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08 13:06:38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例1

几种常见的天体:

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

2、天体系统

(1)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宇宙天体系统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按由近及远依次为: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木之间。

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1、宇宙环境2、地球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温度)、地球的质量适中(大气)、液态水

一、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2、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影响太阳辐射能的因素

1、太阳高度角(纬度)2、海拔高度3、天气状况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大气结构:太阳的大气层由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黑子(光球)②耀斑(色球)③太阳风(日冕)

3、对地球的影响:①扰动地球上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②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现象;③作用于两极上空大气,产生极光;④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运动

方向

          周期

              速度

角速度

线速度

自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日23时56分4秒

除极点都是15每小时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公转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一个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约1度每天

近日点最快

远日点最慢

正午太阳高度角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达到值,南半球达到最小值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达到值,北半球达到最小值

昼夜长短分布:夏之日:北半球达昼达到值。越往北越长,南半球相反

冬至日:南半球昼达到值,越往南昼越长,北半球相反

地震波

传播介质

通过莫霍界面

通过古登堡界面

纵波P

固液气

明显加快

突然下降

横波S

固体

明显加快

突然消失

岩石圈厚度大于地壳厚度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17km、地幔2900km、地核)

大气的受热过程(自己写出):

 风

            所受的力

最后风向

近地面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

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与等压线平行

常见天气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降雨区域

举例

冷锋

晴朗,温高压低

阴雨大风天气

晴朗温低压高

锋后

北方夏季暴雨,冬天冷空气南下,沙尘暴

暖峰

晴朗,温低压高

连续性降雨

晴朗温高压低

锋前

常见天气

   气压状况

运动方向

对应天气

典型天气

气旋

中间低,四周高

北逆南顺

阴雨天气

夏季南方的暴雨台风

反气旋

中间高,四周低

北顺南逆

晴朗干燥

长江伏旱、秋高气爽天气

气压分布

亚欧大陆

太平洋

冬季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夏季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气候类型

分布范围

气候特点

           成因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气流上升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到40度大陆西岸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暖多雨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到60度大陆西岸

全年温暖湿润

全年受盛行西风的控制

热带季风气候

(南亚季风)

南亚地区

 

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

夏季:西南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冬季:东北风(海陆热力差异)

亚热带季风气候(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20到3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夏季:东南风    海路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季:西北风

温带季风气候

(东亚季风)

大陆东岸35到55度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东南分

冬季: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全球气候变化的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全球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1海平面上升2温度的变化3影响水循环的过程。

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

河流的补给形式:地下水(最稳定)、大气降水(东部地区最主要)、冰川补给(西部地区)、季节性积雪(东北地区)、湖泊水

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沿岸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场(四大渔场,秘鲁渔场原因不同,其他原因相同)、航海、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所说的水资源: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水资源的丰歉程度:多年的平均径流量

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水资源对经济影响:数量影响经济规模,质量影响经济效益。

现在水资源利用出现的问题:数量,随人口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量不断增加

质量,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不断增多

面对措施 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例2

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知识

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不规则球体的认识过程,最早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麦哲伦环球航行。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二、地球仪的知识

1、地球仪上的点: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北端的交点,南极点是地轴与地球仪最南端的交点。

2、地轴是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的轴。

3、比较纬线、纬度和经线、经度

经线与纬线的划分

项目

纬线

经线

定义

与南北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

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

形状

圆,自成纬线圈

半圆

长度

纬度相同,长度相等。

纬度越低纬线越长,0°赤道最长。

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经度与纬度

项目

纬度

经度

零度线

赤道(0°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

表示方法

赤道以北称北纬用“N”

赤道以南称南纬用“S”

0°经线以东称东经用“E”

0°经线以西称西经用“W”

度数的划分和变化

以赤道为中心向南向北逐渐增大至90°

以本初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逐渐增大至180°

半球界线

0°赤道(划分成南北半球)

20°W往东到160°E为东半球

重要的经纬线

低纬度:0°~30°

中纬度:30°~60°

高纬度:60°~90°

南北回归线:23.5°N、23.5°S

南北极圈:66.5°N、66.5°S

东、西经度划分:0°和180°

东、西半球划分:20°W、160°E

西半球:160°E~180°~20°W

东半球:20°W

~0°~160°E

4、经纬网定位(重点内容)

15°

15°

30°

30°

90°

60°

A

B

C

图一:A在B的东北方向,C在A的东南方向

A(

0°,

60°W)

B(30°S,

75°W)

C(30°S,

0°)

A

B

C

30°

60°

图二:B在C的正北方向

A(

0°,

30°W)

B(30°N,60°E)

C(30°S,60°E)

甲:

(50°N,20°E)

半球、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北温

乙:

(20°S,170°W)

半球、

西

半球

(高、中、低)纬度

五带中属

三、地球的运动

1、比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绕转中心

方向

周期

意义(地理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北极上空:逆时针;南极上空:顺时针——南顺北逆

一天

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

2、地球公转运动的特征: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总保持66.5度,且地轴总指向北极星附近。

3、四季的更替——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图):

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序号

太阳直射点位置

昼夜长短状况(北半球)

3月21日前后

B

春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6月22日前后

C

夏至

北回归线(23.5°N)

