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4 09:24:42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例1

目前金融业信息化的主要着力点,主要是加强信息化监管和风险控制、推动IT外包、加快服务普及化,信息化成为捍卫金融体系安全稳定度过金融业寒冬的有力武器,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信息化在金融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金融机构从业务分类上来说主要有:银行、保险、证券。一般而言,银行业务包含传统业务和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的复杂业务,后者包括结构性融资、收购兼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当前我国银行业务信息化程度已经明显提高,但与国外同业比较而言,尚存一定差距。

2 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银行业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是:多数全国性金融机构初步完成了本系统内联网的建设,网络覆盖了全国所有的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信息化体系,这为我国金融业实现由“电子化”向“信息化”转变,全面实现金融信息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但是目前我国金融业信息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金融信息化法律、政策环境有待完善;信息化战略不明确,规划不合理;信息化建设滞后,信息共享不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金融信息化建设投入在投资结构上还不尽合理等,这些问题甚至可能危及银行业的健康发展等。这就需要对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与改革。

3 完善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中国金融信息化建设目前现状和仍然存在的问题,结合金融信息化建设国际发展趋势,我们对此展开一个分析:

第一,积极推进金融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和应用。在标准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先期推进相对容易的部分,如:硬件、网络、基础软件等。还有的标准化需要依据不同发展时期,分阶段实施,如:技术平台、开发方法等。标准化可以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简化操作,减少系统冗余,节省资源,最重要的是标准化还能满足不同时点的应用需求。

第二,信息化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信息化在金融中的管理和应用越来越广,这一点已经从各方面得到论证。目前,已经实现银行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和管理的现代化,随着金融数据大集中建设的基本完成,为建立完整的银行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金融业建设的重点。

第三,信息化搭建了多元化的金融业综合业务平台。金融信息化建设集中的数据仓库后,那么金融业务的开展将更有针对性,同时多元化业务的开展也具备更多的可能性。这样,金融业务多元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全能化,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金融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将改变单一、传统的经营模式,实现综合经营。目前,在商业银行领域,已在金融市场上积极推进业务很多,如:投资、证券、保险、信用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保险箱服务等等,多元化的发展之势不可阻挡。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例2

二、 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服务的基础金融功能

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金融学教授默顿(R.Merton)和博迪(Bodie)等提出了基于金融体系基本功能来分析和研究经济关系与金融的功能观。其基本观点是金融体系和金融中介的最重要功能就是高效地配置资源,具体又可分为在时间和空间中转移资源、管理风险、支付的清算和结算、积聚资源和分割股份、提供信息及处理激励问题六项子功能。功能观致力于根据不同的金融功能设计金融组织的形态和建立市场的竞争机制,从而达到更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金融效率的目的。国内关于金融机构金融功能观的研究中,朱宝宪)、刘澜飚,王博)、周孟亮等人的研究比较具有代表性,其主要的观点是应运用金融理论中金融功能观来指导和构建我国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功能观”理论是基于美国成熟的市场体系,规范的金融监管的背景下出现的,适应了美国当时以金融创新为主题的金融革命的要求。从金融的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金融功能是一个不断扩展和提升的过程。我国目前处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键阶段,一方面我国的市场经济还有待完善,另一方面作为新兴市场国家有自身的实际特殊情况,所以不能完全照搬西方国家的金融功能观。合理有效的制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条件,在我国金融发展的当前阶段,各种制度、法规都还不够完善,金融功能的设计应主要体现在中介服务的以下基础功能。

1. 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中小企业在寻求资金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规模小、管理不规范、信誉保证能力弱等方面的原因,在现实经济运行系统中直接寻找合适的资金供给者将会耗费非常高的交易成本。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作为中介提供的信贷融资服务能够降低交易成本。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金融机构作为中介能把许多借款企业的资金需求聚合在一起,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使得每一信贷业务的交易成本下降。二是其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开发利用专门的技术方便中小企业,从而降低交易成本。

2. 生产信息的功能。在金融交易中,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的现象。尤其是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中,这一现象更加严重。信息的不对称或不完全是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源。为了保证信贷交易的实现,贷款人需要对借款人提供的信息进行事前检查筛选和事后的监督,这便是信息生产的过程。

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时,金融机构具有独特的信息发现和传递功能。金融机构通过关注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或者通过为其提供日常业务过程中间接观察到的状况能及时获取和传递各种丰富的信息。金融机构生产的信息相对专用,这有效避免了公开证券市场中信息收集与使用中的外部性问题。长期稳定的关系不仅可以使金融机构获得涉及中小企业商业机密的内幕信息,还可以有效的降低信息生产的成本。

3. 监督约束功能。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不受损害,不仅会对借款人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加以监督,而且往往会在贷款协议中附加限制性条款从而对借款人的经营活动进行约束和干预。具体体现一是可在更大范围内硬化中小企业的预算约束。银行等金融机构可根据借款人的经营状况随时选择或调整贷款政策,发挥债权人监督作用,影响或控制借款人的行为。二是其监督作用具有规模效应。由于其相对单个贷款人可以降低交易的成本,所以他们更能有效地监控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问题。

4. 价值增添功能。金融功能观认为,有效配置资源并增加其服务价值是任何金融系统的中心功能。在中小企业信贷过程中,核心的问题是信贷资源如何配置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实际上,价值增添功能实现的过程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金融机构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的过程中,随着服务广度或深度的加大,双方都将获利。风险的分散使得双方的风险暴露水平降低,也使得一些原本落在风险承受范围之外的交易变得可行。

三、 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的博弈分析

依据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将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的行为看成是一个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过程。中小企业往往存在着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结构不完整等缺点,在信贷市场上,为了得到银行的贷款,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可能会故意隐瞒自己的不利信息,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因此在中小企业与银行博弈的过程中,中小企业清楚自己的经营状况、资信水平,具有信息优势,而银行通常不能完全了解到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资信水平,处于信息劣势地位,这是一种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1. 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1)博弈参与者: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他们均是风险规避者,理性的经济主体,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均会做出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

(2)战略:中小企业有两种战略(归还贷款与不归还贷款),商业银行有两种战略(提供贷款与不提供贷款),双方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串通或共谋。

(3)信息:博弈中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假设商业银行依据已有的信息判断中小企业归还贷款的概率为?琢(0?燮?琢?燮1);商业商业银行提供贷款的概率为?茁(0?燮?茁?燮1)。

(4)假设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资金筹集的主要渠道,其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本金B(B?叟0),无风险利率为r1,企业贷款利率r;商业银行为获取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等信息而付出的搜寻成本为C1,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后付出的监督成本为C2,在进行监督时获得的额外收益,即相比不监督时中小企业违约时增加的收益为P;中小企业取得贷款的平均经营收益为R;中小企业归还贷款时的经营损失为C4,即放弃高收益高风险项目的机会成本与R的差值,C4?叟0;不能如期归还贷款的所受到的惩罚金额为C3;设企业贷款申请成本为F1,银行贷款的办理成本为F2。

由(1)式可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1: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贷款利率越大,中小企业归还贷款的可能性越小。这是因为,较高的利率,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交易成本,获得的纯收益相应会降低,于是便降低了其还款的积极性,还款概率降低。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发挥其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

结论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为获取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付出的信息搜寻成本增大时,中小企业归还贷款的概率会增大。这是因为,当商业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的甄别成本时,提高其信息生产功能时,相应恶意贷款的中小企业数量就会降低,优质中小企业还款概率因此会增大。

结论2: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对中小企业不能如期归还贷款的惩罚成本增大时,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概率会增大。这是因为,当加大对中小企业不归还贷款的惩罚力度时,中小企业便不敢违约,会选择归还贷款,于是商业银行便会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

四、 提升我国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服务的建议

1. 优化金融环境。提升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服务需要优化金融环境,构建适合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金融机构功能发挥以及能促进政府政策执行的金融环境,以平衡中小企业、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三者的共享式增长。

当前我国正处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要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应充当好“无形的手”的角色,提供政策支持,但不干预市场中的融资交易行为;要加强监管,完善真实信息的及时披露制度,弱化信息的不对称性。转变政府职能,努力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2. 发挥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当前我国银行业务同质化严重,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竞争将加剧。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将成为了各个银行关注的焦点。随着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国内大企业将更倾向于在金融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对银行的信贷需求将逐渐降低,大型银行将不得不将战略重点放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上。为及早适应该形式,大型银行应根据中小企业信贷融资服务的特点,设立网络化、扁平化等特点的组织体系。网络化的组织结构通过借助信息科技,能有效降低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也可以降低市场开拓成本以及办理业务的交易成本,使得银行能更快捷、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服务;扁平化的组织结构能够有效缩短信息的传输环节,使得银行能更准确的了解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中小银行更应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充分利用其机制优势,熟悉经济发展方式、掌握区域经济结构,提前布局、抓住机遇,了解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更好的为中小企业服务。

