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技术创新专项

技术创新专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1 09:25:38

技术创新专项

技术创新专项例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Project-oriented, task-driven"

JIANG Shuhui, ZHANG Yinhui

(Chongqi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College, Chongqing 400039)

Abstract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current construction status and posts needs situation, take construction project for guide, actual work of typical work task for main line, on high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of courses system, and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and practice teaching, area for has discussion, to training-oriented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and management frontline of practical type talent, hope to promote high vocational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rofessionl.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roject-oriented; task-driven; curriculum system

1 研究背景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在职业教育改革上取了突破性进展,明确了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方向,提出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模式,如“学习领域”、“培训包”、群集概念和模块式课程开发等。我国传统的职业教育沿袭普通教育模式,重知识、轻技能,重课堂、轻实践,重考试、轻操作,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两张皮”现象突出。在这种职教模式下培养的学生,难就业、难创业,即使就业,也必须经过再培训方能适应工作需要,其结果是,学生不高兴,企业不满意。

2 以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构建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真实项目,在典型任务驱动下,进行主动的探索和互助协作,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专业知识技能。

2.1 深入调研,确定专业岗位(群)

通过对行业企业的调研、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对建筑领域人才需求的深入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主要从事建筑工程的施工及管理工作。核心岗位是施工员,相关岗位是质量员、安全员、测量员、预算员等。

2.2 构建以建筑工程项目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以建筑工程项目为导向, 确定以施工员为核心岗位的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基于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设计了以施工员为核心岗位的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等多个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行动领域(表1)。

表1 建筑工程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

(2)归纳行动领域,形成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了土石方工程、混凝土工程等21个行动领域。按照“专业定位――职业岗位定位――工作过程分析――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核心职业能力――学习领域典型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设计”的思路,改革、完善、优化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建设,将原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体系按建筑工程项目的工作过程重新设计,以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构建了基于建筑工程项目为导向的土石方工程、混凝土工程等21门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表1)。

(3)开发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境。在行业企业专家的参与下,根据项目的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开发核心课程标准,并在标准中导入职业岗位标准和施工技术标准。根据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景,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按照结构部位、施工特点或施工任务的不同划分了各个施工过程(工序)操作、检测、验收等100余个主要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用任务驱动学习,学生在任务单和实践工作页的引导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组建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的课程开发小组,直接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环节的设计、科研及教学活动,对课程进行精心设计,解决了教材与生产实践之间的“时差”,使课程教学与实际工作相衔接,达到人才“零”距离上岗的要求。

2.3 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1)构建 “五阶段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建筑工程项目为导向,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和职业拓展能力课程进行整合,构建五阶段阶梯式人才培养模式,即职业基本素质训练―职业技能训练―岗位拓展训练―顶岗实习―管理能力拓展训练,实现了由施工员到技术员再到建造师的职业岗位能力的逐步提升。

(2)实施建筑工程项目导向的“IPDCE五步教学法”,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并实施了IPDCE(资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五步教学法:①从实际工作过程中出发,创设实际工作情景并向学生提出问题;②引导学生根据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确定切合实际的解决方法;③实训小组的每个同学根据任务分工开始实施,教师应对学生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示范引导、及时分析和解答;④对情景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在任务实施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的参与程度、所起作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进行总结及评价。

3 以建筑工程项目为导向,强化、完善实践教学环节

本着立足教学、服务地方经济、产学互动、资源共享、校企共赢的原则,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教学全过程开放,主要课程在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完成,部分课程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完成,建立健全了实践教学质量监督与保障体系。

3.1 校内实验实训

采取自建和共建的方式,与企业合作,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傅,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按照仿真原则,开发设计实训项目,编制配套教学资料,构造建筑施工类实训环境,保证真实的实践教学,共建设校内实验实训项目,实现了教学内容与实践工作过程相衔接。

3.2 校外实习实训

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要求,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共建,分阶段、分层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1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共同组织实习实训,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将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

3.3 顶岗实习

根据以建筑工程项目为导向的情境设计,依托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以准员工身份参与施工过程,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和锻炼,并定期轮岗,以达到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并按企业岗位技能标准的要求,由企业统一管理考核,通过顶岗与轮岗训练,提高岗位操作能力和职业素质,达到“零距离”上岗的目的。

3.4 改革学生评价体系

为适应新的课程体系,满足项目导向的教学要求,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质量评价体系。把评价标准由原来以理论考核为主,转变为以岗位技能与职业资格考核为主。校企双方组成考核评价小组,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评价,对结果进行考核。

4 结语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我院本专业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够用、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多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竞赛奖项,双证获得率达到100%,初次就业率超过96%,毕业生供不应求。对用人单位进行跟踪调查显示,毕业生职业素质、工作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满意率”达到9 8%。众多的毕业生已经成为本地建设行业的骨干,因此该项目的实施对于加强建筑类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2] 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X)7:93-94.

技术创新专项例2

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面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加以安排,这四种学习是每一个人一生的知识支柱,因此,今天的学应包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四方面的内容。高职院校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及根本出路。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以学生为中心,尽管他们的成功各具特色,但大多数的高职院校虽打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要转型以学生为中心,但在授课的过程中,仍就是教师占主导,学生被动的接受,学生模仿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的项目与任务,并未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学习。

高等教育人力资源部对2013届高职高专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统计,学生对于收入低占66%,发展空间不够59%、工作环境条件不好24%、工作范围不好22%、加班太多20%、工作能力不够造成压力大19%、工作不被领导认可10%,从调查结果看收入及发展的空间不满意占据首位,那原因是什么呢?同时对企业调研反馈的结果反映出,稳定性差、流动率高;责任心不强、工作态度差;能力不足、上手慢;不了解职业岗位发展规律;主动性差;从学生的与企业的反馈情况分析角度看,主要原因是学生核心能力的缺失是关键。学生培养质量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匹配,缺乏积极主动的态度、相互协作的精神、持续改进的意识。集中体现在教学体系中忽视学生的真正的需求,学院人才培养方式不能满足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社会的角度看,通过修剪学生的个性而培养同一模式的人,因此,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其成员各种类型的需求。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在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培养”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在全国很多高职院校中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与实践。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软件技术专业人才是非常有效的培养路径,其价值体现在:

(1)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培养,从根本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行动引导项目制教学模式培养,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行为的指导者和咨询者,这种传递方式的双向更便于指导和交流。

(3)项目制教学,采取一个项目4-6人的组合,有合理明确分工,通过团队合作进行项目学习。

(4)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培养,它不只是用脑,而是用脑、心共同参与学习,把学生的头脑当作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使之不断地点燃思维的火花。

(5)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6)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培养,对教师业务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不断的提升专业能力,同时激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积极性。

以学生学校为中心,从学生学习角度准备和实施教学,把学生学习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归属;以学习效果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以此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心智发展状态和水平。通过对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用到高职院校项目制教学当中,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培养质量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现以“五大能力”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工作能力、交流能力、系统掌控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全部参加教学过程,包括:获取信息、制定项目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评定成绩等环节。真正的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发挥积极主动的态度,真正实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以学生为中心引导行动项目制教学模式培养,除单一课程项目训练外,要实现课程之间整合的关联完成综合项目的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刚性要求和柔性倡导来实现,最终达到企业要求的“软技能”和“硬技能”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目标。学生自主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促进教师挂职锻炼培养上创新,要“请进来”“走出去”实现真正意义上“双师型”师资队伍。实现用明天的科技,培养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

参考文献:

[1]李静.在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J].科技风,2010年09期

技术创新专项例3

第三条专项资金的申请、使用和管理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择优支持、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使用方式为无偿资助。

第五条专项资金资助的对象为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的企业、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和个人。

第六条专项资金资助的范围:

(一)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部级新产品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创新基金、科技攻关、科技招投标以及星火计划项目的配套资助;

(二)取得显著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开发签约项目、引进转让高新技术成果及专利技术签约项目的资助;

(三)组建市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和县级以上科技中介机构的资助;

(四)创建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专利示范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市级工业设计创新试点企业)的资助;

(五)通过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认定,县级以上科技成果、新产品认定及通过国家、省、市、县级鉴定、评审、验收的项目的资助;

(六)专利申请及专利实施资助。

第七条专项资金资助的标准:

(一)列入部级、省级火炬计划的项目,分别一次性资助15万元和10万元;列入国家863计划、973计划的一次性资助10万元;列入部级新产品计划的项目一次性资助5万元;列入技术创新、创新基金、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招投标以及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其配套资金按上级要求额度予以资助,最高不超过55万元。

