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8 09:29:13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例1

【关键词】慢班;教学设计;原子的结构

前言

笔者实习的学校实施分层教学管理,将初三学生划分为快班、普通班和慢班。笔者担任慢班初三(二)班化学教师,在“原子的结构”第一课时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适合慢班学习的教学设计。

1.前端分析

1.1 学生情况

学生的学习起点状态是决定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学习起点是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时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准备、个体特点以及群体特征[1]。一般而言,可从学生的前科学概念、知识基础、认知风格、兴趣和需要方面来考察学生的学习起点。“原子的结构”属于化学理论知识,应重点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和知识基础才有利于教师预设出最合适学生的理论知识构建方案。

1.1.1 学生前科学概念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是带着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概念系统开始学习的。学生前科学概念系统的层次与结构对后续概念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笔者围绕“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通过以往作业情况和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方式诊断学生对原子的结构的初始认识。对课题1作业答题中,大部分学生能答对“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的相关问题。对“你认为原子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学生的回答有“原子是一个小球”、“原子像一个很小的乒乓球,里面是空的”、“原子像很小的玻璃珠,实心透明”等等。诊断得知,学生已经知道了原子是一种微粒,并凭着对教材上的形象图画的印象把原子的外形和结构描述出来,认为原子是实心小球、空心小球。他们思维并未完全走进微观的世界。因此刻考虑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对自己的前科学概念产生认知冲突,通过启发引导形成新概念。

1.1.2 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基础是学生化学学习起点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从《分子和原子》课题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了解了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等知识,这为进入第二课题《原子的结构》做好铺垫,但是原子的构成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较难想象出原子构成。在能力方面,通过前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容呈现不能太深奥。

1.1.3 学生的认知风格和非智力因素

若以经典的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方式划分,大部分学生认知风格属于场依存型,少部分学生属于场独立型。在兴趣上,学生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化学的探究兴趣,平时课堂气氛活跃,喜欢和老师沟通交流。有研究表明,在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时,场独立型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场依存型学生[2]。此节课为理论知识,对于课堂氛围活跃的二班,既要给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PPT画面,同时在呈现问题时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给予学生思考空间,让他们少受周围暗示和影响,更好发展个体认知能力。

1.2 教材分析

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审定的2012年人教版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原子的结构》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离子、相对原子质量内容。第一个课时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的两部分内容,有原子的构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关系和运动情况、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等知识点。这些内容是学习电子核外排布知识的前提也是学生学习元素知识、化合价、化学式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此部分是九年级化学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2]认识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了解相对原子质量与质子数、中子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展示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在认知冲突和设疑解答中逐渐认识原子的真正构成。

[2]借助教材图片表格、PPT素材引发思考,认识和应用观察、归纳、比较等信息加工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产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

教学内容是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根据学生的起点诊断、充分考虑“最近发展区”原则和新课标要求,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以“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等认识原子结构的化学史为主线设计如表1。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多媒体图文并茂、视听结合、黑板板书等,在呈现顺序上也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内在组织逻辑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规律相适应,以便学生得到有效的建构,学生活动有感受情境、随堂发言等。

表1教学内容和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课 问:1.分子是的最小粒子。2.原子是最小的粒子。3.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是什么?

讲:要弄清楚这些问题,就要理解原子的结构,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主题。 学生集体回答

学生听 引课,承上启下

引导学生走入本节课的主题。

演示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图片 图片讲解: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目的和现象 学生被吸引,注意力集中

化学史引出原子的构成,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情境设疑、认知冲突 怎么解释上述的现象?

回答:α粒子被撞飞等。 吸引注意力、激发思考,引起认知冲突。

教师解答 讲授推理:原子不是实心的,原子里有带正电的微粒……此为卢瑟福核式结构的由来。 认真听,带着求解心沿教师思路走。 学生对原子的构成的错误前概念产生冲突并获得新认识。

卢瑟福发现质子和查威克发现中子图片 讲述质子、中子发现过程。 原子的构成模型逐渐形成。 引出原子的构成。进一步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演示完整的原子构成的图片 要求学生观察并且回答原子由哪些粒子构成。

板书: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边听边跟着回答原子的构成 承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原子的结构,对原子完整的结构有了认识。

演示原子核、原子的直径数据图片 要求:观察数字,比较两者的大小

教师类比讲解大小关系。 听跟着回答 直径对比比较原子核与整个原子大小关系

演示氦原子的原子简易模型图片

要求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教师讲解得出核电荷数的概念、质子中子、电子带电情况 边看边思考 引出质子、中子、电子的电性和电量,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归纳总结环节:PPT总结原子的构成和原子中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跟着PPT演示要求学生填空

教师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电子数

学生踊跃回答。跟着PPT指示填空。记笔记。 归纳总结原子的构成。

总结和巩固。

课本表3-1 要求学生:分析从表中得到什么信息?

总结:不同种类的原子,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是不同的;一个原子其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同种原子其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激发思考,培养对比,观察、归纳等能力。总结不同原子中不同粒子之间的关系。

演示原子中各种微粒质量数据 教师问题: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 思考举手回答 比较数据,得出得出原子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

课堂练习环节 PPT演示题目(详见4.1) 集体回答 检验知识的掌握情况

演示碳原子的质量数据 教师引导: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993kg

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方便吗?能不能用一种好写、好记、好用的方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呢? 回答:不方便 举例引导原子真实质量不方便计算等

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讲解符号的表示,分子分母的含义等 集体朗读定义 重视定义

演示氢和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计算方法 以氧原子和氢原子举例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听,跟着步骤回答 举例指导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演示原子中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数据 要求观察并提问:原子的质量只要集中在哪里?板书推导出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中子数,集体验证 思考和计算 推导公式,培养推理能力

课堂练习 演示题目(详见4.1) 计算 学了就用

布置作业 54页,2、4、5、6题 课后作业 巩固知识

4.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4.1 学生知识考查

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设计题目的考查目标与学习目标相一致,达到总结巩固,学以致用的目的,难度不高的题目让初学者有学习信心,能维持正常的学习动机。

(1)原子结构中,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①中子数=质子数②核电荷数=电子数③质子数=电子数④核电荷数=中子数

A①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②③

(2)原子结构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

A、质子、中子、电子B、质子、电子C、质子、中子D、中子、电子

(3)填空题

原子种类 核电荷数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H 1

Mg 12

Fe 26

(4)一个铁原子共有82个粒子,其中30个不带电,则铁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多少?

(5)一个铝原子:4.482×10-26kg、一个氟原子:3.156×10-26kg,计算铝、氟的相对原子质量。

4.2 学生学习过程和情感评价

通过教师课堂的观察和分析学生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在认知冲突环节和一系列设疑中,对学生观察、思考、归纳能力的体现情况教师及时给予恰当激励和肯定。

通过课堂观察可知学生是否已经对微观世界和化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和学生交流“你是否敬佩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问题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根据学生的实际回答给予回复和肯定。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例2

A.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相对分子质量为46

C. —个二甲醚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

D.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2 : 6 : 1

2.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一定有能量的变化 B.化学反应中一定会有新物质生成

C.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一定不发生变化 D.化学反应中一定会伴随着一些现象

3.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广泛存在于变质的花生、玉米和谷物等农产品中,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黄曲霉素有很强的毒性

B.其相对分子质量为312

C.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12:6

D.每1个分子由35个原子构成

4.碳与浓硝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4HNO3浓 CO2+ 4X+2H2O。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HNO3 中 N 的化合价为5 价

B.化学方程式中 X 为 NO2

C.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分子个数都没有发生变化

D.该反应中,C 具有还原性

5.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依据上表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11 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变成离子

B.铝元素与硫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3S2

C.上述元素称为第三周期元素是因为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

D.ClCl— ,则 Cl 核内有 18 个质子

6.按照物质分类及化合价规律排列的:Mn、S、MnO2、SO2、K2MnO4、 六种物质中,最后一种物质为

A.H2S B.Na2SO3 C.CuSO4 D. Cu2S

7.下列反应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的是

A.HC1+NaOH=NaC1+H2O B.2KMnO4 K2MnO4+MnO2+O2

C.Zn+CuSO4=ZnSO4+Cu D.CO+CuO Cu+CO2

8.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原子最外层有11个电子 B.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g

C.钠属于非金属元素 D.钠的原子序数为11

9.路边烧烤除污染环境外,在烧烤肉类食品时还会产生一种致癌物质——苯并(a)芘(化学式C20H12)。有关苯并(a)芘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它由两种元素组成 B.苯并(a)芘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

C.它属于有机化合物 D.苯并(a)芘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0:12

10.掌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A.2H表示两个氢元素 B.CO表示一个一氧化碳分子

