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三农问题调研

三农问题调研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24 09:28:47

三农问题调研

三农问题调研例1

20xx年2月,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被选派到忙怀乡**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机会难得,到任后,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19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19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20xx年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 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农问题调研例2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在进入21世之后,综合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经济与科技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无疑为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当中的各个领域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动力。就我国经济发展来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其内部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对四川三农问题突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讨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1三农问题概述

三农并不是一个新词汇,其基本问题已经由来已久,针对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三农问题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改善,反而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发严重。虽然无论是政府还是相关的学术者都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且提出了众多的解决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解决方法大多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使得三农问题从根本之上得以解决。而由此所形成的三农问题困境,也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着鲜明的阻碍作用[1]。

1.1三农内容

所谓的三农问题主要包含了关于农业的3个方面内容。即经常所提到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而这3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就不能做到协调发展,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会变成变成一个幻想[2]。

1.2三农问题的基本表现

粮食一直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保证,也是我国农业事业的中心任务。继20世纪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的粮食存量就在不断增长。很多人认为,粮食问题在20世纪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在2014年,粮食价格的飞速爆长,使得物价进一步增长。而粮食不足的问题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眼中。就农业增长问题来说,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增长缓慢与增长结构不合理。所谓的农业问题其实也就是粮食安全问题与农业增长问题。农村问题则是经济问题与政府宏观调控问题。农民的问题主要就是收入问题[3],一般情况下,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为2个方面: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统计结果显示,2013—2015年3a间,农村家庭的经营性收入由原本的70%下降到了67%,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4]。

2四川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

2.1典型性

四川是1个人口大省,省内人口近几年一直停留于全国前3位。而其中的农业人口更是占据了70%以上。但其省内的可用耕地却十分少,加之四川的农民经济水平普遍偏低,很多的本地人口都选择出门务工来增加收入。由此不难发现,四川地区的三农问题十分典型,可以说是我国三农整体问题的一个缩影。

2.2区域性

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当地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使得四川成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无论是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其它粮食的产量上,一直居于我国前列,经济总量也是西部地区的第1名[5]。

2.3不平衡性

四川是一个多地貌大省,省内的农业产区包含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攀西山5个地方,而这也导致了四川省的各类经济发展不均衡。并且四川省内的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也较大。成都的居民收入往往高于其它地区。

3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笔者看来,四川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基本意义不仅仅在于三农问题之内,更在于三农问题之外,不仅仅在区域之间,更在于区域之外。

3.1以工业促进农业

3.1.1从小农经济到市场化经济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宝贵意见。在任何国家的工业发展初期阶段,都需要农业的支持,这是一个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应该明确的是,其经济主体仍然应该是农业。工业的迅速发展并不一定就会对农业的发展进行补偿。实际上,就四川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其所具有的小农经济市场,在现阶段工业化的市场当中都是十分吃亏的。所以只有实现了农业体制市场化,才可能按照市场的基本方式,促进生产效益向农村进行流动。这才是从制度之上实现“以工业促进农业”。

3.1.2农工商协调发展

从传统的发展角度来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一传统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明了农工商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并存性。而只有做到农工商协调发展,才可以真正地发挥他们之间的优势。就四川本土而言,其发展过程当中更加的重视工业,虽然并不能说其不重视农业,但是对于农业的发展力度也是十分的有限。而四川发展最为明显的1个问题就是忽视商业发展。并且四川内部也缺少工农协调的服务业发展。例如城乡的金融投资渠道与服务,城乡的土地公开市场等。而这些都是农业市场化所必需的内容,也只有商业活了,农工之间的渠道才会更加的通畅。

3.2以城市带动乡村与城乡一体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数量要比城市人口的数量大得多,想要在短时间内对农村实现万象更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相应的手段实现农村发展的快速进步并不是天方夜谭。因此可以采用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策略,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但也不能将这种方式的发展流于形式,“见物不见人”。而是应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农民的根本意义上考虑问题。经济的基础决定了上层的建筑,所以农村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村的社会制度。要想改变农村发展的基本现状,就要立足于农村问题,改变农村的经济制度。而农村的经济制度说道底就是土地制度。国家根据现阶段的农业情况,已经提出了新策略,所以要在新制度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建设新型的农村社会。

4结束语

三农问题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三农问题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在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之上,其实并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理论,规划者所要具有的就是站在一个客观角度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而不是站在原有立场之上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分析,并且还要有对于矛盾冲突的必要洞察力。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仍然严重,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钱德元.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冯献.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三农问题调研例3

目前炉山工业园区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截止2013年12月,已有贵州其亚有限公司、雅宝研磨材(贵州)有限公司、贵州振华新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凯里分公司等70余户企业落地建设。随着进驻企业的增多,工业园区农村、农业、农民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调查研究,炉山工业园区“三农”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无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

经调查,工业区园的五里桥村、牌坊村以前的农业主导产业是葡萄、梨、桃等果树种植,且已形成一定规模,但由于土地被征用,葡萄种植及其它水果种植已变得七零八落;在牌坊村,以前从事农业养殖的养殖大户杨光生、王光富的生猪养殖已初具规模,也由于土地被征而被迫停止。因此现在工业园区附近的几个村子均无农业主导产业,更无集体经济。

2.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虽然无主导产业和集体经济,但通过工业园区计划发展与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工业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417.67元,同比增长35.51%,比较2013年凯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81元,工业园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富裕程度还要略胜一筹。

3.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得到基本保证

各村都比较重视农民的养老和医疗保障问题,目前工业园区农村医保在各行政村的覆盖面均达到了100%。农民的养老保险入保率也达到了100%,各村的困难户、五保户、烈军属每年也能得到一定的补助,对于已超过社会养老保险交费年龄又无法补缴的老年人,根据凯里市养老保险政策,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可领取养老保险金55元,另加100元的高龄补贴;80岁以上的老年人除了每月55元的养老保险金外,还有150元的高龄补贴。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基本能够得到保障。

4.农村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首先是移民搬迁小区模式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农民建房按规划建设,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是对五里桥村54户农民搬迁户按照新农村民族村寨的标准进行异地集中安置;二是建设了针对炉山农场搬迁户的3.8万平方米安置房及配套门面;三是建成了建筑面积1.2平方米的失地农民廉租房。

其次是园区路网建设已全面完成,截止日前,虎庄至炉山二级公路已全面建成通车,已建成炉山工业园区3号路、5号路东段、7号路东段和中段、8号路东段以及炉山环城西路、环城东路市政道路。

再次是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基本完成。目前已建成了炉山镇休闲文化广场、炉山镇第二集贸市场、炉山中小学改扩建、示范性幼儿园、敬老院建设、炉山公益性公墓建设等一批市政配套工程,完善了炉山镇区服务功能;通过几年来的建设,园区的路网建设,主街道建设已基本完成,供电、供水、供气等设施得到改善,河道、环境卫生等得到综合整治,园区农村的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观,园区农村科教文卫体等各项事业也得到健康发展,据园区社会事务局统计,园区职业教育入学率达到32%;园区内医疗便利:有卫生院1个,民营医院1个,在建二级医院1个,个体诊所1个,聘请的全职打扫卫生人员24人。各村均实行了村务公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

5.农村城市化趋势日益明显

随着工业园区进驻企业的增多和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的完善,炉山工业园区城镇化建设已初具规模。截止2013年底,园区内的五里桥村被依法征用土地2400亩,涉及320户,房屋拆迁302户;大土村被征用土地450亩,涉及232户,房屋拆迁105户;响水村被征用土地580亩,涉及130户,房屋拆迁42户;牌坊村共有314户1408人,被依法征用土地2900余亩,224户的土地征用率达85%以上,占全村的63.69%,已基本失去象征农民身份的土地,这部份人将转入城市居民的行列,农村的城市化趋势将日益明显。同时,按照园镇一体化建设,总体规划和打造2020年20万人口城市目标,全力推进炉山镇城市化建设,使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同步并进。原国营农场职工安置房已建成投入使用和旧城徽派风貌整治工程以及安置新区工程和1.2万平方米廉租房工程的建成,为推进农民生产、生活转型创造了条件,使工业化与城镇化得到有机结合。

二、炉山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三农”问题

尽管在工业园区进驻过程中,园区周边“三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工业化进程中,对比园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来看,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民仍然是弱势群体,农村仍然是落后社区。从这次调研中发现,在“三农”问题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五个方面:

1.农民思想保守

农民思想保守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普遍存在“小富则安”的思想,缺少敢闯、敢干的市场经济意识;二是在择业和子女教育方面观念陈旧落后。

2.失地农民的保障问题

土地是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土地被征收后就农民就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由于村里提留、没有集体经济及村办企业,余下的征地及房屋安置款存在银行,银行利息不能维系日常生活。而一部分人则早已将安置款挥霍殆尽,现在生活的固定开支又多又高,使一部分人不但没有迈入小康社会,相反则向贫困线又迈进了一步,生活成了问题。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问题成为影响园区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焦点,若解决不好,将影响全区稳定大局。

3.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

通过调查发现,工业园区失地农民能够主动再就业的很少。一是进入本地工厂就业人数少。牌坊村有1408人,进入本地工厂打工的仅有200人左右;五里桥村有1427人,进入本地工厂的仅有100人左右。二是外出务工人员少。牌坊村外出务工人员只有60余人;五里桥村外出务工人员也就100余人左右。除一些从事运输、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外,能够主动再就业的人很少。

产生的原因:

(1)失地农民就业难度大。失地农民中普遍存在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劳动技能缺乏的状况,因此就业机率很少。

(2)就业岗位少,缺少合适的工作岗位。目前工业园区已经开工的企业大部分是以技术密集型,本身用工较少,而且多数用的是专业型、技术精密型工人,如其亚铝业、明望塑胶等。

(3)园区工厂不愿招本地工。虽然凯里市政府对进驻企业招收本地失地农民进厂工作有优惠政策,但园区工厂一般都不愿招本地人,主要原因是本地工人难管理,工作时间随意性大。据用工人数较大的雅宝负责人介绍,雅宝现有工人1902人,本地工人却不到2%,原因是本地人离家近,有事无事都往家里跑;其次是苗族人热情好客,喜欢走亲访友和邀人到家里喝酒,经常请假和旷工,做不了几天就跑了。

(4)农民的思想观念难以转变。农民失地后,很多人很迷茫,对以后的生活一片空白,找不到工作又不愿从自身改变自己,对政府的再就业培训和再就业政策执观望态度。有的人不能准确的自我定位,存在“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观念,认为“低工资、重劳力、苦脏活”是外来民工的职业,自己从事这些工作很丢面子,就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失地农民能够再就业。

