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专题研究意识

专题研究意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6 09:02:36

专题研究意识

专题研究意识例1

上半年,在厅党组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指导下,我公司党委严格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抓紧抓实抓好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扎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公司持续、健康、稳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思想政治保障。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公司党委今年组织理论中心组学习6次,组织专题研讨3次,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党委委员积极参加厅党组组织的学习贯彻党的精神专题培训班,撰写心得体会,推进党的精神落实落地。为各党支部和各部门配发《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学习资料,各党支部通过“三会一课”等形式,组织党员学原文、悟原理,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实质,努力建设一支思想正、作风好、政治立场坚定的党员干部队伍。

二是加强舆论宣传管理。

向省厅报送政务信息19篇,在省厅门户网站9篇信息,在《XX报》9篇报道,重点宣传报道了公司党的建设、作风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干部职工的良好精神风貌等内容,加强了企业政治建设,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的发声,引领主流思想文化在公司生根发芽,对外展示良好企业形象。

三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开展女职工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活动和健康讲座活动,组织职工拔河比赛,举办营销技能大赛,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和主题征文活动。积极参加系统职工文体活动,荣获羽毛球比赛三等奖和篮球比赛优秀组织奖。在开展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形成精神共识和价值认同,使公司上下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保持一致,最大程度地为推动企业发展凝聚力量。

四是加强宣传阵地建设。

加强线上党建QQ群和微信群管理,为广大支委成员和党务工作者学习交流提供平台,每周一、三、五定期推送学习资料、微视频等内容,在党员干部中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送党课下基层,邀请省委党校教授为公司党员干部共计150余人作专题党课辅导,深入学习《XXX》,进一步深化党员干部的组织纪律观念。推进“职工书屋”建设,建立机关职工书屋,为建设学习型企业、培育学习型职工队伍提供硬件基础保障,面向各工会小组开放总公司职工书屋,把书屋建设成职工“读书、感悟、交流”的阵地和提升个人素养的营地。

五是加强先进示范引领。

继续深化“党员示范岗”创建活动,创建“党员示范岗”30个。利用公司网站平台大力宣传“示范岗”党员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以“示范岗”党员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为推动公司追赶超越做贡献。通过选树身边的先进典型,让广大党员和职工学有榜样、做有目标,营造出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氛围。

六是努力构筑清风正气。

按照厅党组统一安排部署,开展作风建设专项整治、专题学习和警示教育、纪律教育学习宣传月活动、干部作风问题排查整改工作和“xxx”活动,通过集中学习、讲党课、专题研讨、答题测试、撰写心得体会等方式,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讲纪律、守规矩,推动干部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助力经营工作取得新业绩。

结合公司实际,在中层干部中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开展“XX”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体在职党员参观革命旧址,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展“XX”主题廉政教育活动,组织全体在职党员参观警示展,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政治意识,坚定政治站位,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事业观。

回顾上半年,公司党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把其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严从紧、从细从实抓好各项任务完成。下半年,我们要按照中央、省委和厅党组的安排部署,保持工作力度,继续抓紧抓实抓好意识形态工作。

一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站位,确保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各项决策与党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促进全体干部职工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使意识形态工作成为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发展的有力武器。

专题研究意识例2

一、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

要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和政治警觉,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更严、更紧、更实。始终站稳政治立场。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认真做到“两个维护”,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二、切实强化理论武装

结合“两学一做”持续深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自觉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

三、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

专题研究意识例3

[摘要]在医学院校内,知识产权保护是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保障,在医学院校知识创新及人才培养方面,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 http://

关键词 ]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专利

1、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1科研保密意识淡薄

医学院校在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缺乏科研保密意识,在外校及相关合作方参观学习、交流讲座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科研资料的管理较为随意,致使许多科研资料被有意或无意的复制印刷、拍摄等,并通过这些途径获得医学院校的科研技术细节,甚至被相关企业或校外人员非法利用这些资料,抢先申请专利,而医学院校由于缺乏充足的证据,难以证明对方为非法窃取自身科研成果,通过宣告无效程序撤销此项专利的可能性极低,最终导致医学院承受重大损失。

1.2研究过程对课题的知识产权关注较少

医学院校内,许多科研人员在进行立项研究前,并未对立项课题的国内外最新动态及知识产权进行分析,单凭自身掌握的文献资料而开展课题研究,最终形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正常情况下,在研究课题立项确认后,科研计划便会根据所签订合同规定,严格执行并完成,因而必须慎重选择立项研究课题。据资料显示,国际上每年都有35万件左右的发明创造出现在专利文献上,课题研究中出现相同内容专利的几率非常大,甚至有部分课题在立项阶段,便已牵涉到侵权问题。

1.3教师对专利申请重要性认知不足

一方面,许多教师申请专利的主要用途是为课题提供支撑或是获得学校奖励,将专利看作是申请后续课题的科研基础,并以课题研究为主,在课题研究不受影响的状况下,往往会因申请程序过于繁琐,而鉴定报奖较为便捷,便选择以鉴定方式,通过学校奖励,完成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处理。另一方面,医学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出现,但很少有申请专利的,绝大部分成果都用以鉴定与报奖。究其原因,还在于经费问题。申请专利需要花费一定的专利申请费,但这些费用主要来源于院校的科研经费,在经费紧缺的情况,教师通常会选择放弃申请。由于以上做法,造成大量课题研究成果处于无保护或保护薄弱状态,一旦遭受剽窃,也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对教师及医学院校都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1.4院校内部知识产权纠纷较多

当前,课题立项研究工作通过是由医学院校内多位教师共同负责的,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往往会涉及到科研成果的权益分享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便会引发各类知识产权问题,如著作权纠纷、名利问题、发明人排序纠纷等。另外,科研成果权益分享中,权属不清现象也较为常见。虽然在国家所颁发的专利法中,对职务与非职务发明作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但在实际情况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性质的发明创造时常被混淆在一起。部分教师及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其为自身研发,自己有权进行科研成果的处理。还有个别科研人员利用专利法中存在的漏洞,扭曲事实,将职务发明违法转变为非职业发明,并在院校单位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进行支配,致使医学院校遭受重大损失。

1.5基础研究难以转化

在国内,高校的科研水平主要体现在其校内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上,并且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也将学术论文作为自身评聘职称及抢占至高点的重要途径。因此,许多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上,以基础研究为主,科研成果多为理论性研究成果,并在研究项目取得一定效果时,直接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而这种行为也获得医学院校的默认,致使校内的科研成果往往难以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许多基础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运用。

2、加强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对策

2.1强化校领导及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

作为医学院校,应该及时转变思想,认识到专利法的重要作用,并在校内开展法律讲座及宣传活动,普及专利法相关知识,并通过系统的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强化学校管理者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中,特别注重对教师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保护科研资料及成果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技能,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出积极作用。通常情况下,基础性研究往往是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其产权保护可通过“著作权”形式完成。而应用性较强的科研成果或创新性研究,则需要在著作保护的基础上,申请专利保护,因为这些科研成果涉及到医学院校的长远利益。

