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合同审批及管理流程

合同审批及管理流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3 09:18:40

合同审批及管理流程

篇1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3-0146-02

目前,公安内部由之前的单个系统向现在的综合平台的方向发展是信息化建设所要面临的挑战之一。具体表现为:

(1)实现公安部门无纸化办公,内部无秘级别信息的共享、减少资源的浪费。

(2)整合重复性的各业务系统,提高应用系统信息的互通率,形成综合的、统一的管理系统。

警务协同审批管理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和管理水平。在各业务系统共享数据、采集数据的基础上,为各部门提供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

1 需求分析

警用协同审批管理系统设计的目标是为了完成公安内部审批程序的信息化,建立一个能够实现各部门之间信息相互交流,相互协调合作完成审批任务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警用协同审批管理系统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定系统的目标。

(1)实现一个集成的协同审批环境,民警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协同审批的工作和信息管理。

(2)能够实现现有的各个部门的业务审批的流程化。

(3)工作流技术的引入,是为了解政策的变化和机构的调整,带来业务发生变化。作为协同审批管理系统,一定要保证系统对业务流程的变化的适应性。

2 系统的架构

整个系统分为4层:表现层、应用服务层、应用支撑层、核心数据层。

(1)表现层:为申请人提供电子审批单据申报门户(进、出境申请单证、往来港澳人员备案申请等),以及申请人对审批状态的回执查询等。同时实现部门间的协同审批管理,各部门负责审批的经办人员登录该系统即可实现电子审批。同时提供审批档案管理,便于各部门检索、审查。

(2)应用服务层:系统的主要应用业务的实现部分,分为单证申报、单证审批、单证流转、单证归档、电子缴费、查询统计、业务审计(如图1)。

(3)应用支撑层:控制整个系统电子审批的业务流程,是本系统的灵魂核心模块。所有申请单证,通过工作流引擎的控制,分发到各个业务部门经办人员,经办人员按照应有流程批办后再交由工作流引擎流转到下一环节部门进行批办。

(4)核心数据层:采用SQLServer2008搭建,主要存储相关人员模块、权限控制、工作流程、以及电子审批的相关信息。存储审批单证所使用的图片、视频、音频等相关附件,保存在服务器的指定目录,由系统管理员进行控制管理。

3 网络结构设计

系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部署在外部互联网络中(称为:协同审批管理系统[外部]),供申请人录入需要审批的电子单证数据(如:国内公民出入境申请单、外籍人员入境申请许可、登外轮许可证申请、外籍船员登陆证申请等)发起申请;另一部分部署在内部网络(称为:协同审批管理系统[内部]),供公安各个部门用于申请单证的审批、流转、查询、备案、归档等。

申请人通过登录互联网络客户端,进行身份认证,在确定相关认证信息后便可进入网上单证审批管理系统。申请人可在互联网客户端中录入相关单证信息,发起审批申请,通过防火墙、网关病毒扫描后,将相关数据信息传输到内部网络,保存在内部网络的电子单证信息数据库中。

各个部门经办人员登录内部网络客户端,进行身份认证,在确定相关权限认证信息后便可进行网上单证的审批工作。边检各个部门登录审批系统后,在数据库中调取单证数据进行审批,将电子单证在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工作流进行流转审批。并将实时的单证审批状态记录回电子单证信息数据库中,外部系统反馈给互联网端的申请人(如图2)。

4 系统的实现

(1)流转环节逻辑处理简单明了,根据实现设计的工作流规则,流转到不同的岗位进行单据审批处理。并支持发送电子邮件、手机短信、以及MSN即时消息,迅速通知流转经办部门进行审批,减少申请人的等待时间,整个电子审批处理更加高效便捷(如图3)。

(2)选择流转人员相关信息,以树形结构展示管理,更加清晰直观。根据审批环节对用户授予对应审批权限,再根据部门的组织结构,上溯到主管部门,方便流转时主管部门的人员选择(如图4)。

(3)所有流转环节,在系统中均有记录,展示界面友好便捷。通过流程跟踪可直观查看当前所处的单据审批环节,以及以往流转记录、各部门审批意见等。便于流程控制,以及后期纪检部门审计工作的开展(如图5)。

5 结语

本文设计的警用协同审批管理系统实现了办事人员的办事申请和内部审批人员审批的流程化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审批方式,提高了办事效率,能够满足应用需求的实际需要,获得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1 实施背景及目标

合同作为经营管理的手段,是企业与外部进行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换的基本形式,是企业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效益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法律风险,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合同法律风险管控能力,提高质量及效率,为企业生产经营保驾护航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传统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专业的法律人才队伍,健全法律规章制度、增强法制观念,这些都是提升公司合同管控水平的重要手段,但是传统的全靠人工审核的合同管理模式,仍存在以下问题:

2.1 合同履行监控情况难以掌控

传统的合同管理模式更侧重于合同签订前对合同重要条款的审核,而合同已经履行到什么程度,是否按照合同签订的进程有序推进,这些都是法律部门管控的难点及薄弱环节,难以真正实现对合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2.2 风险管控能力有待提升

风险管控是合同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确保合同文本内容的规范性及真实性、合同对方主体的合法性、财务付款合同与正式签字确认合同的一致性,降低合同倒签率等等,以上问题只靠人工审核都难以解决。

2.3 查阅、统计不便利

金额、对方供应商等合同信息全靠人工登记台账,工作量大、易出错、且统计维度单一,无法满足管理层多维度的决策、分析要求。

3 解决对策

基于以上现状及问题,企业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标准的合同管理流程、条款和范本等业务管控模式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固化。实现对合同规范、标准的统一管理。详细功能模块如下:

3.1 合同审批表模块

合同审批表是贯穿各项功能的纽带,也是业务审核的重点。通过合同审批表,将合同中最重要的内容进行突出展现,同时提示各类合同的审核注意事项。包括合同基本信息、合同金额、对方主体、签章信息等内容。

合同基本信息:包括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合同承办部门、合同履行时间、合同业务大类、合同业务小类、合同主要内容、风险提示、审核规范、审核职责规范等;

合同金额:包括合同币种、合同价款、合同税款、合同总金额、付款条款等。

对方主体:包括对方主体名称、银行账户名称、开户行名称、开户行账号等。

签章信息:甲方签字人、甲方签字日期,乙方法定代表人、乙方签字人、乙方签字日期等。

3.2 合同审批流程模块

合同审批流。主要是将合同审批业务流程固化在系统中,实现电子审批。主要流程包括:合同审批、授权、归档。履行、变更、移交、解除、作废等。

3.3 合同统计查询模块

支持用户通过合同名称、合同编号、对方当事人、合同金额、合同起草人等信息,快速定位到用户需要查询的单个合同。

提供多维度报表查询及统计功能,包括倒签率报表、签订及时率报表、合同归档统计报表、结算合同报表等。用户通过在系统中选择报表类型、期间等查询条件,系统可快速、直观、精准展示统计结果。

3.4 合同履行监控模块

从相关财务系统中获取所有合同的报账及付款情况,给相关业务用户直观展示合同的付款进程;通过系统定期向相关业务部门发送合同履行监控单,请业务部门主动报送各合同执行情况并通过电子流程流转到法律部门。法律部门可以逐不出户就清晰了解每个合同的付款及履行进程,对存在风险及时洞察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患于未然。

3.5 合同档案管理模块

对于已经审批完成的合同进行电子归档,按照纸质合同归档规则,系统建立相应的合同编目、案卷。建立电子的借阅审批流程,电子流程审批通过后,系统会给申请人赋予查看相应借阅合同的权限。

3.6 多系统协作办公模块

通过打通与手机办公、财务报账平台、文档安全等系统接口,实现各系统基础数据的一致性、办公的高效性以及安全的管控性,主要如下:

3.6.1 与短信平台接口

当审核人收到待审批合同时,系统会促发短信,提醒审批人及时审批合同;当审批人处理时间超过企业要求的处理时限后,系统会自动发送催办短信给审批人,提升合同处理的及时性。

3.6.2 与文档外发系统接口

合同审批完成后,系统自动加盖水印,并留痕控制,任何人无法再对合同的任何信息进行修改,只能查看和打印,且打印的合同会显示某某企业名称的水印,避免合同在前期商定妥当,且已履行完内部流程后,被对方主体恶意篡改。

3.6.3 与财务报账系统接口

篇3

三级医院在医疗机构中的等级相对来说比较高,是为周边数个地区提供高水平医疗专科服务的所在,具备医疗、科研、教育等社会服务职能。医院虽然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但是其资金流通量是比较大,财务管理难度比较大,因为其资金涉及到医疗服务、临床教学、科研试验等多个模块,而且由于医院规模较大,医疗服务任务较为繁重,所以其中涉及到的会计信息量较为庞大。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流程,加强对于这一流程的管理和控制,是提高三级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策略之一。