4.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一是由于修路和修建新厂房,挖山填地,森林植被被毁,水土流失严重;二是工业化进程中给园区农村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堪忧。

5.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

如何整合剩余的土地,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使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园区农民和政府所要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

三、恰当处理工业园区“三农”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园区工业化进程中加快推进的新形势下,要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工业园区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局限,牢牢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把“金钥匙”,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当前工业园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1.转变农民思想观念,让农民的思路活起来

首先要让农民摆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三分田园传家宝,子子孙孙免烦恼”的小农观念。要创造想富、敢富、善富的思想,要让园区农民认定“兴工兴商”才能致富这个道理,找到比耕田种地更有效益的出路,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其次是要促动农民洗脚上岸,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束缚,从纯农向亦工亦商亦农转变,拓宽农村群众的就业空间和致富机会。

三是加强对农民思想观念和择业方面的教育,使他们逐步走出陈旧就业观念的束缚,打破“等、靠、要”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树立起工作不分高低贵贱,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更好地实现再就业。

2.建立完善的失地农民社会综合保障体系

2.1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制度

从长远、规范的方向看,为失地农民建立社会保障是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的根本途径。要改变一次性货币安置为主的做法,可将征地补偿安置费的一部分发放给农民,保障其当前的生活需要,另一部分作为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专项资金。但是目前凯里市对园区农民的安置政策是“四个一”(即:一个地基(住房)、一个门面、一个就业、一个低保),以彻底解决拆迁后拆迁户的长远生计等问题。农民在建好新的住房后,政府给的安置补偿款已所剩无几,有的甚至还欠下了债务;政府给的就业指标是进园区工厂打工,由于前面所讲的诸多原因,当地农民普遍都做得不长久;在当今物价偏高的凯里,一个低保是不能养活全家人的,而所有的安置及补偿费都是一次性发放到农民手中,村里没有提留和集体经济,因此就谈不上有土地增值收益部分作为农民自己参保资金的来源。因此必须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为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提供政策上的保障;同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体系要考虑基金投资运营事宜,确保基金未来能够正常周转。为此可以交由一些金融机构经营管理,并引入竞争和监管机制来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2.2不断加大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

对于失地农民来说,就业是最好的保障。政府为了让失地农民转变成产业工人,就必须让他们在思想观念、劳动技能上适应和跟上城市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在城市中的赚钱本领,增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促进失地农民就业。我们要不断加大对失地农民的免费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扶持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可以根据本地实际开展民族民间技艺培训,“企业+培训+就业”培训和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失地农民再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创新培训方式,鼓励广大失地农民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化被动为主动,完善企业参与培训机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举办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操作技能。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扩大职业技能培训的内容和工种,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符合园区发展需要和社会要求。

2.3鼓励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拓展就业渠道

支持和鼓励被征地农民就业创业,拓宽被征地农民致富路子,可以通过采取多种方式扶持有条件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从而缓解大批量失地农民涌入社会所带来的压力,多方位拓展他们的就业渠道。凭借党的十八大的春风,大力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为创业农民申请低息小额贷款提供方便,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和转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此外,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失地农民发展个体经营,在对失地农民身份确定的情况才下,对从事与农业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可视具体经营活动享受涉农税收有关优惠政策;对在市场内销售自产或非自产农产品的,免征个人所得税;对无固定生产经营场所的流动性农村小商小贩,免于办理税务登记并免征各项税收,从而更好地支持他们通过创业而实现就业。使失地农民早日走出困境,使失土农民真正享受到城市扩张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带来的收益,从而与城市真正实现同步小康。

3.加强园区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八大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重视和防止工业园区聚集工业产业带来的工业污染问题,以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贯穿于工业园区的全过程,努力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进。

3.1强化环保意识,高度重视环保工作

结合我市的“创卫”“创模”“创优”活动,积极开展环保知识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制观念,形成高度重视工业园区环境污染的浓厚氛围。同时把环保工作纳入重要日程,建立健全工业园区环保责任制,强化领导、责任到人。

3.2加快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园区的生态建设,搞好园区绿化、软硬覆盖,种植抗污染或吸附工业废气比较强的树木和花草,园区内应有不少于20%的绿地面积。建立园区与居民之间的绿化隔离带和缓冲带。同时要创造条件加快园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争达到企业“三废”处理设施配套完善。

3.3严把项目入口关

在招商引资项目上,应鼓励和支持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产业进入园区发展。对那些技术落后、污染大且难于处理、降解的项目,只要达不到环保要求,即使经济效益再好,也不能通过和引进。对新、改、扩建项目应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持环保“三同时”原则,污染治理设施必须配套跟上,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

3.4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成立园区环境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管理人员,组织搞好培训,提高其依法管理能力。应加大环保执行力度,对园区的污染企业,勒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的或停止治理污染设施运行,偷偷排放污染物的企业,要依法查处,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要加强排污总量收费工作,为集中治理积累资金。

4.加快园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实现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应该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努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旅游观光带动现代农村服务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新跨越。

4.1加快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木材、医药产品深加工产业

4.1.1立足特色资源和特有工艺,以市场为导向,高质量地发展特色食品加工业。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特别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大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和广度,加大地方特色资源农产品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红薯、酸汤底料、大蒜、生姜、辣椒、茶叶等特色优质农产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支持发展肉类深加工。利用黔东南林区、牧草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现代养殖业,开展冷鲜牛羊、牛羊干等系列食品深加工。支持肉类加工企业建立规模化良种繁育场,与饲料生产企业、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通过特色食品的发展,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要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市场条件等方面因素,优先发展优势比较突出的产品,做到规模适度,确保产品特性,延伸产业链,建立产业体系,构建产业群体,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促进特色食品工业发展。

4.1.2木材深加工产业

坚持严格控制、适度发展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重点发展高档木质装饰贴面板、胶合板、木地板、复合地板、木质防火装饰贴面板等装饰材料产品,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对板皮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工成细木工板、活性炭等优质产品,提高木材利用率。

4.1.3加快中药材和天然香料规范化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以苗药为重点的现代中药、民族药产业,加快建设以民族药为主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加快形成药材——饮片——提取物——成药——生物肥料的现代中药产业链。

利用凯里丰富的天然芳香植物资源,大力发展具有特色资源优势的天然香料产业。积极推进市区香料企业退城进园、技改扩能,努力提高科技含量,加大深、精加工力度,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如现代生物技术、催化技术、高精分析技术等,着力提高加工技术,深度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4.2创新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依托苗族特色文化和香炉山、园区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大力发展农村餐饮、娱乐、旅游、观光、生活体验等功能一体化的休闲农庄、示范村。带动农村餐饮、运输、住宿等服务业发展,促进城乡交流、实现园区一二三产业互动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

[2]《凯里市炉山循环经济区建设规划情况》

[3]潘光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10

[4]凌耀初等.《都市农业产业定位问题研究》2012.05

三农问题调研例4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33316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在进入21世之后,综合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经济与科技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无疑为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当中的各个领域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动力。就我国经济发展来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其内部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对四川三农问题突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讨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1三农问题概述

三农并不是一个新词汇,其基本问题已经由来已久,针对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三农问题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改善,反而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发严重。虽然无论是政府还是相关的学术者都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且提出了众多的解决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解决方法大多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使得三农问题从根本之上得以解决。而由此所形成的三农问题困境,也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着鲜明的阻碍作用[1]。

1.1三农内容

所谓的三农问题主要包含了关于农业的3个方面内容。即经常所提到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而这3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就不能做到协调发展,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会变成变成一个幻想[2]。

1.2三农问题的基本表现

粮食一直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保证,也是我国农业事业的中心任务。继20世纪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的粮食存量就在不断增长。很多人认为,粮食问题在20世纪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在2014年,粮食价格的飞速爆长,使得物价进一步增长。而粮食不足的问题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眼中。就农业增长问题来说,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增长缓慢与增长结构不合理。所谓的农业问题其实也就是粮食安全问题与农业增长问题。农村问题则是经济问题与政府宏观调控问题。农民的问题主要就是收入问题[3],一般情况下,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为2个方面: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统计结果显示,2013—2015年3a间,农村家庭的经营性收入由原本的70%下降到了67%,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4]。

2四川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

2.1典型性

四川是1个人口大省,省内人口近几年一直停留于全国前3位。而其中的农业人口更是占据了70%以上。但其省内的可用耕地却十分少,加之四川的农民经济水平普遍偏低,很多的本地人口都选择出门务工来增加收入。由此不难发现,四川地区的三农问题十分典型,可以说是我国三农整体问题的一个缩影。

2.2区域性

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当地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使得四川成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无论是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其它粮食的产量上,一直居于我国前列,经济总量也是西部地区的第1名[5]。

2.3不平衡性

四川是一个多地貌大省,省内的农业产区包含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攀西山5个地方,而这也导致了四川省的各类经济发展不均衡。并且四川省内的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也较大。成都的居民收入往往高于其它地区。

3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笔者看来,四川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基本意义不仅仅在于三农问题之内,更在于三农问题之外,不仅仅在区域之间,更在于区域之外。

3.1以工业促进农业

3.1.1从小农经济到市场化经济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宝贵意见。在任何国家的工业发展初期阶段,都需要农业的支持,这是一个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应该明确的是,其经济主体仍然应该是农业。工业的迅速发展并不一定就会对农业的发展进行补偿。实际上,就四川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其所具有的小农经济市场,在现阶段工业化的市场当中都是十分吃亏的。所以只有实现了农业体制市场化,才可能按照市场的基本方式,促进生产效益向农村进行流动。这才是从制度之上实现“以工业促进农业”。

3.1.2农工商协调发展

从传统的发展角度来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一传统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明了农工商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并存性。而只有做到农工商协调发展,才可以真正地发挥他们之间的优势。就四川本土而言,其发展过程当中更加的重视工业,虽然并不能说其不重视农业,但是对于农业的发展力度也是十分的有限。而四川发展最为明显的1个问题就是忽视商业发展。并且四川内部也缺少工农协调的服务业发展。例如城乡的金融投资渠道与服务,城乡的土地公开市场等。而这些都是农业市场化所必需的内容,也只有商业活了,农工之间的渠道才会更加的通畅。

3.2以城市带动乡村与城乡一体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数量要比城市人口的数量大得多,想要在短时间内对农村实现万象更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相应的手段实现农村发展的快速进步并不是天方夜谭。因此可以采用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策略,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但也不能将这种方式的发展流于形式,“见物不见人”。而是应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农民的根本意义上考虑问题。

