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旅游管理概论

旅游管理概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0 14:40:08

旅游管理概论

旅游管理概论例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5-177-02

《旅游学概论》是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以及高校扩招和教学环境的变化,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旅游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发挥旅游学概论课程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进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创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分别从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实践环节以及考核形式等几方面谈几点看法,与各位同行探讨,以期共同提高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

1 课程定位

在旅游学概论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学单位或主讲教师将其定位为旅游经济学、旅游市场学、旅游心理学、旅游饭店管理、旅行社管理、旅游资源学等学科内容的简单罗列。由于课程定位不准确,旅游学概论的教学必然出现缺乏特点、内容肤浅、泛泛地对旅游各层面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介绍、与后续课程大量重复等问题,影响教学的效果,也影响学生对于该课程学习积极性。旅游学概论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入门课,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变动性的特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定位应侧重于解决学科最基础的议题,诸如研究对象与任务、学科属性、理论体系、分析范式、研究方法、课程性质等基本问题,并同时注重内容的动态更新。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旅游活动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对旅游行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运用旅游学基本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旅游问题。

2 教学内容的确定

从目前较流行的旅游学概论教材看,其教学内容大体包括三部分:(1)旅游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部分,主要介绍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历史、旅游的概念、性质和特点等基础知识;(2)旅游活动的构成部分,着重介绍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资源;(3)旅游活动的影响部分,包括旅游市场、旅游组织等内容。从教学实践来看,基础理论部分内容过于简单,不能全面反映旅游学基础研究的成果。旅游活动构成部分对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资源的介绍又与后续课程大量重复,重点不突出。而旅游活动的影响部分的旅游组织和旅游市场等内容在旅游经济学和旅游市场营销学等课程中又会重复讲述。此外,教材内部各章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泛泛而谈,使整个旅游学概论课程更像是旅游管理专业各门专业课程的大杂烩。

根据旅游学概论课程基础入门课的定位,建议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增加基础理论和方法部分的内容和学时,包括旅游学学科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基础研究方法、旅游学研究中所涉及到的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理论以及旅游学研究中的新成果。对于涉及其它后续专业课程的内容,应重点讲解最基本的理论内容,而不必展开深入讲解。任课教师不仅要对本门课程的内容体系非常熟悉,同时对其它专业课程也要了解,这样在内容选择和讲解的详略上更便于把握。此外,教学内容要注意及时更新,紧跟旅游业发展,教师要时刻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快速反馈旅游业发展的前沿信息和热点问题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和案例补充到教学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兴趣。

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目前大多数院校旅游学概论课堂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为中心,更多的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一统天下,学生上课只是记记笔记,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差。在教学手段上,大部分教师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有些只是把教案简单地复制在电脑上,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而有些教师又过度依赖多媒体,在课堂上大量播放视频资料,占用教学时间,本末倒置,同样影响教学效果。

3.1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主体作用

建议根据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及学生的能力、水平,采取以下几种可行的方法:

(1)学生主讲模式。学生主讲模式主要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通过课下精心的准备,由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并讲解相关的知识。如课前5分钟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和讲解近期旅游业重大新闻、事件、国内和国际旅游界动态、旅游热点问题等,通过对旅游业发展动态的关注,培养学生的旅游情节和专业思维,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模拟教师,为同学们讲解某一章节或某一专题,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

(2)案例教学模式。它是将案例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案例教学模式通过课堂分析、讨论来解决实际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具体运用中要注意,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选择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真实性和时效性,即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要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时间上最好是近期发生的;其次,师生定位准确,各司其职。教师工作的重点主要是选好恰当的案例和问题,督促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课堂讨论中,要当好主持人,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氛围,控制讨论的进度与方向,鼓励学生广开思路,积极发言。讨论结束后要做好总结。学生要做的主要有:认真阅读案例资料,深入思考,准备发言提纲。讨论中要积极发言,讨论后认真撰写分析报告。

(3)问题讨论模式。问题讨论模式是在学完相应的基础知识之后,提出一个现实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它不提供大段的案例资料,只就单独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学实践中,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讨论,然后由一名代表阐述本组主要观点,作总结发言,并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通过问题讨论,将问题留给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辩论模式。对于一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时,可以采用分组辩论的模式进行讨论。如发展旅游到底是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围绕各自论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大胆质疑、辩论,直至将问题分析透彻。

3.2 在教学手段方面,对多媒体技术要适当使用

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声、光、影像等多种技术辅助,展示图片、声音或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生动性,提高教学效果。如对旅游资源的展示、对旅游案例的介绍等。但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多媒体技术和传统的板书等教学手段要结合使用。

4 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

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既要求从业人员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实际操作和实施科学管理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入门课程的《旅游学概论》,不仅要重视教授学生掌握旅游基本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在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实践中,结合教学内容,要及时安排实践教学活动。一方面带领学生“走出去”,到相关旅游企业进行短时间的学习调研。如在讲解旅游资源时,可选取本地一处著名旅游景点,进行实地调研,使学生更加直观感受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保护情况等;讲授旅游企业时,可带领学生到旅行社、饭店等企业参观,了解旅游企业经营的特点、业务流程,感受到旅游企业的氛围;另一方面是将专家“请进来”。如在讲旅游组织、旅游市场和旅游影响时,请旅游业界专家或旅游局相关部门的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讲座,通过与专家的交流,让学生了解业界的动态,开拓视野,加深对知识的掌握。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使学生知识的学习从课堂移动到了景区、饭店等旅游企业,既满足了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又使课本知识得到了深化;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手段,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深受学生欢迎。

5 考试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试形式通常是课程结束后通过一张试卷决定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利人才的选拨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建议采用灵活的考核形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按照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的比例打分。平时成绩主要结合学生课堂主讲情况、课堂讨论情况、案例分析情况、辩论演讲情况、实践教学表现情况以及出勤情况等设定评分标准。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使学生能够重视平时的学习, 避免了平时不学习,考试突击的现象,同时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此外,期末考试的试题建议增加案例分析等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侧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那种死读书、背死书就能得高分的现象,真正体现考试分数在区分人才层次上的作用。

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旅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是学校教育的目标。旅游学概论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面对新形势和新变化,要及时创新课程建设,使之不断地发展和不断地完善,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际视野下旅游学课堂教学的定位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陶卫宁.旅游学概论教材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合理架构的建立[J].旅游学刊(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2005,(S1).

[2] 张欣.旅游经济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J].教书育人,2011,(7).

[3] 盛蕾.关于《旅游学概论》课程建设的几点看法[J].商场现代化,2011,(2).

[4] 王凯.关于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几点思考[J].科教纵横,2010,(12).

[5] 程丽,马佳.《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7,(36).