一、三级医院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概述

三级医院是同时具有科研、教育职能的医疗服务机构,其中涉及到的财务支出类型较多,整个财务信息系统极为庞大,明确财务支出信息,是加强财务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流程的规范化管理,能使得财务支出信息更为明晰,同时确保医院财务支出的合理性,目前,三级医院中采用的审批流程主要有以下两种:①先审后批。报销人员提供合法票据作为原始凭证,交由经办人员签字确认,合适财务支出信息是否真实,再由会计人员根据相关政策核对金额,最后交由负责人审批,财务支出方能到账;②先批后审。经办人在原始凭证上签字确认后,交由部门负责人审批,审批后由财务部门进行核算,即可到账。

先审后批的流程较为复杂,实现了对财务支出信息的严格控制,但是增加了财务部门的工作负担,对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较高,需要对财务支出是否符合相关政策要求进行判断,工作效率比较低,因此一般适用于t院职能部门预算内的财务支出报销,这类支出通常为科研教育支出、固定资产、基建项目、药品支出以及用车交通费等。先批后审程序较为简单,对于职工的工作具有激励性质,但是需要部门领导者进行审批,这增加了管理者的工作负担,而且管理者权利过大容易是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流于形式化,无法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

二、规范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流程的策略

1.加强内控理念在审批流程中的应用

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流程是涉及到全体职工利益的一个环节,与内控建设的对象相符合,加强内控理念在财务报销审批中的应用,对于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具有积极意义。医院是一个整体,但也是由不同职能部门组合而成,各个部门应该明确部门职能预算,对各项工作作出合理安排,控制好财务支出,确保财务支出的合理性,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按照预设方案进行。在日常工作安排时,明晰各个职工的职责,确保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效率,同时确保财务支出有迹可循,促进工作的制度化、流程化管理。

2.促进报销审批与预算管理的融合

在不同发展阶段,医院管理者都需要根据医院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建设实情,制定工作安排,明确不同职能部门下一阶段的任务,同时根据工作安排明确财务预算,明确超支的额度。在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流程的规范化管理中,应该加强这一流程与财务预算、限额管理的结合,在预算范围内,采用先审后批的形式,确保财务支出的合理性与规范性,在超出预算时,核算超支金额是否在限额范围内,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效率,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监督职责。预算管理信息,为审批人员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审核标准,而且管理者能够通过信息对比,进一步完善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及经费预算。

3.建立健全财务支出流程机制

建立健全 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流程机制,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院内信息共享平台,明确规定不同类型财务支出时所学的凭证,让会计在审核金额时,能够快速找到相应的财务支出项目,明确相关项目的国家政策信息,对财务支出的合理性迅速作出判断,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审核效率,加快医院资金流通的效率,促进医院的发展。同时,在财务支出报销审批过程中,应该明确规定各个部门的权责,明确各类职能部门预算内支出的审批部门,将审批职责细化到各个部门,甚至个人,提高审批人员的责任意识,确保财务支出信息管理的质量。

三、结语

三级医院由于医疗水平较高、社会职能复杂,其财务支出类型也相对复杂,既包含科研、教育支出、基建项目支出、药品支出、差旅费等部门预算内支出,又包含着一些由于其他因素所致的超出部门预算的财务支出,管理者应该根据医院工作安排,明确规定各类财务支出的预算,严格按照报销审批流程对财务支出信息进行审核,明确信息有误差错,对于超出预算的财务支出进行严格审批,确保支出的合理性,确保医院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应该加强财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会计人员工作素质,逐步规范财务支出报销审批流程。

参考文献:

篇4

规范优化行政审批行为就是以方便公众为出发点,以流程再造为中心,以“服务线”和“服务链”为纽带,以扁平化组织模式为目标,打破传统的职能分工管理模式,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支持下重新塑造政府服务流程。在此方面,日照市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以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推进行政审批行为的规范优化。在编制完成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基础上,根据省编制的市县通用目录,对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进行调整规范,市级共有行政审批事项261项,均为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已全部清理完毕,为规范优化审批行为提供了项目清单。

(二)以职能整合推进行政审批行为的规范优化。按照“精简、效能、统一、便民”的原则,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改革,建立健全“审批与监管分离”的新体制,推动政府部门在“三定方案”中将审批权限集中起来,设立行政服务科室,把行政服务科室和行政审批项目全部集中到政务服务中心,做到行政审批事项进驻大厅到位,窗口充分授权到位,为实行公开透明审批、流程再造、提速提效夯实基础。

(三)以标准化推进审批行为的规范优化。日照市自2007年被确立为省标准化试点以来,莒县、东港区、岚山区先后加入省标准化试点工作,形成了完善的省级行政服务标准化体系,实现了“事事有规范、岗岗有标准”。今年以来,组织各有关部门、单位编写完善了行政审批业务手册和服务指南,用标准的形式和制度的刚性,进一步规范审批权限和裁量权,这不仅是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审批行为规范优化工作的重要抓手。

(四)以公开透明推进审批行为的规范优化。继续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各部门将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目录、业务手册、服务指南及行政审批的受理、进展情况、结果等有关信息在各级网上大厅、部门门户网站和审批办理场所公开,督导部门履行好告知义务,及时提供咨询服务,确保申请人知情权。深化受理通知书制度,各部门对申请材料符合规定的要予以受理并当场出具受理通知书,对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要在3个工作日内审结,书面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五)以缩短审批时限推进审批行为的规范优化。继续实行办理时限承诺制,涉及个人事项、注册类事项原则上即时办理;涉及企业和其他组织的项目类事项,进一步压缩承诺办理时限,承诺办理时限限定在最高法定时限的50%以内,不得自行延长审批时限。

(六)以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推进审批行为的规范优化。为减轻企业和公民负担,规范涉企中介收费行为,对市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6月底市政府公布了《日照市市级部门(单位)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清单》,共保留市级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共46项,涉及16个部门,凡未纳入《清单》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收费项目一律不得作为行政审批的受理条件。

(七)以信息技术应用推进行政审批行为的规范优化。日照市依托“日照市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积极搭建政府服务群众的网络平台,开发启用了基本建设“一表通”审批服务系统,实现了全过程网上办理和全方位、全环节的信息共享,不仅优化审批环节60%,精简申报材料38项,还压缩承诺时限32%。加快推进市县两级政务服务网上大厅建设,制定了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技术标准,2015年年底开通市、县两级网上行政审批大厅。

(八)以工作创新带动行政审批行为的规范优化。日照市创新了并联审批服务新模式,明确了并联审批各阶段牵头责任部门,编制审批服务工作流程图,取消无法定依据的前置条件,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工作扎实推进,“圆桌会议、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尤其是“基本建设一表通系统”,实现了包括从用地规划许可到建设工程备案“两个规划、两个审查、一个许可和一个备案”的一条龙办理服务和全程资料共享。2014年6月,我市组织工商等5个部门单位实施“多证联办”,企业注册登记的全部环节由7个工作日压缩到2个工作日。2015年上半年组织工商等部门开展“多证合一”“一证三号”工作,实行“一口受理、一网运行、一窗发证”的高效工作机制,企业注册登记的全部环节由2个工作日再次压减为1个工作日。

(九)以试点先行带动行政审批行为的规范优化。在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试点设立行政审批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原审批部门负责本部门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审批流程,建立“车间式流水线”串联审批方式。建立完善统一的网上审批大厅,规范中介机构及收费管理,建立与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反馈机制,实行“信息共享”。在省级以上园区试点实施区域化评估评审,在建设项目进入功能园区前,将功能园区整体提前完成有关评估评审,形成整体评价,实现成果共享。

二、工作存在的问题

规范优化行政审批行为,对于减少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能、优化发展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一些部门对行政审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中层干部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不愿意把手中的权力移交窗口办理,该给窗口工作人员说明的不愿意说明,该前移到窗口的不愿意前移,把窗口当成单位的“收发室”和“咨询台”,实质授权不到位,造成窗口只能受理不能办理,现场办理能力不高。

(二)审批事项流程优化不够彻底。有些审批项目办事流程不够优化,特别是涉及多部门的审批事项,缺乏联动机制和牵头办理机制,“串联”多、“并联”少,单个部门审批时间虽然不长,但叠加起来就显得过长。有的审批项目前置要件多、程序复杂,有些甚至互为前置,让办事的企业和群众无所适从。

(三)中介组织的监管不够规范。随着行政审批改革的不断深入,部门审批时限也大幅缩短,但法律法规对中介组织的评估时限没有做出硬性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过长的中介组织评估评审时间已成为行政审批流程的“体外梗阻”,致使企业和地方总体感觉是政府审批时间过长,效率较低。

(四)信息化程度还不高。目前,政务服务的电子化、信息化水平不高,不同单位之间的信息不能共享,网上办事能力不强,申请人信息需要不断重复提供,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管理组织,更好地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进一步规范优化行政审批行为的建议