经济的基础决定了上层的建筑,所以农村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村的社会制度。要想改变农村发展的基本现状,就要立足于农村问题,改变农村的经济制度。而农村的经济制度说道底就是土地制度。国家根据现阶段的农业情况,已经提出了新策略,所以要在新制度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建设新型的农村社会。

4结束语

三農问题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三农问题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但是在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之上,其实并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理论,规划者所要具有的就是站在一个客观角度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而不是站在原有立场之上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分析,并且还要有对于矛盾冲突的必要洞察力。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仍然严重,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冯佺光.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钱德元.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冯献.长江流域“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三农问题调研例5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167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在进入21世之后,综合国力有了全面的提升。经济与科技等方面的共同发展,无疑为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与社会当中的各个领域发展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动力。就我国经济发展来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其内部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对于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很大影响。因此,对四川三农问题突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讨有着鲜明的现实意义。

1 三农问题概述

三农并不是一个新词汇,其基本问题已经由来已久,针对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三农问题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得到改善,反而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越发严重。虽然无论是政府还是相关的学术者都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且提出了众多的解决方法。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解决方法大多是治标不治本。并没有使得三农问题从根本之上得以解决。而由此所形成的三农问题困境,也成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协调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着鲜明的阻碍作用[1]。

1.1 三农内容

所谓的三农问题主要包含了关于农业的3个方面内容。即经常所提到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而这3个方面的问题,也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就不能做到协调发展,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会变成变成一个幻想[2]。

1.2 三农问题的基本表现

粮食一直是我国人民赖以生存的保证,也是我国农业事业的中心任务。继20世纪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我国的粮食存量就在不断增长。很多人认为,粮食问题在20世纪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但是在2014年,粮食价格的飞速爆长,使得物价进一步增长。而粮食不足的问题重新出现在了人们眼中。就农业增长问题来说,其主要的表现就是增长缓慢与增长结构不合理。所谓的农业问题其实也就是粮食安全问题与农业增长问题。农村问题则是经济问题与政府宏观调控问题。农民的问题主要就是收入问题[3],一般情况下,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为2个方面: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统计结果显示,2013―2015年3a间,农村家庭的经营性收入由原本的70%下降到了67%,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4]。

2 四川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

2.1 典型性

四川是1个人口大省,省内人口近几年一直停留于全国前3位。而其中的农业人口更是占据了70%以上。但其省内的可用耕地却十分少,加之四川的农民经济水平普遍偏低,很多的本地人口都选择出门务工来增加收入。由此不难发现,四川地区的三农问题十分典型,可以说是我国三农整体问题的一个缩影。

2.2 区域性

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之当地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使得四川成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无论是农作物的产量还是其它粮食的产量上,一直居于我国前列,经济总量也是西部地区的第1名[5]。

2.3 不平衡性

四川是一个多地貌大省,省内的农业产区包含了平原、丘陵、盆地、高原、攀西山5个地方,而这也导致了四川省的各类经济发展不均衡。并且四川省内的不同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也较大。成都的居民收入往往高于其它地区。

3 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笔者看来,四川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其基本意义不仅仅在于三农问题之内,更在于三农问题之外,不仅仅在区域之间,更在于区域之外。

3.1 以工业促进农业

3.1.1 从小农经济到市场化经济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宝贵意见。在任何国家的工业发展初期阶段,都需要农业的支持,这是一个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应该明确的是,其经济主体仍然应该是农业。工业的迅速发展并不一定就会对农业的发展进行补偿。实际上,就四川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说,其所具有的小农经济市场,在现阶段工业化的市场当中都是十分吃亏的。所以只有实现了农业体制市场化,才可能按照市场的基本方式,促进生产效益向农村进行流动。这才是从制度之上实现“以工业促进农业”。

3.1.2 农工商协调发展

从传统的发展角度来讲“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这一传统的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说明了农工商三者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与并存性。而只有做到农工商协调发展,才可以真正地发挥他们之间的优势。就四川本土而言,其发展过程当中更加的重视工业,虽然并不能说其不重视农业,但是对于农业的发展力度也是十分的有限。而四川发展最为明显的1个问题就是忽视商业发展。并且四川内部也缺少工农协调的服务业发展。例如城乡的金融投资渠道与服务,城乡的土地公开市场等。而这些都是农业市场化所必需的内容,也只有商业活了,农工之间的渠道才会更加的通畅。

3.2 以城市带动乡村与城乡一体化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民的数量要比城市人口的数量大得多,想要在短时间内对农村实现万象更新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通过相应的手段实现农村发展的快速进步并不是天方夜谭。因此可以采用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发展策略,改变农村的发展现状。但也不能将这种方式的发展流于形式,“见物不见人”。而是应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农民的根本意义上考虑问题。

经济的基础决定了上层的建筑,所以农村的土地制度决定了农村的社会制度。要想改变农村发展的基本现状,就要立足于农村问题,改变农村的经济制度。而农村的经济制度说道底就是土地制度。国家根据现阶段的农业情况,已经提出了新策略,所以要在新制度与国家的宏观调控之下,建设新型的农村社会。

4 结束语

三r问题关系着我国的未来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三农问题是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但是在三农问题的制度创新之上,其实并不需要太多高深的理论,规划者所要具有的就是站在一个客观角度对现有问题进行解决,而不是站在原有立场之上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分析,并且还要有对于矛盾冲突的必要洞察力。虽然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仍然严重,但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参考文献

[1]冯绻.公共选择下的山区农村经济协同发展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钱德元.区域发展中的二元经济结构优化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三农问题调研例6

一、全乡脱贫攻坚总体情况

(一)全乡脱贫攻坚工作正处于关键时期。未脱贫11户37人,全乡贫困人口发生率下降到0.5%。经过统计,2019年全乡贫困户人均收入达到xxx元,目前加大转移就业力度和发展种植业成为我乡脱贫增收的关键举措。

(二)围绕就业和扶志扶智工作调查情况

1、产业方面:产业发展还比较单一,没有龙头企业带动,还处在销售原产品阶段,没有很好的带动农户增加收入,如:2018年由于红枣后期管理不力,造成红枣水分太高,收购商来了还几波,没有一个愿意收购,最后只能压低价格,每公斤3-4元卖掉,与其他乡镇相比价格低了2元左右,最终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人均收入减少了500元左右,影响了脱贫的质量。如:2018年大力发展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全乡托养羊2800只左右,贫困户与养殖大户签订了托养协议,由于统筹考虑不周全,一是养殖大户的饲草地没有给予充分的保障,没有足够的青储饲料。二是牲畜的养殖方法及防疫工作没有跟上,导致新出生的羊羔死亡率达到30%,养殖大户的利益受损,给农户的分红无法保证,后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才挽回局面,本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却差一点办成坏事。如:庭院经济建设项目,按照地区“一个拱棚、一菜地、一架葡萄、几颗果树”庭院经济模式进行建设,给农民指导庭院发展力度不够,共建设650个葡萄架,其中没有葡萄的有200个,没有按照地委的要求建设葡萄架的目的是为了增收尔不是美观,在统筹谋划上不够。

2、扶志扶智方面: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农民外出务工、自主创业、主动谋发展的内生动力已经明显增强,但个别农民仍然有“等、靠、要”思想。

二、突出问题及成因分析

身为党委副书记、扶贫书记问题的产生与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稳定和脱贫攻坚是当前的重点工作,党中央、自治区、地委、县委多次召开脱贫攻坚安排部署会议,强调脱贫攻坚的重要性,特别是要到2020年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要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对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的艰巨性、繁重性认识不到位,昂格特勒克乡作为深度贫困乡,脱贫攻坚任务重,自己作为分管扶贫的领导,在思想认识上不到位,在工作执行上与上级的要求还有偏差。导致每次检查,工作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项目实施不精准,资金监管不到位,扶贫牛羊卖掉的问题还有不少。

二是政策理解不到位。自己作为分管扶贫的领导,有时候以工作忙为借口,放松了对脱贫攻坚应知应会的学习,对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下发的文件要求没有静下心深入研究,在弄懂吃透文件精神方面没能够用心用力。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乡村两级扶贫干部的培训学习有所放松,致使扶贫工作落实不到位。如:以文件落实文件,没有认真理解领会,只是转发下去,执行效果差。

三是督导检查不到位。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由于忙于办公室日常工作,存在下村督导检查不到位。如:工作安排的多,督促的少,督查问效不够,尤其深入各村指导检查质量不高。致使各村在一户一档、帮扶手册填写不规范方面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四是项目监督管理不到位。如:2018、2019年入户项目较多,涉及的贫困户、贫困村较多,加之扶贫干部少,没有对项目实施进度进行监督检查,致使庭院经济建设项目、棚圈建设项目建设进度缓慢,个别贫困户存在棚圈闲置的现象。

五是工作要求标准不高。在开展工作中,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对工作要求标准不高,质量标准低,对干部要求不够高。

六是贫困户扶智扶志工作仍需加强。虽然所有农户可以实现每日吃到米面肉菜,每个季节至少有3套换洗衣物。但仍然有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群众出现坐、等、靠、要的思想,扶贫扶出了懒汉,贫困光荣、争当贫困户现象出现;漫灌式、必灌式的扶贫依然存在;而饥饿式、欲望式、奖励式的扶贫工作机制还在进一步探索中。部分贫困群众通过勤劳致富摆脱了贫困,但还有个别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想法,再加上贫困群众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就业能力有待提高。

四、工作措施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作为主抓扶贫的副书记,为确保我乡今天顺利稳定脱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抓党建促脱贫工作。进一步深入贯彻关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地委和县委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结合乡党委工作安排和村工作实际定期组织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专题会议,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对扶贫工作进行具体安排,对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判解决,进一步建强基层党组织,调动一切力量,始终坚持脱贫攻坚是全乡第一民生工程,深刻认识打好脱贫攻坚战是政治任务,以实打实、抓落实的工作态度,全面统筹推进,坚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二)把好攻坚方向,强力推进项目进度。对各项目严格制定实施方案,倒排工期、抓进度、保质量,确保项目如期完成建设,全面发挥应有效益。

三农问题调研例7

一个健康、完整的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投入是资金投入的主渠道。而现有金融体系在为农村服务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3.农村金融服务环境较差,金融生态断裂。由于社会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农村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金融机构考察其财务状况和信贷条件较为困难,同时贷款需求总体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使农业地区需求量大、亟须支持的大额农户、个体公商户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小城镇建设贷款、水利建设贷款等难以形成需求。另外,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尚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处于零散分布状况。

