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经典爱情感言

经典爱情感言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16 16:16:10

经典爱情感言

经典爱情感言例1

3、 也许时间是一种解药,也是我现在所服下的毒药。

4、 把痛苦和悲伤留给自己,不要通过伤害你所爱的人来发泄心中的苦痛。

5、 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

6、 心碎一旦到过极限,用多少时间,也愈合不完全。你知道么,胸口这里的心,碎了,完全碎了,怎么拼都拼不好。

7、 指尖的伤口仍未结痂,鲜血一滴一滴的溅落纸上,那样的显眼!又想起了记忆深处的你,我哭的那样的无助。

8、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

经典爱情感言例2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许多语言学习和应用上的障碍。因此,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通过阅读西方文学作品尤其是英美经典文学,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以及中外文化差异。鉴于此,笔者在介绍西方英美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基础上,分析了英美文学的特点、灵魂,并进一步对如何进行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学习研究中重视英美经典文学赏析的重要意义

作为学者或者文学研究者,只有阅读原著,才能捕捉西方文学阅读的经验,为日后的文学研究和文学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英美经典文学的阅读赏析,不仅可以了解英美经典文学的基本架构,而且可以熟知欣赏、评价西方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文字所蕴含的艺术魅力是源于文本自身的,这就要求必须从文本出发,来品味,来体会。此外,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对文中所描述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情感加以琢磨,在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对西方文学的学习兴趣,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英美经典文学的特点

西方英美经典文学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其一,善于利用社会生活实际来展现广阔的文化背景,赋予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将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表达得淋漓尽致;其二,擅长将现实主义的刻画与浪漫主义的氛围巧妙融合;其三,作者常常将情感寓于故事情节和人物描述之中,自然表达。英美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许多经典对白,就体现了上述特点。经典对白展现出众多唯美的文化蕴涵,细细品味,也许其中的一个词语的巧妙运用都使得整个句子意味深远,进而展现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个性所在。

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经典名著《简·爱》,自1847年问世以来受到众多读者的欢迎,也曾被多次改编为影视和音频作品,成为文学评论界的宠儿。当前,《简·爱》的影视、音频作品还被应用于教学活动,受到普遍欢迎,既可以让学习者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还能够体会到英美文学的经典浪漫。作品中,男主角罗切斯特要去爱尔兰,女主角简与他告别时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主动向罗切斯特表达了自己的爱意。虽然语言平淡无奇,但是作者却生动地展现了女主角内心火一样的热情,更加不乏赤诚。简的爱情观、追求自由平等的内心情感以及坚强的个性,统统展现在读者眼前。此外,作品中铿锵有力的语言,更让人深刻感受到了一个女性强有力的内心。事实证明,《简·爱》是一部永不褪色的经典作品,它以自己独特的美感吸引着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眼。夏洛蒂在《简·爱》的写作风格上简洁传神,质朴生动;第一人称的称谓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能够让读者体会到主角的所思所想。同时,作品也不乏欧洲浪漫主义的特征,显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三、英美经典文学的灵魂所在

英美经典文学的灵魂是指写作手法的精炼,通过语言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所思所想,情感态度,辛辣讽刺抑或俏皮幽默等。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总以性格的丰富、复杂而取胜,而这些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语言的丰富多彩、清新隽秀,既含哲思,又体诗意。加之修辞手法的运用,作品显得更具韵味,有力地推动作者和读者达成共鸣。例如,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就是其独特之处,很多处都运用了巧妙的比喻。比喻在语义层次上往往偏离常规,却都达到形象化、易于理解的目的,比较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更好地传达作品的美感。这是因为“规范化的语言能准确地表达现实世界,但往往滤去了感觉的变异味道,容不得原初经验的古怪,也因此摒弃了鲜活。”

四、提升英美经典文学赏析水平的对策建议

1强化主动进行文学赏析的意识

通常,提到英美经典文学赏析,许多人都以为去图书馆查找一部经典著作回来慢慢品味。其实,只要具备文学赏析的意识,我们随时可以进行文学赏析。例如,对通常所接触到的文学性、思想性比较强的文章,就可以从文学赏析的角度来体会,还可达到丰富自我语言修养和鉴赏能力的目标。诚然,文学赏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强化文学赏析的意识,从日常工作的点滴做起,透过语言材料去理解文章的深层意蕴,从而产生智慧的启迪和性情的陶冶,则我们的文学赏析水平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

2积极拓展自己的文学知识面

对经典文学赏析不是凭空的读或者想,它是以一定的文学知识为基础和前提的。虽然平时我们接触到的许多文章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但是它们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涉及到一些著名作家的作品。所以,以此为线索,可借机去多了解相关的文学知识。例如,文章“PublicAttitudesTowardsScience”中涉及到了英国作家玛丽·雪莱所著的《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物肯斯坦。那么,我们就可以去了解与此相关的更多文学知识: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主要描述了科技、道德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人性的矛盾以及善恶转化,贯穿其中的“科学发展失控会毁灭人类自身的担忧”对以后的科幻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此种担忧已经成为科幻文学作品的重要主题,也是西方经典科幻电影的主题。

3注重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分析

语言是文学的载体,作家只有通过语言的运筹才能创作出经典的作品,才能塑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才能勾勒出婉转的故事情节,所以,无语言何谈文学。对文学语言本身的分析可以有多种角度:

第一,从修辞的角度。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段有明喻、暗喻、引喻、讽喻、拟人、反语、夸张、对比等,相当丰富。在阅读时,有意识地认知这些修辞手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语言的生动形象、含蓄幽默以及新颖多彩之处,进而加深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例如,文章“TheTrueHEight”中就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比如其标题就运用了双关的手法,表达迈克尔所梦想的飞翔与他在比赛时的飞翔的明喻。时常分析这些语言修辞手法,能够做到虚实的结合,进一步赏析文章美的意境。

第二,分析人物语言的角度。众所周知,人物语言是作家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众多优秀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都因人而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例如,文章“TheWateryPlace”中,作者采用了两种迥异的人物语言风格,即卡默伦与外星人所分别代表的两类群体,前者的语言大量地以口语来表达,句式简短,语言表达方式随意,有很多的缩略句,从而也就描绘出此人随意、不修边幅的人物特征;后者的人物语言则与前者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外星人所采用的语言较为正式,多以长而且复杂的句式来表达,还用较多的被动语态和If句式来展示他们对此次访问的重视。通过分析卡默伦与外星人的人物语言风格去揣摩这两类人物,可以更好地理解双方的身份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4注重总结类似主题文学作品的赏析技巧

英美经典文学作品按不同的主题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比如说爱情的、亲情的、友谊的、科幻的等等。其实,每一主题的作品都有其普遍之处,所以在平时进行赏析时要有意地解构文学作品,注重总结一类主题的文学作品的特征,同时,发现不同作品的个性。

以爱情类文学作品为例。爱情是文学的不灭的主题,英美许多优秀的爱情文学作品以歌颂真诚、美好,抨击虚伪、丑恶为主线,深刻地反映创作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导致此类现象的社会根源,成为我们了解西方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在赏析这类作品时,首先,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文中的爱情描写,在思想上接受爱情美的熏陶;其次,要把握好赏析爱情文学发展的线索:

(1)爱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可以说,爱情也是照亮人类文明发展道路的灯塔之一。若以起初的爱情文学来诠释,主要有以下几部标志性作品,14-15世纪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19世纪霍桑的《红字》、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爱情是透视社会文化、本质的窗口。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著的经典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表面上讲的是小说主人翁的爱情悲剧,实则是为了抨击资本主义虚伪的婚姻、法制、宗教以及道德。小说中,因为亚雷有资本做后台,所以他才敢放肆地侮辱苔丝,而为资本家服务的资本主义法律当然不会保护贫穷的苔丝,当苔丝杀了亚雷这个两次破坏自己爱情、婚姻的仇人时,法律的行动又是那么地“高效”;另一个决定苔丝命运的男人克莱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的双重道德标准,他视苔丝为己物,不容她失去纯洁,但自己却可以风流成性,不受任何道德底线的约束。所以,克莱是害死苔丝的一个间接的隐形杀手。这部小说正是19世纪资本主义生活基本特点的真实写照。

(3)爱情是阶级关系的特殊印证。爱情作为人类活动,肯定带有时代的印记。例如,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描述的就是特别诡异的爱情故事。由于无法脱离维多利亚时代阶级关系的束缚,女主角凯瑟琳以为林顿年轻、富有,嫁给他将成为当地最高贵的妇女,而与希斯克利夫一个弃儿结婚则会降低身份,尽管她的心却属于希斯克利夫。他们之间纯洁的爱情被建立在财富上的阶级偏见所玷污了,她的背叛导致了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及对后代的爱情折磨。这部批判现实主义的小说,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压迫与被压迫者之间人性关系的忠实记录。