立足于“以实现内部流程创新到跨部门流程创新和建立批管分离体制”为重点,探索建立“审管分离”制度,真正实现“集中办公、流水审批、各自促进、相互制约、合规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一)加快转变思想观念。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提高对规范优化行政审批行为重要性的认识,紧紧围绕“服务”二字开展工作,以“申请人需求”为目标,形成“部门围绕窗口转,窗口围绕群众转”的良性工作机制。

(二)深化“清单管理”。对行政审批事项实施“清单管理”,不列入清单的审批事项一律停止审批,可以有效防止审批权隐藏等问题,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编制完成行政审批权力清单、行政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中介服务收费清单的基础上,制定完善投资项目清单、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政府补贴项目清单等,继续深化清单管理,实施阳光运作。同时,建立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依据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及时对清单内容进行调整。

(三)规范优化行政审批事项流程。一是对单个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无法律法规依据的市、县初审环节,合并单位内部科(处)室会签环节,原则上实行“一次审核+一次核准”的“一审一核”审批制,坚决杜绝不同人员、不同机构的多次审查、核准,对重大审批事项提倡承办、审核、决定三级审批制。积极探索下放、授权或委托所在地实施现场踏勘等环节,实行窗口首席代表组织实施专家论证、检验检测等环节。推进实施首问负责办理制、材料内部流转制、同审同核制、并联审批制,强化“一口办理”能力。二是对涉及多个部门共同办理的审批项目,要确定牵头办理窗口,各个不同办理窗口之间实行内部流转机制,减少“串联”办理环节,实行审批事项不同环节的同步办理、并联审批。三是对跨部门的审批事项,按照“首办牵头、传递相关、同步办理、限时办结”的并联审批运行模式,推进部门间的平滑流转。推进构建基本建设项目联合审批平台,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执法等领域和环节的的并联办理,逐步实现更多部门、更多环节的并联。

(四)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按照“非禁即入”的市场准入原则,进一步放开中介服务市场,大力培育中介服务机构,实现中介服务机构脱钩,规范减少中介服务收费,加快制定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机构监管办法,进一步加强中介服务监管,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补足行政审批流程优化的“短板”。推进建立“中介超市”,对中介服务的类型进行科学划分,优选中介机构,实行“网上进驻”、“挂牌入住”方式,建设区域统一、竞争公平、管理规范、监督有力、诚实守信、运行有序的的“中介超市”,让企业选中介、中介组织规范执业和部门监管在一个统一平台上运行。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相关信用状况和考评结果定期向社会公示,形成市场开放、竞争有序、执业规范、收费合理、服务高效的中介市场秩序,促进中介机构服务提速降费,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提速增效。

篇5

电子治理(e-governance)是近年来国际上对信息社会的来临而提出的一种先进的社会治理形态。尽管电子治理这一概念在国内学术界还未普及,但早在2004年在韩国汉城召开的第26届行政学国际会议上就以电子治理为主题,多角度探讨了它将给未来民主、行政和法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今天,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应用已是大势所趋,但如何应用?应用到何种程度?会有哪些结果?这之类的问题还没有答案。事实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政府信息化中已出现大量的“管理病症”,如政府组织内部信息孤岛丛生、部门垄断公共信息、权责不对称、信息化投资效益低下等[1]2。政府信息化应用始终在低水平阶段徘徊而无法突破。但随着近年来治理理念的勃兴,政府管理形态与治理、善治理念互补相融的电子治理概念应运而生[2],为政府管理拓展了新的视角。电子治理是治理理念和当代网络信息技术碰撞的产物,同时伴随着21世纪公共服务的热门领域“整体政府”(HolisticGovernment)提出而日益引起关注。整体政府包括网络化治理、协同政府、水平化管理、跨部门协作等核心理念,强调“跨界”合作以增进公共价值,积极避免因科层制和过于专业化分工所导致的“碎片化政府”[3]2。在实践领域,新加坡2006年新电子政务战略“iGov2010”中首次提出“集成的政府”,澳大利亚、加拿大也在政府相关文件中提出“一体化政府”(WholeofGovernment)的概念,尽管提法各异,但其基本内涵趋同,都试图借助数字化革命,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向公众提供信息,并智能化地向公众提供服务。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打造新的管理模式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技术手段。《发展中国家的电子治理》报告指出:“电子治理将电子技术应用到政府与公众、政府与企业的交互中以及政府内部的操作中,能提高民众的、政府的和企业的等各个层面的治理水平。”[2]“互联网将跨越组织界线之间的伙伴沟通和合作变得更好、更快、也更廉价。”[3]15电子治理不同于有限的、低风险的、试验性的信息应用初级阶段,而是要达到集成的“互联治理”阶段,将跨部门、跨机构的后台办公作业全部无缝地集成到一个系统之中,信息系统由独立运行走向互连互通和资源共享,从而实现高效治理。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它吸收和融合了当代最前沿的公共服务思路和理念,以“善治”为公共价值目标,强调以人为中心、公民广泛参与、行政公开透明、政府与公民互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而成为符合数字时代的现代治理模式,对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关于目前方兴未艾的电子政务或者电子政府,绝大部分学者都认同电子治理将是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两者的区别在于,电子政务局限于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范围内的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国际上所提出的电子治理目标则更为高远,即更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社会群体相互间关系领域,如实现系统整合,部门间的合作,建立电子化社区、数字化城市,完成公众与政府间的完全电子协作,等等。当然,就目前中国的现实条件而言,一些学者也指出,电子治理可以分步骤实施,其初级阶段是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ICT)对公共事务领域进行有效治理,推动行政管理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和信息化。而其高级阶段则是应用信息化理论、技术与方法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各个层面进行上下互动的管理,真正达到全面的管理变革。

二、电子治理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介入和功能发挥

各地政府信息化管理经过上世纪90年代集中的信息化基础建设,到目前已走到了需要整合和创新的阶段,从初期的单部门系统建设全面转向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从重建设、重自我服务向重深化应用、重公共服务转变。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引入电子治理,可大力推进行政审批的模式创新,推动审批部门和机构数字化“网络集成”,着力打破分布式的审批组织架构,将点散状的审批结构和审批模式转化为网络集中式模式,推动跨部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并联审批、数据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一)推进流程再造,打造“一站式”电子审批服务平台以往的审批制度改革过于强调各审批部门的职能建设,而忽略了跨部门的系统流程整合。推动电子审批,面向流程设计整体规划,建立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流程模式,能真正打造“一站式”电子审批服务。一方面,要建构统一的审批集成处理平台。如网上办事大厅、跨部门系统审批系统、行政审批事项管理系统、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和审批资源管理与分析系统等,实现了统一的行政审批事项管理、审批信息资源、跨部门审批业务协同、统一的电子监察。对内依托综合平台的硬件和软件系统实现政府各审批部门横向和纵向的沟通,资源共享和子系统发展。对外则通过连接门户网站对公众提供服务,公民或企业只需要点击进入“虚拟审批大厅”,即可自动生成流程图,并知晓审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需法定时限和承诺时限,获得相关审批的“一条龙”服务。经过整合,实现了对外服务的一体化和内部协同审批的一体化。另一方面,还要实现“三网协同”。优化审批流程,做到“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三网协同。对申请、受理、审核、批准等多个环节逐步实现电子化、公开化,相应流程在网上运行,在网络体系上,力求多级联动,并联审批,建成网上办件系统、效能监察系统与办件信息告知系统等,实现网上申报、网上会办、部门之间信息的网上传递、后方领导网上审批等一体化办公模式,使“一站式”电子审批服务成为可能。

(二)强化“后台整合”,推进电子审批服务便民化以往电子政务的发展都把重点集中在前台的网络服务上,而忽略了后台系统的整合,没有后台的支持,效果大打折扣。而电子治理立足“顾客导向”,大力推动“后台整合”,按照“公众需求”和“结果”导向,推进“流程再造”。第一,集中。将一部分串行审批流程改造为并行流程,将许多原本被分开的工作压缩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打破以部门职能和分工为导向的分散型的流程模式,将分布式、点散状的审批结构和审批模式转化为网络集中式模式。第二,简化。去除审批流程不必要的官僚步骤,尽可能减少无效的或不增值的环节,并在实体审批组织架构上将“金字塔形”管理结构压扁,建立服务需求快速回应机制。第三,分类。根据不同的审批事项性质,分类编制审批目录数据库,采取不同流程和模式调整。第四,联合会审。以核心部门为牵头单位,采取“网上+网下”相结合的联合会审,联合各审批部门协同办公,形成定期会审制度,有效提升审批效能。第五,优化。审批流程实现垂直和水平压缩,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同时持续进行流程优化,再造流程必须用于实践检验,在实践中持续修正、改善,以保证新的流程全面达成改造的预定目标。经过“后台”的重新梳理,电子审批流程简明快捷,更符合利民、便民的需求。