4.民间借贷缺乏规范,金融风险加大。民间借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但良莠不齐,同时,也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正确引导,其风险、隐患日益凸现,由此引发的经济纠纷呈上升态势,间接殃及社会稳定;另外,民间借贷不规范,无借据、合同,缺乏担保,隐蔽性强,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坑蒙拐骗在所难免,甚至引发刑事案件;民间借贷利率一般高于同档次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风险集中,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此外,影响金融宏观调控。民间借贷活动在高利率的吸引下,易诱发大量资金以现金形式流出金融机构,加大现金“体外循环”,造成金融信息失真,干扰央行对社会信贷总量的监测。民间借贷投向具有一定的趋利性、盲目性,资金流向与国家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不能配套,使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落实效果不佳。

5.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二、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下,现行农村金融体系需要积极地进行变革和创新,适应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农户、乡村企业多样化、多层次金融需求

三农问题调研例8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综合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所以说,提高农民收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本文主要研究当前农民增收难的原因,然后提出增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对贫穷地区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研究的现状:

农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自1998年“三农”问题提出之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加强了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注,人们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大家一致认为: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要解决现在的“三农”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林毅夫,2019)。如何解决农民增收困难这一问题呢?有学者认为农民收入问题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问题,也非“三农”问题所能涵盖,而是一个越来越多地和非农就业问题相关联的问题。农民增收问题的核心就变成了如何解决农民的非农就业问题(张车伟等,2019)。一些学者认为国家要通过政策、金融等手段把资金引导到农村,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领域为农民增收开辟第四条渠道(徐祥临,2019)。还有学者认为调整农业组织结构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王乃学,2019)。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在2019年9月22日中国信息化推进大会上提出,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村劳动力人口,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众多学者对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进行的研究当中,有人强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有人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对目前农产品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局面,国内市场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是有限的。一些学者的研究认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应并不是增加农民收入。有的把农业结构调整的经济效应总结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宋洪远等,2019)。有研究表明,农业结构调整在微观层面上对农民收入产生效应,但在宏观层面则没有效应(王萍萍,2019)。也有学者将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作用归于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而对整个国家的农业总量扩大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张明林等,2019)。还有学者认为,中国行政体制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民增收效应的发挥(谭秋成,2019)。另有学者认为,近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市场化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的货币化程度;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农产品市场交易量不断扩大,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收入始终保持增长;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现金纯收入增长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李国祥,2019)

研究目的和意义:

毕节市总人口712万(2019年统计),其中93.8%是农业人口。这样一个农业大市,既要千方百计增加毕节市的农民收入,又要下大力气保护和提高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论文依据贵州省统计资料和毕节市统计资料,通过对毕节市农民收入变化态势的深入分析,找寻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提出毕节市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为未来毕节市农村、农业发展找准方向,进而为边远贫穷地区的农民增收提供参考,对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研究内容(内容、结构框架以及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加大,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日趋突出。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而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是综合反映农村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标志。农民收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方针的贯彻落实,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像毕节地区这样的落后山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框架结构:

第一章绪论

1.1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2)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1.1.1前言

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内研究现状

1.2.2国外研究现状

1.3主要研究内容

1.4研究分析方法

1.4.1共性分析和个性分析

1.4.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第二章毕节市农民收入变化态势分析

2.1毕节市农业概况

2.2毕节市农民收入的变化及特征

2.2.1低水平快速增长阶段

2.2.2高速增长阶段

2.2.3平稳增长阶段

2.2.4下滑回落阶段

2.2.5滞涨性恢复性增长阶段

2.3毕节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变化分析

2.3.1城市居民收入高速增长

2.3.2城市居民收入差距巨大

2.3.3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开始扩大

2.3.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偏小

2.4农民人均纯收入来源结构考察

2.4.1传统农业收入比重有所回升

2.4.2劳务收入比重快速上升

第三章影响毕节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分析

3.1结构性因素

3.2素质性因素

3.3市场性因素

3.4灾害性因素.

3.5闲置性因素

第四章毕节市农民增收的对策与建议

4.1农业区域结构调整

4.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2.1种植业结构调整

4.2.2畜牧业结构调整

4.2.3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

4.3增强农业科技含量

4.4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五章结论参考文献

三、研究重点和难点:

1. 研究重点

(1) 当前农民收入的现状及增收难的原因

(2) 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2. 研究难点

(1) 关于农民收入的现状和增收难的原因

研究方法、手段:

1、共性分析和个性分析。

农民收入问题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研究农民收入,一方面要分析农民收入变化的普遍性规律,即农民收入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又要分析它的个性特征,即毕节市的农民收入变化规律。

2、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农民收入问题可以通过农民的收入变化来定量的进行比较,但是有些潜在的投入是不可以量化的,对这些不能量化的指标进行分析就需要一些统计分析方法,从中找出不同的规律。

三农问题调研例9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对农业越来越重视,特别是,进入 21 世纪,我国加入 WTO 后,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2006 年 1 月 1 日《农业税条例》的废止,2004—2010 年、2011—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均以农业为主题。在国家重视程度不断加强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到 2015 年,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农业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同样面临突出的问题。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落后,农民收入依然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农村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可选择性增多,第二、第三产业的高速增长,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大量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使得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数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为城市带来充足的劳动力,但是农业收益较低,尤其是粮食种植业收益更低,不能把优质的劳动力资源留在农业,同时农村土地抛荒、农村土地流转的非粮化、非农化现象突出。更重要的是国家实施多年的农业补贴的效率不增反降。1如果农业的这种现状继续发展会不会影响到农业的基础地位,甚至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这是一个值得思考与探讨的问题。

是什么原因导致我国农业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农业领域深化改革必须面临的问题。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相关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配置不平衡,解决问题就是通过改进相关法律制度,以达到相关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配置平衡、协调。市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共同起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如果市场经济中的哪一领域存在突出问题,说明市场和政府的作用没有协调好,或者说政府没有较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也就是说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没有运用好。农业补贴是国家利用财政资金支出手段对农业产业领域的资源配置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行为,农业补贴的实施是依据国家的有关农业补贴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国家对农业产业的宏观调控存在问题,说明有关农业补贴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不合理,导致农业补贴实施过程中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配置的不合理。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律规范是客观存在着的现实经济关系的集中反映,具有调整经济生活,规范经济行为,维护经济秩序,组织、管理、服务经济活动的功能。”

农业补贴法律制度是客观存在着的农业生产现实的集中反映,农业补贴的法律制度具有调节农业生产,规范农业补贴工作的实施,服务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作用。农业补贴的法律制度是对国家利用财政支出手段实施农业补贴的宏观调控行为进行规范和确认的经济法规。对农业补贴实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就是要找出农业补贴的哪些领域和哪些方面存在权利和义务配置的不合理,以及导致权利权利和义务配置不合理的法律方面的原因,提出改进权利和义务配置协调、合理的建议及对策。

二、研究内容

对农业补贴实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首先要找到农业补贴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相关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配置不平衡,解决问题就是通过改进相关法律制度,以达到相关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配置平衡、协调。从法学的方面对农业补贴实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目的,其实质就是要调查与农业补贴相关的法律制度及及政策的实施现状,调查农业补贴的实施是否实现了立法的意图和目的,或者说调查研究与农业补贴相关的法规及政策的实施效果。对农业补贴实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就是通过调研资料来评价农业补贴的实施效果,那么,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农业补贴的实施效果或者说从哪些方面去进行调研分析成为本文首要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从哪些领域和哪些方面找出农业补贴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配置不合理,以及导致权利权利和义务配置不合理的法律方面的原因,提出改进权利和义务配置协调、合理的建议及对策。

对于用什么标准或者说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农业补贴的实施效果,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生产经营者和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农业补贴的了解程度,二是中央及地方政府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是否履行和遵守了农业补贴相关法规及政策规定的义务,三是农业补贴的功能及目的是否实现,对于以上第一方面来说,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农业补贴的种类、内容、目的的了解程度。对于以上第二方面来说包括地方政府是否已经积极履行了农业补贴的的相关义务,农业补贴资金有没有存在被挪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是否充足,相对来说,地方政府更愿意对农业的哪些部门进行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经营者有没有存在骗取农业补贴资金的问题。对于以上第三方面的来说,主要是指农业补贴应当具有的功能及目的是否实现,主要包括农业基础实施是否得以完善,农民的积极性尤其是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是否得到有效激励。

实质上,本文中笔者力图调查研究农业补贴当中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在有关农业补贴的权利义务的配置,二是政府与市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配置,三是从事农业,尤其是从事粮食种植业的农民权利义务的配置。因为,农业补贴的财政资金的投入既有中央政府的投入也有地方政府的投入,这就关系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应当由哪一级政府对农业投入更为合理,地方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意愿,地方政府有没有挪用农业补贴资金的问题。农业补贴要能够很好地实现其目的和功能就需要与农业补贴相关的法律制度恰当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于市场能够很好调节的领域,政府除发挥监管作用外,尽量少干预或者不干预。农民对农业补贴的了解程度是农民主张其补贴权益的前提,农民主张救济其正当权益是关系到公平公正的问题,使农民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得到合理保障,防止农业补贴中的骗补行为也是关系到公平公正的问题。因此,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农业补贴实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出我国农业补贴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农业补贴存在问题的法律方面原因最终提出改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建议和对策,以力求实现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改善农业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研究方法

本论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直接深入贵州省主要产粮县市,对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工作人员以及农户进行调研,对收集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并结合三种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研究归纳总结。

(一)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官网进入中国知网搜集相关期刊论文、博硕论文、报纸等与农业补贴相关的电子文献,同时在学校图书馆和贵州省图书馆查阅有关农业补贴的资质文献。在搜集好有关农业补贴的文献后对其进行筛选分析,作为本论文研究的基础。

(二)实证研究的方法,本论文主要采用调研的实证研究法,以贵州省为例对农业补贴实施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问卷调研,不仅对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同时也对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调研,总结出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归纳总结的方法,对农业补贴调查问卷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分析农业补贴实施问题,归纳出农业补贴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运用经济法的相关知识,分析导致农业补贴实施存在问题的法律方面的原因,提出完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农业补贴问题研究得较晚,在 21 世纪之前,在国内对农业补贴的研究还是一个前沿问题,进入 21 世纪在中国加入 WTO 之后,国内很多的学者对农业补贴进行研究,到目前为止对农业补贴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成果。但是学者们多是从经济学和农业经济管理方面进行研究,从法律角度研究很少,在法律方面研究的有主要集中在国际经济法领域,从经济法方面进行研究的非常少。

