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4 09:24:47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例1

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是否能有效实施,取决于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课堂学习的主要目的是知识的传递,教师的教学重点是传授学生考试所涉及的所有知识,并让学生全部掌握。如果教师坚持传统的教学理念,只是将重点放在学生知识的掌握上,那么,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将难以顾及。而在新课程理念的倡导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就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新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还要具备高水平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所侧重,并将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因素充分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这样的教学,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受到道德的熏陶,进而能收到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一个指导者、参与者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自觉主动地去学习,不仅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进而能在学习中形成健康的人格。职教中心的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愿意学习,厌烦心理十分严重。如果教师一味地刻板说教,强制学生学习,将会适得其反,对教学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自觉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逐渐会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会对学习产生正确的心态。这样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

(二)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脆弱,职教中心的学生也不例外。因此,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看待。不管是学优生还是学差生,教师都要“一碗水端平”,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千万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人。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教师应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有所发展。二是既要多肯定学生,也不能滥用表扬。在学习中尊重学生、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这样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但是,一些教师滥用肯定和表扬,不管是什么情况,哪怕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也是一味地肯定、表扬,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际交往越来越密切,对人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职教中心的学生毕业后将进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的人际交往、团结协作能力将直接受到考验。因此,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形成合作意识,端正心态,正视自己,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评价,提高人际沟通、交往能力,以便为以后走上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引导学生有效阅读,加强学生的德育渗透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用的都是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素材。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活动,可以让学生与作品、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进而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熏陶,并会对学生的人格养成起到积极的影响,从而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渗透效果。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课内阅读。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大多是经典作品,内涵丰富,代表性强,是进行德育教育的范本。教师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的讲解,让学生深刻领受文章内涵。另一方面,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自主阅读、联想与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在学习中受到作者思想的熏陶,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二是课外阅读。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大量的作品需要学生在课外自己阅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正确指导,比如,给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不同的书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分享学生的阅读体验,等等。通过大量有益的语文课外阅读,学生的眼界宽了,心灵滋润了,道德修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四、注重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例2

二.言传身教

充分张扬教师在德育因素中的自身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固然许多事有赖于学校的一般规章,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对面交往的教师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人的心灵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是无论靠教科书、靠道德说教、靠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德育作用是巨大的。这体现在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而且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因而,教师也是重要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要有爱心。爱便是教育。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是做好全部德育工作的基础。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笔者与学生平等相处,注重与学生思想的沟通,注意理解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并注重对学生情感进行关怀和指导。同时,尽可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德育的主体地位,“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激发学生兴趣,树立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门别类地进行指导,如:高中生心理障碍与调适,女生安全问题,怎样看待自身与家庭,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怎样提高学习效率等,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及时得到解决,在老师爱心指引下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做出表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为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学生仿效的对象。教师自身良好的人格魅力不仅使老师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而且良好的教师人格形象本身就给学生成长提供“最直接、最有益的营养”。在语文教学中,笔者深入钻研教材,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注重教学艺术的提高,用自己过硬的本领打动和征服学生。笔者注重提升自己的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笔者注重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关心学生但也严格要求学生,对待学生公平公正,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保持身体和心理健康,以良好的师表形象和职业道德出现在学生面前,引领他们健康成长。语文教师是德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语文教学中,德育内容的选择,德育方法的采用,德育机智的展现,德育效果的形成,都是教师主动参与德育过程的结果。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动参与到德育过程中,既教书,又育人。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例3

一、我国文学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各个领域都到了进步,尤其是在电影行业、舞蹈以及音乐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发展,这吸引了许多学生的关注和重视,并且产生了相应的兴趣。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中,互联网技术渗透到了每个人的生活中,一些学生甚至沉迷于网络游戏中难以自拔,有些学生痴迷于网络小说,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语文教育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相应的文本内容,还需要熟悉作者的实际创作背景,并且咬文嚼字,了解其中包括的深刻内涵,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这些的学生寥寥无几,学生不懂得什么才是文学魅力,会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并且无法得到收获以及成果。