(二)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联合开展的科技委托开发、合作开发项目及高新技术成果转让、专利技术转让等取得显著成效的签约项目,每年一次由县科技局组织评审,被评为优秀项目的给予1-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优秀项目每年不突破10项。

(三)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企业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每家分别资助20万元、6万元、1万元;新认定国家、省、县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分别一次性资助50万元、30万元、15万元;新组建的部级、省级、市级、县级科技中介机构,分别一次性资助20万元、15万元、10万元、5万元。

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办科技孵化器,各类孵化器可优先申报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经科技行政部门认定的,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奖励政策,同时优先享受符合条件的其他科技政策。

(四)新认定的国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一次性资助20万元、5万元;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一次性资助20万元、10万元、2万元;新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省、市级分别资助4万元、2万元;新认定的国家、省、市级专利示范企业、制造业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市级工业设计创新试点企业),分别资助10万元、5万元、1万元;新认定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省、市级分别资助4万元、1万元。

(五)通过国家、省、市级高新技术产品认定的,分别一次性资助5万元、3万元、1.5万元;通过国家、省、市、县级鉴定、评审、验收的项目、科技成果、新产品,分别资助3万元、2万元、1万元、0.5万元。

(六)对本县单位和个人当年授权的专利,国内发明专利每件补助1.5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0.2万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0.1万元;香港标准专利每件0.4万元,短期专利每件0.2万元;国外授权发明专利每件3万元,实用新型专利每件1.5万元,外观设计专利每件0.8万元。

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包括受让专利)实施后,年新增地税15万元及以上(实际入库数)或新增销售额800万元及以上的单位,给予一次性资助5万元。

第八条专项资金资助申请和审批的程序:

相关单位或个人的专项资金资助,可以凭相关证件随时向县科技局申请经费资助,填写《县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申请表》,由县科技局审核并提出资助意见,经县财政局审核监督,在媒体上进行公示、征求社会意见后,由科技局、财政局联合行文下拨,同时报县人民政府备案。小额度的专利申请资助,由相关单位或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县创新成果小额度资金申请表》,县科技局审核同意后,领取资助经费。

第九条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一)申请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专款专用,自觉接受县科技局、县财政局的监督、检查。受助单位专项资金使用不当的,收回使用不当资金,并在二年内不得申请专项资金。

技术创新专项例4

(二)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支持国家和上海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完善关键研发试验条件,构建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建设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联合开展产业政策研究、关键技术攻关等。

(四)引进国际先进研发仪器设备。支持承担国家和本市重点项目的单位引进国际先进研发仪器设备,不断提升基础条件和自主创新能力。

(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开展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整机产品研制、关键零部件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制以及重大技术装备测试、试验、认证能力建设等。

(六)重大技术装备首台业绩突破。鼓励装备使用单位与制造单位合作开发或者装备使用单位自行开发的国际、国内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投入工程应用,实现首台业绩突破。

(七)经市政府批准的其他需要支持的项目。

专项资金支持标准如下:

(一)纳入年度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计划的项目,支持标准不高于该项目研发总投入的30%,金额最高不超过800万元。

(二)纳入年度企业技术中心能力建设计划的项目,支持标准不高于该项目新增总投资的30%,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三)纳入年度产学研合作计划的项目,支持标准一般不高于该项目研发总投入的50%,金额最高不超过800万元。其中,产业政策研究项目可由专项资金全额资助。

(四)纳入年度引进国际先进研发仪器设备计划的项目,支持标准不高于所购仪器设备价格的30%,金额最高不超过400万元。

(五)纳入年度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的项目,支持标准不高于该项目研发总投入的20%,金额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六)纳入年度重大技术装备首台业绩突破风险补贴计划的项目,对该首台(套)装备的本市使用单位给予风险补贴支持,支持标准不高于所购设备价格的10%或者保费额的50%,金额最高不超过800万元。

申报条件:(一)在本市登记注册;

(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三)法人治理结构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健全,信用良好;

(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资金筹措和项目实施能力,项目方案合理可行;

(五)所申报项目为在建或者拟建项目,项目实施期一般不超过三年。

《上海市鼓励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规定》(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十六号公告) 所称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是指依法通过贸易、经济技术合作等方式,从国外取得先进技术并通过掌握其设计理论、工艺流程等技术要素,成功地运用于生产经营,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并实现商业化的活动。

下列项目或者技术可以获得技术开发经费的补贴:(一)属于国家技术创新项目或者本市重点支持的吸收与创新项目;(二)在吸收基础上创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或者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三)未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但符合指导目录要求,经过市经委组织鉴定,确认其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并形成一定规模的项目。用于吸收与创新的技术开发经费,可以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成本。用于吸收与创新的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价在规定数额以下的,可以一次或者分次计入成本。

列入市吸收与创新年度计划的项目,可以对设备进行快速折旧,并参照市新产品试产计划或者中试产品计划的规定享受相应优惠。可以申请优先列入市技术改造项目计划,获得贷款贴息的资助。承担单位需要引进外省市专业技术人才的,可以按照规定直接申请办理外省市专业技术人才调入本市的手续;需要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专家、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的,可以按照规定申请有关专项资金的扶持。进行关键技术攻关,需要聘用国外专家的,可依据聘用合同向市有关部门申请经费补贴。本市各级机关在采购活动中,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采购属于扶持发展产业的吸收与创新产品。

吸收与创新项目属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或者在吸收高新技术基础上创新的成果转让取得收益的,按照国家和本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规定,享受优惠。吸收与创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增值税零税率优惠。吸收与创新的产品进行技术质量认证,企业可以申请有关的经费补贴。吸收与创新的技术或者产品申请国内外专利的,可以申请专利申请费、专利维持费、专利费的部分资助。引进国外专利技术用于技术开发,属于国内首次运用的,可以凭专利转让或者专利许可合同等有效证明,申请经费补贴。

在本市建立吸收与创新的下列机构,可以申请启动经费的补贴:(一)部级或者市级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二)部级或者市级的吸收与创新基地;(三)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的市级技术开发机构。

《上海市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沪经技[2008]291号) 为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对国民经济主要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予以认定为上海市企业技术中心,以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申请条件:(一)企业所属行业必须符合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战略的要求。申报企业在本行业处于龙头地位,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年销售额不低于3亿元。

(二)领导层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市场和创新意识,能为技术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000万元且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低于3%、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企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不低于60人,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五)申报企业必须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每年必须有专利申报。

技术创新专项例5

2012年创新基金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重点振兴产业和改善民生的关键技术及创新产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探索新兴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先进技术支持和配套服务。

创新基金主要通过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和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对创业初期、商业性资金进入尚不具备条件、最需要由政府支持的各种所有制类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或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给予资金支持,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培育具有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管理规范、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引导地方政府、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鼓励和帮助中小企业走技术创业之路,顺利进入成长期。

《指南》的编制充分体现政府资金的宏观政策导向,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点,明确创新基金年度优先支持的技术领域及方向,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公共服务机构申请创新基金的支持。

《指南》作为创新基金申报和立项审查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基金支持的范围和主要着力点,是企业准备申报材料的重要依据,是创新基金各级管理单位组织项目申报的重要依据,是创新基金项目专家评审的重要依据。

创新基金作为目前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政策着力点的中央政府财政专项资金,肩负着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使命。

创新基金的宗旨

首先是支持技术创新。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要求在技术、工艺或产品性能上有较大的创新或有实质性的改进,技术水平至少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

其次是鼓励技术创业,培养技术创业企业家。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初创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先支持由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创办、领办的企业,使其能够在创新基金的帮助下,利用其拥有或掌握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高水平的技术成果进行创业。通过创新基金的支持,提高初创企业抵御早期风险的能力,帮助企业渡过发展的困难时期。

第三是促进产业发展。鼓励和扶持中小企业按照产业链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生产的要求,形成功能部件研发和配套生产,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第四是引导社会资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基金的建立,一方面通过直接资助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是通过引导和示范,吸引和带动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关注和支持,带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融资体系的建立,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状况。

创新基金的运行机制

创新基金的管理采取政府部门决策和监督、专家咨询和指导、基金管理机构组织和实施的“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科技部、财政部作为政府机构负责制定创新基金运作规则,决定创新基金的总体工作目标和《指南》,并对运作情况实施监督和指导,同时具有对创新基金项目的最终立项审批权;专家咨询委员会作为创新基金咨询机构,负责审议确定创新基金年度支持重点领域,并对创新基金的管理提供指导和咨询意见;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作为创新基金的办事机构,负责创新基金的日常管理与创新基金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从而实现了政府决策与专家咨询紧密结合、决策监督与管理实施相对分离,各尽其责、互相制约、互相监督的管理特点和运行机制。

