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的金融形势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0 09:22:18

当前的金融形势

当前的金融形势例1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一种良好趋势,国民产值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在这种良好的趋势下仍然存在一些经济运行上的问题。比如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容易出现通货膨胀的风险,就业率有所下降等。我国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寻找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够对症下药,制定出解决对策和措施,让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更上一层楼。

一、当前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

(一)出口形势不乐观

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在今年一月、二月都呈现负值,这说明我国今年一月、二月的商品出口金额出现了下降。出现这种现象,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春节假期的影响,另一方面与全球的经济形势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2015年,全球经济整体出现萎缩状态,各个国家的出口贸易量都有所下降,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在去年的商品出口量占全世界总出口量的12.3%。而在今年年初,这一比重则达到了13%[1]。但是这并不说明我国的出口贸易有所好转。相反,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大力扶持制造产品出口,出口贸易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各个国家正在从疲软的经济形势下恢复过来,在出口贸易上对我国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也要积极寻求出口贸易的新出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在全球经济复苏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需求会出现增加,我国必须抓住这一良好机遇,与欧盟、韩国、澳洲等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促进我国与这些地区的贸易往来。我国政府要对出口贸易予以扶持,加强出口贸易管理,对外贸企业的税收采取优惠政策,降低我国出口贸易的压力。

(二)投资增速大

从我国的投资形势来看,今年年初的投资增长速度有了明显增加,比去年同期上涨了0.2各百分点,房地产行业的投资增长了2个百分点,建筑项目的投资总额增长了9.4个百分点,工业产品总收益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个百分点[2]。这是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调整和优化当中,企业在扩大产品的生产小说规模的同时,也在积极利用各项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企业产品生产的技术含量。产品生产水平的提高,大大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和投资增加,比如原材料和生产资料等。

(三)消费能力增长

由于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于基本生存之外的花费也越来越多。对这些巨大消费潜力的合理挖掘,能够带动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我国在今年年初推行减税政策和支持产品创新的政策,这大大提高了我国服务业的服务质量,让服务业得到了良好发展。政府的这种行为,伴随而来的是我国人民消费能力的大大提升。我国目前城镇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居民的意识发生了转变,消费意识大大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基本生活需求更多转向其他需求,这就为服务业和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会。

二、我国应该采取的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方面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形势来看,我国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政府的当前目标是将财政赤字率控制在3%以下,不要让财政赤字的金额超过2.18万亿元这一数值。我国政府要从财政预算着手,通过调整财政预算的分布,来控制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督促我国的各项产业向着高科技、智能化、全自动的新型产业转变。为了降低我国的财政赤字,我国要对民营企业和小型企业采取减税政策,为新兴企业提供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减轻其发展负担。我国在过去的几年当中,财政预算的分布不均衡,前半年少后半年多,这不利于对我国经济增长进行调节。这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货币政策方面

我国的信贷行业近年来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贷款的利率逐渐降低,信贷业务的运营水平比较低,这是由世界上复杂的金融形势决定的。面对这种形势,我国要采取比较稳定的货币政策,让信贷业务的增速维持在一个正常水平,提高信贷业务的运营水平。政府要尽量避免通货膨胀,维持汇率的稳定,确保我国货币的价值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如果货币政策太宽容,就会由于溢出效应造成泡沫经济泛滥,资产价格虚高,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风险。

(三)加强投资有效性

在2016年,我国要将投资增长的速度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加强投资有效性上。首先,我国的财政预算中要挪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固定资产项目的建设当中,优先完成一些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强债务管理,限制置换债务的数额限度,避免由于政府债务而产生经济风险。最后,我国政府要放松对民间资本的投资限制,让更多的资金流入到发展薄弱的环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加强投资有效性的过程中,我国政府要始终坚持财政与金融的协调发展,确保各项政策的落实与执行情况。

(四)扩大房地产需求

房价的居高不下,不仅是困扰着我国人民的生活问题,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过高的房价给买房者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抑制了人民的购买需求,不利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对此,我国应当适当调整住房公积金政策,提高员工住房公积金的金额,或者降低二手房交易的税费,刺激人们的购房需求。我国要积极抑制房价上涨的速度,建设更多的保障房来缓解房源紧张的状况。

我国的经济形势与世界金融形势息息相关。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政府要积极面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问题,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定的货币政策,加强投资的有效性,有效带动资金流动和行业发展,扩大房地产等行业的需求,降低金融风险,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当前的金融形势例2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发展迹象

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逐步放缓,美国周期矛盾制约、欧洲债务矛盾的提升、全球经济复苏的艰难实施,下行风险的渐渐提升,外部复杂的经济环境,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增长造成了制约影响,一些人对经济建设的持续增长前景无法坚定信心,保持谨慎态度,并主张继续推行一系列刺激市场经济的相关政策。纵观目前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总体发展,去年前三季度阶段我国宏观经济始终在高位水平,且累计GDP增速实现了百分之九点四的增长,然而却呈现出按季度逐步回冷的趋势,映射出我国经济金融走势将逐步放缓迹象。

二、金融发展现状的主要表现

1、宏观稳定

作为正在逐步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中国金融市场,却似乎很少受到危机的冲击,虽然GDP、PPI等数据被短暂的调低,但是国内金融市场依然十分稳定,经济的增速也维持在近几年的水平。从宏观上讲,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形势是稳定的,这体现在金融市场依然活跃,未出现大的波动,国内资本依然对市场有很大的信心,国内金融市场未出现大的资金断裂,同时热钱的流入也被有效控制,国内资本市场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波动。在经济层面,体现在国民生产总值依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从2008年至今都在9%的增速上上浮,今年我国预期GDP增速会有所放缓,在7.5%左右,因为经济过热可能会导致资金的贬值,同时对经济金融秩序造成一定的冲击,也可以理解为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调整的周期,但是在宏观上依然保持稳定。

2、不确定因素

2.1通胀压力。我国这几年一直在控制经济金融维持稳定,防止通货膨胀现象的发生,但是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并且成为威胁经济金融稳定的主要因素。2009年,我国大中城市房价增长速度过快,导致“买房难”成为当年的热词。随着通胀指数的增长,物价也全面攀升,CPI涨幅超过了大多数人的预期,给党和政府的经济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进入2011年后半段之后,房价逐步回落,2012年上半年在某些城市房价甚至出现了大幅下降,同时物价增长也有所放缓,慢慢归于理性。这显示了经济发展过热引起的通胀压力是可以控制的,也显示了中国政府应对通胀压力的信心和能力。

2.2热钱流入

从2007年开始,热钱的流入对我国金融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在某些领域已经出现扰乱金融市场的迹象,在当时情况下,热钱俨然成为了一把由黄金铸成的斧子,威胁着我国经济金融的稳定。在发现这种情况之后,我国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控制热钱流入,防止热钱集中流向某一领域,导致这一经济领域被冲击陷入瘫痪,同时在抗击热钱的前沿阵地广东省分配布置经济工作,防止热钱以其他形式流入我国的金融市场,热钱是一个无法完全解决的问题,它的存在持续给国内金融稳定造成威胁,因此这个不确定的因素还会威胁着国内的经济金融稳定。

2.3银行利率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然主要依靠存贷款的利率差赚取利润,虽然国家几次调控银行利率,尤其是2010年和2011年几次调低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准备金率,但是目前依然处在3%的水平上。世界商业银行目前的平均水平是1.2%,我国整整高了2.5倍。因此,这个问题也是威胁经济金融稳定的不确定因素,银行贷款如果遇到危机不能及时收回成本,会导致存款的大量流失,从而对消费造成巨大破坏。

3、宏观政策的综合影响

基于当前我国经济金融放缓发展迹象,我们应针对宏观政策的综合作用影响展开分析,做好调控策略制定,进而确保我国经济市场的稳步发展与持续增长。基于公关政策影响,经济快速增长趋势有所回落。而后年中受到美国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呈现了较快的下滑发展趋势。基于刺激经济策略无法发挥持久作用,同时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金融风险,形成显著污染与大量能耗矛盾问题。为此,我国由一零年初期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调控、房产管理策略,并出台了银行监督管理调节措施,宏观政策的出台进一步令市场投资需求趋于缓慢,加之欧洲国家陷入债务危机,令经济复苏发展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三、政策建议

针对各类对经济金融健康形势发展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细化管控,完善运行管控经济金融体制,做好价格信号调控,有效挖掘垄断市场格局,实施集成化管理,扭转分割市场局面,降低行政管控力量对金融经济市场行为的干扰影响,并全面激发市场对各类优质资源的调节优化作用。

1、发挥财税体制积极调解作用

经济金融形势调控发展管理阶段中,应激发财政支出管控作用,并令其针对支出与收入体系结构进行优化调节。针对我国债务负担相对较为乐观的状况,结构体系中包含的不合理状况,应做好总体收支结构的细化调节、平衡管理,优化配置资源综合管控效率。同时应促进政府机构管控职能的更新,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优质建设,令政府由竞争发展领域逐步脱离出来,投入更多的精力于公共服务、收入分配优化、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经济金融环境建设中。

2、促进货币政策的中性回归

针对我国货币信贷政策较为宽松的发展状况,较易引发不良经济金融危机因素。加之近年来,我国较快提升的资产价格,映射了货币宽松管控的负面作用。为此,应针对货币政策实施宏观管理控制,依据我国并无显著财政危机状况,应在经济体制与结构优化进程中,发挥财政管控调节作用,推进货币政策优化改革、中性回归。令相关企业单位、金融部门、个人、政府综合负债资产状况实施优化改善,推进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提升市场发展信心,强化预期管理。针对当前我国高速经济增长,面临一定通胀压力状况,无需发挥货币激励经济功能,应针对国际市场变化趋势,确定我国经济金融发展适应性货币策略的优化建设。

3、强化收入管理调节

基于我国收入水平地域差异较大,对宏观资源调控与经济发展效率会形成负面影响状况,因此应强化收入调节管理,杜绝财富集中引发的泡沫资产状况,以及对经济实体建设发展造成的制约影响。应通过初次改善调节,实施垄断收入管控,规范薪酬体系管理,优化资产调节平衡,实施面向劳动者的合法权利管控保护。同时,还可引入财税调控模式实施收入再分配,提升社会保障管理费用支出,促进向低收入水平群体的支付倾斜与转移。对于中等收入水平的人员应有效减少其税收缴付额度,缩短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经济金融体系的平衡发展。

此外,还要打赢通胀战争。应对通胀压力,在放缓经济增速的同时,要对房价和物价实施有效调控,防止经济泡沫的产生。要在刺激消费的同时,完善分配制度,增加一线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继续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使我国的经济金融体系更加健康稳定。

四、结语

纵观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形势,我们只有做好前景预测、实践策略规划制定,完善宏观调控管理,才能促进我国经济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与良好提升。

