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当地的经济发展

当地的经济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30 08:51:39

当地的经济发展

当地的经济发展例1

一、大学城概念

大学城是西方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逐渐出现的一种现象,近年来在我国大量发展并且为公众所熟知,目前全国共有五十多个大学城。根据《教育大辞典》,大学城是指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5 万至10 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显然,目前我国的许多的大学城规模都远在该标准之上。

大学城的形成可以划分为自然发展型和规划建设型两种。自然发展型是一所大学或多所大学由于学生增加、学校规模扩大而向周围扩展,从而吸引了更多的资源,包括人口资源、商业企业、事业单位等,而形成大学城,如剑桥大学城。这一类型的大学城形成时间较长,但建设成本较低。而规划建设型是由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和企业等共同合作,有政府统一规划出一块区域,将多所高校布置建设在该区域而形成,如广州大学城。规划建设型大学由政府主导,形成时间较短,建设成本较低。目前我国的大学城基本上都属于这一类,因此本文将围绕规划建设型大学分析。

二、大学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大学城是高等教育而形成的居民点城镇模式,具有整合性、创新性和传播性的特征,对大学城所在地方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大学城的建设首先能够增加投资,建成后人口的聚集能够拉动当地的消费,从而有效地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从微观层面来看,大学城一般建设在郊区或者偏远的农村地区,发挥了城镇化作用,首先解决了村民的收入和就业问题,并且能够吸引大量的商业企业的集中。大学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巨大的投资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大学城的建成需要数百亿的投资,如此巨额的投资将极大地拉动当地的房地产业、建筑材料、交通事业和餐饮服务业等产业的发展。此外,地方政府能够从土地流转和拍卖中获得巨额财政收入,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将会以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的形式增加地方GDP。总之,根据凯恩斯的乘数效应将在大学城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

2.就业和消费增加,创造更多商机

大学城对当地就业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当地居民就业结构的影响上。当地居民或者为城郊务工人,或者为农民,大学城的建成使得他们围绕服务大学城的师生而转变职业。其次,大学城后勤的市场化以及高校周边的餐饮、零售和住宿等能够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吸引更多其他地方的务工人员。

大学城集中了几万甚至几十万的师生,虽然每年都有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在流动,但人数基本上是稳定的,也就意味着这个消费人群是基本稳定的。并且这个群体拥有较高的购买力水平,总的消费支出也较为稳定。大学城师生的消费不仅集中大学城,而且还能够辐射周边地区,尤其是大学城所在城市的消费具有拉动作用。

3.产学研一体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大学汇集了大量的学者、专家和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拥有海量的图书资源和先进的实验室。大学城是高新基础孵化的基地,它为这些高新技术快速的转变为产出提供了良好的育种土壤。大学城是构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良好平台,在这一平台强大吸引力的作用下,高新技术企业在大学城周边地区集聚,由此而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并在这个平台的作用下逐渐发展壮大。此外,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属于知识、资本和技术集约型企业,大学城不但

能为其提供新的技术,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而且能够为企业大量优质的毕业生资源。

4.带动当地科学文化、教育环境的发展

极大地提升当地的文化氛围、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城郊农民的后代可以得到良好的高素质的教育,居民可以得到各种就业培训和持续教育,城郊农民将得到更多的就业和成才机会,享受到更高层次的文化生活。

三。大学城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规划,集约用地

大学城的建设必须充分论证。大学城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如果规划不合理,不但短期内造成资源的极度浪费,长期也将导致不利的影响。大学城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盲目建设,将会造成地方政府和高校背负沉重的债务,影响其地区经济和高校的发展。

2.妥善处理征地中的问题

大学城会占用大量的城郊和农村土地,这几涉及土地征用问题,这也是最为棘手的问题。在土地征用补偿、安置补偿、地上附着物补偿、拆迁补偿等方面要严格遵守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和征地程序。

3.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大学城的建设要与城市战略目标相协调,统筹安排,科学布置,并持之以恒,保证大学城与城市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当地的经济发展例2

20世纪80年代增长极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其合理成分为我国的理论界和实践部门所借鉴并有所创新,提出了梯度转移理论、点轴系统理论等。这些具有创新性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不但开阔了人们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视野,同时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从均衡发展向非均衡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支持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战略构想的大背景下,转变传统的均衡发展思路,让发展基础和对外开放条件较好的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率先成为区域增长极,通过他们的发展辐射带动全国发展,作为我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在国家对外开放、体制改革、投资、税收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推动下,东部的极化效应得到发挥,吸引了包括海外资源和中西部资源的大量涌入,在东部沿海从南到北围绕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三大城市圈形成了产业聚集和规模经济,形成了引领全国经济发展的三大经济增长极。

进入世纪之交后,根据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理论,特别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到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大大地加快了中西部地区新增长极的形成。从中部地区看,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作为湖北的主要增长极,比较令人瞩目。2004年以来,湖北省保持两位数增长势头。全省生产总值在2005年6520亿元的基础上,2010年达到15806亿元,五年增长1.42倍,实现了年增长由1000亿到2000亿的跨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财政总收入从728亿元增加到1919亿元,年均增长21.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1.9%。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18万亿元和1.46万亿元,增长超过1.5倍。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突破1万亿元,达到10803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5年的投资总和;“十一五”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9.6%。“十一五”以来,不但武汉及武汉城市圈率先发展,同时宜昌、襄阳两市的发展也随之提速。2008年,宜襄两市GDP双双突破1000亿元,是继武汉之后全省GDP率先超千亿元的大中城市。2009年两市经济总量达2544.34亿元,占全省比重19%。2010年两市经济总量达3085亿元,占全省比重19.51%,“省域副中心”作用开始显现,表明全省“一主两副”三箭齐发的格局开始形成。

但“一主两副”的格局尚处雏形阶段,增长极作用有明显的局限性。它具体表现在:第一,“一主两副”对全省的带动力仍显不足。从总量看,湖北地区生产总值不仅一直低于河南,与湖南相当,而且也低于2010年江西和山西。从经济增速看,“十一五”时期,湖北省GDP增长1.43倍,低于湖南(1.44);人均财政收入明显低于山西,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低于江西和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山西和湖南。第二,“一主两副”三极中,“主”强“副”弱的格局并未改变。2010年武汉GDP为5515亿元,占全省比重34.89%。第二位的宜昌为1547亿元,占全省比重9.78%。第三位的襄阳1538亿元,占全省比重9.73%。与河南省比较,郑州GDP为4000亿元,占河南省比重17.43%。洛阳2380亿元,占河南省比重10.37%。南阳2065亿元,占河南省比重9%。与湖南省比较,长沙市4547亿元,占湖南比重28.59%,岳阳1539亿元,占全省比重9.68%,常德1491亿元,占全省比重9.38%。第三,除“一主两副”三极外,湖北其他增长极太弱。昔日全国有名的老工业基地黄石市居然由湖北第二跌落至湖北第九。截至2010年末,湖北GDP过千亿元的城市只有3个,而河南GDP过千亿元的城市有12个,湖南GDP过千亿元的城市也有6个。这也就是近两年湖北GDP被湖南超过的重要原因。这就需要考虑强化新增长极的发展。就武汉城市圈这个老增长极而言,结构也亟待优化,改变武汉与周边八个城市发展差距太大的局面。根据2010年的数据,黄冈市GDP为850亿元,孝感市为800亿元,几乎只相当于武汉市的零头,且“1”对“8”的引领作用也不够。各市的产业转移、招商引资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湖北以外,而不是武汉。在缺乏社会性专业化和协作的条件下,由政府通过计划和重点投资建立起来的增长极与增长极的自组织过程,被严格的行政体制所隔断,而且由政府推进建立的增长极与当地的产业结构表现出极大的疏离,使得企业间的连锁作用、扩散作用都未发挥出来,从而使现有增长极成为孤岛或飞地。