3. 强化监督约束的功能。从博弈的结果看,银行的监督约束功能尚未得到有效发挥。银行若想做到更好更快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就必须不断加强其监督约束功能,提高资金的管理效率,控制风险的水平。

金融机构加大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当前,中小企业向银行申请的贷款多为抵押或担保性质的,而中小企业固定资产不足,没有有效的抵押物,从而融资难一直存在。如果银行可以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和产品,比如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在动产上设置抵押,在权利上设置抵押等,有可能既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有提高了自己的信贷融资服务水平。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例3

【关键词】

网络金融;现状及其发展;未来趋势

0 引言

纵观我国现行金融行业的蓬勃发展,可以清楚地发现,网络金融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行业发展分支众多,无论在哪种类型的金融业务方面,网络金融的发展都与其息息相关。因此,伴随如今国内与世界同步发展的金融发展态势,网络金融将持续进行高效的发展,与此同时其市场份额也将不断拓展,最终全面融入我国各个金融业务的发展中去,成为与传统金融通道相抗衡的新型金融业务发展趋势。

1 网络金融的兴起

说到网络金融的兴起,可以说这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网络金融也就是我们今天俗称的电子金融,这种金融业务发展模式是借助现代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向广大客户实现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正因为这种金融业务处理模式大量借助了网络平台,因此更具有全面性和高效性,让客户的业务要求可以基本达到有求必应,实现了一体化和人性化的金融服务要求。从各个国家对网络金融技术的应用情况来看,从经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网络金融都占很大比重,在金融行业已然呈现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模式进发。纵观未来,这种发展态势将会更加激烈,渐渐占领整个金融行业发展的市场份额。这种现实情况的发展提醒我国各个金融行业发展人,务必迅速将网络金融与世界金融之间的发展关系理清,真正将网络金融重视起来,让其对我国金融行业发挥更加有利的积极作用,以紧跟世界金融发展步伐,展现我国金融发展的巨大潜力。

2 网络金融产生的背景

2.1 网络金融发展的源动力是世界经济一体化

在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之间,世界金融行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利用很多新兴的金融发展模式实现了金融发展的变革,例如金融法律大幅改变、金融管制程度开始放松、金融机构得到充足等发展模式,这些金融变革的发展无不向世人展现一个事实: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然渗透到世界金融行业的发展中去,并潜移默化地引领着金融行业向一体化进程发展,世界银行也将改变固有发展模式而转向全能银行的发展模式。而在市场中的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与金融行业的相关业务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互联网的平台更多的应用到了金融交易中来,各个金融行业之间的业务发展也将因为互联网平台的高效性实现更加良好的金融合作。

2.2 网络金融发展的推动力是电子商务和网络经济的普及

自从计算机技术被带到普通大众家里之后,网络经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更因为网络经济模式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展态势良好,所以如今的电子商务也乘着网络经济的发展之风被带上了轨道,将由如今的初级发展阶段走向更新一步的变革和发展,现在的网银和网上支付使用的支付宝这两种交易模式就是良好的经济改革的体现。网上交易模式从发展之初就备受争议,这不仅考验着银行交易系统的完善性,更考验着虚拟网络世界的安全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更要求以往拥有固定经营模式的银行和金融网络服务平台要达到完美的结合,让客户在利用网络交易工具的时候能够放心,要做到这点就要求两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相互适应地发展自身业务,相互推动地提高网上交易模式的可靠性,让网络金融模式在新兴的挑战和多变的环境下寻得更加良好的发展空间。

2.3 网络金融的技术基础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关于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的高速发展,普通的计算机网络用户是深有体会的,而这种网络信息技术不仅仅对千家万户具有深远影响,更对金融行业具有重大影响,它让金融业务的处理效率得以百倍提高,网络系统的自动处理功能大大减少了人工操作的劳动量,更让金融业务实现了网上操作,让虚拟的世界成为现实交易的良好平台。具体分析可以将其益处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系统的自动处理功能。这种网络金融业务处理功能不仅减少了人工处理的劳动量,更降低了人为金融业务操作的错误率,而且简化了业务处理程序和操作流程,在时间上取得巨大优势;第二、业务处理潜能可创造性。网络金融技术借助信息技术的发展初步实现了虚拟业务处理的便捷性,而网上业务处理还可以发掘更多更方便的业务处理功能,技术研发人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潜能不断创新出适宜于金融行业业务发展的网络工具;第三、相互合作,共同发展。金融行业使用网络信息技术不仅仅实现网络金融业务处理的高效性,更推动了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两者相互推动,将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金融行业发展和网络技术发展共同带来巨大的发展前景。

3 网络金融的发展趋势

3.1 打造服务水平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模式和创新效果更丰富的金融产品

众所周知,网络信息技术中包括数据库和各项数据处理在内的各项信息技术处理方法的广泛应用,为如今网络金融的良好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技术基础和发展平台。在这种情况之下,网络金融行业的发展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如今的发展成效,而是应该趁势头正好,利用这些越来越完善和不断成熟的信息技术,并通过金融企业人睿智的市场洞察力和发展眼光,发现客户的越来越多变的要求,从而打造服务水平更全面的网络金融模式和创新效果更丰富的金融产品,让网络金融发展之路不断快速前进。 [3] 此时,如何把握现在新兴的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平台变化,就是值得大家研究的问题。

3.2 各种金融服务品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由于网络金融模式的服务在广大客户中渐渐开始崭露头角,在不远的将来,这种金融模式将占领金融服务的大多数市场份额,不可避免地,网络金融服务的工作者和行业领导者也将越来越多。虽然这种发展态势是优良的,但同样少不了的是面对客户挑剔的眼光和越来越专业的要求,客户也必将对其进行严格甄选,因此,在严格的市场选择之下,网络金融服务业的品牌效应将逐渐展现出来,各种金融服务品牌也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品牌效应的产生可以让客户从众多金融服务提供者中辨别出更加安全可靠、信誉度更高的提供者。

3.3 网络金融服务逐渐趋于标准化和个性化

由于网络金融服务行业的工作方式较传统方式有巨大的改革,其工作环境十分特殊,需要服务的客户种类也越来越多,因此其业务操作就具有很强的标准化和个性化特点。这就要求网络金融服务业提供者在服务于不同客户时要依据客户的不同特点和要求,量身定做具有个性的产品。通过这种标准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流程可以让网络金融服务越来越具有人性化特点,让越来越多的客户产生信任和长期合作意愿。[3]

4 对我国现行网络金融的发展提出建议

4.1 打造网络金融服务的品牌效应

我国现行金融行业发展模式有多个不同的分支,包括金融控股公司在内的多种金融模式共同竞争市场份额,但是金融行业的企业发展仍然保持单一的金融模式。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发展致力于打造属于自身金融模式的企业金融品牌,这种方法很好地为自身建立金融业务的业内名誉。网络金融模式的金融行业发展也同样需要打造网络金融服务品牌,让自身的企业信誉迅速提高,带领其他网络金融服务也逐步成长。

4.2 培养网络营销服务的多样化

如今网络营销方式是网络金融服务最重要的一种经营方式,它的营销状况决定着金融网站利润走向。在现行的金融网站业务处理状况中大都缺少统一法定的服务定价,这种情况考验着金融网站的网络营销手段和能力。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平台寻找高要求的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服务要及时准确地捕捉客户的社交信息,通过发展和创新更符合客户体验要求的金融服务项目来推动网络营销的发展,从而促进网络金融服务的全面发展。

4.3 紧跟时代步伐更新网络金融信息服务理念

随着世界金融行业发展的高度信息化,互联网这个共享的平台不仅带来了巨大的商机,更考验着我国金融行业对巨大信息量的把控和对顾客越来越高要求的满足程度。在这种情况下,网络金融服务业不仅要致力于提高自身的信誉和服务效益,更要从服务理念出发,针对整个业务流程和后期的售后服务与客户的体验感受,对网站各项功能创新出更加现代化、人性化的操作平台和服务方法。只有从市场环境和自身发展趋势双向考虑,宏观把控好顾客走向和发展理念,才能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展现自身的网络金融服务优势。