当前的金融形势例3

中图分类号:F8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1-0077-04

对我国的全面经济金融人士清楚,就要对现实经济生活与交易过程中,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与人均消费指数等基本经济系数协调起来,真正将内部与外部、个人与整体进行有效的统一起来考虑,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在有效的经济事项的促进下的发展进程进行有效的研究,并且找到不足之处,根据实际情况,真正将解决措施进行科学地运用,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够更加稳定。

一、 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现状

进行经济金融事项的研究,就必须将经济大环境中的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进行有效的研究分析,找到人民群众在进行生活、工作中的经济消费方向,并且找到企业经济发展在进行发展过程中,为国家经济的整体进步所做出的贡献与趋势是哪些。

(一) 房贷用款趋势攀升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现象的出现,年轻一代的农村居民逐步落户于城市内部,在进行城市生活工作过程中,真正将自己与城市居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在进行有效的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应把握较好经济发展事项的研究,在进行有效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对于自己的个人经济消费生活也有了较高的要求。这就使得更多的年轻人为住房、用车、教育等经济事项进行贷款支付[1],而这一趋势又是比较广泛的,在进行资金筹资过程中,又会对银行的经济金融建设事项提供了更多的保障,使国家性的经济金融战略不断进行有效的调整,真正将内部与外部、实践与要求进行了连接统一,使国家性的宏观调控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但是有利就有弊,在进行城市的经济事项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年轻人数不断上涨,短时间之内的还贷事项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影响在银行的经济发展、资金回笼事项的进步,在这些状况的影响之下,国家性的投资建设不会得到有效的缓解,而在世界性的经济发展影响下,对于整体性的经济进步也是受挫的,所以,对于这种现象的研究分析就必须进行深入的探讨,才能真正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二) 中小型企业经济发展进步

随着中小型企业的经济发展趋势的进步,他们对于贷款事项的促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弥补银行流动性资金建设发展一项上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而在进行新一轮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年轻的企业家又是比较有活力的,为了更好地使单边性的经济回笼力度提升,国家也对中小型企业进行了有效的促进,放宽贷款政策,加强对民间银行的开放力度,真正将中小型的企业发展与国家性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科学的联系。

但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毕竟是相对较缓慢的,短时期内并不能进行还贷,不能真正从根本上带动国家经济的创新进步。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又有较多的困难,在进行筹资建设、运营销售方面有较大的欠缺,所以中途会有较多的发展瓶颈出现,甚或有破产的现象出现,这就使得中小企业不但没有经济进步的形式出现,有可能会因经济亏损而造成企业内部的自我伤害,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后果就是因企业倒闭而造成经济的巨大亏损,进而使更多的国家性的经济事项得不到发展。[2]

(三) 人均消费指数上扬

在进行经济的发展研究过程中,我们对物价指数、人均消费指数进行有效的研究。首先是CPI的不断上涨,其原因就是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国际金融经济的调节等事项[3]。伴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在整个国家性的大环境建设中,人们的消费指数PDI也是不断上涨的,在进行有效的调控过程中,我们不断从中获得了经济发展的经验,在带动整体性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对单边性的经济政策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对于经济市场中的单向可控物价、宏观可控物价进行有力管理控制,真正在进行有效的办法实施中,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及研究。

但是,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等现象的遏制之后,国家性的进出口贸易事项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这是外部大环境的现状;对内而言,在进行对民众的经济建设宣传的发展事项来看,缺乏好的经济基础做保障。人均消费指数上去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五花八门,对于凌乱的经济市场的完善改组存在着较大的障碍。所以对于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较严重的客观事实。

二、 对经济金融形势的趋势展望

(一) 国际经济市场的不稳定性影响

对于国际大环境的研究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因为自我国加入TWO之后,就与全球性的经济事项的影响与建设是分不开的,而目前来看,伴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蔓延,国际性的经济危机形势也是比较严重的,我国的经济市场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与外部经济市场进行合作得来的,所以国际经济形势下滑,也使得我国的经济不能有效的促进。随着“内忧外患”的大形势不断的影响,如果我们还是坐以待毙,就会有更多的经济回笼、发展的事项得不到提升,不能真正使自己得到进步。

而国际性的经济市场的开阔性,又使得我们的经济事项的进步与发展有较好前景,在进行自主研发、自主创新技术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有较高的能力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的趋势。

(二) 国际环境的应对策略

对国际性的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进行整合分析,我们发现,依靠外部与内部的全面经济发展力度的建设,能够进行有效的应对。首先,经济环境是不稳定的,我们有责任将经济优势进行向外扩展的方法研究,将进出口贸易作为我们制胜的法典,对外资企业建设、外资的引入、商品的外发等事项掌握好,不断进行有效的改善,使我们的经济发展能够真正为其他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经济保障;对我国内部的优秀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利用过程中,进行科学规范的控制管理,使劳动力发展建设与自然资源的协调利用为我们的企业、工厂、建设等经济的发展进步带来动力;对绿色经济的发展事项进行有效的关注,使节能环保的产业经济进行有效的渗透研究,把握较好的经济建设的标准,真正将经济能源建设与系统性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掌握更好的建设标准,使各个有效的经济建设方法能够不断地完善建设,使更多的企业、工厂等都能够不断进行环保意识的提升,使经济绿色化;克服“未富先老”的生存状态,打破平均主义的实施,真正将个人的经济能动性与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使个人经济带动力度不断提升[4]。

(三) 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展望

在进行有效的经济金融的控制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理念进行了渗透,使众多的企业、工厂在进行发展壮大过程中,将人的创新技术的研发与企业内部的经济改革进行连接,在进行双向促进的同时,把握住对重点的经济环节的研究,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不断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加强对外资企业中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经济发展经验的渗透学习,使自己的发展能够不断提升,帮助国家宏观调控顺利进行的同时,也使得我们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水平,真正看到了自身的优势。

但是,还是要将眼光放长远些,在进行新一轮的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要把以往的经济经验教训进行有效的渗透拓展,加强对自身各方面的要求,使自己的资金筹集、生产经营、资金回笼力度提升。

(四) 对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

加强对先进信息技术的运用,就要将国家性的经济建设与加强对信息化时代中的先进的技术应用现状进行有效的掌握,真正将内部经济建设中的各个细节事项进行有效的连接建立,加强对信息中的有效元素的有效建设,真正将社会中的高科技信息的研究加强起来,使网络技术能够真正为经济金融的完善建设做出贡献。

目前来看,信息技术在金融业中的使用是比较普遍的,但是在进行有效的改革建设过程中,能够不断结合自身的情况,加强对现有的银行网络体系的建设、贷款、存款的网络一体化的建设、银行之间拆解工作网络一体化的建设,真正将网络一体化与经济事项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建立,把握重点事项的研究,克服更多的困难,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建设系统地连接在一起,把握较好的创新技术的研究,使网络贷款、转账等事项也能够在里面找到创新的办法,真正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不断渗透。[5]

三、 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问题解决措施研究

以上对我国的内部、外部的经济事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研究,从中我们获得了一些启示,在进行较好的控制与发展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对国内的经济现状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一) 集中调整楼市、车市等经济事项

对于人民群众比较关心的经济事项进行有效的调控,真正将我国的内部的经济大市场稳定地进行建设。这就要求经济学家、经济金融的理论分析师对国家性的楼市、车市等经济大市场进行有效的调节。目前来看,根据国家经济战略的稳步调整,我国的楼市价位逐渐下降,车市价位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这样的力度还不够,因为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加剧,伴随而来的各种经济困难不会得到有效的改善,在进行经济的调控中,需要灵活创新的管理控制能力的发挥,真正将经济大市场中的重点经济事项进行有效的关注改革。

国家性的调控,就是要将其中的国家财政、、税收整改等事项进行有效的控制,真正将人民群众关心的各项经济问题得到有效的建设改革;对银行的流动性资产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资金回笼的力度,使经济发展事项能够在为民众考虑的同时,也不断进行提升;将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分割范围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不断将民生问题关注起来,使整体性的经济建设能够得到民众的拥护;将车市中的经济调控、生产制造进行科学的规划,真正将民众的意愿渗透进去[6]。

所以作为政府与相关部门来说,真正将楼市、车市中的经济发展细节进行有效的调控,既兼顾卖方与消费者的经济权益的完整性,又使得在进行国家性的宏观调控建设下,能够带动整体新高的经济发展。

(二) 加强对创新产业的投资建设力度

对国有企业中的创新技术的研究事项重视起来,真正将创新的产业链发展与产业模式的革新进行有效的关注起来,抓住经济市场中有利因素,在进行自主产业链的促进发展过程中,能够不断将自身的经济发展优势进行有效的结合运用,把握较好的经济发展事项的趋势,在进行生产、制造、建设过程中,能够不断将创新的技术与实践过程中的经济经验教训进行有效的结合利用[7]。

对于创新技术的实施,真正将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能够积极地进行完善建设,把握较好的创新标准的使用,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产业的建设完善建立,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员工的创新技术的研发基础稳固起来,把握较好的创造建设有效的把握,规避各种经济困难,少走弯路,才能将创新改造的创新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

将对创新产业的投资力度,国家政府就要对部分重点的国有企业、中小型企业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加深对他们内部各项经济细节的研究,对企业内部的有利因素进行有效的提升,抓住较好的发展进步事项的优势,真正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使更多、更先进经验的使用能够在创新产业链的发展建设过程起到较好的效果。拓宽贷款的渠道、加深企业内部外部结合发展力度,真正将创新的技术进行科学灵活的运用。

(三) 内外结合 共度难关

无论是国家性的经济发展还是企业内部的发展,都要将内部与外部的经济环境进行科学有效的研究。根据经济市场中得出的经验教训,帮助我们在进行生产制造过程中,不断将造价控制到较好的水平上,使更多的人能够在进行经济事项的研究过程中,不断进行有效的创新,把握重点事项进行研究,充分发挥自身的水平,在加强技术改革与建设的同时,不断将经济大市场中的各项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进行渗透利用。

将眼光放长,在进行有效的经济建设的事项发展的过程中,对现今国际金融市场的经济危机趋势进行研究,对经济知识进行有效的研究,对企业内部、事业单位内部进行有效的经济意识的提升,使更多的人能够在进行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将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发展趋势认识清楚,共同奋进,克服困难;进行对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素质的渗透工作的研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事项的促进,使他们在进行生产、制造、建设过程中,真正将国家性的经济建设与自身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加强团体性的经济建设事项的不断完善,真正将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更多更有利我们发展建设创新管理技术进行不断的渗透。

本文主要对国家性的经济发展战略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与解决措施进行了研究,突出当前经济金融事项的不利与有利的因素所在,将国际性的经济环境中有利因素进行了发展,使更好的建设方针能够进行自我运用,并且在进行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真正将经济金融的发展进步事项进行了有力的分析,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同时,又为我们的经济整体进步提供了充足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刘雄弼.浅谈建设银行贷款经济效益的评价问题[J].南方金融,2009,(8).