当地的经济发展例3

(一)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给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农民发展生产积极性面临新考验。近两年来,以化肥为主的农资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今年春耕期间,江西省国产复合肥价格同比上涨60%,农用柴油平均价格同比上涨11%;河南省硫基复合肥价格同比上涨65%,氯基复合肥价格同比上涨63%,磷酸二铵价格同比上涨75%;安徽省碳酸氢铵价格同比上涨34.71%,尿素价格同比上浮22.45%。其他农资如农药、农膜、种子、饲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农资价格上涨增加的种粮成本基本上与种粮补贴和粮食价格上涨收益相抵,使部分农民失去了加大投入的信心,甚至放松了田间管理,直接影响了粮食生产。

居民消费价格高位运行,侵蚀了居民实际购买力。上半年,中部6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普遍高于全国0.2-2.1个百分点,高物价侵蚀了居民实际购买力。扣除价格因素,河南、山西、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上半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分别为5.2%、3.4%、5.4%、1.0%、5.7%、4.4%,均低于全国6.3%的平均水平。

企业成本上升。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上半年,中部地区企业效益出现整体下滑,亏损面和亏损额大幅攀升。湖北省1-5月份实现工业利润263.67亿元,同比增长16.6%,增幅回落71.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49.01亿元,同比增长1.4倍。河南省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亏损额达到66.29亿元,同比增长234.5%,亏损企业集中在电力、石油加工、有色、纺织、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山西省上半年亏损企业亏损额达到50.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4%。

(二)土地、能源、资金等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经济发展受资源约束增强

上半年,中部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9169.55亿元(2006年价格),同比增长21.41%,增速比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分别高5.68、1.67和2.35个百分点,在全国四大区域中处于领先位置。工业的快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给造成了巨大压力。

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凸显。中部地区正步入承接东部转移产业的高峰期,但国家及省每年下达的用地指标远低于中部地区的用地需求规模,土地供应不足严重制约了项目落地。同时,部分地区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住宅项目占用了大量工业用地指标,一些企业占用土地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电力供应普遍紧张,运煤通道瓶颈突出。上半年,中部6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缺口,山西、河南、江西的电力缺口较大,分别达到500、300、250万千瓦,电力紧张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煤炭运能短缺问题凸显。石太线、邯长线、太焦线、侯月线等山西省中、南部运煤通道运输缺口达到1亿吨,湖南、安徽等省电煤运输也出现紧张,纷纷启动公路、水运绿色通道。

紧缩性货币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从紧的货币政策导致中部地区企业财务成本支出增加,资金约束进一步加剧,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据河南省调查,河南省上半年企业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达到132.41亿元,同比增长35.3%;84%的中小企业反映贷款难,一半以上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

(三)高耗能产业仍是工业经济的主体,节能降耗压力较大

中部地区是国家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高耗能产业规模大、比重高,在工业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中地位突出。上半年,河南省6大高耗能产业综合能耗增长10.82%,增幅虽然比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低0.7个百分点,但对整个工业能耗增长的拉动作用达到8.6个百分点,主体拉动作用非常明显。湖北省确立的五大支柱产业除汽车产业外均属于高耗能产业,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近40%,能耗总量所占比重高达80%以上。湖南省国家重点监控的高耗能高污染性工业行业投资占规模工业比重高达67.5%,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8.7%。安徽省上半年六大高耗能产业生产增长23.9%,同比加快7.3个百分点。

受宏观经济政策影响,今年以来中部地区高耗能产业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高耗能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在产业结构未实现根本转变,科技创新能力未得到实质性提升的前提下,高能耗产业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仍然举足轻重,中部地区节能降耗的压力长期存在。

(四)经济整体实力较弱,产业承接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中部地区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但经济整体实力仍然较弱,缺乏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即使是在具有优势的资源型产业领域,也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强、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许多转移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部门,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常常达不到转移企业的要求,这些都部分抵消了中部地区在土地、资源、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

产业承接平台功能薄弱。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经济总量偏小,功能不够完善,经济外向度不高,品牌形象比较单薄,产业集聚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多数工业园区缺乏比较权威的发展战略规划,发展方向不明,建设的随意性较大。除少数特色工业园外,多数工业园区在引进项目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产业雷同现象突出,难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人力资源储备明显不足。用工矛盾较突出。尤其是具有专业技能的熟练工人、高级技工以及专业管理人才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以河南省为例,河南省初、中、高级技工的比例为5.4:3.8:0.8,和我国要求的合理化比例3:5:2相去甚远,这样的人才结构很难满足吸引外资和产业转移的需要。

二、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宏观环境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中部地区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在目前较高增长平台上运行。要重点加强以下工作:

(一)继续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

施,降低物价上涨对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加大农业扶持力度,保障粮食生产。进一步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的补贴力度。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并通过加强和改进价格监管等措施防止化肥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

采取措施平抑消费品价格过快增长。重点监控粮油、猪肉、蔬菜等直接影响民生的消费品价格,严控流通中间环节涨价。进一步完善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办法。

加强对中部地区高耗能产业的投资监测。对于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盲目发展的地区,要运用投资监管、项目审核、土地管理等手段,协调支持环保、国土部门实行环保和土地“区域限批”。

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竞争力。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保障能力。

(二)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优化投资结构。围绕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推进服务业投资集聚化、制造业投资高端化、区域投资协调化和项目投资集约化。鼓励外资和区外资金投资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电力、市政、环保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鼓励外国投资者并购和参股改造中部地区国有企业。支持中部地区建设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支持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关闭、淘汰落后的小电厂、小钢铁、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企业,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发展,完善重点耗能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格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达不到最低能效标准的设备和产品。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突出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区域内大型企业跨区域并购重组。顺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升级,依靠科技进步,将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和中医药产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等作为中部地区的潜力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

(三)提升资源集约利用水平

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土地置换。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标准,对不同等级的工业园区用地制定不同的投资标准、就业标准和产值标准,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通过有效的土地置换和土地整理,在保证基本农田耕地面积只增不减的大前提下,对办得好、有进一步发展和扩张条件的工业园区适度拓展空间。对县以下大多数不具备开发条件和前景的工业区,应当下决心进行关闭,促使县以下的乡镇工业企业向中心城镇集中。在土地审批上要首先保证高新技术企业和制造业升级企业用地需求。

加强对能源供应调度。加大对生产、运输的组织协调力度,充分挖掘现有生产潜力,努力保证煤电油运供应。强化需求侧管理,优先保证居民生活、农业、重点单位、重点企业用电。限制压缩不合理用电。重视山西省中南部运煤通道建设,提高运输能力,完善山西省煤炭集疏运体系。加强水运通道建设,规划汉江煤运通道建设,缓解京广、焦枝两条中部煤运通道的运输压力。

(四)多管齐下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提升产业接纳能力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海峡西岸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推进产业承接走廊建设。制定积极融入泛长三角和泛珠三角的具体政策和措施,主动参与周边省在基础设施、旅游、海关、检验检疫等领域的互动对接,促进无水港、铁海联运等区域间无缝对接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

当地的经济发展例4

苏州作为长三角的重要城市,经济发展一直位列前茅。而该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如今,经济发展的转型提高使得地区对人才的需求悄然发生了变化,对该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1.高职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20世纪6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西方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了。美国舒尔茨、英国维泽、美国贝克尔等西方经济学家的著作,为现代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认为,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而存在的一种资本形式,它体现在人的身上,可以被用来提供未来的收入;而教育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重要的途径,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的形成而对经济增长产生连续的作用。这一论点成为20世纪70年代西方许多教育经济学著作的理论出发点。

高等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是教育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一方面,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规模,影响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的发展能为地方经济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