创新基金的立项审查机制

创新基金项目评审采取专家与企业“背靠背”的评审方式和竞争择优的评审制度。专家由技术专家、行业管理专家、投资专家、财务专家、企业家等构成。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专门建立了专家库,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专家选取原则,并对入库专家实行动态管理和严格的考评制度。创新基金管理中心组织的立项审查过程规范,设有互相监督机制。

创新基金项目评审内容既包括对项目技术水平的审查,也包括对企业综合实力的审查。评审专家按照企业发展能力、项目技术创新性、项目产品市场、商业模式、企业财务状况、投资预算的合理性和自筹资金的可行性等多个方面的评价指标,审阅企业的申报材料。

创新基金本年度支持重点

创新基金要继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支持创新、鼓励创业、重点突出、管理规范、竞争择优的原则,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为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全面胜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贡献。2012年创新基金支持的重点是创新性强、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作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关键技术、关键创新产品项目;围绕十大重点振兴产业,为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供先进技术支持和配套服务的创新项目;以创业促就业,尤其是毕业大学生、研究生(包括海外留学生)在大学科技园、创业中心等创业服务机构内的创新项目;人才密集、技术关联性强、附加值高并已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高技术服务业项目;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风险补助、投资保障、阶段参股试点项目;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竞争力,以产品出口为导向的项目;重大科技专项相关成果的市场转化项目;符合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结合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特点和资源优势,适合于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创新项目。

创新基金各类项目审点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特点和创新基金的支持政策,创新基金采取不同的项目类型给予资助。各类项目的审查侧重点如下文。

创新项目:重点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初期、研发中期以及对于市场急需的、有较好创新性的产品中试阶段的技术创新活动。技术创新性包括新技术的发明、一项成熟技术的新应用、多项技术的集成应用。对于研发初期的项目,立项审查关注的重点是技术创新性、企业领导者素质和创业团队状况。对于研发中期的项目,立项审查关注的重点是项目产品的技术创新性、项目产品市场、项目承担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基础条件。对于高技术服务业项目,支持的目的是通过资助服务中的技术创新活动,提升企业核心服务业务水平和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促进高技术服务业企业的快速成长,立项关注的重点是服务的技术含量和商业模式创新。

技术创新专项例6

根据《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广东省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省政府将于今年起设立“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创新药物的筛选评价”及“产业共性技术”等3个省重大科技专项,并投入财政专项经费予以重点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的正式启动,离不开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离不开全省科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无私奉献和勤奋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鼓励和帮助。在此,我谨代表广东省人民政府,向全省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向所有关心、理解和支持广东科技事业的人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各科研机构和有关人士、新闻界的朋友们参加此次新闻会表示热烈欢迎!

下面,我介绍一下设立重大科技专项的意义和省政府确保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的主要举措。

一、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对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推进节能减排的客观要求。《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把节能技术开发和推广列为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凸现了科技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此,省政府设立“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重大科技专项,决心用两到三年的时间,集成一批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促进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重点行业的节能减排;研发一批节能减排的产品及装备,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示范一批节能减排企业、园区、城市,推动广东省可持续发展,为圆满完成广东“*”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和重点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进一步改善民生,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突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新时期的重要特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把人口健康置于科技发展的重要地位,着力解决关系人民健康的重大科技问题,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这就要求我们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有效地解决医药卫生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科技成果走进百姓生活,惠及千家万户。我省实施“创新药物的筛选评价”重大科技专项,就是着眼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积极整合全省医药科技资源,重点研制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病药物、代谢病药物、抗感染药物和传染病药物等重大原创新药,构建具有华南特色的国际一流的新药创制体系,为攻克严重影响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的感染性和突发性疾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建设和谐广东作出积极贡献。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提高我省产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体系,实现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的新突破。瞄准上述目标,“产业共性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坚持需求导向,集聚创新要素和资源,着力突破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重大产品和关键零部件,努力实现优势领域的战略突破。我们相信,重大科技专项必将成为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支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解放思想、创新科技项目管理的重要实践。长期以来,科技项目管理成效卓著,但还存在着重立项、轻管理,重申报、轻组织等现象,不太适应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的要求。要突破这种思维定势,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传统的、不适应当前自主创新发展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奉行“大科技、大开放”的战略思维和“重组织、重设计、重管理、重绩效”的管理理念,强化主动组织,精心设计,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模式,强化绩效考核,实施好重大科技专项,为科技管理创新多出经验,多做贡献。

总之,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构建和谐广东的重要举措。

二、省政府大力支持和推进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

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是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我们将立足于服务全省,认真组织实施三个重大科技专项,坚持重点突出、实效优先的原则,瞄准我省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重大科技需求,以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战略产品开发和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为重点,积极整合国内外资源,创新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全面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省政府将从资金、人才、机制等方面为重大科技专项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省财政将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拿出2008年省科技经费增量部分的3亿元投入重大科技专项,预计今年可带动地方及承担单位配套经费15亿元。同时将积极争取科技部等部级科技资金支持2亿元,总经费投入可望达到20亿元,在未来的3年里,这一数目将超过80亿元,政府投入的杠杆效应将进一步凸现,科技发展投入不足的瓶颈将实现关键性突破。

二是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重大科技专项将面向世界,以“大科技、大集成、大开放”的组织思路,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打破地域和所有制限制,积极鼓励省内外乃至国际优势资源投入,共同参与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以“创新药物的筛选评价”重大科技专项为例,我们将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先导,构建起符合市场化运作规律,功能完备、管理规范、开放有序、国际一流的新药创制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研究开发并解决影响广东重大新药创制的关键技术,加快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新药并实现产业化,争取“华南(部级)新药创制中心”落户广东,使广东医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名列全国三甲。

技术创新专项例7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08-03

在知识经济和创新驱动时代,发明专利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追求目标和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其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为了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全民发明创造活动的决定,2012年9月广西教育厅印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发明专利倍增计划,并指出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反映的是创新主体的创新意识,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反映的是专利的质量,而发明专利的拥有量更多的是体现为专利价值和市场的控制力。《通知》要求切实做好高等学校发明创造,落实发明倍增计划工作,并给出了总体任务目标:“2015年末,示范性高职院校,偏重理工科的高职院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20件以上,偏重文科类的高职院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累计10件以上;其他高职院校,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6件以上”。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能力,大力倡导“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开拓精神,在探索和实践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案例。

一、培育科技创新意识,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是教师。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冲动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具有内在的原动力。按照“意识决定动机,动机决定行为”的心理逻辑,只有让老师具有科技创新积极性和动力,学校的专利倍增工作计划才有可能实现。因此,提升高职教师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找抓手、建平台、有约束、给激励等措施,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意识,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全面调动教师的科技创新积极性。

(一)倡导“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开拓精神。高职院校的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不同于专业科研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高职教师主要从事一线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或专业技能教学活动,直接面对教育教学和专业技能实践中的问题。可以说,实践性是高职教师职业的根本特征。如何发挥高职教师所拥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环境条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科研理念,鼓励教师先从教学需求着手,打开科技创新之门。当教师遇到教学设备的问题时,学院就鼓励教师先针对性地对教学设备、实践和实训设备进行改进或改造,使其满足教学需求,引导教师迈出科技创新的第一步。将教育教学与科技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教师没有了压力,科技创新、科技发明也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事,也不再一提科技发明和创造就犯怵。只有教师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了,才有可能指导和带领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二)搭建科技创新平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必然要受到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好的环境与氛围能给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细无声。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举办主题为“崇尚科技、实践创新”的学院科技节暨科技成果(作品)展、主题为“让创新的智慧在高职高校闪耀光芒”的百日发明创造竞赛活动,举办由市科技局和七家专利公司组成的“专利知识宣传一条街”等活动,精心创设科技创新环境,营造科技创新氛围,调动广大师生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大学生科学技术协会的平台建设,也为广大师生开展科普活动,鼓励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指导在校大学生开展科技教育、科技服务和发明创造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开展科技创新专题培训,提升专利申请质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科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可循。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高职教师崇尚科技、实践创新,必须帮助教师掌握一定的科技创新原则、方法和步骤,否则会出现劳而无功或走弯路的现象,挫伤教师的积极性。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先后聘请了广西科技厅知识产权局、柳州市科技局知识产权科、专利公司等专家先后到学院为师生开展“培育高校知识产权文化”、“ 专利基础与发明点发掘”、“专利申报流程与专利申报材料”等专题讲座,帮助师生了解知识产权文化、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掌握知识产权及专利基础知识、专利点挖掘、专利申请文件的重要价值、专利申请资料的准备等,并结合相关案例解读专利点发掘的原则、方法以及专利申请文件写作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规范科学研究行为,提高教师科技创新工作的自信心和效率,提高专利申请的成功率。

