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1 09:25:4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例1

20世纪90年代末期,来源于制造业的敏捷制造概念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孕育出一个新的管理模式——敏捷供应链,它代表着企业竞争的最佳范式。敏捷供应链强调对顾客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敏捷化竞争已逐步由工业信息时代转向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的水平决定了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敏捷供应链核心能力的培育将依托知识管理的支撑。因此,对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敏捷供应链与知识管理

1.1敏捷供应链

敏捷制造是美国里海大学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新型战略思想,目的是提高制造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并上升为美国面向2l世纪的国家竞争战略。随着竞争环境的剧烈变化,人们便将制造业的敏捷制造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敏捷供应链的概念。与传统的供应链相比,敏捷供应链的特点是,可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通过企业间无缝连接、知识共享建立起动态联盟供应网络,在对企业内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使其具有更强的敏捷性和柔性。

1.2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KM)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综合国内外现有文献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达到企业的目标,管理者在执行基本的管理职能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的有效管理。这包括了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存储、新知识产生、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知识挖掘、知识资产的形成与运营等一系列过程进行的管理。

2基于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2.1敏捷供应链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在敏捷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各成员企业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彼此之间保持长期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知识是供应链合作伙伴进行信息共享的基础,通过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可以为敏捷供应链管理提供一个高效的知识交流平台,使核心企业能够充分地规划与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提高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敏捷度。知识管理和敏捷供应链管理的关系,见图l。

由图l可以看出,核心企业KM系统平台,通过建立知识库,使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有效地进行知识交流与整合,不仅可以使分销商、零售商能够快速地满足最终客户的需求,而且可以使供应商、生产商能够对其产品和服务及时的进行调整,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2.2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价值分析

(1)提高了运营能力敏捷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供应链节点企业间快速、有效地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供应链成员问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在敏捷供应链中,科学的实施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成员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节省交易时间,还可以提高供应链成员的实践能力以及整体决策的能力,从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营能力。

(2)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敏捷供应链中,通过知识管理零售商可以快速、无缝地将自己前台的实时销售数据传递给生产商,生产商根据这些信息快速组织生产,开展有针对性的研发,并且将自己的知识信息传递给上游的供应商,以便有效的开展原材料供应活动,同时还将信息共享给下游的批发商或零售商,以便及时进行商品配售。这样,知识便在供应链中形成快速流动,就可以快速的满足客户的要求,提高客户满意度。

(3)有利于创新管理对于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来说,通过充分利用关于过程的知识管理,可以有效地发挥员工的知识和能力,挖掘供应链最终客户的知识,应用关于产品和总体服务的知识来实现创新,创造新价值。联合创新在以创新管理为主题的供应链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供应链中的企业彼此利用对方的知识联合自己的知识,更有利于达到共同创新的目的。

(4)增强了供应链的稳定性由于敏捷供应链节点企业拥有的是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因此他们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充分利用每个企业自身的优势,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可以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增进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合作。由此可见,通过知识管理可以提高供应链的稳定性。转3基于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从知识创造、收集、挖掘、整理、聚集、识别等方面构成知识生成和知识应用两大功能,进而实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各节点企业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敏捷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见图2。

从图2中可知,该模型主要包含了敏捷供应链下知识管理体系中的四个主要方面:

(1)知识生成从企业组织环境中收集信息、整理数据并研究分析,进行知识的创造;获取研究资料、客户资料、竞争对手资料等显性知识,收集整理并创建电子文档输入到知识库;挖掘供应链联盟内部创造和开发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创新等隐性知识。

(2)知识应用在知识的应用环节中将有专门的机构对知识进行测量以及对显性化的知识加以总结并促使人们在工作过程中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知识,知识应用的另一方面主要是员工能力的提升,员工通过从企业自身的知识库中进行学习,以及从供应链的知识总库中进行学习,使这些知识在企业工作中发挥作用。

(3)知识库通过对上述阶段的知识进行整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形成自身的知识库。供应链通过建立一个广泛的知识交流平台,使供应商、制造商对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客户等通过有效的沟通和知识整合,汇成供应链知识ej,库,促使各节点企业间进行知识学习和创新,进而提升供应链的敏捷能力和快速响应能力。

(4)组织文化建设文化是企业和组织间进行协作的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组织文化都具有相似性,在整个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过程中,都离不开组织文化建设。通过组织的文化建设不仅能提高员工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企业的知识管理过程。

4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的实施策略

敏捷供应链处于动态多变的环境中,这就需要其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如何在这动态复杂的环境中有效地获取、共享、传播并创新知识,已成为业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更有效的进行,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相应的策略。

(1)构建基于敏捷供应链的知识管理组织体系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存在利益差异,需要依靠一套有效的组织体系以支持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活动。在这一体系中,要明确成员企业中负责知识管理活动的领导人,承担制定管理计划和协调企业中各种知识活动;成立专门小组完成与知识管理活动有关的任务;组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平台和专门的协调机构,完成各个成员知识的交流和协调任务。

(2)建立供应链动态联盟,形成知识管理平台敏捷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应形成一个动态联盟,在联盟内部把敏捷供应链成员企业各自现有的知识进行识别、分类、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库,进而建立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知识在敏捷供应链中的快速的共享与传播。

(3)建立鼓励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由于各节点企业的环境、文化以及经营理念的不同,往往会导致知识共享存在障碍,需要我们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来促进知识的共享。这需要在企业层面采取免费员工培训等针对员工的奖励措施,促使员工产生有利于知识管理活动的行为;在供应链层面,通过建立共同基金奖励、利润共享奖励方式对供应链联盟的成员企业进行奖励,提高成员企业参与知识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提高供应链整体的利润率。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例2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4-0045-04

在目前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环境下,供应链中存在着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时,知识流也贯穿供应链始终。顾客需求日趋复杂化、多样化、个性化,对产品、服务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整个供应链也越来越呈现出动态性的特点。动态性的良好体现离不开供应链中各组成成员的协同互动、知识资源的共享以及对新知识的共同吸收、共享和利用。由此,基于知识的动态协同的供应链模式应运而出。采购作为供应链的源头环节,在贯穿着不断变化、更新的知识流的动态协同的供应链中,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才能与供应链中的其他环节一起响应供应链的动态协同的特征以提高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从而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通过供应链的良好运行获得其效益的最大化,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知识经济环境下供应链的定义及特征

供应链的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到现在,虽然国内外很多学者在供应链的不同发展阶段都对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但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在这些研究中,国内马士华教授的观点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他认为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知识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该定义强调了供应链是一个网链结构,强调了组成成员间相互作用的行为,从而预示着知识经济环境下的供应链所应具有的一系列特征:复杂性、动态性、交叉性、集成性、组成成员间有必要进行协同合作以及面向客户需求。其中的动态性即指因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以及其中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使得供应链具有显著特征。与其他学者只提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供应链定义不同,马士华教授关于供应链的定义中包括了对知识流的控制,这也是在当前知识经济环境下,新一代供应链管理者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该定义的基础上,基于知识的供应链运作模型如图1所示。

在此模型中信息流和知识流应该是相互独立的。因为信息经过汇总、分类、计算和筛选等处理过程的数据,只是一些客观记录。而知识是指信息通过使用者心智模式的诠释、思考及归纳等处理过程后所产生的一种直接采取行动的能力。由此可见,知识是凝聚着信息使用者智慧的、有价值的信息,包括原有信息和思考、归纳后产生的新信息。信息是知识的来源。

二、一般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

所谓采购,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各企业及个人为获取商品而对获取商品的渠道、方式、质量、价格、时间等进行预测、抉择,把货币资金转化为商品的交易过程。

一般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如图2所示,其主要特点为:(1)采购以订单驱动,能比较及时地满足客户需求;(2)采购管理向供应管理转变;(3)采供双方开始向建立战略协同伙伴关系转变。

一般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显然与传统采购模式在采购方式、双方关系、信息利用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1)由需求方主动型的完全基于库存采购转为供应方主动型的基于订单采购;(2)由对抗竞争转向建立长期战略协同的伙伴关系;(3)双方由信息保密转向信息共享;(4)由大批量少频次连续送货、需求方掌握库存转向小批量多频次连续送货、要求供应商掌握库存。一般供应链采购模式开始关注促进供应链整体战略实施及整体绩效的提高。

三、基于知识的动态协同供应链采购模式

基于知识的动态协同采购模式如图3。在该模型中,采购部门负责对整个采购过程进行组织、控制、协调,采购决策由采购部门牵头组建的跨部门跨组织的采购团队制定,采购团队是信息汇聚的核心,是企业内外知识与信息共享、交流、利用的平台,采购部门是企业与供应商之间联系的纽带。在制定采购决策之前,通过双方的知识共享、学习与交流,协同新产品开发;产品量产后,生产和技术部门通过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订单编制生产计划和物资需求计划。采供双方通过信息、知识交流协同预测、需求、计划与补货,采购部实现按需采购,供应商根据订单准时适地适质发货。货物库存、质量由供应商控制,库存信息、质量控制信息与知识、经验双方共享。这个模型主要突出了信息流和知识流在采购管理中的运用,以优化采购流程、降低库存,实现JIT及按需、协同采购,从而实现动态协同的采购模式,进而推动整个供应链的高效及优化,畅通的信息流和知识流是实现这个模型的关键。另外,建立跨部门跨企业采购团队,便于采购部门与企业内外相关部门在物料技术、质量等方面的交流也是模型运行的关键方面。

基于知识的动态协同供应链采购模式是在一般供应链采购模式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基于知识经济时代下供应链所日趋具有的知识作用加强、协同性、动态性特征显著的情形下提出来的。该模式除了具备一般供应链采购模式的特点外,还独具一些显著特点。

(一)基于知识的动态协同供应链采购模式的特点及实现方式

1. 设立采购专家小组或采购决策团。采购专家小组或采购决策团比较适合大型制造型企业,采购决策通常由采购专家小组或采购决策团制定,对于中小企业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组成跨部门的采购团队。