旅游管理概论例2

2016年4月16日

2016年4月17日

2016年4月17日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A020036-电子商务

00890-市场营销(三)

00888-电子商务英语

00041-基础会计学

00889-经济学(二)

00891-国际贸易实务(三)

00892-商务交流(二)

00894-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

00896-电子商务概论

00893-市场信息学

00898-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

00900-网页设计与制作

00902-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02318-计算机组成原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A020039-会计

00067-财务管理学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20-高等数学(一)

00157-管理会计(一)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55-中级财务会计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56-成本会计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0146-中国税制

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A020040-市场营销

00058-市场营销学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20-高等数学(一)

00179-谈判与推销技巧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77-消费心理学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81-广告学(一)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0178-市场调查与预测

00182-公共关系学

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A020041-金融

00073-银行信贷管理学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20-高等数学(一)

00075-证券投资与管理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55-企业会计学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66-货币银行学

04729-大学语文

00072-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00074-中央银行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A020042-工商企业管理

00058-市场营销学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20-高等数学(一)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55-企业会计学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45-生产与作业管理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0107-现代管理学

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A020044-工商行政管理

00109-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48-财政与金融

00020-高等数学(一)

00112-市场管理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10-企业法人登记管理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08-工商行政管理学概论

00107-现代管理学

04729-大学语文

00111-商标与广告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A020045-旅游管理

00190-中国旅游地理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82-公共关系学

00015-英语(二)

00191-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87-旅游经济学

00188-旅游心理学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0193-饭店管理概论

00189-旅游与饭店会计

00192-旅游市场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195-导游业务

04729-大学语文

A020049-旅游管理(旅游商务管理方向)

00179-谈判与推销技巧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82-公共关系学

00015-英语(二)

00190-中国旅游地理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87-旅游经济学

00188-旅游心理学

00891-国际贸易实务(三)

00193-饭店管理概论

00192-旅游市场学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896-电子商务概论

04729-大学语文

A020050-旅游管理(导游方向)

00191-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82-公共关系学

00015-英语(二)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01837-旅游资源学

00187-旅游经济学

00188-旅游心理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195-导游业务

00192-旅游市场学

11321-广西导游

11322-广西景点导游词

旅游管理概论例3

1、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的特点

《旅游学概论》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一般包括了旅游活动的三大模块,即旅游活动基础知识、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活动的相关问题。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旅游及其旅游业的产生、发展和构成,旅游资源、旅游与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关系,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要求;理解旅游发展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从而发现旅游活动的规律。从该课程内容构成看,《旅游学概论》课程具有综合性,从课程内容程度看,具有基础性的特点,涵盖面广。课程具有基础性、前位性等特点。《旅游学概论》课程的开设在大学新生第一学期,由于是大一新生,对旅游及其旅游行业比较陌生,是最适合专业意识的树立和专业观点的切入点,那么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旅游专业,了解整个旅游行业的运行操作,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2、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2.1课程体系不合理

大多数高职院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内容、结构庞大,没有严密的学科顺序,注重概念、现象的解释,通常以陈述性知识、理论性知识为主所讲授的课程内容抽象高深,与实践脱节,而与现代高等职业注重实用、够用的原则相违背,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思维,也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旅游学概论》教学内容由于受教材因素的影响,教学内容为能构架完整的知识体系,另理论和实际相脱节,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对旅游业最新发展动态与旅游热点问题的了解和分析。

2.2教学条件不足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动手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一线人才,以实践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这样,学生一出校门就能适应工作环境,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多高职教育院校任然依托本地区本科院校,缺少“双师型”教学人才,再加上教学设施设备不完善,实训基地缺乏,教学条件滞后,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使得从事旅游专业行业的毕业生有相当一部分不能立刻适应工作的需要,往往需要经过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够满足职业岗位需求,这种低动手能力的学生是无法适应于实践性性较强的旅游行业。

2.3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讲者,是课程的核心,学生的接受者,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却听在课桌下玩手机、发呆、讲小话,虽有的教师试图采用一些案列分析教学方法,往往达不到该有的效果,有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但只是把书面的教案复制在电脑上,没有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填鸭式”教学模式单一,不能与学生互动,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没有达到应用的教学效果。另外,由于高职学生的特点,一部分教师在上课时没有把握学生的个性,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同样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无味,教学质量差。

3、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3.1改进教学理念

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理念上应掌握高等职业教育基本特点,遵循高职教育规律,结合基础理论课自身特点,在技术应用和理论上遵循 “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原则。如在选择教材方面,应选用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符合该专业培养计划、反映世界、中国旅游发展现实情况的教材,另对《旅游学概论》的课程定位要明确,将其定位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最为基础和重要的导入型课程,对后续专业课进行知识辅垫,也要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建立对旅游学的整体认识、了解对旅游行业的影响、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形成。

3.2改善教学条件

旅游管理概论例4

旅游管理专业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工商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管理学、旅游政策与法规、旅行社业务、旅行社管理、旅游地理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旅游英语、旅游会计学、酒店管理学、酒店餐饮学、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学、旅游资源开发管理、景点规划与管理、旅游安全学、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生态旅游、旅游客源、地区概况、旅游财务管理、旅游项目管理、旅游信息系统、微观经济学等学科。

旅游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旅游与休闲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咨询公司、旅游电子、商务企业、旅游规划策划机构、主题公园的旅游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工作;或旅游与休闲行业的自主创业。

(来源:文章屋网 )

旅游管理概论例5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231-02

一、问题的提出

“生态旅游”一词于1983年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H.Ceballos Lascurain首次在文献中使用,其原意是指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受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的自然旅行,提出的目的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促进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此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时至今日,“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仍没有统一。纵观林林总总的生态旅游概念,不难发现,人们对生态旅游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深化过程。

二、对目前生态旅游概念的新思考

综合专家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认识生态旅游,才能更加科学、完整地把握生态旅游的本质。生态旅游是应旅游业和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生态旅游应着力解决传统旅游无法解决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生态环境、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衰退问题,生态旅游的实质就是追求三者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

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不惜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满足需要和获取利益,忽视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强调以环境效益为前提目标,以经济效益为首要目标,以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力求达到三者结合的综合效益最大化,以实现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由此可以界定,从宏观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管理系统,以可持续发展、生态学、系统论思想为基础实现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从微观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通过开发、保护和消费等活动实现政府、开发商、旅游者及社区居民等相关主体行为的协调发展。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生态旅游概念的动态发展性,从发展的角度看,现阶段生态旅游概念正处于以旅游产品开发为其主要形式,并向生态管理系统过渡的时期,追求生态管理系统的整体发展是未来生态旅游概念的实质性发展方向。

在实践中,应将二者统一起来,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旅游目的地和旅游业规划,科学设计生态旅游产品,完善监控体系,保护生态旅游的资源环境基础,在取得环境效益的前提下,为旅游者提供真正的生态旅游经历,取得旅游经济效益,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最终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

三、生态旅游概念体系的构建

生态旅游由理论基础体系、相关主体行为体系、目标体系(见下页图1)三个基本体系构成。

(一)理论基础体系

生态旅游是建立在对生态资源利用的基础上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所以,对生态资源的管理首先要遵循生态原则和科学性;生态旅游的功能是要实现旅游地的持续协调发展,所以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生态旅游是一个生态管理系统,涉及到多个主体要素、多方面关系的协调均衡,这就需要系统论贯穿于开发管理全过程,实现系统整体的稳定持续发展。这三个理论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生态旅游,伴随着生态旅游开发、管理、发展的全过程。

(二)相关主体行为体系

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的理解还要把握住其行为主体“人”的要素,它不仅要求有素质高、责任心强的生态旅游者和社区居民,也要求懂环保、懂旅游的开发经营管理者和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政府。在开发管理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在尽量减少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条件下,实现各行为主体的综合效益最优化。

(三)目标体系

生态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保护,取得生态效益;生态旅游虽不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目标,但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生态旅游还通过对资源的保护和对居民生产、消费观念的转变来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旅游的根本目标在于整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生态旅游是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系统论等相关理论作为指导原则,通过协调相关主体要素间的利益关系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最优化。理论基础体系是在相关主体行为体系和目标体系互动过程中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基础。其中行为主体要素间的利益分配越合理,综合效益越优化;反过来,良好的效益的实现,会激励行为主体的开发管理分配方式朝着合理化方向迈步。在遵循相关理论的前提下,相关主体行为体系和目标体系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循环反复,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旅游概念未来发展的思考

随着社会发展,生态旅游的发展将有“重生态,轻旅游”的趋势,生态旅游的定义也将偏重于“生态角度”,追求旅游地相关资源的保护作用,而弱化其他方面的功能,如经济、旅游等。一方面因为社会发展,国民素质提高,再加上高科技时代对环境的破坏,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此时保护资源已不被看作责任,而应是一种义务,是自身素质的体现,是一种享受。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已有足够的财力、国民也有足够的意识为资源的保护贡献力量,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谋求出路,生态旅游开发所带来的一切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一切为资源保护让路。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偏重生态角度与前面所述的第二阶段不同,前面根本没有意识到整个生态旅游系统的矛盾所在,而这里是在承认相关矛盾存在的前提下,对其中的一些矛盾已经解决,注重保护资源,弱化其他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78-79.