(三)引入电子监察和绩效考核,推动行政审批公开透明实现协同推进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和电子绩效考核系统。一是强化超前防范。抓住关键环节,对行政权力运行中的风险点进行排查,在流程中予以标识,在电子监察系统中作为重点进行监控。如重点关注项目规划审批、招投标、设计变更、质量监督、投诉等关键节点,对这些风险点的异常情况及时预警,形成“未错先察、错即能纠、究必追责、责当促行”的监察体系。二是强化动态监管和绩效考核。根据流程中的各环节的起始时间、审批行为、投诉受理、违规预警和信息比对等实际功能,对行政审批全程实施同步监督、预警纠错、绩效测评、责任追究、统计分析进行量化评估,并通过不同指标设定的分值和权重,系统给出相应的考核分数。三是建立效能投诉网络。开通“行政效能网”,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建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开展效能监察。公众可通过系统纵览所有在办事项、未办事项、各委、办、局工作情况、时限情况等信息。通过超前防范、动态监管、电子化考核及公众参与方式,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有效监管。

(四)发展“点对点”实时交互功能,拓展公民参与途径电子治理可以通过积极发展实时交互功能,拓展公民参与的途径。一是实现公众网上申报和审批。申请资料通过网上提交,申报资料的审批结果通过网络等通讯方式发送或通知用户。二是提供双向交流渠道。提供即时通讯工具,手机短信、电子留言板、热线电话、E-mail、网上投诉、电话语音查询等多种交流工具。三是设计以“点对点”方式解决政府官员与公民沟通的问题或提供信息,并按公民需求重建流程,通过电子化信息(e-Information)和电子化咨询(e-Consultation)的发展促进公民和政府之间的互动。如土地审批中加入电子化咨询程序,把可能存在的明显问题做前期的协调化解,确保在正式受理方案的时候,这些审批文件不会出现频繁的退件现象。从办事咨询、申请提交到项目跟踪和交流答辩等审批办理全过程,都利用信息化手段,多增设公众与政府交互对话环节,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

(五)坚持“制度+科技”两翼并进,促进电子审批服务规范化和长效化电子治理正处在从技术推动型向制度与科技共同推动型转变的过程中,过去那种靠投资推动和技术拉动的做法已不能有效推动电子政务向更高阶段发展了,这时就必须采取改革领先、制度变革的策略。坚持“制度+科技”两翼并进,要出台一系列配套制度进行保障,如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行政效能投诉受理和办理办法》、《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效能责任追究暂行规定》、《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管理办法》、《行政审批电子监察预警纠错办法》、《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绩效评估办法》等,扩大告知承诺和并联审批的实施范围,完善部门内部审批流程,实行标准目录管理制度,并把制度通过程序固化到计算机中,使每项权力具体化、标准化、岗位化,最大限度地压缩自由裁量权,确保制度执行的刚性和严肃性。通过电子治理,实现了审批服务的规范化和长效化。总体来看,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电子治理的介入,能紧扣行政审批的“关键部位”,以技术手段推进审批模式的创新,进而攻克审批改革的难关。

三、电子治理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践中的公共价值

在这个网络时代,以电子治理的理念和思路,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部分突破了传统的线性管理方式,协调数个审批权,采取协同行动,建构起跨部门的沟通网络,找到了实现共同管理活动的合理路径,它所体现的价值内核对审批制度改革的破题无疑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重构秩序提供整体服务,实现从职能管理到面向流程管理。传统科层制强调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行其道,是属于分工明确的职能管理,而由此形成的各自为政状态也是导致审批效能低下的症结所在。“政府组织很少面对来自顾客或竞争者的压力。因为对绩效没有规定后果,政府组织都是以内部为中心。”[4]256所以,在推进电子审批过程中系统而全面地做好电子审批的规划和战略,重新梳理流程,“诊断”现有流程,目光不再局限于内部专业化分工,而是面向整个审批服务流程,要求按照“公众需求”和围绕“结果”进行业务流程设计,实现“从政府视角到百姓视角”的转换。实现了业务流程在纵向、横向上的高度集成,做到不仅政府部门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而且公民和企业可以流畅地与(虚拟)政府交互,高效率、高质量地获得各项公共服务。“流程的效率是组织效率的关键,只有为组织带来价值增值的流程才是有效的流程,只有将整体流程进行重组或优化,才能满足组织发展战略的需要”[5]64。从职能管理转向流程管理,管理架构和业务流程以“顾客”为目标,通过电子治理实现流程再造,把若干个管理环节、若干个流程作业加以重新整合,将业务流程“前店后厂”的运作模式改成“并联协同”的运作模式,既保证了流程运作的透明、公开,也可减少作业流程的步骤,并增进不同部门的协调,通过流程与信息的协作实现公共治理内在活力和持久生命力。

(二)全面整合“无缝联结”后台办公作业,整合政府资源。“层级制最重要的结果就是在组织内部造成层级隔离”[6]190。信息传递不畅、资源分散、组织裂化、效率低下等问题在行政审批中屡见不鲜。审批管理的经验也表明后台办公作业必须无缝地集成到一个系统之中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治理。换言之,在服务的前台,公众获得的是“集成的服务”,即公众可以通过统一的渠道和界面获得公共服务;在服务的后台,服务的提供是跨越部门界限的,是能够协同办公的。电子治理的优势就在于打破时空界限,促进资源整合,为跨部门后台作业提供有效平台。一是在审批业务流程链条中能提高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递的数量、质量和效率等。通过规范建设审批事项目录库、业务规则流程库、业务办理过程库,实现各部门的信息整合,实现各级平台的审批信息资源互动同步,实现审批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二是电子治理能有效弥合政府组织裂化,促成部门合作,是解决分布式和集中式行政审批组织架构的有效途径。通过流程整合、行政简化、技术升级等方式克服各种物流障碍和组织障碍,消除传统管理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和,使信息和资源的分配和流动渐趋合理,部门之间能更好地合作。三是促进组织绩效的突破性改善。以“网络集中”的治理模式对审批的组织架构、流程管理、决策方式等进行了重新整合,消除冗余环节,优化公共服务质量,最大程度地提升组织绩效。

(三)公开透明消除审批权力的灰色地带。审批制度改革难在打破既有的利益格局,过多过滥的审批往往存在暗箱操作的灰色地带。“对信息的相对垄断可以在很多方面转化为权力”[7]244,实现行政审批的电子网络化,公开透明运作,能消除审批权力的灰色地带,也减少渎职和腐败行为,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开放、更有亲和力的公共部门。通过电子治理,打造“阳光政府”,能不断消除审批权力中的“暗箱操作”。通过网络途径,对相关行政许可项目及重点的便民项目进行梳理审查,公开行政许可事项的项目名称、办事程序、申报材料、服务承诺等信息,供群众免费查阅和下载。所有行政审批事项一经受理,立刻进入动态运行轨迹图,申请条件、审批进度和审批结果全部公开,每一个环节都被自动记录和跟踪。与此同时,通过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评估,审批过程更加公开和透明,并能够得到公众的充分理解,也有利于公众监督的实现,减少政府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误,压缩审批权力运行的弹性空间,使权力运行更规范。

篇6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当前,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向着整体结构规划、系统风险防控以及流程效能提升的有机统一目标进行转变,手段和措施向不断增强系统化控制以及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化管理发展,而对信贷审批操作风险也应当从理念这个源头入手,通过强化和完善学习、管理、沟通、服务等措施,从不同角度努力加以防控。目前银行信贷审批流程包括了业务受理、合规审查、审批会议、审批决策以及批复下发等环节。这些环节可能存在的操作风险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信贷政策执行风险

由于银行信贷政策和规章制度近年处于频繁变化之中,这就对如何把握政策内涵,有效提升审批执行力,以优质高效的审批实现控风险、提效益、促发展的工作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政策把握、定位不准确。这些都将增加审批操作的政策执行力风险和项目可行性风险。同时也造成对优质项目未能充分利用政策精神快速顺利申报审批,增加了审批操作风险。二是政策传导偏差。当前各类政策制度从上传递到基层,需要经过多个管理层级,各种信贷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各项临时性要求十分繁琐,各种转授权、再转授权方案以及临时规定的条目过于细化,基层行在操作上难以迅速把握最新政策的精神实质,对审批质量和效率造成较大不良影响。部分信贷政策可能由于形势变化以及全国区域经济差别较大的原因,出现与实际情况不太吻合的情况,使得审批操作陷入“支持营销”与“确保合规”之间的两难境地,造成信贷营销和审批都无所适从。

二、审批流程操作风险

银行目前的审批流程主要CLPM系统为载体,以信贷项目申报材料为基础,而申报材料的客观真实性和全面完整性将对业务受理、合规审查、审批会议和审批决策环节形成较大影响:一是减程序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一些项目申报材料不齐全、申报要素不完整、数据前后矛盾及申报档案缺失等,在审批流程中频繁补充材料,对审批质量、审批效率和信贷营销都形成不良影响。