人是企业和供应链中的重要因素,采购专家小组或决策团的组织结构设计是建立新采购模式的基础。采购专家小组或采购决策团的成员通常是来自品质部门、财务部门、技术部门、采购部门经验丰富的人员,适当时候甚至需要外部供应商的参与,由企业最高管理者任命某高级管理者或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担任决策团的决策最终裁定者,负责各部门成员意见的协调、综合和分析,所任命的某高级管理者应不属于任何部门。采购专家小组或采购决策团组织架构如图4所示。

设立采购专家小组或采购决策团的必要性体现在:首先,采购决策团是跨部门甚至跨企业的采购团队,组成成员包括来自质量、技术、财务、生产计划、采购,甚至供应商企业的负责人,有利于战略性采购决策的制定,使所采购的物料在质量、成本、后期再利用性、可回收性方面等有比较好的可接受性及实现性。其次,有利于知识在供应链中的有效流动,即在供应链中的传播、共享、创新和应用。采购专家小组或决策团的构建在组织架构上为知识共享提供了一个平台。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用以共享的知识可以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可以通过双方间统一规范的、定义的文字和编码来描述,通过各种文件传输就可以实现知识共享和传播。隐性知识通常包括组织知识和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主要指企业员工长期工作、学习积累形成的对本职工作有较高价值的知识。隐性知识通常是经验、价值观等难以编码化的知识,较难被掌握,是知识创新的重点,也是知识管理的难点。采购决策团平台的建立尤其有利于采供双方间隐性知识的获得、开发、传播、共享与应用,有利于促进知识由内隐――内隐,内隐――外显,外显――外显,外显――内隐的转化过程实现双方的知识创新。

2. 动态性体现在实现按需采购。按需采购是当前的知识经济环境及供应链动态性的要求。知识经济环境下,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日益复杂化、个性化,为满足需求,供应链呈现动态特征,为赢得竞争优势,供应链企业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还要做到把满足需求的成本尽量控制在最小,这显然必须通过按需采购才能实现。无论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角度还是提高供应链对市场的整体反应速度方面,按需采购都具有重要意义。按需采购的运作也更有利于建立端到端的供应链流程体系,是新一代供应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需采购的实现方式包括:(1)在采购组织设计上,采购决策团或采购专家小组的设立构建了一个跨部门跨企业的交流平台,有利于采购人员与技术人员、计划人员、供应商进行很好地沟通,了解所需物料性能、需要量、可共性;(2)在企业间,通过采供双方的早期合作、相互参与产品设计,使得双方更清楚所需所供的物料和服务,从战略上实现按需采购;(3)在目前的知识经济环境下,市场信息趋于透明化,获得信息的手段多样化,采购人员能够做到及时、准确地把握市场物料供应信息,从而更有利于实现按需采购。

3. 协同性将会更多地通过在与接受外包业务的供应商之间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来实现。为了集中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于企业的核心能力,以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企业趋向于把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而这些非核心业务所涉及的产品和服务同样是企业整体产品或服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寻找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长期的战略协同伙伴关系是已经上升到战略层面的采购必须考虑的问题。

供应链协同是指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为实现供应链的整体目标而共同制订相关计划、实施策略和运作规则,并共同约定承担相应责任,使供应链各企业协调同步,各环节无缝对接。基于供应链协同的概念,未来的协同供应链采购在宏观上应体现为与关键的少数外包业务供应商建立长期战略协同伙伴关系。微观上则表现为与供应商协同产品开发、协同计划、预测等,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共享和库存信息的共享。

采购协同性的实现方式包括:(1)与供应商之间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共享信息平台,由供应商管理库存、与供应商共享库存信息以做到降低本企业库存,趋于实现零库存,且同时做到持续供货,实现对物料需求的快速反应。(2)借助高级的、基于互联网的工具来收集需求和供应的信息,与供应商协同计划、预测和补货,促进供应链中稳定货物的流动。

未来供应链管理战略中将以供应商、客户及合作伙伴为核心要素,与外包业务供应商之间的协同关系管理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中之重。

(二)基于知识的动态协同供应链采购模式与一般供应链采购模式的比较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知识及信息在采购管理中的运用,进而体现在对供应链整体战略及绩效的贡献不同。虽然目前的供应链体系设计比较关注采购、制造及配送等后端流程,但是也大多只是致力于在降低成本上取得成效。一般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模式也是如此,压低物料价格以节省成本的想法似乎还是那么根深蒂固,而其他一些隐性成本却常被忽视,譬如不能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协同关系而频繁更换供应商带来的时间、人力成本,同种物料拥有多个供应商带来的供应商管理成本,与供应商缺乏有效的知识共享带来的产品质量、价格成本,及与供应商不能有效共享库存、需求信息造成的库存成本、物料断、缺的损失等等,从而使得一般供应链环境下的采购对整体供应链战略的贡献有限,而在日趋呈现动态协同特征的供应链环境下,基于与供应商之间的双向知识流动的、按需的、与关键的少数供应商建立战略协同的伙伴关系的、动态协同的采购模式才能更有利于实现供应链整体成本的降低及整体战略的实施,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四、结语

动态、协同、重视运用知识资源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市场环境对供应链的要求。供应链整体效益的实现是通过供、产、销三个基本活动实现的,各个组成活动均应采用相应的模式才能够促进供应链整体战略的实施和供应链整体的有效运行,采购作为供应链的源头环节是首先应被考虑的。笔者只是很浅显地提出了基于知识的动态协同供应链采购模式的可能性、实现性、必要性及其具备的显著特点,在实践中如何实施以及涉及的一些细节,譬如:如何促进供应商与制造商之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知识共享程度的度量、供应商在新产品设计的哪个阶段参与进来更合适等都是值得企业采购管理实践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东清.知识管理理论与实务[M].李东改编.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19.

[2]秦明森,张歆梅.供应链管理技术[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2-4,92-94.

[3]大卫・泰勒博士(DavidA.Taylor,Ph.D.)著.供应链制胜[M].沈伟民,王立群译.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1-3,41.

[4]【美】塞西尔C博扎思(Cecil C.Bozarth),罗伯特B汉德菲尔德(Robert B.Handfield).运营与供应链管理导论[M].李东贤,李成强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5,291-294.

[5]【美】肖尚纳・柯恩(shoshanah),约瑟夫・罗塞尔(Joseph Roussel).战略供应链管理[M].汪蓉,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4,38.

[6]【英】肯尼斯・桑莱斯,布莱恩・法林顿.采购与供应链管理[M].鞠磊,吴立生,张晶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7,13.

[7]王国文,赵海然,佟文立.供应链管理――采购流程与战略[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12-13.

[8]邹辉霞.供应链协同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16-17.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例3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已经成为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和维持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知识管理因此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市场的形成,世界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之间、合作伙伴之间的业务交流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资源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巩固其市场地位。在企业自主知识创新风险较高、成本较大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从组织外部获取新知识(包括科学、技术、管理等知识)是企业知识增长和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而供应链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包括知识),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供应链都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知识资源的“知识源”。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逐渐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关注。

1998年,在英国政府的支助下,hall在“基于能力提升的伙伴关系战略与知识管理发展规划”项目中对两条供应链中隐性资源(包括知识资源)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种分析供应链中隐性资源作用的技术,对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进行了研究.随后,crone研究了北爱尔兰跨国企业供应链中知识转移和传播的问题,分析了导致知识转移障碍的原因,提出了实现跨国企业供应链知识转移的措施。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其全球供应链中建立了知识共享机制,同其供应商和客户分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资源,并取得了实践上的成功。国外对于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链中的知识类型及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的关系等。这些研究多以企业绩效理论、组织学习理论为依托。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有对具体案例的详细分析和对其理论意义的阐述。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也逐渐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相继有一些介绍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概念和知识管理实施的文章发表。本文将重点论述国外有关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研究。

1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中的知识除了企业内部知识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之间,增加了企业边界、文化冲突、激励手段等影响知识管理水平的因素。因此,需要认识和了解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1.1供应链中的知识

知识是通过经验和实践得到的一系列数据、规则、程序和操作的集合。而组织知识可以被看作有关组织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它来源于个人知识而又超出了个人知识,并为一个组织所特有。在供应链中,既包括个人知识也包括组织知识,还包括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间知识。

lin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具体环境相关的,在供应链组织间基于媒介的交流活动中存在两种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和非正式结构知识,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网页上的内容、电子数据交换的事务信息和各种文件等。非正式结构知识包括电子邮件、论坛上的留言和协调过程等。正式结构知识通常是显性的,而且容易被编码化为正式的格式,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些知识是通过edi、网页、ftp等形式传播的。非正式知识很不容易格式化和记录,而且同具体环境相关,通常嵌入在过程中或人的头脑中。在协作型供应链中,这种非正式结构化知识是通过e-mail、电视电话会议、公告板等形式传播的。同时他提出,显性知识是为供应链带来竞争优势的关键。hall(1998)发现,供应链中的知识包括专门知识、常规(显性的和隐性的)和技术等,有四种知识类型:①整理性知识,包括同法律实体和财产权有关的知识,如专利、商标、版权、注册设计、商业机密、合同、执照、数据库等;②位置性知识,包括跟法律实体无关的知识,如企业声望、价值链结构、分销网络、组织结构、系统配置、市场份额等,这类知识是路径依赖的;③功能性知识,包括个人或集体的技能,如雇员的诀窍、分销商技巧、供应商的技巧或以上的组合;④文化性知识,包括组织特点、对质量标准的理解、组织能力如管理创新、变化、团队工作、对挑战的反应、客户服务惯例等。adrian把供应链中的显性知识分为结构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前者包括各节点企业的存货水平、生产计划和交货频率等知识;后者包括节点企业间生产计划调整、订单预测和计划等知识。appleyard从知识传播渠道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分为正式渠道知识(如专利、技术参数、专家技能等)和私有渠道知识(如雇员经验、销售技巧和客户偏好等)。

