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2 08:25:09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例1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在决定孩子成长道路不同的诸因素中,家庭和学校是最重要的,如何将两者更好结合,发挥更大的教育合力,对孩子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为此,将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探索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怎样相结合才能对高中学生有更大的意义,并且形成一种“家校合作”的模式为高中学生的教育铺下一块里程碑。

一、学校教育的特点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因此学校作为了一种培养人的身心发展的基地,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主要是按一定的流程来进行教学活动,而对于高中生来说,对于学校的有些做法他们是不能理解并且会有一些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及行为,在后续的学习活中将走自己的道路,这些行为没有在教师的面前当面表现以至于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造成很严重的后果。

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首先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恐惧家长造成负面效果。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具体条件,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用自己的爱好来确定孩子的发展方向;或者过早定向,揠苗助长,家重孩子的课业负担,逼孩子考试获高分,升上重点大学。这些就成了现阶段家庭教育主要突出的特点。严重影响孩子在教育道路上的身心发展。

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方式

从上面知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着各自的特点,或多或少会存在着一些漏洞,同时也会有一些自己的优势之处。所以它们有时是一致的,互补的,这就决定了单靠发挥一方面的作用都会有缺陷和不足,必须采取多种科学而又恰当的方式对二者进行整合,才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高中教育阶段的教育质量,促进高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石,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性格形成、健康心理的培养、良好素质的提升都至关重要,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的活动过程应将家庭教育纳入整个过程来管理,让家长也成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分子,与孩子共同学习和进步。从而让老师与家长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三者成为一个整体、一座桥梁。鉴于以上情形我将通过以下的几点内容来阐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相结合的途径。

(一)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对应

有人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必须同步进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主有次,有先有后,不是同步进行的。学校教育必须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必须主动与学校教育配合,不能脱节,更不能发生矛盾。说得形象一点,家庭教育在教育目的、要求,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措施上,必须“紧跟”学校教育,同学校教育相对应,同时发挥它的独特功能。

(二)开设“爱生、亲子”活动

可以开办一些为学生切身体会的活动,比如说开设“爱生、亲子”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爱生,家长的亲子行动中,感受教师和父母,体验爱的感情,滋生感恩意识,驱动感恩行动。只有让学生们亲自体会一些类似“爱生、亲子”的活动,他们才能通过这些活动感受到教师和父母的良苦用心,当他们从内心开始有了这些思绪后,那么从哲学的角度来讲,这些内因就会影响事物的本质属性,也就是说学生们就会从自身找理由、找方法奔向学习的远方。这样就从本质上找到了教书育人的关键。

(三)一起应对孩子的逆反心理和从众心理

逆反心理指个体非常看重自己自由感和自我效能感。表现在学生身上时,如果压力非常明显,以至于威胁到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会常常反抗。孩子通过做与父母要求相反的行为来证实自己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能引起教师和家长注意的是,孩子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空间,所以当问题孩子普遍存在的今天,教师和父母不适合采用批评、责骂方式来处理孩子的逆反心理。聪明的教师和父母通常不下命令,而是让孩子在自己选择,让他们体会到为自己负责。例如校讯通业务,是一个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媒介,但在高中学生看来,它是一个“告密者,监视者”的角色,学生抱着排斥的态度无意中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家长接到校讯通的信息告知时,尤其是有关学习成绩时,教师应附加一些分析情况,建议家长通过与孩子沟通来引导孩子,拒绝采用打骂、责备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老师和父母都成孩子可信赖的朋友。

青少年不是能够独立的个体,他们生活在群体中,会受到群体意识影响,他们希望得到认可,也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所以从众是最好的选择。从众行为有正面和反面的作用。所以当孩子有从众行为,并且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时,作为教师和家长应适当地学习一些关于流行文化和个性文化方面的知识,关注孩子心理变化的同时,通过与孩子进行开放式的聊天来正确引导孩子做出积极的、正确的选择和决定从而减少他们的从众心理。

四、总结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懂得了家校合作的一方面的知识,将这些方法用于高中的教育中必然会有很大的成效。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是一项事业,为了孩子们快乐成长,有一个良好身心发展的机会,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携手起来,共同负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为孩子的终生发展和美好未来做下一个根深蒂固的基础。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例2

作为一名教育者,看到这些本该十分优秀的孩子由于家庭的影响出现各种问题是非常令人痛心的,如何使这些孩子走出心灵的误区,在阳光下茁壮成长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经过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有以下几点辅导策略,与同行切磋:

1.正视自己,克服短板

“短板效应”告诉我们一个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要想学业有成,就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挫折,而自己只有了解自我,正视缺点,才能战胜挫折,实现目标。

2.境由心生,调整心态

人们常说“境由心生”,心态左右人的心理状态。农村孩子自小受环境的影响,就缺乏自信,对前途悲观,意志力差等,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要让他们明确:我们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及时调整不良心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好的心境去看待周围的一切,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体验为班级、为同学付出后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发现:一切并没有那么糟糕,我们的生活是绚烂多彩、充满阳光的!

农村单亲家庭学困生的辅导策略

1.明确目标,付诸行动

“有志者事竟成”,人生中的目标就是生活的指路灯、力量的源泉,确定目标我们才能选择人生道路,从而把握自己的人生。仅有目标还是不够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现目标需要付诸于行动,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不断提高自己,以获得最大的成功!提醒学生:当你拟定一个目标后,把它写下来,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让目标具体化,相信行动是克服困难的最佳方法。(此方法我在班级中一直使用,效果很明显。)

有目标不行动就不会成功,不管我们已经走了多远、有多么疲惫,一定切记:不要在“成功”的家门口躺下休息!

2.放飞心情,劳逸结合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例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87

1高校教育公平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现状

1.1 高校教育公平的内涵

坚持教育公平,要求国家以此为规范或准则引导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孔子早在两千年前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只要维持公平的教育机会,贫穷就不会变成世袭,就不会世世代代地穷。”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强调教育公平的机会不应该受种族、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1966年美国科尔曼教授向国会提交《教育机会均等的观念》报告(也称“科尔曼报告”),通过5种有关不均等的界说,提出受教育者的获得教育资源和机会上的平等,教育机会均等不仅指平等的投入,还包括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①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②教育公平,首先体现在机会公平,每一位公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义务教育,对弱势群体如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以倾斜和帮扶,还要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缩小地域性差异,促进机会的平衡发展。其次,强调坚持机会平等的前提下,在发达地区实行试点推行,优先发展高质量教育,改革创新教育体制,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升公平的深层次内涵。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指出,“教育公平”是每一位公民在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享有公共资源服务、对待教育的态度和取得教育效果或质量等四方面享有平等,并将教育机会和公共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总之,教育公平是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终点的全过程公平。