[2]徐诺金.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南方金融,2010,(8).

[3]陈汉臻.转轨时期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农业大学,2004.

[4]罗长远.外国直接投资、国内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D].上海:复旦大学,2010,(8).

当前的金融形势例4

中图分类号: F830.4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11-014-03

一、引言

根据国家“走出去”战略,中资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国际并购。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生16宗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案,无论规模还是频率,都创下了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的历史之最。中资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通过国际并购投身到国际金融市场,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开拓着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向国际市场传达着我们的声音。

然而,就在中资金融机构纷纷试水国际金融市场,大举并购之时,美国爆发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危机正以难以估量的深度和广度向世界范围蔓延。这对中资金融机构已完成的并购交易和未来的并购计划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对中资金融机构机构国际并购的影响

当前美国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多米诺骨牌效应不断释放,可以预见,本次金融危机的程度之深、危害之广,时间之长,可能都将是历史罕见的。

面对此次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体系虽然所受损失有限,风险基本可控,但当前的国际金融形势对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既包括在金融危机前期完成的国际并购招受了惨重的浮亏损失,更为重要的是由于金融危机何时见底尚无法看清,也会影响到中资金融机构未来的国际并购战略和策略。因而,如何冷静、客观地判断当前国际金融形势对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的影响,并根据这种影响对既定的国际并购战略进行调整,制定与国际并购战略相匹配的灵活、高效的并购策略,成为走国际化经营之路的中资金融机构必须面对的课题。

当前金融形势下,中资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并购存在一定的风险,需要保持冷静,客观评价当前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不宜盲目抄底急于出手。但也不应裹足不前,要辩证地看待当前的挑战和机会,在切实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合理、适度开展海外并购活动仍是必要的。

这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和对中国已经产生和潜在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为中国集中配置债券型美元资产的投资策略提出了警示。吸取这种投资策略的教训,中资机构唯有逐步建立多样化的投资组合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这其中以国际并购为主的直接股权投资成为一种的选择。

同时,正如巴菲特所言:别人贪婪时恐惧,别人恐惧时贪婪。国际金融格局在此轮危机中面临洗牌,欧美许多大型金融机构资产贬值,股价出现大幅缩水,而中资金融机构把握时机,适度进行一定的海外并购,有利于获得较好的谈判地位并在价格方面获得折让,有机会在国际并购中锻炼队伍,提高中资金融机构的跨文化经营和管理的能力。

三、中资金融机构开展国际并购的应对策略

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下,中资金融机构有必要对既往国际并购的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对今后的国际并购战略与策略进行调整,使得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发展战略能更为稳健,以期抓住危机中可能存在的机遇,在未来全新的国际金融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企业长远战略为基石制定国际并购战略

首先,要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做强主业为长远发展的基石。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前提。国内主业的做大做强是中资金融机构长远发展的基石。只有主业强大才能为国际扩张提供资本支持和管理基石,才能保证国际化经营取得成功。中资金融机构不可不顾主业发展,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为了并购而并购,那样只会使跨国经营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换而言之,中资金融机构最重要是把自己现有的事情办好,逐步提升综合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其次,摒弃“抄底”思维、立足战略要素。

中资金融机构在当前金融形势下,必须摒弃“抄底”的机会主义投资思维,踏踏实实以企业长远战略为导向参与国际并购,理性的战略投资才是明智的选择。

1984年到1990年日本银行开展的海外并购给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它们没有制定有重点的国际战略,明晰国际经营的价值定位;对目标机会没有准确估值,从而支付了过高的成本;没有制定全面的并购整合战略,未对业务所在地进行管理策略本地化。

相反,2000年至2007年西班牙银行立足自身发展战略与战略能力,进行了有选择的海外并购,获得了良好的海外并购业绩,这对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它们利用银行现有的业务专长,专注于核心业务;选择在自己语言和文化相似和有密切商业联系的区域扩张;坚持从小规模开始,逐步建立起国际并购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注重利用本地人才,从并购中发掘现有价值。

借鉴西班牙与日本金融机构国际并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当前国际金融形势下,中资金融机构要有效规避国际并购风险,最重要的是要明确发展目标和战略,客观评价自身的能力和不足,从整体战略要素考虑,而非单纯从收购价格上考虑。一方面,中资金融机构在制定其国际并购战略时,一定要认认真真做好其SWOT分析,根据其自身能力制定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国际并购战略;另一方面,国际并购一定要与中资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战略相吻合,要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同时考虑并购后的协同效应和并购购后的整合、战略上的协调、企业文化上的交融、管理层的磨合。在“走出去”的同时,要考虑引进国际管理技能和运营方式和完善治理结构等战略因素。

第三,要针对不同市场及经济周期采取多样化跨国经营方式。

中资金融机构的国际并购战略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同时结合不同市场及经济周期采取适度、多样化的跨国经营方式。当前,中资金融机构跨国经营的两种主要方式是: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参股和并购国外金融机构。两种方式互为补充,中资金融机构可根据其自身情况灵活进行调整。并购应着重根据财务、获取能力或全球业务扩张等战略考虑,关注以下的机会:一是投资于高增长市场上管理良好的银行,二是投资于可获得专业产品或能力的机构,三是投资于低估值的全球性银行,并确定合适的参股比例。

第四,把握时机、价值投资、稳妥推进。

当前的金融动荡为中资金融机构参与国际并购提供了较多机会。首先,危机的蔓延为并购国际金融资产带来了价格下调和监管放松的普遍性机会。部分国际金融机构资产贬值,股价出现大幅缩水,由于资本金的匮乏,增强了原股东出售的意愿,降低了收购标的资产的市场价格,更削弱了所在国的国民和政府对外资并购可能存在的排斥心态。因此降低了收购的政治性风险、技术和监管壁垒。

中资金融机构的投资理念必须建立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这就要求其扎扎实实做好并购前的区域选择、目标银行的选择、尽职调查、及科学估值等方面的工作。面对机会与风险,中资金融机构既不可盲目出击,以抄底的心态试图一蹴而就,也不可在风险面前一味回避以免错失良机。中资金融机构要平衡战略因素与估值因素,积极、有序、稳妥地推进国际并购。

最后,重视风险,将国际并购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在当前的金融形势下,国际并购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和合规风险,因而,中资机构要将国际并购纳入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对国际并购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科学地评估、有效地监控。中资金融机构不仅要加强并购前和并购中的全面风险管理,更要重视并购完成后母公司与被并购子公司之间的风险隔离,防止子公司的风险传导和蔓延到集团母公司。在并购完成后,集团母公司不仅要加强对并购子公司在战略和业务上的整合,更要加强对并购子公司的管控,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并购子公司的各类风险,把并购子公司的风险管理也一并纳入集团母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当中,严格设置集团母公司与并购子公司间的风险隔离带和防火墙。

(二)修炼内功、积极研究、主动参与,力争取得国际并购的成功

首先,要做好国际并购的前期研究和规划。

中资金融机构要踏踏实实做好国际并购的前期研究,做好各种知识、信息和项目的储备,为把握国际并购机会奠定基础。要加强规划,设计出对海外机构、业务、人员的总体发展规划,如机构的分布和数量,资产负债以及利润与整个集团的比例,以及业务年递增的比例。

其次,要修炼内功、提升国际并购的能力。

中资金融机构应该通过修炼内功提升自身国际并购的能力。一是在并购对象选择时综合考虑与并购对象的战略匹配性、业务互补性,并购后的整合与可持续发展。二是在并购前期做好充分准备,尤其要做好对自身的能力评估、可用资源评估,以及内部和外部的支持程度评估。四是要做实尽职调整,做好科学估值,设计合适的交易结构。在交易谈判中借用外脑集思广益、科学设置机制以力保权益,冷静地判断形势,在最合适的时间、地点以合适的价格来出手并购。五是在交易过程中加强信息管制、加强与目标公司高管和员工、其它投资人、公众和媒体等各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六是在交易后科学地做好整合规划及实施。

最后,主动参与、大胆尝试,力争取得国际并购的成功。

具备国际并购条件和为此做好充分准备的中资金融机构要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力争把握机会大胆尝试,积累海外经验和并购能力。

考虑到金融危机风险的不确定性和中资金融机构在并购方面经验和技术的不足,中资金融机构在当前开展国际并购尤其要注意:(1)与战略目标适应的项目选择。中资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的国际经营战略目标,从提升自身能力、或扩大市场、或增加资本回报等角度选择合适的并购目标。通过在发达市场的并购,获得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IT、产品开发及营运等方面的能力;通过在新兴市场的并购,分享快速增长的机会;通过良好的整合,取得规模效应、协同效应和优势互补,增强竞争力和增长潜力。(2)与自身资本实力匹配的适度交易规模。由于并购交易的潜在风险和并购后整合的挑战,中资金融机构要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选择规模适度的交易标的。这样即可以作为尝试,又可以降低风险。对于没有并购经验的银行,一般可考虑从小规模项目、在语言和文化相近似的地区进行并购开始,培养和建立并购及整合能力。(3)多样化的交易结构。金融危机使得当前出现了众多的并购机会,而中资金融机构占据较为主动的地位。因而,建议在设计交易结构时,既可以考虑直接购买股权,也可以考虑购买优先股、可转债、期权等多种标的;灵活考虑股权比例,既可以考虑战略投资也可以考虑财务投资;在支付方式选择上也要改变传统的以现金完全支付的方式,综合考虑现金、股票、交换债等多种支付方式;在管理上,除了股权投资,要力争较多的董事会席位和管理层派驻,以及长远的业务合作和市场开发等。(4)灵活的谈判策略。对符合战略条件的并购对象,率先接触,争取排他展开前期谈判。但在谈判过程中根据对未来金融形势的研判,调整节奏,争取选择较好的并购时机。(5)严密的风险防控机制。在交易条款中综合设置多种风险防范条款和价格调整机制,通过有效的机制设计和法律文本安排,最大程度地减少市场可能进一步恶化带来的风险。

(三)监管部门加强对中资金融机构实施国际并购的指导和规范,支持具备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积极、谨慎、有序推进国际并购

第一,统筹规划,加强指导。

监管部门一方面要敦促各家银行建立差异化的海外并购策略,培养和组建国际化并购团队,并制定科学及严谨的国际并购的决策制度和体系,并把上述基础建设作为各家银行海外并购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根据各个金融机构目前的并购情况做好一行一策工作。敦促已实施并购的金融机构积极做好现有项目的整合消化工作;指导前期财务投资浮亏较大的金融机构认真总结经验并采取补救措施;支持鼓励并购战略明确,并购操作稳健的金融机构稳妥地进行投资并购的探索。

第二,建立科学的海外并购评估体系。

一方面,监管部门在对全球金融市场保持密切关注的基础上,通过风险提示促使中资金融机构保持对于国际并购的冷静和克制。另一方面,要科学制定国际并购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更多地从并购资产的盈利性、成长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以及并购对象与中资金融机构战略提升、业务协同、长远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从而引导中资金融机构国际并购从投机主义向战略投资转变。