昼长夜短

9月23日前后

D

秋分

赤道(0°纬线)

昼夜等长

12月22日前后

A

冬至

南回归线(23.5°S)

昼短夜长

4、昼夜长度的变化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太阳直射点

所在半球

昼夜长短情况

北半球

南半球

极地四周

春分日3.21至秋分日9.23

北半球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北极点周围极昼

南极点周围极夜

秋分日9.23至次年春分日3.21

南半球

昼短夜长

纬度越高昼越短

昼长夜短

纬度越高昼越长

北极点周围极夜

南极点周围极昼

夏至日6.22

北回归线

昼最长

夜最短

昼最短

夜最长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昼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夜

冬至日12.22

南回归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最长

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极夜

南极圈及其以南极昼

5、五带的划分(完成下图):

(1)在图中标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在图中标出五带的名称

热带

有太阳直射现象,终年炎热

南北温带

无太阳直射现象,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分明

南北寒带

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寒冷

6、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影子短;冬季相反;

四、地图的知识

1、地图的基本要素有比例尺、方向、图例。

2、比例尺的知识:

①比例尺的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比例尺又叫缩尺

例:在1:2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为2cm,实际距离是40千米

②比例尺的表示形式(三种):文字式、数字式、线段式

③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值大的比例尺就大,比较比例尺大小最好将几种形式统一成数字式。

④比例尺的大小体现出地图内容的详细程度

a.如图幅相同,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之,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简略。

c.规律: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例1:去公园游玩要用到导游图,下列比例尺比较合适的是(

C

A、1:200000 B、1:1000000 C、1:30000

3、地图上的方向:

(1)一般情况下“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A

B

C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

A

B

C

(2)利用指向标判断方向——一般指向北方

例:右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B点在C点的正西方向

(3)利用经纬网定方向。

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

a.

辨别南北纬: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经线上只有正南正北。

b.

辨别东西经: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同一纬线上只有正东正西。

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a判别南北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b辨别东西:东西为相对方向,根据自转箭头指向来辨别东西方向(应根据略弧段即两点间经度差小于180º的弧定向)

A

B

C

30°

20°

40°

例:

左图中A点在B点的西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南方向

右图中甲点在乙点的

正西

方向,

乙点在丙点的

正北

方向,

丙点在甲点的

东南

方向。

4、图例和注记: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常见的图例要能认识),地图上的文字说明和数字叫注记。

海平面

A

B

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海拔和相对高度(如上图)

A是相对高度

B是海拔

②把陆地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接成的线就是等高线,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

拔相同,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相等。

③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④常见的等高线地形图

(山峰)

(山谷)

高弯为谷,低弯为脊

(山脊)

盆地)

图中A(鞍部)

⑤计算气温的垂直变化: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

⑥修水坝,选坝址,并绘水坝集水区域和库区范围。一般在河流流出盆地的出口处(河流峡谷地区)修坝,具有工程量小,蓄水量大的优点。

⑦绘小河,判断小河流向。

6、读右图回答:

(1)①和②坡度较陡的是②;

(2)①和②处有可能发育成河流的是②;

并绘出河流流向;

(3)C、D相对高度(即等高距)是

200米

7、读右图回答:

(1)写出数字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山峰

鞍部

陡崖

山脊

(2)

甲、乙、丙、丁最合适修建坝址的是

因为在此修建坝址工程量最小,需水量最大。

(3)甲在丁的东北方向,丁所处地形类型为盆地。

第二章

陆地和海洋

一、大洲和大洋

1、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陆地。地表海陆分布是很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任意半球,海洋的面积都大于陆地的面积)。

2、陆地和海洋的类型:(阴影为陆地)

A是

大陆

,最大的大陆是

亚欧大陆,

最小的大陆是澳大利亚大陆;E是

海峡

B是

半岛

,最大的半岛是

阿拉伯半岛

C是

岛屿

,最大的岛屿是

格陵兰岛

D是

大洋

,最大的大洋是太平洋

3、七大洲的分布: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北美洲、欧洲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

南极洲

;全

部位于东半球的大洲:非洲;全部位于西半球的大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洲

亚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赤道穿过的大陆是:

南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南极洲

;跨经度最多的大洋是

北冰洋。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岛屿最多,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状、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盖,海水浅,位于北半球,跨经度360°.

5、大洲的分界线:(课本33页图2.7)

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欧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丹麦海峡;

欧洲与非洲分界线:地中海;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南美洲与南极洲的分界线:德雷克海峡;

二、地形

1、五种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

亚马孙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一般高于500米,边缘陡峻;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山地:地面崎岖,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沟谷深;最高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

两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丘陵:地面崎岖,海拔较低,海拔小于500米,坡度较小;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且较平坦,最大盆地

刚果盆地。

三、海陆变迁

1、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和人类活动。

2、德国的

魏格纳

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轮廓、古老底层、动物物种的相似性;

3、板块构造学说:

①地表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②板块是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

边界的类型

地貌

案例

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或海洋

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红海面积扩大、大西洋面积扩大

板块

碰撞

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

消亡边界

褶皱山脉

喜马拉雅山系

阿尔卑斯山系

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

消亡边界

海沟、岛屿、海岸山脉

太平洋西部岛弧链、

安第斯山脉、台湾山脉

③山系: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嘞拉山系;