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现状

中国扶贫基金会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的最低标准,且无力交纳学费及购置必需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保障的全日制在校大学生”。以广州某高校通过贫困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统计为例,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人数25%,其殊困难学生约占10%,主要原因为来自单亲家庭,家庭当年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父母年迈或丧失劳动能力,家中两个以上小孩同时上大学,家人重病常年服药、治疗花费巨大等等。

通过长期的学生工作一线调研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在与其他学生相比较,在与人打交道的方面,较多存在自信心不足、社交能力弱、易怯场、对外界人和事物较为敏感等特点;但同时也在学习专注力、自制力、毅力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在职业探索和就业方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比其他同学目标明确,更加急于帮助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在职业选择阶段,他们对于继续求学深造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多为一毕业即工作,对职业的认知度不高,对薪资待遇方面有较高的期望;在职业适应阶段,他们的职业稳定性较好,一旦认定就不会轻易跳槽,短时间内再选择的比率相对较低。坚持高校教育公平,应该注意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其他学生的不同,实现教育的起点、过程、终点公平,保障他们获得平等的机会,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2促进高校教育公平,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对策

第一,倡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机制创新。与欧美的一些教育管理发达高校相比,我国的贫困资助体系相对比较单一和薄弱。美国“有偿合作”的资助形式,如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教育等,采取有报酬的工作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上的费用,掌握实际知识和技能。③我国目前的资助体系主要有“奖学金+助学金+勤工助学岗位”几大部分组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费,但不能持续、有效地保障学生在校期间的开支。因此,可以从创新帮扶机制方面入手。首先,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统一管理,实行网络化管理,针对性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实现个性化主动帮扶。其次,鼓励产学研基地参与就业帮扶工作。我国高校的产学研基地常年以来多侧重于为高水平科研及成果服务,缺乏对人才的培育,可以通过高校与产学研企业联动,定向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和勤工助学方面岗位,吸收和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除了国家现有的无偿奖助学金外,可以由高校联系一些企事业单位的社会资本,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有偿劳动,获得经济支持。

第二,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能力建设,消除差异。借鉴香港高校的 “差别资助”,重视人文关怀与能力培养,以及弹性学分制做法,还有美国校企合作培养计划等。④接下来,我国高校在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也应逐步转移到自身能力建设上。通过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交往,拓宽视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增加社会实践锻炼机会等方面的体验;通过完善学生休学打工挣学费的政策支持,以逐渐消除因经济因素导致的失学。国家教育部提出的允许高校在校大学生“休学创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造了机会,降低了因经济贫困而辍学的比率,消除差异。

第三,高校公平促使资源适度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从2007年起,国家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已经逐渐完善,包括“奖助学金+免费教育+勤工助学+学费减免”资助政策体系。奖助金主要有国奖和励志奖学金,国助、助学贷款返还款及各类企业单位、个人赞助的助学金,针对师范类学生的免费教育,各地政府为当地家庭经济困难生源提供学费减免,开放勤工助学岗位等等,这些经济资助帮助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但他们在就业方面的劣势依旧存在。首先,应该畅通信息渠道,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家对弱势群体求学、就业的帮扶措施。其次,营造平等互助的氛围,鼓励他们融入到高校环境。同时,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偿机制,免费提供技能培训、心理辅导、职业指导等,培养自信心,鼓励他们参与竞争。

第四,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反哺社会的长期有效机制,实现良性循环。感恩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弱势群体,他们也希望在新的环境中体现自我价值。坚持教育公平,也体现在营造机会促进他们反哺社会的机会。近年来,国内部分企业或个人资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不仅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水平,还通过感恩会的形式发放助学金,甚至让学生签订毕业后“还款协议”(就业后在自身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归还助学金用以帮助接下来的学生)。感恩会和“还款协议”体现的责任与使命感让他们迅速成长并回馈社会,从而形成社会前进的长足动力。

3促进高校教育公平,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意义

一是可为高校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应资助体系提供理论参考。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具有公益性和普惠性,发展和管理教育事业是现代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⑤实现高校教育公平,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不仅仅是下发奖学金、助学金和求职补贴,还需要一套完善的资助体系,在现有基础上将教育资源适度倾斜。

从长远来看,高校的长期稳定和发展与每一位在校学生休戚相关,也包括占总人数四分之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校教育公平是每一位莘莘学子所期待的美好愿景,是实现校园和谐稳定的前提,也是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高校教育要把公平摆在首位,补齐不同学生起点上的不足,保证教育过程的公平,实现毕业离校时的终点公平。公平才能实现高校教育的持续、长足发展。

二是对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精细化开展有指导意义。高校对贫困生救助的单纯性经济救助,引发了他们的自卑心理,而这些现象往往不被社会重视。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经济救助在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暂时性困难的同时,引发自卑,还有对经济救助产生依赖,继而影响就业后的职场适应。透过重视单纯性经济资助存在的隐患,倡导高校教育公平,从经济、心理、机会等多方面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适度倾斜政策,从根本上帮助他们自发参与解决经济困难。

从高校教育公平出发,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是一项精细化实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知识储备相对单一,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统一,竞争力相对薄弱。践行高校教育公平,适度倾斜就业资源,可以通过职业认知指导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工种的辨识度,通过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技巧性问题,通过提供实习、就业机会帮助学生尽早地找到目标工作岗位。同时,在公平的基础上倡导公平育人的理念,将教师、学生的力量和热情集中在维护教育公平,打破经济困难和心理障碍,让每一位受教育者都感受到公平,促进高校教育的蓬勃发展。

广州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类研究项目-就业指导中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竞争力有效途径研究(编号:SK1518)

注释

① 易红郡.西方教育公平理论的多元化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4):5-9.

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D2020年)[N].光明日报,2010:7.

③ 李好.中美高等教育资助体系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例4

一、各地教育、民政、扶贫、残联等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加强沟通和配合,按照《暂行办法》确定的政策界限和分工要求,做好政策对象的认定、审核及免除学杂费工作。按地方标准认定的建档立卡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学杂费问题,由地方负责解决。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例5

【摘要】: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样也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而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在这三者中,家庭教育则占据至关重要的位置,有一句话这样说道:在学校待五天抵不住在家里呆两天,同样印证了家庭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的一句话便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对现代各个阶段的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观察可以发现,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中可以窥见家庭教育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图剖析家庭教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再从教育学理论以及实践方面给予一定的家庭教育方法的指导,以期对今后家庭教育思想和实践尽一份绵薄之力。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例6