2.2推进医学院校科研法制化管理

医学院校在对课题作出立项研究前,应进行相关专利文献的查新检索,特别是一些重点公关项目,在确保其不存在侵权顾虑的基础上,再来进行申报立项,以达到技术层面的原创目的。当完成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后,单位及科研人员应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申请自主知识产权,将科研与专利预测有机融合,在合理利用专利文献的同时,防止科研内容中出现低水平重复研究或侵权现象。在完成课题研究后进行验收时,不仅要评价相关论文,还要将其科研专利成果及数量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以推进科研的法制化管理。

2.3加强医学院校的科研管理

规范医学院校科研管理程序,在进行课题立项研究前,明确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防止后期因产权归属不明而出现纠纷问题。在科研课题管理中,应及时检索知识产权状态,并掌握知识产权信息的最新状态,以避免科研过程中出现无意识的侵权行为。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因而相关人员还需注重对科研阶中间成果的保护,确保阶段性成果具备较强的创造性与新颖性。当发现与外校及合作方学术交流过程中,出现对保密阶段科研资料的非法复印、盗取情况时,院校相关科研管理人员应通过知识产权法,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避免造成科研成果的流失。另外,科研管理人员还需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掌握相关法律知识与诉讼程序,在必要时能通过法律途径,及时争取获得相关的司法救济。

2.4设立知识产权基金,提高基础研究转化率

科研成果的价值通常体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较少能获得即时效益。因此,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科研过程中,往往会严格控制科研经费,力求在现有科研经费范围内,完成预期科研目标。对此,医学院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立知识产权基金,为院校科研成果的著作权、专利权的获取,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推动科研项目向后延伸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另外,医学院校还需鼓励教师多开展应用型基础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转化率,让其在实际医学领域中真正得到运用。医学院校可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对基础研究转化运用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提高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的科研热情,引导教师在支撑课题的基础上,更理性地开展科研项目。

http://

参考文献

[1]龚大春.论知识产权的资产属性[J].当代经济,2015(12)

专题研究意识例4

一、让教师学会认识自己,增强自主探究意识

只有真正让教师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有可能使其产生自主探究的内驱力。因此,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创设情境,引领教师逐步学会认识自己,找到自己每个阶段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自主探究”,找到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1.激发自主探究:引领教师在比较中认识自己的专业程度,增强危机意识

刚开始,在10位研究对象教师中,有3位教龄较长的专职教师、4位新分配教师和3位刚转岗教师,并3至4人一组,分布在求是教育集团的三个校区里,只参加区级举办的教研活动。除每年1次的评优课活动外,很少搞合在一起的教研活动,大家“各自为政”,很少有信息沟通。

当时三校区教研组教研水平参差不齐,与区级其他学校相比较,都处在较落后的层次;与学校内部其他学科相比较,也是处在最薄弱学科层次。针对这种现状,教研组织者积极组织开展校区之间合作的大教研活动,有意识地引导每位学科老师,在与校内外同学科和不同学科教师教学把握能力、教学质量相比较的过程中,看清自己所处地位和业务能力现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危机意识和专业发展内驱力,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

2.自主探究反思:引领教师在评判自己的过程中,增强自主探究意识

“人贵有自知之明”,常人往往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却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教研组织者在实践研究中遇到过类似典型事例:在一次课堂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中,有两位上岗不到一年的青年教师执教完展示课后,在场听课的教师为他们指出了某些教学环节处理不当的问题,而这两位教师却认为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出在学生身上。在这种情况下,教研组织者引导两位执教教师站在学生习得规律的角度,分析教师某些环节主导方法的实效性,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进而引导其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反思整节课的教学过程还有哪些不理想之处及原因所在,然后欣赏其找到的每一个问题点,从多角度帮助分析问题症结,再针对症结思考调整方法,经历体验调整后的实效,使他们感受到: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实效不理想之处就是教学设计的问题所在,有问题才是正常的,而教研的过程就是发现、研究、解决问题,提高教学实效的过程。

教研组织者注重利用研讨契机,激励教研组教师们不仅要感谢别人对自己的评判,更要学会自我评判,尽管评判自己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但当教师们感受到自我评判能更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把握能力时,自主探究的意识就增强了。进而在教研组内逐渐营造起自我反思、思维碰撞、智慧共享的教研氛围。

二、营造教研探究氛围,让更多教师步入“自主探究”

在主持教研活动过程中,教研组长要注重寻找问题契机,关注教师们的研讨焦点,在即将涉及新问题的时机,有意识地插入探究推进导语,引领教师进行探讨争辩,鼓励教师参与到对问题的探讨中来,营造起教研探究氛围。让教师感受到:教研是一个发现、探究和解决更多教学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培养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引领更多教师加入到“自主探究”的行列。

1.让教师在问题情境中步入“自主探究”

教学研讨过程是一个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然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难。教研组织者从以下几方面,引领教师们从不同角度发现教学实际问题。

(1)在反思、整改中自主探究。将课堂教学反思、整改交流会作为一种教研活动内容和形式,不仅能让教师们发现更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教学实际问题,还能在交流碰撞中借鉴到更多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例如:以“课堂教学攻坚克难”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交流会,会前请每位教师先回顾自己任教年级最难教、教学实效最不理想的课,理出课堂教学实施难点,然后在研讨交流会上表述交流。虽然在同一个校区内,不同的教师任教年级不同表述的教学实际问题也一定不同,不同的教师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和实效也有可能不同,所以在交流过程中,既会引起所有教师的注意和重视,又能碰撞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火花,让所有教师受益。

(2)在质量分析中自主探究。将个人、小组、校区的质量分析过程,作为教师们发现、研讨共性的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这是在全面分析教学质量过程中找到的共性问题,因此可以作为教研组需要研究解决的核心教研专题,引领组内教师接下来共同探究解决。例如:10位教师所在的三个教研组,每一学期的教学研究核心专题主要出自上一学期质量分析中呈现的需要研究解决的同性教学实际问题,比如“如何提高交流研讨实效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如何提高实验操作指导实效?” “如何有效突破教学难点问题?”“如何有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等等。组内教师的教科研专题,也主要出自前一学期质量分析中亟待解决的共性教学实际问题,比如“小学科学教师怎样利用教学语言艺术促进学生思维深刻性发展?”“如何运用思维导图式复习促进科学概念形成的研究?” 等等。

(3)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设计有结构的教研主题,有效创设问题情景,即选择教育教学中共性的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问题中又包含着许多需要研究解决的更具体的相关问题,比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时间效益的把握问题”,是个共性问题,里面就包含“如何科学整合课堂探究主题,如何科学整合探究活动过程的导入环节、方法引导环节、实验操作环节、观察记录环节、归纳提升环节”等相关问题,还会衍生出更多细节问题。把这些问题结构在教研主题当中, 让教师经历体验这样的主题教研活动,有利于激发教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增强教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

