宣传者的选择必须遵循权威性原则,并且信息的应当遵循“首因效应”原则,即在第一时间事实信息;在实际工作中,当人们接受宣传之后情绪激昂时,必须趁热打铁,以促使其态度的转变,当人们接受宣传教育之后无动于衷时,我们也不应操之过急,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并在此期间监控和调节其思想情绪,帮助他们转变态度。

三、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消解模式的运用

1、对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传统应对方式的反思

长期以来,高校对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的应对主要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采取传统的“堵”和“捂”的方法。即采取行政手段实行对信息进行封锁的策略。这种对信息人为限制和封锁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谣言满天飞,高校形象被妖魔化,引发广大师生的思想波动和对学校的不信任,这不仅使得高校难以有效处理突发事件,也给高校各项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另一种是高校对外采取“信息选择性”的宣传方法。即对外的信息尽量不涉及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这种方式多由于高校宣传部门欠缺有效的沟通机制,造成信息往往言出多门、口径不一,甚至会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如果这样,即使报道真实情况,广大师生和外界也难以相信。一旦如此,宣传部门会感到无所适从,很难协调还原真相,这样就营造了不符合事实的负面信息传播的土壤,严重威胁到高校的和谐稳定。因此,在高校建立一套有效的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消解模式势在必行。

2、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进行消解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内容涉及政府的重要活动、重大突发事件、政府决策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针对这些内容提供的一种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并且具有:满足公众知情权,实现公众的民利;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促进政府形象的建设,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和公信力的特点。因此,借助于上述心理学理论分析,可以认为:借助新闻发言人制度来消解高校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1)新闻小组的组织实施。突发事件后,要成立专门针对突发事件的新闻小组,小组负责人一般由高校党委宣传部长或分管工作的校领导担任,并且小组负责人和新闻发言人应该为同一人,因为这样可以体现出权威性,增强新闻的效果。新闻小组应该从一开始就应该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决策,及时做出部署。这样做有利于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及时了解舆论,并根据情况调整和改进环节。由于新闻人员参与了决策工作,了解实际情况,在时心中有数,使内容、方式和处置工作不脱节,有力促进了突发事件处理工作的进行。新闻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前有所准备,因为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去临时制定计划。良好的新闻效果建立在已存在的制度基础上,所以要把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设放在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平时要做好应对方案,并将其作为紧急计划进行讨论和训练。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就应该立即启动对应的突发事件应对方案。

(2)及时地评估反馈效果。高校突发事件的新闻不是新闻发言人向媒体和公众进行信息的单向传递,而是高校管理者借助于新闻发言人这一中介与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从而实现沟通消解不良舆情的目的。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新闻过程中建立反馈机制。因此,新闻小组必须对效果的反馈进行评估。高校突发事件新闻会的评估方法可以借鉴政府新闻会评估方法,从到会媒体数量、媒体权威性、媒体提问数量、媒体报道数量、相关报道主要观点、公众抽样调查和专家意见等方面,建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将其统计数据进行评估,通过评估,高校管理者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受众思想动态,得出结论,指导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

3、通过网络舆论引导模式进行消解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交互性、隐蔽性等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乐于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当代,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得到了空前迅速的发展。当突发事件产生时,高校师生往往第一时间通过网络探寻有关事件的信息,并对该类事件发表自己的评论,当其他网民看到事件与评论信息后,常常也会对其进行追加评论,如果不对其加以控制,受众将不局限于高校内部师生,也可能包括其他群体,这必将产生更大范围的舆情,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同时由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覆盖面有限,它只能控制现实生活中小范围的舆情,却无法有效消解通过网络这一虚拟媒介传播的更大范围的舆情。因此,在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基础上必须采取一种针对网络舆情的消解模式以弥补其不足。经过研究我们发现,通过网络舆论引导模式进行消解正好可以实现这一目的。

(1)建立网络新闻会制度。网络新闻会是指在一个虚拟的新闻现场,通过网络将无限分散的与会者组织起来,完成信息初始及与会者交流探讨的传播活动。随着网络的蔓延和发展,召开网络会已成为重要的信息公开方式。因此,在高校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高校管理者有必要借助于网络新闻会制度来及时引导舆论,澄清事实,避免谣言滋生,不断公开突发事件处理的新进展。在网络新闻会上,发言人不仅要接受高校师生、媒体的问询,还要回答网民提问。提问的范畴相对于传统新闻会更广,问题的内容也与传统新闻会不同,针对性更强。因此,高校网络新闻发言人要在事先扩大舆情调查范围,对公众和媒体关心的问题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公众和媒体的提问。

(2)实施网络舆情监控预警机制。掌握网络传播的信息监控权,加强技术管理措施,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和监督机制,有利于调节社会舆论导向,抵制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袭,实现高校管理者与公众之间的良性沟通。所谓网络舆情预警就是在计算机软件支持下,采用预测和仿真技术,对各种社会警源的变量进行监测、度量和评估,以及某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对网络及公共事务领域运行态势进行有效监控、做出前瞻性判断和预警,并就某一问题向决策者提供决策建议和参考依据的一整套人机智能化的现代管理系统。在系统使用过程中,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对网上反动、色情等方面的信息加以拦截;并对来访者进行身份确认;使用密钥验证、身份标识、数字签名等安全技术提高电子商务的信用等级等等。在网络舆情预警系统中采用上述措施有利于保证网络信息的健康和文明,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合理的使用网络舆情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知险情,有利于网络舆情的正确引导。