2.学校忽略语文课程

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都会组织各种比赛来提高学生的热情。然而,在各种类型的比赛中,语文学科的竞赛非常少,大多数竞争仅限于物理和化学。而忽略语文教育,使学生觉得语文课程不重要,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来学习语文。同时在校外辅导的课程,也主要是关于物理和英语学科的,一般不开设语文教程。长期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慢慢消退,最终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增强文学教育渗透措施

1.改变教学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他们的教学理念,充分考虑学生的语文基础,了解文学教育的意义。同时,有必要了解学生的特点。把文学作品中可以引起学生兴趣且具有学习价值的内容作为重点讲解对象,引导学生从点到面,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所以,学生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确保整个教学课程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学习,将文学教育贯穿于教学,使学生对文学感兴趣,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力。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深入

了解文学作品高中语文老师要通过给学生渗透经典的文学作品,使学生成为一个高素养的人才。从多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层挖掘,反映了文学作品的人文性。教导学生运用重难点切入法、情境切入法等分析问题,比如,在对沈从文的《边城》这篇文章解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情境法,让学生着重抓住文章的情节,从而理解作者纯真的爱,没必要探究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感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以此达到文学教育的目的。

3.科学教学、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内容。教师需要加强对语文教材的理解,并且通过应用自己的文化素养,有效地挖掘和把握符合学生健康发展要求的文学内容,并且应用科学的教学思路以及方式。学生在了解文学知识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特别的美感,并且看到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从散文等文学作品中获得养分。在讲解散文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看到散文的美妙以及优雅,体会其中包括的诗意。比如,在读朱自清的《春》的过程中,需要体会其中的趣味、清新,体会柔柔的细雨、鲜艳的花朵以及嫩绿的小草,体会其中包含的艺术美感。同时还需要让学生产生对文学的阅读欲望。文学中富含情感,教师需要让学生体会到其中包括的情感,并且提升学生的文学品味,避免应用传统思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条件,在针对性的课堂情境中,体会到诗歌的美感,并且置身于艺术殿堂,在富有激情的朗读和学习中,发展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

4.结合自己特点,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指导者,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和深化,教师的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高中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文学,选择不同的教学风格,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文化成就,而且可以结合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使教师的语文教学更轻松和舒适。高中语文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学修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善于指导和组织汉语学习和有机渗透文学教育,真正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例4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如果还是处于以往传统的教学环境下,是很难实现这一目的的。在以往传统学习环境下,学生只能被动接收知识,很难从中体会到文学意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构建开放并且具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以此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也只有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才能感受到文章中所存在的文学价值。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苏教版必修二《荷塘月色》这一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感受大自然,通过大自然的美让学生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荷塘月色》属于写景状物的散文,在文章中我们不仅能发现很多优美隽永的语言,还能发现很多精巧并且独特的艺术构思,为此,教师在对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文章为学生创设一副“荷塘月色”情境,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雨的气息、荷的清香以及水的光彩,而这一过程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以及风光,进而就能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首先要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课堂环境,构建出开放并且具有活力的语文教学课堂,这样就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文学教学。

二、加强课堂导入,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属于其中较为重要的环节之一,而这对于文学教育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导入过程中都如果处理的较为得当,学生就能够快速的进入到语文课堂学习当中,进而就能很好的开展文学教育,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导入过程中,处理的不够恰当,学生就很难进入到学习的状态,这样就不可能对文章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感悟和理解,更别提要进行文学教育。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对课堂导入的重视,处理好语文课堂导入,以此来为文学教育打下基础。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苏教版必修二《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文章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先带领学生共同回味一下“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以此来体会一下作者欧阳修游滁州,并且沉醉山水的无限情怀,让学生明白文人墨客心随山动、寄情山水的情怀,在此之外,教师则可以对学生说,《念奴娇•赤壁怀古》这篇文章的作者苏轼就是在观赏赤壁之后所写出来的,以此来引出这一次所要学习的文章,之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这样学生就能在歌曲中感受到长江的波澜壮阔,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朗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从而就能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

三、通过各种渠道调动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

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适当的文学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调动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文学主要指的是人与自然,或者人与古人,又或者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对话,而文学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高中文学教育的目的变味了,变成了对成绩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就一定要提高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从而才能真正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推荐学生一些名作,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汲取文学养料,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文学作者,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开展“文学经典阅读”活动,并且让学生写出自身的观后感,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长期以往下去,学生的文学素养也会随之上升,进而就能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语文文学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学教育这一目的。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例5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文学修养