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而成;

④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3、火山地震

①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②分布成因:在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

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天气

气候

区别

1、短时间

2、多变性

1、较长时间

2、相对稳定性

联系

天气是形成气候的基础;气候是对多年天气状况的概括

2、卫星云图上白色表示

云层

,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3、天气符号(课本49页图3.5)常见的天气符号要记住。

4、风向标的读法:要会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风向:风的来向;风力:风的强弱;

风尾,风尾指向为风向,每道风尾长的代表两级风,短的代表一级风,但4道风尾为7级风。

风旗,所在一端为风向,一面风旗代表八级风。

例:

(西北风六级)

(北风六级)

(东北风八级)

二、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和分布

1、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描述。

2、气温的变化:

①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②日平均气温:一般是北京时间2时、8时、14时、20时测定的气温值的平均值

月平均气温:一个月中所有日平均气温的平均值;年平均气温:一年中12个月平均气温的平均值

③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月平均温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

3、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P55):

①由低纬度向高纬递减;

②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③同纬度的陆地,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

℃。

例:A地海拔720米,气温是28.8℃,B地的海拔是1520米,问:B地的气温是24℃

4、降水的主要形式为降雨,用等降水量图来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况。

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地形雨

5、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见P65):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或内陆降水少。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例3

地理考纲是高三地理复习的方向标。复习的导向准确,对提高学习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考纲时,应该详细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考纲对地理知识范围的详细要求。(2)考纲对地理能力方面的具体要求。(3)考纲中有关知识、能力、题型、命题指导思想等的变化及其趋势。(4)考纲中的试题范例及其所蕴涵的考纲精神。明确了复习目标,学生在复习中要多反思以下几个问题:(1)考纲规定了哪些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自己复习时是否有遗漏。(2)想一想自己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该如何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3)自己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看看是知识、能力方面还是答题规范、考试心理、应试策略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如果对自身水平有了准确了解,并能够明确考纲的目标要求和命题原则,在复习时就能够保持清醒的认识,当然也就不会出现以下一些盲目复习的状况:(1)复习时求难求偏。不注意夯实基础和不重视地理学科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复习效果当然不是很理想。(2)停留于对知识掌握。一些学生在复习时只满足于对知识的熟悉和掌握,而很少去顾及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很少去宏观把握知识系统,因而知识没有结构化,思维能力显得薄弱,从而在知识应用过程中,思维难以顺利开展,在以能力型和应用型为命题方向的试题面前,就只能望“题”兴叹了。(3)忽视地理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一些同学重视知识的全面复习,但对地理能力的专项复习和专项演练不重视,这也反映出学生对考纲的命题指导思想领会不够,对历年的高考试题特点了解不够,因此复习时一定要重视对考纲和高考试题的研究,以便明确高考要求,把握高考导向和命题趋势,在此基础上一定要把考纲中的能力要求渗透到复习的全过程,并进行针对性的能力专项训练和全面训练。

二、建立知识联系,完善知识结构

许多学生认为只要熟悉教材,把教材背熟就足够了,其实这正是复习低效的重要原因。根据对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地理试题非常重视对地理事物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的考查,尤其重视对知识因果联系、逻辑关系的考查,为此要使复习有成效,在复习时完全可以不按照教材的顺序来进行,可以突破知识的原有结构,按照新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变换思维视角,借助“区域地图、地理简图、热点问题、典型试题、重点专题、思维难点”等方式和途径,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和归类。如日照图的判读、时区的换算、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计算、气候类型图的判读、根据经纬网判断经纬度位置、比例尺的换算、地球上方向的判定、常见图例的判读、等值线类地图的判读、世界典型区域等既是地理的基本技能,又是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地理的重要考点。从试题的要求来看,学生要有较强的思维理性,因此必然成为学生的思维难点,在复习时可以对其进行重新整合,合理归类,并通过抽象归纳和知识的网络化,达到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的目的。再如,根据高考试题特点和考纲的能力要求,可将地理学科知识的复习体系整合为几个综合专题:等值线图判读及其地形剖面图的绘制、经纬网图判读及其比例尺运用、地球运动图判读及其区时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天气与气候要素图判读及其绘制、海洋与人类活动、水与社会发展及中国的调水工程、地质地貌和生物土壤、资源和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发展、能源与社会发展及中国的跨地区能源调配、人口和城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人类的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区域发展及中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世界重点地区和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通过这种重组教材内容的专题复习方式,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从而有利于学生熟悉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的逻辑关系,这样也就有助于学生在答题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三、注重方法总结,畅通思维程序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例4

复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所学知识的强化与巩固,是思维能力的再创造。在地理课复习中,教师应针对知识巩固与能力培养进行探索,才能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和地理单科试卷,基本反映了“稳中求变,变中求变”的命题趋势,其中,“稳”表现在试题上,侧重于考查学生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考命题的一贯追求,它体现着考试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如何教会学生掌握地理双基,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一、更新教育观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最重要的是提供正确的思维导向,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希望你们要警惕,在课堂上不要总是教师在讲,这种做法不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复习课也不能由教师包讲,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师的点拨和诱导下,自己解决问题。打破教师“满堂灌”的传统复习模式,培养学生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二、把握知识系统化与重点化相结合的原则