【关键词】

家庭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对家庭教育极为重视,传统文化中也不乏家庭教育的著作,如汉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朝司马光的《家范》、明末清初朱柏庐著的《治家格言》、宋朝袁采的《袁氏世范》等均为家庭教育的典范之作。《社会科学大词典》对家庭教育的定义是: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及其他年长者对青少年进行自觉主动的教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1]核心家庭是我国当下时期家庭存在的主要形式,父母作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父母的教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应得到充分重视。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家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视,而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1.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基础。父母长期的正确引导和正规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等诸多特点,具有不同于学校教育的独特优势,是个人道德根基建立、行为习惯养成的摇篮。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在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大学阶段是人的心理与思想进一步成熟的重要时期,伴随个体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以及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认识,大学生逐渐形成鲜明的个性和人格特征,其人生观、价值观逐渐走向成熟。在我国现行人才培养体制下,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塑造、价值观、理想信念与信仰等精神培养相对迟缓,抗压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部分能力发展相对落后。当今网络媒体发达,流行文化不断更新,在多元化的价值导向下,传统道德伦理观念备受冲击,大学生无论在学习或生活中、校内或是校外环境下,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外界信息,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极易被社会风气影响。家庭因其成员共同生活时间之久、父母与子女关系之亲密,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范围更为全面,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最核心场所,是影响时间最久、影响力最大的教育途径,是先于学校也优于学校的最基本教育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基础。2.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外在补充。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文化氛围的多样性、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与道德行为影响深远,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重重挑战,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特点来看,家庭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外在补充作用。首先,教育形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形式以课堂授课为主、实践活动为辅,教育形式较为单调,理论知识难以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形式更为灵活,方法更为多样化。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决定教育,有生活才能有教育。[2]而家庭教育的形式是以实践为主,说教为辅,大学生可以在家庭生活中获得做人做事的观念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将有形的道德理论知识内化为无形的道德认识与观念,并进而外化为自身稳定的道德行为习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其次,教育方法上,学校教育的方式偏重理论知识的说教,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方式更具直观性,父母的言传身教的直观引导、家庭环境与文化氛围的熏陶均直接影响着子女道德认识与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务劳动和情感交流互相影响,子女在家庭环境中长期耳濡目染,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学习,成为其独特的品行习惯与人格特征,并在其为人处世、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的工作中得以表现。家庭教育的方法决定了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更为久远深刻,同时也更具稳定性。再次,教育内容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强且教育内容存在一定局限性和缺乏针对性。如: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教育、婚恋观教育方面较为欠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重“共性”轻“个性”,无法深入学生内心根据不同性格特征科学开展道德教育;而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对于子女的性格、爱好、禀赋等先天条件和特质了解最为深入,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个性潜能的发现具有无可替代的优越性,并且因其教育内容针对性的特点弥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的升学与就业压力巨大,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敏感多疑、心理脆弱、抗压能力差、自闭症等。在流行文化的引导和商业媒体的大肆渲染下,很多大学生道德判断混乱,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虚荣攀比、重现实轻理想、重物质轻精神的现象;恋爱婚姻观混乱,家庭责任心缺失、孝心缺失、诚信缺失、正义感缺失等等。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频发。2002年的大学生硫酸烧熊事件、2004年的马加爵故意杀人案、2010年的药家鑫故意杀人案以及2013年的复旦大学室友投毒等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而种种大学生心理问题与行为失范以及大学生犯罪案件的发生,父母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1.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社会关注度不高。当今世界各国对家庭教育的重视不断提高,一个国家只有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和全民族综合素质,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3]我国教育界也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针对家庭教育的政策制度尚不完善,家庭教育管理体系尚不健全。早在2000年和2004年,我国已就家庭教育了相关文件,具体规定了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和教育行政部门、妇联的职责,但整个社会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还非常有限,进行家庭教育培训的机构和组织缺乏,家庭教育培训行业发展严重滞后,家长得不到理念教育和方法指导,全社会缺乏家庭教育培训意识,家庭教育一直处于教育的边缘地带。家庭教育的开展并未达到理想效果,特别是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2.家长的责任意识缺失、教育方式落后。当今社会竞争压力巨大,一方面由于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的心理活动与道德成长,难以投入过多时间与精力在家庭教育上,久而久之,大学生的教育在家庭生活中逐渐被忽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长时间在学校学习生活,因此诸多家长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完全丢给学校,形成了“养”与“育”的失衡状态,导致一些家庭中父母尽管全力关注子女成长,也仅仅是聚焦于考试成绩和排名等学业问题,或是更多关注于吃穿住行等生活问题,竭尽全力满足了子女物质生活的需要,而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精神需求和道德品质成长视而不见,缺乏家庭教育的意识。教育方式上,特别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系统的教育知识,同时又缺乏家庭教育经验,教育方式方法落后。一些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疏于管教;或居高临下、期望过高、要求苛刻;或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供应轻精神培养;重言传轻身教、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等。这些教育方式阻碍了大学生性格的完善、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人际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禁锢了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3.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三个重要的领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影响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意识的形成,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背道而驰,对大学生成长成才造成负面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在内容上存在交叉,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必须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而家庭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则更倾向于大学生个性、人格的塑造和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培养,高校与家庭二者在教育内容上存在交叉,不可分割,互相促进,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整个过程。其次,形式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各有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尽管一些学者强调高校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结合,但事实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仍以显性教育为主;而在家庭教育则以隐性教育为主,注重言传身教的作用。实践证明,家庭中家长重说教、轻身教,未能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家庭教育效果也受到很大影响。只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显性教育优势和家庭教育的隐性教育优势,二者相互衔接才能事半功倍。相反,学校与家庭在形式上衔接不利,造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的脱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学习和考试合格的层面上。再次,学校和家庭教育时空上衔接不利。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数量的增加,便利的交通为大学生选择院校提供了更多可能。然而,家校地域空间距离的增大导致了子女与父母相处时间变得更为有限,这直接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面对面交流机会减少,沟通不充分,家庭教育很难发挥效力,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功能严重缺失。

