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信息化工作管理

信息化工作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7 15:54:32

信息化工作管理

信息化工作管理例1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111-01

1 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档案信息化在档案学里并没有一个既定的概念,具体来讲,档案信息化是指将档案信息的采集、传递、查询等网络化,存储数字化,管理标准化,将档案信息的采集、传递、储存和查询一体化,四者合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设档案的信息库,方便档案信息的管理和查询。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依靠某一个部门或者在某一阶段就可以完成的事,需要学校各个部门全方位的配合,不断对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网络,档案信息数据库,档案信息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提升、完善,特别是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学习不能间断,一定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

2 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1 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化是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造成了深度影响和改变,在全社会信息化的环境下,国家档案局提出了“以档案信息化促进档案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学校档案管理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

学校是接收新事物、运用新科技的前沿阵地,学校的教学活动、科研活动中形成大量的以音频、视频等新媒介为载体的文件,要保存好学校教学、科研的信息资料,做好档案工作,势必要有储存这些新载体的设备,因此,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容推迟。

2.2 档案信息化建设可改变学校档案管理模式

传统的档案管理大多是一种简单的保管工作,极少为公众提供主动的服务。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使档案管理的工作从单纯地保管向综合管理发展,自动、有效、全方位的为学校工作服务,使档案变为为可供学校利用的文献资料。

2.3 档案信息化可以提高学校档案的使用率,使档案更大限度的为学校工作服务

学校档案信息化的建设,使档案手工管理向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形成整体、系统、主动的服务模式,档案内容更加丰富、全面,档案查询更加方便,无论是学校的教学工作者、科研工作者、行政工作者、抑或是学生,只要有档案管理的访问权限,即可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查询所需资料,更大限度的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

3 如何做好档案信息化和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

3.1 引起领导重视,取得领导支持

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引起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校领导的带动下,学校各方面配合,档案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开展。

3.2 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

档案信息化建设必须有基础设施建设做基础,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硬件设备需要服务器、计算机、摄像机、扫描器等,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离不开各种软件,办公软件、影像处理软件、格式转换软件必须具备。另外档案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网络,学校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根据学校的要求构建档案管理的局域网或者INETERNET基础网络。

3.3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才建设

(1)对既有档案工作者的人才培养。

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手工管理时有着较大的区别,档案工作者需认清这一转变,尽快进入新的工作环境,努力提高自身工作能力,主动学习计算机技术、办公自动化软件工具等,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基础、数据处理、办公软件等基础知识的考核,建立奖惩制度,以激励工作人员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学习先进的档案专业知识和档案信息技术,有效应对档案信息化工作中的采集、转化、保存等环节上的问题。

(2)引进专业技术人才。

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精深的专业技术人员,学校可从校外引进既具有计算机专业技术又具有档案管理知识的人员,有效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在技术人才引进时要慎重选择、严格把关,不但要考虑技术水平的因素还要考虑个人道德素养问题,建设完善的现代化档案管理队伍。

4 制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制度

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资金有限、设备配置不够、人才不足等问题,所以应当制定合理、完善的制度,充分考虑学校的需求和现状,以在扩大资金、配置设备、人才培养等各方面的工作时按照规定制度来进行,杜绝工作中出现盲目性、落后性。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是复杂且繁复的过程,各项基础业务工作只有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方法才能确保工作顺利。

5 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中采集、录入、存储工作

采集和存储是档案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两个环节,是以后档案工作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档案采集工作应当全面取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力求档案采集的内容既全面无遗漏又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档案被学校使用的效率和有效性。所以档案在存储时应分层次、分类别,按关键词、主题等录入,既提高录入效率,又有利于以后对档案资料的检索查询。

档案管理人员应确保档案信息存储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加强对重要珍贵的档案资料的保护,按照一定的规律、制度存储资料,确保用户查询时能准确地查到先关资料。

6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性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数字化,将资料转化成电子档案供学校人员查阅会涉及到著作权益问题,所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提高对著作权、发表权、网络传播权的维权意识,保护好档案信息的权益。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也存在安全隐患,要减少网络化带来的危险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上传文件时,确保文件的安全性,没有被病毒感染。

(2)做好访问控制策略,严格控制管理人员的访问资格和操作权限,避免人为的信息泄密和资料破坏。

(3)网络防火墙建设。严格做好服务器、数据库的安全保护,定期更新防护体系,防止病毒侵袭和黑客侵入。

(4)档案资料备份保护。应定期对档案资料进行备份,包括本地备份和异地备份。

(5)一定要确保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以避免操作不当对文件资料、计算机或者数据库系统造成的破坏。

(6)保证硬件运行在合适的物理环境下,比如温湿度合适,避免电磁强烈干扰,定期对硬件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避免硬件损坏造成的数据丢失。

总之,学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学校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需要在学校各个方面的配合下才能不断发展、完善,在学校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信息化工作管理例2

从宏观方面来看,石化企业正面临着国内经济迅速发展而产生对能源如电力、石油的强劲需求,同时也面临中国走向WTO中与来自国际石油巨头如壳牌、BP公司的竞争挑战。在机遇和挑战的面前,怎样提高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在与国际巨头同台竞争的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那就是通过信息化实施,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使效益最大化。

省公司已通过企业的内部改革,实现了信息工作的垂直管理。省公司信息管理处作为信息化战略的决策中心,全面布署信息化步骤。市公司作为信息化工作的执行中心,重点在于将来自决策中心的信息化布署进行贯彻和落实。面对直接管理的近百个油站与油品经营部,怎样迅速有效的在基层全面开展实施信息化工作,对市公司的信息中心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首先,油站从原先的纯粹手工报表过渡到计算机联机处理的电子报表系统,其间存在的思想转变、岗位职能的改变是所有传统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难题。其次,市公司辖区内油站分布分散、面积广、数量多、人员流动性强的固有特性,对公司信息化工作也提出了考验。这些普遍性和特性共存的特点给基层的信息化工作的执行和实施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在困难面前市公司该如何将信息化落到实处?怎么解决信息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本人结合多年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同事的集体智慧,谈谈以下几点想法。

1 提高培训质量,以点带面

通过培训是企业中最有效的提升员工素质水平的重要途径。定期和不定期对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的培训,不但可以实现员工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得到提高,而且可以有效的传达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经常需要信息专业技术人员对非专业的各岗位人员进行系统的岗位技能培训,也有来自提供服务的IT供应商的工程师对信息人员的专业培训。考察实际培训效果,从结果看问题,我们便不难发现往往培训结束,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不仅浪费了数天的培训时间,也增加了公司的培训成本。可以粗略的估算一次,若1次为期2天的培训中,16个市公司中每个市公司派2人参加,按每人每天200元的食宿费用,每人单程60元交通费用和35元每天的出差补贴标准计算:2×16×(200×2+60×2+35×2)=18,880元

也就是说组织一次这样小型的培训最低成本接近2万元。实际中需经常培训的项目有对各市公司零售片区经理、各油站站长、统计员、计量员及机关各部门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的培训,其费用开支可想而知。借鉴国际著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或者保险公司的培训机制与思想,将专业理论和技能简单有效的表达出来,以多种形式来强化人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敏感程度。针对公司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入改进。

2 对培训讲师进行预先培训。

让培训讲师从一个技术人员的身份向一个对学生传授知识的讲师身份转变。完成了角色的转变,才能清楚地认识到培训不是技术问题的分析与研究,而只是知识的一个转移过程。将学员看成同自己一样进行开发研究的同事显然不适宜,我们需要的是将学员看成一个对即将讲授内容一无所知的小学生。完成了这种角色的根本转变,才能正确的准备讲义,使其更符合学员需要,讲解过程更加清晰、有条理,从而达到深入浅出的培训效果。