2.发挥“自主探究”型教师的带动作用

教研主持者在主题教研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出一些极容易引起质疑和争议,又是大家都很想搞清楚的热点问题,让教师们明确具体的探讨目标,引发“自主探究”型教师率先探讨互动起来,然后关注一般教师的言行举止,发现随之互动起来的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让所有在场教师平等互动,在思维碰撞过程中理清思路,学会科学思考,找到更科学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教研组织者及时鼓励每位教师发表对问题的独到见解,让他们获得思考探讨问题的成功体验,对增强教师“自主探究”的自信心和自主能动性,起到了促进作用。

在教研过程中,或在教研活动小结中,寻找时机,有意识地点评“自主探究”型教师的典型言行特质,分析这种言行特质对自身发展的益处,从而促使其他教师自我反思、自我调整。

三、让教师在先进理念支配下更科学地“自主探究”

对课堂教学而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正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又是理解、把握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把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又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效。对主题教研活动而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发现、探究、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标尺和依据。有了“标尺”和依据,对教研主题的“自主探究”就会少走弯路、更有实效。

对教师而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只能从最前卫的教改理论和更高层次的主题教研活动中领悟、获得。因此,教研组织者要及时获取和学习最前卫的教改理论、信息,借助专家现场指导和积极主动参与各类区级以上的教研活动,及时获取各类教改讲座、课堂研究教学实录和理论信息,组织教研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交流学习体会,通过教师之间不同思维火花的有益碰撞,达成一些更合理的共识,使学科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及时更新,使领悟能力较强的教师,能在把握好教材编写意图、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更有底气地“自主探究”教研主题,研究处理教材,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形成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途径。

四、让教师在合作互助、智慧共享氛围中走“自主探究”素养提升的“捷径”

集体磨课“照镜子”。创设集体研讨氛围,让不同教师个体的“自主探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集体磨课过程,也是教师教学改革“自主探究”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改革智慧互助共享的最有效途径。

起初,教研组教师之间可能会有些放不开,因此,教研主持者有意识的协调是关键。一旦教师们有了成功体验,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各级各类公开课准备为载体,从有组织的集体磨大教研活动的研究课,到自由组合磨小教研活动的研究课,进而成为教研组教师的自觉行为习惯。这种集体磨课经历得越多,教师的“自主探究”能力就越强,学科专业发展速度就越快。

五、教学专题研究科研化,提升教师“自主探究”素养

1.用科研方法研究教学实际问题

用科研的方法去研究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助于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有的放矢”地寻得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既有利于提高教研实效和教学质量,又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自主探究”素养。教研主持者可以充分利用上级教研部门组织的课题立项研究、教学专题研究成果评比等平台,为提高教师们的教学专题研究能力服务。用科学的方法整理出更科学的教学专题研究思路,用科学的方法经历教学专题研究过程,有利于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资料,找准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自主探究”素养能得到更有效的提升。

专题研究意识例5

医学院校在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中,缺乏科研保密意识,在外校及相关合作方参观学习、交流讲座过程中,对科研成果、科研资料的管理较为随意,致使许多科研资料被有意或无意的复制印刷、拍摄等,并通过这些途径获得医学院校的科研技术细节,甚至被相关企业或校外人员非法利用这些资料,抢先申请专利,而医学院校由于缺乏充足的证据,难以证明对方为非法窃取自身科研成果,通过宣告无效程序撤销此项专利的可能性极低,最终导致医学院承受重大损失。

1.2研究过程对课题的知识产权关注较少

医学院校内,许多科研人员在进行立项研究前,并未对立项课题的国内外最新动态及知识产权进行分析,单凭自身掌握的文献资料而开展课题研究,最终形成低水平重复研究现象,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正常情况下,在研究课题立项确认后,科研计划便会根据所签订合同规定,严格执行并完成,因而必须慎重选择立项研究课题。据资料显示,国际上每年都有35万件左右的发明创造出现在专利文献上,课题研究中出现相同内容专利的几率非常大,甚至有部分课题在立项阶段,便已牵涉到侵权问题。

1.3教师对专利申请重要性认知不足

一方面,许多教师申请专利的主要用途是为课题提供支撑或是获得学校奖励,将专利看作是申请后续课题的科研基础,并以课题研究为主,在课题研究不受影响的状况下,往往会因申请程序过于繁琐,而鉴定报奖较为便捷,便选择以鉴定方式,通过学校奖励,完成对课题研究成果的处理。另一方面,医学院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出现,但很少有申请专利的,绝大部分成果都用以鉴定与报奖。究其原因,还在于经费问题。申请专利需要花费一定的专利申请费,但这些费用主要来源于院校的科研经费,在经费紧缺的情况,教师通常会选择放弃申请。由于以上做法,造成大量课题研究成果处于无保护或保护薄弱状态,一旦遭受剽窃,也难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对教师及医学院校都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

1.4院校内部知识产权纠纷较多

当前,课题立项研究工作通过是由医学院校内多位教师共同负责的,在科研项目完成后,往往会涉及到科研成果的权益分享问题,一旦处理不好,便会引发各类知识产权问题,如著作权纠纷、名利问题、发明人排序纠纷等。另外,科研成果权益分享中,权属不清现象也较为常见。虽然在国家所颁发的专利法中,对职务与非职务发明作出了非常明确的界定,但在实际情况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性质的发明创造时常被混淆在一起。部分教师及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存在错误认知,认为其为自身研发,自己有权进行科研成果的处理。还有个别科研人员利用专利法中存在的漏洞,扭曲事实,将职务发明违法转变为非职业发明,并在院校单位不知情的情况下,私自进行支配,致使医学院校遭受重大损失。

1.5基础研究难以转化

在国内,高校的科研水平主要体现在其校内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上,并且教师及相关科研人员也将学术论文作为自身评聘职称及抢占至高点的重要途径。因此,许多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课题研究上,以基础研究为主,科研成果多为理论性研究成果,并在研究项目取得一定效果时,直接以论文形式发表出来,而这种行为也获得医学院校的默认,致使校内的科研成果往往难以转化到实际应用中去,许多基础研究成果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运用。

2、加强医学院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对策

2.1强化校领导及教师的知识产权意识

作为医学院校,应该及时转变思想,认识到专利法的重要作用,并在校内开展法律讲座及宣传活动,普及专利法相关知识,并通过系统的知识产权宣传培训,强化学校管理者及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中,特别注重对教师的培训,让他们了解保护科研资料及成果的重要性,并掌握一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技能,能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发挥出积极作用。通常情况下,基础性研究往往是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因而其产权保护可通过“著作权”形式完成。而应用性较强的科研成果或创新性研究,则需要在著作保护的基础上,申请专利保护,因为这些科研成果涉及到医学院校的长远利益。

2.2推进医学院校科研法制化管理

医学院校在对课题作出立项研究前,应进行相关专利文献的查新检索,特别是一些重点公关项目,在确保其不存在侵权顾虑的基础上,再来进行申报立项,以达到技术层面的原创目的。当完成课题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后,单位及科研人员应及时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申请自主知识产权,将科研与专利预测有机融合,在合理利用专利文献的同时,防止科研内容中出现低水平重复研究或侵权现象。在完成课题研究后进行验收时,不仅要评价相关论文,还要将其科研专利成果及数量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以推进科研的法制化管理。