C.Zn2+表示锌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D. 表示一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11.下图呈现的是钾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些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子序数是19 B.它是非金属元素

C.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39 D. 相对原子质量是19

12.经过一段时间的化学学习, 你认为下列不属于化学这门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

A.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B.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C.物质的运动状态 D.物质的用途和制取

13.前者决定原子种类,后者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 )

A.核内中子数,外层电子数 B.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C.核电荷数,最外层电子数 D.相对原子质量,离子所带电荷数

14.在H2、H2SO4、H2O、H2O2四种物质的分子中都含有

A、氢原子  B、1个氢分子

C、2个氢元素  D、氢气

15.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的是

A、质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 D、最外层电子数

二、填空题

16.为了探究“水的净化”过程,某化学实验小组从河中取了水样,观察到: A.水样呈黄色,有异味 ,浑浊,有固体小颗粒。现对水样进行如下处理:

(1)向水样中加入明矾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过滤除去固体小颗粒,再向滤液中加入活性炭,除去水样中的颜色和异味,该过程属于______变化(填“物理”或“化学”)。

(2)漂白粉可用水的杀菌消毒,其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Ca(ClO)2]。次氯酸钙可发生如下反应:Ca(ClO)2+X+H2OCaCO3+2HClO,则X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17.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①铁元素 ②水 ③二氧化硫

④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⑤氨气

⑥碱式碳酸铜是由 元素组成。

18.(4分)请用化学符号或化学式完成下面的空格。

(1)2个氮原子 ; (2)铁离子 ;

(3)氢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 ; (4)由生物细胞中含量占前三位的元素组成的酸的化学式 。

19.写出下列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碳在氧气中燃烧: ;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③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氧气 ;

④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

20.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符号

氧气 ;四氧化三铁 ;过氧化氢 二氧化硫 .磷 ;铁 .

21..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氮原子______ ; (2)氧化钠的化学式________ ;(3)铁离子的符号________。三、简答题

22.据浙江在线《水能灭火,可是昨天这场雨,却在一起火灾中充当了“油“的角色》报道:30米挂车在江南大道上一路撒“火种”13小时,这一切都是因为这辆载有20多吨电石的大货车。据介绍,电石,化学名称碳化钙(CaC2),不可燃,是一种有机合成化学工业的基本原料,化学性质非常活泼,遇水后能激烈分解产生产生乙炔(C2H2)气体和熟石灰,释放出大量的热,请回答:

(1)请写出碳化钙遇水后的化学方程式:

(2)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应该如何保存电石?

23.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氟、锌、硒、碘等.它们在人体内虽然含量少,但对健康至关重要.

(1)图1是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最外层电子数是   ;

(2)从图2可知硒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

(3)加碘盐所含KIO3中的I的化合价是   ;

(4)写出化学符号:①氟离子  ;②三个铁原子   ;③碘单质(双原子分子)  ;

(5)葡萄糖酸锌(C12H22O14Zn)由   种元素组成,其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6)硫酸亚铁是一种补铁剂,写出一个由铁单质获得硫酸亚铁的化学方程式:   .

24.普通干电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其构造示意图如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干电池胜任照明时化学能转化为 。

(2)电池中石墨表现出优良的 性能;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不同。

(3)下图是回收利用废旧普通干电池的一种工艺流程(不考虑废旧电池中实际存在的少量其他物质)。

①分离回收铜帽,经净化处理后放入硝酸银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滤液a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

③实验室中在加热和固体b存在的条件下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④氯化铵和尿素是重要的化学肥料,请简易鉴别氯化铵和尿素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二甲醚的化学式为C2H6O分析。A、C2H6O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正确; B、—个二甲醚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则—个二甲醚分子中含有9个原子,正确; C、二甲醚的相对分子质量=12×2+1×6+16=46,正确; D、二甲醚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1×6):(16×1)≠2 :6 :1,错误。故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2.D

【解析】

试题分析:A、化学反应中一定有能量的变化,而能量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正确,B、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有新物质生成,正确,C、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一定不发生变化,正确,D、化学反应中可能会伴随着一些现象,而不是一定,错误,故选D

考点:化学反应的特点

3.C

【解析】

试题分析:A、黄曲霉素有很强的毒性,正确,B、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相对分子质量为312,正确,C、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17×12:1×12:16×6=17:1:8,错误,D、每1个分子中的原子数=17+12+6=35,正确,故选C

考点:根据化学式进行的计算

4.C

【解析】

试题分析: A选项HNO3 中 N 的化合价为5 价,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得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化学方程式中 X 为 NO2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和分子个数都没有发生变化是错误的叙述,原子没变而分子变化了;D选项该反应中,C 具有还原性是正确的叙述;故选C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合价的计算、还原性的判断

5.C

【解析】

试题分析:A.11 号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变成离子是错误的叙述,容易失去电子变为离子;B.铝元素与硫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3S2 是错误的叙述,根据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可知化学式为Al2S3 C.上述元素称为第三周期元素是因为这些元素的原子核外都有三个电子层是正确的叙述;D.ClCl— ,则 Cl 核内有 18 个质子是错误的叙述,原子转化为离子时电子改变而质子数不变;故选择C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

6.C

【解析】

试题分析:物质的分类是按照单质、氧化物、盐的顺序排列;化合价是由低向高排列,故最后一种物质 为硫酸铜;选择C

考点:物质的多样性、化合价的计算

7.D

【解析】

试题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A属于复分解反应;B属于分解反应;C属于置换反应;D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故选择D

考点:化学反应的分类

8.D

【解析】

试题分析: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几元素周期表所提供的信息可知,A选项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B.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 C.钠属于金属元素;D选项钠的原子序数为11,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可知,是正确的叙述;故选择D

考点:元素周期表

9.B

【解析】

试题分析:由苯并(a)芘(化学式C20H12)的化学式可知A.它由两种元素组成是正确的叙述; B.苯并(a)芘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是错误的叙述,应该为4.4%; C.它属于有机化合物是正确的叙述; D.苯并(a)芘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0:12是正确的叙述;故选择B

考点:有机物的概念、物质的组成、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0.B

【解析】

试题分析:A.2H表示两个氢原子B.CO表示一个一氧化碳分子是正确的叙述; C.Zn2+表示一个锌离子的所带的电荷数为+2;D. 表示镁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故选择B

考点:化学符号的含义

11. 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可知,A选项原子序数是19是正确的叙述;它属于金属元素;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为39.10;故选择A

考点:元素周期表提供的信息

12.C

【解析】

试题分析: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故不属于化学研究的范围为物质的运动状态,故选择C

考点:化学研究的范围

13.C

【解析】不同元素的原子其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所以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其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的原子中子数可以相同,所以中子数不能决定元素的种类。稀有气体的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氦是2个),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大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所以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14.A

【解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由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则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四种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而不能说分子中含有元素、其它分子或其它物质。

知识点分析:考查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

15.D

【解析】: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知识点分析: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6.物理 , O2

【解析】

试题分析:(1)活性炭的吸附没有新物质生成,该过程属于物理变化;(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得出X的化学式为 O2。

考点:水的净化、质量守恒定律

17.①Fe ②H2O ③SO2 ④N2 ⑤NH3 ⑥Cu、O、C、H

【解析】

试题分析:①元素符号的书写,铁元素:Fe

②化学式的书写,水:H2O

③二氧化硫:SO2

④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 :N2

⑤氨气:NH3

⑥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Cu2(OH)2CO3,故碱式碳酸铜是由Cu、O、C、H元素组成

考点:化学用语的书写

18.(1)2N (2)Fe3+ (3) (4)H2CO3

【解析】

试题分析:(1)表示原子个数,在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故2个氮原子:2N

(2) 离子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故铁离子:Fe3+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例3

1.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____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通常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粒子构成的。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答案: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质子 中子 电子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原子核质子 中子(1)电性和电量(2) 相对质量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性质答案:(1)负电 一个单位负电荷 正电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2)1/1 836 1 1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量时只计算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下表是部分原子的构成指数: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氢 1 0 1 1碳 6 6 6 12氧 8 8 8 16钠 11 12 11 23铁 26 30 26 56铀 92 146 92 238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 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 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答案:(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2)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5)由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任填四个即可)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为289,则其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是____________。思路解析: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为289-114=175,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175-114=61。答案:61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A.原子 B.分子 C.质子 D.中子思路解析: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而其微观本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答案:A3.已知1个C-12原子的质量为akg,则实际质量为b kg的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b/a kgB.12b/aC.12a/bD.12a/b kg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此题中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为a kg×1/12,则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 kg/(a kg×1/12)=12b/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答案:B4.2N表示( )A.两个氮元素 B.两个氮原子C.两个氮分子 D.氮气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元素符号的基本意义。N可表示氮元素,也可以表示氮原子。答案:B5.已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又知碳原子的质量为N g ,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原 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一个该原子的质量,与1个?C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较得到的。答案:A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氡。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50 B.86 C.136 D.222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中粒子数之间等量关系的理解程度,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即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数(电荷等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质量等量关系)。由题意,氡元素的质子数为86,则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6;又由于中子数为136,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22。答案:B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例4