总的来说,这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经济发展是决定性的,经济发展通过劳动力市场向职业教育提出人才需求。而高职教育只有顺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结构,才能真正发挥经济“助推器”的作用。

2.苏州地区经济发展和高职教育发展相互促进的历史

20世纪70年代,苏州的乡镇工业开始起步,到了80年代末,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超过了第一产业的比重。1992年,苏州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994年中国政府与新加坡政府在苏州开辟苏州工业园区。在这些地方苏州政府实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生态保护并重的发展战略,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医药与精细化工、新材料和环保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基础材料、电脑及周边产品的生产基地。在这将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和产业链逐渐形成,园区成为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域。

经济结构的变化导致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较高层次的技术型、技能型及复合型人才受到欢迎,职业大学应运而生:1981年成立的苏州市职业大学成为苏州的第一所职业技术大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及经济的不断转型,对能提供应用性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提出了人才要求,苏州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9年,苏州成为移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试点城市;1995年,国家教委和江苏省政府,在苏州设立现代事业教育制度改革试验区;2002年,《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出台,市区的职业教育进行了大规模整合,提高了职业教育层次,创建了苏州国际教育园。

人力资源开发与物质资料生产必须相匹配。以上所有的这些举措,顺应了当时的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人才要求,提供了大量有技术的高技能人才,对苏州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3.苏州经济发展的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苏州的经济已经步入了工业化后期,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成为新时期的核心任务。2012年,苏州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转型升级成效明显。随着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产业结构也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在调整中逐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2012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444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65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5.0%。制造业领域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23万亿元,增长11%,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3%,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工业的发展,使得制造业对物流营销、金融服务、人力资源等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增大。2012年苏州的服务业量质齐升,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新增市级服务业集聚区10个、制造业分离发展服务业企业260家。

与此同时,苏州市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保持全省领先,加大创新投入力度,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等新产业初具规模。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6%。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工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88家,实现产值1.17万亿元,增长11%。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提高到80%,新增4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苏州纳米城首期已建成使用,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纳入中科院序列,长三角地区首个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落户我市。

4.苏州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要求

高职教育的地方性、区域性特征强调高职教育必须和地方区域的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苏州经济的转型升级需要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的支撑,从而对当地高职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是培养层次方面:地区高职教育的培养层次要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苏州作为新型的工业城市,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体,来服务生产第一线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倡贯通制的办学层次,适度发展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如本科层次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乃至工程硕士,形成多层次贯通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

其次是专业设置方面:高职教育的主导专业要和地方的主导产业相吻合。不同特点的城市,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国际大都市,旅游酒店等专业会比较吃香,西部城市农业比较发达,农林畜等专业的人才会比较受欢迎。苏州目前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还有占到工业产值一半以上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纤纺织服装、冶金、轻工、石化等六大主导产业,我们可以将这些调整为高职院校的基本专业,在此基础上,再细化具体的专业目录。而且教学的内容必须保持更新,确保及时吸收新理论新技术。

最后是关于校企合作方面。高职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和相关企业的合作密度和深度,改变以往只是平时请企业人员来做讲座,毕业时请企业来招人的状况,真正让他们渗透到实际的教学中来,如教学大纲的制定、培养目标和计划的制订、实验实训基地的建立等。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的要想获得长久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相一致。双方的节奏一旦合拍,将迸发出巨大的能量,从而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苏州经济的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的新契机[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2]张剑澜,叶海宾.苏州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2007.11.

[3]戴涵莘,陶亦亦,吴增军.苏南地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0.

[4]苗耀华,廉俊颖.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当地的经济发展例5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这种环境之下,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而我国的航空运输业抓住机遇,不断更新技术,创新发展,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如今,航空运输发展的趋势仍然没有减缓。从世界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现代化进程与工业化进程也不断加快,在这一背景之下,具有时间约束的产品及其生产方式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渐增大,进而涌现了诸多的周期较短的产品。对于这类短周期产品而言,它们往往具有附加值高、体积小、质量小等特点。而企业要想将这些产品销售出去,就必须对客户与市场两个角度进行充分的考虑。除此之外,在原先的经济发展模式之下,资源分布对企业的布局造成一定程度上的限制,而在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之后,这种限制与束缚逐渐被打破,进而促使企业的区位选择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就航空运输而言,它本身具有快速、安全的优势,正是凭借这两大优势,促使企业的区位选择目标指向机场。随着区位选择的明确,逐渐形成了以大型机场为核心 ,以服务于航空运输相关产业和具有航空枢纽指向性的产业组成的具有强大集聚力和辐射力的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除了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以外,还能够对与之相关的产业起到一定的吸引作用,而这样一来,产业与产业之间关系日益密切,并有效形成产业链,再由线到面,最终形成临空经济区。

二、临空经济与临空产业

对于临空经济而言,它又可以被称作为空港经济,在航空运输不断发展的背景之下,这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依托于机场设施逐渐兴起。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些因素无疑都促进了民航事业的发展,无论是服务水平还是发展规模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拉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并向外辐射,形成一个经济交流区。

机场的建设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临空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机场的客货运量大幅提升,航线网络业在全球的范围之内不断扩展,在这种形势之下,机场对周边的土地利用模式长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使得经济与产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另一方面,机场本身也具有着一定的积聚效应以及扩散效应,在这种效应之下,经济空间的资源要素向周边地区发生聚集,并相互渗透、发展与融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临空经济高度集中的区域。

三、临空产业的发展类型

对于临空经济区的产业而言,其结构与特点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在这些因素当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机场的影响力,正是因为这一因素,使得临空经济与其他经济模式之间有着较为鲜明的差别。针对这一情况,可以结合产业在空港相邻地区内吸引集聚程度的不同,对临空经济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分类,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高度集中产业、中等集中产业以及呈现集聚趋势的产业,具体情况见表1。

(一)临空工业区

在临空工业区当中,又可以进行进一步地细分,主要有临空配套工业区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区。临空配套工业区主要是对航天科技、航空相关产业以及制造加工业进行一定程度的发展,国际上,存在着很多这样的临空配套工业区,例如法国的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园区、爱尔兰香农由贸易区等。而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区而言,它主要针对以空运为依托的高新产业进行发展,例如美国北卡罗纳州研究三角园区的产业包括了生物工艺/生物制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信息技术、微电子等,爱尔兰香农自由贸易区的产业涵盖了医疗设备、软件开发等。

(二)物流园区

物流园区主要针对物流服务业务进行发展,目前状况下,主要有仓储、运输、中转、配送、包装和流通加工等。例如法兰克福物流城在机场附近,存在着很多数量的物流运输公司,而这些公司促进了世界与德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以机械设备为例,德国是世界最主要的机械设备出口国,世界各国使用的大量的机械设备常年需要从德国进口各种零配件。正是因为如此,再加之较为密集的物流公司,使得德国的机械配件遍布在世界各地,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临空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区域经济平衡性

一般情况下,机场的设置不可能出现在闹市区,而大多远离市区,久而久之,机场周围就变成了一个经济空白区域。但是,自从临空经济出现以后,这种尴尬的局面被打破。在机场周围进行关于临空经济区的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之中,基础设施逐渐发展与完善,突出表现在交通、通讯等方面,同时,在临空经济区建设后,机场区域的经济与腹地经济得到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紧紧的联系在一起。除了基础设施的完善之外,临空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还表现在促进区域区域就业岗位的增加以及人口规模的扩大,而一旦人口规模扩大,各种商业交流与社会服务也增加,进而促进商业及社会服务的出现与繁盛。临空经济出现的同时,也带来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进而促进临空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并逐渐成为区域开发中的“活跃分子”。当然,临空经济还担任了区域与区域之间的桥梁,使得与之相邻的几个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无论是交通还是信息网络,都得到了较大程度上的发展。