3 对培训效果问卷调查,并对其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真正找出培训障碍的症结所在。

培训课程结束后,对其培训的效果作个基本的调查,可以真实反映出学员的接受能力与讲师的授课水平,从中找出二者的交叉平衡点。这样便可以找出改善培训效果的最好方法。通过提高培训质量,使专业技术人员和骨干人员充实到基层去,对提高员工素质将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作用。

4 完善管理制度,有法可依

企业步入信息化轨道后,基于各个企业的特性,很难直接拷贝某一公司现成的信息化模式。而只有在自身特性的前提下,量身定制出合乎自己情况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在基层单位中,因为工作重点往往在效益创收上。限于岗位编制、人员短缺的原因,在制订引导信息化执行的管理制度上存在许多空白。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决策到执行过程,每个环节都应有配套的制度和措施来完善。以制度为根本,才能从管理上理顺信息化的工作思路,才有了指导信息化工作的依据。(1)根据省公司相关制度,尽快建立完善的油站信息系统巡检制度。从巡检的内容、人员安排、路线选择和巡检结果几个方面来考虑,将巡检工作落实执行,并从巡检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此来消除隐患,为下一步公司全面实行ERP系统作好铺垫。(2)制订相应的信息系统应急措施与危机处理制度。基层单位一般皆因条件所限,在机房建设、供电线路、设备冗余及实时监控上,存在诸多缺陷及一些可能诱发事故的因素。从各市公司的实际环境出发,制订出相关的应急措施和危机处理制度,可以在事故发生时得到有效处理,将损失尽可能的减少到最小程度。在基层的信息工作中,一方面要在努力提升公司全体员工的计算机操作应用水平基础上,专注于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与稳定的运行维护中来,对事故处理作出详细的处理流程和方案并加以演习,防患于未然。诸如键盘鼠标的故障、电源插头和接口的松动、电脑重启操作及常用的windows操作、打印机复印机与传真机的卡纸处理及色带的更换,这些属于基本办公应用技能的掌握不应属于信息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而忽视了信息人员更重要的基本责任。

5 加强管理监督,有法必依

信息化工作管理例3

在当前信息工程高度发达的社会形势下,迅猛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和日臻完善的计算机技术对教育工作的支持和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例如高考招生录取工作已经完全实现网上阅卷、网上投送电子档案、网络远程录取;自2004年起,研究生招生工作也全面实现计算机网上报名、网上调剂录取等,不仅大大提升了招生工作的技术含量,而且增加了招生工作的透明度,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从招生工作的微观层面来看,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渗透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越来越多的工作唯有依赖于高效的计算机和发达的网络才能顺利完成,信息采集、试卷管理、考务管理、成绩管理、复试录取、数据上报、统计分析等各个招生环节都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因此,做好信息管理工作是保证研究生招生工作稳妥有序进行的基础。

可行性

目前,我院校研究生招生部门已经配备了具有较快运行速度、较强数据处理能力和网络处理能力以及较高安全保密系数的个人计算机;在校园网络建设方面,已搭建完成传输通畅、安全性好的局域网,并通过接入教育网实现了与国际因特网的互联互通,为研究生招生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另一方面,信息化管理的主体是高素质的管理者,我院校研究生招生部门不但安排专人负责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还有既熟悉招生工作的政策和内容,又深知信息化管理的方法和流程,具有多年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为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改进和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有利于推动研究生招生信息化管理的进程。

紧迫性

1.工作量大,信息管理系统需更新、优化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连年大幅度增长,2006年全国报考人数已经达到127万;同时,博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如我院校2006年博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增幅就达到35.6%。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的大幅增加导致研究生招生工作量的成倍增长和工作复杂程度的严重加剧,有关的招生政策、招生信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等变化较大,原有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流程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的研究生招生工作,计算机管理系统迫切需要加以改进和更新,流程需要整体再造和优化。

2.二级垂直管理子系统应纳入整个信息管理系统中

我院校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实行二级垂直管理体制,由研究生院招生处全面负责,各二级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的研究生招生的具体工作。鉴于目前各个二级单位负责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为了保持信息化管理工作的一贯性和连续性,有必要开发一套操作简便、通俗易懂、适用于所有二级单位研究生招生管理人员使用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并将其作为子系统纳入到整个研究生招生信息管理系统当中。

3.积极进行数据标准规范建设

整个研究生招生信息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数据标准不统一,各种类型格式的数据交叉并存,给工作造成了不便,如以往在招生专业目录制作阶段和复试录取阶段,二级单位上报的数据涉及Word、Excel、Visual FoxPro等多种软件生成的不同格式的数据,相互间存在较大差异,互相转换困难,不利于数据的共享和利用,同时也加大了二次输入发生错误的几率和信息校对的难度,个别二级单位甚至仅采取最原始的手写材料进行上报,无疑更增添了额外的人工录入数据的工作量,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因此,提高研究生招生工作信息管理的规范化程度迫在眉睫。

总体设计

该信息管理系统以Visual FoxPro 6.0为基础开发设计平台,采取自顶向下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在对系统需求进行认真细致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从宏观角度整体考虑系统功能定位,然后依据每个工作环节的内容逐层进行功能分解,直至细化到最单一、最具体、最易实现的功能为止;同时在纵向剖析伸展的基础上,加强横向类似功能之间的联系,形成一定的功能模块,力求做到功能丰富到位,布局简洁有序。除此之外,其他的软件技术也被综合运用在相应的信息管理工作中,例如,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制作电子文本通过网络传达工作信息、打印存档的文字材料;利用Dreamweaver、FrontPage等制作动态网页用于招生信息的网络等,都已成为研究生招生信息管理系统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多种软件技术的综合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系统的功能,扩展了系统的使用范围。

流程分析

1.制订招生目录阶段

各个二级单位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制作上报本单位招生专业目录时均统一使用研究生招生信息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专业目录信息采集系统。管理人员可以直观地在操作窗口中根据下拉菜单中的有关提示选择或者直接输入所需的信息项目,采取限制输入和逻辑校验的办法判断关键信息是否正确和规范,如招生导师和招生专业只能在符合条件的事先设定的范围内点击选择,不能随意输入;对招收推免生的专业研究方向则禁止对该方向考试科目的录入;管理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增删、修改、查看和打印招生专业目录信息,在校对无误后则可利用系统的上报功能模块生成上报数据库通过网络上报,同时上报文字材料备查。在集中汇总所有二级单位的上报数据库后,经过数据检查、整理及文字信息校对无误后,则可通过系统中的格式转换程序将现有的数据格式转换成教育部管理软件所需的数据格式,完成全院校的数据上报。同时,利用Dreamweaver制作动态查询网页,通过网络公开招生专业信息,方便考生获取招生专业信息。

2.报名考试阶段

通过网络上传下载报考考生数据信息,并对考生报考信息进行逻辑校验,对条件不符者不予准考,对怀疑有误的填报信息经核实后加以修改,同时生成考生编号等考试必须的数据信息。完成计算机采集考生照片、打印准考证、打印招生工作各环节所需报表和标签等任务。

3.成绩处理阶段

⑴完成考生业务课成绩的录入、校对以及上报工作。⑵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网上动态查询的形式向社会,考生可凭个人考生编号和身份证号,查询本人此次研究生考试的成绩及排名,此举可有效保障考生的隐私权。⑶对考试成绩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待分数线确定后,自动生成上线考生数据库。