1.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____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通常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粒子构成的。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答案: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 质子 中子 电子2.构成原子的粒子及性质构成原子的粒子 电子 原子核质子 中子(1)电性和电量(2) 相对质量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性质答案:(1)负电 一个单位负电荷 正电 一个单位正电荷  不带电(2)1/1 836 1 1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量时只计算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电子质量忽略不计,下表是部分原子的构成指数: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氢 1 0 1 1碳 6 6 6 12氧 8 8 8 16钠 11 12 11 23铁 26 30 26 56铀 92 146 92 238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 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 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答案:(1)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2)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4)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5)由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任填四个即可)10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了核电荷数为114的元素的原子,经测定该原子的近似相对质量为289,则其中子数与电子数的差是____________。思路解析:质子数等于电子数,原子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中子数,故中子数为289-114=175,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为175-114=61。答案:61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A.原子 B.分子 C.质子 D.中子思路解析:化学变化的宏观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而其微观本质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答案:A3.已知1个C-12原子的质量为akg,则实际质量为b kg的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12b/a kgB.12b/aC.12a/bD.12a/b kg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此题中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为a kg×1/12,则另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b kg/(a kg×1/12)=12b/a。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答案:B4.2N表示( )A.两个氮元素 B.两个氮原子C.两个氮分子 D.氮气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元素符号的基本意义。N可表示氮元素,也可以表示氮原子。答案:B5.已知某原子的实际质量为Mg,又知碳原子的质量为N g ,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 B. C. D.思路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原 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等于一个该原子的质量,与1个?C12原子质量的1/12相比较得到的。答案:A6.某些花岗岩石材中含有放射性氡。氡原子的质子数为86,中子数为136,这种氡原子核外电子数为( )A.50 B.86 C.136 D.222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对原子结构以及原子结构中粒子数之间等量关系的理解程度,解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原子结构中的等量关系。即核电荷数 =质子数 =电子数(电荷等量关系),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中子数(质量等量关系)。由题意,氡元素的质子数为86,则原子核外电子数为86;又由于中子数为136,则相对原子质量为222。答案:B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例5

准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该定律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化学变化,不包括物理变化。

2.理解“参加反应”的含义:对于反应物来说,一定要强调是指“参加反应”的物质,而不是各物质质量简单的相加,一定不要把没有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的质量计算在反应前的物质质量总和中。

3.理解“反应后生成”的含义:一定要强调是指“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原来就有的物质的质量不能计算在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中。

4.理解“质量总和”的含义: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包括气态、液态和固态的物质,不能漏掉任何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否则就会出现“不守恒”的现象。

5.理解“质量守恒”的含义: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而不包括其他方面(如:体积或其他物理量)的守恒。

6.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都没有变化,所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即质量守恒定律。

7.小结与归纳:从宏观角度和微观角度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将化学反应的过程归纳为五个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和一个可能改变。

化学反应过程五个不变宏观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元素种类不变微观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两个一定改变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2006年典型中考题例析

1.判断物质的组成

(1)根据元素种类不变进行推断

【例1】(2006北京考题) 某物质由碳、氢、氧3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该物质燃烧后的产物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和无水硫酸铜,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无水硫酸铜变成蓝色。有关该物质的组成,推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有碳、氢、氧元素

B.一定有碳、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C.一定有碳元素,可能有氢、氧元素

D.一定有碳、氧元素,可能有氢元素

解析:根据题中所述的现象可知,该物质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由于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因此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有氧元素。

答案:B。

(2)根据元素质量不变进行推断

【例2】(2006江阴考题) 一定质量的某化合物完全燃烧,消耗9.6克氧气,生成8.8克二氧化碳和5.4克水。对该化合物的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

A.含有C、H、O三种元素

B.只含有C、H两种元素

C.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3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解析:该化合物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判断该化合物中一定含有C、H两种元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化合物的质量为:8.8g+5.4g-9.6g=4.6g;该化合物中所含C元素的质量为:8.8g×12/12+16×2×100%=2.4g;该化合物中所含H元素的质量为:5.4g×2/2/+16×100%=0.6g;该化合物中所含O元素的质量为:4.6g-2.4g-0.6g=1.6g;该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0.6g/12=1∶3 。

答案:A、C。

2.求解物质的化学式

【例3】(2006河南考题) “齐二药”假药事件是将“二甘醇”用于药品生产造成的。“二甘醇”在人体内可发生如下反应:C4H10O3+4O2=2X+3H2O,而导致人中毒。X的化学式为( )

A. C4H4O8B. 2H4O4

C. C2H2O2D. C2H2O4

解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数目不变,很容易求知X的化学式为C2H2O4。

答案:D。

3.求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

【例4】(2006盐城考题)A、B、C三种物质各15g,当它们相互反应完成时,生成30g新物质D。若再增加10gC,它们又继续反应到完成时,A与C恰好消耗完毕。则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 )

A.2∶3 B.2∶1C.3∶2D.1∶1

解析:再增加10gC,反应又继续进行,说明原来的15gA和B均有剩余,15gC完全参加反应可生成30gD,则25gC完全参加反应可生成50gD,此时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50g-15g-25g=10g,因此参加反应的A与B的质量比是:15g:10g=3:2 。

答案:C。

4.求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例5】(2006黑龙江考题) 已知化学反应:2A + B2 =2AB 。某同学取7gA和2gB2混合,经充分反应后,测得生成AB的质量为5g,B2无剩余。则反应物A与B2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

解析:由题意可知:生成5gAB时,消耗A的质量为:5g-2g=3g,根据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与其化学计量数的积之比可知:反应物A与B2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3g×1/2):2g=3∶4。

答案:3∶4。

5.求化学反应的计量数之比

【例6】(2006沈阳考题)

分别表示 A、B、C三种物质的分子,下图形象地表示了某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A.3:2:4B.3:2:2 C.1:2:3 D.1:2:2

解析:参加反应的A的分子数为1个,参加反应的B的分子数为2个,生成的C的分子数为2个,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2。

答案:D。

6.判断反应类型

【例7】(2006山西考题) 在一个密闭的容器内有A、B、C、D 四种物质,在同一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

试推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解析: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为:A物质增加的质量为:10.6g-1g=9.6g,B物质减少的质量为:27g-2.5g=24.5g,D物质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因此C物质的质量应为增加。即B物质为反应物,A物质和C物质为生成物,D物质可能为催化剂,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答案:B。

7.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例8】(2006黑龙江考题)某化学反应可用以下漫画表示,请根据图示回答:

(1)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反应。

(2)该反应生成的物质属于_______________。(填物质分类)

(3)分析以上漫画图示你还能总结出的一条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展现了一种独具匠心的命题形式,化抽象为直观、具体,巧妙地考查质量守恒定律,体现了命题的灵活性,增强了试题的趣味性。

答案:(1)反应物有两种物质,生成物有一种物质(同种分子构成即该分子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属于化合反应。

(2)该反应生成的物质是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因此也属于氧化物(或化合物、纯净物)。

(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或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改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等)。

8.综合计算

【例9】(2006襄樊考题) 现有NaNO3和Na2CO3的混合物20克,为了除掉其中的Na2CO3,配制NaNO3溶液,李华同学将该混合物放入一定量的水中配制成60克溶液,再向其中加入50克Ca(NO3)2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了CaCO3沉淀,过滤后得到100克溶液,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求出沉淀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Na2CO3的质量,进而求出溶液中NaNO3的质量,从而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反应中生成了CaCO3沉淀的质量为:60g+50g-100g=10g。

设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为x,反应中生NaNO3的质量为y,

9.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例10】(2006辽宁考题)在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后,小明和小华来到实验室,他们用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验证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束后,在整理仪器时小明发现,原来氢氧化钠溶液是放在敞口容器中的,于是他们对刚刚完成的实验产生了疑问:

[提出问题]:

①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②如果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什么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查找资料]

部分铜盐的溶解性表(20℃)

(3)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面的探究:

[设计实验]

怎样确定氢氧化钠是否变质?