5 总结

总之,我国网络金融服务业应该紧跟时展步伐,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上双管齐下,又好又快地发展。同时要在基于现有技术基础的服务之同时,紧跟技术变化,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琴,王海权.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3(03)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例4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27

1 前言

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统计局四部委联合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我国的中小企业细化为中型、小型和微型。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对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星,更为重要的是,它解决了80%以上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然而,小微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资信状况不高等原因,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贷款难的困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小微企业的“短命”问题。

就目前情况而言,虽然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旺盛,但通过银行获取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尚不足25%,除了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起步晚、机制不健全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我国小微企业良莠不齐,监管松散等导致整体的风险比较突出,银行在防范和控制方面相对不力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区域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

2 区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势头的不断强劲以及相关政策扶植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小微企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就业难的困局,而且也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14年起,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全面扶植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银监会也不断督促各大商业银行在信贷服务方面对小微企业给予优待。然而,现实情况却难以尽如人意,在小微企业总体贷款额不断攀升的同时,不良贷款率也随之增加,目前已超过了3%,区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现状让人担忧,风险不断增大的原因还需要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

上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内部监管相对不力,商业银行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时面临着较为特殊的违约风险。具体而言,其风险的独特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我国的小微企业的“短命”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了银行很可能因其破产而难以完全收回发放的信贷资产,而且小微企业的资信情况较差,坏账呆账以及不认账的现象相对突出,这无形当中就增大了银行的贷款管理成本。

其次,信息严重不对称。与一些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信用登记、评估、监管等制度相当不完善,导致银行从权威单位了解其真实的信用状况相对困难,此外,小微企业进行测评的比例也较小,所有这一切都使得银行对其资信状况无法进行精确的评估。

最后,信贷担保要求高。由于上述的金融服务风险大、信息不对称等特征,银行往往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担保要求较高,然而,有意小微企业自有资金积累紧张,持有的可供抵押的资产较少等原因,往往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这也就增大了其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

2.2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态度消极。长期以来,各大商业银行都以服务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为主,对小微企业的关注程度较低。加之,小微企业的资本相对不足,不良贷款率较高等原因,往往有意忽视其金融服务的需求。虽然近年来由于政策的扶植,各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运营成本高等原因,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还处于银行的业务边缘,银行的在应对其金融服务的需求时,态度消极、动力不足。

此外,小微企业管理模式的限制。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小,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监管机构非常不完善,运营模式缺乏统一的调度安排,面临的财务风险较高,融资的额度小且频率高,所有这一切都使其难以符合银行经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标准。

3 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构想

3.1 政府部门加快建立国家信用体系

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小微企业风险管理中最大的绊脚石,因此为了革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切弊病,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征信行业的管理,争取早日实现每个行业之间都能信息共享。具体而言,可由地方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等牵头,发展个人信用制度,再由政府出面建立国家信用体系。

此外,还有加强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在当今时代,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会对风险管理产生重要影响,诸如独立的会计、审计、管理技术咨询公司等等,这些机构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银行获取真实而全面的市场信息,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3.2 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建设

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不仅仅需要在担保、资金使用以及还款的方式和期限等方面加强协调与监管,还要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人才的培养以及优化贷款风险的整体控制模式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服务的全程管理,从而建立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对每个支行、每个信贷员产生到期未付款的每日报告,并将相关的信息存贮尽企业的资料库,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信用评估提供决策支持。

其次,要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发生信贷交易的频率很高,这就需要银行有庞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满足小微企业的服务需求。风险的管控需要大批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客户经理,这就需要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最后,要优化贷款风险的整体控制模式。这种控制模式需要依托小微企业所在的特定的行业、产业链和具体的商圈进行整体的风险控制,这也是各大商业银行进行风险防范和管控的根本。

3.3 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风险评级制度

在小微企业提出贷款的申请时,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单一地只是以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作为决定其贷款额度的依据,必须要充分考虑该企业自有资金状况、运营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等因素,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风险评级制度。通过该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抵御风险的能力、产生利润的大小等来估测其未来的还款能力,保证小微企业的融资总量低于该企业自有资金的数量。

3.4 建立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系统

上文中已经提到要建立国家信用体系,完善个人的诚信档案,作为评估其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小微企业也应仿照此模式,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系统,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力求将区域内的小微企业全部纳入信息系统之中,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符合区域内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的客户资料库,当然系统的标准以及资信状态需要银行等专业的金融机构进行审核,具体而言,主要评估该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还款能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状况如何、是否存在偷漏税等不良记录以及企业产生坏账、呆账甚至是蓄意假破产以逃避偿还贷款的可能性等等。

4 结语

小微企业的发展历来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其金融服务也在不断地完善。然而由于其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等原因,融资的渠道和方式等仍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小微企业自身三方联动,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呢先进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独特的市场环境,共同完善我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区域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水平。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例5

传统的物流金融风险管理措施主要是加强融资企业的信用管理,慎重选择质押物,在合同中明确融资企业、银行和物流企业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等。以上防控措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风险事件的发生,然而传统风险管控措施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以中铁现代和南储仓储两家公司为例,见表1。目前物流行业在物流金融风险控制与管理方面其实正处于一个转型阶段,而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很多物流企业依然采取着以上述公司相同的传统风险管理方法,这样的管理手段,存在着以下明显缺陷:成本高昂,效率低下。面对规模越来越大的物流金融业务,每个物流企业仅凭一己之力去调查融资企业的信用状况,核准质押物的质量和价值,个性化定制质押物的保管措施,以及明确每一笔业务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来讲这样做成本极高,一个物流企业面对众多融资企业和质押物进行调查会消耗物流企业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另一方面融资企业可能与多家物流公司合作,多个物流公司重复对一家融资企业进行调查,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加之物流企业在某些领域上的知识匮乏,会导致这样的风险管控效率地下。不能解决重复质押问题。重复抵押,是指债务人以同一抵押物分别向数个债权人为抵押行为,致使该抵押物上有多个抵押权负担的抵押形式。重复质押问题主要是质押信息方面的闭塞,与贷款信息可以体现在征信系统里不同,银行间的质押信息很难做到相互分享,全面收集难度很大。即使是已经质押过的质押物,表面看来也很难有任何异常。此外,质押物的权属与登记问题也是造成重复质押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仓储货物的登记混乱,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不能统一,进一步增加了对质押物监管的难度。信息的及时性、安全性与可靠性无法保障。传统物流金融监管下的信息记录往往是单方面的、静态的,融资企业、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容易产生纰漏,导致信息的及时性、安全性与可靠性无法保障。

二、物联网信息服务技术对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的影响

物流金融是指在面向物流业的运营过程,通过应用和开发各种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的运动。物流金融产生主要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目前常见的形式有仓单质押、动产质押、保兑仓、开证监管。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物流金融开始越来越依赖于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极大地改变了物流金融风险控制手段,一方面,物联网技术提供的是全是实时动态的监控手段,可以通过物联网构建的信息平台了解三方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与获得信息的成本,让银行对融资企业实现更真实、具体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货物标签以及出入库信息登记等手段,实时了解质押物情况,避免重复质押、质押物被调换等问题。并且,物联网技术为物流金融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提供新的业务模式,替代以往较之落后的、存在风险更大的业务模式。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例6

中图分类号 F830.33

文献标识码 A

虽然我们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描述信息技术在银行业的应用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效,但是,如今信息通信技术已经渗透到银行业的决策、管理、业务、服务等各个层次和领域,成为银行业生存的技术基础和业务创新甚至深层次改革的有力支撑。商业银行应重视信息通信等新技术在金融业的应用,通过不断发展和创新,构建了强大的信息技术基础,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电子化服务体系,缩小与国外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差距。

1 金融信息化

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系统工程。金融信息化有别于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当信息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后,信息技术便成为金融创新和发展的驱动力。

金融信息化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金融信息技术化,也习惯称为金融电子化,金融电子化提供的只是服务和管理的初级手段;二是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化,即通过金融电子化技术系统提供金融服务与金融信息服务。我国金融电子化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基础上的电子资金清算系统、柜台业务服务系统和金融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功能、开放的金融电子化体系,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虽然随着我国金融电子化的逐步深化,我国金融电子化深层次的问题还存在不少,但是相对于金融信息服务产业而言,前者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后者则属于发展的问题。

2 金融信息化建设意义及现状

2.1 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实现金融信息化是我国中央银行适应经济信息化时代潮流的选择,是我国中央银行提高金融监管力度,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宏观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重要保障。实现金融信息化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拓市场,更好地服务于客户以及金融业务创新的重要基础。金融信息化建设对企业同样重要。对于全社会来说,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企业的活力是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活力的基础,没有广大企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它们对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的需求,全社会的信息化将失去最根本的基础和推动力,信息社会也就更无从谈起。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关键是要实现金融信息化。