国内最早对农业补贴进行研究较为知名的学者有朱希刚老先生。之后有程国强、王传丽等,程国强认为 WTO《农业协定》对削减发达国家实施农业补贴只能取得有限成果,WTO《农业协定》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王传丽从国际经济法角度对 WTO《农业协定》以及农产品贸易相关的规则协定进行研究,同时从相关国际法规则对农产品贸易产生的影响以及国内的相关法律规则如何与 WTO规则相协调进行了仔细分析。王玉帅在其博士论文《WTO 框架下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研究》中指出为了保护我国农业生产者利益,促进农业的持续发展,在下轮农业谈判中,我国应当积极争取对我国有利补贴事项。

其他学者还从农业补贴概念的界定、以及我国农业补贴法制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如,如黄河教授认为,农业补贴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的的目的,一是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就包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服务等财政支出;二是保障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另外,高峰等学者指出农业补贴是指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等相关环节进行的财政转移支付,换句话说政府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在预算内对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补贴,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入,促进农业基础设施的完善,弥补市场机制对农业生产领域资源优化配置的不足。还有其他学者建议建立农业补贴专门法律制度,如王华巍、李鹊、何宇鹏等。刘莎依据 WTO《农业协议》提出我国“黄箱”补贴、“绿箱”补贴与“蓝箱”补贴的具体农业补贴制度的内容,使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和 WTO 的各项规则相融合。

国外学者的研究著作多集中在农业补贴对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例如 Kym Anderson 等。Mitsuo Matsushita 对 WTO 框架下的农业补贴规则做了详尽的分析。有的作者则分析本国农业补贴政策可能面临的合规性挑战,例如RandySchnepf 和 Jasper Womach 。还有学者就农业补贴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地位的影响进行研究,例如 David Bailey 和 Ivan Roberts ;在 WTO 领域,JohnJackson 的著作解释了国家主权与 WTO 规则的关系;很多外国学者对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例如 Brian Tamanaha 和 L. Friedman 等。应该说相关学者们在实施农业补贴的理论基础、农业补贴的支持水平、农业补贴制度的演变与变迁、国内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完善方法、农业补贴制度的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等方面研究对我国农业补贴法律构建与完善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但是这些研究多数仅仅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往往缺乏的大量充分的调研资料为依据,学者们提出的农业补贴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法律方法和途径是否符合实际依然是一个未知问题。尤其多数学者都是国际经济法的角度去研究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如何与 WTO 规则相结合,而在我国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内容本身如何设计才能使农业补贴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如何处理农业补贴实施过程中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如何处理在农业补贴的支出中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关系到农业补贴根本问题的研究几乎没有,采用调查研究法方法进行研究的也很少。

第一章  农业补贴实施问题调研情况统计

一、农业补贴相关基本概念

(一)农业补贴的概念

在我国《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有关农业的法律当中与农业补贴相关的内容,并没有使用农业补贴的词语进行表述,而是使用保障、支持、补助等词汇。

农业补贴这一词语多出现在有关农业的政策性文件当中,对于农业补贴的概念,我国学者在相关文章作出了界定,如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黄河认为:“一般意义上的农业补贴指的是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即国家为了实现特定的农业产业政策目的而将财政收入依法定的标准和方式转移给特定的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国家行为。”

笔者赞同黄河教授对农业补贴概念的表述,同时笔者认为农业补贴是国家利用财政支出手段,对农业领域的资源配置进行宏观调控的政府行为。农业补贴概念的外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补贴包括:首先,国家现实和潜在的财政资金的支付,如对农业产业和项目的无息和低息贷款、农业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对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的贷款担保等;其次,国家税收的优惠,如减免农业税等;再次,政府提供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服务等一般公共服务等。狭义的农业补贴的概念指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国家无偿性财政资金的拨付,如,农业灾害补贴,农业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等。在本文当中的农业补贴的概念笔者使用的是广义的农业补贴的概念。

(二)实施农业补贴的目的

对于农业补贴的目的,我国学者在有关文章提到,如黄河教授认为,农业补贴主要有一下两个方面的的目的,一是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这就包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服务等财政支出;二是保障和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如农业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收入补贴,农业自然灾害救助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等等。

保障农民的收入水平是美国的等发达国家实施农业补贴的主要目的之一,2014 年美国通过新的农业法案实施农产品价格损失计划、农业经营风险覆盖计划,农业灾害援助的方面保障农民的收入水平。

其他学者,如毛智勇、高平提到我国种粮农民收入补贴应以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弥补种粮农民的收入水平为目的。

笔者认为国家实施农业补贴的根本目的是要使粮食安全得以保障,要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就要实现以下几个目的,主要包括提高农业的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等,因为,只有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水平较高,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才会提高;只有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有效激励,农民才会把劳动力等资源投入到农业产业。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缺乏科技支持,农业缺乏足够的劳动力,农业产业将不会得以健康发展,将会危及到国家的粮食安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安全的环境是政府的基本义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提供安全经济社会环境的重要内容。

(三)农业补贴法律制度及其内容

从法学方面对农业补贴实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其实质上就是对农业补贴有关的法律制度的实施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要实现这一研究目的首先要明确与农业补贴相关的法律制度有哪些。

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专门用于规范政府实施农业补贴的法律制度,农业补贴的实施依据的国内法主要包括《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法律,这些法律当中有关农业补贴只作了原则性规定,在我国农业补贴的具体实施主要依据中央有关农业补贴的政策性文件。我国是 WTO 的成员国,我国农业补贴的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性文件都要遵守 WTO 相关协议中关于农业补贴的规定。

尽管在 2013 年 12 月,WTO 第九届部长级会议(巴厘岛会议)就多哈回合“早期收获”(Bid to“Harvest”)协议达成一致,但多哈回合“早期收获”仅选择了一些技术性比较成熟、涉及政治敏感度较低的一些议题,先行达成的决定草案,对于有关农业补贴的国内支持和市场准入等实质性内容依然被搁置,延期谈判。目前在国际法方面规范农业补贴的主要有 WTO《农业协定》。WTO《农业协定》在1986 年 9 月至 1994 年 4 月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通过, WTO《农业协定》规定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出口补贴、国内农业支持等方面内容。在市场准入方面规定了WTO 成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当承诺逐步降低关税;在出口补贴方面,在基期内(1988-1990)实施出口补贴的成员必须就减少补贴作出承诺并列入减让表,没有实施出口补贴的农产品不得实施出口补贴,中国在加入 WTO前没有对出口农产品实施补贴,因此在入世后也不能实施农产品出口补贴;在国内补贴支持方面,把国内补贴分为绿箱补贴、黄箱补贴、蓝箱补贴。绿箱补贴指补贴措施的实施对农产品贸易没有扭曲作用或者是扭曲作用很小,这些补贴措施包括一般服务、粮食安全公共储备、国内粮食援助、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不挂钩的收入支持补贴、自然灾害救济支付、环境计划下的支付和贫困地区援助补贴。对于绿箱补贴,《农业协定》不要求成员承诺减让,也就是《农业协定》对 WTO成员实施的绿箱补贴没有限制。黄箱补贴指补贴措施的实施对农产品生产和贸易具有严重的扭曲作用,黄箱补贴主要包括价格支持补贴、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生产投入补贴和利息补贴等。对于黄箱补贴,《农业协定》要求成员进行削减,而削减的依据是综合支持量和综合支持总量,根据《农业协定》第 1 条,综合支持量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示的、有利于基本农产品生产者的对某一农产品提供的年度支持水平,或指有利于一般农业生产者的非特定产品支持并不可免除削减的支持;综合支持总量则是有利于农业生产者的所有国内支持的总和,即所有基本农产品的综合支持量、所有非特定产品的综合支持量以及所有农产品支持等值的总和。

《农业协定》要求各成员计算基期(即 1986 年一 1988 年)综合支持总量并将其写入其减让表第四部分第 1 节中。各成员以基期综合支持总量为基准进行削减,并依据削减后的最终综合支持总量和年度综合支持总量作出承诺,如果某一成员没有做出综合支持总量的承诺,则其只能在微量支持允许水平的范围内提供黄箱支持。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于黄箱支持补贴只享有 8.5%的微量允许支持水平,微量支持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不超过农业或农产品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微量支持不计入现行综合支持总量之中,微量支持不需要削减。需要强调的是各种农产品被允许的微量支持是以该种农产品的生产总值为计算依据,不能把各种农产品被允许的微量支持总量累加到某种农产品或某几种农产品当中。

二、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背景和调研目的及内容

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我国许多专家和学者就在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关系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见解,如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在《市场经济与依法治国之我见》一文提到:“在中国发展市场经济,首先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里面要讲政治,要算经济账,还要有法治;二是要用法律划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是市场行为的‘裁判员’,企业是市场的‘运动员’,两者的角色分工不同,不能混同。运动员也应该分类,有的是跑长跑的,有的是短跑,还有的游泳,不能哪里有便宜可占就到哪里去比赛;三是要更加强调把促进公平、正义作为政府的基本价值追求。”

对农业补贴实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首先要找到农业补贴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法律的角度来看,问题的存在都是由于相关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配置不平衡,解决问题就是通过改进相关法律制度,以达到相关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的配置平衡、协调。从法学的方面对农业补贴实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目的,其实质就是要调查与农业补贴相关的法律制度及及政策的实施现状,调查农业补贴的实施是否实现了立法的意图和目的,或者说调查研究与农业补贴相关的法规及政策的实施效果。对农业补贴实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就是通过调研资料来评价农业补贴的实施效果,那么,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农业补贴的实施效果或者说从哪些方面去进行调研分析成为本文首要解决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从哪些领域和哪些方面找出农业补贴存在的权利和义务配置不合理,以及导致权利权利和义务配置不合理的法律方面的原因,提出改进权利和义务配置协调、合理的建议及对策。

对于用什么标准或者说从哪些方面来评价农业补贴的实施效果,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生产经营者和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农业补贴的了解程度,二是中央及地方政府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是否履行和遵守了农业补贴相关法规及政策规定的义务,三是农业补贴的功能及目的是否实现对于以上第一方面来说,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农业补贴的种类、内容、目的的了解程度。对于以上第二方面来说包括地方政府是否已经积极履行了农业补贴的的相关义务,农业补贴资金有没有存在被挪用,中央及政府是否对农业的投入是否充足,相对来说地方政府更愿意对农业的哪些部门进行资金投入;农业生产经营者有没有存在骗取农业补贴资金的问题。对于以上第三方面的来说,主要是指农业补贴应当具有的功能及目的是否实现,主要包括农业基础实施是否得以完善,农民的积极性尤其是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是否得到有效激励。