[解释与分析]

①假如氢氧化钠已变质,请写出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其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什么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

解析: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前提条件是体系内的气体不能逸出体系外,氢氧化钠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碳酸铜沉淀,整个反应过程中没有气体逸出体系,因此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答案: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例6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2、分子是原子构成的考试用书

3、分子、原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4、分子、原子都不断运动

5、分子、原子间有一定间隔,可以压缩

6、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7、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只是间隔改变

8、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组成和种类都改变

9、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中是否可以再分

10、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11、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12、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有“三不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质量不变

13、稀有气体原子和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达到稳定结构,但达到稳定结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原子

14、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15、同种元素的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

16、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或核电荷数不同

17、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

18、地壳中元素的含量为:O Si Al Fe Ca Na K Mg H…人体中前四位的元素的含量:O C H N

元素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19、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0、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1、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例7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叙述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冰融化成水 B. 石蜡熔化  C. 酒精燃烧 D. 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 常规题型;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分析: 本题考查正确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差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解答: 解:在解题时准确把握选项中物质的变化,是否有新物质的形成.A、冰融化成水,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即由固态冰变成液态水,物质本身并未改变,属于物理变化;B、石蜡熔化,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物质本身并未改变,属于物理变化;C、酒精燃烧,在燃烧时,乙醇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二氧化碳气体制成干冰,只是物质状态的改变,即二氧化碳由气态变成固态,物质本身并未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点评: 化学变化判断关键是: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即比较变化前后物质的差别:是只限于物质的状态变化,还是物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2.(2分)石油是一种没有固定沸点的油状物,经过汽化、冷凝分离后可得到汽油、煤油等产品.由此可以判定石油属于()  A. 混合物 B. 纯净物 C. 化合物 D. 单质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 物质的分类.分析: 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解答: 解:石油经过汽化、冷凝分离后可得到汽油、煤油等产品,所以石油石油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故选A.点评: 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关键看组成的物质种类. 3.(2分)早期化学家为了认识空气的本质,将一些物质放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每次都有约的空气不知去向,当时化学家把这的空气称为“有用空气”,这种“有用空气”是指()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氮气 D. 稀有气体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 空气与水.分析: 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所占的体积分数解答解答: 解:空气中含有78%的氮气,21%的氧气,0.94%的稀有气体,0.03%的二氧化碳,0.03%的其它气体和杂质.所以这1/5的有用空气是指氧气.故选:B点评: 记住空气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4.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液体的倾倒 B. 液体的量取 C. 点燃酒精灯 D. 滴加液体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专题: 实验性简答题.分析: A、取用液体时:①试剂瓶瓶口要紧挨试管口,防止液体流出;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液体流出腐蚀标签;③瓶塞倒放桌面上,防止污染瓶塞,从而污染药品;B、量取液体时,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C、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如果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解答: 解:A、图中取用液体时的操作正确,故A正确;B、量取液体时,视线没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量取液体时,①俯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大;②仰视:量取的液体实际体积偏小.操作正确,故B正确;C、点燃酒精灯时,用火柴点燃,操作正确,故C正确;D、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会造成药品的污染.操作错误,故D错误.故选:D.点评: 本题注意开窗了胶头滴管、量筒、酒精灯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掌握取用液体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2分)2008年9月25日至28日,我国成功实施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科学家研制了“人造空气”来供航天员呼吸,这种“人造空气”中氮气含量约占70%,氧气占20%以上,此外,还有二氧化碳等气体,非常接近空气的比例,飞船能根据仪器实时监测各种气体含量,并自动调节各种气体成分,同时将有毒的气体过滤掉,始终保证飞船内的空气适合航天员呼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空气中的氮气对人类呼吸没有任何作用,因此人造空气中可以没有这种气体  B. 在航天飞机上,应把空气中的其他成分都分离出去,只留下氧气,会更有益于人的呼吸  C. 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是不变的,不随地域和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然很小,但是在自然界中是必不可少的考点: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专题: 空气与水.分析: A、由空气中氮气的作用分析; B、纯净的氧气不利于人体呼吸;C、由空气的成分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的作用考虑.解答: 解:A、由于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无毒,主要用来调节氧气含量,纯氧气不利于人体呼吸,故A说法错误;B、人体吸入氧气后,在体内进行缓慢氧化,放出能量供给体内各个器官的需要.如果长时间吸入纯氧,体内氧化速度过快,放出的热量过多,正常的生理机制发生紊乱,使体温升高,出现疾病.故B说法错误;C、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区域的不同季节空气的成分也有所不同,故C说法错误;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虽然很少,但是自然界中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所以D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空气中氮气的作用、纯氧气不利于人体呼吸的原因、二氧化碳的作用等是解题的关键. 6. “三鹿”等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C3N6H6),造成部分婴幼儿肾结石.下列有关三聚氰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  B. 每个分子中含有15个原子  C. 相对分子质量为126  D. 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28.6%考点: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物质的元素组成;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 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式的计算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解答: 解:A、三聚氰胺是由碳、氢、氮三种元素组成的,A正确;B、三聚氰胺的每个分子是由15个原子构成的,B正确;C、三聚氰胺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2×3+14×6+1×6126,C正确;D、三聚氰胺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D错误.故选D.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化学式的意义、根据化学式的计算,都是化学的基础知识,应加强学习. 7.(2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格,从中获取的信息错误的是()   A. 该元素原子的核内有20个质子 B. 该元素原子的核外有20个电子  C. 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 D. 该元素原子的质量为40.08g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 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质子数=20,故选项说法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0,故选项说法正确;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钙,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单位不是“g”,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8.(2分)交警用于检验司机是否驾车的检测仪中含有一种成分是重铬酸钾(K2Cr2O7),其中铬(Cr)元素的化合价是()  A. +3 B. +4 C. +5 D. +6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重铬酸钾(K2Cr2O7)的化学式进行解答.解答: 解: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x=+6价.故选:D.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9.(2分)燃放烟花爆竹能产生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会污染空气,该气体由两种元素组成,其质量比为1:1,这种气体是()  A. H2S B. SO2 C. NO2 D. CO考点: 元素质量比的计算..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计算出各选项中物质的元素的质量比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 解:A、H2S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32≠1:1,故选项错误;B、SO2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32:(16×2)=1:1,故选项正确;C、NO2中氮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6×2)≠1:1,故选项错误;D、CO没有气味,且CO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1,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 本题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数据见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物质质量 田 乙 丙 丁 反应前 25g x 5g 5g 反应后 8g 23g 5g 8g  A. x=9g  B. 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C. 该反应中,丙物质一定做催化剂  D. 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丙、丁的化学计量数比为1:1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化合反应及其应用..专题: 压轴实验题;图表分析,寻找有效数据.分析: 首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求出X的数值.然后根据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确定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即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进而判断出该反应的类型.丙物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或者是没有参加反应,故对丙来说更无需谈化学计量数了.解答: 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可知25+X+5+5=8+23+5+8,X=9克故A正确. B、根据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知甲为反应物,乙、丁为生成物,故该反应为:甲乙+丁 故B不正确 C、丙物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该物质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或者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C不正确. D、该题不能确定 丙、丁的化学计量数比因为丙物质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或者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D不正确. 故选A.点评: 该题要求学生要掌握好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灵活的加以运用,还要求学生具有会从图表中挖掘出有效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 11.如图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实验时红磷一定要过量  B. 该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C.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火焰熄灭后立刻打开弹簧夹  D. 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的一些性质考点: 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分析: 保证本实验成功的关键是:装置气密性要好;红磷要足量;要冷却到室温再读数.本实验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发黄光,放出热量,冒出大量的白烟.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等.解答: 解:A、红磷要足量,故选项正确;B、本实验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故选项正确;C、冒出大量的白烟,不是白雾,应使装置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并观察水面变化情况,故选项错误;D、通过该实验还可以了解氮气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氮气难溶于水等.故选项正确;故选C.点评: 本考点考查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回忆实验中现象,由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理解该实验的探究目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要好好把握. 12.(2分)氧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下列关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不易溶于水 B. 能用于动植物的呼吸  C. 具有可燃性 D. 具有氧化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考点: 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用途..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分析: 氧气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我们要全面把握氧气.物理性质方面: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等;化学性质方面:能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能氧化很多物质等;用途方面:氧气能供给生物呼吸,纯氧作为医疗急救用品,氧气还可以支持燃烧,及用于气焊,火箭推动剂等.这些用途一般都是利用氧气易与其他物质反应放出热量这一性质.解答: 解:A、不易溶于水是氧气的物理性质,故A正确;B、动植物和人的呼吸就是呼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故B正确;C、氧气能支持燃烧,而不是具有可燃性,故C错误;D、氧化性是氧气的重要化学性质,故D正确;故选C.点评: 本题考查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用途,涉及面广,知识点多,但难度不大. 13.(2分)25m3的石油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0.024m3的钢瓶中,这说明()  A. 分子是运动的 B. 分子的大小可改变  C. 分子本身可改变 D. 分子之间有间隔考点: 物质的微粒性..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 根据分子的性质: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在不断运动、分子间有间隔.结合题目信息分析解答.解答: 解:石油气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在加压时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故25m3的石油气加压液化以后,可以装入0.024m3的钢瓶中.故选D点评: 本题很简单,考查分子的性质的应用,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14.(2分)(2010•武威)如图中“”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A. B. C. D.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 物质的分类.分析: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由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不同分子构成的物质属于混合物.解答: 解:A、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错;B、由一种原子构成,属于纯净物,故错;C、由两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正确;D、由一种分子构成,属于混合物,故错.故选C.点评: 纯净物和混合物区别:是否有一种物质组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有一种分子构成属于纯净物,否则属于混合物. 15.(2分)臭氧(O3)能吸收大部分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臭氧属于()  A. 稀有气体 B. 氧气 C. 单质 D. 化合物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专题: 物质的分类.分析: 利用单质、氧化物、混合物以及化合物的概念来判断臭氧的类别,抓住臭氧是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解答: 解:A、臭氧不属于稀有气体.故A错误;B、臭氧和氧气的分子构成不同,臭氧不属于氧气.故B错误;C、臭氧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C正确;D、臭氧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属于化合物.故D错误.故选C.点评: 应抓住概念的要点来判断物质的类别,了解常见物质的组成. 16.(2分)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A. O2 B. H2O C. NaOH D. H2SO4考点: 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专题: 物质的分类.分析: 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可以根据物质的组成元素进行分析、判断.解答: 解:A、氧气属于单质,不是氧化物.B、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C、氢氧化钠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氧化物.D、硫酸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属于氧化物.故选:B.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氧化物的概念及如何判断一种物质是否属于氧化物的问题,可以依据物质的组成以及氧化物的概念进行. 17.(2分)(2002•宣武区)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考点: 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 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非常密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少于4个时,容易失去电子;多于4个少于8个时,容易获得电子,最外层为8个电子时,元素的化学性质最稳定.解答: 解:A、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质子无关,故此项错误.B、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核内中子数无关,此项错误.C、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无关,此项错误.D、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此说法正确.