旅游管理概论例6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0)07-0082-06

目前,旅游心理研究已然成学,我国仅以旅游心理学为题的教材就有近百种。但旅游心理学的含义是什么,主要研究对象有哪些?有何特点?迄未定论:本文试就上述3个问题略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旅游心理学内涵的深入考查

1 旅游心理学界说述评

西方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使用了旅游心理学的概念,但其内涵至今没有明确界定。我国以旅游心理学为题的论著几乎都有旅游心理学的定义,流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

一种观点主张: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是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旅游工作而形成的新学科。如屠如骥等认为:“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属于应用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其一般原理运用到旅游工作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2 J

另一种观点主张: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原理在旅游领域的应用,是研究旅游者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如贾静等认为:“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者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基本原理在旅游领域的应用。。

上述界说在定义旅游心理学时,称之为学科、科学,而且都把研究对象置于定义的显著位置。这是正确的。但是,上述诸家的旅游心理学定义也有不妥之处。

首先,学科形成表述有误。所谓心理学原理在旅游工作(领域)的应用,通常是指心理学理论对旅游工作的指导,属于社会实践范畴;指导的结果虽然也会产生系统的知识,但这些知识如不经学术研究升华为理论,只不过是实践经验,仍属社会实践范畴。把旅游心理学看成是心理学原理在旅游工作(领域)的应用或其产物,这等于说旅游心理学形成于旅游实践。实际上,旅游心理学是学界运用心理学等原理研究旅游心理的产物。换言之,它形成于学术研究而非旅游实践。旅游心理学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从德国葛留克斯曼1935年首次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旅游动机,开启旅游心理学的端绪,到美国小爱德华・J・梅奥和兰斯・P・贾维斯(Edward J,Mayo&Lance P,Jarvis)1981年推出第一部旅游心理学专著,宣告旅游心理学的确立,旅游心理学的形成轨迹始终没有离开过学术界。

其次,学科特质揭示不清。定义是揭示概念对象的属性的,为概念下定义应揭示概念对象的特性。而要揭示学科的特性,莫过于揭示其特质。学科特质是学科最基本的独特构成要素,集中体现在该学科独特的核心概念上。在上述定义中,旅游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显然是旅游或旅游者。旅游或旅游者能作为旅游心理学独特的核心概念吗?当然不能,因为这两个概念是旅游学独特的核心概念,反映的是旅游学的特质。旅游心理学若以此为自己的核心概念,意味着它没有自己的特质,或有而未被揭示出来。旅游心理学既然是相对独立的学科,自然有它自己的特质并要求以独特的核心概念反映出来。定义旅游心理学竟提炼出与旅游学相同的核心概念,旅游心理学特质显然无法揭示清楚。

2 旅游心理学定义的逻辑起点

逻辑起点是定义学科的立足点,它决定定义的重心。定义旅游心理学,有两个逻辑起点可供选择:一是“旅游心理与学”,二是“旅游与心理学”。前者以旅游心理等为研究对象及核心概念,以某些学科(如心理学、旅游学)为研究视角;后者以旅游等为研究对象及核心概念,以心理学为研究视角。第一逻辑起点不强调以哪些学科为研究视角,只强调以旅游心理为研究对象,显然是对象第一,视角第二;第二逻辑起点虽然视角、对象均很明确,由于特别强调心理学视角,对象地位相对下降,实际是视角第一,对象第二。旅游心理学定义的逻辑起点应如何选择?笔者认为:应弃第二逻辑起点,选取第一逻辑起点。理由有二:

第一,旅游心理学定义以“旅游与心理学”为逻辑起点,将使旅游心理学变成心理学取向的旅游学。如前所述,这一逻辑起点以旅游为研究对象,心理学为研究视角,视角第一,对象第二。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旅游心理学所以为旅游心理学,就是因为用心理学的观点研究旅游。我们知道,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的科学,从这个视角透视旅游,捕捉并研究的必然是旅游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而旅游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恰恰也是旅游学研究的中心对象。都以旅游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旅游心理学与旅游学有何区别?如果说区别在于旅游心理学突出心理学视角,这样的旅游心理学其实是心理学取向的旅游学。

旅游心理学定义以“旅游心理与学”为逻辑起点,则不存在这一弊端。因为这一起点强调对象第一,视角第二。学科是依据学问的性质而划分出的门类,决定学科性质的是对象不是视角。就连人们对研究视角的选择,也要受研究对象的制约:旅游心理属于心理现象,由此决定必须用心理学视角观察旅游心理;旅游心理与旅游活动重叠交叉(旅游心理不同于旅游中人的心理,下详。),由此决定研究旅游心理还须用旅游学视角。旅游心理学定义以“旅游心理与学”为逻辑起点,强调对象第一,也就是把研究对象旅游心理作为本学科最重要的标志。由于其他学科均不以旅游心理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旅游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的根本区别由此立判。

由于旅游心理具有社会、经济、文化、审美、地域等多重属性,除心理学、旅游学视角外,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文化学、美学、地理学等学科也都是研究旅游心理的可用视角。唯其如此,“旅游心理与学”这个逻辑起点也不特别凸显某一视角。不凸显某一视角,不意味着上述视角等量齐观。研究旅游心理,心理学和旅游学两个视角无疑最为重要。不借助心理学,无法解释旅游心理现象;不借助旅游学,对旅游心理现象的解释注定不完整。不管是哪种情况,旅游心理学都难以成“学”。

第二,旅游心理学定义以“旅游与心理学”为逻辑起点,必然以旅游或其要素为核心概念,使旅游心理学的概念体系与旅游学类似。任何一个学科,其概念体系都是围绕核心概念建立起来或由核心概念衍生而成的。而不同的概念体系又构成一个学科与另一个学科的区别。由“旅游”而“旅游者”、“旅游业(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资源”……这是必然的逻辑;由“旅游”而“旅游者心理与行为”、“旅游 服务心理与行为”、“旅游管理心理与行为”、“旅游资源开发与心理”……这也是必然的逻辑。后者几乎就是前者的影子,只是突出了“心理与行为”。这恰恰是目前流行的旅游学和旅游心理学概念体系!核心概念同出一源,概念体系焉能不相似!这样的旅游心理学又怎能摆脱依附,相对独立!