第三,帮助中资金融机构提升在交易谈判中的竞争力。

当前的金融形势例5

一、金融服务业概述

现有的对金融服务的定义主要是从营销管理的角度出发,或者体现在相关法律法规和经济统计中。比如英国学者亚瑟・梅丹(2000)定义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加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联合国统计署也定义了“金融及相关服务”这一项统计口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是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说法,作为《服务贸易总协定》附件之一的《关于金融服务的附件》采取了列举式定义金融服务。

国内学者莫世健在《WTO与金融服务业的国际化问题研究》一文中提到对金融服务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金融服务指一成员金融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质的服务,这是《服务贸易总协定》框架下广义的金融服务。第二,金融服务具体指保险、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行业提供的服务,该意义上的金融服务指现有的主要的金融服务方式和内容,是狭义的概念。

由于金融服务模糊的内涵和难以界定的范围,所以,世界各国对金融服务业的理解也不尽相同,表现在经济统计中就是各国关于金融服务业的统计口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中国统计的产业体系中,金融服务业是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个子产业,下分四个大类: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活动。

二、加快发展上海金融服务业的迫切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金融服务业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带动作用越来越强、呈现出明显的“信息化”特征、逐渐成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广泛应用是其变革的主要因素、混业经营逐渐成为主流等。金融部门可以为借贷双方提供金融中介服务,为各市场主体分散和管理风险提供市场环境和条件,为整体经济配置资本资源并为国内和国际的商业运作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这些固有特点使各地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地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我国也不例外,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更是加快了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步伐,如今,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五年过渡期已过,我国如期完成了关于金融服务业的入世承诺,甚至有的领域还超前完成。金融服务业的开放给我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相对开放的大环境下更好的发展金融服务业这个问题也具备了更深远的意义。

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城市,也是国际著名的港口城市。它北界长江,东濒东海,

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拥有便利的交通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海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上海的金融服务业无论是规模、产品种类还是管理经验、创新能力等都处于我国的领头羊位置。据统计资料显示,上海2007年全年GDP实现12001.16亿元,遥遥领先其他城市,金融业增加值1195.72亿元,亦位居中国城市第一。其实早在1992年,上海就提出了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构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上海在金融基础设施、交易规模、机构数量、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人才建设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己经成为中国大陆名副其实的金融中心城市。但是从全国金融中心到国际金融中心必然是一个质的飞跃,上海需要发挥国家支持、地方推动和市场机制等多方面的合力。国际金融中心属于市场机制发育非常完善、金融深化达到高层次的产物,而上海目前金融业发展还远不成熟、市场机制还远不完善,上海只有尽快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才能实现服务全国、服务长江流域、服务长三角的宏伟目标。

另外,国家一直在作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2005年12月顺利开港后不仅结束了上海没有深水港的历史,而且大大提升了上海港口在东亚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竞争力。然而航运业是个资本密集型产业,所需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限长,这些特点决定了航运公司靠自有资金很难满足全部的资金需求,需要从诸多的融资渠道中选择适合本公司的筹集资金方式。同时,航运业也是高风险行业,海上保险作为一种损失补偿机制,在国际航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航运业的这些特殊性,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需要金融服务业为其提供服务,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将解决航运公司的港口资金不足的困境,帮助航运经营者规避海上运输的巨大风险,可以说没有金融服务业的支持,航运中心的建设将失去生存的基础。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筹备和举办,为上海金融服务业带来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其中巨额融资就是举办方必须要迈的坎。据估算,世博会建设直接投资约250亿元(30亿美元),其中世博会工程建设投资80亿元,土地储备前期动拆迁170亿元。除了对园区建设的直接投资,还必须对由园区建设带动的产业结构调整、交通、商业、旧区改造等延伸领域进行间接投资。根据经验,l美元的场馆建设投资,将拉动5到l0美元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即世博会建设3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将带动150美元到300亿美元的间接投资。传统上,像世博会这样的大型国际活动,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政府投入、银行贷款、企业出资。但是对于旨在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在承办世博会的过程中,应该更多更灵活地运用各种金融手段特别是资本运作手段来减轻政府支出的负担。金融服务是世博会成功的必要条件,资金的筹措、调度以及清算支付,世博会场馆后续开发利用、投资回收,世博会期间为国外客商提供的金融服务,世博会专项基金的设立、增值、运用等都与金融服务业紧密相关。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国家还是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强有力的金融服务业都是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2006年底中国已彻底开放金融业,上海成为中外金融机构竞争较量的主战场,在世博会日益临近、航运业需要发展成熟的形势下,上海能否成功向世界展示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实力至关重要。

三、当前形势下加快发展上海金融服务业的建议

1.知己――强化优势,转化劣势

上海金融服务业最大的优势在于发展速度快、吸收能力强,虽然起步晚,但已有了初具规模的金融市场。劣势有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低、跨越式发展程度低、交易规则和政策的不完善等。有针对性地强化优势,上海金融服务业可以进一步吸引民营资本和外资加入,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国家政策方面给予的支持加快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和黄金市场的发展,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市场。转化劣势可以采取: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的商业经营手段,根据形势和自身情况适时出台相应政策;普及金融理论知识,提高公众对金融服务业的重视程度;完善金融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信息化方面;优化金融市场外部环境,完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体系。

2.知彼――学习经验,吸取教训,加强合作

上海和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差距很大,这个差距除了缘于发展时间短,还缘于很多体制上、措施上的因素。想尽早达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上海金融服务业就一定要和国际大都市多交流,多比较,少走弯路以更高效率地去发展。

另外,世博会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发展历程,回顾以前,几乎每届世博会都会对举办城市金融服务业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还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上海要加强和以前举办过世博会城市的合作交流,吸取他们的经验,更好地把握世博会在筹备、运营和后续3个阶段的效应,认识到这个效应的阶段性和持久性,从而成功地向世界展示自己金融服务业方面的实力。

3.利用好世博会这个助推器,为航运业等其他产业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

作为一个和世博会联系紧密的行业,金融服务业既要抓住机遇,完善体系和市场建设,又要规避各种由于世博会可能带来的风险。世博会对上海金融服务业发展产生的最重要影响,就在于它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同时,国际金融中心功能的完善与充实,又会为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持。

世博会构成上海保险业功能开发的最佳平台,迫切需要上海保险业发挥好保障、融资和社会管理三大功能。在这个大环境的需要下,我们要加快发展保险业的进程,把保险业作为金融业发展的重点。此外,无论是世博会还是航运业等其他产业都需要金融服务业给予巨大的资金支持,为了满足资金方面的需要,我们可以尝试发行世博会建设债券、对世博会相关设施实施证券化、发行世博会项目信托计划、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借鉴美国成熟产品的发展模式,谋求金融市场和产品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赫伯特・G・格鲁伯,迈克尔・A・沃克.服务业的增长:原因与影响[M].上海:三联书店,1993.

[2]杜恂诚.上海金融的制度、功能与变迁,1897-199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王烈望.世界金融中心[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8.

[4]申海波,陈莉译.金融自由化的经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5]王方华等.世博会与上海经济[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6]周建松.关于发展浙江地方金融产业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5(2).

[7]刘桂荣.伦敦金融服务业发展对上海的借鉴和启示[J].上海商业,2006(5).

[8]刘桂荣.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研究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上海商业,2004(8).

当前的金融形势例6

关键词 二元结构 农村金融 信贷

一、 农村金融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从刘易斯等提出著名的“二元结构”理论以来,特别是后来舒尔茨等人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对我国这样一个农业仍占基础地位的传统农业大国而言,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且会长期存在,所以只有加大对“三农”支持与引导,特别是加大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是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非常关键的环节。

在我国,破除二元结构,缺的不是劳动力、市场,而是资金,是能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信贷支持。我国当前总体流动性过剩,广义货币存量长期保持在70万亿左右,而农村发展需要的资金却一直不足的特殊情况下,如何大力引导、发展农村金融,也是关乎我国整体经济发展的大事。

二、 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关于农村金融的发展问题早有专家学者进行研究,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业确实取的了长足的发展,但相对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而言,特别是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金融组织业务的规范、资金供求者的信息不对称等,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农村金融组织单一,管理制度有待规范。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许多更名为农村合作银行)是农村金融的主要力量。但农业发展银行一般局限于粮棉油的收购,农业银行重心渐移向城市,而邮储虽然网点众多,它在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处于雏形阶段;而且银监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等,无疑更提高村镇银行的准入门槛;

2.我国农村金融的信贷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我国中东部地区的农业对金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现有的金融机构和政策远远满足不了农村金融的需要。2006年《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总贷款的比例逐渐下降,1994 年为20%,而2004年为18%。如前所述,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因自身条件限制支援力度不足,而邮储银行是农村资金的“抽水机”,以前只存款而不贷款,现在也只是有限的小额贷款;而农村信用社虽处于主导地位,身业务和规模有限,特别是向农村合作银行的转变,更是受到更多限制;

3.相关农村金融组织的产权问题不够明晰,存在一定的争议。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主力,但这些村镇银行的产权和法律地位没有明确的界定。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后,一些“贷而不存”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现,大都隶属于地方政府的国资委、联社,由其控股,在立法和产权上不明确,随着业务的发展,必然与传统商业银行存在竞争关系,银行业大整顿必不可少,故完善立法和产权迫在眉睫;

4.当前新的经济形势下,最突出、最紧迫的一点是:农村金融内在发展动力不足,金融组织自身发展与服务农村存在矛盾。我国的农村金融组织的盈利水平相对偏低,2010年农业发展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只有1.21%。特别在当前流动性泛滥,高通胀的压力下,法定准备金率达到21%的历史高位,政策逐渐趋紧,应对当前紧缩性的政策和高通胀,农村金融组织更愿意把资金投入其他领域而不是高风险、低回报的农业,与其服务农村金融需要的初衷更是背道而驰,这是当前经济形势下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 在当前形势下,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些建议

在当前我国金融业逐渐开放,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的高通胀还会维持较长时间,政策趋紧的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也要考虑客观情况,逐渐发展更规范、多渠道、更灵活的农村金融业的新局面。

1.大力培育新的农村金融组织,丰富农村金融的参与主体。当前的村镇银行可适当降低其准入门槛,增加数量。另外,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逐渐引导、规范一些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有选择地利用民间资金为农村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比如可适当规范利用家族贷款、私人信贷等;

2.提供更灵活、多渠道的资金借贷方式,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可灵活加大与地方金融组织合作的方式。我国大的商业银行一直不愿意过多介入农村金融的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商业银行可与当地的农村金融组织联手,由当地组织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而商业银行提供资金支持,即由商业银行转贷款给地方农村金融组织来提供资金支持,降低商业银行的成本;