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以及考试知识跨度的增大,更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系统化。系统化并非平均用力,而是要求在复习时有侧重点,即把知识的系统复习与重点复习结合起来。如果不系统复习,必然会影响知识的再现和应用;如果不掌握重点,复习时又会耗时费力,效果不显著。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把二者结合起来,以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化复习,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以知识结构图形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做到宏观掌握。抓住知识点的精髓,把握重点知识,以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高复习效率。两方面的有机统一,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就达到融会贯通。

三、坚持讲解、练习与讲评有机结合的原则

讲,是教师在对教材提炼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把分散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突出重点、难点,用最简练的语言进行讲授,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提高复习效率;练,是学生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但以限时训练为主要形式,逐渐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使之逐渐适应高考的要求。训练的试题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重视能力型和应用型,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科学的思维能力、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和学科知识的渗透能力;评,讲评是关键,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做到及时讲评,讲评越及时效果越好,它是学生纠正错误、遗拾补漏、教会学生解题思路与技巧、减少失误、提高应试能力的关键环节。

四、倡导学生在地理复习过程中进行反思、总结

“学而不思则罔”。地理复习倡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特别是针对识记、理解、应用等不同的要求,采用过程性反思和发散性反思的学习方法,不但可以增加课堂上师生交流的频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还使教师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好地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实现由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向师生互动、以学生为主的积极而开放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

在地理教学中,最为基本的能力要求是对于重要地理事物名称和空间位置、重要地理数据和涉及地理的重大时事的分析,以及对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世界区域和国家的地理特征与我国地理国情、基本国策、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区域国土开发和措施的了解。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在课堂复习过程中通过边复习边反思边总结,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指导学生全面总结中学地理知识,包括正确解释和区分地理概念及其含义,正确描述、概括、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正确理解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等。倡导学生在反思中总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迅速形成总结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以一变应万变,提高高考解题能力。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例5

“三校生”高考总复习,要做到优质高效,必须采取良好的复习方法。复习既要抓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提高理论素养又要增强考试能力,既要归纳总结又要强化模拟训练。下面,笔者就自己组织中职生应对“三校生”高考的数学总复习方法谈点粗浅的心得体会。

一.坚持回顾、筑网和演练有机结合

1.回顾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总复习,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温故”,就是将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在大脑中不断再现,以便强化记忆,巩固学习效果。回顾知识是开展总复习的最基本环节。当学生面对一道数学习题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回顾与之相关的数学知识。当学生回忆不起时,要指导他们打开课本或总复习资料书的目录,通过看目录回忆、查找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做到由一个知识点的回忆带动一个单元的回忆,以一个单元的回忆带动相关几个单元的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开展讨论交流,之后复述归纳,这样可以系统全面地回顾所学内容。

2.构筑数学知识网络,理清解题方法和技巧。在回顾所学数学知识基础上,构筑数学知识网络,是应对“三校生”数学高考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该环节的主要任务是梳理、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理清知识线索,弄清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要在回顾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以点连线,以线结网,以网筑面,做到以典型的例题之点带动一线知识的掌握,再以线带面,强化知识间横向纵向的联系和对比,构筑知识网络。

3.强化数学习题的演练。学生的数学能力最终还得体现在解题能力和水平上。因此,强化数学习题的演练是中职生应对“三校生”高考不可缺少的环节。本环节的主要做法是:对过去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回顾、筑网的基础上,选取典型习题和适量题目进行课内外训练,以巩固和掌握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二.做到总结归纳、理论习题化

1.总结归纳,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数学总复习时强调总结归纳,目的不在于机械地重复和死记硬背,而在于深化认识、扩展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认识和遵循数学学习规律,真正形成条理化、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同时,将总结归纳知识和解题训练相结合,以总结归纳推动解题速度和能力提升,以解题深化总结归纳的落实。通过训练适当适量的习题,达到熟能生巧、触类旁通的目的。做一道习题,就应该认识到是在训练某一类题型,总结归纳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就要马上联想到与这一类题型相关的知识点、定理及公式等。

2.使数学理论习题化。数学理论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有数学概念、相关性质判定、推理及数学公式等。数学理论的复习不是简单重复和死记硬背,而是要建立数学理论之间以及理论系统内部的有机联系,使数学知识系统化,并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如,中职数学中涉及到“集合”、“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三角函数”等概念,涉及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性质判定,还涉及“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等数学公式,教师要针对这些概念、性质判定和公式,要求学生训练一些相关题型,熟悉这些题型的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3.使数学知识系统化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例6