二是逆程序操作风险。一些申报行迫近贷款到期才发起申报流程,未给信贷审批留下合理的工作时间,对审批部门形成倒逼,致使审批人难以深入分析研究审批事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审批质量。有的单笔业务在授信条件发生变化(如担保单位变化)而未重新报省行审批的情况下就提交审批。三是流程角色人员操作风险。主要体现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员少等原因,基层行在审批环节中,角色频繁变动、互相代替操作,往往使角色岗位职责履行不到位,不仅会造成业务合规性风险,也容易使相关审批批复信息失真甚至出现错误。四是客户经理素质参差不齐,对贷前调查不深入,申报材料未能全面体现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发展前景、潜在危机、关联交易等内容,对如何判断和防范项目整体风险未能全面把握,在审批时一味强调项目的营销重要性和紧急性,对信贷审批造成较大压力,也对今后资产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三、内部控制操作风险

一是合规审查操作风险。从总行近期要求的岗位制度执行检查要求情况看,对信贷审批及相关岗位要求掌握的规章制度达130多项,另外还有相当部分的审批原则、行业底线、产品底线、结构调整政策、特殊临时规定等,如果合规性审查环节稍有疏忽或遗漏,就会造成审批业务不合规。同时也造成当前审批工作似乎主要就是防控政策合规性风险,容易形成项目合规就是可行的“盲区”。二是审批批复操作风险。由于目前采取的是授信方案审批制度,一些申报方案中存在较多的瑕疵,需要在审批决策和批复中进行认真细致的补充完善,才能确保不出纰漏。三是管理操作风险;目前银行信贷审批工作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主要精力集中在审批会议和审批决策上,对区域经济和客户的调研力度、深度较为不足,难以形成对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具有指导作用的研发力量;同时,与前台部门相比,审批人员晋升通道相对狭窄,薪酬绩效相对较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行效能,也增加了操作风险。

四、审批决策过程的操作风险

经历了近年来全球经济剧烈波动,目前信贷项目的评判标准日趋复杂,从受理审批的项目情况看,授信方案的复杂度、疑难度也不断增加。一是对系统性风险分析不到位。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调整过程,力度不断增强的宏观调控对不同区域和行业的客户经营将产生重大影响,使得区域性、行业性和差别化审批原则不易把握,体现在申报项目中就时常出现“垒大户”以及为了规避结构调整政策而人为更改借款人行业归属、经营规模等现象。二是对客户潜在经营性风险前瞻性研判不到位。在经济转型时期,企业集团化以及并购、重组、投资、关联交易、或有负债日趋复杂,企业现金流量及财务状况真实性更加难以辨析。例如有的关联企业未纳入集团授信,又如一些申报项目不是从企业实际进行合理测算,而是倒过来按预计申报金额反推企业的销售量、周转率等,以致出现无法合理解释的财务数据等情况。有的申报行贷后管理能力薄弱,比较典型的如房地产企业封闭式管理不到位,资金被挪用或自有资金未完全到位导致贷款展期和重组,又如出现海外代付业务垫款的部分原因就是经办行未能严格控制货权,并在企业出现危机后仍然继续放款。这些现象如果在审批环节把关不严,必然会造成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缓释能力减弱。

篇7

[关键词]

采购管理;流程优化;实验室管理系统

1研究问题的提出

当前企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我所内部已经运行实验室管理系统,该系统的设备采购模块集成了采购申请的审批、询价比价单审批、合同的审批、付款的审批。但是采购计划的填报与、供应商管理等功能未实现集成,信息化建设还需要加强。另一方面,计量课题的研究周期越来越短,往常5年的研究周期,现如今一个课题项目从立项到验收,通常为2~3年的时间,因此采购周期也进行了缩短。同样,航天产品研发速度越来越快,以往十几年研发一型产品,现在研发周期也大大缩短。由于研制周期的降低,有时甚至要求采购周期缩短为原来周期的十分之一。我所采购流程中的采购申请审批环节通常审批时间较长,效率较低,无法满足采购周期急剧缩短的现状。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采购作业信息化覆盖面不全

随着对采购管理要求的提高,采购作业规范性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的采购模块没有采购计划填报和询价比价单功能,实际工作中的采购计划填报和比价询价审批环节仍然通过纸质或电子表格形式进行处理,这就存在管控不规范、可能出现采购填报信息不准确、审批过程缓慢、有效信息无法保存和重复利用等问题。

2.2采购审批时间过长

我所采购流程中的采购申请审批环节通常审批时间较长,而且不区分是计划内采购还是计划外采购。该采购审批是对申请部门提交的采购信息进行初审,主要考查的是采购需求是否已经列入了年度采购计划,采购信息的内容是否符合计划要求,比如采购需求是否是在项目中列支的,预算是否在项目的规定经费中,填报的型号是否符合项目要求,采购人员进行初步询价和采购需求的核对。

3设备采购管理流程的优化措施

针对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对其产生的成因进行分析,我们给出了以下解决方案,促进采购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1加强采购全过程的信息化和规范化

3.1.1采购全过程信息化和规范化设计

原有的采购模块没有采购计划管理功能,这就存在管控不规范、可能出现采购填报信息不准确、审批过程缓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实验室管理平台上新增了采购计划填报、采购计划功能。

3.1.2采购模块信息化和规范化设计效果

首先,在实验室管理系统的采购流程中增加采购计划填报和采购计划表单。将采购计划的填报实现网上填报,流程审批结束后由采购管理员进行初步汇总。最终确定年度的采购计划。有助于企业内控及资产的合理利用,降低成本。采购计划的填报在准确性、统一性、及时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增加了归口部门的职责,对采购计划的填报进行了初审,大大提高了采购计划的准时性及准确性,为后续采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增加了计划内采购备选库对后续的采购申请流程优化提供了数据来源基础,不需要重复录入。

3.2优化采购申请流程

3.2.1采购申请流程设计

采购申请中约80%以上的申请是计划内采购,其他是计划外采购。因此我们把原采购流程区分为计划内和计划外两种类型。对于计划内采购流程步骤重新设计,精简冗杂的审批过程,缩短审批时间,同时计划外采购审批流程不变。由程序根据申请人选择的计划类型来判断后续流程步骤。

3.2.2优化后的采购申请流程的效果

通过此流程的优化,可减少审批的环节,避免了领导因工作忙碌或不在,而导致无法及时审批通过的情况发生,以及重复审批的过程,使采购申请平均审批周期缩短30%以上,大幅加快了审批速度。另外,对可以并行审批的部门实现会签,节省审批时间,缩短了串行审批的时间,缩短采购管理周期,提高采购效率。

4结语

本文在深入分析原有采购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了采购计划填报、采购计划、计划内采购备选库,同时优化了原有采购申请流程,把采购申请流程区分为计划内采购和计划外采购,并精简了计划内采购流程。实践证明优化后的采购管理方式使我所的采购业务工作流程更加科学、更加规范,并且大大缩短了审批时间,提高了我所采购效率和规范化,满足了实际应用需求。

作者:郭根 琚小琳 单位:北京无线电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央企业管理提升活动领导小组.企业采购管理辅导手册[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12.

篇8

0 引言

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人们对于反应企业经营活动重要载体――合同逐步重视起来,合同管理也就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领域和研究的集中点。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绩效评估的全方位、系统化的合同管理平台也就成为企业所日益迫切的需求。某军工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以传统的手工方式对公司的海量合同进行管理,管理效率低下流程难以监控等诸多问题严重的制约了企业的运营管理,以快速方式开发一套适应企业日常合同起草、流程审批、履行监控等要求的合同管理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了。

1 EOS概述

1.1 EOS Platform概述

EOS Platform是SOA应用平台,基于JavaEE、Eclipse等开放的技术和平台,采用SOA架构和标准规范,支持在线业务配置化开发,并把平台化扩展技术、构件技术、可视化技术、图形化技术与SCA、SDO等SOA标准技术结合起来,为构造SOA应用提供从设计、开发、调试和部署,到运行、维护、管控和治理的全生命周期支持。

1.2 EOS编程模式

EOS采用的编程模式是:流程+数据+人机交互。

其中流程包括:工作流、页面流、逻辑流。页面流用于描述用户界面元素流转关系的图形化流程,管理页面和页面间的跳转关系,以及页面和页面间共享的数据。逻辑流用于完成后端业务功能,采用图形化的方式将小粒度的运算构件组装成一段业务逻辑。工作流用于完成包含人工和自动的业务活动流程的构件,通过BPS for EOS开发环境来开发的流程管理的图形化描述。