三、加强家庭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1.完善政府主导的家庭教育机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全社会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度,为全面提高全民族家庭教育的认知和能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和坚实的制度保障。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的社会作用,提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积极发展家庭教育培训事业,大力培养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人才。其次,发挥社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发挥社区服务功能,设置家庭教育咨询指导部门,制定切实有效的长期工作计划,开展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与宣传工作,为每个家庭提供贴心可靠的教育技术支持。再次,全国各级妇联与教育部门共同配合,将提高家庭教育能力、确保家庭教育质量作为工作的重点内容,为每个家庭开设家庭教育学习必修课,为家庭建设和青少年成长严格把关。2.树立家庭教育责任意识,改进家庭教育方法。首先,大学生家长应该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一是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学校教育的错误观念,树立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责任意识。二是改进对家庭教育的方法,发挥家庭在大学生思想沟通、交流中的作用,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发挥家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辅助功能。其次,发挥家庭教育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影响,主动学习,广泛积累家庭教育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积极发现问题,纠正以往不当的教育方式。大学生家长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传承家族优良传统,形成阳光健康的家庭文化,发挥家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正向影响。父母要注意自身言行的导向作用,以身作则,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与思维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有效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方式,化解大学生的内心冲突,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等。再次,大学生家长要积极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共同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家长应密切关注子女在校动态,主动建立家校连接,积极参与家校互动,增进亲子沟通与理解,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家庭关系,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为家庭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打下基础。3.高校构建完整的家校衔接系统。首先,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形成亲子互通桥梁。建立学院制师生家长QQ群,解决因距离远、家长繁忙等原因造成的家校沟通不畅问题,同时方便家长之间互通互助、交流分享。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及时学校动态,保证家长及时准确了解学校新闻动态,有助于亲子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同时,提高高校信息的广泛性和实效性,定期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为广大家长提供权威知识和实用指导。其次,高校设立家庭教育咨询室,并聘请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师定期为大学生家长提供免费咨询,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家长排忧解难。开放大学生信箱,欢迎广大学生来信咨询,就家庭教育问题为大学生答疑解惑。再次,高校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亲子互动活动。高校应针对大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选择适合大学生的线上线下亲子互动活动,寓教于乐,在互动中增进亲子彼此了解,以此开展隐性教育,营造生动活泼的家校互动校园环境,为家庭思想交流搭建平台,促进家庭关系的亲密和谐,进而推动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家庭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任重而道远。只有在政府指导下,努力做好大学生家庭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才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2-18(2).

[2]孙培青.中国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80.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例7

主题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如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并逐渐受到社会重视。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不能取代家庭教育,而是要与家庭教育紧密相结合,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有效地发展。

一、古今中外家庭教育思想比较

(一)中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

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庭成员之间有很强的依赖性和密切性,家庭教育的受关注度较高。古人认为在家维护父父子子的家庭秩序与在国维护君君臣臣的政治秩序是一致的,他们将家庭教育与治国相联。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思想非常重视子女如何做人和子女人格的完善,以修养德行为求学目的,以伦理道德教育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如:诸葛亮《诫子书》中所蕴含的志向教育;《周易》中所强调的待人教育;朱伯庐《治家格言》中揭示了勤俭教育。

(二)西方家庭教育思想

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里,家长比较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地相处以及孩子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让孩子从小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和热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发展自身的能力特长,增长才智,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福利条件较好,因此父母不认为养儿是为了防老,只要孩子年满十八岁,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责任心和同情心的人,父母就算尽到了义务,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务,孩子将来的路如何走,全靠他自己去奋斗。

二、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

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关,由于以前经济的落后,生存压力大,人们往往把一生的幸福寄托在某一些职业上,父母认为学习成绩好,找到好工作,就求得了一生安稳,是一个人最好的人生出路。因此现代中国大多数父母都以成才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轴,家长们会以个人的意志代替孩子的兴趣,习惯站在成人的角度设计孩子的未来。还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得较多,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孩子们缺乏独立意识,造成很多大学依赖性强、人际交往能力差、独立生活能力差等诸多问题。

三、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

目前,在中国高校中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越来越疏远。许多家长对于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直至出现了难以挽回的重大问题事故之后家长才弄清楚真相。由此可以看出在家长、学校与学生个人之间都存在问题。

首先,家长不能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与子女思想觉悟提高的关系。多数家长在孩子高中时抓得很紧,等进入大学后,家长则认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已“大功告成”,孩子的管理顺理成章应该交给学校负责,除了在物质上对孩子提供支持外,其余一概不问。还有的农村家庭由于家长自身素质以及经济压力等问题,无法顾忌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或者原本就对家庭教育淡化处理。

其次,学校忽视家庭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依靠以辅导员为主体的管理模式,按照1:200比例配备。辅导员工作经验不足,业务素质欠佳等现状给学生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少难度和压力。经调查,只有少数家长曾与辅导员有过联系,高校与家长沟通存在严重滞后,造成了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学生问题频繁出现且防范不足。

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个人,他们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生不主动或者不愿意接受家长指导,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片面地认为摆脱家庭的束缚就是自由独立的表现。他们殊不知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使自己感受到家庭幸福带来的快乐,能为自己在经受挫折后提供一个必要的缓冲过程,能积极正面地引导自己思考问题,能逐渐完善自身人格。

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乏导致了许多显著的问题,不光是教育问题,更是社会问题,不禁让人引发深入思考。不论是“药家鑫”案还是“我的老爸是李刚”事件,都折射出家庭教育的缺失不但影响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更影响了社会生活的稳定定性。当大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道德信念危机、犯罪率不断攀升、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应当依靠各方力量相互支持与配合,来促进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解决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的措施

当今社会,家庭教育向高校的延伸日益明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家长与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如何让家庭教育促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长足有效发展,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家长应转变传统观念,在不断提高家长自身素质的同时,将家庭教育延续至高校。家长要摒弃“学生到了学校就应该由学校完全负责”和“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有些不足都无所谓”等传统错误思想,充分发挥家庭所具有的亲和力,多与孩子平等对话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让学生感受到对其全方位的来自家庭的关心与爱护。家长的良好修养和文明习惯以及健全人格,往往是引导孩子积极进取的一种无形的力量。所以父母也要不断替身自身素质,树立榜样作用,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地教育。

第二,学校应加强与家长沟通,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及时提供家长所需信息。高校辅导员比较熟悉学生的思想现状,要及时与家子联系沟通孩子的近况,使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建立与家庭保持长期有效联系的工作机制,必要时可召开一定规模的家长会,还可通过网络、书信等形式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提供支持和帮助。

第三,引导学生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高校要尝试采取各种教育形式,强化学生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主动接受家庭教育。要让学生理解家长所付出的艰辛,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家庭对自己在思想和学业上的进步具有重要帮助。借助主题班会、征文、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同学们参与其中,更深入地了解父母、自己、家庭三者的关系,感受亲情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齐纳纳.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的综述.[J]价值工程.2010,29(23).

[2]张剑峰.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学术月刊.2008(6).