(四)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实现科技创新目标。在倡导高职教师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管理机制建设与机制上的突破非常关键。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与教师自身的主动性养成有关,还与学校组织的积极引导和维护有关。学校要关注和正视教师真实的科技创新状态,为教师科技创新寻求提供外部氛围和条件支撑,在明确任务目标、履行责任职责的同时,实施以人为本的科技创新管理机制,保护每位教师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对《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科研工作量计算与奖励实施办法》等进行了修订,并出台了学院《专利管理办法》, 目的是提高科研成果质量,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与此同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将自治区教育厅和柳州市科技局下发的高校发明专利申请倍增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各二级学院和部门,各二级学院和部门再根据任务目标制订实施计划与方案进行落实和推进,以保证任务目标的实现。2013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申请专利项目113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77项、实用新型专利36项,获得授权受理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超额完成专利倍增工作任务。

二、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

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实现发明专利倍增计划目标,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找准抓手,找准切入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专业性很强的轨道交通类的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坚持科技创新与教学需求相结合、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探索形成了一些实践案例。

(一)科技创新与教学需求相结合。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应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从教育教学需求着手打开科技创新之门。2013年,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诞生的56项专利成果中,有45项是用于教学辅助设备或实训设备。例如,为了方便教学而研制的高铁列车控制仿真实训系统、电控发动机多功能教学台架、ZK-1301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智能实训系统、铁道沙盘道岔转辙机、城市轨道交通车载定位试验装置、动车模拟驾驶系统、移动式机车模拟驾驶视景增亮装置 、城市轨道交通车载定位实验装置、汽车防盗器教学台架等,在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电控发动机多功能教学台架(含3项专利成果)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专利成果会上一经公布,就有企业提出合作生产的要求,因为这套技能训练系统可以模拟设置70多个故障项,对汽车维修职工岗位培训也有很好的效果;高铁列车控制仿真实训系统(含3项专利成果)以单片机和电子技术为主要技术手段,以沙盘仿真形式呈现,可实现模拟列车在车站的自动停车和启动、列车在区间的自动跟踪运行控制等;ZK-1301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智能实训系统(含5项专利成果)可进行列车调度指挥、接发列车演练、列车控制等多项铁路行车专项作业的技能演练,还可进行车地信息交换实验、机车信号测试、移频自动闭塞区间信号系统参数测试、列车追踪信息传输与测试、信号故障模拟分析与处理等信号专业实验与实训,该设备已成为中国职教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组织的2014年全国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技能大赛竞赛用指定设备。

(二)科技创新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以强化科研项目的知识产权导向、从源头上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发明专利快速增长为目标,把发明专利产出作为科研项目(理工科项目)立项条件和验收指标,纳入学校科研项目申报、评审、立项、验收等相关环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出台多项政策优先资助具有明确专利成果产出的科研项目,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发明专利倍增。具体做法是:一是优先扶持有专利产出的科研项目获得立项;二是通过学院审核审批获得立项的科研项目,学院按相关规定都给予一定的科研经费资助;三是科研项目产出的专利申请费全部由学院承担;四是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学院负责支付3年的年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在减轻项目组(或发明人)经济负担的同时,也体现了学院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和扶持,以及教师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价值。与此同时,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每年还对专利成果人给予科研工作量的计算和奖励,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给予表彰和奖励。荣誉与成就感极大地鼓舞了教师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也促进了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求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鼓励教师积极承担行业企业委托项目,参与行业企业的科技研发、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服务。例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子技术学院与南宁铁路局电务段共同研制的“信号设备多功能综合测试台”,是针对南宁电务段部门提高检修和检测信号器材的需求而设计的。设备使用两年多来,现场反映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稳定可靠、操作方便、界面友好,能满足铁路信号综合工区日常轮修器材的测试要求,成功解决了铁路信号工区需要购买多种测试设备的问题,为企业节约成本支出近百万元。又如,由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汽车技术学院设计的“自泳涂装生产线”,采用“化学前处理”+“四喷二烤”的工艺设计、自动化程度高,能够高质量的喷涂五菱之光、SPARK等现有的所有微型车的保险杠,并配备有自动化的工件输送,高精度的机器人对工件进行火焰处理和采用机器人罩光喷漆系统,其中工件采用的滑撬输送链在国内首屈一指,已用于柳州五菱保险杠涂装、柳州市利威车业橡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KNT831LF灰阴极电泳涂装,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再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与南宁铁路局共同研发的“便携式机车应急综合无线电台”,具有无线列调机车电台功能,实现了机车司机与手持台(助理值班员、运转车长、工务看守)、机车电台(其他机车)、车站电台(值班员)之间同、异频通话,同时具有列尾风压查询、控制功能,配备机车电源和蓄电池两种供电方式和110V直流电源接口,同时具有录音功能,可进行通话录音,并能将录音数据下载分析,该设备荣获南宁铁路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问题与思考

每一所高职院校在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也取得了很好的经验和成绩。但同时也面临一些共性的问题,如科技创新能力有限、科技创新人才不足、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不完善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高职院校自身来说,需要重视以下两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加强科技创新机制的建设。由于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工作还处在探索、实践、形成和积累阶段,科技创新的管理体系尚不够完善,对教师参与科技创新工作的劳动和价值认定还缺少科学性和规范性。高职院校领导首先要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学校领导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使学校的科技创新机制建设能得到很好地落实。其次是要完善科技创新机构建设,如配备常设的科技创新组织(部门),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既有利于发挥学校学术环境宽松自由的优势,又有利于科研队伍成长和学术规范的科研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青年教师的扶持力度、资助力度,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合理规划、安排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保证教师有一定的进修学习和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时间。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在引进高端人才时一定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为我所用,避免盲目、务名、务虚的现象发生。

(二)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与本科院校相比,在资源、实力、环境和条件上存在严重不足,开展自主创新会面临诸多困难,而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人才靠招聘或引进更是不现实和困难的。所以,高职院校应走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的途径,加强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在岗学习提高,到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克服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重视学历提高忽略技能提升的现状;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项目、技术研发,掌握了解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技术等。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实际操作中,高职院校可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设备条件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突出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以学校发展、专业发展、技术服务为突破口,以科研项目带动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以学科专业方向汇聚科技创新人才梯队,以合作研发发挥科技人才的传、帮、带作用。

技术创新专项例8

近日,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口气拿出20余万元重奖2011年度科技创新成果。创下枝江市属企业专项奖金之最。奖励金额208389.50元,其中,合理化建议奖124项,奖励76889.50元;有效专利申请22项,专利奖励44000元;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奖14项,奖励金额79000元;科技12篇,奖励8500元。这是湖北三宁化工继去年对上一年度获得国家授权的两项实用新型专利给予2.6万元的奖励之后,对2011年度科技创新成果进行奖励。

据了解,去年以来,湖北三宁化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职工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先后出台了《专利管理制度》、《职务发明专利奖励办法》,对取得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的员工分别给予20000元、12000元、6000元的奖励。同时,成立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即煤化工专业委员会、磷化工专业委员会、化工设备专业委员会、电仪控制专业委员会,明确科技发展路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重大科技项目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奖励。设立湖北三宁化工首席专家职位和科学技术进步奖,旨在不断加速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加快捷的技术支撑。

2011年,湖北三宁化工科技创新不断攀登高峰,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湖北省技术中心,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一年共开展科技开发项目17项,完成16项。其中,“CO2压缩机无油润滑技术研发及应用”、“NDC法脱硫技术研究及工业化应用”、“磷石膏湿排干堆及滤液回用技术开发及应用”等13个项目被鉴定为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10项成果为国内领先,3项成果为国内先进。“全低变(等温)变换新工艺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作为石化行业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2000万元资金补助;“10万吨/年湿法磷酸精制新技术及产业化”申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已通过湖北省科技厅初步审核,列入2012年湖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将获得配套科技经费500万元。

2011年,湖北三宁化工积极派遣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氮肥和磷肥行业的各类专业会议,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将高新技术,好技术新经验引入公司;同时积极参与行业的经验交流。去年,湖北三宁化工还累计在《小氮肥》、《化肥设计》、《化肥工业》、《磷肥与复肥》等期刊杂志以及各种协会会议共发表科技论文12篇,极大地提升了公司在行业的知名度。