以上学者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对供应链中的知识进行了界定,但最后都指出,供应链中的知识是同环境相关的,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知识的种类和供应链的具体类型。

1.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目前在理论界,对供应链知识管理还没有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性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smimov认为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在供应链结构中推动知识转移和共享,使核心企业、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一体,收益共享、风险共担,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shaw提出在供应链中,知识管理是相关的,各节点企业只知道各自节点过程的知识,只有把各个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才能创造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知识。lin从价值链的角度把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过程分为设计和开发、售前、销售、制造、分销、服务和技术支持7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各节点企业关注不同的知识种类,如在设计和开发阶段,核心企业对客户满意方面的知识非常在意;在售前和销售阶段,分销商对循环时间、服务水平和承诺响应质量等很关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企业所关注知识的种类对不同知识进行管理。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创造、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对知识的管理能力直接影响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竞争力。

2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热点问题

2.1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

随着当今管理学界对组织学习研究领域的关注,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问题逐渐成为国外学

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供应链中的知识学习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供应链节点企业组织共同参与的知识学习活动,是企业间的学习。love把组织学习理论运用到供应链知识管理中,提出组织间的学习促进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同时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组织间学习的开展,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高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容量和竞争力。他还研究了怎样在供应链成员间创造共同学习的环境,并且认为基于合作的联盟能使双方产生信任和承诺,有利于供应链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spekman认为供应链企业的学习能力将最终决定企业的成败,提出了“学习链”这一概念。他指出“学习链”是由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组成的非线性学习网络,网络中各企业进行的是合作性学习,通过向伙伴学习和同伙伴一起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学习链”具有与学习型组织相同的特征,在学习链中供应链企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共享知识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产生于学习链这种非线性关系网中的竞争优势是很难被模仿的。他通过实证研究分析表明,知识学习对与客户满意度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有正的影响,但是知识学习同与成本有关的供应链绩效无明显联系。collins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学习行为,认为供应链中的知识流与物流和资金流不同,不仅仅在相邻节点企业间流动,企业间通过联合学习可以创造出比单个企业分别学习所创造价值之和还要多的价值.他还指出当供应链中企业通过共同学习创造价值时,存在一个价值点,这个价值点就是供应链企业共同学习的特点。

huh选取了财富500强中一个物流运输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供应链中组织学习的模型,假设有四种因素影响供应链中知识学习,分别是团队、系统、学习和记忆定位。四个指标下面分别又有4、5个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组织学习对于供应链的管理绩效有正的影响。bessant通过调查英国6个不同行业中进行供应链学习的不同现状,提出组织间学习是共享知识和传播实践经验的有效机制。

2.2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

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识的前提是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流动就可实现组织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反之则成为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障碍。

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国外学者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和转移的概念没有特别关注,而更侧重于对供应链知识共享和转移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ki-chan kim认为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基础,并且通过对一个汽车制造企业的调查研究,提出电子供应链设计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有效途径,指出各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态度和行为是把供应链网络从单纯的数据交换基础设施转换为知识共享网络的重要因素。shaw把一个汽车制造企业作为分析对象,提出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内容应该以显性知识为主,包括显性技术和程序的扩充、协作计划和预测等,同时含有少量的隐性知识,如对内部政策的理解和员工技巧等。wagner收集了182个企业知识共享活动的各项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和分析,随后得出:供应链企业间的沟通频率影响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水平,知识的隐性化程度影响企业同相邻伙伴企业知识共享的满意度。

供应链企业由于其业务流程上存在的联系,其拥有的知识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这成为影响企业间知识共享水平的重要因素。roper通过对北爱尔兰18个跨国公司生产工厂和其本地供应商之间的知识共享进行研究,指出知识互补性对于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得出:跨国工厂与其供应商存在很大的知识互补性;在正常商业关系中附带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与有意识的知识协作活动关系存在明显区别;无明显证据证明知识互补性同知识协作水平的联系。由此可见,在供应链中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积极性比企业进行知识共享的能力更重要。

2.3供应链中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

知识的共享和转移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而供应链企业的吸收能力是实现知识在供应链中快速、顺畅传播的保证。1990年,cohen提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并把其定义为“评价、吸收和运用企业外部知识以达到商业目的能力”。组织的吸收能力不仅包括企业员工的吸收能力,还包括其知识在不同部门间传播和转移的能力,不单是个人吸收能力的总和。随着外部知识和信息对企业重要性的日益增加,供应链企业需要更高的吸收能力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处鉴别、提取和运用知识。chanvarasuth认为一个企业从其供应链合作伙伴那里利用和吸收知识与技术的能力叫作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同企业先前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关,是组织创新能力的预报器,知识接受者吸收能力的缺乏是知识粘滞性产生的重要原因,是影响供应链内知识转移水平的重要因素。企业的吸收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吸收,更强调对知识的利用。只要规范的组织文化支持企业对吸收能力的培养,加上恰当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和畅通的传播渠道,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就会发生。

以上学者普遍认为,供应链企业的知识吸收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供应链知识转移水平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的强弱将决定企业获得外部知识的能力,从而影响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和供应链整体的知识创新能力。

3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现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应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

3.1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

在跨国企业中,如ibm、丰田、戴尔等一些知名的大公司都已经实现其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对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的理论研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vries构建了一个在混合供应链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知识管理实施框架。该框架以竞争性的企业环境为特征,提出三种类型的知识对实现混合渠道供应链知识管理是很重要的: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操作性的知识和功能性知识。他还指出,对于渠道中处于上游的伙伴来说,想要获得具有前后联系的知识是最难的,它需要处于下游的合作伙伴来提供知识。这些下游企业相应地需要上游企业提供功能性和运作性知识。raisinghani建立了一个电子供应链知识管理实施框架,并且运用网络分析法(anp)度量知识管理因素与其他基于信息系统的电子供应链形成驱动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他认为,既然具有前后联系的因素在设计一个有效的知识管理系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不同组织需要按照组织需求从技术和过程上来设计知识管理系统,以适应组织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敏捷度。vries和raisinghani虽然都对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实施框架进行了研究,但都是针对某一特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因此,还不具有通用性。

3.2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系统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企业间知识管理系统,是一种集管理方法、知识集成、战略协同为一体的综合系统,是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平台.不少跨国企业率先在其供应链中开始建立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尝试。国外不少学者也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lin提出了一个四层体系结构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层、中间支持层、工具层和知识流层(如图1所示)。他还认为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功能包括知识存储、数据交换、信息通讯、过程协作和知识创造。知识存储的最终目的是在供应链中建立一个知识服务器,集成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数据交换、信息通迅、过程协作,同时具备知识传播功能。wu论述了在运用多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中怎么解决知识管理的问题,并且总结了多种知识管理多系统。eva描述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讨论了在技术和知识非常密集的商业环境中产生的对知识共享的需求,主要从技术角度研究了知识管理系统的潜力。以上学者都是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对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

其他一些学者则对供应链局部的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chandra对以客户为中心产品设计的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进行研究,lau研究了供应链中采购知识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总的来说,大部分国外学者热衷于对某个具体行业或某条供应链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

4 知识管理与供应链绩效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例4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4-0065-04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需求多样化的竞争环境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新要求,给企业带来了新挑战。核心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不仅依靠单一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还要采用全方位的视角对整个供应链的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协同供应链成员,整合各节点资源,灵活快速地响应环境不确定性,达到供应链柔性。由于知识是提高整体运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知识结构和知识存量是供应链企业绩效最深层的决定性因素。要增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企业整体知识管理水平,制定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在动态环境中,企业为了实现愿景,要关注如何适应、利用和制造变化来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制定合理的柔性战略,找到柔性战略与已有战略在特征、适用范围等方面的差异(汪应洛等,1998)。并且运用该战略解决从外部的市场环境、消费需求的复杂性到系统内部的各项任务职能中出现的问题,获得供应链竞争优势。从系统的视角来看,知识决定柔性,基于知识的供应链,体现了供应链不断通过知识创新,追求知识的经济化并实现供应链整体优化的目标,供应链柔性与环境不确定性的关系,表明知识管理对于柔性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王能民、杨彤,2004),所以核心企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改善与完备对于供应链应对各种需求的柔性能力培育十分重要。供应链中结构柔性与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联结关系模型由知识联结范围和知识联结强度两个维度构成,经过对这两维度综合考虑,测量了基于知识联结的供应链结构柔性。另外,资源理论和组织学习理论认为企业联盟与市场相比,在知识转移、知识整合和知识应用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拥有不同知识系统的企业联盟能够实现企业间知识转移的最大价值和组织间学习的最小成本。通过供应链各节点扩散与转移利用知识建立起的核心竞争优势,提高柔性管理能力,能为核心企业带来最终的战略优势。

实践证明,供应链各成员只有在机遇和挑战中不断完善其组织结构,调整竞争战略,形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为供应链企业达到多赢提供机会。在此基础上,核心企业能够利用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运用伙伴合作关系产生的积极协同效应,来优化成本结构、增加市场份额,更关键的是规范顾客服务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获得更有利的竞争优势适应现代市场环境。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从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视角看目前企业供应链柔性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引起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通过采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建立良好的知识管理系统,使核心企业获得最优绩效及长远发展。

二、供应链柔性中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重要性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中,供应链企业必须拥有一种能力,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对供应链企业之间及各成员企业内部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做出适宜的调整。而复杂性、灵活性、及时性和开放性是供应链知识管理上的难点,知识资源的存量与创新性会影响供应链预测市场的能力和决策效率。因此,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在供应链柔性管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值得企业重点关注。