[3]谷忠玉.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论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24(5).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例8

1.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大学生虽然远离父母,但仍然与家庭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仍然离不开来自家庭的教育,家庭教育仍是一种值得充分利用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按照我国传统的观念,青年期的年龄跨度为14-28岁,大学生的年龄通常在18-24岁之间,这一阶段,是大学生人生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处于这一阶段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因为一个人包含思想道德在内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内容可分为德性、智育、身体三方面的素质,并且德性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2.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发挥教育体系整体的需要。我国教育体系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的,当代大学生教育也是处于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中的。家庭作为一种婚姻血缘性的组织对大学生的影响始终是存在的,并以其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亲情融融的氛围之中,对孕育完美人格,构建崇高理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也是高等教育体系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果说学校、社会在大学生人生发展上的教育和帮助是广泛的、间接的,那么,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帮助则是具体的、直接的。所以,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功能。

3.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现代型的家庭是与文化的开放化、经济的全球化、科技信息技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人交流、学习、了解新闻舆论的重要平台,但是,网络信息社会带来的消极因素在很大程度对大学生的已有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一个人都出生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之中,家庭对于每个成员的责任和每个成员应尽的义务都是必要的。而每个家庭又都属于社会,每一个家庭对社会的责任同样是必要的。家庭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是家庭的基本作用,其中包括对大学生在内的教育。通过家庭教育使大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二、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殊性

1.当今时代的教育途径更加信息化。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大多吃住在家,因此,其家庭教育是通过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及平日生活的潜移默化影响进行的。相反,大学生基本上吃喝住行都在大学校园,远离家庭,家庭教育变成一种远程遥控式的教育。家长与子女进行交流通过手机、短信、电话、QQ、电邮、信件等通讯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加强与辅导员老师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各方面的动态,尤其当其遇到学习上、生活上的困难时,要细心观察其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及时向辅导员老师反馈信息,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解决大学生在思想方面出现的问题,使家庭教育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

2.当今时代的教育方式更加注重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当今社会是以互联网为传递媒介的信息化社会,思想活跃、掌握科技社会新知识的大学生在对网络的使用方面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由于过于依赖于网络,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困难面前会感觉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相对于大学生的这种情况,家长占有绝对优势,他们社会经验丰富,对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困难的能力强。但是,大学生的自主性较强,他们不再对父母的教诲言听计从,他们希望在同等地位基础上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因而,父母要把大学生子女放在民主平等的地位,进行沟通和教育,通过这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看,大学生家庭教育更加注重双向互动。

3.当今时代的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家庭教育的内容是由家庭教育任务和子女的人生发展需要决定的。当代大学生处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因此,其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多样。在大学生活期间,大学生不仅要学会正确处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还要学会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专业学科知识、人际关系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进入复杂的社会作必要的准备。因此,家长在对大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时,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还要在爱情婚恋、人际相处、心理适应等几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积极正面的引导,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容已由中小学阶段的“重智轻德”扩大到大学阶段的“爱情婚恋、为人处世、成才、思想品德”等更多的方面。

三、当代加强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建议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例9

自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以来,大学生家庭教育日渐受到重视。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和研究者来说,如何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教育合力中家庭的功效发挥出来,成为当下一个热议的话题。究竟我国的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向高等学校延伸,应该以何种方式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助推作用。

一、高校单向推行家庭教育的阻力

1.现有观念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妇女从家庭中走出来后,伴随一系列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基础教育的具体实施被彻底从家庭中剥离开来,以至于我们经常听到家长对老师说的最多一句话是:“孩子就交给你们了”。虽然近年来中小学阶段家庭的参与已经越来越明显,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社会文明水平决定了家长的参与和重视很多浮于表面,多要借助于家长会、作业检查、开放日等形式体现。另一方面,落后的教育发展状况也造成了真正重要的例如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等不可量化的教育要素的乏人问津。基础教育尚且如此,谈及高等教育,家长的普遍理解更是,孩子终于成人了,可以放手喘口气了。在这种整体社会教育水平偏低的大环境下,讨论家庭教育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很难有立足点。

2.家长的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虽然现在以90后为主流的大学生们的家长在受教育程度上已经远远超过80后、70后的大学生家长,然而要求他们按照高校的希望配合实施家庭教育,困难依然很大。一者,真正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家长,真正了解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家长依然是寥若晨星。二者,家长对家庭的教育功能,教育方式缺乏普遍的理性认识,家长们期望的也就是陪同作业,检查,默写等低层次的看护工作。三者,一些家庭本身就是问题家庭。单亲,离异,重组,家庭不睦等很多表象就是家长本身在处理家庭关系上不智的后果。在这些因素之下,将家庭教育寄希望于全体家长,本身就是个虚幻的泡沫,缺乏可行性。

3.高等学校相关准备的不足。很多研究者都表示要建立完善的家校沟通体系,然而就我国高校师生,尤其是辅导员和学生比来说,这一建议本身就是项艰巨的工程。以现状来说,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更多时候还是应付式的出事才和家长联系。家庭教育本身专业要求很高,相应的配合指导必须有一定功底的专业人士来开展,否则只能流于形式。而高校辅导员队伍,目前虽然日益专职化,但是整体在此一领域的专业素养还是亟待提高的。在高校没有充分人员准备的前提下,一味盲目推进,只会提前将热情空耗。

4.空间距离的阻碍。传统的中小学,无论层次高低,家长、家庭介入孩子的成长都是有空间距离保障的。一般来说,孩子都在身边,除了寄宿制学校定期回家外,大部分孩子和父母长期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相对封闭的空间,充裕的时间,保障了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了解、交流、沟通,以及对学校教育的反馈。而进入大学,这种传统的空间被打破,大部分的子女都要远离家乡到异地求学。突如其来的空间距离,使得原本习惯了耳提面命的家庭教育一下子失去了渠道,没有了着力点。家长都会觉得孩子长大了,离远了,没有抓手了。即使真的被告知问题,很多家长除了打打电话,偶尔来一两次之外,也很难真的介入。

二、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内涵

正是鉴于以上几点,我以为,就高等学校单向对家长提倡重视家庭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层次普遍较低的局面,对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也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扶正和帮助。从根本上看,对于中国孩子而言,由于他们长期身处高层次家庭教育的真空地带,即使进入大学,从年龄上看他们也是成年了,但从精神上衡量远远不达标。他们的大学岁月,介于应成年和未成年之间,介于旧家庭的退出与新家庭的进入之间。他们是今天的孩子,但一脚踏进社会,他们就是明天的家长。如果能够恰当地引导其开展正确的自主式家庭教育,那么对于其自身独立,反省既往,人格重塑,未来的人生及终身的幸福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家庭教育的界定,学界一直表述纷纭,其中有这样一种定义:为健全个人身心发展,营造幸福家庭氛围,以建立祥和社会,而透过各种教育形式以增加个人及家庭生活所需的知识,态度与能力的教育活动。

那么何谓大学生的自主式家庭教育呢?我以为,就是高校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环境,科学设置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提前实现作为家庭组建者进行家庭生活必需的认知,态度和技能的积累。当下高校谈论较多的家庭教育,必须借助于家长,更多关注的是学校教育最后阶段人群的过去或当下已经发生的状况,而本文的讨论立足于大学生群体的自主教育,直接影响的是他们所要展开的未来生活和后续动态发展。

三、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功能

1.反省原有的家庭。鉴于社会现状,不少作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家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其中典型的问题诸如夫妻关系不睦,父母和子女的不理解,教育冲突,家庭暴力,养老纠纷,等等。通过开展正规的家庭教育,高校可以将正确的家庭价值观和实现技巧展示给大学生,让大学生比对自己原有的家庭。通过客观的审视,既可以归纳出原有家庭的优点,又可以寻找到其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只有隔岸的审视,才能超脱地发现问题,才有可能走出“家庭模式遗传”的怪圈,避免历史的重演。