2.3加强医学院校的科研管理

专题研究意识例6

文章以专业思维培育为视角,探索研究生学习方法的培育路径,以期为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核心在于专业思维与学习方法的培养。只有实现专业思维与学习方法的相互交融,高校人才才能自主、系统、全面地实现由“学术”到“专业”的过渡,才能有效发挥高校研究生教学的最终职能——培养与社会对接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教育专业化和大众化的今天,将专业思维培育寓于研究生学习方法探究中对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至关重要。

 

一、研究生专业思维培育的核心

 

专业思维培育是研究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它关系到学生能否学以致用,能否将专业逻辑根植于思维模式之中,能否将专业使命精神寓于未来的社会实践之中。具体说来,应培育研究生以下基本思维。

 

(一)系统思维

 

我们所说的专业即对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透彻研究与领悟,它不仅是术有专攻的成果,更是专业思维的体现,故研究生学习方法应重视系统思维的培育,将专业的系统性寓于专业教学之中。

 

而这里的系统思维的培育方式也可以在某一角度上理解为专业逻辑上的培育,首先是指由浅入深式的思维指引,即一种类似于目录式的指引。这种由易到难的指引带给学生更多的是激励与鼓舞,学生在接触浅显易懂的专业知识时会表现出更多的认知与自信,继而在接触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时就会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是由理论到实践的方向指引,即一种类似于目的式的指引。

 

实践以理论为基础,理论终将为实践服务。这种目的式的指引能使研究生在学习中夯实专业理论基础以期指导社会实践,而这种思维上的培育也会促进研究生自主形成独树一帜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是指由一元到多元的学科交叉式指引,即一种思维模式范围上的指引。随着科学与社会各个方面的融合与渗透,我们已不能仅仅将一个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方法灌输于研究生,学科交融下我们应从一元走向多元,逐渐丰富起专业的学科体系,多元、系统地引导研究生进行相关学科与本专业知识的研究与实践。

 

(二)使命思维

 

我们所说的使命指所应承担的终极责任,因此,文中使命思维的培育也可以理解为使命感与责任感的培养,即在专业逻辑指导下的知识图式构建上责任感与使命感的指导与培育。研究生的学习方法在经过本科到研究生的角色转换后应更多地将已形成的知识图式中融入专业色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学术人”过渡到“专业人”。诚然,由“学术人”到“专业人”的过渡不仅仅是时间的沉淀,更是思维模式与学习方法的转换。

 

而高校教学中使命思维的培育正是助研究生知识图式中融入专业色彩的桥梁,指引学生思维模式的升华并侧重于引导学生将专业的责任和使命融合在学习方法之中,即引导学生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学习,或将责任与使命视为学习的主要宗旨。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如法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应更多地融入维护社会秩序与公正的思想,管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方法应更多地融入协调系统元素、优化组织运营的思想。专业学习方法不胜枚举,但这都是使命思维培育的印证与体现。因此,使命思维的培育是专业思维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渗透于高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方向之中,无形地为研究生学习提供责任与使命思维模式上的科学指引。

 

(三)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育即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创新。理论上的创新主要是指在研究生学习方法的教学上,指导学生找到独特的学习方法,在研究领域内避免因循传统的理论研究方法。例如,研究生在对专业领域某一理论问题进行探究时通常大篇幅借助前人统计数据或传统的文献或历史主义研究方法,诸如此类人云亦云性质的研究生学习方法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研究数据失真等问题的产生,难以实现创新。

 

而当研究生在理论探究时独立思考、大胆探索逐渐形成理论研究创新思维,理论研究的范式和研究方法的革故鼎新将毋庸置疑。实践上的创新也是创新思维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主要是指在研究生学习方法教学中不单单注重学生专业理论学术成果,更注重研究生专业的实践能力的养成。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理论上的进步不可否认,但从目前高校硕士应届生的工作上来看,专业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生学习方法的教学上应兼顾理论学习法与专业实践学习方法的平衡。实践创新思维的培育既要以理论学习方法为蓝本,更要与专业实践研究方法相融合,只有二者融会贯通才能真正达到学习方法的平衡,才能实现高校研究生学习方法教学的最终目标——专业化人才的培养。

 

二、研究生学习方法的培育路径

 

研究生学习方法与本科生学习方法虽在专业领域存在异曲同工之处,但由于理论基础知识的升华和专业实践阅历的丰富,研究生的学习应在专业思维的视角下逐渐形成系统型、使命型、创新型的方式方法,尤其对于学术性硕士而言,优化的研究生学习方法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提升专业素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研究生学习方法进行培育。

 

(一)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学习目标的定位

 

由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过渡是学习范围的扩大,是应试学习到主动研究的转变,故本科生的学习方法将不再适用到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研究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应以教学内容的转变为据,以学习目标的重新定位为本,以系统思维为纲,重构学习方法与策略。

 

首先,研究生的学习内容与本科生相比更为系统,更为深入,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与专业相关的认识论及方法论的课程以助研究生的自主学习。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研究生应适时培养自身专业思维的形成,多汲取与专业相关的专业哲学、文化哲学、管理哲学、文化认知等使思维认知模式转变的方法,使教学内容与自主学习内容相得益彰共同促进自主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次,学习目标的重新定位也是研究生学习方法优化的另一重要方面。随着教学内容的丰富,研究生的学习目标应重新构建,不应仅限于毕业学分的修满与否,应从专业系统的角度对自身研究水平与能力进行审视,查缺补漏的同时完善自身的专业学习方法,达到更深更广更高的研究目的。如管理类学科的研究生在学习目标的设定上应不局限于如何达到管理秩序化、效率化的目的来进行研究,而应更多地将目标细化至微观方面,如思考各种机制、机理层面的问题,也只有这样擘肌分理的钻研态度才能达到研究生应有的学习目标。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习理念的树立

 

研究生的教学方式相异于本科生的教学方式,本科生的教学方式属于一种“填补式”教学,填补学生知识图式中的空白,而研究生的教学更倾向于对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引导,培育学生专业思维的树立及思维模式的独立性。研究生在教学方式转变的情况下也应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学习理念,树立“主动式”学习理念,摒弃“被动式”的学习理念。

 

具体来说,研究生应逐渐树立“问题意识”、“求真意识”、“求是意识”。所谓的问题意识即在学习中带着探求与疑问去认识事物解决事物,只有带着专业思维去探求去疑问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继而为问题的研究奠定坚实基础。求真意识即在学习中本着强烈的执著精神与使命精神,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研究生的学习中要多审慎,达到在众议中不盲从,求真务实,使科研有理有据,切实可行。而求是意识则指在研究生学习中以专业使命感与责任感为基奠,在探究问题时以专业发展为诉求,以研究切实的实践性为宗旨,实现研究对学科及社会的现实意义。“问题意识”、“求真意识”、“求是意识”的学习理念既相辅相成,也在层层递进地引导着研究生成为真正的学者。问题意识更多的是认识及发现事物的本质,求真意识则是探寻事物发展的实质规律,求是意识的重点在于对社会现实意义的探究。故研究生学习方法的优化若以此学习理念的转化为起点势必会行之有效。

 