不同类型的流程从逻辑设计上把业务逻辑、业务服务及业务流程松耦合分离开来,按照SCA规范封装、组合,达到业务应用的流程化。

数据包括持久化实体和非持久化尸体,并采用SDO标准来描述这些数据的格式,SDO作为一种数据编程架构和API,它统一了不同数据源类型的数据编程,让开发人员可以从不同的数据源以统一的方式访问和操作数据。

人机交互采用富客户端控件及具体页面来实现。

2 合同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在信息化的应用逐渐深入到从设计到生产及企业运营的方方面面,合同管理信息化需求的声音也日显强烈,为进一步规范公司合同管理,防范和控制合同法律风险,完善合同管理制度体系,建立一套从起草到生效,从履约到归档的全生命周期的完整的合同管理系统,实现合同信息化管理,达到对合同的实时监控预警,有效防范和控制合同法律风险,真正实现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闭环合同管理,满足合同管理事前、事中、事后风险防控需求。

合同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合同起草、合同审批、合同执行、文档管理和合同统计。

1)合同起草

提供合同范本库,起草人选择对应的合同范本,填写合同要素,完成合同文本的拟写。合同范本只允许起草人填空,不允许修改固定条款和格式。

2)合同审批

合同文本拟写完成,在企业内部依照相关规定及流程,提交相应的审批流程,流转经业务主管、财务价格审核、法律事务等相关部门,履行必须的审批手续,完成合同审批。

3)合同执行

合同审批结束双方盖章,合同正式生效,进入履约阶段,此阶段合同双方需要按合同约定完成各阶段的合同交付及付款,直到全部完成合同约定内容。其中包括:正常履约和中途发生合同变更、解除或终止等情况,如果发生变更需要以更新后条款对合同进行相同程序的管理。

4)文档管理

合同履行完毕,对合同进行归档,对于已归档的合同需要一个完善的合同文档台帐管理,记录合同相关信息,并且可以查看原始及变更合同、查看审批单等内容。

5)统计分析

对于企业签订的合同按阶段、类别、金额等可以进行统计分析,给企业管理者提供统揽全局,分析决策的参考。

3 合同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功能设计

根据以上的需求分析,合同管理系统划分为:合同相对方管理、合同范本管理、合同起草管理、合同审批流程管理、合同履行与风险监控管理、合同台帐管理、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管理和合同统计分析管理几大功能模块。

1)合同相对方管理

在合同管理系统中建立合同相对方资信管理模块,其中包括相对方的基本信息、信用等级、合作领域、履约评价的管理,通过对合作单位资信的有效管理,在源头上规避合同法律风险的产生。此模块内容为合同起草的必要条件,所有拟写合同的相对方必须从已经登记在册的具有相应资质的相对方中选取,否则无法拟写合同。

2)合同范本管理

以合同范本管理标准化为基础,建立完整的合同范本库管理模块,提供合同范本管理平台。该模块中,将企业常用合同文本以word文档形式固化并上传,减少手工填写部分,同时固化合同固定条款和格式使拟写者不可随意修改固定文本,在简化合同拟写的内容同时约束拟写者的随意性使之标准化,以减少审核人员的工作难度及强度。整个系统中使用的合同均由此功能模块提供范本完成拟写。

3)合同起草管理

合同起草管理模块为合同文本的在线拟写平台。流程是由拟稿人填写必要的合同基本信息,再选择范本进行在线合同拟写,拟写的合同存放于草稿箱,可随时进行编辑修改,直到定稿后提交流程审批。

4)合同审批流程管理

根据公司的业务及合同类型不同,定制了四种类型的流程:审价流程、不审价流程、培训流程及课题流程。合同拟写完成,由拟稿人选择相应的审批流程,根据不同的类型流转于不同业务部门进行审批及提交审批意见,全部完成后提交流程结束,系统自动生成公司统一的合同编号,填写价格审核部门最终审定的合同金额,自动计算依照合同类型和最终核准价格的印花税并记录到合同信息中。同时可以在流程管理的流程历史中随时跟踪合同审批状态及查看当前审批人和审核意见,并在流程结束时,提供合同及审批单打印功能以供相关部门存档。

5)合同履行与风险监控管理

合同管理系统通过合同信息,自动生成合同履约任务,对于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对于超期履约情况系统生成不同级别的履约报警,为合同履约负责人提供实时的合同风险预警,有效控制因合同履行引发的法律风险。合同履行由合同拟稿人按合同不同阶段的交付及付款情况维护履行信息,到期未履行的亮灯提示。

6)合同台帐管理

合同履行完毕进行合同归档,归档后可以在合同台帐管理中查看和导出合同的全部信息,并且可以查看合同文本(包括原始文件及变更文件)和合同审批单。其中合同信息包括:合同编号、合同名称、经办人、所在部门、对方当事人名称、合同金额、印花税、合同类型、合同签订时间、合同收付款情况、是否存在变更终止解除、等信息、合同交付情况、合同付款情况、合同是否全部履行完毕等信息,并且可以按照不同查询条件查看合同并导出查询结果。

7)合同变更解除终止管理

该模块为合同变更解除终止提供专门管理,首先,列出已生效进入履行阶段的合同,用户可从中选择对其发起变更、解除、终止的申请并拟写相应协议,完成合同补充协议的拟写后提交审批流程,通过审批,合同以变更后的新条款进行履约,在台帐信息中关联原合同。

8)合同统计分析管理

合同管理系统提供针对合同数量、金额、类别、履行情况的内容,对实效、工作量、质量,基于公司维度、部门维度、个人维度的统计分析功能,并进行图形化展示。

时效类统计:范本及非范本类合同审批时间、月审批时间最长的10个合同、各承办部门平均处理时间、各审批部门平均处理时间等;工作类统计:按所属部门统计合同数量及合同金额,未履行、部分履行和全部履行的合同数量及金额,按合同类型统计合同数量及金额,变更、解除、终止合同的数量、金额及占比等;质量类统计:合同倒签数量、合同审批退回数量及占比、承办部分废除数量及占比等。

3.2 系统实现

合同管理系统应用EOS Studio开发环境,Tomcat应用服务器,Oracle数据库进行开发。具体由以下步骤实现:

1)创建项目

作为一个应用系统运行的功能模块放在同一个项目中进行开发。项目开始是要创建一个合同管理系统的空EOS项目,然后再进行构件包设计。

2)构件包设计

构件包设计主要是针对整个系统的子模块进行划分。在系统设计视图中,将一个系统划分成若干构件包,并且可以设计构件包间的依赖关系。这里分别对应以上功能模块设置构建包,并创建一个公共构件包用于放置通用服务构件,供复用。

3)数据建模

数据模型是构建一个业务系统的基础,在进行具体的构件设计前,需要首先设计系统的数据模型。首先在oracle中完成数据库表的创建,然后导入到EOS系统中生成数据实体。在数据建模的视图中,可以设置实体间的关联关系、设置实体和数据库表的映射关系、将一个查询SQL语句映射成一个数据实体、根据数据库的Schema生成数据实体。

4)页面流开发

页面流由一系列页面、从这些页面发出的用户请求、以及系统为响应用户请求而执行的逻辑处理所构成。它不仅描述了页面之间的流转关系,同时也定义了从一个页面可能发出的用户请求,以及对这些请求的响应行为。在页面流设计中,对每项功能定义一个页面流,从功能菜单为入口进入页面,在页面触发一系列动作及响应。

5)页面开发

可通过JSP源代码编辑开发,或使用EOS提供的页面控件、组合控件、控件向导以及JavascriptAPI,快速生成jsp页面。

6)业务逻辑开发

逻辑构件开发:一个逻辑构件相当于一个Java类,逻辑构件是由多个逻辑流组成的,一个逻辑流相当于一个Java类里面的方法。逻辑流开发是利用EOS提供的基础构件库及用户自己开发的运算逻辑和Spring构件,通过图形化的构件组装来实现应用的后台处理逻辑。使用逻辑构件和逻辑流可以用可视化的类似流程的方式开发。这里在页面流里需要使用逻辑构件实现的页面提交后的功能都在逻辑构建里进行开发。

7)业务流程开发

业务流程是用于完成包含人工和自动的业务活动流程的构件,它是通过 BPS for EOS 开发环境来开发的流程管理的图形化描述。BPS负责对业务流程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业务流程的定义、测试验证、部署、运行、监控、管理、业务化定制调整。合同管理系统中所有的审批流程都在BPS中定义和开发,通过运用开始活动、人工活动、自动活动、路由活动、子流程、连线、结束活动等图元绘制整个业务流程图,在每一个流程活动中设置对应的流程活动页面流及流程参与者。

8)部署调试

EOS的部署调试提供了开发期的开发资源部署和调试功能。通过部署功能将整个项目、构件包和所需的开发资源文件部署到服务器上,并通过在逻辑流、页面流和代码中设置断点的方式调试跟踪每一个业务功能的执行过程,借助调试功能完成业务逻辑和页面流的单元测试,保证逻辑运行和页面流转的正确性。