2.弥补自身的不足。在反省原有家庭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可以更清晰地看待自我。对于个人的成长而言,先天的遗传固然重要,但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证明了,后天的习得对人发展方向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家庭作为个体最早的学习场所,它施加的是一种非正式的无意识影响,它的两性相处模式,家庭氛围,家庭运作的模式都将直接影响成长起来的后代。这种影响虽然无声,但远比行诸口头和课堂的传授更有效。不睦的父母关系,容易导致子女对两性关系的不信任;呵斥的训导,容易导致子女不自信;溺爱的教育,容易导致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抗击打能力较弱。事实上,通过孩子总可以看到他所走出来的家庭。自主式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有家庭的烙印,对于部分有毅力付诸行动改变自己的人来说,更可以实现自我弥补和修复。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看,这是最为有效的自我教育途径。

3.预建未来新家庭。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身上打着家庭的烙印,但他们已经从原有的家庭中走了出来,且处于逐步脱离的过程中。作为即将踏上社会的人,他们是新家庭的构建者。通过培养自主式家庭教育的涵养,他们可以对未来自己将建立的家庭进行构建预想,结合自身的条件,清楚自己要规避的误区,明确自己要达到的目标。这样无论是在择偶,还是在婚姻关系的确立,还是在两性的相处上,都可以提前推动大学生进行理性思考。立足于原有的家庭,立足于自身的成长条件,使得理性思考后构建的新家庭,相比当前社会上大量盲目冲动的婚姻将更为慎重,更为稳固。

4.深远的社会意义。不管是成年的男性还是女性,幸福的源泉,生活的动力,主要都将来自他后天建立的家庭。对于处于可塑关键期的大学生,进行自主式家庭教育,对其将来的人生道路是不可缺少的。而家庭的稳定又将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直接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和教养,将可能出现的很多社会问题泯灭于未形。这种防微杜渐式的提前教育,实际效果应远远好过缝缝补补的清理问题。大学的教育正是应该立足于受教育者未来的发展,为其提供终身发展的滋养;大学的教育也正是应该立足于对社会的反哺,而非暂时的明确效益。

四、大学生自主式家庭教育的实施要点

1.高校要勇当落实主体。对于从学校到学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从未涉世,对于自身的家庭及相关的教育影响很难有一以贯之的理性把握,对于家庭教育的专业系统知识也很难通过完全的自学有全面的掌握。这就决定了高校责无旁贷应该挑起重担,应该把影响个人未来和社会未来的家庭教育明确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要改变过去对学生主体进行系统家庭教育的无视或忽视态度,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步步推进,确保以后的每一代成年人都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追寻自身的幸福。

2.必须聚焦两性关系。一个家庭一旦建立,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及和外部世界之间就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关系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而所有问题的中心所指必然是一个家庭的两性关系。一个夫妻关系高度融洽良性互动的家庭,很难会有信任危机,很少有教育分歧,养老纠纷等纷繁的冲突。相反,很多问题高发家庭的潜在原因,都是夫妻双方作为家庭主要创建人之间出现了或隐或现的裂痕。所以解决一切家庭问题都应该从夫妻关系入手。对于未来新家庭的构建者来说,两性关系的深入了解和思考就显得至为重要。高校在展开家庭教育时,有必要在这个问题上多着力。相爱简单,相处难,婚姻中的两性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难度最大的,也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而此种关系处理不当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也是最大的。

3.必须凸显家庭的契约责任。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自建立之日起就是一种契约和责任的象征。一旦选定一方,进入婚姻,则意味着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这种选择一旦做出,则是一种承诺。男女双方应该有相应的承担能力,而不能朝秦暮楚,反反复复。现在社会上的闪婚闪离,离婚率偏高等现象,很大部分原因是太多的婚姻不成熟,双方只有婚前的感情,而不要婚后的责任,归根究底还是对家庭的本质认知不够。夫妻双方以正确的契约精神经营家庭,可以避免双方为琐事所累,避免在子女教养问题上产生分歧,避免双方家庭对待不公等很多问题。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以为就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教育水平而言,高校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开展家庭教育难以取得重大进展,相反,高校应主动抓住大学生最后的在校时光,主动利用这段家庭教育认知的空白地带,好好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家庭教育。唯有如此,才能一方面促使大学生反省自我,在校期间实现自我弥补教育,另一方面提高其未来组建幸福家庭的能力,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长远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良才.中国家庭教育的传统、现实与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06.06.

[2]罗娟.中国家庭教育误区探讨[J].科教文汇,2006.10.

[3]马其南.论高校与学生家庭沟通机制的建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05.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例10

作者简介:迟巍,山东文登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经济、劳动经济学;;钱晓烨,江苏无锡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吴斌珍,浙江东阳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教育支出为家庭造成的负担日渐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在我国,教育支出已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2007年我国大陆地区家庭教育支出约占家庭收入的5.2%,是美国的2.1倍。(1)家庭之所以如此重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是由于,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直接影响个人及家庭的未来收入。加之受我国重视教育的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不论收入高低,都愿意投资子女的教育,令其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当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或总支出超过一定比重,家庭教育负担就会过重,将影响家庭的财富积累、挤占家庭的其他消费支出、降低居民生活质量,也将削弱居民的消费能力和储蓄能力,不利于我国从外贸推动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成功转型。

作为一个影响国家发展和民生质量的重要议题,现有的关于家庭教育负担的研究仍显不足,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和更多的实证证据。本研究重点关注居民家庭教育负担的现状和原因,采用国家统计局在2007年对21个城市的城镇居民家庭入户教育调查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家庭校内教育支出负担主要受到家庭收入的影响,而家庭校外教育负担则源于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与教育资源不足双重影响下的家庭教育投入竞赛。

二、相关研究

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支出对子女的教育质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早在1976年,贝克尔和汤姆斯就提出,家庭资源禀赋对子女的教育获得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为子女教育提供资金时,贫困家庭由于受到信贷约束的制约,其子女往往更难继续求学或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1)为进一步证明子女教育成功与家庭收入之间的因果关系,有学者还采用自然实验的方法,在控制父母能力的代际传递之后,依然发现了家庭收入对子女教育成果间的正相关关系。(2)

相较于家庭收入对家庭教育结果的影响,我国学者更关注家庭教育支出。在我国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关研究中,一部分关注家庭教育支出的分布与效应,如楚丽红探讨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在城乡、不同教育阶段、校际、不同群体间的不均等分布。丁小浩讨论了高等家庭教育支出增加会挤占或替代家庭其他开支,导致家庭消费结构变化。另一类研究关注影响家庭教育支出的因素。如李红伟采用1999年城镇居民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收入、地区、父母教育程度、家庭层次等指标对父母教育支出的影响。李文利采用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入户调查数据,研究了家庭收入、子女年级对父母教育支出的作用。孙彩虹则在家庭收入、父母教育程度之外,考虑了地区、教育政策改变等影响教育支出的因素。(3)