初中英语中考复习是一个十分紧张的阶段,同时也是决定学生后续学习发展的关键所在,英语教师要做好英语备考复习工作,促使学生提升自信心,使学生有条不紊地开展复习活动,学生在考场上同样可以更加镇定地完成考试,获得更加理想的考试成绩。故此,教师需要充分加强自身教学引导作用,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组织英语复习,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能力,凭借自身教学经验开展教学活动,提升复习成效。由此看来,加强初中英语中考复习教学策略研究很有必要,有助于为后续教学活动开展提供参考作用。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临近中考,每个学生都会或多或少地感到压力和紧张,甚至对中考存在恐惧和抵触心理,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在中考时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实力,影响到最终的考试成绩。故此,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从多种角度剖析原因,采取多种方法加以解决。尤其是学困生可能由于自身学习成绩不高,容易产生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教师应该正视此类学生,适当降低对学困生的标准和要求,帮助学困生增加单词量,尽可能提高自信心,努力提高成绩。而优等生则是应该保证自身学习成绩稳定的同时,能够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会减压,不断提升和完善自我,具备更加坚定的心理素质。(夏邦林,2014)

2研究题型,归纳总结

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中,由于知识覆盖面较广,涉及内容较为繁杂,尤其是在中考单项选择题中知识点较多。在复习中,为了避免对某些知识点一带而过,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观察力,能够着重对中考题型进行深层次分析,寻求合理有效的考查方式来归纳总结知识点,在后续题目解答中可以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举一反三,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诸如,在中考中,宾语从句作为热门题型,在考试中是失分率较高的题目,同样也是得分点,通过研究和分析宾语从句题型,总结考查目标,在后续练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深层次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更为充分地掌握知识点。(罗碧芳,2013)

3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材是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在后续复习中需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明确复习的目的性、针对性和系统性特点。其一,目的性。在后续复习中能够明确复习的目的,教师要在深入分析和总结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复习的目的;其二,针对性。复习前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薄弱之处,做好事先预习工作,有针对性地组织后续复习活动的开展。其三。系统性。在复习中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点整合在一起,系统化总结和归纳,升华理论知识,剖析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系统。对于教学中的知识点需要深层次掌握,引导学生了解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朱燕莉,2014)

4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全面梳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使所有学生能够学有所得,了解到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结构,简化复杂的单词,找到最佳的单词。其二,分类复习。根据英语教学知识点分类练习,组织设计词组比赛,准备相配套的词组卷练习,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主要强调其背诵词组卷;根据中文来完成句子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听力训练,加强文章填空和阅读理解内容的训练,总结错误原因。(常颖,2017)其三,综合复习。教师为学生布置各种类型的题目,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英语解题能力。

5创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方法

(1)做好备课教师在教学前需要做好备课工作,归纳总结知识点,在教学中能将练习题目同步穿插到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控制题目难易程度,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大部分m第10期(总第082期)2017年10月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可以让每位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和收获。对于英语兴趣不高的学生,应该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全身心投入其中,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诸如,部分学生对NBA兴趣较为浓厚,教师可以选择NBA相关的英文文章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学生有兴趣,也愿意认真阅读,就是成功了一半,这样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升英语阅读能力。(石亚维,2015)(2)分层作业将作业分成三个部分,在教学中,除了传授英语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于优等生,采取情景演绎、阅读理解、英语作文等,帮助学生更为充分地理解和记忆英语知识,提升学习能力。对于中等生,可以采取完形填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英语文章的理解。对于学困生,可以采取强制性的记忆单词和对话方式,提升英语综合能力,从而达到分别对待,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3)增加词汇储备,提升阅读理解能力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单词储备不足,所以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倍感吃力。针对此类问题,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单词学习习惯,注重日常单词积累,或是组织小组单词储备评选,制作单词卡片,互相检查单词背诵情况,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在中考中获得更加理想的成绩。(4)勤加口语练习学生应该定期运用英语知识进行口语练习,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内容。教师可根据座位号要求学生进行发言,主动询问,准备英语口语训练。课堂进行分角色阅读,还可以模仿美国总统经典演讲;模仿英美电影经典台词。如果见到外国人,尝试主动进行简单的寒暄、交流,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胆量,使学生的口语表达更加流畅自然,单词储备量也得到增加,让英语学习变得更加简单。

6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中考复习阶段,教师应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创新教学方法,对知识点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为后续学习活动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常颖.对提升中考复习阶段英语写作教学有效操作策略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3):101-103.

[2]罗碧芳.讲究教学策略,提高复习实效——初中英语总复习之我见[J].基础教育研究,2013(14):26,28.

[3]石亚维.初中英语优化教学初探及中考复习计划和思路[J].科技信息,2015(9):182.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例7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 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 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 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 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 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 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 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 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 ,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 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 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 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 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 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 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 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 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 ,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 :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 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 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 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 、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 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 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 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 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 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 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 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 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 ,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 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 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 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 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 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 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 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 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 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 为以下几点。 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 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 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 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 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 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 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 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 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 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 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 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例8

1. 研究中考地理试题。

纵观每年的中考地理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的原则:小、全、精、活,考能力、考技巧,知识覆盖面广,考查活用知识的能力方面的试题比重逐年增大。因此要认真研究往年的中考题,深入掌握近几年地理试卷的新题型,命题的新角度、新思路,进一步明确中考的考点、重点、难点和热点,以及考试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2. 熟悉《考试说明》。《考试说明》是地理复习的“总纲”,是中考地理命题的基本依据。要深入研究,明确中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