3.成立相关行业或地域的担保机构。我国农村的避险机制不够完善,贷款的风险大,如农行2010年的不良贷款率仍达不良贷款率2.03%,农业发展银行的高达2.79%。且大多数的农业保险的出现率或理赔率高达91%,大大高于行业的上限,所以农业保险非常有限。而农村需求资金较大的多为相关的中小企业或行业,如养殖和种植业等,这些地域或行业相近、相关的地方可成立类似的担保机构,为借贷资金提供保障;

4.加大不立法工作,完善相关产权界定和制度,以便于规范引导和管理,更能够避免在未来的竞争中出现行业混乱的局面,这就从制度上支持农村金融主体的发展;

另外,在当前高通胀、紧缩性政策的形势下,适当对支援农村经济发展的机构和款项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放宽,可增加它们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比如在监管和利率等方面的支持。

为了实现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必须要考虑到当前的客观经济形势,在政策和资金信贷方式上适当调整,充分利用民间金融以及其他商业银行的力量,努力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当前的金融形势例7

    1.房地产调控政策走向

   

    预计2007年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是加强政策的执行力,政策的重点是加快住房结构调整,二是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三是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四是继续抓好督促检查。与此同时,鉴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及房地产市场各主体行为的不确定性,房地产调控政策仍有—定的不确定性。

   

    2.房地产市场状况

   

    预计2007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发展趋好,结构调整趋势进一步加大,市场差异化特征进一步明显,但市场的完善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市场需求依然较旺盛;二是房地产市场投资、供给结构将有较大改善;三是房价总体涨幅将下稳回落,各细分市场的价格走势会有所分化;四是中西部及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较快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跨区域经营的格局进一步明显,房地产市场在全国范围内的波浪式扩展格局已经形成。

   

    3.同业竞争进一步激烈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公房地产信贷业务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特别是近年来各家银行都把大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作为战略转型的重点,为促进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发展,各家银行都加大对优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优质住宅楼盘的对公房地产信贷资源的配置。目前,对公房地产信贷业务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国建设银行凭借其传统优势依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中国农业银行近年来一直积极发展在该行业务结构中资产质量和效益较好的房地产信贷业务,快速增长势头十分迅猛;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市后对公业务板块的调整大大增强了其业务竞争力和后发优势;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依靠灵活的激励机制日益加大对优质客户的营销;外资银行随着我国加入nt0满五年后的金融业全面开放,在基本处于完全平等竞争的情形下,将充分利用其更具优势的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依托领先的产品和服务,在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进一步占领部分高端市场。此外,随着国家开发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转轨,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4.直接融资的影响

   

    发展房地产直接融资既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求,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积极倡导并为之积极努力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在银行信贷闸门继续收缩之后,或者出于资金链条紧张的原因,或者出于业务拓展储备土地资源的需要,或者出于并购其他房地产企业股权或资产的需要,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谋求通过ipo、配股、定向增发、私募股权、信托、债券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募集资金。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特别是优质房地产企业将谋求更多形式的资金支持,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分流我国商业银行较优质的信贷需求。

   

    二、当前形势对我国商业银行对公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影响

   

    当前形势对我国商业银行对公房地产金融业务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1.发展机遇

   

    第一,有利于商业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要实现2010年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的目标,可以清晰地预见未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空间依然较大,这为商业银行拓展房地产金融业务空间提供了基础。目前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有利于房地产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有利于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土地、信贷政策的从紧,房地产市场将会进一步出现优胜劣汰的局面,这将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房地产客户结构;中西部及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发展的新的区域空间;以普通住宅为主的自住性需求进一步得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有利于商业银行贷款进一步投向有真实需求的普通住宅项目。

   

    第三,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一是2006年调控政策再次重申对自有资金达不到35%等贷款条件的企业不得发放贷款,并增加了新的信贷管理要求,表明管理部门旨在建立规范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二是有关量化指标有利于商业银行清晰、准确地把握政策,增强了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比如90平方米以下住宅占比不低于70%,这有利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此为标准,把握普通住宅项目的准入条件,预先排查风险;再如,有关空置三年的商品房银行不得作为贷款的抵押物的规定,将促使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选择更加优质的抵押物或加快贷款资金回收。三是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将加强,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时监控项目销售情况。

   

    2.面临的挑战

   

    第一,政策风险仍将存在。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政府主导型市场,调控政策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还有赖于有关部委和各地政府下一步细化的具体措施及市场各主体的反应,市场发展及今后的政策取向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增加了商业银行对市场、项目、客户的判定难度,信贷业务潜在风险加大。

   

    第二,局部地区房地产市场风险仍将存在。首先,局部地区部分楼盘销售进度放缓或销售不出去的可能性仍将存在。其次,在宏观调控背景下,部分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不强、负债率较高,不能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资金链条有断裂的风险。再次,土地供应方式、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的调整和拆迁规模的控制对土地储备贷款有一定的影响。如调控政策对土地供应方式做了调整,由过去单一的价高者得地,转变为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竟房价的综合招标方式,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地价下滑或出现“流拍”现象,并可能导致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低于已经发生的土地收储成本或完全没有实现土地出让收入;又如调控政策对拆迁的规模和进度进行了适度控制,这将使得土地收储工作进程的不确定性增大。

   

    第三,市场发展差异化加速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房地产市场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不同区域层次范围内的同一种产品市场,也体现在同一区域层次范围内的不同产品市场。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市场的差异化特征进一步细化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政策,科学地制订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差别化政策。

   

    第四,同业竞争加剧、融资渠道多元化等对商业银行管理、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近年土地和金融调控政策的加强,进一步彰显了资金和企业实力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如土地的招投标方式对地价款的支付时间要求较为严格,没有足够资金实力的公司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地价款的支付。这使得一方面商业银行会在少数符合监管条件的优质客户和项目上加剧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开发企业的资金需求与符合监管条件的信贷投放在时间上出现错位,往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符合“四证齐全”等信贷条件时不再特别急需银行信贷支持。越来越多的开发企业开始积极寻找传统银行信贷外的其他途径来获取资金,这些将对商业银行的有效信贷需求造成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信贷流程、品种、服务上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以拓展有效业务需求。

    三、当前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对公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

   

    l.正确解读调控政策、科学分析房地产市场形势,特别应加强对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和相关政策的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应正确理解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深远意义,理解调控的重点是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普通商品住房”;理解认真贯彻执行调控政策与稳健发展业务具有内在的协调一致性。鉴于房地产业地域性强,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重点分析和关注当地政府计划、土地、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已出台或将要出台的实施细则或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应认真分析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市场运行特点,各项政策对当地市场及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加强对区域性市场的分析研究,增强对业务发展环境判断的准确性,为业务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2.强化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的约束,实施科学的贷款总量和投放节奏策略

   

    商业银行应以监管部门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为导向,强化资本对风险资产的约束,以经济资本分配为核心,实现对公房地产金融业务各项风险资产的有效配置。应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状况、房地产行业风险限额等指标,合理确定全行全年房地产对公信贷业务的发展规模,同时综合考虑各分行2006年业务发展情况、2007年房地产市场情况、客户及项目储备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制订2007年各分行房地产对公信贷业务发展计划,并建立各分行业务新增控制目标与资产质量水平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对资产质量出现不同程度恶化的分行,应适时相应调减其新增规模。为了避免全年业务发展大起大落,商业银行应引导辖内分支机构加强对年度内拟投放的客户及项目的分类排序和计划管理,按照全年新增规模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科学把握贷款投放节奏,切实做到投放时间均衡、规模控制有效。

   

    3.细分客户,扶优逐劣,实施客户结构调整策略

   

    商业银行应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根据各类业务的不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客户准入、退出标准,实施优良客户准入、劣质客户退出机制,实行“有进有退,进退并重、进而有为、退而有方”的客户结构调整策略。一方面,在业务受理前期,应该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客户准入标准进行把关,规范客户信贷营销和信贷管理,前移风险控制关口。在房地产开发贷款业务方面,应重点支持资质等级高、信用良好、综合实力强、经营业绩良好的房地产企业(集团),或具有较好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房地产项目公司;对于不属上述优质客户范围的一般客户发放贷款,除要求客户具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规定的贷款条件之外,还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开发企业或其股东、主要负责人具有丰富的房地产开发经验,有已成功运作的楼盘案例,近两年内投资方及开发企业没有拖欠银行贷款的不良信用记录:对空置量大、资产负债率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严格控制发放贷款;对资本金达不到规定标准、挪用和抽逃注册资金的开发企业及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被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列入信用不良单位的开发企业,不得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在土地储备贷款业务方面,应重点支持法人组织机构完善、资本金充足、经营管理规范、能够实行垄断经营,且当地政府财政状况及信誉良好、房地产市场行为规范、发展前景良好的省、直辖市、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行的土地储备机构;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其他城市的土地储备贷款应审慎发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实施劣质客户退出机制,利用调控的有利契机,主动从规模小、风险大、效益差的客户中退出。对客户虽然能正常经营但发展前景差、财务状况呈劣变趋势,客户决策出现偏差和失误,或具有潜在风险,或客户经营期限即将到期、所经营的项目即将完工时,应采取措施主动退出。

   

    4.合理把握贷款项目投向,实施项目结构调整策略

   

    与商业银行的一般公司类贷款相比,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在内的对公房地产信贷业务的显著特点是还款来源主要依赖于具有特殊性质的产品—房地产项目的销售/出让收入。因此,贷款项目的选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政策导向和市场发展状况,商业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应重点投向具有区位优势、适销对路的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宅项目,积极支持节能省地型项目;严格控制向大户型、房价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档商品住房和写字楼、商业设施等非住宅类项目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严禁向不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及各类违规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对于土地储备贷款,商业银行要慎重选择土地储备贷款项目,拟收购储备的土地应符合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纳入政府制定的土地收购储备年度计划,具有拟收购土地的选址意见书。对未纳入统一规划管理,未按要求编制和调整近期建设规划的各类开发区、园区以及撒市(县)改区以后的土地,不得发放土地储备贷款。

   

    5.积极关注区域发展变化趋势,实施区域结构调整策略

   

    根据我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特点,东部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依然是市场发展最主要地区,值得商业银行重点支持,其中应重点投向市场秩序规范、具有后发优势、房价平稳增长的地区中心城市。要注意审慎投向房价高、波动幅度大的城市,严格控制投向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的地区。此外,应积极支持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西部及二、三线城市,稳步提高其市场份额。

   

    6.区别对待,实施差异化服务和管理策略

   