湖北三宁化工董事长、总经理李万清表示,2012年,湖北三宁化工将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技管理制度,完善人才管理和研发机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努力提高技术创新和研发水平。通过不断地引进新技术,实施技术改造项目,提升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同时,将加大公司科技人员在技术创新、专利申请上的奖励力度,积极推进科技论文的发表,严肃合理化建议的评审制度,规范评审工作,将各项科技工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力争湖北三宁化工科技创新工作再创新高。

技术创新专项例9

1.上级立项量增质升。全市新列部级科技计划项目21项,其中国家863项目1项,国家重大支撑计划2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7项,其中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项;苏州市科技攻关等计划21项,共获得上级科技经费支持7000万元,创历史之最,占苏州市总量近1/4。

2.高新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70亿元,同比增长30.2%。新增部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累计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累计82家),省软件企业4家(累计8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3家(累计254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7只(累计300只)。

3.产学研合作成效明显。市政府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签订全文秘杂烩网面合作协议,成功举办了“二oo九江苏××特色产业科技成果洽谈会”等产学研合作活动,100多名专家走进××,国家863项目“一步法聚乳酸纺丝工艺与技术”等一批合作项目进展顺利。

4.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力增强,全市年专利申请首次突破1000件,达到了1223件,累计4631件,同比增长104.5;授权专利564件,累计3013件,同比增长71.6;发明专利132件,同比增长135.7。

二、二oo九年主要工作回顾

1.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努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省、苏州科技创新大会以后,全市科技创新大会迅速召开,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创新型城市进行了全面动员和部署,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全市推进科技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技术开发项目备案确认工作,100家企业参加了科技局会同税务部门举办的培训班。坚持“一把手抓第一>文秘站:党政领导科技工作考核,各镇(场)普遍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投入力度。虞山镇以高新技术产业园为载体,进一步构建全镇可持续发展新平台,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培育产业特色,科技项目申请、创新载体培育都取得新的突破。古里镇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培育科技创新工作的新亮点,全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3家,新立省级以上科技计划8项,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显现。新港、沙家浜、董浜等镇把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工作又有了新进展。

2.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以自主创新引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施“百家科技创新型企业重点培育计划”,一批科技型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带动了全市产业升级。开关制造、三爱富中昊、中利集团等10家企业以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不仅规模大,而且效益好,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十强科技创新型企业”,成为创新型企业的领跑者。发挥重大科技项目的引导作用,积极做好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组织申报,全市新列苏州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79项。一批科技项目通过验收,80以上获得科技成果鉴定或专利权,开关制造承担的“cw2-20__、4000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应用仿真设计、现场总线控制等技术,实现了遥控、遥测、遥调、遥信,申请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2项),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利税1800万元。电缆厂承担的省级科技攻关项目“辐射交联耐高温150℃热收缩双壁管技术开发”,取得专利技术、产品标准各1项。一大批民营高科技企业已经成为推动我市自主创新的主力军。

3.加快推进建设新农村,主动服务可持续发展。召开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会议,园区的示范推广、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显现。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对在农业生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关键技术进行攻关,取得可喜成绩,共获得省级以上科技项目8项。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着力搭建农业科技研究、示范、推广、培训和产业开发的平台,取得较好成效。蔬菜专家大院通过实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苏南叶菜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及配套体系建设”专项,建成3000亩优质叶菜生产基地。农机专家大院就“新型秸秆还田机械及配套栽培技术示范”组织攻关,集成技术不断完善,试验示范面积3570亩,初步制定了耕整农艺规范。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51880”行动,转化示范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动植物优良品种扩繁、节水灌溉、高产高效集约化栽培、现代设施种养殖等已成为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象、用得上”的致富技术。蒋巷、常南等6个村分别获得省、苏州市社会发展项目立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科技示范。“学科学技术、做现代农民、建文明家园”活动广泛开展,成为各镇(场)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能力的重要抓手,今年古里镇又成为省“学、做、建”重点试点示范乡镇。宝岩生态观光园获省科技厅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认定,蒋巷村、共和生物等4家单位被认定为苏州市科普教育基地。各类科技培训广泛开展,培训农民2.3万人次。

4.加快建设创新载体,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成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使特色产业基地成为全市高新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高分子新材料基地企业常铝铝业、贝斯 特、长飞光缆新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佳发化学等企业获得了国家、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立项。一批技术含量高,可实现系列研究开发、区域集聚发展的高新技术特色产品群及企业群正在形成。电气机械产业基地以科技、环保、生态为理念,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大力发展电子电器、精密机械、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基地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改造步伐,一批基地企业通过了信息化示范企业认定,中利集团“支持优化控制与管理的协同制造技术应用示范”在省招标项目中胜出。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电气机械基地创新服务平台获部级立项,江苏省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顺利通过苏州市预验收,江苏省黄麻纤维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省科技厅认定,成为我市第二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苏州市科技进步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

5.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提升企业集成创新能力。产学研合作作进一步贴近我市产业需求和行业特点,合作机制不断创新。在市政府与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又与华南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东华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达成科技合作意向。带领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走进国防科大、大连理工等参观考察,邀请长春应化所、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所与我市企业开展专题洽谈,合作成果不断涌现,形成合作项目32个,2家企业工程中心正在共建当中,“超高应力综合环境试验系统设备”、“新型主动式波浪补偿系统”、“超浮力电缆”等项目进展顺利。开关制造、紫荆花纺织科技的两个科技合作项目列入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分别获得1000万元和1500万元的经费支持。

6.加快培育知识产权规模企业,提升专利申请数质量。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与科技工作的紧密结合,强化知识产权的政策导向,把自主知识产权作为各类项目、计划申报评审的关键前置条件,着力增强全社会的自主创新意识。全市专利申请1223件,发明专利占比10.8。在做好知识产权普及性教育培训的同时,举办了“出口企业知识产权实务培训班”等面向知识产权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先后组织海虞、沙家浜、尚湖等镇和长城轴承等重点企业开展了10多期专利业务培训,500多人参加。组织“第二届××市优秀专利”评选,紫荆花纺织科技的“黄麻的脱胶工艺”等10项专利榜上有名。强化知识产权示范镇、示范企业工作,海虞镇通过了苏州市知识产权示范镇考核。积极推进“正版正货”活动,深入开展知识产权维权工作。专利协会顺利换届。长飞中利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开关制造列入省知识产权推进计划,苏州市06年度十佳优秀专利评选中三爱富中昊等的3项专利榜上有名。组织波司登、梦兰等六家企业参加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取得丰硕成果,两家公司均评为“中国商标十佳企业”,白雪、通润集团等单位的四项专利荣获博览会金奖。

7.加快科技系统自身建设,努力提高科技服务水平。加强了镇(场)党政领导科技、人才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建立健全了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围绕“公开、公正、择优”严格科技项目评审,加强项目管理验收。围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廉洁型、服务型”机关,强化服务意识,推行政务公开,开展“创新强百企,科技进万家”科技宣传服务,开展局镇(场)挂钩,与全市100多家规模企业建立了重点联系制度,帮助企业及时做好科技成果引进、知识产权保护、项目管理及后续服务等工作。努力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团结拼搏、勤政廉洁、争创一流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在提高业务水平、拓展业务范围等方面取得较好成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各位领导、同志们,二oo九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科技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全市科技条线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科技创新的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在政策制定、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组织实施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在此,我代表局党组向关心支持我市科技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科技管理干部表示亲切的慰问!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创新载体建设滞后。近年来,我市先后规划建设了两个特色产业基地,对聚集特色产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高新技术创业园、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等科技孵化器的建设明显落后于周边县市。二是高新产业规模不大。我市高新技术产品数量较多,但产值规模偏小,二oo九年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仅为10,而江苏全省的比例为25,七大高新技术领域(航空航天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在我市工业结构中明显匮乏。三是科技投入增长不快。科技三项经费增幅不大,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高,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四是专利增幅仍落后于周边县市。专利申请虽然比05年翻了一番多,但排名还是靠后。五是科技管理队伍还不够稳定。少数同志业务不精,工作成效不够明显。所有这些都亟待我们在新的一年中努力解决。

三、20__年主要工作任务

20__年是全面实施我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我们将面临诸多挑战。从周边态势看,区域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各地都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工作,招数纷呈,重拳迭出,虽然我们许多工作走在前面,但也有不少工作非常滞后,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长处更长,短处不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发展上是否有新思路,工作上是否有新举措,市镇二级科技部门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工作,勇于作为,寻求科技工作新动力,拓展科技工作新领域,努力开创全市科技工作新局面。