旅游心理学定义以“旅游心理与学”为逻辑起点则不然。在这里,核心概念不是旅游,而是“旅游心理(现象)”及“旅游心理研究”。

在现行的旅游心理学中,旅游心理这个极为重要的概念至今没有明确的定义。从已有的旅游心理学定义中隐约看出,旅游心理似乎是“旅游活动中人的心理”或“旅游者的心理”。其实,旅游心理这个概念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含义:当它与旅游行为对举时,其含义确实相当于“旅游者的心理”;当它与旅游现象对举时,其含义应为“人们对旅游现象的能动反映”。因为在第一种语境下,旅游心理与旅游行为是内(隐)外(显)关系,内隐的旅游心理与外显的旅游行为已然构成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其主体都是旅游者;在第二种语境下,旅游心理与旅游现象是主(观)客(观)关系,主观的旅游心理与客观的旅游现象已然构成心理学意义上的“对象――反映”统一体,其主体是多重的。旅游心理第二种定义的视野已不局限于旅游之内,且未脱离心理学与旅游学中的心理(旅游心理的上位概念)定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正是严格定义旅游心理应有的高度和原则。旅游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旅游学的一个分支,其核心概念旅游心理应取第二种定义,这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事实上都是严谨、规范的。

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心理,但仅有此一对象,旅游心理学还是难以称“学”的。众所周知,旅游心理学的形成经过了准旅游心理学和旅游心理学两个阶段。在准旅游心理学阶段,其以旅游心理现象为首要研究对象而忽略这种学术本身――旅游心理研究,那时基本不称“学”。只有到了既研究旅游心理现象也研究旅游心理研究的时候,早期的准旅游心理学才发展成现代的旅游心理学(尽管此时在研究者的心目中后者的地位仍不及前者)。可见。必待旅游心理现象与旅游心理研究这两大对象同时具备,旅游心理学始称为“学”。一般情况下,旅游心理研究可以理解为研究旅游心理。但作为研究对象,旅游心理研究的内涵已不局限于研究什么,它还包括如何研究、为何研究等一系列旅游心理学基础理论问题。旅游心理研究是建立在旅游心理现象之上的,作为概念,先有旅游心理现象,后有旅游心理研究;但鉴于旅游心理研究在旅游心理学中的特殊地位,旅游心理研究这个概念也就同旅游心理现象的概念一起成为旅游心理学的核心概念。

由于“旅游心理”、“旅游心理研究”这两个核心概念与“旅游”不同,它们衍生的下级概念也与“旅游”衍生的下级概念必不相同。由此形成的概念体系也各有特色(容另文探讨)。

前述旅游心理学定义同主流旅游心理学定义一样显然是以“旅游与心理学”为逻辑起点的,这实际上是把旅游心理学等同于“旅游的心理学(研究)”。旅游心理学定义应以“旅游心理与学”为逻辑起点,视之为“旅游心理之学(科)”。否则,旅游心理学将同其他以视角取向建立的一大批旅游某某学一样,名为旅游某某学,实为某某学取向的旅游学,最终沦为“荒自己地,耕别人田”、没有自己核心体系的“影子学科”。目前,旅游学科群枝繁叶茂,领地狭小,“影子学科”功莫大焉。

3 以“旅游心理与学”为逻辑起点的旅游心理学定义

基于“旅游心理与学”的逻辑起点,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诸说之长,笔者认为:旅游心理学宜定义为“关于旅游心理现象及其研究的科学”。这个定义包含两层意思:

(1)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科学。旅游心理学是不是一门科学,学界是有异议的。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科学心理学所能研究的只有那些能够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外显行为。按此理论,通过其他方法研究内隐心理的旅游心理学当然不是科学。其实,这是对科学的片面理解。科学的内涵除科学的方法外,还包括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精神。旅游心理研究者大多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旅游心理,研究成果经实践证明不乏符合客观实际且自成系统者。这都是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的具体体现。就是观察、测量以外的其他旅游心理研究法也有很多是科学的。因此,旅游心理学完全有资格称为科学,只是目前它还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不成熟的科学也是科学。

(2)旅游心理学以旅游心理现象和旅游心理研究为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旅游心理学发轫于研究旅游心理现象,形成于研究旅游心理研究,随着它的形成与发展,其研究范围越来越广,原本是核心研究对象的旅游心理现象和旅游心理研究甚至在其概念尚未普遍使用的情况下就淹没在旅游、旅游者行为、旅游服务行为、旅游管理心理等新研究对象和概念之中了,旅游心理学的面目日益模糊。旅游心理现象和旅游心理研究是个庞大的复杂系统,非思维形式不能得其要领。旅游心理学以研究旅游心理现象和旅游心理研究而成学,只有它才能使之由纷繁的客体抽象为明了的知识,以便于理解和把握。旅游心理学这一使命尚未完成,以旅游心理现象和旅游心理研究为研究对象和核心概念,既是它的主要特点,也是它的重要义务。

二、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新探

1 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诸说分析

关于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有以下3种说法:

(1)以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者心理为研究对象。如沈祖祥认为:“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旅游者的需要、旅游动机以及旅游者心理活动的变化规律是旅游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此种观点属于狭义旅游心理学,以此观点编著的旅游心理学可以小爱德华・J・梅奥、沈祖祥、贾静、邱扶东等人各自编著的《旅游心理学》为代表。

(2)以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者心理(行为)、旅游服务心理(行为)和旅游管理心理为研究对象。如秦明认为:“旅游心理学主要研究旅游者及旅游行为主体的心理,另外还要研究有关旅游业的开发、经营与管理的心理学内容以及有关的旅游服务心理方面的内容。这种观点在我国最有代表性、被广泛采用。屠如骥、甘朝有、吴正平、刘纯、秦明等人各自编著的《旅游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就是这三者的心理与行为。

(3)以旅游活动中的旅游者、旅游工作者及旅游地居民的心理和行为等为研究对象。如薛群慧认为:旅游心理学以旅游者、旅游工作者和旅游地居民在旅游活动中的心理和行为现象、旅游客体对旅游心理的影响等作为分析对象,涉及旅游者心理特性、行为方式、旅游工作者的心理与行为、旅游地居民心理与行为以及旅游活动中形成的旅游服务心理、旅游管理心理、各种人际关系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及设施的心理问题等方面。持这种观点的人虽然不 是很多,但有增加的趋势。

上述说法都把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锁定在旅游活动中,有其合理的一面:旅游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旅游心理确实存在于旅游之中。由于所主张的旅游心理学定义多以“旅游与心理学”为逻辑起点,对象选择又过于强调现实特别是旅游业的需要,所确定的研究对象难免宽严失当。比如,上述界定只提旅游活动中的人的心理而不提其他人的旅游心理,失之太窄:心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旅游心理是人们对旅游现象的能动反映,凡是以旅游现象为对象的心理反映都是旅游心理既包括旅游中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人员的旅游服务心理、旅游景观开发者的景观开发心理、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心理,也包括旅游外的社会成员的旅游观念。后者在社会上广泛存在,影响很大,研究对象里竟没有一席之地;再如,加入旅游管理心理而不及旅游心理研究,取舍不当:旅游业管理心理主要是指向企业员工而非旅游,不属于旅游心理,却被列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为何研究等为内涵的旅游心理研究属于旅游心理学基础理论,是旅游心理学极为重要的一部分,研究对象里竟排不上名次。

2 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再定位

研究对象的确定受多方面的制约,既有现实方面的(依据现实需要),也有逻辑方面的(遵循逻辑规则)。在不同情况下,现实制约和逻辑制约作用不同。在选择哪些对象作为研究重点时,主要受现实制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在确定一个学科有哪些研究对象时,主要受逻辑制约,必须服从该学科的定义,主次兼顾。我们讨论的研究对象属于后一种情况,因此,首先应接受逻辑制约。换言之,确定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首先应以旅游心理学定义为基础。笔者认为:旅游心理学是“关于旅游心理现象及其研究的科学”,所以,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应以旅游心理现象和旅游心理研究为中心。