高校建立有效地突发事件下不良舆情消解机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应该重视战略思考和长期规划,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和消解模式,使高校管理者在处理和应付突发事件中处于主动地位,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危机就是危险和机遇,高校的每一次危机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又蕴藏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进而收获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突发事件管理的精髓;而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突发事件管理的典型特征。高校积极构建突发事件类舆情消解模式,便能遇变不惊、处之泰然,妥善处置好突发事件,消解不良舆情,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教学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 谢怀建:突发公共事件妥善处置分析研究――以高校为例[J].社会科学研究,2008(1).

[2] 张兆辉、郭子健:舆情信息工作理论与实务[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

[3] 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例6

2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对象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对8道艾滋病基本知识题的知晓率分别为64.75%~94.50%(见表2)。获得艾滋病知识的途径调查对象获得艾滋病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为:来自电视或广播的322人,占80.5%;来自宣传活动或标语、资料的167人,占41.75%;来自报刊书籍的93人,占23.25%;来自医务人员的90人,占22.5%;来自朋友或同伴的81人,占20.25%;来自网络的77人,占19.25%;来自其他途径的35人,占8.75%。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例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12-01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的是报刊、杂志、电视、广播、有线网络、宣传板报等传统媒体,是指依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而提供快捷服务的媒体形式,主要包括微信、博客、手机qq、手机网络电视、手机新闻、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新媒体因其传播速度和信息获取的快捷性越来越受到关注,也因为移动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而快速推广。宣传工作是软实力,但需要真功夫,在传统媒体条件下受到种种制约的高校宣传,可以在新媒体背景下大显身手。

1.传统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存在的问题

1.1宣传途径单一

传统媒体背景下,高校对外宣传一般通过报刊专题宣传、电视采访节目、报刊及电视新闻等途径开展,对内宣传一般通过校园局域网、广播、板报等途径开展,途径固定而单一。

1.2宣传受到时空限制

无论上述对外宣传途径还是对内的宣传途径,都受到较大的时空限制,时间上,电视采访节目、新闻、广播一般为一次性,对错过了播出时间段的受众来说,宣传效果基本为零。在空间上,报刊、板报局域网等空间要求明显,受众者必须要主动出现在该媒介的空间,而此空间由往往因为受众者的时间原因“擦肩而过”。

1.3面对公共危机时被动

高校大多宣传为主动宣传,当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危机时,宣传失去主动,变为被动,成为应付式宣传。对公共危机的宣传,主要是对外宣传,但因为对外宣传途径的限制,往往不能及时有效地将真实情况及时传播出去,特别是当负面宣传铺天盖地时,不能及时辟谣,宣传也就被动。

2.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的优势

2.1宣传途径多样化

当前,手机普及率非常高,成年人达到了85.8%,其中智能手机的普及率也超过了44%,智能手机的连网率更是达到72%。信息来源超过6成来自手机qq、微博、微信以及手机搜索引擎,特别是微博、微信的传播方式和速度,越来越受到宣传工作者在对外适时宣传时的青睐。而针对校内宣传,因为大学生和大学老师智能手机的普及率和连网率远远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选择空间更大。

2.2宣传不受时空限制

相对传统媒体,新媒体受到的时空限制较小,宣传工作者也不再受到办公地点、工作时间的制约,像微博、微信,随时可以发送宣传内容,随时可以更新内容,受众也不需要在特定的时空获取信息,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了解情况,并且获取信息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计。

2.3宣传成本低

传统媒体的因为媒体传播介质的特性决定了其高成本,像一整版的省级报刊形象宣传拨道可能需要8-10万不等的版面费,在部级报刊发一整版的形象宣传成本就更高了,并且一般不可能连续发稿。而通过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传播新闻,发送消息,传播成本几乎为零。

2.4宣传主动性增强

新媒体因为具有不受时空限制、宣传成本低等优势,既能及时宣传,又能与受众直接对话,进行在线交流。特别是在面对公共危机时,能及时根据事态发展或进展澄清事实真相,连续发送工作开展情况,让受众清楚、明了、理解并支持,减少负面压力,转被动为主动,牢牢掌握主动权。同时,通过微信,受众在转发时他们也就成为高校义务的宣传员,被宣传者也都参与宣传。

3.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宣传的思维转换

3.1由单一型宣传思维向组合型宣传思维转换

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创新,就像网络商店出现后,线下实体商店依然存在并继续发挥它的作用一样,新媒体的出现不可能替代传统媒体,也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即将提出历史舞台,相反,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相同之处,需要相互补充,还可能会相互促进。在高校宣传实践中,由于宣传力量与资源的有限,高校宣传需要转换思维,将单一型宣传思维向组合型宣传思维转换,既根据不同的宣传需要,采取不同的宣传媒体,面对校内师生的宣传,尽可能的选用官方微博、微信、手机qq或qq群,同时配合以传统媒体的板报、校报、广播等,进行组合。在对外宣传时,特别现在高校为争夺优质生源而进行的宣传站,因为不可能收集到考生及其家长的qq、微信等,可以更多地选择电视、针对学生的宣传画报等传统媒体,同时也要有针对性的将班主任的qq、微信加入高校的官方微信,适时发送生动的招生政策,进行招生咨询,进行病毒式传播;为了获取政府的政策支持,传统媒体,特别是政府及组成单位主要领导关注的日报、政府门户网站也不能放弃。可见,单一宣传媒体不能满足高校的需要,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进行组合,会事半功倍。