1 知识获取及时准确,优化信息流与物流

供应链的知识管理利用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使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信息的存储、分析、传递更加准确便捷。因为知识管理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使得传统供应链中物流活动时间缩短,信息流不再容易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避免了信息逐层传递造成的过滤,从而使整条供应链上的知识最大化共享。不管是供应信息还是配送信息都能通过企业知识网络选择捷径,实现敏捷快速的决策过程,并根据各节点业务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将虚拟企业不同的设施和资源连接起来科学重组,优化供应链服务水平。

2 减少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提高灵活性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顾客需求、提高供应链效率的最好方法就是知识创新,灵活应变。基于知识管理的供应链企业内部知识实时共享、外部知识内化存储,让成员们各取所需。这种不断吸收和深化知识的过程,强调了员工知识的更新频率,为员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计划。不仅利于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有益于企业形象和产品优势在竞争市场上的确立。同时知识管理体系能及时反映市场动态,对产品改进提出合理建议,随时调整供应链发展方向,能有效增强企业外部环境适应力,且提高了供应链的危机管理能力。

3 知识集成共享,实现供应链总体最优

知识管理就是将供应链运营的日常业务信息和知识进行集成,通过在完善的供应链知识网络中编码数据让知识在各节点企业间共享。供应链企业间是具有连带关系的,要想成功还必须整体目标一致。在产品市场发生改变时,要用系统视角来分析企业自身的产品生产策略、销售策略,深入了解供应链整体运作情况,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完善供应链知识网络将有效集成知识,无形之中提高了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网络中的影响力,使供应链总体性加强。

综合供应链特点和知识管理的过程,可以得出下图:

三、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视角下提升供应链柔性的挑战

供应链柔性对供应链中核心企业来说,是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能够使各子系统在环境变化时合理优化流程,有效集成资源。同时,企业的不断成长壮大,取决于其不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因而,知识在节点企业间创新、转移、共享、运用对供应链柔性管理的实施有着重要意义。供应链企业正好通过企业间的契约关系增加了知识的获取途径及其获取量,弥补了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部分“知识缺口”,从而才能把握好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更好地抵御环境的冲击,夯实供应链运作的稳定性,提高供应链长期绩效,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因此,企业要在知识管理基础上加强柔性能力,就要认识到对柔性管理能力低下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成员企业支付水平有限,构建柔性环境费用高

供应链跨越了组织边界,因而成员企业尤其是核心企业需站在系统思维的角度处理问题。成员企业在供应链中释放的柔性与其他成员企业响应能力息息相关,对市场机遇的把握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都会受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影响。想要拥有一个良好的柔性环境,各节点企业就需要对实施知识管理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进行定期更新来适应市场需求,跟上甚至超过竞争对手的脚步。然而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的规模大小不同,对于柔性环境构建的投资比重高低不一,对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要求也有所区别,所以在处理各类业务时对幅度、时间、成本三方面的控制程度有不同体现。根据木桶原理,供应链中柔性程度最低的企业将决定整个系统的柔性水平。规模较小的企业,知识创新能力比较有限,导致新产品订单响应速度慢,复杂件的设计制造时间长,新产品的生产速度难以提高等。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程度最高的企业自身原有的柔性能力完全的施展受到这类成员企业的制约,易导致竞争优势被动的丧失。同时知识管理平台的构建需要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知识整合工具(如Idea Fisher、Inspiration)等,既要投入资金,又要招聘或培训员工在人力资源上进行投资。所以有些合作企业对知识共享系统的大量投资有心无力,会加大核心企业的知识获取成本,增加知识创新难度,对供应链系统柔性环境的营造十分不利,制约着核心企业的进步。

(二)企业柔性重视程度有别,营造柔性文化难度大

每个企业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宣传力度不同,造成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对外界需求感知标准不一致,使企业内部难以达到信息对称,从而柔性水平有高低,问题解决速度有快慢。据相关资料表明,国际上许多知名企业在企业内部设置了CKO来专门推行知识管理的理念,创造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建立并发展知识管理系统,使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理念具体化并深植于企业日常运作中。然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高效利用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平台来发挥柔性效应的普及程度有明显差别。而企业的柔性水平往往取决于企业内部最薄弱的环节,例如员工经过多年经验积累所得的工作技巧等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就会受到许多因素制约,消极的人际氛围会阻碍知识共享顺利的进行,人们自私的心理对知识的贪婪与浪费会产生恐惧感。另外,企业内部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更新换代速度也能体现出企业对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重视程度。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都应该用长远眼光看待发展,在维持目标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还要挖掘潜力去开发新的市场。要想带动整条链的绩效提升,各节点企业就要激发员工进行技术创新、思维创新,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创建良好的企业柔性文化。

(三)市场信息传递快,牛鞭效应中柔性控制难

在信息网络发达的21世纪,各种资讯刺激着大众的视觉细胞,时时刻刻都能从互联网上搜索到新兴产品的相关消息。信息超载的时代中,消费者的喜好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因素等影响,而这些因素在各个时期的变动会左右顾客对某种产品的购买欲望。想要在短期内抓住消费者的产品偏好,涉及整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市场调查、信息处理等各环节知识共享的速度,因而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企业与市场的沟通过程中存在噪音,这是企业提高柔性能力的最大干扰。在产品销售活动中,企业面临一种高风险的现象——牛鞭效应,即当供应链上的信息流从最终客户向上游传递时,信息资源的共享不易有效实现,使得信息扭曲被逐渐放大,需求信息出现较大波动。上游供应商面对的是频繁多样的采购订单、无法形成经济批量的生产计划、紧急要货申请等问题。核心企业则要费尽心思捕捉消费者偏好,要完全正确的领悟消费者调查报告中获得的信息有一定困难。模棱两可的回答,缺乏建设性的意见,在核心企业看来是更增加了产品开发的难度。生产商产品生产计划的安排和销售商营销秩序的管理都会受到些许影响。为了解决牛鞭效应这一难题、为企业正常的营销管理和良好的顾客服务提供了保障、防止中间环节出现混乱,核心企业需要基于知识共享运用柔性管理方式,才能有效减小供应商的风险,节约库存费用,优化资源配置。

另外,政府政策、经济发展趋势、行业突发事件都是难以预测的外部变化,很容易让供应链中断。如果供应链没有危机管理意识,就可能被这种突来的冲击波及。例如,2011年3月日本发生的9级地震就影响到对日本零部件依赖程度高的美国苹果公司。按照日本一家研究机构的说法,iPhone中从日本采购的零件占到iPhone总成本的34%。其中只要有任何一环受到地震影响,就有可能影响苹果热销产品的出货。对于这种天灾人祸,核心企业就无能为力。同时,政策倾向或名人效应也会吸引消费者的注意,继而产生对这种商品的大量需求。由于隐性知识不易察觉,出现生产线上的机器负荷过重、人员不足等情况,导致部分供应链企业白白丧失商机。

四、基于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供应链柔性的增强措施

基于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供应链柔性不仅仅取决于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的柔性管理水平的影响,还受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协调水平的影响。因此,供应链企业必须重视知识在供应链中的运用,将人、知识与现实的工作结合起来,通过共享知识、创新知识的平台交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强化基于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供应链柔性的作用。

(一)建立高效知识管理平台,提高供应链整体柔性

有效沟通在管理过程中不容忽视,然而供应链中难免会有一些主观和客观因素影响知识在节点之间或节点内部的传递,构建一个高效整合的信息系统是必须的。确保知识在供应链中畅通地流动,是供应链柔性的基础。知识管理系统平台中供应链处理知识的技术达到相同水平,在统一编码解码的基础上,保证共享知识的内容准确,能有效避免知识在传递过程中造成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供应链中知识平台的构建,其实质是推进科学管理,形成一个良好的知识氛围,强调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尤其在应对环境不确定性时柔性管理对知识的依赖性很强。

在面对不同的客户偏好时,各成员企业基于供应链的整体发展战略,综合其业务目标,根据自身能力,准确及时做出反应才能更好的把握商机。利用知识共享平台对知识进行快速传递使之共享,为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发展机会,使节点企业都能快速响应来自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关键产品的生产,也有助于企业控制产品的库存,最大限度地降低缺货成本。同时各成员企业在系统中建立资料库,将经营企业的成功与失败分享,为其他伙伴提供参考和借鉴。面对相似风险时,可运用已积累的知识,来处理企业内部与外部产生的矛盾,调整好企业的业务结构和战略,将动态柔性管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保持企业的绩效稳定。

(二)营造知识型企业文化,提升柔性管理能力

为了将基于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的供应链柔性更好地实施与应用,要在供应链中营造一种知识型文化,那么最高管理层的行为与决策就要无时无刻的反映这种文化,同时企业还应该通过故事、仪式等形式向员工宣传,潜移默化地植入员工的脑海中。另一方面,企业设置员工激励机制,对在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工作有突出表现的员工给予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来推进员工对这一制度的支持。利用这个公平公正的体制,维护好柔性管理在供应链中的普及。企业要持续强调知识的重要性,重视柔性管理对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的影响,采用多种激励方式对上下游成员进行约束。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让成员企业从合作中获得双赢甚至多赢。

通过监控整个供应链的活动以及物流、资金流、知识流等的流动情况,把握好产品质量的改善情况、交货提前期的变化等,给予伙伴企业合理的价格折扣和柔性合同,或者赠送股权来鼓励伙伴企业及时反馈信息,探讨知识的应用,合理地改进产品质量。同时对于不符合柔性策略的行为活动都要严厉处罚,严格要求各个企业执行供应链柔性,共同建筑知识管理平台。这有利于维护供应链成员问的合作关系,能够建立起积极稳定的沟通桥梁,从而使核心企业以最优质的质量,最低廉的价格提供给消费者最佳的产品和服务。