2.2 金融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发达国家金融业的计算机应用经过后台业务电子化、前台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及金融电子化创新四个阶段,金融业务己全面实现了网络化、信息化,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进入全面创新阶段,信息技术成为决定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目前正处在网络化阶段。

我国金融电子化建设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等几个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逐步形成一个全国范围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体系。

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先进技术的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是,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薄弱;金融信息化的技术标准与业务规范不完善;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亟待提高;跨行业、跨部门金融网络尚未形成;金融信息系统集成化程度不高,深度分析不够;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能力不足。

3 金融信息化对金融业的影响

在信息化进程中,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业对信息科技新成就的应用处于各行业的前列,金融信息化取得了长足进展。金融信息化是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

3.1 带来金融机构形态的虚拟化

虚拟化是指金融机构日益通过网络化的虚拟方式在线开展业务,客户直接在办公室、家里甚至旅行途中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类服务,因此金融机构不再需要大量的有形营业场所和巨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全新的网络银行正借助互联网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其终端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

3.2 对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影响

金融信息化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方式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着支付与结算、资金融通与转移、风险管理、信息查询等银行基本功能的实现方式。金融机构将传统的专用信息网络拓展到公共网络,各种信用卡、数字钱包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时在线的网络服务系统能为客户提供全时空、个性化、安全快捷的金融服务;基于信息技术的各种风险管理与决策系统(如自动授信系统、风险集成测量系统等)正在取代传统落后的风险管理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也在迅速加快。围绕客户的消费行为和需求,传统银行正进行新的结构设计,借助于信息技术重构其组织形式。金融信息化的作用将从提高金融业务的自动化程度,发展到对金融业经营方式和组织结构的深刻改变。

4 商业银行实施金融信息化的重点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国际竞争格局和人类的生存方式,引发了金融的巨大变革。其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变化趋势是:跨国经营和混业经营成为金融业的主流模式,而技术成为现代金融发展的关键要素;客户需求在主导着金融服务业的市场走向,风险管理是金融管理的核心,创新则是金融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4.1 积极推进数据集中和整合,不断提高银行核心竞争能力

以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基础的数据大集中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大趋势。“大集中”是一种通俗、形象的说法,其实质就是数据的集中和系统的整合。数据大集中可以使得银行业发展初期数据分散、客户资源割裂的状态得到改变,提升银行的管理水平,并增强业务开发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数据大集中是提高银行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一方面能够对金融业务进行即时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支持新业务的大规模、低成本扩张。

4.2 实现从以业务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

银行信息化要适应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业务运作过程进行集成和优化,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把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统一调配各种资源,为银行的客户开发、服务、综合理财、管理、风险防范建立坚实的技术基础。在服务上,银行必须从“以业务为中心”为核心的服务理念转变到“以客户为中心”。强化客户本位的服务观念,在增加业务种类、简化操作手续、设置人性化的服务内容、提升产品性能等方面加快步伐。

4.3 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风险管理的现代化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实现风险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以信息化促进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健全,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可以更为有效地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

4.4 推动银行管理和决策信息化,努力提高银行经营管理水平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在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决策支持系统。要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综合业务管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客户关系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并实现信息系统共享。要充分利用银行的数据信息,实现在数据集中基础上深层次的数据利用,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基于数据仓库的决策支持系统(DSS)能够帮助银行在决策上实现对客户选择的正确辨别和经营风险的自动预警,这将是银行业下一轮关注的焦点所在,商业智能(BI)和自动化处理等解决方案也体现出了重要的价值。

4.5 加强银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维护系统安全运行关系到银行信息化服务体系能否有效提供金融服务,是一项需要精心组织、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银行要加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技术队伍建设;加强计算机安全的定期检查,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沟通机制;认真落实安全责任制,切实保障信息化服务体系安全、平稳、高效运行;要高度重视灾难备份建设,灾难备份建设要在综合考虑运行和应急备份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稳步推进。

4.6 利用信息化,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现代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通过收集客户信息并进行充分的数据挖掘、调整和创新服务项目,设计出高附加值、特色强的金融产品,延伸金融的服务触角,是银行经营策略的核心所在。

由于中国商业银行间同质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加大了产品和业务创新力度,树立品牌效应。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主要表现在:其一,要加强个人银行业务产品的创新,重点是稳步发展新的消费信贷产品和银行卡业务。其二,要加强公司业务产品的创新,重点推广系统协议存款、人民币银团贷款、股票质押贷款、买方信贷、境外筹资转贷款、贸易融资、票据贴现业务;重点研究和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应收帐款质押贷款和与结算业务有关的各种新产品。其三,要加强房地产金融业务产品的创新,形成独具特点的住房金融产品系列和服务组合。同时,积极探索住房储蓄业务、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住房金融产品的创新。

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金融的信息化水平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后,在金融业和信息通信业的共同推动下,金融业信息化水平将不断提升,并将通过与税务、海关、保险等国家重要部门的网络连接和资源共享,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水平的提升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有振.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与战略[J].金卡工程,2004(9)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例7

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增加投资和净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的策略极易造成产能过剩,并难以抵挡全球性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应当意识到,消费需求才是一国经济增长的核心推动力,消费拉动型增长模式是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必然路径。尤其在目前经济低迷状态下,促进国内消费是经济走出低谷的最佳方案。

促进国内消费的重要途径是发展消费金融,这是一种现代金融服务,是金融机构向个人和家庭提供的多层次、多渠道的消费信贷活动。

消费金融与消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向关系。第一,通过为个人和家庭的消费行为提供金融支持,能够帮助其挖掘和激发自身的潜在需求,锻炼和提高其消费能力,成就高品质生活。第二,消费金融作为金融活动的一种类型,可以帮助个人和家庭合理配置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收入流量,维持消费支出的稳定性。第三,消费金融服务扩大了支付渠道,减少了人们对现金的需求,规避了现金支付时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和麻烦。第四,作为一种经济手段,消费金融服务发挥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和绿色消费的作用,由此推动调整产业结构。

一、我国消费金融服务概况

(一)我国消费金融服务现状

以1987年前后我国商业银行开办耐用消费品的贷款业务为开端,30年来我国消费金融服务已实现了创新性的发展。

凭借自身优势,国有商业银行成为消费金融服务的最大供给方,消费信贷规模日益扩大。1997年,商业银行消费信贷总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为4.26%,而截至2014年底,这一比重上升为18.1%。预计未来消费金融将保持20%左右的复合增长率。

消费信贷结构逐步完善,目前已开发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医疗贷款、助学贷款、大件耐用消费品贷款、旅游贷款和公务卡业务等10余种消费信贷产品。

消费金融机构趋向多元,除了商业银行这一最大供给方外,还有汽车金融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这两种专业性消费金融服务机构。

政府、商业机构和商业银行等经济主体,向公众提供多种预付储值服务,同时,消费储蓄业务形式不断更新,诸如市政卡、电话卡、购物卡、提货单、校园一卡通等以储蓄为基础的一系列支付工具也被广为接受。

消费支付体系领域里出现了信用卡、借记卡、预付卡和第三方支付等一系列依托网络支付平台的支付工具。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支付渠道在城市交通、校园消费和商家消费诸领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银行卡受理网络向中小商户和农村地区不断延伸。

(二)制约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因素

传统观念仍具有影响力,我国80%的家庭在需要资金时会选择向亲朋好友借贷,只有19%的家庭会选择向金融机构融资。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基尼系数早在10年前就超过了0.4这条国际警戒线,10年来,这一数据更是逐年攀升,高收入者占人口的15%左右,中间阶层和低收入阶层占各10%和70%强,贫富悬殊已成为我国的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和隐患。

社会保障水平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医疗、养老、子女教育和住房等重大民生问题尚未得到妥当的安排,居民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预防性储蓄,制约了消费金融服务的发展。

消费金融服务的供给侧存在缺陷。首先,尚未建立完整的消费金融体系,提供消费金融服务的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其他机构的业务尚未完全开展。其次,消费金融机构缺乏核心竞争力,鲜有创新性产品,同业间的金融产品呈现同质状态。再次,消费金融资源多集中在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中小城镇和经济落后地区缺乏相关金融服务。最后,由于支付体系没有实现统一化,导致消费金融活动低效运行,增加了交易成本。