3.2由集中宣传思维向适时宣传思维转换

集中宣传思维,是高校最常见的一种宣传方式,它是指在特殊的时间点上,进行总结式、展览式的宣传。如在两会期间进行学校办学成绩宣传,在校庆时进行人才培养宣传,在招生时进行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宣传,在固定时间(一个月或两个月)通过校报、板报进行宣传等等。而适时宣传思维,是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时刻关注新闻事件,既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的开展或新闻事件的发展,在主旋律不变的前提下,捕捉“小微”新闻点,并将各个新闻点形成“小微”新闻,通过新媒体适时快速传播,这中选出模式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较强化整为零的能力。集中宣传在新媒体出现以前,起到了重要宣传作用,但相比新媒体出现以后,其宣传效果的局限就显现了。一是注重总结,高校不可能月月都有重大新闻,也不可能天天取得成绩,总结式宣传虽然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但素材总有被炒熟、炒烂的时候,受众者也会逃之夭夭;二是缺乏生动性,集中宣传往往长篇大论,模式固定格式呆板。但适时宣传可以将新闻或宣传稿件图形化、语音化、动漫化,简短化,吸引受众,让受众快乐接受,达到宣传的效果,因为新媒体的宣传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同一宣传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又可以多次发送。

3.3由被动宣传思维向主动宣传思维转换

被动宣传思维是指根据领导指示、常规要求或各个节点的宣传需要而开展的完成任务式宣传思维,如前面提到的在两会期间进行学校办学成绩宣传,在校庆时进行人才培养宣传,在招生时进行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宣传,在固定时间通过校报、板报进行宣传等等,都是被动宣传,新媒体背景下,宣传工作者应该要抛弃这种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而开展的宣传思维,主动宣传思维,顾名思义,不是等新闻而是这新闻。主动宣传不能在办公室进行总结式创作,而是要求高校宣传工作者走出办公室,到师生身边去发掘新闻。

3.4由专职宣传思维向兼职宣传思维转变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例8

中图分类号:B844.2、R749.0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12-0913-05

朋辈咨询(peer counseling)是受过半专业训练的并受督导的学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互动交流,对需要帮助的同辈提供倾诉、支持或咨询的服务[1]。朋辈咨询以其接纳度高、影响力大、易于建立关系等特点发挥着专业心理咨询不可替代的作用[1-2]。朋辈咨询的形式多样,热线电话咨询是朋辈咨询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2-5]。虽然咨询热线的实践应用较多,但大学生对热线的了解程度如何,为何寻求热线帮助,影响大学生使用热线电话的因素等基本问题尚无相关报道。本研究通过调查大学生对电话咨询热线的认知情况,分析大学生使用求助热线的影响因素,为高校朋辈辅导热线的推广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完全随机路栏访问法进行调查。由20名经过培训的同学担任调查员,在某工科院校的餐厅、教学楼附近等学生较为集中的场所随机获得调查对象,在征得同意后完成调查问卷。共发出问卷360份,全部收回,剔除个人信息不全,漏答、多答等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319份。其中男201人(63%),女118人(37%);年龄17~25岁,平均20±2岁;专业:理工科252人(79%),文科57人(17.9%),医学10人(3.1%);年级:大一103人(32.3%),大二79人(24.8%),大三76人(23.8%),大四61人(19.2%);生源地:大城市83人(26%),县城101人(31.7%),农村135人(42.3%)。

1.2 工具

自编朋辈咨询热线相关问题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①是否知晓热线(知道、不知道);②是否知道热线号码(知道、不知道);③知晓热线的途径(同学介绍、老师介绍、BBS、楼道宣传牌、传单书签、讲座);④设置热线的必要性(有必要、没必要、无所谓);⑤热线能否帮自己调整心态(能、不能);⑥遇到问题时的求助方式(独自面对、请教老师、告诉家长、求助同学、心理咨询、其他);⑦知道热线后是否拨打(是、否);⑧拨打热线的原因(有问题就拨打、周围找不到人倾诉时、隐秘问题不愿告诉认识的人时、无聊时、其他);⑨不愿拨打热线的原因(没时间、不信任接线员、不方便、不习惯这种方式、其他);⑩是否经常寻求帮助(是、否);另外还有个人资料,对咨询中心的了解等方面问题。编制的调查表经同学访谈、讨论后确定题目,并经小范围施测后修改问卷内容。

1.3 统计方法

进行描述性统计、χ2检验、确切概率计算。

2结果

2.1 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学生对热线的知晓率比较

在319名学生中,有112名知道有热线电话,对热线的知晓率35.1%。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的知晓率见表1。表 1显示,知晓率的年级差异显著,除大二略低外,知晓率随年级基本呈上升趋势。不同性别的知晓率也有显著性差异,女生知晓率高于男生。