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进行表达的一种艺术。一个人如果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那么这个人所拥有的生活、情感、实践的经验也就较为丰富,同时其表达能力也较强。一个具备较高文学修养的语文教师会更受学生的敬爱,只有敬爱才能生成热爱。所以,想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文学教育,教师自己就必须加强阅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一个语文教师每年不读五六本书,几年之后,他就不能当教师了。”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具有极大的自主性、开放性和人文性,特别是教材选文,包含了相当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十分鲜明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无论是章节编排还是内容的选择都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面对如此内容丰富的教材,如果教师自身缺乏足够的文学素养,那就难以真正地挖掘出教材所蕴含的意蕴,也难以帮助学生架起与文本进行沟通的桥梁。如教师在讲授《女神》时,若没有足够丰富的知识储备,就没办法和郭沫若的后期作品进行比较,也不能使学生全面了解郭沫若及其文学创作,课堂就没有了情趣。所以,语文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以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和学生进行心的交流对话,或如高山之瀑,或如长河激流,抒情叙事,皆成文章。“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更重要”,作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教材中所包含的文学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知道该从什么地方着手去教,才能够让所教授的内容更加吸引学生。

二、鼓励创新,拓宽学生文学阅读视野

大量文学作品的阅读,能让学生对生活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受到思想和审美熏陶。在对学生的阅读有效性进行衡量时,不应只注重阅读的量,还必须要重视阅读的质。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于文学与阅读的内容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教学要求也十分注重实用性。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文本来教给学生具体的阅读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变机械灌输为鼓励创新,即鼓励学生创新性阅读,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地对文学作品进行拓展、延伸,也就是要超越文本,超越束缚、禁锢、定势,尽情享受创新阅读带来的乐趣,大胆展示内心的感受,实现历史与现实的沟通。

在进行文学教育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开认识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大门,为学生展示出真、善、美的新天地,为学生创设出陶冶情操、完美人性的良好外部环境。教师要清楚认识到,文学教育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就能够发挥出效果的,而重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我的体会。例如,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只有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朱自清还是一位诗人,因此在“荷塘月色”中还蕴含了诗性美的三个元素:音乐美、词藻美以及意境美。同时,还必须要认识到课外延伸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延伸阅读来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并以此来丰富自身的情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

三、精心指导,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文学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学观念。语文教师不能只注重各种语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在对各种文学形象进行解读时要防止步入僵化教条的境地,不能将教师个人的阅读鉴赏体验强加给学生,而必须是经过学生自己的想象力与情感的内化。当学生能全面立体地去感受文学形象时,就能够对自己的人格和辩证思维进一步完善,并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蕴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而非去直接界定或得出一个结论,影响学生的判断。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通过这样的方法来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并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文学鉴赏的乐趣所在,学会如何独立去思考、感悟。例如在教授《项链》一课时,作者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这个过程来对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进行了批判,同时还批判了享乐主义思想,但是如果只是告诉学生文章批判了什么,那么学生就可能产生出“女主人活该倒霉,文中人物都是自作自受”等类似的想法,而不会去想到小人物自身的艰难处境,也难以理解小人物在底层进行挣扎的那种悲哀命运,到最后连起码的同情心也不会有了。然而这种教学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不能说都是教师的错误,很多时候是现行高考制度导致的悲哀。

文学是一种艺术,有其自身所独有的个性,这种个性并不是一些笼统的大概念能够概括的。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在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做法却与此相反,我们的语文教学造就的是千千万万个读者最终却只有一个鲁四老爷、一个王熙凤。要怎样才能够改变这样的现状呢,最好的做法就是能够引导学生去自己进行体验。《项链》一课不仅仅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路瓦栽夫人的爱慕虚荣,还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路瓦栽夫人的诚实坚强和勤劳以及在后来面对佛来思节夫人时的巨大勇气。为此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你是喜欢十年前的路瓦栽夫人还是喜欢十年后的路瓦栽夫人,请给出理由。”由于对文章的理解、学生自身的认识水平和体验等都不相同,那么观点、理由等自然就不会相同,这是很正常的,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鼓励他们。