故选:D.点评: 元素的性质和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核外电子的得失趋向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18.(2分)一定条件下分别分解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得到氧气.这说明三种物质的组成中都含有()  A. 氧气 B. 氧分子 C. 氧元素 D. 氧化物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物质的元素组成..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分析: 根据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由物质的组成和化学反应中元素守恒可知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解答: 解:A、高锰酸钾、氯酸钾、过氧化氢三种物质都是纯净物,则三种物质的组成中不会有氧气这种物质,故A错误;B、纯净物中只有一种构成微粒,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则三种物质的组成中不会有氧分子,故B错误;C、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三种物质都可以制得氧气,则三种物质中都含有氧元素,故C正确;D、物质的组成是用元素来描述的,而氧化物是一种物质的类别,高锰酸钾、氯酸钾都属于盐,故D错误;故选C.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组成及氧气的制取,学生应熟悉常见物质的组成及实验室制氧气,能从元素及元素守恒的角度来分析解答. 19.(2分)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B. 电解水能生成H2和O2,二者体积比为2:1  C.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 婴幼儿、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不利于身体健康考点: 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专题: 空气与水.分析: A、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B、电解水能生成H2和O2,二者体积比为2:1;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婴幼儿、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不利于身体健康.解答: 解:A、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故错误;B、电解水能生成H2和O2,二者体积比为2:1,正确;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正确;D、婴幼儿、青少年长期饮用纯净水不利于身体健康,正确.故选A.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水的有关知识,难度不大. 20.(2分)以下符号书写错误的是()  A.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CO2 B. 两个氮分子:2N2  C. 三个氢原子:H3 D. 四个镁离子:4Mg2+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解答: 解:A、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CO2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A正确;B、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2N2表示两个氮分子;B正确;C、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氢原子,可表示为 3H,故C错误;D、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表示多个离子在离子符号前面加数字,故4Mg2+表示4个镁离子.故D正确;故选C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二、填空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49分)21.(6分)写出化学符号:氮元素: N 3个氮原子 3N 2个氢分子 2H2 锌离子 Zn2+ 2个氢氧根离子 2OH﹣ +2价的钙元素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根据用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进行分析;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进行分析;根据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进行分析.解答: 解:用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所以氮元素表示为:N;由原子的表示方法可知,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3个氮原子表示为:3N;由分子的表示方法可知: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氢分子表示为:2H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可知: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所以锌离子表示为:Zn2+,2个氢氧根离子表示为:2OH﹣;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可知,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所以+2价的钙元素表示为: .故答案为:N,3N,2H2,Zn2+,2OH﹣,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22.(7分)现有下列物质:氢气、二氧化硫、汞、水、高锰酸钾、白磷、二氧化碳、氧化铜、空气(除混合物之外均写化学式)(1)属于单质的是 H2、Hg、P (2)属于化合物的是 SO2、H2O、KMnO4、CO2、CuO (3)属于氧化物的是 SO2、H2O、CO2、CuO (3)属于混合物的是 空气 .考点: 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 物质的分类.分析: 依据所含的成分是否为一种可以判断出上述物质中的混合物和纯净物.依据纯净物所含的元素是否为一种可以判断出上述纯净物中的单质和化合物.依据化合物是否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否为氧元素可以判断出上述化合物中的氧化物.再依据各种化学符号的意义、化学符号的书写方法,就能得出本题的正确答案.解答: 解:(1)由于氢气、汞、白磷分别由氢、汞、磷元素组成,都只含一种元素,且只含一种成分,因此它们都属于单质.氢气由氢分子构成.1个氢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氢气的化学式表示为H2.汞是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的化学式用组成元素的元素符号表示,因此汞的化学式用汞的元素符号Hg表示.白磷是固体非金属单质,固体非金属单质的化学式常用组成它们的元素符号表示,因此白磷的化学式用磷的元素符号P表示.(2)二氧化硫、水、高锰酸钾、二氧化碳、氧化铜都由两种不同的元素组成,且都只含一种成分,因此它们都是化合物.二氧化硫由二氧化硫分子构成,1个二氧化硫分子含有1个硫原子和2个氧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二氧化硫的化学式表示为SO2.水由水分子构成,1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水的化学式表示为H2O.高锰酸钾由高锰酸钾分子构成,1个高锰酸钾分子含有1个钾原子、1个锰原子和4个氧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高锰酸钾的化学式表示为KMnO4.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含有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二氧化碳的化学式表示为CO2.氧化铜由氧化铜分子构成,1个氧化铜分子含有1个铜原子和1个氧原子,表示分子中原子个数的数字写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因此氧化铜的化学式表示为CuO.(3)上述(2)中的二氧化硫、水、二氧化碳、氧化铜都只由两种不同的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且都只含一种成分,因此它们属于化合物中的氧化物.它们的化学式分别是SO2、H2O、CO2、CuO.(4)所提供的物质中只有空气含有多种成分,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因此空气属于混合物.故答案为:(1)H2、Hg、P.(2)SO2、H2O、KMnO4、CO2、CuO.(3)SO2、H2O、CO2、CuO.(4)空气.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简单分类、物质的组成、化学式的书写,难度稍大. 23.(3分)某元素A的+3价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则M= 13 ,元素B的原子与A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比A原子多4个,则B元素的原子易得到 1个 电子形成 B﹣ 离子(填B离子符号)考点: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某元素A的+3价离子是A的原子失去3个电子得到的,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元素B的原子与A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比A原子多4个,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解答: 解:元素A的+3价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是A的原子失去3个电子得到的,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M=2+8+3=13.元素B的原子与A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最外层电子数比A原子多4个,则B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4=7,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1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其离子符号为B﹣.故答案为:13;1个;B﹣.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24.(4分)(2002•上海)科学家在合成超导材料时,偶然制得了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的紫色化学合成物质BaCuSi2O6,它由 4 种元素组成,其中Si呈 +4 价.写出相同价态硅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SiO2 .考点: 物质的元素组成;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通过观察此物质的化学式可知,该物质由4中元素组成,再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以计算出Si的化合价,再根据硅氧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即可写出硅元素的氧化物的化学式.解答: 解:(1)通过观察此物质的化学式可知,该物质分别由Ba、Cu、Si、O共4中元素组成,(2)设Si 的化合价为x则:(+2)×1+(+2)×1+2x+(﹣2)×6=0所以x=+4,即Si化合价为+4;(3)硅原子个数==1,氧原子个数==2所以该化学式为:SiO2故答案为:4+4、SiO2.点评: 书写氧化物化学式的规则:氧元素写在右方,另一种元素写在左方,再根据化合价最小公倍数法求出两种元素的个数,分别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方. 25.(8分)遵守客观事实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在学习化学中十分重要.某同学看到化学方程式:H2+Cl2 2HCl,即想到以下两点,你能想到更多吗?(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都是氢元素和氯元素;(c) 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要求或事实,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1)有氧气参加的化合反应 C+O2 CO2 .(2)有氧气生成的分解反应 2H2O2 2H2O+O2 .(3)在催化剂作用下,汽车尾气中含有的CO与NO有毒气体,发生反应生成两种参与大气循环的无毒气体 2CO+2NO N2+2CO2 .考点: 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化学方程式可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类型及特点等;据此进行分析解答即可;书写化学方程式时,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解答: 解:由H2+Cl2 2HCl,可知(a)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b)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都是氢元素和氯元素;(c)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故答案为: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1)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是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一种物质,属于化合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 CO2;故填:C+O2 CO2;(2)分解反应是一变多的反应,生成物中必须有氧气,所以过氧化氢分解成水和氧气的反应满足要求,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故答案是:2H2O2 2H2O+O2;(3)CO与NO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两种气体,一种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氮气),另一种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2NO N2+2CO2.故答案是:2CO+2NO N2+2CO2.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根据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能力,化学方程式书写经常出现的错误有不符合客观事实、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写条件、不标符号等. 26.(3分)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水的净化处理,请填答以下与水处理有关的问题:(1)某水样经静置过滤,若再要检验处理后的水是否属于硬水,可用的试剂是 肥皂水 .(2)使用硬水会给我们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 加热煮沸 的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3)除去水中的异味,可以用下面选项中的 D (填序号)A.漂白粉 B.明矾 C.高锰酸钾 D.活性炭.考点: 硬水与软水;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专题: 空气与水.分析: 根据已有的净水的知识结合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 解:(1)鉴别硬水和软水使用的是肥皂水,肥皂水与硬水混合产生浮渣,与软水混合产生泡沫,故填:肥皂水;(2)加热能使水中含有的可溶性钙镁矿物质形成不溶性钙镁矿物质,从而降低水的硬度,故填:加热煮沸;(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D.点评: 本题考查了水的净化的有关知识我,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7.(12分)根据下列图示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的名称:a 酒精灯 ,b 试管 ,c 铁架台 ,d 集气瓶 .(2)实验室欲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应选用装置 A (填装置编号)写出此反应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 K2MnO4+MnO2+O2 .(3)如果选用的收集装置需要检验氧气是否已经收集满,则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 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4)实验室制取氧气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步骤,其先后顺序是 ④⑤①⑥③② ①加热药品;②停止加热;③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④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⑤将药品装入试管中并把装置安装好;⑥收集气体(5)试验中:若发生下列情况,其可能的原因是什么①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 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 ;②实验完毕,发现试管中进入水,试管炸裂 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导管 ;③收集的氧气不纯 刚有气泡冒出就立刻收集 .考点: 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专题: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分析: 根据已有的气体制取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据图即可知道有关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发生装置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据此解答,解答: 解:(1)据图可以知道,a是酒精灯,b是试管,c是铁架台,d是集气瓶,故填:酒精灯,试管,铁架台,集气瓶.(2)实验室欲用高锰酸钾制取并收集氧气,是固体加热型反应,应选用装置A来制取加热高锰酸钾能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填:A,2KMnO4 K2MnO4+MnO2+O2.(3)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已经收集满,则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故填:集气瓶口,观察木条是否复燃.(4)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为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药品装入试管中并把装置安装好、加热药品、收集气体、将导气管从水槽中取出、停止加热,其先后顺序是④⑤①⑥③②,故填:④⑤①⑥③②.(5)①收集氧气时,发现水槽中的水变成紫红是因为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故填:试管口没有塞一团棉花;②实验完毕,发现试管中进入水,试管炸裂是因为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导管,故填: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导管;③收集的氧气不纯可能是因为刚有气泡冒出就立刻收集,故填:刚有气泡冒出就立刻收集.点评: 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28.(6分)如图是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请你从宏观、微观两个方面写出获得的化学信息.(不少于3个方面) (1) 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 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4) 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 ;(5)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 ;(6)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分析: 根据示意图,宏观上,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微观上,水在通电条件下,1个水分子首先分解为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再结合为1个氢分子;同样2个氧原子结合为1个氧分子.解答: 解:宏观上,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水通电后可以生成氢气和氧气;微观上,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氢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构成的;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而原子种类不变(其它合理答案均可).故答案为:(1)水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3)水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4)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5)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不可再分;(6)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8)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合理答案均可);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水的组成和水分子、氢分子、氧分子的构成问题,可以依据化学式的意义和化学变化的实质进行. 三、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11分)29.(5分)在公共场所有如图广告,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化肥中所含主要物质的化学式是 NH4HCO3 ;(2)纯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17.7% ,该化肥的纯度(即化肥中NH4HCO3的质量分数)因故缺损了,请你补上: 96.0% (计算结果小数点后保留一位小数). 考点: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分析: (1)由标签所示信息可知,该化肥中所含主要物质是碳酸氢铵.写出其化学式即可;(2)①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②根据质量分数公式,化肥中的含氮量÷纯碳酸氢铵的含氮量=该化肥的纯度.解答: 解:(1)由标签所示信息可知,该化肥中所含主要物质是碳酸氢铵,其化学式为NH4HCO3;(2)①碳酸氢铵(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 ×100%≈17.7%;②17%÷17.7%≈96.0%.故答案为:(1)NH4HCO3;(2)17.7%;96.0%.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式和元素的质量分数公式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跨度,强调了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 30.(6分)工业上用电解氯化钠方法生产金属钠:2NaCl 2Na+Cl2.现电解585kg氯化钠最多能生产多少千克单质钠?同时能得到多少千克氯气?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 根据参加反应的氯化钠的质量,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出金属钠、氯气的质量即可.解答: 解:设至多能生产金属钠的质量为x,同时能得到氯气的质量为y.2NaCl 2Na+Cl2117 46 71585kg x y x=230Kgy=355Kg答案:最多能生230千克单质钠,同时能得到355千克氯气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计算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解题时要注意解题格式的规范性.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例8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74-02