2.2 不同年级、性别、生源地学生的知晓途径比较

知晓热线电话的117名学生中 ,知晓的途径按选择率从高到低依次是:书签传单26人(22.2%),BBS站点25人(21.4%),同学介绍24人(20.5%),楼道宣传牌21人(17.9%),老师介绍16人(13.7%),听讲座5人(4.3%)。不同年级、性别及生源地学生知晓途径的情况见表2。表2显示,一年级知道热线的主要途径是老师介绍和书签传单,二年级的主要途径是同学介绍和楼道宣传牌,三年级主要是书签传单、楼道宣传牌,四年级主要是BBS和同学介绍,而且高年级的知晓途径更为集中。在性别方面,男生知道热线的主要途径是书签传单和同学介绍,女生主要是BBS和楼道宣传牌。生源地的差异: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主要通过BBS、老师介绍及楼道宣传牌了解热线,来自县城主要为书签传单和BBS,来自农村学生以同学介绍和书签传单为主。

2.3学生使用热线的意愿及相关态度

在被调查的319名学生中,有2.5%的学生使用过热线电话。对“在知道热线电话后,会不会拨打”的回答(使用意愿),有57.7%的 学生表示会拨打,42.3%表示不会拨打。对“热线能否帮自己调整心态”,有65.2%的学生认为能帮助自己调整心态,有34.8%认为不能。对“校园内是否有必要设置热线电话”,有75.9%的学生认为有必要,22.3%认为无所谓,1.9%认为没有必要。经χ2检验,对上面3个问题的回答,不同年级、性别及生源地学生的选择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2.4 使用或不使用热线的原因

对“拨打热线的原因”的回答,有49.8%的学生选择周围找不到人倾诉时,17.2%选择隐秘问题不愿告诉认识的人时,11.0%选择无聊时,17.6%选择其他情况。对“拨打热线的顾虑”,45.8%选择认为解决不了问题,31.0%选择担心隐私泄露,13.5%选择怀疑接线员能力,9.7%选择其他。对“不拨打热线的原因”,59.2%选择不习惯这种方式,19.7%选择不方便,12.2%选择不信任接线员,5.0%选择没时间,3.8%选择其他。经χ2检验,对以上3个问题的回答,不同年级、性别及生源地学生的选择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2.5不同热线使用意愿学生对热线认知和使用态度比较

表3显示不同热线使用意愿学生对设置热线必要性的认识、对热线作用的认识、求助方式及不拨打热线的原因差异显著。认为有必要设置热线、热线能够调整心态的学生更愿意拨打热线,出现问题时愿意请教老师、告诉家长及求助同学的学生更愿意拨打热线,因为不方便而没有拨打热线的学生的使用意愿更强。

3讨论

钱铭怡等调查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状况,结果有40.9%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极其关心和非常关心,40.3%比较关心。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常识有一定了解,但也存在一些误区 ,如对心理健康的范围界定不清,对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概念混淆等[6]。他们还调查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专业工作的认知,发现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持肯定和重视的态度,但对许多具体问题存在误解,对专业领域的现状也不满意[7]。朋辈辅导热线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文献线索尚未发现大学生对热线的认知或态度的研究,本调查中,有35.1%的学生知道咨询热线,11.6%知道电话号码,说明大学生对热线咨询这一求助途径有一定了解。各年级的知晓率三、四年级较高,这与他们在校时间长、接触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多有关。知晓率的性别差异也很大,女生的知晓率高达45.8%,与女性更喜欢倾诉,寻求感情支持有关。对咨询热线的知晓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相关宣传工作的力度,也是大学生利用该途径解决心理问题的前提。

明确咨询热线的知晓途径对热线的宣传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总体来看,通过BBS了解咨询热线的学生居多,同学介绍次之。BBS作为一种新的交流平台,以其匿名性、平等交流和丰富的内容等特点受到学生欢迎,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校园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8],本调查的结果说明,BBS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各年级学生了解热线的途径不同,大一学生多听老师介绍及关注传单等宣传品了解热线,而大四学生更多通过BBS了解热线,对楼道宣传牌、传单、书签等传统宣传途径关注较少。随着年级增加,经同学介绍了解热线的人数增加,而经老师介绍的减少,从一个侧面反映咨询热线在学生中口碑相传的效果,以及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演变。在性别方面,女生的知晓途径主要是BBS和楼道宣传牌,而男生主要通过同学介绍和传单书签了解热线。不同生源地了解热线的途径也不尽相同,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从BBS了解的最多,其次是老师介绍和楼道宣传牌,来自县城学生以传单书签和BBS为主,来自农村的学生经同学介绍的最多。本研究结果提示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方面应多种途径并进,针对不同年级、性别采取不同宣传方式,要特别重视BBS的宣传作用,而且要发动同学、老师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本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能够肯定热线的作用和必要性,而且在知道热线后愿意拨打热线,并认为设置咨询热线很有必要,35.1%的同学知道热线,有2.5%使用过热线,折算后在知道热线的学生中有7.1%使用过热线,此比例和知道热线愿意拨打的57.7%有很大差距,说明对热线这种形式同学仍没有完全接纳,从本调查的结果看,原因主要是不习惯使用热线、认为解决不了问题以及担心隐私泄漏,这说明大学生中对寻求心理咨询热线的帮助仍有许多误区,需要进一步宣传热线咨询的优势和作用,提高热线咨询的受益面。