实质上,本文中笔者力图调查研究农业补贴当中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在有关农业补贴的权利义务的配置,二是政府与市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配置,三是从事农业,尤其是从事粮食种植业的农民权利义务的配置。因为,农业补贴的财政资金的投入既有中央政府的投入也有地方政府的投入,这就关系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应当由哪一级政府对农业投入更为合理,地方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意愿,地方政府有没有挪用农业补贴资金的问题。农业补贴要能够很好地实现其目的和功能就需要相关制度恰当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对于市场能够很好调节的领域,政府除发挥监管作用外,尽量少干预或者不干预。农民对农业补贴的了解程度是农民主张其补贴权益的前提,农民主张救济其正当权益是关系到公平公正的问题,使农民尤其是种粮农民的收入得到合理保障,防止农业补贴中的骗补行为也是关系到公平公正的问题。因此,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农业补贴实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找出我国农业补贴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农业补贴存在问题的法律方面原因最终提出改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的建议和对策,以力求实现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的合理配置,改善农业产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情况

1.调研对象和时间

本文所采用的调查问卷由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精心设计制作,调查对象为贵州省主要产粮大县的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业补贴工作管理和服务机构。

2.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1)全面性原则。由于农业补贴实施问题不仅关系农民等农业生产者,还关系到负责农业补贴工作的相关管理机构,农业补贴的实施范围不仅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还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服务等领域,而各个领域之间又存在作密切的关联,所以,调查问卷涉及的面较广。 

(2)重点突出原则。  调查问卷的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生产经营者和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对农业补贴的了解程度,二是中央及地方政府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是否履行和遵守了农业补贴相关法规及政策规定的义务,三是农业补贴的功能及目的是否实现。

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法治建设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及支持责任的关系,市场主体之间公平公正的关系。因此,对农业补贴的实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笔者在设计调查问卷的问题时,又重点突出够正确反映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政府、公平公正关系的问题及选项。以达到正确揭示农业补贴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农业补贴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开放和封闭相结合的原则。为了充分了解农业补贴的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笔者

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对于一些问题没有事先拟定好问题答案的选项,而是让应答者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为保证调查问卷的客观性,笔者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大部分题目都采用了封闭式方式,设计好问题后事先拟定了问题答案的选项。 

(三)调查问卷的指标构成

本论文对农业补贴实施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由于调研对象的不同,分为农业生产经营者调查问卷和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调查问卷,在两类调查问卷中都设置了“对农业补贴的种类和目的的了解及认识、政府和农民履行农业补贴义务现状及建议、农业补贴功能的实现程度”三个一级指标。在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调查问卷中:在对农业补贴的种类和目的的了解及认识一级指标下设 9 个二级指标,在政府履行农业补贴义务现状及建议一级指标下设 2 个二级指标,农业补贴功能的实现程度一级指标下设 15 个二级指标;在农业管理服务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调查问卷中:在对农业补贴的种类和目的的了解及认识一级指标下设 8 个二级指标,

在政府履行农业补贴义务现状及建议一级指标下设 9 个二级指标,在农业补贴功能的实现程度一级指标下设 17 个二级指标。每个指标提问或设问所设置的选择性回答分别从最少 2 个到最多 6 个不等,同时设计让调查对象自由回答的开放性问题。具体指标构成如下:

三、调研资料的整理和统计

(一)调研资料整理和统计的相关说明

为了充分了解农业补贴实施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笔者于 2015 年 5 月到 10月期间,到贵州省主要产粮大县的 8 个乡镇去调研,对农民或者农业企业、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发放 366 份《农业补贴实施问题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进行调研。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通过向调研对象发放调查问卷的调研方法,把收回的问卷逐一分项进行归纳量化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农业补贴实施存在的问题,对完善农业补贴法律制度,保护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参考考价值。

1.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本次调研共发放 366 调查问卷,其中农业生产经营者 200 分,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工作人员 166,调研结束共回收 348 份,有效问卷 322 份,其中农业生产经营者 180 份,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人员 142 份。回收有效率为 87.98%,可以对问卷进行较好的分析。

2.问卷分项整理情况

本论文对所采用的《农业补贴实施问题调查问卷及访谈问题》进行分项整理,农业补贴种类和目的的了解及认识程度、政府和农民履行农业补贴义务现状及建议、农业补贴功能的实现程度”三个一级指标进行统计,对于两份调查问卷中相同的问题答案区别不大的在同一个表格中进行统计,答案区别较大的分开统计,尽可能具体全面分析本次调查结果。

(二)调研资料主要问题的统计

1. 农业补贴的种类和目的的了解及认识程度调研资料统计整理为了充分了解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业管理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对农业补贴的种类和农业补贴的目的的了解及认识程度,笔者分别对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进行调研,调研结果统计如下:

(1) 农业补贴种类的了解和认识程度调研资料统计

如表 3 所示,在农业补贴的调查问卷当中,针对“你是否知道国家实施的农业补贴政策”的问题,322 份有效问卷中,有 310 位问答者选择肯定回答,占比96%,只有 12 位调研对象选择否定回答,占比仅有 4%。但是,如表 4,针对“你知道国家实施哪些农业补贴”的问题,在农业生产经营者调查问卷当中,农业生产经营者知道最多的是农业三项补贴,在 180 位调研对象当中,有 168 位调研对象选择知道,占比 93%;知道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调研对象少于知道农业三项补贴的调研对象,其中有 125 位调研对象知道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占比 69%;知道粮食最低收购价补贴的人数少于知道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的人数,在 180 位调研对象当中,有 88 人选择知道,占比 49%;在 180 位调研对象当中,知道农业基础建设补贴、农业科技补贴、农业灾害救助补贴、农业保险补贴的人较少,其中,仅有 26%的调研对象知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补贴,仅有 27%的调研对象知道农业

科技补贴,仅有 25%的调研对象知道农业灾害救助补贴,仅有 31%调研对象知道农业保险补贴。如表 5,在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人员当中,知道农业补贴的种类现状比农业上产经营者知道的现状要好,对于所列每项农业补贴 80%以上农业服务和管理机构人员都知道。

(2)农业补贴的作用和目的的了解和认识程度调研资料统计

如表 6,在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人员调查问卷中,有 120 位调研对象认为国家实施农业补贴的最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占比为 85%,仅有 22 位调研对象认为农业补贴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占比为 15%。如表 7,有 98 位调研认为当前我国农业补贴的目标不清晰,占比为 69%,仅有 44 位调研对象认为我国农业补贴目标清晰,占比 31%。如表 9,尽管在农业生产经营者调查问卷中,83%的调研对象回答获得农业补贴最多的是粮食种植业,但是 13%调研对象认为畜牧业获得的农业补贴业较多,同时农业休闲和旅游观光也获得农业补贴占比 1%。如表 10,在农管理及服务机构调查问卷中,有 69%的调研对象认为国家农业补贴应当重点支持的农业产业是粮食种植业;如表 11,有 62%的调研对象认为农业休闲和旅游观光不应该获得国家农业补贴,同时,也有 25%的调研对象也认为畜牧业不应该获得农业补贴;如表 12,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认为国家选择重点支持考虑该农业产业对国计民生的重要程度、该农业产业承担的自然风险、该农业产业的经济效益,选择对国计民生的重要程度调研对象相对较多,占比 36%,选择经济效益和承担的自然风险的调研对象比例相同,都为32%。如表 13,在农业补贴调查问卷的开放性问题当中,畜牧业获得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资金,特别是,与农业生产无关的休闲观光旅游业的观光步道、停车场、太阳能路灯也获得财政补贴资金。

(3)结论

从表 3 至 5 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工作人员都知道国家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但是,对于农业补贴的种类来说,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基本上知道大部分农业补贴的种类,而绝大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知道农业三项补贴和农业机械补贴。农业补贴,不但粮食种植业获得农业补贴,其他农业产业也获得农业补贴。

从表 6 至 13 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认为国家实施农业补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当前实施的农业补贴目标不清晰,农业补贴附加功能较多。导致一些经济效益较好,与粮食安全关系不大也获得农业补贴。如表 13,畜牧业获得了财政资金的支持,如 A 养鸡场的家庭农场建设和 B 牧业发展公司山地生态畜牧肉牛产业建设。甚至与农业产品的生产无关的项目也获得看农业补贴财政资金的支持,如 C 生态有机茶园公司建设休闲接待广场、D 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建 1100 米的荷塘观光步道等。

大部分调研对象认为国家实施农业补贴的重点领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经济效益较差、自然风险较大的粮食生产领域。

2. 政府履行农业补贴义务现状及建议

(1)各级政府履行农业补贴现状调研资料统计

如表 14,在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调查问卷中,有 80 个调研对象知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资金来源于中央财政的的投入,占总调研人数的 56%;有 38个调研对象知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资金来源于省级财政的投入,占总调研人数的 27%;而知道市级以下财政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较少,市县乡三级分别为 10%、6%、1%。如表 15,在 142 个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调研工作人员的调研对象当中,有 95 个认为中央财政对农业补贴的投入不足,占比 65%,仅有35%的调研对象的认为中央财政对农业投入充足。如表 16,有 77%的调研对象认为地方财政对农业补贴的投入不足,仅有 23%的调研对象认为地方财政对农业补贴的投入充足。如表 17,尽管 79%的调研对象认为地方政府不存在挪用农业补贴财政资金的现象,但是还是有 23%的调研对象认为地方政府存在挪用农业补贴资金的问题。如表 18,在 188 个调研对象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调查问卷中,尽管 69%的人认为地方政府不存在拖欠农业补贴的现象,但是,有 31 的人认为地方政府存在拖欠农业补贴的问题。

(2)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意愿及建议调研资料

如表 19,在 142 个调研对象中有 114 个认为地方政府不愿意把财政资金投入到经济效益较差的粮食产业,占比 80%,仅有 20%的调研对象认为地方财政愿意把财政资金投入到经济效益较差的粮食产业,正如表 20,在 142 个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调研对象中 30%、32%、30%认为地方财政更愿意投入到烤烟、蔬菜、或者其他经济效益较好的农业产业,只有 6 的人认为地方财政愿意把财政资金投入的粮食产业。如表 21,142 个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工作人员,有 88%的人认为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产业的基础设施应当由中央财政投入,仅有12 的人认为应有地方财政投入。如表 22,有 85%的调研对象认为,非粮食产业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应由地方政府承担,仅有 15%的调研对象认为应由中央政府承担。