经典爱情感言例3

当前,诵读经典,用中国古典诗词陶冶学生情操,是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独特功能的重要方面,也是值得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诵读中国古典诗词,利于学生道德培养。中国古典诗词凝聚了中华美德的精华,有意识地选择诗词篇目加以诵读精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正面教育的有效形式。利用诗词内容,让作品中各种美好的人格形象在学生心中复活,让学生的灵魂和思想超越时空与古圣贤进行心灵交流,让学生在美妙的语言意境中体会感受,具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屈原、李白、辛弃疾、陆游、岳飞、文天祥等众多爱国诗人,《离骚》、《望庐山瀑布》、《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示儿》、《满江红》、《过零丁洋》等众多爱国诗章,无不充盈着强烈的爱国之情、爱民之心,讲解这些诗人的诗作,吟诵这些诗篇诗章,会激起学生对这些仁人志士的敬仰和对养育这些伟人的祖国的热爱。十八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说:“教育之事必须给予人民的心灵以民族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其意向和嗜好使得他们不但必要而且由于倾向和愿望而成就其为爱国者。”中国古典诗词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献身,建功立业,今天我们一定要将这种传统继承发扬下去。

此外,中国古典诗词中还蕴含许多道德教育内容,如匡世济民、建功立业的理想道德观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观念;舍生取义、重义轻利的忠信道德观念;淡泊名利、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念等,都值得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精选精讲,让学生在耳濡目濡、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和影响。

二、诵读中国古典诗词,利于学生情操陶冶。诗歌是诗人在社会生活中有所感受而抒发胸臆的产物,是诗人被现实生活所激发而引起沸腾感情时的产物。阅读鉴赏诗歌实际上就是鉴赏情感的一种精神活动。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中国古典诗词表达了各种复杂的人生体验,传递了种种真实动人的情感。有抒发对黑暗统治强烈不满的愤慨之情,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篇;有对劳动人民的苦难遭遇寄予的深切同情,如白居易的《观刈麦》、《卖炭翁》等篇;有表现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男儿热血之情的,如曹操的《短歌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篇;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望庐山瀑布》等篇;有表现对游子思妇感伤离别的儿女之情,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等篇。特别对美好人性人情的歌颂更是占了很多篇幅,它们形象生动,以情感人,将深刻的内涵、健康的情感悄悄渗入欣赏者的心田。毛诗认为诗有感动和感化的力量,“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推进古典诗词的诵读工程,对学生气质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三、诵读中国古典诗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中国古典诗词如同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贯穿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中国人向来重视诗教。“不读诗,无以言”。读诗对句已成为历代文人学士的必修课。“知、情、意、趣”诗的涵盖很广,“兴、观、群、怨”诗的作用很大。开展古典诗词的诵读鉴赏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使情感、意志、兴趣得到培养,使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发挥,使大脑的潜能得到全面开发。英国科学家达尔文从学生时代就对诗歌、音乐、绘画等很入迷,这使得他在科学研究时思想活跃,硕果累累。而晚年时由于工作繁忙,失去了对诗歌、音乐、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于是“思想似乎已经变成了机器,只是机械地从无数事实和原料中剔取出一些规律”(梅林《马克思传》),于是成果也平平。这说明创造力的产生是离不开形象思维的,如果牛顿不把宇宙想象成一个整体,那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我国许多著名科学家对古典诗词都有很深的造诣。此外,中国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志存高远,有爱国情思、咏史怀古、修身励志、交友酬唱;还有思亲还乡、人世百态、山水胜迹、咏物寄寓等。它们以优美的声情意象,多角度、多层面地反映了诗人的顺道际遇、宦海波澜和国家的治乱盛衰、人民的悲欢离合。阅读鉴赏这些诗歌,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兴衰演变、异域的风土人情、各色人物的思想性格、各个时代的面貌氛围等。知识积累丰富了,艺术鉴赏能力就提高了,也特别丰富了写作题材,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讲读背诵的同时,学生的思想能力、智力素质都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和训练。

四、诵读中国古典诗词,利于学生娱情怡神。我们每个人都有审美需要,它作为一种内在心理结构而存在着。诵读中国古典诗词需要我们把学生引入诗词的境界中,领略体会它美的真谛,让学生喜欢它,如对诗词意境和语言的审美。唐代柳宗元有一首小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初一看,诗人描写得似乎十分简单,不过是一条小船,一个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渔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钓鱼,如此而已。但只要稍加分析,我们就能体会到这样的意境:天地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无论周围的环境如何严酷,却都坚持着自己的工作。这种执著的精神令人感动,自然而然激起读者的欣赏因而产生美感。茅盾曾说:“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看到某些自然物或人造艺术品,我们往往要发生一种情绪上的激动,也许是愉快兴奋,也许是悲哀激昂,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总之我们是被感动了。这种感情上的激动叫做欣赏,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事物起了美感。”说的就是审美。有些学生因为读不懂古典诗词的这种美感,久而久之便对读诗背诗失去了兴趣。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学生理解发现这种美,并且起到陶冶身心的作用。有人说:“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表达中,诗是情感的铀。”这话一点也不错,青少年学生正是青春的年龄、诗的年龄,中国古典诗词首先能赢得广大青少年读者喜爱的就是鲜明感人、生动凝练的语言。“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因为有这些名言名句的濡染浸淫,我们的少男少女更感受到语言的华丽、生活的美好;因为有这些诗作做传媒,我们的少男少女才更能体会到人间情感的至真、至善、至美。总而言之,燃烧生命的激情,塑造健康的人格,感受生活的美好,不可无诗。

如上所述,中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对学生的熏陶所起的作用,已可略见一斑。

参考文献:

经典爱情感言例4

关键词 经典绘本;小学作文;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1-0091-01

一、经典绘本用于作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面临两大困境:一是作文创新;二是改变传统作文教学中的程式化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走出作文教学困境、改善作文教学效果,应当重视并利用经典绘本对于作文教学的启示作用。经典绘本作为一种面向儿童的特殊文学作品,是一种融合文学与艺术的综合性读本,自从问世以来便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及教育者的青睐。经典绘本用于作文教学意义重大,一方面它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材料,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契合,得到了小学生的喜爱和认可,将之引入到作文教学,可以解决小学生被动阅读的问题。正所谓“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经典绘本可以让小学生的阅读变多、变主动,从而为作文积累源头活水;另一方面,经典绘本作为一种兼具文学美、艺术美的综合性作品,充满了语言艺术魅力、精神力量,能够为小学生作文提供优秀的参照。鉴于此,重视经典绘本的特性与作用,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能够切实提升作文教学的质量。

二、经典绘本对作文教学的重要启示

1.反模式化写作的启示。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现阶段我国小学教育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子,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通常会教给学生“模式化”的写作策略,迫使小学生的作文陷入了模式化的困境。经典绘本数量繁多、题材丰富,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以为小学生反模式化写作提供诸多的启示和思路。具体而言,一方面经典绘本可以开启小学生的想象力。生活、思考及训练是人们活跃想象力的三大前提,经典绘本的主题与小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思考与想象。例如,《一百万只猫》、《好饿的毛毛虫》及《环球世界做苹果派》等一些充满艺术想象力的绘本作品,这些作品立足于现实生活且融入作者无拘的想象,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奇幻的图画风格亦能有效拓展小学生的写作思路;另一方面,经典绘本可以帮助教师打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传统的作文教学主要涉及记叙文、说明文及议论文三类,语文教师经过长期的作文教学和评卷实践,大都总结出了应对各种文体的“写作框架”,学生只需套用教师教授的“写作框架”便可以写出高分作文。长此以往,小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自是已被无形扼杀,写作能力也难以得到真正提升。针对这一问题,借助经典绘本独特的叙事风格作为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可以帮助其确立新的写作思路,摆脱写作框架的束缚。例如,《卡夫卡变虫记》、《阴天有时下肉丸》、《三个强盗》等作品都具有诸多的教学价值,其中《三个强盗》中刻画的强盗是慈善人士的代表,而并不是为非作歹的恶人,这个一反常规的情节设置可以帮助小学生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摆脱传统理念的束缚。

2.精神力量的启示。写作作为一种创作活动,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只有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充满情感,触动心灵。小学生要想获得写作所需要的精神力量,一是可以通过教师、家人的言传身教来获取;二是源于阅读的感悟。经典绘本中的许多作品都蕴涵着深刻、充沛的精神力量,其塑造的人物性格、精神品质等可以为小学生提供有益的启示。具体而言,经典绘本精神力量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自我生命力的张扬。人文主义的核心体现为自我生命力的张扬,然而小学生长期受到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其个性、主体性遭到了较大程度的压制。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经典绘本中《不要随便摸我》、《顽皮公主不出嫁》、《鸡蛋哥哥》及《苏菲的杰作》等作品帮助学生重新确立自我意识,帮助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自觉传达出自我意识、主体意识,从而使得其作品饱含“血肉”。例如,《不要随便摸我》通过一位父亲和小男孩的对话来阐释自我保护的理念,这一作品能够让小学生进一步确立自我保护意识、个体意识,当小学生确立了个体意识之后,其个性在写作中自然而然地就会有所表露。第二,爱是精神动力之所在。爱是世界上最大、最高贵的真理。通过翻阅经典绘本不难看出,爱的理念大量蕴藏于经典绘本之中,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愿望树》、《长大做个好爷爷》、《石头汤》、《逃家小兔》、《我的爸爸叫焦尼》、《积木小屋》、《我爸爸》及《和甘伯伯去游河》等都是很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我爸爸》、《长大做个好爷爷》及《我的爸爸叫焦尼》等作品阐释了当面临家庭内部关系重组时,应尽可能地保留爱的愿望;《猜猜我有多爱你》则是将抽象的爱具体化,通过大兔子与小兔子的表演来使读者感知爱的力量。基于上述可知,将经典绘本中阐释爱、演绎爱的作品引入到作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讨论、学习经典绘本中爱的表达方式与阐释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写作时的情感表达能力。