4.复试录取阶段

各个二级单位均使用研究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录取信息采集系统。管理人员在输入拟录取考生的考生编号后即可查阅此考生的相关信息,并可进行适当修改,但关键信息的修改将会出现修改提示,如导师、专业、院所、录取类别等,管理人员确认后可通过简单操作将其添加到拟录取考生库中。全部修改添加完毕后系统将对拟录取考生数据库进行逻辑校验,因未严格遵守规定而出现的问题将被一一列举出来,使管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各个二级单位在对使用系统打印的拟录取名单进行认真核对无误后利用系统上报功能模块生成上报数据库,同时上报文字材料备查。招生处汇总各个二级单位的上报数据库和文字材料后,经检查、整理保证数据准确,将录取的新生信息上报教育部、市招办审查,最后将录取数据移交研究生培养、学籍等管理部门,用于下一步新生网上选课。

5.新生报到阶段

开学两周后,删除未报到者以及由于资格审查未通过、体检不合格等原因被退学者的数据信息,最终生成并打印新生报户口名单,用于新生落户等事宜。

系统特点

1.功能齐全,实用性强

整套研究生招生管理系统的功能完善多样,与每个工作环节相对应的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相互衔接紧密,有力地提高了各个工作环节的信息化程度,减轻了以往人工操作的繁重负担。充分结合我院校的实际情况,采取集中式管理和分散式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合理分配和调整院校研究生招生部门与各二级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关系,有效降低了同类工作的重复率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为出错率,信息化管理从整体上大幅度提高了研究生招生管理工作效率。

2.格式统一、通用性好

系统设计和运行的平台为Visual FoxPro,各个工作阶段产生的和使用的信息数据均采用固定统一的数据格式,一方面避免了由多种数据格式(.doc,.xls等)并存产生的数据信息共享和重复劳动等诸多问题,降低了出错率;另一方面,各个阶段采用相同的数据格式也有利于不同工作阶段数据信息的共享和移植,减少了数据冗余度,提高了基础数据的使用率,从而尽可能地保持不同阶段相同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一旦工作需要,内部统一格式的数据可以迅速通过相应的格式转换程序生成上报软件所需格式的数据,从而方便、快捷地完成数据上报工作。

3.简便易学,使用率高

信息化工作管理例4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大多数施工企业基本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运行和管理,项目管理也开始向信息化与集成化方向发展,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当今工程管理发展的方向。信息化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建设工程的管理效率和效益,提升工程管理的水平和能力,有助于建设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在目前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局限因素,信息化管理并不能够彻底实现,因此,施工企业有必要对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从规划到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形成一套信息化管理的模式,从实践层面保证信息化管理的实施。项目信息包括建设项目立项、调研、评估、决策,图纸设计、项目招投标、合同管理以及项目实施等一系列与项目建设有关的信息。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并不是简单理解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而是基于达成建设项目目标为目的,依据项目管理目标的内容和企业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汇集企业项目的建设理念、业务流程、组织方式与管理方式,开发并应用适用于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建设项目从立项阶段至竣工验收全过程的集成管理,从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加强对项目的执行控制力度。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1)信息大,内容复杂,来源广。一项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使用涉及多个环节、领域和部门,有时需要多个地区的合作,包括了企业对项目相关管理单位和协助单位、项目人员、材料、机械设备、分包、合同、施工资料、财务、流程等多个方面。

(2)信息使用的频率高、时效性强、规范性强。建筑工程中的各个阶段的信息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信息与项目管理,参与的各个方面都有关联,所以信息的使用很频繁。项目管理要求项目参与各方及时了解和处理相关的信息才能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所以对项目信息的处理要及时,时效性要求高。项目信息的管理必须要符合企业自身的管理体系和工程管理的特点以及国家有关建筑工程的相关法律和规范,按照企业管理体系和国家的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具体要求而进行,同时信息也要符合信息管理软件的使用基本要求亦即通用性和规范性。

(3)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减低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水平。建筑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平台,不少的大型施工企业已经通过和软件公司的合作建立了自己应用管理平台,并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从实施的效果看虽然没达到理想效果,但是却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有效地降低了项目管理成本,极大地提高建设工程的管理效率和效益,提升工程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1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

1.1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规划

信息化技术的不断进步给我们企业的项目管理带来了便利、效率和效益,有力地促进施工企业的发展。施工企业如何规划、构建和发挥好信息化管理平台呢?首先,施工企业应该深化对项目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学习,高层的管理人员要针对信息化管理积极主动了带头了解和学习,并带动整个企业员工对于信息化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评估企业的现实信息管理基础水平和信息化管理设备和人员配置情况;再次,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运行的成功案例和最新的信息化发展技术情况,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远景、目标和战略,提出信息化系统的发展方向和具体的实施策略;最后,为适应信息化管理要求,结合施工企业的现况和发展战略,施工企业要依托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管理进行梳理,优化企业的管理运营流程,系统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按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要求管理人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并实现相互监督与协调,以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竞争水平。

1.2系统适应性的加强

信息管理系统要采开放式设计围绕项目管理为核心并依据施工企业需要增减模块和内容,同时要兼顾施工企业各部门目前使用的专业软件的适配性,依据各项目部整个施工过程的施工进度为主线,相关的模块数据都应与之配合、匹配,对于施工中出现的矛盾,要积极协调,在系统中都应有个合理体现管理。应用人员在软件编制时要结合施工企业的发展规划认清施工企业真实需求充分考虑到常规发生与机动发生的内容与数据分阶段有步骤的完善和细化,从个人办公,人员管理,分包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财务管理,施工进度管理,质量检测,施工全过程管理,合同管理,分包合同管理,资料管理,介绍信,证件管理,仓库材料各个管理环节中常规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内容、数据及问题都要提前预测、未雨绸缪。各职能部门人员要积极配合系统管理应用人员,职能部门之间也要积极配合,对于随时发现的问题,要立刻采取纠正措施,同时编写对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详细说明,对管理系统计划分阶段不断完善和提升。

2.3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信息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整合现有信息资源的有效手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 将是施工企业提升竞争力所优先考虑的途径。施工企业应充分利用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以及无线通信技术带来的便利,利用网上材料招标采购、项目管理、信息交换、信息等手段有效合理地控制项目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在进度控制方面,通过管理软件中充分利用进度网络计划技术的关键工作、机动时间、各要素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进行资源调整和时间优化,适应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在质量控制方面,质量管理具有信息量大、综合性强、技术难度高的特点,利用质量管理软件与人手操作相比,其优越性非常突出:处理时间短,可靠性高。质量管理软件系统可用于施工过程各阶段的质量控制和评定,包括各种质量评定报表的生成,各种质量评定曲线的绘制以及根据各种实测数据对分部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进行评定,从而为质量管理人员对工程质量实施动态控制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

2加强建筑工程管理中信息技术具体应用的措施

2.1开发基于因特网的信息管理系统

施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主要是开发应用以因特网为平台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和网络连接,实现网上投标、网上查询、网上会议、网上材料采购、远程化管理和数字化工地等。通过建立网上虚拟组织,为施工企业人员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实时和及时的共享,改进沟通与合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时效性。管理平台建设必须具备系统简洁、可持续发展改进、兼容性强、操作简单、上手快、易用性强等特点以利于实际推广和应用。

2.2推进信息化软件

(1)进度控制信息化管理

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可以显示关键工作、机动时间、相互制约关系的特性,使用网络进度管理软件控制进度,编制分部分项工程进度网络计划。在网络图上分配资源,从预算材料、设备、人员工日清单给上级网络图导入资源,根据进度计划生成资源计划。完成实际进度的统计,与计划进度进行对比,根据施工进度及时进行资源调整和时间优化,适应施工现场多变的情况。

(2)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信息化管理

包括质量检测标准、工程项目划分、工序检测(记录)管理、质量缺陷及事故的登记和处理,质量验收与评估等功能模块,帮助管理者在施工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创造优质工程。

(3)项目成本信息化管理

预算管理软件要嵌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并把预算软件的项目成本分析、计划成本、实际施工成本数据实时传送,通过这些数据有效传送,为项目管理领导和公司各级职能管理人员实时的了解项目的成本管理情况,为企业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项目成本的有效管理。增加施工企业的竞争实力。