(二)拉动区域临空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临空经济的发展是以机场为依托的,具体而言,它是有效运用了机场快速安全的交通方式以及涉及范围广泛的航空网络,正是这种资源的利用,使其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优势,进而吸引其他先进产业与之形成相应的产业链,并在机场周边逐渐聚集,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航空产业中的细分产业。在航空产业之中,又可以细分为多个更为具体的产业,例如航空制造业、航空运输服务业等,而这些产业往往对航空运输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尤其是对于航空制造业来说,它只有借助航空服务才能发挥出本身的功能,因此,只有将其设置在机场的周边,才能有效提供准确而及时的服务;(2)高科技制造业。在高科技制造业当中的很多环节,都需要用到航空运输,例如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以及产成品的销售等。这主要是因为高科技制造业中所用到的材料或者生产出来的产品都具有附加值高、市场变化快以及体积小等特点,因此选择快速安全的航空运输是最为理想的,这样一来,高科技制造业也逐渐形成了对于航空运输的依赖,进而导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具有十分明显的临空指向性;(3)国际会展业。近年来,国际会展日益流行,并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体系的产业,而机场所提供的便捷交通对国际会展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便利的交通以及良好的通讯必然能够对参展商的运输成本以及时间成本进行一定程度的降低,除此之外,还能够对展品的安全。准时以及可靠性进行有效的保证。(4)除了上述的三种典型产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的一些产业能够被临空经济所吸引,主要有国际商务、综合物流、高新技术、 现代服务及休闲旅游等知识密集型和高端服务型产业。将这些产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比较,不难发现它们都具有低消耗、高产出、高附加值的特点,而这些特征能够对区域经济的转型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进而带动区域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进行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创新产业价值链,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航空运输本身具有快速、安全的优势,正是凭借这两大优势,促使企业的区位选择目标指向机场。随着区位选择的明确,逐渐形成了以大型机场为核心 ,以服务于航空运输相关产业和具有航空枢纽指向性的产业组成的具有强大集聚力和辐射力的经济体系。这种经济体系除了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以外,还能够对与之相关的产业起到一定的吸引作用,而这样一来,产业与产业之间关系日益密切,并有效形成产业链,再由线到面,形成集聚化、多样性的产业集群。而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脚跟并取得有利位置,就必须加强创新,创新的来源主要分为两类,分别为缄默知识以及粘性知识,而这种知识的溢出具有较为强烈的地域性与时间性,环境氛围对其传播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要想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需要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并重复接触与联系。而在临空产业的集群之内,因为产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聚集,因此在知识的传播一扩散上,也更为“得心应手”,进而对产业链的创新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在临空产业集群之内还存在这学习效应与效应,因此产业与产业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合作、竞争激励等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并有效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与全球经济产业链接轨,促进区域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在国际企业的竞争中,存在着一个“时间竞争”模式,它主要指的是企业的竞争重点集中压缩在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直到交付在内的整个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的时间,以获取竞争优势。而对于航空运输来说,它具有高效性与安全性的特征,较之于其他运输方式,它更能适应一些企业的发展需求,通过航空运输,可以对运输时间进行有效的缩短,进而促使供应链突破距离的限制,促进区域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于临空经济而言,它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开放程度高、国际合作度强的特征,尤其是构成临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际大型枢纽机场、 国际航空运输公司以及外向型的高科技公司,其运作要符合国际惯例和准则 ,市场和客户要面向国际,正是因为如此,它对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

五、结束语

本文通过临空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促进作用进行研究与分析,得出在区域经济发展遇到瓶颈的时期,利用临空经济是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手段,而临空产业可以作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推动区域内产业集聚,产业融合及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对外开放,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李春. 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 推动区域经济发展[J]. 技术与市场, 2010(11).

[2] 孙淑美,黄达海. 临空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关系[J]. 科技和产业, 2010(01).

当地的经济发展例6

产业园区作为世界经济中颇具特色的产业经济组织形式,可形成和发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应,同时亦可产生强大的溢出效应,带动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2012年初济南市将创新谷这一重大项目建设在长清,以加速推进长清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发展。

一、创新谷建设对长清区发展的影响

建设创新谷对于济南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是支撑西部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长清区作为创新谷建设的所在地,对长清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创新谷产业发展方向虽然以发展高端研发、嵌入式系统、云计算和物联网、成果转化、信息服务等五大产业为目标,但是不意味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仅仅吸纳大量的高科技工作人员,它也意味着在将来企业发展成长过程中将为长清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如生产和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有效地把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化、服务业化的发展道路上来,最终提升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这也是履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国策的应有之义。

(二)推动长清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创新谷是一个容纳20万人左右的新型产业园区,对于长清区第三产业而言,这提供了庞大的消费人群,而且此消费人群无论是收入还是消费理念都是超前的、时尚的和高水平的。可以抓住创新谷第三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这一过程空白期,推动长清区第三产业从有到优的发展。

(三)为长清区本土企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长清区工业总体发展形势较好,企业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重点骨干企业抓住发展机遇,强化科技支撑,推进自主创新,呈现强劲发展的势头。但是在当前总体来看产业科技含量较低。除少部分依靠与科研院所或大专院校进行技术成果转化进行生产之外,大部分企业生产市场定型的产品,技术力量相对比较薄弱。而创新谷是一个以生产研发为一体的高新技术集地,通过加强本土企业与创新谷入驻企业对接,借助创新谷这一高科技平台将有利于加快长清区本土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升级的步伐。

二、提前谋划和开展衔接工作,实现与创新谷携手并进

以市场为主,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长清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针对创新谷给长清区当前和将来带来的机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长清区待业人员的技能培训,适应园区企业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

创新谷不仅提供了就业岗位,我们还发现了当前特别是在将来创新谷建设,以及企业入驻后对于本地广大群众就业所带来的挑战。

对于下一步创新谷工作不断地进入正轨,工作量不断加大,以及企业用工要求不断提高与我区富余劳动力现状形成明显差距这一问题,从目前来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以相关政府部门牵头,制定因人而宜的就业政策,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劳动素质的就业人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建议按照创新谷即将入驻企业的用工要求,对那些有就业能力和有就业意愿的人员提前开展培训,做到按需培训。

(二)借创新谷未来的庞大的消费人群,推动长清区第三产业的发展

1、创新宣传方式,提高长清区旅游景点知名度

长清区虽然拥有众多的可利用的旅游资源,但是知名度并不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加大长清区旅游点的推广力度,创新推广方式。比如通过近几年较火的微电影、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等互联网模式,通过与团购网站合作推出旅游景点促销活动。加强在创新谷区域内的宣传工作,景区可与入驻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企业的年会或者其它活动可到景区举办,这样即为一些中小型企业解决了公司场地的限制,同样也可提高景区内其它消费收入的提高。

2、助推长清区餐饮娱乐业从“有”到“优”发展

目前长清区的高级酒店有新世纪大酒店、银东生态园和园博园大酒店等,均位于长清城区东部,与创新谷核心区域只有不到五分钟的车程。现在创新谷的餐饮娱乐消费场所还未起步,处于空白期,我们要推动长清区的现在的餐饮娱乐业牢牢把握这个关键期,鼓励现有休闲娱乐业创新发展,打造品牌,提高文化含量。同时长清区相关部门可组织开展“名店名馆”、“诚信单位”、“先进模范人物”、信誉评级等活动,树立行业标兵,提高企业形象,打造服务品牌,提高竞争力和吸引力,适应创新谷外来人员的需求。

(三)加快推动本土企业转型升级

长清区近几年的工业发展定位是:依托济南经济开发区,建设交通装备、水泥建材、机械装备、食品等产业制造基地。目前看,长清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压力容器产业的优势依然明显,但是放眼未来,我区产业结构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我们应该加快推动长清区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从“加工”到 “制造”,从“制造”到“创造”的发展,让我区的传统产业迸发出新活力。