3.语言艺术能力的启示。语言艺术是写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写作者的语言艺术能力直接关乎其作品的优劣。对于作文水平尚处在起步时期的小学生而言,要想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能力,模仿、借鉴优秀作品的语言艺术是必不可少的。经典绘本正是可以借鉴的优秀之作,它不像成人文学作品那样生涩难懂,也不同于《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这样的出自同一群体之笔的读物,而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内含大量的充满语言艺术特点的优秀作品,而且其语言艺术易于被小学生所接受。例如,李欧的经典绘本《田鼠阿佛》其中所描述了田鼠阿佛对于生活的艺术观察,当其他的田鼠在抱怨冬日的乏味与无聊时,田鼠阿佛却有着不同的见解:“我在采集阳光,因为冬天的日子又冷又黑……谁在天上撒雪花?谁会把天气变好?谁让四叶幸运草在六月里生长?谁又把月儿点亮?是四只小田鼠……一只是小春鼠,打开雨露的花洒。跟着来的夏鼠……小秋鼠带着小麦和胡桃。冬鼠最后到……想想多幸运,一年四季刚刚好?一个也不多,一个也不少……”平淡无奇的日子,经过田鼠阿佛充满诗意的描绘之后,散发出了美学的光芒。可以看出,《田鼠阿佛》这部作品没有故作高深的语言艺术,作者只是在用一颗平和的心去感悟生活、表达情怀。教师以《田鼠阿佛》为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艺术表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且重视经典绘本对于作文教学的启示作用,主动将经典绘本引入到作文教学之中,发挥经典绘本在反模式化写作、精神力量及语言艺术能力方面的启示作用,切实改善作文教学的效果,以帮助小学生夯实写作基础、提升写作能力。

经典爱情感言例5

医乃仁术、贵在“仁心”,渐已成为一种共识。大家都不会怀疑对于医学生的人文道德教育而言,“仁”是最核心的内涵和命题。何为“仁”?中国文化具体到汉字都博大精深,从解字上看二人一体乃为“仁”,“仁”就是他者与我合为一体的一体观,他痛亦我痛、他乐亦我乐,彼此时时体谅、处处尊重,因此而生发一种慈悲的大爱。在对医学生的人文教育中,教师往往会关注到这种情怀的重要性,也常会去思考如何培养医学生的这份“仁心”。

教师当然可以借助案例、文本的阐述,启发学生的大爱情怀,但是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仁”这种高尚的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养成是有次第的,它的根基便是我们往往因为太过日常而不会特别关注的“孝心”。“仁”这一博大爱的情怀,正是从家庭最天然、最基本的“父子亲爱”开始的,试想一个对父母都不能真正做到爱心、爱行的人,如何能对其他相关或不相关的人生出真正的爱。正如古训所言“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1]

因此,生发医学生的“仁心”,如果绕开了对“孝心”的培养和关注,那便是一种没有根的嫁接,背离了自然规律,也就很难达到理想的预期。可能我们用了很多的事实和方法在某一刻打动了学生,却不能很成功有效地使之内化为本心的自觉。古典诗词赏析对医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也要特别注意这点。古诗词当中确实有很多启发“爱”的名篇,但是我们要在这种种美好的“爱”中――爱亲与友、爱家与国、爱自然及万物,找到关乎“爱”的原点――“孝爱”的篇章,着重深化和升华,如此才能更好地纵横延伸,培育“仁”的大爱境界。

古典诗词里启发“孝爱”之心的诗,有的是医学生在大学以前学习过的,比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2]对于这种自小了熟于心的亲情诗,大学里再赏析虽重复,也未必不可,但必须另辟新径,更多地引向实践的新层面。比如考虑到大学生大都开始尝到别亲离乡的滋味,教师可以引领他们回忆分别、关注每一次的分别,甚至亲自体验穿针引线、密密缝的感觉等,以实践来生发新意、升华情感。

更重要的是在古典诗词的丰富矿藏中,从来就不缺乏启发医学生“孝爱”之心的经典作品,教师完全可以从更高的层次、更新的角度去遴选佳作,给医学生带来崭新的体验和深刻的启示。

关乎孝亲之爱的古诗词,最早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诗经》,如《诗经・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3]便细腻展现了父母对子女恩重如山的抚育,字里行间淌满作者深切的忆念和不能终养的沉痛。

到了诗词最繁荣的唐宋时期,更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孝亲”诗,许多名家都从不同角度,妙笔诠释着人间的“孝爱”。比如白居易的《慈乌夜啼》,“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4]

这首诗通过对慈乌鸟丧母后种种行为的细腻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慈乌对母恩的深切感念,最后笔锋一转指向现实中的某些人,对比之下其心尚不如禽,禽中的慈乌则堪与孔门中以孝行著称的曾参作比。这首诗对慈乌之孝刻画得精妙而传情,完全可代入读者的情感细细体会,所有的描绘最后铺垫出“人或不如鸟、而鸟胜人”的慨叹,题旨引人深思。

如果说《慈乌夜啼》是从正面引领学生“孝爱”情感的佳作,那么白居易的另一首诗《燕诗示刘叟》则以汲取教训为旨,负面展现了不孝的苦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细腻呈现父母对儿女泣血之爱付诸东流之后,戏剧性地指出此乃人生的复制,引出对“不孝”的警示。全诗如下:“叟有爱子,背叟逃去,叟甚悲念之。叟少年时,亦尝如是。故作《燕诗》以谕之矣。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衔泥两椽间,一巢生四儿。四儿日夜长,索食声孜孜。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觜爪虽欲敝,心力不知疲。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入空巢里,啁啾终夜悲。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5]

这是白居易擅长的讽喻诗,因受现实中真实人事的触发而创作,不直写人事,而是以燕子的故事来启示当事者、警示读者。诗人用大量细致的笔墨描写了梁上双燕艰辛的育儿过程、浓浓的爱子之情以及子羽翼丰满后不再归来的思子之伤,却在末尾说道:“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看似对悲痛的燕子而说,实是点醒当事人,即诗序中的“叟”――儿子现在所做的不正是你当年所为?而你正在遭受的一切,不正是当年也让父母遭受过的吗?整首诗无论是对双燕育子之劳和育子之情的细绘,还是对思子之悲的刻画,亦或是最后点醒当事人的一番言语,都有很多演绎的空间引导医学生去品味和思索。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正如前面分析过的,如果说“爱”是人间的大道,医者的大道,那么孝爱恰恰就是这个大道的根本,而中国的古典诗词从来就不缺乏“孝爱”主题的作品。对于医学生的古典诗词赏析教育,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心发现和关注以“孝爱”为内涵的经典,从一切“爱”的原点――孝亲之爱,去培养医学生的爱心,在“孝爱”情感的坚实基础上,提升其他爱的情感、孕育“仁爱”的高尚境界。

回观实践,在以古典诗词赏析来提高学生的情操方面,我们已经习惯并熟稔于用它来启发学生爱国、爱集体、爱人民等情感,但对于最重要的一切爱的基点――孝亲之爱,却有所忽视,而这恰恰是培养医学生仁爱之心最重要的基石。

二、中华古典诗词医学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

古典诗词有着丰厚的人文内涵,但对于医学生的人文教育而言,它却是一个无尽的富矿需要去开掘。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有一个共通的问题是:在古典诗词鉴赏时,我们往往不能回避一些已经被反复学习过的“大家”,因为如果刻意避开他们,就等于避开了文学中的经典,避开了古典诗词中最深刻的一些内涵。可是这些“大家”对于医学生而言往往会因为过于熟稔,而失去了鉴赏的兴味,尤其在从小学到高中以升学为主旨的教育中,对这些名家的解读常常会被概念化、类型化,冲击了学生的审美兴致。对于课程紧、学习压力较大的医学生而言,如果古典诗词赏析失却了独具的美感,不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舒缓,对作家作品第一眼便相看生倦,又何谈进一步引入深层次的内涵。

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常常不仅有深刻性,更具有丰富性。我们在引导医学生赏析一些熟悉的名家时,如果用心、全面、立体地去观照赏析对象,则完全可以发现一些新的角度、新的话题,打破约定俗成,避开“烂熟”,激发起学生崭新的解读热忱。

(一)在中国历史上,医学与古典诗词的名家名作常常联袂。从小的方面来说,有些诗词名家因为个体的疾病经历或孝侍亲人的目的,对医学有特别的钻研,并常表于诗词。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的诗词名家都根植于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他们的学养源泉或儒或道或释,或兼而有之。而儒道释三家向来有兼修医学、行医救人的传统,道医、佛医、儒医古已有之、源远流长,因此很多诗词名家同时也是医学和养生方面的达人。

比如上文提到的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就有大量与医药学相关的诗篇,受到不少研究者的关注。他呈现在诗歌中的医学体悟,很多都来自于自身疾病的治疗经验,从养生到医理到治病,都有论及,其中很多方法和观点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关注和借鉴。《试论白居易的医药学思想》[6]这篇文章对此做过较为详尽的分析。

又如,以爱国、豪壮的特质为我们所熟悉的大家――陆游,他不仅是一位有很多养生心得、并在实践中获益、特别长寿的诗人,更时常行医出诊,救治过大量百姓的医生,所到之处颇受欢迎和拥戴。他的养生经验和行医事迹,也在诗歌中有较多的体现。比如颇为著名的扫地诗――《冬日斋中即事》,“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导引,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7]即着力推荐了实用易行的扫地养生方法,清晰介绍了这一养生法的多重好处和功用。又比如在《山村经行因施药》这首诗里,陆游又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时常为乡间百姓治病、妙手仁心颇得百姓爱戴的情形。“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8]乡亲们看到陆游,都特别欣喜、夹道欢迎,都说“先生啊,您曾经救过我啊!”这个村的百姓甚至为了感念诗人的救治,为孩子取“陆”为姓,这在特别重视子嗣传承的中国传统社会,是多么隆重的感念!