(三)培养知识型人才,灵活应对市场变化

信息化社会需要高素质知识型人才,不管是拥有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的员工,都是企业最希望拥有的人力资源。在供应链知识共享过程中就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员工对知识进行编码和解码,同样在获得知识后,对相关知识进行创新的人才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对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许多大规模的企业成立企业大学,邀请各类专家教授来授课,对员工进行培训。这是企业面对激烈的竞争所必须营造的一种充满知识的氛围,鼓励员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通过团队合作,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工作,达到最佳业绩。例如,摩托罗拉公司利用其摩托罗拉大学为供应商提供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而安毫泽一布施公司这一世界上最大的啤酒公司,建立了专门的“布施学习中心”为其合作商提供战略规划、财务管理、销售技巧和库存控制方面的培训。这种为供应链上其他成员提供培训的方式是有利于成员之间知识共享,也增进了成员间的相互学习与了解。在专家与员工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的碰撞将带来知识的创新,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过程。通过培训,使员工的技术水平得到提升,知识的利用率也显著提高。在产品研发、应用新特性时,员工拥有的能力将决定企业的时间成本。尽管培训员工需要一定程度的投资,一旦员工掌握了技能,后期的回报将获得更大的收益。在快速处理紧急事件时,能够灵活响应,高效决策,体现柔性管理在供应链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四)应用知识管理手段,实现柔性管理高效率

快速消费的时代,讲究的是效率与准确性。在供应链中企业就可以将任务具体化细小化,建立一个模块化的产品设计系统。运用独立的有针对性的子系统来设计业务流程或产品,发挥整体的作用,根据客户的需求不同在终端环节进行产品的差异化生产,这不仅可以实现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也可以降低库存成本,最大化地利用资源。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例5

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了途径,通过管理和技术上的方法,达到人与知识的融合,进而创造集体的智慧并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响应能力。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体系;加强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营造知识共享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来管理。知识管理从实质上讲是一个对知识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企业运用集体智慧对企业内外的各种知识资源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储存、传递和应用,在商业活动中不断审视自己的资源利用情况,包括对不同属性的知识本身、知识的传播渠道、知识的创新和创造、企业文化的引导等的管理。在企业寻求知识传播和共享途经的同时,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实现了不同知识主题之间相互转化,集体智慧使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得到提高,从而给企业带来了价值,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知识管理就得到了许多学者和企业的关注和研究,一些著名的公司如通用、惠普等把知识管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而言就是建立完善的知识共享体系,加强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营造知识共享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来管理。供应链中知识管理与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从内容上来看有一定的差别。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知识的获取。从供应链中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为从供应链内的成员间与供应链外获取满足供应链整体需求的知识。第二,知识的共享与传播。知识管理的研究者大都认为知识管理的核心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知识水平从而增强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但事实上,企业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是有选择性的,只有一部分得到了共享和传播,因此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前提是知识识别,那些涉及成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往往不会成为供应链中共享与传播的对象。第三,知识的运用。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特别强调成员企业之间知识水平的协调,包括成员企业的知识存储量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利用能力的协调,其最终目标是保证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得到知识上的保证,实现知识的优化和协调。第四,实现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基础性活动,主要包括战略性供应链中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供应链成员间的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知识系统的管理、企业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在上述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提高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运用的效率,通过企业间业务互补提高知识的创新效率。总的来说,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可以描述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供应链上全体企业参与,通过对供应链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开发利用而开展的知识创造和创新、知识共享与传播、知识学习与吸收和知识运用的过程,最终达到改善整个供应链的反应能力、生产水平、创新能力,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二、供应链知识管理模型的构建

通过对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了解,本文构建了供应链的知识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通过特定的方法汇总供应链的知识能够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该模型分为三个层次:知识管理层、方法工具层和知识网络层。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将供应链上获取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使得知识获得创造和重新利用的机会,将显性知识与以人为载体的隐性知识融和起来。知识网络层是基础。供应链整体知识网络的构成包括供销商的知识网络、经销商的知识网络和制造商的知识网络,通过供应链上下游的信息的收集,能够更好地了解各方面的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实施改进。方法工具层为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方法工具,包括本体推理、模拟分析、专家系统和OLAP,通过这些软件技术的应用,最终形成知识系统,实现知识的共享,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知识管理层把收集到的知识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挖掘,通过软件技术以数据挖掘、案例分析和专家知识等方式对知识进行全面的创造和创新,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实现各个节点企业的知识共享。最后这些知识资源都在管理人员这里得到系统的整合并最终把知识资源用于实践。供应链知识管理涉及广泛,结构复杂,需要将其系统化,建立一个动态管理模型有助于管理的系统化和清晰化。同时,这一管理过程还存在着网络安全、知识库的建立与维护、对链上节点企业的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时应多加考虑。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例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管理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供应链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全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从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构成的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间及企业之间的职能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以提高供应链及各个企业的长期绩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非仅仅是资源的一种,正在改变着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并迅速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各节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化,解决由于需求波动引起的不确定性,有效地缩短供货时间,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但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企业的生存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具体体现为: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知识的更新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消费者对知识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得到强化。企业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共享、传播以及应用的能力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不再只是源于企业有形资产的联合与增加,而是源于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一部分,实现知识的优化重组,达到强强联手,也就是用最小的组织实现最大权能,通过知识共享和科学的知识管理,企业把精力集中用于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整体水平。因此,各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流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现代企业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其直接目标是提高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有助于企业同重要的顾客和合作伙伴共同创建延伸的运行环境,而这个环境是通过鼓励创新,共享知识共同创建的。虽然一些公司在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直到目前为止,关注的还是存货、交易过程和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延伸的知识管理,企业创建涵盖顾客、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基本知识网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收获,在创新、产品开发和交易过程中取得领先地位。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供应链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包括: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其二,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之间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其三,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在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包括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的利用能力的协调,其目标是保证最终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在知识方面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与优化。其四,建立有利于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环境。具体包括:战略性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供应链间的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在成员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在上述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的效率,同时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传播由于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效率的提高。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模式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是一个过程,是各个知识主体传播和交换信息、想法、经验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知识个体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知识共同体理论强调知识共享是一种自觉进行和慷慨付出的过程,共享动力来自责任和自我胜任感,是当今知识共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内容以显性知识为主,注重集体知识的交互和传播。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中企业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显性知识由于其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传播的特点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业边界,成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另外,处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竞争优势等因素的考虑,由于隐性知识的内容抽象,其潜在价值不易估量,所以供应链企业不提倡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趋向于剔除企业独有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包括企业内部知识转化和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两个层次。

(1)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转化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横向上,同一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内化,是知识主体吸收外部显性知识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明示,是知识主体把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大量的隐性知识如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想法被编码化。在纵向上,不同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汇总组合,是员工的个人知识库汇总到部门和企业知识库的过程,企业知识库在该过程中得到充实和放大;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潜移默化,是员工个体知识升华为部门和企业集体知识的过程,大量知识的相互转化推动了企业知识创新螺旋的上升。

(2)从企业外部来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在个人、部门和企业3个层面进行,在个人层面强调以隐性知识为主的个体交流和沟通,注重实时交互和联络;在部门和企业层面强调以显性知识为主的集体知识传播和共享,注重异步知识交流和共享。

三、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要求,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各企业有适合自己需求发展的信息系统,如MIS、MRPⅡ、CMS、CRM等,它们主要是针对企业自己内部,而没有从全局考虑,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才能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首先各节点企业信息系统可以通过COBAR构建一个信息集成平台,解决供应链各节点的信息自动交换,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互访,不同商用软件之间的接口等问题。增强各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处理能力用于与其他节点进行信息共享及供应链全局决策中的信息收集,进而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建立用于知识共享的知识库、方法库、模型库、文件库。一方面方便保存企业知识,同时为各种技术和系统进行知识共享创造条件。其中知识库的来源可以是供应链中各企业人为知识的拥有者,如知识员工,形成知识团队通过协同等方式构成知识网络,亦可是各个方面专业员工的知识特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通过DM、OLAP从数据仓库中挖掘产生知识,经过与相应专家和用户认证,存入知识库。在模型库、知识库、方法库、文件库的支持下,提供供应链综合决策支持功能,如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绩效评估、链节激励、利益风险共享、产品结构优化等,进行供应链整体优化。

(3)通过数据挖掘(DM)实现知识共享,支持决策。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中存储了大量对生产经营有辅助作用的知识,只有通过DM、OLAP才能使数据转化为人为可以理解的知识。首先通过OLAP、DM从数据集市中获取的综合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同时采用相应的知识发现方法从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文件库中发现知识,然后经过与领域专家交互,经过专家的认证,直接在网上,方便员工对知识的利用,为供应链中各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持。

(4)建立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为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协同工作,必须提供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使企业能够实时关联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和知识,使企业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通过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任何员工不仅可以实时地与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取得联系,寻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专家或者快速链接到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能共享其他企业的资源,得到其他企业的知识支持和最新的信息。员工可以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建立进行知识交流的BBS,通过这种形式,使得知识员工以协作的方式交流思想,协商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功能。同时可以通过电子会议、E—mail形式,就某一关系到供应链各节点间合作的专题,使决策基于链节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使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成员企业间也可以通过电话、传真或现在的EDI数据交换等方式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交流信息,获取知识。

(5)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为了统一各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系统,使得信息和知识自由共享,企业联盟可以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知识语义转换、以及应用集成规则引擎等机制,解决知识在其他企业难以理解的问题,实现知识表达和共享的标准化。可以利用Web Service的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来实现知识共享注册中心,利用基于XML的WSDL (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来描述和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接口特征,利用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协议实现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和使用应用集成规则引擎,从而完成业务协同处理和知识的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 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 李丽萍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0-39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例7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引起了管理环境剧烈动荡,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为及时捕捉市场机会,把握技术变化趋势,以“知识流、价值流”为核心的知识链管理运作方式成为管理的趋势。知识链的适时出现解决了知识管理理论过于抽象和空洞的问题,使知识管理成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理论依据。而知识链模型作为知识链概念由理论向实践过渡所产生的形象性事物,也引起了学术界研究者的注意。