3. 合理利用其他资料。除《考试说明》、教材、大纲外,合理使用市编《地理同步学习与探究》、县编《一轮复习材料》及去年的各地中考题。

二、 抓纲务本,摆正关系

刚转入复习,学生很容易走进总复习的怪圈,“迷恋”复习资料,陷入“题海”。虽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收效甚微,效果不佳。对此,要求学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处理好下面几种关系:

1. 教材和复习资料的关系。教材是地理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复习以《考试说明》作指导,以教材为主体,通过复习,使地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网络化,并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拓宽和加深,而复习资料的作用则是为这种目的服务,决不能本末倒置。在使用复习资料的过程中应随时回归教材,找到知识在教材中的落脚点和延伸点,不断完善和深化地理知识。

2. 重视基础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和载体,能力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前提。在复习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的因素,重视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 地理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关系。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各科都有密切的联系,不仅在知识上相互融合和渗透,而且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也有相同、相似或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因此,在复习中可以地理知识为主干,找出地理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交叉点,实现从单一学科知识和能力向综合科的综合知识和能力转化,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解决地理与社会等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练习量和复习效率的关系。练习是地理总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知识迁移、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练习量必须合理,以保证质量为前提,避免简单的机械重复和陷入“题海”。通过练习要达到强化记忆、熟练掌握知识、找出存在问题、弥补薄弱环节、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三、 多思善想,提高能力

地理总复习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动脑筋,多思善想。

1. 精读教材,字斟句酌。系统复习,自始至终都应以教材为本,注意知识的全面性、重点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

2. 学会反思,提高能力。能力的培养是地理总复习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在复习过程中,特别是做题后要适当扩散,善于借题发挥,将原题改头换面,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分析,善于从一道题中引伸出其它的知识点,善于联想、爱思、会思、多思、深思。注重培养发散思维、收敛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以一当十,知一会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 端正心态,培养素质

健康向上、勇于进取、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是搞好复习的重要保证,也是中考成功的关键。而积极的心态有赖于平时的不断调整和锤炼。

1. 正确对待考试。在复习过程中,考试比较频繁,要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考试。每一次考试都是练兵的绝好机会,都能够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在后续复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中考中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既不能因一时失误或遇到困难而气馁,也不能因考试成绩较好而沾沾自喜。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例9

高中地理会考是在高考停考地理,普通高中的课堂教学严重向“应试教育”倾斜的情况下开始进行的,因此,带有纠偏的历史使命。在“应试教育”进一步暴露出弊端的同时,社会各界普遍提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主张。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广泛,但就考试而言,大体包含如下内容:考试是一种手段,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价、反馈、预测和激励功能。通过对这种手段的运用,测验师生教与学的状况,调整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达到使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文化科学技术素质的目的。

如何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我们以为应具有以下四点。

1.各种考试都必须从整体课程计划的角度来设计,尽可能在考试中渗透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评价因素。

2.要立足于反映全体学生学习的状况,尽可能地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使所有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并能激发再学习的欲望。

3.要注重对学生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测试。

4.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二、对高中地理会考的性质、目的和内涵的认识

高中地理会考是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学业成绩考试。它不同于升入高一级学校所进行的选拔考试,而是属于以标准参照为主的终结性考试。也就是以教学大纲要求为依据的水平考试。其任务在于考核学生地理课程的学业是否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因此,它必须严格区别于高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会考的内涵:我们认为主要应该考核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范围内,所应具备的地理素质。具体说,包括作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地理科学文化知识、地理思维方法、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意识、全球意识、绘制简单地图和图表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了解的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要强调指出的是,上述内容是普通高中学生所应具备的,按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规定,应属基本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考虑高中地理课在高中所占的课时比例,以及我省民族众多、薄弱学校较多等因素,在制定考试目标时,需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允许的范围内,把合格的下限适当下调,合格以上分出若干层次,以激励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产生再学习的欲望。

高中地理会考,要全面贯彻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地理教学质量。这是地理会考的总精神。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们通过教研途径,对高中地理课的教学强调以下几点:1.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2.重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全球观念和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地理素质教育内涵丰富,而且随时间、空间而异,要充分体现它,就需要从许多方面作不懈努力。

三、拟订会考命题计划的指导思想及设想

高中会考是一项十分严肃而认真的工作,经过多年实践,深刻体会到,会考是否真正反映了贯彻地理教学大纲的精神,是否真正反映了地理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命题的恰当与否是关键。然而,命题计划的编制,又从根本上控制着命题的质量。因此,在历年会考中,都把编制会考命题计划,当做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一)拟订命题计划所遵循的原则

1.适度性原则。试卷中试题的能力和层次要求,应在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范围之内。

2.代表性原则。试题的内容,能力要求,应对地理会考目标总体具有代表性。

3.结构性原则。试卷中各种题型的比例设计,要符合地理会考目标规定的要求。

4.导向性原则。试题有利于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

地理会考试卷总体设计是命题指导思想、命题原则的具体体现。因此,根据会考目的,把总体设计定位为:重点考核学生对高中阶段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既要使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会考合格要求,又要使及格以上学业水平有一定区分度。根据这个总体设计,把有关问题作如下处理。

1.内容比例。根据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知识比例,历年会考中,把地球的宇宙环境、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分数比确定为1:4:5。在这个框架内,再根据教材知识点的密集程度,确定各单元所占分数的比例。