除了较为突出的白居易、陆游外,把诗歌当成为医学养生等内涵表达载体的,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古典诗词名家,比如苏轼、刘禹锡、杜甫等,他们在医学养生方面都有不少出人意料的事迹甚至贡献。

古典诗词赏析过程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医学生专业学习的内涵和兴趣,将这些诗词名家兼医学养生达人介绍给学生,并选择相关的优秀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诗词名家的医学风采,体味古诗词中蕴含的医学理念,打开医学生古诗词鉴赏的新视野,更多地激发出他们赏鉴的热情。

(二)除了结合医学生特点,从他们备感亲切的专业内涵入手,引入对古典诗词的赏析,还有很多其他的角度也可以尝试,让医学生在耳目一新的感受中,走近诗词大家。

综上所述,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其高度和广度往往是成正比的,温婉大气的李清照,也有过闺中的娇俏,以及不让须眉的气度;豪情万丈的苏轼、陆游等,也曾柔情似水。而这些灿若星辰的诗词大家,除了上文提到的,很多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外,还往往涉猎天文、地理、历史、军事等众多领域,并成就突出。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用心和耐心去发掘,就一定可以在看似过于熟悉、概念化了的大家及其作品背后,找到新突破口,给身处学业压力下的医学生带来崭新愉悦的审美感受,进而有可能在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中,让深刻的内涵随“细雨春风”潜入学生的心灵,更有效地被他们接纳吸收。

比如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大家的印象中他有两个熟悉的标签――豪放派和爱国,简单重复这种标签式赏析,无疑是兴味索然的。但是如果细心观照和发掘,就会发现这位宋朝词坛的代表人物,在这两个特熟的标签之外,其实还有许多丰富的立面,足以让我们找到激发医学生兴味的新视点。

仅就辛弃疾的创作来说,不仅有田园风十足的乡间诗词,可多重解读的经典情诗,还有在诗词名家中颇为罕见、喜感十足、打破一贯正统形象、以“戒酒”为主题的小品式词作――《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读者不妨一看:“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人间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之即来’。”[9]

整篇词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酒杯的狡黠、词人的无奈描写地情态淋漓。即使词人以摔碎而威胁,酒杯仍因为熟稔好酒之人的特点而胜券在握,退下时不仅毫无恐惧还大胆埋下撩逗词人的伏笔,让人忍俊不禁。在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与词人一贯英雄形象的巨大反差,堂堂丈夫竟被大胆的小酒杯弄得颇是无奈,占不得上风,一番对话神情毕现、充满诙谐。英雄词人褪去了熟悉的高大上,变得特别接地气。如果我们能从这首颇为优秀却很别致的词切入对辛弃疾的赏析,让医学生们意外地看到英雄词人下里巴人式近于平常、又十分谐趣的另一面,让学生产生亲切而陌生的审美感,再逐渐升华到那些富有深刻内涵的经典作品,稍加提点,便可以充分调动医学生的兴致,在充满新意的宽松情境中让一些必需的情操春风化雨、润入心田。

总之,对于医学生而言,在古典诗词赏析中,教师不仅应当把“仁爱”之心的培养作为重点,更要特别注意具体地将“仁爱”落地生根在“孝爱”的基础上,从古典诗词种种爱的内蕴中,精选与“孝爱”相关的内涵,用心考量、设计和引导赏鉴,从这一切爱的原点出发培养学生的爱心,才能“本立而道生”。在具体的实施中,我们可以在古典诗词的丰富矿藏中,用心遴选有新意的“孝爱”作品。即使是学生已经熟稔的作品,也可以进入教育的视线,可以更多地引向实践层面生发新意。此外,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结合医学生专业学习内涵和兴趣,把这些诗词名家中的医学养生达人引荐给学生了解,把这些达人与医学相关的优秀诗词推荐给学生赏析,让学生因亲近而喜爱、因喜爱而热忱;另一方面,还可以从其他多个角度,以新奇为准则,以兴趣为导向,陌生化地引入对名家的欣赏,并将这种欣赏引向更深刻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唐)李隆基注,[宋]刑爵梳.孝经注疏・圣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3]王云五著,马乘风(持盈)注译.诗经今注今译[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

[4]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谢思炜.白居易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张英强.试论白居易的医药学思想[J].中医文献杂志,2001,(4).

[7](宋)陆游.陆游集(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6.

经典爱情感言例6

爱情教育应该受到语文教学的关注是鉴于下述理由:

1.恋爱中挥霍青春

尽管我们的学生看起来还是那么稚嫩,但他们谈情说爱已不再是羞答答的玫瑰,爱情之花一年四季常开不败,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缠缠绵绵的情侣,在课桌上经常可以看到令人惊心动魄的爱的誓言,在生活中也经常能听到伤感的爱情故事。学府成了爱河,夜幕下的校园成了少男少女的伊甸园。谈恋爱、说情话、唱情歌已经成为青年学生的时尚,甚至成为他们青春的唯一追求,不少学生在恋爱中挥霍青春,荒废学业。

2.糊涂的爱走入误区

年轻时不懂得爱情。当我们冷静下来透视学生的恋爱故事,总有太多的担忧。分析学生的恋爱现象,不难发现他们爱的盲目性。很多学生或因空虚而爱,或因失落而爱,或因虚荣而爱。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在没有任何心里准备的情况下被卷入了爱的洪流。当糊涂的爱遭遇性解放的冲击时,爱就简化为性,租房同居现象就不足为怪。在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早恋的学生稀里糊涂而爱,毫无理性生恨,他们没有爱的,没有道德底线,轻者因情感处理不当给自己留下遗憾和阴影,重者因情感纠葛不能自拔,行为失范,最终走向犯罪。一些学生因为“错爱”,影响一生甚至毁掉一生,冲动的惩罚带来的是无尽的悔恨。

3.迷茫中无所适从

这是一个物质高度繁荣的时代,物欲横流,爱情不再以情为重。“宁可坐在宝马里哭泣,也不愿意蹬着单车去兜风”曾一度被青年人所津津乐道,于是爱情和金钱划上了等号。这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多元并存,百花齐放的同时也杂草丛生。解放思想,张扬个性,变成了解放身体,张扬。于是包二奶、婚外恋、比比皆是,贞洁为时尚所不齿。更有演艺圈朝三暮四,娱乐圈玩爱情游戏,小青年闪婚闪离,于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成为一种古老的传说。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的青年学生每天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受到这些负面信息的强力辐射,他们的眼睛迷茫了,心灵躁动了,精神被污染了。在他们刚刚准备踏入爱情这条河流的时候,这条河流已经危机四伏。无数人追问,爱情,你姓什么?在当下各种思潮激荡、价值多元并存的时代,仿佛一切时尚都是合理的,唯有传统是落后和不合理的。汉民族从《诗经》时代就崇尚的含蓄多情、朴素健康的爱情表达方式和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观受到嘲讽和肢解。当传统被丢弃,现代人终将走向迷茫。

不可抗拒的爱情如同不可抗拒的青春!爱的青涩萌芽正如青涩的青春年华。在多种观念杂乱纷呈的背景下,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经典,使其吸收传统的滋养已成为当务之急。语文教学应发挥学科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跟学生“谈情说爱”、向学生灌输传统价值观很有必要。

二、立足经典弘扬传统价值观

语文课堂如何开展爱情教育?遵循什么原则?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要以弘扬传统爱情观为宗旨,立足经典,以情感化,理性提升,结合实际,有效引导。

1.坚守传统,在经典中探寻爱情的本质

前文已述,爱情沦为快餐,性解放超出了人们可以接受的程度。惟其如此,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要做“卫道士”,坚定不移地立足传统,坚守传统,通过解读经典爱情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探寻爱情的本质。

经典爱情题材的文学作品总是通过感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人类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对忠诚坚贞爱情的讴歌,对见异思迁、见利忘情的批判。“执子之手,与子携老”,百年好合是最朴素也是最浪漫的爱情理想;梁祝化蝶、孔雀东南飞、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经典的爱情作品之所以流芳千古,是因为主人公爱得纯粹,爱得深刻,爱得忠贞不二;还有《西厢记》中的崔莺莺,虽为相府家里的金枝玉叶,却能大胆说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之及第”,这是抛开地位、权势、金钱名利的至真至情的爱情观。再如巴老在《怀念萧珊》中,以朴实无华、如泣如诉的语言告诉读者,爱是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爱是包容,是责任,是付出。在《荷花淀》水生嫂身上,我们看到:爱是理解,是尊重,是默默的奉献。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所阐释的爱情观,不仅没有落后过时,在当下这个浮躁时代反而具有特别珍贵的价值。语文教学进行爱情教育,就是要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赏析,把学生从时尚引向传统,让学生感受到爱不仅仅是两性的简单吸引,它既有别于,也不是钱权色的交易。爱情的本质是爱,是情,它没有任何物质附加;爱情的可贵之处是恋人之间的精神契合,真爱也许不需要朝夕相守,但一定能到白头;爱情需要激情,但真爱终将升华为亲情。爱情是人世间最美好最崇高的情感。当这种情感在男女之间产生的时候,因为爱和被爱、人性向善,心灵变得纯净,精神境界得到提升,这就是爱情的美好。语文课堂要重新找回爱情的传统价值、欣赏传统的美好,继承传统的精神。这是语文教学进行爱情教育的主要目的和现实意义所在。