1 知识链与知识链模型

“知识链”(knowledge-chain)的研究源于供应链管理的先进思想。在供应链成功应用到制造业之后,人们想到是否可以把这种以物流为主集成化、系统化思想,应用到基于知识流的产学研合作上,形成一种系统、集成的知识供应链,以促进知识的快速转化、应用、增值和创新。基于这种考虑,学术界学者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角度对知识链给出了定义:宏观层面的定义认为它是国家的创新体系,中观层面的定义认为它是对供应链相关企业资源进行的知识整合;微观层面的定义认为它以顾客为中心,满足知识的供需平衡。

知识链模型是知识链定义由理论向实践过渡所产生的形象性的事物。知识链模型的构成机理是“知识流”从企业外部进入企业内部,企业成员进行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的过程。鉴于知识链定义的广泛性,不同的学者探讨、推出了基于自身学识的模型,它们在研究视角、特性等方面也不大相同。基于研究者不同视角,我们可以把众多的知识链模型分为3个大类:(1)基于企业个体视角的知识链模型;(2)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知识链模型;(3)基于区域网络视角的知识链模型。同时,也有学者尝试从其他学科出发构建知识链模型.比如张志亮等从相图理论构建的知识链集成模型。

2 知识链模型研究

2.1 基于企业个体视角的知识链模型

较早提出知识链模型的是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他们认为知识链是组织知识和核心竞争力相联系的桥梁,并在借鉴波特的价值链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如下的知识链模型(见图1)。

该模型由主要活动功能和辅助活动功能组成,主要活动功能由知识获得、知识选择、知识生成、知识内化、知识外化5个阶段组成;辅助活动功能由领导、合作、控制、测量4个层次组成。该模型表明了知识链的“产出”是各个阶段的知识“学习”活动的结果。而这一产出就形成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Holsapple和M.Singh研究基础上,清华大学刘冀生教授基于该知识链模型缺乏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的考虑,提出了改进的知识链模型(见图2)。此知识链模型增加了外部环境,改进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反馈,较好地反映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识的本质联系,在知识和竞争能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徐建锁、王正欧在总结美国学者C.W.Holsapple和M.Singh的知识链模型和刘冀生教授的改进的知识链模型的优、缺点后,针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所应该采用的不同知识管理方式,对知识链模型进行了深层次的改进(见图3)。改进后的知识链模型,体现了知识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双循环过程。另外。模型中还加入了用户这一环节,更加突出了知识在企业和用户之间的流动,也即知识的反馈过程。把知识有效地贯穿于外部环境、企业、用户之间,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链。它突出了支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新的重要性,启示我们企业的知识链是以知识创新活动的知识流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物流活动为中心的知识链。

2.2 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知识链模型

徐建锁、王正欧等人的知识链模型引入了用户这一关键环节,体现了知识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双循环过程。但该模型不能很好地应用于供应链,也未能反映供应链中知识流动的网状特征、双向循环流动性、知识活动的多元价值增值性以及知识链的技术依赖性。在继承以上模型优点的基础上,刘勇军和聂规划提出了面向供应链的知识链模型(见图4)。在该模型中,知识在供应链中的传播和扩散具有“两维性”,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来看,同一层次主体内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可以相互转化;从横向来看,供应链知识在不同层次的主体之间进行传播和扩散,其方向具有不可逆性,规模呈不断放大的趋势。

刘思峰、施琴芬则把物料供应链过程与知识创新过程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知识链模型(见图5)。他们认为:知识创新的过程实质,即是包括知识的创造、转移和应用3个阶段的一种知识流动过程。在知识创造阶段,知识供应链管理工作主要是建立好企业知识库这个创新平台。知识的来源有企业内部结构化、非结构化知识和外部知识两个方面。在知识的转移阶段,最终形成新的生产技术,这是知识链上最关键的环节。在知识的应用阶段,生产制造出知识的载体―一产品,经过分析,最终流向用户手中,在顾客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企业的知识创新的到了回报。

对于这个问题,蔡翔、严宗光等也有研究,他们把知识在知识链上的流动分为知识的积累、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转移、经济化3个阶段,且把知识的流动与物料供应链工程连接在一起,这与刘思峰等作者的研究具有一致性。李瑁、汪应洛和孙林岩则从供需关系角度建立了一种知识供应网络,分析了制造业知识供应链中结点内部的5种知识活动,即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产生、知识内部化及知识外部化。

2.3 基于区域网络视角的知识链模型

企业是一条知识创新的知识链,一个企业可以参与多条知识创新的知识链,因而不同知识创新的知识链之间存在交叉,当一个企业和其他的企业建立一种知识创新联合体时,一个知识创新联盟就形成了。同时王平等学者认为知识链不仅是不同企业主体之间的知识的扩散和转移,而且包括企业主体内部的知识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过程。因此,知识链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主体间及企业内部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具有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

吴冰和刘仲英继承了以上的观点。把知识链看成一个创新的网络。他们指出单个供应链成员不可能存在于任何一个网络之外,必须不断地寻求外部知识资源,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调知识创新活动,因此他提出了基于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网络(见图6)。这一知识创新网络体现了来自

不同资源和领域的知识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整合,有效地弥补了核心组织自身知识的不足,克服了知识供应主体与知识使用主体之间存在的知识缺口。

、李爱平在《技术创新和知识供应链》一文中提出应该借鉴物料供应链管理的经验建立知识链,实现产学研的真正联合,建立了产学研联合的知识链管理模型(见图7)。知识链模型描述了采用供应链管理原则后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和改进,主要有技术创新是产学研联合的产物,是一个具有反馈的知识流闭环回路,是一个集成的系统。

2.4 其他知识链模型

同时,我们也发现有学者尝试从其他视角研究知识链模型,比如宋建元、张钢从知识链活动的过程出发构建的知识链过程模型、张志亮等从相图理论构建的知识链集成模型等。

宋建元、张钢将企业的知识链分成四类活动,即知识获取、知识选择、知识创造和知识内化,通过互相依存的这4类活动,企业逐步实现从个体知识向群体知识、组织知识的扩展,并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组织能力,从而使知识实现不断增值(见图8)。

张志亮等利用系统科学中的相图理论,从系统的角度,对企业知识链进行研究。利用相图基本原理和特性,把知识链内容同相图的各组成因素相匹配,构建或再造知识链,并找出链中各业务活动的基本特征。他们认为企业知识链就是围绕企业竞争优势,设计知识流,将知识的贡献、发散、学习和存储等环节有机地统一,不断使企业的智产增值的集成化知识管理过程(见图9)。

苏海、蒋祖华、梁军等人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基于知识地图的知识链模型(见图10)。知识地图是在网络环境下对分散的各类知识资源进行标记,并以可视化方式来支持知识链的各个活动。但当前的网络技术由于缺乏对知识语义的处理能办,使知识地图的自动生成较为困难。需要知识管理专家承担更多的工作。而知识网格为知识资源之间赋予了更丰富的语义关系,使知识索引的自动化生成成为可能,能有力推动知识地图系统的实用化进程。

除此之外,国外学者C0hen和Levinthal从知识链的2个要素:意识和反应,以及企业的外部意识、企业的内部意识、企业的内部反应、企业的外部反应4个紧密联系的阶段的角度建立的知识链模型也是值得一提。西安交通大学魏斌指出:知识链并非是以以往模型所暗示的线性形式发生。其往往以非正式的、非预计的方式发生。企业中存在由多条链条组成的知识网络,这些链条可被分为4种模式:搜索链模式、吸收链模式、激活链模式和辐射链模式。4条知识链均由资源、活动、过程、产出和价值体系构成。

3 结束语

作为知识链概念形象化事物的知识链模型,伴随着知识链的研究也日渐深入。目前有关知识链模型的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例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管理开始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供应链管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产生的全新的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从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所构成的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对传统的企业内部各业务部门间及企业之间的职能进行系统的、战略性的协调,以提高供应链及各个企业的长期绩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而非仅仅是资源的一种,正在改变着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并迅速成为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

一、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对各节点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成化,解决由于需求波动引起的不确定性,有效地缩短供货时间,提高市场响应速度。但当人类进入21世纪之际,企业的生存环境与以往相比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具体体现为: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知识的更新加快,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知识的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消费者对知识型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得到强化。企业对知识的获取、创造、共享、传播以及应用的能力成为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性因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不再只是源于企业有形资产的联合与增加,而是源于企业成为价值链的一部分,实现知识的优化重组,达到强强联手,也就是用最小的组织实现最大权能,通过知识共享和科学的知识管理,企业把精力集中用于最具创新能力的活动,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帮助企业提高整体水平。因此,各节点企业间的知识流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要素。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根本的出发点就是现代企业所面对的生存环境发生的革命性变化,其直接目标是提高知识创新与运用的效率,使供应链成员间的知识水平达到协调与优化。供应链管理和知识管理的结合有助于企业同重要的顾客和合作伙伴共同创建延伸的运行环境,而这个环境是通过鼓励创新,共享知识共同创建的。虽然一些公司在与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直到目前为止,关注的还是存货、交易过程和客户关系管理。通过延伸的知识管理,企业创建涵盖顾客、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基本知识网络,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收获,在创新、产品开发和交易过程中取得领先地位。

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供应链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知识的生产、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包括:建立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建立尊重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资产来管理。其二,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之间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知识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其三,知识在企业中的运用。在供应链中知识的运用包括成员间的知识存量、知识的吸收能力、知识的利用能力的协调,其目标是保证最终产品在各个环节上能在知识方面得到保证,实现其功能的协调与优化。其四,建立有利于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环境。具体包括:战略性供应链各成员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管理、支持知识在供应链间的交流与共享的联盟文化管理、在成员间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系统管理等。在上述知识管理的内容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其根本原因是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的效率,同时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传播由于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效率的提高。