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以及各级科技创新大会提出的各项任务,紧紧把握自主创新这一主线,突出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群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二大重点,加快科技工作定位、重点、意识三个转变,努力在科技孵化器、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科技 招商、投融资体系建设等四个方面寻求突破,全面实施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科技创新型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与社会发展、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等五项工程,努力提升政策运用、对上争取、中介服务、项目管理、自身建设、氛围营造等六种能力,为实现××制造向××创造的转变,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市科技工作的主要目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50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全社会研究和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8。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新增省高新技术产品60只。科技孵化器建设有实质性突破,高新技术创业园开始运作并对外招商。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30项,形成产学研联合体8个。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不少于6项,争取立项2项。新增上级各类科技项目计划80项。专利申请超过1600件,发明专利不低于15,授权量达到800件。

围绕上述目标,根据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国家、省、苏州市的工作部署以及近年来科技工作的实践和体会,07年全市科技工作要加快实现定位、重点、意识三个转变:一是科技工作的定位要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参与转变。06年我市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经济发展已到了相当规模,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才能保持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就要求科技工作重新定位,从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参与,通过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科技工作的重点要从项目科技向项目科技与资源科技相结合转变。既要加强科技项目的申报、实施、管理,更要注重打造培育科技项目的载体和平台,大力培植特色产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科技资源,提升承载能力,吸引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人才集聚,只有这样科技创新才会源远流长。三是科技管理工作者的意识要从小科技向大科技转变。科技创新是系统工程,创新型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改变闷头苦干的传统思维和习惯,打响科技品牌,树立大科技意识,联合社会各界形成政府推动、社会联动、企业行动的科技创新局面。重点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转变观念,改革传统工作方式,努力寻求四个突破。

1.科技孵化器建设上有突破。科技孵化器是鼓励和吸引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竞争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科技项目进入区内进行半成品研制和开发,缩短研制到市场化过程的创新载体,当前,科技孵化器已成为各地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我市这项工作十分滞后。今年,要重新规划布局省高新技术创业园,启动建设××市软件园,探索建立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创业载体。东南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园力争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招商工作全面启动,部分企业开始入驻。要强化创业园的服务功能,加快完善创业流程服务、创业辅导培训、技术转移和产权交易、创业投资等,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使创业园成为催生科技型企业的温室和培育科技型企业家的摇篮。

2.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上有突破。按照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实施市场化运作的要求,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吸引中科院长春应化所、浙江大学等部级科研院所、国内重点高校在常设立分支机构,或与企业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探索建立纺织服装设计、特种纤维、精细化工、特色产业信息化、无纺机械、模具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公共技术研发、服务平台,为我市特色产业的技术创新提供高水平的设计与研发载体,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努力提升我市优势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好两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氟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全面完成项目建设任务、接受省科技厅验收的基础上申报部级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黄麻纤维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围绕高分子新材料、电气机械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研究,鼓励和推动基地骨干企业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广泛联合,支持企业创建1-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3家以上苏州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3.科技招商工作上有突破。大力推进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沿江、东南开发区和虞山高新技术产业园的“二次创业”,鼓励跨国公司建立研发中心,新引进2-3家外资研发机构,推动外资企业技术溢出,吸引国内外配套生产企业向区内集聚。大力推进以提高产业有效集聚和集成创新水平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在开放性配置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加快形成产品群、产业链。以氟化工、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加强技术和人才的紧密结合,集中科技资金,整合科技资源,高起点承接国际产业链高端产品向××转移。

4.科技创新投资机制上有突破。风险投资、种子资金既是创业企业的成功要素,也是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现实途径。积极探索建立以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投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引导性风险资金投入,社会资金参与的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引导担保公司为民营企业科技项目融资担保,解决中小科技企业贷款难问题。推动银企联手,促进金融、资本、科技三者结合,加快我市科技融资服务平台建设。

(二)加大力度,突显科技工作亮点,全面实施五项工程。

1.特色产业科技创新提升工程。要组织实施好重大科技项目,年内重点实施“低成本先进计算机单机”、“低压智能配电系统和元件关开发及规模产业化”、“30kt高性能精细黄麻纤维加工新技术及产业化”等重大科技项目,认真组织实施聚乳酸、芳纶1414、超浮力电缆、高性能铝箔、无镉无铅焊料、广谱消毒剂等成果转化项目并积极申报省重大成果转化专项资金。要围绕高分子新材料、电气机械等领域进行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力争实现重点突破,取得具本文有自主知识产权、能支撑和带动产业基地发展的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成果,带动特色产业群体的整体跨越。要以企业联合为对象组织实施项目攻关和产业化,支持和引导企业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产业配套,做专做强,逐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要加快特色产业基地骨干企业的培育,形成梯度型培育工作机制,年内认定一批基地骨干企业,实现骨干企业现有基础上的数量级倍增。要完善日常管理,明确特色产业基地年度发展目标任务。启动规划无纺机械、汽车零部件、模具等特色产业基地,在各级科技计划中加强引导,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申报部级特色产业基地。

2.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工程。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重点,按照《省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方案》、《省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省创新型城市、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实施百家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工程,推进开关制造等企业争创首批省创新型企业。围绕《××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项目,重点支持新材料、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精密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关联度大,上下游配套的产品集群,形成一批科技创新型企业群。培育低成本电脑、太阳能光伏、数据网络通讯等新兴产业。加速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提升传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支持纺织、服装、机械等传统行业开发新技术,采用新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高新企业、优势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深入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快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应用,积极发展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以信息化引领工业化、支撑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继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全年新认定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其中部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产品60项。积极申报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培育申报江苏省自主创新产品、百强民营科技企业和百 名民营科技企业家。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超250亿元,争创首批江苏省创新型城市。

3.科技合作成果转化工程。充分利用省重大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导向作用,围绕我市高新技术优势领域,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单位为依托,加快高分子新材料、电气机械、无纺机械、生物医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的产学研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开展以“1 10”产学研合作平台为重点的国内科技合作交流,以长江化纤、三爱富中昊等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加快中科院长春应化所××中试及产业化基地、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的建设;以白雪集团、中利集团、紫荆花、机械总厂、任阳无纺基地等的产学研合作为基础,与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东华大学签订全面合作协议;以开关制造、隆力奇、常铝铝业、旋力集团等的产学研合作为抓手,与清华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安交大、东南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支持鼓励企业介入高校院所创新成果的早期研发,推动科技成果与我市企业提升、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组织开展“民营科技企业院校行”活动,带领企业老总赴东北的长春、沈阳,西北的西安,西南的成都、重庆,华中的长沙、武汉等地进行科技合作对接洽谈,搭建平台。举办产学研合作论坛、技术洽谈会、成果推介会等,推动我市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全面合作。加强签约项目的跟踪管理,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加快国际科技合作进程,深化高分子新材料企业对俄科技合作交流,探索与以色列等研发创新能力强的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成熟技术向东盟、南亚、东欧等地的输出。通过广泛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有计划地组织一批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和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项目,扶持发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产品。

4.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为中心,加强技术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农村科技产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重点突破和产业化水平的提升。围绕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在进一步提高现有专家大院创新能力的基础上,拓展建设苗木花卉、畜禽生产、农产品加工等8-10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农业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逐步形成一镇一园、一业一园的格局。围绕种子工程、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等,重点攻克6-8项关键技术,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品种改良、地方优良种质资源开发的现代育种技术。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标准化生产、生物技术应用、富民工程等,重点转化6-8项科技成果,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围绕实施科技富民行动,积极实施星火科技项目,以星火计划促进农村主导产业快速发展,申报省星火龙头企业2家,培育农业科技企业5-6家。加强农业科技培训的协调管理,通过星火学校、农业科技远程教育等形成新型农业科技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全年培训农民2.5万人次。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促进社会事业领域自主创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针对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资源高效与循环利用、新农村建设、食品安全、人口与健康、科技强警等重大技术需求,紧密衔接国家、省、苏州市重大科技专项,以技术攻关、集成和示范工程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实施好“1 5”省、苏州市新农村示范项目,组织实施5-6个市级社会发展科技攻关与应用示范,积极为社会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加大对软科学的研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全年申报科技部成果推广项目2项,省科技厅农业攻关、社会发展项目8-10项,苏州市农业科技专项、示范推广、社会发展项目10-12项。