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文学写作兴趣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例6

高中生是国家建设的后备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对促进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学生接收的信息鱼龙混杂,容易受到诱惑和影响,走上歧路,所以德育教育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内容。德育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但是其他学科教学中也要渗透,尤其是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情感的语文学科。

一、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教育以让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为目标,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人品德方面,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及时发现不足,完善自身品德;第二,家庭美德方面,让学生热爱生活,尊重家人;第三,社会公德方面,让学生时刻注意言行举止,自律、友好;第四,环境道德方面,让学生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1.培养高中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和举止。高中学生易叛逆,常常自以为是,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材内容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教学内容的事例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2.促进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改革。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让教师注重素质教育的意义,从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改变的同时,促进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符合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

3.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语文学科有自己的特点。它不仅要向高中学生传递语文基础知识及汉语言的精髓,而且更应该利用经典教材把德育教育和语文知识教学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要求,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和高学历的人才,增强全社会的道德意识,从而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措施

1.将相应的语文教材内容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是渗透道德事例和情感方面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规范。对于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故事,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用他们的爱国事迹感染高中生,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有助于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举止得体、思想端正。而对于体现亲情、友情、高尚情操的内容,教师要找寻相关内容,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提高课堂效果,这样既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枯燥的模式,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让学生情感更加丰富、正直。如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老人与海》,文中渗透面对艰难勇敢拼搏的勇气和信念,教师不能只注重普及经典、教授词句和理解能力,可以让学生举例子,让他们明白这种传统美德。再如《师说》的课文教学中也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2.根据当代高中生的特点渗透德育教育。随着网络在社会上普及度越来越高,一些不良信息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根据调查显示,当代高中生的道德标准下滑,很多人自私、自负、狭隘,甚至还将正义、诚信、责任、孝顺、爱国抛之脑后,他们不关注德育,不关注传统文化,盲目追求虚荣和金钱。如何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因此,教师要深入调查,分析当代高中生的负面情绪和思想,找到共性,在教学中加以引导,有针对性地教育,将他们引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这个过程不仅要在课上进行,也要重视课外的德育教育,注意角色转换,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沟通交流,无形中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现在很多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好,孩子生活得很幸福,当生活遭受变故的时候,很多孩子表现得很脆弱,甚至会自暴自弃。在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笔者让学生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心血,这是怎么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什么样的人才是真的勇士?什么样的人才能融哀痛与幸福于一身?在课上完以后,笔者把这个问题转移到德育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更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在面对挫折和坎坷时,要做生活的勇士,奋斗的过程会有痛苦,也会有幸福。这样的德育教育能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3.在课后作业中融入道德教育。语文课堂要进行德育教育,课外也要进行。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目都会渗透关于道德方面的内容,如2015年北京试卷作文题目之一《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题目要求“自选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你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你的情感”,足以体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布置作文任务的时候,题目要有利于德育教育,如《看到老人摔倒扶不扶?》,然后教师在课上进行点评。

四、结论

总之,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措施外,高中语文教师还要与各学科教师加强沟通交流,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

作者:黄丽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例7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年龄、性别上的差异,不搞特殊化教育。学生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每一个学生生活的世界都是不同的,表现为智力结构体系、学习风格、人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同时具备成熟和幼稚两方面的心理特点。为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随着学生生理、智力的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价值观已经有了一定的定性,不要进行强迫性的教育;其次,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不足,情绪多变,是非的判别能力还有限,仍有不少的幼稚性和依赖性,对此,教师在教育时,要使学生差异性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就要公平地对待学生的差异性,将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在教学中实现与学生的交往,将整个课堂看做一个和谐自然的生态体系。教师作为一个领航者,面对不同学生的德育教育应有明确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指向性,要积极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契机,及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高中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加上他们处在青春阶段,课堂上,教师或同学的一个小幽默,或者是不经意间谈及某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学生便会趁机笑一笑。碰到这样的情况,我多数也会莞尔一笑,就当是让他们放松一下。例如一次上课,我在巡视指导阅读时,不知道是谁的手机来电了,铃声是“XXX,Iloveyou”,学生一阵哄堂大笑。此时教学的灵光从我脑海里一闪而过,当下便决定,由这一个契机与学生探讨一下这些90后学生的爱情观以及在学生阶段应不应该使用手机的问题,让他们在这个充斥着快餐文化的时代中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是非意识,让学生走出青春期盲目迷茫的情感沼泽,提高判断力。于是,在一阵笑声过后,我敛住了笑脸,郑重地说道:“爱,是永恒的话题。在人漫长而又短暂的一生中,爱便是严寒冬夜中那一盏暖和的灯,也是我们心底深处最柔软的牵挂。手机虽好并方便,但它对我们也也有深刻的影响,手机不但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情感生活。”