旅游心理现象包括指向旅游及其要素的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和其他人的旅游心理。

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包括静态心理要素和动态心理过程。前者如旅游者的旅游知觉、旅游情感、旅游需要与动机、旅游兴趣与态度等;后者如旅游者的旅游交通心理、旅游饮食心理、旅游住宿心理、游览心理、旅游购物心理、旅游审美心理、旅游投诉心理等。旅游者心理是旅游心理的重中之重,目前虽然研究成果很多,但主要集中在旅游者的旅游需要与动机、旅游知觉、旅游购物心理、旅游审美心理、旅游投诉心理上,旅游者的旅游情感、旅游兴趣与态度、旅游交通心理、旅游饮食心理、旅游住宿心理、游览心理研究较少,旅游者的越轨心理、疲劳心理等既有现实意义,又有理论价值的课题尚待研究。受行为主义学派影响,旅游者心理研究多停留在旅游者行为研究上,旅游者的旅游心理研究亟待加强。

其他人的旅游心理包括旅游服务人员的旅游服务心理、旅游景观开发者的景观开发心理、旅游地居民的旅游心理和社会的旅游观念等。旅游服务心理的研究成果号称丰富,但多为旅游服务行为研究。真正的旅游服务心理如旅游服务需要与动机、旅游服务兴趣与态度、旅游服务的心理过程等研究者寥寥。旅游景观开发心理、社会的旅游观念更是少有问津。旅游地居民旅游心理的研究则刚刚兴起。可见,其他人的旅游心理研究也有待加强。

旅游交往心理是旅游者旅游心理与其他人旅游心理的交会点,也是旅游心理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的旅游交往心理研究多局限于旅游者――旅游服务者、旅游者――旅游地居民的交往心理。旅游者之间的交往心理研究较少。

旅游心理的领域是十分广大的,其真实面貌至今模糊不清。随着旅游心理的发展,它还会有更多、更复杂的内容出现。仅此一个领域,就足够旅游心理研究者世世代代的研究下去。即使旅游消亡了,作为历史的旅游心理依然有其研究价值。旅游心理研究者如果继续重行为、轻心理,不但旅游心理成为谜团,旅游心理学也将为旅游行为学所取代。

作为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旅游心理现象同样重要的是旅游心理研究。旅游心理研究包括旅游心理研究的过程与成果,如旅游心理研究的理论体系、概念范畴,旅游心理研究的对象选择、方法运用与意义概括,旅游心理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旅游心理研究的条件、特点与规律等。

对旅游心理研究的研究属于旅游心理学“元理论”研究,是旅游心理学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以旅游心理研究为研究对象是旅游心理学天经地义的责任、不可分割的部分。目前此项研究十分薄弱:旅游心理研究体系的整体研究尚未开始,其主要概念如旅游心理、旅游交通心理、旅游购物心理、旅游食宿心理、游览心理、旅游投诉心理至今没有像样的定义,或根本就没有定义,旅游心理研究的方法、历史等专论寥寥无几;旅游心理研究的意义、基础等分析多见于陈陈相因的教科书,缺乏深度与广度。旅游心理学是一门不成熟的学科,自身建设亟待加强,尤其要注重旅游心理研究的研究。

以旅游心理研究为对象,也是研究旅游心理现象的必然要求。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心理现象的,要想深入研究这种现象,必须不断反思以往的研究过程,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简言之,必须大力开展对旅游心理研究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旅游心理现象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还要看对旅游心理研究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

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以旅游心理现象和旅游心理研究为中心,意味着它还有与中心密不可分的边缘部分。这些边缘部分包括旅游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等。

旅游心理影响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因素及其影响过程。旅游心理发生在社会与自然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自然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旅游心理而不研究这些影响因素,无助于把握旅游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因而旅游心理影响因素也是旅游心理学的重要对象之一。

旅游心理对策即针对旅游心理,应采取哪些应对策略。旅游心理学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它以研究旅游心理为出发点,以服务旅游者和旅游业为归宿或宗旨。研究旅游心理而不研究相应对策,旅游心理学的实用性就会大打折扣。由此决定了旅游心理对策也必然是旅游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研究旅游心理要通过旅游等行为,所以,旅游等行为也是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旅游等行为不应是旅游心理学的第一研究对象。因为旅游等行为毕竟不是旅游心理或旅游心理研究,充其量同旅游管理心理一样是旅游心理的影响因素。通过旅游等行为研究旅游心理却止于旅游等行为,或将旅游等行为与旅游心理并列为旅游心理学的首要研究对象,这是典型的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中心与边缘是相对的。同一对象,在此学科是中心,在相关学科则为边缘。反之亦然。因此,将目前旅游心理学界甚为重视的旅游行为、旅游管理心理等从旅游心理学的中心移至边缘,并不意味着其研究价值的降低。实际上,旅游行为、旅游管理心理等早已在旅游文化学、旅游管理学等学科中占据中 心地位。将旅游行为、旅游管理心理等从旅游心理学的中心移至边缘,会不会削弱旅游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中心?也不会。旅游心理学本来就有自己真正的中心研究对象――旅游心理现象和旅游心理研究。去伪存真,反而有利于强化中心。学科之间是需要互相渗透的,确定旅游心理学研究范围并分为中心与边缘两个部分,似有画地为牢之嫌。必须指出:研究方法可以互相渗透,研究对象必须明确范围。研究对象范围不明正是学科之间互相覆盖、学术研究发展失衡的原因之一。确定旅游心理学研究范围并分为中心与边缘两个部分,既是学科建设的明智之举,也是学术研究的迫切需要。

三、从学科要素看旅游心理学特点

研究旅游心理学,必须探讨它的特点。学科特点不突出,其合法性难免遭到质疑。目前学界对旅游心理学特点尚无专门研究。田利军等人认为:旅游心理学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特点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旅游消费、旅游服务、旅游管理中的心理问题。这种概括是从方法与对象的角度出发的,可以说高屋建瓴,抓住要点。可惜未能展开,也不够全面。所以,对旅游心理学特点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笔者认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概念范畴是任何学科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其中,研究对象是核心,它决定该学科的“合法”性;研究方法是手段,它决定该学科的成熟度;研究意义是动力,它决定该学科的前途;概念范畴是特质,它决定该学科的框架体系。分析学科之间的异同,应从这4个方面着手。由此出发,旅游心理学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

首先,以旅游心理现象及旅游心理研究为自己的独特研究对象。旅游心理学是“关于旅游心理现象的科学”,着重考查旅游心理现象等,涉及旅游心理现象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它对旅游心理现象的考查是综合性的、总体性的。某些相关科学虽然也研究旅游心理,但仅仅涉及旅游心理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而且,这些学科只对涉及的部分旅游心理从各自的角度进行个别研究。旅游心理学也是“关于旅游心理研究的科学”,对旅游心理研究本身的研究,相关学科基本不涉及,而在旅游心理学则是重点内容之一。显然,旅游心理学代替不了那些相关的各门旅游学科,各门相关的旅游学科也代替不了旅游心理学。

旅游管理概论例7

进入到2l世纪后,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把我国的旅游业带入国际化的竞争环境。我国在2001年旅游创收和海外旅游客人接待量均已达到世界第5位。根据这样的发展速度,世界旅游组织作出了这样的预测:到2020年,无论是入境还是出境的旅游者人数,中国都将成为世界旅游第一大国。这种局面无可辩驳地证明我国旅游业在世界上逐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国旅游界目前确实存在着某些旅游专业术语使用不准确、定义不科学的现象。有些错误概念甚至已成为国家文件中正式使用的标准术语了。这些在旅游界中很难达成共识的概念及定义不仅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混乱,增加了应用的麻烦,而且也影响着我国旅游业的国际交流。