在影响热线使用意愿的因素方面,认为有必要设置热线、认为热线能够帮自己调整心态、经常寻求帮助的学生更愿意拨打热线电话,遇到心理问题经常寻求老师、同学、家长帮助的学生愿意拨打热线的比例较高。不拨打热线的原因以不习惯这种方式的学生最多,而选择拨打热线的学生在不拨打热线的原因一问题上,对不方便、不信任咨询员、没时间等选项的选择率仍然很高,说明即便是能认可热线的同学,由愿意拨打到实际的使用热线还需要克服一定的困难。此结果提示我们在咨询热线的推广方面,要加强对热线作用和保密承诺等方面的宣传,消除学生对热线的顾虑,认可设置热线的必要性,同时要加强热线咨询员的培训和管理,提供高质量的热线服务。

以往研究以对电话咨询热线的作用及技术探讨,以及对来电的问题类型、群体特点的统计分析为主[9-12],尚未见大学生对热线认知及态度的研究。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大学生对热线的认可程度、知晓途径、态度和使用意愿,可以为高校咨询热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作用的理论探讨提供依据,为进一步开展高校咨询热线工作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林静.朋辈心理咨询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作用的探讨[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8):26-28.

[2]Frisz RH. Multicultural peer counseling: counseling the multicultural student[J]. J Adolesc, 1999,22, 515-526.

[3]石芳华.美国学校朋辈心理咨询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07,(8):52-55.

[4]陈庆,童永炯.大学生心理干预新途径:心理咨询热线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93-94.

[5]张淑敏.朋辈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性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6,21(1):100-104.

[6]钱铭怡,马悦.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2):848-852.

[7]钱铭怡,马悦.北京市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工作的认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0):659-662.

[8]张春生.高校校园BBS:从公告板系统到校园门户网站[J].青年研究,2005,(10):14-20.

[9]葛缨,朱万里.重庆市自杀危机干预热线求助者110名心理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8):20-22.

[10]林英,徐瑜,陈锦辉,等.健康咨询热线中341人次心理问题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7,23(9):674-676.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例9

关键词 医院工作 对外宣传 宣传内容 宣传途径

一、宣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宣传就是把医院的良好形象推向社会公众,让社会公众知晓。它也是医院生存发展的需要。通过宣传医院的技术、服务、设备、环境、医德医风,不仅能吸引病源,增加经济效益,更能积累医院无形资产,对于医院公共形象的塑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宣传越来越成为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一种重要营销策略,也是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二、宣传的主要内容

1.宣传环境。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病人对就诊医院的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 医院的结构和布局,明亮的大厅,安静整洁的病区,清楚明了的就医指示标志,良好的医院人文环境。这些都会让患者对医院的印象加分,对医院有个更好的初步认识。

2.宣传技术。医疗技术是医院的生命线。医院特长技术要经常性地宣传,举例宣传,让社会形成一个共识。如某某医院骨科很有名等。患者希望医院专家多、技术实力强,更希望能把病看好,让病人尽快恢复健康。

3.宣传专家。专家是医院的一张名片或支柱。好的专家能带动一个科室,几个专家就能救活一家医院。当前医院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人才的竞争。专家是指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专业技术的人才。所以宣传专家非常重要,特别那些刚从外面引进的专家要进行全方面宣传,要让周边的百姓知晓,让周边的医疗机构也知晓,充分发挥专家的“鲶鱼效应”。

4.宣传设备。医院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医院先进医疗设备,先进设备不仅为医生的诊治提供便利,还让病人对医院多一份信赖、多一些认可。哪家医院拥有的仪器设备越先进,就证明医院对硬件设施的投资越大,医院的实力也越强。自然而然,社会就会选择这样有实力的医院去接受治疗。

三、宣传的主要途径

1.医院每位职工本身就是一个宣传载体。职工的个体形象对医院整体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他们的形象是医院实力形象的真正代表。职工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会对医院的公众形象以及医院自身信誉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力,每个人都是医院形象代言人。职工本身要特别注重个人形象,服装统一,穿戴标准整齐。工作时不能无精打采,漫不经心,不能抽烟喝酒打牌,不能上网玩手机玩游戏。对待病人要亲切友善热情,一视同仁,多用礼貌用语,要合适的使用尊称,不能对病人严斥厉吼,不能强迫病人接受检查,要耐心地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对病人及其家属的疑问要细心解答。

2.注重宣传工作者的作用。现在大多数医院都设有宣传管理部门或管理人员。日常宣传工作都由他们承担。宣传工作者要充当三种角色。一是充当记者的角色,在医院里宣传工作者就如社会媒体记者,要有新闻敏感性,要时刻关注院内发生的新事。遇到有价值的要及时写出来,及时通过网站或报纸进行宣传。二是充当编辑的角色。医院内部往往会有部分职工善于写作,喜欢写报道,投稿到院报、院刊或院网站。这就要求管理者对所投稿件进行修改、校对、审核。这就是履行一个编辑的使命。三是充当公关的角色。医院内会发生好事大事喜事,宣传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将它们推广出去,宣传出去。也许个人的力量有限,需要借助外界媒体。此时要求宣传工作者积极与各媒体记者编辑联系,利用各种关系进行公关,目的就是把医院宣传出去。