    为了有效实现上述客户、项目、区域结构调整,商业银行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信贷服务和管理。一是建立业务流程绿色通道,对重点支持的区域、客户和项目可优先受理,减免信贷准入审核环节,优先安排专业人员完成重点客户评价及项目评估,优先审批,并适度延长授信期限;二是建立差别化定价、担保机制,对重点支持的区域、客户和项目的贷款利率予以优惠,适度降低担保条件;而对审慎支持的区域、非重点支持的客户和项目原则上应提高贷款利率和担保条件;三是建立差别化的客户服务团队。对于重点支持的客户和项目,特别是跨地区的重点客户应建立专门的、包括总分支和跨部门的客户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四是建立差别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对重点支持的区域、客户和项目在信贷规模和营销费用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7.强化风险和质量意识,实施风险动态监测、预警,稳步提高资产质量策略

   

    首先,应加强防范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应提高对房地产市场发展形势的分析预测能力,对不利于房地产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及时做好预警分析,规避和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要特别关注不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区域性市场调整风险,关注不同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程度不同可能导致产品供应的结构性失衡风险,关注国家对房地产市场加强调控的政策风险,规避因市场本身不成熟和不规范可能导致的市场风险。其次,应加强防范信用风险。商业银行应提高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估能力。对房地产公司客户要加强信用评价和综合授信工作,积极推进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扩大信用等级评定覆盖面,做到科学测算、合理授信、提高客户评价和额度授信工作质量。应根据客户的评级结果和额度授信量,科学、合理地开展信贷业务。第三,应加强防范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认真贯彻执行房地产金融各项业务操作规程,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指对企业发放贷款时所做的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加大对违规发放贷款的处罚力度,切实防范操作风险。根据房地产开发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的业务特点,商业银行应探索并完善推行项目贷款资金的封闭运作管理,把好资金的“进”、“出”两个关口,有效监控项目信贷资金的使用,防范客户抽逃、占压或挪用资金而造成的信贷风险。

   

当前的金融形势例8

预计2007年房地产调控的关键是加强政策的执行力,政策的重点是加快住房结构调整,二是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三是大力规范市场秩序,四是继续抓好督促检查。与此同时,鉴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矛盾的复杂性及房地产市场各主体行为的不确定性,房地产调控政策仍有—定的不确定性。

2.房地产市场状况

预计2007年我国房地产市场总体发展趋好,结构调整趋势进一步加大,市场差异化特征进一步明显,但市场的完善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房地产市场需求依然较旺盛;二是房地产市场投资、供给结构将有较大改善;三是房价总体涨幅将下稳回落,各细分市场的价格走势会有所分化;四是中西部及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市场较快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大型房地产企业集团跨区域经营的格局进一步明显,房地产市场在全国范围内的波浪式扩展格局已经形成。

3.同业竞争进一步激烈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公房地产信贷业务市场竞争较为激烈,特别是近年来各家银行都把大力发展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作为战略转型的重点,为促进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发展,各家银行都加大对优质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优质住宅楼盘的对公房地产信贷资源的配置。目前,对公房地产信贷业务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中国建设银行凭借其传统优势依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保持较强的竞争优势;中国农业银行近年来一直积极发展在该行业务结构中资产质量和效益较好的房地产信贷业务,快速增长势头十分迅猛;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上市后对公业务板块的调整大大增强了其业务竞争力和后发优势;民生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依靠灵活的激励机制日益加大对优质客户的营销;外资银行随着我国加入nt0满五年后的金融业全面开放,在基本处于完全平等竞争的情形下,将充分利用其更具优势的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依托领先的产品和服务,在北京、上海等重点城市进一步占领部分高端市场。此外,随着国家开发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转轨,将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

4.直接融资的影响

发展房地产直接融资既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求,也是中国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积极倡导并为之积极努力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在银行信贷闸门继续收缩之后,或者出于资金链条紧张的原因,或者出于业务拓展储备土地资源的需要,或者出于并购其他房地产企业股权或资产的需要,许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纷纷谋求通过ipo、配股、定向增发、私募股权、信托、债券等多元化融资渠道募集资金。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特别是优质房地产企业将谋求更多形式的资金支持,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分流我国商业银行较优质的信贷需求。

二、当前形势对我国商业银行对公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影响

当前形势对我国商业银行对公房地产金融业务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1.发展机遇

第一,有利于商业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居住目标》,要实现2010年全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的目标,可以清晰地预见未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空间依然较大,这为商业银行拓展房地产金融业务空间提供了基础。目前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有利于房地产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有利于房地产金融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业务结构。土地、信贷政策的从紧,房地产市场将会进一步出现优胜劣汰的局面,这将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房地产客户结构;中西部及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发展的新的区域空间;以普通住宅为主的自住性需求进一步得到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有利于商业银行贷款进一步投向有真实需求的普通住宅项目。

第三,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一是2006年调控政策再次重申对自有资金达不到35%等贷款条件的企业不得发放贷款,并增加了新的信贷管理要求,表明管理部门旨在建立规范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风险防范意识。二是有关量化指标有利于商业银行清晰、准确地把握政策,增强了管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比如90平方米以下住宅占比不低于70%,这有利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以此为标准,把握普通住宅项目的准入条件,预先排查风险;再如,有关空置三年的商品房银行不得作为贷款的抵押物的规定,将促使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选择更加优质的抵押物或加快贷款资金回收。三是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将加强,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时监控项目销售情况。

2.面临的挑战

第一,政策风险仍将存在。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政府主导型市场,调控政策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还有赖于有关部委和各地政府下一步细化的具体措施及市场各主体的反应,市场发展及今后的政策取向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增加了商业银行对市场、项目、客户的判定难度,信贷业务潜在风险加大。

第二,局部地区房地产市场风险仍将存在。首先,局部地区部分楼盘销售进度放缓或销售不出去的可能性仍将存在。其次,在宏观调控背景下,部分中小房地产开发企业综合实力不强、负债率较高,不能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资金链条有断裂的风险。再次,土地供应方式、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的调整和拆迁规模的控制对土地储备贷款有一定的影响。如调控政策对土地供应方式做了调整,由过去单一的价高者得地,转变为在限套型、限房价的基础上,采取竞地价、竟房价的综合招标方式,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地价下滑或出现“流拍”现象,并可能导致政府获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低于已经发生的土地收储成本或完全没有实现土地出让收入;又如调控政策对拆迁的规模和进度进行了适度控制,这将使得土地收储工作进程的不确定性增大。

第三,市场发展差异化加速对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管理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房地产市场的差异性不仅体现在不同区域层次范围内的同一种产品市场,也体现在同一区域层次范围内的不同产品市场。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市场的差异化特征进一步细化商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政策,科学地制订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有进有退的差别化政策。

第四,同业竞争加剧、融资渠道多元化等对商业银行管理、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近年土地和金融调控政策的加强,进一步彰显了资金和企业实力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如土地的招投标方式对地价款的支付时间要求较为严格,没有足够资金实力的公司无法在短期内完成地价款的支付。这使得一方面商业银行会在少数符合监管条件的优质客户和项目上加剧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开发企业的资金需求与符合监管条件的信贷投放在时间上出现错位,往往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符合“四证齐全”等信贷条件时不再特别急需银行信贷支持。越来越多的开发企业开始积极寻找传统银行信贷外的其他途径来获取资金,这些将对商业银行的有效信贷需求造成较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信贷流程、品种、服务上积极采取相应对策,以拓展有效业务需求。

三、当前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对公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

l.正确解读调控政策、科学分析房地产市场形势,特别应加强对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分析和相关政策的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应正确理解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深远意义,理解调控的重点是发展“满足当地居民自住需求”的“普通商品住房”;理解认真贯彻执行调控政策与稳健发展业务具有内在的协调一致性。鉴于房地产业地域性强,各地情况差异较大,商业银行一方面应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重点分析和关注当地政府计划、土地、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已出台或将要出台的实施细则或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应认真分析当地房地产市场的供求状况、市场运行特点,各项政策对当地市场及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业务可能产生的影响。通过加强对区域性市场的分析研究,增强对业务发展环境判断的准确性,为业务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2.强化经济资本对风险资产的约束,实施科学的贷款总量和投放节奏策略

商业银行应以监管部门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为导向,强化资本对风险资产的约束,以经济资本分配为核心,实现对公房地产金融业务各项风险资产的有效配置。应根据自身资产负债结构状况、房地产行业风险限额等指标,合理确定全行全年房地产对公信贷业务的发展规模,同时综合考虑各分行2006年业务发展情况、2007年房地产市场情况、客户及项目储备情况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制订2007年各分行房地产对公信贷业务发展计划,并建立各分行业务新增控制目标与资产质量水平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对资产质量出现不同程度恶化的分行,应适时相应调减其新增规模。为了避免全年业务发展大起大落,商业银行应引导辖内分支机构加强对年度内拟投放的客户及项目的分类排序和计划管理,按照全年新增规模合理配置信贷资源,科学把握贷款投放节奏,切实做到投放时间均衡、规模控制有效。

3.细分客户,扶优逐劣,实施客户结构调整策略

商业银行应在细分客户的基础上,根据各类业务的不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客户准入、退出标准,实施优良客户准入、劣质客户退出机制,实行“有进有退,进退并重、进而有为、退而有方”的客户结构调整策略。一方面,在业务受理前期,应该严格按照所制定的客户准入标准进行把关,规范客户信贷营销和信贷管理,前移风险控制关口。在房地产开发贷款业务方面,应重点支持资质等级高、信用良好、综合实力强、经营业绩良好的房地产企业(集团),或具有较好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房地产项目公司;对于不属上述优质客户范围的一般客户发放贷款,除要求客户具备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规定的贷款条件之外,还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开发企业或其股东、主要负责人具有丰富的房地产开发经验,有已成功运作的楼盘案例,近两年内投资方及开发企业没有拖欠银行贷款的不良信用记录:对空置量大、资产负债率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要严格控制发放贷款;对资本金达不到规定标准、挪用和抽逃注册资金的开发企业及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被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列入信用不良单位的开发企业,不得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在土地储备贷款业务方面,应重点支持法人组织机构完善、资本金充足、经营管理规范、能够实行垄断经营,且当地政府财政状况及信誉良好、房地产市场行为规范、发展前景良好的省、直辖市、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行的土地储备机构;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其他城市的土地储备贷款应审慎发放。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实施劣质客户退出机制,利用调控的有利契机,主动从规模小、风险大、效益差的客户中退出。对客户虽然能正常经营但发展前景差、财务状况呈劣变趋势,客户决策出现偏差和失误,或具有潜在风险,或客户经营期限即将到期、所经营的项目即将完工时,应采取措施主动退出。

4.合理把握贷款项目投向,实施项目结构调整策略

与商业银行的一般公司类贷款相比,包括房地产开发贷款、土地储备贷款在内的对公房地产信贷业务的显著特点是还款来源主要依赖于具有特殊性质的产品—房地产项目的销售/出让收入。因此,贷款项目的选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我国政策导向和市场发展状况,商业银行的房地产开发贷款应重点投向具有区位优势、适销对路的中低价位、中小户型住宅项目,积极支持节能省地型项目;严格控制向大户型、房价明显高于当地平均水平的高档商品住房和写字楼、商业设施等非住宅类项目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严禁向不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及各类违规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发放贷款。对于土地储备贷款,商业银行要慎重选择土地储备贷款项目,拟收购储备的土地应符合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和城市近期建设规划,纳入政府制定的土地收购储备年度计划,具有拟收购土地的选址意见书。对未纳入统一规划管理,未按要求编制和调整近期建设规划的各类开发区、园区以及撒市(县)改区以后的土地,不得发放土地储备贷款。