中国旅游界出现专业术语使用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最初在翻译外国旅游术语的过程中对汉字的选择存在着随意性;二是不恰当的词汇出现后被社会约定俗成;三是由于旅游各相关学科之间少有交流。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目前流行的各种旅游术语做出准确表述和科学的范围界定。本文将对比较典型的术语错误作出分析。

1 旅行与旅游不应混淆

我国旅游界经常混淆“旅行”和“旅游”这两个基本概念,“旅游”被一些人误解为是“旅行”的同义词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为纠此纰缪,谢彦君先生曾给旅行下过较为简明的定义:“个人出自迁徙以外的任何目的前往异地并在该地做短暂停留所度过的经历”。遗憾的是该定义出现了增添内涵的瑕疵。

1.1 旅行的含义

中文“旅”的意义仅指人类离开长住地活动的状况,该词含有人的方位关系而没有表述行为目的的成分。唐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解释说:“旅者,客寄之名,羁旅之称;失其本居,而寄他方,谓之为旅。”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则称:“又凡容羁旅,义取乎庐;庐,寄也。”这些表述都说明旅行仅指人类前往非定居地的活动。古代以“旅”字派生出“旅行、旅途、旅程、旅居、旅舍、旅食、旅思、旅客、羁旅、商旅”等相关词汇,也恰恰证明“旅”字本身并不反映出行目的。“行”的字义更是简单到人之步趋行走。当二字结合成“旅行”这一词组后,其定义可简化为:“人类暂时离开惯常生活环境圈前往异地的行为”。这种仅突出了“暂时”和“异地”两大属性的定义反可使概念扩大了外延。至于迁徙因具有定居性质,故更无刻意表述的必要,这也符合逻辑学中“对正概念下定义不使用否定句”的规定。

1.2 “游”的含义

中文“游”的词义表达着出行的目的,它隐喻着随心所欲活动的自由特性。《正字通》中解释:“游,自适也”。朱熹将《论语・述而》中的“游于艺”解释为:“游,适情之谓”。

有关“游”的词汇,如游戏、游玩、游艺、游方、游宴、游猎、游观、游览、云游、遨游、行游等都与自适、适情有关,所谓人类以“游”为目的的“活动”其实就是自由、主动的活动行为。即使是赴异地受规矩限制的游学,同样是主动或自愿的行为。人们对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诗句中“游子”的理解通常是离母远行之人,其实这个“游”字另含有不再受家慈庇护关照、享有自主行为权利的意义。此外,诸如“游人”、“游宦”中的“游”也均有不受惯常社会环境和地域控制(或干涉)的成分。我国人对“游览”一词的理解仅指人们在可自由活动的地点(多指景点)以观赏景物为主要形式的自由消遣娱乐活动。而这种景点即可位于长住地,又可位于异地。由此可见,“游”字本身并不一定要涉及本地或异地的方位关系。

1.3 “旅游”与“旅行”的区别

经国外社会学家考证,与“旅行”对应的英语“Travel”来源于法语“Travail”,该词原本含有努力、劳动、痛苦等意义。这与以娱乐、享受为主要目的的旅游“Tour”或“Tourism”有显著区别。在欧美国家理论研究中,旅游的历史发展进程被划分为“Travel”、“Tour”、“Tourism”和“Mass Tourism”四个不同时期。这种划分不仅反映了活动规模的扩大,还体现出活动目的的本质区别。目前的中文尚无准确对应的简捷概念。“旅游”一词是“旅行”与“游览”复合而成的现代词汇。它明示了人类外出的行为表象和消遣娱乐的目的。为此我们可将旅行、游览和旅游做个直观比较。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旅游(Tourism)和旅行(Travel)都分属于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词汇,二者本质区别在于内涵的不同。从逻辑上说,“旅行”一词只是泛指人类出行手段的状况,故可以包容任何出行目的,其中也包括以消遣娱乐为目的而外出的旅游。这正如谢彦君先生所做的归纳:“所有的旅游都要经过旅行过程,但不是所有的旅行都是旅游。”目前国际上有关旅游的文件中多使用“旅行”一词,并非是有意混淆“旅行”和“旅游”的概念,恰恰出于“旅行”的词义更为广泛,有利于扩大消费市场的缘故。

1.4 “自助游”应称为“自理旅游”

“自助游”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荒唐概念,它源于社会上较为流行的新词汇“自助-”。中国自从引进了英语“Super-”或“Help me-”后,却想当然地将词义翻译成“自助-”。“自助”这一概念本身在逻辑关系中就属自相矛盾,因为社会生活中的任何帮助和受助现象都是自他关系而不是自我关系,这意味着没有人能帮助自己。如将超市称为自选商场一样,所谓“自助”实际上应称为“自选”或“自理”。自助餐实际上是自选餐。人们常说的所谓“自助游”从活动性质和行为上看,只是散客自主选择地点与方式的旅游活动。其实从服务与消费关系分析,两者根本不存在“助”的关系。即使参加团队旅游活动也不是受助。因为旅游者接受的是有偿服务,交付货币的行为实质是客人得到旅游服务而必须交付劳动报酬,旅游业所有劳动者的任何服务都是必须履行的责任而并非为无偿提供帮助。只有旅游者之间的帮助才属于互助行为。这些都说明在所有旅游活动中根本就不存在“自助”现象。所以说,“自助游”应改称为散客的“自理旅游”。

2 旅游主体中的各种术语错误

在我国部分旅游行政机构的文件中,对旅游主体的表述也存在混乱现象。如游客、过夜旅游者、当日往返旅游者等概念都缺乏科学性。这种错误主要出于翻译工作者的画蛇添足。

2.1 游客应称为访问者

汉语中的“客”是与“主”相对应的,它随环境变化有着不同的定语称谓。如交通工具上的消费者被称为“旅客”或“乘客”;商店、餐厅等经营场所的消费者可称为“顾客”或“宾客”;而在习惯上对“游客”的 理解应仅指在各旅游点游览的客人。

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的国际旅行和旅游会议中确定了“Visitors”的概念,其中文的正确对应词汇本应为“访问者”,但在实践中却被错译成了“游客”。访问是指走访询问,此行为具有时间上的临时性、短期性以及活动目的上的广泛性,它几乎可以包括接触自身事物以外的所有事物。“访问者”泛指出行者,词义比“游客”有更大的外延性,这才是值得我国推广的概念。若想使概念本土化,我们也可将入境“访问者”称为“来访者”。

2.2 过夜旅游者是画蛇添足的概念

联合国1963年在罗马会议中已经明确规定了旅游者必须是指停留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的访问者。而我国将英语中的“Tourists”翻译成汉语后,却在旅游者前繁琐地添加了“过夜”二字,反而使概念显得十分滑稽。如同向住店客人告知提供“免费早餐”的酒店没有必要嗦地宣称自己是“早晨提供免费早餐”一样,既然“旅游者”的定义已经界定有“过夜”(24小时)的成分,所以“过夜旅游者”一词应予以废除。同理,旅游局文件中关于“国内(过夜)旅游者”的概念表述也应直接称为“国内旅游者”。