二、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模式

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是一个过程,是各个知识主体传播和交换信息、想法、经验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知识个体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知识共同体理论强调知识共享是一种自觉进行和慷慨付出的过程,共享动力来自责任和自我胜任感,是当今知识共享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内容以显性知识为主,注重集体知识的交互和传播。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中企业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显性知识由于其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传播的特点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业边界,成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另外,处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竞争优势等因素的考虑,由于隐性知识的内容抽象,其潜在价值不易估量,所以供应链企业不提倡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趋向于剔除企业独有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包括企业内部知识转化和企业外部知识共享两个层次。

(1)从企业内部来看,知识转化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在横向上,同一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内化,是知识主体吸收外部显性知识的过程;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明示,是知识主体把知识明晰化的过程,大量的隐性知识如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得到的经验和想法被编码化。在纵向上,不同知识主体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汇总组合,是员工的个人知识库汇总到部门和企业知识库的过程,企业知识库在该过程中得到充实和放大;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称为潜移默化,是员工个体知识升华为部门和企业集体知识的过程,大量知识的相互转化推动了企业知识创新螺旋的上升。

(2)从企业外部来看,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在个人、部门和企业3个层面进行,在个人层面强调以隐性知识为主的个体交流和沟通,注重实时交互和联络;在部门和企业层面强调以显性知识为主的集体知识传播和共享,注重异步知识交流和共享。

三、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

针对供应链中知识共享的要求,实施基于知识共享的供应链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各企业有适合自己需求发展的信息系统,如mis、mrpⅱ、cms、crm等,它们主要是针对企业自己内部,而没有从全局考虑,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只有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才能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首先各节点企业信息系统可以通过cobar构建一个信息集成平台,解决供应链各节点的信息自动交换,不同数据库之间的互访,不同商用软件之间的接口等问题。增强各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处理能力用于与其他节点进行信息共享及供应链全局决策中的信息收集,进而实现知识交流和共享,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建立用于知识共享的知识库、方法库、模型库、文件库。一方面方便保存企业知识,同时为各种技术和系统进行知识共享创造条件。其中知识库的来源可以是供应链中各企业人为知识的拥有者,如知识员工,形成知识团队通过协同等方式构成知识网络,亦可是各个方面专业员工的知识特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是通过dm、olap从数据仓库中挖掘产生知识,经过与相应专家和用户认证,存入知识库。在模型库、知识库、方法库、文件库的支持下,提供供应链综合决策支持功能,如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绩效评估、链节激励、利益风险共享、产品结构优化等,进行供应链整体优化。

(3)通过数据挖掘(dm)实现知识共享,支持决策。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中存储了大量对生产经营有辅助作用的知识,只有通过dm、olap才能使数据转化为人为可以理解的知识。首先通过olap、dm从数据集市中获取的综合的、有价值的信息知识,同时采用相应的知识发现方法从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文件库中发现知识,然后经过与领域专家交互,经过专家的认证,直接在网上,方便员工对知识的利用,为供应链中各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强大的支持。

(4)建立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为实现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协同工作,必须提供一个知识共享的平台。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使企业能够实时关联存储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和知识,使企业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能够实现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通过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任何员工不仅可以实时地与工作团队中的其他成员取得联系,寻找到能够提供帮助的专家或者快速链接到相关的知识,同时还能共享其他企业的资源,得到其他企业的知识支持和最新的信息。员工可以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建立进行知识交流的bbs,通过这种形式,使得知识员工以协作的方式交流思想,协商解决问题,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功能。同时可以通过电子会议、e—mail形式,就某一关系到供应链各节点间合作的专题,使决策基于链节的共同利益基础上,使知识作为决策的依据。成员企业间也可以通过电话、传真或现在的edi数据交换等方式在企业集成知识门户上交流信息,获取知识。

(5)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为了统一各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系统,使得信息和知识自由共享,企业联盟可以建立知识共享服务的注册中心、知识语义转换、以及应用集成规则引擎等机制,解决知识在其他企业难以理解的问题,实现知识表达和共享的标准化。可以利用web service的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来实现知识共享注册中心,利用基于xml的wsdl (web service description language)来描述和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接口特征,利用soap(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协议实现知识共享服务的访问和使用应用集成规则引擎,从而完成业务协同处理和知识的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 森尼尔·乔普瑞,彼得·梅因德尔.供应链管理——战略、规划与运营[m]. 李丽萍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370-39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例9

2.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是基于供应链视角对物流市场人才需求动向的掌握,结合高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特色,最终确定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包括素质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具体如下:第一,素质目标,结合物流市场特征,在高校物流管理教学中,以优质物流服务为核心,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精细、快捷、诚信、守时、安全等);第二,知识目标,基于供应链视角培养学生具有专业能力所需的知识,包括仓储与配送、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采购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输管理、物流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技术、供应链物流管理等;第三,能力目标,重点培养学生仓储配送管理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五项专业核心能力,其中仓储配送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仓储管理信息化操作、入库作业、检货作业、拣选作业、配送作业、货位管理作业、理货作业、出库作业等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包括现代运输技术使用、运输调度、车队管理、装载等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包括采购计划、商务谈判、供应商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采购订单跟催、采购成本管理等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包括生产预测、生产现场规划布置、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计划制订、生产过程控制、延迟制造、模块化生产、产品包装、在制品库存控制、项目管理、产品库存控制、生产绩效管理等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包括供应链采购与库存管理、合作伙伴的选择与评价、供应链战略管理、供应链搭建、供应链绩效管理等能力。

3.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笔者建议供应链视角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应结合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和物流管理企业专家共同按照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供应链视角下物流市场为切入点,在物流管理教学中融入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的理念,以供应链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为突破口,构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供应链管理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定位和目标的要求,可将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划分为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在高校第一学期,新生进校时间较短,对新事物认知兴趣大,学校可以安排物流管理见习学习,帮助学生感受物流管理职业环境,直接接触体验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工作现场和物流管理,增强学生职业道德,帮助学生立足物流市场需求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第二阶段,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供应链视角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仓储配送管理能力、车辆调度运输优化管理能力、物料采购管理能力、生产运作管理能力、供应链物流管理能力五大核心能力,在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教学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训练,完成基于供应链视角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并结合校外实践平台,相继开展核心能力的实训和岗位实习活动,将专业核心技能融入教学,学生通过五大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的学习,做好物流市场核心技能培养准备;第三阶段,职业能力拓展课程学习阶段。该阶段是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阶段,也是学生综合技能的轮岗实习学习,即学生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学习,将其与企业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习阶段,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对企业实习中所遇问题进行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奠定未来职业发展拓展学习基础。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例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37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056- 02

1 引 言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焦点从以资源为基础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已经成为地位最高的核心资源,对知识的管理能力将从根本上决定未来企业间的竞争能力。然而仅仅以挖掘企业内部知识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是片面的,企业还需要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知识。相关研究表明,知识共享是企业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同时供应链又是企业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是企业最重要的知识源,因此,供应链成员之间和谐的知识共享将会有效提升企业乃至供应链的竞争力。

作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价值创造的一个重要源泉,供应链通过协调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与知识,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企业组织的知识水平和价值创造绩效。供应链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识的前提是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有效的知识共享对于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行效率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流动可实现企业组织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反之则成为企业间知识共享的障碍。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能否和谐运行,不仅关系到供应链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供应链中众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如何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和谐性进行分析诊断,找出其不和谐的关键问题,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改善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运作状况,提高供应链整体运作绩效,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和谐性的研究现状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它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控制前馈的物料流和反馈的信息流及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企业在链中进行物质、信息交换的同时,更进行着知识的交流。和谐管理理论是由西安交通大学席酉民教授首先提出的,潘开灵在其著作《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中进一步将“和则”划分为和则1、和则2、和则3。和则1提供人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诚信”和“责任”;和则2提供人群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合作”;和则3提供组织于社会、自然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可持续的遵从”和“积极的回馈”。他认为“谐则”的主要特征在于确定性中的效率问题,即“优化性”。进而将“谐则”划分为谐则1、谐则2、谐则3。谐则1是指物要素间组合过程中的匹配性或一致性;谐则2是指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或调试性;谐则3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

将和谐管理理论运用于供应链管理,“和”是指亲睦,融洽,反映了企业内在的活动、感受和运作态度以及企业间的关系,意在形成一种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知识共享的良好气氛;“谐”是指配合得当。“和谐”不仅描述了供应链系统的构成、组织结构等是否配合得当,相互协调,而且描述了供应链系统成员企业和系统内在的活动、运作状态。此后,聂茂林在和谐管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系统和谐性分析要素结构体系。连远强在引入和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系统和谐的概念,并针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系统的特点,构建了供应链系统和谐性的结构框架。路军构建了核心企业与供应商的知识交互转移模型,分析了核心企业的知识和谐机制以及结盟的绩效来源。

在供应链系统知识共享的和谐性研究方面,李平、张庆普认为应“放弃对知识共享的绝对追求,转而追求组织知识和谐”,指出了组织知识和谐的实现途径,建立了组织知识和谐管理的基本模式。陆晓艺、党辉从知识共享中的不和谐“问题”出发,将和谐管理理念应用于实践中解决不和谐问题,对知识共享机制进行了探讨。

3 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和谐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借鉴学者潘开灵的观点,用“和则”与“谐则”来表述和谐性,评价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是否和谐。建立以下一级评价指标:诚信共享(HS)、合作认同(CI)、对供应链的依赖与响应(DAR)、合作默契(CU)、敏捷回应(AR)、企业绩效(CA)。

(1)诚信共享(HS)。指通过知识共享,建立供应链系统中企业内部员工在供应链中的意义和角色,使其具有“忠诚心”和“责任感”,以整个供应链利益为出发点。“诚信共享”指标具体可由企业员工彼此信任、企业员工履行合同与遵守规则、企业员工能保守商业机密、企业员工更用心为彼此服务4个二级指标来体现。