5.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保护工程。07年知识产权工作要实现与创新、创牌、创优“三联动”,扫除高新企业、出口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利申请“三空白”,力争专利申请面与专利大户数、万人专利申请量与发明专利申请量、申请量与授权量“三个同步提高”,着力在调整提高上下苦功,即:调整三种专利结构,争取发明、实用新型申请增幅高于外观设计。提高就是要更加注重抓重大发明、抓专利大户、抓专利授权量。树立知识产权导向,拓展宣传培训广度和深度,开展“十百千”(十家提高、百家重点、千家普及)培训计划,切实抓好面上普及性培训、行业专题性培训和科技人员专利实务培训,每镇轮训一遍,参训企业不少于100家。搞好“四个一”(一部剧、一套图、一个论坛、一次系列活动)宣传活动。构建重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引导企业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研开发、技术创新、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全过程并在组织、人员、制度、经营上给予保障,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网络,培育一批超百件申请的专利大户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骨干企业。继续开展优秀专利评选。设立专利产业化项目,组织专利成果与企业对接,加速专利成果产业化步伐,培育一批以知识产权为特征的创新型企业,以知识产权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推动我市经济内涵式发展。抓好专利信息运用,利用好专利信息平台数据库。全年专利申请1600件以上,发明专利比重达到15。通过省知识产权示范市验收。

(三)真抓实干,夯实科技工作基础,努力提高六种能力

1.提高创新政策运用的能力。科技创新的重中之重是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增加对科技工作的投入,是科技部门抓科技工作的基本立足点。要以落实科技政策为抓手,真正做到企业舍得投入,政府财政补贴。科技政策中最为重要的是税收政策,企业技术开发投入的所得税加计抵扣、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实际发放工资额税前据实扣除等的有效落实将极大的激励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投入的主体。今年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抓好政策的落实,要选定10家企业为试点,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规范企业财务,打通操作流程,确保落实到位,并在试点的基础上加以推广。

2.提高对上争取支持的能力。每一个科技管理人员都要认真研究领会国家、省和苏州市科技规划、项目指南,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有效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要进一步重视项目源的培育,经常深入企业,广泛发动、择优推荐。要加强项目申报的材料组织工作,注重专家咨询论证。20__年要力争在去年的基础上,向上争取工作成效不减,新立上级科技项目80项以上。

3.提高科技中介服务的能力。我市工业体系的庞大与科技资源的匮乏之间的矛盾是制约科技创新的瓶颈之一,构建一流的科技服务业极其重要,要高度重视科技服务业的发展。局机关要进一步转变职能,腾出更多的精力加强科技政策的研究落实和重大项目的发掘组织。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要按照部级示范生产力中心的建设要求,努力提升服务功能,扩展服务范围,进一步做优主营业务和特色业务,加快专业化、社会化的科技创新、科技创业和科技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社会公益的业务能力。要加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指导,积极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

技术创新专项例10

一、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以强化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中心,加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通过培育创新主体,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体制,优化创新环境,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主要目标:通过两年时间的努力,基本建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以及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公众科学素养明显提升,力争2009年通过省科技强市考核验收。

二、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强市创建工作

3、加大财政科技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财政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年初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的要求,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整个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达到省科技强市的创建要求。

4、建立科技创新资金。每年由市财政安排一定的科技创新资金,专项用于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科技创新的奖励和补助。

5、设立创强工作经费。根据建设科技强市的工作需要,市财政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用于科技强市创建工作。

6、引导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科技成果应用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费分别达到年销售收入的5%和3%以上,其他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以上的,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企业用于研究开发的仪器和设备,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其中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应单独管理,但不提取折旧;单位价值在30万元以上的,可采取适当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或加速折旧的政策。

三、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

7、加快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建立一批以企业为主体或依托高校院所组建的技术研发中心,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培育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研发中心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金华市和兰溪市级的,分别奖励20万元、10万元、5万元和3万元。

8、支持企业开展产学研科技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技术依托关系或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每年从合作项目中,评选若干项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给予适当奖励。建立“产学研合作兰溪工作站”,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搭建服务平台,每年安排资金用于支持工作站的运行。企业通过“*网上技术市场兰溪分市场”、“工科会”等科技合作途径达成的科技合作项目予以优先立项,并给予一定的科技经费支持。

9、加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对以骨干企业牵头建立的市级以上行业公共科技服务平台,给予专项支持。支持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和以科技服务为重点的中介机构建设,对经市科技部门确认的科技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加强兰溪市高新技术服务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科技项目申报、技术交易、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知识产权等服务。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兰溪科技信息网、天然药物网、科技信箱的运行和发展。

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10、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企业。积极支持企业申报金华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的,分别给予5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被认定为省创新型企业的,给予10万元的奖励。被认定为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金华市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兰溪市科技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2万元的奖励。各级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优先立项、科技经费给予优先安排。

11、鼓励市外高新技术企业来兰投资创业。凡部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来兰创办企业并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经市科技部门审核,视同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奖励。

12、鼓励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列入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并经评审确认的,部级新产品补助5万元,省级新产品补助2万元。上述新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的,再补助1万元。每年安排20万元,选择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够在行业中起引导推动作用的兰溪市级新产品给予一定的补助。

13、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积极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金华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对列入部级火炬计划的,根据项目实际给予适当补助。对列入金华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无上级资金支持的,根据项目实际给予适当的补助。对国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按上级科技部门要求给予支持。

14、支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加强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和组织一批传统产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提高传统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水平。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扶持资金,重点支持传统产业优势特色企业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先进装备和先进节能技术改造提升。重点培育现代植物药、装备制造、新型纺织、有色金属延伸、新材料、电子信息、绿色化工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上述行业企业优先申报各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利示范企业。对列为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每年择优评选若干项,给予适当的补助。

五、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15、鼓励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积极支持企业和科技人员研发专利技术,对获得授权的国外发明专利(限美国、日本、欧盟)、国内发明专利、国内实用新型专利、国内外观设计专利的,分别奖励1万元、5000元、2000元、1000元。发明专利可以作为科技立项的依据。专利产业化成果效益显著的,可视同科技成果申报科技成果奖。对获得中国名牌、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名牌、*省著名商标的企业申报科技项目优先立项,项目经费优先安排。

16、培育一批专利示范企业。对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金华市和兰溪市专利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3万元、1万元的奖励。

17、鼓励专利成果产业化、技术标准化。设立企业专利实施奖,对引进发明专利或自主专利技术形成产业化,首次实现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根据专利类型、经济效益、行业引导作用等,每年择优选择若干项,给予适当奖励。对企业主持或参与国家标准制订的,给予适当补助。

18、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专利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全社会专利意识。把获得发明专利作为科技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评奖及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坚决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受到侵权,被侵权企业依法运用法律武器积极应对并胜诉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助。

六、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19、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壮大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金华市农业科技型企业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农业科技研发中心首次被认定为国家、省和金华市级的,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和3万元的补助。继续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星火计划项目的支持,对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和金华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给予适当补助。

七、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

20、鼓励医疗卫生、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广播电视、电力通信等公共服务系统申报各级科技计划项目,被列入金华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和本市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的,视项目实际给予适当补助。

八、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2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支持企业大力培养和引进创新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高新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在充分用好本地人才和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广开招才引智渠道,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国外留学回国人才,培养引进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创新领军人物开展科技攻关活动。鼓励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对引进博士后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企业聘请高校院所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或技术入股。开展评选市“十佳科技人员”活动,充分发挥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九、重视科技资金管理

22、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由市科技局牵头负责。项目申请单位根据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使用范围、条件向市科技局、经贸局等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填写《兰溪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使用申请表》并提交相关材料,有关部门初审后统一报市科技局汇总。经市科技局、财政局审核后提出资金安排意见,报市政府同意后实施。同一项目同一年度符合本意见多项资助的,原则上按“就高不重复”给予奖励和补助。

技术创新专项例11

(一)着力抓好科技招商工作

今年1-12月份,县科技局完成招商引资任务1231万元,其中,争取非切块资金131万元,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全年招商任务592万元,完成任务额的208%。

1、智能化连栋温室建设项目。该项目由安徽舒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重建,县科技局积极参与,并为其争取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35万元。该项目总投资1130万元,截止今年11月,县科技局完成招商引资500万元。

2、集成电路板开发与研究项目。该项目由育扬科技有限公司投资,截止今年11月,县科技局完成招商引资600万元。

3、天羽羽绒深加工基地及现代化服装研发中心建设项目。该项目已与大众(香港)有限公司签订了协议,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截止今年11月,已完成征地协议,即将动工兴建。