2.3 一日游游客应为一日来访者

“一日游游客”的英文原本有二,即:“Excursionists”或“Day visitors”,本意为游览者和一日访问者。我国旅游局对“一日游游客”进一步细分为“国内一日游游客”和“出境一日游游客”,这本是一个进步。但由于在“国内一日游游客”的定义中从距离和时间上增添了“……离开惯常居住地10公里以上,出游时间超过6小时……”的下限规定,却将问题复杂化了。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人们超过6小时到离家10公里以远的地方活动已十分普遍,如果将他们都被归纳为“一日游游客”,似乎显得过于牵强。其实,本市居民是否划入“一日游游客”意义不大。如果我们承认“访问者”的概念比游客更为合理,那么就可将“一日游游客”分别定为国内的“一日来访者”和出境的“一日出访者”。

2.4 国际旅游者或来华旅游者应称为海外旅游者

我国国家统计局和旅游局文件中认定了(来华)“国际旅游者”的范围包括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针对我国特有国情,这一概念显得很不严谨。

由于无法改变的历史原因与当前国策,中国大陆与港澳台目前被分成4个在政体及制度上都暂时呈相对独立状态的地区,但这并不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地区都属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其居民同是中国公民的事实。港澳台同胞到中国内陆活动应属国内旅游行为,将他们称为国际旅游者、来华旅游者或入境旅游者都是不恰当的。鉴于中国历史上有将非祖国大陆的所有地区都称为海外的习惯,对进出中国大陆的旅游者可统称为“海外旅游者”和“赴海外旅游者”。其实使用国际上通行的“访问者”一词,并演化为“来访者”和“出访者”才是最为简捷的做法。这种观点能否被我国接受,有待专家论证和国家旅游行政管理机关裁定。

另外,国际旅游组织目前对各国入境旅游者的统计中,更多的是使用了外延更大的“抵达者”(Arrivals)的大概念,从而彻底避开了从目的区分“旅行者”与“旅游者”的麻烦,此做法值得我国借鉴。

3 其他以“旅游”冠名的错误术语

我国全面发展旅游事业以来,冠以“旅游”的概念比比皆是。仔细分析却不难看出其中很多词汇都存在有逻辑关系的错误。并非是所有涉及旅游的领域都有必要称为“旅游某某”。如旅游财会、旅游餐饮、旅游美学……语言学存在这样一种规律:所有定语的出现都会使事物的外延缩小、范围具体化、内容明确化。增添“旅游”这一定语后的各种事象都应突出其专业特点。那么是否真存在着有别于其他服务行业财会的旅游财会、旅游餐饮?旅游餐饮是否只为旅游者提供菜肴?旅游美学是否只须旅游者掌握的审美知识……可见,单加上“旅游”二字未必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3.1 “旅游管理”属侵权

管理本是出于各级劳动者的分工合作需要而产生的行为,它存在着指令与服从的隶属关系。反之,旅游是消费者自由活动行为,他们只选择符合自己利益的消费形式并接受相应服务,无须服从任何形式的管理。任何接待组织与个人对旅游者的消费都只有提供优质服务的责任而没有实施管理的权利,所以“旅游管理”是错误概念。

我国现称的旅游管理实际上多指国家行政机关对旅游事业进行的宏观管理和对旅游企业实施的指导与监督管理,以及各旅游企业内部因生产需要而出现的各种分工合作的管理。如旅行社管理、旅游饭店管理、旅游交通管理、旅游区规划管理等都是如此。既然与旅游有关的种种管理都是针对旅游事业中生产或经营而言,那么称为“旅游事业管理”、“旅游业管理”以及“旅游某某业管理”才更为贴切。同理,我国旅游院校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也应更改称为“旅游事业管理专业”或“旅游某某业管理专业”。其实各院校的旅游专业都从未开设过也根本无法开设能管理旅游消费者的专业课程。

3.2 “旅游定点某某”有垄断之嫌

我国多数称为旅游饭店的住宿业是因可以接待旅游者(特别是国际旅游者)和因由各地旅游局投资并直接管辖而定名的。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化,这些机构都已从政府部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存在的企业。

从性质上分析,真正的旅游饭店是指具有各种娱乐、消闲功能的综合住宿企业,它类似我国的旅游度假村。同理,旅游商店与旅游餐厅也应是专门销售旅游商品与旅游风味菜肴的生产经营部门。仅具有接待旅游者食宿条件的星级饭店不属于旅游饭店的范畴。

目前我国多数旅游城市都采用了定点经营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维护旅游市场正常秩序的积极作用。然而看似合理的此项政策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是否合法却值得研究。因为此类概念将直接导致有无旅游接待企业经营权限和非旅游者消费权限等矛盾的出现。诸如当地居民有无权利前往旅游定点企业消费;旅游者有无权利选择到其他服务部门消费;其他经营者有无权利为旅游者提供相应服务等问题都会相继产生。可以说,这些概念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旅游黑点”、“旅游黑店”、“旅游黑车”等概念都是我国计划经济政策的产物,这种具有典型行业垄断经营特点的体制与政策很难说具有合法性。

为促进旅游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保障我国旅游市场向规范、有序的道路健康发展,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目前阶段仍有必要继续旅游经营企业的定点认证与管理工作,并将这类企业统称为:“旅游定点企业”(如“旅游定点商店”或“旅游定点餐厅”等)。但只能将舆论导向限定为:凡经过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认定了服务质量与经营资质的旅游定点企业,都是能最大限度保障旅游者消费权益的合法企业。

4 休闲只是消闲的静态形式

“Leisure”一词被翻译为休闲后,成为我国当今炒作的热门话题。但从语境分析它却是错误的翻译结果。严格意义上讲,休闲只是消闲的静态形式。

“闲”的本义源于门遮之阑,故《说文解字》称其为“从门,中有木”,是起到限制活动或防卫作用的设施,转意为形容人所处状态时则可理解为止于家中无事做,而并非是有些人望文生义地理解为“门里看外面的树木”之意。“闲暇”是指人的无须刻意活动的时间。闲暇过多的人都会感到无聊,于是便自然引发出如何利用“闲”以排解无聊的念头。这种排解究竟应采用“休”还是“消”的方式则反映着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旅游管理概论例8

2016年10月22日

2016年10月23日

2016年10月23日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上午9:00-11:30

下午14:30-17:00

A020036-电子商务

00890-市场营销(三)

00888-电子商务英语

00041-基础会计学

00889-经济学(二)

00891-国际贸易实务(三)

00892-商务交流(二)

00894-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基础

00896-电子商务概论

00893-市场信息学

00898-互联网软件应用与开发

00900-网页设计与制作

00902-电子商务案例分析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A020039-会计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高等数学(一)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55-中级财务会计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0067-财务管理学

00146-中国税制

00156-成本会计

00157-管理会计(一)

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A020040-市场营销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高等数学(一)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77-消费心理学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78-市场调查与预测

00181-广告学(一)

00179-谈判与推销技巧

00182-公共关系学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A020041-金融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高等数学(一)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55-企业会计学

00073-银行信贷管理学

00072-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

00066-货币银行学

00075-证券投资与管理

00074-中央银行概论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大学语文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A020042-工商企业管理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高等数学(一)

00041-基础会计学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055-企业会计学

00144-企业管理概论

00058-市场营销学

00107-现代管理学

00145-生产与作业管理

00147-人力资源管理(一)

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A020044-工商行政管理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高等数学(一)

00048-财政与金融

0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065-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00110-企业法人登记管理

00108-工商行政管理学概论

00112-市场管理

00107-现代管理学

04729-大学语文

00109-个体私营经济管理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111-商标与广告管理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A020045-旅游管理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92-旅游市场学

00182-公共关系学

00015-英语(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93-饭店管理概论

00187-旅游经济学

00188-旅游心理学

00190-中国旅游地理

00195-导游业务

00189-旅游与饭店会计

00191-旅行社经营与管理

04729-大学语文

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A020049-旅游管理(旅游商务管理方向)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192-旅游市场学

00182-公共关系学

00015-英语(二)

00018-计算机应用基础

00193-饭店管理概论

00187-旅游经济学

00188-旅游心理学

00179-谈判与推销技巧

04729-大学语文

00896-电子商务概论

00190-中国旅游地理

12656-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旅游管理概论例9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 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 “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 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

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 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 财贸经济,1998,(8).