三、结合课文教学及相关内容,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标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了很多的优秀文章,这些文章既具有很深的文学价值,又具有极大的思想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如有意识地加以挖掘,并向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这对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高尚品德的崇尚、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等无疑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首先,结合课文教学及与其相关联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渗透。现在的高中学生有很多优点,如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较强等。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自己为中心,自私自利,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认为父母为他们所作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这是一首带有自传性的抒情诗。在这首诗里,诗人以幼年生活为背景,集中描述了自己的保姆——大堰河一生的悲苦经历,抒发了他对保姆大堰河及劳动人民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以及作者对中国广大劳苦大众的赞美。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亲情的可贵,让他们学会珍视亲情。其次,《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廉颇是赵国的一名杰出的将军,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但是渑池支会过后,蔺相如的官超过了廉颇,于是两人关系就僵硬了。但后来蔺相如的“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共存。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这番话感动了廉颇,以致出现了“负荆请罪”这个历史典故。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相互团结。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例8

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语文阅读新教材中选用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加之语文教学本身富有美的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和创造性的因素,教师以此作为载体,极有利于美育的施行。当然,对于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教师在进行美育的教育渗透时,要各有侧重、区别对待。

首先,对于文学作品诗歌、散文教学中的审美,可重点从语言、意境上把握。

语言是支撑文章的基石,离开语言,文章即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散文的语言纯美睿智,它们都营造了至真至善之美,教师可以此作为切入点,使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反复朗读、咀嚼、品味,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还可引领学生由作品的浅层深入到作品的深层,导之入境,体会作品的意境之美,从而受到美育的教育。

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古体诗《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见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壮美:“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唐军守边将士们在西北边塞飞沙走石、雪寒风厉的恶劣环境中豪迈坚强的精神风貌。这里,诗人把“风之狂”写成了可以把“如斗”的大石头吹得满地乱滚,大胆的夸张和贴切的比喻连用,愈显得形象、生动。因此,教师只要让学生抓住作品中直观性的语言描写,激感,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引导,学生定会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在语文教学中审美的目的。

再如,现代诗人徐志摩在其代表作《再别康桥》(见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读本必修一)中,为了表达对康桥的依恋怀念之情,对诗中的意境可谓是苦心经营、倾心打造: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柳荫下的清泉魂牵着迷人之梦,寻梦不到,只有别离的笙箫和沉默的夏虫相伴。这样就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气氛。最后诗人无奈地发出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愁叹,怅然若失之情顿时跃然纸上。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整首诗深邃惆怅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在对这类作品进行教学时,要因时诱导,抓住作品中能打动读者的共鸣点,透过作品的语言表层走进作品中所营造的意境的深层,学生定会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