针对长清区传统企业科技研发能力投入不足,甚至部分企业无力投入的情况,政府要加大对他们的支持,鼓励企业工艺改造升级和产品创新,采取以经信局和科技局牵头的协调机构,与创新谷入驻的研发机构共同合作,让创新谷的高新技术与我区传统产业相结合,研究与生产相融合,牢牢依靠创新谷的丰富高新技术的优势,紧紧把握未来的物联网形势,实现我区传统产业的产品高科技化。如长清区的压力容器产业,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控制、远程数据读取和故障智能警报等等,从而实现我区压力容器产业的产品升级以及产业升级。

当地的经济发展例7

关键词:“环京津”;体育旅游;经济发展

随着人们经济收入和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方式也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度假观念开始从休闲向保健和追求生活品质转化,寻求更加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于是回归自然的体育旅游应运而生,并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环京津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开发这一地区的体育旅游将极具商业意义。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

体育旅游是近几年来兴起的现代旅游方式。所谓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的产物,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为达到返朴归真、休闲度假、释放压力、观光探险、竞技康复、健身娱乐等多种目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从事以体育项目为内容的旅游活动。其主要基调是“轻松”、“快乐”、“刺激”,让处在高科技、高节奏、高竞争社会中的人暂时走出喧嚣的尘世,轻松自如地投奔到大自然中进行健身运动,追求健康文明的行为。通过旅游,振奋精神,解除紧张的精神压力,同时弥补日常生活单调乏味的不足。近年来,这种包含度假型、娱乐休闲型、观光型、民俗型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旅游越来越迎合了我国现代人群的口味,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

二、“环京津体育旅游圈”的构建

“环京津”是一个地域概念,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包括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以及东北部分地区。构建“环京津体育旅游圈”是指以开发区域内的体育旅游资源、设计体育旅游项目为目的,将环京津区域的体育旅游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环状组织。它可按地理区域或项目为标志进行设计。考虑到京津两大客源地的交通状况以及环京津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整个旅游圈的设计应以北京为中心,包括三个环状的层次:一环包括北京、天津、廊坊、保定、唐山、张家口、承德,其中京滓及廊坊处于核心位置,通过把这三地作为环京津体育旅游圈的治理层,不断运用各种营销手段,推出一环其它城市。一环内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可以从事各种项目的开发工作。二环包括石家庄、秦皇岛、沧州、衡水,二环城市距离京津核心圈的距离较远,各地区资源具有地区性差异,需要逐步开发,设计适合各地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三环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阔,包括邢台、邯郸、内蒙、山西、山东和东北部分地区,三环城市距离核心圈的距离更加遥远,各地可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发出适合本地的项目。

三、开发“环京津”体育旅游,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政府机关更加重视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和对资源的合理规划,加之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活动的需求不断增加,促进了经济环境的发展,因此,建设“环京津体育旅游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开发“环京津”体育旅游,通过整合环京津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可以有效地推动环京津一带的经济发展。

首先,构建“环京津体育旅游圈”能促进非贸易性创汇,增加旅游收入。环京津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许多外国驻华机构、国际组织、新闻机构、跨国公司等密布于此,而且交通便捷,拥有中国重要的航空、海运口岸,是对外交流的门户和国际旅游者的重要入境地。区域内部已形成了集铁路、公路、高速公路、水运、民航等运输方式为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体育旅游有“无烟工业”、“无形贸易”之称,它同农业、工业、商业不同,不直接生产农产品、工业品,不实现商品流通,而是通过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如,通过健身、康复、保健、体育医疗等技术指导,集中体现出体育服务产品所含有的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内容,因此,其服务产品所含的附加值较高,外国游客通过享用体育旅游服务进行消费,但不需要消耗能源和物质产品,而我们获得的现汇资金即可投入周转使用。另外,体育旅游创汇不受一般贸易保护的限制,游客从事体育活动或观赏体育比赛不会受到关税的影响。

当地的经济发展例8

青山绿水,新镇与古镇一水相隔,青苍苍的凤凰山下,这是陕西最西南角的一个小镇——青木川。随着随着叶广芩的笔触,那个逝去久远的年代里的人物与故事,开始复苏。

叶广芩是当今文坛一位才华横溢的实力作家,她以其蕴涵丰富的文学作品,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她1968年来到陕西后,她的命运和创作就与这片热土联系在一起。《青木川》是她挂职期间的一个重大收获。小说通过几个主人公的命运,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从开始建国到现在走过的艰难坎坷岁月,尤其是对人的命运的关注。这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由于此书的出版,使青木川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小镇成为旅游热点,带动了青木川、宁强县乃至汉中市的经济发展,使文学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一、对汉水地区文化创作方向起着积极引导作用

(1)将历史活化为真实,把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新潮、真实与虚幻巧妙地连接在一起,不仅展现了青木川的过去,也展现了她的现在;不仅让人们看到了各色人物,也领悟了风土人情。《青木川》是有原型和实事的,甚至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建造的,但现在它并不受或不完全受到实事的束缚,而能找到自己的书写空间和路径。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叶广芩对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依恋、欣赏,让本没有联系的东西发生了密切的关联,漫不经心的“复调”构成了历史与现实的交响,拨动人们的心弦。

(2)大胆开拓地域文化历史题材。叶广芩凭着敏锐嗅觉和作家的探究热情,找到了一口文学富矿,写出一部奇书。以题材而论,《青木川》实有其川,实有其地,是真正的地域文化历史题材。青木川地处秦岭深处,是一个“鸡鸣听三省”的荒芜僻远之地,同时也是一个“三不管”的乱世匪患的滋生地,山险林密,道路阻隔。这是一个奇特的地域空间,是一个产生奇特的故事、奇特的文化和孕育奇特人物的地方。叶广芩以她对题材的敏锐嗅觉和作家的探究热情,一下子抓住了这个题材,写出了一部奇书。

(3)善用理性从容、沉稳克制地人物刻画方法。作为一个土匪的魏富堂,喋血残暴当是其本性。然而,他修桥、修路、办学校,资助贫困子弟念书,把一种叫做“现代文明”的信息通过他本人的生活方式传递给青木川。一个强横执著的“土豹子”,被谢静仪所代表的现代文明力量所慢慢驯服,这本身就是一种传奇。叶广芩没有用一种虚无缥缈的笔触虚化这一传奇,相反,她是理性从容的,是沉稳克制的。

(4)完美的创造了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作为一个出身于不平常家族的一个格格,一个把自己遗落为平民的贵族后裔,她在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中,完成了一个较为完美的创造。叶广芩与青木川之间存在着某种生命感应,存在着对兴亡之感、家国之愁、分离之悲的敏感。连绵的大山,无边的林海,以及生活在这里的熊猫、金丝猴等,都在她的笔下充满灵气。《青木川》正是一次触发和解压,作者对社会人生历史文化的诸多情感积累,借青木川喷涌而出,完成了一部优秀之作。

(5)大量运用地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习俗、方言等体现地域文化。《青木川》的语言,一如既往地充盈着饱满、优雅的文化内涵。在几乎是与平民化、本土化、原生态俱来的粗鄙化文流中,叶广芩的《青木川》给予读者的是清新、优雅、美丽、沉静的文化姿态和耐人咀嚼的思想及精神启示。在陕西的作家里,叶广芩是一个从“大地方”来的“外来户”。她的写作也呈现出与陕西作家不同的气质和风度:在她笔下,绝然没有某些陕西作家插科打诨的粗俗和言不及义的无聊。

叶广芩多维多向的叙事角度,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错,语言运用的机趣,细节捕捉的传神、妥帖、魅力,天才对汉水地区文学创作引起很大反响。