2.3信息化管理推行的注意问题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还较低,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与不足,应用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项目前期,如招投标、预算造价、施工组织设计,而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施工管理仍然主要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处理能力,很不科学;目前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理想化没有考虑到不同企业的特殊性,不同开发商开发的软件互相独立,无法连通和协同,企业各专业的管理由于受软件的制约业务被软件分隔开来,无法形成合力,譬如预算软件和项目信息化管理平台不能兼容,没有实现信息的共享和自动传递,效率较低;软件开发选题雷同,缺乏应用经验和统筹规划,开发资金不足,而且多属于低水平的重复开发。

3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发展变化需要,真正发挥信息化管理的效能

3.1加强信息化业务管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现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都是由软件公司进行开发的,而这些公司对于建筑行业的一些背景并不是很熟悉,所以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建筑行业的适应性不是很好,操作性不够简洁,功能虽然很强大,但是需要用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一些实际应用且比较机动的数据需要找到一个契合的模块才能很好地操作。因此,培养既熟悉施工企业管理又具备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业务的综合性人才是当务之急。另外加强对施工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计算机知识及现代管理体系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以达到管理体系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快速提高,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管理现代化、工作规范化的要求。

3.2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一体化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总体水平,已经逐步提升为衡量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总体管理水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基本原则,还要充分考虑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主要的问题,进而制定出合理、科学、有效的发展方针和路线,否则只能是循规蹈矩,难以有全面的突破和飞跃。建筑企业必须遵守国家、地方、行业的标准,而这些标准的内容很复杂,数据的计算量很大,同时,在建筑工程项目的进行过程中,进度、质安、人员、材料、机械、分包、合同、施工资料、财务、流程的信息化管理等也有大量内容都要考虑到,所以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研发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要集项目部一线人员、各级公司部门管理者、各级公司高层决策者于一体,通过托管日常业务工作,将企业庞大组织中的相关角色有机的集成为一个整体,按照企业自身的管理流程和规则有序协作,帮助施工企业对各项目进行全方位管理,形成一个全方位的一体化工作环境。

4结论

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项目管理的许多方面,需要建筑工程使用和管理单位共同的正确的管理和使用,它要求我们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做好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活动的每个具体环节。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使信息技术融入到建筑工程管理中,以便能降低生产成本、获得更多利润、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信息化管理体系有着非常强的整合能力,如何做好现代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的管理工作,需要所有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

信息化工作管理例5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 A

一.引言

信息技术已经打破计算机科学以及技术范围,本身就是这个时代推动力,随着建筑施工行业全球化发展,在建筑市场中激烈竟争,所以,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将需要更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确保建筑行业发展。

二.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的概念起源于60年代的日本,首先由一位日本学者提出,而后被译成英文传播到西方。西方社会普遍使用“信息社会”和“信息化”的概念是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信息化的一般定义,是指由计算机和互联网生产工具的革命所引起的工业经济转向信息经济的一种社会经济过程。它包括信息技术的产业化、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信息化、生活方式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

我国1997年召开的首届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把信息化和国家信息化定义为:“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国家信息化就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实现信息化需要构筑和完善6个要素,即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时代潮流,是覆盖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发展战略。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我们在全球信息化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就是要抓住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三、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现代工程施工项目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施工的技术难度和质量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各个单位和各个部门之间需要传递的信息量也就不断增多,信息的传递也就变得越来越频繁,由此现代工程施工管理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也越来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管理模式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在可靠性、经济性方面都明显制约了施工企业在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时,对工程施工进行信息化管理,加强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信息的传递,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进而实现高效的成本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化的工程施工管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各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极强,工程项目的规模不断扩大,施工技术难度的增加与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都需要使用和存储大量的信息,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就难以实现管理的高效运行。加强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意味着加大施工过程中计算机的应用比重,还有更深刻的内涵。首先,信息化管理可以将所有信息进行高效的采集、加工、传递和共享,减少了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作业。其次,信息化管理使监督、检查等需要信息反馈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使工程施工的计划性工作和组织流程更加科学化。

四、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

1.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工程施工管理实行信息化, 集记录、查询、计算、传送、决策信息等功能于一身, 对施工和工程监理提供了科学、快速、准确的管理方式, 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其优势主要表现如下。

(1)缩短施工期限,可优化资源配置和施工网络,减少窝工和返工,缩短建设工期。

(2)节约项目成本,可利用网络招标系统降低采购成本, 通过基建财务管理系统加强投资和成本监控,实现快速工程决算。

(3)自动化收集信息,提高施工效率。现代利用高科感知功能对土壤表层的酸碱度、温度以及土壤实际密度等,并且能够对设备运行参数进行收集。传统模式是通过现场管理人员对现场亲自测定,对土壤酸碱度、温度以及实际密度的测定都要进行人工开挖,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由于传统科技发展的落后,检测设备的检测效果相对较差,与现代的信息化检测有很大的出入性。而现代的技术能够对现场检测完毕后,对当时检测的结果在CAD工程制图中进行快速修改,缩短了整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2.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工程施工领域在信息化的引导下,大大提高了施工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可以为企业提供更为便捷的信息,能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1)全面数字化。如今我国开始全面普及工程施工发展信息化的程度。施工企业不断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相关设备,为工程施工的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于是,全面数字化开始深入到企业的资源配置、财政管理等日常的企业经营活动中。所以,随着我国市场竞争机制的不断完善,施工企业全面数字化必定指日可待。

(2) 高效和精确管理施工项目。施工企业进行信息化发展令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得到强化,而施工企业的管理层也能够更方便地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大大地提高企业和施工方的工作效率,无形地令施工项目获得一个高效的管理。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运营成本开始逐步递减,而且还可以精确监控着企业的支出和成本,这种具备着高效性和精确性的发展趋势,无疑是吸引着施工企业的最大亮点。

(3)市场导向性。很多施工企业为了适应多变的市场,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上文提及到,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相关设备,全面发展信息化。所以大部分施工企业都会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以便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竞争环境,促进企业的发展。

(4)电子商务全面普及。过去,我国的施工企业大多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对人力的依赖性过强,当施工企业发生人才流失时,许多项目的施工就没有办法如常进行。这时候,信息化的发展令建筑企业解决了这一大难题。电子商务的应用不仅可以加强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还可以对信息进行处理,减少人力的参与,加上电子商务这一应用可操作性强、方便等优点,作者认为,电子商务在未来一定会成为施工企业重要的经营手段,为企业的不断发展铺路。

(5)采用适合行业特点的信息化管理策略。施工行业具有较为鲜明的个性特征,目前市场上也没有一款完全符合施工行业特征的成熟的管理系统,其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复制,不同的企业进行使用时只能进行定制或者进行二次开发,不仅增加了信息化建设的难度,也大大的增加了信息化建设的成本。因此,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建设,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渐完善管理系统,为企业提供适合企业特点的信息化管理策略。

五、结束语

工程施工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对工程施工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通过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访, 为项目参与人提供一个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减少由于信息传递障碍造成的管理失误和决策失误,提高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周茂刚.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J].施工技术,2000,29(11):3-5

[2]何莉.浅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建设[J].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7):106-108.

[3]刘芳东.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浅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7).