5.积极关注区域发展变化趋势,实施区域结构调整策略

根据我国经济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特点,东部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依然是市场发展最主要地区,值得商业银行重点支持,其中应重点投向市场秩序规范、具有后发优势、房价平稳增长的地区中心城市。要注意审慎投向房价高、波动幅度大的城市,严格控制投向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上涨过快、房地产市场秩序混乱的地区。此外,应积极支持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西部及二、三线城市,稳步提高其市场份额。

6.区别对待,实施差异化服务和管理策略

为了有效实现上述客户、项目、区域结构调整,商业银行应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信贷服务和管理。一是建立业务流程绿色通道,对重点支持的区域、客户和项目可优先受理,减免信贷准入审核环节,优先安排专业人员完成重点客户评价及项目评估,优先审批,并适度延长授信期限;二是建立差别化定价、担保机制,对重点支持的区域、客户和项目的贷款利率予以优惠,适度降低担保条件;而对审慎支持的区域、非重点支持的客户和项目原则上应提高贷款利率和担保条件;三是建立差别化的客户服务团队。对于重点支持的客户和项目,特别是跨地区的重点客户应建立专门的、包括总分支和跨部门的客户服务团队,为客户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四是建立差别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对重点支持的区域、客户和项目在信贷规模和营销费用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7.强化风险和质量意识,实施风险动态监测、预警,稳步提高资产质量策略

当前的金融形势例9

在1976年构建牙买加体系后,国际货币体系仍维持美元本位制,而金融产业成为美国的第一支柱产业,在GDP中的占比高达20%以上(而制造业只占12%左右),这为美国保持和进一步强化超级帝国地位,居于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独享本位币的各项利益(而不承担相应义务)的同时,也强化了美国模式的内在矛盾。

“牙买加协议”的实施,导致国际资本大量向美国流入,1985年,协议实施仅仅9年后,美国即结束长达71年的国际净债权国地位,变而为国际净债务国(当年国际净债务1074亿美元),从而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明显呈现的贸易项下逆差相呼应,开启了当代美国独有的经济循环模式:经常账户项下逆差由资本项下的顺差弥补,即借他国的钱来满足本国的消费。从1985年至2010年的25年时间里,尽管经常账户逆差持续放大(2005~2008年,经常账户逆差占GDP的比例基本都在国际警戒线5%以上),但国际收支逆差(经常项下与资本项下之和)却都控制在GDP的1%范围内,也就是说,在长达25年的期限内,美国借助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每年占用他国资本来满足本国消费,且这一趋势日渐扩大,难以逆转。

无疑,这一模式具有明显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一旦美元失去国际信任,或遇到其他国际货币的挑战,国际资本净流入将会减少,则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持其对超量进口商品的消费;另一方面,如美国国内消费无节制膨胀,超过国际资本净流入所能提供的支撑,则经常账户项下赤字将无法弥补,国际收支失衡。两种情况下,都会导致美国模式破产。

2008年以来,美国由“次贷危机”演化成国际金融危机,进而创造出“量化宽松”救援机制等等事件,本质都是美国模式内在矛盾所导致的结果。

2009年初,奥巴马政府开始实施“新政”,不论其提出怎样的变革口号、怎样的施政纲领,本质上都要从缓解美国模式内在矛盾入手,从而继续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无疑,其核心在于两点:一是如何维持美元的核心(甚至是唯一)本位币地位,削弱其他货币对美元的威胁,继续保持国际资本的超额净流入;二是如何缓解进出口的失衡,尤其是大幅度增加出口,减少国内消费对国际资本的依赖。

欧元区危机的本质

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宣布,将希腊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希腊信用级别在过去10年中首次跌落到A级以下。惠誉同时还下调了希腊五家银行的信用级别。惠誉称,这一降级决定反映了“对希腊中期公共财政状况的担忧”。全球股市应声下跌,欧元对美元汇率大幅下滑,开启了欧元区债务危机。

伴随着这场危机演进的,则是国际经济、金融界上下的一致逻辑:希腊财政赤字与GDP比率达12%,政府债务与GDP比率达110%,远超过欧元区3%和60%的规定上限。以这一逻辑尺度衡量,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等等均达不到要求,都面临着债务降级、新发债券受阻、老债券无法偿还的债务危机。

在这一逻辑的引领下,国际游资“不约而同”地抛售希腊政府债券、提升希腊债利率、提高希腊债CDS价格、做空欧元(欧元汇率短短几个月下跌超过15%),致使希腊无力在资本市场筹措新资金。由于担心债务危机在国家间和金融机构间蔓延,欧盟被迫启动两轮救助计划(分别达1200亿欧元和7500亿欧元),目前救助效果还未明朗。

对这场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成因,国际舆论界普遍认为:是希腊等国自身矛盾导致的结果,也有个别分析家指出,是高盛与几家对冲基金为投机盈利而利用了希腊等国债务指标的失衡。但是,从国际经济的大局来分析,这场债务危机绝不是偶发的市场现象,其中包含了相当多针对欧元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非市场行为。

国家债务高企,是现代国家的一个普遍现象。针对1929年大萧条,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思想应运而生,尽管其间又有新自由主义的复苏,但运用国家力量,以明天的收入应对今日的支出已成为现代政府的普遍选择。美国2009年度财政赤字1.42万亿美元,超过GDP的12%,债务最新数字达到13.6万亿美元,超过GDP的90%;英国2009年度财政赤字1780亿英镑,超过GDP的13%,债务8500亿英镑,超过GDP的60%;日本2009年度财政赤字44万亿日元,超过GDP的9%,债务871万亿日元,超过GDP的170%。可见,希腊以及其他PIIGS(即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五国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合)欧洲国家所面临的债务高企,并非个性化的非正常事件,而是各个主要经济体都普遍采取的国家治理方法。客观地说,欧元区所设定的财政赤字3%和债务60%的规定,只是人为地定性地划了一条努力的界线,本身并没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严谨含义,更谈不上超过了就意味着国家破产。当然,债务过高会导致经济失衡,甚至引发国家危机,但像希腊这样的指标值,在全球范围内比较来看,并没有特别的超出通常区间。

美国各类金融机构联合参与,立体作战,岂是一般的商业利益所能驱动和组织。高盛不惜牺牲百年商誉,披露自己替希腊政府所作的一笔“内幕交易”(其实只是为希腊政府多融资10亿欧元,竟炒作为希腊政府天大的罪状。),作为国际顶级投行,其违反保密协议的行为令人瞠目结舌;标普和穆迪两大债券评级机构分别在1200亿欧元和7500亿欧元救助计划公布后市场已开始企稳之际,匪夷所思地“逆天行道”,悍然调低希腊债务级别,且一降就是四个级别,直接降为垃圾债券,历史上绝无仅有;IMF反复主动要求参与欧元区救助,且明显超过其自身实力来提供2500亿欧元救助(相当于3000亿美元,而IMF本金加债券的总资金量不过5000亿美元,且大部分已作了各种安排。),而救助所附加的条件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所提条件非常接近(除政治改革外,仍是要求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采取紧缩政策,对危机中国家而言,此种方法近似雪上加霜、釜底抽薪,1997年对亚洲国家伤害至深。),其希望在欧元区发挥主导作用的动机非常明显。

须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救助计划的参与方,欧元区内部意见并不一致。有些国家领导人坚决反对IMF参与,对美国势力的介入具有明显的戒备心理。而方案最终在个别大国的推动下得以通过,背后可以看出美国势力在欧洲根深蒂固的影响。

剑锋直指欧元体系内在矛盾。客观地讲,欧元体系确实存在内在矛盾。因为货币是的象征,现代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作保证来发行的。而欧元区恰恰只是经济联合体,政治上并不统一,有统一的货币政策,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更没有统一的外交、军事等政治政策。因此,各国虽不能独立发行货币(欧元发行权归欧洲央行),却可以独立发行国债,独立编制国家财政预算(和赤字),必然导致整个欧元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不协调。而一旦遇到危机,各个国家又必然自保,都各自采取利于本国的财政政策(本轮危机后,欧元区国家财政赤字普遍高企。),又都希望欧洲央行推动利于自身的货币政策。无疑,欧洲如不能像《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所期望的完成政治统一的话,欧元的未来将长期面临挑战。

然而,欧元的内在矛盾是与生俱来的,已经持续11年了(从1999年算起),在学术界可谓人所共知,并不是件新鲜事,美国、英国的学术界和媒体却好似刚刚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一样,同时夸张地予以宣讲,“不约而同”地传递欧元区可能解体的信息,共同在描绘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其情其景,让人颇为诧异。

其实,从美国当今国策的两个根本点可以看出,本次欧元区债务危机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当今世界唯一能威胁美元货币地位的,只有欧元(日元在国际贸易和金融往来中占比很低,且本身也属于美元货币区。)。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美国采取的“量化宽松”的救助机制,始终在强化美元地位必将下降、美元必将大幅贬值、投资美元国债必将大幅缩水的概念,相当一部分国际资本流向欧洲,中国、日本、中东等国家也在调整外汇储备组合,减少美元、增加欧元占比,这一切都在威胁美国的货币中心、金融中心的地位,可以直接导致美国模式的破产。因此,以市场力量推动和强化欧元危机,导致欧元短期贬值、中期震荡、长期解体,与美国国策的战略取向完全一致。

而另一方面,欧元的贬值,对美国出口产业的影响又比较有限。我们知道,美国出口目的地国家排序中,主要的五个国家是加拿大、墨西哥、日本、中国、和英国,在6到10名中,属于欧元区的也只有德国和法国,占比较小(应在10%左右),以美国每年110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额来推算,欧元汇率贬值15%,也只能影响到150亿美元左右。相对于美国13万亿美元的国债来说,如果国际资本撤离,必然导致国债利息率上升,每增加0.1%,都带来130亿美元的额外成本支出。轻重对比,一目了然。

美国压制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本质

2010年的三四月份,美国国会与政府曾上演了一幕逼迫人民币升值的剧目。近期,围绕即将召开的G20峰会,压制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又再次响起,且美国的国家纷纷响应,一致呼吁将人民币汇率问题作为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来讨论。而我们国内在此问题上又众说纷纭,使得这一个问题变得内外混合,愈发难以处理。

可以肯定地说,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是个经济命题,美国及其盟友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几条理由,都不成立:

理由一,解决美国经常项下贸易赤字。国际间产业分工和美国的消费模式决定了,美国的进口弹性很低,美国不从中国进口,也必然要从其他国家进口,对于国际收支而言,结果相同。