《青木川》是只有在现在这个时期才有可能出现的作品。它在超越传统的意识形态定势上,表现出了相当的胆识与勇气,这对于一个女作家而言,尤其难能可贵。审视人性之复杂,需要高远的眼光;反省历史之迷雾,需要博大的胸怀。叶广芩正是由此表现自己的非凡魄力与强劲腕力,对于这样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实力派女作家,我们有理由寄予更大的期望。

二、对当地经济发展起来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叶广芩的长篇小说《青木川》自出版之后,在文坛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因为作品用“青木川”的地名作书名,又描写了青木川的传奇故事,使得青木川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已成为宁强旅游的一个热点,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部小说能有如此的社会与经济效应,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青木川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是镶嵌在秦岭与巴山之间的一块美丽而富饶的盆地。汉中素有”汉家发祥地、中华聚宝盆”之美称。《青木川》出版后在国内文坛广受赞誉,已经带动了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前去旅游。

目前,汉中市宁强县青木川镇已被陕西确定30个文化旅游古镇。2011年,汉中市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30.9%,涨幅高于全市GDP增速,全面超 额完成省委下达汉中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9%的任务。目前汉中市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制定了全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和汉中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 规划。积极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去年,全市共发展文化企业100户,争取申报中央文化产业发展 专项资金项目2个、涉及资金1.2亿元,向省委宣传部上报重大文化精 品项目3个、重点文艺创作资助项目4个,涉及资金500余万元。代表 汉中文化精品项目的宣传汉中元素的电影《青木川 传奇》已完成拍摄及后期制作,即将在全国各大院线上映。

2012年8月,一份新的资料显示,汉中的生态更绿了,森林覆盖率达58.18%,继续领跑全省,留坝、佛坪森林覆盖率近90%;人气更旺了,上半年接待国内游客1254万人次,增速居全省第二位;民心更亮堂了,今年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2万多名干部驻村帮扶“三问三解”;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的步履更坚定了,全市上半年实现生产总值312.74亿元,增长14.8%,增速居全省第五位。

宁强县羌族文化,一枝独秀。2008年地震灾后重建中,被国家确定为羌族文化保护实验区。叶广岑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木川》让青木川古镇声誉日隆。在宁强县城加快发展、追赶跨越是主旋律,循环经济、绿色发展是主色调。经济繁荣兴旺、文化特色浓郁、生态环境优美,一幅锦绣画卷在汉中城乡徐徐展开!与此同时, 西乡县最美茶乡,午子放歌。该县打响“中国最美丽茶乡”品牌;年仅23岁的镇巴原生态歌手彭光琴,以演唱陕南民歌《郎在对门唱山歌》、表演镇巴舞蹈《打铁哥哥歇口气》,连闯“闪亮登场、才艺展示、乘胜追击”三关,在CCTV“星光大道”陕西选拔赛总决赛中获得冠军;勉县循环发展引领县域经济跨越。相继建成以冶金、建材、化工、食品饮料为主的四大核心循环产业园;一座依托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工业重镇略阳崛地而起;城固县以“工业强县、农业大县、旅游名县、城镇化名县”目标实施“二次创业”加速“二次腾飞”;南郑县夯实二次创业基础,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助力富民强县。

汉中,因经济而盛,因文化而久。文化注入城市的灵魂,文化铸就城市的气质。《青木川》的出版对汉中而言,是汉中市扩大对外文化交流、走出秦岭、走向全国的又一张”城市名片”,同时也将带来汉中文化事业发展新的春天。

作者简介:

当地的经济发展例9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企业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我国目前很多企业在内部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电力企业应该重视日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对电力企业内部管理进行改革和深化,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由于市场监管体制的不完善,目前宜宾供电公司的内部管理中存在管理思想陈旧、管理方式不合理和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企业管理者应该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实现企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采用科学合理的经营理念,深化企业内部管理,有利于提升电力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只有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资金运营的安全性。

1、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深化企业内部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电力企业效益和利润的最大化。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损失。经营者想要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就要对企业进行一个长期的规划。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企业员工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发展策略。同时,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重视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及经营理念的革新,以保证竞争优势。

2、保证资金运行的安全性

由于电力企业的发展状况不同,企业的资金管理也呈现出相对复杂的状态。企业资金是企业经济发展的命脉,电力企业相关负责人要重视企业资金的管理和利用,制定长远的资本运作计划,保证资金的正常运转。资金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心,企业应该重视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做好企业资金安全监管,确保企业资金的正常运转。

3、财务信息的完整

财务信息的完整直接影响了企业资金的运转效率。财务报表直接关系到企业资金运转和使用情况,清晰准确的财务报表是企业资金利用的依据,能够保证各方面资金的合理利用。相关部门要重视对财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让他们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促进企业财务工作管理的优质和高效,同时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定期的收集、审核和汇总,保证财务报表的完整合理。财务信息直接反映了企业的管理经营状况,企业要重视财务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以保证自有资本和债权资本。

二、深化电力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意义

深化企业内部管理是提高电力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前提。企业要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体制,构建高质量的管理团队,提高企业的主体控制力,不断加强对企业资金和成本的管理。

首先,企业的内部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企业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要重视员工的利益和需求,加强对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训。企业在日常运营中采用定期和不定期考核的方法,监督员工的日常工作。在绩效考核方面和实践运用中不仅局限于对员工工作状态的监督和鞭策,更重要的是通过具体的工作量和绩效汇总,确定员工日常工作的能力边际。具体而言,就是让员工通过绩效考核了解其工作效果在企业中所处业务水平段位,让员工更加清楚自己的工作表现是否优良。企业绩效考核结果的具体执行则是对工作绩效好的员工给予奖励,对于工作绩效差的员工给于惩罚,以此形成与之对应的正向激励和反向激励,从而让绩效好的员工更加积极地工作,让绩效差的员工自觉反省和改善自己的工作状态,营造一个良好的企业氛围,提高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质量,打造高质量的员工团队。

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相对比较复杂。在日常管理中要较多采纳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和决策中,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避免因为决策的独断性,影响企业的正常工作和发展。同时,加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内部沟通,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也要重视员工对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企业的产权制度,促进企业产权和权责的明晰化,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环境,制定清晰的管理目标和管理章程,使企业内部管理更加合理科学。企业相关负责人在日常管理中重视企业管理的人文性,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企业员工的团队意识和综合素质。

企业员工是企业内部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该重视对员工的管理。企业要重视日常管理的人文性,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多考虑员工的利益,才能保证员工对企业的忠诚,促进企业的快速和长远发展。企业应该不断完善员工的内部管理制度,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日常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清晰的管理章程,通过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等,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企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也要重视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确保企业日常管理的科学合理。

其次,企业的资金管理也是企业内部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负责人要重视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根据企业的日常资金运行情况,制定合理规范的章程对企业资金进行管理。在企业资金的管理过程中,要规范企业的资金管理,保证充足的流动资金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建立健全的内部资金管理机制,使企业的资金管理更加合理规范,对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每一项资金的使用都有相关的记录和备案,避免资金问题的出现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同时,也要重视对企业预算资金的管理,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企业定额的制定。深化企业内部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规范企业资金管理,能够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资金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资金规划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总体发展水平,相关企业负责人应该重视资金管理机制的构建,保证资金运用的合理性,最大程度减少企业资金的浪费。

最后,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重视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资金控制,有利于电力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员工的管理意识。对企业资金进行严格、明细化的管理,养成定时清算和核查的良好工作习惯。同时要完善资金监管机制,使企业资金管理更加合理有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工作任务进行严格的执行,制定合理的企业资金控制计划,将企业的成本降到最低,从而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健全的资金管理机制是企业发展的前提,重视企业资金管理是深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因素。企业内部管理涉及到的范围很广,资金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分支,加强企业资金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相关负责人做好企业资金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企业内部监管体制的构建,同时重视对企业预算资金的管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市场定额,针对市场情况,对资金管理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资金应用过程中要加强监管,定时进行审查和统计,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提高资金利用率。