消费金融服务的运行环境不理想。首先,缺乏规范消费金融行为的法律法规,我国仅有几部毫无法律约束力的行业规范,政府应尽快出台各种信贷标准和基于互联网的金融细则,以降低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风险。其次,我国个人征信系统还很幼稚,个人信用记录主要分散在银行、电信、税务、公安、交通管理、水电燃气等公共事业部门中,内容不完整,更新不同步。不过,近期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企业已获得央行批准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

针对消费金融发展的种种制约因素,可采取优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推动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加快消费金融产品的创新,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健全消费金融服务监管和风险控制等措施来改善。

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以下推动消费金融服务发展的两大趋势不可小视。

二、趋势一:运用互联网平台,改善消费金融服务方式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货币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具有许多优势。第一,低成本。互联网金融在虚拟空间进行金融产品的发行、交易和货币支付,在建设上省去了庞大的实体营业网点建设费用和人力费用,从而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投资,营运等方面实现了成本低廉化。第二,高效率。依靠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强大的数据收集优势,可实现跨时空和无中介的状态,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第三,注重客户体验。互联网金融在服务上实现了开放式的群体参与和互动沟通模式,在商业上实现了组织扁平化,客户信息平台化和网络化,通过数据挖掘和深度分析,为客户提供了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体验。

消费金融服务应当借鉴互联网思维,转变服务理念,改变传统的设计产品的思路,改善金融服务方式。

首先,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消费金融服务在客户资源,风险防范和资源可获得性上存在严重不足,所以应该构建互联网金融平台或者互联网金融事业部,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数据的优势,突破地域限制,加强风险控制能力,扩大服务范围,增加金融资源的可获得性,以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

其次,加强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在大数据时代,消费金融服务应积极参与和企业、政府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对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和保护,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发掘客户、深入了解客户,创造客户需求,增加客户粘度并提高风险控制技术。通过合作,改善自身技术缺陷,加强客户信息交流,与互联网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共建互联网金融大数据运用平台。

再次,消费金融机构可以学习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建立网上服务中心,降低经营成本。在保存老客户的同时,利用优惠政策来吸引新的客户,研发出新型金融产品,抢占主动权。

最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人才已经不能够满足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的发展。商业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极度缺乏既懂金融,又谙熟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今后人才培养的新方向。

三、趋势二:发挥中小银行在消费金融服务中的比较优势

目前,消费金融产业呈现多方位,多层次发展的态势,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公司和产业金融构成了行业版图。其中,由于中小银行在消费信贷服务中具有比较优势,将会提高消费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首先,中小银行具有信息优势。中小银行因其区域性特征,在信息搜集的深度和广度上占据优势。中小银行与其客户身处相同地区,受到相同金融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很有可能与客户间存在着密切的利益关系或存在其他关系链,因此中小银行可以利用人际关系,在通过正常途径获取客户信息的同时,获得更有价值的内部信息。中小银行在对潜在客户信息搜集方面也具有优势。这是因为,信贷员为了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利用与目标客户人群的诸多人脉关系,能主动去搜集更有利于自身利益和决策的相关信息。此外,中小银行的结构简单,客户信息在被收集到后能及时传达到决策者手中,降低了信息传递成本。另外,中小银行灵活的决策机制和工作方式使信贷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自行决策信贷规模,降低了委托形成的交易成本。

其次,中小银行具有成本优势。人为满足自我利益而从事有悖于委托人目标利益的经营活动时,会给委托人带来经济损失和经营风险。为了有效控制和解决委托关系所引发的问题,委托人需制定一系列合理的控制和激励办法,由此而产生的成本称为成本。中小银行在其经营中由于其组织结构简单,从而具有较低的成本。这是因为,首先,中小银行股东与经营者通常关系密切且利益一致,经营者违背股东目标利益的概率很小。此外,中小银行股东为对经营者进行有效控制和激励,通常会授予经营者一定的日常管理权和控制权,有时还会允许员工持股。最后,中小银行相对来说层级少,链短,决策周期短,因此成本也会保持低水平。

再次,中小银行具有地域优势。从网点设置上看,中小银行可以在郊区和偏远乡村地区开拓业务、扩展市场,避免与大银行的竞争;中小银行还可以走进社区,利用其灵活的机构设置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达到对区域市场的直接控制。

最后,中小银行具有费用优势。中小银行在服务收费上比大型银行要低很多,这有利于客户的资金运转。有研究表明,小银行相对于大型银行能为客户节约18%-42%的服务费用,中型银行能节约1%-20%的服务费用,这大大提高了中小银行对客户的吸引力。

所以,中小银行应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结合互联网技术,为消费金融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体验和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学江、荆林波.我国消费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及政策选择[J].南京社会科学,2010(11)

[2]杨鹏艳.消费金融的理论内涵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经济问题探索,2011(5)

[3]陈一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现状与发展建议[J].金融发展评论,2013.12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例8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在运营广州市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投融资对接服务的时候,由于缺少企业相应的非银信用信息服务系统,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融资过程中无法查询、核实企业的信用数据,形成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全与金融机构怕风险的突出矛盾,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比较突出。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企业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由人民银行下属的征信中心建设、运行和维护。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收从事信贷业务的机构按照规定提供的信贷信息,即企业信贷相关信息。而企业在信贷业务以外的信息,主要包括:分布在工商、国税、地税等政务部门的政务信息,以及水、电、燃气等部门的公用事业方面的信息,以及电商、物流等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方面的信息,统称为企业非银信息。

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能够完整地提供上述企业非银信息服务,企业非银信息分散在各个部门,企业或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企业有非银信息查询需求的时候,是到各个政府部门对外服务办事窗口进行企业非银信息查询。这个办法虽然可行,但耗时较长,无法马上得到信息查询。更别对这些信息进行指标化分析、按照信用评估模型进行计算,形成信用报告,进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进行评判。因此,广州市经济贸易信息中心(以下简称:经贸信息中心)基于广州市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研究、设计了企业非银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系统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加密技术,协调各相关数据源单位,采集反映企业信誉和历史信用状况的信息,并设计了企业信用评估模型,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企业非银信用信息服务。

2 系统设计

2.1系统设计原则和方法

在设计中小企业非银信用信息服务系统时,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

(1)面向未来的原则。系统主要目的是评判企业未来的信用状况,所以系统采集的信息应该在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历史信用状况的基础上,着重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未来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优势与风险以及未来的成长能力,为考评企业未来的信用状况提供可靠的依据。

(2)满足信息评价全程的需要的原则。系统所采集的信息要满足信用决策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对债务人进行信用跟踪控制乃至信用追偿的需要。

(3)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并重的原则。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等财务信息是评判企业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但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能力与品行、企业的管理条件与水平等非财务信息在判断企业的信用状况时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

(4)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在企业的信用信息中,企业人员的素质、经营环境、企业客户的品德等较适合使用定性指标进行描述,而财务状况与实力、偿债能力等则较适合使用定量指标进行描述和评价。

在设计具体的信用评估模型的过程中,还采用了 “五C”系统的方法来分析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五C”系统,是指从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5个方面来评估企业的信用品质。在“五C”系统中,有反映企业信誉和历史信用状况的信息,也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的信息。

2.2 系统框架设计

根据“五C”系统和相关的设计原则,中小企业非银信用信息服务系统的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数据平台作为核心,支撑上层应用系统运行。主要有几个任务:一方面,分别从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5个方面(五C)来采集、存储来自社会和政府部门的有关企业非银信用信息。另一方面,建立企业非银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细化指标的采集方式、方法做出明确、详细的规定。

(2)应用系统层,构建企业非银信用评价的逻辑模型,通过该模型以及收集到的各企业的非银信用信息的运用,得到各企业的信用评价报告,信用管理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静态评估能实现实现自我评级或委托评。该系统是在静态评估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信息的更新,自动调整企业的评估结果。

(3)运营中心贯穿支撑整个系统的运行。

(4)非银信息服务系统对接各个数据源共享平台和各类社会信息来源系统,通过信息接口,获取企业非银信用相关的系统。

具体的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

2.3 系统功能设计

2.3.1 非银信用信息的采集

企业非银信用信息的采集,实现对广州市企业非银信息的联合征集,主要包括政府信息方面和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社会公众等方面的信息。

(1)政府信息方面:按照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管理的接口规范,实现非银信用服务系统对工商、国税、地税、质监、民政等政府部门的数据的共享。

(2)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方面:按照广州市电子商务运行监测平台、广州市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的接口规范,实现信用服务系统对这些平台信息的采集。