纵观2012年高考化学题的考察,对解题思路和方法越来越注重。守恒法是化学中应用较广的一种方法,包括原子守恒法、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等。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守恒法,常常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技巧化,既可以提高解题的速度,又可以提高解题的准确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针对此问题,结合典型试题分析守恒法在2012年高考解题中的应用。

一、原子守恒(质量守恒)的应用

例1:(2012四川理综)向27.2gCu和Cu2O的混合物中加入某浓度的稀硝酸0.5L,固体物质完全反应,生成NO和Cu(NO3)2。在所得溶液中加入1.0mol/L的NaOH溶液1.0L,此时溶液呈中性,金属离子已完全沉淀,沉淀质量为39.2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摇 )

A.Cu与Cu2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B.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2.6mol/L

C.产生的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L

D.Cu、Cu2O与硝酸反应后剩余HNO3为0.2mol

【解析】:设27.2gCu和Cu2O的混合物中Cu为xmol,Cu2O为ymol,依据题意列出如下方程式:xmol×64g/mol+ymol×144g/mol=27.2gxmol+2ymol=39.2g/98mol(铜元素守恒)解得:x=0.2mol,y=0.1mol,则A选项正确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守恒可以求出:n(NO)=[n(Cu)×2+n(Cu2O)×2]/3=0.2mol,则C选项正确因为反应后溶液中溶质只有NaNO3,根据Na元素和N元素守恒n(NaNO3)=1mol,所以加入硝酸的物质的量为1mol+0.2mol=1.2mol,所以原硝酸的浓度为1.2mol/0.5L=2.4mol/L,则B选项错误,剩余硝酸物质的量利用N元素守恒;n(NaNO3)剩=n(NaNO3)总-2n[Cu(NO3)2]-n(NO)=1.2mol-2×0.4mol-0.2mol=0.2mol,化学反应是原子间分化和组合的过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会改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这种方法叫原子守恒法。原子守恒即系列反应中某原子(或原子团)个数(或物质的量)不变。以此为基础可求出与该原子(或原子团)相关连的某些物质的数量(如质量)。