其次,对于文学作品小说、戏剧教学中的审美,要抓住作品中的主要因素――人物形象,进行审美。

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典型丰满的,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活起来,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悲,从内心深处体验到作品中的人物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美主要表现为外部的形象美和内在的心灵美。形象美表现在身材相貌、衣着服饰、体态行为、风度气质等方面,形象美既是自然形成的,又是社会造就的,它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的再现。如,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见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中的主人公祥林嫂死前的木刻式呆滞,是封建社会和吃人的礼教的“异化劳动”对形象美摧残的结果。而现代著名剧作家丁西林的独幕剧《三块钱国币》(见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四册)中的主人公杨长雄所表现出来的正义感、同情心的外在举动,正是火热的民族斗争熏陶的结果,他是当时抗日战争时期富有民族血性和正义感爱国青年的典型代表。所以说,文学作品中的形象美体现了一定阶级、一定社会的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形象美,这对于当今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个人的立身处世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审美,最重要的还是心灵美。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心灵美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爱民、理想崇高、品德高尚、情操美好、善良诚实、乐于助人、大公无私等,都体现了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时代精神。语文新教材中不乏这方面的作品,它们所承载的思想内容,具有很好的审美教育作用。如,现代作家沈从文的小说《边城》(节选)(见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第二册)中的主人公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忠贞爱情等,在她身上,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悲喜,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的体现。中学语文新教材中所收录的文学作品里面为数众多的人物形象都蕴蓄着崇高的品质美、境界美和人性美,教师以此为凭借、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定能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他们蓬勃向上的追求和正义的感情,使他们的灵魂得到“净化”。

最后,附带说明的是,对于非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审美,如说明文教学,要注重其科学美和艺术美。

例如现代作家叶圣陶先生的《景泰蓝的制作》(见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课本必修五)这篇说明文具备文章的结构美,而它的制作过程又反映出艺术美,可以说该文是兼有科学美和艺术美的。而对于议论文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者标新立异的观点及其雄辩的逻辑论证上去审美”。

学习这类应用文,如果教师只从应用文体的角度去教学,就忽视了它的美学价值,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挖掘文章中固有的多种美的形态,形成智育和美育的综合效应。

二、在写作训练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作文训练是培育学生表达美的兴趣和能力的最好凭借,审美的目的在于创造美。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愿望,青少年特别强烈。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创造活动是带有模仿性和尝试性的。这些都是为将来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基础、做准备的。他们的创造欲望主要是一种对美的表达欲望。

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为中学生创造美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机会。学生的作文和文学创作不一样,是学习运用美的语言去把真实生活中的美表达出来。这种表达能力的培养,既要指导他们从范文中吸取美的滋养,又要引导他们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锻炼发现“美的眼睛”,汲取“美的源头活水”。另外,还要鼓励他们对自己的“创造成果”作出审美评价。用美的力量去激发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如,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卷写作部分的《好奇心》这一命题作文,很多考生在作文里写道:“牛顿由苹果落地触发‘好奇心’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指出:“因为‘好奇心’才有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好奇心’才有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它反映了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中贯穿的审美追求。”这是在写作训练中进行美育渗透的典型之例。

三、在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教师应广泛地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辨别美丑,区别真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或新闻采访,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可歌可泣的真人真事,定能引起他们灵魂深处的震撼。如: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有的学生通过各种媒体耳闻目睹了灾区人民和广大官兵所表现出来的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从内心深处体验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炎黄子孙的抗争精神,以及人间的真情、生命的宝贵……当然,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去野外考察,引导学生投入自然的怀抱,去感受自然的雄伟坦荡、妩媚恒常、无私多情,去发现自然与人类的内在的和谐统一,从而领悟到一种自然美。

语文课外活动实践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集思广益、正确引导,亲临其境的学生定会在人格和气质等方面得到发展、完善、升华,从而达到对“真、善、美”的追求。

四、凭借教师美、利用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渗透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例9

毫无疑问,中学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居首要地位。与此同时,学校运行的中心工作是学科教学。那么,该如何处理实际教学中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的关系呢?我认为:正如教书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学科教学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好处。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里这样提到:“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因而,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在灌输学生德育教育方面承担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诗言志”“文载道”,语文教学当中的很多文章本身就蕴涵着深厚的道德教育,因此,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溶为一体,那么在语文课堂上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德育渗透了。

一、 “三爱”教育的渗透。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爱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起码的要求和责任。我国素有优良的爱国主义传统,语文课文当中留下的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典范,是我们今天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而课文里描写到的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更是丰富的教育资源。

1、通过学习赞美中国人取得的成就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学习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学习表扬爱国者的文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爱校尊师教育的渗透。

1、爱校教育的渗透。

在讲解《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吗?》以及《重读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重点提到了环保。然后从这个话题把学生引导到绿色校园方面。我说“学校,是每一个学生的另一片天空、另外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这里有欢声笑语与澎湃激情,也有着各种激烈的竞争,在学校里我们能学到更多东西。相信大部分的同学都会喜欢自己的校园。而喜欢,不仅是语言上的,还要是行动上。那么怎样才能在行动上表现我们对校园的热爱呢?”联系刚才所讲的环保内容,学生提到了以下的一些具体做法:保护好学校的环境,爱护学校的公物以及校园的一草一木,不随便丢垃圾……

2、尊师教育的渗透。

语文课文当中韩愈的《师说》这样写到,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见,尊师,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韩愈尚且如斯尊重老师,而处于新时代的我们难道还比不上古人吗?