信息化工作管理例6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一、教学信息站,是高等院校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运行所设置的服务教与学并聘任学生为工作成员的部门

教学信息员是工作主体,由各专业年级班级选任,是反馈教学第一手信息的信息接收人,其反馈的信息包括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学风考风、教师教学态度和水平测试,学生学习态度和状态,教室环境,教学情况等教学秩序正常开展的第一信息。由此可见,信息员是为服务教学管理,向教务处中心提供教学信息,督查并提高班级学风考风的组织或个人, 信息员所从事的信息收集与反馈工作,是直接和教学管理紧密联系的,是教学常规工作正常开展的纽带,是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教学信息中心恪守为教师教学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为教学管理决策服务三向服务的工作宗旨

由各年级专业班级选任本班的信息员组成信息站中心的工作成员。根据工作范围和具体内容制定出工作制度,依据工作制度来开展各项工作。制度规定了部门分工,例会制度,材料填报,工作负责人等信息站具体各项事务,是信息站信息员行为的准则和大家共同要遵守的办事规程。信息员的工作基本要求是认真负责,准确及时、真实有效收集和反馈信息。工作内容主要收集反馈的信息内容包括学生对学校在教书育人、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特别是对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教学条件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教师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反馈学生对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质量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收集反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学风问题。收集反馈学生及家长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建议。协助教务处和二级学院开展教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其他教学相关的专项调研工作。配合学校做好教学工作的政策宣传,及时传达学校对学生教学意见的回复。由此可见,教学信息员的工作涉及教学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好教学信息员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信息员管理工作是信息站常规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优化教学信息员管理工作对于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教学评估数据的完善是有重要意义的。结合各二级学院的情况从制度、人员选聘、工作方式、激励机制四个方面优化。

(一)优化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是指导工作完成的规范和依据,细化信息员工作指标,明确任务要求,包括任务的时间要求和测评要求。从而使信息员工作从程序上细节上更为规范具体。工作制度应有岗位具体分工和职责要求,应有具体细则和规范化要求,应有具体任务和落实要求,应有奖惩激励措施。制度是保障各项工作开展的依据,一经制定在一定时期是具有可遵循执行的效力。所以,优化教学信息员工作制度是首要。教学信息员工作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固有的规律,结合现有的情况吸取规律中有利于教学水平提高和学校发展的工作经验,去伪存精,优化制度是必要的。

(二)人员选聘

信息工作的精准性要求担任这项工作的成员首先要具备认真负责的意识,责任心强,实事求是。要有主人翁精神,关心教与学及学校改革发展,有较高的领悟力。同时具备思想品德优良,秉公办事,敢于发表意见。要有服务意识,善于总结经验提出改革建议。同时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良,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根据选任基本条件选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员,是优化教学信息员管理工作的基础性工作。信息员具备了上述基本能力,在收集大量信息和反馈工作时就能够不杂乱,不混淆,不缺失,能够保存重要信息的完整度,有效完成工作任务。

(三)优化教学信息员工作方法不容忽视,是为提高办事效率的前提条件

信息员由学生选任,对工作的认知由陌生到熟悉是需要一个过程。经验指导和培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信息员工作中善于总结以往经验,善于发现工作规律,找出正确的工作方法,剔除旧的已不适合信息收集反馈的老办法,采取适合现行环境下教学管理信息收集的新办法。一是有学习意识,了解工作领域各项信息的来源与知识;二是接收信息要准确,准确理解与准确分析;三是传达信息要准确及时,不擅自更改信息内容,及时传达,不自以为,保证信息的准确度;四是根据工作内容分模块,找出教学信息规律,提高对教学信息的认识和领悟力。

(四)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优化教学信息员管理工作的动力和保障

教学信息收集反馈工作所涉及的信息量大而多,繁杂琐碎而且责任重大。在此工作中由于信息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掌握技能的高低不同,对于信息的分析理解度不同对于完成工作也不同。学生教学信息员参加年终考核合格,工作期限长的,毕业时由学校授予“优秀学生教学信息员” 称号。每年给予优秀学生教学信息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学校对不能履行工作职责、反映虚假信息、违反有关规定、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学生教学信息员随时予以解聘。所以,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不仅仅可以促进信息员之间相互学习,提高约束力,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还可以保障信息员管理工作的质量。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对信息员工作的认定依据,也是促进信息员提高工作水平的考核依据。只有信息员整体工作素养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了,才能提高教学信息员管理工作的水平。

由此分析得出,优化教学信息员管理是关系教学常规正常运行,关系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关系教学改革与教风学风建设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前提。对于高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信息化工作管理例7

2013年,“大数据”成为热点流行词之一,这一年也被称为“大数据时代元年”。当下,“大数据”已经成为社会与时代的核心特点,更是推动全球各行各业产业技术革命和转型发展的关键推手和重要动力。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数据文化正在形成。顺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国家“互联网+”战略开始实施,教育变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领域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刘延东副总理在2015年5月首届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强调了总理在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互联网+’战略必将推动中国教育信息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思想,并发出四点倡议:要更加重视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积极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帮助受教育者平等、有效、健康地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扩大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互学互鉴,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学习。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承担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为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不仅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更是高校自身综合改革的迫切要求。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学生规模和数量屡创新高,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如何面对大数据所带来的新形势、新环境和新技术,深入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引入大数据应用势在必行。

一、“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大数据的价值利用以及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在很多行业中都逐渐得到重视。在高校中,大数据和数据分析的价值更是得以充分体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具备了大数据的特征。例如,高校无线局域网的全覆盖,智能手机在学生中的普及,我们已处在全网时代中学习、生活和工作。学生每天通过校园网络都会产生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构成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学生的思想状况、情绪情感走向以及行为动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1]。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收集、整理、分析、汇总这些信息数据,最终以直观形式呈现分析结果,便于学生管理工作决策,是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一大课题。大数据和数据分析的价值更是值得关注。大数据技术可让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从宏观群体走向微观个体,让学生管理工作以更加个性化的方式贴近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利用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BBS等,随时搜集校园时事舆论,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挖掘利用学生产生的信息数据,分析学生的行为,从而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便个性化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需要经验指导,也需要科学引领,如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能更有效地通过数据来分析问题做出决策,那么工作的效率必将大大提高[2]。但是,在大量的信息数据中如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及科学存储筛选之后的学生信息数据也是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认识到位,思想、行动上准备不足

当前,各高校领导和学生工作主管部门已深刻认识到改革传统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必要性,以及加快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速度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各高校的共识。他们开展了很多成效显著的工作,如通过购买成熟软件或自主(委托第三方)开发的方式,相继建立了有本校特色的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基本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但是,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对信息化管理在思想上、行动准备不足。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岗位上比较年长的教师,对网络及其信息化管理工作望而却步。还有些学生管理者认为,学生工作就是要用传统的手写面授才有效果,信息化管理大幅减少了师生面对面交流时间,不符合学生管理的工作要求。还有一部分教师认为,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专业性极强,它需要管理者深入学习才能灵活运用,但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却不足以应付。

(二)信息化程度不够,数据处理难度较大

当前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针对性较差,系统化程度不高,决策支撑力度低下。首先,有些高校购买或自行(委托第三方)开发学生管理工作系统,仅仅实现了某些工作流程的办公自动化,如学生评优申报审批、学生奖助学金申报审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等日常工作流程都可在管理系统中完成,但是由于没有系统的顶层设计,导致各子系统间信息交互性差、融合度低,系统查询效率低,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其次,学生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结构化程度较低,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大量存在,如文本、文档、音频、图片、图像、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以及邮件、网页、报表、资源库等半结构化数据。各高校对于这些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的挖掘、处理尚处在初级阶段,甚至根本没有能力处理[3]。

(三)学生管理工作者信息化意识及能力普遍不足

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处理整个管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基础信息。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依靠原始方法人工完成这些信息的收集、统计、传递,重复劳动多、效率低、时效性差,导致学生管理工作者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一些重复劳动中。各高校建立起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后,使学生管理工作者摆脱了日常工作中大量重复性、程序化的劳动,也使学生管理工作者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开展工作研究和提高自身素养中去,并可利用信息化系统中逐步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但是,目前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对信息化系统功能不熟悉,操作不熟练,又不积极学习信息化系统的功能和操作技能,反而觉得信息化运用使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和繁琐,导致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某个阶段内出现比传统管理模式效率还低的现象。