(3)社会公众信息方面,通过网络抓取的方式,收集社会公众对于中小企业的各种评价;或者由企业自行填报;或者收集后采用手工录入的方式,形成对于中小企业的社会评价信息库。

对于采集到企业非银数据,系统采用的是数据仓库的概念,根据预设的各种不同主题,设定不通的清洗、转换规则,以满足不同信用模型统计以及用户查询的需求。

2.3.2 非银信用评估模型

非银信用评估子系统是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对企业非银信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项重要的工具,信用评估系统可对采集到的非银信息进行智能化的综合分析,最终判断受评主体的信用风险程度。目前系统采用的非银信用评估的类型的划分以下3类:

(1)自测评估模型,信用自测评估模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企业信息数据直接给出企业客观的信用评级。此模块完全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确保系统自动完成评估工作。

(2)商务信誉评估主要取决于对企业两方面的判断,第一是履行合约的能力,履约能力评级分析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的经营情况及竞争地位、管理能力、财务状况及特发事件风险等方面;第二是履行合约的意愿和历史履约记录等。商务信誉评估分析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诚信记录、履约能力、财务实力以及外部支持等方面。

(3)融资信用评估需要经过调查研究的过程,对企业信息进行核实,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的方法,揭示其融资信用等级。评估分析的主要考虑因素有:经营环境、基本经营与竞争实力、管理素质、财务状况、外部支持及企业信用记录等。

2.3.3 企业非银信用报告

企业非银信用报告查询,目前系统已实现以下功能:

(1)企业非银信用查询模块,主要是提供多条件综合查询、用户定制查询条件,方便用户查询,系统自动抓取企业综合信息。

(2)企业信用报告管理模块,经过系统信用评估模型计算,对查询得到的信用信息进行汇总,得出企业非银信用报告生成企业非银信用报告,供高级用户下载、打印;并提供企业信息用度综合统计、综合排名、生成统计报告等功能。下图为企业非银查询报告中信用评估主题的信用报告。

3 系统应用推广情况

系统建成后,经贸信息中心大力推广系统应用,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一方面,已为广州市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9000多户的中小企业和70多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有助于中小企业成功获得发展所需资金,并在银行建立了信用记录,逐步发展壮大。同时有了信用注重维护自身的提升了自身信用,增强了纳税意识,规范了管理,扩大了融资渠道,获得更好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了税收的增长、就业机会的增加。另一方面,系统通过接口建设,已直接为17家商业银行1500多个网点提供非银信息查询的服务,据银行反馈,已部分应用于企业开户的业务环节中。

经贸信息中心还通过网络技术把系统对接广州市中小企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实平台注册企业用户信息、金融机构核实企业非银信息等方面提供了服务,有效缓解了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部分问题,具体效果有以下几方面:

(1)银行和企业不再需要逐个各个政府部门的办事窗口进行企业的信息查询,有效缩短了查询所需时间。

(2)系统可以将查询后的结果汇总到一起,免除了手工比较,而且提高了比较核对的准确性。

(3)通过系统,企业信息能够及时查询验证,也间接缩短了银行机构对企业的放贷审核时间。

结语

面向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对非银信用信息的实际需求,设计与实现了中小企业非银信用信息服务系统,可以为本地区的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双方架起沟通合作的桥梁,缓解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碰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友棠,成 瑶,严碧蓉.基于“五C”系统的企业信用信息平台框架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09):95-99.

[2]张玲.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发展趋势[J].预测,2000(04):72-75.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例9

互联网金融是指借贷双方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资金交易的一种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是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这种金融模式与传统金融模式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不同,具有服务效率较高、客户群体较广、融资成本较低、风险系数较大以及产品更新换代快等特点。

(二)小微企业的含义

小微企业顾名思义就是规模小、利润微薄的企业。小微企业主要存在于工业和第三产业中,这类企业销售额、资产总额以及员工人数都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因此其发展也存在着一定局限性。不过,小微企业与大中型企业相比,由于规模小,在经营方式上就较为灵活,不用墨守成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微企业都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涉及行业很广,在我国企业结构中所占比重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透明度得到了提高

以往的金融模式在信息传递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当一部分信息只能在小范围内传递。而互联网具有开放性、高效性等特点,信息传递范围广,小微企业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在网络平台上就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和掌握金融产品信息,不必再到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中去获取信息。同时,互联网金融不同于银行借贷,企业可以通过将相关信息上报到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方式使更多的投资者了解企业状况,信息更加透明,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充分对社会闲置资金进行整合。

(二)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企业融资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和贷款利率两大部分。第一,交易成本。小微企业利用互联网融资模式进行融资时,其以往财务状况、内部管理状况以及信息情况都能够通过网络平台直观地体现出来,实现借贷双方信息对称,省去了评估考察环节,在简化小微企业的融资流程的同时还节约了融资时间,提高了小微企业融资效率,间接降低了融资成本。第二,贷款利率。传统金融模式下,小微企业可选择的产品相对较少,为了能够获取足够资金来保证企业资金链,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一些贷款利率高的金融产品。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企业选择金融产品的空间大大增加,企业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选择利率较低、适合企业现状的金融产品,降低了融资成本。

(三)促进企业完善自身经营管理制度

相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我国小微型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缺乏规范性和统一性,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存在随意混乱的现象。虽然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信贷存在着一定区别,但是都对融资企业的信用状况提出了一定要求。这样一来,小微企业为了能够及时顺利地获取资金,就不得不努力完善自身经营管理相关制度、章程,提高风险控制和监管力度,以保证企业良好的信用评级,避免出现违规行为后难以通过互联网金融进行融资情况的发生。

(四)带动行业良性循环

小微型企业在融资时选择空间的扩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身金融产品的服务质量,形成行业良性循环。拿银行业来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必然会给银行信贷造成一定冲击,如果不积极应对就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对此,银行业也紧跟金融市场发展步伐积极推出了各类网上金融服务产品以应对挑战。各金融机构相互促进,金融产品质量提高,更能够使小微企业享受到优质的产品服务。

三、现阶段小微企业常用的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分析

(一)P2P融资模式

P2P融资模式主要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为借贷双方提供融资平台或进行担保,小微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自主选择贷款对象进行融资交易。而融资平台根据企业贷款情况采取分期收取服务费的方式获取利润。P2P方式是站在第三方角度为借贷双方提供服务的,具有独立性、客观性的特点,但是由于不提供指导,所以小微企业在对金融产品选择过程中花费时间较多,容易出现交易效率低的情况。

(二)大数据融资模式

大数据融资模式的主要参与者是小额贷款公司,这一融资模式的主要流程是先由需要融资的小微企业通过互联网向小额贷款公司等借款方发起融资申请,申请时间一般是几个工作日,在此期间借款方通过对小微企业进行大量数据评估,分析其资金偿还能力。小微企业即使通过这种融资模式成功进行融资,融资完成后也不能终止向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相关信息数据,而是需要定期将企业经营管理数据传递给小额贷款公司,由其对企业资金情况进行动态监管。这种融资模式存在一定针对性,企业可以享受小额贷款公司所提供的专项贷款服务,但存在着评估繁琐的情况,而且企业所获得的资金额度通常较其他模式低。

(三)众筹融资模式

在众筹融资模式下小微企业具有一定被动性,小微企业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和展示项目优势来吸引投资方。这种融资模式相对于其他融资模式来说筹资时间较长,缺乏及时性,对于一些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作用较小,容易出现融资不及时对企业日常经营造成负面影响的情况发生。

(四)门户融资模式

门户融资模式与P2P融资模式具有一定相似性,都是在借贷双方融资交易时起到桥梁的作用。但是门户融资模式与P2P融资模式相比有两点区别:第一,提供搜索和比价服务可以为小微企业节省对金融产品的选择时间;第二,不提供担保,不承担风险可以促进金融产品得到进一步完善,提高互联网金融产品质量。

四、现阶段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小微企业融资上的几点不足

(一)互联网金融的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

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我国互联网金融起步较晚,发展存在一定滞后性,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在向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一旦出现纠纷,经常会由于法律法规存在漏洞而使问题难以得到彻底解决,这样不仅不利于小微企业顺利融资,而且还会造成互联网金融可信度下降。同时,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也不够清晰,没有制定相关政策和实施相关措施对其发展方向进行引导,容易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偏离正确轨道,而且也没有开展针对互联网金融融资的监管工作,难以切实提高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服务质量。