三、深化企业内部管理的措施

1、培养科学的管理理念

科学的管理理念有利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推进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企业相关负责人要重视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同时要关注市场动态。不断更新企业内部管理理念,将科学的管理理念灌输给每一个员工,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和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根据市场发展动态对企业内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2、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

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有利于提升企业管理质量。企业要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制约。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对各部门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发现各部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保证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同时也要重视日常审计工作,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保证审计的合理科学,促进企业内部管理的有效进行。还要重视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对企业内部发展的重要性,提升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

3、增强风险评估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风险评估和市场竞争是保证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企业负责人要重视风险评估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增强风险评估意识,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的评估,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时,更新管理理念,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在竞争中寻求发展。

四、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化企业内部管理对电力企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电力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从人文管理和资金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深化企业内部管理的措施和重要性,突出深化企业内部管理对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我国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提高我国电力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电力企业的内部管理,不仅可以规范企业的经济管理体制,而且有利于企业竞争水平的提升,促进企业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鸿:企业经济发展中深化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意义[J].科技与企业,2014(20).

[2] 永桑:企业内部管理深化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12(9).

[3] 刘娟:网络营销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内蒙古水利,2015(2).

[4] 樊金虎: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经济发展中的几点作用[J].学理论,2015(2).

当地的经济发展例10

[中图分类号] F124.5 [文献标识码] B

一、引言

在国际金融危机重大冲击,以及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社会建设相对滞后等一系列矛盾日趋突出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国家主要政策导向,这对崇明建设现代化生态岛,以生态促发展,创造了重大机遇,搭建了广阔舞台。

虽然崇明的生态岛建设有了足够的发展空间,可是相应的,由于我国的生态发展或者说生态岛发展的经验尚且不充足,导致了崇明岛在发展生态的同时,无法把握住其经济产业的联动发展,一些工业企业的关闭使崇明很多劳动力无处可去,纷纷失业。同时,这部分劳动力又无法在崇明找到相应的工作,越来越多的崇明劳动力流向了上海市内或者其他地方,使其相较于上海其他地区,经济发展不迅速,所以,可行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

为此,笔者将从低碳技术、生态产业和人才引进三方面对崇明岛生态岛发展对其经济和当地人就业的影响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际调查。

二、崇明生态岛发展对其经济和当地人就业的影响理论分析

(一)崇明生态岛的建立与发展

崇明三岛做为冲积岛,其总面积为1411平方公里,地处我国东部海岸带的中部与长江汇点,西接长江,东临东海,南北各有上海,江苏,启东等省市,区位条件优势明显。另外由于崇明自规划发展生态岛以后,大量树木的种植,使其土地肥沃,空气清新,水流纯净,气候温和,优美的环境是崇明的一大特色。

同时,崇明是上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其三岛功能、产业、人口、基础设施联动,分别建设综合生态岛、海洋装备岛、生态休闲岛,依托科技创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生态产业,从而把崇明建成环境和谐优美、资源集约利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岛区。崇明三岛功能定位主要体现以下六个方面:森林花园岛、生态人居岛、休闲度假岛、绿色食品岛、海洋装备岛、科技研创岛。

(二)崇明生态岛的经济发展状况

以环保发展为引领,必须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步伐的调整,必须尽快使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到2015年,初步形成以绿色产业体系为支撑现代化生态岛建设。同时,坚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向不动摇,不断拓宽新领域,发展新业态,产生新热点,加快形成具有本地化特色和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基本框架。结合三岛功能定位和现代化生态岛建设要求,以长兴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为最好例子,进一步构建一个本体,两个侧翼的工业格局,不断坚持海洋装备产业主导地位,努力发展新兴产业,为现代化生态岛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坚持“向高处走、向宽处扩、向远处望”的思想,加强农业不断朝着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组织化建设,使崇明成为全市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三)崇明当地人就业趋向

崇明岛当地人就业的趋向,可以按照年龄层次分为两个部分,年轻人和老一辈人。对于老一辈人来说,原有的工作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中的大部分对原有工作充满了感情,他们也失去了再去打拼的精力和勇气。而且他们的大多数家人都生活在崇明,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在崇明当地工作。而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走出去不乏是一个好的选择,他们的事业要靠他们自己出去打拼,而建设生态岛后企业的减少使得他们不得不去更远的地方去闯荡,所以他们更倾向于离开崇明岛去往上海市内发展。

三、崇明生态岛发展及当地人就业趋向实际调查

为了更好地收集崇明当地人就业趋向方面的数据。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应具有全面性,有效性。因此我们把调查对象选为崇明岛劳动力的大体,采取的是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问卷可以初步得出以下三个结论:

一是在对崇明人是否对自己的工作满意时,仅仅有17%的崇明人表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54%的崇明人表示一般还可以,有29%的崇明人表示不满意,而在那仅仅的17%满意人群中,89%是在上海工作的崇明人,仅有11%是在崇明本地工作的崇明人。在相同工作压力的环境下,崇明人在崇明本地就业的工资水平较低,多数人处于上海平均工资水平之下,这可能是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一半多在崇明就业的崇明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

二是在询问受访者就业倾向是在崇明本地还是上海内地或者外地时,有15%的受访者表示愿意去外地工作,有高达64%的受访者表示希望去上海工作,而仅有2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留在家乡崇明工作。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愿意走出崇明岛去上海或者别的地方工作。由于崇明靠近上海市区,而上海市区的各种区位优势如制度、基础设施完善,使上海市区相对于崇明本地更具有吸引力。

三是崇明人在上海市区与本地就业利弊分析调查。调查显示多数人认为在上海工作的优势是工资水平高,制度完善以及本人发展空间大。崇明当地的工资水平相对于上海较低,上海市区更具有吸引力。再加上年轻人眼高手低的特点也加重了这种转移趋势。同时上海市区发展空间大,公共资源丰富,政策优势明显也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崇明岛相对于上海市区生活环境更接近于大自然,与家人的联系更加紧密,生活压力更小。但是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未来收入的多少是吸引劳动力的主要因素,这就会导致崇明岛对于崇明人在当地就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差。如果任由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崇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带来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比如崇明的劳动力失去了新鲜的血液,经济没有活力。

四、缓解生态发展、经济发展以及当地人就业矛盾的相关建议

(一)大力推广低碳技术

崇明要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必须要建立环保农业发展技术体系,并且牢牢以此体系为基础,可以从这方面引申出各不同行业的企业的创立与发展,同时积极利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成熟技术和先进经验,将世博科技成果在现代化生态岛建设中进行实际应用,重点推广和运用低碳建筑、低碳旅游、低碳能源等低碳环保技术。低碳技术的发展对各行业企业的发展影响并不大,从而有利于缓解生态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二)大力扶植新兴产业

大力扶植新兴产业,必须把目光放在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重点地区,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产业扶持政策,使相关政策不变成一纸空文,并逐步扩大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和扶持措施的覆盖面,加快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聚的政策环境。因为崇明生态岛的发展,很多重工业有污染的企业关闭了,从而使无业人员增多,所以必须尽快扶植新兴的绿色产业,这样不但加快崇明的发展,不破坏环境,也切合了崇明建设生态岛的宗旨。特别是现代化服务业方面,可以大力发展,因为现在社会的主流就是如此,上海是国际大都市,其金融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崇明可以适应其发展,主推金融服务业,由此可以吸引大量高学历学者加入到发展崇明经济的队伍中来。

(三)设立“崇明人才公寓”