(三)师资队伍的改革与学习方式的创新

 

研究生与本科生在教学队伍方面也存在些许差异,研究生双导师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科间学习的交叉与融合,促进了校企、校社之间的交流,创新出较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可见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促进了教学队伍的优化。在教学队伍改革的形势下研究生也需使其学习方式与双导师等制度相呼应。目前,双导师制包括校内、校际、校企(社)三种主要教学模式。

 

研究生在校内双导师教学模式应广有涉猎,扎实掌握本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做好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图式的构建。在校际双导师教学模式下应最大程度地利用校际带来的有效资源,为学术研究或实践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与条件。在校企(社)双导师教学模式下应适时转变学习方式,将焦点置于如何让理论研究成果发挥实践价值,如何让专业实践更好地去指导理论研究。研究生学习方式的创新不但要与教学队伍改革相适应,更需要研究生在学习方式转变中逐渐树立“自我”,在培养机制下时常自我教育、自我批评、自我肯定、自我否定等自我管理式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创新,做一名新时代的专业人才。

 

专题研究意识例7

二、结合实际,组建课题

根据时代要求和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来确定子课题。同时要考虑教师队伍结构特点,组建课题组和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以英语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每年组建三个校级课题研究小组。再由备课组长动员并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这样,全组英语教师都加入到了微型课题研究小组。

三、有机结合,实践研究

以微型课题研究为龙头,以推进英语教师知识管理为目标,把微型课题研究和英语教师知识管理有机结合,认真开展微型课题实践研究活动。1.研究要求。扎实有效。要求英语教师切实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研究课题,做到边教边研。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环节,一步步推进筛选课题、设计方案、分工研究、总结汇报,对解决什么问题、想获得什么结果、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的步骤心中有数,对每个阶段做什么、谁去做、怎么做、什么时候做都要很清楚,使研究有内容、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有措施、有效果,切实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在研究之前,课题组逐一审核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提出调整意见,保证研究沿着正确的路子前进。实事求是。加强研究过程的引导和督促,结题时上交原始材料,并附上工作列表,组长确认后签字。2.组织方式。我们组织英语教师开展研究,原则是解决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全校英语教师参与,以备课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学期初,英语备课组讨论确定该组该学期要研究的微型课题研究题目,并拟定出研究计划,经学校审批后再立项实施研究,备课组成员明确分工,各施其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各组一般是选取本年级英语教育、教学、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每个备课组都有一个课题,每位英语教师都参与进来研究,研究周期为一学年。同时,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建立核心成员为骨干、英语教师全员参与的研究队伍;并结合阶段检查的情况,合理调整研究步骤和内容,使之更适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3.选题指导。要求选题要有针对性,问题应来源于英语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困惑,着眼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题的视角要有新意,要突出个性和特色,教材剖析、教法改进、学生教育等。要求课题具体、务实,问题切口要小,研究的内容要易操作,避免脱离教学实际。课题名称的表述要简明、准确。4.反思学习。反思,增添源头活水。英语教师努力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反思。以反思为研究的起点,以思考促进研究,以研究带动思考。在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同时,同步开展教育教学即时反思。学习,提升研究素养。定期组织理论、实践知识的微型讲座,在讲座时由英语教师边听边记,边听边考,提高了学习效率。5.通过课题研究,英语教师可以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对提升学校品位都有推动作用。教师的研究、思考意识和教育教学实践意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科研开始成为我们英语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写作、研究成为我们大家的共同话题,这对于学校管理、学科组建设、教研组工作开展都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英语教师专业水准的提升,学校的制度建设也会迈上了新的台阶,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四、总结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微型课题研究贴近英语教育教学实际的优势,坚持让英语教师着眼于自己的学科、课堂和学生,坚持让英语教师思考当前面临的问题,在运用中体验科研的力量,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从而增进科研的原动力。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把握住研究的核心内容,灵活地处理研究步骤、周期等问题,更多地鼓励英语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坚持研究服务于自身教育教学,对微型课题准确定位,并注重引导英语教师研究细微的教学问题,更注重英语教师通过反思、探究而形成特定的“个人知识”。

作者:林建 单位:福建省长乐城关中学

参考文献:

[1]梅广稳.以微型课题研究推进教师知识管理[J].课外阅读旬刊,2010(12):83-85.

专题研究意识例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67-02

研究性学习目前大致有两种理解:一是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不直接将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设计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收集和分析信息以及进行研究的能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发挥其学生对学习其他课程、启发思维、提高思想道德与文化科学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一种课程形式,也可以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习方式。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引进语文学习,指导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究问题,获取知识,探究语文学习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把语文综合能力和形成学生内在的、稳定的心理品质作为核心,把启迪言语智慧、开发思维潜能、增强发展后劲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场变革。

如果说在小学、中学阶段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异议、有难度、有困惑的话,那么在高职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是可行的也是完全必要的。高职院校学生已具有相当的语文知识积累和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他们的思维趋于成熟,所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发掘它们的研究能力已成为高职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

二、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研究性学习主要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注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知识的积累,自身修养能力的提高。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不再起主导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学生自己。学习的内容也不再单单局限于教材,丰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也同样可以成为学习的内容。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将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各高职院校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课时都进行了精简,教师不可能对教材的全部内容进行精讲。教师必须注意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否则,就会造成篇篇都讲,但又篇篇都没讲透的结果。高职生一般都进行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他们而言,人文素质的培养要高于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丰富自身的教学模式,要结合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语文课堂上,实际上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应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引发学生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学生是阅读的主体,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进行研究性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交给学生学会分析各种文本的方法与欣赏技巧,让学生独立进行大量的阅读与思考。教师首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心态转化为主动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明确阅读目标,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对研究方式、研究内容进行自主选择与探究。要积极提出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回答。针对不同的问题创设出不同的情境,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过程进行全面跟踪,既要帮助学生走出可能陷入的困境,又要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的研究更加集中深入。

语文知识的另一种展现形式就是写作,它综合了多方面的创造能力。学生写作学习,无论内容对象、途径或方法都源于社会生活,又服务与社会生活。高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就是社会化写作,必须经过内容学习、形式学习和社会学习。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到语文写作教学中,就是让学生把课题研究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把研究的内容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由于研究性写作的可选课题范围很广泛,所以教师必须明确提出学习任务,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调查研究,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作为研究的课题。学生进行研究性写作时,要选择贴近自己生活的选题,这样才能激发研究探索的欲望。让学生组织成各个课题小组,实行小组分工合作,大量搜集有关资料,尝试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拓宽思路,让学生学会收集资料的方法,会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进行反思和论证等。研究过程完成之后,课题小组的全体成员要共同进行分析、总结,并且写出研究报告。通过研究性写作,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研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语文教科书为学生展现了一个“美的世界”,教师应带领学生“入境”,去领略其中的风格情调之美、文章结构之美、艺术形象之美、语言形式之美、理想境界之美,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美感,这是语文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比如,学完《春江花月夜》后,引导学生把对作品的评价压缩在“哀而不伤”中,并把它定为研究性课题,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对文学的鉴赏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分析和运用材料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就是要用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学习能力相对薄弱,而且对学习没有信心。作为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而且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将新知识与已掌握的旧知识结合起来,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学生学习新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迁移的规律来指导教学,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实现知识的迁移。