(四)大数据技术作用功能远未发挥

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理念、方式方法,初步利用网络信息化给工作带来的便利条件,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然而,高校现有的技术手段还只能对数量较少、类别相似、结构成型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尚不能对大数据进行现代意义上的收集、存储、分析以及视觉化的结果呈现,数据分析技术还尚未得到运用,甚至不为大多数学生管理工作者所了解,更没有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决策提供支撑。况且,目前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很难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运用这样的技术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专业的数据挖掘、整合、分析人才相当稀缺。大数据的开发及利用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毋庸置疑,然而分析人才和技术运用的限制暂时难以使数据价值得以充分体现[4],这是目前各高校存在的另一个普遍性问题。

三、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一)优化拓展信息化功能,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

各高校应在现有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遵循顶层设计原则,对规划、投入、建设和管理实施统一标准,以完善学生综合管理系统为目标,全面考虑学生需求特点,提高主要学生事务流程信息化程度,系统性地推进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性、系统性、普适性,还要兼顾前瞻性和开放性,着力解决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和数据挖掘难、处理难等突出问题。注重信息安全,通过实施相关的信息技术手段以及建立相应的安保制度,实施严格的行政管理和运行监督,避免非法入侵和泄密事件,以维护学校和师生的切身利益。提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信息化意识和信息素养,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熟练地使用管理信息化系统,并利用系统来辅助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好大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掌握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和规律,不断积累信息化工作经验,探索信息化工作模式。

(二)加强学生工作队伍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

加强学生工作队伍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首先,让大家认识到信息化能力已经成为信息时代一项基本的能力要求,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化能力,才能驾驭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另一方面,通过辅导员沙龙等形式加强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分享信息化工作经验,提高对信息的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信息素养。其次,以讲座、报告、交流等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学工队伍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和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系统操作技能,重点还要引入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邀请专家来校讲学,选派骨干外出学习,并在学工队伍中宣传大数据,让学工队伍了解大数据,学数据。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我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积极行动起来,转变思路,主动作为,利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三)运用大数据研究成果,努力构建“大数据大学工平台”

目前,大数据在社会上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表现出了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在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提高对数据信息的敏感性,主动收集、整理信息数据并认真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在大数据技术运用方面已经做出了有效尝试,其教育大数据研究所最近研发的“学生画像”系统,根据学生出入寝室的时间、进出图书馆的次数、借阅书籍的种类、在教学楼打开水的次数、去澡堂洗澡的时间等数据与实际行为的关联性,“计算”出每名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从而预测学生是否有挂科的可能,并将挂科可能性较高的群体发送给辅导员,帮助他们提前引导,有效建立学业预警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学生上网浏览情况的分析,找出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最终扩大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可以通过对学生校园卡消费记录信息的分析,找出隐性困难学生,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相应的资助帮扶,提升学校人文关怀;可以通过对校园内部交流论坛的实时跟踪分析,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学生讨论、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积极进行舆论引导,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可以通过建设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主题网站,逐步实现新闻信息和互动渠道的立体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5]。当然,这些举措需要集成、整合学校各部门资源,合力构建一个“大数据大学工平台”。可想而知,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会得到广泛运用,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将更加有实效。

参考文献:

信息化工作管理例8

中图分类号:D631.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1-0000-02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Platform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Zhu Xiaozhong1,Cong Yan2

(1.Auto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mpany,Lanzhou730060,China;munications Network Center of Lanzhou Petrochemical Company,Lanzhou730060,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ization integration,information technology work itself is also an urgent need to use the information by mean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China Petroleum Group company to build a unif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platform (referred to as "information work management platform" or "platform").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platform Corporati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Group,the company's overall planning project internal support teams and enterprises,the information sector. Build a unifie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latform,ideas and means of the us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work, institutionalized and standardized,systematic,modern,has become indispensable to enhance the Group'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level of a less an important measure.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IT;B/S structure;Internet

随着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十一五”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持续推进,信息系统建设与推广、信息队伍组织与管理都由分散向集中转变。为进一步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按照 “统一、成熟、实用、兼容、高效”的十字方针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原则,集团公司搭建了的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将实现企业及其下属单位的信息部门、信息化建设内部支持队伍的全方位管理,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本文结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建设与应用,从平台系统概述、总体方案设计与系统架构、系统功能介绍、应用效果总结四个方面,详细论述集团公司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的成功实践与经验。

一、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概述

(二)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系统目标

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的设计、开发和应用要实现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管理方面,通过平台使各级信息化部门的管理人员及时掌握信息化工作涉及到的人、财、物相关的准确信息,提高工作效率,支持信息化建设、投资、风险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决策。在业务方面,建立便捷的数据、信息填报机制,将信息化工作的相关指标数据填报流程标准化;实现审核审批工作的规范化、流程化和网络化,确保信息化工作台帐的完整性、准确性。在技术方面,向企业各级信息化部门提供流程定制手段,提供标准接口,与相关系统自动进行数据交换,保持数据源唯一,实现共享;实施系统用户统一管理,权限分级控制,确保信息安全。

(二)平台支持的业务范围

系统支持的业务范围如图1所示。

图1 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覆盖的主要业务流程

系统功能涵盖了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完整流程,实现了五个方面的业务管理。

信息化组织机构与人员管理:各所属单位的信息化部门组织机构及人员状况,内部信息化支持单位、第三方人员基本信息及流动情况。

信息化投资计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投资规划、项目立项、投资计划下达情况。

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立项资料、项目进展、文档资料、周报简报等;项目相关的招标信息、合同、内部任务书信息,以及相应的执行情况;项目人员考勤、任务进度、付款申请以及支付记录等。

信息化资产管理:硬件、软件、数据资产等信息。

信息化工作综合事务管理:人员动向、工作审批单、部务会议、日程安排、工作督办、信息化工作考核等。

(三)平台建设的原则

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建设遵循国家、行业的相关标准,符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统一、成熟、实用、兼容、高效”的十字方针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六统一原则。在管理、技术及实现等方面充分借鉴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公司现有系统成熟经验,设计上充分利用现有工作流程和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软、硬件资源,不做重复或分散投资,与现有或将来的信息系统有机集成,方便系统对接和数据共享,实现业务动态管理。

二、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总体方案

(一)平台数据架构

系统数据分为3种类型:

1.核心数据:核心业务数据,包括计划、商务、立项、合同、资产等信息。

2.基础数据:人员、组织机构数据。

3.辅助数据:工作流程、模板等数据。

数据存储分为2个部分:

1.工作数据库:提供各种数据的存储。

2.分析数据库:提供各种业务的分析、统计、查询功能,对数据进行动态分析跟踪。

(二)平台应用架构

信息化工作管理信息平台将实现以下应用目标:

1.掌握各项目内外部实施队伍状况、各所属单位信息技术人员状况,做好人力资源考核、动态管理和优化配置。

2.有效管理企业信息化建设所形成的软、硬件等信息化资产,实现资产实物与项目、投资、场地清晰对应,加强软硬件产品的使用和维护管理。

3.对各信息化项目进行动态监控、管理,及时掌握项目计划下达、实施进展、合同执行等情况。

4.统计分析各所属单位自建信息系统数量、功能及运行状态。

从业务角度看,系统提供以下四类服务:

1.信息收集:包括人员、机构、资产、合同、投资、费用等各类信息的采集、存储。2.动态分析:提供统计、查询功能,进行数据钻取、分析。3.综合事务:提供各类日常事务处理功能,包括工作审批、工作督办、人员考勤、文档传递等功能。4.基础服务:提供系统的基础服务,包括报表展现、流程服务、界面配置、功能权限、邮件短信功能。