2.考试水平。设计考试水平的目的,在于用可操作的明确语言,对考核的要点提出具体要求。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要求的规定,参照布卢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和教学实际,把地理考试水平由低到高分为识记、理解、应用三级。从发展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能力的构想出发,我省从1990年实行中学地理会考以来,一直强调理解和应用的考核。在进行试卷总体设计时,对此作专门研究。

3.学科能力要求。地理学科能力是学生参与完成地理学习活动的主要能力,是在掌握和运用地理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须以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为依据,同时,结合我省普通高中实际情况加以实施,提出三项基本能力:地理认知能力,即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数值、结构、演化过程等)的记忆或再认能力。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即识读、填绘地图和编制地理图表(包括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曲线图、景观图等)的能力。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即通过对已有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解释、解决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4.题型。根据会考的性质和规模,从试题属性看,以采用学生熟悉的题型为基本题型。把适于考核识记、理解、应用的客观题和适于考核分析、判断、推理、论证、综合、评价以及语言运用等的主观题加以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从试题结构看,多年来采用了学生熟悉的单项选择、双项选择和填绘地图三种题型。

5.难度比例。会考命题中,要使试卷符合考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必须注意控制难度。根据会考的主要任务和同时兼有的区分性能,地理会考试卷总体难度设计为0.75-0.90,试卷中容易题(难度值在0.80以上),中等题(难度值在0.50-0.80之间),较难题(难度值在0.50以下),三者之比为7:2:1。

6.命题力求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考试水平的层次性,并突出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和省情知识考查。

(三)命题计划表的编制

命题计划表是会考试卷总体结构设计的具体体现,是编制试题、试卷的蓝图。它将不同的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量,各内容采用的题型,各类试题应占的比重,考试要求的比例等,分门别类地定出量化指标,并以表格形式作出详细、明确的反映,具体编制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以知识内容、题型为横坐标,并按教材的各章内容展开。纵坐标为考试要求和难度值。

第二步在表格相应栏内,填写出试卷总体设计内容。包括内容分布、考试水平分布、题型分布、难度分布及合格标准分布。

第三步确定各章不同考试水平、不同题型、不同难度的分值,即期望值。

总括起来,可以看出,一套试题的产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要贯彻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特征,又要照顾我省高中地理教学实际,是三者有机结合的产物。

四、会考试题体现素质教育的作用

(一)会考试题的特点

我省自1990年高中地理会考以来,共进行了八次。八次试题的特点是:会考的性质、目的、内涵和命题计划的编制恒定不变;题型结构稳定;1990-1994年,考虑到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知识型试题比例较大。1995年以后,经过分析,认为进一步体现素质教育的条件已经具备,于是试题结构向智能方向转化,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试题着重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试题的灵活度在层次和角度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尽管试题内容都来自教材,解答方法也可以从教材中找到,但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需变换方式或重新组合。这样突出了能力的考查。各大题渗透了逻辑推理、知识迁移、分析地图等能力考查。

2.进一步开发读图题的功能。读图题是地理学科考试特有的题型。主要考查学生的空间分布能力和分析能力。在1997年试题中,地理图表共22幅,比1994年增加5幅,总计占51分。从考卷看,有寓图于文的试题,有以文考图的试题,有由静态到动态的试题,也有由平面转化到立体的读图题。

3.国情、国策、环境等知识的考核内容比重增大。地理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的载体。高中地理有着丰富的国情、国策知识,涉及教材中的资源、能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与城市、环境等内容。这部分是考核的重点。

这样做的目的是运用会考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促使教师从“应试教育”的圈子里逐渐摆脱出来,使学生在地理素质方面的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有一定提高。

(二)试题举例1.在下图中,a、b两带的风向应是

附图{图}

(1)在座标图上绘出我国粮食产量增长折线图。

(2)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居世界第____位。

(3)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最东的是____,最西的是____。

3.昆明筇竹寺山上的三叶虫化石反映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B.元古代

C.古生代D.中生代

这三个试题既包括了基础知识,又包括了基本技能;既有国情、又有省情。它不是直接用书上的现成叙述作答,而是利用所讲基本原理化文字为作图。题目的深层内涵,既包含着思想教育又有学生能力的培养,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会考在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方面的作用。

八年来的高中地理会考命题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稳定了高中地理教学秩序。对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师生均心中有数,因而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排除了猜题、突击应考等“应试教育”的弊端。

第二,促进了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由于长期坚持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正确教学导向,所以,到1995年,虽然试题的灵活性提高了,但考试成绩仍保持稳定,说明素质教育的贯彻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得到了增强。

第三,从上述情况的出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卷面考试不是只能考查书本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试题、试卷都只是一个载体,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它。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例10

1.重视课前预习,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的学习无非是“预习――听课――作业(或实验)――复习――考试”,不少同学课前不预习,上课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机械地学习,难以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新知识,认识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就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认识,全面掌握新知识,从而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预习还可以搞清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产生渴望解决这些疑难的动机,带着问题学习就会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有些老师认为,学生课前预习了,对新课了解了,在上课学习时就没有新鲜感、新奇感,学生就不会认真听讲。其实,我们权衡一下利弊,不难看出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关键是要指导好学生怎样预习,把预习落在实处。