(二)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

今年我局在巩固科技特派员数量的同时,调整充实科技特派员19名,今年科技特派员达59名。同时从高校院所聘请专家教授,在油茶、茶叶、中药材、农作物、有机蔬菜、兰花、山野菜、生猪养殖等一些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上建立了1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7个市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据统计,全县科技特派员已组建经济实体的37个,其中形成龙头企业的2个、组建产业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等17个;实施科技项目50项,推广新技术、新产品219项,引进新品种560个,举办各类形式的培训班215次,培训农民169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0000份,安置农村劳动力2550人;科技项目总投资达13100余万元,实现利润2100余万元。

1、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调研。为了解和掌握科技特派员工作进展和科技专家大院建设情况,不断总结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的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促进此项工作纵深发展,年初,县科技局工作人员深入每个科技特派员创业点和科技专家大院开展调研,详细了解科技特派员实体创业、服务农民、科技专家大院建设等情况,逐步建立了科技特派员人才档案。

2、开展科技特派员业务培训。4月15日,县科技局组织召开了全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培训工作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全县2008年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的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部署2009年全县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任务,对科技特派员进行了科技政策法规、实用技术培训。会议还表彰了市、县级优秀科技特派员。同时,分管局长在县广播电台“101直播室”就科技特派员工作接受记者专访,向全县直播,宣传科技特派员工作。

3、为科技特派员免费安装智能信息机。为推进信息技术参与科技特派员产前、产中、产后整个农业生产过程,在第一时间把最新的农业信息传递到每位科技特派员手中,县科技局依托中科院合肥智能所为全县科技特派员和科技专家大院免费安装60多台智能信息机,总价值达10余万元。

4、推进金融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为进一步推动金融与科技合作,缓解科技特派员贷款难,县科技局与县邮政储蓄银行共同出台了《金融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暂行办法》,为科技特派员创业打通了绿色贷款通道,截止目前,科技特派员通过绿色通道贷款160万元。

由于我县扎实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创业工作,今年6月12日,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在省科技厅领导的陪同下来舒调研农村科技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立足科技项目,推动科技工作上台阶

1、开展科技调研,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今年,县科技局对华银茶油、三乐童车、舒农农药、华晶新材料、志诚机电零部件等30多家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技术难题、需求,掌握第一手情况,征集了6项重大科技项目。并针对性地帮助指导企业开展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工程技术中心等申报以及专利申请、成果鉴定等工作。

2、科技项目工作成效显著。①部级科技项目:申报5项,获科技部立项3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安徽舒农农药种业有限公司申报的《闭环法生产2-氯烟酸技术》已获科技部立项,争取项目资金85万元,其中国家支持50万元,省级配套35万元;“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安徽志诚机电零部件有限公司与中国科技大学专家合作申报的“b型车用阻尼板产业化”项目,已获科技部立项,争取国家项目经费40万元。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安徽金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申报的《优质安全猪肉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获立项。②省级科技项目:今年申报5项,获批准立项2项:县农科所申报的《设施瓜菜新品种示范及推广》项目获立项,项目资金10万元;安徽舒农农药种业有限公司申报的《β型内毒素苏云金杆菌生物农药研制》项目获立项,项目资金20万元。③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家:安徽省舒农农药种业有限公司。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产品3项:安徽省华银茶油有限公司的“集成技术生产油茶/绿茶籽油”;安徽华晶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高吸水性树脂”和“防洪膨胀袋”,已获认定。④市级科技项目:申报5项,获批准立项3项。产学研合作专项1项:县农科所申报的《设施瓜菜新品种示范及推广》项目获立项,项目经费3万元;市科技创新示范企业1项:安徽志诚机电零部件有限公司获立项,项目经费2万元;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项目1项,舒城县三乐童车有限公司获立项,项目经费2万元。⑤组织两家企业开展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安徽华晶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纳米银-高吸水性树脂复合材料”已经省专家鉴定通过;安徽舒农农药种业有限公司的“空气氧化法生产草甘膦原药”正在实施中。同时,申报市级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中心5家;申报市级民营科技企业3家;推荐申报市科技进步奖评审4项。

(四)认真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

今年初,县政府被确定为省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后,开展了一系列活动。①选点示范,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县政府出台了《知识产权强县工程实施方案》,选择10家优势企业试点示范,组建了1个专利中介服务机构。试点单位积极性高,把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战略、企业营销战略结合起来,设立工作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研发机构和企业专利制度。②宣传培训,营造氛围。于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前(4月20日-26日),县知识产权局在县城主干道悬挂过街横幅5幅;在县电台“101直通室”栏目中做知识产权专访,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年初,县知识产权局邀请省知识产权局专家来舒举办知识产权讲座,县直有关单位、乡镇、县规模以上企业、县知识产权试点企业负责人、科技特派员、部分高中专学生等300多人参加了培训。今年11月份,县知识产权局邀请省专利事务所专家,联合县委组织部举办了一期青年干部知识产权培训班,来自全县的54名青年干部接受了培训。同时,县知识产权局还邀请市知识产权局工作人员、专利事务咨询服务部同志深入企业开展专利宣传与服务工作,帮助企业现场挖掘企业的创新点,进行专利申报指导。近期,在全省开展的知识产权试点工程中期考评中,舒城成效良好。③开展维权行动,积极配合市局调处专利纠纷案件。2009年5月份,县知识产权局协助市知识产权局,成功处理一例专利侵权纠纷案件。今年1-12月,全县专利申请量达72件,居全市各县、区前列。同时,在全县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确定了13位市专利工作联络员。

(五)开展了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为切实做好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考核工作,年初,我局召开了党组会议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成立了工作组,对考核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工作组联系组织、财政、农委、经委、环保、科协等10家单位征集有关资料,认真编写考核材料,并对材料进行了反复修改、完善。材料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初审,顺利报到了科技部。经科技部组织的专家评审,对舒城“三个一票”否决指标之一的科技三项经费支出产生质疑,县局迅速进行了补缺补差,并拿出了具体的整改方案。目前,已经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六)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安徽大学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

11月8日,县政府与安徽大学在安徽大学举行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创新基地签字仪式。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以及县直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了签字仪式。为此,县科技局深入到全县有关经济管理部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征集课题23个,并多次到安大研究生院磋商创新基地建设事项。目前,全县的23个课题征求了安大有关专家、教授的意见。此外,县科技局认真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机关效能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城市拆迁、整乡镇推进、计划生育、扶贫、抗洪防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

二、2010年工作要点

2010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以科技富民强县为宗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实施科技创新行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为全县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采取切实措施,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引导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的重视,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聚集创新要素,激活创新资源,转化创新成果,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设立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促进专利技术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继续健全和完善相关科技扶持政策,推动财政科技投入向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和自主品牌等方面倾斜,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引进或培育创新人才;引导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010年,农村科技工作继续以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为抓手,力争做到“一新、二抓、三培、四提、五度”。“一新”:开创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工作新局面;“二抓”,抓科技特派员队伍结构优化调整,抓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规范管理;“三培”: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社,培育新型农民;“四提”:提升科技特派员综合素质,提炼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提升产业技术升级,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五度”: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向深度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向广度覆盖,创业领域向宽度拓展,产业链条向长度延伸,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向高度增长。

(三)加大工业科技工作力度,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认真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的宣传、咨询与培训工作,积极引导科技型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高新技术产品,落实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申报科技民营企业,兑现民营科技企业所得税奖励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创建研发中心或其他形式的研发机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四)继续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2010年,是全省实施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工程的最后一年。县知识产权局将认真做好试点工程的验收工作,力争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充实知识产权工作队伍,初步建立知识产权管理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培训力度,逐步引导全县企事业单位建立专利制度,鼓励企业实施专利战略和标准化战略,加大专利申请力度,支持专利技术产业化,提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比重。

(五)深入征集科技项目,加大项目申报和实施力度。

联合竞争力强的企业共同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继续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搜集、挖掘项目,从中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竞争力强的项目,指导编写项目书,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紧盯国家、省、市科技部门的项目申报指南,第一时间帮助企业组织申报科技项目。组织实施县科技创新示范企业示范工程、产学研合作专项等。

(六)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以及人才、装备、信息等资源优势,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每年择优选择5个产学研合作良好、成效显著的项目予以立项,并给予经费支持;联合安徽大学做好共同培养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选择10名安大研究生到县经济部门和有关企业开展课题研究。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组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全县中小企业提供科技信息、科技咨询、项目编制、信用评估、专利、财务审计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