9)功能打包

系统开发完毕后,通过EOS提供的导出部署包和导出EAR的功能将开发的构件包导出,供上线实施时使用。对于已上线的系统,可以将修改和增加的内容导出生成补丁包,在EOSGovernor中对系统打补丁或进行升级。

10)部署实施

通过EOS Governor进行服务器、应用系统的配置管理,部署应用和构件包,完成系统的上线实施。

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其中的步骤不一定是严格按顺序进行的,很多情况下是交互进行的。在开发模式上,EOS支持自顶向下、自底向上、迭代开发等开发模式,开发和实施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灵活执行这几个步骤,完成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实施。

4 结论

EOS面向构件的开发方式和丰富的基础构件库及其强大的工作流开发平台大大简化了系统的开发工作,使得复杂合同管理功能及流程得以快速实现。合同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实现了合同完善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了合同管理的业务流程,增强了合同业务处理过程的透明度,节约了管理成本,提升了管理水平,实现了由传统管理阶段向信息管理与决策分析阶段的转变。

篇9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依法高效、科学合理、便民利民的原则,在清理规范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全面梳理每一审批事项的审批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流程和办理时限等,大力精减审批条件、申报材料,优化办理流程,压缩办理时限,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强化公开透明,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二、清理范围

(一)市政府威政发[2012]38号文和威政发[2013]6号文公布的市级现行有效的行政许可事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不带许可审批性质的行政确认登记事项以及改变管理方式后的程序性工作事项。

(二)以往清理工作中保留的备案事项、年检事项、行政审批附带收费事项以及审批权限在省级以上的审查转报事项。

(三)市政府威政发[2012]38号文和威政发[2013]6号文公布的下放事项因没有下级承接部门部分市区尚由市级办理的事项。

(四)因法律、法规、规章变动新增加、变更和减少的行政审批事项。

三、清理原则和要求

(一)法定原则。法律、法规、规章对审批条件、申报材料、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限有规定的,原则从其规定,如根据实际可以进行精减压缩不影响法律法规正确实施的,可以予以精减压缩或提出精减压缩的建议。省级主管部门超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增加设定审批条件、申报材料、审批流程或延长审批时限的,要与省级主管部门沟通衔接,依法协商处理。市级超越法律、法规、规章和省级主管部门增加设定审批条件、申报材料、审批流程的,一律取消,延长审批时限的,一律进行压缩,最长不得超过法定时限。

(二)科学设置原则。法律、法规、规章对审批条件、申报材料、审批流程和审批时限没有规定或仅有原则规定的,是省级主管部门设定或细化设定的,要与省级主管部门沟通衔接,依法协商处理。市级自行设定或细化设定的,按照科学设置和简化优化的原则,除必须的条件、材料和流程环节外一律取消,时限不能超过行政许可法规定的20个工作日,能压缩的要压缩到最低限并作出承诺(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内)。

(三)直观方便原则。对梳理后确认必须的审批流程,要细化到每一个操作环节,对每一事项都要从受理到办结全过程绘制完整、直观、可操作的办理流程图,以方便申请人咨询和办理。对适用范围,属按地域区分的要填写准确是适用全市(即全市申请事项都要市级批)还是只适用市区(环翠区、高区、经区、工业新区),或者只适用高区、经区、工业新区,或者只适用工业新区等不同情况。属按数量档次区分的,要填写明市级审批的具体数量范围。属按级别区分的,填写明属市级审批的具体范围。属按类型区分的,写明由市级审批的具体类型,等等。不需要各市、区初审市级直接受理的,填写注明市级直接受理,需要各市、区初审的,填写注明各市、区初审转报。让申请人根据所在区域等情况提前明确所申请事项是否属需要由市级审批,是否需要先到各市、区申请初审等,避免申请人多跑腿。

(四)公开公示原则。对经清理审核后确认必须的审批条件、申报材料、审批流程和流程图、审批时限、审批附带收费依据和标准、办理地点和电话等,都要通过政府和部门网站、网上审批系统、印制指南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向社会公开公示,让申请人对需要办理事项到哪里去办、需要达到什么条件、准备哪些材料、一步步怎么办理等能早了解早知道,最大限度地让申请人少跑腿,快办事,真正将政府的审批权力和审批行为纳入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透明化运行。

四、工作步骤

(一)部门清理填报(3月20日―4月30日)。由有关部门参照以往清理结果(每个部门以往的清理结果同时印制发放,如需要电子版,请与市政府法制办公室联系),对本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及相关内容按本次清理原则和要求进行重新清理,该取消的取消,该缩减的缩减,该规范的重新进行规范,对本次需要填报的事项按附表要求分类进行填报,对新增事项要重新按要求内容填报,对内容有变动或取消的事项等要在有关栏目中予以标明。对所有法定或上级主管部门设定的审批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流程以及时限要求等,都要附报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文件等,并标明具体的设定条款,否则按无依据自行设定对待处理。对去年清理中的合并事项以及一个审批事项中涉及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对审批条件、申报材料、审批流程、审批时限等有不同要求的,要分阶段分类填写。对所有确认需要市级办理的事项,对每一事项以及对同一事项在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对审批流程有不同要求的,都要逐一参照附件十三的模式绘制流程图。所有填报表填写盖章和流程图绘制好后,于4月30日前将纸质和电子文档一并报送市政府法制办公室。

(二)审核确认(5月1日―6月31)。由市政府法制办公室组织专家组对部门清理填报结果逐项内容依法进行审核,就审核确认中遇到的有关问题与有关部门磋商,进一步精减不合法、不合理的事项及审批条件、材料、流程环节等,规范保留的事项及相关内容和办理流程图,并对清理审核结果进行汇编,提出有关处理意见和建议,报市政府审定。

篇10

*8年,区行政服务中心要以开展“优质服务年”活动为载体,着重在便民措施、审批服务与效率等方面下功夫,继续巩固成果、探索创新、扩大优势,努力提升整体运作水平。

一、围绕资源整合和网上审批的推广应用,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进一步转变审批职能。一是整合资源,共享资源。分阶段、分步骤整合各部门的审批信息资源,建立审批专项数据中心,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安全存储。二是全面设立审核审批股进驻中心。按照审批、监管、服务职能适度分离的原则,把原来分散在各股室的审批职能剥离出来设立行政审批股,实现进驻中心独立窗口部门全部成立审核审批股,统一按照“一事一地”在中心行使原单位的行政审批服务职能。三是充分授权。在审批股长和窗口负责人任命到位前提下,参照市中心的做法,签定洛江区行政服务中心窗口授权书,从受理、审核、审批几个环节入手,明确审批股长和分管领导的审批权限,同时也负责该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工作,确保审批制度改革的彻底性。四是实行综合窗口与部门联动办件。实行综合窗口与部门联动、限时办理的办法和集中时段进中心办理的办法,在单位内仍设AB岗,在综合窗口接到申请时,单位人员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到中心办理有关审批服务项目。(2)进一步转变审批方式。一是继续做好面向企业审批服务项目的梳理推广和宣传培训工作。二是继续推行全程式网上审批。不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以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的审批服务项目及其流程为基础,以全程电子监察为主线,面向审批相对人和监督机构,创建了具有外网预申报、内网预审批和电子监察功能的新型技术平台。三是实行市县联动办件。加强市县联动审批服务项目的规范管理,保持与群众企业的联系,最大限度地为群众企业提供方便,树立中心良好的窗口形象。

二、围绕审批服务项目的梳理和流程的优化再造,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1)推进新一轮审改工作,重新梳理审批服务事项。按照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和部署,对进驻中心的审批服务项目依照法定程序及时进行清理、调整和确认。对进驻中心所有审批服务项目用半年时间逐一进行分析,尤其对承诺时间1-2个工作日的审批服务事项尽量梳理为即办件,进一步提高即办率。(2)进行审批服务事项流程再造。根据进驻中心25个部门333项审批服务事项的办件情况,从受理、审核、审批环节入手,对审批服务事项逐一分析,参照兄弟单位同一事项的审批流程,结合该事项的实际办事流程,简化申报材料,压缩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3)进行审批服务事项流程细化。在前期压缩时限的基础上,要求各进驻部门重新梳理审批服务事项,在规定时间内根据每件审批服务事项的流程和时限,确定每件事项的审批流程,明确每个流程的办事人员、办件时间,责任到人,做到流程科学合理,实行权力使用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督。(4)推行绿色通道服务。加强对绿色通道服务项目的管理与服务,充分发挥中心事项集中办理优势,主动配合做好区重点项目的报批工作,促进区重点项目的快速落地,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效率。