陈忠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 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

崔凤军,杨永慎. 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旅游管理概论例10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财贸经济,1998,(8).

[4]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

旅游管理概论例11

1993年9月第一届东亚地区国家公园与保护会议(北京)通过了“东亚保护区行动计划概要”,首次以文件形式提出“生态旅游”的定义;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并于1995年1月在云南西双版纳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研究开发的关注;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1997年12月,与生态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1998年10月在桂林市召开“亚太议员环发大会”第六届年会主题为“旅游与环境保护”;国家旅游局将1999年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首次承办了主题为“人与自然”的“中国昆明‘99世界园艺博览会”将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推向高潮,1999年前后是我国学术界发表有份量的生态旅游研究成果的高峰期。2001年国土资源部建立11个首批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首批国家矿山公园挂牌,意味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向理性发展。我国生态旅游业迅猛发展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不规范的过度开发和落后的管理体制所造成生态旅游区资源环境的破坏也是触目惊心的;旅游废物的处理并不比处理传统工业三废容易,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超负荷运行必将导致景观的消亡和旅游景区的毁灭的警告不是危言耸听的。

综上所述,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开发历史短,发展快,存在问题多。

一、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内涵界定方面存在误区:

1.生态旅游内涵界定生搬硬套国外学者研究成果多,创新少。许多研究者频频引用某某外国专家对生态旅游的定义以示正统或经典,缺乏创新,实际上外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的界定到“目前还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我国学者对生态旅游概念界定争议很多,沟通少。有代表性的有卢云亭(1996)从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金鉴明(2002),杨富泉(1995),郭锦超(1997)持类似的观点;张广瑞(1998)从旅游需求的角度,强调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的旅游活动”,李绪萌(1995),张延毅(1997),刘健生(1997),王兴国(1998),王尔康(1998),陈立军(1998),刘家明(1999)的观点与这相近似。李东和等(1999)认为从供给者(开发者,经营者)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一种将生态学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系统并指导其有序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从需求者(旅游者)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笔者认为虽然存在上述争议,但是绝大多数研究者对生态旅游概念内核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生态旅游是可持续旅游方式之一。

3.存在严重的生态旅游概念泛化倾向。生态旅游概念泛化是将生态旅游内涵外延的拓展而使其概念主体泛延,其具体所指模糊化的现象。例如有人认为生态旅游既是生态工程又是旅游活动,将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旅游均称为生态旅游,认为中国生态旅游占全部旅游的70%。(冯天驷等,2000),然而,世界旅游组织(wto,1997)在“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生态旅游在全球旅游市场中仅占3%~7%,中国生态旅游真得那么旺吗?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结果是引起认知混乱,最终导致消费者对生态旅游失去兴趣引发生态旅游市场的崩溃。

(二)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足

我国生态旅游研究历史短,理论基础研究系统性不够,目前尚未到形成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上以描述性分析为特征的定性研究为主,定量研究较少,只在旅游容量(环境承载力)等个别领域开展研究工作,如崔凤军[7]等(1999)在泰山名胜风景区案例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套由生态承载量、资源空间承载量、心理承载量、经济承载量四部份组成的适用于山岳风景区不同功能类型区的量测模型。

我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研究比较零散,公认的基础是有关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其次是文明社会中人类所共同追求的具有生态哲学意义的“生态美理论”和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论和生态人文论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显然,我们在以生态旅游市场主体(生态旅游业从业人员和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如消费行为理论)研究不足;针对生态旅游市场客体(有形的,无形的生态旅游资源)的基础研究,如资源规划与管理、旅游地学等方面不够全面,尤其是自然、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方面几乎空白;生态旅游企业营销环境研究,尤其是社会人文生态旅游环境的研究更少。

二、对策

(一)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积极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在实践中实现创新

“生态旅游”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的概念,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有待于人们深入研究,但是理论源于实践,目前,我们的研究者应该采取搁置生态旅游内涵的争议,到实践中去领会生态旅游的真谛的态度,从案例研究和实证研究及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总结归纳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旅游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应融入生态旅游理论中促进理论本土化

生态旅游理论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其概念界还无法统一,但是其概念内核是很清楚的,即旅游与环境的协调,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天人合一源于“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指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相通,相类和统一。历代诸子百家都力图以求天(大自然)人之协调,和谐与统一。西汉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和“无为为之之谓天”(《庄子·天道》)等诸子观点,建立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体系,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共处,只能有限地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绝不能盲目地破坏自然规律,使自然生态失衡,一旦失衡必将自食其果。丽江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与东巴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协调的传统不无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的传统文化与生态旅游理论有许多相似的理念,我们应该将它融入到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中,这将有利于挖掘和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有利于生态旅游理论的本土化,将对研究中国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发挥重要作用。

(三) 拓宽生态旅游理论基础,提高生态旅游科技含量和文化品位

面对生态旅游理论研究比较零散的现实,拓宽理论基础研究十分重要,旅游地学就是其中之一。旅游地学是运用地学的理论方法为旅游资源调查,规划开发及保护工作服务,从而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门边缘学科。生态旅游资源中的地质旅游资源、地貌旅游资源、水文旅游资源等均涉及旅游地学问题。可见,旅游地学与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开发密切相关。目前已建立的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矿山公园无一不是科技含量高、文化品位高的生态旅游热点。生态旅游和地质旅游的对象也常常是相同的,例如近年推出冰川探险游,沙漠景观探险旅游,焦作市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及广西西部天坑群科考探险游和全国性的漂流旅游热等等。

(四)加强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我们发现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是有某些规律的。一般情况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保存完整的地方都分布于相对封闭的地方(以滇西、湘西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也常常保存有较完整的民族文化原出状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加强两者的整合研究有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有利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更有效地利用资源。例如,东巴文化与滇西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的整合研究有助于认识“香格里拉的魅力”,体会东巴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协调美。

(五)完善旅游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引导生态旅游企业贯彻“社会市场营销”理念

传统旅游管理类人才培养偏重于酒店管理和旅行社管理,知识结构方面存在自然科学知识面不够宽的缺陷,生态旅游知识更是不足,从而造成我国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开发和资源保障方面的人才不足的现状。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开展消费者教育,并将之渗透到企业营销的各个环节,让消费者在享受生态旅游乐趣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生态旅游的内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让政府管理层和旅游业从主人员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生态旅游环境效益外部化和内部化的内涵,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企业乃至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转变观念,主动地考虑社会长期利益即生态旅游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及社会长远利益三者的关系,真正实现以社会市场营销理念为生态旅游企业经营理念,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 卢云亭.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j].经济地理.,1996,16(1).

[3] 张广瑞..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j]. 财贸经济,1998,(8).

[4] 晓,彭建.生态旅游内涵辨析[j]. 桂林旅游专科学校学报,2001,12(1).

[5]李东和,张结魁.论生态旅游的兴起及其概念实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2).

[6]崔凤军,杨永慎. 泰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利用强度研究[j]..地理研究,199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