三、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

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包括7个主要功能模块,分别为综合办公、投资规划、项目管理、商务管理、资产管理、人员管理、信息化工作考核。

(一)综合办公

综合办公包括制度管理,工作审批(含公章申请、来文处理和通用工作三类审批),工作日志,工作周报,人员动向(含网上签到、人员动向、工作日历、短信提醒),日程安排,工作督办等业务功能。

(二)计划管理

规划计划管理主要包括信息化规划、项目立项、投资批复、年度计划上报与审批、投资下达申请与审批等业务功能。各单位可通过投资规划、年度计划功能管理本单位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投资、信息化配套资金投入以及网络和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费用投入等情况。

(三)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对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监控及管理。包括:项目立项信息、项目任务进展、项目周报简报、项目培训情况、项目一览。

1.项目立项信息。包括:项目名称、项目状态、项目经理、项目批复文号、项目批复金额、主要建设内容等相关信息。2.项目任务进展。实现项目进度管理,编制合理的进度计划,并据以跟踪项目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3.项目周报简报。用于各个项目按月、周或者不定期记录工作总结,项目简报及后续工作安排。实现与门户网站的接口,将项目周报到各项目的门户上。4.项目培训情况。对各个项目组织的培训班进行管理,包括培训课程、内容、对象等的管理与统计查询。5.项目一览。展示各个项目的人员、任务进展、合同、投资、资产信息,方便项目管理人员直观地了解项目进度、人员、成本、资源等情况。

四、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应用效果总结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通过应用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实现了中国石油信息管理部门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的信息部门和信息化建设内部支持队伍信息化工作涉及到的相关人、财、物信息集中收集。集团公司各企事业单位通过信息化工作管理平台共录入信息队伍人员10460人,自建信息系统1308个,机房915个,硬件设备(服务器、网络、存储、场地设备、安全设备等)37209台,个人计算机413634台。满足了综合办公、计划管理、项目管理、商务管理、人员管理、资产管理、信息化工作考核等工作需要。通过信息化工作的“信息化”,企业的各级信息和管理部门可以准确、及时掌握信息化工作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标准化项目管理流程,规范化工作审核与填报机制,能有效防范项目实施风险,降低项目投资,提高管理水平。

信息化工作管理例9

中图分类号:TM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355-01

众所周知,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它涉及到对档案的鉴定分类、编目、排序、检索、归档等内容,而且纸质档案的保存也成了单位的一大问题,需要有专门的档案室来存放档案,日积月累这些档案有的时候查找起来极不方便,因此,在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技术已深入到各个单位,电子档案的出现使档案的保存和查阅有了质的改变,在医院系统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档案信息进行管理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一、 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概述

医院档案采用信息化管理之后,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原有的纸质存档的文件、资料信息录入计算机,当然也可以采用扫描仪、人工录入,这项工作是一项比较费力的工作,需档案人员认真仔细地完成。信息化管理系统都有专门的软件来对档案进行管理,使档案的分类、编目和排序更加合理,同时,由于采用了统一的规范管理流程,减少人为调控和干预,档案查找和使用也很方便。实现了档案检索的信息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医院网络和互联网相融合,对存档文件、资料、原始记录、文献等可随时查阅,提高了医院档案工作的管理效率。

医院档案采用信息化管理的前提条件是需要配备开放式电脑查询检索系统,并进行医院局域网络的建设,以向使用者提供便利、快捷的档案信息服务;在采用信息化管理档案的过程中,要根据用户对档案的要求,建立系统完整的档案用户信息库,并及时分析了解用户的需求,适时改变档案工作,以提高档案的利用率。

二、 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1.整体上提升档案的管理水平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已非常普及,网络的发展带给人们更多的保存资料的方法,传统的档案的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在档案的管理方式上也急需创新,改善传统的纸质档案的管理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在很多的医院的档案的管理工作还比较落后,这也严重制约了档案资料的查找检索,为此,医院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意识,结合当前的计算机信息化的形式,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不仅可以让档案资料实现网络上的共享,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从根本上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

2.确保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必然要求,在医院的信息化管理中,办公自动化的应用,电子病历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促进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虽然传统的纸质化的档案也能为医务人员提供资料,但是在查找和检索的过程中比较麻烦,而电子档案不仅查阅方便,而且能为广大医务人员提供丰富、详实的信息资源,为医务工作者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为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1.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建设中,医院从最简单的管理信息系统和财务系统到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各功能科的信息系统到办公自动化和局域网管理等,都在运用信息化管理,可是仍有一些医院的领导对此认识不深刻,没有将档案信息化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领导不重视,相应地在资金的投入上也就不到位,可是信息化管理的硬件平台和网络基础设置等都需要资金的支持,另外,计算机、刻录机、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也要作为配套设施投入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信息化工作的进行。

2.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档案信息化管理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相适应的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医院现有的档案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知识欠缺,而且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而医院的档案管理需要的是那种既懂档案管理知识,又对计算机操作熟悉,还懂一些卫生管理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可是这样的人才面对医院的待遇又难以留住。因此,医院领导要想方设法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可以通过招聘或是培训年轻的人才来参与档案的管理工作,使医疗行业的档案管理水平能与时俱进。

四、改进医院档案管理的措施

1.领导重视健全档案管理制度

对于医院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领导必须重视,只有领导重视,才能在软硬件建设、资金投入上亮绿灯,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才能顺利展开。因此,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医院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

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在医院的档案管理中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档案管理人员要参考《医院卫生档案管理办法》和《档案法》的要求对档案进行规范管理,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工作,做到档案的归档、保管、借阅、移交、保密、销毁等各项工作要有法可依,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一项管理工作必须有制度的约束才能真正地进行下去,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更是将档案的管理工作上升了一个台阶,为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将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制度化。

2.重视人才的培养

当然,作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可以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的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素质,达到熟悉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中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应用科学的管理原则和方法,不仅能够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还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同时,医院领导要创造条件,吸引一批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参与到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工作之中,以达到提高医院的档案管理能力。

总的来说,在医院档案管理系统中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可以提高档案管理的水平,电子档案的出现对于传统的纸质档案是一种变革,我们不能因循守旧,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主动推行医院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档案工作的要求,医院档案管理人员要大胆创新,勇于改革,学习新知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将档案管理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使医疗行业的档案管理水平得到改善。

信息化工作管理例10

中图分类号: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344-01

一、对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信息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伴随着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信息化建设步伐越来越快,信息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发展资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的获得就意味着资源的获取,这个观念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与认同,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公认战略资源。人们先前之所以重视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其是一种原生的信息资源,在生产力由人才决定的观念中,人们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形成了非常明确的认识。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事档案管理逐渐朝着开放化、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这给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使得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渐被提上了新的日程。

满足社会民众的客观需求是认识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初衷,服务社会是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目的,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政务信息化迅速发展的表现,而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要求又会反过来推动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的改革,顺应了我国人事管理工作和政务信息工作的民主化潮流,体现了新的社会发展要求。

(二)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对工作质量和劳动效率提升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在人事管理的操作过程中,多媒体网络系统的信息共享能力、系统信息能力、直观能力和综合能力能够给人事管理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人事信息。基于这一技术,管理人员能够对人事简历信息、人事素质、自然状况、人员优势和人事道德情况等信息进行准确、快速的提取,还可以基于电子档案对人事生活、学习和工作方面的影响和声音信息进行快速地查询和提取,实现即时化、动态化的人事档案管理,使得全方位人事信息的获取变得非常的方便、快捷。