对于家庭教育负担的研究,国外主要集中讨论家庭教育负担对入学率的影响。如杰克逊和维瑟斯比研究了1994年美国家庭面对高校学费变化时的反应,并估计出,在家庭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学费每提高100美元,会导致入学率降低1%。戴尼格尔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也发现,对低收入家庭提供小学教育的补助,有助于减轻家庭教育负担、提高入学率。米勒和赫然克斯特估计了1983年至1984年美国家庭在不同教育资助方案下的学费负担,发现低收入家庭负担的学费比例要低于中等收入家庭。(4)我国对教育负担的研究刚刚起步,已有的研究计算了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和不同家庭收入组的教育负担率,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家庭投入负担过重、教育过度投入的现实。(5)

总体来看,目前国内外的文献中,对影响家庭教育负担主要因素的研究都相对缺乏。涂瑞珍和林荣日(6)的研究采用了单个城市的数据考察了家庭收入和家庭城乡背景对家庭教育负担的影响,但没有检验父母的特征变量、地区差异等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除再次检验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之外,将重点对影响家庭教育负担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力图为我国居民家庭教育减负的这一重要议题提供实证证据。

三、数据描述

本文使用了2007年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教育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覆盖全国东中西地区的21个城市(7),采用严格的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出1000多个家庭,收集3000多个个体样本的调查结果。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人口信息、教育背景、职业信息、收入情况、教育支出等。样本中幼儿园阶段子女占8.16%,小学阶段占30.92%,初中阶段占19.03%,高中阶段占20.64%,其他(包括中专、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占21.25%。由于高等教育支出的情况相对独立,多数学者都选择将其区分研究。因此,我们选择了子女在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个阶段就读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

由于考察以家庭为单位的支出情况,因此我们合并了同一家庭的数据,得到样本1006条。在保留幼儿园、小学、初高中阶段的数据后,剩余样本882个。此外,当家庭有两个子女时,因父母仅报告对其中一个子女的教育支出,有两个及以上子女的家庭样本也被删去。最终的有效样本为780个。

调查问卷中的“家庭教育支出”一项报告了调查时点之前一个学期家庭对子女的9类教育支出(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幼儿园和高中阶段的学杂费均值较高,分别达到每学期1095.8元和772.8元。幼儿园和高中阶段报告的义务学杂费,可能是由于父母对问卷问题的理解不够准确。

因此,为了清晰起见及改善测量误差,本文对9个类别进行合并,将9(1)个类别划分为校内支出、校外支出、住校和生活费支出、其他支出,四项支出之和为上学期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总支出(2)。其中校内支出包括教材费用、非义务教育学杂费(包含托幼费)、义务教育学杂费。学校的住宿费以及子女的平均住校生活费按四个月计算。校外支出则包括家教费(按四个月计算)和培训班费用。表2列示了各教育阶段、总教育支出与各类教育支出的平均值。高中阶段是教育总支出最高的阶段。在幼儿园和高中这两个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校内教育的支出明显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内支出,特别是幼儿园阶段家庭在校内教育方面的支出最高。校外教育支出最高的是初中阶段。在小学和初中这两个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家庭在校内教育方面的支出相对不高,但校外教育的支出相当可观,均已超过了同阶段校内教育支出的水平。

已有的研究中,家庭教育负担率有两种常见的计算方式,分别用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衡量和用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来衡量,其中第一种衡量方法更为多见。因此我们计算了家庭教育负担率如下:

家庭教育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家庭总收入

表3展示了家庭教育负担的总体情况及分教育阶段的分布。家庭教育总支出的负担率为15.23%,说明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大约15%的收入用于子女教育。其中,子女在高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最重,达到了24%。此外,校内教育支出负担仍是教育总负担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校外教育支出的负担已与校内教育支出的负担持平甚至略微高出校内支出。

四、教育负担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首先建立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考察影响家庭教育支出水平的主要因素。家庭教育支出的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lnEduExp是家庭教育支出的对数值,在模型中除了考察家庭教育总支出,我们还关心家庭校外支出,这是由于家庭校外支出往往表现出与家庭教育总支出不一样的模式。

lnIncomeCap代表家庭人均收入。由于收入是支出的来源,家庭收入往往与家庭支出以及教育支出高度相关。

HhSize代表家庭规模,较大规模的家庭能为子女教育提供的资金往往较少,诺德尔的研究特别论证了这一点。

EduLevel代表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教育阶段的家庭消费支出差异很大。在模型中,我们建立了四个教育阶段的虚拟变量,分别是家庭是否有就读于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的子女。小学子女的家庭作为回归中的基准组。

Parental代表了父母的背景因素,包括父亲和母亲的年龄、教育水平、户口类型、职业类型、行业类型和就业情况。由于父亲和母亲的特征变量往往具有很高的相关性,我们建立不同的回归模型,分别考察父亲和母亲特征变量对家庭支出的作用。

Region为地区变量。作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家庭教育支出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地域差异,因此将地区变量纳入模型进行控制也十分必要。由于样本量足够,我们建立了21个城市的虚拟变量,以求更精确地反映地区之间的差别。

与考察家庭教育支出的绝对值相比,一个家庭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更能反映一个家庭的教育负担。出于对教育的重视,即使收入不高的家庭,仍倾向于抑制其他消费意愿而为教育付费,许多家庭对教育的支出虽然绝对值不高,但已经占整个家庭收入的很大比例。这种情况下,仅考察家庭教育支出的绝对值,无法反映出居民家庭教育负担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建立了教育负担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

其中EduBurden为教育负担,由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其他影响因素与教育支出模型相同。

1.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

表4报告了家庭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前两列为各项因素对家庭教育总支出的影响,后两列为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影响因素。首先,家庭收入对教育支出有着显著的正影响。在分别控制父亲和母亲特征变量和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家庭人均收入对家庭教育支出的系数达到0.32和0.3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收入越高的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越高。其次,家庭教育总支出的水平与子女受教育的阶段有关。以小学阶段为基准组,幼儿园、初中、高中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这三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总支出显著高于小学阶段。这可能是由于幼儿园、高中处于非义务教育阶段,主要依靠家庭承担学费;而在初中阶段,与小学相比虽同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然而面对升学压力,父母在课外补习、课外资料等方面的投入很可能会大大增加。此外,从分别控制了父母的特征变量的模型(1)和模型(2)中可以看到,父亲的教育水平对家庭教育总支出有显著的影响。父亲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家庭,教育总支出和校外教育支出要比父亲教育水平较低的家庭更高。在控制了家庭人均收入的情况下,这种正相关关系反映出高学历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