(3)结论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家财政的大幅提高,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也取得了很大的改善。当前我国对农业的财政投入中,既有中央财政的投入也有地方财政的投入,但是,依据调研资料统计,无论是中央财政还是地方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均不充足。同时,尽管大部分地方政府不存在挪用和拖欠农业补贴资金的现状,但是也还是有部分地方政府拖欠农业补贴资金的问题存在,多数地方政府不愿意把财政资金投入到经济效益较差的粮食产业,多数地方政府更愿意把财政资金投入到经济效益较好的非粮食产业。大部分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工作人员认为与国家粮食安全相关的农业投入应当由中央政府承担,非粮食产业的投入应当由地方政府承担。

3.农业补贴功能的实现程度

农业补贴功能的实现程度,是指农业补贴的作用和目的达到和实现的程度。笔者赞同政府实施农业补贴的根本目的的为了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的观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需要农业财政补贴达到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等作用,因此,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选取了农业补贴对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的现状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现状两个方面进行调研。

(1) 农业补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现状

如表 23,在农业生产经营者调查问卷中的 180 个调研对象,有 80%反映他们村有政府财政资金投资的农业基础设施,仅有 20%的反映他们村没有财政投资的农业基础设施。但如表 24,仅有 9%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认为这些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运行状况良好,11%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认为这些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运行状况一般,80%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认为这些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运行状况不好。如表 25%,在农业生产经营者调查问卷和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调查问卷中的 322 个调研对象,89%的人认为农业补贴财政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仅有 4%的人认为能较好地满足,仅有 7%的人认为能够基本满足。86%的调研对象认为当面财政资金对农业基础设施支持力度最薄弱的领域是在农业水利建设和维护方面。

(2) 农业补贴对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调研资料

如表 27,在 322 个调研对象中,仅有 1%的人认为农业补贴在较大程度上降低了种粮农民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仅有 9%的人认为在一般程度上降低了种粮农民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90%的人认为农业补贴仅在较小程度上降低了种粮农民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由于我国实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当粮食价格下跌时种粮农民并没有获得的政府的财政补贴资金,如表 29,当农作物遭受自然灾害是只有 44%的人获得补贴资金,有 56%的人没有获得自然灾害补贴资金,且,如表 30,在 322 个调研对象中仅有 2%的人认为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资金能够弥补较大部分损失,仅有 21%的人认为农业补贴资金能够弥补一半自然灾害损失,77%的人认为农业补贴资金只能够弥补自然灾害的一小部分损失。

如表 31,在调研地域范围内,依据调研对象反映,在他们管辖地域范围内都实施了农业自然灾害保险,但如表 32,农业自然灾害保险在农户或者农业企业的覆盖范围较小,依据农业生产经营者反映仅有 15%的农户获得了农业自然灾害保险财政补贴,有 85%的农户没有获得该项补贴。

如表 33,在 322 个调研对象中,仅有 2%的人认为农业补贴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激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有 9%的人认为农业农业补贴在较小程度上能够激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种植粮食的积极性,89%的人都认为农业补贴激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种粮的积极性非常小。同时,如表 34,89%的人认为农业补贴只能在非常小的程度上减少务工和种粮之间的收入差距,仅有 10%的人认为农业补贴在较小程度上减少务工和种粮之间的收入差距,仅有 1%的人认为农业补贴在较大程度上能够减少务工和种粮之间的收入差距。如表 35,90%的调研对象认为农业补贴不能有效减少土地用于种粮和土地非粮化之间的收入差距。如表36,仅有 4%的人认为农业补贴在较大程度上增加农民收入,77%的调研对象认为农业补贴在较小程度上增加农民的收入,19%的调研对象认为农业补贴仅在非常小的程上增加农民收入。如表 37,尽管大部分调研对象反映不存在农业补贴资金被骗取的情况,但也有 19%的调研对象反映存在农业补贴资金被骗取的问题。如表 40,农业管理及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认为当前农业补贴存在的最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5%的调研对象认为当前农业补贴的目标不清晰,农业补贴的附加功能过多;27%的调研对象认为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动力不足,并存在挪用、拖欠农业补贴资金的现状,中央政府存在缺位,对农业的投入不足;23%的调研对象认为农业补贴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不足;25%的调研对象认为农业补贴不能够有效激励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三农问题调研例10

为了进一步宣传贯彻中央?2004?1号文件精神,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市“两会”的各项工作部署,推动机关作风转变,促进各项工作落实,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组织市县机关干部下基层开展调研督查。希望参加调研督查的同志都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做到集中精力、专心致志,深入实际、大胆探索,聚智集力、求真务实地推进各项工作,使这次调研督查成为摸实情、鼓实劲、出实招、干实事、务实效的活动。 一、要深化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调研督查的成效。因此,参加调研督查的同志,必须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思想统一到中央一号文件上来,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充分认识开展调研督查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具体行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的农村、广大的农民和相对薄弱的农业是中国最大的国情,也是我市最大的实际,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任务,对解决“三农”问题作出重大部署。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包括统筹城乡发展在内的“五个统筹”,对强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全面规划。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了“四个始终重视”,要求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今年,党中央、国务院的“一号文件”又专门就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制定了二十二条具体政策措施。这些对于全省粮食主产区的三明来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研究,坚决贯彻落实。特别是要清醒的看到,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收入上不去,直接影响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影响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宣传贯彻好中央“一号文件”,落实好农民增收的措施,对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保持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充分认识开展调研督查活动是转变机关作风,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的客观要求。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一方面,要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艰巨任务,来不得半点虚假,迫切需要求真务实;另一方面,干部队伍中不同程度地还存在着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等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不良现象,迫切需要求真务实。因此,必须把求真务实精神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而调研督查正是推动各级各部门深入实际、发现问题、推进落实的主要形式之一,因为,“真”和“实”在实践之中、在群众之中,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扎实开展调研督查,求真于实践、问计于群众,研究各种问题、解决各种矛盾,才能有符合市情和客观实际的思路和举措,才能不断地了解新情况、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思路、寻找新对策、解决新问题,才能把我们的思想和精力集中到重实际、求实效、抓落实上来,使全体党员干部坚持和做到求真务实。 充分认识开展调研督查活动是推动工作落实,促进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的各项发展目标,已经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提出了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发展重点、工作措施,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又进行了深化、细化。现在,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关键是盯紧抓实发展目标,加大工作力度,抓一件成一件,抓具体促落实,攻难点求突破,抓后劲争发展,抓创新谋跨跃。这次我们组织机关干部到基层去,就是要围绕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决策部署,做到边调查研究、边指导工作、边督促检查、边解决问题,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个真抓实干、齐抓共管的局面,把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措施落实到位,为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要突出主题。这次调研督查活动的主题是: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各调研督查组和每个参加调研督查活动的人员必须紧扣这个主题,认真查一查各地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民增收的情况;贯彻落实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情况。每个参加调研督查的人员都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和省、市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把握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进一步增强调研督查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特别是要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搞清楚农民最急什么?最盼什么?最怨什么;围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搞清楚加快发展中的难点是什么?焦点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围绕转变工作作风,搞清楚基层干部群众最想什么?最希望我们帮什么?最反对我们干什么?认真思考机关应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把求真务实贯穿到调研督查的全过程,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当前各项工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广开思路,突出“三农”,围绕“四稳”,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好农民增收措施。特别是要深入农村,了解农村,为农民增收出主意、想办法、办实事、多服务,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深入研究如何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稳步调整,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村社会继续保持稳定的问题,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要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认真总结各县围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扩大城乡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民营企业,增强地方经济活力等方面的好思路好做法,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出新经验,全面推进全市城乡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的发展。 三、要明确重点。这次调研督查时间紧、任务重,每个县只有5天时间,要完成调研督查过程,还要形成调研报告,不可能面面俱到。具体工作中,要突出重点乡镇、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对于重点乡镇,要围绕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推进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农业保护和服务、实现农民增收等问题,广开思路,深入调研,强化督查,狠抓落实。一方面侧重调研经济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乡镇,如何做大做强;另一方面侧重调研如何对发展困难、后劲不足的乡镇和贫困、薄弱村进行扶贫帮困,并与基层的同志共同探讨如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生财点,改善发展环境,拓展增收渠道的对策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对于重点企业,要抓住如何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群,推动园区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主要是调研市、县级成长型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何发展壮大、增强后劲,调研现有工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如何加快规划建设、投资开发、招商引资、管理创新。特别要通过引进大业主、开发大项目、建设大企业,延伸烟叶、肉牛等七大特色农业产业链,拓展生物制药、绿色产业等新生产业链,逐步形成产业集群和发展基地,带动农户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对于重点项目,要认真贯彻全市项目工作会议的要求,抓住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开通机遇,围绕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振兴老工业基地、统筹城乡发展等要求,把目标、责任落实到人、到位,根据已确定的项目工作盘子,明确责任,准确定位,齐心协力,坚持不懈地盯紧抓实跟进,保持投资快速增长,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对市、县级重点项目的投资目标、工作计划、形象进度要认真督查,帮助协调和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强化责任、完善机制,落实措施、迎难而上,全面营造找项目、抓项目、上项目的良好氛围。对于重点工作,要认真检查各县?市、区?贯彻市委六届八次全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立足县情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工作情况,检查各县?市、区?党代会和“两会”提出的目标任务的落实情况。特别是要通过这次调研督查活动,把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做优中心城市、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和振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经济发展良好软环境等工作落实到各县?市、区?今年的工作中去,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深入重点乡镇、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的调研中,要认真分析、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边调研、边协调、边解决问题。对能够解决的问题,要与基层的同志一起研究、一起分析、一起找对策,当场协调解决;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要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并提出建议、意见,带回市里统一研究。同时,要注意统筹兼顾,在推动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了解掌握当地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措施,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推动当前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四、要改进方法。要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调研方法上要采取听、看、问,议、查、改交叉进行的办法,做到走下去与请上来相结合;分析问题上要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对现状的分析判断要一分为二,把握主流,对存在问题的剖析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抓要害,对工作的指导要做到共性和特殊性相结合,既要掌握一般规律性,又要各个击破。要深入一线,参加调研的同志都要进村入户、深入群众,面对面坦诚交流,原则上要住乡镇,提倡白天调查研究,晚上夜访座谈,真正把基层和企业情况摸清,把基层群众的所需所想所求搞实,把对各级各部门的意见、建议抓准。要督查指导,做到在调研中督促检查各项工作落实情况,在推动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各项部署。对存在问题的要及时指出并指导他们进行改进。同时,要认真征求基层广大干部群众对市委、市政府今年工作的意见、建议,收集汇总后,向市委常委会汇报。要分析提炼,各调研组要注意对各地情况的分析研究,要善于从各地的汇报中熟悉情况、把握思路,从现场调研中发现典型、挖掘亮点,从群众座谈中听取意见、受到启发,从综合讨论中创新举措、提炼观点。整理调研情况时,组长、副组长要及时召集相关的同志进行分析研究,在调研结束时,向各县(市、区)进行反馈并提出改进工作、推进发展的建议和要求。要创新思路,打破常规思维,立足全局谋发展,以创新的思维、改革的办法、市场经济手段,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研究扶持基层发展的新措施,力争在抓好项目建设、促进特色经济发展、推动园区建设、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环境上有新突破。 五、要加强领导。各县?市、区?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要求,认真制定调研督查具体实施方案,切实加强组织协调,紧密联系各自发展和工作实际,把开展调研督查与落实今年发展思路、工作重点,推进当前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形成上下互动、协调有序推进的良好局面。要把调研督查活动与转变机关作风,与解决实际问题,与狠抓工作落实,与了解群众意见,与推动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统筹推进,务求实效。要细化方案。各调研组都要根据调研方案,排出调研的时间表,把各项活动分解到天,安排到点,落实到人,有条不紊地按计划推进。各调研组要把人员组织好,根据调研内容分成若干专题组,分头组织开展调研活动;要把听取汇报、现场调研、召开座谈会、集中讨论、反馈分析等各项工作安排好,保证各项工作相互衔接、有序推进;要把统一活动组织好,分头调研协调好,对同一个调研点不要重复安排、交叉进行,尽量不影响或少影响基层工作。要各负其责。调研组组长、副组长要搞好调研的指挥、组织、协调工作,深入到一线了解情况、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推动落实;各联络员要做好调研组的日常工作,及时与市委办、市政府办沟通,报告调研工作进展情况;市委办、市政府办作为总的协调部门,要做好上下左右的沟通、汇报、反馈工作,及时掌握各组调研进展情况,推动调研工作顺利进行。要严明纪律。调研组各成员都要集中力量、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全身心地做好调研工作,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请假。确有公务要请假的,须经组长同意,并由原单位换人补上。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制度。要关心群众。各调研组都要深入到贫困地区、困难企业中去,深入到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中去,与企业共同研究深化改革、摆脱困境、加快发展的路子,与基层干部群众一道研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和办法,帮助贫困地区特别是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扶贫项目开发,帮助困难群众想办法、找出路,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问题。要树好形象。要树立学习的形象,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到实践中学习,深入一线向群众请教,真心实意向行家取经,问策于民,造福于民,取信于民。要树立务实形象,在求真、求实、求细、求效上下功夫,深入企业、乡村掌握一手材料,深入田间地头、厂矿车间督查工作、指导发展,紧紧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多办实事、多解难事、多做好事,增进与基层群众的感情。要树立服务的形象,积极主动为基层、企业提供政策咨询、政务信息、技术指导、项目申报等方面的优质服务,对基层、企业和群众提出的疑问都要满腔热情、极端负责地进行答复,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督促检查是推进决策转化落实的有效途径。这次调研督查活动是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指导工作,解决问题,推动落实的重要举措,希望大家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奋发有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真抓实干的行动搞好调研督查工作,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为市委书记###在开展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调研督查活动动员电视电话会的讲话摘要,标题为编者所加?