(三)、爱自己教育的渗透。

《清塘荷韵》中提到“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 ,《蝼蚁壮歌》里面,小蚂蚁为了不葬身火海,想尽办法逃命。在讲这两篇课文的时候,我抓住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对生命的重视,来教育学生要热爱生命。“身体发肤,受诸父母”,因此,我们应该好好爱护自己才是。可是,现在有很多学生,一点也不爱惜自己,染上了各种陋习,如到游戏室通宵玩游戏,到酒吧酗酒,抽烟,甚至有的人还沾染上了。蝼蚁都尚且偷生,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呢?这种不爱惜自己的行为,实在应该为我们所鄙视。

二、“三情”教育的渗透。

(一)亲情教育。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数人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加强对亲情这方面的教育。

(二)爱情教育。

早恋,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说也不是个什么很新颖的话题了。对于学生的早恋情况,我们当老师的,既不能不管,也不能硬管。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然后让他们去判断这样的行为是否适当。而在语文课文当中,也有这些讲述爱情观的内容。

(三)友情教育。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可见朋友真的很重要。人的一生或多或少都要交朋友,因此引导学生学会和朋友相处也变得很重要了。

1、宽容。

老子说“报怨以德”,我们也常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不涉及大是大非的情况下,宽容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品质。宽容待人往往能化敌为友。

2、诚实。

诚实对人,是交友的基础。即使开始时对你怀有敌意的人,只要你能抱着真实和诚意去和他接触,就一定能换来他的好意。相反的,待人不诚,往往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影响。

3、守信。

关于守信方面的教育,我们的俗语里面就很多都有涉及到了。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又如“守信之人,言不妄发,说到做到,不矜不伐。无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厌弃,不如牛马”再如“言必信,行必果”等等。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例10

素质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融入人文教育。但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未能关注人文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与人文教育均缺少必要联系,从而制约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也降低了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一、人文教育概况

人文素质涵盖的内容较为复杂、繁琐与宽泛,对个人发展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文教育主要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性境界,塑造其理性人格,以此促进其实现个人及社会价值。人文教育蕴含着人文精神,其实质为人性教育,其最为突出的特点为时代性。高中语文具有专业性与工具性的特点,通过有效教学,可完善人的知识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必要的,通过日常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培养学生正确、积极与健康的人生观。在社会经济交融发展的环境下,为了有效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需要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特别是借助语文课文及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深刻的内涵,正确的价值观,激起共鸣,进而达成素质教育目标[1]。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问题

首先,思想认识。高中语文教师过于重视考试成绩,未能关注人文教育。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有机融入人文精神。其次,教学内容。高中语文属于基础性学科,承载着传承文化的重任,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为了提高考试成绩,教师的教学侧重于文章背诵及语句分析,而对语文文字美、情境美、结构美及精神美的关注度偏低,抑制了人文内涵的传播及人文教育的渗透。第三,教学评价。当前,教学评价仅关注考试结果,缺少全面性与发展性,不仅会影响教学的高效开展,也会制约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对策

(一)树立人文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通过自主学习,认识以人文本的重要性,并逐渐树立新型的语文教学观。还要重构基本价值体系,充分考虑教学目的、教学评价及教学考核等内容。此外,教师应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