二、电荷守恒的应用

例2:(2012江苏单科,15)15.25℃时,有c(CH3COOH)+c(CH3COO-)=0.1mol·L-1的一组醋酸、醋酸钠混合溶液,溶液中c(CH3COOH)、c(CH3COO-)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摇)。

A.pH=5.5的溶液中:c(CH3COOH)>c(CH3COO-)>c(H+)>c(OH-);

B.W点所表示的溶液中:c(Na+)+c(H+)=c(CH3COOH)+c(OH-);

C.pH=3.5的溶液中:c(Na+)+c(H+)-c(OH-)+c(CH3COOH)=0.1mol·L-1;

D.向W点所表示的1.0L溶液中通入0.05mol HCl气体(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c(H+)=c(CH3COOH)+c(OH-)。

解析:由图示可知,PH=4.75时,c(CH3COOH)=(CH3COO-),若PH由4.75~5.5,溶液酸性减弱,即

c(CH3COOH)

c(CH3COOH)=(CH3COO-),故B项正确;PH=3.5的溶液中存在的离子还是c(Na+)、c(H+)、c(CH3COO-)、c(OH-),依据电荷守恒c(Na+)+c(H+)=c(CH3COO-)+c(OH-),即c(Na+)+

c(H+)-c(OH-)=c(CH3COO-),再依据质量守恒

c(CH3COOH)+c(CH3COO-)=0.1mol·L-1,C项正确;向W点所表示的1.0L溶液中通入0.05molHCl气体后,溶液为0.1mol·L-1的CH3COOH和0.05mol·L-1的NaCl的混合溶液,根据电荷守恒,c(Na+)+c(H+)=c(CH3COO-)+c(OH-)+

c(cl-),c(Na+)=c(cl-),故c(H+)=c(CH3COO-)+c(OH-),而

c(CH3COOH)≠C(CH3COO-),D项错误,电荷守恒即对任一电中性的体系,如化合物、混和物、溶液、胶体等,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即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相等,要注意离子所带电荷数。

三、电子得失守恒(或化合价升降守恒法)的应用

例3:(2012年海南化学,6)将0.195g锌粉加入到20.0mL的0.100mol·L-1MO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摇)。

【解析】:依据题目信息,n(Zn)=0.195g/65(g/mol)=0.003mol、n(MO2+)=0.100mol/L×0.020L=0.002mol.恰好完全反应时Zn~Zn2+,0.003molZn可失电子0.006mol。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若M化合价由+5变为x,则(5-x)×0.002=0.006,可得x=+2,因此答案是B。

电子得失守恒法即化学反应中(或系列化学反应中)氧化剂所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所失电子总数,无论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是原电池或电解池均如此。综述:守恒法的选取,在进行解题时,如何选择并应用上述方法对于正确快速地解答题目十分关键。首先必须明确每一种守恒法的特点,然后挖掘题目中存在的守恒关系,最后巧妙地选取方法,正确地解答题目。

1.在溶液中存在着离子的电荷守恒。因此涉及到溶液(尤其是混合溶液)中离子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等问题可考虑电荷守恒法。

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存在着得失电子守恒。因此涉及到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得失电子及反应前后化合价等问题可考虑得失电子守恒法。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例9

从启蒙的意义上看,初中化学不能视作化学学习的简单阶段,更不能视作所谓文科化的记忆阶段,初三化学应是从生活经验出发并面向学科素养的学科启蒙。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既离生活最近,又紧密联系和建构学科根基。这个阶段的学习虽然说在知识上是少的,简单的,但是在形成学科观念上是丰富而深刻的。

初中化学用语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中的主体内容,主要涉及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化合物纯度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别安排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主题中。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认为课程标准对这些化学计算定位得比较浅。比如化学式中元素质量比的教学被简单化地视为分子中相对分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的模仿与操练过程,教学重心落在“纯数字”的处理上,而忽视元素质量比的概念含义和用分子中原子质量比来量化宏观元素的质量比等诸多计量上的内涵,忽略了化学计算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启蒙价值。因此,化学用语计算的教学需要由单一技能性知识教学转向关注学科观念本质的智慧教学,需要由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讲解、学生操练”向生动深刻的学科理解性课堂教学转型。

一、计量思想催生了化学符号系统

质和量是物质存在的?筛龌?本属性,其中量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基本物理量。计量是用一个规定的标准已知量作单位,和同类型的已知量相比较而加以检定的过程。化学计量学源自于希腊语stoicheion(元素)和metron(测量)。是在德国化学家里希特的建议下提出的,目的是要得到某些化合物中各元素之间的质量比。近代科学史上的化学计量经历了当量定律、定比定律、原子量测定、化学符号和分子学说等阶段,由宏观计量领域走向微观计量领域。可以说,计量的发展成就了化学学科发展,尤其是催生了化学符号系统的发展[1]。例如,化学用语“H2O”的发展过程,普鲁斯特提出参与反应的物质,它们的质量都成一定的整数比,即1克氢气和8克氧气化合生成9克水,假如不按此比例,多余的就要剩余而不参加反应(即定比定律)。道尔顿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组成化合物时,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以简单整数比相结合(即倍比定律),他认为水为二元分子,即HO,并测定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贝采里乌斯认为道尔顿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有误,重新测定了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认为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并更新了新的化学符号系统,从而为水的化学式“H2O”的最终确定奠定了科学基础。

由此可见,化学用语是伴随着计量产生和发展的,既是计量的结果,又具有计量的内涵。由此,化学用语“语境”中的计算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数的运用,更不是一个单一的算的处理,而是计量层次上的内涵表达。这就是作为启蒙的初中化学用语计算的本质所在。

二、计量思想在化学用语计算教学中的实践

化学研究的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存在着计量关系。从计量角度来看,物质的化学计量关系主要有两个物理量,即数量和质量,并由此延伸出浓度、酸碱度、反应速率等物理量;从计量思想来看,定量观是研究化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是用统计思想将宏观事实与微观本质联系起来,并将结果用符号来表征[2]。这里的计量思想主要是指在获取、表达和分析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存在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中提炼出来,有利于计量知识深刻理解的思维方法。初中化学定量观的计量思想主要有科学计量思想、整体局部思想、符号表征思想和量变质变思想。

1. 在相对原子质量中体现科学计量思想

相对原子质量既是原子质量的计量,又是后续有关分子质量和化学反应计量的基础,从计量思想的角度来把握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概念,是化学用语计算教学的关键开局。

教学片断(人教版)

引入:微观上原子虽小,但它也是有质量的,不然宏观上的物质也就没有了质量。同学们估计一下,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呈示与说明:

(1)观察图1。

(2)6.02×1023个碳原子虽说是一个天文数据,但却只有12g。

(3)出示与12g碳质量相当的砝码,即两个5g砝码和两个1g砝码。

感受:碳原子质量很小。

讲述:碳原子质量大约是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约为2.657×10-26 kg,氢原子质量约为1.67×10-27 kg,可见用千克、克等计量单位来衡量原子的质量不合适,它使得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

思考:原子质量用怎样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比较合适?

讨论与汇报:用接近10-27 kg的计量单位。

介绍:

(1)以一种碳原子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即图2。

(2)列出氧原子、氢原子、碳原子等与这个标准的比式及比值。

(3)相对原子质量H-1、C-12的比较(见图3)。

(4)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练习:查阅铁原子和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由铁的相对原子质量56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65,可以得出铁原子和锌原子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哪些信息?

相对原子质量属于微观计量,以上片段包含三个教学环节:第一是通过天平情境勾勒出计量背景,在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中建立微观直观,并体会原子质量的真实存在和极其微小,为探寻合适的计量单位打下伏笔,并为高中“物质的量”提前建立一致性关联;第二是寻找合适的计量单位,并在求算中体验计量标准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第三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相对原子质量,体会相对原子质量的计量意义。而这三个环节都是围绕科学计量思想这个核心来展开。让学生感受到使用什么样的标准而使计量结果准确简约是计量智慧层面上的思考,亦即科学计量思想。而这里科学计量思想的启蒙对于后续化学用语计算,还有溶液的浓度表示、溶解度等教学具有迁移作用。

2. 用整体局部思想建构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中的宏微关系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包括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中元素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三部分内容,其中相对分子质量是基础,宏观上的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与微观上的分子中原子质量比、原子质量分数建立实质性联系是教学难点。

教学片断(人教版)

环节一:相对分子质量

谈话:

谁的质量大,如何来说明?

指出: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计量上的伟大发明。

引入:

谁的质量大?大多少?

思考与汇报:44>18,说明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大;比例为44∶18。

追问:44和18是怎么来的,分别表示了什么?