结合专业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学习,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由于高职教育和基础教育二者的性质不同,办学的类型、形式与层次不同,培养的目标、规格不同,其教学特点必然有特别之处,二者虽然同属语文研究性学习,但要突出自己的特点,不能套用基础教育的做法。结合专业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恰恰符合这一宗旨。结合专业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但可以加速学生个体的职业化、社会化进程,而且对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会有很大作用的。有针对性的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课外课题的研究中,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选择符合自己专业特色的课题,即能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课题研究中得到运用;二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可以让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研究性学习。采取不同专业选用不同课题。根据不同的专业,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专业着手,要善于发现与自己所学专业有某些联系的课题。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基于信息技术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经管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社会调查式研究性学习,应选择学生理财面面观;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开展文学作品专题研究,选择以文学研究和文化作品为主;课题证券专业应选择股票与我们的生活等课题;快餐业的“白色污染”等课题。总之,针对不同的专业应选择不同的课题进行研究,无论哪一课题的研究都离不开语文的听、说、读、写的运用,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语文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为了突出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的专业要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一是社会调查式研究性学习。这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比较适合经管专业、营销专业的学生进行。二是语文专题性研究学习。这种形式比较适合文秘专业的学生进行。专题性研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问题就不可能有创新,问题是创新的前提条件,要进行专题研究就要收集并阅读大量的与专题相关的资料,并从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专题研究性学习采用的是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帮助,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语文教学要把课堂教学与社会现实的调查结合起来,让学生从与社会接触的实践中学习并运用语文知识。

四、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题要恰当

语文研究性学习一定选题恰当,要突出语文学科特点。在选题过程中,虽然学生占主体地位,但是教师也不能对学生的选题一概不管,也不能只顾追求学术价值,选择一些高度学术化的课题让学生去研究,这样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水平,高难度的选题也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调动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既浪费了学生的精力,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2.课堂为主

语文课堂是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立足之本。它不是一项纯课外的研究活动,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的教学不同,语文研究性学习是以言语教学为主的,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子曰:“学而不思则殆,思而不学则罔。”因此,如果不重视语文课堂双基能力的训练,不重视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语文研究性学习乃至素质教育就成为一句空话。

3.全体参与

由于高职学生的水平不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不愿独立思考,不想参与研究性学习。教师如果引导不正确,就会把大多数学生拒之门外,使研究性学习变成优生的专利。因此,要扭转学生思想的偏差,首先教师要认识到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需要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语文研究性学习还有许多需要探索的地方,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高职语文来说,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协同合作。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和推广,它必将给职业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专题研究意识例9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6-0003-04

理论工作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创建理论,指导实践,而教师(本文指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改进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研究的两个目的中,改进实践是第一位的,如果不是为了改进实践,或没有最终体现为改进实践,那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基本上就失去了意义。教师的实践不是普通实践,而是专业实践,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因此,专业实践是教师研究的逻辑起点,基于专业实践对教师研究类型进行探析具有适切性。

一、专业实践思维与实践反思型研究

专业实践思维是专业工作者为了高质量地履行职责而在专业实践中所运用的思维形式,该视角具有微观性,其关注重点是教师实践与其实践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关专业实践思维研究最有影响的当代学者之一是美国教育家、哲学家舍恩,在他看来,专业实践思维过程即研究过程,作为专业工作者,教师应开展实践反思型研究。根据专业实践思维运用的时间,实践反思型研究主要包括行动中反思和行动后反思两种研究形式。

行动中反思发生在实践进行之中,它意味着教师边行动边反思,而当人在行动中反思时,“他便成为实践脉络中的一位研究者”[1]。教师开展行动中反思是由专业实践的本质决定的。舍恩在考察建筑师、心理治疗者、工程师、规划者和管理者等专业工作者的实践的基础上指出,专业实践有两种地形:一是干爽坚实的高地,实践者应用理论(包含技术)能有效解决问题;二是湿软的低地,它具有复杂性、模糊性、不稳定性、独特性和价值冲突性,理论对问题不起作用,实践者只有通过行动中反思,将实践知识灵活应用于具体情境,才能有效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专业实践多是低洼湿地,“高地上的问题不论多么吸引科技人员的兴趣,通常对社会或当事人相对是较不重要的,然而低洼湿地中的问题,却更为人们所关切”[2]。因此,从专业实践的本质角度说,直接指导和支配教师实践的不是理论,而是教师所拥有的实践知识。教师要高质量地从事专业实践,就必须开展行动中反思,即迅速而灵活地运用实践知识,分析和解决实践问题。

行动后反思发生在实践之后,其内涵即杜威所说的“识别我们所尝试的事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杜威认为,如此反思不仅要“发现某一行动与某一结果彼此关联的事实”,而且要“发现它们是怎样联结的”。[3]我国有学者指出,如此反思不仅具有研究性质,而且“是校本研究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4]。行动后反思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教师的实践知识。对成功实践的反思所得出的实践知识能引导教师在未来类似情境中继续发扬光大,而对失败实践的反思所得出的实践知识能警示教师在未来类似情境中避免重蹈覆辙。当然,对失败实践的反思往往不止于获得教训性的实践知识,教师还应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改正措施,并付诸实施。

实践反思型研究的上述两种形式之间是目的与手段关系。其中,行动中反思是目的,它反映了专业实践的本质;行动后反思是手段,它主要通过建构和完善实践知识为行动中反思服务。因此,基于专业实践思维,教师应致力成为的是“反思性实践者”,而不是“实践性反思者”。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说,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一公式是成立的,然而,如果因此在评价教师研究时就片面重视行动后反思而轻视行动中反思,片面重视文本性的“教后记”而轻视洋溢智慧的创造性课堂,那就是本末倒置。

二、专业实践特质与理论应用型研究

专业实践特质是专业实践所普遍具有的、区别于普通实践的独特性质,它表征为一组指标,这些指标是研究者通过对成熟专业实践(如医疗实践、法律实践)的归纳而获得的。专业实践特质视角具有宏观性,其关注重点是教师实践与外在理论之间的关系。要使教育实践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实践,就必须遵循专业化的一般规律,强化和彰显其专业实践特质。

虽然不同的研究者所构建的专业实践特质体系存在一定差异,但几乎所有研究者都把从业者掌握和应用专门知识和技能作为核心。“医疗、法律领域等新兴社会团体是以无法替代的专业知识与技术作为立足基础的。”“以特质模式来看,能否被社会认可为专业的关键在于其所掌握的理论、技能及其符号程序是否制度化为一套围内知识。”[5]若把职业、事业和专业放在同一逻辑层面来比较,那么,职业强调的是“谋生”,事业强调的是“奉献”,专业强调的则是“专业权威”,即从业者掌握和应用外行人所不具备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正因为如此,专业人员才具有不可替代性。