(二)资金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传统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大多采取面对面服务的形式完成小微企业融资,而互联网金融是在线上进行融资交易,存在一定的虚拟性。需要融资的小微企业对融资平台和金融产品的了解不够真实全面,在同客服人员就相关问题进行咨询时,由于不熟悉对方情况,对咨询结果的信任度会产生质疑。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信息传递速度较快,更有利于大中型企业融资。从这几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一些信誉度高、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在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下受益匪浅,而小微型企业则处于劣势。一些信誉不好的小微企业负责人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负债累累以至最终跑路,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存在顾虑,而不愿意将资金用于小微企业融资中去。

(三)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完全实现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互联,自身也没有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库,使得一部分信息仍然需要企业来提供。这样一来,借贷双方在融资交易过程中,借方无法在平台上第一时间获取企业经营管理相关信息,即使从企业手中取得了相关信息,对于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也无法查证,致使一些投资人不愿意贷款给小微企业,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服务质量的提高。

五、对于互联网金融服务于小微企业融资的几点完善措施

(一)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政府应当重视对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应当对各互联网金融管理平台提出一定要求,要求其针对小微企业融资交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政府相关部门应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彻底解决一些问题,促进互联网金融稳健发展。同时,政府还应当设立专门负责互联网金融融资监管工作的部门,安排人员对其运营状况采取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切实提高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服务质量。

(二)提高资金的安全性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例10

金融电子化概念

金融电子化是指采用各种电子化设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实现各类金融业务处理自动化,从而为客户提供多种快捷方便的服务,并为各级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完整、科学、准确信息的过程。

金融电子化作用

由电子信息技术与金融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现代银行经营模式――金融电子化,是金融业的第一生产力,是金融业务与管理的一项创新,它极大地拓展了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电子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拓展了金融服务领域;提高了金融服务质量;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与现代银行的关系;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金融电子化研究意义

在知识经济挑战金融业的背景下,国内金融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更为严峻的新挑战。本文比较研究了中、美两国金融电子的产业发展状况,借鉴了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先进经验,分析了中国金融电子化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策略。本论题对于国内金融业的决策层,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参考价值。

中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状况

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的最大变迁莫过于金融电子化的发展。按照“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电子化的发展策略,经过十几年的不断努力,现已形成了总投资逾50亿元,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子化产业格局。国内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水平迅猛发展,招行、广发、深发、光大等银行率先在所有营业网点实现了大机集中处理业务的模式;在综合业务系统方面,工行、建行、农行、光大、深发等已经完成了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的开发工作,其他商业银行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开发过程中;在网上银行方面,继招商银行1995年率先推出国内首家网上银行后,各家商业银行相继跟进,陆续推出了各具特色的网上银行;在商业银行内部电子化方面,数据仓库技术、数字存贮技术、电子识别技术近年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其他新兴业务方面,移动银行、呼叫中心、个人外汇买卖等,都已有系列产品推出。由此可见,国内金融电子化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电子化手段已在国内银行的发展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理论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财经、金融及MBA院校,对于金融电子化的研究,长期以来停留在两个极端:一是理论和实际案例过于陈旧,没有适应现今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的形势;二是既有研究对国外经验不够系统,或者片面引述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和案例,导致与国内实际情况脱节。

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金融电子化主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缺乏统筹规划,从而导致的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问题;由于观念陈旧,从而导致的金融电子化系统管理水平低下问题;由于国内金融电子化发展起点较低,基础设施簿弱。由于上述原因,造成了中、美两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巨大差距。

美国金融电子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美国的金融市场与银行业经营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高科技的运用与发展更居于国际金融同业前茅。因此,探究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轨迹,应能约略梳理出国际金融业高科技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历史及现状

美国著名的MIS专家K.G.Laudon指出:“在美国,70年代是IT技术支持业务,80年代是IT技术运作业务,而到了90年代则是IT技术再造业务。”这种说法,基本上概括了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的渐进演进顺序以及不同年代的发展特点。

近年来,金融电子化对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花旗银行的ATM目前已能处理150多种交易,从现金存取到共同基金投资,甚至进行股票交易,使客户加深了对银行的依赖程度。同时,以电子化为特征的新兴业务,如ATM、POS、CDM、网上银行、企业银行、移动银行、全天候自助银行、CALL CENTER、数据仓库技术等层出不穷。

互联网的出现可谓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人类信息时代的到来,由此形成了金融业全新的经营模式――网上金融。1995年10月,美国在因特网上成立了全球首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省略)。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内外金融企业都在考察因特网所能提供的金融业务机会。在美国,已在因特网上建立网址的银行有150多家,且在未来4至6年内将以年均90%的速度不断递增。其近期发展目标包括:建立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建立全球银行间的网络系统;创建银行内部通讯网络;实现数据集中处理、挖掘、采集、分析等。

同时,金融工程日益为美国银行业重视,其承担的是向特定用户提供能满足其需要的服务方案。该方案包括尖端金融产品的设计、证券承销安排、资金的吸收与分流、产品开发与信息处理等。银行招聘一批精通投资银行和企业业务和金融、法律、税务方面的专家,将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客户综合服务网络,向客户提供能满足其要求的、独特的服务方案。这种方案是标准化的投资机会及储蓄、信托方式,配合客户独特需要而组合成的最低成本方案,即“固定客户制”。其实现的载体就是客户综合服务网络,通过该网络使银行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客户信息资源,发掘潜在客户,加深银行与客户的定向信息交流关系。

目前,美国金融业一方面已经取得了电子化时代金融产品的相对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仍在加快对信息技术的战略性投资,以增强其在国内乃至全球金融业中的核心竞争能力。

理论研究状况

美国商业银行电子化历程造就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成熟的理论。其中美国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mpany)的M1-M2-M3理论,是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理论的核心。M构造理论是指银行信息技术管理的三个层次,该理论也就是银行信息技术成本的概念化。

M1层技术属于提供技术的厂商而非银行,且该层的技术、产品已较成熟和普及,故对银行的竞争优势影响不大。M1层的关键是商业银行如何吸收消化厂商的技术而提高处理效率,及选择标准的处理体系结构与平台,努力制造规模效益。

M2层主要用于开发银行内部应用软件和提高业务人员使用电脑的技术,并把银行的策略通过M2层推向市场。传统上美国银行倾向于自己开发M2层的应用软件,力图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独有的软件。但实践证明,M2层上自己开发出的软件与对手的基本雷同,且都是低水平重复。同时,要为此投入巨额资金以及承担开发失败的风险。因此,美国银行业得出结论,M2层的软件不值得自己动手开发,而应在市场上购买。

M3层反映需求和信息技术的结合,是销售、决策和业务的分析和管理。该层是银行制胜的关键及投资的重点。应尽可能使该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否则,M1、M2层的投资效益就不明显。目前,对M3投资已成为美国银行业的重中之重。

美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信息技术在美国商业银行业务中的应用,已经从以往对业务处理的支持和模拟,转向广泛深入运用于投资理财咨询、金融业务咨询和管理决策支持等方面。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客户化趋势;集成化趋势;业务外包趋势;流程再造趋势;金融衍生趋势。

上述五个特征表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已使银行业同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之间产生了高度相关性。银行业的金融创新高度地依赖着高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今后,商业银行金融电子化的水平决定着银行的金融综合科技实力,决定着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更是衡量银行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志。

美国金融电子化的经验和教训

产业发展经验 探究美国金融电子化蓬勃发展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美国银行金融创新,成为其金融电子化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二是近年来,美国商业银行通过参与同业的合并与兼并,参与混业经营,以完成经营结构的重整,从而向大型化、综合化、科技化的超级银行发展的举措,为其金融电子化注入了新的动力。

产业发展教训 美国银行业的高科技运用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繁荣,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正是高科技在银行的广泛运用,也给美国银行业带来了负面效应就是金融风险。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高科技犯罪给银行业带来的风险;信用卡犯罪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犯罪现象;电脑网络导致的高科技“污染”;银行高科技本身缺陷导致的危险;银行高科技带来的法律及其他配套制度问题。

中国金融电子化的发展策略

中国金融电子化在发展策略方面,必须考虑我国的现实国情,但这些并不排斥对国外金融电子化发展经验的借鉴,甚至可以说,只有通过对国外金融电子化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学习,方能使我国的金融电子化少走弯路,更快、更稳的赶上国际银行业的发展水平。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金融电子化发展对中国银行业的借鉴意义主要包括:完善的电子化基础设施;应用系统的高度集成与整合;拓展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电子化服务;促进信息技术与金融业务的有效结合;重视客户信息的管理;重视技术标准化建设;重视相关配套制度环境的建设。