理由二,变相提高中国的生产要素价格。中国生产要素价格,土地、水电煤气等公用服务、运输、劳动力等成本已经提高,且仍在大幅上涨,直接涨价的市场信号更清晰,无需通过汇率升值隐性来体现。

理由三,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汇率属于总量指标,以总量指标来调整结构,必然导致调整效应不可控,有的调整不到位,有的“误伤无辜”。产业结构调整应由产业政策来实现。

理由四,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当前国内通胀压力并非来自国外输入,本轮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企稳甚至下降,当前通胀压力主要来源于国内的粮食价格和公用事业价格改革。且汇率浮动是双向的,产生的政策效果并不能够如主观所愿(如市场反应为汇率贬值,岂非加重了国内通胀压力?)。以汇率手段调节物价指标,本身就是伪命题。

理由五,汇率浮动有利于货币真实价格发现。本次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核心问题,就是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即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和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本质上是没有汇率参照系的制度,甲货币依据乙货币,乙货币依据丙货币,丙货币又依据甲货币设定币值,循环设定,无所依据。尤其是近三十年,美元本位制所带来的货币超发直接推动虚拟经济快速膨胀,超量货币涌入各类交易所,使得交易所定价的所有商品均价格失真,投机易早已经替代(服务于实体经济供需双方)套期保值交易,成为主导商品价格的主要力量。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资本经由外汇交易所产生的汇率价格,早已经偏离了货币的真实价格。以货币交易所产生的浮动汇率来发现真实货币价格的机制,在虚拟经济条件下,基本失效。

对美国压制人民币升值的本质问题的辨别,仍要回到当前美国国策的两个核心点上来:即保美元地位、保增加出口。保美元地位,通过推动欧元危机,已经和正在实现。保增加出口,则必须要在中国,在人民币上做文章。

当前的金融形势例10

关键词:

形势;经济政策;房地产;物价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10701

1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和判断

1.1对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积极方面的分析

2012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从第一季度的发展经济数据中来看,第一季度的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8.1%,虽然相比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来说有所下降,但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来看8.1%的速度比较高的,其他国家增长最快的印度才是6.4%,所以我国的经济形势还是比较乐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国家领导人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做出了准确的判断,继续在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而有效保证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第二,国家鼓励各种消费,鼓励民间投资,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推动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让民营企业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发展。第三,我国的潜在市场广阔。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我国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第四,我国生产要素充足,尤其是劳动力资源充足,目前还有很多闲置的劳动力资源,在未来我国的发展中如果将这些劳动力资源转化成生产力的化,那么将会促进我国经济更快的发展。

1.2对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消极方面的分析

在保持乐观态度的过程中我们也因该看到我国经济金融形势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在增加。第一,经济增长的速度比2011年有所下降,国内货币的流动性较差,通货膨胀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物价指数依然上涨。第二,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居民对投资的热度逐渐降低,大多数居民更愿意将自己的钱储存起来,消费增长速度相对缓慢。第三,国际经济金融环境中的不确因素增加,一些国家虽然逐渐走出2008年的经济危机影响,但是其不利的影响并没有全部消除。

2在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我国经济政策的调整

当前的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既有有力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经历了经济危机之后,我国应该对自己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积极总结以往的经验,对未来国际经济局势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笔者认为在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必须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进,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的发展,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2.1经济金融政策的调整要以国家利益为基础

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很多重要的经济指标排在世界第一位,我国的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加,在国际中的话语权相应增加。我国经济金融政策是与我国利益息息相关的,所以在制定各种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以基本的经济理论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吸收一些先进的经济思想,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金融政策,使我国在经济发展中能抓住机遇,提高经济实力。

2.2经济政策要长短结合,松紧搭配

我国在制定和调整经济政策的过程中要充注重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的结合,从短期来说,进一步稳定汇率,有效遏制人民币升值,在货币政策中要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结合起来,同时在当前要进一步稳定房价,积极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设。从长期来看,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公平性原则的发挥,对于金融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扩大金融主体,积极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从松紧搭配中来看,针对货币政策要适度拉紧,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对民间投资政策要松,鼓励民间投资,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

2.3有效控制跨境资本流动

从2010年至今,我国资本项目的流入趋势在不断扩大,贸易顺利的差额也逐渐增加,但是很多跨境资本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而是在金融体系内部停滞。目前热钱的流入主要是进口不付汇或者是少付汇,虽然在这些渠道中流入的资金规模比较小,这些方法也是合法的,但是积少成多,这些资本的流入会大大增加国际收支压力。在当前为了防止这种跨境资本的流入最根本的还是要稳定汇率政策,控制人民币升值,同时国家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刺激消费和投资。

2.4加大房地产经济的调控

在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地产价格有了明显的回落趋势,在一些地方房地产价格下降严重。但是随着一些政策的放宽,房价有进一步上涨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该继续维持稳定的房地产政策,保证房地产经济的稳定运行,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加强信贷管理,减少炒房现象的发生。

3结论

总之,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形势比较复杂,既有有利的影响因素,也有消极的影响因素,国家应该对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全面的了解,对当前的经济金融政策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涌江.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5).

当前的金融形势例11

新的经济形势催生着企业不断加快变革,企业经营模式也在随之改变,新经济形势为当前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持续健康发展,分析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寻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是当前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新经济发展形势

科技快速发展,新型信息化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等一大批技术性改革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技术带动新经济,打造不同以往的新业态化经济环境。受到国际环境下需求不断降低、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攀升种种原因的影响,中西部的经济持续增长,这加快了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支撑新经济不断推进发展。但是由于新经济属于当前经济环境下催生出的新兴产物,目前还处在初步发展时期,并没有形成相对稳固的一种经济体系,这样就要求企业不断地进行摸索前进,制订出一套符合自身发展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式。新经济形势下生产需要的成本不断增加,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减少生产运作的成本,就需要企业不断和外部进行合作,加快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新兴及经济发展的相互融合,不断催生新的活力,提高企业和产业到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发展成为新的经济产业化结构形式。

二、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探究

在现在的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经济形势正在不断改变,新兴的经济形势对当前企业生存、企业融资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在不断增大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想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保证企业快速健康、稳定的进步前进,就要求企业尽快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发展新方向,形成企业融资和当前经济形式的彼此均衡。目前企业融资形式还是面临诸多问题。

(一)企业融资渠道较少当前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等渠道,企业融资渠道比较少,不够多元化。针对当前大部分的企业来看,融资渠道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要方式。伴随当前国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针对金融业的工作流程与治理要求逐渐严格,企业进行金融机构的融资规程也越来越多。而且针对于银行,很多情况下由于大部分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等多重因素,金融机构并不愿意将贷款发放给他们。

(二)企业融资难度较大一是针对目前日益兴起的高科技信息技术,新兴了一大批科技类企业,但是这类企业缺少抵押物,办理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都需要一定的抵押物,然而固定资产的缺乏让一部分企业融资之路寸步难行。二是由于一些中小型企业并没有健全的财务制度,而且财务等信息的透明度低,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承担由于企业信用等问题带来的高风险,所以在选择放款对象时更多的会倾向于大型企业,在我国占有绝大多数席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获得的银行贷款机会不多,贷款额度有限。种种条件都在无形之中加大了企业的融资难度,融资压力不断加大。

(三)企业融资成本较高国家对金融机构管理要求逐渐严格,从而金融机构对于贷款上的政策也趋于逐步紧缩的状态,金融机构逐步提高信贷利率,导致企业的融资成本不断攀升,融资受阻,贷款利率提高在30%-70%。过高的企业融资成本给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障碍。

(四)企业融资耗费周期较长一是银行等金融机构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审批流程繁琐,审批要求严格,对企业的信用评定严格。不仅存在材料多次补充的情况,审批几次较多也导致审批时间较长,导致放款耗费周期长,贷款时间大多数要在半年之上。融资时间长,放款时间慢,为企业申请金融机构贷款增加阻碍。二是针对上市企业,虽然可以采用股票发行的方式筹集资金,但是发行股票的方式在资本市场运作中耗时长,审批同样复杂,层层审批,1至2年时间可能都没有办法筹得资金。

三、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多元化融资渠道策略

企业生存发展离不开资金周转,资金需求问题是很多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是由于目前企业融资渠道面临的诸多问题,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寻求多元化的融资渠道迫在眉睫。

(一)完善当前企业信用评估机制,改革当前繁琐的银行等金融机构风险评估方式可以通过企业融资平台的搭建,不断建设并完善企业的信用管理体制。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能够让一部分具备贷款条件的企业减低贷款成本,减小贷款难度,缩短贷款时间。有效解决企业信用评估机制,建立企业信用评估体系,能够大大减少企业和银行间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让银行更快捷更准确的了解企业信用情况,方便银行进行企业信用调查,降低银行放贷资金风险。建立企业信用的黑名单方式,方便金融机构对企业的征信情况进行了解,并就其还款能力进行综合的评价。

(二)革新抵押形式,完善融资担保内容1、通过采用相关政策的制定完善融资担保的内容。不断探索形成政府带头,企业及金融机构跟随的企业信贷基金,建立新形势下的新兴的政府银行和担保机构三方合作的形式,探究形成和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相契合的政府性融资担保形式。2、研究创建新型质押方式,例如采用知识产权抵押或信用抵押担保的方式。由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环境下,信息技术发展势头正猛,各个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新技术,但是对于新兴技术企业大力发展高科技,并没有很多的固定资产可供抵押贷款,这样就导致相关企业很难进行金融机构贷款,融资形势受限,制约企业长足发展。

(三)发展私募股权融资形式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美国就发生了整个国家的储蓄以及贷款业的全面崩塌。在当时的环境下,开始诞生了房地产行业的私募股权基金,这种形式的投资方式即为基金单位向企业开展投资,同时发行相应的收益凭据。换句话说,就是企业需要用一部分的增值收益来换取融资人的投资。起初运作方式是经过投资者募集资金,然后经过基金公司把这部分资金交由专业的基金管理部门运作,然后机构把资金分投给融资机构。私募股权融资的资金投资时间相对比较久,资金的来源也较广,能够满足不同企业长久的资金需求。为了让私募股权融资更规范发展,增加企业融资渠道,我们国家制定并颁布了《合伙企业法》,有针对性的列出几种方式,而且清晰的强调全部合伙人都要承担相应的职责。由于中小企业不容易筹得银行贷款,并且银行贷款的形式需要一定的抵押物进行担保,还会收取不低的贷款利息,列出很多限制性的条件,并且贷款时间一般有限,短时间的资金困难很容易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形成财务危机。但是与贷款形式不一样的是,私募股权融资能够加大企业的所偶者权益,并不会造成企业负债的加大。而且不要求企业偿还利息,只需要进行企业分红即可。这样就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达到筹资的低成本,高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