(2)合作认同(CI)。指确立供应链系统中各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定位和角色,使其围绕着增强核心竞争力这个宗旨,分工协作地做好自己最具竞争力的那一部分,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合作认同”主要包括企业“对分工互补的认同”、“主动合作”,加强企业文化的融合和共享机制的建立,可用“企业认为彼此是最好的合作伙伴”、“企业会建立行业结盟”、“不同企业的企业文化相互认同”和“企业间合作满意度高并且期待继续合作”4个二级指标来体现。

(3)对供应链的依赖与响应(DAR)。指确立供应链在整个市场竞争环境中的定位和角色,使成员企业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通力合作,和谐发展,从而实现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该指标包括企业对供应链可持续地遵从和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响应,要求通过知识共享,使供应链趋于稳定,力争使供应链在所在的行业占据有力的地位,以技术革新为突破口,不断地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多变的竞争市场环境下应具有迅速的反应能力与资源的利用能力。具体可用“企业不会轻易更换合作伙伴”、“企业很好地应对供应商的变化”、“企业及时地响应客户的需求”和“企业很好地利用供应链内的资源”4个二级指标来体现。

(4)合作默契(CU)。指供应链系统中各企业中物要素的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性或一致性。为了实现资源在供应链中的优化配置、供应链系统中企业内外运营结构和共享平台的调整,使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供应链上的顺畅流动,企业间的人员配置与合作也更加默契。“合作默契”具体可由“企业间有相匹配的运营结构”、“企业间的物流顺畅并且成本很低”、“企业间的资金流到位及时”、“企业间的信息可以共享”和“企业中有专员负责彼此的合作”5个二级指标来体现。

(5)敏捷回应(AR)。指供应链系统中各企业中物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或调适性。在复杂剧变的市场竞争下,迅速实现供应链业务流程的再构建,在迎合顾客个性化需求的条件下,企业通过知识共享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浪费。目的是构建一条敏捷、绿色的供应链。“敏捷回应”具体可由“企业及时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企业及时解决合作中的困难”、“企业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企业快速获得需要的技术支持”和“企业间的信息传播速度很快”5个二级指标来体现。

(6)企业绩效(CA)。指供应链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资源利用、成本控制的优化性。通过信息的共享,实现高效的原料供应、产品物流;通过知识共享,加快技术革新,有效利用资源,达到最大产出;资源、技术的公开学习,利于充分降低运营成本。“企业绩效”具体可由“企业的成本有了明显的下降”、“企业的利润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企业总是有积极的创新”和“企业内的员工能力有所提高”4个二级指标来体现。

4 结束语

在不同的企业主体和外部环境下,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效果可能会大不相同,和谐的知识共享才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供应链企业间和谐主题的建立,使供应链企业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起“双赢”的合作关系,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技术的交流,营造出一个和谐的知识共享环境,最终实现供应链上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从而赢得竞争优势,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和谐运行。

主要参考文献

[1]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潘开灵,白烈湖.管理协同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聂茂林.供应链系统和谐性分析[J].系统工程学报,2007,22(6):585-592.

[4]连远强.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系统的和谐性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10):117-119.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例11

现代经济的发展,生存环境的变化对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日益成为约束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的关键。供应链的存在与发展不只是要增加价值,更重要的是要创造新的价值,而知识创新既是创造新价值的最根本途径,也是产生和维持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最为可行的战略。

目前,知识管理研究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理论体系和看法各异,为了克服知识管理研究过于宽泛的不足,人们提出了知识链的概念,并把知识管理的核心归属于知识链的管理。因此,以知识链模型为框架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进行研究,可以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起到指导作用。基于此,本文在对原有知识链模型改进的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建议框架。

一、知识链模型

1.知识链一般模型

知识链一般模型认为,知识链是一种知识链条,在这个链条形的网络中,企业对内外知识进行选择、吸收、整理、转化和创新,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流动过程。这种观点主要侧重于企业内部知识从捕获到创新的过程,并将这种过程抽象为一个无限循环的链条。

2.知识链改进模型

孤立的知识链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组织均呈辐射状与外部众多组织发生基于知识流的密切联系。因此,知识链是基于知识流在不同企业主体间及企业内部的转移与扩散而实现知识的捕获、选择、组织和创新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网链结构模式。

为了保证知识链的正常工作,还必须开展一些辅助活动。知识链的辅助活动一般包括:领导、合作、控制、测量,知识链的成功运作还需要相应的环境支持,如技术、组织结构及文化等方面。

根据对知识链的认识,本文建立了新的知识链模型(如图1所示)。

二、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

对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进行研究的文献有很多,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认为,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协同供应链成员和外部网络而开展的创新活动,通过提高供应链运作效率和服务效果,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供应链本身就是一个网络,因此,核心企业在构建供应链网络的同时,实质上也是在进行知识创新网络的构建,从而形成一个包含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和知识流的供应链网络结构。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中建立知识创新网络,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市场的关联性

供应链成员在市场上的地位影响着它们在市场中的作用,市场关联性越大的企业之间竞争的可能性就越大,但同时合作创新的成功率也越大。在竞争转化为合作的过程中,企业更关心未来的发展,以及如何通过知识创新来战胜竞争对手,因此,市场关联性越大的企业之间合作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小,市场关联性构造了合作创新的成功率和可能性的矛盾统一体。

2.知识的重要程度与知识跟踪

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重要程度不同的知识环节。企业可以将核心知识之外的相关知识,分配给供应链节点企业来承担,这不仅有利于加快知识创新的速度,而且,有利于综合各方面的知识优势,带来更具竞争力的创新成果。

核心企业要时刻了解相对较新知识的开发,并跟踪拥有这些新知识和技能的上游供应商或者下游客户。然后,当时机成熟时,核心企业通过把供应商或下游客户的设计队伍与自己的集成起来,就可以实现快速的在新产品中引进这些新知识的目标。这使核心企业可以在前沿新知识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之间进行平衡。

3.文化的一致性与人才知识结构的互补性

供应链成员的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是否一致,会直接影响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能否得以顺利进行,因此在建立供应链时要充分考虑以上因素选择合格与合适的供应链成员。供应链节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侧重点不同,因此人才的知识结构也就有所差异,如果要在供应链中建立知识创新网络,核心企业必须有能力整合这些人力资源,从而可以弥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不足,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

4.渠道的畅通性

建立在供应链基础上的知识创新网络,不仅需要保持物流的畅通,而且,更需要保持信息流、资金流和知识流的畅通。供应链节点企业在网络中的任何拖延,都将严重影响整个网络的运行效率。渠道的畅通性直接制约着企业知识创新的效率,制约着知识创新成果的先进性。知识创新网络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外部知识内化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聚集更多的知识源,形成更大的知识内核。

三、基于知识链的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系统结构

如前所述,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强调供应链成员间能力的匹配。同时,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还必须不断地寻求外部知识资源,通过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网络,协调知识创新活动。基于此,本文提出如图2所示的基于知识链的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的结构框架。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集成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系统

供应链上各个企业均是链条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充分利用协同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便利条件下,实现 ERP、CRM 与SCM有机整合。网络平台是知识创新系统运作的技术基础,其中,以企业内部网为核心,再通过它延伸至外部网和互联网。增强各企业的信息系统网络通信处理能力用于与其他节点进行信息共享及供应链全局决策中的信息收集,进而实行知识交流和创新,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

2.知识处理与发现

知识处理与发现是对供应链企业中杂乱无章的知识进行序化的过程。知识处理,主要研究知识条理化、知识标准化和知识分类编码等。知识发现,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合理挖掘,整合后产生新的知识;知识发现的实现技术专门研究如何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发现隐藏在其中的规律,具体的实现技术有数据挖掘、决策树方法、神经网络等。

3.建立共享知识库

在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知识共享应建立在信任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内容以显性知识为主,注重集体知识的交互和传播。这是因为在供应链中企业是知识共享的主体,显性知识由于其内容明确,易于整理和传播的特点容易突破地理限制和企业边界,成为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处于保护知识产权和维护竞争优势等因素的考虑,由于隐性知识的内容抽象,其潜在价值不易估量,所以供应链企业不提倡隐性知识的共享,而趋向于剔除企业独有知识和核心知识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4.建立供应链知识创新网络

基于知识创新网络的创新全过程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顾客的所有创新活动和过程。这要求供应链节点企业跨越界限,在一起并行协同工作,并要求各节点企业及时收集各合作企业及顾客、特别是关键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供应链协同的知识创新网络体现了来自不同资源和领域的知识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整合,有效地弥补了核心组织自身知识的不足,克服了知识供应主体与知识使用主体之间存在的知识缺口。知识创新网络在协同供应链成员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供应链外部组织的合作与联系,增加供应链的知识带宽,以提高供应链中的知识存量与创新能力。

5.人际网络与环境支持

知识创新系统是一个人机相结合的系统,不同个体、团队和组织间在共同工作生活中建立的镶嵌式社会交流关系网络。完善的人际网络是保障其正常运作的有效机制。人际网络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挖掘并激活人脑中的隐性知识,从而使企业知识创新永不停息。

供应链中的知识创新取决于成员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供应链与内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供应链知识创新的外部环境包括政策、法规的支持,物流、保险、法律等服务,科研机构的研究培训以及竞争者的合作。此外,为了激励成员企业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促使他们奉献可共享的隐性知识。供应链协同知识创新须辅以灵活和比较公平的激励机制、有效的知识创新评价体系、具有凝聚力的联盟文化、柔性化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的扁平化等内部环境的支撑。

实践表明,供应链成员要依靠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越来越困难,只有那些能够不断完善其组织结构,协同和利用供应链伙伴关系开展合作创新的企业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环境。然而,知识创新的实施毕竟是一个系统工程,目前,它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还有许多技术性和非技术性的难题需要解决,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因此,我们有必要从各个方面进行努力,为知识创新的有效实施,以及供应链知识创新系统的构建和完善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李 敏:现代企业知识管理.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王 悦:企业信息管理.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3]Gann DM, SalterA J. Innovation in Project-based, Service Enhanced Firm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ex Products and Systems[J].Research Policy, 2000, 29(7~8):955~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