由于专门知识以理论形态呈现出来,而专门技能又以专门知识为基础,笔者把专门知识和技能统称为理论。这样来说,教师要使自己所从事的实践真正成为一种专业实践,就必须努力掌握和应用理论。掌握理论主要靠学习,应用理论则必须靠研究,笔者称之为理论应用型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把该研究看作是教师非常重要的研究类型,他认为教师并不从事那种从研究事实中引出科学结论的意义上所说的研究,教师的研究“指的是研究一些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在教育科学上已获得解决,但是当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一旦成为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中介人,这些问题就经常以新的方式出现在他的面前”[6]。

教师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将理论有效应用于实践,这是由理论与实践各自具有的不同特点决定的。理论具有抽象性,它舍弃了实践的非本质属性,而实践具有具体性,它是由特定教师、特定学生、特定内容和特定环境组成的具体活动,教师在应用理论时,必须要将抽象的理论“还原”到丰富而具体的实践中去。因此,对教师来说,理论是否有用是个假问题,真正的问题是“要用哪种理论?需用多少?以什么方式用?为谁而用?何时何地用?”[7]。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教师的研究。我们认为,当前一些教师不喜欢理论是理论无用的负强化结果,而理论之所以无用,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在应用理论时缺少研究,幻想“拿来就用”。

根据应用理论的时机,理论应用型研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式研究和实践改革式研究两种研究形式。前者是指教师在遇到难以解决的实践问题时所开展的研究,在该研究中,教师在分析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应用理论。后者是指这样一种研究:教师在平时的理论学习中发现了某个有助于改进当前实践的理论,然后将其应用于实践。问题解决式研究固然有其价值,但具有被动性和补缺性,而实践改革式研究则具有主动性和发展性,因而其意义更为重要。

三、实践反思型研究与理论应用型研究的区别

(一)研究频度不同

实践反思型研究具有日常性,教师应经常开展。一方面,如前所述,作为专业实践,教学具有复杂性、模糊性、不稳定性、独特性和价值冲突性,“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批学生,但他(她)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并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8],因此,教师每节课都应开展行动中反思,都需要运用实践知识灵活机智地应对具体情境。另一方面,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当未能当场妥善地处理好教学情境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开展行动后反思,不仅重新分析问题,设计新方案,进一步解决问题,而且在失败的原因与结果之间建立联结,将其总结为以后引以为戒的实践知识。作为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师的教学虽不至于每节课都出现遗憾,但会经常出现遗憾,因此,教师应经常开展行动后反思。

比较而言,教师较少开展理论应用型研究。一方面,因为直接指导和支配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的是其实践知识,而不是理论,所以,一般来说,只有当充分地运用实践知识仍难以解决问题时,教师才会通过查阅文献或咨询专家等途径求助于理论,进而开展问题解决式研究。多项有关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大约在入职五年后就进入了成熟期或稳定期,他们比较自信,能较好处理教学中发生的事情。[9]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教师不会遇到问题,而是意味着他们在更多的情况下凭借丰富的实践知识就能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开展实践改革式研究的主要时机是教师在较长时间内较为顺利地从事教学实践,且通过深入学习,全面理解和深刻认同了某个能改进当前实践的理论,显然,如此时机对于教师来说也不会经常出现。

(二)研究路径不同

行动中反思主要遵循“自下而下”的研究路径。在该研究中,教师从具体教学情境出发,借助教学机智,迅速运用实践知识,灵活应对复杂多变和动态生成的教学情境,使其朝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展开。行动中反思是原生态研究,它没有文本性成果,其研究成果即实践效果。关于这样的研究成果,有研究者评价说:课对于教师犹如作品之于作家一样的重要;“真理即成事”,他们把该做的事做成了,塑造了自己的历史,也就历史性地成为真理。[10]

行动后反思主要遵循“自下而上”的研究路径,其研究过程是实践的“理论化”过程。这里的“理论”指的是个人理论,即教师实践知识。在该研究中,教师首先选择值得反思的重要教学案例,然后在所采取的行为和该行为所导致的结果之间建立联结,经过适度概括,形成实践知识,以使其能为类似情境提供指导和借鉴。

问题解决式研究和实践改革式研究主要遵循“自上而下”的研究路径,其研究过程是理论的实践化过程,即教师选择和内化理论;将理论具体化,制订行动方案;将方案付诸实施;对研究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这里的研究报告在本质上是教师实践知识的反映。二者在研究路径方面的具体差别是:在问题解决式研究中,教师一般先发现问题,后寻找理论;而在实践改革式研究中,教师通常先学习理论,后分析实践。

四、实践反思型研究与理论应用型研究的联系

(一)实践反思型研究是理论应用型研究的基础

首先,实践反思型研究为问题解决式研究提供研究主题。教学实践多是低洼湿地,教师每节课都需要开展行动中反思。当通过行动中反思不能当场顺利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及时开展行动后反思,而当把通过行动后反思所设计的新方案付诸实施仍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时,教师就需要求助于理论。如此,教师就找到了开展问题解决式研究的切入点和恰当主题。

其次,实践反思型研究为实践改革式研究解除后顾之忧。实践改革式研究针对的往往不是教师迫在眉睫的个人实践问题,而是同一领域普遍存在的落后实践。假如一位教师不能顺利开展行动中反思,经过行动后反思仍然有迫切需要解决的个人实践问题,那么,他是很难积极主动地开展实践改革式研究的,他甚至会对学习那些远离其个人实践问题的理论也持排斥态度。

最后,实践反思型研究是理论应用型研究的重要构成要素。在理论应用型研究中,教师需要把通过理论具体化而形成的新方案付诸实施,而新方案的实施不是技术性操作,教师必须开展行动中反思。由于新方案还是一种假设,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难以当场处理的问题,这时教师就需要开展行动后反思。在理论应用型研究取得明显实践效果后,教师也需要开展行动后反思,以建构新的实践知识。因此,离开实践反思型研究,理论应用型研究不可能取得成功。

(二)理论应用型研究能提升实践反思型研究的品质

首先,实践知识是影响实践反思型研究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基于专业实践思维,专业工作者应开展实践反思型研究,但未必只有专业工作者才这么做。譬如,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既可能开展行动中反思,也可能开展行动后反思,然而,家长的行动中反思或行动后反思之所以不具有专业性,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长在反思时所运用的实践知识是缺乏理论支持的低水平经验。

其次,外在理论更容易增强实践知识的专门性。实践知识源于个人经验。不可否认,个人经验经过思维加工可能会成为具有专门性的实践知识,但正如非常重视经验的杜威所警告的那样,“个人直接经验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如果没有代表不在目前的、遥远的媒介物的介入,我们的经验几乎将停留在野蛮人的经验的水平上”[11]。外在理论更容易使教师实践知识由于理论的介入而发生结构性变化。

最后,理论应用型研究是将外在理论内化为实践知识的必由之路。如果教师只是认可外在理论而不将其付诸实施,那么该理论就只能成为教师的“信奉理论”,而实践知识是教师的“使用理论”,它只能由实际行动中推论出来。[12]因此,要将外在理论内化为实践知识,教师就必须开展理论应用型研究。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对经验作出重大改造的基础上有效增强实践知识的专门性,继而提升实践反思型研究的品质。

参考文献:

[1][2][美]唐纳德・A.舍恩.反映的实践者――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M].夏林清,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5.35.