模型(3)(4)估计了影响校外教育支出的主要因素。除了主要变量的作用方向和强度与模型(1)(2)类似以外,我们发现了一些校外教育支出特有的规律。相比小学阶段,幼儿园阶段对校外教育支出的影响不再显著,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回归系数正显著,这说明进入中学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显著增加,这很可能是源于高考的升学压力。

2.家庭教育负担的影响因素

表5反映了影响家庭教育负担的主要因素。与表4中家庭教育支出绝对值的回归结果相比较,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的结论。首先,家庭教育总支出的负担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下降。家庭人均收入对教育负担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这说明,对于低收入家庭,子女的教育支出负担较重。其次,校外教育支出的经济负担并不显著地受到家庭收入或父母特征的影响,并没有观察到随着家庭收入增加,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下降的特征。这可能是因为,各收入阶层的父母对子女的课外补习与兴趣培养都极为重视,校外教育支出的规模与其收入成比例增长。此外,子女处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家庭承受的教育负担不同。从总支出的负担来看,小学阶段子女的教育负担最低,幼儿园和高中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明显高于小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家庭教育负担虽然也高于小学,但系数为0.056,明显小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估计值。从校外教育支出的负担来看,除幼儿园阶段家庭校外教育负担显著低于小学阶段,在其他教育阶段,校外教育负担没有明显的区别。

表6报告的是表4、表5回归模型的城市控制变量的估计结果。绝大多数城市居民家庭的教育支出都低于上海(基准组);东部和中部城市,如绍兴、大连、宜昌、怀化的教育支出都明显高于西部城市,如西宁、和田、石嘴山。另一个发现是,虽然有的地区家庭教育支出不高,但家庭教育负担较重,如重庆。此外,与表4、表5相吻合,表6的结果也支持了家庭校外教育支出与教育总支出具有不同的规律。比如,无锡的教育总支出居于全国调查城市的前列,高于上海,但校外教育支出则明显低于上海。

高中学生家庭教育例11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新疆多民族背景下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差异分析――以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和回族家庭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3月13日

新疆是个多民族地区,主要的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和回族,本文就此通过对新疆这四个民族的学生做了个问卷调查,利用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对新疆四个民族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各民族家庭校外支出的差异进行一些相关探讨。

一、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前新疆一些地区孩子上不起学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如今家长希望孩子受到良好教育的意识逐渐增强,孩子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更加希望孩子能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因此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就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或者是各种辅导班,让孩子成绩提高、拓展课外知识的同时,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费用也在逐年增长。家庭校外支出包括辅导训练费用、教育用品花费、兴趣爱好的培养以及为了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支出的择校费。这些支出的费用一般是在义务阶段和高中阶段。在大学本科阶段,一般学生要考各种证书而报名参加的辅导班,都归于家庭校外教育支出这一类。在不同民族之间家庭校外教育的支出费用有差异以及在同一民族之间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家庭校外教育的支出费用也存在差异。

二、各民族之间家庭校外支出现状

据调查统计新疆全区维吾尔族占45.21%,汉族占40.57%,哈萨克族占6.74%,回族占4.55%。本文从新疆多个民族抽样了329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维吾尔族151名(义务教育阶段50名,高中阶段56名和大学本科阶段45名),汉族75名(义务教育阶段25名,高中阶段25名和大学本科阶段25名),哈萨克族56名(义务教育阶段20名,高中阶段18名和大学本科阶段18名),回族47名(义务教育阶段17名,高中阶段15名和大学本科阶段15名)。从调查问卷的数据中得知,在年收入不同的情况,四个民族对孩子在教育的不同阶段的家庭校外支出情况。其中,年收入在8~10万元的家庭占整个问卷调查家庭总数的19.7%,年收入在5~8万元的家庭占整个问卷调查家庭总数的35%,年收入在3~5万元的家庭占整个问卷调查家庭总数的27%,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家庭占整个问卷家庭总数的18.3%。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校外支出主要是指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以及学习用品的花费,在高中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主要是指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而投入的择校费以及各门功课的辅导费用,在大学本科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主要是孩子在大学期间学习而带来的生活费以及考证及考研的辅导费用。(表1~表4)

从表中可以看出,影响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年收入越高的家庭相对来说储蓄水平也较高,同时也就越有投资教育的能力,而年收入较低的家庭,储蓄水平较低,恩格尔系数相对较高,对教育投资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年收入较高的家庭要比年收入较低的家庭对于孩子的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花费要高。

在同一收入条件下,各民族对孩子的家庭校外教育的支出也有一些差异,在义务教育阶段,汉族家庭要比其他民族家庭对孩子投入的校外教育支出相对高一些,在高中阶段维吾尔族家庭要比其他民族的家庭对孩子投入的校外教育支出相对高一些,在大学本科阶段维吾尔族和汉族要比其他两个民族对孩子的校外教育支出相对高一些。在同一收入条件下导致新疆各民族家庭在同一教育阶段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生活的地区不同,在新疆城市生活的民族家庭一般更注重对孩子课外知识的培养以及教育质量高低,而生活在新疆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民族家庭一般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市生活的家庭,从而在对培养孩子特长以及对孩子接受教育环境好坏的意识也相对薄弱一些。

三、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影响以及如何减少各民族家庭之间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差距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得出,在高中阶段和大学本科阶段代表学校出席演出的学生大部分都在义务教育阶段参加过如书法、绘画、钢琴以及舞蹈等兴趣特长班。随着素质教育的思想越来越受到学校及家长的重视,很多学校在招生表中表明学生有特长的话可以给予相应的加分,这也使得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校外教育培养。同时,很多学生家长认为孩子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质量好的教学条件下,考好大学才更有希望,因此在高中阶段择校费也是家庭校外教育的一笔主要支出。家庭校外教育支出对于孩子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但这些支出也是建立在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上表已经说明了年收入高的家庭对孩子的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相对较高而年收入较低的家庭对孩子的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相对较低,那我们如何去缩小各民族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差距呢?

1、政府以现金方式补贴低收入家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里的费用也在逐年增长,一些低收入家庭只能负担起孩子在学校的一些教育费用,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以及开阔孩子课外视野的能力是需要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府以一定的现金方式补贴低收入家庭是缩小家庭校外支出的一种有效途径。

2、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家长对孩子校外教育培养的意识,以及改善周边辅助教学条件。在新疆农村及偏远地区有些经济条件好的家庭,由于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意识不高。以及地理位置的原因,周边各种特长班以及辅导班也相对较少,能给孩子提供书籍和学习用品的店面也比较少,从而使得在同一收入水平下,城市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相对要比农村或者偏远地区的校外教育支出高。缩小在同一水平下各民族家庭之间的家庭校外教育支出的差距就是需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家长对孩子校外培养的意识以及政府可以投资建一些大的图书馆以及各种特长班和辅导培训班。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