人事档案信息管理中互联网和局域网的应用的优点在于其能够有效避免不同部门对同一信息的重复录入,大幅降低劳动重复现象的产生,M而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同时,由于信息化档案的电子特点,实践操作中产生的即时新信息,各部门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职责即时进行信息更新,确保人事档案信息资源的第一时间更新与收集,为其他部门和领导提供第一手的最新重要信息,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工作信息的时效性。在共享人事档案信息后,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局域网对一个人进行多角度、多部门的交流,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特定人员的局限性。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大幅提升对人事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

二、新时期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信息化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当下,体现人事管理的便捷性、即时性和动态性是人事档案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系统的主要管理目。想要更好地实现信息化的人事档案管理。我们必须要不断强化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形成清楚的认识。第一,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进取心,上进好学,具有优良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敢于创造条件,具有一定水准的先进技术掌握和利用能力。第二,全体工作人员必须具有良好的档案认识和档案意识,尽最大努力做好档案管理的统一性、体系性和综合性工作,综合考虑,统筹兼顾,积极调动各方有力力量。第三,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探讨和研究怎样切实有效地进行应用水平的提升,对信息化管理的变化趋势和变化内容进行深入地分析,分析总结现存问题,积极探索新的问题解决途径。

三、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变更传统的档案储存模式。在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我们应妥善处理那些利用频率较高、内容载量较大和损坏相对较为容易的重要档案信息。通过先进技术的应用,将档案信息进行网络化和数字化处理,为后续的提取和保管提供方便。人事档案中所承载的信息往往是与企业员工切实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对于员工职称的评定和职位的选报具有重要的法律性和证据性。人事档案在职员考核、工资晋升和职称评定以及人事纠纷方面具有法律意义,发挥着关键性的参考和证据作用。

(二)构建人事档案目录数据库。从时间上来说,人事信息档案的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般来说每个人的档案信息都需要保管几十年,甚至时间更久,特别是对于那些身份比较特殊的人来说,他们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史料作用,对此需要做好数据库。人事信息复杂而且变动较大,传统的纸质版信息档案,需要占用相当大的数量和空间,给档案的查阅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推进档案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大建设力度,用先进的电子化档案取代传统的纸质档案,以实现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的大幅提升。

(三)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作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信息化档案管理方式会对企事业单位的组织和人事工作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服务领导的决策。干部任用和干部选拔是人事档案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好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事组织部门的“用人”“选人”提供有利条件,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有利于人事信息的调取和共享,将使得上级领导和人事组织部门对各级干部的考察工作变得更为快捷、更为直观,在考察现职干部中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第二,可以准确及时地进行信息更新。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尽管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弊端也同样非常明显,例如,纸质版的档案使得档案转递相对困难,数据库资源和档案信息内容具有延时性,档案信息的更新和补充工作相对较为耗费精力,数据承载具有一定的误差。而档案管理实现网络化后,档案信息本人便可以根据自身的权限对自己的基本信息进行了解,一旦发现误差或者错误,便可以及时地提出建议,进而让人事档案更为完整、丰富和准确。

四、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社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需求越来越高,作为重要的人事信息承载载体,人事档案管理的作用变得越来越大。当前,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持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发现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社会企事业单位人才的流动性也大幅提升,这都对人事档案管理提出了更好和更新的要求,因此,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途径和趋势。

信息化工作管理例11

1引言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这也对传统的互联网构建模式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对社交网络和移动交互网络而言,高校信息管理工作都应当与时俱进,在新的领域不断的开拓,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深度与广度的新探索。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要在大数据时代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定相关对策,保证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和学生信息的安全,同时让学校在调取学生相关信息时,能够采取更加便捷有效的途径,从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大数据时代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现出如下特征。首先,由于大数据容量相对较大的特点,它已经超出了传统定义尺度上的数据,这就决定了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要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数据的分析,同时,在数据管理与分析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要认识到大数据数据量大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对数据进行管理,要在地理位置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的分析过程之中实现有效的管理。其次,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在对学生信息和相关数据进行管理时,要认识到数据类型的丰富。由于数据类型的层出不穷,学生工作管理者要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妥善的处理与系统的分析,这样才能够在大量的数据信息库中提取到有效的信息,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能够实现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数据分析效率,满足多个领域的日常工作需要,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性发展。

3大数据下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建议

在当前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大数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管理教师要善于分析各种类型的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数据的处理量进行适当的规范化,推动大数据时代信息处理工作的多元化和创新性。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在充分挖掘相关数据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通过大数据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分析,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大数据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供依据

大数据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了依据。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分析和观察数据的重要手段,通过借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做出科学的决策与判断,深度挖掘学生的信息,并对此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大数据在对学生信息进行挖掘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大数据日益发展完善的现代社会,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电子商务领域,大数据都能够充分发挥基础的数据分析作用,完善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实践方式,对人们的工作产生巨大的帮助。与此同时,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也必须认识到,要从传统的经验是管理和制度化管理方式中解脱出来,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合理应用,现代化的手段,通过大数据提高分析效率和决策效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完善。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例,学生工作管理者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进行考量时,要注重内容的多样和形式的丰富,充分利用多元化的信息网络,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对于传统的纸质化报告模式进行颠覆与创新,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完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借用数据实现科学的分析与系统的总结。

3.2通过大数据满足个性化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体现愈加明显。而大数据就能够充分的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对高校学生管理者来说,他们更应当与时结合学生的情况,确保高校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不断完善大数据网络平台,促进大数据网络平台的发展和创新。相关人员也要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同时,将大数据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之中,通过大数据进行信息数据的归纳整理与分析,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进行合理的判断,制定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政策。大数据在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大数据的应用,相关人员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实现有效的分析与信息检索,因此,在大数据的帮助下,相关管理者能够给不同需求和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路径。此外,在学生就业信息化管理的角度来看,通过大数据相关工作者能够实现对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和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借助这样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招聘单位的需求联系得到了有效的分析与汇总,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工作指导,实现高校课程设置的优化,实现高校就业效率的提升。

3.3组建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学生管理团队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专业化的人员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化学生的管理工作团队,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逐步完善,效率不断的提升。为此,作为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团队的水平,组建一支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人才专业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有足够多的了解,也要对学生的实情况有系统的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工作管理人员能够实现大数据分析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实现高校内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此外,在对高校学生管理团队进行培训时,高校管理者要选择合理的培训方案,帮助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掌握大数据相关的理论与工具,并最终实现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学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也可以利用校园内部网络进行实时的跟踪与交流,掌握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态,确保学校热点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关注,对突发事件进行舆情引导和舆论控制,从而保证学校内部环境的稳定,保证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安全。另外,大数据在高校学生管理平台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新闻和师生互动来体现,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大数据有着不同的作用,大数据能够助他们实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也能够让他们对自身的信息进行监控,实现信息安全。

3.4在大数据时代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在高校信息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然而,在大数据到来之际,相关管理人员共应当挖掘大数据的奥秘,利用大数据在学生管理工作之中,确保相关制度体系的完善,保证学生信息的安全可靠。在实际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从具体的行为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防止学生信息被不良的系统和不良人员侵害。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性,要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管理信息网络进行实时监控,设置相关的登录口令,保证学生信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相关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做好软件和硬件的维护工作,避免非法者入侵,保障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也能够促进大数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合理的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愈加完善,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也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这不仅为学生信息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5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不仅包括保证学生信息的安全性,也包括不断的推动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优化。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是应用大数据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方案之一。作为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性能稳定和迅速便利,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相关人员也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信息进行系统的调查,确保在大数据时代能够随时调取学生的各项信息,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大数据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4结语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阵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要认识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重要意义价值。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要树立立德树人的管理理念,也要结合新时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引入多元化的人才,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在充分发挥大数据意义与价值的同时,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在弘扬中华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同时,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完善,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谦.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探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2]王泽阳.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00(005):153.

[3]杨阳,苏力,王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探讨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