[3][1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58-159.250.

[4]余文森.论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03(4).

[5]王晓莉.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历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1(18).

[6][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08.

[7][英]迪尔登.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践[C].唐莹,沈剑平,译//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育与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554-555.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专题研究意识例10

(二)选题具有可行性

可行性原则是指对某一课题或论题,是否有完成的可能。就是说必须从主观和客观根据方面的具体条件去考虑某一课题:(1)知识结构是否具有合理性。选题符合日语专业的学生所学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大学生具有的思维能力,毕业论文的内容必须和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或内容有联系。[5]要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选题,这是最基本的选题方法。要多思考专业领域中哪些问题可能成为选题,要选取有意义的课题。如果所选的题目与已有的知识相适应的话,就能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的保证;(2)应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研究能力主要由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等构成,它可在不断地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应用日语专业的学生选题应考虑自己的研究能力,以便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论文。

(三)选题具有可研究性

可研究性原则是指所选的课题是否具有研究价值,拟选的题目前人是否涉猎过、研究过?已得出怎样的结论?研究的深度怎样?是否应该向更深的层次进行挖掘,目前是否具备深入研究的条件?选题是否有可创新点?所选课题如果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某种事物,或加深对某事物的理解,就是有有价值、意义的。由于高职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字数和篇幅的限制,所以选题时,要尽可能选择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加以论述和研究。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的功能是进行研究,阐述科研新成果,进行学术交流。毕业论文要体现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要讲究课题内容的创新性,要有新见解,新观点。如果是他人论述过的题目往往会没有新的观点等,容易重复别人的工作,做无用功。所以应该尽可能选新的课题。万一选择了别人作过的课题,就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论文如何在别人的论文基础上进行创新。[6]

(四)选题具有兴趣性

由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有限性,不可能对所有的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只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选择课题。兴趣是探索行为的第一“导师”。因为有了兴趣,继而才能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和工作激情。而“没有激情任何事情都难以成功”。如果对所选课题感觉索然无味,而在内心并不情愿的状态下强迫自己去研究,可以说是一种痛苦,也是很难取得优异成绩的。

(五)选题难易适度

高职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都有限,所选课题要与本层次的知识结构相适应,要选择熟悉的内容,课题的深度和广度要注意力所能及,难易适中。如果题目难度太大.将对完成论文产生不利影响,如果题目难度过低.就达不到撰写毕业论文,进行专业训练和考核的目的。因此,题目难易程度应综合考虑学生个人实际水平、个人的兴趣爱好、资料储备以及指导教师水平等进行确定。学生初学写论文,要选择相对容易完成的题目,但也不能过容易。选择经过艰苦努力和奋力拼搏能够完成的题目,就是难易合适的。毕业论文题目原则上每人一题,多人一题的,必须要有明确的分工,并在论文成果中有所具体反映和体现。

(六)选题大小适中

毕业论文选题可大可小。大课题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课题驾驭能力等要求较高,否则学生会把握不住,研究难以深入下去,容易停留在表层。由于高职日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应用性特点,加上学生的专业基础和实际水平的限制,选题应尽可能选择与生产实际、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从事工作的岗位性质等结合紧密的小型课题,要与所给的实习时间相适应,要做到量力而行、扬长避短、大小适中、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在学院规定的期间内基本完成。

专题研究意识例11

关键词:

研究生;知识产权;素养;培养

研究生是高校科研的生力军,其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办学水平,乃至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校已成为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

一、研究生知识产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当前研究生知识产权素养培养不容乐观。例如:知识产权素养薄弱;专利意识淡薄;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单一;师资队伍建设不健全等。当然,近年来,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以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为例,提交专利申请2000余件,获得授权专利1700余件,获得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至2015年底累计获得专利奖金奖2项,优秀奖10项,专利奖获奖数位列全国高校中国专利奖排行榜第6。其专利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其专利申请同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机械工程、化工、艺术等学院本科生拥有大量的专利,但大多为创造性不高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专利;研究生申请专利基本上还是和导师一起申请,发明专利授权率不高等。授权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有:论文中的一些技术方案进行申请专利,原本是相当好的专利内容,但是由于学术论文已公开发表或学位论文已公开;信息检索不全面,导致专利不具有新颖性,不能授权,且申请的发明专利适用性较好,但由于创造性弱、创新点少等原因导致不能授权。

二、研究生知识产权素养培养的建议

上述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专利意识、专利知识及知识产权素养的缺乏。研究生作为高校发明专利的生力军,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通过加强研究生知识产权素养的培养,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等手段来缓解或解决。

(一)加强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培养知识产权意识多数理工科研究生毕业时,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1]。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知识产权基础教育,加强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例如,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在教学中已开设了文献检索与专利、药品专利法等课程,并将参加学术报告等学术活动列为研究生必修环节等,逐步培养和深化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

(二)创新知识产权教学方法,提高知识产权学习效率理工科研究生学习知识产权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将其运用于专业研究中,实践性和应用性非常强。因此,知识产权教育中,应当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运用,提高研究生知识产权学习的兴趣与效率。例如,通过案例教学法等实践教学法可以使理工科学生更快掌握知识产权方面的基本知识,并迅速应用于其专业研究实践中,从而激励研究生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欲望,以适应其专业领域的竞争与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导师示范作用,完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具有理工科背景的教师往往缺乏法学或知识产权专业知识,具有法学或知识产权专业知识的教师往往缺乏理工科专业知识,因此,学校应该引导并鼓励两者相互合作,完善知识产权教育体系。而发挥导师示范作用,有利于引导研究生自觉遵守知识产权制度和提升知识产权素养。导师要培养研究生的自主性,使其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注重学术严谨性的同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研究生的知识产权素养。同时,要注重“知行合一”。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要注重基础与前沿的结合,注重实践,在广博与精深上下功夫,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提高自身知识产权素养的同时,也注重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利益。

(四)提高专利检索能力,加强专利文献检索与分析实践当前研究生教育中,专利检索能力的提高主要在于不断培养并强化研究生的专利网络检索技能。我国网络专利检索平台主要有[2]: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查询、中国知识产权网、中国专利网、中国专利信息网、SooPAT专利搜索、Patentics等。笔者在研究生培养中,着力引导低年级学生参与协助导师开展专利检索与分析实践,例如参与专利即将到期的药品工艺开发项目或企业委托的工艺开发项目的专利文献检索与分析实践。通过实践可使研究生掌握专利检索与分析方法以及专利检索网络平台的使用方法,了解某一领域的专利研究成果,从而使专利检索能力获得了培养与提高。

(五)注重专利申请,加强申请文件撰写实训研究生知识产权首先表现为专利权和著作权,理工科学生在科研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利成果。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指导的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实训,可以提高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和掌握专利申请的流程和方法,为今后的专利申请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研究生知识产权素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在高校教育中如何提高研究生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素养,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浙江工业大学知识产权的现状,对如何提升研究生知识产权素养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拓展其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