3.运用多种媒体,采取多种方式,全方位宣传。

(1)报纸、电视是常见首选的一种宣传方式。报纸价格低廉、容易保存,面向人群的范围广,容易使人接受,阅读起来也比较方便。电视宣传的优势就在于可以将事件和形象进行一定程度的强化,很直观。但时间短,需要反反复复的播放才能加深印象,达到理想中的宣传效果。还有互联网网站、光盘、宣传册、院报院刊等载体,在此不一一细说。

(2)策划手段可多种多样。可以和广播电视合作创办专题节目,将医院最新技术、最新科研成果、最新救治难病例面向社会进行广泛宣传。可以与报社合作,开办科普专栏,选派专家开展健康讲座。可以印刷资料,办院报或是医院手册,提高宣传品位。还可以利用医院专门的网站,宣传医院重点科室和专家个人资料、医院近期优惠活动等等。宣传具体内容要广泛多变,事件或是素材资料要真实可靠,要显出专业相关知识的特征,也要通俗易懂让大众容易接受,寓专业性、宣传性和趣味性于一体。

酒香还须勤吆喝。总而言之,医院良好形象的宣传,不仅是医院更好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社会发展、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

参考文献: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例10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23-0032-02

1新闻宣传在对于企业的重要价值

若企业管理工作是确保企业能稳步前进与发展的基础,那么新闻宣传工作则是保证企业整体发展方向精度的控制部分,企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层次、精度等都需要通过新闻宣传工字钢来予以指引。

1.1 新闻宣传工作是实现员工管理能力提升的基础

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工作主要内容是依据既定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发展路线、途径等制定对应的管理方式,保证管理工作落到实处。而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功能则是通过思想引导的方式,通过在企业员工队伍之间制造舆论氛围对员工的思想、行文进行导向,通过对事实进行报道、评述等,将企业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传播到工人的思想体系中。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新闻宣传工作可以通过采用报纸、电视、广播以及网络等媒体作为传播渠道,使得更多的群体接收到企业的信息,这是企业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手段。

1.2 新闻宣传是提高企业科学发展水平的有效方式

对于企业而言,合理可持续发展是保证企业员工队伍稳定以及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在管理过程中通过新闻宣传的方式积极的化解员工队伍中存在的矛盾、激励工作斗志,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基于此,新闻宣传工作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正确的舆论导向基础上,对企业的基本目的、企业精神、企业发展理念等进行宣传,以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以及工作思路作为基本的目的进行宣传,对企业的工作重点以及工作思路进行分析,为且也典型的人、事等提供创新与改革的方案。企业员工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必须从多个角度及方面了解企业的所有信息,从理念以及认同感的方向来对企业员工的思想进行统一,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发展动力,更好的给企业服务。

1.3 新闻宣传工作必须与企业的管理相辅相成

在大部分的企业中,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直接归属于企业的管理部门管辖。因此,新闻宣传工作实际上是强化企业管理,增强企业管理层次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企业改革以及推动企业科学发展的过程,两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尤其是在现代化的企业中,管理工作尤其要注重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这是提高管理效率、保证管理质量的重要途径。

2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现状

当前,大多数的企业管理人员通过管理工作实践已经意识到了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但是依然有部分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或者没有完全认识到管理工作的正确作用。少数的管理人员认为在企业管理过程中,新闻宣传工作的存在不具有必需性。当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时,不但需要占用企业本来有限的岗位,而且还需要花费较多的资金,而且所产生的效益不够明显,导致部分人认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开展没有效果。这显然是一种认识误区,若不将新闻宣传工作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将使得部分企业管理人员虽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业绩,但是没有有效的宣传,在刊物上没有文字、电视上没有图像、网络中没有声音时,将会打击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长时间下去将导致工作效率下降。部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过于注重自身的观念,而不能通过新闻宣传工作获得其他人的经验和理念,增加了管理决策失误的概率。

3新时期企业新闻媒体创新策略

3.1 坚持创新途径的丰富性

创新是保证新闻宣传工作效力的重要方式,而丰富的创新途径是维持创新工作效果的有效方式。因此,首先要通过加强新闻宣传专业知识学习的方式来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技巧,并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及需求对新闻宣传的方式进行合理创新,在体现时代特点的同时掌握其规律,保证新闻报道工的影响力;其次,要对新闻宣传的具体形式进行创新,坚持与企业的生产形式为基础,与员工群体相贴近,保证新闻没人的鲜活性与感染能力;再次,需要对新闻宣传的理念进行创新,不但要重视对企业内部的宣传,同时要将重点同时也面向社会,进行企业形象宣传;最后,必须对新闻宣传的机制进行创新,通过在企业设置专一的新闻机构形成完善的宣传网络体系,保证新闻宣传工作得到健全,便于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3.2 创新工作要突出企业所在行业的特色