2.启发思考,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爱情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是对爱情进行反思的。教学中可以对这些作品进行梳理,启迪学生反思。如《致橡树》以木棉的深情告白展示了继承传统又赋予时代气息的现代爱情观——相爱相依又彼此独立。鲁迅先生在《伤逝》中通过子君和绢生的悲剧告诫青年:“不要只为了爱——盲目的爱,而将别的人生意义全盘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义便是生活,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围城》更是对爱情和人生进行哲理性反思的经典著作。教学中,可以把作品的审美鉴赏同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现象结合起来,对当下种种爱情婚姻乱象进行分析批判,启发学生对爱情作理性思考。思考人生,思考爱情,思考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思考学业与爱情、友情与爱情的关系。使他们在青春的躁动期和时代的躁动中,能把握好自己的情感,不致于在恋爱中迷失方向。启发学生在欣赏作品中反思爱情,不是要学生拒绝爱情或恐惧爱情,而是以经典作品开启学生哲理思维,从名家名作中获得人生智慧。使青年一代不仅做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更做一个思想成熟的人。

3.避免说教,以情感叩击心灵

语文课堂不能是政治课堂,一个现代语文教师也不应该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干瘪的、只会说教的“卫道士”。语文课的爱情教育要如同爱情一样情感丰富而动人。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情感的海洋。爱情题材的作品更是以情感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文学作品最打动人的是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感人至深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品味、思考、分析、欣赏文本,叩开情感之门,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情之美在优美的爱情语言中。披文以入情,情感教学首先要重视朗读。这是语文传统的教学行之有效之法。朗读中语调、节奏、语流的反复刺激,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文本形成情感共鸣。如读《与妻书》“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而死。”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充满凛然正气,为国捐躯的激情与对爱妻的深情两相交融、相互辉映,读来叫人断肠落泪,而又撼人魂魄、令人感奋。《致橡树》情感委婉细腻而又深沉刚劲,读来深感现代职业女性对爱情诚挚而坚贞,启迪人对爱情的理性思考。朗读还可以在语感中感受语言的美,体会语言中所体现出的经典爱情的情感品位,使学生自觉摒弃当下一些所谓时尚的爱情流行语,摒弃那些粗俗的情话、浅薄的爱情誓言。

情之深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情之魅力在于含蓄深沉回味悠长。其次,情感教学还要通过教师对作品人物形象画龙点睛的赏析,强化对人物情感的理解。比如,《诗经·关雎》《诗经·静女》《边城》是初恋明净的心灵和纯真的情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相思,是牵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至真至情,缠绵深厚,“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爱的超越、情的升华。《与妻书》是爱的博大与广阔。《致橡树》是对爱深沉理性的反思。学生通过阅读作品进行爱的情感体验,心和主人公一起因为爱而温柔,而激情洋溢,而馨香弥漫,而博大广阔。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生活因而被引向崇高。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作品情感的深入剖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理解,爱不能是简单含混的“喜欢”,不应是青涩早熟的果子,不该是盲目冲动的狂热,爱不只是狭隘单一的男女私情,不是感官的刺激,不是的宣泄。爱是纯情的流露,不是肤浅的呈现;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是朝朝暮暮卿卿我我。爱的最高境界是在精神上的升华,是精神上的契和,是“情”与“爱”的统一,是人性中的真善美。从而使学生在作品的审美感动中远离粗俗和低级趣味,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超越自己猥琐的品格而变得心灵崇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应当使最美好的、高尚的人类感情——爱情成为推动道德进步的工具。”本文所阐述的语文教学中的爱情教育,不是鼓励学生谈恋爱,而是让他们不糊涂地爱,不至于在时尚的冲击下错爱,让学生在经典的感召下,体会传统爱情的美好,认同传统,回归传统,使学生形成高尚的爱情观,以提升其生活质量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1999.

[2]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经典爱情感言例7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1-0020-03

所谓“典”,本义是“重要的文献、典籍”,引申为庄重高雅;所谓“雅”,“雅者,正也”,就是合乎规范的含义。“雅之为言正也。”(《风俗通・声音》)典雅语言就是既合乎一定的社会伦理价值,又具备庄重高雅品质的语言。典雅是人的社会属性的高级表现。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使者,其专业能力的构成包含专业情意、专业技能、专业智慧等要素,作为教育事业的栖居者与导引者,其教育观念的沉淀、教育措施的实施无一不凭借语言,其组织教学、教育学生等一切专业能力均有赖于语言的运用,而语言的内核是“典雅的语感”。因此,探究典雅语言之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意义及基本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典雅语言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教师专业发展与典雅语言有什么关系?美国教育家安奈特.L.布鲁肖以诗的形式作了形象的回答。他以《我是一名教师》为题写了两首小诗,选用了两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模拟两类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其中第一首描绘的是一个对教师职业极其倦怠的人的生存状况:“哦,我好痛苦,??我是一名教师,??整天穷于应付一帮孩子。∥他们粗鲁野蛮,我必须严加管教。??拜托!三点半以后不要跟我说话――我声音嘶哑,??一年至少如此经历二十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第二首表现的是一个热爱教师职业,赋予教育以无限热情与爱心的教师的内心独白:“我是一名教师,??我是一名教师,??为黑暗的灵魂点燃一朵火花,??温暖无数冰冷的的心房。∥抬头远眺,我看到,??每一张脸背后的故事,??每一寸肌肤深处的伤痕,??我赠水解渴,抚平伤痛,??给人们送上用之不竭的食粮。∥我感动,我爱,我笑,我哭,??随时随地,有求必应。∥但是我的所得,??却远远超出了付出。∥我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因为,我是一名教师。”姑且不论这两首诗的艺术价值,但从教育的导引价值来看,第一首语言饱含暴戾之气,自然难以促使教师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教育、对待教育职业乃至自觉走在专业发展的路上;而第二首赋予教育事业以积极的力量,语言明丽,饱含激情,自然能够促使教师以乐观、健康的心态去迎接挑战,从而走在专业发展的路上。

由此看来,贫瘠的语言决定教师贫瘠的存在,典雅的语言决定教师诗意的存在。为什么不同的语言导引的教师专业发展会产生如此重大的差异?“精神在语言中扎了根,并把生命赋予了语言,就好像把灵魂赋予了它们所造就的肉体”[1] (P.101 )。一方面,语言是人类精神的体现,精神是语言的内核和主导因素,教师的专业状况是由其内在的精神决定的;另一方面,语言又可以创造精神。“语言绝不是产品,而是一种创造活动。”[1] (P.54 )作为创造活动的语言,它不仅决定教师的存在方式,还“让存在给予、显现”。简而言之,就是“存在在思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2] (P.363 )。因此,在典雅语言的影响下,教师才会用诗意的眼光自主审视周围的世界,用诗意的情怀处理人和自然、社会以及自我的关系,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参与生活、投入事业,不断经历和创造生命感动,自主审视过去和未来,赋予自己有限的生命以无限的意蕴,不断给生活、事业创造新的节律、色彩和图像,使自身永远处于生生不息、新新不已的诗意境界中,从而在教育事业旅途中不断地提升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状态,也是教师必备的情怀。

二、典雅语言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策略

就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式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影响,指对教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和提高;二是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指教师的自我完善。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内在因素的影响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促使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借助典雅语言的力量。

(一)营造典雅语言情感场,陶冶教师的专业情意

马克思指出:“人双重地存在着,主观上作为他自身而存在着,客观上存在于自己生存的这些自然无机条件中。”故人性的本质既在现实的实然中,摆脱不了先于他而存在的自然、社会条件等对象物的限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既要立足给定的现实,又能按照专业发展的需要,能够回归到“语言”促使人“存在”的本体上,通过典雅语言的暗示、导引,使自己打破已有的生存方式,超越各种已有的对象性质,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成为自为的人,而不是单向度发展职业能力的人。

课题组借鉴物理学“场”的概念,充分发挥校园环境隐性课程的育人功能,精心打造典雅语言引领的校园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在绿化、美化、净化、艺术化、教育化、人文化的基础上,精心营造了校园典雅语言情感场。其一,将古今教育家的经典教育名言以及当今时代的教育口号进行诗意化、现代化的表达。比如,“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这句口号有点像绕口令,出发点尽管是好的,但由于过分抽象,难以达到陶冶教师教育情怀的目的,课题组遂将之演绎成“我用爱心浸润孩子的心灵,用微笑锁定孩子的目光!爱孩子之所爱,想孩子之所想,乐孩子之所乐!”其二,在学校各个教育场所设置温馨提示语:楼道口的提示语是“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办公室的提示语是“我有热爱生活的心,自然召唤翠绿的情”;教导处的提示语是“您的谈吐与穿着同样高雅”。其三,给各个场馆楼道以及办公室、各个教室进行典雅化的命名,比如五(1)班命名为“幸福凤凰花班”。一个富有形象感染力的命名自然形成一种强大的情感力,导引教师去体味教育的真谛,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生活教科书。