三农问题调研例11

一、调研内容与方法

1、调研内容

根据县农办的安排,结合本局实际,本次调研活动在宣讲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的同时,主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调查研究,重点调研、排查、解决阻碍“三农”工作的下列突出问题:一是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复种指数、耕地抛荒问题。三是农资质量和价格问题。四是良种补贴、粮食直补资金及时足额到位问题。五是乡镇农技服务方面的问题。六是春耕备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调研方法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3月中旬,市农业局下发了“XXX号”文件,要求开展春节期间“三最”情况调研工作,我局当即召开局务会议,部署调研工作,组织局干部职工16人于3月20日就深入到各乡镇进行调研。3月28日,我局又紧急召开局班子成员(扩大)专题会议,传达县会议精神,学书记的讲话、XXX号文件,在总结前段调研工作、巩固调研成果的基础上,重新部署、充实力量,开展调研。

二是成立领导机构。局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和调研工作组。明确了本次活动由局长XXX亲自牵头领导,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局班子全体成员和各二级单位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调研工作组由局党委书记XXX负总责,领导小组各成员分工负责,组建X个调研小组,每组X人,分赴全县XX个乡镇进行调研。

三是制定工作方案。根据县农办的安排,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方案中排查了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三农”问题和矛盾,确定了计划重点解决的问题,明确了活动的内容、形式和工作步骤。要求各调研小组认真把握政策,讲究工作方法,确保调研取得实效。

四是严明工作纪律。要求调研工作组以良好的形象和作风出现在群众面前。不接受基层和群众的吃请,不收受红包礼金和土特产,不给基层和群众增加负担,不进入营业性娱乐场所,不参与其它不正当活动。

五是深入开展调研。3月29日,我局X个调研小组共XX人,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带着资料,奔赴各自联系乡镇开展调研。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各小组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共召开座谈会次、个别访谈人次、发放调查问卷份,赠送资料份。在充分调查了解农业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一方面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重点向群众原原本本地宣讲中央1号文件精神及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精神,一方面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详细询问,仔细察看,认真记录,对群众提出的困难与反映的问题认真分析解剖,对能及时处理好的问题及时帮助处理,对不能及时处理的问题,耐心地做好了解释工作,并建立好了“三本台帐”。

二、当前农业生产的基本情况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随着国家对农民减负增收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具体表现在:

一是春耕备耕情况良好。目前,全县早稻秧苗来势很好,预计4月20日左右开始移栽;中稻全部播种;一季晚稻种子到户率约90;晚稻种子到户率约75;春玉米全部播种。全县备足化肥约5万吨,到户约3万吨。

二是种植计划有效落实。今年全县计划粮食播种面积XXX万亩,其中水稻面积XXX万亩,玉米面积XX万亩,马铃薯等其他粮食作物XX万亩。全县经济作物面积XX万亩,蔬菜面积7.5万亩,果树面积2.5万亩。从调查的XXX户农户看,计划种植双季稻125户,占80.6。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升,经济作物面积计划可以落实。

三是结构调整明显加快。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农业经济保持了稳定发展。一是粮经作物面积比调整到6.1:3.9,优质稻、中药材、名优水果、无公害蔬菜等四个产业比较优势和效益突出;二是基本形成了XXX国道沿线的优质稻生产带、以XX和XX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带、以XX为主的楠竹生产带、以XX为主的名优水果带、以XX和XX为主的蔬菜生产带四大农业生产区域,农业区域布局趋于合理。据调查的50户农户中,共有耕地面积166亩,其中水田118亩,今年计划种植水稻178亩,玉米25亩,蔬菜18亩,果树15亩。

四是农技服务基本到位。县农业局已组织30余名业务骨干下乡进村入户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支农惠农政策,突出主体抓技术推广,举办了各种培训班10期,培训农民5000余人,印发了技术资料20余万份,推广了10项成熟适用技术,落实示范基地30余处。播放了XXX电视专题节目3期;编印了XXX1期,发行量XX万份;各乡镇农技站建立了“农技110”。全县农技服务到位,群众相当满意。

2、排查出阻碍“三农”工作的一些问题。

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了当前我县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脆弱。XX是个农业大县,同时也是个财政穷县,财政压力较大。虽然县委县政府对粮食

生产投入逐年增加,但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低,致使农民不放心种植农作物的现象仍有存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突破仍存在一定困难,农民渴望资金的扶持,有的由于缺乏资金,或无法上项目,或限制了发展。二是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壮劳力大量进城务工,老年农民文化程度低,农业新技术难以普及。

三是农技干部工作量大、条件艰苦。广大农技干部长年累月工作在基层第一线,历尽艰辛,地位低下,工作和科研等经费很难得到保证,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其工作积极性。尽管农技部门和各乡镇都加强了科技指导和培训,但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看,至今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还不够到位。

四是农业生产成本偏高,种粮比较效益低。粮食价格上涨,中央增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实施了“三补一免”等惠农政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近几年来,农资价格的上涨超过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农业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农业比较效益仍然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又抑制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耕地抛荒现象仍然存在。

3、收集到很多有益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调查,广大农民对农业生产也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主要体现在:

一是采取有效措施,平抑农资价格。应出台相关措施,制定市场销售最高限价,不能让农资价格的高涨使农民负担加重,要让农民买得起肥、种得起田,经济上有一定利益,要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田的积极性。

二是打击制假贩假,确保农资质量。广大农民最为关心的是有关部门要把住生产资料市场准入关,最为担心的是怕买到假冒伪劣的农用物资,“人误田一时,田误人一年”。希望进一步加强对生产厂家和农资供应部门的管理,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者,堵住源头,防止农民群众上当受骗。

三是提高农产品价格,保证生产效益。要进一步提高粮食保护收购价,提高各种农副产品价格,并增加良种补贴份额。农民反映强烈的是,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与工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越来越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款应直接兑现种粮农户,使种粮者得实惠,而不是“田主”得实惠。

四是全面落实政策,解决群众困难。各级农村基层组织要关心困难农户,及时将上级下拨的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发放到位,以缓解其因资金的不足而影响购买农用物资,以不误农时。

五是加大农业投入,确保服务到位。要加大对农业部门的投入,充分调动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农业技术服务的及时到位。

六是强化信息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农业部门要加大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要进一步健全农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农资部门要发挥好主渠道作用,积极组织适销对路春耕备耕物资,掌握好供求信息,及时增加农资供应量,取好“蓄水池”作用,平抑生产价格上涨。

4、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问题。

XXXXXX等地部分农户反映今年从外地流入本县的杂交早稻种子发芽率较低,有可能影响早稻生产,我局调研小组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采取措施:

一是紧急增派技术人员实地了解情况,分折原因,指导农户正确掌握浸种、催芽、播种技术进行补救,确保不误农时。