新闻工作的创新必须体现在一个“新”上面,而这个新即是新颖,不但要保证新闻宣传工作的独特性,又要保证新闻工作与企业所在行业相互协调。所以,在强化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过程中,首先必须关注社会的动态,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实现工作内容的创新,并将之与企业所在行业特色或者是企业自身特色融合起来。只有通过这种持续创新的方式才能实现目标的完成,使得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具备长久的活力,让企业的宣传内容对企业、对社会产生足够的震撼能力,实现宣传效力的提升。

3.3 疏通信息渠道,营造发展氛围

信息渠道是企业进行所有宣传工的途径,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机制得以发挥的重要通道。因此必须构建沟通机制,疏通信息渠道,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赢得社会以及用户的长久支持和信任,这已经成为了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基础,这也成为企业新闻宣传工作的动力。为了实现企业与社会公众、媒体之间的沟通与互动,能够及时的将企业发展理念、改革方向以及企业文化向社会推出,必须加强企业与媒体、社会公众之间的联系,逐步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品牌形象。例如,可以通过主动走访新闻媒体的方式,利用新闻会等形式向公众企业信息,形成良好的新闻沟通渠道,实现企业内部沟通的协调与互动,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氛围。

3.4 利用新媒体作为重要的宣传途径

近几年来,随着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的开放以及应用,传统的单向、静态的获得用户信息的时代已经过去,当前已经是分享式、交互式、用户参与方式的Web2.0时代,已经成为了现代新闻媒体宣传的重要渠道,也是发展最为迅速直接的平台,其对传统的新闻媒体传播方式等已经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和影响。因此,企业新闻宣传工作中也必须重视对新媒体的应用。

首先,要求工作人员要懂得新媒体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因此,新闻媒体宣传工作人员除了要学习新媒体相关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在工作实践中逐步的提高自身媒体的素养。例如,针对新媒体的技术手段、特点以及其传播规律知识,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工作;其次,要对新媒体在舆论影响及发展过程中的整体影响作用进行整体把握,了解新媒体在当前舆论氛围营造中所扮演的主体格式;再次,要懂得新媒体实际应用的方法以及实际操作技巧,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区别进行区分,例如在利用新媒体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表达方式不能过于呆板,必须按照心理学特点,结合当前语言特色采取对应的方式进行宣传。通过这种方式与受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实现宣传工作的效力。

再次,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擅于使用新媒体,将新媒体与企业的工作结合起来,利用新媒体实现与受众的合理互动。例如,通过开设专门的微信账号,并邀请受众所关注的公众人物相关的信息或者发起相关的话题,这些都是使用新媒体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效方式。这样不但能够吸引年轻人关注企业的宣传内容,如果宣传得当,甚至还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4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的持续发展与改革与新闻宣传工作息息相关。企业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必须将新闻宣传工作作为管理工作的重要构成环节,通过从创新途径的丰富、信息渠道的畅通、行业特色的凸显以及新媒体应用四个方面对企业的新闻宣传工作进行创新,逐步建设并形成一支业务精湛、纪律性强的新闻宣传队伍。同时,保证新闻宣传工作开展过程中合理把握舆论发展的方向,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舆论发展进行合理导向,通过持续学习与更新知识将新闻宣传工作与企业管理内容结合起来,持续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宣传方式和宣传途径例11

在全球化语境下,东西方文化失衡现象越来越明显。为了促进文化间的平等对话,维护民族身份与世界文化多样性,加强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外宣翻译研究意义非同一般。“非遗”的外宣翻译研究不但能够有效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搭建起彼此沟通的桥梁,同时也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贡献。

一、“非遗”翻译研究现状

我国目前已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目前拥有“非遗”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对于“非遗”外宣的翻译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迄今为止只有两部英文版的“非遗”出版物问世。2008年,海峡文艺出版社的《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版)》。中国在自己传统文化向着世界传播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事文化遗产向世界范围内的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但是因为世界文化差异较大,中国一些基本风俗文化在翻译中可能面临着不知如何翻译的状况,在翻译中出现一些词不达意现象,因此在今后的管理中需要将翻译工作进行更加准确研究和使用。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的深入开展,国家与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不断增强。各地区已开始关注“非遗”这种独特而又丰富的文化形式的外宣翻译研究,纷纷立项支持,积极开展各地区“非遗”项目的翻译研究工作。如浙江省外文学会专题研究项目“从异化翻译视角看越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ZWYB2013007)”,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跨文化视域下的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研究(14JK1215)”等。研究者结合所在地区的“非遗”项目内容,运用不同理论,从不同视角,对“非遗”的外宣翻译展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如陈芳蓉(2011,2013)分析了“非遗”英译的难点,并从文化多样性的视角讨论“非遗”的译介。吴克炎(2011)探讨了“非遗”翻译的认同原则和针对性策略。覃海晶(2015)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从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中心”和“译本多元共生”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二、“非遗”特点对翻译的影响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点的认识是做好外宣翻译的前提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其特殊性。突出表现为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变异性、民族性、地域性、多元性等。这些特点从不同方面对其翻译造成影响。其中,活态性(也称无形性)是“非遗”区别于其他文化形式的最大特征,虽然它也有物质的因素、物质的载体,但它属于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需要借助行动展示出来,这也为翻译造成了困难,即翻译文本内容的选择与确定。“非遗”的独特性、民族性等特点注定翻译文本中会出现大量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专有项,也是翻译的主要难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中,需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同时需要保证翻译的内容符合国外的文化翻译特点,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传统文化的精髓,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翻译中去,了解国外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所翻译国家语言相结合,这样才能将中国非文化遗产的深层精神进行传播,保证翻译的完整性。文化的翻译需要各个国家之间文化的交融,这个是翻译中比较困难的内容,因此在进行翻译中需要将翻译内容和被翻译国家的语言融合,保证翻译的实用性。三、译介学视角下“非遗”翻译研究译介学最初是从比较文学中媒介学的角度出发,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翻译进行研究。译介学关心的不是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如何转换的问题,而是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译介学的视角有利于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的效果,对其有效传播与交流,传承与保护具有重大启示意义。译介作为文化传播行为包括五要素: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探索最佳译介模式取得译介效果。“非遗”的译介模式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译介主体”研究