学生说明:12×1+16×2=44,1×2+16×1=18,即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追问:相同质量的水和二氧化碳中,谁所含的分子个数多?

学生说明:(1÷44)

形成:相对分子质量。

精要练习(略)

环节二:元素质量比与元素质量分数

对话:H2O中,1×2∶16×1=1∶8,表示的是什么?

得出:1∶8表示了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

思考与讨论:宏观上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与氧元素质量的比值即为氢、氧元素质量比,那么如何求算这个质量比呢?

汇报与提炼:1.宏观上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就是微观上所有氢原子、氧原子的质量,所以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所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又因为每一个水分子都相同,所以这个质量比又等于一个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质量比,即1×2∶16×1=1∶8;2.宏观上水的?|量就是微观上所有水分子的质量和,因为每个水分子都相同,所以宏观上的水与微观上的水分子是对应的,于是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一个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质量比。

指出:宏观上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可以通过微观上一个分子来计量,即以点代面。

追问:如何求算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即氢元素的质量与各元素的总质量之比)?

汇报:与求算元素质量比一样,可以通过水分子中氢原子质量分数来求算,即1×2/18×100%。

环节三:提炼计算公式与巩固(略)

环节一中,先通过比较碳原子、氧原子的质量来温习原子质量的计量即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接下来在比较二氧化碳与水分子质量的情景中引出对分子质量的计量,并在对“44、18”的列式与表述中让学生体会分子的质量为各原子质量和,反之各原子相对质量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即计量中的整体局部思想,从而形成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环节二中进一步应用了整体局部思想,体现在“为什么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一个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和如何求算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的思考与追问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图6所呈现的完整的整体局部思想[2],即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元素质量与原子质量,物质质量与分子质量,分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等。

3. 用符号表征思想领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本质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的变化,而量的关键并不是具体计算问题中的数字,也不是计算过程中所列的比例式,而是深刻领会化学方程式这个符号表征所蕴含的计量。

教学片断(人教版)

环节一:体会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

回顾:根据微观图示,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评价:

读:化学方程式。

追问:如果增加一个氢分子,即图8

对应的是几个水分子?

阐述:还是两个水分子。

体会:化学计量数是成比例的,比例是固定的。

环节二:领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根据”

辨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8g氢气与4g氧气燃烧后生成12g水”的说法是否正确?

思考与交流

汇报: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关系:v(H2)∶v(O2)∶

v(H2O)=2∶1∶2,得出:m(H2)∶m(O2)∶m(H2O)=2×2∶1×32∶2×18,因为8∶4∶12≠4∶32∶36,所以不可能生成12g水;

2.根据化学方程式,在质量上m(H2)∶m(O2)=2×2∶1×32即1∶8,所以8g氢气与4g氧气中,8g氢气有剩余,不可能生成12g水。

体会: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质量比是固定的,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根本依据。

追问:如何计算生成的水的质量呢?

展示:计算思路与格式。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例10

一、元素守恒法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从宏观上阐述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领域阐述则是:“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物质的量)、原子质量前后没有变化,因此,质量守恒”。在一些多步复杂的化学过程中,虽然发生的化学反应多,但某些元素的物质的量始终没有发生变化,整个过程中元素守恒。

例题 (2012・四川理综化学卷13)向27。2 Cu和Cu2O的混合物中加入某浓度的稀硝酸0。 5L,固体物质完全反应,生成NO和Cu(NO3)2。在所得溶液中加入1。0 mol/L 的NaOH溶液1。0 L,此时溶液呈中性,金属离子已完全沉淀,沉淀质量为39。2 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二、电子守恒法

电子守恒,是指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到电子总数跟还原剂失电子总数必须相等,表现在化合价上就有被氧化元素化合价升高的价数必定跟被还原元素化合价降低的价数相等。

例题 (2012・海南化学卷6)将0。195 g锌粉加入到200 mL的0。100 mol・L-1 MO2+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则还原产物可能是

巧解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得:1 mol CH4~8 mol e-~4 mol Cl2,故若每个电池甲烷通入量为1 L(标准状况),生成4 L Cl2;电解池通过的电量为1 L 22。4 L/mol×8×9。65×104C・mol-1=3。45×104C(题 中虽然有两个燃料电池,但电子的传递量只能用一个池的甲烷量计算)。

中考化学原子质量例11

一.知识教学点

1.原子。

2.原子的构成——原子核(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

3.相对原子质量。

二.重、难、疑点

1.重点、难点:原子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2.疑点:(1)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3.解决方法:以讲解为主,设计出一个个问题情境。利用实验,幻灯及比较表格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思考讨论,在教师的帮助下,自然地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与分子的比较、原子的可分性。

2.了解原子的构成。

3.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关系。

(二)整体感知

本节课教学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原子进行讨论,教材中首先安排了对“分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然后又对“原子能否再分”进行讨论,最后讨论原子的质量及相对原子质量。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原子构成和原子量的认识只能是带来或多或少的机械记忆的成分,较深入的理解和较熟悉的运用还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复习、巩固、加深、提高才能达到。

(三)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既然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还能不能再分呢?以下先看一个实验: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看图2-5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讲解]:氧化汞分子由更小的微粒构成,受热时这些微粒彼此分开,成为汞的微粒和氧的微粒,这种微粒叫原子。

[板书]:一.原子

1.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学生活动]:观察讨论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

[提问]: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讲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但原子不能再分,只是重新组合;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变成新的分子,而原子仍然是原来的原子,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但在其他变化中(如原子核反应)中原子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微粒;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等)是由原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如氧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

[教师活动]:对比分子的特征,引导学生归纳出原子的特征。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并找出原子的特征。

[板书]:2.特征:

(1)原子有一定的体积和质量。

(2)原子在不停地运动。

(3)原子间有一定间隔。

(4)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5)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只是发生重新组合。

[巩固提问]:(1)用原子和分子的概念解释:水受冷结冰是什么变化?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是什么变化?

(2)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说明氧气、氧化汞、二氧化碳的构成?

[学生活动]:讨论并在教师引导总结下得出结论,填写“原子与分子比较”的表格。

[板书]:3.填表:原子和分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似点

体积和质量很小,不断的运动,有一定的间隔,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的性质不同。

相异点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相互关系

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提问]: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在化学反应里不能再分。用其他方法能不能再分呢?

[教师活动]:放映描述原子结构的录像片,挂出教材第二章表2—1几种原子构成的小黑板,说明几种常见原子的构成情况。

[学生活动]:观看、思考并在头脑中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

[教师讲解并板书]:二.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居原子中心

原子

中子:不带电

体积极小

核外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围绕核做高速旋转。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教师设疑]:原子那么小,有没有质量呢?

[学生活动]:阅读第二章表2—2观察氢、碳、氧、铁四种原子的质量。

[敦师讲解]:原子虽然很小,但也有一定质量,而且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称量原子的质量若以千克作单位,无论书写、读数、记忆,使用起来都极不方便(正像以吨为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一样的不方便)。现在国际上采用了一种记录原子质量的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相对原子质量”,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板书]:三.相对原子质量

概念:以一种碳原于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讲解]:相对原子质量跟“原子质量”意义上不同,值也不同,但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成正比,即“原子质量大的,相对原子质量也大”,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它的国际单位是“一”,符号是“1”。

[教师活动]:由此得出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公式:

[板书]:

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

(单位是“一”,符号是“1”,一般不写出)

1/12×一个C-12原子质量

[巩固提问]:

①磷的原子核里有15个质子,16个中子,它的原子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磷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磷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②硫的原子核里有16个质子,16个中子,它的原于核外有多少个电子?硫原子的核电荷数是多少?查一查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多少?

[学生活动]:通过查找,对比,找出规律。

[板书]: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于数加中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于数+中子数。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二节最后一段,总结。

[总结板书]: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提问]:③对比磷、硫原子构成,你有什么体会?(提示:两者原子核只差一个质子,核外只差一个电子,却构成了性质极不相同的物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板书]: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决定原子的种类。同类原子核电荷数相同,不同类原子,它们的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彼此不同。

(四)总结、扩展

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于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

2.由于原子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等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正负电荷总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与分子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最根本的区别是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

四.布置作业

1.教材第二章第二节习题1、2、3、4题。

2.补充练习:已知氯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5,核外电子是17个。请问:它的原子核中应该有几个质子?几个中子?

相关试题

第二节原子

最新热门

第二课时旋转(人教新…

[组图]解决问题教学实…

[组图]平均分(人教新课…

[组图]除法的初步认识…

认识东北、东南、西北…

认识简单的路线(新人教…

笔算除法(新人教三下)

四则运算(新课标四下)

位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