(二)营造人文教学环境

人文教育的有效渗透,需要借助愉悦、平等与轻松的教学氛围。经过不断探索发现,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协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交流、竞争意识。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组别,让其朗读精彩段落,以此营造真实、激动的教学氛围。在此情况下,学生对语言人文素养的认识将更加准确与深刻。例如屈原的《离骚》,通常情况下,古文教学比较枯燥乏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应调整教学结构、创新教学形式,特别是要结合屈原的生活背景、性格特点等,以此降低文章理解难度,保证教学质量[2]。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根据“新课标”要求可知,教学评价体系应具备动态性与全过程性,在教学开展时,考察学生的表现与发展,具体的评价指标有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等,经多因素分析,不仅可以掌握学生的课业成绩,还可明确其情感动态。为了保证教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认识到学生的差异化特点,借助分层式评价方法,认可学生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现实与教材有机结合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各种诱惑直接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习与成长。当今,高中生紧随社会风气步伐,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与认识;过于关注个性化发展,轻视了团结、合作等精神。例如的《沁园春•雪》,在教学实践中应收集、整理与有关的资料,如生平事迹、爱国情怀等,在丰富的信息支持下,学生对的认识将更加全面[3]。此外,高中语文教学要突破课堂的局限,借助实践活动,以此展现生活的多彩性与丰富性。通过小组活动、任务分配、角色扮演,也可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及组织等能力。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让其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促进学生对人物的把握。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质量影响着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人文教育,从而促进人文教育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李德贤 单位:甘肃省庄浪县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例11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文教育 回归

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在教授学生相关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能够使得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使得我国文化能够得以延续。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使得学生的精神水平得以提升。相对而言,学生的高中时期是其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是其认识世界、内外检修的关键时期。因此,在高中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引入人文教育的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人文理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1.人文教育目标及内涵

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对其思想水平进行提高,正确的对其人格进行塑造,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引入人文精神,其任务在于使得学生能够通过对人文精神的感悟,加深对人文科学的理解。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应在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等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得学生能够认识科学。热爱科学,对其价值进行探索。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也是精神层面的教育,能够使得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对其内在的精神进行传播,致力于研究科学、索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等。

2.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缺失的原因

第一,教学内容的原因。语文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各个时期的精神文化均在其中有所体现。通过对语文的学习,能够使得学生对人文精神有所感悟。然而,在现今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语言知识的讲解方面,例如语法知识等。这就使得教学的重点向着语言工具的方向发展,句子成分的分析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文章的整体性,也使得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人文精神遭到破坏,最终使得语文中的人文内涵得不到体会。

第二,误解人文精神。在多数高中语文老师的理解中,人文教育如同思想教育,应是政治课程中的内容,与语文并无联系。然而,人文教育的精髓在于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以及知识程度对情感的领悟。而语文学科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同人文教育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作为人文精神最有力的体现,高中语文教师应对其中的内涵进行深入分析,对语文学科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认识,使得语文能够真正发挥出其在人文教育中应有的作用。

第三,应试教育的影响。处于高中时期的学生面对升学的压力,教师以及家长均将学生的成绩放在关注的首位,对考试过分的看重,而对学生的思想情况、综合素质、价值观等方面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剥夺了体会人文精神的时间,所领悟出的人文精神也将得不到支持与理解。因而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之下,教师对人文教育并没有给予重视,这就使得人文教育无法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正常开展,致使学生发展相对失衡。

3.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建议

3.1正确领悟人文教育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对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进行清楚的认识,对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进行深入了解,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念,根据人文教育的相关要求,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合理的确定,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价值体系。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相对较大,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在重视学生人文精神提高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以教师为榜样,努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提高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高中语文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致力于打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相对而言,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加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学习,更加有利于人文教育效果的提升,更加有利于学生将语文工具同人文精神紧密联系。从而使得学生在熟练掌握相关语文知识的基础之上,精神水平以及综合素质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大对小组内学生的学习状态的关注,协调学生的合作,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增加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基础之上,建立良好的价值观。

3.3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的今天,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局限在其成绩的优劣,而是应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合理的评价。因此,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的基础之上,对学生日常的学习精神、情感的领悟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达到真正全面评价学生的目的,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其对语文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进行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学习中,教师可以将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作品意义以及人生指导等安排成课下作业,让学生搜集资料完成作业。在评价的时候采取教师评价、课堂表述、学生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实践“知人论世”的同时也在多种评价指标下衡量学生的自学能力。

【结 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的今天,人文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人文精神的载体,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效果将直接决定人文精神的继承情况。因此,广大语文教师应改变思想,深入分析人文教育,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使得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