(二)创设典雅语言擂台赛,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

语言即情感,即德性,即技能,即智慧。教师的专业发展尽管包含专业情意、专业道德、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智慧等方面,但这些因素都离不开语言能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语言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核心。如果教师有娴熟的典雅语言表达能力,他就可以成为一位“立言”“立德”“立人”的导师,运用典雅语言叩击学生的心扉,促使心如枯井般激不起半点波浪的孩子喷涌出心灵之泉。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课题组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典雅语言能力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要促使教师坚持锻造典雅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要靠教师个人专业能力发展的原动力,另一方面要靠教师存身的外在环境的推动力。尽管外因必须通过内因发生根本的作用,但外因是可以转化为内因的,这却取决于外因能否切合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能否转化为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目标。为此,课题组推出了典雅语言擂台赛机制。其一,倡导“让典雅语言成为习惯”的个人修炼。要求教师每天结合自己的教学与教育工作,提炼富有典雅韵味的自我教育名言,让教师们在反思、总结、提炼教育名言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教育理念,逐步实现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转轨。其二,开展“典雅语言沙龙”活动。课题组将每月每周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改为教师们的典雅语言交流、分享、研讨时间。在这半天时间里教师们可以资源共享,可以聆听同事的典雅语言学习感受,可以互相推敲典雅语言蕴涵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以及互相交换有兴趣的典雅语言。其三,推行“典雅语言擂台赛”。每天让教师提交一条自己满意的典雅语言,学校通过展板与网络平台等方式,让教师、家长乃至学生进行评价、打分,选取“最有魅力”的教育金言;学校每次开教职工大会,均设置教师即兴演讲、自我推销、典雅语言比赛的环节,强化教师的典雅语言竞赛意识;结合课余工会活动,开展相声、诗歌吟诵等社团活动,既提高了教师的典雅语言表达能力,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从而推动典雅语言表达向深度与高度发展。

(三)推行三人合作磨课制,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

马克思认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一个集体要取得成功,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十分珍惜集体成员的智慧,促使每一个个体融入集体之中,将个人的经验化作集体的智慧,让集体的智慧提升个体的水平。志存高远,心底无私,是教师专业发展应有的精神境界。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时候,其专业性主要表现为他们能够感悟人之感性个体和族类的生存方式的多样性或具有多样性的生存方式的存在价值,用诗意的眼光接纳各种族类的生存样态,体验到国际间的不同国家人民的族际之间以及同一群体人与人之间应开放对话,既尊重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以及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又相互合作、互惠共生。

课题组在课题实验中发现,教学同一节课,采用相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老师由于语言修养的不同,教学效果也大相径庭。有的教师神采飞扬,妙语连珠,课堂上学生笑语阵阵,充满生机和活力,整堂课教学典雅有致;而有的老师却不受学生欢迎,尽管他学识丰厚,准备充分,但讲起课来语言平淡,如死水一潭。如何促使典雅语言表达能力强的老师带动相对欠缺的老师共同进步,如何让典雅语言促使一个团队,乃至整个集体提升专业水平?课题组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三人合作磨课”的课题研究机制。让教师组成三人合作小组开展“三人同讲一节课”活动,即由组长、试讲者、评价者共三人,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不同的典雅语言训练。训练的点可以是导入语、评价语,可以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以课为点,带动一线,促使组内教师共同提高。通过研究,老师们领悟了“典雅语言的典雅言说不是仅仅会说诗情画意、风花雪月的美言,其核心是,诱发受教育者生命的感动,并引导其进行反思式表达”等教育内涵,也感悟到了典雅语言视界融合的对话原理,还掌握了典雅语言声情并茂的表达艺术,并提升了春风化雨的教育智慧。

总之,典雅语言不是教师在某种情绪或精神状态下的表白,而是通过不断地审视自己的内心,并真诚地关注他人的内心所获得的一种有效的、富有魅力的沟通载体,这样的载体有助于建立起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真正联系。在典雅语言的引领下,教师能够自觉按照“专业发展”的要求去进行专业情意的熏陶、专业能力的训练以及专业智慧的提升。在教育教学的场域,教师口中蹦出的典雅语言,犹如乐曲中跳动的音符,在学生的心田间流淌,在学生的思绪宇宙中飞舞,在学生中的精神深处激发出德性的、人性的诗意光芒。

经典爱情感言例8

《大话西游》是周星驰20世纪90年代十分优秀的一部电影作品,深刻影响了一代人的喜剧观念,虽然至今过去已经十几年,但是这部经典作品依旧充满魅力,受到众多人的喜爱。这部电影的成功除了优秀的剧情、演员的精湛演技、搞笑的周氏无厘头风格之外,在电影音乐的运用上也十分巧妙,对电影本身而言达到了增光添彩的效果。电影中所应用的众多音乐与剧情、感情达到了美妙的和谐,让至尊宝与紫霞仙子的爱情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也给现代喜剧艺术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下面我们结合电影中音乐的巧妙运用对二者融合彰显影片魅力略作探究。

《大话西游》音乐效果与电影魅力解析

对于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来说,它会带给观赏者听觉与视觉上的双重享受,带给人强烈的情感冲击和体验,与观赏者心灵产生共鸣,从而让人感受到电影的艺术魅力,作为一部风靡十几年影响了两代人的优秀喜剧电影作品《大话西游》来说,它的成功就是如此。这部电影的音乐魅力集中在情感效果、画面效果与流程效果上,配合演员们精湛的演技、出众的剧情以及恰到好处的音乐运用成就了一道艺术文化大餐。

音乐作为构成一部电影的必要骨架,是传达创作者和表演者情感的重要桥梁,也是引起观赏者情感共鸣的关键手段。对于电影而言,想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快速引发观赏者的情感共鸣,就必须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情感引发波动,音乐无疑是最快、最有效也最经典的手段之一。[1]《大话西游》中,音乐的锦上添花效果十分明显,成功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比如在晶晶与牛魔王订婚这一段,这时候的至尊宝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他开始忧郁,开始思考,想要找回那个心爱的晶晶,想要夺回深爱的紫霞,于是他踏上了寻找月光宝盒的道路,但是历经坎坷,最终却并未能如愿,最后在无尽的怅惘与哀叹中醒悟,月光宝盒不行,至尊宝不行,只有那个自己一直逃避着的孙悟空的命运才能够与牛魔王抗衡,才能够重新夺回自己期盼的一切,但是这对于曾经无限抗拒的至尊宝来说是多么讽刺,于是,他做出了选择,曾经快乐无忧无虑的至尊宝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无所不能、无可匹敌的孙悟空,想要获得,就必须付出,即使需要背负无尽的痛苦。在这一段,影片中使用了音乐《一生所爱》来展现至尊宝无奈又痛苦的情感选择,动人的音乐下,看着曾经无忧无虑耍宝卖萌的至尊宝变成沉稳可靠的孙悟空,不得不说,让人心下怅然,眼泪夺眶而出,爱情是什么呢,在拥有爱情又失去爱情之后,还剩下些什么呢?至尊宝抑或孙悟空内心的无奈悲痛乃至郁结,成功引爆了影片的一大泪点与虐点。情感传达中,音乐与电影画面和对白的结合,尤其是最终至尊宝选择戴上金刚圈那个画面,让无数观众欷感叹泪洒影院,成为银幕经典。影片中像这种情感与音乐的配合表现还有很多,比如至尊宝对紫霞仙子那段最经典的爱情告白配乐、紫霞出走时的伤感眼泪与哀伤弦乐、牛魔王出场时的急躁鼓点等,都很好彰显了电影与音乐结合的魅力。

电影是视觉艺术,它最经典的魅力就是直观的画面冲击,这种直接刺激视觉的强烈冲击配合音乐将会给人带来十分难忘的艺术感受。画面优美时音乐舒缓或者轻灵让人过耳不忘,内心宁静;画面血腥残暴黑暗时音乐浓重压抑,让人紧张激动,可以说,画面与音乐的配合正是成就电影独特魅力的关键。在电影中,假如只有画面而没有配乐必然会使效果大打折扣,正是因为二者的巧妙配合,才使得电影艺术本身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2]《大话西游》虽然是老电影,但是在画面效果上却是十分出众的,电影中众多魅力独特的画面和景观让人过目难忘,电影拍摄于宁夏地区,以西北地区独有的荒漠背景为故事主体背景,在颜色上更多以荒漠的黄、太阳的热烈红、黑夜的深邃黑蓝为主体,成功营造了一种让人遐想空间无限的场景,展现浑厚的视觉刺激,尤其是在一些经典场景中,大漠、黄沙、古城、美女,更是形成了经典的画面。在展现这些画面的过程中,电影配乐大量运用了二胡、洞箫等乐器进行配乐演奏,这两种乐器最出众的音色塑造就是荒凉、哀戚、悠远等,比如至尊宝历经情劫折磨最终在黄沙下默默远去的背影、紫霞仙子在落日余晖下黯然神伤的情景抑或众人在沙漠中的奔跑与厮杀、古城中波折不断的婚礼现场等,在这些画面中,二胡、洞箫等乐器营造凄凉氛围让哀伤更加浓厚、让浮躁更加难以忍受,挑动着观众内心波澜起伏的情感,营造了影片喜剧殊的绕梁古韵。[3]