在比较研究美国经验时,一方面要注意吸收美国的先进经验和先进理念,注意总结国外银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另一方面还要注意中国的国情,总结国内银行本身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国内银行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此基础上,充分研究当前知识经济的社会背景,充分考量在上述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差距和优势,做到扬长避短。

发展目标

金融信息服务行业现状例11

国内外有关理论研究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主要成因是信息不对称。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弱质性,即企业规模小、信息获取难、抵押不足等因素,以及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原因,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融资约束。根据信贷配给理论,Stigliz、Weiss认为,银行融资服务对象“重大轻小”,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使部分借款者被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无论其愿意支付多高的利息都无法得到贷款。由于小微企业处于资金需求的长尾,往往会被传统商业银行体系忽略,而民间借贷利率高、风险大,使小微企业贷款举步维艰,面临严重的融资困境。

2.互联网金融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地发展,2012年以来,有学者指出,互联网金融克服了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造成的商业银行体系对小微企业“惜贷”现象,使小微企业及时获得生产经营所急需的资金。他们认为,这种不同于银行间接融资,又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契合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征

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之间的协同合作优势,使得融资双方的供需对接形成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融资模式创新。

1.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分析

从企业生命周期来看,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重点有较大差异。处于初创期的小微企业经营信心低,融资需求高,更偏向信用融资或时效性高的金融产品;步入成长期的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上升,融资需求旺盛,融资频率较高,需要循环授信类产品,对POS设备以及小微企业现金管理服务的需求开始上升;处于扩张期的小微企业由于扩张和转型升级需求,信贷需求较高,对小微企业资金管理服务需求较大;而步入成熟期的小微企业偏好低利率抵押性贷款产品,对供应链资源整合服务以及小微企业资产管理需求较大。

2.互联网金融模式特点分析

互联网金融是指互联网电商、P2P平台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依托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支付技术、搜索引擎、大数据、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和手段,介入金融领域,提供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在为小微企业融资服务方面优势明显:

(1)互联网金融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信贷市场的效率大大提高,“交易的可能性边界”得以拓展,金融中介和市场有可能被互联网替代。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支付便捷,信息处理和风险评估通过网络方式进行,资金供需双方在网上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均不起作用,市场充分有效,逼近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中介状态。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评估过程就是建立在大数据和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及云计算基础上的,通过电商平台、第三方支付组织和社交网络所积累的小微企业交易信息和信用数据,再结合海关、税务、电力等外部数据,构建互联网信用评价体系和信用数据库,通过搜索引擎对这些海量数据进行挖掘与云计算信息处理,最终得到的逻辑与规律信息,往往比小微企业自身提供的财务数据更加真实。同时,当贷款对象违约时,互联网金融企业还可以利用网络公布贷款对象的违约行为和降低评级信息,提高违约成本,显著降低了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在小微企业缺乏抵质押物的背景下,有助于降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信贷风险。

(2)互联网金融提高了资金配置效率。如前所述,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信用等级的评价以及风险评估主要通过数据挖掘及分析完成,大大缩短了借贷双方的信息收集过程和信用评价时间。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通过搭建开放的网络金融平台,使客户通过平台利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络进行联系和沟通,实现在线自助式融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多方对多方同时交易,增加交易达成的几率和信贷批量化处理的可能,提高信贷交易的签约效率。在授信条件方面,互联网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高速处理,已经掌握了每一名借款者的信用状况,因此互联网金融没有过多的抵押、担保要求,其效率远高于传统金融的资源配置。此外,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的先进技术使得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不仅可以跨时间、空间点对点地满足企业信贷的个性化需求,而且放款速度和贷款审批流程变得更加快捷简单,极大地提高了信贷业务的资金配置效率,更加符合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短、频、急”的特点。在资金成本方面,互联网金融贷款月息约为2%-3%,处于银行贷款与民间借贷之间,是小微企业可承受的资金成本。

(3)互联网金融契合小微企业数量众多的特点。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信贷业务具有了更高的参与度和透明度,信贷业务的边界范围大大拓展,市场参与者更加大众化和普及化。互联网金融机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将投资者的闲余资金整合起来,在满足广大投资者投资需求的同时,扩大了小微企业融资“资金池”的供给容量。由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既小额又个性化,微型企业更由于财务信息不健全、缺乏抵押担保、业务类型单一等因素,难以通过传统金融机构客户资质审核,基本被排除在间接融资大门之外,而互联网金融争取的正是“二八定律”中80%的“长尾”小微企业,其普惠优势能将更多的小微企业纳入到信贷市场中,满足了小微企业“小额”融资的可得性。

三、互联网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融资中的缺陷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元年,经过2014年的迅速发展,2015年以来,互联网金融更加如雨后春笋般地野蛮生长,大大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同时,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缺陷和风险不容小觑。

1.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体系缺失

互联网金融准入门槛低,仅仅凭借一台电脑,一套几百元的源代码就可以搭建一个P2P网贷平台,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恶意骗款跑路,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作为金融市场的“新生儿”,目前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较为有限,除了刑法中的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外,监管部门并未就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原则和具体方式作出更多的规定。同时,由于实践和市场变化较快,互联网金融业态尚不成熟,监管部门也还需要进一步观察等待。由于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互联网金融基本处在游离于法律范围之外的无标准、无监管状态,有的P2P网贷平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如理财资金池模式、庞氏骗局等,扭曲了小微企业的网络融资,演变成为非法集资,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程序。

2.互联网金融企业存在运营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引发了跟风浪潮,成为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吸引了众多金融机构蜂拥而上。但跑路事件的频繁发生,反映出互联网金融存在着突出的运营风险。2015年两会期间,互联网金融良莠不齐的运营问题备受关注。一方面,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风控能力弱,经营不善导致操作失误和信息系统故障,无法有效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要;更有些金融机构为牟利而借互联网金融产品之名进行非法集资,导致小微企业对互联网金融信心受损。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以大数据为载体,高度依赖数据的记载和传送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某一环节的失误将导致数据失真,造成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小微企业的风险损失。倘若交易系统受到黑客破坏、盗取客户信息,将扭曲小微企业的信用评级,给互联网金融企业和客户带来巨大损失。

3.小微企业对互联网金融过度依赖

互联网金融凭借融资渠道宽、融资成本低、快捷便利等特点,成为小微企业融资的新模式,甚至已经成为部分小微企业唯一的融资渠道。部分小微企业忽视潜在风险,“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过度的依赖互联网金融,导致资金成本上升,并且互联网金融机构满足于现状而不重视金融产品创新,不能及时提供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导致小微企业不能及时取得贷款资金。

四、弥补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融资缺陷的对策

互联网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融资的风险正在不断加剧,借鉴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化解互联网金融对小微企业的融资风险、确保市场的稳定和长远健康发展显得迫在眉睫。

1.借鉴美国监管经验,建立健全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美国在传统金融监管法律的基础上,新增了针对互联网金融特有风险的监管法规,美国货币监理署(OCC)在市场准入和服务监管方面设立了严格的监管制度,在服务方面,OCC和美联储了相应的《技术风险管理》、《FDIC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检查程序》等监管条例,要求互联网金融机构内部分工明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结合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态势,首先,监管部门应严把市场准入关,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将可能危害小微企业利益及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确保金融交易的安全性;其次,加快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监管法规,实施规范化监管,确保在线融资服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明确融资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互联网金融协议和数字签名的有效性提供法律依据。

2.高度重视数据风险,全面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

以网络技术为保障的互联网金融使一切交易活动在无声无息中广泛进行,互联网的脆弱性是互联网金融本身固有的风险漏洞,建立互联网金融系统风险预警机制势在必行。一方面,数据的安全性对互联网金融系统至关重要,数据的缺失将影响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间的正常交易,因此,对存储数据进行保存及异地备份,才能防止数据遭受破坏和泄露。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拥有的大数据安全问题更加突出,电子保密信息的泄露将会给交易双方带来不可想象的严重后果,因此,互联网金融企业除了运用传统的金融风控手段外,还要引入微贷技术中的信息交叉检验方法,实现企业非财务信息内部、财务信息内部、非财务信息与财务信息间的多重逻辑验证,全流程控制信贷风险。

3.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瓶颈。因此,允许互联网金融全面接入央行的征信平台,建立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对接机制和信用信息交换机制,才能实现征信信息共享,形成央行征信系统和互联网征信系统的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一些地区建立起自己的网贷行业协会,试图实现会员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如上海资信建立的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提供服务的征信系统——网络金融征信系统(NFCS),实现网贷企业征信数据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