在预习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地运用学过的知识、方法去分析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差别,增大思维量,锻炼自己把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因此,在预习中,学生一定要自己独立阅读,独立思考,找出要学的新知识与他们已有的哪些知识联系紧密,把握住要学的新知识的重点、难点及关键,应该怎样去理解。经过长期的预习训练,就会加快阅读的速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培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的能力。

2.加强自学中读书与思考的指导。自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读书与思考,而且阅读是自学的核心。在自学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死读书,读死书,不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内部消化,不把读得的知识与原有的旧知识进行比较、归纳、综合、整理,就不能较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读书学习离不开思考,自学更离不开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思考。自学中的思考首先是归纳性思考,即把学得的知识按知识间固有的逻辑线索,整理归纳,分清知识的“主干”和“分枝”,准确地把握知识的联系,进行联系性思考,考虑每个概念、定理间的关系,抓住新旧知识问的联系,使新知识同化到已有认知结构中。

3.系统化地整理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把知识系统化,是正确识记、保持记忆的重要手段。学生只有不断地将新获取的零碎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将其系统化、条理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才能促进知识的巩固、存储和,应用,所以,系统化地整理数学知识也是一种必备的能力。

3.1 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数学知识由于其自身的系统性,所以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息息相关,掌握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是学好数学知识的重要条件。

首先指导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反复思考领会的基础上,理清各知识点的展开顺序,把这一顺序画出,用“一”表示知识的展开顺序图。在整理知识的展开顺序后,引导学生对每一个概念深入研究,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并把它与其相邻近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其在整体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相互问的因果关系、从属关系,从而整理出单元知识系统。

中考地理知识总结例11

如果把高考当作一场战斗,那么学生的知识无疑就是为这场战斗而备的“弹药”,而知识的掌握必须依靠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对于知识的记忆,我提倡“三步记忆法”。第一步先略读,知其大概框架内容;第二步精读,力求弄懂每一句话,要善于发现问题,以问题为载体进行记忆,不留任何疑问;第三步通读,将整课内容联系起来,再对相关问题加深理解,构建知识体系。对复习内容,我侧重于当堂强化记忆,课后尝试回忆,尤其在晚睡前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放电影”,这样记忆才会长久;指导学生在记忆过程中,以一个个小问题作为载体进行记忆,这样的记忆才更有针对性、目的性。另外,让有条件的学生买个录音笔或者有录音功能的mp3,把需要记忆的内容读下来,在上厕所,一切不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时候用听流行音乐的方式反复听,不用刻意记自然都会背了,我会唱那么多流行歌就是被动听、反复听的结果。

二、在总结中提高,在错题中“淘金”

进入高三,对于知识的学习,我主张“两本学习法”。要求学生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总结本和一个错题本。总结本就是把已有的知识用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总结,形成你所理解的体系。形象地说,就是自己写一本自己看的“书”。强调自主就是因为只有经过学生自己总结的知识,自己构建的体系,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掌握得才更加牢固。自己写的“书”对自己最有用,理解也会更深刻。无论什么时候,有了新的理解,都及时把它加入到这本“书”里头,最终形成网状的知识结构。自主构建体系,确保“弹药”存放有序,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错题本就是把你做过的题中那些做错的题搜集起来,经常拿出来看看。最容易错的题就是学生做错过的题。我认为,如果不进行思考、总结,则题海为一大害;但如果不做必要数量的题目,也很难在高考中取胜。所以,利用总结本和错题本投身题海,自会获益匪浅。

三、复习抓主线,做题理思路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强调 “一条主线梳理法”。抓主线也就是抓主干知识,抓知识体系的构建。高考对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考生在掌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应该学会分析材料,利用材料筛选信息,然后对这些材料进行重新整合,再使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回答。死记硬背书本是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的,因为在书本上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自己来分析,最后做出结论,编制答案,那就需要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明,这也是对考生的基本要求之一。这要求考生在落笔前,要想清楚先答什么、后答什么、怎么回答等。清晰的思路对解题至关重要。答题的时候,梳理清楚思路,就可以调动学过的知识,组织成新的知识,为答题服务。

四、教会学生考试,提高心理素质

高三复习阶段的考试是非常多的,考试是对知识、方法、能力、经验的检验与总结,我应该充分运用它。老师要教育学生怎样做。首先,考试要独立完成,不要看别人的,否则会掩盖你的漏洞,失去老师对你的关注,也会失去对自己的正确估价。其次,考试要注重基础题的解答,要明确考试是靠做“对”会做的题得分,而不是去做不会做的题得分,取得好成绩是依靠做“对”多少,而不是做了多少,因此要教育学生学会“放弃”,不要因为一、两个题目而影响整个试卷的成绩,考试的心态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很多人在考试时总考不出自己的实际水平,拿不到理想的分数,究其原因,就是心理素质不过硬,所以才会导致考试失利.人们常说,考试考得三分是水平,七分是心态,过于地追求往往就会失去,就是这个缘故;不要把分数看得太重,即把考试当成一般的练习,理清自己的思路,认真对付每一道题,就一定会考出好成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