《大话西游》作为一部特殊的喜剧电影,还在于它勇敢地分为了上、下两部来阐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无论是白骨精晶晶、紫霞仙子还是自尊宝、孙悟空,都在这个故事中历经波折与悲欢离合。这部电影通过运用音乐带动流程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在后期改善了前期影片上映时票房失利的结果。从流程来看,简单分为五百年前和五百年后,从剧情主线来看,这种划分并未对主人公带动剧情走向产生多大影响,但是我们却可以直观感受到无论是至尊宝还是紫霞仙子他们的爱情随着时间被磨砺出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撇开时间和剧情来看,上、下两部电影音乐的同一性很好贯穿了作品全局,增加了紧密感与完整感。无论是影片开头紫霞仙子一袭轻舟衣袂飘飘地伴随仙乐般的箫声出现,还是白晶晶与至尊宝的黄沙漫天中哀戚倒地时的凄美音乐,都很好奠定了影片的基调,暗示了众多人物最终的悲哀命运。在剧情逐渐展开之时,音乐也随之延伸,紫霞仙子在为爱情与二郎神斗争时,音乐效果简单激昂,透着强烈的不和谐感,就好似紫霞仙子坚决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和激烈的反抗行为;在牛魔王妹妹与至尊宝的婚礼上,喜庆的结婚奏乐也十分嘈杂且不和谐,反映出男主角内心的急躁不安与惊慌失措;在白晶晶决意与牛魔王血战之时,至尊宝终于戴上紧箍儿化身为无所不能孙悟空大展神威之时,音乐又变得慷慨淋漓尽情展现孙悟空的英雄气概。[4]总之,在上、下两部电影中,音乐的同一性使得作品的魅力得到延伸和巩固,两部影片同一整体的关系更为密切,在展现音乐铺陈魅力的同时配合电影完成了美妙的和谐搭配。

《大话西游》中音乐与电影的完美切合

在《大话西游》这部电影中,主体音乐主要以三种类型为代表,分别是主题曲《一生所爱》、紫霞仙子人物配曲《芦苇荡》与武打场面配乐《小刀会组曲》,以这三种类型的音乐为代表,在影片中音乐与电影完美结合,共同谱写了一曲和谐而美妙的电影乐章。下面我们以这三种音乐为例对其如何实现完美切合进行简要分析。

《大话西游》上、下两部分别是《月光宝盒》和《大圣娶亲》,在最初创作之时,电影的架构设想局限于一部影片,但是随着影片剧情的展开和人物命运的铺陈,一部电影已经无法满足需求,所以为了充分将那些奇思妙想尽情展现,刘镇伟冒着极大的风险分为了上下两部电影。不过随着音乐的同一性、剧情的连贯性和引人入胜,上下两部电影不仅更加细致描写了至尊宝与白晶晶、紫霞仙子的感情,其连贯的主题曲《一生所爱》也成功倾倒了一大片痴男怨女,成为影坛经典,尤其是至尊宝对紫霞仙子的爱情告白,更是风靡了一代又一代人。影片以《一生所爱》为主题曲不仅契合影片感情基线,且多次在重要场景重复出现也成为相当具有影响力影片音乐之一,将至尊宝两次无望的爱情波折和内心的痛苦挣扎展现出来,尤其是在影片结尾,漫天黄沙、落日余晖、潇洒背影、热烈欢呼与所谓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在众多观众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夕阳下的武士,紫霞淡淡的熟悉,让无数人欷感叹心痛难忍,《一生所爱》的词曲:“从前、现在、过去了再不回/红红落叶长埋尘土内/开始终结总是没改变/天边的你飘荡白云内/苦海,泛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相亲,竟不可接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分/情人别后永远再不回/无言落寞放眼尘世岸/鲜花虽会凋谢,但会再开/一生所爱忍让白云外。”舒缓哀伤的音乐和娓娓道来的如泣如诉的情感成功在影片末尾再次投下了一个催泪弹,对爱情的解读缓慢而有张力,且恰到好处,与至尊宝那落寞背影一起,成为众多影迷心中的经典,让心中情感奔流无法抑制。

《芦苇荡》在影片中出现次数并不是特别多,但是却十分经典,可以说这首曲子几乎是紫霞仙子的代言曲目,只有紫霞仙子才配得上曲子的意境。前五百年,后五百年,谎言与誓言,真实与虚假,紫霞仙子抱着至尊宝的承诺像芦苇一样随风飘荡。芦苇荡里仙乐飘飘,乘着一叶孤舟的紫霞仙子是迷茫还是凄凉,尽管容颜如花婀娜多姿,却还是逃不过爱情的桎梏与凄惨。在爱情中,这个女子的命运好似随风飘荡的芦苇,守在原地既是等待又是思念,却逃不过爱情的折磨。至尊宝与紫霞仙子的爱情像是兜了一个大圈,两人一个对爱情誓言听得信以为真,一个说得信以为真,但是挣扎到最后,却还是发现,逃不出命运的掌心。紫霞仙子对爱情的追求就像《芦苇荡》这首曲子的舒缓婉转一样,让人无尽落寞。[5]相信之前还因为电影捧腹大笑的观众到此时看到紫霞仙子的落寞也会禁不住悲从中来,从至尊宝与紫霞仙子的挣扎中感受到二人的深切爱情,感受到内心的痛悔,可以说,煽情感人到极致。

《小刀会组曲》是武侠电影中经常使用的一组配乐,用过的电影不知凡几,银幕魅力显著,尤其是香港早期武侠电影,对这部组曲的运用更是得心应手,作为经典香港电影,《大话西游》也是如此,影片中多次在武打场面中运用到《小刀会组曲》。这组曲子在乐器上应用古筝、琵琶、唢呐等营造豪情万丈的大气磅礴场面、哀戚婉转的悲怆场面,大喜大悲、紧张刺激、风声鹤唳、凄怆入骨等场面都信手拈来,在《大话西游》并不是特别多的战斗场面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尤其是白晶晶师姐妹与牛魔王对峙这一气势恢宏的武打场景,更是成功营造出了雄伟、悲壮的感彩,同时也尽情展现了武打场面中的秀丽一面,让剧情和画面都更加扣人心弦。

总之,电影《大话西游》的成功离不开影片中音乐与电影的巧妙融合,离不开众多特色十足的配乐,由此可见,音乐是彰显电影魅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一部成功的电影而言十分重要,对于我们研究电影艺术很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房伟.文化悖论时空与后现代主义――电影《大话西游》的时空文化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1).

[2] 崔瑜.对电影音乐民族化的理解和认知――以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音乐为例[J].飞天,2009(08).

[3] 阮津粤.论电影音乐的剧作化参与――以侯孝贤电影《最好的时光》为例[J].大众文艺,2011(12).

经典爱情感言例9

青少年儿童阶段正是人生记忆最佳的黄金时期,若能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著作,乃至世界优秀文化的典籍,以滋养心灵、拓展视野、启迪心智、教养人品。利用课本范例.激发学生阅读文化经典著作的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生才会将家长的要求、老师的要求———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新课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年级选编了一些古文,虽然篇数不多,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的小学生可以学古文,让小学生阅读古文先由易到难,由浅到深,“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俗话说得好:“一熟三分巧,”这样就能消除学生对古文的畏难情绪,经典著作诵读教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努力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读多背、反复接触,让学生觉得古文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可触可摸的,是生动有趣的,从而缩短这些经典文学与孩子们在心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距离,让孩子们学习起来不会感到生疏,能与身边的事情相联系,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走进文化经典著作中来。通过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思维发展,滋养思想情感,提高品位修养,从而让孩子们觉得生命更有价值、生存更有活力,学习、生活更充满快乐,学习的态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以说是从精神上给学生们补充了更加丰富的“营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著作奠基可以激起他们一生对文化知识的向往,如此必定会有益于造就德才兼备的贤士,襟怀天下的大器,以达到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目标[5]。

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学校除了在课堂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外,还可以根据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富于想象、模仿能力强等心理特点,在学校、班级中积极创设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利于学生“自主感悟经典著作”的课堂教学氛围,来进一步激发提高他们学习经典著作的兴趣与能力。举办系列文化经典著作阅读竞赛活动。如唱红歌、读经典、诵诗歌、讲故事比赛等。在比赛中让学生找到更多读书的乐趣,收获更多的知识与智慧,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乐于其中,让学生的感官沐浴于神秘的经典文化天地,产生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的敬仰感以及生命价值体认的特殊感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把经典著作的反复影响自觉转化为言行的规范、文明、得体、优雅,达到心态的从容愉悦,理想的高深远大.我国经典、诗歌、故事源远流长,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诵诗歌、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们在诗歌、经典、故事中感受传统民族经典著作的博大精深,对中华民族经典著作的理解和欣赏,汲取立身做人的精神食粮。以活动为载体,既有利于铭记经典著作的精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经典著作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让他们感受那浓郁的读书氛围,从而激发阅读的愿望,从内容上适合他们的“胃口”。让学生们自己去获取,去探求,去寻觅,去掌握,在我们的教学中,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用,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让我们都来重视经典著作阅读吧!