三、围绕行政审批权的规范和监督,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1)完善管理制度。建立考勤、学习、工作规范等17项管理制度。从人员到岗情况、服务质量、办事结果、卫生清洁、服务对象评议、窗口互评等方面入手,开展流动红旗窗口及先进个人评选活动,鼓励先进,督促后进,不断提高服务水平。(2)加强行政监察。区效能办派专人进驻中心,负责中心运作过程的纪律检查、行政监察、效能建设、投诉处理等。采取重点检查、现场随访、电话回访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各审批部门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方面情况,查找存在问题,督促抓好整改。在区行政服务中心门户网站开通网上评议和在线投诉,方便群众对事项办理情况进行监督。(3)推行电子监察。依托网上审批平台,建立一套“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电子监察系统,通过不同颜色的警示灯,对审批服务事项进行临界预警和超时警告,对进驻中心审批服务事项的受理情况、办理状态进行全程同步实时监督。

四、围绕“优质服务年”活动,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1)加强窗口管理,实施微笑服务,落实一次性告知承诺制、首问责任制和错误追究制,规范退、补件管理,巩固和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2)通过推行上门服务、代办服务和假日预约服务制度,重点审批项目指派专人跟踪服务等,着力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个全新的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3)在综合窗口设置导询台、退件、不予受理件登记处、行政审批投诉中心,为群众企业办事排忧解难,并做好群众企业的意见或建议登记工作,以便在工作中能及时改正。

篇11

1 引言

近几年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SG186工程的全面开展,“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一体化集团企业级信息系统已完全融入电网生产运行,全面支撑电网企业人财物集约化管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数据源,为全面反映电网公司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水平、信息化水平,满足战略层、管理层和操作层对业务综合展现和分析决策的需求,为此我们利用工作流技术设计和实现了信息通信资源申请系统,采用信息化手段,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有益于日常工作方式的改进,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实现工作量化。

为满足公司业务流程审批、流转标准化和信息化为最终目标,实现业务流程网上流转,实现无纸化办公,实现个性化软件开发与运维的集约化、标准化管理,按照梳理流程、提高效率、安全稳定、有序推进的思路开展信息通信资源申请系统的建设工作。

2 工作流概述

工作流是一个业务流程整体或部分的信息和任务按照一系列程序化的规则,从一个参与者传递到另一个参与者。工作流管理系统通过运行一个或多个工作流引擎(Workflow Engine)来创建和管理工作流的执行,工作流引擎能够解释流程定义,和工作流参与者进行交互,并且能够根据需要调用软件工具和相关应用。

工作流管理系统 (Workflow Management Systern,简称WfMS)的主要功能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去定义、执行和管理工作流程,协调工作流执行过程中工作之间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信息交互。

工作流管理系统将业务流程中工作如何组织协调在一起的规则抽象出来,从而分离了具体工作的逻辑和流程组织的逻辑。我们在工作流管理系统的协助下,开发人员遵从一定的编程接口及约定,就可以开发出更具灵活性的事务处理系统;最终用户无需重新开发事务处理系统,就可以自己更改工作流程,以适应业务变化的需要。

3 信息通信资源申请系统的系统结构

3.1 信息通信资源申请的业务流程

信息通信资源申请是指:根据不同业务流程,定义系统中的相关审批流程,根据业务及流转阶段的不同,系统会自动提示相关人员的待办事项,实现整个流程闭环、准确、安全、快速的流转。使用人员可以随时查询相关流程的流转进度,如图1所示。

3.2 信息通信资源申请系统的系统结构

一个信息通信资源申请业务流程的生命周期主要包括流程定义、流程创建、流程执行、流程关闭四个阶段。

流程定义是根据工作性质和内容,将工作细分为许多子工作,或称为步骤。每个步骤都包含了在这个阶段所需要完成的项目清单。任何一件流程工作都会有许多不同的方法来分解成许多子工作,而如何切割一个流程工作,则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做判断。

流程创建是业务模型和流程定义实例化的过程,将流程定义根据具体的业务需要实例化。

流程监控主要实现对工作流程的监控,让管理者可以追踪和管控角色、活动、节点、过程实例的状态和过程实例流经的路径;以图形的方式再现已经完成的过程实例的路径、可以显示正在进行中的过程实例,并且提供管理机制,让监控者得以在必要时终止或暂停某些过程实例。同时,系统提供有关工作过程的统计数据和报表,动态改变过程的状态,协调各个部分的关系,并进而提升经营管理的效率。负载平衡的提高工作流的工作效率,如图2所示。

4 基于角色的会签工作流模型

一般的工作流管理系统是将流程参与者固化到特定工作流中,在发生人事变动时,例如升职、轮岗,则工作流需要进行调整,增加了后期运维的工作量和工作复杂度。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角色的工作流模型,是将角色固化到工作流中,如流程参与者发生人事变动,调整参与者权限即可,工作流不必调整,后期运维工作相对简单快捷。

4.1 基于角色的工作流模型

工作流模型由I务流程审批对象、业务审批过程和业务流程审批角色构成。业务审批过程即是审批对象在审批节点中按序流转的过程。工作流模型的核心是审批对象和审批角色,通过审批对象在审批人之间的流转,从而完成对审批对象的审批。审批角色具有对审批对象进行一定操作并转入下一环节的权限。通过将审批角色赋予审批人,审批人就具有了该审批角色的权限。本文将业务审批流程定义为一个五元组:

W=

Role代表审批角色,是各个审批节点的审批业务人员,如部门领导、主管专工、主管部门领导等,根据业务流程实际情况予以定义;Object是审批对象,如服务器申请、DNS域名申请、应用系统变更申请等;Node是针对不同审批对象,需要通过的审批节点;Operation是对审批对象进行的操作,Operation的值为s,当s=0时,表示审批不通过;当s=1时,表示审批通过;Strategy是会签策略,Strategy的值为S。

不同的审批对象Object通过的审批节点Node会有所不同,DNS域名申请和应用系统变更申请所要通过的审批环节必然不同。审批节点也代表审批状态,即审批对象在审批过程中所处的状态。

4.2 会签策略

审批对象涉及多个部门的职权范围时,需要征求各个部门的意见,并且在各个部门的审批意见不分先后,不分轻重时,需要在业务流程的某个或某些审批节点进行会签,即需要多个角色在同一审批节点共同审批。如何对会签结果进行统计,由提前设置的会签策略决定。会签策略有顺序会签和并行会签。

顺序会签即按照顺序依次对审批对象进行审批。在会签节点从开始到终止,按照会签流程规定经过若干角色顺序审批。会签流程中的一个角色只有当另一个角色完成审批后才能进行审批。顺序会签适合审批对象需要涉及到的所有部门审批通过方为会签通过的情况下使用,相当于“一票否Q”。Operation与Strategy的关系如下公式:

5 应用实例

基于工作流技术的信息通信资源申请审批系统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几乎涵盖了公司所有信息通信资源的申请和审批业务,如图3所示。

下面以数据库申请业务为例,介绍本系统中基于角色的工作流模型和会签策略的实际应用情况。

根据电力系统信息资源申请业务的特点,往往某一项工作流审批需要多部门会签,在本系统实际应用过程中,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会签策略,即当需要n个部门协同会签时,涉及到的审批角色也为n个,只要审批通过的

角色个数大于时,即认为协同会签通过。在数据库申请业务中,协同会签涉及到3个部门,即涉及到的审批角色数为3,只要审批通过的

角色数大于,即当大于等于2时,认为协同会签通过,工作流流转到下一节点。根据工作流审批所需人员角色的不同,流转到该角色下的具体审批人员处,形成工作流审批的闭环流转。

6 结束语

本文介绍的针对电力行业信息通信资源申请而开发的工作流引擎,实现了信息通信资源申请的信息化管理,提升了管理水平,支撑了整个信息通信资源申请业务的快速发展。本文提出的基于角色的会签工作流模型和会签策略,简化了审批流程,加快了审批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赵伟.工作流技术在电力用户工程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9.22-23.

[2]郑玉军.论电力生产管理中工作流技术的应用[J].决策与信息(上旬刊),2012(12):239.

[3]高敏.工作流技术在电力生产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5(09):144-147.

[4]吴建普.电力生产管理中的工作流技术分析[J].农家科技旬刊,2014,16(02):99-100.

[5]张磊.工作流技术在供电企业任务绩效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15,20(01):122-126.

[6]范玉顺.工作流管理技术基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7]吴朝晖.工作流系统设计与关键实现[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8]负亚利.工作流访问控制模型及动态用户分配策略[J].计算机工程,2013(04).

[9]杨明顺.一种轻型工作流引擎的设计与实现[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3(01).

[10]熊伟.基于Petri网的远程智能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11]杨鹏.浅议工作流技术的电力生产办公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35):1324-1324.

[12]李郑刚.工作流技术在电力生产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4):83-84.

[13]Wil van der Aalst & Kees van Hee 著, 王建民,闻立杰等译.工作流管理模型、方法和系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