“崇明人才公寓”的设立旨在给予有意向在崇明发展的高学历学者一些政策及经济上的支持,同时,对于在崇明发展的人才,政府机构也应给予他们再深造的机会,设立独特的培训机构,此外,可以设立一个独特的基金,给予对崇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优秀人才一定的物质奖励,用于鼓励以及吸引那些人才,人才的增多必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崇明经济的发展。

五、小结

通过对崇明岛的一系列调查研究发现:在崇明发展生态岛的同时,崇明的经济发展相较于其他地区有明显的缓慢现象,劳动力的流失是其主要问题之一,但是崇明岛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如果能够较大程度上的利用这些区位优势,崇明的经济也能得到较大程度上的发展。为此,通过对比国内外的生态岛先例,提出了低碳技术、新兴产业以及“人才公寓”等一系列可行性的建议,希望能对崇明的生态以及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 考 文 献]

[1]李太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态因素研究[J].当代财经,1997(2)

当地的经济发展例11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产业领域里,具有竞争性同时又具有合作性的关联的企业及相关法人机构,由于相互具有某种共同性和互利性而连接在一起,并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的经济社会现象。专业化是这一现象最重要的特征。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为了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它所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体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它任何形式所难以达到的。

我国产业集群大量涌现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初期我国有一些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如苏州的丝绸剌绣、景德镇瓷器等,但规模较小,而且都缺乏政府的大力扶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大量专业化区域,进而发展成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目前在国内外较有影响的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有温州的皮鞋业、打火机业、低压电器业等。据资料介绍,仅浙江温州一地就有32个这样的小型的产业集群。它们大都以私营企业和家庭企业为主,这些产业由于集群的规模效益,在成本、质量、服务形成的明显的优势,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一段时间以来,温州的皮鞋、温州的打火机几乎是家喻户晓,国际名声也日益增大,以至当人们欲购鞋、打火机或低压电器时,就会联想到温州,而提起温州又会联想到皮鞋、打火机和低压电器。由此可见,产业集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是相当巨大的。正是由于这样的作用,这些年来,我国很多地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政府的扶持下,大力培育出了一批各俱特色的产业集群。以广东省的中山市为例,古镇的灯具业、小榄镇的小五金业、东风镇的电器业、沙溪镇的休闲服装业等产业集群,在全省、全国甚至在国际上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近年来,我国很多省市在培育产业集群方面给予了很大的重视。福建省在十五期间就形成了60个产业集群,其中超百亿的有14个,十一五期间,预计产业聚集将更为明显,在此期间,福建全省将形成6至8个产值超过500亿元的产业集群,30个能参与国内产业分工并处于领先地位、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

云浮地区石材加工产业集群,是近年来在广东省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发展形成的,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尽管它所产生的经济总量并不太大,但它在当地所占的经济比重却非常可观,可以说它是广东云浮山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也是解决当地就业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二、广东石材产业集群主要特色

广东石材产业集群是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石材产业集群,它位于广东西部粤桂交界处的云浮山区,它的主要特色是:

1、石材企业多。号称举世闻名的百里石材长廊,仅在324国道两旁就约有大小石材企业4000多家,其中资产500万元以上的有500多家。以该市云城区的云浮国际石材城企业为例,该企业经营面积达30万平米,总投资为3亿元,其内有石材商铺二千多家,分类设置板材、工艺品展区达十多个。此外,这些商家还分别在广州、深圳、北京、上海、香港、天津、澳门、福建、内蒙、辽宁等地开设分公司和门市部,有的还到美国、西班牙、伊朗、印度、土耳其等国设立经销点和办事处,企业遍布到世界各地。

2、生产和经销的石材品种多。石材品种可归纳为十二大系列二十三个类别。在色泽上有红、黄、绿、黑、紫、金、银、白、咖啡、花、兰等十多个品种,在构形上有大板、规格板、复合板、薄板、弧形板、圆柱、方柱、石线、灯饰、壁炉、摘花、餐桌、茶儿、拼花、风水球、石雕、马赛克、岗石、微晶石、石粉、石米、家具、盆景、方管、拦河、扶手、门框、文化石等。据介绍,该产业集群每年生产花钯1000多个,异形工艺品近600万套件。在云浮石材产业集群,石材品种、款式是全国乃至全球最齐全的。世界其它地方有的品种,云浮基本上都有。

3、加工工艺技术先进。云浮石材产业集群的石材加工工艺技术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拥有的先进工艺也是全国最多。石拼图是在云浮诞生的,动物像、风景画、石材加工人像、大型精致板等产品制作得栩栩如生,那种天衣无缝地拼合,令人叹为观止,如痴如醉;全国第一条石扶手、生动活泼的风水石,也是在云彩浮问世的;风靡世界的岗石是云浮制成的水磨阶砖的后起之秀,“水洗仿古石”、“无缝圆柱”等品牌已获得国家专利;“条锯界石机”在清代就已在云浮采用;花岗岩界成板材工艺也是在云浮首先成功的,石材复合板、薄板都是最先在云浮设计投产的;各种异形工艺品也是最先在云浮孕育成功的。

4、配套行业齐全。在石材加工的过程中,所需的配套行业较多,尤其是机械、环保行业,云浮石材产业集群所拥有的这类配套行业是在全国范围内最齐全的。云浮现有石材机械厂200多家,机械产品有:界石机、抛光机、碎石机、薄板机、雕刻机、马赛克机;环保产品有排风除尘机、废水处理机、吸声机等。这些机械产品不仅供应给本地,还远销全国各地和国外。所有这些企业中,云浮石材机械城是最有影响的企业之一。另外国内一部分有实力的石材机械厂和锯具企业近日也纷纷聚集云浮,如湖北宜昌黑旋风锯业、河北星烁锯业、福建盛达机械、上海飞岗机械、佛山科达、科泰都在云浮扎下根来。除此之外,云浮还有100多家石材护理企业、50多家专业石材运输企业、20多家石材包装企业。另外还有石料信息咨询、网站等服务性产业,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大量的行业信息,到云浮办石材企业,可以做到不出云浮,就能购置到所需的任何设备,了解世界各地石材商情、动态和发展趋势。

5、石材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多。整个云浮市的人口大约有270万人,从事石材专业业务的工作人员就有30余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11%。目前在石材加工中,高技术的运用还不是很普遍,但对相关专业人员的技能、体能却有相当高的要求。拥有高技能的石材加工专业人员是我们国家急需的人才,他们中有很大一大部分在云浮。另外,在集群内从事石材行业的人员中,约有10万人从事石材营销工作,他们成年奔波于全国各地的石材基地、建筑装饰市场,有的还远涉土耳其、日本、韩国、西班牙、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国采购石材荒料,联系直销产品,开拓国际市场。这类人才也是国家非常重要的人才。

三、广东石材产业集群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

广东石材产业集群位处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山区云浮市。2005年,该市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为215.29亿,而石材产业集群年产值就达40亿元,占全市的经济总量很大一部分。该市总人口270万,而从事石材业务及相关业务的人员就达30余万,由此可见该集群在当地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概括而言,广东石材产业集群对当地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有以下几点:

1、提高了城市竞争力。所谓城市的竞争力是反映一个城市在国内或国际竞争的地位,它反映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文化体制等多方面的综合竞争力。要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就一定要培植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云浮市根据本地地域特点和产业基础,在广东省的有力支持下,所培植的石材产业集群,就明显具有这一效果。尽管该产业集群的经济总量很有限,但它所构成的石材加工生产体系、市场经营体系、资源供应体系、支撑体系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给云浮山区打造出了一个特有的品牌特征--‘石城’、“中国石材工业基地”、“石材王国”、“中国石材流通示范基地”。让“石材”这个名称紧紧与广东云浮紧紧相连,“买石材,到云浮”已家喻户晓。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和规模效益极大地提高了云浮山区的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