“译介主体”是关于“谁来译”的问题。一般认为中译外的材料应该由外国人,即目标语为其母语的本族语者来翻译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播目的。但翻译的第一步是“理解”,而且“非遗”的材料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富含民族特色文化内容,即使中文水平较高的外国人在理解的时候也会出现一定困难。因此熟练掌握外文的中国译者还是首选,并且中外合作才能实现理想的译介效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工作不仅需要中国本身对文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和语言工作的外来工作者保持联系,将不同地区语言结构进行研究和交流,这样才能进一步将不同的文化进行了解。在进行翻译主体的选择时需要关注的是非文化遗产本身,而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工作过程,这样更加便于深入了解不同地区文化管理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

(二)“译介内容”研究

“译介内容”是指“译什么”的问题。由于“非遗”的活态性等特点,在翻译过程中的原语内容决定了外宣翻译的最终效果。“非遗”项目多以实践、表演等形式呈现,要想实现外宣翻译信息传播的目的,让非本族语者了解甚至认同这些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就要求译者要把活态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的阐述。“非遗”的文字材料并非都出自一人之手。有些是来自民俗学者,也有一些是来自“非遗”传承人。二者撰写的文本语言风格大不相同。这对译者提出了一定挑战。在翻译时,需根据外宣翻译的目的对原文内容做适当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过程需要关注翻译的主体,在进行翻译过程中需要将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进行深入的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需要较多的文化和思想,要想外来文化传人将各种思想进行吸收就需要将其进行动态的展示,与其自身的文化特点相符合,进一步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能够通过语言进行传播。

(三)“译介途径”研究

“译介途径”是指“怎么介”的问题。“非遗”的译介有别于其他以静态文字形式呈现的外宣材料。“非遗”的活态性决定了其有效传播途径必然需要实践活动或表演形式与文字说明相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因此除了传统的出版发行方式以外,还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更加便利、更加有效的译介途径。可以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联合媒体、高校、“非遗”传承人等进行多部门合作,不断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除制作带有英文字幕或解说词的宣传材料通过门户网站进行传播,还可以利用国际会展、体育赛事等活动开发多维度的宣传途径。同时还应该号召企业、社会组织甚至个人都积极参与其中。如旅游行业可以开发“非遗”相关国际旅游项目等活动。途径的选择是需要关注的问题,非物质遗产的宣传和延伸需要一定的介质,这样才能进一步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让其在国际上得到更多的认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需要社会各界人员的参与,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基本的价值。在进行传播途径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传播途径的选择,要将传播的途径和现代化传播手段相结合,利用网络平台更多的吸引人们注意力。

(四)“译介受众”研究

“译介受众”是指“传播对象”。外宣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传播信息并吸引外国受众。因此对于受众的研究直接影响传播的效果。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和领会受到所在语言文化环境和观念的深刻制约,相同文化团体成员之间所享有的“认同感”形成了属于该团体成员自己对事物的共同标准和期待。外宣翻译的受众是外国人,他们的社会历史、生存环境、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都与我们相去甚远,要想让外国受众了解并接受中国文化就要在彼此之间建立“认同感”。由于中外在文化和语言方面的巨大差异,译者要对彼此的话语方式和表达习惯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尽量采用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来表达。在进行认同感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扬,这样可以引起不同国家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进一步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在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播可以加强和国际上人员的交流与合作,例如在其他国家建立“汉文化”院校,从而加强国际间交流,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这样才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更加深入的传播。结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研究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具有重大意义。如何有效地把民族特色文化传播向世界各地是外宣翻译研究的首要任务。本文从译介学视角分析,根据“非遗”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认为译介主体宜中外合作,译介内容要灵活编创,采用多媒介多维度的译介途径以及译介受众认同的表达方式才能实现最佳译介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芳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英译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科技翻译,2011(5):41-44.

[2]陈芳蓉.文化多样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3(3):64-69.

[3]吴克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与读者认同[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133-139.

[4]覃海晶.生态翻译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5(5):15-19.

[5]李世涛.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和性质[J].广西民族研究,2007(3):182-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