(一)深化红歌传唱进校园活动

学校广泛开展“唱红歌让我更快乐、红歌伴我共成长,”同学们通过唱革命歌曲,对峥嵘岁月的回顾,对幸福生活的珍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唱出了对祖国母亲的无限深情和诚挚的祝愿,也唱出了新时代学生昂扬向上、团结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学经典著作,深入推进诵读活动

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中华经典著作的诵读,让青少年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从小浸淫于中华文化这最深切、最久远的人文关怀之中,与圣贤为友,与经典著作同行。开展文化经典著作诵读课堂,举办文化经典著作诵读比赛。教育部门要组织各中小学校,依托《读点经典》小学版和中学版,结合课堂古典文学内容,利用早读、晚读、班会、自习、少先队活动等组织学生诵读文化经典著作,每学期要分班级、年级、学校等集中组织开展文化经典著作诵读比赛活动,在学校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文化经典著作阅读热潮,最大限度地推动学生的文化经典著阅读热情,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还能不断地积累了语言,锻炼了口才,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突效果,扎实开展讲故事活动

以讲故事诱发兴趣,大力推进故事进校园、教育部门要要求学校广泛开展课堂故事会、讲故事比赛等故事进校园活动,每学期中学校开展不少于1次讲故事比赛活动,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成长中的亲身经历,结合所学的知识和身边的真实事迹,畅谈对历史故事的体会和感想;对新时代英雄的理解,可以围绕自己所看到的电影和书籍,抒发感情,讴歌长征的丰功伟绩;可以借助长征中的历史故事等内容增强学生爱国情感,以生动的语言和感人的事例,把孩子带进一个美妙精彩的世界里,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奇妙世界里感受到课外阅读的诱惑,展现新时期青少年学生热爱国家、热爱党、热爱人民的美德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经典爱情感言例10

【关键词】

小学生教育 品行修养 国学经典诵读

在小学阶段,对孩子们来说是语言学习以及精神成长比较关键性的时期,借助国学经典的诵读过程,起到陶冶孩子们的情操的意义,提升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所以,把品德教育和国学经典进行有机融合,针对学生的品德行为形成有较为深远的实际意义。

一、国学经典诵读,养成优秀道德品质

结合经典诵读教育特征而言,它在日常生活当中有诸多体现,而且也比较容易被小学生们接受。比方说在《弟子规》当中就有一句“父母命,行勿懒”,说的就是要让小孩子们尊敬长辈。中国古代这种处事原则和如今思想品德课程当中教育的内容基本相似。适当的诵读经典,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令小学生们系统、逐渐的熟悉并掌握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美德,继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

二、国学经典诵读,进行全面感恩教育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当中,感恩教育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所以感恩教育的渗透能够让学生们从小就知道感恩,这也是品德社会教学主要责任之一。在小学生们的品德社会教材当中有很多关于感恩教育的内容,比方说“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等,都和国学经典当中涵盖的感恩思想有联系。在日常教学活动当中我们也可以将教材和经典当中的感恩元素发掘出来,并令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比方说在学习“为家人创造快乐”内容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将国学著作当中“孝顺”相关的内容穿去。

另外,老师还可以借助一些课间活动鼓励小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感恩卡片,写上一些国学经典当中的感恩句子,比方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开展这些小活动,提升了小学生们的感恩精神。

三、国学经典诵读,展开良好诚信教育

保证诚实守信在做人的准则当中是非常基本的一项,而在目前,全社会范围内存在的成型危机也对孩子们的心灵造成了比较显著的侵袭,因此,进行良好的诚信教育,对教育工作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我们需要结合诚信教育内容来对学生们做人准则予以指导。比方说在三年级上册的课本当中一课程《我和同学》,其主题内容就是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和同学发展融洽的关系,老师就可以在上课之前指导学生们在《弟子规》以及《增广贤文》当中寻找到和他人融洽相处的内容,并在上课的时候适当的穿插这些内容,令小学生们能够了解到和他人相处的时候必须要保证高度的理解和相互尊重。

四、国学经典诵读,落实全面爱心教育

无论在哪个时期当中,爱心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主题,对学生们进行爱心教育需要从大处着眼并从小事做起,让小学生们能够正确的热爱家乡和学校,乃至于热爱身边的每个人和小动物等。在教材当中,涉及到爱心教育的内容比较丰富,比方说《伸出爱的手》《我爱家乡的山和水》,在老师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结合国学经典当中“以爱己之心爱人”等内容,效果比较好。

除此之外,适当综合爱心教育的内容,老师还可以组织“互助小组”,让组内的同学相互帮助,并帮助他人,在小组成立之后,学校内乃至于学校周边,都引起了积极的评价,前来表示感谢的人也显著增加。

五、国学经典诵读,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如今小学生当中广泛存在的学习没有动力,而且很容易满足的情况,我们要充分的挖掘在教材和国学经典当中和勤奋学习有关的内容,以期能够起到激励学生们奋发进取并努力学习的效果。在经典当中了解学习名句;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能够将这些内容教给学生们,让学生们高声朗读,最终让这些内容真正的对学生们日常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比方说在进行《他为什么学习这样好》课程学习的过程当中,老师为了能够让学生们理解成绩好必须要通过勤奋学习以及合理学习方式来实现,在对文中内容进行理解的^程当中,老师还可以适当补充“读书破外卷,下笔如有神”等内容,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勤奋学习积极性。

除此之外,老师还可以结合课程特征来进行一些读书活动,比方说在学习《金色秋天》《美丽的大自然》之后,让学生们到书籍当中寻找到一些描绘美景的句子,随后进行背诵、歌唱比赛等。总的来说,对古诗文进行诵读,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们的良好品德,让学生们实现自我约束和教育,继而拥有满满爱心,热爱老师、热爱同学、热爱家长,乃至于热爱祖国,令他们实现全面的良好发展,为社会做贡献。

【结 语】

对国学经典进行学习,其重点的目的就是起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实践活动当中令我们感悟到,持续并长久的进行经典诵读的活动对小学生们的良好品质形成来说有较为重要的意义。让老师和学生都在读书的声音当中直面经典;在优美的国风音乐当中体会经典;在书法当中了解经典,都能够令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得以渗入学校的各个角落,在孩子们的成长当中起到良好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经典爱情感言例11

对于诵读内容,可遵循知行合一、文明传承、循序渐进、雅俗共赏等原则进行选择。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精神营养和后天智识这两个层面上,都能起到教育作用的范本或者文章,即为经典。“经典诵读”将经典和诵读完善结合,经典是内容,诵读是形式。因此,在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能让学生在开启智慧的同时,达到拥有学问、完善道德、提升能力、启迪心灵、完美人格、锻炼气质的作用,对中华的传统文化进行发扬光大。

 

经典诵读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爱人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因此,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知行合一原则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这是经典诵读活动的目标。经典,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修身养性,通达事理,以此最为便利。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培养学生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学校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的宗旨,首先是教导学生学会做人。

 

《弟子规》的首段即指出:“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这段话主要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道理:在家里,父母呼唤我们时,我们必须马上回应,绝不能不理不睬或拖拖拉拉;父母有事情吩咐我们时,我们要立刻行动,决不能散漫不理;父母教导我们时,我们必须洗耳恭听,尤其是在我们犯错时,更要勇于向父母承认错误。天气总是千变万化,对此我们应问候父母是否感到不适;回到家或出去必须和父母说一声。

 

像这样的内容,《弟子规》《三字经》《论语》里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和行为指导的绝好内容。

 

二、文明传承原则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而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著名作家余秋雨先生也曾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国人不断从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食粮,从中感悟到中华民族团结奋进、和谐友善、包容宽厚、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悟到诚信报恩、精忠爱国,勤俭朴实,互助友爱的传统美德。经典诵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综合性学习提供一个比较好的内容,解决目前在这个方面存在的学习内容问题,是符合新课程的开放性的基本理念。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诸子百家,百家争鸣,铸造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经典诵读的材料,不仅要有儒家“四书”、“五经”,也应该要有《道德经》、《庄子》、《墨子》等诸子作品,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了解古代先哲深邃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三、循序渐进原则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应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经典诵读,作为课程标准的一部分,也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诵读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诵读基础知识、方式、方法。笔者就诵读材料编排顺序作简要阐述。

 

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只有本着事物自身的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使我们有充分的可能来掌握知识。一个人的头脑如果充满了许多零碎而不联系的知识,就会像杂乱无章地堆着各种东西的仓库,这里连仓库的主人也什么都找不到,至于一个人的头脑中只有体系而无知识,就像商店一样,它的每个柜子都贴着东西的标签,但是柜子是空的。”

 

经典诵读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诵读的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须得长时间方能真正呈现。因此不能急功近利,而要循序渐进。可先从古诗词开始进行学习。因为诗词有明快的节奏,有一定的韵律,并富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其严格的格律韵脚、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反映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语言之美,是中华数千年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从“哦哦哦,曲项向天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开始完善自己的语言能力。诵读经典,就该自中华诗词始继而诵读节奏明快、琅琅上口而又有丰富育人意义的《三字经》《千字文》之类。初中阶段的诵读内容,还应包含圣贤深邃哲学思想的作品,如《庄子》《道德经》等。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布置的内容可少一点,容易一些,让学生轻松就能完成,不让学生有压力感,当成一种调味品,看作是一种快乐,在成就感的促使下学生慢慢喜欢上经典诵读,他们就会自觉地去读,让经典诵读良性的循环。

 

此外,诵读经典的材料还遵循雅俗共赏原则。除了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之外,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山水小品等也应有所涉及。这样,诵读材料的内容比较丰富而有层次,可以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个系统的认识,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